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

第1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发展; 问题;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推行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工业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工业企业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物等被大量的排入空气、河流、土壤中,严重污染了城市的自然环境,也给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整体环境水平迅速下降,由于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也逐年攀升,所以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作为能够给城市提供准确环境信息的环境检测和治理技术,也逐渐成为了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下文中笔者将主要就这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和提高预防和治理污染的技术,从 现阶段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环境监测与质量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浅析。

1 现阶段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监测结果难以对环境质量做出全面的反映

要想对环境污染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处理措施,首先要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实际情况,而这一切都要靠环境监测技术来实现,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来看,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环境状况反馈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对于待测对象的污染指标的监测不够准确。同时,由于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监测过程中的我频次较低,所以无法得到较为详实的待测区的具体环境情况,更加无法监测出企业的排污状况。两外,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各种单项污染指标的检测,对于全方位的环境状况描述还有待提高。

1.2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技术水平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我国对于不同的污染物的检测要通过不同的采样分析才能完成,而且整个环境监测和治理活动缺乏系统性和制度性,一些器具和检测系统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因而也就无法同国际上的一些先进国家相提并论,无论是检测结果还是检测过程都相对落后。

1.3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应急措施

所谓应急措施,就是指在环境监测和治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对于突发污染状况的处理措施。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来看,在这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制度上都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形的应急预案。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在采样分析的过程中,无法对现场动态做出及时的准确的反应,给突发污染的治理带来了不便。同时,由于我国地理位置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多变,应急措施的不完善也会给环境监测的采样工作增加难度。

2 环境监测与质量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

上文中笔者对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该技术存在的不足,下文中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谈谈如何加强我国的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环境监测好治理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所谓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就是要在环境状况监测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计划,采用科学的手段,以使得所测结果更加的趋近于待测区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首先,要认真分析待测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确定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选择该区内的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进行重点监测,以准确描述待测区的污染特点;其次,要制定一个周期性、综合性强监测模式,以便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能全面掌握测区的受污染状况,对污染动态进行掌握有利于制定更加符合待测区的实际情况的治理方案;再次,从人体危害的角度,对污染物质和污染源进行分析,正确描述该污染对于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对有毒物质进行重点监测和治理;最后,对所得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比如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中,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要知道实现真正的统筹规划,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2.2 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2.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最后,加强对自动化、便携式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指导行动,才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出路。

3 总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污染的愈演愈烈,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但是基于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其环境保护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最终实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第2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绿色;混凝土;可持续;发展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业最常见的建材,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意义重大,能够发挥出其他建材所不及的功效。在今后数十年之内,其地位也很难被取代,水泥混凝土依然会是广泛应用、消耗最大的建材。然而,混凝土的巨大消耗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在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之下,绿色混凝土应运而生,成为了混凝土在建材中的主导作用能否长久持续下去的决定性因素,以及能否满足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接下来,文章从绿色混凝土的定义、生产必要性入手,谈谈对绿色混凝土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1 绿色混凝土定义及特点

绿色一词作为环保领域的专业术语,指的是能够在节约资源、能源的基础上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事物。绿色混凝土,从这一层面来讲,也可以说是混凝土的绿色化、环保化。它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开采砂石料时既要有效有序又不能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且要使用绿色水泥。(2)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进而可减少因生产水泥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气体。(3)在混凝土中加入更多的加工处理以后的工业废渣作为活性掺合料,如优质粉煤灰、稻壳灰等等。这样可以在对混凝土耐久性进行改善的基础上,保护环境且节约水泥。(4)可充分利用工业排放的废弃液体。例如,利用黑色的纸浆废液作为改性原料来制造减水剂,在这基础上还可以研制出复合型的外加剂。在满足自身建设需求的同时,处理了其他工业的废液,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工业废液。(5)将混凝土进行集中的搅拌,减少现场搅拌产生的废水、废料及粉尘,还可以循环使用废水和废料。(6)充分利用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越性,可以依靠对材料强度的提高,改善结构截面积或体积,从而达到减少用量的目的。或者,依靠对材料施工性的改善,来减少浇筑密实所产生的能源消耗,进而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也可以依靠对材料耐久性的大幅提高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然后起到节约经费,制约无度使用自然资源行为的作用。(7)废弃的混凝土可循环利用,转变为再生混凝土。

