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第1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利用;保护

一、城市规划面临的已有生态环境问题

(一)自然资源紧缺

城市规划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土地资源、木材资源、矿石资源等。我国地域宽广、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总量较客观,但是由于人口密集,加之经济发展过程中仅重视经济效益,对自然资源滥采滥挖,浪费严重,利用率低,造成了自然资源短缺的现状,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城市规划中,不得不认真考证当地自然资源的状况,以合理并高效率的利用。

(二)环境质量低下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主要场所,因此,城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之其他场所的影响更为深远。人类聚集在城市中的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使环境质量低下,状况堪忧。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烟尘等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废渣等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的综合污染,汽车、各种施工造成的噪音污染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棘手因素,对城市的未来规划产生不利影响。

(三)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城市规划需要各种自然资源,因此必须对各种资源进行采集。但是以前的城市规划中,由于众多建材矿产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造成植被破坏、山体破碎、湿地系统消失等生态遗留问题。这些生态遗留问题的治理和恢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加之后来的城市规划重蹈覆辙或者治理恢复力度不够,因此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成为未来城市规划一重大难题。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认识到城市规划已经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避免重蹈覆辙,探寻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并进的道路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唯一途径。

(一)确立以“建设生态城市”为主的城市规划原则

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因此,确立以“建设生态城市”为主的城市规划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建设生态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环境承载力、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全面规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纲要之一。

(二)合理划分区域

城市规划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可以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等,在划分区域时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工业区的选址要避开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避开上风口,生活区则要选择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建设新城区时,要对老城区进行综合分析,选址要得当,使老城区与新城区能够相互协调,不同的功能得到协调发挥。

(三)整治城市污染

城市环境质量低下是城市规划面临的一大生态难题。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聚集区,是城市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且城市污染制造是持续不间断的,如果不及时整治,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整治城市污染刻不容缓。整治城市污染首先要有效地遏制污染源,工厂生产、居民生活、城市交通是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要加以监督和管理,同时宣传生态保护,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其次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要及时进行处理。当前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手段都较低下,因此需要

加大对城市环境质量方面的投入,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进行治理。再次,要健全城市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城市环境的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

(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资源的利用率是关系城市规划成败的重要因素。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一大学问。许多城市只看到经济利益,从而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当前经济利益,如在看到房地产业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许多城市规划出大面积的土地去建造楼房,结果因为规划不合理,建造出来卖不掉或者由于开发商的问题根本没有建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经济利益。因此,杜绝滥采滥挖、浪费等现象是必要的。城市规划时要把经济

发展和资源状况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城市规划中,由于各种主管原因和客观原因,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首先要树立节约意识,充分认识到资源的紧缺状况。其次,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再次,开发新资源或者可代替资源是未来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

(五)加强绿化,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当下的城市绿化率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但仍未能达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水平,并且存在一些问题,如绿化不合理,该绿化的地方不进行绿化,不该绿化的地方反而绿化过度等。因此,加强绿化仍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加强绿化,提高绿化水平,要制定严格的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合理划分绿化区域和面积,科学安排布局,加强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化系统。加强城市绿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

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欣元.略论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环境问题[D].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06 月第24 卷.

[2]胡兆祥.刘艳侠.城市规划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J].环境保护,2010 年4 月第4期.

