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市场监督管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监督管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监督管理培训

第1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监督工作

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全球化模式加剧,我国的楼市建设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建筑行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新。虽然我国建筑业发展已经和早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问题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建筑工程安全包括: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等多方面。建筑工程安全是施工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不注意安全问题,那么发生了安全事故后,不仅仅是资金财产的损失,更多的是人身安全问题。因此下面针对于建筑工程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和怎么有效的解决进一步说明。

一、 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在施工中没有遇见重大事故,所以大多的施工单位领导还是处于盲目自信中,缺乏安全意识,工程安全制度的建立不是那么完善;正是因为有制度的漏洞,造成了建筑施工中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着责任不明的状况,施工监督管理者不能主动的完成在该岗位的任务,并且还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由于施工监督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制度漏洞导致不能将责任划到个人,那么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也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就出现了质量安全的隐患,导致了工程安全的隐患不能及时的发现和治理,从而会出现相应的安全事故。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施工单位的监理人员不足的情况,就形成了一人多职的现象,使得一些违法、违规操作更容易,并且难以发现,不能及时的改正和制止。

(二)安全培训“纸上谈兵”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培训往往都是拘于纸上谈兵的形式,没有真正的进行实际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现在城乡规划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大量的土地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涌入,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工更倾向于建筑行业。根据有关的数据调查显示,现在我国工程建设的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数是由农民工组成的,他们的专业知识薄弱,没有相关的培训,因此在操作时候就会存在着方法不正确,行为不规范,安全性降低等,这些都为

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加大了工作量。虽然现在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监督工作人员有相应的职业培训,但是由于实际的施工流动性和多种工种同时工作导致安全培训没有落到实处,只是拘于形式,导致岗位人员对自我的保护意识不强,出现安全问题频率增加。

(三)安全资金投入少

现在安全资金投入情况相当的不理想,从建筑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上看:资金的投入是必要的主体,企业必须对自身安全负责,加大资金的投入;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很多的建筑企业都将安全资金尽量的节约下来转入其他的投资,没有投入必要的安全管理费用,这样就导致安全措施得不到资金的保障,必要的保障设备没有,这时候施工人员的安全就不能够得到保证,安全隐患就存在。

二、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一)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建立监督管理体制时,需要根据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部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的特点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工种、工序、作业环境等,建立完整可靠的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施工前期就要预测施工中可能遇见的安全问题,前期就要排除故障,及时的治理安全隐患,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达到监督管理的目标。

(二) 做好安全防护宣传工作

安全防护宣传工作是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督中的一个重点,首要就是让施工单位能够从根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安全防护宣传工作方面可以通过安全教育讲座、宣传图册等方式来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让施工者能够将安全放在首要地位,能够放入到工作中去。管理工作的结果受到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要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培训能够从一定层面的提高管理工作者的水平,因此安全防护培训是不可缺少的。培训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从上到下的形成各级管理的培训制度,明确各级的安全责任,把相应的责任分配到具体的人,这样全局性的考虑,能够确保消除安全隐患。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也要针对于单项工程或者是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加大排除隐患的力度,这样才能进一步的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三) 加强现场施工的安全防护工作,加大安全投入

建筑工程安全是建筑工程项目的首要问题,企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施工项目安全性的重要性,必须给予支持和肯定,然后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现有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种、工序、工艺技术的难度系数进行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完整的设备、数量充足的安全防护道具对于危险工序的生产操作责任人等都能够全面的满足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施工。除此之外,安全管理工作者应该提前检查好现场施工的设备,保证其安全系数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减少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安全方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安全隐患,针对于如何改进目前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对现在的安全监督管理现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安全防护宣传工作才能培养新型的人才,这才是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最好支持,达到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静红.新时期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0,27:199-200.

[2] 赵灵建.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01:58.

第2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纤维 检验 纺织业 发展

一、当下纤维检验事业面临的困境

1、纤维检验工作受到了国际贸易当中的挑战

纤维不但是农业产品,同时又是纺织业当中的重要原料,纺织品在我国的出口商品当中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的位置,根据我国统计的数字显示,我国每一年的纺织原料和纺织制成品的出口数量约占我国出口总数量的 16.7%,纺织品的进口在进口总量当中约占了4.7%,由此可以发现,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纺织品的。但是我国对国外的纤维制品的技术贸易性的限制要求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我国的纤维标准在整体性的技术上还是和国外很多的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纤维制品的出口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手段还是在于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2、纤维检验工作正遭遇着新型技术的挑战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种新型纤维制品不断的面世,象是防虫棉、彩色棉、大都蛋白纤维、负离子纤维等等,这些新型的纤维制品还没有规范的检验办法。一些特别的动物绒毛,我国国内的检验准确性还是非常的低,而且工作效率也非常的低。而一些例如服用功能纤维、耐高温纤维等等,我国还没有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完全就是空白的阶段。但是在生物、技术与光学等的发展不断进化的今天,在国际上对这些纤维的检测已经有了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了,如果我国也可以加入到这列研究队伍当中,那么对于我国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将会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3、纤维检验工作也面临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的挑战

在未来几年我国的发展当中,经济改革将会不断的深化,需要严格的执行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需要抓紧机会,面对挑战,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步伐共同前进。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需要先将“三农”的问题妥善的解决,因为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是属于基本的发展方向。而未来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离不开纺织品的模式发展转变。怎样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调整纺织品的产业结构域发展模式,将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外的纤维检验工作当中,仪器检测已经完全的取代了传统的感官检测,而仪器化的检测方向也是未来检测工作当中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全面科学化手段的必然措施。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科学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质量水平的提高,也是工作效率的提高表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我国检验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还是存在,要不将这些问题攻克的话,纤维检验工作就不能够取得本质性的发展。

