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证医学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证医学”从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认为指的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围绕着什么是“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利用“证据”?“证据”的价值是什么?这是循证医学讨论的焦点。
(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学的实践和诊疗、医护决策必须建立在医生个人的优良临床知识、经验、技能与从系统研究中获取的最佳的临床证据的完善结合基础上[3]。从系统研究中所获取的证据,也称之为“外部证据”(Externalevidence)。个体的诊疗知识、经验与技能来源于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同时必须在不断地学习和利用外部证据时得到充实与更新。从这一角度看,实施循证医学是医护人员终身自我学习的过程。为了改善对病人的诊疗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不从系统研究中获取最佳外部证据,诊疗水平无法提高,旧的、无用甚至有害的诊疗方法无以摒弃,新的、有益的诊疗方法无以应用;没有以个人的诊疗知识、经验为基础,易为外部证据所左右,因为即使是最佳的外部证据,也不一定适合某一具体病人。循证医学是“科学治病”(临床决策科学化)的医疗模式。
(2)系统研究包括基础医学研究,但更主要指的是临床上有关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康复、预防措施以及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循证医学强调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上述的研究,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应用价值。对于防治措施的效果的评价,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所获取的证据被认为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强,而来自应用Meta分析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综合结论对比于单个的随机对照试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下述关于证据的真实性级别的评定在国际普遍被采纳*。证据级别的评定(其真实性依次减弱):Ⅰ级,证据来源于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Ⅱ级,证据来源中至少有一个试验应用了正确的随机对照设计。Ⅲ_1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但未用随机方法。Ⅲ_2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尤以多个中心或多研究组的为佳。Ⅲ_3级,证据来源于多个时间序列,或有干预或无干预措施;无对照组但效果显著的试验亦包括在此级中(如1940年青霉素治疗的结果)。Ⅳ级,有威望的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意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临床研究课题都必须是应用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可应用的设计。例如,评价诊断方法的价值,通常应用的是横断面研究(Cross_sectionalstudy)。
(3)临床流行病学强调临床研究以人的整体作为对象,而不是人体的局部,更不是动物[1]。基于这一观点,循证医学认为从临床试验中获取的证据必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将病死率、致残率、生存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重要临件如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猝死、心衰加重等作为主要的结局指标(Primaryoutcome),并十分重视对病人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和卫生经济分析(Economicanalysis)的评价,而单纯的生物学指标包括实验室理化检测和体征发现诸如血脂、血糖、血压升高等被视为次要指标(Secondaryoutcome)或替代指标(Surrogateoutcome)。次要指标只有在被证实与真正重要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所带来的结果时才具有意义[1,5,6]。实践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这一理论,对推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4)循证医学强调诊疗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益(Efficiency)的统一。循证医学的创始人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正是因其1972年发表论著“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映”[4]而闻名的。自该文首次提出关于在健康服务中如何才能达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益的命题以来,对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广泛的革命性影响[7~10]。Cochrane在该文及随后的著作中,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提倡开展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review),指出系统性综述在临床研究结论和卫生健康服务的结果这两者间的连接中所占有的关键作用。1987年,也就是Cochrane去世的前1年,他提到有关孕妇和新生儿的医疗保健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性综述是“在随机试验研究的历史上和卫生健康服务评估中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并且建议其他专业也应遵照这样的做法[1]。Cochrane主张,这些有用的资源应该合理地被应用于卫生健康的服务中,担心这些资源不能为那些需要用它来进行决策的人们所利用,并猛烈抨击质量低劣的研究和过时的研究对健康服务决策带来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Cochrane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的许多重大变革,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得到普遍重视。国际性的医学文献系统性分析合作网络已经形成[9,10,12];不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防治方法得到重新评价,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新的研究结论正在被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了患病人群的预后[13~15]。获取最佳的外部证据,并与个人诊疗经验相结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改善病人的诊疗结果,取得疗效与效益的统一。
2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学科。临床流行病学一词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临床流行病学发展为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确立了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原则,以期全面、准确、系统地获取临床研究中的信息,并应用概率论和严格的逻辑推断,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推导研究结论,使研究结论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临床流行病学强调在回答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中,应用严谨的科研设计、合理解释研究结论,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也十分重视临床医师对医学文献的批评性鉴定(Criticalappraisal)能力的培养。这些原则与方法都为循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谈及循证医学的时候,往往无法离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3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防病治病方法和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似可从下述几方面加以概括:
(1)在临床实践中提出并检验假说是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对于假说的检验,以至于理论的产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过在人体身上的医疗实践而完成。因此,临床实践在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构建和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点与西医学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的过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临床研究和中医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以疾病防治与养生保健的方法、理论为重要内容。“辨证论治”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水平,是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候”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单指西医学中的“疾病”单元)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临床研究,有可能带动临床其他领域的进展,并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然而,由于证候的判断(辨证)乃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软指标或定性指标为依据,并很大程度上还有赖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因此,证候研究的客观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仍有待于科学方法学的应用。
(3)中医药临床实践,历来重视人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医临床不仅是以“病”为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为对象,这就决定了“个体化治疗”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疗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规律,临床治疗学(例如,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复方的应用)等具有多维的性质和丰富的内容。因而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衡量、治疗反应的评价上不应仅限定于生物学发病机理微观指标的改变,更应重视其自身整体功能的调节及对于环境(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方面,反映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难度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向现有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4)中医药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哲学方法,如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调查法、试错法等,也有自身独特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也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雏形或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许多已经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中医药传统科研方法着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因而形成了宏观描述较多而精确量化较少、综合推理较多而具体分析较少、直观观察较多而实验研究较少的特点。“三多”是其优势;而“三少”却是劣势,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正确地应用现代科研方法学,合理地继承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发挥中医药学的固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
循证医学和中医学分别形成、发展于不同年代,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方法。它们之间是否互相冲突?抑或互有联系,或可相互为用和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能否应用于中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4.1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的若干共同特点
从上述关于循征医学基本特点和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基本特点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门学科有着许多共同点,可能也应该可以互用。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循证医学无任何新意可言。虽然这个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但新东西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标准、分析资料的工具以及资料得以使用的社会背景[7]。事实上,人类社会自从有医疗实践以来,就一直在寻找有关证据以揭示疾病与健康的规律,寻找和发现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中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在获取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思辨。中医学关于证候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明证。“证”是“证据”、“证明”,“候”是外观、是表现。从四诊获取信息、证据,进而进行辨证、施治。中医学还十分重视医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历代医著在理论、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这和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研究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循证医学着重从人体对于干预措施的整体反应去选择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和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其思辨方式则几乎是一致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循证医学的兴起,其目的同样在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两门学科之间无法互相渗透。有学者认为,循征医学和传统医学并不是相互对抗的术语[16]。事实上,国内外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征医学的方法开展传统医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提示和证明包括中医药、针灸在内的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工作[17~21]。