第2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80-02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唐艳红(1984-),女,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环境研究;赖发英(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实施“四大一小”工程有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我市实施绿化工程建设,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厂区花园化,城区每年在道路、公园、景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植树50万株以上,创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实施净化工程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老城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老黄家批发市场、新人民医院、滨江路等6座城市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素有“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之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就有数千农户以回收废旧物资销往江浙一带为生。为把加工增值这个产业链中最“肥”的业务留住,从2002年起,丰城就开始着手对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进行规划整合,一方面建立废旧物资专业市场,增强辐射力;另一方面以市场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从一堆堆垃圾破烂中,人们“拣”出了羽绒、塑料、再生金属三大产业,垒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1]。丰城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丰矿循环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河洲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区、拖船羽绒加工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6个循环经济小区,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3.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市的重中之重。我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工作全局的高度来进行谋篇布局,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经历抓试点、看示范村、促重点村建设三个阶段,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的行政村建造了垃圾池,改建了厕所,60%的村庄拉通了水泥(油)公路[2]。过去垃圾乱扔、摊点乱摆、住房乱建等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县市的创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2008年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县市活动开始,我市就根据自身条件核定创建生态县市。全市乡镇、村都开始着手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有铁路、荷湖、尚庄、秀市、洛市、袁渡、蕉坑、董家、梅林、隍城10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有秀市汪家村、洛市小溪村、董家孙家村、铁路红星村、淘沙苟荔村、桥东栗花村、张巷的白马村、筱塘厚板塘村、荷湖希望村9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丰城市工业园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而且现在铁路镇、尚庄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秀市汪家村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正是由于这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我市创建生态县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2011年12月通过了省环境保护厅专家评审。我市已着手开始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008年至2011年,我市申报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袁渡的青围村、铁路的红星村、荷湖的杜家村、袁渡的岩上村、白土的大塘村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采为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端,是全国重点产煤市(县)和商品粮基地,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之美誉。辖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钨、石灰石、砂卵石等矿产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丰城市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矿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辖区内现有矿山企业141个,其中煤矿67个,钨矿2个,非煤矿山72个,为丰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但是,因为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矿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一些非法矿点“死灰复燃”的现象仍有发生。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2.畜牧养殖、化肥施用等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1988年撤县设市,到目前已经发展成5个街道办事处、20个建制镇、7个乡,共计467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众多,农村畜牧养殖、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给我市水库环境、河流和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3.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丰城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并进入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在工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丰城电厂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引起的水污染、水土破坏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三、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

丰城市已经制定了《丰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应根据规划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流域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实施办法,争取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政策措施规范生态环境建设,用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用政策措施引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各级政府每年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后续管理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涉及林业、水保、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认真搞好中幼林抚育,严格执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将山、水、林、田、路结合起来,捆绑项目,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能源建设上,突出节能、环保、利民,注重推广民用沼气、生物燃气炉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上,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化

健全完善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经费人员,落实办公场地,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经济工作考核范畴,严格奖罚,推动落实。加强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监督,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老企业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海, 陈佳丽.循环经济引领丰城率先崛起[EB/OL].

finance.省略/g/20080623/01485009873.shtml.

[2] 丰城: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丰城市新农村

建设办公室[EB/OL].jxagriec.省略/b_include/xncdetail.

asp?fileclass=Q&id=124.

第3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生态工程包括人类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进行系统的设计、调控以及技术组装,修复、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并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的生产模式进行研究并改善,从整体上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对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可谓得不偿失。因而,应用生态工程原理改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以达到获得更好的生态经济收益的目的。

1.水利生态工程的应用原则

1.1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确保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的良性循环,以达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必须遵循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并从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这项经济活动高度负责,将过去传统的单纯的施工管理向现代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转变,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效结合。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把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结合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事宜,寻求生态环境产生的效益。

1.2共生互补原则

共生互补,指的是一种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在水利工程中处理好施工与运行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实现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并对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协调,创设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关系,以达到效益最优的组合目的。例如:工程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由于工程基础建设的需要,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弃渣,相应堆放时需要占地。而工程运行中的生产生活场所也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进行建设,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在此过程中,结合考虑,建立共生土地利用系统,不仅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而且也能够在劳动力和资金方面得到节省。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材料循环利用,将施工产生的垃圾资源利用循环可再生的原则进行处理变废为宝,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1.3主体空间利用

主题空间利用的本质是利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并与水利工程施工理论相结合。旨在解决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区域进行布置所产生的空间组织问题,并实现与施工区域相关的土地的有效利用、以及水流的有效控制,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安排。

1.4机能节律与时间节律互相配合

机能节律与时间节律配合原则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环境因子的量值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生物种群生长发育过程所产生的变化的每一个阶段中要求不同量值的环境因子。针对这一原理,将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对环境因子量值的不同需求应用到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以达到提高水利工程生产能力的目的。例如:实现临时建筑物与永久建筑物的统筹兼顾,不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临时投资,同时也能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恢复等费用,此外还能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

2.水利工程施工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2.1土地利用

水利工程施工时必然会占用大片的土地,而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乱堆弃碴以及胡乱修建临时建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长此以往下去还可能会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甚至会造成水土流失、阻塞河道等不良现象。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环境问题应当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对环境的破坏实质上就是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进行破坏,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因次,在水利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环境的保护。

