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战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议传达了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加强城乡建设、推进生态文明,既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贯彻落实全省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坚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围绕在全省争当“三个第一”的总体要求,以“共建美好新、共享幸福新生活”千日行动为主要抓手,紧紧抓住承办青奥会的历史机遇,高标准开展新一轮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会议明确,我市将分阶段作出贯彻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意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坚持规划为先,全面提升城乡发展引领水平;坚持建管并举,全力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坚持生态为基,全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水平;坚持统筹为要,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要实施好城乡规划战略和总体布局,有序推进镇总体规划、镇控制性详规、新社区规划的全覆盖工作,重视和加强老城风貌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要全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帮促经济薄弱地区发展。
会议强调,要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强化环保考核倒逼,努力提升环保工作水平。要进一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家生态市、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结合实际,尽快出台《坚持生态为基,化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意见》,指导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制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在加快生态市创建的基础上,同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关停整治工程、蓝天清水工程、绿色工程、农村环保工程、环境安全工程等“六大工程”。
重视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可以使有限的校园新闻资源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使之发挥出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等功能。经过精心策划,采、编、排的新闻信息量大、思想内涵深、“包装”比较精美。同时,策划也能帮助编辑、记者明确报道内容、创新报道思路,激发采访、写作的欲望,发挥各自的潜力。而缺乏整体的、具体的新闻策划,使得稿源有限、质量不高、信息量不大,甚至出现重复,有的还包含有一种为报道对象做广告的性质,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无法鲜活地反映出现代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和校园问题的深度及多元化。特别是难以满足当前面临网络严峻挑战形势下的读者需求,导致校报的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引发校报的宣传形势单一,内容乏味。
校报要想提高整体的质量,创造出更多良好的名优栏目,就必须加强总体策划。卓有成效的策划会使受众对某一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使新闻宣传报道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而这些名优栏目就是校报的标志,甚至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形象,使校报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读者群。只有这样,校报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提高与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的竞争力,才能在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其新闻传播的功能,才能对“和谐校园”产生积极而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影响。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后校园甚至是兄弟院校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策划能力的较量。
创新报道内容
校报首先是高校党政机关报,校报的职责是服务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服务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大局,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文章。其次是高校师生自己的报纸,它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具有接近性,这也正是校报发展的潜力所在。要让师生真正感觉到那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因此,校报要找准位置,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发挥报纸长于阐释的功能,在内容改革上下工夫,注重特色竞争,开掘新的传播局面,以鲜明的个性营造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要加强深度报道。精心选题是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选题不恰当,不仅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也有损报纸的形象。作为深度报道,选题的标准应该是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题材,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这就要求校报工作人员要掌握学校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着眼学校的发展态势,选取影响学校发展、广大师生热切关注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选题进行一系列的长期策划,开展深度报道,把校报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形象窗口,全方位展示学校的精神和发展态势。这样,既符合校报的实际,也能更好地宣传、报道学校的发展情况,搭建起校党委与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度报道往往篇幅较长,但这决不意味着凡是深度报道就一定是篇章恢宏,事实上,文章的深浅与篇幅的长短无必然、直接的联系。我们在组织深度报道时,一定要防止文章大、偏、玄、滥的不良倾向,要把深度报道做精。所谓“精”就是要在尽量短的篇幅内,把道理讲深讲透,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就目前高校校报的现状来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绝大部分校报上刊登的新闻以简单的消息为主,还没有意识到还无力开展深度报道,但是随着高校发展的需要,校内网络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竞争,高校校报必将走上开展深度报道之路。深度报道,必将成为高校校报缩短周期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里程碑。
二要进行要闻改革。校报人员要以敏锐的新闻感,从看似平常的基层稿件中,挖掘富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例推上头版,改进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摆脱公式化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的桎梏,从会议新闻中挖掘有意义的、师生关心的新鲜信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将信息主体凸显出来,以增加可读性;要努力扩大新闻报道的视野,把报道的着重点放在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学生团体活动等方面的典型事迹上面;学校重要活动的报道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是学校宣传需要与师生信息需要的有机统一点。
