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国际市场外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市场外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市场外汇

第1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中图分类号: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1-0043-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 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 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 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 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 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七) 大力培养上海的金融人才队伍,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未来的国际外汇市场,是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性平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海应积极进行人才储备,建立包括衍生品研发与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交易系统开发与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决策人才库。

第2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一、2011年5月份外贸景气指数呈小幅下滑走势。

1、国际市场变数增加,订单转移逐步增加。当前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还未结束,接踵而来的是地缘政治的动荡,纺织业如同石油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格波动。在此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加之中国的变化,给西欧时尚品牌供应采购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其处于两难境地。今年以来中国劳工成本增加价格上涨,中国的工厂重点转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纺织服装国际采购商们将部分欧洲订单转向孟加拉、巴基斯坦、老挝和印尼等国。阿拉伯国家的变革使发包人转向土耳其,该国纺织产业完整,是发包人大举进入的市场,但又存在市场饱和的危险。目前地中海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部分订单已转向东欧部分国家和地区。

2、客商观望增加,棉织品外单下降。自春节后棉花价格开始回落,同时全国各地纺织及服装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在经历了暴涨暴跌之后,许多客户选择观望市场,暂缓采购。虽然真正的需求客户还是要下单,但是近期棉花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多是一些小单,急单。近期服装加工企业签单情况不妙,订单数量减少且多为短单,大量积压的库存使得外向型棉纺织企业不堪重负。部分纺织服装外贸公司的棉织品订单与棉价稳定时环比下降了8―10%左右。

3、人民币升值使外需增长造成负面影响。纺织企业外单仍显不足,中短单比较多,长单相对较少,人民币升值对行业存在较大影响。2010年6月人民币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目前汇率已跌破6.50关口,至5月31日1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4845元。由于部分中小企业议价能力不强,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压低纺织服装出口利润,对于外需增长势必造成负面影响。与前两年不同的是,目前不愿签长单的不再是采购商而是变成了供货商。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公司不让接长单,尤其是出口欧美的长单,而是要多接一些短期订单,因为企业担忧汇率兑换结算后造成损失。

4、中小纺企资金链多显紧张。从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钱荒”成为影响纺织业的又一影响因素,在经济通胀的影响下,准备金率,加息等宏观手段逐渐被应用,99%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近期大部分纺织企业均表示资金链多显紧张。

5、部分纺织品出口下降。本期棉及其混纺面料、化纤长丝面料、化学短纤面料、刺绣品、窗帘帐幔外贸景气指数不等量下跌,拉动总类外贸景气指数环比下滑。

二、2011年5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滑。

1、外单利润压缩,棉类外单价格下降。人民币升值不断,让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企业的利润非但没有改善,还变得日益稀薄。利润明显萎缩,我国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凤凰涅磐的痛苦过程。近期棉价跌势不定,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棉花降价的情况下,规模型纺织服装企业调低产品价格,进而吸引订单。一般而言,贸易纺织印染企业都会囤积3个月以上的坯布以保证原料的供应,而棉价一下跌,棉纱、棉坯布的价格也跟着跌,部分中小企业亏本自然难以避免。面对棉价持续下跌,国外服装采购商已有迅速反应。绍兴县钱清镇一家出口服装企业近日接到了美国客户对棉类服装降价3%--5%的要求,双方并达成协议。

第3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关键词:外汇衍生品;外汇市场;汇率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01

一、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情况

我国外汇衍生品交易最早于1982年开始试点。后来伴随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和企业法人经监管部门批准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规定条件,开展特定的衍生交易。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外汇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更为缓慢。对于外汇衍生品,我国监管部门始终保持谨慎监管的政策取向。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相对发达国家比较滞后,并且由于我国外汇市场有限的开放性和汇率制度的原因,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不久的阶段。具体而言我国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交易品种较少。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种主要包括: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即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间衍生品交易、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目前仍以远期结售汇交易为主,这一品种的交易量也不大,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量较小。2011年4月,银行对客户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开展期权交易。而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至今未推出。(2)交易规模较小。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品种的交易量都不大。2011年,银行间远期外汇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2146亿美元、日均成交8.8亿美元,不足全球交易额的2‰。(3)市场参与主体少。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4)商业银行职能受到抑制。由于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只能定位在保障政府结售汇制度顺利实施、协助官方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上。就外汇衍生品交易者来说,我国交易主体均是在银行与企业或个人之间进行的,商业银行扮演属于零售、的角色,这与国际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相去甚远。

三、国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特点

目前,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而且最活跃的金融市场。从国际清算银行对外汇与衍生品的调查报告结果可以看出,国际外汇衍生品市场有以下特点:(1)外汇衍生品市场国际化趋势明显。2010年4月的统计数据表明跨境交易占外汇衍生品市场份额的65%,而35%的本地区交易量是历史水平最低的。(2)场外市场交易占绝大比重。2001年、2004年、2007年和2010年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量分别占全部外汇衍生品交易量的99%、98%、97%、93%。(3)在外汇交易的主体构成上,“其他金融机构”交易量增长迅速①,根据2007和2010年的统计数据,“其他金融机构”的交易额从2007年4月的1.3万亿发展到2010年4月的1.9万亿,增长率为42%。

四、国际外汇衍生品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的现状,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应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促成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具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继续完善“传统”外汇衍生产品

从国际经验来看,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是遵循着远期、掉期、期货和期权这样的步骤向前推进的。其中,外汇远期和掉期是市场的主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进行统计2010年外汇远期和外汇掉期交易量在OTC市场的比重为91%。完善人民币远期市场对于其他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完善、协调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场内和场外交易

从国际经验来看,与商品衍生品等市场主要采取场内交易不同,外汇衍生品市场主要采取场外交易方式,因该交易方式更灵活,可以满足更多企业客户非标准化的需求。我国处于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民币远期和掉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汇率衍生品市场上的主导产品,场外交易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必然的现实选择。但是结合我国国情,在外汇管制以及外汇市场全球化程度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当前的任务依然是完善场内市场。

(三)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完善商业银行职能

在欧美成熟金融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可以平衡市场供求,有利于均衡价格的形成。我国目前银行间远期市场施行会员制度,市场参与主体仅为中外资商业银行,参与主体需求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导致市场交易不活跃。应鼓励各种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培育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大型财务公司等多元化的交易主体,提高市场活跃性。

注释:

①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和中央银行。

参考文献:

[1]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report on global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activity in 2010. BIS 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2010,12.