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的混凝土,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混凝土。它相比于传统混凝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具有更好的耐久性与强度,满足了力学要求、结构要求以及使用年限与功能的要求;其次,它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协调的,可以减少建筑生产对环境系统所产生的负荷,并做到循环使用非再生资源,减少有害物质排放,节约能源;最后,它为人类创造的生存环境应当是便捷、舒适、温和的。

2 绿色混凝土生产的必要性

绿色混凝土成为新时代的建筑工程行业的新宠,这是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必然结果。生产绿色混凝土对建筑工程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生产使用绿色混凝土满足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加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密集,对人类本身的生存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此被提出,成为了我国新时展的必然方向。混凝土绿色化,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节约了能源消耗,对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满足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

其次,生产使用绿色混凝土引导建筑工程环保化、革新化。在混凝土成为最主要的建工材料的现代,由建材施工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在构建生活空间的同时却在破坏生存环境,这样的矛盾让建筑工程行业不得不走向革新化、环保化。而绿色混凝土大量投入建筑工程当中,起到了一个行业模范作用,不仅直接有效地改善了建筑工程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也推动着建筑工程其他方面的环保化、革新化发展。

最后,生产使用绿色混凝土是建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在建工行业,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直是困扰业内人士的重要问题。绿色混凝土充分发挥其效能,不仅有益于环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它有效解决了资源建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通过对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3 绿色混凝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绿色混凝土能够促进建材和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其巨大的优越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混凝土绿色化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3.1 水泥新品种的开发

作为混凝土生产最主要的原材料,水泥的使用率很高。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诸如二氧化碳、粉尘之类的环境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和压力。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占据了人类活动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而在人口众多,建筑工程需求巨大的我国,其排放量更是占据了将近18%的比例。在这样的情形下,水泥新品种的开发已是刻不容缓,是降低水泥使用量和粉尘污染以及温室效应的必然要求和途径。

3.2 天然骨料被人工集料替代

生产混凝土时要加入大量骨料,而这些骨料又大多为直接向大自然索取所得。由于地球资源有限,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比重很大,并不能承受常年无度地索取。如,每年混凝土生产所需的砂石量都很大,其主要的获取途径是开山取石与挖取河砂,这就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与破坏。很多地方已没有砂石可供人们挥霍。源此,人造骨料成为了人们新的取向。人造骨料的原料来源广泛,包括天然原料、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料以及下水道污染泥之类的种种,对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3.3 矿物掺合料的大量使用

在绿色混凝土中,有很多的水泥已经被矿渣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所替代了。这些矿物掺合料的加入,让水泥用量极大降低,对混凝土性能的提高也有着显著效果。这些矿物掺合料不仅收集方面、价格低、需水量低、活性高,且本身具有硬性,能够替代水泥发挥作用,大量的掺入能够起到节约水泥的作用。此外,这些矿物掺合料本身就是对废物进行的循环利用,十分环保。

3.4 减水剂的合理使用

作为重要的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可以起到提高混凝土性能的作用,还节约了能源资源。减水剂适用于冬季的混凝土施工,可以来带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氨基磺酸及奈系等传统减水剂会给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现下我国减水剂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了高性能聚羟酸减水剂。它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具有独特优势,满足了绿色混凝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尽快在我国建工行业推广。

3.5 循环利用废弃混凝土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废旧建筑的拆迁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很多的废弃混凝土的处理问题就成了阻碍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对废弃混凝土进行再生利用就成为了主要途径,将它们用作人工集料的生产和混凝土砌块的制造,不但解决了处理废弃混凝土的问题,也能够节约资源与成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混凝土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当中,因着其自身优势,还不会被其他建工材料取代。为了满足社会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绿色混凝土的发展已经是势在必行。在循环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既解决了成本、资源问题,又促进了环境保护。总之,绿色混凝土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对混凝土材料的革新,也表现了建工产业越来越明显的环保理念和倾向,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工行业的深化要求。

参考文献:

[1]陶学康,王俊.发展绿色混凝土促进可持续发展[J].施工技术,2008.