三要注重贴近性。校报反映的应该是学校师生共同关心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是师生看了有价值的信息。这方面,校报有其特殊的优势,那就是它的读者都是本校的师生员工,他们都非常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学校,对学校所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特别关注。校报的编辑、记者要主动深入到师生中去,了解读者的需求,从师生的角度判断新闻的价值,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报道全校师生迫切想了解的、富有实际意义的新闻事件。例如,《泰山医学院报》针对当前大学生因各种心理压力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和学校“阅读疗法研究小组”联合,开辟“阅读疗法自解心结”专栏,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同学正确排解心理压力,促使心理健康成长,栏目开设四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要扩充新闻信息的含量。报纸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舆论作用。从我们进行的调查看,师生阅读报纸的主要目的是获知全校各方面的信息。校报要增加信息量,首先要扩大新闻的报道面,从各个方面去反映校园内各个层次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只有报道面广,才能做到消息量多,接近更多的读者,使广大师生员工对校报有兴趣、有感情,想看、爱看。新闻报道的面除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后勤、管理方面的信息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教育改革和新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学校和社会横向联系科技和经济信息;学生培养信息;与高校有关的社会信息;服务性信息;生活新闻信息等。不少校报开通读者热线,为读者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架起沟通的桥梁,对师生关心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细节问题,比如医疗保险、道路修缮,甚至寝室停电等,在校报上予以反映,贴近读者的信息,使读者与校报更好地互动,也为校报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其次要精采细编,提高消息报道的质量和新闻的含金量,倡导短、精、特。短,文章要短小;精,语句要精辟;特,内容有特色。让那些空话、套话一大堆的长篇大论彻底在校报上消失。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人才和管理是21世纪报业竞争的焦点。校报同其他报业一样缺乏的是德才兼备、适应现代化报业管理的新型采编人员,他们不但要熟练掌握新闻策划、采写、编辑、版面设计等诸多环节之要领,而且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且要求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过硬。高校校报要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是引进人才,吸引优秀的学生记者和毕业研究生充实校报队伍,给校报注入新鲜的血液。其次要加强培养。校报管理层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的培养,并且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保障他们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对校报的办报人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除了政治、思想作风、知识、业务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该学会熟练操作电脑,并具有快速利用各种电脑软件检索资料的能力。另外,要有意吸收优秀的学生参与办报。我们应该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校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他们往往能及时了解周围同学关心的热点和希望从报纸上看到什么样的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办报还能锻炼他们自身的能力,包括政治敏锐性、人际交往能力、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敬业精神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校报不仅是一个办报机构,还应该是个培育人才的地方。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教师能力素质大提升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张毅书记在全区上下轰轰烈烈开展深入开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的滚滚热潮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用好中央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那么如何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战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为摆在我校面前急需探讨的重要课题。为了扎实搞好“大学习活动”,借“大学习活动”的强劲东风,有力地推动我校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大提升,对我校师资状况作了全面细致的调研。
一、我校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我校目前有教职工97人,其中党员24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20.9%;其中本科学历20 人,大专学历64人,中师学历12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 69人,初级职称27人;有区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7 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7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名师)15人。学历达标率100%。
(二)、教师能力素质基本情况:
1、校本培训情况:我校一直把教师能力素质提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开展了“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师德讲座”、“党课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三字两画一机”训练过关活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说课做课评课课件评比活动”、“小课题研讨活动”、“实验课题研讨活动”、“党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支教教师结对子听课帮扶” 活动、举行“学规范、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演讲比赛、“红烛杯普通话朗读比赛”、“经典中华古诗文诵读比赛”、“书香校园快乐读书”等活动,从多方面锻炼、培养、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能力,极大激发了教师提升素质、强化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人人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呈现出喜人气象。
2、优势所在:
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争相打造高效课堂,奋力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二小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青铜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像、等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的优秀校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模范教师,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广大教师变“要”为“我要干”,一心扑在工作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我校今年也荣获了教育局表彰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3、当前我校教师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教师队伍比较庞大,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
