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街道地处**中心城区,以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王**先生的名字而命名.其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既有风景秀丽的龙泉山等自然山水文化,又有底蕴深厚的王**等历史人文文化,是**市的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增强文化发展"软实力",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星火燎原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目前,**街道有文化机构9家,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个,群艺馆2个,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文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265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32家,歌舞娱乐场所22 家,国有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15家,书报亭26 家,文化用品生产销售和印刷企业170家.20xx年,文化产业社会性总投资达4500万元,主要有**188文化创意园、奥斯卡影院、歌库量贩式ktv、维多利亚娱乐会所等.现有文化相关行业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20xx年,**街道文化相关行业产值约7亿元,约占街道工业总产值的4%.

2.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街道文化产业层次全、门类齐,三大层级体系基本建立.有以奥斯卡影院、龙山剧院、**博物馆、名人馆、王**故居等为代表的"核心层",以**188文化创意园、**书城、颐高数码等为代表的"外围层",以大丰影视、舜康玩具等为代表的"相关层",三个层次中都有行业标杆企业,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培育和管理,形成了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和以图书、音像、电影发行、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尤其是在阳**路、胜**路,文化企业密度不断上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开张的企业投入大,档次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大.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投入的加大,街道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188文化创意园的建成,王**故居、**博物馆、名人馆的相继开放,还有奥斯卡影城的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强大后劲.

3.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贡献.一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让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目前我们街道的三产增幅高达23.1%,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辖区内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项目和层次不断更新,为街道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三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技术及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城乡群众的旧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胜**路、阳**路等主要街路两侧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改善了街景设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街道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档次,让城市品味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1.制定规划,制度创新强保障.当前,在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保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街道党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与机遇,拓展思路,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传承和发扬辖区文化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188文化创意园"建设,打造智慧经济,为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提供智力保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打造胜**路、阳**路文化休闲特色街区,结合街道商贸政策,扶持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础条件;三是用足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音像、图书、印刷、文化用品制造产业,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争取上规模、出效益,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四是大力发展群众性公益文化事业,做大做强"西北之声"文化品牌,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以此来带动文化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平台.街道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一是盘活原富巷皮件厂闲置厂房,

第2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性产业层面,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周口文化资源丰富,要通过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等措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一区三圣地;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开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2009 年国务院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产业。2010 年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被称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平均达到本国GDP 的10%以上,已经成为其国内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周口历史悠久,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周口淮阳,周口也是老子故里,是龙文化、道教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周口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资源优势,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周口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12 年周口市就提出了要建设“一区三圣地”,“一区”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三圣地”即:羲皇故都、朝祖圣地;老子故里、道家圣地;万姓同根、根脉圣地。周口市政府提出“一区三圣地”,是从宏观上对周口文化发展进行战略定位,为周口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周口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太昊陵、老子故里为国家4A 级景区,关帝庙和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为国家3A 级景区。周口市引进企业参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如扶沟万鹤赉文化旅游创意园、淮阳县陈楚文化创意园、沈丘中华槐园等已开始建设。周口市各县区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据自己当地的特色资源,各县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百花齐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沈丘县发展玉文化产业;项城市孙店镇围绕毛笔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周口市的演出娱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周口市的杂技产业已成为周口市的文化名片,专业艺术演出团和民间剧团常年活跃在省内外城乡基层,年创收几千万元。周口市杂技马戏团的马术和大飞轮表演享誉国内外,项城“余家杂技”已经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已成为周口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展示周口形象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总体来看,近些年周口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周口市在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思。

2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进步较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省内同等城市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1 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但如何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周口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受到地域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限制,总量偏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少。周口市文化企业数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企业中广告制作类较多,整体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而缺少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兴文化产业企业。由于文化企业较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未能对一些优质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局限于旅游景点的建设,而未能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淮阳的泥泥狗、布老虎等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加工阶段,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价格也非常低,难以形成产业链,未能有效挖掘产品附加值。

2.2 人才紧缺,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创意人才、艺术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周口地区仅有周口师范学院一所本科院校,且受地域及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较难吸引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周口地区整体文化市场不活跃,导致艺术创作缺乏动力,各门类的演艺人才也较为缺乏。由于大型的文化企业较少,导致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特别是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高端人才一般偏向于聚集于大城市,特别是文化创意类人才更偏向于大城市开放的氛围,综合各种因素就导致地级城市缺乏人才,进一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2.3 投入不足,资本结构单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文化项目投资时间长,风险大,回收资金慢,资金问题是文化产业企业创业的一道难关。目前,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周口市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没有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薄弱,账政投入的增长满足不了文化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渠道单一,社会企业较少参与投资,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政府投资为主。由于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政府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周口市文化企业经济总量较小,难以扩大产业规模,形不成规模集聚效应。

3 加快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周口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发展文化产业时要依据自身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可盲目模仿其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来说,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突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3.1 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突出比较优势

周口市要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打造精品庙会和文化节,突出周口市的文化资源优势,提高周口市知名度。政府要加大力度改革文化产业体制,完善市场机制,落实文化产业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引导文化企业与科技相融合,鼓励企业开发出有创意的产品。政府要根据周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周口本地情况,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伏羲文化”、“老子文化”、“戏剧之乡”“中国杂技之乡”等特色文化品牌,以地域特色文化为突破口,扩大周口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3.2 形成多元投资,培育龙头企业

国外的文化产业早已形成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资机制,要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市场化运作企业,多元化投资主体。在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前提下,企业、私人、基金等各种融资形式都可以使用于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促进周口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周口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角,因而必须重点培育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周口市可以重点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引导资本、基金等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企业,组建大型股份制企业。按照文化产业的分类和布局,引进企业投资周口文化产业,为其提供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条件,在演艺、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品等产业领域培养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从而快速发展壮大周口市的文化产业实力,形成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

3.3 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以创意创新为主导的产业。政府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吸引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来周口发展,如可设立周口市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周口市政府可以加强与周口师范学院的合作,在高校内部建立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根据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共同培育创新型应用型的文化产业人才。

周口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仅仅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发展周口文化产业要重视两点,一点是创意,只有创意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点是产业,必须以周口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重视创意和产业化运作,才能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才能形成以“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的周口特色文化产业,才能促进周口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向勇,喻文益援区域文化产业研究[M]援海天出版社,2007.