二、促进纤维检验事业发展的意见

1、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做为一个CNACL认可的实验室,一个集检测检验、监督执法于一体的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我们目前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我国已加入WTO,面临着开放的检测市场的挑战,即要面对国内检测机构的竞争,还要迎接外资检测机构的挑战。而《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的公布,向社会明示了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对棉花、羊毛等天然纤维质量监督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纤维产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纤维检验职能将更加体现在政府对流通中纤维质量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的管理职能。入世后纤维质量监督机构所承担的法定职责将不会改变,应该包括纤维质量的监督执法、执行国家安排的质量监督抽查任务,承担法定的纤维公证检验任务、承担纤维标准化归口管理职能。要圆满、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些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能与工作,我们将在巩固完善已逐步建立起来的纤维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2、围绕纤检中心工作开展系统业务培训

办好对2009年新颁布实施的新标准宣贯培训:HVI操作、维修、信息系统的培训:山羊绒、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技术规范、技术骨干的培训以及纤检科技与标准化管理培训交流活动。指导地方纤检机构围绕服务纤维产业发展,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标准化普及性培训同时针对产业、企业需求组织有针对性的检测技术培训、标准宣传培训,切实服务社会、服务产业。

3、大纤维检验工作的技术创新

科技的主要动力就是创新,创新的能力和科技的实力之间是直接联系的关系。我国对这方面的工作关注度越来越高,不断的派人到国外参考学习,在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发展状况, 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技术创新之路。在纤维检验的工作当中,更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操作手段应用在检验工作当中,技术的创新标志着我国的纤维检测能力正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4、加强法治管理,规范纤检执法工作

按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棉花和絮用纤维制品质量执法工作检查.提高纤检执法人员素质,提高纤检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5、不断改善和提高非棉纤维

公证检验工作水平,认真落实山羊绒、生丝和麻类纤维公证检验计划,扩大生丝公证检验在织绸企业的检验数量。调整麻类纤维公证检验的区域分布和检验任务。完善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程序和检验规程,加强对检验计划、检验规程和程序执行情况的监督,认真组织非棉纤维公证检验监督抽验,进一步规范公证检验过程.不断提高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工作质量。紧紧围绕非棉纤维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依据公证检验数据开展质量分析,提高公证检验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度提升非棉纤维公证检验有效性。

结论: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我国的纤维检验工作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不仅纤维的触感更加的舒适,而且纤维的质量也更加的可靠。相关的技术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设备方面也有了重大的提高。我国的纤维检验事业正朝着蓬勃有序的方向不断的发展,而且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以后的发展工作当中,只要技术上不断的创新,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始终不放松,纤维检验市场将会建立起有序的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第3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 管理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质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1.1 当前工程质量状况是: 总体工程质量水平有所提高, 不少地区创出了高水平的结构工程和综合工程; 施工技术及施工机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运用。当前新的质量形势下, 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最为突出, 用户对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对工程质量责任追查更加严格, 企业对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保证更加重视。1.2主要问题是: 工程质量参差不齐, 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施工单位粗放型管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工序交接验收不严格、施工记录不按时填写、工程阶段验收不按规定进行; 有的对实体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养护, 追时间抢进度, 造成不可弥补的质量缺陷和质量问题。另外, 工程监理不能到岗到位, 不能完全行使监理权力, “三控制一协调”职能不能正常发挥。

2、质量问题分析工程质量及质量管理在很大空间上仍然存有很多问题, 还存在着不少的设计和施工缺陷及质量管理问题, 质量事故及质量投诉时有发生, 其主要原因是:2.1 企业控制。参加建设的各单位, 没有把质量真正放到第一位, 没有完全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在投资项目负责制、工程招投标、资料管理、价格标准、设计图纸深度、图纸审查、监理委托、开工许可、工程进度、竣工验收程序和内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2.2 材料、环境影响等因素。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及使用功能, 有的建设单位为了降低投资, 压低工程造价招标, 施工单位为了追逐利润, 侵用设计安全系数, 忽略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 采用劣质建材以达到追逐利润的目的。2.3 操作技能不平衡。目前各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基本依靠外雇民工, 技术工人不固定, 流动性强,工人得不到系统的培训, 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施工水平参差不齐。2.4 各方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明确及配比等因素的不稳定性。目前的建筑市场是建设单位的市场,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了保住工程的连续性, 与建设单位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合同履约关系, 使得建设单位的权利不断增大, 质量责任的分配发生变化:一方面建设方不按规定赋予监理应有的权利, 另一方面是监理外聘人员居多, 水平低责任感不强。同时也存在建设、施工、监理三方人际关系和管理体制上的弊端, 造成监理工程师不能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2.5 领导意识的影响。各建设单位的主要领导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 对建设工程接触较少, 对相关政策和知识了解甚微, 遇到建设工程又不能做到先学习后管理, 有的连基本的程序和手续都不知道; 制定的施工合同缺项, 施工执行的标准和规范没有明确规定, 给施工单位降低标准、野蛮操作创造了条件。