①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教师虽说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但追求卓越、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还不强;对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普遍认为,抓质量是硬任务,每时每刻都不能松动,而师德修养只要不出大问题,过得去就可以了,致使个别教师对师德建设工作认识不高,直接影响了对及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力。
②工作作风方面,部分教师业务学习淡薄,敷衍塞责。有的教师不爱读书、不善于学习,理论水平低,知识陈旧。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不够,不全面了解具体的教情、学情,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对工作不用心,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出现“等”、“靠”、“推”现象。
③组织纪律方面,主要是个别教师工作纪律松懈,对安排的工作大而化之,敷衍了事,消极对待。
所有这些现象,都与教育的社会形象、与人民教师的工作性质、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刻自查。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对我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几点建议
落实“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教育大跨越,落实素质大提升”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道德的特殊性: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师德的方向;二是要爱岗敬业,这是师德的核心;三是要教书育人,这是师德的重点;四是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基础。
因此,学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负起督促指导责任,狠抓落实。
2、 培养树立身边典型,带动全体教师
全国教育系统的典型千千万万,但对教师影响最大、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自己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因此,我们要培养、树立一批名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通过 “传、帮、带”活动实现整个教师队伍的提升和飞跃。
3、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能力
一是举行师德演讲比赛,全员参与,使广大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好地接受教育。二是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组织教师进行有益性、友谊性、团结性比赛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三是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评价体系,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考评,选拔培养各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实骨干教师津贴、兑现绩效工资,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1、按照教师继续教育和全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安排和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工作,立足校情,以校本研修为主,采取集中培训,在岗研修,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和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
2、加强教师现代教学技术培训与应用,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每位骨干教师每学年至少帮带两名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备课、听课、评课跟踪指导。每位骨干教师每学年上示范课不少于2节,举办一次专题讲座等。
4、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平时开展“三字两画一机”(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计算机)、专业素质基本技能竞赛活动和教师专业知识测试。
5、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管理与考核,制定完善班主任培养、培训计划。实行班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评制,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汤保梅(1974-),河南睢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11-03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它和教育领域内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自身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则呼唤国家教育政策的成熟、公共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及民办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良性互动。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必答题。本文就战略保障机制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各层面的辐射作相关思考。
一、宏观层面:国家合理的民办教育政策决策机制建设
(一)清晰的导向性
政策决策机制运行的结果一般外化为相关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教育政策作为一个风向标,它实际上引导着教育资源的流动方向。而资源的流动方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增值的幅度。教育政策要准确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和教育资源的可能流向并作适当预测。这样教育政策就会在社会上起到导引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还会引导教育领域之外的社会游动资源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域内,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向性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上的保障和经济杠杆上的利益驱动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相应的氛围鼓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以及教育与外界的资源、信息、物质的交换便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体上模棱两可的、语焉不详的政策不但导向性很差,而且还会误导教育资源的流动。
(二)确定的制约性
对于教育内部资源流向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导向的实然状态,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制必须立即做出应有的制约作用。在教育领域内部,这种制约表现为惩罚或者鼓励。对于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流向不规则、违背国家政策导向的资源流向,教育政策机制具有及时对这种现象做出惩戒的功能,以防止教育资源出现因流向偏差而导致整体效益不高、部分资源流向违反规则的结果出现。对于教育资源流向合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现象,教育决策机制同样要及时给予相当的鼓励。
在教育与外界互动过程中,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与外交资源配置的优化,当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稀缺而效益较高时,教育决策机制具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民办高等教育内部以满足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反之,就会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低效资源流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决策机制的制约性还表现在对于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源应该具有相应的过滤作用。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资源要追求相应的公益性,要求流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必须具有公益的功能,否则,教育政策决策决策机制就必须具有及时过滤这些资源的功能。