第3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一、教师要有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第4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五四制初中三年级第五课第一框)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框教学,⑴使学生初步掌握以下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生态平衡;⑵识记以下内容:环境要素、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⑶理解掌握以下内容: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

2、能力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

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

教学重点:

1、明确环境问题等概念。

2、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教学难点:

环境污染和破坏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关键:环境问题的危害。

教法:讲授、举例、谈话等方法。

学法:自学、讨论、实验。

教具:图片、投影仪等。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地球)。地球是“大家”,家庭是“小家”,地球只有一个,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必须共同保护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板书)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提问:人类的家园为什么需要保护呢?用什么来保护呢?

归纳:人类家园正在遭受着威胁,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必须保护;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法律。

(板书)一、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学生阅读第58页第一段课文“水俣病”的材料(投影打出)。

提问:通过这个材料学习,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评归纳:地球上的环境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关注。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问题?为什么说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其危害又是怎样的?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研讨的问题。

(板书)1、人类环境

提问:依据你自己的理解,你认为甚麽是环境?(学生讨论回答)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环境这个概念,我们来看看这个图标(投影打出中国环境保护彩色徽标)。

这是中国环境保护徽标,是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仔细观察这个标志中的几个图案,分析一下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讲解:这个标志呈椭圆形,象征地球,说明地球只有一个,这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标志两端的图案是橄榄枝,这代表和平,安宁。橄榄枝是绿色的,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的召唤。中间三个图案一个是太阳,一个是高山,一个是水面。太阳代表宇宙空间,中间背景为蓝色,代表蓝天与碧水,泛指大气和水体,说明我们要通过治理环境,使天常蓝,水常清,山常绿,让人们永远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图案的是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下端的“ZHB”为中国环保汉语拼音的缩写。

在这个标志中表现了这么几样事物:植物,宇宙,大气,水,山,它们都是环境要素。不仅如此,还包括哪些?

提问:从这些环境要素来看,环境与我们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

总结:环境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要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生物都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因素,失去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发展。那些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证明着人类的发展,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社会因素。

综合上面的结论,让我们来概括一下环境的含义。

(板书)(1)环境的含义。

(板书)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讲解:环境多种多样,我们也给分分类。前面我们把环境要素进行了分类,这实际上是对环境的一种分类。这种分类是从环境构成要素的特点来分的。天然要素构成的是自然环境。经过人工改造的要素构成的是社会环境。因此,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对于环境的含义,我们已经有所了解,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周围的环境情况。(让学生发表意见)

结合学生谈论指出:必须承认的是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板书)2、环境问题

提问:这里我们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环境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是环境问题呢?看教材第58页恩格斯的这段话(投影打出),它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它告诉我们环境问题实际上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自然界之所以报复人类,源于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不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自然界就会报复人类呢?其实并不是。

提问:人类对自然界什么样的改造引发自然界的报复呢?

(学生回答)

总结: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问题表现出来的就是环境污染和破坏。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一下环境问题的含义(提问学生教师归纳)。

(板书)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提问:从环境问题含义的解释可以看到,环境问题表现为哪几方面?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污染,这是由于人类任意向自然环境排放有害废弃物引起的。另一个是环境破坏,这是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再看看恩格斯这段话,我们要警惕在对自然界改造中,由于不合理开发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我们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板书)3、环境问题的危害

(板书)第一,威胁生态平衡。

引问: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再看课文的漫画,长江、黄河之所以愈来愈混蚀,是因为乱砍滥伐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板书)第二,危害人类健康。

讲解:刚才我们讲到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空气、水都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时刻离不开它们,如果它们被污染了当然就会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健康。第58页“水俣病”的材料已明明白白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提问: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有什么特点?第61页的两个小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

总结: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具有影响范围大,接触时间长,潜伏时间久特点。这两个小材料说明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板书)第三,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讲解:由于水污染带来水产养殖业的损失;旅游景点环境污染严重,使游客稀少,经营亏损;可见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提问:第62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让学生回答)

讲评总结:由于煤炭、石油等埋藏在地下是经过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才能形成,如果没有节制地开采完了,就很难恢复形成,所以被称为不可再生能源。这段材料用事实说明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条件?