3、加强宏观调控监督力度, 提高工程质量“发展是硬道理, 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对于我们来说, 就是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搞好工程质量是发展的需要, 更确切地说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必须下决心改变自己所有粗放的、不规范的问题,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领导质量第一意识问题; 谁都可以管的问题; 质量与效益关系问题;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问题等思想观念转换问题; 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 建设各方主体全面了解和掌握并严格执行各自质量行为规范的内容和方法问题。3.1 思想观念转换问题。第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定期组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培训班,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培训的内容包括: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质量管理标准、规范, 国内外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管理某项建设工程的领导应该掌握有关工程建设的规定, 不能盲目下结论和决策。第二,树立创优意识, 用户至上意识, 搞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施工队伍完成的每一项工程, 必须经得起考验。规范管理、文明施工不仅对质量有保证, 也会树立起自己的形象。第三、监理单位要树立主人公意识、质量第一意识。工程监理人员作为建设单位聘用的主要技术管理人员, 对所监管的每一项工程要尽职尽责, 敢于负责, 敢于向不良现象作斗争。3.2 理顺关系,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步, 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 责任要落实到人, 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质量行为意识; 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 建筑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工程报建审批核准制度、投资项目法人制度、工程施工单位管理与准入制度、开工许可制度、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管理制度等; 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如: 投资项目责任考核机制、工程质量奖罚机制等。3.2 完善监督管理内容, 规范各方主体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建立和遵循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程序, 明确监督管理任务、内容、范围、职责和权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范围包括: 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交通建设项目及其配套、辅助和附属工程; 参加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五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 用于建设工程的材料、工程用品、构配件; 工程实体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涉及安全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使用功能、环境质量。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任务: 制定监督管理工作方案。每个工程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针对工程特点, 明确监督的具体内容、监督方式。在方案中, 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他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 做出实施监督的详细计划安排; 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有关人员的资质或资格及到岗到位情况。检查各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 检查有关质量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规定; 检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按照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方案, 对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他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进行 现场实地抽查, 并对这些项目的质量验收进行监督管理; 对用于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抽查; 监督工程竣工验收。监督工程验收组织形式、验收程序以及在验收过程中提供的有关资料和形成的质量评定文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实体质量是否有缺陷, 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是否符合国家验收标准, 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重新组织验收; 对预制建筑构件和主要材料的质量进行监督; 组织分析质量事故, 并对事故责任者拿出处理意见; 组织质量投诉的鉴定和分析; 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程序, 规范建设各方质量行为。3.3 应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目前国际上通用ISO 质量保证体系。ISO 的质量管理核心是过程控制, 关键是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 措施是施工纪录。目前, 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ISO9000 体系认证, 也有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了ISO14000 体系认证。其执行的关键是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纪录, 只有做到了事事有人写、有人做、有人记、有人查、有人改,ISO 质量管理就一定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写、做、纪、查、改是一个整体控制过程, 称之为质量循环,走过一个循环, 质量就会提高一步, 所以也称之为质量螺旋。如果差了一个环节, 整个ISO 质量体系都不会起作用。可追溯性就是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追查到每个环节和过程的责任人。只有坚持规范记录, 事事可追溯, 才能使产品生产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能做到责任落实到人, 使每个员工都有压力感, 我们的质量才有保障。3.4 引入质量评优机制, 给建筑市场注入竞争活力。监督备案制的实行, 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谁核定, 谁负责”的质量意识。然而, 建筑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 它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服务年限久、与人民工作和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 每一个投入使用的建筑产品都必须是合格品。在工程质量自我评定中, 施工企业往往出于自身考虑, 虚夸质量; 而监理单位由于公司业务的局限性和出于公司发展角度的考虑, 在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时也会放宽要求。鉴于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 监督部门应该在做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同时, 适时引入评优机制, 督导各建筑单位主体行为健康有序地发展, 创造一个蓬勃向上、稳定有序竞争的建筑市场。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2、韩之俊.质量管理.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oo3.4

3、潘明远.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8

第4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 企业领导干部管理 队伍建设 发展前景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1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一个企业的执行力有着直接的体现。同时,企业的干部是企业组织各种活动的率领者和引导者,是企业这个大组织中的主要角色。

企业领导干部的工作素质和能力是能否做好企业的关键所在。当下,我国企业不断的进行整改的工作,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总体上看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现状是趋于良好,但是一些企业内部仍然会存在问题,以下是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企业领导干部任用机制缺乏说服力。现如今,企业的干部任用制度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最大的问题就是透明度不够。企业领导干部是经过能力和素质考验选的管理人员,但是一些企业的干部却存在投机取巧内定的情况。这就不符合企业领导干部任用机制的相关规定,这样选的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都缺乏鼓动性,员工也无法服从干部的管理,干部管理工作自然不能做好,管理工作就会缺乏效果,达不到企业要求。

(2)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作组织,企业的各种活动和企业发展都需要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管理,才能保障企业正常运行,企业才能获得良好的绩效。但是当前一些企业的干部监督机制不到位,监督管理工作出现众多缺失不足的问题,这就使得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效益。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干部的监督工作不到位,员工就会出现松懈状态,干部管理工作的效率自然就降低。

(3)企业领导干部权力制约存在薄弱环节。企业领导干部是存在在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工作,企业的各项工作才能有序正常的施展开。但是当前有些企业领导干部权力制约存在众多的问题,干部和干部之间权力相抗衡而没有得到很好的配合,这就使得干部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管理工作出现失误。企业的干部权力有的是需要相互配合进行工作的,这样干部管理的权力才不至于过于集中,如果出现某个干部的权力过分集中或是干部没有管理权力,这样企业就无法保持正常的工作运转。

从上述部分可以看出,当前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进行有效的提升是当前企业要重视的问题。

2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意义

提升企业的干部管理工作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企业在管理方面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企业执行力强弱的关键要素。以下是对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几点意义:

(1)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日常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自然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理念是企业管理的直接体现,一个好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自然会加强,让干部的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的权威性、公信力和感召力能够使员工达到一种共识的作用,这样,企业的发展自然会顺畅,企业在战略性方向上就会走向规范和高效了。

(2)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对企业执行力有着重要作用。当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有序和高效进行时,干部的决策和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企业内部管理的执行力才会得以体现,企业才能朝着领导的方向前进和发展。有较强地领导力的干部,员工才会乐于服从干部管理,并接受工作的安排,让企业相关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样企业的执行力就会在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说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对企业的执行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3)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影响企业风格和内部环境。企业内部干部管理工作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企业内部的人文环境。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如果出现墨守陈规、权力乱用、问责不当的问题,企业部管理的员工工作作风自然会出现漏洞,那样企业内部的人文环境就会乌烟瘴气,企业效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提升企业的干部管理工作可以对企业的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3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策略

