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污染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村土地污染的概念
(一)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在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结构总体。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还没有以立法的形式对土地作出个明确的定义。就土地的生态价值和自然属性,从有效的防治土地污染的目的出发,可以将土地的涵义界定为“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土壤是由许多层厚度不同的矿物质成分所构成自然主体。土地的涵义与土壤的涵义不同,土地比土壤的范围要广,土壤只是土地的构成土地许多因素中的一种。
(二)农村土地污染农村土地污染,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农业用地的污染。从目前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实际情况和大家所关注的农村土地污染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污染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化、土壤酸化与盐碱化、工程荒漠化、湿地与优质土壤资源的减少等地退化问题。
二、我国农村土地污染的现状
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土地污染相当严峻,土地污染面日益扩大,土地染物的种类多,而且污染的数量日渐增高,甚至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新型的复合污染。如:镉米问题、高浓度农药污染蔬菜、地下水等。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总体现状是点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层叠。农村土地污染有以下几种: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动物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在目前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年都施用大量农药、化肥,其大部分都是没有被植物所吸收,而是渗入到土地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农药使用量为162.3万吨,为1990年使用量的2.2倍,化肥的施用量已达5107.8万吨,是1990年施用量的两倍;农用薄膜使用量大约193.75万吨,是1990年的4.1倍。豍另外跟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目前农田施用化肥量平均每公顷达360多公斤,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农药量使用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在农药使用率上只有30%上下,相当于欧盟国家在农药使用率上的一半。过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会直接导致农田土壤的养分失衡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劣化,同时也会对地下水自然造成连锁污染。
在现阶段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农用化学剂大量使用和有效的使用概率底下,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些污染物从单一的污染逐渐演变成点污染和面源污染相结合的新型复合污染。
(二)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对土地进行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基础建设落后和环境保护设施的不到位,对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简单。农村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随意乱丢,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更加严重,从而出现了脏、乱、差现象。据统计,大约每年产生的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是全部露天堆放。生活垃圾是由可分解的有机物质、不可分解的物质构成,但是大部分生活垃圾的分解率底。污水灌溉也是农村土地污染的一种重要污染。合理使用生活废水及工业废水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多种植物所需养分,对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废水中同样含有重金属、氯化物等许多有毒物质,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于农田灌溉中,致使基本农田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根据我国农业部2006年对全国污灌区调查统计,大约140万km2的污水灌溉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溉区总面积的64.8%,其中,严重污染的占8.4%,中度污染的占9.7%,轻度污染的占46.7%.这些污染对环境生态链上的人而言,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城市的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除农村生产生活所导致的土地环境污染之外,城市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也是构成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的主要形式有两个方面:第一,面污染物的企业转向农村地区,随着城市环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国家对城市规划设计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一些高污染企业纷纷转移农村地区。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一些生产设备简陋,环境污染物处理能力低下,所产生的废弃物、工业废水、生产生活垃圾等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加剧的污染。第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及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所带来的垃圾数量不断攀高,从而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没有处理就直接运到城郊附近或农村地区,在某些靠近城市附近的农村地区大部分空置地自然就成了城市垃圾放置地,甚至一些耕地也成为污染物放置地。
(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污染及城镇化污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迅速的发展壮大。农村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扒地而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但是同时也给农村地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乡镇企业污染是农村土地污染源的主要之一。乡镇企业中的工业污染大量排放,远远超出农村现有环境生态的承受能力和分解能力。
工业生产后的废渣占用土地,工业生产后废水被迫灌溉当地农田,这都对我国的耕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个工业污染物中含有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致使许多土地中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三、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土地污染不仅制约着农村生态的发展,其农村污染物污染的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也受到污染的影响。这些农村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交易市场中严重的阻碍着进出口贸易。土地污染的演变过程难以察觉却,这些污染危害最终指向的是人。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位置。随着农村地区经济谋求快速发展,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土地中的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并且在新形势环境下变化成新型的一种复合型污染物。甚至转向立体农业污染,使得农村土地环境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在土地环境污染立法上,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比较少,在国家层面上没有系统的污染控制法律法规,更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农村土地污染的环境法律制度。在这个方面法律制度的缺陷致使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程度进一步恶化,要想控制农村土地污染这个趋势,保护现有的农村土地自然资源,维持农村土地生态环境,急需在法律制度及法律法规上建立健全。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1.加强农村土地污染防治专项性立法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问题需要根本上解决,立法是根本。针对现在农村地区的环境现状以及法律控制不力的情况下,必须要借助于系统的法律制度进行管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与规范存在着很多缺陷与不足,不能与现有的情况相协调,必须加以修正和完善。
