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法治建设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治建设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治建设汇报

第1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一是完成“六五”普法迎检验收。制定《__“六五”普法总结验收实施方案》,并对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六五”普法开展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督导,总结完善各单位先进经验做法,10月中旬顺利通过了省、市级验收。二是扎实开展普法宣传。开展“法律春风进万家”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协调组织职能,秉承“大普法”理念,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开展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法制意识的落实方案》,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组织协调多家部门进集市、进乡村、进企业开展普法宣传,让老百姓真正感触到法律就在身边。同时,开展了以缉枪治爆专题普法活动,深化平安__建设。共计发放宣传材料25000余份。创建“零犯罪”学校,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普法宣传活动,印制青少年的法律读本、以案说法等宣传材料免费发放到各乡镇、学校,共发放普法宣传材料10000余份,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质,杜绝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借力媒体,拓展宣传平台。借助互联网和电台等媒体,在开展网站普法的同时,积极上线“阳光热线”,通过电波解答百姓咨询。在“12·4”法制宣传日,以“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宣传主题,组织广播局、国土局、电力局、国税局、地税局、教育局等开展了专题普法和“宪法、税法进校园”活动,共计发放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6000余份、宣传布袋1000个、笔记本300余册,取得了良好效果,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一是加强培训。上半年组织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集中培训4次,联合县法院印发了《乡(镇)人民法庭、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工作规程》,实现了人民调解与司法审判的有效对接。在完善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制度,丰富人民调解的内涵,实现人民调解全覆盖。二是深入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由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法律顾问团队与各村委会签订法律服务协议,指导各村依法调解矛盾纠纷,能够有力地促进基层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共解答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开展法制讲座150场,指导村委会修订村规民约80余份,协助调解矛盾纠纷260起。三是组织各乡镇司法所对矛盾纠纷进行拉网式全面排查,把最容易激化和重大民间矛盾纠纷隐患作为排查和防范的重点,努力将各类矛盾纠纷全部纳入视野,解决在萌芽状态。截止目前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040起,调解成功974起,成功率达94%以上,切实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一是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与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沟通协调,制定相关工作规定,细化完善工作流程,实现制度全覆盖,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引入检察监督,县检察院驻我局社区矫正检察室正式成立,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大力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案件一案一报制度,定期召开监管安全分析会,提高社区矫正安全防范能力。二是加强专业业务培训。组织司法所长、协管员参加市级培训1次,县级培训8次,重点学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工作流程、执法业务等。同时,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全市集中教育培训4次,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开展,提升工作能力和矫正效果。三是严格落实日常监管。规范信息化管理,强化手机定位,对需要重点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行为、异常表现及时掌握、及时处理。方便了司法所的工作,在重大节假日和重大社会敏感时期,以群发短信的方式教育和提醒社区服刑人员,约束自身言行,加强社会改造,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执法效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安全持续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在矫人员共计488人,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445人,解除矫正957人。全县共有安置帮教对象1493人,其中今年新接收432人,未发现脱管漏管及三假人员。

