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物链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绝非是拍拍脑袋就可以获得的轻易之事(产品核心概念是否良好,市场最终将告诉、甚至教训它),所以将产品核心概念提上议事日程之前,首先要明确该产品及其市场是否达到非提炼产品核心概念不可的地步,事实证明,目前很多的农贸市场远未发展到迫切需要核心概念的地步。
市场事实和理论分析都可以说明:产品核心概念提炼是建立于买方市场特征的竞争基础上的。卖方特征的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也就没有必要进行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主要是在消费品领域(包括部分工业品和消费品两栖的产品,如电脑等产品领域),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信息超速传送”,绝大多数已经演变为一个个由许多相同产品组成的市场。如果不进行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往往不能在购买客户的心目中留下特殊印象,最终不可避免的陷入纯粹价格战的局面,而不能将价格浮动作为临时调节市场的有力杠杆。
有鉴于此,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其目的就是更多的吸引目标客户的关注,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为更多的“客户投币行为”服务——企业的利润就是客户投币行为的结果。 二、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基础意识
在深入阐述之前,首先有必要提醒的一点是:在配套产品与服务还没有跟上的时候,切忌推出新的产品概念,否则只能自毁前途(牛皮吹弹即破)或者是为竞争对手作嫁衣裳。
产品核心概念的实质就是平常所谓的卖点提炼,必须有其足够的支撑体系。它来自于产品的竞争定位,是竞争定位的市场外在表现,是对公司产品或服务(服务是产品的延伸形式)所具有的与竞争企业产品或服务不同的优势选择。
故而,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方法和出路,就是对公司产品或服务,比较于竞争企业产品或服务而发生的优势,进行市场外在表现方向的选择、塑造和提炼。 三、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前期工作
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绝非凭空的臆造,也不是空穴来风的灵感创意,更不是看似精妙实际盲目无效的短语组合,而是有着严格的规划过程和推导过程。诚然,事实上也存在着一些拍脑袋得出的、但却又是卓有成效的产品核心概念,究其原由,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无意识分析的结果,这种方式,没有讨论的意义;二是碰巧,这种方式,把偶然当必然,更没有讨论的意义。
产品核心概念提炼前期的必须工作是公司的基本营销决策和公司的产品定位策略。公司的基本营销决策确立(近期和远期),即把哪一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决定了它的客户和一批竞争对手。而公司的产品定位策略(近期和远期)则进一步限定了它的客户和竞争对手。此时,公司才可以着手规划详细的营销组合,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就是营销组合中重要的一环。 四、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核心思想
我们平常所说的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是对消费者而言,所以其核心就是界定产品竞争定位中诉求定位的沟通点,它并不是你对一件产品本身做些什么,而是你在有可能成为最终客户的对象的心目中做些什么。也就是说,你得给产品在可能成为客户的对象心目中定一个恰当的位置。
市场竞争中,每一个厂商都会去寻找这个位置,以博得一席之地。由此,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主要思想是:购买者(包括潜在购买者)会在内心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要求对产品进行排队,而事实确是如此,无论是“货比三家”还是“一见钟情”,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们必须跑到队伍的前面,才有生存的可能。 五、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6种路径
在知晓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价值所在、具备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基础意识、完成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前期必须工作、坚定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核心思想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进入真正扎实有效的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工作。而此时,使“产品核心概念提炼”这一课题在市场实际工作中变得玄妙莫测、神乎其神的环境也就摆在面前,即:从何种角度或路径(而不是“必须怎么样”或“要求怎么样”,说实话,那样让笔者头疼,因为那些充其量只能算做评判的标准,实际工作需要的是一条明路)去发掘有效的产品核心概念。
概括地说,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基本上可以有6条路径可以走,这6条路径基本满足了企业在起步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条产品线甚至一个单品,以及扩展后的多条产品线的需求,能够满足企业移动的利润区,而近交远攻的满足移动的目标利润区,也是确保提炼的产品核心概念不朝三暮四、从而发挥效用的根本保证。这6条路径如图1所示: 六、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7大步骤
光知道产品核心概念导出的路径是远远不够的,就如同光知道一个销量,并不能说明销售工作的综合质量一样。有效的产品核心概念,往往来自于其严谨的推导过程,可以依次为7大步骤。如图2所示,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过程就如同一只漏斗,下端是许多层滤网,从漏斗的上端装入原始产品资料,然后顺次漏下、滤出,直到取得核心概念。为此,要不断地识别、鉴定、证实、分离、评估那些影响核心概念目标的因素,不要怕烦,除非你不怕死。 七、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漏斗技巧
图2表述的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七大步骤形成了一个相对严谨的产品核心概念提炼漏斗,但这个漏斗漏出的未必就是黄金,因为它毕竟指向于但不等于1+1=2。为保障其过滤出来的产品核心概念更加有效,提炼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下6项技巧(此也即产品核心概念基本评估依据):
1、逆向思维:不要从产品本身开始,而应从预期客户脑子里的观念开始。因为产品本身的显著特点并不多见,即便有也未必真的符合客户需求,要用客户需求来发掘产品固有的价值点。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想法不容易,从人们固有的观念开始引导,则顺利得多。
