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景区实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实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区实习计划

第1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区划;城市体系;区域协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54-05

一、引言:对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回顾

关于重庆市内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是重庆直辖以后开始的。初期的研究大多以“点-轴”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对重庆全市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设想,较有代表性的如黄志亮(2001)提出的“X二”模式[1]等。

而后,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重庆市十五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以下简称《三大经济区规划》)中把重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这是按照板块来对重庆全市进行经济区划分的一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尹虹潘(2003)较早提出了重庆“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他认为未来“在重庆市内,有西部的‘大都市经济圈'、东北部的‘渝东北经济区'和东南部的‘渝东南经济区'新的三大经济区,一大两小,相互协调”,其中“大都市经济圈”的范围为《三大经济区规划》中“都市发达经济圈”9区、“渝西经济走廊”12区县市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涪陵和长寿两区,共计23区县市[2];尹虹潘(2004a)[3]重申了尹虹潘(2003)的观点;尹虹潘(2004b)也指出重庆市以渝中区为中心存在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区域,“半小时圈”、“一小时圈”和“八小时区”,其中“一小时圈”的东部边界就在万盛区-南川市-涪陵区-长寿区一线[4]。

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4)提出了重庆市域内“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其中虽然侧重于对要素流向及通道的关注,但也明确提出了“‘主城一点'、‘环城一圈',逐步实现‘点'和‘圈'的融合,形成‘重庆大都市圈'”的思路[5];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5)又进行了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的研究,提出“重庆大都市区”的概念,其范围也是包括长寿和涪陵以西的23个区县市[6]。

廖元和(2006)也做了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的研究,但他所指的“大都市圈”是指的重庆主城9区的范围[7]。

《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争取用10-15年时间,围绕主城特大城市,在大约一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支撑的重庆大都市区”。而后,在2006年底的全市经济工作会正式提出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全市整体为“一圈两翼”的格局。

那么重庆市 “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是否合理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简单聚类分析

重庆市下辖40个区县(自治县),我们将每个区县(自治县)作为一个基本单元,选取40个基本单元2004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现价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进行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化采用了标准差标准化法,即

本文使用了SPSS11.0软件来对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经过对多种聚类分析方法的对比,我们最终采用了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的最远距离聚类法(Furthest Neighbor),相似性测度则采用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和重庆市内各区县的具体情况,我们倾向于把40个区县分成5个类别(其中第5类又可以分为Ⅰ和Ⅱ两个子类)。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以及重庆全市40个区县的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应该说,这个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重庆市内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类别区县样本数1渝中区12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53大渡口区、双桥区、黔江区34北碚区、巴南区、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万州区、涪陵区、万寿区95Ⅰ万盛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南川市、梁平县、垫江县9Ⅱ城口县、右都县、武隆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1322

图1:重庆市40个区县的聚类分析结果(2004年)

类别1~4以及类别5的子类Ⅰ都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西部地区;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Ⅱ,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

三、对重庆市内城市体系的分析

分析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县级以上的各城市的规模。本文采用城市人口数量来体现城市规模,这里所说的城市人口不是辖区意义上或户籍意义上的,而是经济意义上的,具体来说:地级以上城市(城区)的城市人口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常住人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县级城市的城市人口是指县或者县级市城关镇建成区的常住人口。这样的口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现状;但是按照这样的口径,是没有现成统计数据可用的,因此只能根据经验和重庆市内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估算。

首先,用各区县的辖区常住人口数乘以辖区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可以从《重庆统计年鉴-2005》获得[8]),得到40个区县的辖区城镇人口数。

然后,综合考虑上文聚类分析中对各区县的类别划分以及各区县的特点和历史沿革等因素,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估算40个区县的城市人口:

方法一:在重庆直辖前作为地级市以上城市(不包括未设为地级市的“地区”)的城区而存在的区(建成区内的区,郊区不在此列),按以下公式估算

式中,U表示城市人口数量(仅为城区常住人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u表示辖区总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区和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λ为一个比率。

按照这种方法进行估算的区包括重庆主城老6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万州区、涪陵区;此外,双桥区由于设区时辖区范围划定的特殊性,也采用这种方法来估算。上述9个区λ的取值分别为:1.0、0.9、0.9、0.9、0.9、0.9、0.7、0.7、0.9。λ取值小于1的区是因为在这些区的辖区内,虽然大部分城镇人口都居住在地级以上城市的建成区内,但也还有少部分居住在建成区以外的小城镇。鉴于这个原因,我们根据经验,给重庆直辖前作为万县市和涪陵市城区的万州、涪陵两区λ取值为0.7,重庆主城老6区以及双桥区λ取值为0.9。

根据估算结果,重庆市内城市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7个,分别是:重庆主城(9区)454.74万人、万州46.91万人、江津33.99万人、涪陵33.44万人、合川30.46万人、永川25.57万人、开县21.77万人。可以看出,重庆市内中等以上城市(20万人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占了7个之中的5个),东北部仅有两个中等城市,而东南部尚没有超过10万人的城市。此外,重庆主城的首位度偏高,为9.7,全部32个县级以上城市不符合齐普夫的城市位序-规模规律(Zipf’s Law)[9],这表明重庆主城不仅仅是重庆市内的中心城市,而应该是更大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我们猜想,如果把贵州省和川北、川东的主要城市都纳入分析的话就可以降低重庆主城的首位度,或许也会符合齐普夫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详细分析。

我们尝试把重庆主城去掉之后,将余下的31个县级以上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然后做出一条乘幂趋势线进行拟合,却发现基本符合Zipf维数为0.8225的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即

其中r是城市的位序,Pr是城市位序为r的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值,81.205是首位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值。从图2可以看出,31个城市中首位城市和次位城市的实际城市人口规模小于理论值,但后面各城市的人口规模都与理论值非常接近。图2:重庆市31个县级以上城市(不包括重庆主城)的位序-规模情况图(2004年)

