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碳行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双语教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化;木材保护与改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79-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必须把推动学生国际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双语教学作为近些年新发展起来的教学手段,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开始要求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十多年来,国内各大高等学校都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大家均认可了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可以培养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交际、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和外Z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本科生国外访学、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国际交流项目,双语教学的目标也从以往对学生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训练,扩展到加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与国外的教育模式更好地衔接,以便国外访学、联合培养、继续深造的学生尽快地适应国外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进行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使双语教学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目标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目前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对双语课程教学的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保护与改性”教学团队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将翻转课堂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双语教学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对“木材保护与改性”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为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一、“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农林高校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木材保护与改性”是该专业领域的一门专业课,讲授对木材及木质材料进行功能性改良的方法和机理[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 “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自2010年开始正式采用双语授课,目前教学团队由2名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和1名美籍兼职教授组成。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木材保护与改性”双语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向国际化发展,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适应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双语教学的国际化优势,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现有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着重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双语教学的要求
(一)着力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3],组织本科生参加国家交流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平,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4],国内多所高校已开展本科生国外访学、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国际交流项目。另外,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的本科生希望本科毕业后能够到国外的高校继续深造,但是这些学生在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到国外高校深造之前,对国外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了解甚少,由于西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我国高校有很大区别,这些到国外学习的学生很难适应,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过渡期才能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双语教学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西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同国际接轨,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推动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交流和国外留学生活。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从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5]。双语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及时给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国际发展趋势,将最新的英文文献介绍给学生学习,引导、鼓励学生与国外著名教授、学者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机会,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一)通过翻转课堂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扩展
教学内容
双语教学采用英语授课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重点和难点部分需要放慢速度、多次重复,课堂进度相对较慢,在有限的课时内安排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这是双语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将翻转课堂引入双语课程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例如,木材的防腐处理工艺是“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中的重点问题,主要讲授在木材防腐车间采用大型设备进行木材防腐处理的工艺流程,以往通过图片和照片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双语授课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团队到木材防腐厂,实地拍摄了木材防腐处理的视频,制作成英文讲解配有中文字幕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自学,课堂上讨论。学生的英语和专业知识基础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课下时间学习,再通过课堂讨论加深理解,有效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作了“木材特性”、“木材生物劣化”、“木材热处理”等多段教学视频,将课堂讲授和翻转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提高了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得更为明显。另外,教学团队还将国际学术会议中精彩的报告视频、国外同类院校的授课视频、介绍国外学生学习方式的视频等相关资料制作成微课视频,上传到共享平台,让学生课下学习,在课堂上或课间与学生讨论,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以双语课程为基础的国际科技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是目前各个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团队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林学院木材科学与工程系木材保护科研团队合作开展了以“木材保护与改性”课程内容为基础的本科生暑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选修“木材保护与改性”双语课程的学生中,选拔英语和专业知识优秀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前往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参加木材保护与改性相关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既开阔了学生的国家化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016年7―8月3名学生到美国参加“防腐处理木材中金僭素和硼元素流失性”课题研究。在此期间美方为3名学生提供了在美的生活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学生提供了部分国际旅费,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目前,项目的首次试点已经顺利完成。通过“木材保护与改性”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了解了美国的文化和学习方式,到美国以后能够顺利地进行衔接,很快融入美国的科研团队。项目结束后,美方的教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大为赞赏,表示今后可以扩大项目规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参加项目的3名学生表示,通过此次国际合作项目,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深入了解了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同时他们对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有2名学生为自己制定了本科毕业以后到美国继续深造的目标。
双语课程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具备完成科研项目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是双语课程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此类项目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选修“木材保护与改性”双语课程的38名学生中,仅有3名学生参加了此次项目。今后应该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扩大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外语水平。另外,应该争取学校更大力度的支持,设立奖学金,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四、结论
为了适应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让学生掌握专业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在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双语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将翻转课堂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改革措施是可行的。今后应该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为造就国际化创新型林业工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
等教育研究,2005,(3).
[2]闫丽.《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与
探索[J].高教论坛,2016,(5).
[3]王淑芳,余立新.本科生国际交流的实践与思考[J].理
工高教研究,2008,(4).