2.2水流控制

施工过程中进行截留取水必然会对下游的用水量造成直接影响,而且水利建设也会对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由于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将对动物繁衍后代、洄游越冬等活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在水利施工过程中,要将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同时考虑在内,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对生物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此外,施工产生的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一定要做好正确的处理,切勿随处排放,避免对下游的正常用水带来危害。

2.3爆破与杂音

水利工程施工的前提是安全生产,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中避免不了大型器械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有时甚至需要进行爆破作业,产生的噪声污染将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征程生活,因此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以及选择正确的施工时间尤为重要,尽量在不影响当地居民休息的情况下进行作业。

2.4大气污染

施工过程产生的水泥颗粒、粉煤灰等是粉尘污染中极其严重的成分,人一旦吸进含有词类物质的空气,将会对肺部的正常功能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时将危害到人的生命,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减少粉尘的产生,降低对周围空气环境的危害。

3.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

开展生态水利工程,是将长远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从全局角度进行考虑。将科学的工程规划建设与河流综合管理技术、传统除污技术相结合,使人们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还能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实施有效的保护。

3.1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建立与当地区域生态环境间的友好发展关系,将水利工程所带来效益发挥至最大。

3.2避免资源浪费现象

在施工时使用的材料和物品进行循环综合的利用,使所有资源最大的价值得到发挥,这样既能降低建设成本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3强化生态系统自我恢复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加强对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的保护与控制,提升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生态系统自组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物种自我选择,能够对自身系统环境、系统组成进行合理调节,达到自我恢复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设计人员要依照生态系统自我恢复指标,依照生态系统发展方向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减少生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资源配比的影响。要依照生态系统本身结构因地制宜,在环境中寻求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对于已完工的水利工程或仍在进行施工的水利工程,都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地环境实行有效监测管理,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配备专业化的环境监测设备,并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高相关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4.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大量污染将超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最终将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为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和谐统一,在工程施工时,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合理设计,将环保落实到施工的每个细节,才能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朋松.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科学与财富.2013, (8):54-55.

第4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探究;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来看属于一个有机的系统,它能够随着人类参与而实现能量和物质之间的平衡,但是相对的,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因为人类始终在参与并且介入,导致大批资源形成了聚集的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还造成了大量环境问题,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对社会发展以及建设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针对这一现状,各级政府也实施了不同的生态治理举措,得到了一定的成绩,不过这些举措当中尚且还存在一些弊端,阻碍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

一.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最近这些年以来,我国不断发展的城镇化进度令资源以及能源都出现了过度消耗的现象,同时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也逐渐被破坏,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渐渐地凸显了出来。

(一) 生活垃圾形成严重污染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镇都没有配备比较完善的处理污水的设施,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源当中,对当地水质以及土壤等产生严重的污染,进而大幅度降低农作物的产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镇,特别是一些二线城市,由于垃圾处理设备不够完善,导致垃圾堆积,特别是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只能做到简单地集中堆放,无法进行无害处理,形成了多次污染,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非常严重的健康隐患。除生活垃圾之外,过分地使用农药以及化肥,或者畜禽养殖业进行了不科学的发展等都有可能让城镇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这些情况都对整体的空气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继而可能会导致城镇化建设整个的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不能得到比较长远的效益。

(二) 工业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大多乡镇地区的企业都严重地缺乏具备科学性的规划管理模式,并且在经营模式上也呈现出了鲜明的粗放式,生产规模也相对较小,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在治理污染的设备上严重缺失,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废物。

在2013年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的雾霾就是因为在空气当中含有大量工业废气以及尾气等形成的,随着不断增加的雾霾天数,我国的PM2.5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不但可能会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健康水平,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造成癌症,最终致死。说明在城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能重视工业污染,将会对地区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三) 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

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在地理差异上还是经济差异上都会形成不同程度上的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消耗,通过这种消耗来进行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工作,大多基础性设施落成之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城市地面硬化现象,继而降低了土壤暴露量,令直接渗透到地下的雨水量也不断地下降,造成内涝。