四、重庆市“一圈两翼”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Ⅱ,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万州区属于类别4,黔江区属于类别3,垫江县和梁平县属于类别5的子类Ⅰ),那么原则上应该把这两个地区划入同一个经济区。但考虑到经济联系紧密、通达顺畅的因素,或许按照地理位置把东北部和东南部各划为一个经济区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划分总体是合理的。这三个板块的经济中心也是很明确的,经济区的中心理应是该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或城市群,根据上文中我们对重庆市内县级以上城市的规模估算结果容易看出:一小时经济圈当然是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江津、涪陵、合川、永川是该区域内规模排位第2~5的4个城市,并且4个城市又恰好分别位于重庆主城的东西南北四方,因此可以考虑作为副中心(较大的卫星城)来建设;万州、开县、云阳是渝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几个城市,并且三者相互邻近、又位于该地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可以考虑由三者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作为本地区的经济中心;渝东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黔江区在其中略有优势,可以作为经济中心,但其经济实力有限,因此武隆、秀山等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城市也应当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

五、小结与促进重庆市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对重庆市40个区县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各区县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又根据经验和市内各区县实际情况对全市县级以上的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进行了估算;然后根据区县聚类以及城市体系的分析,认为重庆市“一圈两翼”空间发展模式总体是合理的。

但“一圈两翼”模式本质上是基于非均衡发展思路的产物,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区域协调的问题,因此本文也提出一些促进重庆市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遵循区域经济规律,坚持非均衡发展道路。以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突破区域,确立全市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思路(但要注意解决好生产生活的用水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小时经济圈的加速发展,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增强全市的总体经济实力、提升重庆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同时,适度扶持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主要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支持,不能平均用力。

第二,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两条途径:一是引导并帮助落后区县(特别是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的居民向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渝东北和渝东南的经济中心地区进行有序转移;二是随着全市总体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投入力度。

第三,从我们在上文估算出的全市县级以上城市的规模可以看出,重庆主城的首位度非常高(接近10),与次位城市经济体量的落差过大,不利于重庆主城对下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但根据我们对剔除重庆主城以外的31个城市的位序-规模分析,符合齐普夫规律,是基本合理的,因此除了加大力度扶持市内的一些城市做大规模之外,更应该与贵阳、南充、遂宁、广安、达州、泸州、遵义等周边城市形成联动,弥补市内城市体系断层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解决好产业与就业的“空间失配”(也称“空间不匹配”)问题[10]。现在布局于重庆主城区内的部分第二产业会因为主城区“退二进三”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迁出到一小时经济圈的14区县甚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这就会引起劳动力居住区与产业分布区之间的“空间失配”。一是主城区内现有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如果所在企业外迁,那么他们的居住地是否随之外迁,外迁的相关费用又如何解决?二是主城区内还居住着不少原来就业于第二产业的失业人员,第二产业的大量外迁,使得他们居住的地区和能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地区发生空间上的分离,这势必会增加他们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的搜寻成本和难度。

参考文献:

[1]黄志亮.重庆经济发展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尹虹潘.重庆市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5.

[3]尹虹潘.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14.

[4]尹虹潘.关于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2):47-49.

[5]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重庆市域“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J].重庆经济,2004,(4):11-13, 15

[6]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研究[J].重庆经济,2005(11):20-24.

[7]廖元和.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2):1-3, 103.

[8]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New York: Addisionweley Press,1949.

第2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途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86-02

在如今社会经济体系飞速发展的状况下,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发展方向以及完善的核心。就目前来说,经济管理现代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依据,要如何构建起一个全面、完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制度,实际上已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重视。下文主要针对现代化经济管理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详细的探讨。

1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1.1管理的能动性

管理活动不仅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工作而且管理还是一种能动性的工作,因为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对人的管理使被管理的人能够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表现得更积极、更主动。

1.2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管理。此外,在管理活动中,还要发扬民主精神,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管理的民主化。

1.3管理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科学化要求我们在经济管理中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以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自动化则要求我们在管理实践中运用计算机手段、现代通信手段、自动化仪器等,对管理活动进行有序的安排和控制。

2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途径

2.1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中国的管理现代化,要遵从本国的国情,同时要同国际公认的标准相结合。由于我国经济东西南北发展不平衡,社会生产力在各个部门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带来了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且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实际。

2.2国外先进工作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我国多年的经济管理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搞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不能弃之不用;同时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也应当借鉴并消化运用,如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等,都是管理现代化经济所必不可少的。

3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1人性化管理发展

在经济管理体系本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科学管理模式下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实际上也越发的明显,在这其中,尤其是缺少人性化管理工作问题最为严重。企业文化理论体系的发展,可以说就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管理理论来提出的。而人本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将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来作为核心基础,进而展开的相应管理工作。利用这方面的管理措施,能够极大的调动员工所表现出的管理积极性,促使员工在管理体系之下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使得员工的工作动机更加主动,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现阶段,人本管理理念实际上已经逐渐地被人们所采用、认可,相关的实践过程也开始得以深化发展。能够看到的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本管理必然会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3.2生产导向所发生的变化

在如今市场经济竞争越发激烈的状况下,市场已经完全由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来决定,而传统模式下的卖方市场,实际也完全转变成为了买方市场。这直接促使现代市场的生产发展方向,已经从技术、生产导向,转变成为了以消费者为实际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应当要把握好市场需求,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3.3企业团队协作精神发展

团队本身的协作,实际上是随着经济体系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的新型团队形式。这种类型的团队本身,可以直接通过任务的需求来构成,也可以在任务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进行重组。也就是说,在如今的市场之上,企业本身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完全告别了以往单纯的孤军奋战模式,如今市场的经济管理更崇尚的是虎狼结亲,创造双赢的时代。在这一新时期发展阶段,企业之间可以直接利用优势互补的方式,来促使各个方面能够亲密的合作。并且在相应的企业管理内部,也依然如此。也就是说,经济管理团队本身必须要确保密切的合作,各个位置的成员都要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为团队的发展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所表现出的合作过程,实际上能够有效的对于技能、专业知识等进行共享和传播,让整个团体都有所收获、进步、发展。

