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网络支付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支付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支付方法

第1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关键词:伺服系统;自抗扰;滑模变结构;网络延时

中图分类号:TP27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计算机用于交流伺服系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号能力强、接口功能多、易实现高级复杂控制方法的特点,实现数模混合的控制系统,其所能达到的性能将优于单一的模拟式伺服系统。与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相比,将交流伺服系统通过网络形成闭环的网络控制系统,有助于实现控制与维护的分布化和智能化,可以大大减少系统的连接线路,节约系统集成的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本文通过参数辨识建立了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网络传输的时延问题提出了自抗扰控制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通过在仿真中模拟网络时延进行算法测试,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1 建立模型

伺服系统基于计算机进行网络控制,因此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离散的,应以离散数字量的参数作为建模的依据,数学模型用Z变换传递函数来表示[1]。

根据先验知识,伺服系统减速器的数学模型为比例环节,惯性轮的数学模型为一阶惯性环节,电机的数学模型为一阶惯性环节。由此得出伺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二阶系统,将其数学模型初步确定为

(1)

待辨识参数为a1、a2、b1、b2。

1.2 辨识参数

辨识算法选用最小二乘法的递推式,递推算式如式(2)。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及程序编写比较简单,并且不需要数理统计的知识,是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参数估计的主要方法。

(2)

1.3 选择采样周期

在满足控制系统性能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低的采样速率。离散控制系统都采用周期性测量方式,采样间隔之内的变量值是不测量的。如果采样周期过长,将引起有用信号的严重丢失,使系统品质变差;反之,如果采样周期过短,则两次实测值的变化量太小。采样周期的选择甚为重要,一般取为系统基本达到稳态所需时间的0.1~0.2左右。本伺服系统辨识实验中,采样周期选取为50ms。

1.4 选择辨识长度

经实验验证,200个输出样本已经可以使辨识参数收敛,因此输出样本取为200。为使辨识结果更准确,测量了三组输出,分别进行辨识,然后将得到的辨识结果取平均值,得到辨识后的模型参数。

采用最小二乘递推算法辨识的仿真曲线获得参数:a1=-1.1837 a2=0.3820

b1=-0.0082 b2=0.2024

因此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为:

(3)

2 伺服系统控制算法

2.1 伺服系统工作模式

伺服系统有速度和位置两种工作模式。速度模式下,系统的主要控制目标是转速精度、调整时间以及尽量不受网络延时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2]。位置模式是在调速系统的基础上外加一个位置环,通过控制转速来间接控制转轴的位置。

速度给定函数由人为设置,不同的速度给定函数会产生不同的输出响应。在此速度给定函数定义为:v=K*errorposition,即在位置误差输入和速度输入之间加了一个比例环节。不同的控制算法,K的值不一样,其值由实验具体调试测得。

2.2 自抗扰控制算法

自抗扰控制技术是在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的归纳和综合中探索而来的,不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算法比较简单,容易实现,可进行时滞系统控制[3]。

自抗扰控制器主要由跟踪微分器(Tracking Differentiator,TD)、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非线性组合和扰动补偿四部分组成。对TD输出与ESO给出的状态变量估计取误差,形成状态变量误差,此状态变量误差的非线性反馈与ESO对未知作用力估计的补偿量共同组成控制量。

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算法如下:

TD (4)

ESO (5)

非线性组合 (6)

扰动补偿的控制量 (7)

2.3 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一种控制作用不连续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结构”在动态过程中,并不固定,根据系统当前的状态有目的地不断变化,使系统按照预定“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4]。滑模变结构控制具有响应快、鲁棒性强、无须系统在线辨识、物理实现简单的优点。

设某一控制系统 ,x为状态变量,u为控制变量。滑模变结构控制的任务是通过切换函数来实现控制变量的改变。切换函数可以根据控制的需要来选择,一般是系统变量的函数,记作S(x)。当S(x)随着系统状态的变化达到某一特定值时,控制输出将由一种形式切换到另一种形式,即:

(8)

网络控制的伺服系统属于离散系统,因此采用离散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

对于二阶系统,设r为外界干扰,则:

X(k+1)=AX(k)+Bu(k)+r (9)

选取切换函数为:

s(k)=CX(k) (10)

则:

s(k+1)=CX(k+1)=CAX(k)+CBu(k)+Cr (11)

离散滑模控制律为:

(12)

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法进行r值估计,可消除变结构控制在滑动模态下的抖动。设Z1(k)和Z2(k)是观测器的输出值,E1(k)是观测器的误差估测值,则:

(13)

式中Z2(k)即为外界干扰r的估计值。

3 MATLAB仿真

在MATLAB里进行算法的仿真,分析算法的优劣,找出适合网络化伺服系统控制的算法,即控制算法应能使伺服系统不受网络延时的影响。根据式(3)所得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在仿真中加入延时来模拟网络延时情况,对常规PID控制算法、自抗扰控制算法、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进行仿真测试分析,观察加入网络延时影响后算法的阶跃响应(调速)和速度跟踪(调位置)情况。

3.1 速度控制仿真

将阶跃信号作为输入,加入60ms延时,仿真所得结果如图1-图3所示,前者不加延时,后者加延时。

图3 滑模变结构速度控制

由仿真结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PID控制算法加入延时干扰后出现了较大的超调,同时系统响应时间变长;而自抗扰控制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在加入延时干扰下,其阶跃输出和不加延时前差别不大。可见加入设定的延时值后对PID控制算法的影响较大。

3.2 位置控制仿真

加入60ms延时进行仿真,研究系统在加入延时后的跟踪能力,仿真结果如图4~图6所示,前者不加延时,后者加延时。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位置控制仿真结果和速度控制仿真结果很类似。自抗扰控制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在加入延时干扰下,位置输出和不加延时前差别不大,跟踪性很好。PID控制算法则效果较差,短时间内不能到达给定位置值,加入延时后还出现了小幅的震荡,跟踪性很差。可见加入设定的延时值后对PID控制算法的影响较大。

4 结语

为使伺服系统网络化控制过程中不受网络延时的影响,本文提出了自抗扰控制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为了验证控制算法的可行性,模拟网络延时对两种算法进行仿真测试,并与常规PID控制算法进行比较。从仿真结果来看,对网络化伺服系统进行速度和位置控制,在有网络延时的影响下,PID控制算法使系统响应慢、超调大,系统稳定性变差;相比之下,自抗扰控制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使系统受网络延时的影响小,调节时间短,稳定性和跟踪性好,对伺服系统的控制效果更优。仿真结果为网络化伺服控制实验系统的测试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潘立登,潘仰东.系统辨识与建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王达.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韩京清.自抗扰控制技术[J].前沿科学,2007,1:24-31.

[4]刘金琨.滑模变结构控制MATLAB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 关键词 】 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优化方法;分析和讨论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Research of Computer Network Service

Niu Yong-biao

(1.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2.Xinhua College Ningxia University Ningxia Yinchuan 750004 )

【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gradually into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and the Interne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video, voice and other will depend on the network to be transmitted, and when the network reaches a certain degree of congestion, the network service quality appeared many problems, so the computer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network optimization has become a topic worthy of study.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Keywords 】 computer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 optimization method ;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1 QoS的工作原理

QoS通过在传输层上进行有效运作,为计算机网络服务提供有效的保障,目前QoS主要依据以下两种机制来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

1.1 针对报文设置优先级别

我们可以让QoS在识别不同的报文的时候,针对不同类型的报文进行设置优先级别。而这些被设置成优先级别较高的报文在实际的运行中可以率先的获得网络服务,由此就可以防止出现传输过程中重要的报文因时延而导致丢失的情况出现。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些针对延迟相对敏感的报文设置成优先级别,比如说语音类、视频类的报文;而对于一些针对延迟相对不敏感的报文设置成次级优先,比如电子邮件等报文。通过这种设置,在大量报文出现在传输层等待处理的时候,系统就会根据报文的优先级别让报文进行有序的排队,由此来保证一些敏感报文可以得到优先的处理,最终可以有效的保证网络服务的质量。

但是这里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尽管这种处理方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保证网络的服务质量,但是如果出现网络拥挤十分严重的现象,传输层可能就会出现随机丢弃报文的情况,在这些丢弃的报文中可能就存在优先级别高的重要报文。