2.完善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的执行与监管体制执法是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而法律是否有效执行又依赖着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制度。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土地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当少,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污染不断加剧扩大。这些都与现今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执行关系密切。诺要使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防治得到行而有效的执行,必须规范好我国农村土地防治行政管理机制。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管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出现“九龙治理”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应该明确行政管理机制中的职权和各自分工,才能够在执法管理中有效的落实,才有效的保护好了农村土地生态环境的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不仅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也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形势也极为严峻。但是,由于在环境污染问题防治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集中在城市地区,反而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置,进一步恶化。尤其在沧州农村地区,近年来为了发展经济,吸纳一批污染企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再加上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问题,都严重危害着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于沧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沧州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当地企业的污染排放。由于沧州地区位于京津附近,近年来为了优先发展经济,吸纳一批具有一定污染危害的企业,使得当地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较为严重,尤其是著名的“红水”事件,揭示出当地农村极为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例如,近年来,在环保部门公布的几十家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企业中,河北省总共有6家企业上榜,而沧州就有两家。由于工业废水的污染范围广,危害层度高,使得沧州很多农村地区的村庄成为“癌症村”。同时,在流经沧州地区的河流,由于受到污染,水产养殖业中的鱼虾出现大量死亡,甚至对于渤海口地区的鱼虾产生灭绝性危害。
农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沧州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迅速,素有京津地区“菜篮子”的美誉。同时,沧州也是河北地区比较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但是,由于农民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不懂得相应的科学技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农产品中含有大量农药残留,以及过剩的农药进入水源和土壤,对于当地农村的自然环境、人体健康也都构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污染问题,危害也是比较严重。例如,沧州作为河北重要的棉花生产地区,在棉花种植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白色地膜,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影响土壤的质量。
不合理的生活习惯。由于沧州地区的农村在环保宣传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地区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任意堆积和排放。这样尤其在夏季,气候燥热,垃圾和污水不仅导致大量蚊虫滋生,而且散发出阵阵臭气,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对于沧州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寻找有效的法律救助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目前在宪法和相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面已经逐渐完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集中解决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而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存在大量的法律漏洞,使得很多污染企I和环境破坏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处,这样就使得沧州农村地区的环保问题尤为突出。
沧州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防治对策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沧州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人手,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改善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沧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就是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村地区的居民改变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妥善处理日常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环保设施基础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垃圾和污水管理方式,从而有效降低生活垃圾以及污水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
实施科技兴农,利用科技降低环境污染。由于沧州是河北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由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加大对于当地农业科技的投入,普及农药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的科技生产水平,这样比较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降低其带来的污染危害,这对于改善沧州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在面对棉花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白色污染”问题,可以通过政策补助的方式,鼓励农民使用超薄白色地膜,这样容易降低地膜对于土壤的危害。当然,在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方面,也可以鼓励当地农民集思广益,积极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其对于环境的污染,这样就能更加有效改善沧州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促进当地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
1.1.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乡镇政府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招商引资等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良策。而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挖煤、有石采石,兴办小高炉等,这些企业往往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惜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经济利益。更有甚者个别乡镇领导不经考察,盲目引进一些淘汰落伍、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重点保护。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见到了经济效益,但由此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1.2.农民盲目滥用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导致环境污染。据最新统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达40t 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 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 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
