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污染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并对社会、经济的带来了比较严峻的影响,各国政府加大投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完善工作。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诸类风险中,营销风险不容忽视,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安全问题。
关键词:营销风险;食品安全;风险规避
一、企业营销风险相关内容简述
(一)营销风险的概念
1.风险。《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危险是有遭到损害或失败的可能”;“风险是可能的危险”。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提及的含义是,“风险是从事后角度看的由于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
2.营销风险。营销风险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对环境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使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与市场发展变化的不协调,从而可能导致营销活动受阻、失败或达不到预期营销的目标等企业承受的各种风险。
(二)营销风险的分类:
1.按照形成原因分为:(1)实质风险,由有形实质性风险因素引起的风险,如保管不慎;(2)道德风险,营销者恶意行为或不良企图,如贪庄枉法、营私舞弊;(3)心理风险,营销者主管疏忽与过失,如经验不足、合同审核疏漏。
2.按照后果分类分为:(1)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如失火、被骗、坏账;(2)投机风险,既存在损失的可能,又存在获利的可能,如货物囤积。
3.按照损害对象分为:(1)人身风险 ,营销人员因死亡、疾病、跳槽等给企业带来的损失;(2)责任风险 ,营销者因过失、侵权造成他人损失而必须由企业承担赔偿的责任;(3)财产风险 ,货物财产发生损毁、灭失和贬值的风险。
4.按照活动内容分为:(1)需求变化风险,消费者需求变化造成产品不适销对路;(2)营销环境风险,环境变化带来营销决策的困难;(3)竞争对手风险,由于意外的原因,使竞争对手处于优势地位。
总之,营销风险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到不同的划分,不同的划分相应的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是研究视频安全视角下的餐饮企业的营销风险控制,所以会结合餐饮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营销风险类型,从而采取相关的营销风险规避策略。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餐饮企业的存在的营销风险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现代社会食品的数量供给丰富,但是由于食品质量存在问题,由此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此导致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备受人们关注,同时也成为了党和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1.食源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是由微生物污染严重引起的
微生物污染是指由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和病毒造成的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其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和饮水所引起。因为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检测机制不健全,引起的水产品、蔬菜、乳和乳制品、生肉、熟肉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严重。
2.食品加工的原料来源存在问题
在种植过程中,存在以下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重金属残留,现代环境污染严重,由此引发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重金属大量残留在农、禽、畜产品中;二是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最后大量残留在农产品中;三是水污染严重,激素、抗生素类和其它有害物质残留于畜、禽等水产品体内。
3.劣质原料的使用、有毒物质的添加等等情况屡禁不止
(1)加工食品选择劣质原材料。如:“地沟油”回收反复使用、加工油炸食品等;一些熟肉制品的加工使用病死畜禽等。(2)食品添加剂超过国家允许的范围。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过多、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大量残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3)在食品加工中非法或者超标准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4.食品加工厂多为小作坊,规模小,生产条件差
据调查,大多数食品加工厂,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要条件,100多万户食品生产单位约中,70%左右都是10人次以下的家庭小作坊。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表现比较突出的有食品生产企业多、生产规模小、地理位置分布散乱、生产条件差。
(二)基于食品安全视角下,餐饮业营销风险种类
1.餐饮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健全,而带来的营销风险
餐饮市场竞争机制体制构建的不合理、不完善,使得餐饮行业的竞争者无法集中精力去创建营销渠道和构建品牌,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赚取更多的利润空间,从而采取各种极端的、非法的竞争手段。行业内的主要几个竞争者之间,采用联合的手段,构建联盟,垄断大部分原材料市场,使得行业发展不能健康、有序的按照市场经济自有的规律运行发展。
2.食物卫生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带来的营销风险
食品是特殊的产品,具有易腐性,不耐保存,且一些产品对保鲜和鲜活行要求特别高,这在食品的运输和存储环节存在极大的物质上的风险。食物卫生管理不善,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例如,三鹿的“毒奶事件”,由于奶源控制不力,检测环节出现问题,使得发展多年的企业倒闭,而且给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损失。
3.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营销风险
市场上的供应者和消费者,供求关系不平衡,而导致的货物大量囤积。例如,武川的土豆,由于销售不畅,而导致大量土豆囤积。自古以来,农民靠天吃饭,这种情况首先使得农民的当年收入急剧下降,也为预期种植决策带来困扰,同时为国家的财政税收带来损失。
三、基于食品安全视角下,餐饮业营销风险规避策略
(一)营销风险的预警与诊断
“如果企业不主动地为营销安全埋单,那么就必须被动地、加倍地埋单。”营销安全管理成本包括“防”的成本与“治”的成本。“防”是事先管理,寻找不足,堵塞漏洞;“治”是事后的风险控制和关系重建。张瑞敏认为,“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企业发展越快越要小心。”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说到“冬天一定会来,谁有棉衣,谁就能活下来。”美国危机管理学院史密斯提出,“警惕性是必要的,大部分为及时可以避免的。”营销危机预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针对可能的危机进行的事先预测和防范的战略管理手段。
针对以上表述,餐饮业可以相应的从以下策略着手,规避营销风险:
1.内部防御
(1)树立危机文化。把危机管理纳入企业理念体系,形成危机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中的软实力,现代企业必须塑造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如海里捞火锅,卖的不是食品,是服务。