[2]高扬,何帆.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次序[M].财贸经济,2005(10).

[3]外汇管理局.美国、墨西哥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借鉴价值[J].当代金融家,2005(03).

[4]邢莹莹,生洁,等.全球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中国货币市场,2010(05).

[5]张琳.中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6]马千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4).

第4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我省加大了对举办和支持展会的扶持力度,从2009年到2011年底,我省省级层面共举办和支持了289个境外展会,包括7个自办类境外展、52个重点类境外展、230个一般类境外展。对举办和支持的展会按其重要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扶持,其中对境外自办类展会的展位费给予100%资助;对境外重点类展会的展位费给予不高于70%的资助;对境外一般类展会的展位费给予不高于50%的资助,并对企业推荐了一批较好的境外展。根据浙江省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统计,2009—2011年,我省企业出境参展面积70?郾7万平方米,合计标准展位7?郾86万个,其中2011年,我省出境参展面积25?郾9万平方米,合计标准展位2?郾88万个。另初步统计,2011年,省级层面直接扶持参展企业数5500多家,境外展会展位总数达到8000多个,占全部出展展位总数的27?郾8%。

有效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外贸出口,消化工业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参加各类境外展成为我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的最主要方式,为我省稳定外贸出口,消化工业产能,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近几年来我省对外贸易出现较大波动,2009年一度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降幅,省商务厅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提出了“能展尽展、全力促展”的工作方针。在开拓国际市场资金放大效应的引导下,浙江企业参加的境外展展位数约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从而使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我省出口降幅低于全国平均降幅2?郾2个百分点。同时,我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不降反升,从2008年的10?郾8%提高到了2011年的11?郾4%,提高了0?郾6个百分点。据“浙江省外经贸运行监测系统”统计,2011年我省企业下单的新客户中通过展会结识达成成交意向的占59?郾4%,通过境外展会获得的订单占企业新接订单的比例为30?郾3%,据此测算,我省企业通过境外展会获得的新订单金额约为108?郾8亿美元,折合705?郾8亿元人民币,拉动我省出口增长6个百分点,真正达到了扶持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有针对性地组织我省不同层次的企业参加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展会,引导企业拓展重点地区、重点国别的市场,提高了我省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作为我省传统出口市场的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是我省举办和支持境外展的重点,2009—2011年,举办和支持的境外展有66个分布在欧盟,33个分布在美国,19个分布在日本,分别占总数的22?郾8%、11?郾4%和6?郾6%。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支持项目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市场的支持项目,2009—2011年,共在拉美、非洲、中东、东盟等新兴市举办和支持了101个境外展,占总数的34?郾9%,其中拉美30个、非洲16个、中东32个、东盟23个,为我省对新兴市场的出口继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省对中东、拉美、非洲、东盟等新兴市场均实现快速增长,出口份额由2008年底的20?郾7%上升到2011年底的31?郾5%,切实推动了我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培育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境外自主性展会品牌。我省积极在境外打造自主性展会,转危为机,主动建立平台,努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从2008年开始,我省已经连续四年在日本大阪举办“浙江出口商品(大阪)交易会”,这是全国各省市中在境外自主办展规模最大的一个展会,共组织903家企业参展,展位1324个,涉及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等570余种商品。2008年以来,“浙江出口商品(大阪)交易会”共到会客商近2万人,成交2?郾1亿美元。2011年,抓住日本震后市场变化的机遇,坚持举办第四届大阪展,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相关产品对日出口。2011年我省对日出口133?郾4亿美元,同比增长26?郾4%,超过全省平均增速6?郾5个百分点,在传统市场中表现十分突出。

第5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关键词] 外汇衍生品市场远期结售汇外汇期货外汇期权

中国汇率改革成功推行一周年之际,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正式推出了人民币/美元(RMB)、人民币/欧元(RME)、人民币/日元(RMY)的期货和期权交易。本文认为,美国要趁中国汇改后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飙升之机,有步骤地将人民币纳入其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中,利用强势汇率政策以解其国内经济燃眉之急。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趁美国人民币离岸市场尚不发达之时,尽快完善我国的汇率衍生品市场,包括加速推进远期外汇市场发展,以及建立外汇期货市场,将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发展和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日益开放,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客观上需要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外汇投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扩大,国内经济主体要求外汇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汇率避险工具。商业银行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其风险敞口管理的目标也需要外汇衍生品来实现。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显得非常有必要。

2.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可行性

第一,相应的法律法规开始建立和完善。1997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后,远期结售汇业务便开始操办;2003年11月,银监会制订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已于2004年2月4日实施;2004年10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了远期结售汇试点银行的范围;2005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201号);2005年8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通知》(银发(2005)202号),正式提出要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询价交易方式和开办银行间远期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具有一定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出现,市场参与者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部分银行通过开展国际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和推出多样化的外汇理财服务,无论在衍生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还是内控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具备了开办衍生品业务的能力;第三,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利率、汇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它们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加快,相信它们不会阻碍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上成熟发达的外汇市场相比,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尚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和不完善。

1.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但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种主要包括: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即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间衍生品交易、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远期结售汇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是最先开展的一项外汇衍生产品业务,于1997年4月由中国银行首先进行,之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加入进来,2004年又吸收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该项业务产品基本上还是寡头垄断,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国内银行报价的不合理,其买卖点差大大超过境外NDF的买卖点差,从而让企业觉得利用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导致需求也不足。总之,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市场化化程度不高,交易量较小;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 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目前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主要的交易者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他们通过NDF来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国内一般的企业和机构是不可能进行NDF交易的;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于2005年8月开始,交易还不活跃。国际外汇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及外汇期权等交易品种缺乏,不能为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

2.交易量还不够大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品种的交易量都不够大。如远期结售汇交易,历经几年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以最早开展远期结售汇交易且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为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远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15亿美元、86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对应年份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315亿美元、1521亿美元和1918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再如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当天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成交了2笔美元/人民币远期交易,期限分别为1个月和1年,当天再无其他银行达成交易;发展近一年后,也仍然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境外NDF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

