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新农村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的特点

第1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支农 贷款

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是我国银行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银行的贷款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活动领域主要是在农村,是在农村信用社所在的社区范围内,因而合作金融的经济属性、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农村经济的社会属性,必然会使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了解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的特点,对于加强和改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管好用活信贷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主要为农村社员服务

随着社全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想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不可能也不现实;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又主要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城镇经济建设。所以,农村的资金供求矛盾主要由农村自己解决。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架和现状看,筹集农村资金的任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来完成。事实上,农村信用社也正承担起这项种任.据统计,到2010年末,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各项支农贷款62900亿元,从全国看80%的支农贷款、70%的乡镇企业贷款都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

二、贷款投向分散、用途广、种类多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是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农村区域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投向呈现出分散、用途广泛、种类多的持点。

(一)贷款的服务对象多而散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承包户、专业户、重点户成为农村信贷的主要投入对象,除此之外,还有社区内的其他农民家庭,各种各样的乡镇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与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各种经济联合体、这些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多而分散。

(二)支农贷款投向面广、种类繁多

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个包罗万象的经济环境,加之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的特点,因而也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用途十分广泛。以农业贷款为例,就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贷款,为社员及农民家庭的生产、生活贷款、消费贷款等、这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以农业为依托的中小企业、家庭小作坊。他们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生产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民的收入低而不稳定,需要农村信用社在为他们提供贷款时,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所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用途广、种类多。

三、支农贷款期限长、利率低、风险大

季节性、缓慢性、分散性、不平衡性以及风险性是世界各国农业资金占用和周转的共同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就使得农业贷款具有了期限长、利率低、小额和需要担保以防御风险的共同特征。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命机能和外界的自然力,通过人们有意识的劳动去强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因此,农业不仅要受到外界自然力的支配,还要受到动、植物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制约。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资金以及支农贷款资金在一年当中占用和周转、投放和收回的不均衡,农业生产的周期一般较工商业生产周期要长,因而也就觉得了资金周转缓慢、贷款期限较长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农业企业与工商企业相比,具有规模小、量多、资金分散的特点,因而就使得支农贷款具有使用分散、数多、金额小的特点,另外,农业生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丰歉大小年的差别,都使农业投资有较大的风险性。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不仅活劳动得不到补偿、有时甚至连物化劳动也无法全部收问。加之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平均利润率均较低,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利率不仅低于工商业贷款利率、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担保、抵押物,以降低支农贷款所承受的风险。

四、支农贷款以农业为主体,根据资金实力,兼顾其他

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和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应该优先安排对农村种养业的贷款,其资金发放的程序是:农民、农业、农村经济。这也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发放是以农业为主体,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为其他产业部门或其他企业发放贷款。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地域概念。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把农民、乡镇企业手中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又投放于农村,是支农的重要力量,这是农村信用社的一个艰巨任务。但是,在农村经济中,除了农业这个主体以外,还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行业等经济部门,这样就构成了以农业为主体、以农村工商业为两翼,产、供、销紧密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农工商一体化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这样,农村信用社的信支农贷款在完成主体的农业贷款后,又涉及到了农村经济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这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活动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合作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支农贷款支持农业发展是根本,农村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其两翼以致全方位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农村信用社既要做好在生产中支持大农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时,还要根据自身资金实力以及组织管理的辐射能力,做好在流通领域中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副产品的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使农村经济中的生产、流通相互促进,产销、产中、产后配套一条龙服务,支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6第一版.

[2]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9.

[3]张桥云.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第2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河北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 辍学现象 控辍

近几年来,我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了学杂费和书本费、实行学生辍学报告制度等措施,农村中小学辍学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辍学率仍居高不下,非正常流失学生增多。认真分析学生辍学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治理辍学,是我省各级政府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省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特点

1.学生辍学数量多,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初中二、三年级为辍学高峰。

在我们调研的我省农村中,小学阶段辍学的很少,辍学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的乡镇中学。一般来讲,辍学率具有随着年级的增高呈递增的规律。据在实行“六三学制”的无极县调查,一般初一每班40人,到初二剩30人,到初三参加中考的就剩下20人了。四年下来,能够完成学业的仅为50%。

2.因厌学造成的成绩差,品行不良的学生辍学率最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因厌学造成学习困难约占辍学人数的70%。另外,几乎每一所农村的学校,都有一批纪律涣散、喜欢打架斗殴的品行不佳的学生,学校没办法,只能给与劝退或以到时发毕业证利诱他们退学。

3.学生辍学与家庭经济状况基本不相关,家庭经济困难不再是学生辍学的主因。过去学生辍学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大多数家庭有经济能力保证孩子读完初中。有些贫困县,尽管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很差,但家长都把学生读书,考上理想的大学当成走出贫穷的一条出路,因此很重视教育,义务阶段学生失学率较低。相反,有些半文盲家长由于靠开矿或做生意而暴富,这些家长错误地认为读书无用,甚至以缺人手为名鼓励孩子辍学。