4.2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循证医学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从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环节看,下述有关领域的研究,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
4.2.1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系统性分析(Systematicreview)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医学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对指导临床医学的治疗决策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自1992年英国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国际上对临床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网络。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卫生部的支持下,华西医科大学已加入该合作网络。我国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工作可以说还处于初始状态。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描述性综述(Traditionalnarrativereview)。它是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的定性分析,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论文加以综合,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Meta_Analysis),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研究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传统的文献综述是一种叙述性综述(Narrativereview)。其最基本的弱点在于没有规定系统的方法以获取原始数据或综合其发现,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这样,综述文章的质量和结论就无法得到恰切的评价;另一方面综述者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当发现相同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的结果时,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22]。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至少将在下述几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①全面了解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对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也可为患者、卫生管理部门、医疗保险部门及药品研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③对未来的临床研究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④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⑤由于合理的治疗决策及研究决策的推行,将极大地提高对卫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高卫生经济效益;⑥由于文献系统分析法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有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关系统性分析、Meta分析的具体方法与评价在此不作赘述。
4.2.2探讨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推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临床实践和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一定标准对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思辨、分析、度量和归类的过程。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说,作为度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必需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中医学的证候标准在上述的两个特性上仍有相当的距离。5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管理部门、中医药界在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这一工作的难度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不尽成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选择若干中医学的“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在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老手法”)。并经过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从效度(Validi-ty)、信度(Reliability)和反应度(Respon-siveness)加以评价[23~25],将有可能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不仅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国际医学界认识中医学证候的客观存在,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作用。
4.2.3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直至目前为止,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仍然为医学界所公认是对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价提供最有力支持强度的研究方法。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具有同样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医系统的引入,国家《新药审批办法》的公布与实施,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逐步得到重视,试验设计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其应用范围仍相当有限,方法学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加之中医药治疗特点给研究带来的难度,以至不少中医药疗效评定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的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盲法的一般原则,同时必须结合中医药的理论与临床特点,进行专业设计,尤其是对重大疾病的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对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的辨证论治规律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将使中医药有效性的评价建立在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并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关键词:循证医学;研究生培养;科学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它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1]。随着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临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科学问题。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综述的写作,还应立足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严谨的科研思维意识、系统的科研方法和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科学问题,可使临床型研究生能有效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发现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再利用循证医学的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
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入学的临床型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学后,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如图书馆、校际资源等,学习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水平与能力。通过把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从而深刻理解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意识,为今后利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循证医学思想拓展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临床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科学中决定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医生对疾病理性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临床思维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详实的临床资料、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循证医学作为基于临床证据的医学,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是将医学研究产生的原始证据不断总结、提炼、整合,进行二次应用的过程。循证医学可以把临床思维的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更好的为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动力。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一般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临床型研究生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以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临床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知识有机系统的掌握扎实并系统地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加以指导,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学科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及术后总结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理解并掌握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拓思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循证医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临床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因此,在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通过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练出科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分析汇总相关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证据,并客观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通过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临床专业课知识组织研讨,归纳总结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带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查询相关临床的研究证据,审慎、客观地寻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临床型研究生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训练,是未来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选题时,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选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实践,并将科学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培养研究生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不断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待现有的医学理论,敢于质疑与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通过寻找各种科学证据,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问,提高科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循证医学是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是科学、系统的思维研究方法论。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是提升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以外,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要经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学问题的能力,主要与知识面狭窄、阅读文献过少、不善于总结有关。通过大量调研阅读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找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所特有巨大精神财富,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承载与传播。人类的医学知识具有传承性,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案报道、病案分析、文献综述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总结与科研写作能力。因此,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科研写作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通过协助导师进行各项基金课题的撰写,根据导师提出的思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凝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循证医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教学以及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和临床研究生中应进一步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树立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宽生.循证医学思想与临床研究生科研[J].循证医学,2003,3(1).