二、中观层面:教育合理的资源流动机制
就本研究而言,中观层面可以理解为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个体之间的资源流动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之间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要实现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流动机制,首先需要国家教育决策机制的导引作用和制约作用来为教育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创造一种适宜的社会氛围,同时公办高校群体要跳出自身的圈子来通盘看待高等教育,要走出“利益”这个狭小的死胡同,追求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引性作用和制约性作用还没有成熟,教学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的社会氛围还相当缺乏。多数公办高校依靠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特有优势而不屑于与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民办高校只局限于师资流动,很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合力,才会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中不致于太弱势。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更应该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实现民办高校之间理性竞争。
三、微观层面: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良性管理机制,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民办高等教育个体发展的此消彼长。
(一)科学的决策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健全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办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民办学校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别,但是科学的决策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运行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将来能走多远。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及能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宗旨,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舒展,并且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备心灵舒展的素养。这就意味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相通。
摘 要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北京市城区可绿化土地日益减少,墙面绿化则能很好地满足北京市绿化的巨大需求。北京市的墙面绿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尚属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新加坡、德国等国家。我们课题小组对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进行调查,通过获取一手资料,深入分析总结,了解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的情况。针对现存问题及调查结果,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便更利于北京市墙面绿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墙面绿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市城区可绿化土地的受到限制,人们只能向空间要面积,墙面绿化成为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实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奠定了大力发展林业建设、建设生态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基础。
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墙面绿化成为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方向。在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墙面绿化发展迅速,反观国内城市墙面绿化还尚属于起步阶段。哪些因素阻碍了北京市墙面绿化的发展,将如何推动北京市墙面绿化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对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现状及阻碍因素进行了调查。通过获取一手资料,运用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总结影响北京市实施墙面绿化的因素,针对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加快北京市墙面绿化的发展速度,更好地发挥墙面绿化给城市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旅游效益。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由课题组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发放调查问卷获得,根据专业程度我们分为专家组和学生组:专家组主要由北京林业大学景观学、生态学、林业经济学及相关专业老师以及其他林业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林业、环保部门组织的领导专家组成。学生组主要由北京林业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组成,且都为本科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和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5份,实际回收率达到90.6%。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从整体角度描述
1.发展现状
(1)北京市的墙面绿化是否会在10年内成为趋势
从调查结果反映,96.43%的被调查者认为墙面绿化会成为趋势,其中53.57%的人认为在未来的十年内,墙面绿化的发展空间很大,势必成为一种趋势。这说明,北京市发展墙面绿化的前景十分美好。
(2)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的责任是否明确
被调查对象对北京市墙面绿化的职责归属较为明确,60.71%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发展墙面绿化应由北京市及各区县的园林绿化局主要负责。
(3)发展墙面绿化是否迫切
调查显示,有78.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发展墙面绿化迫切,其中21.43%的被调查者认为墙面绿化的发展很迫切,应该优先发展墙面绿化;57.14%的调查对象认为墙面绿化和其他绿化同时进行,墙面绿化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化形式发挥其绿化特色。
2.阻碍因素和借鉴模式
(1)阻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资金和政策分别占的比例为32.14%和28.57%,可以看出在墙面绿化的发展上,市场调控和政策法律起到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2)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根据对墙面绿化发展较好的国家查阅与调查,本文总结了墙面绿化的美国政府引导模式(政府主动在市政大厦的外墙等地建立绿墙,起到表率作用,吸引企业效仿)、法国人才主导模式(培养墙面绿化的设计人才,人才推动墙面绿化发展,例如法国的帕特里克・布兰克博士)、德国科研主导模式(加大墙面绿化的科研力度,自主掌握相关技术,德国拥有此行业的90%的专利技术)以及日本新加坡法律制约模式(严格的法律法规保证)四种发展模式。
对于我国可借鉴的墙面绿化发展模式,分别有44.44%和31.11%的调查对象认为美国的政府引导模式和日本新加坡法律制约模式值得借鉴,二者均是由政府推动墙面绿化的模式。
综合阻碍因素图和可以借鉴发展模式,在我国墙面绿化的发展中,法律政策的推行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其发展会起到很大作用。