一是公证工作有效拓展业务领域。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承包

第2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根据你办的通知精神,我委对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5年度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先进考核办法的通知》(盐办发[2005]48号)中“依法行政工作和法治建设考核办法”的要求,对我委的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巩固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我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根据国家、省企业投资核准办法,我委起草出台了《盐城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及相关核准目录、《盐城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规范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工作。开展窗口现场驻点办公,每周两个半天,从事项目核准、备案的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到行政审批窗口现场办公,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围绕做好行政执法工作,我委陆续出台了依法行政规定、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法制宣传教育培训考核暂行规定和政务公开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我委政务公开、行政许可和法制宣传教育进行规范。三是做好行政复议工作。针对目前发改系统行政复议案件增多的趋势,我委未雨绸缪加强行政复议应诉的准备工作,加强行政复议法规的学习培训,处室有一名同志通过省政府法制办的考核,获得行政复议资格证书,为行政复议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一是总结“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今年是“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的最后一年,我们对五年来我委的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总结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形成《市发改委“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自查报告》。今年8月还参加了全省“四五”普法工作交流会,汇报和交流我委做法和经验,一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全省“四五”普法工作先进人员。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市法制办的统一部署,组织全委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培训,全部通过考核,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为迎接《公务员法》的实施,我委专门邀请市委党校的法律专家对我委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公务员法》专题辅导,并进行了考试,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三是搞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我委承担市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今年《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五周年,我委围绕这一主题,在《盐阜大众报》上发表文章,总结回顾五年来我市招标投标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招标投标前景。报社记者还就《招标投标法》颁布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招标投标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计委在招标投标工作方面职能以及下一步工作措施等方面问题对计委负责人进行专访。此外,还在市区主要街道和重要场所悬挂标语和条幅,宣传庆祝《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从而进一步造浓了招标投标工作的氛围,扩大了我委在招标投标领域的影响。

第3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优点机关事业单位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要比一般企业的社会保险呈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为了能够使机关事业单位招纳到更加优秀的人力资源,在机关事业单位采取较为优越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遵循保险的待遇与员工缴纳的保险金额是呈正相关的,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因此,企业的员工享受到的社会保险的福利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中,还为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制定了医疗补助,体现出巨大的优势。

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实践与法制建设探索

(一)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与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社会保险的基本构成,指的是国家的社会保险统一遵照一定的规定制定,使社会保险实现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稳定,将不同层面的结构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社会保险的横向结构一般指的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纵向结构一般指的是由于各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的不同保险的组合,运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的相关的保险规章制度。我国社会保险与法律体系一般是由三个不同的制度构成的,一是我国的宪法,起到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总体约束,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三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不同的规章制度。

(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与法制建设的措施

机关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稳妥的社会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的改革要根据自身的财政情况,因为在社会保险的改革中会遇到各种突发的状况,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而且,不同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制定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和法制制度时,应该灵活地考虑实际问题,对于那些财政状况不是特别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可以采用统筹基金账户空账的方法。

三、结束语

第4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二、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度体系。我分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和依法办事、依规办事责任制,全面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按照公安部《关于解决执法突出问题推进公安执法制度建设的工作计划》的要求,继续抓好执法制度建设,以市局制定的执法责任体系制度为基础,认真贯彻执行《XX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实施办法》,促使全体民警恪尽职守、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执法行为,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真正做到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明确分局及民警的执法责任,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检查行为,确保执法的合法性、公正性、科学性、有效性,使全分局的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杜绝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

三、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和民警绩效考核制度。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安机关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治安队伍,保证各项治安工作的顺利完成,科学、公正地评价民警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努力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落实。分局根据《人民警察法》、《国家公务员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奖惩条例》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等规定,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XX公安局XX分局目标管理考核评分细则》和《XX公安局XX分局民警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对各科所队和民警的具体工作目标从共同目标、执法质量、业务工作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将年度工作任务分解量化到个人,确定每个民警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并按设定项目和分值进行考核评分。对民警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实行逐月考核、逐月通报、逐月排名的办法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晋职晋升、公务员考核和计发考核工资及年终目标考核奖的主要依据。

四、制定分局学习制度和开展法制教育的规定。在分局建立学习制度,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对民警每月完成学习任务进行量化,定期检查。通过加强学习,特别是对程序法的学习,改变了“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制定开展法制教育的制度,要求各科所队深入基层选定一批学校、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企业作为工作联系点,每月定期上门讲法制课,进行法律咨询。

五、建立案卷管理、检查制度。在民警中强化制作法律文书的规范意识,将填写法律文书、案件装订是否规范纳入考核内容,保证案卷不漏项,不错项。加强案卷的归档、检查工作,使案卷的管理经常化,从而促进这项工作不断提高。