在2011年中旬,我国湖南长沙地区等都在大面积的强降雨当中出现了严重的内涝现象,其主要原因正是该地区的地面硬化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上的收益,大面积占据土地,不断地扩大建筑所占的面积,片面提升GDP,却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非常薄弱,导致植被面积越来越小。众所周知,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是无法再生的,因此,假如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建设,就很可能会导致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片面地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流失,对于城镇化整体进程来说非常不利。

二.如何解决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一) 加强政府人员以及群众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群众对环保尚且没有形成完善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几种手段来提升:首先,作为教育部门,需要在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日常课程当中适当地开设环保课程,将其纳入到教学大纲当中,从小就对公民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令公民可以充分地了解环保对于人们的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树立起科学的环保观念,并且通过一些实际的日常行动来真正地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的成人占到了总人口70%以上,达到了一半以上,因此成年人应该是环保的主力,与此同时还是急需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对象,不过,由于成年人在思想观念上基本上已经成型,想要提升环保意识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借助一些免费课堂来进行环保教育,或者开设专门的网络下载通道,提供免费的环保资源供人取用。

(二) 对相关的法规进行适当的完善

借助对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适当的完善,能够显著地提升政府保护环境的力度,同时在立法的角度来对生态环保工作进行保障,其主要的措施包括:首先,借助法律来明确在生态环保的工作当中企业需要担负的义务以及拥有的权利,借助激励的政策来促使企业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其对环保的意识以及责任感;其次,对我国环保以及治理环境相关的法律进行完善,提升其执法的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其三,相关部门需要设置比较详细且严格的惩罚规范,针对违法行为加强检查以及打击的力度,不但需要对违法的人员以及相关单位进行惩罚,还要对环保部门的责任人进行惩罚,降低违法行为的发生概率。

(三) 调整治理环境的手段

当前我国还是由政府采取一些强制性的举措进行环境治理,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这种强制性的举措可能会造成群众的不配合以及消极对待,大大地降低了企业完成治理环境工作的积极性。综合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环境治理的经验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地选择经济上的激励手段。例如,自愿协议或者是污染税等,调动企业的热情,令更多的企业可以自发参与到环保以及治理环境的工作当中去。

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城镇化建设工作当中生态环境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否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将会对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同时还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很多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都采取了比较多的治理环境的措施,不过由于治理人员和群众都没有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还有法律保障环境和质量手段都不够完善等,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环保建设的整体水平都不够理想,因此,在强化环保教育,提升人们对环保的正确意识之外,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环保工作可以拥有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行为上则要对治理手段进行适当的创新,提升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史亚楠,佟光霁.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08).

[2]尤伟琼,王兴宇.云南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王莉萍.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5(11).

第5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污染;生态工程

最近几年,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而生态工程是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现代化的工艺技术,从而解决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更加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收。与此同时,充分的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遵循生态工程的原理,将理论原则充分的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

1.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如果水利工程施工不能够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或没有遵循生态工程原理就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首先,对于水资源造成的污染是较为严重的,施工过程中任意排放的污水会对下游的水域造成影响,如果污水长时间的堆积,就会深入地下水,影响周围居民的用水安全。其次,对于空气的污染,在施工材料的运输、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废物,加之地表干裂,更加重了对空气的污染,同时,施工设备、车辆等产生的废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还加剧了温室效应。再次是噪声污染,有些施工单位不分昼夜的连续工作,产生的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健康极为不利。最后就是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很多施工单位并不重视过程完工后的垃圾处理,这对生态平衡的稳定性造成直接的影响,例如废弃的水泥和石灰粉等。

2.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2.1循环再利用原则

节约能源的最好方式就是循环利用,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只是大多的施工单位都对此不以为然,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可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收集起来,不懂得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甚至有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将建筑垃圾处理得当,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处理好建筑垃圾就能够极大的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2互补共生原则

互补共生原则有助于双方利益的实现,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垃圾,通过对施工中的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并结合自然工程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实现互补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就能够很好的体现互补共生原则,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们生存的土地仍然非常有限,水利工程对土地的占用不仅给周围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其中施工材料占用土地,产生的工程废料更是给土地资源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必须要遵循互补共生的原则,建立一种共生的绿色施工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