3.高校的作用
(1)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的可行性
根据调查,39.2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大学课程不能满足墙面绿化发展的需要,需要增设;另外近一半的人认为目前的大学课程可以满足墙面绿化的发展,其中超过75%的人认为之所以不需要增设课程是因为学校已有相关课程。说明目前大学开设的墙面绿化课程大致上能满足墙面绿化的发展要求。
(2)在北林校园内建设“绿墙”做示范的可行性
在调查中,85.71%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北林校园内建设“绿墙”是可行的,而7.14%认为不可行,其原因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的不到位。
(二)从专家组和学生组对比角度描述
1.职责明确欠缺
根据统计,专家组对于墙面绿化隶属哪个部门管辖给出的答案相当分散,说明墙面绿化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北京市墙面绿化的发展。
2.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在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方面,在对于法律制约模式上,学生组的比例远远高于专家组,而其他三项模式的借鉴专家组都略高于学生组,虽然中国的法律与政策已经到位了,但缺少引导示范,使在读的学生可能对这方面不够了解。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出台之后,需要政府带头做示范工程,推广墙面绿化,并且加强在人才技术上的发展创新,辅助发展墙面绿化。
3.对高校能发挥的作用的估计
根据调查,学生组认为在墙面绿化方面高校起到较大作用的人的比例远远大于专家组,说明学生对于高校对墙面绿化发展上的影响过于乐观。
四、北京市墙面绿化调查综合评价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即测量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
一般来说,Cronbach's Alpha值越高,调查数据的的信度也就高。在基础研究中,信度至少应达到0.8才可接受,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只要达到0.70 就可接受,介于 0.70-0.98 均属高信度,而低于0.35则为低信度,必须予以拒绝。通过计算,Alpha值为0.901,属于高信度,调查数据有很强的可靠性。
(二)差异显著性检验
1.差异显著性检验基本原理
设两总体X1和X2分别服从正态分布 和 。对于检验两个正态总体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用平均值来检验,而平均值检验的前提是方差必须相等,即方差齐性。故在此之前先做方差齐性的F检验。
(1)方差齐性检验
假设两总体方差齐性,建立原假设H0: 。
现在独立地分别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样本的容量、平均值及方差分别为 和 ,有:
,即 (5.1)
通过抽样可以计算 和 的数值,利用(5.1)可以得到两者之比F的值。
若:
或 (5.2)
则拒绝H0,即认为两总体方差有显著差异;反之,则接受H0,即认为两总体方差无显著性差异。
(2)两总体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在认为两总体方差齐性后,进行两总体的平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假设 ,用 来检验此假设是否成立。
(5.3)
利用样本值计算 , , 的数值,若:
(5.4)
则拒绝H0,即认为两个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反之则接受H0,即认为两个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
2.输出结果
检验两个总体方差是否齐性,F=0.998与F=0.515, P=Sig.=0.327与P=Sig.=0.479,假设在 =0.05的显著水平下,有p> =0.05,说明二者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
t检验输出结果,P=Sig.=0.,816> ,P=Sig.=1.409> ,说明二者均值无显著差异,另外从95%的置信区间的上下限跨零也可以得出二者均值并无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1)北京市墙面绿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从统计结果来看,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北京市墙面绿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墙面绿化可以和其他绿化形式一同发展。
(2)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的职责还不明确。虽然近些年来,北京市政府了《北京市绿化条例》、《关于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规定,但职责并不明确。
(3)在阻碍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缺乏相关的法律是两大原因。我们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知道近年来北京市政府的法律法规已较为全面完善,更多的是缺乏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4)由政府引导的美国模式和法律制约的日本新加坡模式,最为符合北京市的情况,可作为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可以借鉴的模式。北京城市绿化方面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企业不敢贸然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政府起到表率引导作用,并扶持相关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后,需像日本、新加坡等国执行严格执行。
(5)在墙面绿化发展方面,相关高校起到的作用还较小。在调查中,85.71%的调查者支持建绿墙。在当今社会,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人才、科研调查、实验示范等工作。
2.综合评价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出专家组的意见和学生组差异不显著,可能因为调查对象都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北京市墙面绿化的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建议较为统一。
(二)建议
1.明确职责归属,政府示范引导
北京市墙面绿化将会在未来成为一种趋势,当前发展工作较为迫切。现阶段的墙面绿化可以和其他绿化形式一同发展,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牵头,联合林业局、城建局,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园林绿化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北京市墙面绿化发展纲要和规划。以此来明确职责,解决责任归属,强化政策性的作用,加大执行力度。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与各林业高校合作,详细研究适合北京气候的墙面绿化模式,采取试点示范方式。对成功的试验点,不断扩大规模,最后实现商品化道路,真正把墙面绿化做好做长久。
2.加快城市绿化的市场建设,吸引市场资金
通过调查,缺乏足够的资金已经成为阻碍墙面绿化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之一。在政府做好示范引导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吸引企业效仿。使资金来源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支持到政企结合,最后投放市场,到达商品经济的自由竞争市场。把墙面绿化建设市场化,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高等院校承担起更多的科研示范工作
墙面绿化在德国和法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强大的人才储备和先进的技术。这启示我国继续发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高等院校(特别是林业、农业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科研示范作用,发挥学科优势,研究更多先进实用的墙面绿化模式,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保证墙面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徐筱昌.发展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中国园林.1999(2).
[2]臧德奎.攀援植物与垂直绿化.中国园林.2000⑸.
[3]戴弘.再生空间绿化功能的开发.住宅科技.1998(1).
[4]赵世伟主编.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与应用.北京出版社.2006.