2、盯住目标:每一个产品都有相应的产品责任,也就是都有它自己的位置,或赢利或服务于形象建设,等等,也有其主要的细分市场,产品核心概念应符合其目标,立足于足够规模的细分市场提炼,不得漫无边际,云里雾里。
3、照准竞品:核心概念提炼的目的就是首先在吸引眼球的层面取得比较优势,其提炼要照准竞品,同时符合产品客观存在的特点或特色,具有角力,而不是自说自话。
4、系统协调:想在人们的头脑里占有一席之地是要花钱的,企业的产品线越长,花钱就越多,必须将单一的产品概念建立在整个企业产品概念之中,加以整合,增大效果。
5、坚持不懈:信息传播过度的时代决定了今天一个概念明天一个概念的做法,徒然浪费工夫,产品概念必须对应用环境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6、效用根本: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效用,不要怕严谨的分析过程限制了一定的创造性,严谨的分析过程带来的是充足的理由和依据。必须知道,创新精神本身毫无作用,它只有在为产品目标服务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效应。 八、产品核心概念的整合集群
一个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必须对其旗下既有和未来的产品线予以规划和整合,包括产品核心概念的整合,只有经过整合的产品概念,才能层次分明,发挥整合传播的效果。
这种产品核心概念的整合包括4个层面,按照从高到低的梯队依次为:
第一层面:事业体层面,如图3之A项标注。事业体产品与目前许多企业在采用的事业部机制下统摄的产品类有相关性,但有本质的区别。事业体层面产品比较目前的事业部统摄的产品而言,在消费应用上(往往为使用环境或使用行为)更强调相关性,以更加有利于在消费诉求层面集中资源,在竞胜过程中彰显差异,降低成本,博得最大化的利润。
这一层面的产品可以虚拟一个案例说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假设某企业以“诱阁”作为产品品牌,切入电炊具领域(集中于厨房领域,比较部分企业采用的厨卫事业部在使用环境和使用行为上更加专一,容易诉求和共鸣一致的感受),那么诱阁电炊具就是该企业一个总的电炊具产品类事业体。从前面阐述的产品核心概念提炼路径之2(从利益、解决问题或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诱阁”品牌名可以提出“你那诱人的美食小阁”的产品核心概念来论证(电炊具多数品类在外观体积形态上正象一个个千姿百态缩小的小阁楼),可以和英文名称yourger结合。
事业体层面的产品核心概念是是该事业体所有产品概念的基础,也是形成整合传播效应的基础。
第二层面:产品线层面,如图3之B项标注(包括B1和B2。B1:目前的产品线;B2:未来可延伸的产品线)。这一层面的产品顾名思义,就是在事业体产品旗下可以囊括的各条产品线。仍以上例,譬如在电炊具下至少可以囊括燃气灶、微波炉、电饭煲(锅)、电磁炉、电火锅、电压力锅、榨汁机、搅拌机、电水壶(杯)、电炒锅、电煎锅、电烤炉等12条产品线。这些产品线的诉求核心概念必须统摄于诱阁电炊具产品事业体的核心概念之下,统摄其各自线下的单品核心概念,在事业体层面核心概念“你那诱人的美食小阁”的基础上提炼。
从前面阐述的产品核心概念提炼路径之1(从具体产品特色的角度)出发,这些产品线的诉求核心概念可以统摄在“你那诱人的XX美食小阁”的句型结构上论证修改。如榨汁机产品线可以取向于“你那诱人的随意沸水小阁”;电烤炉产品线可以取向于“你那诱人的烧烤美食小阁”;电压力锅产品线可以取向于“你那诱人的保真营养美食小阁”,等等。
这种核心概念都可以在适应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具备强大的支撑位,从而产生比较优势。如,电压力锅之所以诱人,是因为比较传统明火压力锅,用电更安全,并可以设计为智能,电脑控制,设三种接口方法,即:电话控制、电脑网络控制和定时预控制。无论何种烹饪选择,只要一次选定,再无须人员看管。烹饪完成时,可自动跳到保温档,不会外溢,不出锅巴,真正实现一下指就行!之所以保真营养,是因为电压力锅可优选压力和温度,利用压力增加锅内热气的穿透力,使米粒迅速传热,留住米粒中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元素,把营养成分的损失减到最少,煮出的饭更香。
第三层面:主打品层面,如图3之C项标注。主打品是某一产品线中的主打单品,其用意在于建立差异化形象为其它单品聚合财气或直接指向动销赢得利润。这一层面的产品核心概念是该产品线对外推广的重点。根据其用意的不同,需要在其产品线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单品核心概念形象力和促销力两个维度上的修正。
仍以上例,譬如电压力锅产品线的核心概念取向于“你那诱人的保真营养美食小阁”,如果以直接指向动销为目的,就需要在促销力维度上修正其产品核心概念。筛选某电压力锅单品,从保真营养,吃更香的饭的角度,其产品核心概念在促销力提升上可以从前面阐述的产品核心概念提炼路径之1(从具体产品特色的角度)出发,修正为“1样米饭,2倍营养”或者“你的1顿,他人的2顿”,籍此,可以在TV、产品单页、陈列跳跳卡、网络、动漫等各种传播工具上整合应用,形成“他一锅饭,你一锅饭,同样一锅饭,营养差一倍”的系列比较表现诉求,赢得眼球和比较优势。
第四层面:参与品层面,如图3之D项标注。参与品是紧密团结在主打品周围的单品,它往往体现为两类单品:战术性的赢利产品和战斗性的阻隔产品。与主打品产品核心概念的对外推广不同,这一层面的产品核心概念是该产品线在各类终端门店表现,以及和团购直销客户沟通的重点。
战术性的赢利目的参与品是借主打品聚合眼球和财气之际,向高端消费市场发展,其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可以优先从前面阐述的产品核心概念提炼路径之3(从特定使用场合的角度)出发和从提炼路径之4(从使用者类型的角度)出发,譬如仍以上例,电压力锅智能化设计、微电脑控制、三种接口配套后的智能电压力锅,可以将加强外观设计的单品的核心概念在主打品“1样米饭,2倍营养”的产品概念基础上,进一步从提炼路径之4(从使用者类型的角度)出发,提升为“城市精英运筹压力的美食工具”等,切入更细分的市场和更高端的消费领域。
战斗性的阻隔目的参与品,是在终端形成“棒”拦截的有效手段,譬如整合提炼路径之1(从具体产品特色的角度)和之5(从对抗另一产品的角度)出发,中低端电压力锅以“1样米饭,2倍营养,1般价格”的特色概念阻截对抗传统的其它煮饭工具(如中高端的电饭煲等)。
这种参与品即便同质化,其核心概念也可以从产品外观设计、外观图案、包装(包括套装),甚至服务等的任一角度加以区隔,以获得近交远攻的竞争力。
(本部分具体产品核心概念均是虚拟,仅作阐述产品核心概念的集群意识和整合方式用。) 九、产品核心概念提炼的比较评估
经提炼获得的产品核心概念是否有效、是否优秀,在尚未能够做事后诸葛亮之前的议论中往往各说各话,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和科学的比较评估方式。
产品核心概念需要比较评估,是因为其不是点缀,而且正好相反,最终需要在市场上与竞争企业同类产品的核心概念角力。产品的核心概念一经确立运行一段时间,在市场产生影响,很难再次调整。所以,初步提炼出产品核心概念之后,需要根据其细分市场和定位,与同一细分市场定位的竞品核心概念进行比较、评估。与基本评估(即之前第七部分阐述的提炼过程中可以应用的6项技巧)的感觉性评判不同,产品核心概念的比较评估运用一定的频数分配技术作出比较知觉图,更为直观和明确,是在产品核心概念提炼7大步骤漏斗过程中的反复考量。
产品核心概念的比较评估以促销力和形象力作为两个基本综合评判维度,大致可分前后两步:
一、根据细分市场特点要求的不同,设计促销力综合维度和形象力综合维度的各个组成变量,比如核心概念的利益传达度、需求成熟度、市场规模、媒介应用宽度、传播便利度等综合而成促销力维度;比如核心概念的内容健康度、社会舆论欢迎度、人性化程度、音调和谐度、表述个性化程度等综合而成形象力维度,然后运用一定的频数分配技术,按照模糊测定原则,得出自身初步提炼的产品核心概念的促销力和形象力的统计值,以及同样标准下竞品核心概念的促销力和形象力的统计值。
二、以促销力和形象力为坐标轴,根据第一步的统计结果,描绘出自己和竞品的比较知觉图,获得直观和明确的核心概念竞争能力对比。如图4所示: 十、交锋在产品核心概念的珠穆朗玛