(让学生回答)

讲解归纳: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基本条件。

三、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学习明确了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问题,了解到了当今世界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巨大危害,看到了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我们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依法保护环境?下一次课来学习。(引导学生按板书内容进行小结后教师口头归纳)

四、课后作业:

社会实践:

调查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设想一些改进措施,提出自己的一些好的建议。

板书设计:

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一、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危害

1、人类环境第一,威胁生态平衡

(3)环境含义第二,危害人类健康

(4)构成环境的要素第三,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

2、环境问题持续发展

第5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各位同事们:

很高兴借此机会,向你们介绍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制度和北极合作的看法。

首先,我介绍一下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以及中国在北极的活动。

北极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北极的自然环境变化对全人类生存环境有重大影响。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北极的自然变化又反作用于全球、特别是北半球的气候。

中国是北半球国家,北极地区冷空气活动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对中国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显著。北极冰川融化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北极事务关乎中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国需要更多了解北极气候变化,了解此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北极考察和研究,对认识北极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物理过程及机理,提高中国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增强中国的减灾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北极科学研究,干1996年正式加入北极国际科学委员会,于1999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北极海洋综合考察。2004年,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并于2005年承办了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多年来,中国对北极高空物理、气候变化、生态、海洋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初步观测体系,形成了素质较高的专家队伍。

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独特而脆弱,受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严重,需要北极地区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呵护。中国政府高度赞赏北极地区国家在保护北极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及在全球环境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已经参加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等主要国际环境公约,并正在认真履行相关条约义务,在控制温室气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取得了切实成绩。中国将不懈努力,继续为保护全球环境和北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其次,我愿介绍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律制度的一些看法。中国认为,包括一系列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制度提供了处理北极问题的基本法律框架。这包括:(一)区域性国际法文件和区域合作制度。如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等。(二)适用于北极地区的国际环境公约。北极地区受臭氧层减少、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全球环境问题影响最大,有关国家在相关公约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法律文件,包括国际海事组织针对北极的特别航行条件制定的《北极冰封水域船只航行指南》等。(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该条约在将群岛赋予挪威的同时,确立了缔约国国民平等待遇原则以及和平利用群岛原则,成为一项独特的北极法律制度。

中方认为,当代海洋法涉及海域划界、海洋环境保护、航行、海洋科研等各个方面,对沿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权利义务做出了基本规定,是处理各种北极活动时应予遵循的法律基础。中国支持包括海洋法在内的现行北极法律秩序,同时认为这一法律秩序需要因应形势落实与细化,渐进发展。

中国注意到有关北极地区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特别是外大陆架的划界尚未完成,认为北极地区有关海洋区域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北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有关国家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科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协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在确定外大陆架界限时,除妥善处理相邻北极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应充分考虑外大陆架与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之间的关系,确保沿海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近年,北极冰雪消融加速,既带来了北极航道开通、北极经济开发的新机遇,也对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挑战。国际法需要因应这些变化,做出适当安排,以趋利避害。国际社会应在现行国际法基础上。考虑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制度,保障北极航行安全,预防和减少航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第三,我想谈谈中国对北极合作的看法。

北极问题主要是地区问题,也有气候变化、航运等跨地区问题,需要在地区和国际层面加强合作。中国很高兴地注意到,近20年来,北极合作不断深化、拓宽,日益机制化,合作已成为北极事务的主流。中国尊重北极地区国家根据国际法享有的权利和管辖权,愿就北极相关问题与各方加强互利合作,为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北极理事会是关于北极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在协调北极科研、促进北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事会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讨论、采取实际行动,在认识北极生态、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北极气候影响评估等研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中国赞赏北极理事会对非北极地区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开放态度,希望理事会尽早就观察员国家的作用和接受新观察员问题做出决定,形成北极地区国家与非北极地区国家密切合作、良性互动、共同解决跨区域问题的合作模式。2007年以来,中国以特别观察员身份参加了理事会相关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对理事会的了解。中国政府支持理事会的宗旨与目标,愿积极参与理事会各项工作,尽己所能,对理事会的工作做出贡献。