[5]臧德奎.攀援植物造景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发展战略管理制度
主要拟定部门
部
制度版本
2019年X月X日
审批说明
经XX次董事会?审议通过
黑龙江凯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发展战略管理制度
黑龙江凯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发展战略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黑龙江凯伦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伦达公司”)发展战略管理,规范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提升战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及时性,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规定了凯伦达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发展战略是指公司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分解实施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等的活动。
第四条凯伦达公司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二)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
(三)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公司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董事会?是战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凯伦达公司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各项重大战略事项等具有最终决策权,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公司战略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发展规划部、相关职能部门构成。
第六条凯伦达公司应当明确战略与发展委员会的职责和议事规则,对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会议的召开程序、表决方式、提案审议、保密要求和会议记录等作出规定,确保议事过程规范透明、决策程序科学民主。
第七条
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发展战略建议方案;必要时,可借助中介机构和外部专家的力量为其履行职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第八条战略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其任职资格和选任程序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九条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是公司战略管理的归口部,负责组织编制公司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主营业务规划、职能工作规划和专项规划,指导公司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公司财务部、生产部、采购物流部、行政人事部、研究所、质检部等职能部门均为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部门,负责凯伦达公司相关职能工作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第十条子公司以凯伦达公司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为指导,由战略与发展委员会负责组织发展战略与各类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第三章
战略研究与规划制定
第十一条根据凯伦达公司战略管理流程和战略体系,凯伦达公司层级战略及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根据战略与发展委员会统一部署、凯伦达公司统一安排,结合凯伦达公司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凯伦达公司规划前期战略研究工作,布置落实规划前期战略研究任务。
(二)凯伦达公司各相关职能部、研究单位根据所承担的战略研究任务与要求,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提出今后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体现在公司五年总体规划和三年滚动规划中。
(三)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原则上在规划期前一年组织凯伦达公司总部各职能部及子公司开展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提出规划目标体系、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
(四)凯伦达公司总部各相关职能部及子公司根据所承担任务与五年规划编制大纲要求,研究提出各自五年规划的草案建议,按工作节点报送公司发展规划部。
(五)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分析梳理凯伦达公司总部各职能部及子公司的五年规划草案建议,研究提出公司五年总体规划草案,经组织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公司五年总体规划,经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定。
(六)公司五年总体规划经股东大会审定后,以公司文件形式下达实施。
第十二条根据凯伦达公司战略管理流程,公司主营业务(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根据公司主营业务方向和规划编制要求,对子公司上报的五年规划草案建议进行分析与梳理,组织编制公司的五年规划草案(各产业五年规划编制大纲根据各自行业特点,由编制单位确定)。
(二)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根据产业特点和所属行业,组织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公司产业五年规划,经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定。
(三)公司各产业五年规划经公司股东大会审定后,以公司文件形式下达实施。
第十三条根据凯伦达公司战略管理流程,公司职能工作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公司各相关职能部根据公司五年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和各部工作职责,研究提出各自职能工作五年规划草案,按工作节点报送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并向公司领导汇报(各职能部五年规划编制大纲根据各职能工作特点由编制单位确定)。
(二)公司各相关职能部根据发展规划部以及公司领导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公司五年总体规划草案要点,对各自规划草案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形成公司各职能工作五年规划,报送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提交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定。
(三)公司各职能工作五年规划经公司股东大会审定后,以公司文件形式下达实施。
第十四条根据公司战略及规划体系层级,子公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子公司根据公司关于编制五年规划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和编制大纲要求,研究提出本单位五年总体规划草案,按工作节点报送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
(二)子公司根据公司五年总体规划草案和相关产业五年规划草案要点,对自身五年规划草案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形成本单位五年总体规划、产业五年规划和职能工作五年规划。
总体规划按工作节点上报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
(三)子公司五年总体规划经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组织审查和批复后实施。
第十五条根据公司战略流程闭环管理要求,凯伦达公司、子公司三年滚动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根据相关要求和凯伦达公司改革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凯伦达公司、子公司三年滚动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二)子公司按照凯伦达公司的指导意见和编制大纲要求,编制各自三年滚动规划,并于每年三月底前上报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并抄送公司各相关职能部。
(三)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对子公司上报的三年滚动规划进行审查备案;
在分析梳理子公司的三年滚动规划基础上,组织编制凯伦达公司三年滚动规划,经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定。
第十六条
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对审议通过后的发展战略进行分解,形成年度工作任务。
第十七条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应通过下发文件、组织会议和主题宣传等方式,将发展战略及其分解落实情况传递到公司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
第十八条凯伦达公司分解“公司年度工作任务”,形成各部的“部年度工作计划”,各部的计划应体现“发展战略规划书”中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第十九条公司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落实“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十条公司以战略、计划为基础,建立业绩考核制度,进行业绩考核。
第二十一条凯伦达公司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凯伦达公司战略与发展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由于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技术进步、行业状况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应提出“战略目标调整建议”。
第二十三条“战略目标调整建议”履行相应的决策审批程序,并根据凯伦达公司章程等规定提交股东大会审批。
第四章战略规划评估与修订
第二十四条五年规划评估工作程序如下:
(一)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组织凯伦达公司、子公司五年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布置评估任务和提出评估报告大纲等指导性文件。