由比较评估统计描绘的核心概念效果知觉图,我们就可以按照产品责任的不同(盈利为目的的产品以促销力轴为主要比较轴;创造形象为目的产品以形象力轴为主要比较轴),对照细分变量修正所提炼的产品核心概念,使之符合目标市场要求和建立比较于竞品的优势。
关键词关键词:CDIO;RFID;应用驱动;物联网工程;教学改革
DOIDOI:10.11907/rjdk.162425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9203
引言
1999年,以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了物联网概念。物联网被称为计算机和互联网后的第3次信息化产业革命发展浪潮。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物联网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人才匮乏,为了培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近年来,数百所高校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1]。由于物联网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和应用实践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少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尝试[24]。当今,随着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的出现,使人们关于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为了适应时展,必须引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新型框架,CDIO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普遍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众多高等工程院系的青睐[5]。物联网工程类课程应用实践性强,适合采用CDIO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开展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CDIO视野下案例驱动的工程类课程教学方式,并介绍了西南民族大学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取得的成效。
1物联网工程专业内涵与特色定位
物联网学科是将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领域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理论与技术的新兴学科。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控制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专业,涉及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信息安全、数学、物理以及工程等多个专业知识,学生应按复合型工程类人才进行培养。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用性特点,以“厚基础,重理论,强实践,求创新,促应用”为特色,以“夯实学科基础,注重专业交叉,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为思路,以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为两条主线,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3,6]。
西南民族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掌握与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与传感的基本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运用物联网通信架构、射频识别、无线传感、信息采集处理等技术实现广泛的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物联网领域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物联网技术和现代化工程工具实现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胜任物联网系统及产品研发、集成、技术支持等方面工作,因而对学生工程化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2CDIO理念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 and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并进行工程实践,按照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运用综合培养的方式使学生达到4个层面的预定目标[4]。
CDIO理念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认知学习过程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该理念下,教师要创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一位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提示的组织者、引领者,提供知识积累与探索的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让其逐渐掌握抽象知识与具象产品之间的联系并加以运用,从而提升工程能力。
3具体实践
以《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该门课程是其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能掌握、熟悉射频识别技术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射频识别技术的相关协议,以及RFID应用系统及其设计方法等,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系统集成设计及分析能力,通过典型案例了解射频识别技术在社会生产环节中的应用。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的感性认识,掌握RFID技术基本原理和系统应用知识,提升对专业的兴趣,为其未来参加工作、增强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中的工程基础知识以“教师讲授+实验实践”的方式,依托丰富的信息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对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等环节进行改革,引入CDIO理念,加大学生动手、思考、组织及协作能力的考核力度,根据一定的占比进行考核分配。
3.1课程讲授