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如何提升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能力,如何有效让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有序和正常进行,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对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存在和问题和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几点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对企业领导干部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企业的干部资源在企业里面占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企业的发(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6页)展和壮大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就要对企业的干部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这样企业的干部管理工作就能得到贯彻和落实,企业的效益自然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干部进行优化整合,让能力强的干部去进行领导工作,加强管理工作效益,最后达到提升干部管理工作的效果。

(2)加大对企业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提升队伍素质。人才对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所以必须抓好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干部才会让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对于企业领导干部任用不透明的相关问题就要做出调整,应该看干部管理工作的能力决定工作任务,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实行透明制和公开制,让干部管理工作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才能让企业发展状态趋于有序。

(3)完善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考评体系。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考评对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考评体系可以让企业领导干部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起到一个监督和完善的作用,企业领导干部的严谨度和完整度都会得到提升,最后工作的效益自然也能提升,有效性就会得到凸显了。如建立严格的工作考评制度,实行奖惩制度,干部要进行相关的工作总结,对员工要进行严格的工作记录和总结,直到形成完整的考评体系。这样,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自然能有效的提升。

(4)对企业领导干部进行全面的管理基础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将会进行新的整改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根据市场形势对干部进行相关的管理培训工作,要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让企业领导干部适应改革的阶段,最后达到企业执行力和管理能和企业改革相适应的状态。如让企业领导干部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培训工作,提高企业领导干部人员的素质,对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性知识培训,培训结果良好的干部才能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进行整改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和优化的竞赛,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深化干部的制度改革,对干部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提升,合理选拔和任用干部,完善干部管理工作的考评体系,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这样,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现代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8).

第5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疫;问题;对策;新平县

中图分类号:S828;S85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43-02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食品要求更加严格,猪肉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肉食品,从养殖到餐桌全程安全生产倍受政府部门重视,生猪定点屠宰检疫是保证肉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新平县生猪屠宰检疫设备差,检测技术落后,生猪屠宰监管职能下放后,各职能部门协调困难,难行成综合管理合力,加之各地区检疫管理各不相同,猪只疫病种类增多,来源复杂,快速检测技术整体更新慢,检疫执法滞后等因素制约,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开展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笔者多年从事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对影响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和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与同行商榷。

1 新平县生猪屠宰检疫概况

1.1 生猪屠宰检疫执法机构

新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驻生屠宰检疫人员有 6 人,大专文化,年龄均43岁以上,其中兽医师3人,高级工3人,有配套的电子出证设备及严格管理制度、执法程序、检疫操作技术规范,配备办案取证设备一套。

1.2 生猪检疫情况

2016年1~9月,生猪存栏32.47万头,肥猪出栏36.68万,屠宰检疫肥猪49 209头,检出病害猪77头、计重6 936.3 kg,检出病害猪肉率0.016%,全部进行无害化处,产地检疫动物203 143头,受理率达到100%;电子出证(动物A证)500份、(动物B证)500本,入场动物检疫率100%。

2 新平县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

2.1 综合执法监管有待加强

现状是上级重视生猪屠宰检疫工作,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监督管理,畜牧兽医执法依据充分,具体有《中华人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规,检疫人员持证上岗,熟悉法律法规和检疫操作规程,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经费保证。但是屠宰场监管职权下放后,各职能部门存在推诿扯皮现象,部门间难形成合力,使屠宰场整体监督管理能力不强,屠宰秩序混乱,影响生猪屠宰检疫正常开展。

2.2 检疫检测手段差,装备落后

生猪屠宰检疫及宰后检疫都以传统的“五部十三刀”感观检疫为主,从检测部位组织器官变化情况判定检疫结果,化验室建设滞后,检测技术更新慢,快速检测设备欠缺,办案取证器械配置不足,生猪屠宰检疫环节“瘦肉精”检测面不广,检疫出证程序有待于规范,诸多检疫不利因素给生猪屠宰检疫技术支撑及行政执法带来困难。

2.3 屠宰检疫人员综合业务技能水平不高

检疫人员工作热情不高,检疫专业知识更新慢,检疫技能落后,外出参加技能培训学习少,法律法规及行政执法程序掌握不全面,办案取证及案件资料制作不规范,使生猪屠宰检疫整体水平不高。

2.4 生猪碓锤丛樱宰前检疫难规范

在市场经济带动下,鲜活畜产品交易频繁,各地检疫监督制度各不相同,县外猪只流入本县增多,有的猪只虽然有出县境检疫合格证,产地检疫证,但没有免疫耳标或免疫耳标加挂不齐全,有的猪只不是在产地开具的检疫证,生猪来源广泛,以及健康情况复杂,凭检疫证及宰前检疫难断定猪只健康状况,使宰前检疫质量不高,宰前检疫风险依然存在。

2.5 经营者法制宣传教育不广泛

部分生猪贩运户随意到县外调运生猪,不规范开具出县境动物检疫证、消毒证,或者到产地以外检疫点虚报产地开检疫证,或非法到疫区调入生猪,部分隐性带病猪只传入本县。使输入性疫病传入风险加大,以致屠宰检疫难度增加。另外由于国家规范了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部分屠户缺泛遵纪守法意识,随意购卖患病生猪到屠宰场申报屠宰,使屠宰检疫风险隐患和无害化处理任务加重。

3 对策

3.1 整合力量 综合执法

建议由县人民政府牵头,整合公安、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税务、经贸、畜牧等部门职能职责,规范猪只调动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调运病害猪只行为,对造成疫病扩散和食品安全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狠抓典型违法案例、教育和震慑不法经营行为,打造安全有序的经营氛围,保证猪肉安全供给,实现无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目标。

3.2 加大检疫经费投入

把生猪屠宰检疫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责令农业部门承担并组织实施。一是要建立健全屠宰企业防疫设施,无害化处理设备,为生猪屠宰检疫提供辅助支持;二是要更新和购置快速检测设备,提高检疫检测能力,为宰后可疑疫病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执法依据;三是配齐办案器械,如数码相机、录音笔、摄相机、特别是每个检疫员要配执法记录仪,为检疫执法过程提供证据。