2.3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是生态学理论中提及的有关种群分布的概念,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有关的理念和方法,将环境保护的思想渗透到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而种群具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种形式,种群对于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是至关重要的,在施工之前应该对周围的植物物种与动物物种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确保施工全过程不会对它们的生长和生存造成影响,必要时可以进行植物的移栽和动物的安全转移,在施工完成后恢复其原有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见,主体空间利用原则就是在空间组织问题基础上,做好科学、系统的施工规划,将土地、水源等问题进行更好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的预定效应。

2.4经济环境效益协同原则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的水利工程施工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解决人类、自然和工程建设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以及经济效益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对于人类发展与社会环境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一定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施工模式,应用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手段,强化经济环境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尽量的降低施工对于环境的不可逆破坏,在确保环境健康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可持续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利用此项优势来开发旅游业,为水利工程建设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分析

首先,从生态工程的角度对水利工程系统的总体目标进行分析,水利工程施工存在人流、物流以及能量流和价值流等,这些会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也就是说,水利施工区域的生态系统总体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与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水利工程施工的系统结构优化,生态工程系统是工程区域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构成的复杂大系统,它以工程为中心,顺应自然,遵循经济规律与生态学原理,立足于运行目标,实现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良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才能保证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之间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保证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的协调发展,提高生态工程效益,另一方面,系统边界有生态稳定条件包括环境质量以及土地和水源的利用等,同时注重施工管理中的人力与资金的投入,确保施工质量,严格的遵守我国规定的法律法规。最后,就是水利工程系统控制变量的识别,可以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将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包括土地、水源、施工以及资金等,系统的控制变量中输入变量主要是水利工程的用料以及上下游的用水量,这是影响工程占地和临时用工量的依据,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水源才能够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并且降低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更接近生态工程所要求的经济效益标准。

4.如何应用生态工程原理避免水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某水利工程进行具体的调查探究,总结了防止水利工程施工对于环境影响的几种有效措施,首先,就是在施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当然,要充分的遵循生态工程的几个原则,施工人员要认真的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来制定总体的施工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当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根植于内心,时刻严防工业垃圾对土地、水体等的污染,提升施工团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进行开山炸石操作时不要对周围居民造成太严重的影响,施工后期的垃圾处理工作一定要全面、高效的完成。最后要强调的就是完善的施工监管机制,通过监管机制的建立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和管理,从而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帮助构建更加健康的生态系统工程,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生态工程的角度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展开探讨,不仅阐述了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还介绍了提升水利施工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只有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实行生态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增加水利工程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同时,对于减少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帮助,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生态效益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波减.绿春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0,(9):16-17.

第6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

1.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现状

1.1绿地系统现状

现如今,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城市绿化面积小、规模小,城市绿化系统不完善,绿地结构不合理,新建城区街道绿地面积不合理,老城区绿地零散分布。综合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绿地还不能成为系统,仅仅能够满足一些外观美化上需求,而距离具有生态效益的功能甚远。常面临的问题:预留城区公共绿化面积少;因为一些经济效益的问题,公共绿化面积通常会被侵占;一些开发商在绿地建设上消极怠慢;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逐年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2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步为市民所关注,现如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一些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大气和河流中,造成酸雨、雾霾、河水变质等环境问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填埋也造成了一些土壤的污染,垃圾焚烧、冬季煤炭取暖、燃煤发电等排放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正是逐步缓解环境压力,整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3规划建设现状

生态园林城市是集美感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园林形式的系统,而现有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地功用分不清楚。城市园林可大体分为公园绿化观赏园林、道路防护类绿地以及其它附属类绿地,每一种生态城市园林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这些功能方面的区分,一概而论。在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中,出现了很多设计的不合理性,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

2.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2.1生态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生态目标

目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还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在绿地系统、生态环境以及规划建设上还有很多不足,应当追求合理的生态目标。第一,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应当满足其应有的生态效益,既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又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和控制城市温度和湿度,保护城市水资源不流失。同时还应保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维护大自然食物链的稳定,维持能量平衡和城市生态稳定,对破坏的环境起到实现生态复原的目标。第二,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应当满足多样化、外观具有美感的目标。我国大多数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开始加强了对形象美感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城市盲目吸收他人设计,大量砍伐树木,取而代之的是草坪,这样既不能实现生态多样化,又不能体现美观的效果。第三,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应当充分考虑人文目标,以人为本,实现现代建筑、人文环境以及古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大融合,建设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生态园林城市。第四,建立城市绿化产业。培育植物花卉,开发城市绿化商品,发挥城市绿化产业的生态效益,以发展和推广城市绿化产业为另一个目标。