刚刚结束的“2007~2009国际极地年”为促进北极合作、提高北极意识、加强北极研究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积极参加了国际极地年活动,组织了“北冰洋变化及其对中纬度的影响”等项目,并积极参与了有关国家倡导的极地年项目。中国期望极地年期间的科研成果能够为各国和国际社会制订关于北极问题的政策提供更为坚实的科研基础,希望极地年期间的国际北极合作能够继续深化,支持并愿积极参与北极持久观测网络的建设。

北极地区各国对于北极的研究起步早、水平高,在北极事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进行北极研究离不开与北极地区国家的双边合作。中国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良好,经济联系密切,具备了开展北极科研合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组织的三次北极海洋科学考察中,有包括北极地区国家科学家在内的数十名外国科学家参与。中国欢迎各国科学家继续参加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科学观察和中国将要组织的北极海洋科考,愿同北极地区各国进一步加强对话,增进了解,深化北极科研合作,充实北极合作内涵。

谢谢!

第6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畜禽养殖;存在的问题;对策措施;五河县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106-02

目前,五河县畜禽养殖小区发展迅速,每年都有5~6个养殖小区涌现,“集中地方、分户饲养、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独立核算”的小区规模养殖模式,不仅有利于管理、防疫、防盗和推广新技术,而且有利于标准化生产,提高了畜禽养殖的生产效率,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提高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了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建设养殖小区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建设,管理混乱等现象,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为了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使建设和管理与标准化生产紧密结合,就养殖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谈个人看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选址不合理

建设过程中,为了交通便利、扩大影响、便于检查,有些养殖小区建设在距离村子、公路比较近的地方,极易造成疫病的发生和传染。忽视当地的风向、地势、环境和污染源的远近等因素,致使养殖小区的臭气造成空气污染,畜禽排泄物造成村民饮用水的污染。

1.2 规划设计不科学

缺乏统一规划。一是圈一片土地,承包给养殖户自行建设,布局混乱,畜(禽)舍建设不统一,建筑材料不同、房舍走向、面积大小及配套设施混杂。二是生产区、生活区和废弃物处理区没有严格分离。三是多畜种混养,不但饲养鸡、鸭、鹅,而且有猪、牛、羊等多个品种。

1.3 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

防疫消毒没有完全制度化。不注重消毒和卫生,消毒卫生制度仅仅是流于形式。养殖场门口未设消毒池,即使有消毒池也无消毒液;生产区门口未设消毒间,非生产人员可以随便进入;畜舍内外环境和公共场所也不进行定期消毒。防疫程序千差万别,有的养殖户以为免疫接种多多益善,相反有的养殖户图省事,该防的病不防,购买低价劣质疫苗或采用不恰当方法接种,结果不仅起不到免疫作用,甚至还造成疫情扩散。乱丢病死畜禽,乱堆粪便,乱扔药品、饲料包装袋(瓶),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扩散。绿化是净化小区内环境的有利措施之一,但许多小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圈舍建得密不透风,未留下充足的绿化空间,不利小区可持续发展。

1.4 缺乏统一管理

建设养殖小区是为了形成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实行统一管理。但许多养殖小区建成后,无章无制,没有自己的统一管理组织或机构(如协会、合作社等),无人协调小区内公共基础设施问题,比如水、电、路问题。引种、供料、防疫、消毒和产品销售等相互之间不进行信息交流,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有的甚至恶意竞争,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效益不高。

1.5 重建轻管

有的为了完成目标任务或争取资金补贴,大力宣传和鼓励建设养殖小区,没有及时帮助农民购买畜禽入住小区,存在有“区”无畜的现象,有的小区畜禽存栏率极低,造成大量土地和房舍闲置浪费。有的群众打着建小区养殖的幌子占地建房。

1.6 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制约小区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技术服务跟不上。