1.2 通过QoS为应用程序保留所需要的带宽

当应用程序准备发送报文之前,可以通过向网络发送信令请求,让网络预先留出报文在传输中需要的带宽、流量和延迟参数等,而传输层在接到请求之后,就会为报文预留出所需要的资源,并回发应用系统确认信息。这种方式就可以有效的保证报文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良好的网络服务,传输所需的资源也都预先进行预留,也就是说应用系统为报文设立了一条专门的传统通道,而未提出申请的报文就只能共享剩下的资源。而在实际的请求中也会出现资源参数无法达到标准的情况,那么网络就会告知应用系统请求失败。

相较于第一种机制来说,这种机制可以保证在网络极度拥挤的情况下,也绝对不会出现丢失报文的现象。但其存在一定的缺点:分配的带宽无法随着网络变化而进行调整,并且总带宽还给予一定的限额,也就是说实际运行中只有很少的应用可以得到这种特别的待遇。如果出现请求逐渐增多的现象,那么预留带宽就可能将互联网占满,所以这种机制目前不是广泛的应用。

2 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优化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不同行业和家庭针对网络服务的要求也不同,所以网络服务是否可以有效、正常的运行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优化网络服务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针对QoS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网络时延、丢包率以及吞吐率等,可以通过这些指标有效的针对网络协议的效用进行分析。所以要真正的做到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服务的质量,就必须已经存在的网络协议状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且有效的推动网络再造工程的开展。根据网络服务质量的优化理论,建立网络系统模型,并且最终从中获得优化机制。尽管不同网络系统实际运行的机制存在很多差异,不过优化模型的初级状态是基本上相同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认为网络服务是一种资源的话,那么针对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的优化也就是针对资源的一种优化。具体实际的网络优化模型包含几种。

(1)资源的分配

此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列队空间的分配以及链路带宽的分配等相关问题。

(2)调度任务

一般需要进行调度的任务可以分为:单队列多服务器的调度、多队列单服务器的调度、多列队多服务器的调度等。

(3)配置系统参数

包含拥塞窗口的配置、传送节点的功耗等。

(4)部署网络资源

此部分可以有效的解决保障网络连通时有关互连设备的问题,并且针对服务器集群中有关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最小化成本服务器的覆盖等都可以进行处理。

建立有效的优化模型就可以基本确定优化方案需要的算法,并最终可以找到针对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优化的最佳方案。在制定出最佳的优化方案之后,如何将方案实际的应用到具体的网络运行之中也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课题。不同算法的不同部署针对网络的实际运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其中不仅和优化理论存在直接的关系,还涉及到很多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3 针对QoS实现的具体对策

(1)服务类型

我们可以针对服务类型的字段进行修改,由此来达到优化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的目的。目前服务类型的字段一般由8个二进制位所构成。在IPv4数据的包头中,处于9-16位之间。在这其中,第零位、第一位、第二位可以用来表示数据包中那些相对优先的,优先的范围应为0到7,而第三位用来表示一般延迟或者是相对级别较低的延迟;而第四位则用来表示一般吞吐或高吞吐率。

(2)综合服务

综合服务可以在确保带宽资源的情况下使“端到端”的QoS得以实现。这就要求在部署整个网络的过程中,所有的路由器都必须要支持综合服务的开展。目前综合服务可以有效的提供两种不同级别的网络服务质量优化的形式,分别为可靠服务和受控负载。其中可靠服务可以保证在整个进程过程中可以存在足够的带宽以供使用,在队列中不会出现任何的延迟现象;而受控负载和传统的IP有些类似,其主要手段是保证任何一个数据包都可以安全的传输。利用综合服务实现针对网络服务质量的优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大量的增大路由器的负担,并且对节点的要求很高,所以综合服务比较适用小型网络。

(3)区分服务

区分服务可以有效的改善服务的类型以及综合服务中存在的弊端。由于区分服务具有十分良好的尺度性,所以在实际的运行中可以有效实现跨网络工作。在网络中,形成了分区服务路由器,被称为DiffServ云,当进入DiffServ云之前时,通信业务需要被分类。此方法的优点就是可以进行边界操作模式,而当进入DiffServ云之后,内部的路由器就可以不再维护网络服务质量,而是只进行自身的路由功能。所以区分服务可以应用在大型网络中。

(4)业务流量

针对业务流量的有效整形是QoS实现的最佳方法。在传统的模式中,业务流量只位于网络的边缘,所以我们可以针对业务流量对内部局域网流量进行有效的整形。并且可以针对一个端口多种服务的问题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改善。针对业务流量的整形可以应用在业务分类中,对带宽的大小也可以随意设置,甚至在必要时候可以处理一些突发传输。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论述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QoS策略可以有效的针对计算机网络服务的质量进行改善,并且针对其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有效的解决。所以有效地实施QoS策略,就可以有保证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可以得到良好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林闯,李寅,万剑雄.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优化方法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1(01).

[2] 吴伟奇.浅析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J].华南金融电脑,2004(05).

[3] 李刚.计算机网络服务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S).

[4] 蒋燕.解析计算机网络服务理念计算机[J].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05).

[5] 刘恒.浅谈计算机网络服务[J].今日科苑,2008(04).

第3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1 网络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网络节点在资源处理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很多网络在部署的时候并不存在一个专门负责控制的集中节点,所以在通常情况之下网络的节点不但要承担控制层面,还需要对数据层面进行控制,负担相对较大。为了让控制能够更加全面有效,进一步优化性能,在设计的时候需要选择对资源占用不大且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

    1.1凸优化方法 在网络当中凸优化问题包含有很多种不同的优化模型,其中较为典型的有线性规划或者是二次规划等模型。科技发展还有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问题本身是有存在凸性质的判断有了深入的见解,凸性质对于最优方案本身是否易解起着决定性作用,会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凸优化问题当中,存在局部最优解那么就等于存在全局最优解。很多网络效用最大化的研究,都是在对凸优化问题求解基础上运行的。凸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是凸函数,其约束集本身也表现为凸集,其等式约束函数属于仿射函数的一种,而对于网络效用最大化的模型而言,其目标函数则是凹函数。

    相对于没有约束的凸目标函数优化过程而言,需要利用的是一阶条件,找到一阶函数为0的时候相对应的变量值,这种也就是最优方案,如果利用数值的方法就可以通过梯度法或者是牛顿法最大程度接近最优解。在关于调度还有分配资源的问题当中,因为资源本身存在限制或者是技术达不到相关的要求,这个时候需要一个限制集。如果说每个节点本身的效用函数都表现为凸函数,且线性约束所形成的可行解结合本身是一个多面体,所以该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凸优化模型,只需要做到局部最优解也就能达到全局最优解的效果。在求解的同时还需要将其分解成为无约束优化问题,只有通过这个步骤之后才能通过梯度法或者牛顿法对其进行迭代计算。

    障碍法为每一个不等式约束进行障碍函数的设计,只有满足了约束不等式的时候函数才会趋向于0,如果约束使得等号成立的时候则函数趋向于无穷,把障碍函数运用到原目标的函数当中,这是为了牛顿法的应用能够更加方便。

    1.2整数规划多项式算法 网络资源的安置还有选择方面都存在有离散决策变量的问题,因为这些而使得可行域本身凸性受到破坏。在一般意义上,多项式时间里面想要找到全局最优解存在有很大的困难。

    在通信网络当中因为资源配置表现出离散化,所以很多离散优化问题也派生出来。在网络当中最为常见的优化问题就是路由的选择问题。如果是单纯考虑到时延的问题则路由选择能够通过模型化方式变成一个最短的路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整数规划还有混合整数规划大多是因为NP-难的问题所引申出来的,这和模型本身的结构有一定关系。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通过图论技术在多项式时间里面得到最优解方案,诸如网络流的问题,最大流能够用在对有向传输网络当中,在链路容量被限制以及节点流需要遵守守恒原则之下对流量需求进行调度,尽全力让传输的流量总和达到最高需求。

    2 优化实施方案

    根据优化算法的实施方案以空间以及时间为依据进行分类。以优化计算方法实施的部位不一样还可以再进一步进行划分,为集中式优化实施方案以及分布式优化实施方案。

第4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数字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配置

配置效率 评价

[分类号]G253

1 DEA方法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管理学、运筹学、系统科学与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新领域,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等人于1978年创建。它是针对具有多输入与多输出的多个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 Unit,DMU)之间相对有效性进行比较的一种新的效率评价方法,使用各种数学规划模型和方法来比较各DMU之间的相对效率,由此做出相应评价。