2.2制度完善

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应当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政府制定的生态环境方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制度,只有制度规范化,才能保障园林城市更具生态化。

2.3合理规划与综合发展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工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园林建设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合理布局是生态园林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物种群落的不同理配置;根据物种的功能不同,因地制宜,实现生态园林效益最大化。在一些遭受破坏非常严重的地方,应适当实现封闭式管理,甚至可以建立保护区等措施。合理的布局是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关键,可以在屋顶上建立绿化带以及墙壁上实现绿化,充分利用爬山虎等植物的特点,提高绿化和生态效率。其次,还应当储备人才,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和落实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做好植被病虫害的防护工作,实现生态园林的综合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7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 以生为本 城市生态学 教学实践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机构,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而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大学教学过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从以教师、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转变,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感受和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改革[1],突出“以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生态学》课程为例,反映“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一、城市生态学课程特点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2]。由于城市生态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不仅涉及生态学、气候学、环境学等自然学科,而且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经济学等诸多工程和人文学科,这就决定城市生态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拓展性[3]。为了把握城市生态学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设情况,我们采取了网上检索及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城市生态学的教学显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课程称谓的多样性。

生态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生态环境”一词,属于地道的“中国制造”(国外没有该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没有严格区分“环境”与“生态”两个名词的涵义,结果导致“生态环境”这一汉语名词成为我国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尽管也是较有争议的术语之一[4]。基于这一事实,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城市生态学课程的称谓较多。例如,海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学》,广州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仲凯农业工程学院开设的《城市环境生态学》,淮阴工学院开设的《城市环境与生态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环境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尽管课程名称不统一,但授课的核心内容相同。

2.开设专业的多样性。

城市生态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兴起的一门以人类活动为中心、以人类栖息地为对象,研究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和成果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已经成为热点学科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多个专业开设了城市生态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园林、城市规划、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及建筑六大专业。例如,海南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的园林专业,仲凯农业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地理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专业,河南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淮阴工学院的建筑专业,均开设了城市生态学课程。由此可见,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得到了高校多个专业的关注,并列入多个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

3.课程性质与学时的多样性。

由于每个高校的专业定位不同,不同高校对城市生态学的课程性质及学时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将其作为生态学的专业核心课程,54学时,外加3天的野外实习;海南大学将其作为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50课时;广州大学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专业选修课,36课时;河南理工大学将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分别为32课时;仲凯农业工程学院将其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18课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公共选修课,36课时。由此可见,城市生态学课程的性质与学时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二、城市生态学教学实践

1.突出“以生为本”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以生为本”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以学生的成才、全面发展为根本[5]。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师的教,为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教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必然要以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基础”[6]。由于城市生态学涉及学科较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不同,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力求反映国际上最新的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城市生态学是我校环境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然而,两个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比较而言,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已先修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生态学等课程,对城市中的环境问题能够准确把握,但是,缺乏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格局演变的认识;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能把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格局的演化,但是缺乏环境科学及生态学知识,需要强化环境科学及生态学的基础知识。针对这种情况,为突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有所侧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城市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调控机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两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并掌握有关城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懂得如何用系统思维方式、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2.结合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用“生态学眼睛”观察城市的习惯。

城市化道路像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又给城市环境本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主动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而不是教师去讲授,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请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已居住多年的城市印象,分析城市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我们将课堂搬出教室,把学生带到焦作缝山针公园进行实地考察,以此加深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认识。