(2)危机学习。学习其他企业如何应对危机,提升危机管理能力。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管理大师也提出来“学习型组织”,终生制的企业和员工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2)危机防御于预警。建立安全关部门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隐患。
(3)危机预案。 针对不同危机建立预案,以便迅速启动。没有管理者想发生危机状况,但是事实上,又难以避免。一旦危机发生,及时启动危机预警方案是最明智的。
2.外部防御
(1)建立政企良好关系平台与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公关,是企业出现危机时的关键环节,不用忽视,甚至可能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方向。
(2)积极倡导和参与和谐的竞争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制,积极做好各方努力,牺牲“小我”一定利益的前提下,积极营造“大我”的良性、和谐的竞争环境。
(3)主动开展媒体公关,建立和谐关系。现代网络发展迅速,媒体曝光率急剧上升,所以积极主动、及时的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3)建立畅通的顾客投诉与信息沟通、反馈平台。管理的一大职能之一就是控制与反抗,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够更好的指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好作出正确的决策。(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云起.如何避免营销风险[J]经济论坛,2002.11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因此我们必须在班务工作中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及危害,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落实学生的环保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什么是环境?
什么是环境?我们这里的环境,一般是指自然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以及造成的不良后果。环境污染具体包括: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水质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水的性质和组织,影响水的使用价值或危害人类健康。一般分为4种类型:(1)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引起的嗅觉、味觉、外观、透明度等方面的恶化;(2)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物理特性。如热,放射性物质,油、泡沫等污染。(3)化学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化学特征。如酸碱盐,有毒物质,农药等造成的污染。(4)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染各种疾病。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或人类的居住环境的现象。大气污染主要由人的活动造成,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废气、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吸烟等。
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发生体做无规则运动时发出的声音,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是人为造成的。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总称。如粮食、水果等在生产、运输、包装、贮存、销售、烹调过程中,混进了有害有毒物质或者病菌。食物污染可分为生物污染和化学性污染两大类。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化学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种农药是造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主要原因。
固体废弃物污染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采矿业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工业生产中的高炉渣、钢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人畜粪便;核工业及某些医疗单位的放射性废料;城市垃圾等等。
三、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土地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1.水质污染。水质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水质污染的危害有3个方面:(1)对环境的危害,导致生物的减少或灭绝,造成各类环境资源的价值降低,破坏生态平衡。(2)对生产的危害,被污染的水由于达不到工业生产或农业灌溉的要求,而导致减产。(3)对人类的危害,人如果饮用了污染水,会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癌变、传染病及其他一些奇异病症等。
2.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2)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 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的污染,损伤了叶面,减弱了光合作用;伤害了内部结构,使植物枯萎,直至死亡。大气污染使动物体质变弱,以至死亡。大气污染还通过酸雨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危害了农作物和森林。(3)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如金属建筑物出现的锈斑、古代文物的严重风化等。(4)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一是臭氧层破坏,二是酸雨腐蚀,三是全球气候变暖。
3.噪声污染。因为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故噪声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噪声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
4.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多方面的表现。一次大量摄入受污染的食品,可引起急性中毒,即食物中毒,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农药食物中毒和霉菌毒素中毒等。长期少量摄入含污染物的食品,可引起慢性中毒。例如,摄入残留有机汞农药的粮食数月后,会出现周身乏力、尿汞含量增高等症状;长期摄入微量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能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脂肪浸润和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甚至发生癌变。慢性中毒还可表现为生长迟缓、不孕、流产、死胎等生育功能障碍,有的还可通过母体使胎儿发生畸形。
5.固体废弃物若不及时清除,必然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蚊蝇孳生、细菌繁殖,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
四、什么是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环境的含义、作用、环境污染及危害等;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以及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五、如何落实环保行动?
