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现代医疗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医疗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医疗体系

第1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a)-0045-03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ZHONG Lun

Intensive Care Unit, Zhongshan Hospital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tis. Methods 80 case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atment given to them.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treated by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the vital signs and renal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ed by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the abdominal pain and distension alleviated,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breathing frequency were norma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Effect

重症胰腺炎是急腹症的一种,凭借其起病急、发病重、并发症多等特点成为了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重症胰腺炎的致死率很高,根据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较高,为36%~50%,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极高。为了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目前临床中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其是指持续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清除溶质,以替代受损肾功能以及对脏器功能起保护支持作用的治疗方法。该院随机选取该院重症医学科在2014年1―12月收治的8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45±1.2)岁。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25~60岁,平均年龄为(40±1.2)岁。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7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7例,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7~65岁,平均年龄为(43±1.2)岁。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5例,急性左心衰患者6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8例,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方法的主要内容为患者禁食、持续性胃肠减压,使用生长抑素来抑制胰腺的分泌,质子泵抑制剂静推,大黄导泻,芒硝敷肚皮,并对患者提供恰当的营养支持等。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腹腔高压情况,要立即采取腹腔穿刺引流,必要时剖腹减压等措施[1]。

1.2.2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针对观察组患者,除了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如患者血三酰甘油>11.3 mmol/L,则先行血浆置换后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过程中采用双腔静脉置管建立起血管通路,使用贝朗DTACPAP ACUTE血滤机,M100血滤器,SP-420管路,滤过方式选择为CVVH,置换液选择为改良的port配方,输入方式为前稀释。血流量为150~240 mL/h,置换量调整为4 000 mL/h。抗凝方面采用普通肝素抗凝方法,并根据APTT调节用量,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用枸橼酸钠局部抗凝[2]。

由于重症胰腺炎起病急、病情重,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在此状态下会出现抗医行为。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提供心理治疗措施,在治疗之前向患者及家属细致讲解重症胰腺炎的相关知识以及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治疗效果,介绍该方法的优势,树立患者的自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重症胰腺炎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电解质以及肝肾功能、氧合指数、小便量情况等。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 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

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后,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所好转,体温、心率、呼吸以及血压情况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x±s)

注:与对照相比,*P

2.2 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淀粉酶、氧合指数变化情况

患者在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以及淀粉酶、电解质情况均恢复正常水平,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重症胰腺炎是急腹症的一种常见类型,病因复杂、起病危急、可引发急性肺损伤、肝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致死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4]。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是持续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清除溶质,以替代受损肾功能以及对脏器功能起保护支持作用的治疗方法。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动静脉、静静脉血液滤过,血液透析以及血液透析滤过等方式,是维持重症胰腺炎患者生命的支撑技术[5-6]。重症胰腺炎常合并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但因为胰腺炎的全身炎症反应又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高),使用无抗凝剂(生理盐水灌注)CRRT治疗易出现滤器及管道凝血,使用枸橼酸钠抗凝CRRT治疗出血发生率最低,同时滤器开放状态最好。

重症胰腺炎发病早期存在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瀑布式级联放大,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早期、高容量(置换量4 000 mL/h)CVVH能有效地清除炎症因子,有利于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并提高生存率。

重症胰腺炎一经诊断立即开始进行控制性液体复苏,同时全身炎症反应使组织器官处于渗出水肿,液体复苏后恰当的营养支持,补充白蛋白维持正常的胶体渗透压,CRRT治疗保持适度的液体负平衡能减轻组织器官的水肿,改善组织氧代谢,改善心功能,对临床上治疗及预防重症胰腺炎并发症非常有意义[7-8]。

为了更加直观观察到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治疗效果,该院选取8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临床中对其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肝肾功能、淀粉酶、氧合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有效的方法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趋于平稳,其中对照组体温(38.5±0.5)℃、心率(120±15)次/min、呼吸(27±4)次/min、血压(14.8±1.2)kPa,观察组患者体温为(37.0±0.3)℃、(100±12)次/min、(18±2)次/min以及(14.5±1.3)kPa,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而在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淀粉酶、氧合指数的指标变化中,也均恢复正常水平。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淀粉酶以及氧合指数指标在治疗后恢复到了(8.5±1.8)mmol/L、(132.2±21.5)μmol/L、(132.0±18.0)μmol/L、(127.5±31.2)μmol/L、(252.5±34.4)μmol/L以及(323.5±24.3)μmol/L。在许志伟等人[1]的研究中能够了解到,使用常规的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会出现一系列副作用。而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则是把患者血液引至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腹膜透析等。目前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已不单纯用于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患者,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由此可见,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提升其存活率,对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志伟,陈胜,朱坚,等.生长抑素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内压的影响[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3,1(25):69-71.