2 建议与对策

2.1 科学规划设计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组织畜牧、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制定《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按当地特点、优势与发展目标,指导养殖小区建设,对养殖小区用地、供电、供水、交通、防疫、物质供应、生产布局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前,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对小区的选址、建设规模、畜舍建设标准、生产区和管理区的布局等进行多方面论证,对审定不符合要求的小区建筑设计图纸或场址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规定的,应及时纠正。

2.2 加强防疫,确保养殖小区健康发展

效益靠规模,成败在防疫,认真做好养殖小区的防疫工作,加强对防疫的监督和技术指导,督促养殖小区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并及时组织同步完成小区周边区域的免疫注射工作,确保养殖小区的健康发展。每个养殖小区都要有配套的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疫病的控制和预防能力,不断降低养殖风险。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通过建立健全养殖小区卫生防疫制度、人员物品管理制度、畜禽出入养殖小区制度、消毒制度、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等。制定科学操作规程、防疫程序、制定品种、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加快养殖小区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着力打造优质畜禽产品品牌,不断提高饲养水平,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养殖小区快速发展。

2.4 加强管理

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和《兽药管理条例》。加强对小区养殖户的管理及培训指导工作,以提高防疫消毒意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等规定,抓好养殖小区内企业或个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发证工作。同时在养殖小区内建立服务管理机构,比如成立养殖协会或联合会等合作组织。由该组织负责协调养殖小区内的日常管理、品种引进、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管理工作,使防疫制度、消毒制度、技术培训制度等规章制度能落到实处,使养殖小区步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保证养殖小区健康发展。

2.5 加强环境保护

解决环境污染是实现养殖小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摆在畜牧业生产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地区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予以治理:一是制取沼气。将小区内畜禽粪便统一集中后与水混合,经厌氧发酵处理能产生大量沼气,可供区内养殖户照明、煮饭。沼液是营养丰富的肥源,是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的重要保障。二是实行粪尿分离,除臭减污。尽量减少用水冲粪便,在畜禽舍内垫上锯木屑或稻谷壳等,使粪便迅速干燥。各户将粪便送到小区内的粪便处理场。处理场可用塑料簿膜做顶盖,利用太阳光和风蒸发粪中水分,干燥后制成颗粒状肥料,供为农用。三是采用好氧生物堆肥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就是将畜禽粪便单独或与其他填充料混合堆肥,使其发酵后作为农用。

2.6 加强技术服务

通过举办学习班、现场观摩、定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养殖小区内的养殖户进行培训,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现代科学饲养综合管理新技术和疫病防制技术,实现良种与科学方法配套,全面提高小区内生产水平。业务部门要开展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入区蹲点帮扶活动,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入区蹲点,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切实解决好防疫、配种、诊疗等关键问题。

第7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一、联系实际,诱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物质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化学:工农业生产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例如:现代农业所需的化肥,高效低毒农药以及人工降雨,化学药剂等;现代工农业需要耐高温,耐腐蚀,不燃烧的高分子材料,具有最佳性能的催化剂等等;这些材料和产品都直接用到化学知识。这样给学生列举一些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现代的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情况,使学生感到既有趣又重要可见,穿插实际问题是诱发兴趣的重要方法。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

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三、妥善处理重点、难点、弱点,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以后,如果不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当,兴趣也会慢慢减弱、转移,甚至消失。要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兴趣,妥善处理教学三点――重点、难点、弱点。如果处理不当,学生思维受阻,学生对学习容易失去信心,如此反复,兴趣全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杜绝弱点。即重点内容重点讲,讲授中巧设问题,并及时强化,反馈,讲授后及时做必要的巩固练习;对于难点,为师者一定要倾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潜移默化学生,使学生敢于面对,勇于突破,可采用分而治之,反复推敲,重复练习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弱点,要求教师善于在平时教学中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容易混淆容易疏忽的问题,或直接指出,或设问激疑,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牢记错误,不要一错再错。

四、鼓励学生问问题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新课程要求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有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但大多数学生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疑问法。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有怀疑问题提出来询问探究;(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迫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5)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当然,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鼓励学生善于质疑,还应因人而异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真正把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出来。

五、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精讲:主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解难,创造思维情境。