教师讲授课程不再单向介绍知识点,而是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资源,对书本知识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应用为驱动,通过视频案例播放,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分析步骤,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书本内容是单维、扁平、静态的,而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诸多元素,其呈现的知识信息内容是多维、立体、动态的,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能力协调配合,将教学内容以多维度、多视角方式呈现,提高学习效率。在本学期中,结合授课章节内容,分别采用RFID公交报站系统、RFID门禁系统、牧场电子标签、未来商店、智慧餐厅等系统案例视频,播放前提出问题,播放中启发学生思考,播放后学生发言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讨论活跃,获得了较好效果。
3.2教学实验
实验实践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环节。课程开始前,通过交流,了解到学生已掌握C语言编程和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而对于嵌入式相关技术尚未深入学习。本课程是软硬件结合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特点,结合现有实验条件,以PC端软件控制试验箱硬件完成RFID基本功能作为实验主线贯穿实验教学设计全过程,实验教学计划难度设置合理,循序渐进,可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避免出现畏难情绪。实验过程以“思路启发+尝试验证”为主导思想,知识点和操作内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到剖析本质。先从对RFID综合应用有感官的认知,观察试验箱配套软硬件,结合读写标签,观察分析协议数据包的格式,逐步启发学生分析软硬件背后的运作原理和过程。实验过程介绍了PC端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和设计开发工具,以及dll调用方式的优缺点及用法,学生通过VB调用dll中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自己编写软件、控制硬件实验箱完成RFID基本功能。
3.3课程考核
在课程考核部分,以课程综合设计作业为载体,加入团队系统设计及展示答辩环节。引入协作和良性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分工和协作理念,便于取长补短,学会沟通和协调。同时,通过良性竞争促进任务的高效完成,实现共赢。在课程综合设计作业评价机制上,发挥学生自,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团队项目展示答辩时,引入学生投票机制,将投票结果按一定比例权重体现到该团队项目的总成绩上,可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权重系数的调整,使学生评价的影响具有一定可控性,防止恶意刷票行为对结果产生影响。
4教学效果
从学生评教方面看,该学期《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参评学生人数62人,综合平均评分4.953分(总分5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的发展前沿,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联想和创新的启迪,以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评价指标上,均有57人以上评分为优秀,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对该教学方式加以肯定。
从课程效果方面看,作为该课程期末考核的重要部分,组织学生团队从需求分析、方案构思、设计实现到演讲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实践,形成了矿井定位、动物管理、自助导游、iCard等多个系统设计方案,锻炼了学生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现场表达与应变能力。部分团队的系统设计方案在^续完善后,有潜力成为较好的专业创新作品。
从创新成果方面看,在2016年学校计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中,2014级物联网专业学生取得了较好成绩,立项项目包括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在与2014级各专业的对比中表现突出,其中4个项目和RFID技术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非本专业学生中,与RFID有关的项目占3项,本专业学生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方式符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学生反映良好。
5结语
《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在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引入CDIO理念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尝试。结果表明,该教学方式巩固了课堂知识,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取课外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其它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也在继续贯彻、推广CDIO理念。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考虑继续增强课堂互动机制,引导学生们正确、合理地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并将其常用的微信互动、微博上墙等交互方式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的热情,将CDIO理念进一步融入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工作中。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西南民族大学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时间不长,只能从近几届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和创新竞赛成果分析CDIO理念引入实践教学的影响。从目前的效果看,在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引入CDIO理念,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希望能为物联网工程及其它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工程专业最好的20所大学[EB/OL].[20160318].http:///20160318/n440958984.shtml.
[2]王志良,闫纪铮,石志国,等.物联网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19):4549.
[3]余P,赵健,黄传河,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5):9497.
[4]崔贯勋,王勇,王柯柯,等.基于CDIO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11114.