环境污染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损害。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就需要我们提高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以及落实环保行动。地球不是垃圾场,我们不能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烟头等杂物;我们不能乱扔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我们要植树造林、保护树木、节约用水,减少废水废气排放。我们要共同保护生活的环境,首先必须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物品,如塑料袋、一次性筷子、餐巾纸等;不购买濒危动物的相关产品,如穿棉的或麻的衣服,不穿动物制品;不吃反季节的食品,不浪费食物;多用绿色能源,用节能环保材料装修房子;多用公共交通,多用步行,少用私家车等等。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素养;养成教育
一引言
在新时代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爱护眼睛的心态来保护自然环境,用对待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生态[1]。在新时代“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态保护背景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生物教师必须让自己所讲授的生物课与时代要求结合,整合教材中的生态资源和当地生态资源相关知识,让课堂里的“OO后”高中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理论和当地生态的认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使青山绿水永驻,要做到这些,教育就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所有高中课程当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课程关系最为紧密,所以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先从生物学科当中开展教育[3,4],中学时代是生态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是值得探讨和有意义的课题。2017最新修订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I中的模块2《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就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环境、生物污染和环境净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重视生物资源[5];同时要求生物学科的老师善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们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必要性,提升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兴趣度[6],全方位地进行生态保护教育。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素养意识”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意识,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了解国内外对于生物课生态素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发放、整理问卷,进行关联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
将关于生态实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三中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生物科学师范生利用教育实习期间选取桂西北县城区的东兰县高级中学、环江县第二高级中学、忻城县高级中学、宜州高中。以《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为题分别从生态素养知识、意识、行为、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7]。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问卷通过“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进行,并利用QQ、微信等发给四所学校的相关学生,发放学生问卷共293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生48.2%,女生51.8%,高一学生占63.2%,高二学生占63.2%,高三学生占63.2%,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生态素养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学生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反馈
(1)对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调查情况,了解占17.4%,基本了解占27.3%,不了解55.3%;(2)对相关的环保法律问题调查,了解占25.2%,基本了解占23.6%,不了解51.2%;(3)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减少原因调查,了解占16.3%,基本了解占19.3%,不了解64.4%;(4)对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问题调查,了解占37.5%,基本了解占14.3%,不了解51.8%;(5)对低碳生活、绿色食品的生活方式调查,了解占20.2%,基本了解占17.4%,不了解46.4%;调查表明学生对环境日并不是很关注。关于环保法律,环境生态问题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相关的了解程度看出,生态方面知识缺乏,很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
2.学生日常生态文明素养意识调查
(1)是否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赞成97.2%,不赞成2.8%;(2)是否赞成自己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赞成57.6%,不赞成42.4%;(3)是否赞成发展大公交、减少私家车?赞成66.2%,不赞成43.8%;(4)是否在吃自助时按照自己的需要取饭菜?赞成68.2%,不赞成31.8%;(5)是否经常按照分类要求丢弃垃圾?赞成34.2%,不赞成65.8%;(6)是否赞成禁食野生动物?赞成89.2%,不赞成10.8%;(7)在遇到践踏草坪、破坏名胜古迹等行为时,是否会及时制止?赞成16.6%,不赞成83.4%;调查数据表明:我们身边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意识,并且自愿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对于贴近自身生活的生态文明素养问题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有间接利害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得较为消极,在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问题中,数据明确地说明了大多数同学都没能做到,在这七个问题中,当您遇到最后一个问题时,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呢?从调查的结果看,有83.4%的同学选择不会去制止,这充分地说明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在环境保护意识中还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做到不留余力地去保护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上调查说明,把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转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来转变。
3.教育途径对生态文明素养影响程度
大众传媒39.7%政府宣传教育20.5%法律法规政策14.6%学校课外活动13.2%课程学习12%,调查表明:大众传媒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是五种教育途径中最有效的方法,可见互联网、手机、电影电视、报刊广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中影响程度最小的是课程学习,学生并没有过多地接受过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地渗透一些生态素养知识。课程中渗透生态素养知识能对学生产生较多的生态教育作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需要一个渐进和渗透的过程,学校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生物课程应当是生态素养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教材的利用
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本的三个必修内容的很多章节和内容都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相关知识有大致介绍。同时,教材之外的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实验、实践、研究性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分析不同的情况,判断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以“手脑”同动的方式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使他们具备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实施的一系列能力,而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形成“热爱生态环境”,理解“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含义,从而建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这是与最终的教育理念所相符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多种高中生物教材编写的“金标准”,因为在这一版的教材当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完善生物教育的体现,因此这本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师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8]。