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社区养老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养老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养老前景

第1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保险中介》:您如何看待我国养老社区的这种养老模式?

刘冬姣: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421”型家庭、“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养老负担加剧,让赡养者疲惫不堪;随着老龄人口的膨胀,机构养老也不能满足众多老龄人口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配套设施滞后,不能高效、全面满足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而养老社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不足,缓解供给不足的养老市场,更有助于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

《保险中介》:对当前险企投资养老社区建设这一市场现象,您如何评价?

刘冬姣:2008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保险企业投资医疗、养老实体。2010年9月保监会发文允许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投资。随着国家政策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放开,保险资金开始瞄准养老地产、看好养老社区建设。

从保险公司产业链来看,养老社区向上可衔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寿险公司在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现有产品。同时,养老社区可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大学等产业,能够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使关联产业整合互动,相互推进。

寿险公司上游的稳步经营为养老社区提供资金和客户来源;下游养老社区的稳健运营有利于上游养老金计划的实施,为寿险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算数据,如此循环,保证了养老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可以将寿险产业链延长20-30年。

《保险中介》:投资养老社区对险企还有哪些影响?

刘冬姣:不仅如此,寿险公司在养老社区的运营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可以采取反向抵押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退休老人盘活存量资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支付能力,增加客户来源,支持以房养老,进而提升养老社区持续经营能力。

与此同时,在养老社区的运营过程中,通过日常与老人的交流,保险公司能有针对性地收集大量有潜在购买能力的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和服务需求,这些宝贵的信息能为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总之,寿险公司参与养老社区建设,能够掌握和控制从源头到下游的每一步经营活动的过程,不断修改与完善保险产品,不断挖掘新的客户群,推进老年医学、护理服务的发展,最终使得养老社区健康有序的运营。

《保险中介》:您觉得险企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市场前景如何?

刘冬姣: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民政部2011年6月16日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2.13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然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仅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只有2.61张,仅供收养274.7万人。很明显,养老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为投资养老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保险中介》:当前险企投资养老社区存在哪些问题呢?

刘冬姣:对于我国的养老产业支持政策,目前仍然停留在研究阶段,政策缺乏使得养老地产从拿地到开发都处于摸索期。由于养老地产回收期长,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开发的风险,市场前景也不容易预测;另一方面,由于养老地产开发周期长加之所需要的资本大,在当前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很难去的银行的融资。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阻挡了一些有意愿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保险公司。

此外,养老社区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养老社区的投资门槛及过程监管都还不健全,一些有实力的寿险公司还处于观望状态。与此同时,在监管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公司打着兴建养老社区的幌子实质上进行圈地从事纯商业地产,因为这些少数投机商的存在,扰乱了养老产业的秩序,使得真正想进军养老地产行业企业拿地和审批更加困难。

《保险中介》:鉴于此,监管层在出台险企投资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时应注意些什么?

刘冬姣:目前,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国家对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配套和物业服务等尚无统一标准。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进入养老社区建设,涉及金融创新、投资、保险与养老等多个产业链的整合。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寿险公司也应充分利用目前投资养老社区的有利政策环境,找准时机投资。

一方面,政府尽快出台“养老社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规范养老社区建设。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政府对养老地产的规划、引导、鼓励与监管,抓住机遇,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养老社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明确界定养老社区的功能与建设标准,规范养老社区的选址、建筑设计、社区布局、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等,完善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市场的环境。

另一方面,养老地产与普通的商业用地产相比比较特殊,虽然其也是商业化运作,但若拿地成本和普通地产一样,大大提高了养老社区的成本,加之养老社区回收期长,大多在10年以上,对于开发商来讲,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针对养老地产的土地支持政策,如拿地优惠,加以清晰的政策引导。

《保险中介》:对有意投资养老社区的险企,您有何建议?

刘冬姣:个人认为险企有三个方面要努力:第一是加大养老社区的宣传力度。在建设养老社区的前期,通过媒体广告、平面广告等多种渠道加以宣传和讲解;并可通过沙盘等模型向老人们介绍养老社区与普通住宅在建筑构件以及小区设施上的差别;在养老社区建成后,可以采取与普通楼盘一样的营销措施,可带领老人实地考察。

第二是充分利用交叉销售,“险社”联动。养老社区是寿险公司产业链的产物,位于产业链下游,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有不同的保险产品,员工在进行寿险产品营销时,可以交叉销售养老社区,一方面收集潜在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大众对养老社区的要求和需求;同时,对于有意向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来说,也可以像其讲解其他寿险产品,将老人的家人朋友视为潜在的购买客户。

第三是注重养老社区优质服务的持续性。养老社区在构建过程以及经营过程中,必须兑现并持续保证提供配套的优质的软硬件设施,切实满足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只有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才能促使养老社区长远发展,展现养老社区的独特价值,更能提高大众对养老社区以及寿险公司的认知度,完善养老社区建设。

第2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关键词:CCRC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方式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23-02

一、关于 CCRC社区

(一)何谓CCRC社区

CCRC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它起源于美国教会创办的组织,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针对长期以来各种老年照料服务机构和项目相互分割,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常变更养老场所的状况,对CCRC的理念进行了诠释――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是指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变化,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助和介护一体化居住和护理服务的机构。

CCRC主要采用居家式的自主养老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为入住的老人提供三种服务形式:独立生活服务、辅助生活服务和护理生活服务。入住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生理的需要,逐渐从独立生活转为辅助生活,最后转入护理生活阶段。所有的服务内容都是由入住者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由选择。由此可见, CCRC的理念为“原居养老”,由于其服务内容涵盖了老年生活的各个部分,兼顾衣食住行、医疗健康、心理关照、自我价值再实现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因此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医疗、护理和照料服务。