二、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1.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环保知识的缺乏,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本文由收集整理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2.农村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一些乡镇政府一味讲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企业布局分散、生产和排污混乱无序,即使采取了治理措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化工、电镀等污染企业分散在乡镇、村庄、居民集中区,尽管近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三废”污染有所减缓,但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治理,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加之农村生活废水无序排放,各种垃圾随意丢弃等都形成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2.3.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河南省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原则性规定,概括性强,实践中难以操作。如针对有关畜禽养殖污染和面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三、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3.1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步伐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业环境保护做了某些原则性的规定,但由于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不系统、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在实行工作中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尽快制定较为完整、具体、针对性强的环境保护法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才能逐渐消除污染,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
3. 2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执法
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做好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不断增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监督管理机制。
3. 3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改变以牺牲农村环境、破坏农村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
3. 4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机构
依法管理好农业环境,就必须建立一支懂政策、熟悉业务的管理队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顺机构,完善农业执法体系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保证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加强投人,努力增加资金投人。环境保护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社会性工作。要积极开辟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企业和农民参与投人。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国际合作,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和特点,按照农村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农村环保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乡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引进和吸收国际农业环保方面的先进技术、新工艺、新思路和新成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大力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的探索和推广力度,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村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防止污染,逐步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努力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
鄱阳湖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是长江中下游五大平原之一,以鄱阳湖水域为中心,沿湖l1个市(县)有近660万人口,占江西全省人口的15.8%。湖区流域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O%。湖区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主要农产品和淡水产品,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湖区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全面展开,污染源逐渐增多,导致湖区环境质量恶化,已到了非花大力气解决不可的地步。
湖区农村环境告急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湖区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是农用化学品的大量和不合理使用。鄱阳湖区2008年农药用量l1530吨,部分地区的使用量已达安全用量的6倍。在使用过程中有90%的农药进入水体、土壤,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农业膜用量9750吨,回收率平均为45%,大量难降解的地膜残留于土壤中,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造成粮食减产,农膜中残留的增塑剂邻苯甲酸二异丁酯对蔬菜有很大的毒性。化肥用量达35万吨。据调查,辖区有7个县(市)处于鄱阳湖区的江西省九江市氮肥利用率不到40%,磷肥利用率也只有35%左右。九江市水稻化肥用量每公顷高达525公斤,远远高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的需肥量,比国际土壤单位面积施肥上限每公顷225公斤高出近1倍,约有一半肥料被浪费而进入水体。化肥流失加剧了湖区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仅九江市湖口县2008年就使用化肥4万多吨,农药2000多吨,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高达31公斤/公顷,高出15公斤/公顷的农药安全用量近一倍。由于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利用率低造成湖体氮磷污染物大幅增加,加之大中型畜牧场发展迅速,所产生的畜禽粪尿等排泄物数量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养殖大户采用网箱养鱼、化肥养鱼,使湖区浮游植物生长迅速,水体富营养化加快,威胁饮用水源安全。
湖区生活污染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湖区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其他原因使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严重滞后,现有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人粪尿等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突出,已成为湖区农村一大“公害”。据不完全统计,20o8年,鄱阳湖区农村产生的近200万吨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1000余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湖区工业污染正在升级 近年来,伴随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鄱阳湖区农村悄然兴建,造成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一些城郊地区己成为工业废渣的堆放地。特别是乡镇工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也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湖区环保“软件”不“过硬”
立法不完善甚至缺失 我国迄今已经制定了环境法9部、自然资源法15部;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O余项;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该体系主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与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很少顾及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立法空白,这种状况客观上导致了非法排污猖獗,环境污染失控。鄱阳湖区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性立法也存在严重缺位。目前在鄱阳湖流域和湖区的环境立法方面,尚未有一部针对性的地方性立法,而且农业、林业、国土、海事、环保、水利、水产等部门都享有环境保护管理权,上下游之间、各部门之问、各行业之间利益不统一,职能交叉重叠,各部门规范性文件都是在本部门、本系统的职权范围内自上而下地颁发执行,因而造成部门立法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多头不管、相互推诿、有利都上、无利则让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村环保规范性文件执行常常“无功而返”。