公司五年规划评估分为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期后评价三类,年度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第二年上半年进行;中期评估工作原则上在规划期第三年进行;期后评价工作原则上在规划期最后一年的下半年启动。
(二)年度评估。
以凯伦达公司总体规划、年度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计划及各职能部、子公司年度工作计划中的战略目标(指标)为重点,由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组织公司年度发展评估工作,编写年度发展评估报告并上报总经理办公会。各职能部、子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向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三)中期评估和期后评价。
公司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的中期评估和期后评价由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组织或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估报告上报总经理办公会;公司职能工作规划、子公司总体规划的中期评估和期后评价将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公司发展规划部组织评估、委托咨询机构评估或由各单位自评等方式,评估报告上报公司领导并抄送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
第二十五条凯伦达公司、子公司的规划评估报告是修订各自五年规划和下一年工作计划的基本依据。凯伦达公司各职能部、子公司根据各自负责管理的战略目标和各类规划执行情况、内外部条件变化,原则上在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后研究提出战略目标和规划内容修订方案建议,并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履行逐级审批程序。
第二十六条凯伦达公司内审部负责或组织咨询机构对公司重大投资项目、资本运营项目、资产经营项目等重大战略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后评价,研究编写评价报告和相关建议,并向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报告。
第二十七条公司行政人事部会同相关考核部对公司总部各职能部负责人、子公司领导班子开展年度绩效和任期战略目标考核评价工作,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在董事会?授权下,本制度由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九条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审批通过之日起实施。
论文关键词:体育发展战略;奥运战略;全民健身;体育社会
论文摘要: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奥运战略地位的确立,处于一种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之中。奥运战略是体育战略调整的重点内容,其实施过程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性,丰富了体育战略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两者的相互作用与渗透亦获得了新的释义。
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考察体育现象,是体育实践学科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体育发展战略作为一个清晰的命题,一方面立足于对我国体育运动理论的整合,另一方面,它将我国体育实践纳人了宏观调控的轨道。由于体育自身发展的多元性质,使得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商业化运作超越了原有理论的框架。许多科学家和学者预言,在21世纪我们将迎来体育时代,这是继网络时代之后的一个全新的生物工程时代,体育作为该时代的重要标志,面临着对其自身发展的抉择。在这个意义上,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涵。在我国,奥运战略现已进人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战略的新调整新部署成为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体育运动与发展战略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追赶的态势。笔者认为,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基本符合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国情,经历了研究报告论证、指导思想的确立、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协调发展等循序渐进的过程和环节。其间,奥运战略的渐次展开,集中表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育行业中形成了一个良好开端。
一、体育发展战略的内涵
在体育的社会化进程中,采用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方式,使体育行业的社会广延性特征取得了与竞争性特征相对等的地位。对体育社会化的理解是研究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体育社会化研究使体育与社会建立了一种良性关系,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体育社会化在这里意味着体育活动不仅是单个人所表现出的特殊活动,而且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民众基础的文化活动,它已广泛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存在,并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第二,社会亦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形式来直接对体育的发展、组织、体育的总目标和任务进行规划、决策和参与,使体育成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对体育社会化的关注,只是停留在第一层面含义的认识上。实际上,体育发展规模、水平和体育所具有的社会职能的发挥,都与体育社会化的第二层面含义密切相关。体育改革发展及运作的不同方式也是从第二层含义中延伸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渐趋体系化,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其内涵日益丰富。
体育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全面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对体育运动发展作全局的筹划与指导。体育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仅出于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出于体育运动自身特征的本质要求。其一,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即在于它的社会广延性。显然,如果缺乏对体育运动内外部环境的全面考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对体育运动发展前景没有科学的预测,就无法制定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这样以来,体育运动的目标将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二,竞争性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也对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一般地说,只有在正确战略的指导下,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充分发挥应有的竞技战术水平,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两方面是对体育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审视,在其实践的可能性和作用方面,研究的视野也十分开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育发展战略对体育实践活动具有前瞻作用。作为一种战略性的决策,体育发展战略的任务非常明确,即确立体育运动未来发展的目标,并拟定达到目标的相关的策略。从我国现有的体育战略步骤来分析,时段划分在5年左右,各阶段战略目标十分注意衔接,体现了目标与对策的统一,它为体育运动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宏伟可行的蓝图。第二,体育发展战略对体育领导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它要求我们体育领导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遵循体育发展战略的具体方案和计划,这样才能领导和发展体育事业,使其不断进步。第三,体育发展战略对于调整和优化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起着积极作用,体育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者是社会公众和公民个体,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步融人到战略目标体系中,有力地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高。
二、奥运战略实施的意义
奥运战略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亦属于奥林匹克学研究的范畴。奥运战略的实施过程直接引发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中国奥林匹克学”的诞生。因此,奥运战略既是我国体育改革的关键性选择,又是当前中国体育管理理论和体育创新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的个案。奥运战略实施的意义丰富而深远。
首先,奥运战略确立的过程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陆续出现了许多颇具价值的成果。1984年,全国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以理论研究成果的形式公布了《200()年中国的体育》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会议正式提出了奥运战略,从而为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确立了奋斗目标。1985年,全国第一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大会研讨并确立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即“从实际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对于迅速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并在世界体育中寻找强国的位置起到了决策和导向作用,从而为奥运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基础。1987年在北京密云县召开了第二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强化了建设体育强国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的决策思路。其次,《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进入实施阶段,它充分考虑到竞技体育的特点,以奥运会的周期来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并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程,它发挥科技对竞技运动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在1990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和1992年召开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体育》专题讨论会上,奥运战略进一步向申办奥运的目标发展,使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证实体育战略实施的科学性和可预测性。