(二)CCRC社区的优势

1.可以提供完备的健康照护服务。多数老年人选择进入CCRC的重要理由,是因为在CCRC社区可以得到长期照护服务。CCRC社区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布置智能化的设施,社区给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派出医护人员定期入户巡诊,根据身体状况为每位老人做出健康评估,并且针对老年人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持,主要有医学治疗、康复辅助技术、交通服务、居家护理、住房改善、长短期照护机构、特殊房屋和活动场所等等。

2.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除了对健康方面有益之外,CCRC能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各式各样活动与社交达到居民的自我实现,减少老人被孤立感及沮丧感。CCRC社区能充分利用各类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设施实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促进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家庭感。有的老年社区还为年轻家庭提供适合的居所,实现各年龄阶层的混合居住,既为两代家庭相邻而居提供可能,还能让老年人在与不同年龄段人群广泛的接触中,获得充实与满足。

3.可以获得连续性的照顾。CCRC社区提供老年不同阶段的连续照料,从独立生活到必要时的辅助生活和护理院,老年人可以只在熟悉的楼层间或建筑物间搬动,不会因为健康状况衰退而必须迁出社区,重新去适应陌生地区。老人们可以在社区里购房定居也可以租房居住,房屋有高中低档之别,分为无陪护型、陪护型、特护型等不同的类型,能满足不同年龄、财力层次老人的需求。

可见, CCRC社区不仅是技术、房子,更是一种有活力的养老生活方式。美国一项学术调查显示,在CCRC养老社区,由于具备了专业化的老年医疗保障服务,社区居民的寿命,往往较社会平均水平高出8岁至10岁,同时医疗保健支出减少30%。至今,美国全国共有超过2100个CCRC,总共照顾约 62.5万退休老人,其增长速度比养老院和辅助生活机构的总和都要高。

二、我国发展CCRC社区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仍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有关调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身边无子女,独处的占36.6%;丧偶率为57%,女性高达78.2%;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占45%,家庭养老面临子女“空巢”、缺乏专业照料的问题。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后发效应,我国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依靠定点服务的社区养老则普遍由家政公司转型或“兼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了解不够,影响了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服务方式也比较单一,难以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社会服务。再就是机构养老。传统的养老院,往往近乎囚禁的把老人固定在一栋楼或者一个门禁森严的小院里,空间狭小,生活不便。而且还存在公办养老院资源奇缺住不进,高端养老机构价格奇高住不起的问题。

在我国,考虑到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衰弱和机构养老的力不从心,及多数老年人处于经济和情感上的原因不愿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加上如今人们住房水平的提高,老人们有了较好的住家环境,则希望在家里而不是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居家养老便应运而生。但从生活质量的角度而言,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仅能满足老年人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更高层面,如健康照护、生活满意度、精神生活和奉献社会等方面的需求难以顾及。而CCRC复合型养老社区,恰好解决了单一养老模式无法解决的难题。CCRC养老社区集合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方面优点,是当今全世界公认最理想的养老生活模式。

三、我国发展CCRC社区面临的机遇

(一)城市老年群体已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存在一定比例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高标准老年社区的需求

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庞大的老年人群以及未来数十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老年人消费群体将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老龄产业市场。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我国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元至4000亿元,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有关专家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20年将增加到28145亿元,2030年可达73219亿元。零点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近6%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这些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养老环境,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希望市场上能多生产一些高标准的老年公寓。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存在一定比例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高标准老年社区的需求。

(二)整个供给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市场供给存在缺失

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虽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兴起,但主要局限在养老设施方面,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同时,养老设施多数还是机构、政府投资,市场化程度较低然。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所能容纳的人数只占老年人口的0.8%,落后于发达国家3%的比例。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年消费能力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但是我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000亿元,满足需求相差甚远,市场供给存在缺失。

(三)养老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国家正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

2011年2月,民政部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该规划中指出未来中国养老的模式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要建立与政府养老配套的高端养老产品和服务,”要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改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国家对于养老产业的扶持具体体现在对养老机构和养老地产税收上的优惠,比如国务院和民政部门相继出台减免养老机构的税收以及鼓励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与文件。

四、我国发展CCRC社区面临的挑战

(一)价格昂贵,面临曲高和寡的局面

虽然CCRC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个几乎完美的颐养身心的环境,但这种心灵的宁静却来之不易。根据美国养老地产及护理行业投资中心(NIC)的调查数据,CCRC的入住费用一般从2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平均为25万美元。这仅仅是一张进入CCRC的门票。如果一位老人独立生活15年,每月支付2000美元,加上入住时一次性支付的费用,从入住到去世,在CCRC花费的总费用会在60万美元左右。

CCRC养老社区投资规模大,回报期长,资金流动性弱,如果没有长期政策和资本支持,很难获得规模效应并维持长期运营。在目前盈利模式并不清楚的情况,我国很多社会资本进入CCRC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高端”路线,月均支出动辄上万元。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家庭年收入超过 150 万的老年人口为 1020 万, 同时我国目前步入70岁的老人多是“50”前的。曾在欧美各国研究养老行业多年的清华大学博士王勤指出,目前,高端的人群需求被高估,而90%以上的中等收人人群被忽略。这是很多CCRC运营商无法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资源缺乏,医疗问题难解决

目前,国内的CCRC社区多数没有自己的医疗资源,往往选择与某个医院进行合作,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解决老人的就医需求,并且社区内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技能,难以胜任相应的护理工作。这与美国的情况相去甚远。在CCRC社区都有专业养老护理团队对老年人进行长期持续的检测。而中国不仅医疗资源、 资源总体供应不足,其分布也不均衡, 好的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