3.3 提高检疫人员综合技能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各种绩效制度,提高检疫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作风优良、团结干事,敢于担当的团队精神;二是制定学习计划,定期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检疫条例》和行政执法知识,规范执法行为,同时巩固好检疫基础知识,更新检疫技能;三是可分批选派检疫员到省城生猪屠宰检疫点跟班学习检疫新技能,推进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开展。

3.4 严格生猪屠宰检疫

严格查证验物制度,对不具备产地检疫证,出县境动物检疫,免疫耳标的猪只,不允许入场屠宰,实行动物追踪溯源和责任追究,教育经营者不到疫区调运猪只,不违法收购患病猪只,购猪要到报检点开具检疫证,凭检疫证进入检屠宰程序,经宰前宰后检疫合格后,加盖检疫合格证、章后出场分散经营,对故意将患病猪只调运到屠宰场检疫的屠户,猪只无害化处理费用由本人自己承担,不列入无害处理补助范围,从整体上提高屠宰检疫质量。

3.5 强化监督管理和普及生猪屠宰检疫法律知识

第6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企业可持续发展(以下简称SCORE)项目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促进中小企业改善工作场所的管理培训与咨询项目。SCORE项目目前在全球九个国家实施,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南非、加纳、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通过组织、推广专业化的SCORE培训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改进管理,推动企业尊重工人权利,在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为深入了解SCORE项目在中国的试点、推广与实施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SCORE中国项目经理张绪彪博士。

一站式“参与式培训+企业咨询”

张绪彪介绍,目前国内企业咨询与培训市场,培训与咨询往往是分开的,培训的问题是效果不明显;而咨询效果会很好,但咨询费用贵,投入时间和精力多。SCORE项目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有可实际操作性的一站式“参与式培训+企业咨询”,既满足了中小企业的需求,又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导入一种方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产生实际效果。

SCORE培训共分为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培训周期为2~3个月,包括两天集中培训和三次企业现场辅导。五个模块分别是:

第一模块,工作场所合作――在工作场所建立起有效的尊重、信任和沟通机制。该模块具有普遍性,即所有参与企业都要先从工作场所合作开始培训。帮助企业将员工团结在共同的目标下,并且让所有员工都参与到持续改进的过程中。

第二模块,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与客户需求相结合,帮助企业通过识别客户需求、发展质量保证文化以及系统性降低缺陷来改进绩效。

第三模块,生产力与清洁生产――在竞争的工业化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共赢解决方案。通过清洁生产提升生产力,帮助企业通过系统性降低浪费和能耗提升生产力并节约成本。

第四模块,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战略规划体系,合力引导人员流动。帮助企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招募、激励并发展合适的员工做合适的工作,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五模块,职业健康与安全――构建安全健康的生产力平台。帮助企业消除或减少导致伤害、消费和低生产力的工作场所中各种类型的健康安全风险。

第一模块即“工作场所合作”为所有企业的必修模块,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参加任何其他的四个模块。同时,SCORE项目建立了一个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即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从企业进行培训开始,持续衡量并每月更新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以评估培训效果。

张绪彪介绍,SCORE项目始终强调参与式方法,让一线员工不仅参与到企业培训中,更参与到企业改进的过程中。在咨询阶段,外部咨询顾问会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改进小组(Enterprise Improvement Team,EIT),即由企业的工人和管理者组建一支团队,负责制定企业改进方案,落实方案的实施。并且,持续地跟踪小组的工作,提供持续的辅导。要求一名外部咨询顾问针对一家企业,对企业进行周期性辅导,同时督促改进小组形成企业改进方案(Enterprise Improvement Plan,EIP),改进项目负责人根据方案进行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尽可能地带动更多员工参与到改进过程中,持续推进改进工作。“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咨询意识相对不强。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在导入一种方法,培养企业形成全员合作、充分参与持续改进的咨询意识和文化”,张绪彪说道。

服务型预防性安全监察培训

安全监察是职业健康和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绪彪介绍,劳工组织在定义政府的角色时,政府不仅是监管者和执法者,还有个重要的角色是进行预防性的监管。并且不只在预防上监管,还要提供一种顾问、指导的服务形式,给企业提供帮助和建议。

张绪彪介绍,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14年4月8日在中国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执行协议,明确双方在2014-2016年间,合作开展为期三年的SCORE项目。与安监系统开展的SCORE项目培训侧重两个主题模块――“工作场所合作”以及“职业安全与健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具体负责并提供人员支持。四川省德阳市是首个试点城市开展SCORE项目,依托专业技术机构和专家队伍在安全监察中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服务。

在“职业安全与健康”企业现场辅导中,涵盖下列领域:企业是否遵循职业健康安全政策,具体内容涉及企业是否展示了安全健康政策,及其设备的所有移动部位都安装了安全保护,是否界定并有效控制了照明、噪声等级等;企业是否提供良好的工人福利,内容包括公司是否提供了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口罩、护目镜、耳塞和头盔等,是否有休息设施和医务室/急救室等;企业是否有职业健康安全组织架构,包括有效实施5S [源起日语, 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内务管理,建立有效运作的安全健康委员会,建立有效运作并经培训的急救委员会等;企业评估职业安全健康改进与否等内容。通过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安全监察员工作以及企业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成果:识别并评估企业安全与健康相关的危害和风险;实施关键步骤和程序以消除或减少风险;保证企业工作场所有着安全健康的环境及日常生产的正常运行。

新《安全生产法》出台以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国内市场上能够提供安全咨询的专业人员不足。他说道:“发展安全咨询市场做市场方面的安全顾问,教给他们SCORE方法,提高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促进地方安监部门,尤其是安全监察员的能力建设是我们(国际劳工组织SCORE中国项目)和国家安监总局项目合作的目标。” 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目前在中国最大的技术合作项目,SCORE项目致力于培训师培训,帮助国内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咨询师体系。通过培训,帮助安全监察员了解企业需求,实现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改善中小企业的劳动安全问题,避免工作场所中各类安全隐患事故及伤害。