[2] 姜启栋,张雪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糖的影响及意义[J].西南军医,2011,12(6):1007-1008.

[3] 张丽,席修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2006,5(9):656-658.

[4] 娄雪萍,郑贞苍,余玲丽,等.容量复苏后液体正负平衡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1):30-32.

[5] 王栩.肝移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早期肠内营养策略[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2.

[6] 徐清.早期肠内营养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67-468.

[7] 彭小会,王敏.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和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5):1007-1009.

第2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 应用

现代化医院正常、高效运行离不开医疗设备的科学、规范、高效管理工作。规范合理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质量管理体制作为支撑,还需要质量管理体制的科学应用。我院近年来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之中,大大增强了医疗设备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和科学性。现将我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一、新时期的医疗设备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1)新时期医疗设备管理

随着医院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疗设备种类的逐渐增多,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控制工作日渐重要和复杂,如何提升医疗设备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成为医院日常运行的一大问题。医疗设备是医院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规范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是现代化医院日常工作中亟需完善的问题。

(2)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文件时质量管理体系,此种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基本的、通用的8项质量管理原则构成,体系将客户的想法和利益作为中心,重视管理工作中领导的核心作用,倡导全员参与,强调过程控制,重视工作体制的持续优化,主供双方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我院遵循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患者为中心、过程控制为方法、管理持续优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核心思想。

二、质量管理体系在现代化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1)医疗设备管理程序设定与完善

医疗设备管理程序的设定与完善工作是医院医疗设备整体管理工作实施的核心与支撑。我院根据医疗设备实际应用和管理状况,制定了如下的设备管理程序:医疗设备使用科室提出设备使用申请院内各级负责人员及组织对科室提出的申请查证和审核若审核通过医疗器械科负责设备采购工作设备采购完毕由专门的安装调试人员负责医疗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相关部门对医疗设备进行出入库登记使用科室负责设备日常管理及保养设备维修科室提出报废申请报废审批设备报废、下台账。

程序中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医疗设备的登记入档需要等到采购完毕、检查外包装及设备外形与基本功能、清点、调试安装、试运行这一系列的工作完毕之后,才能正式登记入档。

(2)医疗设备采购控制程序控制

在整体医疗设备管理程序之下,设备采购程序是整个程序的起始和关键所在。我院在医疗设备采购程序中新增了对设备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评价和管理项目,主要程序管理如下:审查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资质状况填制专门的供应商及经销商基本情况登记表提取设备样品设备生产现场考察供应商及经销商历史状况调查评估供应商及经销商信誉度调查与评估筛选和整理合格供应商及经销商名单建立和维护双方合作关系采购标准及数量实际采购流程实施。程序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门的组织和负责人做好记录并随时跟进。

(3)监测设备管理程序控制

监测设备与计量设备的管理程序中的所有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负责人和组织及时跟进并做好记录。我院监测设备管理程序建立和完善如下:建立并完善计量和监测设备台账制定监测与计量设备检测计划依照原定计划进行设备测定标注并记录出现状态异常的计量与监测设备计量设备与监测设备存档全程跟踪和记录。程序的编制、调整及执行必须严格依照院内规定的监测器具检定周期及规范模式进行,且原定计划与规范需经医院高级主管审核批注之后方可交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组织实施和监理。

(4)医疗设备管理程序评估与改进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个程序文件都需要不断评估和持续改进,这是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及全员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也是综合提升医院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院自引进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之后,每年、每季度都会依照近阶段医院医疗设备整体使用及管理状况以及医院整体运行发展状况,对我院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个程序文件运行和实施状况进行实时评估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相关部门注重设备临床使用反馈,切实改进医疗设备管理程序文件。