3.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比如远期结售汇业务在2005年前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做,从而导致该项业务产品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市场主体种类的缺乏和数量的微小,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活跃。

4.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

在我国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中,银行是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对于银行自身的外汇资产,也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银行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只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中国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这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三、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以加大市场深度,扩展市场广度,增加透明度,提高流动性。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要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法律法规是不可缺少的。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一些,但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另外,要及时调整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中需要的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避免出现市场缺乏效率,或者市场缺乏稳定性的结果。银行同业协会或主要的交易商应发起制定适合中国法律环境的类似国际互换及衍生工具协会(ISDA)所制定的标准化法律文本协议,避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

2.在交易品种方面,要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 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适时推出人民币与外汇期货、期权交易

第一,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为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即期外汇市场,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逐步放松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的头寸限额等各种限制,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以及进行保值或投资的行为;其次,逐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参与即期外汇交易的限制,从“真实需求”原则过度到“自由”原则,逐步允许投资目的参与即期外汇交易,从而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

第二,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特别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在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中,在不断完善远期结售汇交易的基础上,要重视银行与银行间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远期交易,以增加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掉期交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掉期交易可以看作一笔即期(或近期)与一笔远期交易的组合,其交易成本低,是银行常用的对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的一种方式,并且也可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即期买入收益率较高的货币卖出收益率较低的货币,同时卖出收益率较高货币的远期买入收益率较低货币的远期),这对于促使利率与汇率保持利率平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对远期外汇的定价具有指导作用。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可首先允许银行利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在增加银行利用外汇市场获利机会的同时能够促进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国内外利率间的合理性;另外要尽快引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因为掉期交易承担风险较低,做市商可以持有比即期市场做市商更高的头寸水平,因而掉期交易的做市商不必频繁的入市交易冲抵头寸来回避所持头寸的汇率风险,相应地交易成本就比较低,做市商的报价相对于即期市场做市商来说对客户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汇率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更加趋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已于2006年8月28日正式推出了人民币/美元、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现在已到了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时机,从而较好地掌握人民币的定价权。

3.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

应不断吸收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和大型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同时研究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从而为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活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为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为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利用外汇衍生品市场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进一步增强汇率的弹性来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第6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关键词:外汇风险暴露资本市场作用机制不对称性

资本市场外汇风险暴露及其作用机制

资本市场外汇风险暴露是指资本市场价值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它与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宏观经济环境和上市公司的套期保值行为密切相关。外汇风险暴露的不对称性是指资本市场在汇率变动中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不对称性是汇率对资本市场的各种传递机制与宏观经济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制表现如下:

贸易机制。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在国民收入不变、贸易品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条件下,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会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提高国外对该国产品的净需求,对经济有扩张效应,带动本国资本市场盈利水平的上升;反之,本币升值会降低国外对该国产品的净需求,对经济有紧缩效应,导致资本市场盈利水平的下降。当然,由于J曲线效应的存在,贸易机制作用的发挥会存在时滞。

利率机制。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套利资金的存在使得汇率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本币的远期贴(升)水等于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同时,利率对资本市场有负向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是投资途径。当利率下降时,投资成本降低,预期投资收益提高,资本市场利润水平的上升;反之则下降。二是消费途径。利率下降将使企业销售规模扩大;利率上升则抑制消费,减少有效需求。三是资金结构途径。利率变化会改变不同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进而对资本市场价格形成产生影响。

生产率机制。长期来看,本币的适度升值能够促使企业改善管理、进行产品改进和产业升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其获利能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进而提高资本市场的盈利能力。但生产率的提升受本币升值幅度的限制,本币的小幅度升值会带来生产率的温和提升,中等幅度升值会通过倒逼机制进一步提高生产率,过度升值将导致要素利用率和生产率的下降。

资产组合机制。汇率变动会通过预期机制引起投资者资产组合的调整,从而对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本币升值时,国内资产的吸引力增强,外国投资者持有本国的资产份额上升,资本流入,从而推高该国资产价格;随着外国投资者持有的该国资产份额的上升,外国投资者为减小外汇风险暴露会选择卖出本国资产,从而导致资本流出,对该国资本市场造成负向冲击。

我国资本市场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分析

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这对传统的本币升值会促进资本市场繁荣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笔者对两种市场状态下资本市场的外汇风险暴露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验证。

(一)模型设定

根据TimothyK.Chueetal(2008)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外汇风险暴露的估计模型,资本市场收益率受汇率和国际市场的共同影响。笔者对Chue-Cook模型进行了扩展,在汇率和国际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基础上,将股权分置改革以后限售股解禁对盘面的影响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引入模型,模型形式如下:

Rc=β0+β1S+β2RUS(-1)+β3X+β4I+ε

其中Rc是指我国股市收益率,选择的是沪市收盘收益率;β0是常数项,S是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变化率,Rus(-1)是前一日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X是沪市流通股变化率,I是市场基准利率,系数β1、β2、β3、β4分别表示股票市场收益对汇率、美国股市收益、市场流通股数和利率变化的弹性。以上变量数据均为日度数据,源自CSMAR财经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本文分别利用2005年7月21日-2007年10月16日和2007年10月17日-2008年11月4日期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为了避免数据的不平稳,模型中所使用的数据采用的是收益率形式。如表1所示通过EVIEWS5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在第一阶段,市场收益率对汇率变化的弹性为负,为-2.0967,人民币升值对股价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股票市场流通股数对市场收益率有负向影响,但弹性较小,为-0.1087;美国股票市场对沪市影响不显著,说明该阶段股票市场更多的由本地因素解释。在第二阶段,人民币升值对股票市场的作用发生了方向上的变化,但在统计上不再显著;美国股市对我国资本市场有显著正向影响,系数为0.2628;股票市场流通股数对市场收益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弹性变大,为-0.4389。说明该阶段股票市场的变化受本地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共同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见,两个阶段中我国资本市场外汇风险暴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不对称性。