第3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齐齐哈尔 文化产业 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13 ― 02

一、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齐齐哈尔市享有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同时被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齐齐哈尔市拥有600多处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单位40多处,星级以上文化景区居多,其色鲜明的省级以上工农业旅游文化景区有7处,在省内旅游文化景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的有昂昂溪古文化遗址、江桥抗战遗址、俄罗斯风情小镇、扎龙自然保护区、泰湖湿地公园、西罗亚大街,兴十四村、大乘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西满烈士陵园等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韵味十足的旅游文化景区,分别开出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工业游、农业游、冰雪旅游”等16条旅游路线。2013年8月,中国(齐齐哈尔)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齐齐哈尔召开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03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47762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外国人38511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14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

2.鹤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本市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之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鹤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大湿地、城市鹤之乡”的称号下,齐齐哈尔市极力打造鹤文化,加强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使鹤文化走出鹤城,走向世界。鹤文化产业迅速发展,飞鹤乳业、金鹤门业、鹤城酒业、华业集团、翔鹤制药等等市内600多家企业的名称以鹤命名。建立丹顶鹤艺术品研发中心和鹤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将鹤文化和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以鹤为题材的各种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包括文学、摄影、短剧、书法、舞蹈、满足刺绣等等。鹤文化做为齐齐哈尔市的城市主体文化,凸显了城市的品牌特色和战略特色。2015年7月,中国(齐齐哈尔)第三届国际鹤文化艺术节在齐齐哈尔举行,其中包括歌舞晚会、音乐盛典、学术论坛、美术展览、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舞台剧、摄影作品展等一系列文化盛典。

3.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年来,市政府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善,增大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1个文物管理站1个,文物管理所12个,文化站总数已经达到180个,注重对社区和乡镇文化站的更新和建设。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各种大大小小的歌舞电子文化娱乐活动普遍的存在于市民的生活当中。全市广播电台共有11个,广播节目套数11套,广播发射台、转播台4个,县区广播台9个,其中乡有线广播站站102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39%。全市拥有电视台14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1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实现了广播与电视、有限与无线的密切结合。达到了文化传播网络化、高速化和全面化。

二、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综观全国文化产业投入人员数,黑龙江省位于其他各省的后位,虽然齐齐哈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领域人才辈出。但是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方面却不占有任何优势。第一,文化产业从业人才利用效率较低。文化产业内的单位从业人员人均产值远远低于其他市,难以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第二,文化产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目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从其他行业转换而来的社会人员,这些人对文化产业相关知识掌握只是流于表面,很少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少之又少。第三,文化产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齐齐哈尔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薪酬、福利待遇、培训等劣势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再加上地域问题,使得一些精英人才不断流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2.文化产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齐齐哈尔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网吧、影音制品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文化艺术团体印刷厂等等文化生产机构众多,能够满足市民的生活所需,但这些机构一般只是针对本市消费群体,实现的是一种区域内生产经营的循环微收入,并未给文化产业带来应有的价值。虽然政府已加大对旅游景区的扶持力度,但是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只是一部分。旅游形式依然比较单一,对于旅游附属活动、旅游纪念品以及科技旅游还处于萌芽状态。文化创意产品寥寥可数,现有的文化创业产业市场占有率低,文化团体缺乏创新机制,文化产业平台创建不完备,当前市场上群众的消费需求脱节,文化产业市场供需不平衡,难以实现文化产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3.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

首先,齐齐哈尔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综合实力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虽然齐齐哈尔市政府提倡以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50%都是中小企业,资金上亿元的大企业少之又少,尤其是民营企业其自身的分散性和灵活性使文化产业难以形成合力。其次,文化产业机构分配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产业、产业和其他产业,占文化产业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核心企业创造文化产值的五分之一,大部分产业产值由其他产业创造,产业产值比例不合理,齐齐哈尔文化产业核心层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降低了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次,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创新理念少、更新换代慢的领域,对于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文化影视、文化演出、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和时代性更强的领域涉足的较少,难以追赶上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齐齐哈尔作为黑龙省第二大城市,人才济济,如何将人才队伍做实做强做大,保证文化产业源源不断的向前发展。第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重点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经验的管理型人才和营销型人才。做好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做到岗前必须培训、岗后定期不定期培训。做好人才信息反馈,包括专业人才数量、质量、效率等,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做好下一步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加大人才队伍的财政支出。政府应对各大教育机构和研究所提高相应的财政支出比重,并专款专用到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院系和部门。适当放宽人才引进的待遇水平,积极吸引市外、省外乃至海外人才的流入。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和绩效机制,对有作为和工作效率高的人才进行奖励,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第三,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和机制。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制度,建立文化艺术院校,鼓励社会办学,建设人才培养流动站和平台,掌握人才去向。

2.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市场

发挥齐齐哈尔地理位置优势和地区优势,挖掘相邻城市之间存在的城市竞争潜力,互通有无,推陈布新,将文化市场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资金上,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利用税收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角度融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参与其中,在提高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促进文化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引资的同时引智力;分配上,一方面要继续扶持国有资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市场中民营资产扶持力度,使文化产业全方位、广范围发展;基层设施上,重点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娱乐大项目,搭建文化休闲娱乐信息畅通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文化产业新动态,拉动全市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企业选择上,政府在壮大现有文化企业的基础上,要支持和鼓励私营和合资企业融入到文化产业市场当中,提高文化市场的商业性,加速商业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加大现代企业在文化市场当中的比重。