[5]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一、教材分析
1.知识要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动物,体内毒素越多。
2.关键术语
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流动、自动调节能力。
3.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这节内容可以说是前面几节内容的升华,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材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对这部分的内容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圈,使生物圈面临危机,建立起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的情感。
4.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生产者的概念、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认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及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运用探究式教学是抓住这一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资料,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培养出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培养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通过草原上兔和草的数量变化和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增强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自主探究,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
3.深入探究,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
4.师生交流,认同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限,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5.总结内化
(1)学生在笔记本上归纳本节学习要点,与同学讨论。
(2)巩固练习。
右图是农田生态系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图中的生产者是___,消费者中,草食动物是___,肉食动物是____。
②此图中含有多条食物链,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____。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___与___的关系。
③此图中有___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
④如果人们不断地在农田施加农药,有毒物质会沿着___最终到_________。
⑤若大肆捕捉稻田青蛙,你认为对该生态系统会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
⑥图中所示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练习的设计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分量适当,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还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觉得收获不少、感觉较满意的是:
1.坚持采用探究式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1)从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入手,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美丽的风景,再仔细观察找出生物和非生物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
(2)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时,应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合作探究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这个大舞台上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把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探究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思维的能力;
(3)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态系统中找食物链,亲自动手写食物链,感受到食物网的错综复杂,注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并适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培养了学生探索自然界生物奥秘的兴趣;
(4)课堂还充分利用分析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关注人文精神,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课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认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我们只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自己,增强了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通过资料分析,听日本水俣事件的介绍,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关爱自我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掌握食物链的组成结构;认识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能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体会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并意识到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难点:认识分解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境——漾起认知微波
电子白板拉幕出示故事情节。
师:在这个小故事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学生交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教师相机利用动画呈现吃与被吃的场景。)
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趣的食物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到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今天我们研究的是螳螂、蝉、黄雀之间是什么样的食物关系。像这样的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我们称之为“食物链”。(运用电子白板的页面折叠功能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白板拉幕出示的故事带有一种神秘感,让学生眼前一亮,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结合动态的画面,将学生由故事的情境引入科学的话题。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认识到黄雀、螳螂、蝉三者之间食物的链接关系。
(二)个性引导——激起探究巨浪
(1)探寻简单的食物链
电子白板拉幕出示“田野”图片。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哪些生物?(用白板放大镜的功能显示浆果、田鼠和猫头鹰。)
师: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在学生发言指出“浆果被田鼠吃,田鼠被猫头鹰吃”之后,教师指名学生上台用电子白板笔以箭头形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结合学生个性化的表示方法,教师指导:箭头指向谁,即表示被谁吃。
设计意图:电子白板呈现场景图,将这些生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更能突显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放大”呈现,使学生聚焦于研究对象。学生上台用白板笔直接画出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包括画图方式的调整,初步显现电子白板较强的交互功能,有助于学生在展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对“食物链”的理解。
师:在这条生物链中,科学家把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称为生产者,我们来看一看对于生产者的视频介绍(播放“生产者”视频)。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称为消费者(播放“消费者”视频)。
学生观看“生产者”视频和“消费者”视频。
师:看完了视频介绍,谁来讲讲——在这条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为什么?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操作:拖动图片到右上方的空白框中,“猫头鹰”和“田鼠”将显示“消费者”字样,“浆果”将显示“生产者”字样。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群组属性”的功能,设计自主互动环节,帮助学生主动辨识“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简单的食物网
师:我们都知道,在同一栖息地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动植物往往不只三种,那多种动植物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又存在怎样的食物关系呢?
教师继续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在“田野”图片中显示其他生物:狼、兔子、蛇、小鸟。
师: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中,你们能找到几条食物链?请各小组讨论后,用箭头表示出来。(不同的食物链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上台用白板笔连一连本组发现的食物链。其他组学生补充发言。
设计意图:在食物网的概念描述中,电子白板设置的背景仍强调“栖息地”的重要性。在寻找不同的食物链过程中,电子白板充分地容纳并展示了不同小组学生的不同想法,促进学生认识到一种生物不仅仅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从而认识到栖息地中生物食物的多样性。
师:你们看,这样交叉在一起的食物链像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食物网”,白板呈现连线交织成网状情况;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则先演示连线呈网状,启发学生回答。
师:生物学家把这样相互交叉在一起的食物链,形象地称为“食物网”。
出示问题:在这样一个食物网中存在几条食物链?每一条食物链都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终止?
师生小结: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终止。
设计意图:电子白板上一个个箭头显现的食物链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后的反馈。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明白了食物链的概念。继而,电子白板演示辅助学生的认识从线状的食物链自然走向网状的食物网。
(三)深入分析——掀起思辨狂潮
师:由前面的交流,我们知道,食物链的源头一般在植物,那么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呢?(播放“分解者”视频。)
师:在下面的这片草地上生活着这样一些生物——(白板出示:狼、蛇、田鼠、水稻、真菌和细菌、羊、草。)
学生辨识:哪些是分解者,哪些是生产者,哪些又是消费者?
学生用电子白板笔拖动不同的生物到不同的类别,正确的则留在相应方框内,不正确的则返回原处。
设计意图:电子白板交互性强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在用白板笔操作过程中,白板的即时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区别,加深了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
师:请把它们的食物链用不同的颜色连一连,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交流。教师引导发现: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联系在一起。
师:如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没有了分解者会怎样?(点击 “分解者”消失。)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如果没有分解者的作用,地球上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物将得不到分解,地球上将遍布垃圾;如果没有分解者的作用,植物生长的营养将会枯竭,生产者将不能生产,消费者将得不到食物,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无法维持。因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地球上生命波浪式发展、螺旋式进化的原动力之一。可见,分解者非常重要,缺它不可。
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把每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个食物网中,如果缺少某种生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白板展示数据分析)如果一条蛇一年能吃60只老鼠,一只老鼠一年糟蹋5千克粮食。据统计,人类每年要吃掉200万条蛇,那么一年过去,相当于放过多少只老鼠?损失多少粮食?