4.地区辍学率和当地经济活跃程度略成正比关系。我们调查发现,在一些农村地区,民营经济越发展辍学率就越高。我们调查的唐山迁安市铁矿区、邯郸峰峰煤矿区、孟村回族自治县弯头管件工商业区,无极县的皮革区等都有类似的情况。这些较发达的工商业区,一方面吸纳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另一方面也对农村初中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当地劳动力短缺,学生感到读书没有出路,在经济利益诱使驱动下,这些未成年的孩子选择了早早告别学校生活,走入打工行列。

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防辍控辍的策略和措施

1、加大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教育资金如时足额地投入到位。

省、市、县各级政府应大力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投资,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大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的力度,着力加强农村初中教师培训和农村课程开发等软件建设,以切实提高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农村初中教育的吸引力。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和宣传,为防辍控辍提供法律保障。首先,须加强教育立法,严控乱收费,努力减轻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其次,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建立乡政府对村委会、村委会对学生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制,促使他们遵守《义务教育法》。另外,建议我省出台《婚姻登记条例》对于未取得初中以上毕业证的公民,不予登记。第三,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杜绝厂矿企业使用童工。各地尤其是辍学严重的地区应设立举报中心,政府的执法部门对违法使用未成年人的厂矿企业给予严厉惩罚,杜绝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生流入企业。

3、改善我省农村教育环境,增强中小学教育的实用效果和吸引力。首先,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与本地区生产生活相关的课程,有选择的把农村当地实用的课程内容纳入到初中课程之中。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素养,改善师生关系。通过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现有师资难以迅速提高整体素质的情况下,我省应采取特岗计划,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城乡轮岗计划促进交流等,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依据初中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绘画、音乐、篮球、足球、乒乓球、电脑等多种兴趣小组,每天最后一节安排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质量,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对学校有依恋之情。

4、加大农村大学生就业扶持力度,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农村学生重新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我省要积极出台政策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比如对回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政府应给予无息贷款担保;回乡执教的退还大学学费,县及县级以下公务员招录农村大学生优先,省内大学应开辟各别农林牧渔业仅限招农村学生等政策,为农村中小学学生树立学终有所用,学终有所成的榜样,给农村的家庭及孩子以信心,让他们看到教育的美好未来,从源头上打消他们辍学的念头。

减少直到逐渐消灭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让我省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村镇;规划

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即提高农村构筑物、建筑物、开放性的空间、绿化和道路等实体物质所构成的整体视觉的效果。当下,国家已把三农的问题作为了工作重点,并积极的展开了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是部分农村在村镇规划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村镇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而提高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的质量。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村镇规划工作。科学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且城市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合理科学的规划,农村发展和建设也更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正确指导。村镇规划是由政府来指导调控的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首要手段,包括: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的职业和社会管理等等。村镇规划具有保护公共的利益、协调社会的利益和配置空间的资源等重要职能,不仅对其有着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也对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通过合理科学的村镇规划可以真实的了解到村镇所存在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农民的意愿,进而推动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并保证新农村的建设能够符合其实际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村镇规划先行,新农村在建设中的各个工作才可以做到有序展开、有章可循和科学发展。

二、目前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村镇规划缺乏技术标准

我国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关于村镇规划的工作上只有一个相关标准,即为国家制定的总体标准。这个标准的技术规定最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建设,因此这样的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笼统性,导致很多村镇规划在采用了这个标准里的技术规定和内容后,不能全方面的发展。在采用这个标准的同时,大部分农村也采用了城市建设规划技术的标准和内容,这样的双重标准方式导致了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形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二)村镇规划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部分新农村的建设中,都是沿用演进形式,因为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比村镇规划的理论发展快,且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理论与技术相互结合的村镇规划体系。在当下新农村的建设中,主要采用村镇建设总体规划来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只进行总体规划而不根据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是不行的,因为不同的农村建设需要不同的理论指导。

(三)村镇规模较小、管理力度不够

部分农村的村镇规模较小,产业发育较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布局也较分散。农业人口在农村人口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城市化气息也非常淡薄,农村经济积蓄的功能也较低,环境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此外,较多农村在建设中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弱,对农村建设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普遍不高,导致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面貌也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在进行村镇的规划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规划人员应深入的调查当地农村发展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背景,以及农村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除此之外,相关规划人员也应该积极做好对农村的调研,发动农村居民共同参与,并广泛的听取意见,通过调查问卷、入户访谈、召开会议和村民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农村居民对村镇规划建设真实的想法;最后规划人员就可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出村镇规划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更好、更准确和更有效的来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合理的村镇规划。

(二)坚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

就目前的村镇规划情况来看,最大弊端就是在进行村镇规划的时候,规划内容太依赖于城市的规划内容,存在完全按照城市规划来进行村镇规划的情况,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新农村在建设中缺少了应有的环境特征。虽然城市规划发展和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村镇的规划力度,但是其的内容和理论并不完全适应与村镇规划。因此,应坚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个适合农村自身情况的村镇规划,延续民俗风情并体现出乡村的特点,确保村镇规划与当地农村居民对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符合性。