环境监管不适应形势发展 受环境执法机制不合理、执法体制不顺、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以及执法能力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保护部门在环境执法方面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状况,企业违法排污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少数基层环保部门执法受到行政干扰。部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时存在首长意志现象,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履行监管职责。二是治理农村企业污染,环保部门依法只有限期治理、停产治理的建议权,决定权在同级政府。环保部门目前的排污收费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处罚力度小,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无关痛痒,排污企业宁愿接受处罚也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治污设施。三是环境保护机构、人员素质、执法手段、执法经费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目前,包括鄱阳湖区在内的整个江西省尚有24个基层环保机构为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执法资格,大部分设区市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绝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由于机构、设备、人员素质等因素难以全面履行监管职责。
环境教育落后,环境意识欠缺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尚不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没能充分发挥出环境教育工作应有的作用。广大湖区居民的环境污染危害意识十分淡薄,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防治办法等了解较少,许多湖区农民还存在着落后的生产习惯与不良生活陋习难以改变,农民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环境保护事业中,在一定程度上变相放纵了湖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滋生。同时,伴随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为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的最小化而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对资源掠夺式粗放型经营,重开发轻保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导致湖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强化软肋以法治污
针对性立法是有效之道 “小智理事,大智用人,睿智立法”,立法是依法保护鄱阳湖区农村环境的重要一环。建议根据鄱阳湖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和谐型社会为目标,由江西省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一部专门性的鄱阳湖区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该法规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和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入手,实现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防治。由于该法规适用范围就是鄱阳湖区农村,对本地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充分反映鄱阳湖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集中解决问题比较突出而国家环境立法尚未规定或者不宜规定的事项。法规的制定也应对《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中不明确或者规定有矛盾的环节,根据鄱阳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比如加强农村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农业生产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以及乡村集约化养殖污染防治等作为主要规范对象,在法规中加以明确和调整。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使用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调整,有些暂时难以形成制度的管理内容,可列入乡规民约,让广大村民有所遵循。对农村生活污染源的防治,可以授权地方政府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对故意污染环境,肆意偷排乱排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严重破坏环境,损害人民健康的行为,应规定严厉的惩罚措施,让污染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以保护鄱阳湖这“一湖清水”。
农村环境执法必须加强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这是张居正奏疏中的一句话,他说依法行事比立法更难。有效治理鄱阳湖区农村环境污染,保护好这一区域曾经“山青水美”的良好人居环境,必须加强农村环境执法,执法成为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设置区域性和流域性执法机构负责跨地区、跨流域的环境管理和执法问题 当前,可以考虑设置环鄱阳湖区域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局,执法局直属江西省环保局领导,在人事编制上不隶属于当地政府主管,在财政上独立于地方政府,减少地方政府基于利益冲动而对环保执法横加干涉的情形出现。同时,执法局可以协调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海事等各部门之间有关环境执法方面的事务,避免多头执法,红头文件相互打架的事情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赋予环境保护机构强制执法手段,提高罚款额度 鄱阳湖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难的原因有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就需要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充分发挥环境行政处罚的经济惩罚功能,以增强农村环境执法的法律严肃性。例如,可以根据危害程度、污染面积、违法时间,决定处罚额度。危害越大、污染面积越广、违法时间越长,处罚额度就越高,避免出现现实中部分排污企业预先一次性缴清排污费,然后无节制排污的恶劣情况。可以依据污染事实,加大处罚力度,扩大没收环境违法财物的适用范围,对法人环境违法实行两罚制。严厉的环境污染行政处罚既具有足够的警示意义,又可以提高企事业单位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能动性,优化执法环境。
大力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素质 要提高农村环境执法队伍的准入标准,可以通过考核把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偏低的人员拒之门外。把好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关,建立严格的执行人员监督、考核、淘汰制度。下大力量培养执法骨干,特别是选派执法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带动和提升整个环保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职能、统执法装备的要求,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大投入,改善环境执法条件,不断提高监测、取证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给予环保执法以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确保执法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张家川;农村;水源地保护;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9-0058-03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梁昴丘陵沟壑区。陇山为全县诸山之总枢,是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的发源地。县域内水资源短缺,储水工程少,属严重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缺水类型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1.1 张家川县水资源现状
张家川县东部为浅山幼林区,西部为黄土沟壑区,地质地貌单位差异较大,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3 747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3 570亿m3,地下水净资源量为0.0 177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13.5 m3,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18.79 %、37.55 %、71 %。
1.2 张家川县水质现状
1.2.1 地表水 全县共有清水河、后川河、樊河、汤峪河和马鹿河共五大河流,除清水河和后川河部分地段pH值超过标准值0.1~0.4 mg/L外,五大河流总体水质良好,pH值在5.9~8.9之间,总硬度在29.5~112.5 mg/L之间,符合关于生活饮用水标准。
1.2.2 地下水 从已有的井孔水质资料和对地下泉水、井水水质调查、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张家川县域内大部分地下水水质良好,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水源,但是部分地区及区域地下水水质差,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水源,但分布地带较短,面积较小,影响不大。
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水源地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补给能力低
由于张家川县地处六盘山与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大气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区域分配不均,加之近年来干旱频发,区域性、时段性水量短缺,水库上游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森林已退化成灌丛、草地,森林的生态、涵养作用变弱,造成水库上游河流干旱季节流量大减甚至出现断流,水库入库流量小,水源补给能力差,无法确保供水安全。