我们认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知识、技能方面都要有环境知识的体现,要对学生们进行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环境”“生态”教学内容的章节之上,应该也从其他章节,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笔者尝试将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的章节、内容归纳总结如下。环境教育知识点渗透归纳:《必修一》中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微生物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发菜的过度采挖;重金属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污染、淡水资源的匮乏、农田过多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等等。《必修二》中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三》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对生命调节的影响,工业废弃物、除草剂、抗生素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滥捕乱伐对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生活垃圾、三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治理等。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生阶段,更多的中学生希望是通过切身体会获得人生经验,环境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与经济、社会、人类等方方面面都有联系,所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不能简简单单地用主观意识去判断对与错,而是应该客观地衡量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综上所述,在培养中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观的培养上,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意义更加显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中学生们切身地体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环境以及他们所对应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这样可以动静结合,激发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形成对环境之美的鉴赏能力;其次,一定要鼓励中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切身实地地感受生态环境,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水体污染观察探讨会”“调查鸟类迁徙情况”“植物保护与持续发展方案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促进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等[9]。此外,讲课中以学校所在地级市当地动植物资源现状、种类和数量,当地特色动植物内容以及保护级别为素材,介绍学者对其研究的方法。如分类、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生态美丽的需求[10]。
(二)区域环境素材的利用
教学中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引入不同的生态素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在地方生活的环境情况,使学生产生环保意识。河池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广西90%的喀斯特地貌在河池,对生物自然环境这一内容老师应重视喀斯特地貌生境特点,环江——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生境印象,河池的凤山、罗城国家级地质公园,环江和罗城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九万山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许多珍稀名贵的动、植物、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我们要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它们,保护这些生物和生境的生态平衡,东兰县波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都安高岭湿地公园,河池学院组织专家对坡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动、植物、土壤微生物、水质、空气质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广西的90%的野生中草药资源种类在河池有分布,长寿现象在河池,这些地域的素材出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自然保护区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堂上插入图片和新闻实例增加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价值,同时要求学生重视生态保护建设以培养其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除此次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刁江的重金属污染: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千年选矿废水和尾砂,使刁江河段许多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对矿区内环境的生态修复;2012年春节前后,广西河池市龙江河段的重金属镉严重污染事件,直接危及下游沿岸群众饮水安全;例如2008年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弄岗穗鹛新鸟种,引起生物学者、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等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旅游者也红火起来。当地群众大多转向旅游服务业来,日子过得富起来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告诉人们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生态兴,才可能百业旺。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资源,也是发展资源,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良好环境就能成为一方发展的“聚宝盆”。培养高中生的生态素养及对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意识。通过以上不同的例子启迪学生思考:遭到破坏的环境与未经污染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不同结果以此来养成学生生态素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牢记生态文明素养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校园素材利用
教师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例如可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尝试让学生植物的分类,课外观察森林公园里的植物。教师可适时安排户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自然界中观察和了解生物常识,提升生物素养和人文情怀。如果只通过课本知识向学生传播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那么作用会明显不高,所以教师应当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事物,让学生了解到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学生构树、泡桐是天然的吸尘器,夹竹桃具有降污降毒的功能等等。此外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例如壁虎可以吃蚊子,猫头鹰可以抓老鼠,青蛙可以除去害虫等等,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动物是人类建设和谐环境的好帮手,并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保护。通过在课堂上加入生活实例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丰富大自然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带着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大纲》中明确指出:“生物教学是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生物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学生物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生物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可以从生物的实际应用或者生物的发展史或是生物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生物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生物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生物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对生物概念和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此处的“强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应促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生物概念和知识都不是静止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例如C60的发明说明碳元素不仅仅只是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其二是应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不是干巴巴的定义,相反应是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煤气中毒事件的屡屡发生、生物污染屡禁不止、亚硝酸钠误为食盐的多次中毒事件的发生、毒奶粉事件的出现等等,不能不说是生物教育的悲哀!