3.4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

在目前阶段的经济管理之中,软件管理模式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模式下人、财、物等几个环节作为核心存在的管理地位。而软件管理本身,实际就是经验、知识的综合,通过软件管理能够直接将经验、知识转变成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除此之外,丰富的经验、知识理论,也同样是一个完善、全面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命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得经济管理得以完善,就需要针对这方面的经验、理论等进行整合,进而持续不断的加以改革和创新,促使经济管理体系能够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我国的经济和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3.5利用网络式的沟通方法

在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越发广泛的状况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也开始朝着网络化的沟通趋势进行发展。利用网络沟通的措施,不仅仅促使员工的沟通、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还使得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频率大幅度提高,促使决策的重心能够顺利的下移,充分地表现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呈现出的民主化。除此之外,网络沟通促使企业的信息传播范围得以扩大,有更加及时和全面的信息获取渠道。通过网络化沟通措施的全面应用,企业以及组织的内部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活动。

3.6组织结构扁平化

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之下的企业构成,实际上都是金字塔模式,并且命令是完全从上到下来传递的,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权威,实际上就是相应的管理职位,如何对于权威的指挥链进行维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管理原则。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管理人和员工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划分,也就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忠心。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员在企业中表现出的能动性也就被直接限制。在知识成为最重要资源的条件下,必须让员工参与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会催生出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即以激发员工中各种类型的并能自我控制的知识人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目的,在结构上分散而又被信息和技术紧密联结,有快速敏捷的应变能力,既有创造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结构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扁平状。

4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实际上是随着经济体系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并且也是无法扭转的一个趋势,但实际上,要真正使得经济管理能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实际上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在如今市场经济体系持续发展状况下,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趋势越发的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充分的把握机会,认清形势,如此才能够使得经济管理发展得以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志红.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经济研究,2010(8).

第3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精细化管理;误区认识;对策措施

医院精细化管理认识到位、定位准确可以体现医院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对医院进行精细化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只会使医院管理工作更加混乱,管理成本和难度加大。下面主要从正确认识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实施措施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认识医院精细化管理及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 李萍和刘鹏在《加强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原则和标准――精、准、细、严。做好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和剖析,是实现对医院精细化管理内涵认识的基础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此原则贯彻到每一个部门、每一步操作、每一位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里;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机制体制和业务执行程序。

2. 下面对“精、准、细、严”做比较全面的解读――所谓“精”,就是人人树立精细、认真负责的思想观念,也是医院的管理文化的体现,在医务工作人员对医院精细文化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的态度,提高了医院管理工作的效率;所谓“准”,是指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为决策和管理效果提供保障作用,更加强调了执行的结果;“细”,主要要求医院在管理、服务、业务流程、操作过程等日常工作方面进行“细化”,也就是全面细化;“严”,这是相对比较重要的环节,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结果的“质量”。所以,必须把严作为实施过程的准则。

3. 意义和作用。 第一,医院精细化管理是比较科学的医院管理模式,正确认识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医院提高其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是医疗市场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医疗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医院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二,医院精细化管理是伴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医院进行更加精细的分工协作,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满足医疗消费者消费观念和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能够让医院收到很好的社会效应,进而也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所以,医院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医疗消费者的要求。

二、医院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误区

1. 基础工作不到位,急于求成。对于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没有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对于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而言,像记录、信息传递、数据分析、执行标准、制度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精细化管理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在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基础工作和医院的实际特殊情况,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但是现在的很多医院存在着“依葫芦画瓢”的现象,对其他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模仿甚至原分不动的照搬过来。另一方面,医院在进行精细化管理时,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定位不准确。总的来说还是全责不明确,分工不够细致,要深刻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思想精髓,结合实际,将精细化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现在的很多医院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认真,太过于急于求成,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2. 对精细化管理认识不清。认为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就是实现数字化管理,没有认清正真的精细化管理单靠数字化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人始终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主体,过于依赖数据,根据数据信息做出的决策往往会出现。光靠数字化管理是不够的,在许多方面,人工有机器无法取代的优势。只能说是把这些数据当作一种参照,为管理者提供一种数据参考,以用来完善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3. 对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以及集体意识不强。中国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医院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这些医院的管理层只学过一些概念化的知识,不能够转化到实际中去,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摆设。许多医院认为精细化管理只是单纯的引进一种数字化管理工具和一些专业的人才,而没有真正了解精细化管理这一概念。要做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第一,应当改善医院的人才引入机制,其次,必须完善现有管理结构,使之能够适应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最后,全体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吃苦耐劳、勤勤恳恳、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医院的整体建设中去。要上下齐心,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再好,也只是一个理论的空壳。

4. 应变能力死板,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之下,大多数管理人才只是从书本上学来一些理论的知识,在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他们有时候过于依赖书本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随机应变,导致管理模式的僵化。如果这样,人的主观意志就不能更好的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去,人作为管理的根本,必须具有相应的应变能力。现如今,科技虽然发达了,但是在任何的领域都不能摆脱人的操控,越是精细化的领域就越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管理。管理不是对书本知识的照搬,也不是对一纸规章条例的机械执行,而是应当具有科学的管理水平和灵活的管理方法。这就好比医院突然发生了一个小型火灾,只需要一瓶灭火器就可以灭火,而医院却按照规定来,先打火警电话,还要向领导请示,这些都是应变能力弱的表现。所以,要想实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应变能力。

三、对医院完善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些建议

1. 以数据为主,人工为辅,对医院进行科学化管理。根据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有大量的原始数据产生,包括挂号、住院、出院、手术台、药品、医院营业收入等等都会进行实时更新。这也就为医院的管理层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数据来源,以便医院可以实时对医院的经营状况以及各项职能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这些数据将会给医院的决策层提供一个粗略的参考,有利于医院的长足发展。

但是,数据和规章制度毕竟是死的,要想对医院进行科学的管理,还必须依托人工的管理。人,作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主观意识,利用PDCA循环法、品管圈、脆弱性分析等专业的管理方法对医院进行分析和管理。要想达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最优化,这就需要医院培养一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人才,实现数据加人工的“2+”管理模式,使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2. 以人为本,由易到难。管理是以人为主,医院必须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医院的各项工作得以更好的落实。与此同时,要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不能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而是要一点点的去落实。只有从最基础的理论入手,由浅入深、步步为营,才能使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科学地进行下去。

3. 建立完善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精细化管理只是一个概念,要想这个概念得到落实,就必须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居于此,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就呼之欲出,不论是医院的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岗位,都需要有人管来统筹管理。医院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亟需对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精细化理念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素养以及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论

终上所述,为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作了一个简单的概述,旨在为了能够纠正医院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并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医院今后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丹,吴焕兵,张在忠,王颜歌.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误区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5(09).