第5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实施阶段的组织领导

组织实施阶段是本次机关效能年活动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促使我局的政务更加快捷、方便,更好地服务群众,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进入组织实施阶段伊始,局党组就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了工作调度会,制定了机关效能年活动工作进度安排表,对每一项工作任务作了周密部署,同时指派了督办领导,落实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实施方案。

以“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以“征求意见广泛、查找问题准确、分析原因深刻、整改措施过硬”为基本要求,制定了《*市文化局机关效能年活动组织实施阶段工作方案》,在本阶段认真查找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努力实现全局机关和干部队伍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干部素质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三、广开渠道,认真查摆效能建设突出问题

为做好查摆问题工作,根据工作特点、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我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征集意见活动,采取自我找、领导点、群众提、互相帮等多种形式,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认真查找本单位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走出去求谏,请进来挑刺”,切实做到查摆问题不护短,不手软,通过走访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公布电子邮箱和召开座谈会,开展“我为效能建设建个言”的讨论活动等渠道,广泛征求本系统干部职工、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对我局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梳理汇总,归纳起来共有7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1、少数干职工业务能力不强,工作作风拖拉,办事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要;2、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为群众排忧解难不够;3、无证经营和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扰乱文化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行政成本过高,行政审批事项时限有时过长;5、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工作的自觉性还不够强,服务发展的责任意识淡薄,工作缺乏创新;6、全市文化干部、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培训的制度,培训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7、制度机制和工作措施不够完善,落实不够到位,工作纪律时有松散现象。

四、深入剖析,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根源

针对查摆出的问题,我局进行了深入剖析,抓住问题实质,深挖思想根源,找准问题存在症结,主要是:1、工作中缺乏竞争氛围。少数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工作平平,不犯错误,总认为过得去就行,单位也没有严格依照有关规定纠正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这些人缺乏立足本职钻研业务的精神,业务水平不高,办事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个机关的工作效能;2、官本位思想时有存在,部分干部职工总认为行政管理部门是执法管理的主体,仅仅把自己当成管理者、执法者,没有真正树立服务的理念,强化管理而淡化服务,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的切入点等方面都还达不到高标准,难以充分满足群众需求,此外主动服务、创新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3、文化市场存在监管难度大和监管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文化娱乐市场投入回报率高,经营业主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无证入场、被取消经营资格的再次入场或因办证程序复杂耗时,未等手续齐全就擅自开业,与管理部门打起“游击战”;二是部分经营业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守法意识,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三是互联网接入监管不力,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沉迷网吧构成了强大吸引力;四是市场点多面广,执法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相对欠缺、力量薄弱;五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监管难度大;六是执法人员职责履行不实,管理手段不新;七是缺乏社会监督的积极参与和配合;4、少数干部职工私字当头,集体观念和节俭意识淡薄,轻视集体利益,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开支;5、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很多方面还不能突破体制和机制的限制,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思想上固步自封,难字当头,缺乏改革创新的胆略;与时俱进做得不够,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不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解决日常工作难题感觉束手无策;6、文化管理人才和艺术人才奇缺是导致文化干部、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的最主要因素;7、制度落实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违规违章现象偶有发生;惩防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干职工思想懈怠,对工作缺乏热情;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好人主义倾向,一些干部怕得罪人,不敢管,不愿管,工作起来和稀泥,制度自然难以落实到位。

五、对症下药,切实落实整改措施

我局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根据深入剖析问题后找出的症结根源,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坚持“三到位、三落实”(领导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落实、任务落实、督导落实),以务实的作风落实新举措,以创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力争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立,形象在一线树立。主要做法是:

1、强化学习意识,突出学习重点,完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方法,将终身教育贯穿于每个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形成全系统干部职工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创高效机关、塑文化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争先创优良好氛围;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组织文化法律法规学习测试、行政效能建设理论知识测试,把专业知识熟练应用到岗位工作中;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工作水平,全面增强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强化竞争意识,引入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合理的竞争目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机关全体人员的潜能,努力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责任人:*)