(三)管理难度大,缺乏行业准入和服务监管

一方面CCRC是一项复杂的事业,不仅要整合各项老人所需的资源,还需及时提供各项横跨生活和医疗层面的服务,因此管理起来并不容易。同时对于养老行业的服务业属性,许多进入CCRC的企业也理解不到位。“能盈利的机构的共同点有:设施设置不是大而全,而是能灵活利用空间和服务专业,不是人海战术,而是有专业团队,这是很重要的。” 清华大学博士王勤说,人才不足是目前发展CCRC遇到的瓶颈之一。

另一方面,CCRC主要是依赖社会资本发展的养老产业,政府应加强对行业准入和服务的监管,如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规定一个CCRC机构必须在该州有两个以上的设施;要建立“业主”的管理委员会,参与社区管理;并且要对CCRC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等。但CCRC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关的监管部门,这严重制约了CCRC在我国的发展。

五、结语

CCRC养老社区居住模式能给我国老人在养老居住模式上更多一种选择,也体现了老人养老居住模式多样化的需求,其优势在于它的着力点以及未来的前景。随着人们居住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政府、运营商、投资人等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CCRC养老社区开发思路,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美霞,等.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彦辉.走向新社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叶 奕.养老地产发展形势分析[J].科技智囊,2014(12).

第3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障;社区照顾;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63-02

1 社区照顾的含义

社区照顾首先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以前大型院舍式照顾的反思。他们认为,大型院舍发展出的作风使之不能完全为居住者服务。对福利主义实践的反思催生了“非政府化”和“非中央化”的运动。社区照顾由此产生,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由政府与非政府资源共同提供帮助,以使需要得到照顾的老人可以维持在社区内,过其最大限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社区照顾的内涵包括“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两个因素。前者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人们,在社区内的小型服务单位或住所中,获受薪专业的工作人员照顾;而后者则指由家人、朋友、邻居及区内志愿人士所提供的照顾。

这两者共同作用,相互补充,使得社区照顾成为养老的良好方案。首先,接受服务的老人在得到生活所需的行动照顾、物质志愿、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的同时不必脱离熟悉的环境,注重了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真正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其次,社区照顾整合了社区原有的如卫生院所、健身器械、养老机构等各种资源,将国家政府的投入与民间志愿互助结合起来,一方面扩大了养老可利用的资源总量,另一方面,又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捐助等行为为老人提供专业的、优质的服务。

再次,在社区内人们之间彼此相互熟悉,因此老年人的需求能够较好的被了解,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一种资源的节约。

最后,政府在这一过程将适度投入并且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而政府投入的方式中很重要的就是“购买服务合同”,这意味着政府在养老方面并非将责任推卸给社区,而是将自身原有的供给为导向的服务政策向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转变,通过“合作性委托”与私营部门合作。

2 我国发展社区照顾的可能

2.1 传统文化和老年人的情感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有赡养父母的绝对的义务。因此不少老年人在今天仍然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至少是就近居住。老年人在晚年时在物质上的需求不会太多,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和照料,从这个角度上说,在熟悉的社区居住无疑是最能够为老人所接受的了。同时,社区照顾恰好能够解决子女由于工作或精力等原因无法给老人足够的照顾和老年人对亲情及家庭生活的依恋这样的一对矛盾。

2.2 社会发展变化中几个有利于社区照顾趋势

(1)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在家养老”不一定就是“家庭养老”。变革中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共居式家庭养老。二是分居式家庭养老,三是社会化养老,譬如,敬老院养老、公寓养老等等。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群的社会分化使得多元化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必然。

(2)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特别是在精神慰藉和日常照料上。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得社区助老服务成为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

(3)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这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有专家根据相关调查推断,在可预见的未来,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比例会有所上升(湖北人口学会1999年3月在武汉城区进行的千户问卷调查,老年人社会养老的比例达到80%,家庭养老的比例只有12.9%)。

2.3 社区照顾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本世纪初,国家民政部倡导实施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方便实用、小型多样、功能配套为实施原则。力图加快发展社区老年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星光工程”的实施在部分城市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上海市实施三年,已建成1000个“老年之家”,全市有245万老年人受益。

上海、广州、北京、温州等城市在较强的经济实力支撑下也纷纷推行了“星光计划”外的养老社区照顾模式,其经验和教训也为其他城市所吸取和借鉴。

2.4 养老保险的发展

养老保障应该是多层次,相互补充的。从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稳步增长。这无疑能够至少能够从资金支持方面促进社区照顾的发展。

据上表的统计数据,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不管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因此,完全可以为居民的养老保障提供财政支撑。需要政府投资的主要是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三无”老人及贫困老人的救助以及相关社区服务的购买和提供。

2.6 充足的劳动力和紧张的就业形势

庞大的人口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针对老年人的护理无疑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和需要细致技术的工作。于是综合考虑两者,社区可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场所,在对失业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后可以安排他们就近参与社区养老照顾中的日间照顾或者居家服务。这样一方面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另一方面,老年人对于服务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3 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对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践的总结基础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经验来帮助发展我国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首先,明确政府责任。所谓的社区照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与机构养老相对产生的,因而与我国养老机构多为政府举办的事实相比较之下,政府的财政责任看似放松了一些。然而,社区照顾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就需要一定的宣传和政策推动,政府资金投入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医疗服务方面,我国专业的医疗人员仍然不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医疗资源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不升反降的。

其次,要注重社区建设,培养人们的参与和互助意识。社区照顾的地点是在特定的社区内的非政府强制形式的养老,因此最先需要的应该是一定的基础设施,例如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器材、散步活动的场所等等。当然上述内容不一定在一个社区内都得具备全,但是其对应的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另外,社区这个活动空间内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发挥互助共济的精神,共同打造一个“关怀社区”(caring community)。给老年人“人家”的感觉,也算是对于“助人自助”这一理念的一个回应。