站在缝山针公园的山顶,焦作市全貌尽收眼底,由此学生对焦作市的城市布局、主要大气污染源(烟囱)的位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天气状况的观察可以对焦作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由此请学生分析焦作市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原因。此外,通过焦作市缝山针公园的考察,学生了解了缝山针公园的历史背景:由于石灰岩的矿山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水土流失,景观受损。为停止生态破坏,焦作市在此树立一个高20米、直径0.80米、重达20吨的巨型外科手术针,预示着将受损的山体缝合,告诫后人要珍惜地球环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如今,缝山针公园不仅是一个供焦作市民登山锻炼、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养成用“生态学眼睛”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2)通过典型案例,锻造学生用“生态学头脑”思考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以北京市沙尘暴治理作为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城市生态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仅局限于城市范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对北京市的袭扰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由于城市生态问题涉及面较多,对城市生态治理也存在一个认知的过程。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造林挡不住尘暴,用树木去阻挡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远不如用草在源头“捂”土壤明显;再者,在北京这样的半湿润环境地区,造什么林最适合,传统的浅根系杨林是否适合现代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大的环境?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工程理念和考虑问题的全局意识,锻造学生“生态学头脑”。

3.创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平等交流氛围。

欧内斯特・博耶博士指出:“教学是教育和塑造未来的学者,优秀教师能营造一个氛围,激励主动而非被动式的学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7]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学应该占有主导地位。站在课堂上的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演员要用精美的台词、优雅的舞姿、柔美的声音吸引观众;老师则要用广博的学识、活跃的思想、诙谐的语言来赢得学生。同时,驾驭课堂的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适时转变教学方式,做到随机应变。例如,在国庆60周年前的一次课堂上(晚上),学生被窗外耀眼的烟花所吸引,希望能够暂停课堂教学,仔细品味这难得的庆祝建国60周年的烟花盛宴。为了满足学生的心愿,我停止了课堂教学,让学生细细观察烟火状况。欣赏烟花之后,我让学生针对烟花燃放的环境问题展开谈论:烟花中不同颜色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现代的烟花没有刺鼻的火药味?今天观察到的烟花与过去相比,对环境的影响有什么不同?且在之后的第二次课堂中,我还播放从在网上收集的有关焦作市庆祝建国60周年的烟花照片,并公布其它城市国庆60周年烟花庆典活动的花费。由此,让学生对该活动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思考。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源泉。教学过程的焦点,要由“教”转移到“学”。针对城市生态学课程特点,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用“生态学眼睛”观察问题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用“生态学大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教能够促使学生“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吴支奎.学生课程参与: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教育科学,2009,(2):30-33.

[2]宋永昌,由文辉,王详荣.城市生态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

[3]楚光明,宋于洋,王炳举,王雪莲,江萍.案例教学模式在城市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23):208-209.

[4]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J].生态学报,2003,(9):1910-1914.

[5]谢树浩.“以生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高教探索,2009,(3):133-134.

第8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问题;建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valu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n principle and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 problem;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 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 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 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1992年, 我国著名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 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 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 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 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

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

生态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简单来说,它就是指生态意义上健康的城市。城市生态应该要作为城市设计、规划、建设等的重要内容,在庞大且复杂的城市建设工程中必须要优先考虑生态方面的问题,这是促进城市协调健康发展,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在这里,城市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绿化设计,而是要加强它对城市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城市绿化作为生态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给人们以多样化的城市生态体验,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发展,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舒适,更加美好便捷的生存环境。生态城市建设,从更深层次上来讲,是要维护大自然的多样性,为生物创造出一个更加适合繁衍生息的家园。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

2.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

具体来说,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

2)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

3)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

4)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

5)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6)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

7)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

8)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

9)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3.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以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牲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4.城市生态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急进化”问题。虽然近几年由于北方城市的水资源短缺,人们对大规模种植草坪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2)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们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他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文化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3)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4)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 ,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5.对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城市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2)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4)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第9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示范课 教学案例

一、课题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其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采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新课:

(师)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并把想到的结论写到笔记本上),课件展示:“现代化城市”景观图(包头市)。

(生) 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要求学生思考5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探究结果):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合作探究)

(生)(探究结果):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原因如何?(让学生思考3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城市化带来的其他环境问题图。

3、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甲生)(合作探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乙生)(合作探究)原因是: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师) 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让学生思考2分钟,)

(生)措施有: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师) (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生甲):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生乙)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生丙)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

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师)(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课件展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生)(回答)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师) 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我们包头市应该建成一个怎样特色的城市呢?

课件展示:包头市部分景观图

(师)包头市已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但我们的城市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是否合理?你认为包头市应建成怎样的特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