[2]唐斌.医院精细化管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3(01).

第4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一、北京人口郊区化现象

北京城市郊区化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北京的郊区化正行进在起步发展的阶段,还远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一样已经进入郊区化成熟阶段。

1、北京市郊区区域范围的鉴定

城区和郊区的范围是随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的而变动,目前有两种主要的行政区划范围。

第一种行政区划范围方法(也称为传统的北京地域范围鉴定方法)为:将北京市按地域范围划分为中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近郊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以及远郊区(包括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等其他十个区县)。

第二种北京区域范围方法是按照北京城市总体发展规划(2000年)鉴定的,将北京市分为4个功能区域(见图二):(1)首都功能核心区(简称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2)中心城市功能拓展区(简称拓展区),包括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4个区。(3)城市发展新区(简称新区),包括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等5个区。西端的门头沟区虽然紧挨着新区,但90%以上地域是山区,所以把它和北部山区归入一类。(4)生态涵养发展区(简称生态区),包括了门头沟区和北部山区的怀柔、平谷、密云、延庆。

基于本文研究的是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现象,因而本文将沿袭传统的北京地域范围界定方法,即将北京市按地域范围划分为中心区、近郊区以及远郊区。

2、北京人口郊区化现象判断

本文首先选取2000年和2005年的人口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北京城区人口变动情况,进而判断其人口郊区化状况。

北京市2000年常住人口约为1356.8万人,2005年后人口增加至1538.0万人,净增加了181.2万人,其中,近郊区增加了109.2万人,约占增加总数的60.3%;远郊增加了78.3万人,约占增加总数的43.2%;而中心区减少了6.3万人。可以看出,北京市郊区化现象正在发生,人口向近郊转移。具体人口情况分区域如表一。

(1)郊区人口总量显著增加

可以看出,五年以来,在北京市总人口增加(增加了13.4%)的背景下,北京市中心区的人数反而呈下降趋势,而近郊和远郊人数明显增加,近郊增加了17.1%,远郊增加了15.5%,都大于总人口的增加比例,这说明北京市人口郊区化过程正在进行。(如图一)

(2)郊区人口比例小幅上涨

接下来,我们通过各区人口比例变化来观察人口郊区化现象。

从图二可以看出,五年后,中心区人数占比下降了三个百分点(从占比16%下降到13%),而近郊和远郊人数占比都有小幅上升,这也说明了北京存在人口郊区化现象。

(3)郊区人口密度日渐提升

通过计算三大区域的人口密度,2000年到2005年五年间,北京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有小幅回落趋势,每平方公里减少了678人,下降了大约3%;而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密度都有不同程度变大,其中近郊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855人,增加了17%,远郊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52人,增加了1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现象已经在上演,但进程推进速度不是很快速,处于缓慢起步阶段。

二、北京市民郊区化进程的基本倾向

2008年7月,通过委托零点公司对1256名北京市民(此处是指在北京居住,与户口无关)的出行习惯进行调查,得到了北京市居民郊区化倾向的第一手资料,现将在各区域居住、工作或学习的人数统计汇总。利用表二、表三、表四、表五对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判断。

1、近郊区是人们居住、工作或学习的首选区域

在调查对象中,不论是居住人数还是工作或学习人数,近郊区都是人数最多的区域。在近郊区工作和学习的占到68%,在近郊区居住的占到72%,当前近郊区吸引了北京大量市民。另外,朝阳、海淀、宣武三个区工作或学习的人数则占到被调查工作或学人数的75%,在这三个区居住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5%,而前两位都是近郊区的,再次证明,北京近郊集中了大量人口(如表二、表三)。

2、市民选择显现的高度一致性

表四显示,居住人数多的前三个区县依次是:朝阳、海淀、宣武;工作或学习人数多的前三个区县依次也是:朝阳、海淀、宣武。可以得出,居住地与工作或学习地的集中度是一致的,大部分市民喜欢在居住地附近工作或学习,不会在距居住地太远的地方工作或学习。

3、东部和北部近郊区更受青睐

从表五可以看出,调研对象中,在人口集中的近郊区,不管是居住地还是工作学习的地方,东部的朝阳区和北部的海淀区人口较多,为什么会人口会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呢?

朝阳区对人口强大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朝阳区接近核心的区位优势、使领馆区域的涉外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落户于此,据统计,入驻朝阳的跨国金融机构已占全市的60%以上,朝阳保险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环境的优美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吸引大量人口聚集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海淀区一方面是北京高校最集中的地方,是学习场所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魅力,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带动了大量人口聚集于此。

4、郊区化浪潮对远郊区的影响暂且偏弱

由表三可知,在远郊工作或学习的人数仅占调研中在北京工作或学人数的6%,居住的也只占总居住人数的9%。尤其是在顺义、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北京这些偏远的区县,居住、工作或学习的人数少之又少,这说明郊区化的潮流还未触及这些较远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远郊地区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三、北京人口郊区化动力因素分析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人口郊区化浪潮正缓缓向前推进,那么其背后是什么因素所推动的呢?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制度改革、城市发展的需要、旧城改造、环境因素、交通条件的完善、工业郊区化的带动等六个方面是推动北京人口郊区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1、制度改革的推动

(1)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50年代初期,在“把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方针的指导下,北京市城区内工业用地比例过高。改革开放后,1987年开始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地位逐步确立。由于土地成本的原因,一些中心区的企业开始外迁,选择到土地便宜的近郊或远郊建厂。这种城郊级差地租效应,不仅使企业获得可观的再发展投资资金,而且优化了城区的产业结构,疏散了中心区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向郊区转移。