另外,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时地将生物家的远大理想、爱国事迹、顽强拼搏精神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生物教育靠实验育人
生物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一、食品安全的含义
食品安全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狭义食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对供人们直接食用的各种食品的营养、质量、卫生、检疫、价格、市场供应等诸多方面能否满足社会正常运转和消费者正常生活需要程度的衡量。
广义食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对可供人们直接食用的食品和各种原料性食品的生产、储存、加工、保鲜、营养、质量、检疫、卫生、价格、库存、市场等诸多方面能否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和消费者需求程度的衡量。
二、我国目前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1、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主要问题;
2、农、畜产品农药和兽药的残留超标事件时有发生;
3、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仍相当严重;
4、我国转基因作物依就发展迅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安全性评价工作却远远落后;
5、传统落后的加工工艺和储存运输条件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
6、掺假造伪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危害
1、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和谐。据统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万~4万人,专家估计这个数字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民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惧与心理障碍;问题严重时,还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如果居民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于食品安全性的鉴别上,就会对社会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正规的食品加工企业也会因为自身利益不能保证而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
2、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情况下,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对我国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远远低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这也就意味着食品安全保护水平低,很有可能成为不安全食品或垃圾食品的倾销市场,从而对经济造成危害。
我国加入WTO以来,由于技术壁垒和其他原因,归于食品安全问题而农产品出口受阻事件的发生较为频繁。出口农产品因农药超标而被退回的事件每年有五六百起,货物价值约74亿美元。仅1997年因残留问题出口受阻就给我国禽肉养殖加工业造成了不低于40亿元的直接损失,而且造成上千养殖户倒闭;仅2002年因中国向欧盟出口的水产品受到氯霉素污染,致使中国动物源性产品遭全面禁运,损失了6亿多美元。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威胁日益增大。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和动物疫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个瓶颈。
另外,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在国际市场上造成我国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恶劣影响,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声誉将受到严重损害。
四、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
提高我国食品的安全水平不是一个简单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层次很深的系统工程,笔者对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制体系。我国在使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步较晚,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是围绕着增加食品数量而建立起来的,对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未引起足够重视。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究其根本是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的食品安全法制体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制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快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消除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并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利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建立以企业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对食品生产者、市场经营者等各类主体以及生产、批发、零售各环节实行全程监控。今后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检测监督管理体制,明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检总局、农业局、商务部、海关、国家进出口商检局等各部门及下属管理单位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各环节的检测监管职责,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2、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3、赋予执法部门强有力的执法手段,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供技术保障。
4、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监督作用,建成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将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类信息向社会披露,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风气。
5、加强上市销售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做好食品加工和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抽检工作,确保食品批发、配送、零售等各流通环节的安全卫生。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在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进一步推进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认证与管理工作向前发展。以与国际接轨为目标,以新阶段我国业已开展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为基础,统一并完善相关的认证体系,实现我国农产品认证与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和认证形式的逐步接轨;强化安全食品认证和标准管理,建立认证质量的可追溯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对直接食用的农产品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和完善的出口验证制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认证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并调整关键控制点限值,及时纠正偏差,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