3.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高科技创新力度

齐齐哈尔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多样。首先要巩固和夯实传统鹤文化品牌,充分发挥鹤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说鹤、吟鹤、画鹤、写鹤等鹤文化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水平,利用多种文化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例如话剧《风刮卜奎》,原创动漫《神鹤丹丹》《白马湖》《蛇洞山传奇》,刊物《丹顶鹤》《龙沙诗词》,大型广场舞《鹤舞》,“鹤文化与湿地旅游”扎龙论坛,文化鹤城微信平台等等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扩大鹤文化的知名度。其次要打造特色品牌,盘点和整合全市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尤其是要以打造扎龙旅游文化产业带、兴十四村现代农业区、加强抗战红色文化、达斡尔民族风情文化产业的开发为主。专注产业文化的重点领域,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再次要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广阔的市场,在利用好展览、展台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电商的优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加文化产品数量和附加值,加速文化产业升级。

〔参 考 文 献〕

〔1〕 张晓慧. 齐齐哈尔市: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12,(05): 53.

第4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体育文化产业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部门的总和。金华市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体育文化丰厚,己经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摆在体育产业管理部门和体育企业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在金华市体育产业刚刚起步、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寻求一条稳健的发展之路,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对体育产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状况分析

在我国产业划分中被划分在第三产业的体育文化产业对于金华市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没有专门的统计体系对金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进行统计,但从金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金华市的第三产业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然而体育产业在金华市第三产业中所占份额却相对较小。生产总值看,体育文化产业在金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靠后,既使在第三产业的行业排名中也处于较后的位置,暂时还未能较好地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1.体育用品制造业以及体育用品批发零售贸易业皆以兼营为主,健身娱乐业逐渐成为体育服务业的最重要支柱,据调查,2006年至2009年间,金华市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系统外的经营单位,体育健身娱乐业营业收入占体育文化产业总收入的百分比从以前的61.8%提高到72.9%。

2. 体育文化产业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行业。金华市社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初具规模,据有关资料显示,金华市现有60%的社区建立了文体站及健身指导站等社区体育组织网络,75%以上的社区居民在健身实践中感受到了体育健身强体的本体功能。

二、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及面临问题

(一) 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1 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些年来,金华市的经济己经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推动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将会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2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体育文化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

目前,金华市的消费市场活跃,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相关产业迅猛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变化速度加快,文化、娱乐正在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体育在人们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地位逐步确立和强化。

3 信息技术与群众体育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后盾

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坚实的基础和保障。金华市具有较好的群众体育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城市体育为中心的辐射网,为区域体育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 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整体规模偏小

目前金华市从事体育文化产业的单位,无论是从事体育健身娱乐业的部门,还是从事体育用品制造业及销售业的单位,多是民营企业,这些单位的规模偏小、集约度不高、经营方法、手段落后,很少有大规模的中外合资企业或大型企业,这种情况制约了金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

2 体育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不健全

首先,在政策方面,政府在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反映体育事业进入市场的规模和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而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体育产业的认可和接纳。同时,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

其次,体育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由于体育市场的管理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至今未颁发体育市场管理的行政法规,导致金华市在体育市场管理的实际中,部分体育经营项目存在着权限交叉。在体育市场执法过程中,遇到违法经营,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予以处罚。

3 高层次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金华市缺乏高层次的体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现有的体育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学历水平偏低。从业人员除了5%是一些特殊运动员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很少,只占到10%,大中专学历只占到35%,50%的从业人员既不是体育专业人才,也不是经济专业人才,体育产业整体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法规政策的不健全以及体育人才市场交流的不尽合理,金华市的体育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4 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体育消费需求不旺

从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增加值上来看,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在体几乎占了体育文化产业全部的份额,分别占40%、48%。作为主体产业的体育竞赛和体育培训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偏小只占8%,整体规模非常小,发展也非常滞后,没有起到它应有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体育彩票业与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也都不理想,只占到3%,而体育咨询、中介、广告业几乎在金华市不存在,只占到1%。因此,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结构明显不均衡。

同时,金华市体育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体育消费只是停留在购买运动服饰、器材等低层次的消费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体育消费方式还没有打破福利型、供给型的模式,加上体育部门为群众提供的消费领域还比较单一、狭窄,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消费的扩大。

5 缺乏经营体育文化产业的理念,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由于金华市政府管理者对体育文化产业、体育经济工作的忽略,使得很多人和企事业单位对体育产业的认识和开发只停留在出租门面、办培训班等最低层次,并且缺乏对体育产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指导,也没有相关的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政策。

三、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 切实做好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金华市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从宏观的角度,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整体规划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金华市的资源优势,使体育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合理化,提高体育产业化的经营开发力度,同时加大体育产业的制度创新,使体育产业的行业关联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尽快使金华市体育产业成为本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金华市政府应该对金华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设定目标,并且利用多种手段引导、调控和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的组建和运作,根据本市体育消费和体育市场的实际发育程度,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开发和利用自身的特色体育资源,确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彩票业、体育旅游业为发展重点,发展具有本市特色的体育产业,有计划地推动本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金华市政府部门在明确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任务后,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体育产业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组建各级各类体育产业基金组织和体育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

(三) 大力培养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经营人才

人才在体育文化经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金华市要广泛吸引纳进其它领域的专门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全面开展与其他地区体育文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途径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四) 改革管理体制,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金华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其次,金华市要继续抓好体育经营活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出台,逐步完善体育经营活动的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体育经营项目的市场准入标准,规范体育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地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 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金华市民的体育消费水平

金华市政府部门要加强各种媒介对体育健身消费的宣传,引导人们加强体育消费观念。

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体育环境的改善,调动社会大众对体育的消费力度,彻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工程。从金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强调层次性,和谐构建体育消费市场,使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能得到满意的体育消费,使体育消费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6.