近些年,在中心区土地价格飞涨的背景下,北京的一些批发市场、物流企业、高科技企业、大型超市、学校等为寻求新的发展,都选择在近郊或远郊落户,如1998年开业占地40万平方米的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就选择在了远郊的通州区;还有2008年刚投入使用的合美渔都农产品批发中心就坐落于远郊的通州区张家湾;还有就是四道口果品批发市场,原先坐落于繁华的中关村,也终于在2005年完成了大部分西迁工程。高科技企业如中关村软件园,位于海淀区东北旺(五环以外)。首都经贸大学本部坐落于丰台区,后选址在密云县建立分校。这些占地面积较大的企业在土地制度改革的环境下都选择了到郊区发展,伴随着企业的郊区化,必然会带动一些人口郊区化。

(2)住房制度改革

从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到货币住房分配制度,使得房价成了人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2000年,北京市现房的均价为4557元,到了2005年年末,北京市的商品房均价达到6725元,比前一年上涨1083元,上涨幅度达到19.2%。这只是均价,而中心区的房价更是上涨的迅猛,中心区每平米上万元的住房都不止少数。到2007年,北京市房价的均价平均在每平方米11000多元,而中心区房价更高,这与一般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相差甚远,尽管有分期付款和有限的银行按揭的帮助,大部分居民仍只能望楼兴叹。而郊区地价较低,商品房的售价也大大低于市区,加上银行的按揭贷款,使普通市民在郊区买房的选择得以成为现实,推动了人口郊区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从住房建设的角度来看,从80年代初,北京掀起了住房建设的,新建住宅主要集中于近郊区。进入90年代,又进一步向近郊区外缘拓展,此外,在距离市区较近的通州、大兴也都开发了大批的商品住房。由于城市郊区的房屋价格较之二环以内、二环至三环之间每平方米低1000~10000元之间,加之许多小区如望京新城、亚运村等,居住环境好、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已经吸引了大批购房者进驻。而热点小区的形成,又往往带动了周围地区商品房的开发,从而引起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趋向。

2、城市发展的需要

按照城市发展的规律,一个城市的面积必然会向周边扩展,因而在城市中心区的基础上形成了郊区。北京首都的地位决定了其独特的吸引力,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大量人口涌入北京,旧城区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的人口,城区必然会向郊区延伸。伴随着城市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使得一些城市功能不适宜在中心区而迁到郊区,自然而然会有一部分人到郊区居住、工作,因而随着城市的扩展自然而然会使部分人口郊区化。

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随着北京政府对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的认识逐渐增强,开始了保护与搬迁工程,一部分居住在老城区的人口被搬迁到了郊区。

3、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

北京旧城改造的重点是危旧房改造。大片危旧房主要集中在内城的原城墙根一带,即东二环路的西侧,西二环路东侧,前三门大街南侧(包括前门、大栅栏地区);外城的坛根附近,即天坛东侧和北侧的法华寺、金鱼池一带,先农坛北侧的天桥、虎坊桥、南横街一带;以及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朝阳门、广安门、永定门等地区。此外,在皇城内外及后三海地区也有一些危旧房片。1990年北京市政府确定的北京危旧房改造的第一批危改片共37片,其中城市中心区22片,近郊区11片,远郊区4片,占地360余公顷,有危旧房160多万平方米,5万多户。北京建委综合开发办公室确立的第二批立项危改项目共72片,其中城市中心区52片,近郊区17片,远郊区3片。两次危改项目比较,城市中心区的危改项目不仅增加了近1.5倍,而且更深入城市中心。

随着危旧房改造的进行,许多居民搬迁到了郊区。危改区中基础设施的构成越高,外迁率越高;反之亦然。 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危旧房改造的外迁有优惠,而对回迁要求相对严格,这些政策措施对人口郊区化有巨大作用。

4、环境因素的驱动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中心区的环境日益恶化,一些较高收入阶层的市民转向郊区居住,如顺义区的房地产价格高仍能吸引相当购房人群,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顺义的环境好秀美、旅游资源丰富。顺义的潮白河、温榆河沿岸2000多套别墅风格独特,3座城市公园风景如画,十多家中高级宾馆和赛马场、高尔夫球场、绿色度假村等景点为游客提供了居住、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

另外,北京新出现的一些画家村、作家村,这些地方也是因为被选择的农村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远离城市的喧闹,能给艺术家以创作灵感,因而能吸引大批艺术家长期居住在郊区的农村。如北京市通州区的宋庄乡,是北京最大、最出名的画家村群落,大约有400来位艺术家聚集在这里(尽管他们有的人户籍并没有改为郊区户口,但对郊区化的影响带动不可忽视)。现代艺术家是其中最有影响的群体,大约有百十来位,构成宋庄现代艺术主要创作力量。宋庄的地理位置在通州区的城东六七公里处,夹在两条河中间,一条是潮白河,一条是运河。

5、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

随着基础设施和快速便捷廉价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形成,再辅以私人机动车保有量提高,人们的活动范围正在逐渐摆脱较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化发展。

交通迅猛发展成为人口郊区化的加速器。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快速干道的建设,高速公路网、轻轨铁路、地铁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私家车的日渐普及,更是大大加快了人口郊区化的进程。应该说,北京市近年人口郊区化的发展与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城铁、环路、高速路建设不但使普通百姓的出行距离延长了,他们通过交通工具的改善逐步有条件到郊区购房居住,同时缩短了时间,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人口郊区化。2000年以后,北京的地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3号线、八通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陆续开通,再加上未来4号线、9号线的建成后,北京的地铁网将会逐步形成,大大节省人们的通勤时间,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近年来北京市的私家车拥有量迅速增长。私家车的普及对北京市人口郊区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它大大缩短了就业地点和居住地点之间的时间距离,再加上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富裕阶层和知识人士到环境良好的、远距离的郊区住宅区和别墅区居住成为可能。