2.2 水源地水质差
全县两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手段落后,加之上游载畜量、人口增长率、污染比等超过当地水环境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饮用水水源水质难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Ⅲ类水标准。地下饮用水源地部分地区受各类污染,pH值和总硬度超高,影响供水安全。
2.3 水源地保护设施不配套
全县水源地保护启动迟,目前仅停留在常规管理和水源地保护工程的可行性论证阶段,水源地区内尚无工程性基础保护设施,安全隐患较多,加之上游农户饮用水安全意识、水源地保护意识淡薄,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2.4 水源地监管措施不力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由于全县水源地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人员落实不到位,水质水量检验设备配备不全,直接影响供水安全。
2.5 水源地保护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水源地保护区包括水库库区、水库上游河流及群众生产生活区、地下水水源区的保护,张家川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力度、声势都不大,没有形成大家保护水源地的意识,间接影响供水安全。
3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水污染防治
3.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措施
3.1.1 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要将饮用水安全保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全面调研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科学评价水源地安全保障程度,明确提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水源涵养工程以及监控和应急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张家川县富川水库、寺湾水库等饮用水水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3.1.2 划定保护区,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按照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由张家川县人民政府划定一级、二级、准保护区三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库区等水源地设置标志物,水源保护区界标、警示牌、告示牌和宣传牌,通过实施护栏、围网等物理隔离设施或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种植优质牧草等生物隔离防护措施,防止不合理活动对水源保护区水量水质造成影响。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可能对水源保护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类建设项目,提高准入门槛,从严审批管理,避免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安全隐患。确保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 %以上。
3.1.3 消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应当由水利部门协同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执法巡查,定期排查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上游及沿河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工业污染源和非工业污染源,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治,建立污染隐患动态数据库,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治患于萌芽。积极创建合格规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形成长效机制。
3.1.4 防治并重,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水源地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发挥林木和草地植被保水、保土的生态功能,防止水源枯竭。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减轻地下水污染,进一步保障饮用水源水质。
3.1.5 强化监测预警,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做好应急装备、技术和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和评估。有效预防、及时监测、控制和消除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的危害,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及时启动预案,建立有效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3.1.6 大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在全县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公开曝光违法行为,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3.2 农村水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水源地的主要污染来源有人口、牲畜粪便、洗涤剂及工业造成的点源污染;化肥、农药等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因大气降水冲刷带入河流中的地面污浊径流引起的线源污染。因此,根据张家川县农村的具体环境,通过对点源、面源、线源污染的防治,减少入河污染量。同时,对水环境的修复,增减其对污染物的削减和生态作用,完成从“源头—途径—未端”的全过程污染控制。
3.2.1 水土流失污染防治 水土流失污染控制主要解决因水土流失引起的氮、磷污染及入河泥砂量。张家川县水源地水土流失污染主要由上游毁林开荒、过度开垦大于15°~25°的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加重,构成地表水、地下水氨氮污染,河流泥砂含量增大。因此,以退耕还林还草、造林抚育、铁丝网围栏封育、削坡、护岸、拦砂坝和农耕地改造等治理方式,通过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使现有的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此外,要保护现有植被,为做好水土流失污染控制,需进一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监督监测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3.2.2 农田径流污染防治 大量施用化肥、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不合理及使用高残留农药是张家川县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其污染防治措施对农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化肥深施技术和农药喷施技术培训,减少农药和化肥流失污染水源。另外,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相结合,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改变偏施、重施氮肥的作法,减少化肥流失。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残留农药,安全合理地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药。
3.2.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水源涵养区地处全县东北部的浅山幼林区,也是其天然草场的主要分布区,农户除种植单产很低的粮食作物供自给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养殖业,以东峡水库水源地为例:户均养羊2.5只,养牛2.3头。因此,控制养殖规模、科学合理处理牲畜粪便以及粪便资源化利用成为环境区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养殖规模控制包括数量控制和养殖方式(圈养或围栏养育)控制,控制养殖规模是为了就地消化、吸纳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牲畜粪便处理目前采取干清粪堆放、施肥到农田和修建“三结合”沼气池的方式。干清粪堆放工艺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降低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同时可使固体粪污中的肥效得以最大限度保存和便于利用。“三结合”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秸秆等废料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燃料和肥料。沼气池发酵后的污水,应再进行好氧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畜禽粪便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包含农作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多种成分。利用粪便不仅可以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还可肥田,防止土壤板结,获得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3.2.4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污水处理目前仍处于就地分散处理,少数村镇仅进行了简单的沉积处理。因此,水源地的污水处理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河流水环境自然净化的基础上,采用无动力或微动力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如土地处理系统、湿地处理系统、生态净化稳定塘系统以及“三结合”沼气池系统,广泛推广应用双瓷漏斗厕所,在保护区内禁止销售和使用有磷洗衣粉;在具备条件的村镇可选择小型一体化处理设备,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3.2.5 乡村地表径流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物主要是生活垃圾。乡村应建立垃圾池或垃圾房,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车和中转站,采用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地表径流污染防治,还要加强环境管理,包括水源区内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管理、垃圾管理、运输车辆管理以及动物粪便管理等。此外,随着农村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废气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应加大清扫频率,提高控制污染效果。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收稿日期:20120331