三、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

我院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推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之后,结合我院医疗设备整体使用及管理状况以及医院整体运行发展状况,制定并完善了一些列的管理程序文件,目前正处于良性运行阶段。

医疗设备的购置申请、申请审核、采购方案、招标方式、合同签订及设备安装调试、登记建档、日常管理、报废流程等多个环节都制定了完善、科学的控制规范,保证了医疗设备从购置到使用,直到报废全程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加强了医疗设备管理全程中全体人员的参与度及相关组织机构的核心领导力,切实做到了“患者为中心、过程控制为方法、管理持续优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目标。

四、总结

提升医疗设备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是当代医院日常运行的一大问题。医疗设备是医院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规范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是现代化医院日常工作中亟需完善的问题。我院遵循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结合我院医疗设备整体使用及管理状况以及医院整体运行发展状况,将患者的想法和利益作为中心,重视管理工作中领导的核心作用,倡导全员参与,强调过程控制,重视工作体制的持续优化,制定并完善了一些列的管理程序文件,提出“患者为中心、过程控制为方法、管理持续优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核心思想,大大增强了医疗设备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和科学性。我院近年来将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院内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表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大增强医疗设备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博,刘希娟,钱琳琳等.浅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2,25(1):42-44.

[2] 郭红路.浅谈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8,37(19):2255-2256.

[3] 陈鑫,于洋,汪德清等.ISO15189质量体系中的关于医疗设备管理具体实践[C].//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0年第四届输血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350-352.

[4] 张巍,张鹏,荆斌等.标准操作程序在医学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2,(6).

第3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关键词】医院;医疗统计作用;医院管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7-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的不断发展,医院对医疗统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统计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统计数据以及表面上看到的统计报表。现代医疗统必须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对数据处理,为医院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并以此促进医院管理的良性发展。本文认为,医疗统计在医院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医疗统计能够为医院工作提供相关的资料。作为医院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医疗统计信息能够为领导对医院工作的测评,工作的总结,科研工作,医院相关政策的制定,甚至是医院的管理、监测等活动提供重要的依据。医院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如果要了解和掌握医院各方面的相关情况,就必须充分的利用医疗统计信息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分析本医院和其他医院在部门设置和人员的结构,就可以知道本医院和其他竞争对手间的区别和差距,以便于改进。我们知道,医院的医疗技术力量通常情况下是应该与医院的整体功能相一致的,所以能够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就必须构建一套能够促进医院管理、医疗和医院经济运行的统计体系。只有这样医院的领导层才能对医院各方面的运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使医院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促进医院的发展。

1.2是医院各要素运行的依据为医院各要素分配提供准确的数据。在现代医疗统计中,统计人员的工作越来向广深发展,除了完成通常的工作外,统计人员还要对临床医疗,住院和其他医辅助部门内部要素的运行提供数据上的帮助。统计人员全面性的手机各类数据,病案信息等并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关注各项统计指标,比如门诊科室诊疗人次、病区入出院人次、科室占用床日、危重病人数、住院手术人次、科室检查治疗人次等。当医院完成相应的数据时,就可以与医院的标准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作对比,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于得到改进。

1.3是医院效益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医院的最高原则是有着治病救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但是,与此同时,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了医院就必然要讲究自身效益,通过提高医疗性价比,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但是,医院的两种效益的评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由各种单元体系组成,比如治疗效果体系,门诊诊疗人次、入出院人次、检查治疗人次组成的体系;反映病人负担程度的出院者人均费用、出院者人均每天费用体系;反映职工业绩的每一个职工工作量、每一个医生工作量、职工年创业务收入指标等都是医院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都需要医疗统计信息提高资料和数据。

1.4是院前急救工作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现代社会,医疗统计信息在院前急救工作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院前急救统计信息能够为决策者对院前急救管理提供工作上的帮助。院前急救的执行情况是我们检验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是否恰当重要手段。而要准确的知道院前急救执行的情况,就必须要有准确而真实的统计信息。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院前急救相关信息的相关处理,并反馈信息结果,才能为院前决策提供依据。