建“卓越中心”扎根中国

据张绪彪介绍,SCORE项目在中国分为两期:Ⅰ期,2009-2013年;Ⅱ期,2014-2016年。项目自2009年在中国实施以来,在辽宁、重庆、四川、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培训了50余名SCORE咨询师,有80余家中小企业参与了SCORE培训咨询和现场辅导。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咨询与培训中心建立合作,以在国内建立“SCORE培训师认证体系”为目标,逐步实现中心在2016年以后持续推广并实施SCORE项目。他说道,在2014-2016年,即项目Ⅱ期内,将有至少30家企业和40名认证培训师参与SCORE培训。

第7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导游;薪酬制度;改革

1当前我国导游薪酬制度构成及其演变过程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由政府主管的涉外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旅游接待演变成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的过程。在解放初期,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是肩负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使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待遇高、素质高、工资高,其工资构成表现为工资+带团津贴+奖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对旅游业管理体制的转变,旅行社由政府附属部门转变成自负盈亏企业,导游成为自由职业。近年来旅游企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而大量涌入,旅行社之间竞争加剧,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旅行社大多开始减少甚至不雇用专职导游。长此以往,旅行社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导游通过不正当的渠道保证了自己的收入,这也就衍生出以“回扣”和小费为主体加带团津贴或基本工资的现行的导游薪酬体系。

2现行不合理的导游薪酬结构形成的原因

(1)旅行社之间竞争不合理。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降低了旅行社市场准入的门槛,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每年以大约10%的速度迅速增长。旅行社产业急剧扩张,旅行社大多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的承包经营普遍存在,加上旅游市场运行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原因致使旅行社竞争加剧,利润下降。旅行社在经营的旅游产品竞争力削弱、组团成本加大、利润下滑的情况下,为争夺有限的客源展开了以降价为主要手段的恶性竞争,变“顾客导向”为“市场导向”。导游本应作为旅行社的代表给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靠出色完成带团任务而获得丰厚的报酬,然而在旅行社的经营实践中旅行社为保证企业利润,取消了导游的基本工资甚至带团津贴,同时纵容、怂恿导游增加游客购物次数或金额作为获取利润的渠道之一。导游艰辛的劳动不但没有合理的体现,而且还要违背职业准则,顶着遭顾客投诉的压力,费尽心机增加旅游者的购物支出,以赚取“回扣”作为自己的劳动报酬和旅行社的利润。

(2)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导游人员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导游人员的高流动性,使旅行社对其服务质量的监管难度较大,旅行社对导游的服务质量的考核没有和其劳动报酬有机的结合起来,导游人员就利用带团的便利收受小费和回扣提供了环境。

(3)导游等级评定机制和其薪酬制度不统一。我国从1995年就开始实行导游人员等级评定制度,由于导游人员的等级制度没有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制度配套制度,竞争激励机制匮乏,致使导游人员晋级的积极性下降,也导致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严重失调,导游人员基本工资水准低位运行。

(4)旅游市场管理不规范。购物是大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大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的特产等旅游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不慎了解。作为旅游产品的供应商为游客提供特色鲜明,质高价廉的旅游产品,导游人员向游客推介有较高商业信誉的旅游商店或企业是其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基础。然而在现实中旅游产品的供应者就通过给导游人员或司机高额的“回扣”来吸引客源,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这也使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旅游商店出售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哄抬物价,转嫁其给导游或司机的回扣造成的损失。旅游商店在游客购物的过程中获得了经济利益,就会采取多种不当的激励措施吸引导游人员,增加游客购物的人数和次数。

(5)游客的旅游心理不成熟。随着闲暇时间增多、经济收入增加,人们出游需求在强劲增长,但旅游者心理不够成熟、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旅行社的线路设计及其成本缺乏了解。在同一条线路上旅行社根据不同的旅游产品组合而产生不同的成本价格。游客在相同或者相近线路的选择上只注重价格,往往被旅行社打出的低报价所迷惑,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缺乏维权意识,也就难免会出现游客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第二,对导游的工作性质缺乏了解。导游直接对客服务,承担复杂、繁重的脑体劳动,而部分游客将导游工作认为是“侍奉客人”“游山玩水”又赚钱的工作。游客出行的时机多选在法定长假,加上各旅游地的软、硬件尚不完善,在旅游过程中遇到不满意,很容易将其失望情绪转换为对导游的抵触情绪。导游辛苦的付出一旦得不到游客的认同和尊重,就会加重其无视游客利益谋取私利的行为。3改革现行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

(1)建立健全有序的旅游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旅行社合法的经济利益,保障旅行社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旅游企业管理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旅游单项产品的定价范围并予以公示,加强公众监督,制止不正当降价竞争。同时加大市场监控力度,杜绝削价竞争或者通过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标准变相削价竞争,对扰乱市场秩序者采取坚决有力的处罚措施,以维护市场秩序,保证旅行社正常的利润空间。其次,提高旅游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对现有的旅游社进行优化重组,杜绝部门承包,通过专业化分工、市场细分和加强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整体效益,引导旅行社由低价竞争向质量竞争、人员素质竞争、品牌竞争转变。第三,旅行社要加强内部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更新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员工选聘、管理使用、考核激励、培训等方面的机制。旅行社通过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摆脱“导购”的压力,引导激励其把精力投入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上来,斩断导游收取“回扣”的经济链条。

(2)改革导游人事管理制度,理顺旅行社和导游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导游的使用和监督管理的统一。首先,旅行社对导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实时监督考核,对导游的服务质量的考核与其劳动报酬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旅行社对导游只使用、不管理的局面,真正把旅行社对导游管理的责、权、利统一起来。进一步规范旅行社和导游的行为,加大对导游的管理培训力度,建立导游的评定机制并将评定的高低与奖金工资直接挂钩,推进导游素质的稳步提高。其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导游人员的计分、年审等行政层面的监督、管理;旅行社和导游服务中心完善导游人员培训、继续教育制度和有效监督管理措施;导游提高自律意识,严格执行旅行社的带团任务,努力提高服务技能,改善服务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给“回扣”的商家和导游予以曝光,使其信誉扫地。