[4]裴钰鑫.本科生国际交流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2011年取得成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本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GDP总量突破1.6万亿元,增长8.1%,服务业比重达到75.7%,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6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910亿元,地区进出口总值达到3894.9亿美元,分别增长10.8%、13.3%和29.1%,均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长创近两年新高,分别达到13.2%、13.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分别为7.2%和7.6%。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39%的较低水平,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报告》指出成绩确实来之不易的同时,总结2011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全面加强经济综合调控调度,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综合施策、有序出牌,集中力量调结构、稳增长。本市狠抓科技创新、投资落地、融资拓展、消费扩大、企业帮扶、价格调控和居民增收等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增长由减速回调向趋稳向好转变。突出重点、协调联动,坚决遏制价格过快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连续4个月回落,全年同比上涨5.6%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坚持早准备早调度,主动应对煤电油运紧张。确保能源运行万无一失。
二是狠抓融资和投资落地,切实用好政府投资
2011年全年安排市政府投资347亿元,连续七年对郊区投资比重超过50%,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城南和西部薄弱地区政府投资安排分别增长10.6%和17.5%,生态涵养区投入增长30%。优先安排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六个一批”工程投资317亿元,占91.3%。全年安排融资平台、北京服务股权投资基金等引导放大资金1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00亿元以上。在城乡一体化、保障房等重点领域,融资额度达到2100亿元。积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融资178亿元。
三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为重点,深化结构调整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牵头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发展的意见》、《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方案》。丰富支持手段。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平台,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统筹100亿元资金,支持3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牵头推动政府采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采购金额达到61.7亿元,组织认定12批自主创新产品。北京服务 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成功签约,参股设立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重大项目。重点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加快重点功能区发展。研究未来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支持方案。制定《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综合性意见》。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和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
四是适应城市功能提升要求,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372公里。启动地面公交能力提升工程。北京新机场前期工作取得进展。提升城市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推动能源结构战略调整,新增供热能力约1200万平方米。首次实现域外供热。 积极升级改造清河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量连续三年超过地表供水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大尺度绿色空间建设。大兴、延庆等新城3万多亩滨河森林公园相继开放。实施184公里生态廊道绿化,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400平方公里。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44%。30个新城集中供热中心基本建成,污染物排放降低60%。
五是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推进四类功能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高质量完成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持续加大对城南、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 城南三年行动计划任务累计完成70%。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统筹政策资源推进绿化隔离地区发展。加快构筑社会保障、公共服等体系,推动建立有利于绿隔和城乡结合部地区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新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发展。通州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分类推进特色镇建设。
六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内涵发展
在全国率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节能目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全国第一个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引导全民主动参与。出台能效补贴政策。成为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公共机构供热计量改革方案。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00万只。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工程,率先将非工业企业纳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范围。
七是适应社会新需求,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突出矛盾。 推进118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改造任务,累计翻建校舍180万平方米。改造完成46个老旧小区电网和160个老旧小区300公里供热管网,在生态涵养区新建阳光浴室190座、扩大送气下乡覆盖范围 。
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北大附中平谷分校、光明小学怀柔分校、十二中科丰校区等项目。配合卫生部门支持中心城大医院整建制外迁,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城乡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加快10个区县31个重点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
加强社会政策的系统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重大项目规划》。对收入分配、人口服务、社会投融资机制等重大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储备。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监测评价分析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
八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着力加强全市改革工作的综合协调。推进年度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实。
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拟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市医院管理局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公立医院医药分开价格补偿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有关政策。配合卫生、人力社保等部门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交通和资源领域的价格机制。配合交通拥堵治理、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降低首都机场高速通行费和市郊铁路s2线票价。调整了本市电厂电价和非居民销售电价。
推进行政体制相关改革措施落实。出台优化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流程及相关工作机制,推进绿色审批通道常态化。将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下放到区县。修改深化招投标监管体制改革意见,研究制定加强市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活动监管若干规定。制定昌平区东小口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
同时,贴近市民和社会关注热点,抓大事谋大事。结合“十二五”开局的年度特点,推动“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细化实施,制定出台规划纲要主要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推进专项规划制定。组织开展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并推动国家相关意见的制定。加强增值税试点改革等重大问题研究。
2012年要做好七大工作
《报告》说,2012年是十召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之年,也是本市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持续深化之年。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8%左右,投资增长9%左右,消费增长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需付出艰苦努力。既要看到在宏观政策、文化和科技创新、重点功能区发展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更要把握住重点和难点问题,有的放矢。
《报告》强调,全市发改系统要更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调整结构和培育新增长点,着力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着力塑造城市品牌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提出,2012年,发展改革部门要突出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投资落地和消费扩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要着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巩固投资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作用。今年投资工作的关键在于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要全面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将民间资本更多地引导到实体经济,引导到增强首都发展后劲的重点领域。同时,还要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研究具体政策,探索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和重点在建项目的有效途径。坚定不移抓好房地产调控,大力推进各类保障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给。高度重视融资创新,加强投资项目融资模式和资金平衡方案的研究储备。用好用活平台资金。支持设立新城建设、文化创新、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等系列基金。积极探索和推动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应用。继续支持发行企业债。
要着力用好政府投资,发挥好引导放大作用。2012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拟安排382亿元,增长10%。要坚持保重点、保续建、保竣工的原则,实施三个“优先”:即优先保障高端产业功能区、城南、西部、新城、重点镇等重点区域及科技文化、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重点区域开发的竣工收尾,优先保障能带动消费、保障民生、关系长远战略、解决城市主要矛盾等领域的投资需求。
要着力构建多层次、多热点支撑的消费格局。研究制定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政策,加强流通体系,消费便利设施建设,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坚持供给与需求双向优化,鼓励社会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消费需求升级,要注重扩大服务和精神消费,重点促进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休闲、养老保健、医疗康复等领域消费。
二是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充分发挥优质要素的战略作用。更加重视发挥好央企对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央企在更宽领域参与城市建设、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更加重视引进和利用境外资源,把积极优先吸引外资深度参与本市产业升级、业态创新、管理提升作为调机构转方式的有效途径;更加重视对民企民资的开放,在竞争性和非公益性领域树立民资优先理念,在准公益性和纯公益性领域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更加重视用好市属国企资源,大力推进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加大与社会优势资源的重组力度。
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全力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用好100亿元产业统筹和60亿元政府采购资金,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研究出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意见。坚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深入落实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系统推进九项重点工程。搭建文化创新服务平台,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打造上市公司北京文化板块。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促进政策,集中力量打造首都核心演艺区等文化功能区。
打造优势产业板块。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板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整合优势资源,整体打造地铁产业板块;完善集成电路装备板块,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资讯产业板块,做强汽车产业板块;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板块;完善空港保税物流园功能,培育航空航天板块;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提升旅游产业板块。同时,聚焦“两城 两带 六高 四新”高端功能区及昌平TBD、中国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要持续推进中心城交通拥堵治理。推进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力增通车里程76公里。推进地面公交线网优化。系统研究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停车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要提升资源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建成南干渠和大宁调蓄水库,全面开工建设东干渠、团城湖调节池和郭公庄水厂。 全面开工四大热电中心及配套管线建设,建成西南热电中心。力争开工天然气陕京四线,启动大唐煤制气北京段建设。
四是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着力推进城市形态完善和功能提升。积极促进四类功能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水平。加快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和区域医疗等中心建设。启动一批发展新区新城供水厂建设。落实通州新城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意见,推动古北水镇、长沟和潭柘寺旅游休闲镇等特色小城镇发展。制定促进央企与重点小城镇合作意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小城镇开发。持续支持薄弱地区转型发展。制定落实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年度计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交通项目和环境项目带动。配合有关部门基本完成50个重点村城市化改造任务。
五是狠抓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加强市区两级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目标考核,能源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7400万吨标准煤左右。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配合住建委等部门完成1200万平米以上既有建筑改造和10万户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新建居住建筑严格实行75%的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一批重点用能大户节能改造,积极推广成熟减排技术,有序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研究完善污水、污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供热计量改革。落实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大尺度森林绿地建设。加快延庆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新建10处城市休闲绿地。加快推进五环路内供热清洁能源改造,积极推行机动车新车国V排放标准及配套油品标准,加强对PM2.5和臭氧污染物的防治。加大水环境防治力度。
六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建设
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属高校三年建设规划,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创新工程,创新名校办分校模式,试点推进一校多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中心城优质医疗资源纾解。加快城南养老院等市级大型公益性养老设施建设。研究破除体制障碍,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学前教育、基本养老、医疗康体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扎实做好各项惠民工作。进一步研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做好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推进保障房建设,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着力抓好价格调控。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对国家可能出台的能源价格调整项目,扎实做好本市配套落实方案,适时推进垃圾收费等改革。
七是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upply-side reform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hina's economy, it is conducive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low carb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such as weak consciousness, lack of supervision, backward technology, lack of elements and so on.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supply-side reform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industry and factors. Finall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path of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Henan logistics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actor upgrading.