【关键词】 循证医学;心血管内科;实习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核心思想是临床诊疗方法应遵循科学依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正确应用上述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目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理念日新月异,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心血管专业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量众多,不断更新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原则,充实了心血管实践中的EBM概念。心血管内科因为其疾病专业性强,病情多危重,发生医患矛盾的潜在可能性较大,因此学习正确的EBM理论,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是改进心血管专业实习效果的重要方法。
1加强临床诊治能力的训练
临床诊断能力是应用辨证和逻辑思维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活动。科学的诊断过程就是通过对病史、体征、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经过抽象思维作出符合疾病本质的判断过程。心血管系统抽象理论多,学生在大课学习中理解本来就较困难,加之部分带教老师因害怕医疗风险,带教中结合临床较少,所以在医学生中存在理论和实践都不足的现状,这造成多数实习生在心血管专业方面的临床思维能力欠佳,尤其在横向思维方面显得更为不足。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心血管内科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师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客观临床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才能做出科学的治疗决策[1]。在实习中加强EBM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在实习医师中更早地建立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理念。
2自我学习与继续教育模式的更新
临床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自我学习和继续教育必不可少,而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作为临床医生终身自我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实习医师在临床实习中首先接受的是带教老师的经验和技术,但是临床医生的医学信息不能仅仅来源于教科书、上级医生和专家的经验或零散的临床研究报告,这些信息可能并不确切或已经过时。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医生对有关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获得无偏倚的相关结果,对研究的科学性进行正确判断,对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所以与传统的文献综述和文献检索显著不同。例如,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首先对某种疾病的病因、诊断、防治或预后等提出问题,根据该问题查寻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对相关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严格评价,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知识应用有关证据,并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采纳。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循证实践过程达到了更新知识、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目的[2]。研究表明,在查房、病例讨论和会诊等医疗工作中引入循证的临床实践模式,对改进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和提高医护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3沟通能力的增强能减少医患纠纷
循证医学强调从获取的客观信息着手诊治病人,可以说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临床领域,有助于医疗诊治决策的科学化。科学化的诊治决策首先使患者获益,其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还有利于对医务人员自身的保护,尽量减少医患纠纷。医患关系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但是因为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价格等信息不能得到充分了解,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对诊断和治疗效果不满意是医患纠纷中患方反映的主要问题[3],所以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和相关结果,对患方进行解释、沟通,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使患者和家属理解医生的诊疗措施不是个人的意向,而是建立在循证医学的证据基础之上。例如,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已经得到证实,可以明显减少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远期效果更加突出,但是部分病人早期服用时可能产生症状加重的表现,这时医生如果从临床药物作用机制和远期循证医学证据出发,多给予解释和沟通,容易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在心内科实习中,坚持给实习医生灌输“循证是诊疗措施出发点”的观念,不但有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更有利于实习医生在以后工作中增强化解医患纠纷的能力,对培养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亚平. 临床教学中应重视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J].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549-550.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循证医学教学培训情况,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参加培训的两批学员反馈的意见,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6.7%,绝大多数学员认为培训对他们的临床和科研有帮助,并有意愿在将来继续学习循证医学,以及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学员在培训后应用最多的循证医学知识是基本方法和技能(统计、检索、查新等)、相关数据库和医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建议主要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循征医学,增加循征医学实践机会以及加强后续跟踪指导。结论:今后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机会,加强后续跟踪指导。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生,尽管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川。
循证医学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模式,其核心是所有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必须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之上,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将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培训引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希望能与传统的医学教学互补,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医学生适应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始终以全球最新、最佳的临床证据指导自己的实践,使他们在打牢“三基”的基础上,再添自主知识更新的“翅膀”,不断成长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培训在7月初学生进人通科实习、临床轮及科研课题时开始.分为三个阶段.时间约2年。第一阶段:约3个月,进行循证医学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培训。第二阶段:约9个月,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课题的实践。第三阶段:约12个月,撰写论文。
预期效果是:通过培训的学员具有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医院初步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利用该模式初步培养一批具有循证医学理念的科研人才储备队伍。
为了解培训成效,总结培训经验,完善培训质量,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主要对循证医学的知晓度、运用循证医学的能力、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川。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现将反馈意见整理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南京市鼓楼医院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该培训选择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学习的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生及三年制的临床医学硕士生、博士生,采取自愿报名、随机录取的方法,选择两批共60人进行循证医学教学培训,每批培训时间为两年,分别为2005至200年,2006至2008年。
(二)方法
为总结引人循证医学教学的经验和成效,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在培训班开课前发给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结束后在学员完成研究生论文答辩后收回。重点收集学员在培训前后对循证医学的认识、培训对临床、科研的帮助、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应用、对培训的意见反馈等情况,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两批问卷回收率为86.7%,学员绝大多数认为该培训对他们的临床和科研课题有帮助。
(一)学员个人基本情况
学员中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占46.2%,三年制硕士占46.2%,三年制博士占7.7%;培训开始时处于实习期间的占57.7%,处于临床轮训期间的占11.5%,处于课题研究期间的占10%。
(二)培训前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培训前学员100%知道循证医学的存在,其中通过老师授课时提及知道的占53.8%,通过学校或医院的相关讲座或培训知道的占34.6%,通过查阅文献或资料时涉及知道的占23.1 %;培训前其所在院校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占19.2%,接受过循证医学知识培训的占26.9%,自学过循证医学知识的占38.5%,在医学学习过程中有老师应用过循证医学教学的占61.5%。
(三)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培训后100%的学员认为有必要将循证医学引人医学教育。经过培训,学员在临床实践方面得到的最大帮助在于指导医疗(88.5% ),在课题研究方面得到的最大帮助在于数据分析(72% )。学员认为比较恰当的培训时机为课题研究阶段和临床课程阶段(均为46.2% )(表1)。