作者简介:于治远(1953—),男,辽宁新宾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工作。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1902
1引言
近年来,通化市在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源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监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2农村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通化市农村年产生活污水2 000万t,年产生活垃圾约44万t,长久以来,农村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任意泼洒、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对农村水质、大气、土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是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2.2畜禽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养殖数量迅速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展不相匹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导致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3农药化肥污染
通化市耕地面积269 028hm2,种植品种主要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全市大部分为山区,坡耕地较多,农药化肥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氮利用率在25.3%~628%之间,磷利用率在10.8%~20.8%之间,大部分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随农业退水及降水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施用化肥也导致全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
2.4乡镇企业污染
通化市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医药、食品、木制品加工、建材、造纸、水电等行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2.5水土流失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区,2/3面积是山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侵蚀过程比较缓慢,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速度快、作用强。多年来,人们乱采滥挖、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防治对策
3.1逐步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目前,通化市农村仍有部分村庄村民饮用自家打井水,没有必要的水质监测。已采用集中供水的乡镇和村庄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规范,水质监测和保护措拖还不够到位。为确保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加大农村自来水工程的推广力度。要对现有的集中供水水源地加大保护力度,尽早完成水源区划工作,并按照区划做好设立界标、警示牌、护栏,清理整顿污染源等相应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做好水质例行监测工作,确保让全市农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3.2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目前,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抓住机遇,争取资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在做好定点存放,集中收集的基础上,要选择合适的场地修建“三防”式垃圾处理场,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可以选择小型人工湿地进行治理、投资小、见效快、易于管护。
3.3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对水体、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市农村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作物,只有逐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改变种植结构才能有效地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3.4加大监管力度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粗放经营,管理不严,对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应在全市农村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散养改圈养的力度,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畜禽养殖方式。在农村和养殖场大力推广建设“四位一体”(即温室、畜禽舍、沼气池、厕所一体化)能源生态工程等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成功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监管力度,严把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严禁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新上畜禽养殖项目,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逐步减少畜禽业环境污染问题,最终实现畜禽养殖业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5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多年来,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各种人为因素导致通化市水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全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加大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力度,严厉查处乱砍盗伐和私挖乱采违法行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关键词:养殖场污染 治理 对策 零排放
引言
前些年,一些农村小型畜禽养殖场的建设与发展。从一开始就缺乏规划和指导,大多数的养殖场都是农民由养几头或几十头牲畜开始,经过多年的积累慢慢发展壮大而成的,养殖规模扩大后,粪污量也增大,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这些养殖场由于当初的选址、设计、布局比较随意,所以都存在着许多弊病。比如,有些场建在村边的自留地或荒山坡上、所建猪舍又十分简陋,存在着雨污不分,干湿不分,造成了污水乱流,粪便乱堆,影响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加剧社会矛盾。近几年虽然各地都加大了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力度,对粪便污水进行了沼气化处理,起到了很好的节能减排作用。但在参观一些养殖场污染沼气化工程治理效果时,发现光建设沼气工程还不行,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畜舍雨污不分清;二是干粪棚不合理,没有三防(防雨、防渗、防漏)措施;三是经沼气池流出的沼液直接排放,存在着二次污染问题等。经过实践,该文总结出农村养殖场污水实现“零排放”治量对策,即:一工程(沼气工程),二分离(雨污分离、干湿分离),三配套(干粪池、沼气用具、沼液贮存池)。只有做好这三大措施,养殖场才能真正达到了三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原则。
1 建造科学合理的沼气工程
科学合理的沼气工程具有以下优点:(1)沼气工程可直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物,大大削减有机负荷,对养殖场起到减排污染的作用;(2)沼气池可以杀死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卯,从而改善了养殖场及周边的环境卫生,大大减轻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对人畜健康都有好处;(3)沼液、沼渣含有丰富营养,它的液态形式非常有利于作物吸收,是一种高效的有机肥,用于果树和蔬菜种植,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4)可回收高效清洁能源沼气,不仅大大节约了煤电等能源的使用,减少养殖场日常开支,还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全国各地的实践也证明,养殖场(户)污染治理目前最好的办法之一还是沼气技术,建沼气池的效果已被多数农村干部群众所认识,完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精神,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处理方法。但需注意沼气工程做法,要求专业人员设计及专业施工队进行施工。