Key words: supply-side reform; Henan province; logistics industry; low carbon
0 引 言
2016年1月,中央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1]。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逐渐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方式的重要手段。
物流业融合了信息业、运输业、货代业、仓储业等基础产业,是生产业的典型代表。2014年,河南省《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四大工程、五大特色”为核心的行动计划,这说明物流业的经济服务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然而,河南省物流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政府监管不力,高碳运输普遍存在;物流技术落后,产业部门配合不佳;低碳物流要素供给不足,质量与速度难以有效协调。物流业的发展瓶颈是政府职能缺位和政府权力越位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阻碍了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步伐,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1 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低碳物流意识薄弱,政府监管不到位
欧盟各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低碳物流起步较早,针对物流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低碳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机制,通过立法鼓励低碳物流发展。河南省与全国大多数省份类似,一方面,与低碳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并不健全,低碳物流概念并未得到广泛宣传,民众对低碳物流的实践方式、作用效果认识不足,低碳减排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更加重视物流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管理升级,对低碳物流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精力进行低碳物流管理[2]。
政府监管不到位是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障碍。一方面,物流活动具有跨行业、跨区域的特点,邮政、铁路、民航、公路等部门共同管理物流活动,不同部门权责交叉、重复、空白等问题严重,分部门管理体制导致了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不同职能部门对低碳物流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尚未制定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的指标体系,鼓励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奖惩制度并不完善,物流活动的低碳化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从而制约了河南省低碳物流的发展。
1.2 物流技术落后,物流环节“高碳”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物流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河南省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操作水平、盈利能力得到改善,但低碳化发展意识并未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物流技术进步缓慢,例如: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仓储、运输交通工具耗能较高;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条码及射频技术普及率低;仓储技术落后,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不环保;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程度低,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物流技术落后是物流环节“高碳”的主要原因。从整体上看,河南省物流装备水平较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高碳”现象严重。物流运输环节,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飞机、火车成为货物运输的首选交通工具,过度竞争导致物流公司资源共享度较差,资源浪费时有发生。物流仓储环节,河南省仓储设施建设在保温及照明方面尚无节能标准,内燃式叉车仍是货物搬运的主流。配送阶段,城市“限货令”增多了物流运输次数,客车载货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1.3 低碳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低碳物流要素供给匮乏
近年来,河南省物流业发展迅速。2015年,河南省社会物流总额93 538.48亿元,物流业完成增加值为
1 981.5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906.31亿元。然而,河南省物流业中,微观层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物流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城市仓储、分拨配送等基础设施资源紧缺;物流行业税收负担偏重。政府管理水平不高是导致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河南省物流业起步较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缺乏[3]。一方面,河南省高校物流专业培养人才不足,低碳物流岗位的市场需求较大,“低碳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此外,河南省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多数物流企业员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搬运、装卸等岗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知识型低碳物流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河南省物流技术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物流运输便利程度适中,物流仓储技术不成熟,节能管理措施并未全面实施,货物配送遵循“经济最优”而非“环保最优”,低碳物流技术创新仍需要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加速推进。
2 供给侧改革驱动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效应分析
从制度层面看,制度变革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在制度层面发力,破除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障碍,实施简政放权,简化办事程序,加速顶层设计,推进行政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改革,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创造稳定、良性的要素环境;另一方面,宏观环境变化导致微观环境相应调整,物流企业及物流行业的发展环境发生改变,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式受到扰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的压力迫使物流业做出低碳化发展的选择,制度变革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扫清宏观环境障碍。
从产业层面看,产业转型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宏观政策和激活微观要素为产业转型创造条件,产业转型的重点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增长引擎。从产业结构看,供给侧改革促使物流业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产业效率,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改变宏观经济结构,持续向好的经济格局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便利。从产业组织看,供给侧改革作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提升要素|量,改变要素交互作用关系,进而更新产业组织,加速物流业低碳化发展。
从要素层面看,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升级加速物流业低碳化发展。从人才角度看,实施供给侧改革要求政府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兼顾专业化教育与综合教育,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技术角度看,供给侧改革优化人力资源素质,提高自主创新水平,规范市场秩序,持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物流业技术革新奠定基础。从资金角度看,供给侧改革的侧重点之一就是优化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方式,改变融资环境,解决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资金难题,防止混乱的资本市场扰乱产业秩序。
3 供给侧改革驱动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设计
3.1 深化制度变革,完善供给侧改革政策体系
(1)改革管理体制,加强指导协调
制度变革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首先,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懒政、怠政等问题,简化物流企业办事程序,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其次,立足河南省发展实际,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探讨物流业低碳化、环保化、高效化发展问题,重视物流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发展特点,加速推进一体化办公。最后,建立健全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奖惩制度,重点将低碳化评价指标纳入其中,规范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标准,保证物流效益评价“有章可循”。
(2)完善政策法律法规,推进物流节点建设
政策法律法规是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保障[4]。第一,持续推动完善有关物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物流业服务流程和标准,明确物流服务的对象、种类和范围,防止物流业成为危险品传递的渠道,细化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目标直至每个操作环节。第二,弥补法规漏洞,采用财政措施、税收措施等手段制约物流企业“高碳”行为,加大针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物流企业的处罚力度,给予实施低碳化管理的物流企业适当的税收减免。第三,加速推进物流节点低碳化建设步伐,保证新建仓储设施符合节能标准,采用新能源货物转运工具,系统规划,合理调配,减少能源资源浪费。
3.2 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供给侧改革作用途径
(1)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物流业服务功能是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应有之义。第一,着力降低物流运行成本,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运营情况的动态监测,制定出台河南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的具体政策措施。第二,加快效率型低碳物流的建设与实施,减少物流资源的投入,实现物流活动的减量化,深入推进低碳产品的设计与采购、低碳包装、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装卸及低碳配送,打造物流企业个性化竞争新优势。第三,推动物流业与运输业、信息业、仓储业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降低产业技术壁垒,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2)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制定低碳物流标准