2、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是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大服务观,把“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作为机关服务宗旨,通过实施“畅通工程”、“提速工程”、“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努力做好送戏、送活动下乡到街头、村头工作,完成好全年为农村送戏108场,开展文体活动102场的送文化下乡任务;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服务,把文化送进企业、学校、社区,让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群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领导班子成员每季度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一次,到困难单位现场办公每半年不少于一次,看望困难职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每月不少于一件。(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艺术科、群艺馆、歌舞剧院;责任人:*、*、*、*)

3、着力提高经营业主的道德素质和守法意识;疏堵结合,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社会体系;认真落实市场监管措施,成立领导协调管理机构,积极探索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畅通举报渠道,提高行政效能,做到举报必查,有案必立,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把日常管理同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防止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发生,努力构建文明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新秩序。(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市场科、文化管理行政执法支队;责任人:*、*)

4、严格执行有关禁令,从简办文办会,狠刹“三公”消费歪风,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肃惩处违规、违纪行为;在行政审批的法定时限内大幅缩减办结时限,同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尽快提高行政效能。(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监察室、产业科、市场科;责任人:*、*、*、*)

5、扎实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方式,完善管理手段,全面推进机关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产业科、市场科;责任人:*、*、*)

6、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输送人员外出学习深造,努力造就一批管理强,业务精的文化专业人才,为文化辅导和艺术培训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改革辅导、指导方式的基础上扩大指导、辅导覆盖面,提高辅导、指导的质量。具体辅导、培训工作由市群艺馆强化辅导、培训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干部、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业务培训工作。(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艺术科、群艺馆;责任人:*、*、*、)

7、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着力培养干职工的敬业精神;二是坚持把效能建设纳入制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根据当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对原有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市文化局工作规则》等制度,形成《制度汇编》并重新印发给各单位各部门;三是在制度落实上,领导率先垂范,认真践行,经常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落实到位,见到成效。(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监察室;责任人:*、*)

此外,根据市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我局认真落实了“三个缩减30%”的工作要求,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了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缩减了审批时限,并开设了政务公开专栏,上桌上墙上网公开服务承诺,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引导图等,还编印了“便民服务手册”向社会群众发放。

六、成效初现,全局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通过机关效能年活动第二阶段的查摆整改工作,我局的整体形象、队伍素质、精神面貌均有了明显的改变,有效地推进了全局各项工作。

(一)全局执政为民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局党组把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作为转变作风、提高效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干部队伍想问题、做工作都能自觉维护部门的诚信效能形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信任不信任作为最高标准,不断追求工作的高标准、服务的高效率。

第6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为进一步推动各类用人单位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深入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年活动的通知》(劳社厅函(2008)83号)的有关精神,市劳动保障局决定对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活动(以下简称专项执法大检查)。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这次专项执法大检查活动要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好无拖欠工资工作要求为指导,通过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活动,全面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顺利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创造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检查范围

(一)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二)建筑施工企业;

(三)宾馆饭店及中小型餐饮服务企业;

(四)成规模的商务写字楼和住宅区内的各类物业管理服务企业;

(五)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三、检点

(一)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二)工资及最低工资支付情况;

(三)社会保险登记及缴费情况;

(四)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法》其它有关规定情况。

四、检查方式

这次专项执法大检查活动要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四个结合:坚持实施普遍检查与有针对性的实施重点检查相结合;把坚持专项执法大检查与全市目前正在推进实施的“劳动用工规范一条街工程”工作相结合;把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与专项执法大检查相结合;把检查用人单位落实《劳动合同法》与检查用工单位的工资支付情况相结合。

五、实施步骤

此次专项执法大检查于2008年4月25日开始,至7月底结束,具体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4月25日至5月5日为准备动员阶段。各区、县劳动保障局要根据此次专项执法大检查的具体要求和部署,从以下几个环节做好准备动员阶段的工作:

(一)组织召开动员部署大会,结合本区、县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和目标。

(二)结合本区、县情况,要做好摸底排查工作,确定重点区域,选准重点目标,落实工作的主攻方向,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三)充分利用媒体加强宣传造势,做到广而告之,扩大专项执法大检查的社会影响。