一个理想的DMU应该是以较小投入能够获得较大产出的状态。以DEA方法的cR模型为例,它主要用于判断信息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cR模型中DEA有效的DMU应既具有很高的技术管理水平又是规模适当的,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从多目标决策角度来对其加以描述。

2 DEA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DEA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各种企事业组织和生产单位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估,还可以对包括各级政府机构在内的公共服务与管理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就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而言,DEA方法对其配置效率评价的研究也有它相对于其他评价方法更高的相容性和优越性。

・在利用DEA方法进行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时,只要拿来做相互比较的对象具有相同的目标、任务以及相同的外部环境,可以设置相同的输入、输出指标,就可以将评价对象视为DEA方法的研究对象,这一优势特别适合于包括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在内的所有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和研究。

・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特点,由于间接投入成本及对社会造成的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其投入产出中占有很大比重,很难对其直接进行求解,因此对其效率的评价是典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而在运用DEA方法分析配置效率时,不必考虑具体的资源配置过程与运作模式,也不必计算投入和产出之间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只需确定输入输出指标和DEA模型,通过有效性对比来对其绩效进行评价,这就避免了其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由于不同指标量纲无法同一化而难以寻求相同度量因素的问题。

・由于DEA方法是以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作为变量的,相比其他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而言,在构建模型时完全依据观察或搜集到的各DMU的实际统计数据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从最有利于被评价DMU的角度出发科学地给出权重而不需要预估参数。因此,DEA方法在摆脱指标权重对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观影响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客观性,减少了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从而较客观地反映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对于其他的效率评价方法而言,DEA方法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它可以接受各种在其他多指标评价方法中无法或很难进行量化的指标,因而在处理评价问题过程中要比其他统计学方法更具有实用性和优越性。

3 评价指标设立的理论依据

基于DEA方法的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是在一般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通用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又与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源有所不同。因此,在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给出一般信息资源配置的通用指标,然后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评价指标设立的理论依据加以分析,理清设计思路,根据资源本身的特点对该通用指标加以修正,给出适合于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进行客观评价的相对有效性判断模型。根据DEA方法本身的特点和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情况,DEA方法的输入指标越小越好,而输出指标则越大越好,基于此原则,武汉大学的查先进教授曾给出了基于DEA模型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通用指标(见表1)。

该通用指标对所有的信息资源配置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本身及其配置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运用DEA方法基本模型对其输入、输出指标进行设计与选择的过程中无法对其中的某些投入和产出直接进行计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来要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针对性修正,以使其适应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实际需要。

・就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输入指标而言,人员、资金、设备以及时间等构成了其基本投入要素,虽然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上述要素相对于其他信息资源而言较为集中,但由于开放性网络环境的存在,使得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依然极为分散,因此很难对其所对应的政府部门及其他组织中从事数字信息生产与管理的从业人员人数、固定资产投入与中间投人的资金量、网络及信息设备等基础设施数量与投人情况、资源内容数量及其产生、存在与运行周期等进行精确的统计和计量,进而无法将其作为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指标。

・对于输出指标而言,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情况更为复杂。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从效益衡量角度设计的输出指标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政府部门作为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主要生产者与提供者,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信息福利和效率水平的最大化,还需要兼顾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公平性配置问题。因此,其所使用的输出指标应是与之相关的社会效益的衡量指标。而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具有普遍性、间接性和个体差异性等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和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分散性共同决定了在现实环境下无法直接计量和评价其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基于资源最终提供的数字信息产品和服务量角度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输出指标的设计同样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这是因为,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在其服务对象与领域、内容与存在形式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使我们很难按照同一尺度对其进行统计和计量,这也是网络信息计量问题至今为止仍然是情报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内容相同的信息,如果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或组织技术,同样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存在形式,而对于不同形式的网络信息是无法用相同的方法和单位进行计量的,因此也就无法基于DEA方法对其配置效率进行对比性的分析和研究。另外,大量冗余信息和无效信息的存在、结构规模描述边界的模糊、资源的动态变化性等,都使我们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输入指标设计充满了变数和困难。

4 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

为了保证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客观性,我们首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输入输出评价指标,保证该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然后,从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中获得官方的统计资料或通过精确的调查统计得到所需数据,继而对有关数据进行筛选并做归一化或聚类分析处理,确定用于评价的具体指标数据;再次,应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各DMU(在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中主要指各级政府机构)的效率指数以及松弛变量等相关数据信息,同时给出增减DMU后新DMU的相对有效性情况;最后,根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得出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并给出其改进策略、目标和途径。但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我们无法根据通用指标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进行客观性评价,因此有必要对其指标进行相应的设计与修正。

・对输入指标项而言,我们需要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基础资源建设和内容建设两个层面加以界定。基础资源建设是发挥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效用和价值的物质基础,但包括设备投入等基础设施的衡量指标在现实中很难进行统计。因此,我们有必要用政府网站的口地址占有量、网站数量等绝对指标或其增长率与构成比例等相对指标对其数量进行约束。

而对其质量指标而言,由于很难进行确切的量化或必须人为给出权重而无法作为其输入指标项,我们也可以用政府网站中部分可量化的日常保障情况和网站的各项性能指标来替代其质量指标,对这些数字的统计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因此将其作为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与调控对象也是合理的。

在内容建设层面,也可以分为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加以考虑。我们可以将政府网站的网页数量作为具体衡量指标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进行归纳。但是,相对于资源数量统计的可行性,在对其质量的计量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所给出的衡量指标也有所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地需要运用德尔菲法等专家调查方法对其从主观上给出权重,因此很难将其作为输入指标项加以考虑。当然,我们同样可以采纳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程度和在线办事能力中部分可量化的数据指标项如政务新闻的更新频率、表格下载数等作为基本衡量指标进行替代。

另外,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利用条件的分析也应该归入输入指标之中,这也是衡量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一般可以用计算机与宽带普及率来界定。虽然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对用来进行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利用的计算机和宽带占有量来进行统计,但全社会的计算机和宽带普及率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数量、资源利用条件、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DEA评价方法的输入指标在理论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输出指标项是基于网络政府数字信息用户角度来界定的,但通用指标中基于效益衡量角度的指标并不适用于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由于资源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效用,其效用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政府数字信息用户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政府数字信息用户是网络政府数字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主体,资源的生产与提供均源于用户的需求,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生也是基于数字信息用户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消费。因此,我们可以用政府数字信息用户的数量以及用户对政府网站的访问量或访问比例等数据项作为输入指标项来间接衡量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效果。而用户对资源配置的参与程度、用户的认知度与满意度等参数由于其或多或少地均会将人的主观因素代入其中而一般不作为输出指标加以分析,当然我们也可从中抽取一部分客观数据来间接地对此类指标进行反映,如用参与政务交流、在线调查的用户数等来替代公众参与程度作为输出指标,而用户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也可以通过综合调查的方式获得。另外,各级政府网站的网络影响力也是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测中不可或缺的输出指标之一。

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选择

由于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主要集中于政府机构,国家和各级政府机关是资源最大的拥有者和管理者,而政府部门网站尤其是门户网站是其主要存在区域。因此,对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主要还是基于对政府网站尤其是门户网站的评价进行的。其他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由于其分布过于分散,其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也不是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因此不作为主要的考察与分析对象。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出基于DEA方法的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其具体的输入输出指标如表2所示:

但是,该输入输出指标项在实用性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问题。这是因为,虽然从理论上来看,这些指标都是能够获取的,但现实情况显示,要么有关数据较为陈旧,要么根本就没有此类数据的提供(其原因可能是根本没有对此类数据进行调查和统计,也可能是出于保密的需要而无法将该数据信息公开),而单靠个人的力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例如政府网站IP地址的占有率方面,近年来并没有任何机构对其加以统计,因此也就很难作为输入指标来对资源配置效率加以衡量,而对各个国家整体的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相对有效性进行分析时,也无法对其网站性能及功能实现情况进行直接的计量,只能通过各国整体信息化程度和综合绩效指数等间接得出,甚至由于对这些数据的统计也不够全面而导致其在可获得性方面存在问题,在对相对有效性的具体评价过程中只好舍去。其次,有些指标在针对某些具体的政府网站进行评价时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如对网站数量的界定对某一单一政府门户网站而言根本没有统计上的意义,因此,在针对具体资源进行配置效率评价时应予以剔除。除此之外,考虑到选取的样本规模存在着差异性,在部分具体指标的选择上似以采取相对指标量进行评价更为合理。