6、工业郊区化的带动

随着产业布局调整,郊区开发区不断启动建设,吸引了众多工业企业的进入,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大量流入。例如海淀区内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借助高校优势,汇集了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人口凝聚力较强,特别是对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很大。因此,中关村周边10年间人口增长显著。

1986~1997年,北京市区搬迁的工业企业有91家,腾出工业用地59.23公顷,其中旧城区41.78公顷。随着2008年奥运的成功申办,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市区工业向外搬迁扩散的力度,城市发展重心逐步向郊区转移。配合政府提出的“退二进四”、“退三进四”口号,北京市三环以内今后要侧重布局商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咨询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等,形成第三产业金圈,其他产业逐渐向四环外搬迁或在四环外建厂。通过“退二进四”(即退出二环路,迁入四环路以外)等形式,国棉一、二、三厂、北京钢厂、火柴厂、一轧、一机床、起重机械厂、内燃机总厂、光华木材厂、齿轮厂等都拆掉了,部分向郊区化转移,相应的一些员工就跟着到了郊区,还有搬迁后新招的员工也住到了厂子附近,带动一批人的郊区化。

四、北京市人口郊区化进程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首都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郊区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如何健康发展郊区化,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这一进程,为北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人们所期盼的。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

1、搞好规划管理,科学构建城市体系

首先,政府制定符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房地产开发等问题,通过全局的、长远的、可持续的规划意识,因地制宜地搞好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保护、土地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其次,还要保证规划能切实实施,既不能打折扣也不能超出规划范围。最后,将城市建设的重点应逐步转向郊区,尤其是发展相对之后的远郊,形成近郊、远郊等层次清晰的城市郊区空间体系,使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合理分布,构建科学的城市体系,培育和提高卫星城和县城的功能,增强开发区的社区功能。

2、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引导郊区化的进程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制定合理、科学的公共政策,引导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进程。如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通过住房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更深层次改革,合理控制中心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适当放宽远郊用地的审批,引导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城镇疏散。

3、加强交通运输建设,重点完善郊区公共交通系统

由于北京市外迁人口就业、上学、购物等活动仍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及其附近,许多郊区新建居住区交通不便,上下班、外出购物等交通十分拥挤,成为郊区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为了解决郊区新社区居民的交通拥挤及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大力加强交通工具和道路建设,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速发展地铁、轻轨交通等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改扩建和新建交通干道,建立联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远程快速便捷公交网络系统,创造方便的出行条件。北京市土地面积有限,由于停车场地,道路空间,环境污染的限制不宜大量发展家庭小轿车,应采取允许购买、限制使用的方针,以差别停车费、时差行驶费等措施协调家用轿车的发展。

4、加强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郊区的生活环境

目前,北京市郊区新建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商业点除了交通不太方便之外,还存在着环境卫生设施少、供排水设施少、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发展郊区应实行基础设施超前配套,要加强郊区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要根据城市产业与人口分布郊区化趋势,调整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布局,建立与郊区新建工业区及居住区相配套的基础与生活服务设施。郊区土地开发要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市政道路管网与配套设施。

第5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规划;绿化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规划要求

(一)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二)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三)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规划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一)使用现代材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6)DIY(DoIt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二)点线面相结合

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1)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2)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3)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4)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一)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二)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某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三)明确的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四)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一般说来,公共空间(入口广场、休息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太阳光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的乐趣。隐秘空间(人户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遮避。

(五)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六)生态的设计原则

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自始至终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空间景观生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

参考文献:

第6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经济学分析;应对策略

1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主要特征

1.1移动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态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移动化特征非常显著,且其终端结构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甚至还将颠覆PC电商。电子商务平台的终端逐渐由PC电商终端慢慢发展成为移动终端,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移动化。另外通过2015年的洗礼,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以“微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会不断将行业的发展秩序规范化,将商业模式创新化,从而探索出更大的增长空间,且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实现更大的突破,从而有利于促使移动腾讯电子商务平台更快的发展,并促进阿里系电子商务平台也逐渐朝着移动化的平台转换。

1.2服务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内容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服务化特征逐渐凸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这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内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2015年,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已经开始向生活电商服务方面进行投资,例如百度糯米,快递与滴滴的合并等。在今后的消费需求中,其会由产品销售逐渐转变成服务类的销售。因此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也会逐渐拓展到服务化的平台中去,这样一来其在未来的电商市场竞争中将会获得更大的优势。

1.3纵深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辐射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服务化的特征日趋明显。随着各种扶持政策、物流快递网络以及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也正在逐渐下沉,在一些乡镇地区以及三四线的城市中,电子商务正在表现出飞速的发展趋势,京东、苏宁以及阿里等电子商务平台都在大力的开发农村市场以及三四线城市等。

1.4融合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还具有较强的融合化特征。目前,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且两者也逐渐有冲击关系转变成融合关系。同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虚拟现实的销售模式也会得到更大的创新,并且实体商业也会面临又一次发展的机遇。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局势的不断加剧,实体商业还能够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极大的促进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寡头的纵向融合。

1.5全球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格局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正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近些年,电子商务平台的跨境使得电商获得全新的增长点,国内庞大的消费能力以及海外市场等促使电子跨境商务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在电子跨境商务中,由于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涉及到了很多的环节,例如边检以及海关等,因此各个国际对于者方面的政策还存在较大的动态性。

2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应对策略

2.1辩证认识“寡头化”趋势: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本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与行政力量干预下的形成的寡头具有本质差异。因此政府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辩证的、客观的认识电子商务平台的“寡头化”趋势,不仅要看到其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有利因素。同时企业们也要对其进行理性对待,要清楚的认识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以及生存中,用户才是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将用户的需求充分考虑到,才能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获得更大的发展。

2.2健全法律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寡头垄断会对其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首先就是在确保政策以及立法灵活的前提条件下,以行业公约自律以及规划发展为基础点,实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要对电子商务平台给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造成的损害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不断吸取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规制滥用市场的科学经验,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3重视差异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并不代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缺乏机会。电子商务平台的蓬勃发展,也为一些特色领域以及细分的行业带来了一些商业机会。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可以制定一些具有特色差异的扶持计划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且还可以支持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网站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还可以对一些中小企业进行交易扶持,并不断激励电子商务企业注重创新和增量,这样就能打造出一批更具有特色的电商平台。

2.4创造有利环境:最后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对于市场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始终坚持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将市场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更加开放的、公平的、和谐的市场有利环境,例如搭建监管部门、企业、港口码头以及地方政府在内的多元化的服务性、公共性商务平台从而确保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实现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的趋势之下,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对待,要辩证的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以及寡头垄断下的市场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出能够促使电商平台、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都能获得最佳效益的有效策略。

作者:李东升 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8班

参考文献:

[1]林鹤.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经济学分析———结合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J].现代商业,2016,05:9-10.