(三)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中,城镇规划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前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科学的规划,并结合当地城镇整体的规划及经济发展的情况,选取相应的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比如:畜牧养殖、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旅游型和工业型等等,且要结合农村实际的情况,分析出村镇建设的发展优势及劣势,并对优势方面进行推广,对劣势方面进行改善,以此来积极调整村镇产业的结构,确保新农村能够有特色并持续性的发展。

(四)坚持突出农村文化特色的村镇规划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应坚持经济社会、低于文化和自然风貌全方面发展的原则,掌握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者的特点,保护好文化自然的景观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当地的民俗,积极进行对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还应基于生产方式和自然要素等农村特色,充分的将现代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建设出以旅游或其他相关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新农村。

四、结束语

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为: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生产发展。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做到重视对新农村在建设中的必要性进行适度宣传,带动农村居民对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进而确保新农村的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还应加强对村镇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进度,并调节好农村和城市基础保障的体系,让农村居民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建设新农村的意义所在。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积极分析目前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进而确保村镇规划的科W性和合理性,为新农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莉莉,贾艳峰.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23):28~30.

第4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音乐文化;新农村建设;价值;运用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实现,促使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意识也随之持续提高,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加之新时代的卡拉OK、互联网、电视网络等技术的广泛推广与使用,使得能够传播音乐的各种载体形式进入农村地区,为农村音乐的有效普及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一、新农村建设中音乐文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文化基础设施相对不足

虽然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都已得到较大改善,但音乐文化基础设施却相对比较落后,难以满足新农村的发展步伐。例如,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还未建立音乐文化广场,很多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不能像城镇地区的中老年人那样,在闲暇时间放音乐、跳广场舞。[1]由于音响设备、音乐场地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与完善,导致新农村的音乐文化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加强新农村的音乐文化继承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二)音乐文化意识相对薄弱

当前多数农村地区的音乐文化艺术发展都是以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为主,农民自身投入到音乐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够,尤其是农民的音乐文化意识相对薄弱,参与各种音乐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性有待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音乐文化艺术发展。

二、音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农村的文化艺术生活

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更是新农村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有力带动促使广大农民开展的音乐文化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得广大农民的闲暇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如在节日期间或农闲时间开展的歌唱竞赛、文艺演出、赛歌会等各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从根本上讲,开展的这些音乐活动不但拓展了农民的娱乐空间与活动项目,而且有力促进了农村特色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比如,代表性较强的蒙古歌舞表演、东北的二人转等,这一系列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也进一步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参与到农村音乐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游客越来越多,有效保障了乡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大力发展农村的音乐文化艺术,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不仅会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获得精神慰藉。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依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因而加大音乐文化的注入,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二)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我国的农村比例较大,因而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城中村发展策略,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活力,但文化发展状态还有待提升。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对构建充满文化艺术魅力与文化艺术内涵、扭转农村地区的文化形象等,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2]当前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了明显进步,各大媒体也对新农村的发展风向与面貌进行了大力报道,在农村地区举办的各种音乐艺术活动也显著增加,如同一首歌、心连心等活动。通过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音乐演示平台,能够让热爱音乐的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音乐表演活动中来,进而充分展示其音乐天赋和造诣。同时,通过营造浓厚的新农村音乐文化艺术氛围,促使我国农民群众的音乐演唱能力与音乐文化素养等得到了极大提升,增加了农民的音乐兴趣,有助于更具乡土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

(三)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

优秀的音乐不但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共鸣,对增强人们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持续加快,相当一部分农民演变为城市居民,这就促使秉承“以人文本”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念、统筹城乡发展等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提升广大市民的整体素质,将广大农民群众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农民,将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原广大农民塑造成合格的市民,促使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市民素质与城市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力量凝聚。其中,加强音乐文化艺术的应用,发挥音乐文化艺术的价值是一项重要举措,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艺术活动,不断增进农民群众的相互团结,高质高效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三、音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路径

(一)深入挖掘乡土音乐文化

重点扶持与培养乡土音乐艺术,不断提升农民的音乐文化整体素质。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与倡导者,政府不但要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村音乐艺术比赛、音乐艺术晚会等活樱而且要着力扶持与培养各地区极具特色的乡土音乐文化艺术。通过各种途径带动广大农民投身于新农村的音乐文化建设之中,强化农村音乐艺术团队的培训与建设,努力将所有农民都吸收到音乐艺术团队之中,积极丰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3]譬如,长期坚持在偏远山区开展巡回演出,切实让广大农民群众受益,不断提升其音乐文化艺术品位,确保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做好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扭转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落后的局面,促使健康的、积极的、先进的音乐文化熏陶与感染广大农民,丰富与改善广大农村的音乐文化艺术生活。从宏观角度去看,深入挖掘乡土音乐文化是建设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新农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最大程度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性。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在实践生活中创造与积累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载体,因而要想促使广大农民真正体验与感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与愉悦感,就必须多样性、普遍性、群众性地开展音乐文化艺术活动,激发农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诸如,在节假日或者农闲时节开展各种形式的激情广场活动,如合唱比赛、对唱比赛、联唱比赛、广场舞大赛、接唱比赛等各种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充分的音乐表演平台,让具有音乐爱好的农民群众有机会、有平台进行音乐休闲,为农民群众的闲暇生活提供乐趣,实现新农村精神文化水平提升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空闲场地,组织爱好音乐、舞蹈的V大农民群众开展交谊舞、扭秧歌、健身舞、卡拉OK等活动。[4]另外,还可组织广大农民自娱自乐、自编自演,促使农民群众通过音乐形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鼓励农民自己当演员、唱主角,还可以融合充满特色的乡土音乐如二人转、折子戏、小调、山歌等多种形式,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艺术潜力与天赋,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