2.如何发挥医疗统计作用的几点设想

2.1设置适应医院管理的医疗统计体系。一套科学而又运转良好的医疗统计体系是保证医院管理运作的重要手段。作为医院管理者,他们考虑的是医院的长远而全面的发展,除了医疗发展外,还必须重视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和医疗的投入。而管理者要统筹全局,一个重要的凭借就是需要设置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相适应的医疗统计体系。这就对统计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而且还要对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各子系统的信息做到全面的了解,实现统计的真正价值。

2.2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认清统计工作重要性。严格的工作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对于统计工作也是适用的,拥有一个严格而又规范的统计工作制度是提高医疗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准确而高质量的统计是医院管理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而统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执行统计制度是确保统计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医院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医院全体人员对统计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把关各科室统计工作,对于那些虚假的统计现象要坚决的杜绝,并对相关责任人实行相应的惩罚。比如,各科室负责人,应该及时对本科室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和审查,并签名上报;统计室要不定期的对全院的统计进行突击检查,把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的绩效考评总。

2.3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的统计质量的好坏。如果,医院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过专门知识的专职统计人员,就会导致出现医院统计信息的不完整,不精确等问题,使得统计数据的作用性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统计数据时,是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统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的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医院及各科室的负责人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为他们做出管理上的决策或者解决医疗问题提供有效的依据。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养,运用专业知识和业务技术来武装统计人员,提高他们的统计能力。除此之外,医院还可以在科室设置兼职统计员,以保证原始统计数据的质量。

第4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关键词:医院经营状况 评估 指标体系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作为公立医院办医主体,需要全面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行使其监管职责。如何构建适应现代医院运营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价医院运营效果,引导医院提高自身微观管理能力,成为了政府和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一、医院经营状况评估现状分析

医院的经营状况是一个涵盖内容很广的概念,其指标评价体系错综复杂,任何单项指标都不能体现整体的水平,多项指标间往往存在着信息的重叠,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稳定统一的评价各级医院经营状况的指标体系。这些年来,在实际工作中被运用的比较多、比较权威的是卫计委下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中经济运行状况的评价指标,这些考核指标零散不成体系,在评估过程中只注重单一角度、单项指标的分析,往往只是利用一些绝对数指标对医院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获利能力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无法形成一个对医院经营状况的综合评价。

二、构建医院经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医院经营状况分析是医院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医院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可以对影响医院经营状况的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可以清晰把握医院的发展脉络趋势,找出影响医院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而制定并及时调整医院的发展战略。

现行医院经营状况评价方法可分为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运筹学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四大类。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利弊,基于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系统,单一的评价方法是不可能达到全面考核医院这一目的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及时有效地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正确判断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找出影响医院经营效果的主要因素,制定合理的经营计划和策略,提高医院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探讨建立一套适合现代医院实际情况的经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已刻不容缓。

三、医院经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以医院的整体运作为依据,确定指标结构、层次,使每部分指标都能够反映出每一层次的状态,指标体系的定义和解释规范化、标准化,符合国内及国际科技管理的一般特点。

(二)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数量以及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应涵盖整个医院的资源状况,以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目标为原则。既要考虑技术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指标,又要考虑投入产出;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既要考虑效率,又要考虑效果,整体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

(三)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应使不同医院之间、相同医院的不同会计期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从而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四)动态性原则

医院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考虑到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动态变化的特点,应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指标调整。

(五)适量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指标数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指标项过多会增加评价难度,而指标项过少则会大大降低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导致评价结果的稳定性较差,要在尽量全面的基础上缩减评价体系指标个数。

四、医院经营状况评价指标的筛选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指标体系必须力求精锐,每个指标都标志着医院经营管理成效的某一方面,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是指标的筛选以及权重的确定。本文根据医院经营状况评估体系指标选择的原则,通过近5年的文献查阅,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结合专家定性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并通过广泛征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及建议,结合现有的医院财务、医学统计指标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要求,根据医院的内涵和未来发展的特点,考虑可操作性,最终选取了反映医疗业务、运行绩效、医保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发展能力方面的有关指标,确定6个一级指标、75个二级指标作为医院经营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医疗业务指标19个(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指标9个、工作量及收支增长指标10个),运行绩效指标20个(包括运行效率指标7个、预算管理指标4个、收支结构指标6个、资产运营指标3个),医疗保险管理指标11个(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指标9个、其他医疗保险管理指标2个),成本控制管理指标12个(包括门诊成本控制管理指标4个、住院成本控制管理指标5个、其他成本控制管理指标3个),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6个(包括结余管理指标2个、风险管理指标4个),发展能力指标7个(包括资产运行指标3个、科技人才管理指标4个)。按照指标属性分类,正向指标29个、中性指标12个、反向指标34个。同时通过15名专家打分值的分析判断,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赋值。详见表1。