我国资本市场外汇风险暴露具有不对称性的成因

(一)贸易机制的滞后效应

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多采取美元定价,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结构相似,企业通过提价来转嫁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负向影响较大。由于J曲线效应的存在,这种负向影响在经历一定的时滞之后才会显现,这也是2008年之前上市公司总体利润水平未受影响的原因之一。此外,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国外企业资金运转困难,造成了我国出口公司的货款拖欠或回收问题,也对上市公司利润产生负向影响。

(二)利率机制的累积效应

目前人民币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利率与汇率的关系与利率平价理论相悖,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为防止宏观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利率不降反升,这一方面加剧短期资本通过非法渠道流入国内,另一方面也对上市公司的利润造成负向影响,使得资本市场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也是样本期内利率对资本市场影响不显著的原因。但经历了数次加息以后,利率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行为的累计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利润预期降低并引发储蓄对股市投资的替代,给资本市场造成负向影响。

(三)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长期性

从生产率机制而言,长期来看,人民币的逐步升值,会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会通过改善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行产品改进和产业升级,从而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质量提高和产业整合。但是产品更新、产业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之后其效应才能显现。

(四)资产组合调整引发资本流动

当然,我国资本市场的外汇风险暴露系数还很小,这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管制、国内基础能源价格的扭曲以及资本市场自身的不完善是息息相关的。随着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基础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将不断加深。因此,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高其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目前人民币仍是不可自由兑换货币,除了QFII等机构资金外,通过正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有限。但是在弱势美元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吸引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流入,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银行业信贷紧缩,为弥补其国内资金缺口,大量短期资本从我国资本市场回流,引发资本市场动荡。

参考文献:

第7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关键词:结构性产品 金融衍生品市场 外币理财产品 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3-056-04

结构性产品(structured product)1,又称结构性票据(structurednotes)2、联动债券、合成债券等,Das(2001)把此产品定义为由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合约结合而成的产品。其中的衍生合约包括远期合约、期权合约、互换合约,衍生合约的标的资产包括外汇、利率、股价(股指)、商品(指数)、信用等。因此,结构性产品是隐含衍生金融产品的证券,常见的产品形式包括股价联动债券、信用联动债券、结构性存款、投资联接保单、商品联动债券、奇异期权嵌入债券等。

结构性产品基本结构和原理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1986年8月所罗门兄弟公司发行了S&P 500指数联动次级债券 (简称SPIN),投资者以票面金额购买债券,到期除获得本金和利息(2%年息,半年支付一次)外,还可以获得3.6985×(到期日S&P 500指数-发行日S&P 500指数)的收益。可以看出,SPIN由债券和买入期权两部分组成,债券为投资者提供基本的本金和利息收入保证,买入期权使投资者在市场指数发生有利变化时获得更多收益。

福布斯杂志最近把结构性产品称为“自己设计的衍生品”,充分说明了这种金融衍生品的灵活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

一、 现代结构性产品的产生与发展

结构性产品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传统型产品和现代型产品两个阶段。传统型产品包括可转换证券(convertible securities)、可交换证券(exchangeable securities)、含有股权认股权证的债务(debt with equity warrants)等。产品结构、交易机制都相对简单。现代结构性产品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出现爆炸性成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微利时代”的来临使投资者寻找既能在市场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保证最低收益,又能分享市场上升收益的产品,结构型产品应运而生。

近年来,结构性产品市场随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而发展,产品不断多样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Bloomberg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10月底,全球前十大私人银行发行在外的结构性票据总额高达3,280亿美元,可见市场规模之大。

1. 欧美市场的发展

现代结构性产品市场首先在美国市场兴起,初期较著名的产品包括1986年8月所罗门兄弟公司发行的S&P 500指数连动次级债券 (SPIN)、1987年3月大通银行发行的市场指数连动存单 (MICD)、1987年10月美林证券发行的指数流动收益选择权债券 (LYON)、1991年1月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发行,高盛证券设计的股价指数成长债券(SIGN)、1991年8月联合科技公司发行,高盛证券设计的化学制药交换债券(PEN)等。90年代,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单成为市场主角。如花旗银行的股价指数保险账户、信孚银行的90%保本市场联动存款等。由于结构性产品保本的特点比较符合欧洲投资者的投资传统,其随后在欧洲市场有了较大发展。

结构性产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品形式日趋多样化,结构日趋灵活、复杂,目前国际市场成熟的结构性产品如下表所示。

投资习惯和传统的差异使结构性产品在不同国家、地区有不同产品形式和规模。以英国市场为例,股票联动定期存单有很大的市场规模。下表综合反映了英国市场的状况。

由于结构性票据基本上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很难精确统计其市场规模。据伦敦的一家结构性产品咨询公司Arete 咨询公司估计,2003年欧洲市场结构性产品销售规模大约是1000亿欧元,比上年增加约10%。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结构性产品“量身定做”的优势,以及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使衍生品的定价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市场规模是十分巨大的,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欧洲市场结构性产品目前的类型和规模可以从表3窥得一二。

2.亚洲市场

90年代结构性产品进入亚洲市场,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发展较快,亚洲市场的产品以零售市场为主,产品结构比欧洲市场更加多样、复杂。过去十几年的利率谷底和低迷的股市使台湾、日本、韩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转向结构性产品和其他合成衍生工具。据估计,2005年,亚洲地区结构性产品市场规模已达到250亿美元。设计结构性产品并为其提供套期保值已成为投资银行最兴旺的业务之一。据大多数银行家的保守估计,过去三年,进入结构性产品领域的私人银行指数增加了两倍。法国兴业私人银行(亚太区)管理的资产在2002-2003年,平均每年增加25%,其中30%-40%投资于结构性产品。

美林集团(亚太区)战略总监John Robson估计,五年前,结构性产品对私人银行的收益的贡献为0,到2005年已经达到15%-20%。

香港地区的结构性产品从2003年有了较大发展,据估计,2004年至2005年期间,发行量达30亿美元(通常以港币或美元发行)。2004年全年香港市场发行的结构性产品是65个。2005年1-8月发行70个。面向零售市场的股票联动产品发展较为迅速,成为股票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 (SFC)的调查,股票联动产品占整个结构性产品市场的60%。像其他股票衍生品一样,内地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重要的联动股票(或称标的股票),在前十位联动股票发行公司中占三个:依次为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人寿。