(3)规范旅游购物市场,加强对旅游购物市场的行政监管,建立“公对公”的佣金制度,杜绝佣金的暗箱操作。公对公佣金制度,是我们总结治理导游私拿回扣问题的经验教训,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承认佣金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探索出来根治回扣问题的有效措施。旅行社应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对公”佣金制度的要求,与旅游购物、游览、娱乐等消费场所建立合法、公开的佣金制度。旅游经营单位不得直接向导游支付“回扣”。旅行社视所聘用的专(兼)职导游带团表现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导游,导游要按与旅行社约定的劳务合同保证服务质量,购物的佣金由旅行社与购物商店结算。“公对公”的佣金制度把回扣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在阳光下操作,使其成为一种公开的佣金,把佣金的管理纳入到营业收入和财税管理之中,从而使其存在合理化、合法化,保障了旅行社、导游、旅游企业三者的合法收益,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

(4)完善导游激励机制,引导导游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首先要切实提高导游的物质待遇,高薪养优,满足其合理的物质需要,增强导游人员的归属感。同时,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要逐步将导游薪酬与导游等级、服务质量、公司经营业绩挂钩,变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方式为人事心理管理方式,激发导游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要采取“导游挂牌服务”、星级导游评选、导游诚信评价等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激励导游人员树立争当服务明星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导游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导游成长的专业指导,引导导游定期进行个人小结,不断修订发展目标,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地组织导游在岗培训,把在岗培训贯穿于日常业务和管理中,有计划的开展思想理论、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努力尝试在岗培训的新形式、新方法,为导游提高素质、拓宽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条件。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通过建立既能使尽职的导游获得应得的回报,又能使导游必须为其质量问题支付成本的激励机制,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导游员的工作积极性,严格自律,引导导游坚守职业道德,树立职业荣誉感。

(5)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倡导游客理性的选择旅游产品、文明参加旅游活动。首先、游客要了解旅游企业运作的程序和规则,旅游质量法律、法规,主动与旅游企业、导游配合,确保行程的顺利进行;要提高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时有效的对旅游经营者进行监督,使旅游经营者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提高质量。其次,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强信息化管理,与旅行社、新闻媒体等新单位配合,准确、及时地传递旅游信息,引导游客转变旅游观念、做出合理的旅游决策、理性的选择旅游线路和价格、建立恰当的旅游期望值,在保证旅游企业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旅游者效益满足最大化。第三,游客出游中要遵纪守法,爱护旅游资源,注重自己的形象,做文明的旅游者。游客应对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给予充分的尊重,努力配合导游培养团队中间理解、信任、友好、和谐的旅游氛围,促成与导游之间感情的双向交流。

(6)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导游协会管理,维护导游的合法收入和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不要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要注重行业协会在宏观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导游协会规范管理导游,提高管理水平,减轻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负担;变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形成导游竞争机制,树立导游的整体形象,有力促进导游提高服务质量;并可通过它来反映导游的呼声,沟通导游同有关企业和部门的联系,维护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导游统一管理档案、代交劳动保险、进行岗位培训和日常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平.新时期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9).

第8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对条件成熟、有良好发展空间的地区市场可设立分公司,不断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为加强对各地分公司的经营管理,规范分公司的经营活动,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对分公司的人、财、事、物的决策、经营、管理等活动实施指导、监督、检查。分公司的重大事项,应当按照公司各种管理规定的要求,经公司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进一步规范分公司经营活动,减少经营风险。

第三条  公司委派到分公司的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负责人,代表公司行使授权活动,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和管理制度要求,履行代表职责,并向公司负责。

 

第二章  人事管理

第四条  公司任命一位副总经理作为分公司分管领导,协调、指导、支持和监管分公司整体运营(兼职不兼薪)。

第五条  公司根据公司章程向分公司委派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负责人,并履行相关程序。分公司经营层的聘用和考核参照《公司市场化聘用管理办法》执行。分公司其他岗位人员,由分公司自行聘用。

第六条  分公司薪酬制度参照《薪酬管理办法》并结合当地实际行情执行。根据市场化用人原则,所有人员薪酬、保险费用由分公司统一承担。

第七条 分公司应积极组织和参加公司组织的相关技术、管理培训,确保持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第三章  业务管理

第八条  为加强区域内整合联动发展,公司可委托当地的子公司对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第九条  分公司积极拓展地区的市场,用公司名义对外承揽业务的,公司提取管理费。

第十条  分公司与公司事业部开展深度合作。分公司如将生产任务委托给公司事业部,按照《公司考核办法》规定的各业务板块成本费用包干率,支付事业部成本;该部分收入考核指标算入公司事业部。

第十一条  分公司与公司事业部共同经营开拓和生产的项目,考核经济指标分配方案报分管领导,一事一议。

第十二条  分公司在业务开拓过程中,自主编制投标文件,在完善内部审查的基础上,提交至公司经营管理部审核,相关审核流程及考核按照公司投标评审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分公司严格执行公司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并接受公司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七章  财务管理

第十四条  分公司可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及人员,会计核算纳入公司会计核算体系。

第十五条  分公司应遵守《会计法》,并遵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及要求,统一执行会计政策目录和财务核算。

第十六条  分公司不得随意开设银行账户,确需开设的应按公司相关要求,履行审批手续后方能开设并按公司财考部相关要求统一管理。

第十七条  分公司应接受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业务指导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向公司报送财务报表或相关财务资料,汇报财务运行情况;如遇重大经济事项、大额资金支出、重大渉税事项、违反国家或公司有关管理规定的事项应及时上报。