五、小结

以上是笔者对医院经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的一些思考,站在医院管理者的角度,对完善公立医院经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的探索,其目的是希望在我国能尽早地形成一整套成熟、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医院自身纵向、医院之间横向比较的参考依据,便于医院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问题的原因,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扬长避短的措施,有效利用医院现有的资源,促进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保障医院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凌,张鹭鹭,刘庭芳,杨祖兴,欧崇阳,张志峰.医院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院管理,2005,(2):81.

[2]徐迅.构建公立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07,(7):12.

第5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体系改革

当前,新医改政策正在稳步的推行,这就使医院不能继续固守原有的运作模式,要求在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以及监察机制上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使其在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

1加强医院管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医院是医改的重点。作为医改基础的公共卫生建设、医疗事业服务、医护保证,以及药物提供等医改体系的重建都需要通过各级医院来实现,由此可见,医院的改革是医改的基础和前提。

医院改革的关键是医院管理体系的改革,它包括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和监管机制等方面的变革。只有实现了医院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保证医院改革的推进,也就是说医院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对新医改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2医院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2.1完善医院的管理构架在保证医院产权的前提下,要优化医院的管理框架。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协调好政府和医院之间的关系,让政府从政策上扶持医院,在保证产权基础上实现自主运营。可以将医院设立为偏重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法人管理框架,划分好医院法人和经理人间的权责,逐步摸索出以管理委员会为轴心的医院管理框架,使医院实现管理、发展的自主。同时,可以创意性的把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管理框架与医院职工奖励政策相联系,进而在完善管理框架中,将先进的管理决策、监督和激励机制引入,达到几个部门相约束的效果,最终建立起有责任、有奖励、有制约、有对比、有动力的创新型管理体系。

2.2对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医院的管理体系改革,需要做好应对现实客观需要的准备,如今的医院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医院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运作效率上。如何通过管理体系改革进而提升医院竞争力,促进创新,解决好医患矛盾以及医疗资源供需矛盾,这就要求做好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对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要增强医院的公益服务性能,建立目标确切、项目完善、规模合理的服务系统;建立权责、流程、监管明晰的医院管理制度;使医院整体上更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格素质和职业素质,进而调动医院运作机制的改革和进步。

2.3医院的发展目标未来医院之间的竞争必然会走上开放式的竞争模式,在新医改渐渐实施的过程中,医院的管理、运营机制也将为了适应竞争而进行改革,公立医院仍要坚持其公益性,多种形式的私立医院不断产生,新的监管机构也渐渐产生,药品的来源也出现变革等,这种种的变革既是对医院生存能力的考验,也是医院实现进化的机遇。医院想要在改革的洪流中实现成功转型,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总结与规划,并制定出未来的发展目标,以这个目标为基准渐渐修正医院的发展方向,这是现阶段医改中医院采取重大决策之前需要事先解决的问题。

3用最佳方式建立医院管理体系

3.1发展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要加快医院发展的速度,就要设定一个足够医院发展的空间范围。医院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各种途径为医院扩大规模,建立起能够为未来的研究和创新提供土壤的医院框架,为发展成为大型医院积累优质资源。这就需要医院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管理观,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影响医院的持续发展。

3.2建设现代化医院医院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医疗设备的先进,也是指医院职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医院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医院要重视医疗环境建设以及先进精准设备的配置。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用数字化体系管理医疗信息,进而实现医疗的智能化服务,从而适应社会医疗发展的趋势。

3.3实现医院的经营化管理医院既是公益性机构,同时也是盈利性机构。新医改政策也决定了医院将来会不可避免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所以,医院一定要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在医护人员聘用、技术设备的选择上严格要求,从而打响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患者。同时,还要顺应形式,依据市场规律运作,实现医院的经营化管理。此外,医院在改革中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进行创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模式。并且,医院领导者要改变以往的思路,运用现代先进的医院管理模式,将管理从微观抓起,再渐渐向宏观转化,最终实现医院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昌,李传平.新医改环境下的医院管理之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24-26.