(三)大力培养农村音乐文化艺术人才

对农村音乐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发扬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音乐艺术。作为以农村为主的音乐文化活动,必须由农民担主角,充分尊重农民在各种音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因此,积极培养农民音乐家与艺术家,不但可以促使农村的音乐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更能充分发挥调动农民音乐艺术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农民音乐艺术家主要是活跃于农村地区的文艺性人才,即出生在农村,并长期生活在农村,也是农村地区的乡土音乐文化艺术滋养了他们,因而农村的乡土音乐同广大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5]所以,重点培养农村音乐艺术家,不但可以有效传承与保护民间的乡土音乐文化艺术,而且能够进一步拓展广大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不断强化农村音乐文化艺术人才的建设。只有农村音乐人才有了保障,才能促使农村的音乐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与发挥,才能推动农村音乐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激发农村的音乐文化艺术活力。

总而言之,充分发挥音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长期性工程,尤其是音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音乐文化的特点,最大程度发挥音乐的优势,努力探索出新途径与新方法。着力建设以政府为引导、以乡镇为载体、以农村为核心、以农民为重点对象、以农村文化室、文化站为基础的农村音乐文化体系,为推动新农村的又好又快建设、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炳毅.高校音乐教育助力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考――以皖西学院音乐教育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2(04)

[2]杜琴,黄培德.从“西山酒歌”的艺术特点谈民间音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07)

[3]陈兆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于在广场文化建设中打造黄梅戏文化品牌的思考[J].黄梅戏艺术,2011(02)

第5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 社会判断

许多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合理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理想形式。然而新农村的概念在不断更新,郭杰忠(2006)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次出现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农村发展的重要探索。2005年7月他在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1]这也表明了新农村是一个有利于农村发展且与时俱进的新事物。

然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是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由政府来根据各自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建设的基本模式和路径。叶敬忠(2006)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失声了[2]。于是,便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从农民视角出发的新农村建设。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认可与重视。

所以,本文从社会心理的社会判断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讨论,增进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角色地位的认识和理论警觉性。

一、文献回顾

(一)从新农村概念谈起

一些学者从一个更贴近新农村实践的角度为新农村做定义。郭杰忠在2005年7月撰文中写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3]另外韩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看作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4]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还应当考虑到生态环境这一个维度,应当是五位一体的综合概念。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国内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作为“新事物”的新农村,虽然其定义难以统一,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的共同点,那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新农村社会判断相关研究

金圣华指出,社会认知和态度都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社会认知的价值影响着社会态度的形成,而态度中的内隐成分又决定着行为的发生。他说,我们首先要了解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其次要关注农民的价值理念与演变;再次要关注农民的态度形成与演变;最后,关注农民的社会认知归因模式及存在的社会认知偏差。[5]

张庆林,赵玉芳,戴冰,张惠对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做了问卷调查,在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个人收入问题、环境问题、农业与农民问题、民族交往与冲突问题、进城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以及环境问题上对西部民众做了调查,取得了一些成果。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与推论。[6]它虽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隐的过程,但是还是有外在表现。本文就是对农民在对新农村的外在表现上,讨论其社会判断的特点。

二、农民对新农村社会判断的特征及相关建议

(一)至高无上的经济理性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个字,而生产发展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也是符合马克思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

图1是叶敬忠书中的数据,表面上看确实体现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判断的经济理性的一面。说明在他们的社会判断过程中,经济是其最集中关注的议题。可以说,如果经济没有得到发展,难以让他们承认这是新农村。

在这种不谋而合的默契下,秉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应当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结合各地实际,在提高以上五个方面的短板的基础上有效带动经济发展是值得尝试和探索的。

(二)两种自相矛盾性与新农村建设的阻力

首先是农村居民社会判断性质上的自相矛盾。如今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最明显的方式就是修建集中居住式的房屋,农民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建这种楼房。[7]这一点不容忽视,应该重视媒体对农民社会判断的作用,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正确认知。当前自媒体发展迅速,关注农村居民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判断显得更加必要。这需要学者们投入一定精力来完成。

其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新事物本身的矛盾性。新农村建筑的室内布局,外观样式大多是政府部门决定,农民自己只能在住第几层楼和室内装修上保有自由。搬进去以后,有的居民开始担心喂养牲畜家禽等变得不太合适的问题。节日期间是否可以燃放鞭炮等在城市社区里的规则在新农村社区是照抄照搬,还是放任不管?所以又产生了一种在选择上自相矛盾的社会判断:新农村的新房新环境是好的,但是新农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限制――是不好的。