物流园区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企业协同发展。其一,支持专业物流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国际物流规模,实施卢森堡―郑州“双枢纽”战略,加快郑州国际陆港公铁、海铁联运设施建设,建成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其二,推动物流园区升级改造,组织开展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工作,推动各地加快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骨干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重点项目和要素资源不断集聚,建立河南省物流园区联盟协作机制,推进园区之间资源共享[5]。其三,参照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低碳物流标准,立足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细化低碳物流评价标准,完善低碳物流评价方法。
3.3 提升要素质量,强化供给侧改革微观基础
(1)推动低碳物流技术创新,构建低碳物流信息系统
技术创新是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省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借用高校创新优势攻破企业技术难题,通过设置奖助学金、提高工资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物流企业工作,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积极与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基于竞合关系建立战略同盟,共同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强化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降低技术转移壁垒,用管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最后,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推进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物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2)培养低碳物流专业人才,完善资金要素供给体系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第一,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政府要支持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开设低碳类物流专业,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低碳物流专业人才。第二,在社会领域要加快推出低碳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工作,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鼓励物流企业引进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和低碳物流技术人员,建立低碳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培训仓储、运输、系统化管理、电子商务等人才。第三,根据河南省物流I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低碳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云计算平台”和“物联网”服务示范的建设与完善,加快与跨省、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相关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物流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和数据共用。
参考文献:
[1] 龚刚. 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2] 李碧珍,林湘,杨康隆. 福建省低碳物流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其模式选择[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6-43.
[3] 罗凌妍. 低碳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5):163-166.
一、围绕创新,突出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我局坚持把实施科技项目带动战略作为全年工作的主线,紧扣项目突破和落实科技创新工作。一是抓好科技项目,提升带动实力。在实施科技项目上,找准创新点、效益点和应用点。重点抓好推广示范型农业科技项目,大力培育创新型高新技术项目,注重转化产学研对接型项目。**年,我市组织申报国家级重大专项1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省级重点科技项目7项。目前,已落实并下达的省级“一县(市)一业”重大科技专项“**市林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示范”1个,省重点科技项目“表面耐磨涂层强化截齿技术研究应用”、“竹木废弃物水蒸汽——微波热活化法生产活性碳技术的开发应用”、“竹笋新害虫——浙江双栉蝠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研究”、“乐昌含笑育苗及人工栽培技术推广”以及省技术创新资助项目“聚丙烯防裂纤维加气混泥土砌块产业化”等5个,争取到省上科技经费183万元。同时,列入**市重点科技项目有“毛竹商品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推广”、“**市大气降水酸雨形成与局地污染源影响的研究”2个,下达科技经费16万元。此外,我市拿口镇申报“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已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确认,并提交受理“优质竹木复合结构材技术开发”示范建设项目,有望实现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零的突破。**年我市无论在争取科技项目的数量上,还是项目的层次与经费上都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二是抓好项目开发工作,确保招商任务完成。按照年初**市科技局和**市政府下达的科技招商项目开发任务要求,我局在抓好科技项目的同时,全力抓好生产型项目开发的招商引资工作。建立完善项目开发目标责任制和奖罚激励机制。局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全局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营造人人参与项目开发的浓厚氛围,项目开发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年完成项目开发策划2个,一个是引进客商林满峰投资兴办“**市南**蛇类科学驯养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该项目总投资1**万元,建成集蛇类科学驯养、观光科普、蛇类综合研究开发利用为一体的科研生产基地。目前,项目开发进展顺利,已初具规模。另一个是“**市明旺生物蛋白酶饲料开发养殖科学实验场”已完成项目可研策划,部分开发项目已启动。该项目运用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多肽高蛋白酶饲料添加剂并推广应用畜禽养殖。
二、科技支撑、示范引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局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市已逐步建立完善科技、农业、乡镇、协会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协调推进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的运行机制,加快了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我局安排专项资金购置4套远程视频培训系统硬件,分别安装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拿口镇、下沙镇等4个播放点。充分发挥闽北农村科技信息网系统功能,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在线服务培训和远程电子专家答疑技术咨询,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建立**市科技信息网站,宣传国家科技政策与法规,定期各行业科技新动态、科技新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建立科技信息网站,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农村科技信息化进程,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搭建我市涉农产业与外部市场、高校院所联系合作平台,增强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指导和服务力度。二是抓好农村科技示范工程。我局以拿口镇“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和省级“一镇一品”以及**列入省级“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科技富民强县(市)专项行动计划为契机,突出农业科技项目的示范抓手作用。拿口镇“一镇一品”省级技术创新示范重大专项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并顺利通过省科技厅专家监理组对该示范项目的中期监理,一致认为项目已完成本专题阶段目标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我市列入**省“一县(市)一业”科技富民强县重大专项“**市林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也已启动实施。通过这些重大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创新效率,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好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我局安排市级科技计划向农业项目倾斜,拨出专项经费,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科技示范片,在沿山、下沙镇分别组织举办“水稻直播栽培新技术推广”、“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两场科技示范片现场观摩活动,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部分种粮科技示范户应邀参加。还大力支持我市老年科技服务团开展农业科学试验示范活动。通过**、**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收到较好的示范辐射效果。三是抓好科技下乡和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依托闽北农村科技信息网,充分利用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举办“科技·人才海西腹地”、“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改革传统农业”等3期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讲座。我局在三月份本市科技宣传月和五月份全省科技宣传周活动中,突出“提升科学素质,共建和谐**”主题,多次联手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工委、市科协、农业局、卫生局等部门,巡回农村、社区开展技术培训、科技赶集、现场观摩及科普知识图片展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技宣传活动。我市重点抓好星火科技特色产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年组织举办种、养、加各类技术培训班101期,受训人数达1**10人次。我局还在**办事处“杏林苑”社区建立“科技进社区示范点”,邀请有关专家在社区举办“健康心理、食品卫生、防震减灾、科学节能”等方面的科普知识讲座和科普图片展,并拨出专款建“科技宣传栏”等设施,受到社区广大群众的欢迎。四是抓好农村产学研合作。我局重点抓好“林产加工产业培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正红菇保护地菌根多样性增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球根类鲜切花卉种球脱毒繁殖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毛竹商品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推广”、“黑孢块菌仿生栽培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等农业科技项目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并在科技经费上给予重点扶持,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定期召开全市科技副乡(镇)长和科技助理员联席会议,不断完善农村科技工作机制,为“三农”提供更好、更多、更有效地服务。