对我国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的相对有效性分析的DEA方法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由于可获得性等方面的原因,在此舍弃了基础资源质量等综合评价的一般指标项。

第5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关键词 网购支付 影响因素 K-means聚类 Logistic回归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之后,电子商务以新的网络商业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生活模式高速发展,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价值。电子商务运作模型和业务流程中的三个环节――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支付作为电子商务流程中的中间环节,成了交易双方最为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支付条件对消费者的网购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张翼,但斌等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便利性、收费接受程度和费用节约程度对电子支付平台的作用递减,并且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人对着三个变量的看法不存在显著差异。[1]姜华在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中认为,网上支付的安全要素一共有六个:信息的保密性、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不可抵赖性、交易身份的真实性、系统的可靠性。[2]孙卫以个体差异变量对大学生采用电子支付平台进行研究,生活费用、系别和性格通过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中介变量直接和间接地对学生使用支付宝具有影响。[3]王秀芳,焦建玲结合支付平台的特性和消费者的风险偏好,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得出平台声誉、便利性、政府政策、认知程度、用户风险偏好、费用节约程度和安全性7个因子对支付平台的使用具有显著作用。[4]韩新华对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安全的研究中提到网上支付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人占和认为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誉得不到保证的人占较大比例,而认为付款不方便和送货不及时的人则占比较小,网上支付的应用和安全保障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5]哪仍谑档胤锰负臀示淼鞑榈幕础上,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网上支付用户感知风险的四个构面:即隐私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时间风险,其中感知隐私风险水平最高。同时从加快支付企业的业务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和提高用户风险防范意识这三个方面提出了降低网上支付感知风险的建议。[6]

虽然当前对于第三方支付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对网购消费者不同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群体特征研究较少,故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网购时支付方式的选择行为进行调查,对消费者、商家以及支付平台均具有积极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对在校大学生,调查大学生网购基本情况,并通过量表调查支付宝和余额宝、微信支付、网银支付、货到付款四种支付方式在各指标下的满意度,共回收有效问卷131份,的值等于0.75,数据可靠性较高,问卷通过信度检验。调查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

由于具有网购行为的女性较多,所以女性占性别变量的比例较大,超过了六成。大学生的网购频率,几个月一次的占14.7%,每月1~3次占58.0%,每月4~7次占22.0%,每月大于8次占5.3%,这也与生活费的统计结果相符合,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最集中于1500~2500元每月,1000~2500元每月的区间样本累计占总样本量的77.7%,此两项说明,现今大学生的网络购物行为较为理性。在网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上,由于第三方平台发展迅速,支付宝、余额宝作为其中的代表被广大网购消费者采纳,占样本总量的40.7%,超过了传统网银支付方式的24.7%,和货到付款的21.7%,而使用微信方式支付仅占到13.0%,根据统计结果,微信在大学生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网络平台(如表2),但微信支付的采纳率并不高,其原因可能是多角度的。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方法对以上26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炼出对网购消费者支付方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的因子,这些因子作为消费者的关注点,应该为商家、电商网站及支付平台所重视。

转轴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表明:第一个因素包括了支付范围,折扣额度,经济收益,手续费,平台知名度,平台信誉度,平台规范度等变量,均属于平台特性。第二个因素包括信息安全,账号安全,资金安全,平台稳定性,可以称为平台安全性。第三个因素包括开户难易度,和支付过程复杂性,可以称为使用前体验。第四个因子包含了网购频率,生活费,消费金额这三个影响变量;这是影响学生网购消费的主要因素,可称其为网购意向因子。第五个因素包括了豆瓣与乐蜂;该变量反映用户访问特定网站的偏好程度,与性别相关,可以称为性别偏好因子。第六个因素包括了QQ和微信,该变量反映用户使用特定社交平台的偏好程度,社交平台因素。第七个因素当当网,该变量提供的支付方式种类较多,并自己进行物流配送,尤其具有良好的货到付款规范性。因此,可以命名为购物网站特性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包括苏宁与国美,这反映了购买电器的消费需求。因此,可以命名为消费需求因素。

(二)K-Means 聚类

本文使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究各支付方式下,客户群的评价特征,从用户角度分析不同的支付方式的运作现状和发展方向,可以对不同的支付平台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支付方式与消费金额、账号安全、资金安全、响应时间、支付范围、折扣额度、经济收益、节约手续费、平台知名度、平台信誉度,平台规范程度具有强相关性,采用这11个变量进行K-Means 聚类分析,最终聚类结果如表4:

研究结果表明,“支付宝”用户,对信息安全满意,并且认为“支付宝”的支付响应时间比较快,支付范围广。除此之外,“支付宝”在经济收益、平台的知名度、信誉度与规范程度都给客户很好的体验。消费者十分信任“微信支付”平台,相信其能够保证信息安全。“微信支付”是后起新秀,腾讯为了推广“微信支付”,抢占市场份额,必须大力宣传“微信支付”,并且提供更多的折扣额度和经济效益来吸引用户,打造平台的知名度、信誉度和规范程度。选择网上银行支付方式的人群,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账号安全、资金安全、网上银行平台的知名度、信誉度与规范程度都表示非常满意,但是在折扣额度和经济收益方面消费者表示不满意。而选择货到付款支付方式的人群认为货到付款的应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需求。折扣额度和经济效益得到的评价为非常不满意,说明货到付款的费用较高。

(三)多项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对网购消费者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因子,本文进行了多项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本文在Logistic模型中,以选择“支付宝”或“余额宝”平台支付为参考依据,设定手续费、开户难易度、资金安全、折扣额度、平台规范度为因子,得到估计结果(如表5)。

回归估计结果表明,与选择“支付宝”或“余额宝”平台支付的网购消费者相比,消费者是否选择“微信支付”,受到资金安全、平台规范度的显著影响,用户对于“微信支付”平台的资金安全和平台规范度满意程度并不高,但其聚类中心的满意程度却为“非常满意”,可见用户对“微信支付”平台的满意程度存在部分差异,对“微信支付”的采纳因素较为复杂,可以将此作为之后的研究方向。

对于选择网银支付的网购消费者,受到手续费、开户难易度、资金安全、折扣额度4个方面的显著影响。对网银支付方式,用户对手续费和开户难易度的满意度较低;对网银支付资金安全满意的用户最多,但对折扣额度非常不满意。说明用户对网银支付方式的安全性较为信任,但不满意于其需支付的手续费,网银支付在折扣额度上也不及第三方平台,网银开户过程较复杂,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一定复杂的开户手续又是资金安全的有效保障。

在选择货到付款的网购消费者中,受到资金安全、折扣额度、平台规范度三个方面的显著影响。随着资金安全满意水平的增加,倾向于选择货到付款的消费者增多,可见,如今消费者仍然认为使用现金支付的安全度较高。但现金支付并不或很少提供折扣,尤其是在各电子支付平台依靠提高折扣来竞争的环境下,货到付款会引起消费者不满。在平台规范度方面,由于某些到付收款后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凭证,故处于基本满意的水平。

四、结论及建议

(1)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提炼出了对支付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的八个因素:平台特性、平台安全性、使用体验、网购意向,性别偏好、社交平台偏好、购物网站特性、消费需求。由此说明,网购消费者对于支付平台的自身特性的要求仍然很高,各支付平台仍需致力于平台知名度、规范性的建设,并可以适当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折扣服务或利息,是使消费者在经济上获益。使用过程也会影响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是因为其便捷性,支付作为完成网购的重要一环,适当的简化其流程,也会提高消费者在使用时的满意度。性别、网购意向不同的消费者对于支付方式的选择不同,电商网站可以根据其针对的消费群体设计网站的支付方式配置,完善网购支付过程,支付平台也可通过分析购物网站的特性选择建立合作关系,及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有效地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推广,对支付平台也有积极的意义。

(2)对于“支付宝”、“余额宝”支付平台,已经拥有了一部分较固定的客户群,平台各方面指标也得到了较满意的回应,但仍具有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弊端,其安全性与规范性并未取得更高的信任。第三方购物平台应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完善行业规定,提高其规范性。若技术要求达标,可在宣传时适当突出自身确保用户账户、资金安全的能力。

(3)“微信支付”作为移动支付的代表,加之“微信”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为其提供了广泛的宣传渠道,能有效提高其知名度。并且对于使用过“微信支付”的用户,对其评价也很高,但“微信支付”的使用仍然不及其他方式普及,应继续研究其具体原因。

(4)网银支付是最早的网络支付方式,但由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其市场一部分被挤占,主要原因为其开户及支付操作过程较之更复杂,不如第三方平台的便利。同时,已成体系的运营模式不如第三方支付平台灵活,不能随意调整支付折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广大消费者在除了银行利息之外,有了其他使资金增值的方法。网银支付的常用消费者对其各方面的满意度正逐渐下降,但网银在安全、规范等方面,仍具有其他方式目前无法超过的优势。如何在简化操作流程和保障平台安全间寻找一个均衡点,是银行目前应该注重的方向。

(5)由于货到付款方式不由机构或企业支撑,所以其发展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但由于消费者的习惯或部分消费需要,消费者会认为现金的支付更安全。因此,对于电商网站来说,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应建立规范的货到付款服务体系,借此提高消费者对网站的满意度。

(作者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翼,但斌,李伟,张旭梅.消费者使用电子支付平台显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194-196.