第6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 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第7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 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第8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关键词] 医疗急救系统;交通伤害;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34-02

岳麓区新医疗急救系统实施一年多来,对交通伤害事故临床急救评估对比尚未研究,本研究调查的的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就是利用调查对象的急诊记录进行急救医疗资源整合,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一些临床急救评估指标,以此来论述岳麓区医疗急救体系形式2008年改进后影响交通伤害事故中急救反应时间、生存情况和患者对急诊的满意度的作用,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岳麓区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交通伤害患者675例,根据新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前与实施后将其分为对照组(325例)和观察组(350例)。

1.2 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医护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经培训后根据“急诊伤害监测登记表”的内容,利用相关利用病历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调查我院的医院急救系统实施前后急诊体制、急诊设备、急诊人力的变化。

1.3 医疗急救系统内容

医疗急救体系是一个网状系统,医学救援是社会公共救援系统的子系统,其组成系统是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医疗急救系统整合后其特点为:实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资源,统一救援;建立医学救援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培训;院前医学急救、院内医学急救;树立“大救援,大急救”的现代救援医学理念;践行“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现代应急救援模式,从而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素质而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1.3 满意度调查

采用统一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走访、寄信或电话调查上述患者或者家属,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当场填写调查表。

1.4 统计学方法

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然后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急救反应时间定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生存情况与满意度采用百分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岳麓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中心对院前急救人员实行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我院对院前急诊科作了流程的再造。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36.58±15.21) min,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9.82±8.10) min,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P

2.2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死率为12.5%,观察组病死率为3.3%,对照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7%,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完善医疗急救系统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和专科治疗[1-3]。我院是一家处于岳麓区的市卫生局直属的唯一三级医院,担负着市区的日常急救工作,系岳麓区急救中心重要的急救分站。由于经常参与市突发事件的处理,常导致瞬间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我院于2008年10月采用多种方式,对本单位急救专科技术人员和专科设备实施优化组合,以达到发挥专科技术优势、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目的[4]。同时对急诊科功能进行改造,即把以“急诊内科”为主的功能改变为“急诊内外科”共同发展的功能[5];加强急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提高素质,灵活调配人员[6]。本文结果显示,在交通伤害救援中,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36.58±15.21) min,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9.82±8.10) min,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P

总之,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急救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8.

[2]李宗浩.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10,85(22):151-152.

[3]秦银河.关于建立我国灾难医疗系统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5(5):25-26.

[4]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救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4-55.

[5]潘旭临.重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J].当代医学,2003,8(5):16-18.

[6]庆义,钱永宇.关于急诊医学概念与模式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5, 25(12):918.

第9篇:现代医疗体系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制度。方法采用分析、比较和论述的方法,从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角度,分析探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结果阐明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和医疗现状,提出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深层思考和建议。结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权利等不受侵犯和破坏的社会政策。医疗保障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农村的情况,依法制定的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等保护农民生命和权利不受侵犯的各项政策的总和,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医疗设施、医护人才、医保资金、疫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方面。在抗击sars期间,人们尤其担心疫情向农村地区蔓延,因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极其脆弱,基础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很差,医疗水平低,农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如果sars病毒向中国广大的农村蔓延,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经历了那样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1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我国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国的农民数量非常庞大,到,农民占我国人口的60.91%[1]。农民不富裕,整个国家就不可能富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我们整个社会的小康。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则是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都有积极的意义。

1.2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投资于健康,就等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评估,我国卫生状况远远排在发达国家的后面,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总是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因而,还有不少农民有了病只能是“小病养,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久而久之,我国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以致于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人口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而人口素质又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可见建立完善的农民医疗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1.3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2]

。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2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2.1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左右,公共卫生事业费用约占总卫生事业费用的15%[3]。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2.2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护,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都有可能瘫痪。再是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加上多数卫生院的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就更加吸引不了医疗卫生人才。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2.4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4]。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3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1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3.2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3.3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3.4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