2 按照粪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工艺进行生态化改造
(1)粪尿干湿分离也称固液分离,就是把干粪与尿液及冲洗污水分离开来。畜禽粪便干湿分离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所在,如果固液不分及水龙头当扫把,把干粪直接用水冲洗入池,会直接造成二大危害,一是把干净的水变成了污水,浪费了水资源;二是大大增加了污水量,使得污水处理量增加,也势必增加污水处理设施,以致造成沼气池容积过大,而增加投资或达不到减排效果。应该尽量减少养殖场污水产生的数量和浓度,对粪便进行干湿分离,把收集的固体粪便进行堆沤发酵,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尿液污水经污水管孔或地漏流入厌氧发酵池处理,确保养殖场的干净整洁,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
干湿分离要点:一是必须摒弃水笼头当扫把的做法,避免用高压水枪进行冲粪洗栏把干粪直接用水冲洗入池;二是栏舍污水沟入口处设置细格栅,阻挡干粪通过细格栅进入污水沟:三是采用人工干清粪工艺,把干粪收集后堆放到干粪棚。
(2)雨污分离,就是把屋顶瓦片下来的雨水(或在地面流的雨水)和污水分隔开,必须铺设排污管道(管沟)和雨水管道。有些养殖场房子雨污不分,造成屋面漏下来的雨水(或流到地面的雨水)直接流入污水沟,一方面严重污染了雨水增加了污染量,另一方面大量的雨水被直接冲到沼气池,损害沼气工程,浪费了沼气设备及沼气资源。为了避免雨水被污水所污染,两者必须完全分开,不能把养殖污水沟也当成雨水沟使用。
雨污分离做法:一是养殖场把原来的污水沟上面加盖板改成全封闭暗沟(图1),污水从暗沟流,避免雨水流入沼气池;二是重新接一根PVC管作污水管(图2),污水通过PVC管接入沼气池,原来的污水沟改成雨水沟使用。
3 完善三配套设施
养殖场治污,建设了沼气工程、做好二分离(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改造后,还需做到以下三个配套。
(1)配套干粪棚。养猪场实施干湿分离技术,干粪专门要有一个干粪棚,干粪棚选址必须科学合理,大小必须根据每天堆粪量及堆放天数确定,集粪点功能上要求做到“三防”,必须防雨水、防漏水、防渗水,即屋面要盖瓦防止雨水淋到,地面要求水泥地防止漏水,四周要有墙体防止渗水,空间上要求隔绝臭气等。
(2)配套沼气用具。沼气是优质的可再生能源,热值高,使用快捷、方便,配上管道、灶、灯具等,可以用来烧饭、烧水、发电,可以解决养殖场部分生产生活用能,也可进行联户沼气造福于民,沼气使用得好不但可以减少养殖场的日常煤电能源的开支,还起到节能减排作用。
(3)配套沼液储存池及沼液输送管道。经沼气工程处理后的沼液需要有储存池进行储存,一般储存池的容量应达到10~30天的排污量,比如该场每天实际排放的污水约20吨,就建设200~600吨的沼液池,用于寒冬、雨季存放沼液,沼液用于农田果园灌溉或生产无公害的蔬菜。沼液贮存池最好选建在周围有大片农田或农地的地方,沼液池可采用地面式或高位地下式,可采用砖混结构,从沼液池到农田农地间安装沼液输送管道、水泵、流喷灌设施。这样可把沼液全部用完,不存在二次污染。
4 结论
(1)实践证明,凡是有以上三大措施的养殖场。污水经综合利用都实现了零排放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28-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环境逐步改善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在工业化城镇,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解决农村目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
1 农村环境保护涵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0。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植物、交通、设施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也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在农村中,农药、化肥使用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产品的质量,危害农业生产,严重影响居民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产品化肥、农药的污染。化肥、农药使农村环境,如耕地和地下水等受到污染,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提高。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排世界第一。化肥使用量按播种面积算,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25t/km2的上限。此外,由于化肥流失率比较高的原因,不仅使农田土壤污染,还对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
(2)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农村的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农村的河流与地面上,最终对饮用水以及地下水源造成污染。我国的污染灌溉面积由1980年的5100km2增至2005年的45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1%。农村每年产生的约为130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在露天中存放,这直接导致农村周围的环境质量污染下降。
(3)养殖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等的养殖基本上为无序分散,大量污染物未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当中,造成当地地下水环境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新的污染源,对居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乡镇企业布局不是很合理。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污染非常严重。目前,农村工业化已成为现实趋势,工业污染物导致环境破坏,这直接导致污染治理难度的加大,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环境。乡镇企业的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总量已经占到了污染总量的64%以上,再加上布局的不规范,也导致工业废弃物的处理程度明显比其他污染物处理程度要低很多。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资金不足制约着污染的治理
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的资金,也难申请到专项治理排污经费。
3.2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布局
在农村,以前发展养殖业一般以户为单位,养殖规模不大,能够将种植与养殖联系起来,将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绿色肥料,能够被植物吸收,减少了污染。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养殖业发展壮大,规模化养殖已成为一种趋势,动物的粪便不能与种植业很好的联系起来,处理不当,这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有的地区进行水产养殖,由于向池塘中投放鱼饵饲料、肥料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环境的污染。
3.3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强
没有加强环保意识,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只关注农产品质量,而对农药化肥使用对土壤环境的严重污染却没有注意。。目前,农民对合理用药与施肥的认知不够,测土配法施肥不合理,只单纯地加大剂量盲目施肥,滥施农药,结果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还污染了环境。
3.4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环保部门缺乏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没有对工作管理人员进行正规的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而且也缺少对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与质量检测。
4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让他们积极地去保护与关注周围的生态环境,真正掌握科学的污染防治技术。让村民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宣传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4.2加强领导,划定责任区域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职责。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研发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的技术研究,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规划;农经部门对养殖业、种植业等污染防治工作和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负责,努力加快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步伐;建设部门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的长效管理,完善投入运行机制: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河道的整治工作,开展生态河道建设;镇乡、街道作为辖区范围内的全面管理者,也应切实加强镇乡、街道的环境保护队伍建设,落实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建立完善的镇乡、街道环境管理的体制,可以考虑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乡镇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4.3完善环境立法,加强对环境的监管