新农村本身的二重性与农村居民社会判断性质的两面织在一起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更多的阻力。一项新的新农村建设举措会给农村居民带来新的社会判断,这些判断给后面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带来新的考虑因素。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农村居民社会判断的性质,对其合理的判断应当予以人文关怀,再在这个基础上让新农村建设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起来。

(三)群体水平上的短期理性与新农村的长期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农村居民对新农村的判断更多的是从家庭生活的短期理性出发。随着农村的建设不断发展,工具关系与情感关系混合的混合型互动也占据主流。经济理性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这种理性出发点是家庭,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可以说是农村、农业、农民,具有整体上的前瞻性。

短期理性的后果就是社会整合程度降低,负向互动增加,总体社会资本流失。于是许多学者也关注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在叶敬忠的调查中发现,受访的480位农民中仅有26人表示最关注乡风文明,仅占样本总量5.6%。但是接着,他又发现农民在文化需求中表现出急需法制教育。一方面表现出对乡风文明的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又急切需要法律这种正式规则的保护。可以断定,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个非正式规范的真空期。这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关议题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此有许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看法,但在本文分析的角度上,对传统农村的“礼治”应当予以重视。在那样的伦理体系下的社会结构中,保存着深厚的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子,是农村居民群体水平上做出的大致选择。其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影响很大。要结合好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与农村居民的短期理性,一方面要主动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规划出符合短期理性下农村居民社会判断的新农村愿景,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

三、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表达了良好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农民的主体性。农村,农业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存在,而农民则是“三农”诸多问题的核心。农民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判断中:在关乎生存发展的层面的上与政府的思路一致,体现出极大的经济理性;新农村作为新事物本身具有矛盾性,农村居民的社会判断也有优劣之分,两种矛盾性相互交织实为新农村建设一大阻力;在关乎文化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问题上,呈现出群体水平的短期理性。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经济发展作为根本保障和前提,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大目标,需要克服新农村作为新事物的矛盾。而新农村作为公共产品又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符合人们的合理判断。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合理的社会判断,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当前农村的缺点,逐步迈入小康的新农村。这还要求长期的新农村项目与规划与重视家庭发展的短期理性相调适。这样才可以有序地,平稳地逐步迈入新农村的新天地中,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6):217-224.

[2] 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导言)[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

[1] 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6):217-224.

[4] 韩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J].宏观经济研究,2006(3):13-16.

[5] 金圣华.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研究[J]. 人民论坛,2012(11).

第6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观光农业;新农村;景观设计;应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农村改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丰厚的农村旅游资源[1]。由此,将观光农业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积极探索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新景观设计的应用情况,为建设魅力乡镇提供参考。文章通过徐州市开展魅力乡镇过程中,发展观光农业的案例展开研究,分析观光农业的发展价值、前景,并提出相应建议策略。

1工程案例

倪园村镇位于徐州吕梁山风景区中部,距吕梁山管委会和吕梁湖约5km,区域内交通便利。该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主要产物为藕、葡萄、梨、苹果、油菜等。当观光农业及景观提升后,给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及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如今,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该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相继推出农业创新发展机制,倡导农民发展观光农业。因此,以观赏“油菜花”及生产莲藕为基础的“荷花节”便成为了重要活动。时值油菜花及荷花盛开时节,大面积花海,构成了一幅乡村美丽图画。通过当地主产作物构建观光农业,使当地农民不仅可以收获农产品的同时,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2农村景观设计思路介绍

2.1注重因地制宜

新农村建设,主要以整治村庄为主要对象和内容,而且均要量力而行,使乡村更加美丽。农村生态治理又区别于城市,其治理规模、造价、用途及外观等均存在着差异[2]。

2.2突出民俗文化景观特点

开发农村景观建设,必须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美观适用、经济适度作为农村景观表现的尺度。改进传统的农村景观设计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景观形态、色彩、质感、环保及光影等应用前途。必须注重传统与现代创新环境下的不可复制或者完全照搬,应根据当前农村特色,实现景观效果的适应和相宜。

2.3强调原生态景观与材料设计效果相结合

从观光农业园的功能、环境质量、游人活动、庇荫等要求出发的同时,应注意植物布局的艺术性,以此激发游人的兴趣。农村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低碳减排。设计中应体现出节能和绿色理念,积极打造农村观光景观特色。

3新农村景观设计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及效果

3.1发挥农业特色,推动经济发展

新农村景观设计中,要通过“油菜花节”及“荷花节”,实现农村景观的应用。通过组织种植大面积的荷花和油菜,并遵循农村的总体规划,进一步保护好原生态林区,发展观赏林区,推动生产林区,从而形成各区的景观特色。要将乡村置身于荷花和油菜花的海洋之中,实现农村的景观设计。通过这两“花节”让外界所认识,并为其它农业产品找到销路。因此,新农村景观设计,能够使农村观光业发展效果更佳。