(四)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应用
通过培训,61.5%的学员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过循证医学知识,72.0%的学员在课题研究中应用过循证医学知识;76.9%的学员认为该培训对其毕业课题有帮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循证医学内容依次为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查新等)(72% )、循证医学相关数据和医学资源的应用(64%);在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循证医学内容依次为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64% )、循证医学相关数据和医学资源的应用(60% )。在毕业课题中应用循证医学较多的阶段为综述及论文撰写阶段(69.6%)和实验室或临床研究阶段(47.8% ) 。
所有学员均有意愿在将来继续学习循证医学,96.2%的学员愿意在将来进行循证医学研究、推广以及教学工作。
(五)反馈意见
学员对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满意率均在50%以上,不满意率较高的有社会实践安排(42.3 % )、实践课程设置(34.6% )、师资队伍建设( 26.9% )(表2)。
对培训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42.3%的学员认为其毕业课题中能应用循证医学的科研项目太少,34.6%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不够全面.15.4%的学员认为培训与科研、工作之间会出现矛盾如时间安排冲突等,7.7%的学员认为师资队伍不够强。
学员的建议有以下方面:①针对不同阶段的学员规划不同的培训重点;②一些基本理论已经学习过,希望减少理论课程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分组实践教学;③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循征医学,增加循征医学实践机会;④在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阶段最好能有老师的跟踪指导。
三、讨论
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政府的卫生决策和医学教育,指导医师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在医学教学阶段即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研方法,当他们进人临床学习后才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医疗实践。这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培训试图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培训与临床学习相结合。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学员在培训后应用最多的是基本方法和技能(统计、检索、查新等)、相关数据库和医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说明这些内容是培训的优势,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未来培训应保持优势并不断完善。
由于医院的临床医师精通循证医学应用的人员不多,能够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的医师更少,培训的师资队伍一部分是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聘请,一部分是从医院中招聘,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员对目前的实践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安排不太满意,原因可能在于医院能指导循证医学实践的老师较少,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普外科、心脏内科、血液内科、妇产科等科室,导致选其他专业的学员得到的实践指导较少。同时临床医师平时工作较忙,不能对学员的实践作耐心细致的辅导。
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贵州遵义 563003;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循证医学中心,贵州遵义 563003
摘要] 目的 制定科学可行的造口护理指南,为肠造口病人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的护理,提高肠造口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以肠造口、人工、护理为检索词,对中文电子数据库及PUBMED数据进行检索,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30日,同时手检寻找可能漏查的文献,2位作者参与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纳入我国肠造口护理相关文献 ,排除无关文献,综述及会议摘要。结果 有20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483篇符合排除标准,且国内目前尚无有关永久性肠造口病人的高质量的适合中国造口病人的护理指南。结论 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以循证为基础的高质量的肠造口护理指南,运用循证的方法为肠造口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肠造口;护理循证;直肠癌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102-02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是低位直肠癌目前的标准手术[1]。此种手术能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命,但却需要使用永久性的结肠造口,改变人的正常大便途径,将人的肠腔与体外相通,人为制造一个永久性的,从此人的大便将由此“人工”排出,终生需要带造口袋,给病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且因为此部位没有括约肌,大便时没有意识控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身体形象、生活质量乃至病人的尊严[2]。其次,肠造口后病人由于失去正常的结构,节制功能和神经反射,肠内容物,粪便,液体无规律地自由排泄,产生粪臭,污染衣物,损害周围皮肤,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也给日常生活及工作等各方面带来不便,使患者失去生活和工作信心,甚至轻生。因此,做好肠造口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基础护理教育中不涉及造口专科[3],在职护士对造口护理缺乏一个标准的模式和观念[4]。尽管造口手术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技术也日趋完善,而专业的肠造口治疗护理是在近几十年才得到发展与重视,且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5],在我国,预计每年有10万余人会因低位直肠癌行肠造口手术,累计造口患者约100万例[6]。面对这么庞大的造口人群,如何使他们生活得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成了护理界同仁日益关注的热点。
因此,如何对造口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医务人员面临的重大问题。除了为患者提供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外[7],还要为患者提供以循证为基础的科学的护理方法,为此,我们用循证的方法作了预实验研究,检索了肠造口相关护理文献。现报道如下。
1循证问题
①怎样对永久性肠造口病人进行科学有效全面的护理。
②怎样综合高质量证据创造肠造口护理指南。
2查证
2.1检索策略
由两名检索员(刘艾、唐成先)独立检索数据库。
2.2检索词
肠造口 or人工、心理护理 and Colostomy Corpus callosotomy Nursing。
2.3检索式
肠造口+人工*护理(Colostomy or Corpus callosotomy)and Nursing。
2.4检索数据库
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英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
2.5查询截止时间
2011年4月30日,无语种限制。
2.6文献筛选
文献由两名评价员(刘艾和唐成先)独立筛选,过程中的问题由双方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第三方(肖政)介入讨论解决。
2.7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我国人工健康教育需求调研文献 ,排除无关文献,综述及会议摘要。见图1~3。
3 结果
通过对文献进行筛选处理、总结和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从文献检索结果看,检索出的文献686篇中,有20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483篇符合排除标准。②从文献年限分布看,造口相关研究随年代的发展呈迅速上升的趋势。③从文献研究主题看,造口患者的心理问题、健康教育、并发症是造口护理中最重要的问题。④通过系统检索和手检可能漏查文献 ,目前国内尚无高质量肠造口相关护理指南,美国有一个供临床医护人员使用的造口指南—《医用造口病人管理指南》[8],阅读指南有关内容,不够详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4 讨论
在纳入的203篇文献中,28篇是有关造口并发症的文献,统计了1682例病人共13种常见并发症[9-11]。75篇是关于造口病人心理相关的文献,统计了891例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78篇是关于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献,累计了520例病人对健康方面有很多的需求。 22篇是造口其他护理方面的文献。说明了造口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繁多,急需确立以证据为基础的造口护理指南及造口护理标准。从文献的年代分布来看,在1981-1990年为8例,1991—2000年为52例,2001—2005年为76例,2006—2011年为137例,表明文献数量近年来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近年来通过人工对直肠癌的治疗越来越多,说明在治疗直肠癌方面,肠造口的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得到了肯定,成为了治疗直肠癌的最常用的疗法。在文献研究的主题分布中,可以表明心里问题和健康教育所占比例较高,例数分别为75和78例,远远高于并发症等其他问题,原因为行人工的患者其心里压力较大,害怕被周围人歧视与嘲笑,所以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里问题,并且在出院后自我护理方面往往知识较缺乏,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起居和生活质量,说明在人工的护理中,应当注意加大对患者心里问题疏导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信心。
总之,肠造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将造口护理做到前列。由于在查证过程中我们没有分别针对护理相关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因此,统计数据会存在一定的偏倚,所以,我们将分别对造口相关的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问题、心理问题进行文献的重新循证,为制定永久性肠造口护理指南提供高质量的证据,然后将指南转化为手册推广运用于临床,并定期循证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修订及持续改进。
[
参考文献]
[1] 胡爱玲,张美芬,陈妙霞,等.结肠造口病人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2):3132-3133.