第4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关键词:网络化;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创新

本文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10354024)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1日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而截至2011年底,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6亿,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0%,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世界平均水平,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养老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如何结合现代网络,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首要课题。

一、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家庭养老是传统养老模式。但社会经济发展,致使家庭养老的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同时,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赡养者疲惫不堪。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因此国家推出机构养老模式以期解决以上问题。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专业水平比较高。最初的养老机构仅仅是养老院,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老年公寓、高端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达到1.94亿,若养老机构中一个老年人占地5平方米,那么能容纳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机构总占地9.7亿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占地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市场中存在低端的养老机构服务差、高端的机构收费高的现象,无论是哪一种,均不被大多数家庭接受。最重要的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去养老机构。中国老人普遍有“恋家”情节,他们希望呆在儿孙后辈身边,享受传统的“天伦之乐”。因此,从资源和老年人心理角度考虑,机构养老并不是社会主流,只是养老模式的补充。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较主流的养老模式,相当于一个无围墙的养老机构。相对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而言,可谓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弊端,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程度不高,只能局限于单个社区内,不能做到资源共享。

由以上三种养老模式分析可知,三种模式均是有利有弊。如果能采集三种养老模式有利的地方,同时运用蓬勃发展的信息化产业,大力推行一种全方位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新模式,将会极大丰富老人晚年生活。在这个基础上,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二、网络化居家养老是养老模式的新宠

1、网络化居家养老的内涵。网络化居家养老通过第三方平台,对老人、商家提供线上线下交易。线上一方面为商家及老年人提供交易平台;另一方面起到反馈的作用。线下老人可直接与商家联系,享受商家提供的一对一服务。这种模式将各个社区成熟的局域网连通,实现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使老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图1)

2、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尝试。当前,信息化产业迅猛发展,网络化居家养老并不是新名词。例如,南京市鼓楼区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网,7个街道6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站,是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的积极尝试;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搭建了一个月坛地区区域性养老服务平台,以便促进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此平台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又如,西安市莲湖区已建立起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管理网络,已为8万多老人建立了基本信息档案,累计为15,360多人提供各类助老服务。

由以上三个地区的尝试可见,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可行性非常大,在未来,不仅仅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会大力推行,网络化居家养老终将被社会认可。

3、网络化居家养老优势。网络化居家养老将三种养老模式纳入其内,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积极发挥既有三种模式的作用,弥补不足,同时该模式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使商家有针对性地提供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网络化居家养老提高服务资源共享性,通过连通各个社区网络,使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养老方式不仅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背景而容易被老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节约社会资源,节约社会养老成本,促进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前景。

三、对策建议

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应为老年人搭建一个可参与、可评价、可监督、可互动的平台。在提供具体的养老服务或者老年产品的过程中,老年人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自己的意见、评价和感受,再由相关人员进行汇总,一方面反馈给产品服务供应方,帮助督促其改进产品性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化渠道向全社会老年人这些意见、评价和感受,便于其他老年人进行了解比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因此,为了老年人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新养老模式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机制的建设是关键,应引起相关人员广泛的关注。

四、结论

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养老模式,能改善社会养老服务空缺的局面,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新兴养老模式的探索和思考,不仅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终将成为社会主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6.

[2]河北卓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卓达物业:社区养老模式[J].中国物业管理,2011.1.

[3]黄聪,孙志,马金鸽.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思考——基于部分城市的实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11.5.

[4]周建国.市场化养老模式研究——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个案及启示[J].人口学刊,2010.2.

[5]严晓萍.美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09.4.

[6]彭希哲,梁鸿等.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5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关键字:社会老龄化;养老问题;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89-01

居家养老服务,从概念上分析,不同于家庭养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区别。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既需要照料又不愿意离开家庭的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又与当前“未富先老”状况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既有效缓解了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的矛盾,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缺憾。

一、 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推广

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为居住在家里的老人提供符合他们个人不同需求的养老服务。可以先选择具备条件的社区,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公共用房或其它设施,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和群体,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中心的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多元化服务机制,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依靠政府救济(救助)的城镇“三无老人”、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老人;提倡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邻里乡亲为高龄、失能、贫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无偿、低偿服务。

二、 建立服务队伍,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居家养

老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

通过竞争招标比选,建立服务准入制,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公司和企业加盟到服务队伍中,组建一支专业服务队伍。同时建立相对固定的志愿者队伍(招募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与相关单位联系建立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低保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做义工,引导社区失业人员和有服务技能的居民从事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优先招聘失业人员、低保对象、“农转非”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居家养老队伍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和定向、接力服务制度。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资格认证,推行持证上岗。按照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三、 建立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活力,发挥

社会化专业服务作用

社区老人对居家养老有强劲的需求,要合理地配置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这就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居家照料,以自付费用为主,政府分类给予补贴,使居家照料有偿化、市场化,使服务业发展起来;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托老所或俱乐部,实行入住制或会员制,形成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对重点对象,尤其是特殊对象,如高龄失去能力的老人、独居老人,利用志愿者实行义工制;政府和慈善资助,实行分类按比例资助,总额封顶。同时对加盟企业实行合同协议约束的方式,签订服务承诺协议。有社会需求,就能形成市场,就能产生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机构、民间组织、个体经营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将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

四、 建立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标准,提高居家

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

居家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标准,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为有经济支付能力且有服务需求的各类老年人提供价廉优质的服务。

五、 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健全居

家养老协调配合机制

第6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导读:所谓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以城市社区为平台,通过积极整合社区内部的各种现存的资源禀赋,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卫生保洁、医疗保健等服务,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理想。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支持网络等在内的社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等各种资源来支持城市养老。