三、创新机制,重心下移,提升科技服务质量。我局从强化部门管理职能入手,不断创新科技工作机制,狠抓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在提升服务质量上求实效。我市科技工作呈现六个转变:一是科技管理重心从过去局部考虑科技工作,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科技经济发展转变;二是从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推动科技创新,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共同推进的方式转变;三是从注重单纯技术、设备引进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四是从注重资金项目扶持向政策导向与资金项目扶持相结合转变;五是从注重项目实施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示范相结合转变;六是创新管理模式,从注重“管理型服务”向“服务型管理”转变。(1)建立联系企业制度,科技服务重心下移。近年来,我局不断探索更好服务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从局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实行挂点联系重点企业的服务制度。主动热情帮助基层多办实事,积极跑项目、搭平台、传信息、引技术、搞开发、办培训。每个人确定联系重点企业3—4家,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和技术服务需求,多渠道为企业争取科技项目和“6·18”科技成果转化对接项目,促成企业做好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科技更加紧贴经济和服务工业落到实处。通过实行联系制度,帮助企业争取到上级各类科技项目5个,科技经费近1**万元。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20项。同时,还重点做好鑫森碳业和远通新建材2家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发展,并通过省科技厅现场考核(待批)。我市还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家。为了做大做强**林业及林产加工业,我局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一县(市)一业”既林业科技发展研讨会,我市部分林业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业主应邀参加。与会者分析了当前我市林业科技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并就加快我市林业及林产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确保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2)加快行业技术协会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了有效整个科技资源,集聚科技力量,实现服务平台共享,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实际,我局重点抓好林产加工和畜牧养殖2个行业协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专项资金,依托**福人林产有限公司和**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建立行业产品质量指标检测与畜禽疾病及食品安全检疫预防公共服务平台,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行业共性问题与技术“瓶颈”研究攻关。同时,还积极配合市里筹建“**化工科技促进中心”。(3)抓好绩效考评,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按照**市科技局《**年**市科技系统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和市政府下达创业竞赛任务要求,我局精心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考核细则,突出工作重点,各项任务分解责任到人,作为年度机关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的主要依据。重点抓好项目开发、能力建设、科技企业发展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工作。目前,我市科技工作绩效考评指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尤其是在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工作中有了新的突破,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和行风建设,不断推行机关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局印发机关行风效能意见征询表,召开机关效能行风建设监督员座谈会,广纳见言、认真整改、完善管理、不断创新、提升服务。此外,还认真做好“三扶一”吴坑村、新农村建设金坑挂点村以及下派“五一九”路居委会的帮扶工作,并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扶持。
大力加强储备粮管理,切实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
加快储备粮管理法制化进程。积极推进我省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工作,年内以政府令形式出台《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并以配套文件出台省级储备粮承储资格审核认定办法、省级储备粮储存轮换管理办法等,改革和完善我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储备粮的管理职责,健全储备粮分级垂直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储备粮管理方式从分配计划向竞争承储、从相对稳定向动态管理、从行政指令向合同约束的转变,确保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积极促进地方储备粮的规范管理。在全省开展创建“地方储备粮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活动,加强以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储备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全省地方储备粮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严格承储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承储企业资格标准,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在全社会公开择优选择符合条件的库点作为省储粮承储企业。进一步健全地方储备粮承储合同制度,实行契约化管理,通过法律文本明确各方的责、权、利,规范管理和承储行为。全面建立和完善对承储企业的考核制度,实行末位淘汰制。
精心组织好地方储备粮的轮换运作。不断改善和提高储备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创新储备轮换运作方式,促进地方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公开操作。完善与市场供求相适应的动态轮换机制,指导企业搞好吞吐运作,强化运作风险控制管理。加强与中储粮江苏分公司的协作,促进储备粮应急保供和调节市场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完善粮食储备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抓好粮食收购,有效掌握粮源;完善省内对口产销衔接机制,积极推进南北产销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销协作;进一步发展省际间长期规模购销关系,促进粮食供需平衡;抓紧修订完善市县粮食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培训演练,增强预案可操作性,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健全粮食预警预报监测体系,加强市场监测和动态分析,适时采取和落实调控措施,确保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继续做好军粮等特殊群体粮油供应,配合安排好灾区、农村贫困人员及城市特困群体口粮供应,保证群众生活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加强对中粮中谷江苏分公司、省粮食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的支持。根据本地资源、技术、区位及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大企业聚集,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打造培育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粮油龙头企业。推进企业名牌产品开发,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催生并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优质粮源基地建设,积极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模式,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积极探索和建立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农企共赢的新机制,既保证用粮企业的粮源,又使农民分享在流通环节增值的利益,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双赢。
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业。发展粮食深加工、精加工是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变粮食资源大省为粮食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今年将实施江苏粮油加工拓展行动计划,即:2007年,全省粮油精深加工项目首先由苏南取得突破,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全省每个市都要有一定规模的粮深加工项目,改变收原粮卖原粮和初级成品粮的现状,逐步由粮食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向现代、营养、绿色和方便的集约化经营转变。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粮深加工,积极发展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名、优、新、特产品比重。里下河地区可优先发展大米及副产品精深加工。以高邮双兔米业为代表的大型大米龙头企业,已经在碎米深加工项目如米乳、米蛋白开发方面走出了一步。瞄准市场,开发功能性营养强化米项目,如胚芽米、发芽糙米、米胚营养食品;开发米糠深加工,如精炼米糠油、植酸钙;开发稻壳深加工,以稻壳为原料生产活性碳、白碳黑等。沿江、沿海可发展食用植物油及副产品精深加工。沿江、沿海地区油脂加工总量占全省70%以上,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副产品资源。目前,江苏金太阳油脂公司在专用油、小品种营养油和保健油品开发方面已取得成绩,新沂良晨卵磷脂的提取技术、溧阳正昌等油厂生物柴油提取项目,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下一步,依靠科技,积极开发各种专用油脂、保健油和功能型油脂产品,重视特种油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并向生产优质饲用、食用、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延伸。
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代粮食物流是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将粮食收购、中转、储藏、运输、配送等功能有机结合,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通过计划、控制和系统化管理,满足用户要求的粮食物流过程。全省粮食行业将按照现代粮食物流建设的要求,组织全省“十一五”现代粮食物流规划的实施,加快形成物流框架体系。并把发展粮油精深加工项目作为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吸引和鼓励社会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物流中心建设,实行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两个多元化”,增强物流中心的内在活力。
注重提高粮食企业运行质量,加快发展粮食经济
搞活粮食购销。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人才、信息、仓储设施等优势,积极组织粮食购销。通过签订粮食收购合同,发展订单粮食,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研究市场,掌握信息,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抓住有利时机,扩大销售。转变经营方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优质服务和优质商品赢得消费者。引导企业做大购销规模,实现规模效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和其他资本投资运作,发展现代粮食流通。