二、 结构性产品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功能

1. 使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加完备

所谓完备市场(complete market),指在任何市场状况下,投资人均可以用现存不同投资工具的组合,来复制任一既存有价证券的风险及报酬的市场。完备市场的条件必须是市场存在独立证券的数目等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状态的数目,使人们可以创造未来任何的报酬形态。灵活的设计特点使结构性产品对资本市场的完备具有重要作用。

以股价联动债券为例,让股票和债券置于光谱(spectrum)的两端,则通过对股价变动参与比率的设计,股价联动债券可以是在光谱中的任何一点,当股价连动债券的参与比率超过1时,其还会溢出光谱,落于股票之外。股价连动债券之此一特性对市场的完备有极大帮助。

2.深化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

结构性产品的灵活设计使其能够产生多样的风险报酬形态,吸引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增加了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分散和配置功能。

结构性产品的风险配置功能更主要表现在现代结构性产品的诸多创新之中。

(1)使发行者和嵌入的衍生合约部分风险相隔离。

虽然有繁多的形式,结构性产品本质上是债券加期权(或其他形式的衍生交易)。传统结构性产品中,发行者承担期权部分的风险,比如,可赎回债券中,发行者购买了买权,承担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可转债中,发行者卖出买权,承担内在股票价格风险。而在现代结构性产品中,发行者通常完全和所嵌入的期权部分风险相隔离。这种保护是通过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发行者通过和投资银行或衍生品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对冲掉结构性产品的期权部分,锁定融资成本。承担的唯一的风险是在对结构性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时,来自于衍生产品交易者的违约风险(信用风险)。

(2)对于投资者实现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隔离。

传统结构性产品的发行者并非都是信用等级较高的,投资者承担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现代结构性产品的显著特点是使两种风险分离,一方面,现代结构性产品的发行者都限制于高信用等级者(国际市场上结构性产品的发行者信用等级都在AA以上,最低是A)。另一方面,结构性产品提供了一种便利机制,使所有的履约责任都转移到发行者一边(发行者一般信用较高,可以认为不存在信用或违约风险)。如上下限浮动利率票据(cap/floor FRN),上限期权由投资者出售给发行者:当所参照的基准利率(如USlibor)超过上限时,发行者获得差价。一般情况下,投资者有履约责任,在上限被超过时付现金给发行者。发行人需要承担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然而,此产品结构有效消除了这种责任,发行者也承担最低风险,机制如下:

第一,投资者出售给发行人的上限期权是由FRN的面值作为现金质押的,投资者通过购买产品投资了这个金额。

第二,发行者也没有履约义务,套期保值中的交易对手承担这一义务。

结构性产品的这种产品设计机制和交易机制,反映了投资者把两种风险分开管理的意愿,市场上出现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和工具表明了同样的逻辑。

3.对基础资产市场和期权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结构性产品是对市场现有产品的分解、组合,对各组成部分市场如债券市场、期权市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对结构性产品套期保值的需求将增加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增加了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另外,一些结构性产品还会降低标的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来检验。

三、 结构性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结构性产品是以外汇结构性存款的形式首先出现的。外资银行在2003年开始推出一些外汇结构理财产品。2004年3月《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推出了“汇聚宝”、“汇得盈”、“汇利通”、“汇利丰”理财产品, 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得利宝”等理财产品, 一些境内外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优利账户”、“汇利账户”等理财产品。按产品的收益特点, 可分为固定利率型和浮动利率型;按产品的期限, 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 对应的存款最长期限为一年及以下、一到三年、三年及以上;按产品挂钩条件(联动), 可分为与利率挂钩、与汇率挂钩、与商品挂钩、与信用挂钩四大类。渣打银行2005年8月推出了国内首个挂钩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外汇产品。

从结构型理财产品最核心的因素--收益率看,我国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要远远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从目前推出的产品情况看,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都远远高于同期外币(一般指美元)定期存款利率。

人民币理财产品启动始于2004年9月。2004年9-12月,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300亿元。2005年2月1日,建设银行推出20亿规模的“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全国仅3个小时即完成发行。业内人士估计,人民币理财市场可望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四、 启示与建议

1.结构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产生背景是市场利率低迷,我国资本市场目前也正处于同样的状况,个人理财产品的热销正是我国投资者缺乏适当投资工具、投资渠道的写照。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交易,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缺乏投资及风险管理手段、途径,通过外汇理财产品,可以在不进行大范围、根本性制度调整的情况下,使投资者进入全球资本市场,参与全球收益、风险分享。同时,结构性产品对于发行者(主要是银行)也是一个重要的融资工具,对于丰富银行的产品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银行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因此,鼓励类似结构性产品的发展和不断创新应是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

2.结构性产品的发展对监管及其他相关制度提出挑战。结构性产品对于我国的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都分别有单独的监管机构。结构性产品往往是不同市场的产品的组合。如何对这一市场进行监管是面临的问题之一。

结构性产品产生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规避管制(也称管制套利)。目前,国内居民向境外投资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外币理财产品以境内外汇存款的形式出现,暗含远期、期权和互换等衍生交易,使拥有外汇的个人可以间接进入境外投资中最具风险的投资领域--衍生交易。据报道称境内保险公司及一些国有外贸公司、财务公司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外汇收入投入外汇结构性存款中。在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框架下,企业可以自由进入作为存款的外汇结构性存款市场。银行外汇结构性票据的下一个销售目标将转向企业存款。从单笔存款规模看,企业存款更具高端的特点。所以,对企业外汇存款的外汇管理将面临与个人一样的冲击。

更为深远的影响还包括部分真实性审核被“绕过”、交易转移到国际收支平衡表“表外”等,这些都要求外汇监管也要随之“创新”。

结构性产品对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对结构性产品中的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品两个组成因素进行会计处理、税收上应如何调整等,都是结构性产品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结构性产品的发展要求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交易的加速发展。首先,结构性产品的定价需要场内衍生品交易提供定价参数。比如,和股指联动的结构性产品是国际市场上较成熟、流行的一种产品。国内如果推出和上海、深圳股指联动的结构性产品,在国内尚没有股指期货期权交易的情况下,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的中国指数期货,新加坡交易所的中国A股股票指数期货的交易数据和信息,自然成为此类产品定价的重要参考。这也是所谓金融产品定价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交易所衍生品交易使结构性产品的套期保值更易于实现。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在对外币理财产品的套期保值上,相对外资银行就存在一定的劣势(期货市场上所谓“主场优势”问题)。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论是定价还是套期保值,都要求交易所市场的快速发展。