[2] 姜华,杨静.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与安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4):55-57.

[3] 孙卫.第三方支付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1):174-175.

[4] 王秀芳,焦建玲. B2C环境下影响消费者使用网上支付的因素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9(3):9-10.

第6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关键词:支付问题;电子货币;法律保障;安全问题

从90年代开始一场计算机革命与微电子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电子货币也因此诞生。其相比于传统的货币而言,更加简便、传播的速度更加迅捷,同时也集货币的五项基本功能(世界货币、储蓄手段、流通手段及价值尺度)于一身。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

如今,还没有完整的电子货币的定义,并且世界各地所推出的电子货币形式也各有差异。但就现在来说,电子货币的普遍模式都为:使用一定的存款或现金从者践诺大多人所认同的同等金额数据,再依靠电子化方式把数据转化给支付对象,这样的债务关系。而这些数据我们就称为电子货币。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电子货币将金融电子化的网络作为平台,把商业使用的电子化具及各种交易卡作为中介,将通信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工具,以电子数据(如二进制数据)的模式储存在银行的系统当中,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将电子信息传递出去,从而达到流通与支付的目的。电子货币拥有下面几种特性:

1.其依赖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由计算机网络开展支付、储存、流通等业务;

2.消费、分配、交换与生产等领域能够普遍应用;

3.电子货币能够集合非现金结算、信贷、融储蓄等多种功能;

4.具备牢靠、迅捷、安全、简便等优点;

5.目前,电子货币大多应用于银行卡当中。

三、电子货币系统的种类及其应用

1.电子现金

电子现金是网上电子货币的新生类型,而多用途电子钱包为主要发展项目。如今很多国家经已建造电子货币系统,并使得电子现金得到普及。而电子现金分别有数字现金文件与智能形式的支付卡。电子现金具备方便简捷、匿名、使用灵活、用途广泛等优点,不需要连接银行就能直接应用。专家预测智能卡将会取代现金成为人们的支付工具。

2.信用卡系统

如今,信用卡是普及程度最高的电子货币,其必须在线连接后才能应用。金融服务中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就是借记卡、信用卡支付,其能够在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中使用。据数据显示,信用卡是银行发行的数量最多,其还能通过联网ATM提取现金、pos结账、在线支付等。在电子商务中常见的一种就是在因特网的环境中,由SET协议直接进行网络支付,具体的步骤为用户登录网上银行将自己的信用卡号与密码发送到中转网站,再通过加密进行支付。在支付的过程中当然需要验证用户、商家的合法性。

3.电子支票系统

由自动化银行系统检验纸面支票,再将资金传送给用户就是电子支票系统。好比由银行真闷的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完成普通的费用支付;由跨省市的清算系统和电子汇兑,从而达成全国资金的传输。通过电子支票的付款方式能够达到无纸化与现金电子化的目标。

四、电子货币的支付方法

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开展电子货币的支付方法分别有以下几种方式,不同阶段代表了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发展程度:

第一阶段,银行通过计算机办理银行与银行间货币的汇划;

第二阶段,银行计算机系统和其他机构计算机系统两者间资金的转账;

第三阶段,由网络终端向用户供予各种类型的自助服务,例如ATM系统;

第四阶段,在客户进行消费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技术提供自动存扣款服务,例如POS系统等;

第五阶段,网上支付方式得到充分的发展,电子货币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由因特网直接转账、结算,从而形成电子商务环境。

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就在于网上支付这一工程,其能够鼓动网络经济的快速形成与长远发展。我国如今仍有大量的网上支付系统还处于研究与试验的阶段,但不久的将来我国会出现便捷。可靠、安全的支付方式。

五、电子货币发展的战略

电子商务作为标记着迈入数字化社会,其将会占据着21实际社会生活以及国际商贸重要的位置。电子商务的核心非电子货币莫属,电子货币在国内、国际的金融活动中慢慢发挥其不可或缺的影响。如今,各国政府都在极力推动电子货币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欧盟十国中央银行等均纷纷表示要大力发展电子货币并出台了相关的发展报告。报告中将消费者的保护、安全、管理、法律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商,并提议发展电子货币的相关战略,从而激励开展新型的金融服务。在1998年8月欧洲银行公布的报告对发展电子货币做出了一些规范。以下几点就是报告中所提到的准则。

1.严格进行管理。要严格管理电子货币的发行。

2.确切明了值得信赖的法律准备。确切将电子货币的定义与其相关方(包括操作者、银行、商家及消费者)的义务和权力,还要清楚判决的法律依据。

3.安全技术的保障。电子货币的系统一定在组织、处理过程与技术方面都要确保安全,预防盗窃活动的发生,尤其是防伪造。

4.提防犯罪活动的发生。在进行电子货币的交易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提防洗钱等犯罪行为。

5.汇报货币统计。使用电子货币系统务必要随时与国家中央银行报告货币政策所要求的相关信息。

除此之外,还要时候关注的问题有储蓄要求、电子货币的跨国使用、管理局合作与系统规模等。

六、结题

电子商务时代已悄然而至,将会成为主流贸易与商业形式,当我们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不仅仅看到电子货币的简便与迅捷性,还要思考电子货币是否安全可靠。我国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阶段,某些实验性的项目仍然处于试验阶段,这些无不要求电子货币系统要尽快得到完善,这样才能确保电子商务活动有效地开展,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小组研究于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网上电子货币,相信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我国电子货币将会逐渐完善其系统,建立起适合我们国家的电子货币系统。(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刘红.西方国家电子货币的监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3(08)

[2]彭旭敏,魏青青,黄曼.基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台声.新视角.2006(01)

[3]任卿,朱鸿粟,封思贤.货币政策影响通胀的非对称性效应研究——基于预期通胀率不同水平的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04)

[4]于立志,王坤平,王宝田.对非金融机构电子货币的监管存在空白应该加以弥补[J].吉林金融研究.2009(09)

第7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互联网贸易(以小额、高频为突出特征)要求创新出与之相适应的支付方式,体现快捷、安全的特点,满足非面对面交易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互联网支付方式对传统的反洗钱规则提出了挑战。客户身份识别规则。传统的金融机构开户申请需要面对面进行,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对客户的开户申请审核主要依赖客户自行提交的注册信息与验证资料,全过程均在线完成,人工审核环节少、时间短,难以达到传统的客户尽职调查义务要求。若要完全依据传统的客户尽职调查要求,又难以满足互联网贸易的相关要求。尤其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完全取消了开户环节,难以直接适用传统的客户尽职调查要求。可疑交易报告规则。一是新兴支付方式对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支付带来了新的洗钱风险,相应的可疑交易标准需要予以总结。如犯罪分子通过虚构交易或者重复买卖虚拟商品洗钱;通过割裂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支付机构之间的资金流转线索洗钱;通过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支付方式跨境转移资金等。二是新兴支付方式给可疑交易报告的时效性带来了挑战。新兴支付方式以快捷、全天候、实时全球清算作为发展趋势。一旦发现可疑交易,需要以更强的时效性上报,并及时处理,可疑交易报告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记录保存规则。一是客户身份信息要素新规则需要重新建立。新兴支付方式的透明度可能建立在手机号、IP地址或社交账号实名制而非传统的账户实名制的基础上。二是需要建立适应网络信息特点的保存时限、保存方式及保密规则。如虚拟货币形成的交易记录依据协议生成,没有集中管理交易记录的中介方,传统的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记录保存规则难以适用。