各区、县劳动保障局要将落实此次执法大检查的工作方案材料于2008年4月底前报送市局劳动和社会保险监察处。

第二阶段:5月6日至7月底为具体实施阶段。各区、县劳动保障局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把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有机的统一起来,首先要突出对重点行业和近几年发生劳动违法案件居多的重点区域的检查。

(二)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群众的举报监督作用,做好举报投诉案件的查处工作。

(三)要坚持从严执法,形成威慑作用,在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用人单位整改情况要一追到底,对违法情节比较恶劣的用人单位要通过媒体舆论曝光,做到力度与效果相统一。

专项执法大检查活动结束后,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将此次执法大检查的工作总结以及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做的比较好的街道(乡镇)的名单上报市局劳动和社会保险监察处。市劳动保障局将对表现突出的区、县、街道(乡镇)予以通报表彰。

六、总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008年是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第一年,也是***市举办奥运会的决胜之年。加大《劳动合同法》的执法检查力度,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对顺利举办奥运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各区、县劳动保障局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对专项执法大检查活动的组织领导,劳动保障局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要成立专项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要定期分析大检查活动的进展情况和研究解决相应的问题,要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效果落实。

(二)落实责任,明确任务。2008年是***的奥运之年,为保障顺利举办奥运会,市委、市政府从全局高度提出了“五无”的工作要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做好“五无”的工作上,承担了重要的任务,做好“五无”工作关键是要加大政府的依法行政力度。这次专项执法大检查的活动是做好“五无”工作的具体行动,按照“五无”要求,各区、县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落实区域管辖责任制,要把专项执法大检查的任务实行层层分解,要把街道(乡镇)一级的监管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市、区(县)两级要把专项执法大检查的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加大力度,严格执法。《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加大执法力度,必将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降低劳动违法案件的发案率,产生长远的影响。在这次大检查中,各区、县要根据有关规定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纠,执法必严,尤其要对劳动违法行为情节比较恶劣的用人单位从严处理,维护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严肃性,各区、县劳动保障局要适时向市局报送一批典型违法案件,市劳动保障局将组织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公布一批用人单位的重大违法行为,让其付出最大的违法成本,并将一批企业的违法行为记入***市企业信用信息警示系统。

第7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内涵

将发展的理念注入到社会政策中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内涵,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国家政策不仅仅要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病弱群体,还要帮助那些具有完全劳动能力的人进入社会;不仅要关注已成年的社会人群,还要关注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大军。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国家制定的社会各项政策来影响每个个体的竞争力,通过提高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建立是需要一定的前提的,那就是必须从社会投资的角度来解读社会政策,使社会政策和社会投资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这样做不仅能够助推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拉动市场,达到双赢,最终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首先要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素质教育和培训的资本投入。在具体培训农民工时要从工作能力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补充这三个方面进行。同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加大政府的资本投入。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子女所应享受的待遇应该与城市儿童平等。政府应该培养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主人翁意识,多多呼吁社会心理机构关注农民工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避免其形成自卑心理。

其次,要加大对农民工健康医疗卫生方面的资本投入。一般来说,农民工群体工作和生活的区域的环境都比较恶劣,其本身的卫生意识也较淡薄,这都会增加他们患病的几率。并且,农民工一旦生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也会拖垮其生活和意志,从而耽搁治疗,延误病情。因此,及早建立预防农民工疾病的应急预案,为其提供定期体检和注射疫苗,清扫恶劣的工作环境,最大程度地改善居住环境,将是政府需要进一步落实的政策。

(二)开展积极的就业政策

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指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来拉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大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加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对部分劳动工种的歧视和偏见,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

农民工群体在整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其社会权益、政治权益和劳动权益屡遭侵害,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积极的就业政策反对就业歧视,它们一方面保护农民工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和福利享受方面的各项基本权益;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工群体争取到参与国家和社会政治的权利。在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指导之下,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都会重新得到关注,加大其充分就业的可能性。