注:

1国际上通常把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y,ABS)也称为结构性产品(structured products),本文中的结构性产品或结构性票据指没有资产做抵押的联动式证券。国际通常的叫法是structured notes。

2 对这一产品名称的翻译尚不统一,包括结构性票据、结构性债券、结构性票券等。

作者简介:

第8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关键词:外汇风险 防范规避

一、外汇风险及其分类

外汇风险,又称为货币风险,指源于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是在不同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有关国家金融主体实际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公司因汇率变动而必须承担的风险有三种:一是折算风险;二是交易风险;三是营运风险。

(一)折算风险又称为会计风险。它是因每会计年度结算时,公司必须编列合并财务报表,如果一家公司有子公司在国外,就得承受折算风险,就得先将子公司以外币编制的财务报表转换成以母公司所在地货币编制财务报表,再进行合并。由于合并报表的编制涉及到汇率的折算,因此报表上的利润会因为汇率的变动而产生变化。由于折算风险是因会计处理而产生,因此同一公司在不同会计准则下,有可能承担不同程度的折算风险。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折算上基本上以现行汇率法与时点法并用。

(二)交易风险是指公司以外币计价的合约现金流的本国货币价值可能会因汇率变化而产生变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定经常会与贸易伙伴或金融机构签订各种合约,不论签订的是哪一种合约,只要以外币作计价单位,则此合约就会带给公司额外的交易风险。也就是说,只要公司有以外币计价的合约现金流,就要承担交易风险。

比如,企业与外国贸易伙伴进行赊销或赊购,从报价开始一直到货款收齐,其间经历三个阶段的风险,报价风险(卖方以外币报出单价,到双方签约为止);订货风险(从签约开始,到交货为止);收款风险(从交货开始,到货款收齐为止)。公司真正承受交易风险是从签约开始,一直到货款收齐为止。而且交易风险的原因,还包括以外币计价的借款或投资,签订外汇远期合约等。如以外币计价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以外币计价的长期投资的应付利息和应收利息、尚没有列入财务报表中的以外币计价的销货承诺和购买承诺、尚未交割的外汇远期合约等,都构成了公司交易风险的原因。

(三)营运风险是指公司非合约现金流的本国货币价值有可能因非预期的实质汇率变化而产生变化,因而影响公司整体的价值。一家公司所承受营运风险的程度则是衡量实质汇率变化会影响公司整体价值到何种程度。营运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两国经济因素的相对变化而引起实质汇率变化。进而影响到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情势,因此营运风险又称竞争性风险。营运风险与交易风险合称为经济风险。

实质汇率的改变会引起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因而会改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公司在面对本国货币实质升值时,就得判断这种升值是长期或短期的,以此来决定是保住价格以维持利润还是以牺牲利润来保住市场占有率。如何来管理因实质汇率变动所带来的营运风险,一般来说是采取多元化策略。如产品市场多元化、生产地点多元化、原料来源多元化等。其中,还有自然避险、外币转换及外汇交换等多种方式。

二、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现状

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是国际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金融自由化发展,放松外汇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前提下,金融国界逐步消失,金融风险日趋增大,加之美国次债危机的后果逐步蔓延,致使全球外汇市场中累计的金融风险更加突出。这些潜在的汇率变化,对已经国际化、市场化的企业来说,无疑充满了考验,需要在变化中寻求规避风险的办法。

由于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尚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所以,尽管许多企业已经感受到外汇风险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外汇风险管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陌生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只有极少数大型公司认识到外汇风险规避问题的重要性,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由于受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在外汇风险防范中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因此,由于外汇变动带来的损失的情况在一些企业中是较为普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所造成经营上的不利影响常常让一些企业感到束手无策。我国企业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汇率风险意识淡薄

国内企业的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普遍较弱。由于一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企业在涉外合同谈判和收付汇环节上几乎不考虑汇率风险,往往认为汇率的变动及其带来的损失是天经地义的事,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专业外汇知识,认为没有必要采取专门的外债风险管理,对将来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二)专业外汇管理人才不足

由于企业缺乏外汇专门知识和外汇理财技巧,谈不上对汇率风险的预测,更谈不上有效地运用金融工具来化解风险,引导企业成长、壮大和向外向型企业转变。

(三)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单一,人民币对外汇交易还没有期货、期权等套期保值工具,唯一能利用的远期结售汇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加以展开,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有限。

三、加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外部配套设施

为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形势,企业越来越迫切希望能享有更多的用汇自。我国应该学习国际上风险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以助于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企业外汇风险的管理:1,深化我国项目结售汇制度改革,扩大企业用汇自12,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培养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形成对人民币汇率的理性预期,主动参与外汇市场的套期保值,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3,发展外汇交易市场,积极推出新的外汇交易品种。

(二)加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内部建设,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如何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合理规避外汇风险,是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具体来说,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外汇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

1,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只有把外汇风险管理列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日程,并把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纳入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系统中,才有可能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外汇风险;

2,设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机构,培养和储备相应的专业人才。要设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机构,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培养和储备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3,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外汇风险管理经验。由于中国目前尚不存在完备的国际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我国

企业的现实选择就是在海外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对这些避险工具加以利用,并建立适合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系统;

4,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它主要包括外汇风险的识别和测量体系、防范和规避体系及事后评估系统。

四、借用科学工具规避风险

风险处理保值是处理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的核心。所谓保值是指可以部分或全面地抵补汇率变动风险的各种交易和行为。任何保值交易和行为一般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或代价,因而保值实质意味着以现时已知的成本来置换未来的风险。

(一)市场保值

远期市场保值是指如果预期汇率将发生变动,根据外币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的货币种类、数额和日期,通过远期合同买卖或进行借贷款活动,用同等金额的同一货币实现在同一时点上的反向流动,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二)调整货币资产负债