[2]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十分热门的词汇,上世纪九十年代创意产业就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改革热潮。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个人创意和才华技巧展示等,在开发和运用文化知识产权的同时,能够和地方经济产生互动。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投资、高利润的产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新兴产业,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它每天创造的价值高达200亿美元,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值递增的速度达到5%。由此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创新发明或者理念,也是一个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并且有着广阔产业背景的产业,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2002年杭州的一家化纤厂停产后将厂房对外出租,低廉的房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给这个废旧的厂房起了一个新潮的名字:LOFT49,这一举措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随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各种文化产业区,这股文化创意风潮迅速席卷祖国大地。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热门产业,仅上海市就有十几个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市第十二毛纺厂的旧厂房中已经注册的广告公司超过一百家。北京市计划在近几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力争将北京打造成全国的创意文化中心,北京现有的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型创意产业集散地。

上海市2004年举办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也于2005年在北京举办。杭州的LOFT49在两年时间内集中了18家颇具规模的创意设计公司,2004年一年的总产值就超过1.5亿人民币。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其他中心城市也出现了很多专业创意设计公司,形成了一条“中国人设计”的发展轨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也在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理念。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产业发展、产业基础和区域位置等,创意文化产业应该有其特有的定位。但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等现象。(2)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整体职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存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环境等问题。(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创意人才匮乏,拥有大批创意人才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创意来源于人,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以增强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集聚,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统计表明,上海世博会上多媒体设计人才的缺口约有八万余人。同时多媒体设计的领军人物也非常稀缺,严重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4)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构筑清晰的产业链和产业外延,其中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上的价值最大。很多文化作品没有发表前不具有任何市场价值,一旦发表后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版权价值,同时受到产权保护。但作品的版权价值一般很低,只有在产业链的流动中被制成电影等衍生品,将版权价值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发,才能有效提升作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创意”实现更大的财富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文化创意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上海市于2005年成立了创意产业中心,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创意产业发展指南,同时改造利用废旧厂房建立起一批有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2005年上海市创意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上海市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为上海市的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该产业从业人数约有44万余人,占到全市总就业人数的5.0%。2006年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新建了1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全市总产业园区增加到48个。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有70余家,年产值高达3000亿元。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成为上海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重点项目。

2006年北京市认定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等,并且制定了每年划拨5亿元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计划。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吸纳了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入驻。2008年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迎接奥运会的到来,并且挂牌授权了第二批共11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这11个文化创意集聚地是从46个申报基地中挑选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首都的产业政策和城市定位。目前北京市已经有20多个文化创意集聚地,对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发展的核心部分。我国的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例如深圳、长沙、武汉等,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深圳市的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值达到本市GDP的11%。

3 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兴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结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特征,正确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其行业特征,更好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以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06)

第6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文化创意产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十二五”规划要在中原经济区建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河南省借此东风也做了相应规划与设计,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有市场前景,关联程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集中区域和民族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本地支柱产业。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将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河南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从夏到宋3000多年里,河南始终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形成了政治文明的鼎盛和辉煌。中国古都河南占其四,悠久的历史锤炼锻造出底蕴丰厚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这里的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从古至今河南孕育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名人,有思想家老子、列子、韩非等;军事家苏秦、司马懿、岳飞等;水利学家孙叔敖;文学家韩愈、刘禹锡、“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等。

现代河南文化发展更是百花齐放。中原地区出现了姚雪垠、刘震云、二月河等全国闻名的作家,作品先后被搬上大荧屏,代表作有电视剧《雍正王朝》,电影《手机》、《一九四二》等。丰富的中原文化资源, 未得充分开发的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孕育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奠定了扎实、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增长速度快,有发展潜力。2007年~2010年间,河南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5.5%、15.1%、15.9%,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其他生产总值,分别高出全省同期GDP增长3.4%、4.4%、3.7%。文化创意产业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为14311家,从业人员达到43万人,实现增加值338.7亿元。(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近年来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实现较快发展,已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4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424家。

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产业结构升级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河南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催生了巨大的创意设计市场需求。业态模式创新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依托“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创空间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和形式革新。科技进步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激发了创意设计发展活力,提升了服务层次和水平。

产业园区较多,各具特色。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依托城市、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态势,截止到2012年底,河南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家(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10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示范基地52家,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6家,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镇34个、特色村41个,国家认定的中国民间文化之乡23个。①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文化企业达8000 多家。

以郑州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园区覆盖广告会展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演艺业、现代传媒业等。“洛阳牡丹名满天下”,洛阳充分发挥其传统的牡丹文化和河洛文化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开封大力弘扬宋文化,修复开封古城墙,营造清明上河园园区,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区。安阳依托殷墟甲骨文文化,发展以殷商文化、文字文化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南阳借三国文化,中医传统文化优势,打造镇平玉雕、医圣故里中医药文化、卧龙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政策扶植加大,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在《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河南省提出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2013年印发《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8月出台了河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些政策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中长期规划和健全的政策扶植体系。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快,势头良好,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与优势,但和上海、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近年来表现不俗,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发展缓慢,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367.13亿元,仅占河南省GDP的1.6%。《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提到,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到 2020年达到 7%左右,河南目前的发展低于3%的全国平均水平。文化创意产业在GDP所占比重更小。2010年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4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5.05%;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9.6%。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GDP的比重上远远低于其他省市,增加值总量也偏小。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