(三)彰显社会人文关怀

对农民工的社会人文关怀是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全社会对农民工这个人数众多且一直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应予以相应的认同、尊重和关怀。同时,这种趋势也是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城市和乡村社会隔绝,导致城市的居民从生下来就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中的一部分存在排斥外来务工人员的惯性思维,这些歧视行为导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总有种“二等公民”的自卑心理。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要破除这种带有歧视和偏见的心理,要用广阔的胸襟去接纳农民工兄弟,要让城市中的人们认知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认识到城乡融合的大趋势和必然性。

第8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

一、引言

社会保障与经济的发展到底具有怎样的内在关系,对于这方面的探讨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课题。有人说社会保障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动力,让人变得越来越懒,使人和企业失去活力、失去竞争力,也有人说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只有人的生活保障得到满足,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尽心竭力为企业为社会奋斗,社会才会稳定,经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目前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和社会都在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都必须保证,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如何做好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于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出简要的研究和分析。

二、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发展才有创造的条件,保障社会稳定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异、不同的出身情况和受教育的水平,使得有些人生活非常富裕,有些人处于贫困线的边缘只能得到温饱。这里面既有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的问题,也有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不同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责任,当人的基本生存都得不到满足时,很有可能做出跌破道德底线的事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

2.2社会保障通过其基金供需变化,可以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经济政策主要来源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后凯恩斯主义盛行于资本主义各国。凯恩斯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扩大财政开支,刺激需求增加。各国政府把扩大社会保障规模作为增加需求的重要途经,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工具,由此可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是促进社会经济正常平稳运行的重要调节力量和重要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2.3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者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既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性机制,又是促进劳动者身心及技能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机制,从而对经济发展起着直接促进作用。因此,欧洲经济共同体作为一个国家间的经济联合体,在1983年的一份文件中就明确指出:社会保险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国家的一种负担,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为了在经济中使工作能力、效率和动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种手段。此外,社会保障制度还能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广,减少了劳动力流动的风险,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2.4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各类服务业包括各类企业中的社会保障人员数量异常庞大,在有些企业中,服务人员竟占全体职工的40%,各级政府有审查、发放社会保障金的机构、人员,公私企业以及社会团体为兴办社会保障事业也雇用了大量人员。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解决了部分社会成员因贫困面临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了就业,缓解了因就业压力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

件。

三、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关系。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则会阻碍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则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社会保障不能成为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有效工具,这样一来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3.1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影响资本积累。社会保障的超前发展必然导致政府开支急剧增加,从而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社会保障福利的过度消费造成了收不抵支的支付困难,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欧洲共同体各国社会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达40%,北欧甚至达到50%以上。社会保障的超前发展会使更多的经济资源用于消费,影响了资本积累,造成了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比例失调。