一、我国城市养老的结构性困境

(一)人口结构与养老方式转型的脱节

人口结构老龄化变动趋势对当前社会提出的一个直接挑战,就是如何让老人能够在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享天年。在传统社会,养老并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文化的内在要求,抚养老人也是子女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养老的社会逻辑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向制度化养老、社会化养老转变,即养老已经从传统社会家庭的内生中分离出来,由专门的社会机构承担养老功能。在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尽管养老负担同样沉重,但是,制度化、社会化养老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养老模式。然而不幸的是,西方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人口结构转型与养老方式转变历程,中国却必须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中国养老的最大问题在于,制度化、社会化养老模式刚刚起步就要直面来势凶猛的人口结构老龄化转型浪潮,简言之,社会化养老严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也正是社会化养老发育迟滞与人口老龄化进程过快之间的脱节,导致了当前中国社会已有养老模型面临的种种结构性困境。一般来说,养老不外乎两种方式:或者是家庭化养老,或者是社会化养老。但是,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中国城市养老问题。

(二)传统家庭养老与现代家庭结构的失衡

就家庭养老模式而言,其核心内容指的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主要是配偶、子女、孙子女和其他亲属等)向其丧失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的父辈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提供经济供养、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安享晚年的养老模式。按理说,基于亲情血缘关系的家庭养老模式对老人的晚年照顾更具有针对性和人情味,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但是家庭养老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以往的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向现今的父母加子女组成的微型化、核心化的家庭结构转变。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2000年80.23%的中国家庭是由4人及其以下成员组成;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规模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可以看出,最近10年来,中国社会家庭规模继续缩小,以父母加未成年子女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家庭结构核心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在居住空间上表现为代际分离的典型特征,特别是由于当前社会大规模的跨区域的人口迁徙与流动,子辈与父辈在居住空间上的分离很可能是长距离、远距离的。显然,空间上的隔离直接弱化了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的功能。除了空间上的隔离造成的不便外,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还面临时间与精力上的制约。在正常情况下,进入60岁后老年期的父母,其子女往往正处于40岁左右的工作、事业发展的人生黄金期,其结果是沉重的工作压力再加上费神劳心地抚育子女使得照顾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另外一个对家庭养老模式造成打击的因素是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这进一步导致城市核心家庭缺乏照顾老人的足够人手。显然,家庭结构的变化、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离巢高飞”的频繁的社会流动,以及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城市生活方式等等,都意味着家庭已经无法继续承载养老的功能。其实,城市空巢家庭的大规模剧增,同样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正在弱化。

(三)社会养老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矛盾

就社会养老模式而言,其核心内容指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为老年人集中提供有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对于以机构照顾(Institutional Care)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来说,同样存在问题:其一,社会性养老机构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养老的需求,而且既有的社会养老机构在质量上也参差不齐。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高达1.79亿人,而全国各类养老机构所拥有的床位却非常有限,只能为不到1%的老人解决住房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5%至7%相比相差甚远。此外,社会性的养老机构设施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服务机制和生活设施,特别是在低端的社会性养老机构中缺乏足够的房间家具、生活用具、家用电器等各种设施,娱乐、休闲、学习场所等亦无法适应老年人广泛生活的需求。其二,和西方社会不同,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非常重的国家,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希望能够在家养老。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机构养老具有规模效应,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各种机构往往远离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对老年人来说,进入机构养老不仅需要观念认知上的改变,而且还要经历一次与自己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环境的情感断裂,要重新适应新的社会机构的养老环境,显然这并非易事。其三,对老人而言,最佳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和充满温情的家庭不同,养老机构是一种院舍化的养老模式,往往采取无差别的公事公办的方式来对待受照顾者,无法为老人提供亲情交融、精神慰藉,满足不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实际上,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性养老机构的程序化照顾与科层制管理,不仅导致被照顾的老人们与社会隔绝,而且也使之缺乏正常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何雨、王振卯,2009)。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与挑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城市养老呈现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性机构集中照顾养老为辅的格局。无论是不堪重负的家庭养老还是发育不全、刚刚起步的机构养老,都无法解决中国城市社会迫在眉睫的银潮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此,必须大力开拓城市养老新思路,开创中国养老新格局,应该在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社会性养老的有益经验与中国家庭养老的既有传统,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模式。

所谓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以城市社区为平台,通过积极整合社区内部的各种现存的资源禀赋,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卫生保洁、医疗保健等服务,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理想。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支持网络等在内的社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等各种资源来支持城市养老。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

社区是一个集合了各种物质与资源于一体的能够给人以认同感、归属感的小社会。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至少有四方面优势:

1、社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投资少、成本低。相当多的城市社区内部的生活、医疗、文教、卫生等设施十分齐全,基本能够满足老人日常衣食起居、卫生保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可以说,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就地取材,服务广,见效快。

2、对于老人来说,社区绝非一个单纯的居住场所,实际上,社区还是老人的一个情感共同体,这里不仅有他们熟悉的街坊邻居,而且也是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能够给他们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让他们寻找到老年生活的乐趣。

3、依托社区资源的居家养老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老人的积极性,使之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寻求社区养老资源的帮助。这就是说,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老人并非是一个全然的被照料者,相反,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老人可以自我照顾,甚至老人还可以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不仅减轻了社会养老负担,而且还能够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依赖感、被社会排斥感。

4、基于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还可以为社区内部的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再就业的岗位。

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既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泊、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其核心是要充分调动社区内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使得需要照顾的老人能够继续留在社区或他们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的生活,同时又能获得必要的照顾,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在这里,要特别注重把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志愿性组织等非正式关系视为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支持网络,以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社区中继续生活。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养老模式,当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种种困难,主要表现在:

1、就政府而言,还没有意识到社区居家养老对城市养老的重大意义,未能明确自身在居家养老中的职责。积极提倡社区居家养老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在城市养老中置身事外,相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前景恰恰在于政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社区居家养老。实际上,只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巨大的适应性,才能从根本上减轻中国未来的养老压力,也才能减轻政府在养老事务上的压力。

2、就社区资源禀赋情况而言,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参差不齐,或者是社区自身资源有限,或者是社区缺乏对养老资源的有意识整合。就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情况看,当前社区能够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存在设施不全、服务单一问题,无法满足老人对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精神文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就社区居家养老的专业人员而言,大部分人员由下岗工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组成,业务素质和奉献精神都有待于提高。

三、多元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口结构转型的一个主要趋势,在未富先老的经济社会格局下,如何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较之于其他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在不改变既有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网络的情况下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但是,要想更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必须构建一个以城市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应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以社区为主体、以家庭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

(一)政府: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

以政府为依托意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特别是其可以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以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进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良心发展,这也是社区居家养老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与经费拨付上。

其一,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1)制定社区居家养老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把社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衔接起来。(2)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明确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性质、主管单位、保障机制,以及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完善以市、区、街道和社区为主体的四级居家养老框架体系。(3)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队伍培训,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制度,为社区老人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其二,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而言,政府可将补贴资金拨付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由其向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提供特定时间和特定服务;可以采用养老代币券、服务券等形式,由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到中心或特定机构自主选择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还可以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向其提供收入津贴;等等。

(二)社区:资源整合与具体事务实施

以社区为主体意在强调社区在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着资源整合者与具体事务实施者的角色,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居家养老提供管理和服务支持。

作为居家养老的载体和实施者,社区应重点做好下述事项:

1、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其内容应包括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中心、养老服务站以及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社区的居家养老规划、工作制度和具体的管理办法;负责养老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服务站的主要职责是调查社区内部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发放各种基本养老物资,负责社区内养老设施的维护与使用,等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职责则是为社区养老提供具体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日常饮食起居、医疗保健、卫生保洁等方面的需要。

2、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主要包括纯福利、邻里互助服务和有偿服务。纯福利主要是由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的各种养老服务,如建立健全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邻里互助服务主要是社区内部养老互助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如组建“以老助老”互助小组,鼓励社区老人开展互助活动,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相互提供家政、娱乐、体育、医疗等各种帮助;而有偿服务主要是各种专业性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监督体系是这一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吸纳社区养老管理中心的人员,而且还要吸纳社区内的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进来,以公开公正透明地监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中心。

(三)家庭:生活场所与亲情港湾

第7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 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平顶山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平顶山市生物质能源林资源现状与对策 平顶山市林业产业结构现状与调整对策 平顶山市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农田除草剂药害现状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大学生日常兼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旅游业营销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平顶山市大学生寒假务工现状分析及研究 平顶山市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调查分析 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平顶山市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与预测 平顶山市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关系分析 河南平顶山市旅游产业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平顶山市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技术研究 浅析平顶山市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现状 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BV\HCV感染现状调查 河南省平顶山市体校田径短跑训练现状研究 平顶山市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平顶山市矿山环境的现状和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4-12-15.

[4] 姜向群,刘妮娜.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16-23.

[5] 曾毅,陈华帅,王正联,等.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J].经济研究,2012(10):134-149.

[6] 杜鹏, 李兵, 李海荣,等.“整合照料”与中国老龄政策的完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86-91.

[7] 龚秀全.医养融合的实现路径及其策略性嵌入――以上海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W版,2016,31(5):95-102.

[8] 郑文文.城市机构养老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9] 国家民政部.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EB/OL]. http:///article/qgmzgzsphy/zhbd/201312/2013120 0569541.shtml. 2013-12-05.

[10] 田欣,汤哲,孙菲,等.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5-117.

[11] 王建平,汤哲,孙菲,等.北京市老年人就医难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2(12):26-28.

[12] 孔德香,孙晓阳,陈小飞,等.淮安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7):66-68.

[13] 程念,,汪早立,等.部分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人的住院及受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 31(10):36-38.

[14] 李希良,左群,刘素平,等.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树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路径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101-104.

[15] 王梦怡,姚兆余.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8-30.

[16]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45(6):22-29.

[17] 赵凌波,葛炜,韩慧慧,等.宁波市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1):83-85.

[18] 崔晶晶.中国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样本[J].学理论,2016(3):82-83.

[19] 吴艺,邓仁丽,张丽娥,等.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分析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126-129.

[20] 刘华.上海构建“持续照料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与措施建议[J].科学发展,2016(86):108-116.

[21] 方文清,郭生挺.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保健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209-212.

第8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关键词:城镇 养老需求 Logistic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94-03

21世纪,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0%,并正以年均约3%的速度增长。可以说,今后一百年对中国来说都将是一个老人的世纪。老年抚养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广,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一、保定市老龄人口结构

从年龄结构和城乡分布情况看,保定市老龄人口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比例高。全市人口约1 155.28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5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42%。其中男性76.63万人,女性78.47万人。高于全国老龄人口12.5%的平均水平,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二是农村老年人比重大。市区60周岁老年人有14.51万人,占市区人口的13.65%,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9.35%;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40.59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3.4%,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90.65%。三是低龄老人数量多。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中,60~69周岁老年人口为80.66万,70~79周岁老年人口为49.22万,80~89周岁老年人口为21.4万,90~99周岁老年人口为3.76人,10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8人。其中60~79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3.74%。