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开发。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过于强调规模、数量、效益导致重复开发,表面开发,甚至恶俗开发的现象屡屡出现。未能对文化资源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未能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方向;未能充分开发出拥有鲜明地区、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甚至为资源只做表象之争,例如老子故里之争,安阳曹操墓之争等。这不但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相反使整个产业沦落到恶性竞争,低质发展。

传统产业占主导,创意类产业偏弱。目前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长久来看在文化产业中的比例趋降,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层”发展迅速。 但是总体而言,文化创意类产业的地位尚未超越传统产业。 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值之比为34.8∶19∶46.2。②河南各地区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只限于传统领域,基本环节,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节与内容开发不够;产业链未能得到很好的延伸与整合;高端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作品严重缺乏;跨行业协作整合力度不够,这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规模小,带动辐射效果不佳。河南除了有中原出版传媒、河南日报、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影视制作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外,还有开封清明上河园公司、小皇后豫剧团等民营文化企业。但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行业带动效应和辐射的大企业集团,龙头骨干企业。和桂林的印象山水、新浪、华谊兄弟等知名企业、创意品牌相比,河南创意文化企业在发展上任重道远。

文化投入不足,企业融资困难。2004年到2009年,河南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36%、0.33%、0.28%、0.29%、0.34%、0.32%,全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0.4%、0.39%、0.39%、0.4%、0.4%、0.39%。人均事业费方面 2004 年到2009 年,河南省在全国排名分别为31、31、31、31、30、30,连续数年排名全国倒数第一。③虽然文化产业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但是资金短缺依然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河南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观念落后,发展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自己的积累成长,导致资金短缺、管理不善,加以认知和政策上的限制,和资本市场很难形成有效对接,企业融资困难并缺乏融资途径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业人才匮乏。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创新人才培训体系与平台。在国际大都市纽约,有约一成的就业人员直接或间接从事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中国部分发达地区所占比例不足千分之一。河南更是缺乏相关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将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人才。而能将创意文化、中原文化和产业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则更少。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突出中原优势,打出中原品牌。充分利用中原文化资源,依托中华姓氏、宋文华、功夫文化、甲骨文文字、轩辕故里等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发掘民间工艺、民间演艺、民俗文化,比如开封汴绣、禹州钧瓷、平顶山汝瓷、洛阳唐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棠溪宝剑;浚县的民俗、宝丰的魔术演艺、镇平玉的文化、濮阳的杂技等。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武林风》便是利用河南丰富的戏剧、武术文化资源而创办,获得巨大成功。

建立大中原、大文化理念,结合区位优势,出台依托中原文化整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长期规划图。加大财政投入,吸引民间资本,把具有示范性、能够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工艺艺术,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丰富的地区项目列为财政支持对象。针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出现的同质开发、无序竞争、低质开发、失当开发等现象,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对项目进行深入了解,统一协调。

重视创新驱动力,转变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转变以往重规模,轻结构;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摸索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以科技和创新为驱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具有自主产权的数字出版基地,扶持具有中原特色高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新型、有创意、贴近百姓的文化精品。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产业链和所有权结构;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的结合;通过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产业链的延伸,高附加值环节的拓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转变到高科技创新驱动和产业整合升级的模式上来。

整合资源、培育知名品牌和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品牌的扶植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创新,研发,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导示范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跨地区、跨行业整合重组,实现集约化、大规模的管理,重点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自我驱动发展的大型产业集团。另一方面,也应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市场中的大多数,能迅速贴近消费需求,鼓励私人资本和企业发展深度对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组织、协会的中介作用,扩大资源共享,优势组合,优势互补。

拓宽投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现有文化创意企业多属于微小型企业,资金不足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政府可以引导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机制和信息平台,企业需要融资时,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迅速获得融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经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消除资本市场与文化市场的种种障碍,促使社会资本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金融产品。促进银行和企业的合作,展开对话平台,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形成政府引导、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多渠道产业融资机制。

实施创意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支持。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可以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优势资源。针对重点产业项目的特定人才需求,鼓励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培养计划,增设与文化创意专业相关的课程、讲座,鼓励整合艺术设计、科技、管理、营销及法律学科领域的课程。重点培养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营销、研发、财务、谈判、法律、资产评估和品牌经营等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和文化创意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和企业进行对接,针对市场制作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执业素质,提前与职场接轨。加大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吸引文化创意领军人才及精英团队。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打造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智库。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繁荣提供智力支持。

全面掌握文化创意产业营运状况,以研究为基础推动行业发展。官方统计数据对分析和理解文化创意产业有相当的重要性,有必要发展一套特定的统计框架和方法,作为制订政策的基础。政府统计部门在企业、专业组织及学术机构的协助下,制定一套为文化创意产业而设的统计方法,并进行一次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全面掌握个别行业的营运情况,创意产业与整体经济的关系,其他行业的创意劳动人口,以及相关机构的创意活动等。每年更新各行业的主要数据,并每三至五年进行一次详细研究,以紧贴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文化创意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拓展内需、促进经济、带动文化文明认同与发展。由此,掌握文明进程的脉动,厚植软实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作者为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848)

【注释】

①韩啸:“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2期。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的通知》(豫政〔2013〕24号)

第7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发展现状

1 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89.5万人,占全市GDP的10.3%,比2005年增长15.9%。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达90万。截至2007年9月,北京市2006年12月挂牌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4687家,其中,挂牌后新入驻企业1101家。有需求才有市场,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的文化创意的需求十分巨大,还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企业和从业来说还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国内各大城市的重视,划拨专项资金扶持。