如果跨国公司通过分析与预测,认为某一国货币将贬值,则可尽量减少这种货币资产,同时扩大这种货币的负债,这是由于币值下降有利于净借方而不利于净贷方;反之,如果认为某一国货币将升值,则可尽量扩大这种货币资产,同时减少这种货币的负债,因为币值提高有利于净贷方而不利于净借方。企业亦可采取措施,使某种汇率不稳的货币资产(如现金、可卖出的股票、应收账款等)与货币负债(如应付账款、贷款等)保持等额,以便一旦汇率变化发生,货币资产和货币负债的影响总和为零,企业不致蒙受损失。

(三)提前或延迟收付法

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和债权债务直接暴露在汇率变动风险下,实施提前或延迟收付法可直接改变公司的风险地位。提前收回或延迟付出贬值货币账款,延迟收回或提前付出升值货币账款。对于提前收回的贬值货币,应迅速兑换为升值货币。

(四)分散风险法

最常见的是“一篮子”货币保值法。具体做法是企业在一些长期合同项目中,在签订合同时,按照当时的市场汇率使用多种货币计价并规定各种货币占总额的比例。付款时按付款当时各种货币变动后的市场汇率折合成合同成交时的货币进行支付。公司在款项收付时,若一篮子货币中有一种贬值,则因风险分散而不致遭到很大损失。若计价货币中部分货币升值、部分货币贬值,则升值货币所带来的收益可以抵消贬值货币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消除外汇风险的目的。

第9篇:国际市场外汇范文

关键词:管理浮动;外汇市场;干预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2-0047-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2.10

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为了防止外汇资金集中流入或流出本国导致汇率大幅波动,往往采取措施干预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采用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和地区达到82个,占全球的比率为43%。本文对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以色列、土耳其等目前或曾经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外汇干预的措施与效果进行研究。

一、外汇干预的手段与措施

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频繁进行外汇干预,巴西和乌拉圭干预频率最高,三分之二的交易日都会进行干预,即使是宣称外汇市场非干预者的墨西哥和智利也分别在2010年2月和2008年4月宣布了购买外汇储备计划[1]。实施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通常在即期和衍生品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一般采取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应对外汇流动风险,紧急情况下,也会进行资本管制。大多数国家都避免公布外汇干预的信息,倾向于实施透明度较低的干预措施。

(一)在即期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智利、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秘鲁和乌拉圭等拉丁美洲国家中央银行往往在即期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干预。为了减少货币投机,中央银行更多地使用即期外汇市场干预,在即期市场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外汇市场大幅波动。

(二)通过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干预

随着外汇衍生品市场的不断丰富,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逐渐增加使用外汇远期、期权和掉期等衍生品工具干预外汇市场。巴西主要在远期和掉期市场进行干预;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非等国会在货币掉期市场进行外汇干预。哥伦比亚、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的中央银行主要用外汇期权干预外汇市场。

(三)对外汇交易征税

为缓解资本大规模流动造成的汇率波动,部分国家对外汇交易直接征税。因面临本币升值加快和资本流入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2009年10月,巴西针对流入本国进行证券和债务投资的资金征收2%的金融操作税(IOF),并于2010年10月将税率提高到6%,征税范围扩大到衍生品交易[2]。2010年10月,泰国恢复征收预扣税,对国外机构投资者和居民投资者购买债券分别征收15%和14%的预扣税。为了抑制大量投机性外汇流入,韩国于2011年1月恢复对外国投资者购买国债和货币稳定债券征收14%的预扣税。此外,还于2011年下半年征收宏观谨慎稳定税,征税对象是国内和国外银行持有的非存款外币负债。

(四)无息准备金

无息准备金制度要求境内借款人或境外投资者按流入资本的一定比例以规定的币种在中央银行存放一定日期,但不支付利息。2009年,巴西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持有短期即期外汇头寸的存款准备金应多于10亿美元,2010年12月,将定期存款的无息准备金率从15%提高到20%,2011年1月,对银行在现金市场上对美元的短期头寸征收准备金。哥伦比亚为了降低杠杆,对流入国内进行证券投资的资本征收50%的准备金,对从外国获得的借款征收40%的准备金。阿根廷规定,资本流入的无息存款的准备金率为30%(金融业和非金融私营部门的金融负债)。从2010年12月开始,印度尼西亚将外汇存款的准备金率从1%逐步提高到8%。以色列也对与非本地居民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征收存款准备金。

(五)其他宏观审慎措施

一些国家采取直接限制银行外汇头寸、扩大本国资金投资于海外的比例、对外汇资金投资于本国证券的规模设置上限等其他宏观审慎措施(见表1)。以韩国为例,2009年推出了严格的外汇流动性标准,以减少银行外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提高流动资产的质量;还限制外资银行贷款规模,规定企业远期合约与潜在出口收入比例上限,避免企业部门过度的外汇杠杆。2010年,韩国规定了银行外汇衍生品头寸与其资本比率上限,进而减少银行向企业提供远期合约而产生的短期外债,从而降低银行杠杆,防范资本突然撤离带来的冲击[3]。

(六)直接进行资本管制

在面临大规模资本流动冲击的情况下,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更多是选择资本管制(见表2)而较少选择宏观审慎管理工具[4]。大规模资本流出往往意味着本币急剧贬值、经济形势恶化和金融市场动荡,市场调控机制趋于失灵,主要基于市场化机制进行间接调控、相对温和的宏观审慎政策可能根本无法抑制资本流出相关风险。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只有采取直接阻止资本流出、冻结外汇市场交易等管制措施,才能确保宏观经济金融稳定不受到更大冲击,简单的、覆盖面广的、直接的资本管制在危机时刻最为有效。

二、外汇干预的效果

(一)外汇市场干预会影响汇率水平,且在封闭的市场效果更好

Gustavo Adler,Noemie Lisack and Rui C. Mano通过收集52个国家1996―2013年月度数据的研究表明,外汇市场干预会影响汇率水平,外汇市场干预是应对本币升值或贬值压力有力的工具,购买GDP 1%数量的外汇将使名义和实际汇率分别贬值1.7~2%和1.4~1.7%[5]。当一国货币被高估时,外汇干预更有效,这一现象在拉丁美洲更为明显。此外,外汇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一体化程度,金融一体化程度越高,外汇干预的有效性越低,即在封闭的市场干预效果更好。