[2] 张俊娥,郑美春,苏小茵等.社会支持对结肠造口患者自尊变化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89-492.
[3] 喻德洪.肠造口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
[4] Zhang Hui-qin.Analysis of axiety status in permant colosto-my patients 11-16 days p o st-operatively.World Council[J].0f Enter ostomal Therapists Journal,2003,23(4):42-43 .
[5] 胡爱玲,张美芬.肠造口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30-432.
[6] 张俊娥,黄金月,尤黎明,等.电话干预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73-1077.
[7] 史彦芬,曲则丽,于建秀,等.肠造口护理管理进展[J].中医中药医讯,2010,2(2)240.
[8] Mount Laurel:WOCN.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a facal ostomy[J].2010.
[9] 张立霞,那洁,刘筱威,等.肠造口术后并发症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20):3253-3254.
[10] 韩庆增,王克俭,潘清芳.循证护理在预防肠造口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21-22.
关键词 循证矫正 循证实践 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A
具体说来,循证矫正的核心理念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理论层面,它是一种矫正治疗的理念;二是在操作层面,它是一种矫正的技术;三是在价值观层面,它是一种矫正的“止于至善”的信仰。
一、循证矫正是对矫正理论、方法进行的整合与超越的一种矫正理念
它不受具体矫正模式的制约,不分价值取向,不管操作差别,只要能够证明对某种罪犯的问题具有最佳的效果,就可以根据其矫正方案或实践进行矫正。它的最终理想纯粹而朴素,即博采众家之长,从现有研究中寻找出最佳的证据,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与矫正对象一道做出最佳的矫正方案,为矫正对象提供最好的矫正服务。有学者故此认为“循证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循证本身属于方法论范畴,但不是直接改造罪犯的方法,将监狱循证实践定位于‘改造决策的科学方法学’是比较合乎逻辑的。”
各种具体的矫正理论或方法,只要给循证矫正提供使用的证据。在具体的矫正过程中,只要经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在现有矫正方法中是最佳的,不管它是哪家哪派提出的,都是循证矫正最佳的证据。循证矫正持多元主义与折中主义立场,不排除任何有利于罪犯矫正的矫正方法或是能降低重新犯罪的方法。它的兴起,不是为罪犯矫正增添了一种新的矫正方法、理论,而是为综合、最有利用现有的各种矫正方法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
二、循证矫正是可操作的、用于指导罪犯矫正的具体实践框架
从最佳证据的检索到对其有针对性的评价,再到形成具体指南、手册,经过具体矫正过程的评估、监控,整个循证实践的过程都有一定的方法论基础,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因此,罪犯的矫正一旦经过循证矫正并形成取得相应效果,达到矫正目标,则这一循证矫正就具有了可重复性,也就是某一循证矫正的成功,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当然,寻找最好证据的过程以及做出最佳方案的过程,并据此进行的矫正实践不是寻求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性的过程,循证矫正的证据是不断推陈出新,在实践中可以随时提出新的证据,曾经的最好证据并不总是最好的,使得循证研究结果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 。这也就是循证这种方法论的“螺旋式上升循环”的体现。
它基于循证医学的实践经验,运用元分析、系统综述等方法,制定相关的指南、标准与手册,通过网络等数字媒介分发给矫正者,及相关的管理者。完全可以说,从证据的检索、评价,到最佳证据的传播、分发,到具体指南、手册的制作,带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再到具体的矫正过程的评估、监控,整个循证实践的过程都有一定的方法论基础,均可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种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经验的矫正者均可使用。
循证矫正是一个整合的框架,关涉参与矫正的各个方面。它既要考虑矫正者的技能、罪犯的需求,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研究者提出的各种研究证据,还要考虑司法机关等方面的管理与协调。总的来说,循证矫正的实施主要关系到研究者、矫正者、罪犯管理者四个方面,是四方共同的奏响一曲交响乐,最终的矫正决策实施四方需求及利益的一种动态平衡。
三、循证矫正弘扬了时代精神
当前,循证医学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临床医学的主流方向,当循证进入罪犯的矫正领域后,循证矫正讲求证据,尊重科学,强调效率与效益,讲求矫正过程的透明,重视矫正对象的主观意愿,研究者、矫正者、矫正对象、管理者民主协作,集体作战,共同应对罪犯矫正的问题。循证矫正与传统的罪犯矫正并不是断然的决裂开来,而是兼容并收,其蕴含的集体、协作、高效、透明、民主等精神 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各种不同名称的矫正方法很多,很多标新立异者将别人的理论稍加翻新,未加深思熟虑,就安上一个新的名词,宣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诞生。循证矫正的提出绝不是在已然“泛滥成灾”的治疗方法名单上曾添一个可有可无的新词。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巨大的革新意义。客观的说,循证矫正已经代表着国外矫正模式,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罪犯矫正的最新方向。它是近年来发展得浩浩荡荡的循证实践运动的一部分,受到各国政策、法律的支持,得到大数研究者的欢迎。可以说,只要科学与实证精神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流精神价值,循证矫正的理念与实践方式必将持续下去。