例如。北京为符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要求的文化创意企业办理减免税收,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基础建设,和银行合做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又如。南京市首开江苏知识产权贷款先例,日前南京道及天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从南京银行获得了200万元贷款,这项贷款在江苏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和科技界引起了广受关注,因为这笔商业贷款没有担保,也没有土地、产权等抵押物,贷款获得认可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无形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著作权。再如。广州市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设立广州市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扶持游戏动漫产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看出很多大城市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纷纷拿出实际措施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地区的文化影响。正是由于政府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大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

3 全国各大城市提出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例如。上海市提出了“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的理念。在发展路径上,形成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有形的高科技技术发展和无形人才创意力量的发挥相结合。南京市提出了“保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传承六朝古都的历史文脉”,“使每一个人的创意都受到鼓励,使每一个好的创意都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会,使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有力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的发展模式,着眼于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法律保障和文化氛围。例如。广州市提出了“要像抓汽车产业一样抓动漫产业”。深圳市提出了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等等。各个城市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了发展目标,并建立了各种创意产业的基地和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4 动漫、网游率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倍受青睐的主导领域。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天津、重庆等城市都把发展动漫业和网游作为重点,一时间全国各地“群雄纷起”,纷纷建产起动漫网游基地,国内动漫产业和网游产业一片热火朝天。

从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二、发展前景

无论从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未来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来看,创意产业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从世界范围看,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佳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将可能由技术和资本唱主角,新兴文化产业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将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我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浮出水面。

创意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说,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后,在市场竞争中,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知晓和模仿,要想始终领先于对手,必须不断创新,因为“只有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加紧文化创意市场规则的形成

从国内各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利润逐年提高和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态势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尚不充分,文化创意市场规则正在形成。

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就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个产业的行业的发展尚不规范,只有在充分的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规范的行业规范。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现在就应该着手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相应的结构调整,以使得在以后的发展中和竞争充分后就可以尽快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用以保证能尽快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产业持续和健康的发展。现在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增长,要从“又快又好”转变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

2加大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产业的发展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处于起步阶段,而一个创意项目回报周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较大,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点。政府应当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像北京市和南京市那样对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文化创意企业因资金短缺而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

3政府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导与定位

国内各大城市虽然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建立大量的基地、园区,但由于缺乏指导和规划,以至于出现了规划和园区的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地区产业的指导和定位。

园区的建设是应该搞,但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多为跟风上马,并无结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长远战略规划,很快就会出现一批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园区。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以及市场的容量和产业的发展规划来指导和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4加快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立

第8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樊燕(1972—),女,汉族,湖北荆州市人,管理学博士,单位:海南大学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管理、公共管理。

摘要:文化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破解文化发展难题,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海南面临的重要任务。人才作为海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依靠,是文化的发掘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但是目前海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中还存在诸如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创意性和复合型人才缺乏、时间力度不够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海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不合理原因,提出海南文化产业人才建设中应该加强政府引导、制定专项规划、推进人才培训、完善人才发展的相应配套政策等。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海南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的出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的支持,海南文化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二五”时期,海南要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针对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不断完善相关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使用、激励等管理机制,大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统计局与等部门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提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海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自2006年以来,海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5年实现2位数增长,2011年高速增长态势进一步扩大。①经过建省、办特区24年的发展,海南文化产业体制内和体制外人才队伍在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上已经趋向成熟,人才规模有所扩大,但总量不足,比重偏低。

(一)海南文化产业人才结构

(1)人才结构类型不合理。

首先,从总体来看,海南文化产业核心层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管理人才和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少,因而难以适应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对还海南全省41家文化产业单位的抽样调查,得出文化产业人才总计1160人,其中管理人才95人,占总数的8.19%,非管理人才占91.81%。

其次,人才结构呈现高素质劳动力紧缺的状况。根据对海南全省41家文化产业单位的抽样调查,得出文化产业人才总计1160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有75人,占总数的6.47%。

(2)海南文化产业人才年龄结构已经开始朝高端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对海南全省41家文化产业单位的抽样调查,得出文化产业人才总计1160人,其中30岁及以下的人才占了56.90%,31-40岁的人才占26.29%,41-50岁的人才占13.36%,51岁及以上的人才只有3.45%。

(3)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不合理。虽然学历不能绝对说明人才素质的高低,但现阶段学历仍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对海南全省41家文化产业单位的抽样调查,得出文化产业人才总计1160人,其中专科学历人数占了34.05%,本科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分别占28.45%,中专学历人数占5.60%,而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只占3.45%。

(二)海南文化产业人才的分布

尽管近年来海南文化产业人才规模明显扩大,文化产业人才聚合能力逐步增强,但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海南文化产业人才仍呈现明显的地区、行业分布不均衡。就全省范围看,明显存在人才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均衡。海口、三亚两市文化产业人才相对集中,总量占全省人才总数的一半左右,在某些领域甚至相对过剩,中部地区的五指山、白沙、保亭、琼中等4市县仅占全省人才总数的5.4%,文化产业人才十分匮乏。下面以表1为例进行说明。

这种高度集中的现状,既显示了海南旅游发展的不平衡,也显示今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实行东西共进、山海并举旅游发展格局时在旅游人才建设方面的难点和工作重点。

此外,海南文化产业的人才分布呈现明显的行业分布不平衡。从行业分布来看,文化产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旅游、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等行业,占全省人才总数的76.4%,而制造业、科研等部门,人才占较小的比重。

三、海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但是,海南省文化产业人才仍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人才原创能力、技术吸纳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薄弱等问题,还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

第一,缺乏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如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网络、动画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传统的黎锦技艺、椰雕工艺、黎族制陶、琼剧等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整合度不够。