(二)限制银行外汇头寸的宏观审慎政策效果明显

限制银行外汇头寸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减少货币错配风险。如韩国针对银行系统漏洞采取的措施成功地防止了银行外债大幅增加,特别是规定企业远期合约与潜在出口收入的比例上限,以及外汇衍生品头寸与其资本比率的上限,使得韩国短期外债占比明显下降。截至2013年6月末,韩国短期外债占比29.1%,创1999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远低于金融危机时期最高点的51.9%(2008年9月),从而减少了韩国对外负债的延续和宏观金融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

(三)征税对汇率走势的长期影响不大

巴西实行的金融操作税只能在短期内使本币贬值,无法对汇率形成长期持续影响。由于资本流入获得的较高收益抵消了税收成本,金融操作税无法使非本地居民在期货市场的外汇头寸大幅减少,反而会影响外汇利率掉期市场的流动性,金融操作税真正的影响是鼓励国外资金流入期货市场进行套利。泰国征收的预扣税减缓了短期资金流入,但只是暂时的,资金很快就恢复流入。国外短期资金流入减少源于征收预扣税的不确定性,而非增加债券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此外,韩国征收的预扣税和宏观审慎稳定税对资本流入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四)外汇衍生品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套期保值渠道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的外汇期货市场发展快速,发挥了较好的套期保值功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控制汇率风险的工具,交易量已经占全球外汇期货市场的79%左右。以俄罗斯为例,在2014年12月的卢布危机中,卢布外汇现货市场交易额急剧萎缩,许多银行停止报价,卢布外汇远期的交易成本增加10倍以上,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但卢布外汇期货市场仍然保持连续的双边报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恐慌,且交易量大幅上升,成为危机中市场参与者重要的套期保值渠道。

(五)提高汇率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并不冲突

大多数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货币和金融稳定,金融危机后,外汇干预更加强调降低本国经济风险,如降低货币投机压力、减少通胀风险和抑制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汇率弹性有所提高,韩国和新加坡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倾向于烫平外汇市场波动性而非抑制本币升值。韩国更富弹性的汇率政策有助其实行更为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波动性增大也并没有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6]。

(六)调整利率无法阻止本币升值或贬值

为了防止更多资本流入本国,发展中国家往往实施低利率政策,即使通胀水平日益上升,政策制定者也不愿提高利率,这段时期的政策利率明显低于过去同一通货膨胀率时的正常水平。2009年,南非和土耳其下调利率应对国外资本流入,土耳其将政策利率下调75个基点,至历史最低,并大幅降低隔夜拆借利率,以阻止资本流入。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较低的政策利率无法阻止本币升值。2014年,为阻止卢布下跌,俄罗斯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7%,以吸引交易者买入卢布,但这不仅没有阻止卢布贬值,反而抬高了借贷成本,进一步打压俄罗斯疲弱的经济。

三、对我国汇率改革的建议

(一)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控制外汇杠杆水平

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增强我国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弹性,包括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限制银行未平仓的外汇头寸、限制银行对外汇资产的投资、限制银行的外汇贷款、对本币与外汇债务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对贷款/价值比率(LTV)设置上限、限制国内信贷增长、对贷款集中度设置行业限制等。同时,进行压力测试,衡量一定幅度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会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举借外币负债企业的债务负担,对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限制和管理,从而间接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二)扭转人民币贬值预期

一是打击离岸人民币市场做空人民币势力,抬高做空成本,而非直接在离岸市场进行干预。持续干预离岸人民币市场不但难以实现稳定汇率预期的目标,还会造成外汇储备的不断流失,从而形成外汇储备降低――离岸人民币汇率下跌――进一步抛售外汇储备稳定人民币汇率――离岸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二是促进实体经济加速回升,扭转人民币贬值预期,让当前中国的各项经济政策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三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和交易媒介,扩大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增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预期。四是强化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动,引导市场转变对人民币的看法,不再视其为与美元挂钩的货币。

(三)防范资本短期内大幅流出中国

2014年以来,在24种交易最为广泛的新兴经济体货币中,有20种呈现不同程度的贬值,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并未出现大规模赤字,资本项目下的资金外流是货币贬值的主要原因。应密切关注资本和金融账户,建立国际资本流动监测预警机制,防止频繁和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在大规模资本流出等危机状态下,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更强,可通过对跨境资本征收托宾税、规定流入资本最低存放期限等措施进行暂时性资本管制来抑制短期资本异常流动,减少市场波动。

(四)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

印度、南非、巴西和韩国在推出外汇期货产品时都实行外汇管制政策,这些经验表明,外汇管制下推出外汇期货产品是可行的,外汇期货市场并没有影响场外外汇市场的稳定发展,并且逐渐形成场内和场外两种外汇市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应丰富汇率套期保值工具,引入外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增强外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鼓励更多交易者参与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在岸人民币市场定价权,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控制汇率风险的工具。

(五)提高外汇干预透明度

尽量提高外汇干预透明度,以免让市场感到意外,产生大幅波动,使干预行为不至于影响到资产价格,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向市场传递汇率政策的未来方向,确保干预结果使市场汇率更接近其由实体经济所决定的均衡水平。

(六)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

为了应对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必须灵活运用所有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协调。增加国内货币的有效供给,缓解经济主体面临的收入约束,实现货币供给向货币支出的转化,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减少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Gustavo Adler and Camilo E. Tovar.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 A ShieldAgainst Appreciation Winds?[M].IMF Working Paper,July,2011:7-8.

[2]IMF Strategy,Policy,and Review Department.Recent Experiences in Managing Capital Inflows―Cross-Cutting Themes and Possible Policy Framework[M].February 14,2011:30-31.

[3]孟夏.宏观审慎视角下的资本流动管理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4(9):20-23.

[4]Jonathan D. Ostry,Atish R. Ghosh,Karl Habermeier,Marcos Chamon,Mahvash S.Qureshi,and Dennis B.S. Reinhardt.Capital Inflows: The Role of Controls[J].February 19,201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