3.2发挥农村原生态优势,打造纯净的乡村环境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农村的固有原生态资源进行设计。要根据当地农业种植情况,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体现出新农村景观设计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农村景物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相互融合。从乡村环境建设看,通过新农村景观设计,能够有效打造出美丽的乡村风貌,给予农村生态环境以极大的保护。

4结语

当前,农村建设是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打造魅力城镇,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观光农业发展中,实现农村新景观设计,将成为勾勒美丽农村的重要一笔。文章以徐州市打造魅力乡镇为案例,分析了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及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效果,为后续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张旭 单位:徐州市源景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晓冬.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50~54

第7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贯穿始终的必须长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为了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而基础设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科学的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就目前的情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规划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农民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到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1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1.1 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分类的弊端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主要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体系,即安全与防灾、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广播电视、环卫设施、绿化、文体活动、室外场地等。这种分类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繁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遗漏关键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各专项规划缺乏整合,规划的可实施性很差。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较少关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农业仓储设施,农业的生产空间、农村生态防护林等,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1.2 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经历了原始农村、传统农村、现代农村的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始终是三个稳定的核心,农村基础设施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

农业生产是农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的基本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农村第二、三产业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大部分农村仍以农业为主。生产设施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

乡村聚落作为农村人口的集聚空间,具有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场所,提供就业、医疗、教育保障,提供农业文化,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功能,农村的生活设施主要承载以上功能。

生态功能指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污染物的治理功能和对生态的保育功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保证农村的良好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2.1 区域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应承担行政区内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内乡镇村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防止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混乱,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2.2 注重效益,门槛限制

我国自然村庄中人口规模偏小的较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如果居民点太分散,也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对政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好做,然而维护的费用很高。忽视规模效益和维护费用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出现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资源浪费的情况。

2.3 节约成本,精简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立足现有设施进行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落实“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四节”方针。

3 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内容与指标

3.1 生产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产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能源通讯设施、产业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类(详见图1),规划内容和指标详见表1。

图1:生产设施的规划内容

表1:生产设施规划内容和指标表

需要说明的是,规划的要点具有可扩充性,可在分类框架下加入新的规划要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农村优质能源比例低,规划若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能源通讯设施”中可以加入“其它”类,将新能源归入此类。在实际规划中,要制定具体的要点和指标。

规划指标多是建议值,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如产业特点不同的村庄,生产设施指标的数值也不相同。以生产设施中的道路设施为例:运输业为主的村庄,村庄干路、支路的相对要求较宽;旅游型村庄,对外联系要方便,村庄干路要顺畅,同时要围绕干路配置合适的停车场地。

3.2 生活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活基础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供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具体可分为几个小类(详见图2),规划要点和指标详见表2。

图2:生活设施的规划内容

表2:生活设施规划内容和指标表

说明:根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村庄规划》内容整理绘制。

生活设施规划应遵循重要性次序原则。生活基础设施种类较多,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应优先安排生存型的基础设施。如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发展型的设施次之,如公共服务设施。

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域农村的灾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的防灾类型并制定防灾措施。如南方地区多洪涝,应增补相关要点和指标。

因为不同村庄的自然情况、人口规模、经济能力差异很大,如果简单地按统一标准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必然使规划陷入教条而无法实施。公共设施的需求等次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人口规模找出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规划可以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选取合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3.3 生态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排水配套设施,环境改善设施,生态保育设施,具体内容见图3,规划指标见表3。

图3:生态设施的规划内容

表3:生态设施内容和指标表

生态保育设施规划特别要注意利用村庄的植被、河道、农田,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其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要加强绿化和村庄与自然的有机联系,防止不适用于农村的城市型绿化,如绿化可与庭院经济结合,改善村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4 结语

总之,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为此,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正确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理清基本思路,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以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解决对策

1、莘县新农村建设现状

1.1、莘县基本情况介绍

莘县,是山东省聊城市的下属县,在2009年是被列为山东省财政直管县,曾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塑编之城”、“中国蔬菜第一县”等称号。莘县的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值得称道的是莘县的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均衡的发展。莘县的优良企业主要有:山东雁宾酒厂以及东方特种钢铸造厂,产品经销山东各地,有的优良产品可以出口到国外,为莘县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

1.2、新农村建设情况

为相应党的号召,自十以后,莘县的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了明显的加快。根据政府的报告显示,结构体现新设计、建设采用新技术、有干净整洁的厨房、有适合的其他淋浴设施、有卫生型厕所是新农村建设最终要达到的标准。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在莘县的某些地方已经实现了通自来水、通宽带,莘县也正在大力搞绿化建设,便捷的公交车也出现在了大街上。

可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村庄的环境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管理。虽然有的部分进行了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进行了绿化的建设以及公路的修筑,但是在莘县的各个农村中,大部分的农民是通过养殖或者种农作物,做个体生意来维持生活的,可以说生活水平是参差不齐,同样文化程度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聊城市莘县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很多村落都相继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但是环境问题是每个村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仅仅通过对莘县县城周边六个村庄的走访,得到相应的一些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到一些相关的图表,最后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主要的内容如下所示:

如图1所示,在莘县县城周边的村庄中,生活垃圾、污水排放以及牲畜粪便的影响污染程度比较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生活垃圾随处倾倒、养殖业废水随处排放等现象较为严重。垃圾的过度排放,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有的甚至堆在了路边上,使得柏油马路也变得脏乱不堪,有的甚至影响到了公路的使用,增加了公路的维护、修理费用。在农村存在很多的养殖场,由于缺乏对畜禽养殖及其粪便排放的有效管理,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从环保角度来说,1头家畜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养殖场就是一个环境污染物的生产场所,不得不说由其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3、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1、村民的环保意识较低

在农村的80%村民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的甚至是从来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教育,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就是维持生活,对于环境,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样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对农业污染问题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严重认识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莘县农村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恶劣。

3.2、县政府的管理措施实施不当

环境的管理是一项持续时间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但是又不能够向经济指标一样显示在财务报表上的一项工作。因此,在每届县政府任职时,管理的着重点基本是放在真个县城的经济增长上,而对于这些“风光的”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却不做任何的管理和询问。他们一心关注的、想要做大的只是业绩,业绩,还是业绩。有的政府人员能够意识到积极为农民创造途径,促使他们进行环保,比如:在每个村安置统一的垃圾箱,以便提醒村民按照规定倾倒垃圾,但是对于垃圾箱的清理工作往往是不能够做到位,经常是垃圾溢出了垃圾箱,而且好几天不见工作人员进行清理。

3.3、乡镇企业环保法制观念较弱

在莘县,存在不少的乡镇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环保义务履行的主动性不够,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在这些企业中,即使有些企业能够意识到环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程度,但是大部分由于自身的基础设施较差,往往是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破坏的速度。然而,农村的环境又较为脆弱,企业的经济发展便对农村的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3.4、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受到资金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莘县,绝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建设专门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或者是污水处理厂。排水设施只分布在少数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排放出来,在污染了环境的同时还会对农村饮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4、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

4.1、对村民的影响

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因此一旦环境受到破坏,那么人类便是首要的受害者,不论是水质的污染还是大气的污染,对于人的危害的灾难性的。倘若村民的健康受到威胁,那么不仅农村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的都将受到威胁,因此,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4.2、对土地的影响

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大量的化肥的使用,使得土壤板结,营养失衡,土壤的有机质被破坏,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同时使得土壤肥力结构发生改变,降低了土壤的生产能力。同时化肥的使用会使得土壤的酸度增加,土地贫瘠化加强,因此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往往是不符合“绿色”标准的。

4.3、对社会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单位是新农村建设,整个社会的环境水平与农村的环境的好与坏紧密联系。在农村环境受到如此破坏的情况下,空气的质量指数日益升高,雾霾的出现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人民出行往往是在能见度很低的时候出现事故,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一方面在农产品生产和食用过程中,中毒事件屡次发生,中毒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另一方面,环境的破坏导致农产品出口因残留超标而频遭红灯,因此每年农产品由于出口被退回而造成经济损失多达几十亿元。

5、新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5.1、农村厕所问题的解决方案

农村的厕所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针对于生活水平偏低,发展较为缓慢的农村偏远地区:粪尿分集式便器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人所排除的粪便和尿液分开来储存,一方面干燥的粪便不似原先的粪便含有很多的有害物质,会散发出污染大气的味道,反而没有臭味很适合作为庄稼的肥料,另一方面粪尿分集式便器可以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注重对资源的再利用,还有就是这种马桶不需要用水冲,节约了水资源,最适合缺水的地区。可供农村家庭选择的还有“三格化粪池厕所”。寄生虫卵的比例大于粪尿混合液比例时而产生的沉淀作用以及粪便密闭厌氧发酵、液化等是其基本原理,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可以杀灭寄生虫卵,达到粪便无害化的目的。3 个相互连通的粪池是“三格化粪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格化化粪池厕所”的基本构造如图2所示:

三格化粪池厕所建立比较简单,而且有助于粪便的发酵和储存,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用来做农作物的肥料。

(2)针对生活水平较高,接近县城的农村地区:抽水马桶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城乡家庭,没有明确规定,以推广卫生厕所为主要目标,目前国家爱卫办倡议推广的是卫生厕所是以普及使用冲水式蹲便器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建设-地面冲水蹲便器,地下为双瓮式污物回收方式的卫生厕所,目前这个方案在全国推广中。农民将来都能够住在楼房中,抽水马桶便很适合这样的情况。比较适合的还有直冲式连体座便器,这种座便器的主要特点是节水功能比较好,而且存水的面积小,这样的结构能够集中水力,外观来说因为整体的包边设计,使得座便器比较容易进行清洁。

5.2、农村生活废水的处理方案

农村的生活废水量很大,而且不容易进行统一的处理,同样针对不同的发展情况,所处的不同的新农村建设阶段,我将处理方法划分为两类:

(1)针对农村地区还没有建设新农村小区的地方,蚯蚓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是很好的一种选择,由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辉等人提出的这样技术,适用范围很广,而且所要求的条件很低。像我们莘县的农村一般都在100-300户之间,因此这种方法显得既方便又实惠。而且在现实的应用中该技术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

(2)针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区,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既经济又高效。这种设备可以存放在地下不会占用地表面积,地上的土地完全可以用来做绿化,常规高空排气式一般的污水处理设备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不同的是此种设备还具有土壤脱臭的措施。全自动的电气控制系统和设备故障的报警系统可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需要人做的就是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就可以了,十分节省人力和物力。

5.3、村庄或内存居民周边环境绿化问题解决方法

农村的大多数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而且对农村的绿化关心程度很低,因此大部分的农村总是建设水平很低,而且绿化建设较为落后,在日常生生活中的管理秩序较乱。因此,对于农村来说最重要的是体现村庄特色,根据村庄现有的状况准确进行定位,遵循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思想,根据村庄的现实情况,将农村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还应做到统筹规划,利用调整树种结构的方式做到协调发展。

在农村绿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长期管护的原则,新农村的绿化建设时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目前有些群众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而进行伐木,再加上养护管理跟不上,造成植物被严重破坏的情况,因此要加强村民的绿化意识。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占据农村日常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吧,因此重要的是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减少这一支出,做到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够做到节约。

5.4、主张要求全员参与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因此,农民的支持与配合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严重缺乏村民百姓的参与,并且很少采纳村名的意见。号召村民参与进来可以增加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程度,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共同探讨环境治理的问题,毕竟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是每一个村民。

因此,针对于不同发展阶段或者建设阶段的新农村来说,所适合的处理方法也都是不一样的,只有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才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厕所问题是直接关乎村民健康问题的重要因此,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问题则是最为普遍,最难治理、最需要全体参与治理的问题,绿化建设则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不可少的措施。

6、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与村民的生活与幸福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联系紧密,同样关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是当今社会全球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必然要遭受到自然的报复,因此,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是大家义不容辞的事情。于是,当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讨论时,就足以能够看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哲.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调查分析―以云南省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15(9):35-37.

[2]范家霖,胡默言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9(6):25-28.

[3]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生态保护,2008,33(05):16-19.

第9篇:新农村的特点范文

1我国农村人口安全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严峻,除了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类传统的安全观以外,国家的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日益得到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因此,农村人口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更广泛的重视。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问题除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外,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流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张维庆主任在“人口、社会与SARS”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人口安全”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不因人口问题而受损害,能够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农村人口安全是在人口安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关系到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的非传统安全。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面临一系列的人口安全问题。即农村生育率问题、农村人口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积极意义

2.1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是农业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稳定目前的总和生育率,维护我国农村人口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城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农村人口控制和发展的目标,是最终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农村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同时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经济。随着城乡合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地区扩大社会再生产。通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向流动,为农村人口安全提供了合理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的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建设新农村,既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又能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是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前提条件。建设新农村不仅有利于降低农村地区的生育率,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还可以促进农村人口改变传统生育观念,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对农村人口数量的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相比相差很多。建设新农村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强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使农村人口安全得到保障,这对扩大农村地区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3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广和完善

随着农村人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我国农村人口达8.69亿,其中60岁以上农村人口大约有6083万人,其绝对数是城镇老年人口的两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关系到广大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是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所以除了继续发挥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这两种关系方式功能外,还要运用社会养老制度为农民提供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途径。

3我国农村人口安全对建设新农村的影响

农村人口安全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以及制度变迁等变化的基础。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培育新农民来建设新农村。为了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使农村人口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全面发展,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从农民的自身作为开端。不管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还是建设新农村,都要以确保农村人口安全为基础。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农村人口自身问题的解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农村问题制定的总方针和总路线,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需要农村人口安全作为前提条件。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建没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直都是城市建设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之一,更是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更需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智力资源,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的智力资源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确保我国农村人口安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不仅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还能为新农村的今后发展及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先进的智力资源,也为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农村人口安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以新的理念和举措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30年前后达到老龄化高峰。我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许多老年人既缺乏经济积累,又缺少知识储备。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比例达到6.42%,而在农村这一比例已达7.5%。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将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人口安全将为我国农村地区解决人口方面的诸多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4对策与建议

(1)把建设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建设新农村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1980年代以来,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问题主要表现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内陆农村自然条件差,城乡社会经济差别较大。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实现非农化产业转移和地域转换。农村人口安全是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人口非农化过程、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使城市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未来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 

(2)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缩小城乡差距,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奋斗的目标之一。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保证城市与乡村地区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这样才可能在提高我国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巩固和确保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安全,实现农村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3)重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资源。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即基础教育水平。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更要加强农村人口的民主法制观念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口受基础教育的年限,是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农村人口的文化和技能培训;其次是对农村人口的文化技能进行培训;此外,还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在法律常识、生活美学、道德概论等方面的教育;并且同时采取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吸引投资,为农村地区引进各种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4)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以人为本的农村软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