(作者: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诉讼法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诉讼法学、证据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钱洪良.基于循证矫正解析的社区矫正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13(4)
[2]刘立霞,尹璐.人格矫正在犯罪预防中的运用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7(3)
[3]徐静英,马慧.心理矫正介入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理念与方法,人身危险性与少年司法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
关键词:颅脑外伤;护理干预;预后康复
颅脑外伤是指外界暴力造成头部损伤的创伤性疾病,病情凶险、变化快,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科学的护理,极易产生诸多不良后遗症[1]。近年来循证护理理念逐渐兴起,该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将科研理论、临床经验、个人技能以及患者愿望有机结合,获得科学可靠的实证,作为制定临床护理计划的依据[2]。 我们给予颅脑外伤患者循证护理,以观察该护理模式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86例病例均为我院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男47例,女39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38.4±5.7)岁;住院时间0~221d,平均住院时间(22.3±6.8)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3例,坠落伤17例,摔伤11例,其他原因15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注意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变化等,所有护理操作均需严格遵循各项护理制度,待病情稳定后,建议尽早进行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护理中的问题查阅文献,将查找到的理论资料结合自身技能、临床检验以及患者意愿,分析总结出实证,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具体如下。①护理:帮助患者调整合适,以避免发生伸肌痉挛、屈肌,影响到患者的肢体功能,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头、肩、肘、膝等部位给予合适的软垫以提供可靠支撑,手中放置棉团,肩关节外展,肘腕及腿部伸直,全身各肢体关节尽量舒展,以避免发生挛缩。若是采用健侧卧位,应保证头部自然,患侧肩部前屈并放置软垫,手臂自然伸展,下肢屈曲予以软垫保护,健侧上肢自然摆放,下肢后伸,膝部屈曲,同样用软枕支撑。患侧卧位时,以楔形软垫保持头部、背部,患侧上肢前伸避免受压迫,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并以软垫支撑,健侧肢体自然放置。定期更换,避免出现压疮。②肢体护理:病情稳定后可适时进行肢体康复护理,给予穴位刺激,强度由轻渐强。多采用抚摩手法进行肌肉按摩,力度由轻及重,视患者病情,可适当配合以按法和推法,避免发生肌萎缩和肌痉挛。③语言和运动功能训练:对于意识尚未清醒者则继续上述护理,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且意识清楚者,应尽早进行语言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撅嘴、鼓腮、龀牙和叩齿等动作练习,鼓励患者多说话,以刺激患者的语感,逐渐恢复语言功能。④生活能力训练:若患者的肢体功能训练表现不错,可开始训练其独立生活能力,初始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进行穿衣、洗漱、梳头、进食、如厕等活动,逐渐从帮助转为由患者独立进行,培养其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
1.3疗效评定 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3],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4]、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定两组护理疗效。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超过60分则为日常生活活动完全完成,41~60分为基本完成,20~40分则为部分完成,低于20分则为完全帮助完成。运动能力评定标准:痊愈为Ⅴ级,轻度运动障碍为Ⅳ级,中度运动障碍为Ⅲ级,明显运动障碍为Ⅱ级,严重运动障碍则为Ⅰ级。功能综合评定方法,所有量表共包含18项,每项分为1~6级评分,其中认知功能的评定有5项,运动功能则有13项,得分越高表明综合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我们给予观察组患者循证护理,通过寻找最新的文献资料作为证据,由护士依据自身技能水平和临床经验分析证据的可行性,并结合患者的意愿,总结出最为科学合理的实证,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向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循证护理改变了以往只凭经验和直觉的护理模式,将先进的护理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性,提升了护理质量。本次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述,给予颅脑外伤患者循证护理,有助于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崔永英,王珍娥.循证护理概念的提出及发展[J].中华医师杂志,2012,42(1):26-29.