第十八条  分公司未经公司批准不得对外融资、拆借资金及提供担保。

 

第八章  考核管理

第十九条  公司对分公司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以经营年度作为目标责任期,经营目标考核责任人为公司委派到分公司的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

第二十条  公司每年根据经营计划与分公司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主要从新签合同额、收费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应收账款余额等方面对分公司下达目标,次年一月根据完成情况兑现考核。

第二十一条  公司委派的高级管理人员连续两年未完成经营目标,应重新委派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十二条  公司委派到分公司的员工的薪酬标准由公司和分公司共同商定,薪酬结构中基本工资、岗位工作资源保障费两部分按公司标准执行,考核部分参照公司相关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  分公司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中层及以下员工的考核和奖惩方案,并送公司人力资源部、财务与考核分配部备案,由分公司自行组织考核与分配。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分公司的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每月参加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或专题会以及季度、半年、年终总结会。

第9篇:市场监督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失业人员 培训机构 再就业培训 保障机制

1.我国再就业培训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完成时期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转轨所带来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与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加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一些优势企业为应对国际竞争和当前压力,减员力度加大,这必然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失业人员的增加。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而大力抓好再就业培训则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对再就业培训工作一直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扶持政策,并积极引导初步建立了我国较完备再就业培训体系,对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国务院出台的《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成为新一轮工作的焦点。

2.目前我国再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再就业培训法律不够系统规范

我国的再就业培训起步于90年代中期,相继又出台了许多法规政策,也采取了部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但再就业培训的立法体系构建却很不健全,这也导致了我国再就业培训实施效果的不佳。

2.2培训缺乏竞争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管理培训机制下存在着多数为人社部门通过认定方式确定的国有培训机构,而其他有意愿的私营培训机构,却由于受经费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实际很少能够参与到再就业培训中来,直接导致了缺乏相应竞争,同时监督管理机制也并不完善,这些显然都不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2.3培训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

劳动力市场与培训工作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再就业培训课程设置没有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加之就业需求的滞后和预测手段的落后,又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标准,这些都造成了培训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与实际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对称,导致培训资源未被充分合理地利用。

2.4培训方式简单,培训层次偏低

失业培训人员年龄跨度从20多岁到50多岁,他们在文化素质、技能水平、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面对复杂的人员结构,培训采用统一的培训课程、培训期限和培训方法,而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显然不符合学员实际需要

2.5培训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现有的培训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使得失业人员参培积极性普遍不高。具体表现为培训出勤率低,不易沟通,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而培训机构对参培人员没有约束力,管理难度大;失业人员一般家庭负担较重,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参加培训,部分就业证明表存在所填信息不真实,无法与参培人员进行联系,严格考勤,致使很多失业人员未实际参加培训。

3.完善再就业培训的改革建议

3.1加强再就业培训立法学术探讨

针对我国现有再就业培训的法律体系不健全,选择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再就业培训立法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尽快由立法机关制定颁布一部关于再就业培训的专门法律,对涉及再就业培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的法律规定,尽快实现再就业培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

3.2引入竞争加强管理,实行培训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

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定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其培训工作进行指导、质量评估、监督检查,对组织不力、要求不严、质量不高、就业率低的,要及时督促、限期整改。经整改无效的,取消其培训资格,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和市场化运作。

3.3面向失业人员,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服务

失业人员作为培训对象,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质量,培训机构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培训机构应当根据不同年龄区别对待培训对象,对于年轻的失业者,全面提升其人力资本的含量。对于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和技能水平较低、家庭负担重的下岗失业人员,应对其进行实用性强、技术难度较低、见效快的应急培训;第二,全面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观念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培训者的各项素质,以适应市场需求。

3.4结合培训加强职业介绍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

实现培训与职业介绍的有效衔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第一,政府开拓就业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再就业服务和建立畅通的劳务合作渠道。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者,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提供相关就业扶持政策;第二,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通过与企业用工单位建立长效联动机制,随时全面地收集和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介绍服务活动,逐步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第三,开展多样化的职业介绍服务活动,包括企业用工洽谈活动、定岗培训、开展公益性就业岗位和社区服务岗位;建立畅通的劳务合作渠道,增强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失业人员缓解就业压力,真正实现再就业;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选择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及灵活就业的形式,帮助其了解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简化手续办理的流程,实现社会保险关系的高效转接。

3.5建立失业人员和培训机构的有效激约束机制

针对失业人员,政府以基层平台为依托,根据培训机构反馈的培训学员的实际参培状况,对按时参加培训,合格取得任职资格的参培人员,提供奖励,包括提供免费参加更高级别培训的机会,享受优先就业、定岗培训和福利补贴等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建立失业人员培训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在失业人员参培前对具体奖惩标准给予说明,充分调动参培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

3.6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随着企业用工的日益规范,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出示能够证明其专业特长或接受培训并达到相应水平的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件,由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成为必要。结合培训工作,应做到:第一,严格审批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保证培训专业和课程紧贴市场需求,并做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调查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预测,同时尽快建立覆盖全区、各行业的劳动力供需和培训状况的信息网络,增加信息流通总量,加快信息交流,使再就业培训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第二,政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对失业人员中高级课程的培训经费投入,不断提升再就业培训层次,严格职业资格的考核和认证,真正与劳动力市场相接轨,实现再就业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通过立法健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将培训与任职资格审查、职业技能鉴定、上岗发证紧密联系起来,由政府设置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培训结业人员进行考核审评,对合格者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与职业劳动用工市场真正接轨,保障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真正实现。

总之,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再就业培训机制,才能不断推进再就业系统工程的顺利发展,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达到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功效。目前,我国再就业培训改革之路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树忠.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J]. 当代经济.2009(12)

[2]徐乐春.浅谈技校如何加强下岗职工培训再就业服务[J].职业.2010(02)

[3]徐致琴,朱国忱,谢文哲.再就业培训模式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07(06)

[4]侯卫卫,赵娜.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效率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