师:你们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生总结: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某一种生物的消失或数量急剧减少,就将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并亲手用白板笔勾画出的食物网,加深对生物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与理解。“分解者”的消失则直接造成物质循环的缺失。
教学反思
1.方式多样化,灵活性强
电子白板能及时、方便、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这使得它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课堂的生成,为教师及时调整提供技术上的支撑。尤其在寻找食物链,辨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与分析,灵活地呈现学习内容,完善学习环节,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反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效率。
2.突破重点难点,技术性强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求知欲和动手能力较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本课中,教师将电子白板的群组、拉幕、页面折叠等功能都充分加以应用,以期实现通过白板课件来解决本课重难点的愿望。比如,在突破食物关系的断裂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这一重难点时,教师就将这一食物关系放在整个食物网的大环境下,当运用电子白板的隐藏功能将某一生物隐藏起来时,这种食物关系的断裂所带给大自然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学生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
3.教育信息化,具有革命性
/
关键词 食物网 能量流动 营养级 简易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单方向流动,从绿色植物经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再到分解者”,从而解释了生命科学中“生物间的相互依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对食物网的概念存在诸多误解,例如,不能正确地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不能够明确地区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等。
针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该活动呈现了一个使用简易操作材料的例子,可将材料组装成模型,代表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从而向学生们展示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以期评价和加强学生对食物网和能量流动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关于能量流动和营养级的重要概念和术语,教师要事先进行介绍;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建构对食物网和能量流动等概念理解的具体模型;最后,参照教师提供的指南,学生之间对作品质量进行相互评价。
1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主动构建食物网模型,教师评价和加强学生对食物网等相关概念,如能量流动、能量散失、营养级等的理解。
2 活动材料
至少4张木盘,4根黄色木棒,1根绿色木棒,2根蓝色木棒,黄色彩泥,如图1所示。
3 活动流程
3.1 活动准备
学生2人一组,每组利用一套材料,活动时间约30 min。以下信息借助于投影机投射在大屏幕上:
木盘=生物体;黄色棒子=化学能;绿色棒子=光能;蓝色棒子=热能;黄色彩泥=太阳。
3.2 活动步骤
(1) 教师事先介绍关于能量流动和营养级等重要概念和术语,之后学生进行活动。
(2) 从太阳开始,学生将材料进行连接,制作食物链模型,使其终止于次级消费者,如图2所示。
(3) 可增加一个三级消费者。
(4) 可在食物链上增加一条代表能量散失的路径。
(5) 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连接原材料,调整食物链的结构使它成为食物网,最多有三个营养级,如图3所示。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提供的材料。
(6) 学生可选择的挑战:增加三级消费者和热量散失的路径。
当小组完成步骤2~4的时候,提醒学生检查他们的模型,并让学生使用一些相关的术语,如营养级的概念、能量流动和散失的种类等来解释他们的模型。当学生制作完成步骤5中的食物网模型后,让他们交换模型,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以下指导性的问题可作为评价的重点(投影到大屏幕上):
(1) 食物网模型符合设定的标准吗?如果不符合,那么存在什么具体的问题?
(2) 能量流动的方向都是正确的吗?
(3) 在食物网模型中,每一个营养级有多少种代表性的生物?
评价完成之后,小组之间共同交流各自的反馈信息。
4 评价与建议
该活动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对于食物网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通过构建适当的模型来体现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搭建一座更好的表达桥梁;对于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学生来说,能够有机会通过相互交流展示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力。当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进一步给予一个肯定性的评价。
建议教师在该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活动,如建议学生把分解者添加到食物网模型中,因为分解者在食物网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去研究食物网模型中代表营养级的真实生物体,可将生物体的照片贴在食物网模型中的木盘上;考虑使用同样的材料,来做养分循环的模型,例如碳循环和氮循环,木盘将会代表循环中的营养物质,木棒代表成分之间营养物质的流动路径,但必须强调食物网中营养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后,该活动若能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将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巧解 能量流动 计算
题型一:未知能量的具体传递效率,求某营养级能量的最值
例1.在“藻类 甲虫 虾 小鱼 大鱼”这条食物链中:
(1)若有藻类植物G克,大鱼最多能增重多少克?
(2)若小鱼要增重N克,最少需要甲虫多少克?
【思路点拨】能量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当食物链中低营养级生物有物质G克时,传递到某一高营养级,生物可获得的最多量可用(20%)nG(即1/5nG)来计算;而获得的最少量可用(10%)nG(即1/10nG)来计算。(n为食物链中相应营养级总数减1或为箭头数。)
(1)从藻类到大鱼共有5个营养级,则大鱼最多能增重(1/54)G。
(2)从甲虫到小鱼共有3个营养级,现要小鱼增重N克,至少需要甲虫的量,采用逆推法,即52N克。
【答案】(1)(1/625)G克 (2)25N克
【方法提炼】未知具体传递效率,且为一条食物链时,可按10%~20%的传递效率计算。设食物链为A B C D,分情况讨论如下表:
题型二:已知营养级间的具体传递效率,求某营养级的能量
例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
(1)输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kJ。
(1)输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kj。
(2)从A到B,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 和__________。
(3)欲使C增加3kg,需A__________克。
【思路点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题中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75kJ+200kJ+875kJ=1250kJ。这部分能量的流向有三:一是生产者本身呼吸作用消耗;二是流向分解者;三是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同化。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效率10%~20%是一个平均值,在不同的食物链和在同一条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具体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要用具体的数值来具体的计算。
本题中能量从A传到B的传递效率为: 200/(175+200+875)×100% = 16%,从B传到C的传递效率为:30/200×100% = 15%。在计算C增加3kg需要消耗A的量时应按实际的传递效率计算,即:3kg÷15%÷16% = 125kg。
【答案】(1)1250 (2)16% 15% (3)125
【方法提炼】(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本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100%;(2)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味认为传递效率为10%~20%。
题型三: 已知各营养级供能比例,求某营养级的能量
例3.若一个人的食物二分之一来自植物,四分之一来自小型肉食动物,四分之一来自牛羊肉,则人增重1kg时最多消耗植物___________kg。
【思路点拨】先根据题目要求画出食物网(如右图),其次据题目要求“最多消耗植物”,故按照最低传递效率10%计算,人的增重从不同途径获得能量的比例也已明确告诉。则解题图解如下:
【答案】280克
【方法提炼】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画出食物网图;第二要搞清各条食物链的具体供能比例,并将各比例分别落实到每条食物链上;第三要确定传递效率是10%还是20%,仍然要考虑“至多”与“至少”的问题;第四必要时采用逆推法更简捷。
题型四:未知各营养级供能比例,求某营养级获能的最值
例4. 下图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kg,最少消耗水藻___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__kg。