转换企业机制。着重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造,以资产为纽带,逐步培育若干个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对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资产重组、授权经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规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的有效形式,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运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应用技术;产学研;企业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9-02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2013年跃居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同时,煤炭和石油占比高的能源消费结构引起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凸显。2014年11月12日中美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目前,国内已设立了100多个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都非常庞大。然而,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新能源产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急缺,制约着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1]。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次重申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优先保证新一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2]。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新能源产业急需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个任务将由高职院校承担。目前,高职院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一、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原因
1.新能源产业是承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经济力量,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基于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涉及领域广、技术更新快、产业调整快等特点[1],目前高职院校的新能源类专业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
2.新能源类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以及不同专业特色的体现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是目前开设新能源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目前类似专业大多是依托机电、电力、化工、核能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飞快的技术更新速度,让专业发展面临教师人才短缺、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学生就业的尴尬与人才需求的巨大两者并存。建立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调整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3.目前国内从事新能源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都是从事相关电力及自控行业转行而来的,其新能源专业背景不强,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也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新能源类专业是新兴专业,是随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应用而产生。全国现有4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可见,基于对该行业背景的判断,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选择。高等职业类院校承担着向新能源产业输送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任务。但现有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远落后于行业要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很快转变角色,满足不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培养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应立足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以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为抓手,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实用性新能源应用技术高级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3]。
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深度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面向行业群和岗位能力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3]。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锻炼,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生产性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开发研究等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教师在做中教,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实施“双带头人”制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
3.创造有机结合的、综合一体化的实训环境。通过打破专业壁垒,依托灵活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从单项技能到整条流水线操作训练的完整实训体系,营造综合科技环境,最终建立集合实训教学、生产、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3-4]。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发挥学校多专业的人才优势,师生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学校与企业实施专业知识、设施资源、科技成果共享的“无界化”管理,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5]。
三、企业工作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
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将企业产品融入实训课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为“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平台。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载体,建立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抓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特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1.模块化,按照深度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理念,构建满足产业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教育模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2.标准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模块。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职业要求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综合素质优秀又掌握企业一线正在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3.技能化,以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调查新能源企业中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教、学、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5]。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培养。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企业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模式,高职院校以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改革的成果如下:
1.在企业工作站,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和企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学生在企业工作站实现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有助于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促进学生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真正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均受益[6]。
2.通过企业工作站,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新能源专业教师既是普通老师又是企业的工程师,双重身份,教师在企业工作站,与企业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熟悉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等方面知识,提升了教师的技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6-7]。学生在企业工作站是员工,要符合企业要求和岗位要求工作,工作要有报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迅速提高,对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通过企业工作站模式,进行专项课题教学和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订单共培、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一套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另外,因为现有新能源人才非常紧缺,企业工作站可以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服务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6,8]。
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依据,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以期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建设,培养企业与学校零距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能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与新能源企业工作岗位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先进的理念与实际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8):29-30.