[2]何勇.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03:104-111.

[3]王法涛.电子商务平台纵向关系治理及竞争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第7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区 导视系统 设计研究

伴随国民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旅游作为一项高级审美活动逐步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常态。美丽中国,风景秀丽,旅游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不仅旅游人数逐年攀升,旅游模式也不限于大众单一的常规游,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自助游、自驾游。这使各大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给景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要求景区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提供令游客满意的一系列服务。标识导视系统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是树立旅游城市和地区形象的重要窗口。所以,在对导视系统进行多元化的设计时,必须在造型、材质、智能化等多方面展开创新,让景区导视系统的多元化设计反映不同类型景区的特色。优质的导视系统能够营造一种场地效应,与环境产生对话与交流。标识导视系统已经不单单是一件辨别方向、寻找道路、识别公共设施的指示牌、传达物,而是作为一种形象、一个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被加以认真计划。标识系统在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视人、服务人、启发人的人性化服务过程。

1、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设计的特征

1.1遵从系统性与功能性

我们时常可以目睹这样的现象,在景区内各种参差不齐、五花八门的指示牌比肩而立,虽然目的是为游客指点方向、告知注意事项的,但达到的效果却使原本优美的旅游环境显得更加杂乱无章。事实上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未能把标识导视系统放在旅游景区的整体规划中全盘考虑,自然也就认识不到它需要健全和优化的必要性,要想适应新的旅游模式的变化,景区就必须有系统性的标识体系。另一方面功能的完备才能发挥系统导视的作用。每一个单项产品必须全方位的符合:产品安装的可操作性;力学结构的合理性;材料工艺的可实现性;维护方式的简便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产品的每一细节都需经得起反复推敲。避免给游客带来困惑,不能让游客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寻找正确的游览路线上,即耽误了游览行程,也易产生消极影响。

1.2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性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能够为地方文化增添色彩。所以在设计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时,通常情况下都会在标识牌上写下多种语言,为方便更多的游客,让其可以真正享受到景区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服务游客,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根本上做到以人为本,并在导视系统的形式与内容上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让当地区域的旅游业保持良性可循环发展的状态,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走向一个新的领域。

1.3特色化设计

在旅游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的设计过程中,不光具有人文关怀,还必须具备最为重要的美观感。应尽量保持原有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并从中提取主要元素作为设计方案的依据。不同类型和服务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标识导视牌的设置系统、种类和数量;解决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过渡和协调等问题;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点、线连接顺畅,区域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1.4材料环保、规划合理

在选取材料时,应当坚持就地选材的原则,尽可能做到精致规范。除此之外,材料还应该和空间环境协调一致,从而给人一种和谐美好的感觉,这样做不光保护了生态环境,还相应的减少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节约了成本。在前期规划上应遵循数量适度,体量适中。不能为了追求高预算而夸大需求量,只有分布合理,设置到位,服从环境,融于环境,才不妨碍游览观瞻,才能做到与景观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2、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设计的方向

2.1标识材料的丰富多彩

在标识的材料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材料质感带给游客的触感与视觉审美。比如自然类型的材质容易给人舒适的感觉,这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较为朴实的特征;石材与木材则具有朴实无华的本质,很容易与自然环境协调;金属材质可以本色制作,也可以仿制其它材质纹理,因而在自然景区或人文景区中都可以运用;而且现在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日趋成熟,其在生产和安装方面也非常方便,从而成为现代标识系统的主要材料。再辅以其它材料,在制作工艺上应力求精致规范、坚固耐用,文字、图示不易腐蚀,不易褪色,且便于清洗。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从选材到安装,都应与空间环境相协调,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之相互衬托,从而达到既能有利于生态保护,又能很好地体现设计目的和特色。然后是⒉煌旅游景区做出明确分类,自然景观类、人文文化类、社会资源类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合适材料,为更好的展现地区差异性特征。旅游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展现出区别于其它景区的独有魅力。所以,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但如果只关注实际效果,忽略表达旅游地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那就说明景区的发展效果有限,不利于品牌建设,且过于单调的设计容易造成游客视觉审美疲劳,故必须要保持设计语言的多样化。

2.2智慧导视元素的加入

旅游景区作为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惠于智慧科技及互联网+的发展。近些年来,智慧高效的导视系统在大型商场、会展中心、住宅等公共区域大展拳脚。比如通过商场触屏平面图我们可以直观了解业态分布,通过手机APP我们更方便地规划出游路线及购票服务,甚至小小的楼栋门牌也加入了科技元素。在旅游景区我们目前能够体验到的有LED平面图、动态导游线路展示、智能停车系统标识牌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化设计理念的完善,相信智慧型导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生活和旅途中。

在不远的将来,在旅游景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智慧导视系统的应用,它所服务的景区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增加各种交互媒体应用的智慧导视系统,也将更好地提升人们的旅游体验,为导视系统的多元化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3、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导视系统作为开发和经营管理景区的重要设施之一,以树立景区高档次、高质量服务形象为基准,创造景区和谐的游览与休闲环境,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强景区与游客的信息沟通,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优化景区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引导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结合艺术多样性设计,统筹兼顾新颖造型与游客视觉审美,并一同将其作为构建景区独特的视觉语言,为游客营造新的感观体验,最终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1概况