【思路点拨】此题没有告诉低营养级生物向高营养级生物能量传递的固定分配量,所以解题方法与上题稍有不同。求最少消耗水藻时,就要选最短的食物链,即水藻小鱼人,传递效率按最大20%计算,设最少消耗为X,则X×20%×20%=1,所以X=1÷20%÷20%=25kg;求最多消耗时,就要选择最长的食物链,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传递效率按最小10%计算,设最多消耗Y,则Y×10%×10%×10%×10%×10%=1,所以Y=1÷10%÷10%÷10%÷10%÷10%=100000kg。
【答案】25;100000
【方法提炼】在食物链中,已知高营养级生物的增重,求低营养级生物的物质重量时,应该用除法计算(又称食量放大法)。在不知能量传递效率时,要求某营养级的最值,更要弄清楚具体的食物链。如高营养级生物要增重N g,至少需要低营养级生物的物质重量应按最大传递率来计算,即N÷(20%)n=5nN;而最多需要低营养级生物的物质重量应按最小传递率来计算,即N÷(10%)n=10nN。
题型五: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5: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
A.W1>10W2 B.W1>5W2 C.W1
【思路点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小于或等于20%则不会导致其稳定性的破坏,而大于20%则有可能引起某些营养级生物量的大起大落或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被破坏。纵观本题的四个选项,A选项反映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B选项反映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20%,C选项反映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10%(但不一定大于20%),只有D选项反映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20%。
【答案】 D
【方法提炼】能量流动效率能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在传递过程中,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容易引起种群的生长、繁殖或再生等的障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故在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必须时刻关注能量流动效率。
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 、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具准备:
1 、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挂图。
2 、湖泊生态系统的挂图或幻灯片。
3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示意图挂图。
4 、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述与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哪些类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回答:略)
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再进一步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出示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挂图,指着图讲述)这幅图上画的是草原上的部分生物一一细菌、蚯蚓、草、蝗虫、兔、食虫鸟、吃草籽的鸟和鹰。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回答:略)
讲述: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鹰和吃虫的鸟似乎与草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分析一个实例。在我国某地的草原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人们在搞人工种草的试验时,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就用网子把试验区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
[ 深究 l ]: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种草试验区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这固然保护了草籽,但是吃草的昆虫在失去了鸟的控制以后,就会大量繁殖起来,结果大部分草的叶子被虫子吃了)
[ 深究 2 ]: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讲述: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一片草原、一块农田,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出示 “ 湖泊生态系统 ” 挂图或幻灯片)
板书: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提问:这是湖泊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为什么说这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呢?(回答:略。)
[ 深究 3 ]:地球上还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回答:还有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提问: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 深究 4]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归纳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板书: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组成:生物部分: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整体,它的各种组成成分就如同一个生物的各种器官一样,具有不同的功能。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 深究 5] :阳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 深究 6] :在生物部分中,植物、动物还有细菌和真菌是不是起着相同的作用?首先分析一下,植物和动物在生理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深究 7]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得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板书: 2 、食物链:像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叫做食物链。
[ 深究 8] :草、虫、鸟的食物关系应如何表达?(答:草 虫 鸟。纠正学生常出现的错误)
提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是不是只有一条食物链呢?(答:不是)出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挂图或幻灯片。
[ 深究 9] :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食物链?( 5 条)分别是哪几条呢?
答:草 兔 鹰;草 兔 狐;草 鼠 狐;草 鼠 鹰;草 鼠 蛇 鹰。
板书: 3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一种消费者不只吃一种食物,同时也可能被多种其他消费者吃掉,这样就形成了许多相互关联的食物链,也就是食物网。
提问: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哪种生物的数量最多,哪种生物的数量最少?(分析:略)
板书:三、生态平衡
1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深究 10]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分析一条食物涟:草 鼠 鹰。若鼠多,则草少,鹰多;草少了鹰多了又将使鼠的数量减少;因而使得鼠的数量不会出现无限增多,也不会无限减少,维持相对稳定。其他生物也是如此。
板书: 2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 深究 11]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
联系实际与学生们谈谈汉江河的保护,梨花湖的保护,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理解更深刻。
小结: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考试大纲的具体化和再创造。教师和学生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和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与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然而,在一次布置学生看书的过程中,学生却对我唱到:“看书总是简单,考试太难”。这“简单”和“太难”既透视出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对看书的困惑,也折射出了学生在教科书阅读策略方面的缺失。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看法与体会。
一、如何阅读教材
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其中教科书的阅读应以精读为主,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带着问题阅读。根据学生要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教科书进行精读。比如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图中有几种成分?2.几条食物链?3.哪条食物链最短?4.哪条食物链最长?5.在最长、最短食物链中,猫头鹰属第几营养级?6.兔,鼠,食草昆虫是什么关系?7.蜘蛛、青蛙什么关系?猫头鹰与狐呢?吃虫鸟与蜘蛛呢?8.狐,猫头鹰有没有关系?9.含能量最多的成分是谁?10.含能量最少的生物是谁?11.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最少的食物链是分别哪些?12.此系统还缺何种成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能使阅读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精细研读课文。如果说问题为阅读进行了定向的话,那么,细读是体现阅读效果的关键。细读时要做到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轻易放过,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为此,要特别注意:
1.捕捉关键字词。在生物学的概念中,有些是通过下定义而得到的概念,这类概念叫做定义性概念。在阅读这类概念时,应该把捕捉其中的关键词作为阅读的重点。例如教材中把群落的概念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高中生物》第二册P76)。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把定义中的“一定的自然区域”、“各种生物”作为关键词圈点化线突出来同时在教科书上下、旁栏空白处做上批注,“农贸市场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不能被称为群落,“各种生物”一般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关注“模糊”词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正因为如此,在生物学教材中,对有关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环境、遗传变异等的描述中,大量地使用了诸如“绝大多数”、“主要”、“一般”、“几乎”、“通常”等“模糊”词语,如“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DNA分子中”、“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等。这些“模糊”词语的运用,不仅使教材中阐述的生物学知识更加科学、严谨,也使其中蕴含着某些特殊的含义。如“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就蕴含着“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遗传物质存在”。
3.重视插图解读。图文并茂是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一大特色。生物图表以其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容量丰富等特点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阅读教材时一定要重视对相关图表的解读。读图时一方面要弄清图的类型和作用,分析构图材料的含义。如实心的圆点通过大小、疏密之分,既可以表示物质的浓度,也可以表示生物某些结构的明暗度,还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无形物质的分布区域,如细胞模式图中的细胞质、细胞核和核糖体都可以用圆点来表示。
二、如何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对阅读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上。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果至关重要。就高中生物学教科书的而言,阅读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效果。
(一)概括要点。人的记忆并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以概念、原理的网格储存在记忆中。因此,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阅读内容如果单靠简单重复、机械背诵,往往会事倍功半。而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这些内容进行条理化,概括出要点进行记忆。例如对于“基因突变”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点来认识和记忆:1.基因突变的基本单位是碱基对;2.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可能会引起氨基酸的改变;3.基因突变只改变基因的结构和种类,不改变基因的数量。
(二)善于归纳。对于有些生物学知识,可以通过归纳特别利用数字的形式进行归纳,这样既突出了知识的重点,又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学习细胞器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细胞器的种类归纳为“六体”: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溶酶体,“一网”:内质网“一泡”:液泡。
(三)多用比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经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多多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阅读效果的提高。生物学知识中一些知识,特别是一些概念具有相对和相关的关系。如DNA复制、转录和翻译,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发生时间、场所、模板、原料、产物和工具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归纳。
反思贯穿整个教学
课前反思 教学经验来自用心的学习实践,长期不懈的反思感悟和扬长避短的经验积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钱梦龙说:“这节课我备了几十年,我一生都在备这课。”
笔者举一个《七色光》的例子,说明课前反思的重要。在讲制造彩虹时,先问问学生是否知道怎样制造彩虹?然后通过学生回答再进行补充,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中制造彩虹的办法,分组进行制造彩虹。这样讲表面看起来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学生说出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实际分析一下学情,学生对制造彩虹的意义白光分解成七色光不明确,在被动的做制造彩虹这件事情。学生也不明白制作方法和原理,虽然阅读了书上的方法,但是做起来也很盲目。学生没有白光分解成七色光这个前概念,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来。这时候,需要教师直接先介绍这个知识给学生。所以,在安排教材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放到制造彩虹这个实验之前进行阅读,并重点指导学生两个问题:白光可以分解为七色光(让学生知道制造彩虹的意义和原理);引导学生知道牛顿用三棱镜分解白光,我们进行的实验用水和镜子也相当于组成一个三棱镜。这样安排教材内容,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实验,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中反思 在讲《斜坡的启示》这一课时,教师先用斜坡推自行车上台阶这个图片与古人搬运巨石的图片得出斜坡可以省力,然后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设计不同角度的斜面,发现拉力大小与斜面角度大小的规律和斜面省力的规律。在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通过这一个实验掌握两个规律,思路有些不清晰,对斜面能省力这个知识认识不够,于是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单独把斜面能省力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斜面能省力这个规律。学生想到先测出小车的重量,再与拉力进行对比得出斜面能省力这个规律。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有时候需要把不同问题分开进行实验,不要把多个问题用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课后反思 笔者举一个自己教学中的案例,说明反思的重要性。在有趣的食物链中,有一个学习目标是学会写食物链。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出示几幅图,其中有一幅是图中有果实、田鼠、猫头鹰,让学生写出一条食物链。学生不知该如何下笔,笔者提示了一句用文字表示出来,然后学生就用文字写出这几个生物,并做了这些生物之间的连接。笔者让他们连续写了几条不同的食物链,再总结食物链的共同特点。笔者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方面有:①让学生自主连接生物之间食物关系;②通过几条食物链,让学生熟悉巩固食物链的书写;③让学生自己总结食物链的特点,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教研室的专家来听课并点评,笔者才反思到一个重要的环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开始学生写食物链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思维是,有的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食物之间的关系,有的用文字的方式表示,有的用其他方式,笔者应该给他们自主思考并书写这样一个活动,就会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思维过程,那么整个这个阶段的教学就完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专家的精彩点评对教师的成长帮助很大,笔者也要随时进行反思。
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学中,教师需要反思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否能够自由思维,发挥特长。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x书,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实验、分析、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寻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授学生以“渔”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建构新评价观 评价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促进一切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仅仅是评价的一种方式。
反思的意义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人类长期积累与探索的结晶,教师应该汲取和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师会遇到许多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情况。所以,主张教师“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互动,这种互动的桥梁就是反思。反思为教师开辟了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