[2]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关键词:医院管理;文献检索;方法;应用
近年来,我国各项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并累累硕果,文献在不同行业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尤其对医院而言,怎样快速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可行性指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医院管理人员除熟练掌握管理文献检索的常用方法外,还应及时了解出现的新方法,并结合医院实际加以合理利用,为提高文献检索方法管理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文献检索工具
医院管理中文献检索方法包括较多内容,其中检索方式、检索工具是影响检索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分析了在医院管理中,最适用于医院医务人员的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与检索方法。
1.1 检索方式
文献检索方式可分为计算机文献检索、手工检索两种方式,其中手工检索并不需要特殊设备,由管理人员人工查找,方法相对简单,但工作量较大,检索效率较低。计算机文献检索基于计算机快速的运算能力及查找功能,直接从信息量庞大的管理文献中检索出所需文献。计算机文献检索不仅检索效率高,大大减少劳动量,而且查找精准度较高,检索方法灵活,是当前医院管理文献检索应用的主要方法。
文献数据库有时并非是对全部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了收录,即便被收录,也可能由于在数据库中使用的术语不易被识别出是临床试验而不能被检索出来。因此,手工文献检索可以作为计算机文献检索的一个补充。
1.2 检索工具
不同的管理文献检索方式采用的检索工具有所区别,其中手工检索方式中荷兰的《医学文摘》、美国的《医学索引》以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等是主要的检索数据库。计算机检索方式中比较常用的中文检索数据库有《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等。常用的外文检索数据库有《Medline》、《Embase》、《OVID》、《Pubmed》、《Clinical Trinals》、《Cochrane Library》等。
在文献检索时无论采用何种检索工具,与文献原文存在一定的时差,例如,手工检索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待刊物出版后才能检索到最新文章,而计算机检索需要事先对文献原文进行扫描处理存储到特定的数据库才能被检索到。
1.3 免费医学信息资源
网络免费医学信息资源是指可以在线免费获得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信息资源,能极大的方便用户对学术信息的获取,降低成本。在医院管理中,是用户首要的文献检索方法。
(1)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自动从互联网搜集信息,可以满足用户检索所需内容的网页索引,是用户获得免费医学信息资源最快捷的工具。网络上免费学术搜索引擎主要有“谷歌学术”、“微软学术”、“百度”等。更为专业一点的医学类搜索引擎有“Medical World Search”、“Medical Matrix”、“MedSite”、“Healthlinks”,专业类搜索引擎收录了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服务、商业、科研、教育、临床试验、视听等信息的查询,便更能帮助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查找医学信息。
(2)开放存取学术资源。开放存取学术文献具有数字化、网络存档、免费获取的特点。网络上综合类开放存取资源有“DOAJ”、“Socolar”、“High Wire Press”、“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MIT Open Course Ware”、“OADT”等。作为医院医务人员,更常用的是医学类开放存取资源,如“PUBMED”、“生物医学中心”、“公共医学中心”、“Free Medical Journals”、“Medscape”、“BMJ”、“科学公共图书馆”、“HINARI”等,这类专业类信息资源,内容涵盖面广,是专门为临床医学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2 文献检索方法应用原则
医学文献资源丰富、数量庞大,因此检索时应遵守一定的原则,缩短文献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经大量实践表明,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时注重遵守以下原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2.1 目的明确
医学文献检索应遵守目的明确原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检索效果。众所周知,医学文献是诸多专家智慧的集中,内容涵盖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浩瀚的文献中检索到所需资源并非易事,因此,明确所要检索文献的目的,在涵盖范围广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可显著提高检索效率。
2.2 思路清晰
调查发现,部分人员进行文献检索时,没有明确的思路指引,结果虽然检索到所需文献,但花费较长时间。为防止这一不良情况的发生,检索医学文献时应遵守思路清晰原则,即,检索之前应明确检索方式、采用何种检索工具、以及怎样设置检索条件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到要检索的内容。
另外,医学文献检索时还应注重临近文献的检索。检索过程中可能出现与待检索题目或条件未安全匹配的情况,这就需要检索人员注重临近时间文献的检索。
3 文献检索方法应用
文献检索方法实际应用时可采取以下策略,以提高文献检索效率与质量。
3.1 明确信息资源分类
医学信息资源按其使用性质分为RCT(CCT)信息源、系统综述信息源、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信息源三类。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略有不同。原始研究是指根据随机对照试验(RCT)与临床对照试验(CCT)得出研究结果的文献,这类信息源主要分布在各种科技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及其他内部刊物。 系统综述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临床问题,系统全面的搜索已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量或定性合并,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系统综述信息源主要分布在一些综合类数据库如Medline, Pubmed,及Cochrane系统综述数据库等。循证医学则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并结合个人经验制定出病人治疗措施。其研究方法包括证据摘要、综合证据、系统证据,信息源主要分布在UP TO DATE, BMJ-Clinical Evidence数据库等。
3.2 把握文献检索细节
检索医学文献时应根据不同的检索目的,充分把握文献检索细节。一般情况下,每年均会出现一些新的医学内容的文献,为使检索到的文献与当今医院发展实际适应,检索时应将重点放在最近1~2年的文献上。同时,保证了文献时间外,还应选择权威性较高的文献,这样以来检索出的文献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不过如检索文献的目的是科研选题,针对性会大大提高,对文献检索的要求较高,此时检索文献应注重两点:其一,检索文献的内容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文献研究内容深入;其二,扩大检索文献范围。另外,如为研究某个实际问题而撰写论文,分两种检索情况:如果撰写的论文为综述,应根据综述研究的范围,详细列出检索提纲,而后逐一针对性的检索相关文献;如果撰写的是一般论文,可结合论文研究实际,直接检索相关的文献,以支撑某个观点。
3.3 注意检索途径与检索词
文献检索一般会涉及检索词,所谓检索词主要指文献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内容分类号等,为人们检索提供便利。目前计算机文献检索方法应用率较高,其中检索词包括提名、关键词、刊名、作者、机构、文摘等内容,达到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另外,在选择文献检索途径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内容:首先,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合适的检索词能够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文献,减少系统检索文献工作量及时间。例如,当需要检索有关“肾上腺素”类的文献时,将关键词设置为“肾上腺素”便能迅速找到有关肾上腺素的文献。其次,规范检索语言。通常情况下,文献检索数据库都有相关的检索说明,为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依据检索说明进行操作;最后,灵活设置检索时间范围。文献检索数据中会记录文献发表时间,因此,进行文献检索操作时应结合检索内容特点,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检索文献时间范围,以达到最快找到所需文献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献检索中,有时因为数据库中一些新入库的记录有的无主题词,有的岁进行了计算机标引,但不规范,这就需要将主题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结合起来制定检索策略。另外,有些研究者为了获取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相反的文章,也会对原始研究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
3.4 灵活采用检索方法
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包括分段法、倒查法以及顺查法,其中顺查法的检索时间起点为课题起始时间,由远到近对文献进行检索。此种文献检索方法具有检索全面的优点,但因检索时会将时间段内所有文献检索出来,检索工作量较大,投入的时间成本较高。倒查法与顺查法刚好相反,其优点在于能及时检索出近期文献,尤其对于研究新课题时可采用此种检索方法。分段法检索可以是时间的分段,也可以是内容的分段,其中时间的分段通过设置检索时间段实现,内容的分段一般先利用顺查法检索出部分文献,而后对其参考文献进行检索,最终达到找到所需文献的目的。
4 总结
医院管理中工作的实施及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常需要检索相关文献,以找到相关参考做法,以及现阶段医院科研方面获得的成果。当今医学文献数量庞大,怎样快速及时找到所需文献是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人们明确检索目的,熟练掌握先进的文献检索方法。另一方面,不断总结文献检索技巧,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储晓红. 安徽省医院管理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其对医院管理创新研究的启示[D].安徽医科大学,2003.