二、金融业分工体系演变对反洗钱监管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金融业逐步形成了新的分工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在全球范围,资金需求方和提供方直接交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业新的分工。这种新的分工体系对传统的反洗钱监管提出了诸多挑战:对传统反洗钱义务主体安排的挑战。传统的反洗钱义务主体的共性是涉及客户的资金交易。但随着传统的作为资金中介的金融业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各类信息中介、信用评价中介等。这些中介往往不涉及资金交易,这就对传统的反洗钱义务主体安排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对反洗钱跨国监管合作有效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生活突破国与国的界限,全球互联网货币形成,资金交易随之轻易跨越国界,跨境支付及交易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空前加大。犯罪分子利用不同国家反洗钱/反恐融资监督执法工作衔接上的不足,或者利用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体系的点对点的匿名交易,脱离不同国家的反洗钱监管,对反洗钱跨国监管合作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对匿名交易技术开展反洗钱监管的挑战。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隐匿交易IP地址、来源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兴支付手段一旦被犯罪分子用于犯罪,会给相关部门执法带来极大难度。例如,比特币支付中的Tumbler技术,可割裂交易与特定虚拟货币地址的联系,达到混淆来源的目的;又如TOR(TheOnionRouter)技术,可以隐匿真正的IP地址。这些技术的发展要求必须对匿名交易技术予以监管和引导。

三、完善和改进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

加强法人监管。进一步加大法人监管的力度,根据法人监管的要求来灵活分配监管资源,应对金融机构组织机构扁平化。推动金融机构以互联网方式改造传统的反洗钱做法,如可疑交易监测集中进行、客户信息在机构范围内共享、加强监测系统建设等。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完善事后监管。建立针对具体业务、产品的洗钱/恐怖风险评价标准,提升监管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要求金融机构及时报送产品销售情况、风险演变情况,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及时修补案件中发现的制度漏洞。加强监管技术的开发和投入。研究和制定反洗钱技术标准(如可疑交易监测系统和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系统等),探索对反洗钱信息系统开展检查和监管的有效方法。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开展检查和监管的思路,开发相关软件,提升监管效率。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反洗钱规则研究和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客户身份识别规则。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防范利用传统银行与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客户身份识别规则不同所带来的洗钱/恐怖融资风险。研究和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可疑交易规则。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合作,结合防范欺诈及相关犯罪,利用风险提示,建立适应互联网支付方式的可疑交易标准。研究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可疑交易报送时限、处理要求,提高可疑交易报告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充分发挥可疑交易报告的作用。研究和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的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规则。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合作,根据执法部门实践所提出的要求,充分考虑客户信息泄密风险与客户匿名交易风险,推进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明确适应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要求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要求。

四、加强防范以点对点交易为特征的金融风险

第8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关键词】电子支付;收费管理

一、电子支付系统的概念

电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指的是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手段把支付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安全地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处理机构,以实现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的支付系统,即把新型支付手段(包括电子现金(E-CASH)、信用卡(CREDIT CARD)、电子支票(E-CHECK)等)的支付信息通过网络安全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处理机构,来实现电子支付。电子支付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支付方法和机制,还要保证参加贸易各方资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子支付系统主要用来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各交易实体(用户、商家、银行等)间资金流和信息流在Internet上的即时传递及其安全性问题。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电子支付具有以下特征:(1)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物理实体的流转来完成款项支付的。(2)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因特网)之中;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3)电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而传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及其它一些配套设施;而传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

基于以上特征,使得网上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比传统银行的支付安全问题更严重、更复杂。

二、电子支付在收费系统中的应用

收费系统运用电子支付解决的主要收费业务问题如下:(1)学生收费系统中,可对已编班,有学号,且可事先输入应收数的学生运用各种电子支付结算方式(银行POS、银行代收、银行代扣、自动缴款机缴费)进行实时收费。(2)新生的收费可编临时班级及临时学号(用准考证号),进行实时收费,收费完成后,可重新编班,编学号。(3)成教生的收费,对于成教生的收费可参照日校学生收费的办法,对于特殊的学生,如无姓名的学生,可在收费时临时输入姓名。(4)收费的方法多样化可按学号、缴费号、银行卡号等方法进行收费,从而解决了目前学校复杂多样性的收费情况。(5)可解决退费管理系统专门设有专门的退费管理功能,用于对学生的退费管理,并留有痕迹。(6)银行管理,本收费系统有别于其他收费软件,就在于本高校收费系统提供了多种结算方式的选择,方便学生采用各种新的电子支付方式缴费,因此专门设计了同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该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收费的拥挤和现金流的问题。

三、电子支付的对于收费管理的意义

利用电子支付系统进行收费与用传统方式进行收费相比有以下意义:(1)极大地减轻了现场收费的工作量。缓解了集中收费现场的压力,提高了收费工作效率。降低了收缴现金的安全风险,而且节省人力。由于对网银代扣成功的学生提前打印了收费收据,并分散在各学院报到处发放,收费现场不会出现排长队缴费的现象。也不再需要抽调收费工作人员,而且收费人员的现金收款量大幅度下降。比传统收费模式要轻松很多。(2)解决学生携带现金不便的问题。学生携带现金以及汇兑缴费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携带现金存在安全隐患,汇兑缴费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款项不一定能够及时到账。(3)账务处理及与银行对账更为简便。学校财务收费人员可以根据给予的授权。利用制作好的模版方便地进行学费的批量代扣。由于利用网银批量代扣。每一次代扣结果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在电脑中反映出来,时间差很短,并且可以对缴费成功的明细下载。便于对账。(4)可以解决委托银行批量代扣信息传递的时间差问题。委托银行批量代扣时银校双方需要进行回盘操作,即银行每次都要向学校提供代扣成功的学生名单。学校每次都要向银行提供代扣失败学生名单。频繁的回盘操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时间差。而且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利用网银批量代扣。学校财务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扣款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波,孟祥瑞.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

[2]徐明,张祥德.电子支付研究综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9).

第9篇:网络支付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额跨境在线支付 支付方式比较

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一、跨境在线支付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有效需求降低以及国内人力成本上涨,传统货物进出口“集装箱”式大额贸易方式受到一定的冲击。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11~2015年,中国传统进出口贸易年交易额维持在25万亿上下,2011~2014年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2015年出现负增长,年增长率为-6.96%。外贸市场规模增长乏力,进出口增速趋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日渐成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跨境电商支付报告显示,2011~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年增长率在25%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从2011年的1.7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4万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与传统外贸总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7.19%增至2015年的21.96%。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不可忽视的一个迅猛增长因子,成为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点。

另外,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近期开始出现贬值)的情况下,海淘、留学教育、出境游等产业增长速度快、增长幅度较大,中国跨境清算结算需求增长强劲。在经济金融、个人消费不断走向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下,跨境在线支付服务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对于促进跨境电商和跨境个人消费生活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小额跨境电商支付方式比较

根据交易双方是否需要R柜办理转账业务,跨境支付可以分为线上支付和线下支付两大类。线下支付主要包括传统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信用证、托收、汇付)、西联汇款和速汇金等,而线上支付主要包括国际信用卡和第三方支付方式,线上支付手段方便快捷,比较适合跨境电商零售的小额交易。跨境电商零售模式下,信用证方式与托收方式均极少使用,因为信用证作为传统国际贸易活动中常见的结算方式,主要适用于传统货物进出口“集装箱”式大额贸易方式,而托收多用于金额较大、往来多年的、彼此比较熟悉、信誉较好的客户,本文对此两种方式不进行阐述。

1.银行电汇T/T

银行跨境电汇是传统的进出口贸易跨境结算方式之一,汇款人通过所在地的银行将款项划转国内各指定银行,同时由汇入行通知收款人就近存取款项。也常常用于跨境电商零售模式中,适合跨境电商零售较大金额的交易付款。

(1)优点:在跨境电商零售模式中,采用电汇方式时,一般要求前T/T,即先付款后发货,可以较好地保护跨境电商卖家的利益;银行电汇设置汇款手续费的最高限,但是对汇款金额没有最低限和最高限的设置,不管汇款金额多少都可以使用;电汇对于汇款人的身份也不做限制,相对于传统结算方式中的信用证和托收,结算手续比较简单易于操作。