按照全国老年人口3.25%的递增速度(国家公布的平均数据)和保定市总人口7.8‰的自然增长率(从市计生委得到的数据)测算,保定市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到2015年,预计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87.91万,占总人口的15.52%。

二、保定市老年人需求的层次分析

1.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包括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求等。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又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更讲求洁净、清新;服装方面,要宽松、轻便、保暖、透气;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安全、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也依然是一种本能。

2.安全需求。通过对保定城镇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调查情况来看,仅有25.18%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余下的74.7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处于一般或较差的状态。尤其是80岁以上老人,有24.2%的老人评定自己身体较差。因此这些老人一旦生病,对医疗护理和照顾的需求最为强烈。

3.归属需求。人有群居的社会性,渴望与人交流,得到真挚的感情及他人的认可,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等。老年人的这方面需求表现为:(1)非常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2)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与邻里朋友交流,害怕孤寂;(3)爱情需求,特别是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相濡以沫共度晚年的伴儿。

4.尊重需求。人总想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可能会情绪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抑郁和低沉,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信心也随之丧失,心理会变得比较敏感和脆弱。因此,必须从态度上和行为上都要对老人尊敬和认可,听取老人意见,尊重老人的意愿。

5.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上面,希望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的发展。自我实现来自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希望发挥自己的余力和潜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能够继续工作,用经济价值的方式体现;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事务,在老年群体中或社区工作中担当一定的职务,用社会价值的方式体现。同时老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体现,尤其是心理上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三、保定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样本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它是研究二分类观察结果与影响因素间关系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可以筛选出对因变量诊断有意义的自变量。

假设Yi为因变量,表示对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态度,值为1时,表示愿意,值为0时,表示不愿意。P1表示愿意的概率(y=1),P0表示不愿意的概率(y=0),P0+P1=1。各项目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拟合以下模型估计出来:ln(P1/P0)=β0+β1X1+

β2X2+……+βnXn

其中,ln(P1/P0)是对数发生比或对数相对风险比;X1,X2……Xn为自变量;β0为常数项,β1,……,βn为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用来解析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需求的自变量如下所示:(1)定类变量:性别、年龄、子女数、与子女同住;(2)定序变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来源、自理能力、患慢性病。

其度量和处理(见表1)。各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4,不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分析结果。利用SPSS软件的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回归分析,来估计所选自变量的每一类取值相对于参照组的优势比(OR,Odds Ratio)。OR等于风险系数(B)的自然指数[Exp(B)],它表示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情况下,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结果出现概率与不出现概率的比值是变化前的相应比值的倍数,即优势比。

模型因变量为是否赞成养老型社区养老。模型1只包括是否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因变量和个人基本情况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嵌入家庭、社会支持特征变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嵌入健康特征变量。这种设计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在控制不同干扰因素下,社区养老的选择意愿是如何被消弱或强化的。下页表2为影响保定市老年人去养老型社区养老需求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分析:(1)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更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在模型1中,优势比=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以后,这种差异的统计学意义消失;无论是高龄老年人还是低龄老年人都倾向于社区养老,年龄组之间选择养老方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2)文化程度是模型中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在哪一个模型中,文化程度的差异对老年人养老态度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模型3中,大专及以上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是无文化者的11.264倍,中学文化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是无文化者的3.394倍,小学文化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是无文化者的1.172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比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相对来说会更倾向于选择养老型社区养老。(3)在模型2中,子女数作为影响养老方式的因素显示只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是所有组别中最不可能选择养老型社区养老的群体,而有一个以上子女的态度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控制了健康变量以后,这一变量也变得不再显著。(4)慢性病也是所有自变量中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患一种慢性病或患慢性病数量较多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养老型社区养老(在模型3中,患一种以上慢性病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是无慢性病者的6.09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本次调查中,保定市大部分老年人都选择了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而不愿意选择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等机构养老。

四、结论

社区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进行有机结合,既满足老人居家的愿望,又接受社会化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是解决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一条适宜的经济方式。它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社区养老经济上供养是社会化的,生活照顾是在“家”中享受社区提供服务,家庭成员多是提供精神上的慰藉。社区养老从本质上说,从来源上讲,应该是属于社会养老的范畴,它反映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趋势。

在河北省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既能够满足老年人在家庭中养老的需要,又能够减少家庭成员因为需要照料老人而在经济上、精神上产生的压力与负担,能够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方向。同时,在就业方面,社区养老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比较符合国情以及传统文化的城市养老模式,对解决实现家庭的和睦,社会经济发展,社区的和谐起到重要作用,在河北省城镇开发建设养老型社区是有发展前景的,能够为解决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众多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借鉴参考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文.中国社区养老保障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2008,(2):82-98.

[2]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83-89.

[3]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人口学刊,2007,(5):23.

第9篇:社区养老前景范文

关键词 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 服务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指出,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达到49.7%,大中城市达到56.1%,而当前有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龄化人口的养老保障上,针对这批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问题却研究寥寥,因此研究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极具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目前城镇养老服务现状

我国城镇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在家庭中居住,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而所谓机构养老是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机构养老主要又分为福利机构(如养老院、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养老和非福利机构(即老年公寓)养老。

家庭养老模式由来已久,是我国最早的养老方式,古语有云: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因此,家庭养老观念亘古有之。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家庭子女也大多是独生子女,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即将步入老年,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家庭将成为普遍现象。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子女们往往工作繁忙已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力不从心,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

机构养老模式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舶来品,这种养老模式将老人们集中在统一的养老机构中,机构里面配备了医疗、文化娱乐设施等等,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较,入住养老院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养老方式,但这也存在问题,第一,老年人辛苦奔波了一辈子,年轻时整天在外奔波,等到安享晚年了,以为可以很好的感受“家”的温暖,住在养老院里的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家的温暖吗?显然不能。曾有课题组对500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者不愿接受机构养老。 第二,入住养老院也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况且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养老机构数量有限,全都入住养老机构也不现实。