[2]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江南论坛,2010,(5):17-19.
[3]丁宏林,等.“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41-142.
[4]张馨月.产教融合:高校教改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4,3(7):75-78.
[5]许彩欣,赵然,张洪芬.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9-221.
[6]陈元高.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4):74-76.
【关键词】 港口现代化;集疏运;物流服务;绿色;智能;平安
0 引 言
江苏港口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江苏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同时,江苏又是全国港口大省,全省港口几乎覆盖所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形成以连云港港、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以徐州港、无锡港为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其他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生产性泊位个(万吨级以上455个),综合通过能力18.1亿t,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万TEU;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2.6亿t,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万TEU;沿江沿海形成7个亿吨大港,泊位总数、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亿吨大港数、货物吞吐量等多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总体上,江苏港口资源丰富、布局初成体系、规模效应凸显,进入了“开发建设与转型升级”并重的发展新阶段,加快推进港口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
1 国外知名港口现代化发展特征
1.1 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
目前,国外先进港口基础设施大型化趋势十分明显,全球著名大港多数已拥有15 m以上的深水泊位。如鹿特丹港从莱茵河内河港走向外海,最大泊位水深达24 m;汉堡港最大泊位水深达。国外港口在专业化发展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根据货物运输需要建设多种专业化码头,如安特卫普港拥有集装箱、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等专业码头,并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鹿特丹港按照装卸货物种类的不同,建有集装箱、原油、煤炭、粮食、矿石等专业码头,配备先进的装卸和输送设备。
1.2 更加注重与腹地的综合集疏运衔接
在加强码头前沿设施建设的同时,欧美国家港口在规划阶段就比较注重集疏运网络建设,通过建设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打通内河航道、将铁路线引入码头等措施,充分发挥公路、内河和铁路运输在港口集疏运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顺畅、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使港口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作用和地位更加显著。海铁联运和海河联运是欧美港口发展的最大亮点。汉堡港利用港口375 km铁路线和850个铁路站点,构建了以海铁联运为主要特色的多式联运体系,每年铁路运输的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1/3,通过海铁联运完成集装箱运输200万TEU,成为欧洲海铁联运量最大的港口。安特卫普港有 km铁路线和350 km管道,所有码头都有铁路、公路和管道等3种以上集疏运方式;安特卫普港每周开行列货物班列,利用内河和铁路分别完成42%和12%的货物集疏运业务。德国莱茵河流域港口建立起衔接充分、组织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承担着全国80%以上的内河运输量。
1.3 更加注重国际运输、集装箱运输和增值服务
世界发达港口国际运输、集装箱运输等高端的运输服务大都形成了规模效应。休斯顿港外贸吞吐量占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70%以上;汉堡港、新加坡港、神户港等发达港口的集装箱化率均达80%以上。同时,发达国家港口大都依托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吸引物流要素集聚,积极开展多样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比如,新加坡港大力引进了全球前25强跨国物流企业中的21家,包括全球物流业巨头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和联邦快递公司(FedEx)等,将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依托物流园区开展集装箱、散货和汽车等的一条龙物流服务;安特卫普港聚集了900多家物流企业,根据货物类型量身定制存储、包装、检测、清洁、切割、称重、分拣、加工、贴标签和催熟等最广泛的物流服务。
1.4 更加注重科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港口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成为现代化港口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国外各大港口在信息化发展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港口服务效率,成为全球港口体系的重要中枢。汉堡港以港口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为基础,有效整合海关、检验检疫、港口、引航等政府部门以及航运、贸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船货、货主、银行等数千家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建成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易北河航道信息系统、港口铁路货运系统、进口关税系统、出口关税系统、危险品信息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EDI、电子商务、网上报关报检、配载配送等多种功能。新加坡港建设了国家EDI贸易网络系统和新加坡港口EDI网络系统两个电子信息平台。
1.5 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国外著名港口十分重视港口安全,建成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如洛杉矶港建立了标准化应急管理体系(SEMS),促进系统各级、各响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该体系将人员和船舶疏散、港口与其他城市/政府机构建立联系、应急物资和设备采购维护、员工的应急训练等内容定位为港口安全管理的重点任务。悉尼港成立了一支由90人组成并有丰富经验的安全作业队伍,通过组织漏油事件响应模拟等演练活动保障港口财产和环境等方面的安全。
1.6 更加注重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
发达国家港口从港口资源的综合利用到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多环节融入绿色港口建设理念,通过制度化的规划、管理和大力度的建设投入,有效推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如鹿特丹港作为鹿特丹气候委员会的合作伙伴,积极响应鹿特丹气候倡议,鼓励使用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计划到2025年(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汉堡港对符合环保的“绿色船舶”进入港口给予10%的港口费折扣,鼓励船舶所有人、船舶严格执行碳排放标准,降低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长滩港于2005年推出“绿色港口政策”,设计近40项环境保护规划及方案,实施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绿色船舶激励计划等,在空气质量控制、土壤和沉积物、水质、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采取保护措施。
2 江苏港口现代化发展特征
2.1 现代化港口基本内涵
现代化港口是指以现阶段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对港口的发展要求为出发点,以国际国内现代化港口发展特征为导向,充分结合港口所处发展阶段与发展特征的现代化,是港口与经济社会、交通运输发展不断适应的发展过程,是国内外现代化港口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服务意识在港口得到充分体现并逐步实现的发展状态。