(2)缺点:作为传统的线下支付方式,汇款人需要去银行柜台办理相关业务,业务的发展受限于银行网点的分布;银行基本占领传统进出口贸易的跨境支付结算市场,买卖双方都要支付手续费,相对于新兴的线上跨境支付工具,手续费较高;在跨境电商零售交易中,一般卖方要求使用前T/T,买方承担较大的风险,不利于交易的迅速达成。

2.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

西联汇款是世界上成立较早并成功转型的金融服务公司,拥有先进的电子汇兑金融网络,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特快汇款网点。西联汇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主要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适用于1万美元以下中等交易金额的支付。

(1)优点:跨境电商商家即西联汇款的收款人无需支付任何汇款手续费;西联全球安全电子系统提供操作密码和自选密码以核实款项的相关信息,确保每笔汇款的安全快速汇到指定的收款人手中;办理汇款手续简单,依托全球电子金融网络系统,收款人仅需短短数分钟即可收到汇款;西联国际汇款公司在国外的点包括银行、邮局、外币兑换点、火车站和机场等,网点分布众多,便于交易双方汇款和收款;西联汇款与国内银联电子支付共同推出在线汇款方式,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更加方便快捷。

(2)缺点:对于汇款人而言,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支付汇款金额的手续费,如有其他额外要求,则加收附加服务费,对于小额款项而言手续费偏高;对于初次交易的买卖双方,先付款后交货,买方因承担较多风险而易于放弃交易;结算货币单一,目前仅支持美元汇款。

3.速汇金Money Gram

速汇金国际汇款是一种个人间的环球快速汇款业务,与西联汇款相类似,业务模式也基本相同,适用于年交易额在5万美元以下的跨境电商零售业务。采用速汇金汇款无需通过银行渠道,而是依托于速汇金的汇款通道。速汇金与国内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均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

(1)优势: 汇款速度快,在速汇金网点(包括汇出网点和解付网点)能够正常受理业务的情况下,速汇金汇款在汇出后十几分钟即可到达收款人账户;汇款手续费实现系统自动扣收,分为业务手续费和佣金两个部分,无其他附加费用和隐藏费用,收费略低于西联汇款。与西联汇款相似,手续费由汇款人支付,收款方无需承担任何的手续费或附加费;汇款手续简单,无需填写复杂的汇款路径,也不要求收款人预先开立银行账户。

(2)缺点:速汇金服务仅限工作日办理,因此非工作日无法为客户提供汇款服务;并且仅服务于境外汇款,汇款人及收款人均必须为个人,不适用于公司身份的交易双方;若客户使用现钞汇款,需交纳一定的现钞变汇的手续费;属于传统的线下支付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跨境电商零售的发展需求。

4.第三方支付

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商零售如B2C、C2C、F2C模式的迅速发展,线下跨境支付方式日益不能满足小额跨境消费的支付需求,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方式应运而生,如Paypel、阿里巴巴Secure Payment、CashrunCashpay、Moneybookers、Payoneer、WebMoney等众多在线支付方式层出不穷,相比于线下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更适用于从事跨境电商零售平台的企业和个人。

(1)优点:方便快捷,无须临柜办理汇款手续,实现足不出户完成跨境交易的支付环节;在网络环境下可随时随地完成跨境在线支付,不受时空分布的影响;支付成本较低,操作方便,交易双方不必考虑背后复杂的技术操作过程;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中充当信用保证的作用,可以促进跨境交易的达成;整合多种支付方式,并与银行相关联完成交易结算,交易双方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使网上购物更加快捷便利。

(2)缺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提现手续费较高;容易造成收款方资金沉淀,在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的情况下,存在资金安全和支付风险;由于没有强制性的付款约束,在交易纠纷中第三方支付往往更偏向保护客户的利益,收款方存在被拒付风险。

5.国际信用卡方式

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功能,持卡人无需事先存款,即可先行刷卡消费,并享有一定期限内的免息还款的权利。国际信用卡支付方式适用于从事跨境电商零售交易平台和独立B2C平台。许多跨境电商平台支持信用卡支付方式,通过与国际信用卡组织合作如Visa、MasterCard等,或直接与海外银行进行合作,用于外贸中的1 000美元以下的小额支付。

(1)优点:买家付款过程简单方便,付款快捷,仅需3~5秒钟;信用卡的用户人群非常庞大,尤其欧美地区客户,因其习惯于提前消费,信用卡支付方式迎合国外买家提前消费的习惯;由于属于银行对银行模式,如果是恶意拒付,会影响持卡人在银行中留下的信用状况,给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会带来极大的不便,有助于降低拒付风险;采用信用卡方式进行支付,当涉及交易争议时,银行仅冻结该笔交易的金额,而不会对整个账户进行冻结。

(2)缺点:国际信用卡需要支付开户费和年服务费,用以国际银行支付网关的通道维护;一般而言,每张信用卡都设置了一定的信用额度,甚至部分信用卡还设有单笔限额和日交易限额,超出额度与限额的付款请求将无法完成;信用卡普及率在不同国家间有较大差异,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东,信用卡的持卡比率较低;国际信用卡有180天的拒付期,持卡人在拒付期内可以向银行申请拒付账单,因此收款方仍存在被拒付的风险。

三、跨境小额在线支付的风险

作为跨境电商零售业务的关键环节,小额跨境在线支付直接关系到双方的资金安全,当前跨境电商零售业务模式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线支付方式逐渐被交易双方所接受,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资金的安全行方面仍然避免不了可能发生的网络攻击、欺诈行为等,在线支付的L险也随之而来。

1. 交易信用风险

交易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中的一方没有履行事先约定的承诺,而给交易另一方带来经济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在跨境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时空差异以及商业习惯的不同,货款支付与货物收发往往并不同步。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及开放性,在跨境电商交易模式下,这种不同步极易带来交易的信用风险,即交易的一方收到货款却并不发货或者已经发出货物但对方却并不准备付款等等。交易参与者的信用问题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在跨境电商在线支付服务中,跨境信用协调体系尚未完善,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能充分地了解交易主体的信用及信誉状况,难以确定交易的实际情况。在不同信用状况的国家中,第三方平台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比如PayPal在跨境电商交易纠纷时,往往更倾向于保护买家,而使我国卖家企业在面对交易纠纷时处于被动地位。

2. 交易核实风险

交易的真实性是跨境电商赖以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是跨境电商平台必须守住的底线。跨境交易的核实既包括对交易主体真实性的核实,也包括对交易内容的真实性的核实。

首先,从跨境交易的对象方面,跨境交易双方难以进行交易对象的审查,难以真正了解客户。在当前,跨境交易双方缺乏对交易对象进行审查的有效方法与手段,即使是第三方交易平台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交易者的身份识别也往往仅停留在形式审核的阶段。而在国家层面,也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身份识别加以指导和规范。

其次,跨境交易的内容真实性审核同样也存在一定困难。由于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它们之间的信息并不完全共享。作为支付平台而言,并不掌握交易的订单信息和物流信息,那么如何判断客户经营范围与交易内容是否一致?如何核实交易金额和交易商品是否匹配?网上交易的部分商品或服务是虚拟产品,虚拟产品定价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买卖双方基于邮件联系达成交易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此邮件信息是否能够认定为交易真实性的材料?支付机构难以通过比对订单信息、物流信息、支付信息等方式,难以确认现金流与货物流或服务流是否匹配。此外,支付机构从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获取的信息可能滞后,信息的准确性也可能受影响。

在跨境电商交易中,由于交易核实的诸多困难,一方面导致了交易双方无法真正了解对方,另一方面可能出现网络诈骗和欺诈交易。

3. 跨境在线支付的网络风险

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商B2C与C2C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站式跨境支付综合服务,开展线上支付、信用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而这些一站式跨境综合支付往往通过互联网渠道来进行,网络信息技术在为我们提供支付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支付风险,危及交易双方资金的转账安全。这些风险包括电子信息传输系统故障或计算机故障造成的支付信息丢失的风险、因遭受黑客恶意攻击而造成支付信息的泄漏的风险、各种病毒及木马程序以及钓鱼网站泛滥造成资金流失的风险等。另外,跨境支付对支付信息的审核要求更高、审核时间更长、审核难度更大,因而相应的跨境支付需要更长的时间,进一步加大了跨境支付的风险。