第二,内容创意人才奇缺。海南省创意产业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其文化产业发展。如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海南省创意产业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第三,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海南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经营管理、会市场营销、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资本运作的少,缺乏大型集团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海南文化产业人才工作还出现了“留不住,引不来”的尴尬。

第四,文化产业人才的实践培养不够。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尚未开展,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参与度不高,大学生人才参与市场实践的力度还不够。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接受的主要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对于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却有着后天培养方面的不足,造成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市场需求的脱节。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海南的经济发展较之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对落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省内的发展不平衡,因此无法很好地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在物质生活保障(例如住房、医疗等)和自我发展(例如培训、继续教育、科研等)上的需求,使得文化产业人才无法更好地施展才华,同时也不利于优秀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此外,海南目前的高价住房让很多优秀的青年人才望而却步。

第二,人才观念落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被接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浓。在人才引进上缺乏政策和措施或有政策但执行不力;市场配置资源观念淡薄,偏重自有资源发展经济,缺乏合作文化;缺乏风险文化,求稳怕变,不敢冒风险,不敢参与市场竞争。

第三,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不适应文化产业人才发展需要。表现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没有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多头管理长期存在、对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对管理者的选拔任用渠道不宽;政策机制不够完善或执行乏力;部分文化单位对人才管理仅停留在人事管理层面,重使用轻开发培训,人才管理多头无序,人才自由流动渠道不畅;宣传思想文化部门领导干部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

第四,文化产业人才研究、教育和培训平台欠缺。首先,缺乏应有的专业教育和研究机构,海南省目前还没有一所高等院校专门设置文化产业学科,没有结合海南省“一区三带九重点”的产业布局开展海南急需的专业学科教育,更没有针对海南实际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其次,培训产业落后,不少国内发达省市已把教育培训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抓,但海南省的培训产业却没有真正起步,远远落后于先进地区;最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时要么传统型学科和基础性学科比重过大,要么重视新兴专业的设置而忽视基础专业。

作为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以文化产业为建设中心的国际旅游岛来说,海南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人才体系,这也正是海南文化产业在人才方面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

四、海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海南省文化人才发展水平与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打造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平台的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文化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人才数量需进一步扩大,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远远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优选优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和人才服务体系仍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一)加强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各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中的引导作用。首先,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体制内、体制外人才竞相发展、竞相涌现。其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文化企业主要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业管理职能,把该下放的人事管理权等下放给企业。最后,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造就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领军人物创造体制机制优势。

(二)制定专项规划

针对目前海南尚没有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这一情况,应该尽快制定出台海南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我省文化产业人才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对未来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周密部署,通过规划引导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与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在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体现出不同的目标、原则和措施。文化产业人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不同类型的人才之间差异还是很大的,所以,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就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说,他们更为关注的则是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规划中就应该加大考察学习、互动交流方面的内容;而对文化产业技能人才来讲,他们最为需要的则是新技术、新技能,因此,在规划中就应特别突出各种培训班的功能。

(三)推进人才培训

一是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二是要全力以赴,积极组织、安排、落实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项目,为文化产业人才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教育培训。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1)设立文化产业研究所。充分利用海南省高校学术研究平台,依托海南大学系统开展海南文化产业研究及相关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应用培训等活动。

(2)加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结合海南省“一区三带九重点”的旅游文化产业布局,相应设立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会议会展、文化产业管理等急需的专业学科,抓紧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发展急切需要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

(3)产学研合作。国内国外省内省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合作办学。省内高校与国内国外著名院校合作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学科,高校在相关文化企业设立实习基地,校企开展人才培训合作。②二是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国内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和著名科研专家,以海南省高校文化产业研究所为平台,以“研究+度假”的方式,开展文化产业前沿研究。三是创办“培训+度假”型基地。支持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重点建设若干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尤其是要争取与国际知名院校和国际文化企业巨头开展合作,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项目。

(四)完善配套政策

筑巢引凤:解决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出入境签证、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问题;在文化产业人才创业、生活居住、个人所得税补贴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定期开展高端对话、创业沙龙、企业家联谊等主题活动,营造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搭建政企沟通的平台。

(五)推动载体建设

目前,急需在全省建立若干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和开发基地(公司),

把地方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发掘结合起来,为更高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和高层次文化产业创业创造物质基础,使文化建设、产业开发、人才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如组建海南省琼剧艺术研究院、建立琼剧文化示范基地(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集中开发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五、结束语

海南省人才竞争力的逐步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南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海南省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投资海南文化产业的势头强劲,大企业、大项目越来越多,确保海南文化产业各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已经成为海南完成文化大目标的重要一环。(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海南大学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

基金项目:海南省人才办重点课题《海南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资料来源:祁亚辉、曾繁诗,《在新的起点上再创高成长佳绩—2011年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报告》。

②参见,海南省人才发展战略体系研究系列成果(二):《海南人才强省战略体系专题研究报告》,第43页。

参考文献:

第9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人才开发 文化产业 现状 对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价值。如朝阳般灿烂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越来越多地得到重视和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通过多年的发现、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总量结构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本文以青岛开发区为例,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对下步开发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达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功。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按照我国的行业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包括文化艺术、传媒产业等传统的文化部门,而且还包括创意设计类人才以及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类人才,这些人才涉及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以及信息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目前,开发区人才总量已达19.8万人,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约7600人,占3.9%,人力资源供给指数连年上升。调查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呈现以下特点。

1.人才队伍年轻化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中,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占46.5%,在26-30岁之间的占25.5%,30-40岁之间的占20%,40岁以上者为8%左右。这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以年轻人为主。

2.工资薪酬一般化

2012年个人税后月收入在2500-3500元之间的占33.5%,在3500-4500元之间的占34.5%,4500元以上的占32%。根据《2012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岛市2012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399元,月平均为3117元。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体薪酬与普通职工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