2.2 江苏港口现代化特征
2.2.1 集 约
港口布局更加合理,四大货种运输系统更加注重分工协作,沿江、沿海和内河港口发展更加协调;港口资源开发更加集中,规模化公用港区在港口体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港口物流服务更加综合,流通加工、商贸交易、配载配送、保税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物流服务功能高度集聚,成为综合物流服务中心。
2.2.2 高 效
港口通过能力充分适应运输需求,港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进一步提升,地位作用明显增强;港口功能与国际海运和内河航运发展趋势相适应,船舶中转运输环节更加合理,船舶能够高效地周转;港口与后方集疏运设施衔接更加充分,港口的货物运输组织能力明显增强,货物能够快速、便捷地集散;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在港口充分利用,口岸等综合配套服务效率显著提高,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2.2.3 安 全
港口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对外开放设施保安全面履行国际公约;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监管标准、规范、有力,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安全性得到社会更高信赖;港口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响应快速,应急物资保障充足。
2.2.4 绿 色
港口岸线、土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资源消耗的吞吐量规模明显提升;清洁能源在港口得到广泛应用,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港口粉尘防治、污水处理措施更加有力,港区绿化水平大幅提升。
2.2.5 智 能
信息化技术在港口行业管理服务和物流服务中广泛应用,“无纸化”服务成为主导;自动化技术在港口生产作业中的推广应用实现突破,“无人化”作业系统试点推广;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成为港口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江苏港口现代化发展路径
3.1 建设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运行高效的港口基础设施体系
以港口腹地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以国际航运、内河航道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能力现代化。
(1)着力优化港口布局。增强国家主要港口在大宗物资外贸直达、江海联运和为腹地中转联运三大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引导沿海港口提升能力、沿江港口提升功能、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提升沿江沿海大型煤炭储运基地能力、北煤南运及外贸进口煤炭直达接卸能力;提升连云港、苏州、南通等港口20万~30万吨级外贸一程矿石接卸能力;提升连云港、南京原油直达运输能力;扩大沿江沿海港口集装箱近远洋航线覆盖范围。
(2)增强港口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力推进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三期、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等战略性深水航道建设,加快沿海港口群5万~10万吨级进港航道建设,加大沿江港口锚地建设投入,提升锚泊能力,并推动沿江港口锚地使用的统一管理,提升沿江港口锚地服务能力。
(3)优化码头能力结构。提升沿江沿海规模化公用港区能力,加快内河集中化作业区建设,突出核心公用港区在全省港口公用码头体系中的枢纽作用。沿江沿海港口充分适应国际航运发展,打造5万吨级以上泊位为主体的能力结构,内河充分匹配干线航道网建设,重点提升千吨级泊位能力。
(4)提高港口装备工艺。提高装卸设备专业化水平,加大煤炭、金属矿石、集装箱等码头专业化设施设备和装卸工艺的应用。试点推广和应用装卸、搬运、堆存等物流环节自动化作业系统,实现装卸自动化、堆场无人化作业。
3.2 建设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组织有效的港口综合集疏运体系
依托综合交通网,以国家主要港口和综合性枢纽港区为重点,以提高整体运输效率和辐射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集疏运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港口集疏运能力现代化。
(1)完善港口铁路集疏运体系。以连云港港向西辐射的陇海铁路通道、南京港向西辐射的沪汉蓉通道为重点,推进沿江沿海港口铁路干线建设。依托骨干铁路网,以核心港区为重点,加快进港铁路支线建设。以连云港、南京、徐州等港口为重点,围绕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加快构建铁水联运体系,积极开辟“连新欧”“宁新欧”“苏满欧”等国际铁水联运班列。
(2)完善内河航道集疏运体系。加快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建设,突出沿江港口通江高等级航道、沿海港口新开发港区疏港航道建设。以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和疏港航道为支撑,围绕集装箱、大宗散货运输,以连云港、苏州等港口为重点,研究制订海河联运方案,加快构筑畅通、高效的江海河联运体系。
(3)完善港口公路集疏运体系。加快疏港高速、快速或专用公路建设,完善港口公路集疏运条件。依托发达的集疏运路网体系,大力发展中韩陆海联运,积极推行“重去重回”“甩挂运输”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进一步提升货物和运输组织水平,提高公水联运效率。
3.3 建设功能完善、经济高效、开放综合的港口物流和航运服务体系
以高效衔接海陆双向国际、国内运输为目标指引,充分发挥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加快航运要素集聚,优化港口对外开放服务,推进港口物流和航运服务现代化。
(1)充分发挥港口物流服务功能。以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南京港龙潭物流基地、太仓港物流园区等为引领,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依托物流园区,加快集聚流通加工、商贸交易、配载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增值物流服务功能,打造煤炭中转储备基地、液化品物流基地和液化天然气(LNG)期货交易、粮油物流中心等物流平台。
(2)加快航运服务业集聚。建设连云港、南京、太仓等航运物流枢纽,面向特定区域,加快发展船舶、货运、船舶供应、船员管理、船舶管理、船舶修理、船舶检验等航运基础服务业,培育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航运法律、航运信息、航运教育等高端服务业,打造生产业高地。
(3)提升港口对外开放服务水平。以扩大口岸开放范围和特色口岸申报建设为抓手,提升港口开放设施能力。推进依托港口的国际集装箱铁水联运、中韩陆海联运等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升港口双向对外开放能力。积极支持依托港口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深化港口与特殊监管区互动合作,提升港口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创新区域通关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化。
3.4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文明的港口综合治理服务体系
以港口绿色、智能、平安发展为导向,加强港口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大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在江苏港口管理、生产、服务等发展全领域的广泛且深度应用,加快平安港口建设,推进港口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1)加强港口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连云港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港建设,鼓励南通、无锡、镇江、南京等绿色城市区域性试点港口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建设,以试点工程为牵头,加快岸电、油改电、油改气、绿色照明等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防风网等散货码头粉尘防治技术、设备及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新老港区雨污水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推进港区绿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