双龙巷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东偏北一带,拥有优越的交通网络和地理条件,处于人流散集的边缘地带。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规划范围北至东棚板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西至北兴街、右司官口,东至内环路,面积23.08hm2。双龙巷保护区内的四合院住宅对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该地段现存张坊故居、陈慰儒等名人故居,另外还有白衣阁、观音寺等宗教建筑群,是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完整的历史街区,一直以来都被认定为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段。

2在景观改造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2.1如何挖掘双龙巷的传统价值,保持老街的历史繁华风貌和内涵肌理双龙巷是开封古城内传统风貌留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历史上开封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繁华尽显之地。如何在设计上融入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并且有机结合到当代,使历史的延续和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是设计首要面临的问题。

2.2如何在业态比较丰富的老街上保持原有的生活气息双龙巷街区定位是集旅游、商业、酒店、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为契合这些业态和功能,同时又要保持双龙巷原有的生活气息,让当地居民依旧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和业态需求。

3景观环境改造设计的探讨

3.1确立鲜明的“龙”“、宋”主题双龙巷因宋太祖、宋太宗而得名,双龙巷的景观也以这两兄弟开启大宋为主题。尝试讲述从宋太祖开国到定国、治国的历史,到后来大宋辉煌的历史成就。景观建设强调双龙街关于“龙”、“宋”的元素,展现千年大宋的伟大成就,包括科技、人物、艺术等方面。

3.2还原街巷空间肌理延续历史街巷,恢复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创造小尺度的开放空间融入历史肌理。双龙巷主巷全长520m左右,这个长度是比较适宜人步行的尺度。每隔130m左右有1个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供游客驻足休憩,同时,依托这5个节点,向外延展,串联起周边巷道。

3.3景观设计手法双龙巷总体色调为青灰色,充分利用开封当地材料,街道铺装采用有历史感的条石和青砖为主。为烘托出双龙巷老街的气氛,铺装形式建议以采用大条石铺装为主,有利于雨水的及时排出,排水设施也都可以设置在条石下面,不会破坏街面的整体性。在支巷和一些小场景可加入小青砖,采用多变铺装组合方式丰富平面效果。在关键节点适当点缀具有一定意义的地雕。开封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特色传统元素更是举不胜举,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汴绣、官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这些带着浓郁的宋文化特色的元素都可以成为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景观。景观小品设计充分挖掘这些元素,采用仿古、做旧及情景再现的形式,更好地彰显双龙巷所承载的开封历史文脉。

3.4种植设计为保留双龙巷的老味道,确定现状树在满足市政管线建设的前提下全部保留;而对于现状树普遍缺少养护和修剪的情况,都应加以修剪整枝;更换树形不好的现状树。双龙巷的街巷相对比较狭窄,缺乏大面积的绿地空间。为了尽量增加场地的绿量,必须采用规格相对较大的新栽树,大树的分支点也应超过3m,以免对沿街的建筑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可移动式树箱,在增加绿化的同时又有灵活多变好组合的特点。在适当的地方亦可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

4结语

第9篇:景区实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都市社区;景观;华侨园;人性化;民俗

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如今的景观的范围很广泛,既涉及到环境,又涉及到建筑的空间感受以及该区域所体现的文化气息。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实物,更是一种想象和精神内涵的提升。结合“龙岩印象”―福建龙岩市华侨园规划设计的理念和细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都市社区景观设计要素和原则进行概述。

1 绿化

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要素。人们在使用的社区花园仅仅是满足了低水平的绿化设计,只是绿色的树和草地等等。而现代居住环境的绿化则显示为下面几个发展方向:空间层次丰富的植物搭配,平面颜色变化的花卉组合,标志性植物的种植以及参与性与教育性并行的植物开发等。与此同时,更加注重适地适树,将具有区域特点的植物种类作为绿化基础。在“龙岩印象”的设计中,经过充分的调研,了解到当地院落附近具有明显福建代表的果树,例如枇杷树、香蕉树、木瓜树等。还有茂密的榕树和杜鹃花等。这些标志性植物种类即是体现了龙岩的植物风貌。也是方案设计中的植物重点。

2 水

充分利用水的特点,例如水的流动性,改变性、穿透性和易蒸发性。在相对完美功能的一个大的社区,绿色设计加入水的设计至关重要,动静互补,其匹配元素也是层次丰富,如水、老树、亭子、岩石充分体现艺术的魅力。在设计中,我们也会设计其他元素:比如路堤的设计,水池底部的设计,桥的设计也必须考虑。与此同时通过水的宽或窄,还有形态的改变以及现代自动化技术测量去控制水流的速度。快速、慢速、流体、静水,形成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很好地平衡自然和人造的水景。通过灯光、基座、栏杆和其它装饰物的补充,营造舒适的环境。

3 建筑

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同样也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它们之间或围合或开放所营造出的空间感受。这样的景观建筑对浏览者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观赏体验。

在了解了一些景观设计的主要要素之后,结合“龙岩印象”方案中的设计理念阐述都市社区的景观设计原则。

4 空间概念

不同的都市社区设计风格产生不同的景观构造。比如,适合于现代社区景观园艺的现代风格,本地风格的社区更适用于本地的特色和历史语言。在“龙岩印象”的设计调研初期,了解到当地最具有特色的也是居民最希望的空间形式就是旧时的中山街。繁华的景象、异国风情的骑楼。前店后院就是人们生活最主要的空间形式。

区域中心的街道式空间序列,展现中山街风情。两侧是以围合和半围合院落组成的乡土建筑的空间序列,展现当地的乡土和华侨民居风格。加以鼓楼广场的连接和贯穿,形成地域风格浓厚的商业文化区。同时,景观的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开放程度进行空间的组织。在整体方案中,既有中部的开放空间又有以院落为代表的私密性空间,彼此贯通并有所分离。

5 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是对于环境设计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大多数人类居住环境,无论年代、尺寸、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绿色空间的存在也许是与居住环境一样久。以人为本的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它强调绿色景观设计和环境功能是要改进生活环境,以至于达到最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人的功能使用意愿和活动交流空间形式是该方案设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