综上,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无疑存在诸多弊端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社区化建设日渐成熟,社区养老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里老人养老的最好模式。

二、 发展城镇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城镇社区养老发端于西方,但是在我国是新近提出的养老服务模式,它是以老人在家居住为主,包括社区在内得一些老年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为辅,在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的方式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以此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 从性质上说,社区养老区别与家庭养老,而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更区别与机构养老,将机构养老所有服务以社区为单位引入社区,实行社区在家养老。该种养老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而言有着更大的优越性,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更适合我国国情。

(一)符合城镇居住社区化现展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也逐渐趋于规范化,经济化,生态化和人性化。房屋修建多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物业化管理,既安全又舒适。开展社区化养老,将老年服务设施引入社区,开展社区化服务,老人们不用走出社区,在家就能享受到贴心的服务,这不仅方便了老人,也适应了城镇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社区文化的建设。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是符合城镇居住社区化现展要求的。

(二)能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逐渐淡出工作视野的老人们,年轻时忙于奔波劳累,老年了终于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生活,可是计划生育的开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儿女们不能与老人朝夕相伴,入住养老院,虽然各项服务都很完善,然而很难使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邻里之间的关爱。开展社区养老,老人们不用离开家就能享受到全面的服务,不仅丰富了城镇社区文化氛围,更能使老人们感受到机构养老所不能提供的儿女关爱和邻里和睦的情感保障。

(三)能更好的带动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产业是极具开发潜质的“朝阳产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外还可以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而也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餐饮服务,老年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保险服务,文化与教育服务,旅游等等均表现出了较强的购买欲望。因此发展城镇化社区养老还能更好地带动第三服务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大力发展。

三、 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区养老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始实行,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也比较滞后,社区养老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部门重视不足,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

从宏观角度讲,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统一的鼓励扶持社区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此外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并未充分认识到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社会养老需求的紧迫性,仍按部就班的主要采用旧的养老模式,对于新的社区养老方式不予重视,因此发展社区养老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方面社区养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对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是存在严重滞后性。没有政策法规的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养老业很难得到大的发展。

(二)城市社区服务场所、服务设施及备用资金短缺。

目前城市的发展精力大多投入在经济建设方面,对于老年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一些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社区内只有简单几项运动设施,甚至还有许多设施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在医疗服务方面,虽然很多社区都配备了医疗服务站,每年为老人检查身体,但是医疗服务站大多规模太小,医疗水平不高,不具备应对老年人突发病和常见病的医治能力,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区养老服务投入资金不足,目前社区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而庞大的养老服务开支单靠政府肯定是杯水车薪,而由于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这更造成了老年养老上的贫富两级分化,因此如何解决备用资金短缺的问题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一个关键。

(三)社会企业,人士参与度不高,市场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在我国,养老服务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政府投入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支柱,然而政府不是玩嫩过的,单靠政府肯定是不行的,还需引入市场机制,使养老服务社会化才是发展之要。以日本为例。日本之前是典型的家庭养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改进了养老方式,单纯的家庭养老被以家庭与社会结合的方式所取代。在日本,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主要以老人居家为中心,与子女共同生活,其养老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本身的收入和家庭成员的照顾;而改进后现代居家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主要由社会上的老年服务产业企业提供,包括通过聘请长期工、短期工、钟点工进入家庭为老人提供服务 。

现代居家养老方式最大的优势是老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服务,极具人性化,也同时带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尤其是社区养老方式刚刚开始试行,很难像日本那样迅速建立起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链,一些企业领导阶层也并没有发现眼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前景,提供养老服务的市场不健全以至于阻碍了整个社区养老方式的推进。

(四)专业的服务人员少,老人健康卫生护理堪忧。

目前在社区服务中从事老年人服务的人员,大多都是一些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只能提供简单的护理和家政服务。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行动不便,容易发生一些突发病情况,而这些非专业护理人员不具备这种应对突况的基本技能。老年人的健康卫生护理需求远远达不到要求 。

四、 如何构建和完善城镇社区养老

针对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显然更具优势,但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并不健全,社区养老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城镇社区养老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层面。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之发展有其特殊性,既要利用市场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非盈利组织专家萨拉蒙曾提出第三方管理理论,他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直接提供服务而是筹资和监督指导。对于社区养老,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应该如此。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资金和规则,把直接提供服务的主体权力交与社会来做,并赋予提供服务的生产者自主独立的市场地位,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可将扶持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到服务提供市场自由选择所需之产品和服务。

(二)社会引导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发展问题。

养老服务产业是极具开发潜质的“朝阳产业”,很多社会企业、人士并未发现这一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人将会成为我们社会服务产品最大的消费群体,与之相关的服务产业必将迅猛发展起来,比如老人专业护理、专项用品、食品、保健、文化教育等等。当然这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

(三)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我国养老服务业要寻求更大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社区工作者,还应当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护理问题培养一批专业护理人才,为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以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和研究来讲,我国开设该领域专业的学校是凤毛麟角,即使有这样的高校,也大多是集中在医院的临床护理方面,上课所占课时很少,远远不能达到老人护理的专业要求,也不能满足社区老人的基本护理需要。因此,我国应当鼓励高校开设护理专业,大力开发老年护理人力资源。

五、结语

目前,老年人日渐成为我国社会上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产业也是目前我国急需拓展并具有开发潜力的一个发展领域,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选择社区养老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构建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上,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的多方合作和配合,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扶持,社会鼓励引导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发展,高校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只有如此,社区养老模式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老人才能颐养天年,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西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注释: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社区养老研究 课题组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5),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