其次,奥运战略实施不仅丰富了体育战略研究的理论体系,而且使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学在中国走向了学科化。1988年,我国召开了首届奥林匹克学术讨论会,同年《体育与科学》杂志倡导在中国建立奥林匹克学,这是提出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的第二年。 1993年《奥林匹克运动》一书作为体育学院的通用教材正式出版,从此结束了我国体育高等教育没有奥运相关教材的历史。正是在这个时候,奥林匹克、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奥林匹克学等相关的概念才逐步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如果说,奥运战略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学科研究的突破,那么,奥林匹克学研究的意义又将我们的思维推进了一大步。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奥林匹克的时代价值、有助于中国人更好地实践奥林匹克理想,而且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体育的先进水平。奥运战略使奥林匹克的思想内容、组织体系、竞技模式、文化标志、社会功能研究进一步专题化、独立化。
最后,奥运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将成为体育管理和体育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范例。笔者认为,对奥运战略进行单一的学科模式研究意义不大。如果从与奥运战略相邻的学科去比较和考虑,我们不难发现,奥运战略还对体育管理和体育创新等学科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奥运战略有利于体育管理目标的量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开启体育创新思维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奥运战略实施间接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学和体育创新学学科体系的形式。 三、体育发展战略与奥运战略的互动作用
尽管奥运战略与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作用范围和环节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认为,体育发展战略与奥动战略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1980年至1984年间,我国确立了“侧重抓提高”的体育战略目标,竞技运动的水平迅速提升。由“侧重抓提高”方针再顺利地过渡到奥运战略,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的主动和及时。在这一点上,体育发展战略为奥运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侧重抓提高”方针的提出,不仅加速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而且还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了体育所具有的社会职能,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奥运战略提供了社会基础。此外,奥运战略成为了体育发展战略体系强有力的支撑。1987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在实践中协调发展”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奥运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作出回答的问题,它是关于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以及体育其他方面关系问题在理论研究上的一次大碰撞。由此,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被确立为体育发展的一个始终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贯彻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时,还应有效地克服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的倾向。奥运战略在更高的层面上,使体育事业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之间的发展协调起来,并在体育内部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决策上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讯)昨日,广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广州学习论坛,邀请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作以“互联网+”为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报告。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出席报告会并会见马化腾一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桂芳,市政协主席苏志佳,市委中心组成员,各区(县级市)、市局以上单位和驻穗单位负责人共约210人参加报告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主持报告会。
任学锋在会见时说,近年来,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业绩。广州城市功能完善,市场辐射力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具备发展“互联网+”的良好条件。当前,广州正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战略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融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希望腾讯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将在广州的“互联网+”业务越做越强。
马化腾说,腾讯的微信业务发轫于广州,并且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腾讯愿意借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共赢发展。马化腾在随后的报告中深入分析了“互联网+”在创新创业、政务民生、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并对广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有益的建议。(来源:广州日报;文/何道岚)
去年末,市委、市政府委托大学开展“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大学昨日提交的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格局以及世界城市重新洗牌的机遇,为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提供了历史良机。《报告》还阐述了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背景及意义,描述了国际化发展目标及步骤,提出了国际化发展应突破的主要领域及对策举措。
陈同志充分肯定《报告》对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的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认为《报告》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考,明确了方向。陈同志指出,城市国际化就是要使一座城市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快捷的信息交流、配套的服务功能,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当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城市国际化既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包括经济形态的国际化、产业形态的国际化、功能形态的国际化和市场形态的国际化。
为何提出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陈同志指出,首先,加快城市国际化是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战略选择。城市国际化可以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最有效地配置国际资源,最充分地参与国际分工,最大化地提高竞争能力。其次,加快城市国际化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座城市是一个区域商品、人才、技术、服务最为密集的载体,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孤立地发展,国际化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城市的建设和形态的塑造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再次,加快城市国际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包括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国际化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就是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城市国际化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就如何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陈同志提出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要推进市场国际化,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促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二要推进功能国际化。不断塑造、完善、提升综合承载功能、政府治理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三要推进产业国际化。要有国际化的品牌、国际化的企业、国际化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