农业农村的污染防治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作为政府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如农村污染物处理办法、化肥使用管理规定等措施,能够对农村污染的防治与治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增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可操作性;重视加强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的使用规定的相关条款,做好土地的使用权管理,注重加快发展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与污染治理相结合0。对农村的养殖业与养殖农户制定相关的措施,如建立许可证制度,不定期对养殖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遵守或不达标的用户,村集体有权对其暂停养殖的处罚,令其整改,以实现环境污染物排放的达标。要对农村养殖户进行规范统一管理,对环境违法事件进行查处。
4.4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要及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监督,坚决杜绝违反相关规定,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本着企业出资、群众出力、政府出台有关政策的原则,政府及有关
部门加强协调和落实。一是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将养殖总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削减限养区内畜禽数量,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努力加快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一场一厂”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模式和“猪一沼一作物”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二是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行生态型、健康型水产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绿色水产品基地;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设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实施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试点。四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出台农村卫生保洁收费制度;五是全面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坚持生态治水理念,开展河道整治及生态河道建设,定期对河道清淤、清障和清除水面漂浮物,并通过道路硬化、沟渠硬化、块石护岸、生物护岸来控制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积极创建生态村镇,努力提高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共同来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4.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研究与建设。近期以发展绿色农业为目标,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基础,着重加快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设步伐。一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包括基地、生产、流通、储运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标准和技术、质量要求,加快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二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指导,按标准建立无公害产品基地,增施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用量,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技术综合保防治病虫害,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减少农药使用量。三是按照一定程序对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者进行资格认定,对符合要求者发给证书和标志,准予生产和经营。四是畅通绿色市场通道,加强市场监管,一方面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渠道,设立专柜和专业市场,让无公害产品真正体现其市场价值,鼓励和引导农民的无公害种养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和产品质量检测,为市场提供“放心菜”、“放心肉”、“放心粮”,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要求,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面源污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3]。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4~7],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7~14],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2.1.1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8,12]。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1.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8~14]。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使用量约130万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我国已有91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结果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因此,化肥和农药这2类污染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2.1.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000km2增至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产生的超过2500万t/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1.4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近20a来,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1.5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1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1~4]。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8]。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6]。大多数农产品既无1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1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助,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多方努力引导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农民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5-06-151
[2]国家环保总局1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7-09-211
[3]苏杨1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1
[4]国家环保总局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中国环境报,2007-05-211
[5]周生贤1《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说明[N].中国环境报,2007-08-281
[6]中国国务院第508号令1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N].中国环境报,2007-10-181
[7]杨智明12005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J].河北环境保护,2006,7(2):1-231
[8]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1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9]杨志新,冯圣东,刘树庆1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138-1411
[10]Liushuqing1EffectsofCdandPbpollutiononsoilenzymaticactivitiesandsoilmicrobiota1Front[J].Agric1China,2007,1(1):85-891
[11]Yangzhixin1Effectofcadium,zineandleadonsoilenzymeactivities[J].JounrnalofEnvirenmentalSciences,2006,18(6):1135-11411
[12]周元军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03,19(6):350-3541
[13]连彦峰,刘树庆1农田土壤中磷素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9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