4. 资金沉淀风险

在跨境支付业务中,交易方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虚拟账户中往往形成一定的沉淀资金,这些沉淀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客户选择第三方支付作为交易中介时,从客户款项汇入第三方账户到第三方将款项划入商家账户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段期间资金在第三方账户上的停留,形成沉淀。其二,商家在支付平台需要保留的备付金,用于应对因货不对板、货损货差、恶意拒付等原因造成的退款,以Paypel为例,提现比例若超过80%容易使Paypel账号被限,再如国际信用卡对于跨境电商交易,收取10%左右的保证金,180天拒付期后再滚动返还给商家。其三,在诸多跨境第三方支付方式中,将虚拟账户的资金提现需要缴纳金额不等的手续费,同样以Paypel为例,每P提现需支付35美金的提现费用,商家为了降低提现成本,会将第三方支付系统中的资金累积到一定的金额才进行提现。

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大、支付机构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客观上造成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轻易挪用虚拟账户的沉淀资金;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管理上一旦出现失误,如资金调度不及时、资金操作指令错误等,也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另外大量的沉淀资金容易引发洗钱、套现、赌博、欺诈等非法行为。

5. 外汇监管风险

跨境支付外汇管理监测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跨境电商平台的参与者是个人用户,而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没有对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进行区分,加大外汇管理的监管难度。其二,目前我国实行的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而外汇经常项目基本处于可自由兑换的状态。对于个人结售汇实行年度限额管理,个人年度结售汇限额不超过等值5万美元。为了规避这个限额管理,部分跨境电商商家通过开设香港离岸账户以期实现账户资金的自由管控。其三,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保护交易双方的相关信息,对交易双方的银行账号、信用卡账号等进行保密,屏蔽资金的真实来源及去向,影响跨境电商商家的国际收支申报和外汇监管部门对其国际收支的监管。其四,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沉淀资金的存在和不断积累,不仅产生流动性风险等资金安全问题,同样会影响国际收支的统计工作及监管问题。

四、小额跨境在线支付的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小额跨境电商在线支付中出现的如信用风险、网络风险等潜在的风险问题,从跨境电商商家、支付机构和监管机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和建议,以期尽早发现跨境在线支付的诸多风险,并促进跨境电商零售业务模式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

1.应对跨境电商在线支付中的信用风险

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诚信。鉴于网络的虚拟性,买家和卖家没有面对面交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沟通工具和视频工具进行交流,交易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买家对于卖家公司、产品以及交易安全性的信心。

从跨境电商商家的角度,卖家也可以自己采取一些措施来鉴别买家的信用状况,如通过买家的平台信息和购买行为分析买家的真实购买意图(是否具有购买意向?或者仅仅是骗取免费样品?或者是网络欺诈或诈骗?),通过IP地址定位服务跟踪并核实送货地址,对于高风险国家和地区的买家保持高度警惕等。对于敦煌网和速卖通等小额外贸批发平台,除了信息、支付和物流服务外,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平台上的风险预警系统。另外,商户可尝试可以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对于失信的客户及时将其纳入黑名单,终止与其业务往来和交易。

从跨境电商平台的角度,应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对客户实行实名制管理,向买家提供真实、可靠的卖家信息,鼓励卖家诚信经商,引入第三方诚信认证和自身诚信评价。目前,国内较大的B2B网站(如阿里巴巴、慧聪网、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酷配网、敦煌网、中国供应商、阿土伯交易网等)纷纷推出了自身网站诚信认证和第三方诚信认证两种方式。同时,跨境电商平台可与保险机构合作,推出针对平台卖家的跨境交易保险产品,如退货运费险、拒付货物损失险等网络购物类保险和个人消费信用类保险。

从政府层面的角度,建立跨境电商出口信用体系,搭建跨境电商公信息共享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信用主体数据库,将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政府等五类信用主体纳入其中,营造良好的跨境电商交易环境,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协同外国政府、机构或国际间组织,积极构建跨境信用保障体系,在跨境电商交易中能够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不给予国外买家过度的保护,给国内跨境电商商家提供一个公开的申诉渠道和公正的争端解决机制,以帮助跨境电商企业、个人商家和跨境电商平台更好地防控信用风险。

2.应对跨境电商在线支付中的网络风险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跨境在线支付一方面给国内外消费者带来便利、给银行业带来新机遇,促进跨境电商业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因在外贸业务、日常管理、跨境支付中大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需要相关主体做好自身的网络安全防范,以降低网络风险。

首先,对于交易者应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要随意下载未知软件系统,不随意登陆未知网站;加强密钥管理,定期修改系统登陆口令与支付口令;定期升级杀毒软件、查杀电脑系统,清除木马程序。

其次,对于交易平台与支付平台,应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加强网络风险防范。一方面要不断采用新的安全技术来确保网络支付的信息流通和操作安全,如防火墙、滤波和加密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另一方面要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防止非授权用户如黑客对网络支付所存储的信息的非法访问和干扰。

再次,政府相关的监管机构应加强网络环境的检查执法力度。定期组织公安职能部门对支付安全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查处,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跨境消费氛围。

3.应对交易真实性的核实风险

针对交易主体的真实性,从商家的角度,应通过IP地址查询、买家购买行为分析、买家购买意图等多方面进行买家身份的核实,以降低欺诈等情况的发生概率;从电商平台角度,应采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实现对交易者信息的核查,通过数据比对防范交易主体利用技术漏洞伪造个人身份信息,确保交易主体身份真实;从政府监管层面,外汇管理局及央行应出台相关的信息审核指导意见,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按照有关指导意见,认真核实跨境支付业务中参与者的身份信息。

针对交易真实性的核实风险,从商家的角度,应本着诚信原则进行跨境电商交易,避免采用刷单、虚假信息引流等制造假交易的行为。从电商平台角度,应着力于构建有效的交易审查机制,对交易对象信息、订单信息、物流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制定严厉的奖惩制度,对于不诚信提供虚假信息的交易对象予以产品下架、账号限制等惩罚,以尽量减少刷单、欺诈等行为的发生。从支付机构角度,做好对客户的风险警示工作,对于高风险业务尽量在操作前、操作中分别予以风险提示,提醒客户潜在的交易风险。从政府角度,应当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由央行、海关、税务、外汇局、邮政等多个监管部门联手构建统一的监管和服务体系;针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跨境电商运营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应对跨境电商在线支付的沉淀资金风险

首先,应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2016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制度和交易赔付制度……支付机构应在年度监管报告中如实反映上述内容和风险准备金计提、使用及结余等情况。”按照这一规定建立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准备金,可以有效避免账户里沉淀太多的资金,弱化部分支付机构账户体系的隐形清算结算功能,从而减少风险的积累和信息的不透明。

其次,设计风险监控指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账户资金与自有外汇资金严格区分,并设立自有外汇资金风险监控指标、系统后台交易与客户端交易的相关监控指标,对后台操作和客户的危险转账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级别划分,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一旦出现可疑交易便立即触发风险指标预警,针对不同风险预警等级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再次,监管部门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逐渐尝试分层监管的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支付机构在支付清算、资金融通、风险和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最后,必须限制支付机构沉淀资金的投资范围。在跨境支付过程中的沉淀资金,其实际所有人是参与交易的客户,而支付机构应归属于资金的保管人。为了确保资金安全,必须出台相应措施,限制支付机构将沉淀资金投资于一些高风险的产品和领域,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

5.应对跨境电商在线支付中的监管风险

现行的国际收支申报制度及其主要规定是建立在贸易方式传统、货物贸易占交易额巨大多数的基础之上的。随着越来越多的贸易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服务贸易占比逐渐攀升,虚拟商品大量出现,已经出现了一些贸易找不到对应的国际收支统计项目。需要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项目进一步细化,保证国际收支统计的准确,缩小国际收支统计误差。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当协同有关部门(工商、海关等)共同建立跨境电商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细化统计项目和内容,使得跨境电商交易的信息监测更加准确。

支付机构应加强对客户进行交易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对客户账户进行风险分级管理,定期向外汇局或央行等监管机构汇报客户备付金资金状况。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2016).

[2]赵小娟,朱建明.第三方跨境电子支付发展战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12).

[3]郭立甫,王素君.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的兴起与发展中的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15(04).

[4]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研究报告简版[R].艾瑞咨询,2014(12).

[5]叶华文,旷彦昌.第三方跨境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4(09).

[6]严圣阳.我国跨境电商支付现状与发展前景[J].经营与管理,2014(05).

[7]汪文进.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