多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一定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要时刻别忘了“忽悠”学生,以保证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由于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20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深入准确、恰到好处地讲解和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的激发和知识密度的加大程度。做到精讲,必须使学生在短短的20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通过实事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巩固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给人们的健康,生存环境带来威胁。如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例,煤气中毒,汽车、摩托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农村垃圾随意堆放焚烧对空气、水的污染,水泥厂排放的三废使周围的农作物枯死,农民过量使用剧毒农药,使鱼类生物大量减少,自然界中可饮用的水量急速减少,动植物种类逐年灭绝等等,这些真实的污染环境威胁人类安全的事例,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要通过化学课的讲授,让学生们逐步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重大损失,了解只有科学地利用化学及其它科学知识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才能真正成为环境的朋友,并要求学生立志成为化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者和环境的保护者,与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

总之,当学生喜欢上该学科,学生就会学会去学习,善于去学习,乐于去学习,找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愉快,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第8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一、常见的实验弊端

(1)部分实验存在不安全因素,对师生存在着威胁。虽然全国都普及了实验教学,但由于资金缺乏,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都是用教室临时改建的,很多实验室的水、电、通风等设施达不到要求,使得部分实验在实验室中无法完成,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粉尘爆炸实验等,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对师生造成伤害。

(2)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耗时长。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往往很难成功,老师费了好大的劲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最后只好费一番口舌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这样浪费了时间不说,就连学生也怀疑木炭是否真的具有还原性了。又如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现在学校配置的仪器或者老师自制的验电装置灵敏度都不高,有些物质的溶液理论上是导电的,但实验中的小电珠就是不发光,对于像水这样的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就更难检验出来了,这使得老师尴尬,学生摇头。

(3)部分实验污染严重,不环保。现在初中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气体和各种废物都直接排到空气和土壤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硫在空气中燃烧等。在学生实验中,虽然学生在实验完成后都把废液倒入老师指定的容器内,但学校基本上都不具备处理废液的能力,所以还是把废液倒入下水道了事。我国有成千上万的学校,每年排入土壤中的废液实在不可轻视。

二、改进措施

(1)仪器改进。针对实验现象不明显、耗时长以及污染大的问题,部分实验可以通过改进实验仪器来解决。应特别指出的是,在进行仪器改进时必须遵循单一性、实用性、安全性、环保性原则。

仪器改进一方面由国家专门机构进行,另一方面由老师在教学中探索改进,如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的凌受仁老师就成功改进了电解水装置、空气成分探究的实验仪器、微型溶液导电灵敏检测装置、粉尘爆炸装置等仪器,这些仪器都实现了微型化和仪器单一化,操作非常简单,实验成功率极高,耗时少,极大地减少了对师生的威胁和环境污染。

(2)改进实验药品。化学实验中,很多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改进药品的措施得到改善。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果用新制的氧化铜(如铜在酒精灯上灼烧、加热硝酸铜或加热碱式碳酸铜等)和新制的炭粉(如新烧制木炭,或者用浓硫酸处理白糖等)反应的效果就不错。又如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当锌的纯度较大时反应就很慢,如果反应前用硫酸铜溶液处理过锌,反应就很快了。

(3)实验的微型化。化学实验的目的是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或验证,我们需要的是看到正确的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只要能得出正确结论,就不在于仪器的大小,也不完全在于药品的多少。为了减少污染,就应该大力推行实验的微型化,这不但环保,而且会节约很多药品,为学校节约大笔经费。

第9篇:谈谈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范文

    1、语言要凝练,说话紧扣知识点,切忌空洞无物。

    2、逻辑要严密,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切忌杂乱无章,语无伦次。

    3、层次要分明,分点作答,条理清晰,切忌模糊不清,言语混乱,意思不明。

    4、答题要完整,归纳要简洁自成一体,切忌点而不透,讲而不全。

    5、思维创新要言之有理,切忌胡乱编造,言而无据。

    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如下:

    (一)选择题

    选择题是中考的主要题型之一,目的是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它分为题干和题支两部分,题干在情景设计上多种多样,题支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一般来讲,在中考中,选择题有两种,即单向选择题和多向选择题。因为两者有共性,故放在一起分析,解答。选择题应注意下列步骤:

    1、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

    (1)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的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

    (2)确定题干本身的表述属于哪一种类型。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完全正确型(这种最常见)、完全错误型(这种很少见)、正误混杂型和表述中性型(如下列选项属于正确或错误的有)。只有确定了题干的类型,才能与题支联系起来比较。

    (3)准确判断题干内容,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指向性。有的题干直接明了,有的则含暗示性条件,有的内涵复杂,包括着丰富的内容,这就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

    2、审查题支,注意题支的迷惑性,明确题支本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审查题支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的联系。题支必须是符合题干规定性的题支。如果题干本身表述正确且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有以下几种排除法:

    (1)排谬法:排除题支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支;

    (2)排异法:题支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必须予以排除;

    (3)排重法:题支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支必须予以排除。

    (4)排倒法:如果题干与题支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果谁为因或有无因果。无因果者排除,因果关系颠倒者也要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称排倒法;

    (5)题支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予以排除;

    (6)排乱法:排除题支的共性与个性同题干共性与个性逻辑混乱的题支;

    (7)如果题干的表述正误混杂,则一定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题支本身表述的否正确,只要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就可入选。作为选择题,同学们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吃透题干,紧扣中心词,细心思考,慎重取舍,切忌钻死胡同。

    (二)简答题

    简答题是近年来的中考题常见的题型之一。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能力的考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题目设计灵活,角度多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中,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形式上看,大多采用了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联系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重点和热点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要求从三个角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公办”。

    题目有时要求回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的则要求全回答,这就要求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含义。一是要在认真阅读情景材料的基础上弄清材料包含哪几层意思。有的可能只有一层,有的可能是多层,然后归纳出各层意思所提示的中心意旨。二是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角度。

    2、找依据。在审题过程中要从材料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课本在这个问题上所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3、用课本所讲的理论依据简明扼要地分析说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精确地组织答案。具体要求是: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事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简答题出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有:

    (1)直间式简答题。这种题型一般是对某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一般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可依据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

    (2)辨析式简答题。题目所给观点正误混杂,带有辨析色彩。答题时要了解题目包含几层意思,以课本为依据,对其观点加以分别回答。

    (3)演绎式简答题。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材料,且包含多层意思,须用分折的方法看分为哪几层意思,然后用演绎法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如果题目不直接指出观点,须先归纳出材料中的纲点,然后用演绎去看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4)认识式简答题。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材料,设问上一般是“如何认识……”,不但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简答题形式。回答时要运用课本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几个角度全面地进行回答。

    (三)辨析题

    辨析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它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常见的辨析题类型有以下几种:

    1、材料辨析题。它不同于简单的是非辨析题,要求作答时既要辨别,又要分析,还要评判。解答此类题时应先分析道理,再评判是非,其中析是“关健”,是主体,如何把握分析要领:

    (1)要顺着试题所指示的问题,找出分析的目标,试题所揭示的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即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

    (2)寻找课本中对试题所提问的论述。

    (3)透过分析,对相应观点作出评判。(如:电视台记者去一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采访,下面是记者与该企业经理的一段对话。记者:请简要谈谈你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经理: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经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请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有关知识,对该企业经理的上述纲点作简要评析。题中所提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顺着第一个问题我们应找到课本中相关的论述: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既是经济的基础,又是其制约因素。如果只讲发展经济,不顾环境承受能力,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但这会严重影响今后经济的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经济健康持久地发展。顺着第二个问题找到教材中的论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经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又必须保护环境。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要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也要反对不准发展的“零增长”的观点。

    2、错误推理型辨析题。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往往列举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后一部分由此推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从而使结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判断时往往容易出错,说明理由时不得要领。这类题型,可分三步作答:

    (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2)运用所学知识,辨别题目观点的正误。

    (3)结合课本原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论述。

    3、复合型辨析题。这种题型一般是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包含两层以上的含义,前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个又是后一个观点的一部分,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解答此类题,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然后逐层辨析。不能简单的全面肯定,而应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析,最后归纳出答案,即肯定题目中的合理因素,然后否定题目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补充题目中的模糊之处。(如: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