3.2影响经济效率,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那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一些福利国家陷入了福利危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能够获得足够的养老金,再工作还要继续支付税收已不合算时,那么他就会宁愿选择退休甚至提前退休。在欧洲高福利国家,失业救济金给得过多,工作与不工作之间的差别较小,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也是平等的,由政府财政来承担,不利于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3.3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许多西欧国家,社会保障费用在劳动力成本中的比重很大。如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等国,社会保障费用占劳动力成本的25%-30%,过高的社会保障费用显然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担心因过高的社会保障费用影响其竞争力从而减少企业员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对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具有促进的效果,有时又有阻碍的情况发生,如何使社会保障和经济的发展相匹配、相协调是一个大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对于经济发展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保障才有能有物质基础。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情况之下,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以牺牲社会保障为代价。具体怎样保障社会,怎样发展经济,还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水平之下选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我们一定要做好社会的保障工作,保证人民应有的福利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我们要避免财政负担的过度增加,保证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9篇:法治建设汇报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的产生最初是与人类的生存要求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保障权与人权、特别是生存权的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人权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生存权明确提出后在法律上的确认。人权即人的权利或作为人类的权利,是人作为人的属性所享有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基本权利。从各国关于生存权的规定来看,生存权作为人权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保障立法的理论基础。在现代人权观念中,公民要生存下去,对国家和社会提出了要求,要求国家和社会保障公民的生存,国家则有责任接受公民生存请求的义务,因此,为了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的差异和不公,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赋予有生活困难的公民和其他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即社会保障权。可见,社会保障权是以生存权的形式在各国立法中出现的。社会保障是和人权及生存权紧密相连的,社会保障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存权的派生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通过法律确立并保障这一权利。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严重滞后,显然与建设法治国家保障人权的目标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保障层次低,覆盖面窄。农村相对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改变,社会保障的二元矛盾日益突出。来自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数字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1870个县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5500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超过300多亿元,约250万参保农民已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时还有300多万失地农民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然而,相对于9亿农民来讲,只有6000万农民享有社会养老保险显然是杯水车薪。除制度覆盖面过窄外,目前农村社保财政支持和投入不足、农保基金筹资和运营渠道单一、保障水平过低,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第二,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障实质上是社区保障,而不是社会保障。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是世界较低的,而其中投向农村的就更加微乎其微。主要由农民出资的筹资方式不仅忽略了社会保障具有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改变了社会保障的根本性特征,而且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参加养老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难度。第三,社会保障项目管理混乱,不够科学与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顺,表现为政出多门,管理多头。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均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管理混乱,办事效率低下,难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成本高。管理机构的重叠和管理机构的非专业性,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体现社会保障法本质的必然要求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目前的弱势群体,一般包括以下三类: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城市中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贫困阶层。这里我们主要阐述前两类。

一是贫困的农民。改革开发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逐步缩小,20世纪80年代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最小达到1.8∶1。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1,2001年为2.89∶1,2002年为3.1∶1,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均为3.2∶1。这意味着一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于3个农民的收入。这一水平比1998年扩大了11%,比1990年扩大了26%,比1985年扩大了近50%。国际经济表明,在人均GDP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般为1.5~2倍。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远远超过国际标准。一般来说,现在城镇基本实现小康,农村进入小康的只有50%,还有约3000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更谈不到小康。这些贫困人口显然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应当得到保障。

二是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含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社会上的。农民工就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弱势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到目前为止,每年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流动人口达到上亿的规模。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存在,农民工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不平等的身份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整体上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边缘群体。

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保障法根本价值的必然要求

一般说来,法律的基本价值包括秩序,安全,自由,公平、利益等。不同的部门法由于其具有各自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和不同的功能,各个部门法在具体体现法律价值,尤其是各自比较明显的根本价值取向时,有不同的侧重。就社会保障法而言,其根本的价值取向在于安全。具体地说,在于社会生活的安全。

有人认为农民只要可靠地掌握着一块土地,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保障,他们就安全了,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保障作用已日渐减弱,土地这一最后保障因而出现“虚化”。因为,第一,农业收入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农民农业人均纯收入为1273.67元,比1985年增加998.66元,年均递增仅为8.0%;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为215.5元,比1985年增加186.8元,年均递增10.6%。可见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所表现的持续下降趋势,反映了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第二,工业化、城镇化导致耕地减少,失地农民增加。根据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统计调查,1949-2005年间耕地面积共减少183773公顷,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24.91%,年均递减3282公顷,其中1997~2005年这8年间,耕地面积减少27660公顷,年均递减3458公顷,已有13%的农民彻底失去了土地。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5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可见土地保障将进一步出现弱化趋势。第三,土地提供的就业保障不充分,农村居民失业风险产生且加剧。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为农村居民所提供的就业保障不充分。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而加入WTO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总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被确认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应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社会关系均纳入法律轨道,接受法律的治理,而法律是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安全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以及相关的法律关系必须纳入法律轨道,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如果忽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会影响中国建立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种明钊主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2] 刘翠霄.《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J],《法学研究》2001.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