3.教育背景多样化

从业人员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占到56.3%;大专或高职学历位居第二,占26.5%;中专学历位列第三,占10%;硕士及以上学历为少数,占7.2%。初步建成了一支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日趋多样、素质高中低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4.行业分布精细化

创意产业人才中传媒企业数量最多,占30.6%。设计与咨询业次之,占15.2%。游戏动漫、时尚消费、古玩艺术、影视节目以11.3%、9.2%、8.3%和6.5%的比例分列第三、四、五、六位。其它还有版权交易等多达80多个门类。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媒体学院和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成立,对影视文化和版权交易方面人才需求拉动较大,人才比例有较大提高。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遇到的挑战

1.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

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创意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对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严峻挑战,造成目前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由于创意人才往往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因此目前比较缺乏创意作品市场营销人才和中介人才,领军式人物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技术”的复合型产业,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要求从业人员具备“T”型知识结构,而现实中,从业人员往往是有内容知识的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又缺乏内容知识,既懂内容知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

2.人才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在人才政策落实上,受区域面积狭小、文化资源薄弱等瓶颈制约,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制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可操作性更强的配套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由于发掘不够充分,专项文化创意人才库未能得到优化配置,加上缺乏专门中介服务机构,独立、成熟的引进渠道尚未建立,人才与企业只能通过综合性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交流,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能形成有效平台支持。在人才培训上,缺少必要的专职人员和资金保障,尚不具备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专业培训的服务能力。

3.人才队伍流动性较强

在创意人才供给不足、创意产业各门类间相互交融、人才大多年龄小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创意人员一般不会固守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而是经常去寻求更感兴趣的工作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接近半数的创意人才属于非本地户籍人员,受房价过高无力购买等因素影响,许多人经常变换工作单位。据调查,58%的创意人才换过工作单位,72%的管理者认为本单位优秀创意人才比较缺乏、招聘难度较大。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的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由政府、企业以及人才本人参与的立体式、多元化、全方位的开发模式。进一步健全人才领导体制,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努力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工作,应注意统筹把握好三个关键问题。

1.把握“由谁来引”的问题,找准引才主体责任定位

在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方面,要坚持“用人单位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互补联动,明确责任定位,形成工作合力,收到“1+1>2”之效果。

(1)企业要发挥引人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库或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公司,及时搜索招聘所需人才;保持与专业高端猎头公司经常性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机构的协作交流,畅通“走出去”引才渠道,积极参加海内外各种人才洽谈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寻揽人才。

(2)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顶层设计上。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把引才工作定位在引才主体做不了的事情上。一是要制定区域内文化产业人才专项发展规划。重点做好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方向规划、引育体制机制创新、引才政策制度设计和保障性体系建设等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工作,不断提升市场化配置效能。二是要抓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包括产业平台、科研创新孵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切实让高层次人才来了之后有施展作为的舞台和空间,实现事业留人。三是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培养、交流、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奖励扶持力度,尤其在企业创业基金、银行贴息、房租补助、培训经费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

2.把握“以什么标准引”的问题,坚持重能力和业绩导向

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单位表示,他们在认定高层次创意人才并给予相应待遇时,已改变了过去单纯看学历职称等静态指标的做法,而重点看其是否是自己急需,是否具备堪当重任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启示我们,一个地方在制定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扶持办法时,要坚持“以用为本”,不能生硬或单纯地以某一或几项指标认定高层次人才,而要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尤其要尊重用人主体意见,切实形成“重能力、重潜力、重业绩”导向,避免引进的人才华而不实。这方面,可探索构建“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认定体系”,结合区域实际,设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并采取高层次创意人才答辩、专家委员会评审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认定,从而逐步形成以业绩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高层次创意人才评价认定办法,使认定高层次创意人才工作更为科学合理,更能满足用人主体实际需要。

3.把握“怎么留住”的问题,注重搞好跟踪配套服务

绝大部分专家表示,他们选择到一个地方工作,除了看重个人发展平台和空间外,还看重当地人才配套服务如何,是否让他们在精神上有一种被尊重感、归属感。这一要求提示我们,在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工作上,要避免出现“就引进抓引进”的倾向,而要按照“重承诺更重落实”、“重前期引进更重后期服务”、“重物质投入更重精神投资”的思路,把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而抓紧抓好。

(1)要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方式和管理模式。一是创新分配激励机制。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激励中最主要的是薪酬激励。要改革分配制度,构建符合创意产业特点的灵活薪酬机制,把技术、责任、贡献与报酬紧密挂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人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二是配合使用情感激励、群体激励等方式。文化创意产品的产生不是靠机械的重复劳动,而是依赖创作者日积月累的灵感和突发奇想,特别强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要针对不同需要进行差异化管理,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工作环境。例如,可实行弹性工作制,赋予创意人才更多自;鼓励人才参与企业管理,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等。三是采取更加灵便的管理模式。团队协作型、指导型和任务型的管理模式更加适合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对于转制为企业的原事业单位,可考虑采用矩阵式等较为灵活的管理组织模式,设立工作完成期限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发挥绩效管理在薪酬、晋升中的积极作用。要帮助员工设计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看到个人在组织中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磨练培养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

(2)政府要致力于建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的人才交流平台和社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一是要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更多地储备目前市场中紧缺的高端原创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设立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档案,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更新记录人才发展资料。二是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交流。借助于高校等机构,定期调查与研究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研讨会,扩大更广阔的选择范围,促使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及时得到应用。三是要完善“保姆式”生活保障服务体系。尤其要在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子女入学、户口迁入、卫生保健、住房统筹等方面,尽可能提供“一条龙”全套服务,打造一个让高层次创意人才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在引才过程中增加砝码,并有效地稳定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