[2]吕冰. 我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东北大学,2010.
[3]陈新红,孙雅欣. 论知识管理理念下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06:82-85.
1.PBC教学法中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实践
1.1调整教学过程骨科学涉及的范围较广,病种复杂,传统的授课方法是老师填鸭式教学,教员独自唱主角,不但感觉累,学生学习效果也差,而且由于学时所限,病种无法逐一讲授。应用PBC教学法后,每次上课前,把所要授课的重点难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必要准备,将易懂、易学的章节进行自学和组织小组讨论。所以我们应用全部教学时间的1/3进行集中重点内容的授课;1/3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查资料;1/3的时间进行专题讨论。对于同学自学和讨论的内容,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同学们应用自主时间,积极主动的学习,明显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
1.2设计具体问题我们在备课中,骨科学教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对教学大纲重点及最新骨科进展方面提出合理的问题,并把全部内容用以问题形式串起来,反复讨论修改后制定为问题指南,在骨科学开课前2周发放给学生,让其在学习本专业科目之前即有充足时间准备,增强对基础理论与相关进展的认识了解。这样学生会带着不能理解的问题听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会更深刻,同时对本专业的相关进展也有所掌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对本专业的相关进展也有所掌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设计中,积极的应用循证医学理念,诸如在“股骨骨折”一章中,我们的问题主要有:股骨骨折的成因有哪些?股骨骨折如何分类?不同的分类如何指导临床治疗?股骨骨折的最新治疗方法是什么?股骨骨折的治疗上目前的学术分歧在哪里?文献报道的股骨骨折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方法有哪些?为什么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的不同医生对相似病例的处理观念不尽相同,甚至相反?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文献,去思考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哪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鼓励其进行综述的书写,这样不但学习了基础理论知识,也掌握了科技文献的书写方法。
1.3具体教学过程在授课时我们首先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让同学们根据此临床病例展开原先提出的问题,进而找到最佳的解答。因此,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病例学习”模式,其基本步骤如下:①首先对此病例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病史的如何采集?如何进行查体?患者可能的诊断?需要哪些补充检查?患者的主要诊断是什么?最佳的治疗方案?最好的康复治疗?然后对先前就相关基础知识提出的问题进行继续扩展学习;②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询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这时需要向同学们讲解如何应用网络技术查阅相关文献,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被调动起来;③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利用学习过的统计学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④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临床专业知识,将现有的最好研究证据应用于病人的诊断、治疗决策中,此时既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过程,也是培养同学们医德医风的最佳时机。目前临床有医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顾患者的具体经济条件,应用价格昂贵、疗效同国产相近的进口骨科器械,给患者、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加重恶化了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⑤评价实施上述程序的效力与效果,以便在以后的临床实施中加以改进利用,这是临床评价过程,也是总结分析过程,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同学们如何进行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及对随访资料的整理。这种教学过程不仅是循证医学实施的过程,也是PBC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将两种优秀的教学方法、理念结合应用,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但加强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能早期了解临床疾病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纵、横二个方面拓宽,达到了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目的。
2.PBC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体会
我们在临床教学中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PBC教学方法,发现二者结合后的教学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同学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这就决定了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着知识,久而久之,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明显不足,最突出表现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应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的PBC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还要求学生从被动吸收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复习好所要内容的理论知识,尤其是针对某几种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预后等方面弄清楚,然后设法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发现并提出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也是PBC教学法的核心内容。
2.2培养同学们寻求证据的能力目前全世界每年有220多万篇生物医学文献发表在4万种医学杂志上,如何从如此庞大的信息群中获取最佳证据也是非常困难的,但靠阅读和手工查找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寻找最佳证据的技能即网络资源的利用,主要是EBM资源库检索查询和常见数据库的检索。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学习好医学基础知识,也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尤其是文献检索方法的学习应用。以便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查找到科学、可靠的最佳证据。
2.3培养同学们评析证据的能力对所收集的证据,要通过选择性、批判性地评价,主要从真实性、重要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加以评价那些可靠、随机、双盲、对照、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的最佳证据。这就要求学生同时掌握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知识,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设计与实施,学会对多个RCT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为今后临床实践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和进行成本———效益评估打下基础。
2.4培养同学们归纳总结及创新的能力对前期所查询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病例后,要对其所产生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认真做好临床资料的整理、随访资料的收集,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的效力和效果。要求学生从临床实践中提炼、总结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在今后的相似病例中加以利用。PBC教学法及EBM教育强调学生带着问题找到自己所需的临床研究资料,并能客观地评价其正确性、重要性、实用性,为临床决策服务。因此,在PBC教学过程中贯彻循证医学理念,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锻炼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还能扩展知识面,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