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第1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 SDR 政策

一、引言

2016年7月24日,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报告认为,在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的第五种“入篮”货币。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是IMF认定的五种‘可自由使用’货币之一。”根据IMF的规定,IMF官方交易使用SDR或可自由使用货币来进行,这些交易包括向IMF缴纳份额、IMF向成员方提供贷款和成员国向IMF还款、IMF向成员国支付利息等。

如此看来,人民币的权重超越了日元与英镑,低于美元和欧元,成为SDR中第三大储备货币。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这是人民币推向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对世界和中国是双赢的结果。这些数据令人振奋,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人民币加入SDR之后面临很多困难要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提出主题为“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聚焦宏观管理题,深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阶段后的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及其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宏观金融风险。报告提出,应基于国家战略视角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为实体经济稳健增长、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目标提供根本保障。

二、人民币加入SDR后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SDR为信用资产,在现实交易中很少用到。‘国际化货币主要包括:跨境交易结算与投资;进行人民币资产投资;国际储备货币。’这也是人民币目前在国际上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加入SDR并不意味着强制,各国仍有自己选择人民币储备或使用人民币结算。但是,通过加入SDR,人民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可以加大各国增持人民币为储备货币的信心,从而增加对中国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国将迎来更多的投资,大大促进了人民币从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逐步升级为投资货币,加快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规划蓝图和中东欧投资战略的实现

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规划,以及我国推进的中东欧投资战略,人民币在跨境交易结算与投资的作用,影响逐渐加深。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物流领域、交通领域和能源安全领域的基础实施建设项目,这些领域的发展将不断扩大。各种基建项目的投资,涉及到出口固定资产,以及基建项目的融资等,都将会大量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从而更加迅速的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到2015年底,“中国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近30%,全球贸易结算的人民币股票推高至3.38%。综合指数RII(反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的量化指标),达到了3.6,五年的增长率超过十次。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达到7362亿元,比去年增长294.53%。”

三、人民币加入SDR后国内外带来的挑战

美联储从2015年开始提高利率,美元指数持续上涨,造成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我们更多的国内资本向外流动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欧洲因为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央行宣布实施负利率的利率政策,欧元大幅度贬值。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元的贬值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中国经济的国际形势可能会更加艰巨。从国内的问题来看,产能过剩,私人投资资本下降造成了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和股票市场的灾难,据统计,“2015年超过200000亿元的市场价值蒸发”,再加上外汇市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汇率调整,离岸市场的流动性直线下降严重萎缩。这些变化令国内外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确定性。

四、人民币加入SGR后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政策

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为使人民币加入SDR推出了很多项改革措施,2015年8月IMF题为《SDR估值方法评估――初步考虑》的报告:“8月中旬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0月下旬宣布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11月初推出便利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措施。”

在中国银行进行了这些政策改革中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杠杆率和跨境资本的净流入是改变以往单向驱动关系周期性关系,和短期资本流动已经足够影响资本市场价格和杠杆水平。有显著增加资产价格联动和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财务风险,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更敏感。不能积极开放资本账户,有必要加强全口径资本流动监测。

就汇率来说,当前人民币汇率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境外还是境内的人民币汇率,而且时间不同,人民币汇率也会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民银行以改变改变国内人民币汇率为导向,形成机制,但人民币汇率的起伏依旧很大。还有一种方案:便利国外中央银行机构,更容易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可以将人民币汇率调整在国内外趋近,但效果仍在进行测试,不能作为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资本账户不会马上就全面开放,国内外外汇市场不是完全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一个代表性的人民币汇率,如何让境外人民币汇率趋近境内汇率,这是一个难题。

而在利率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了三月期国债,评估结果认为中国匮乏在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中国的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选取代表性利率比较艰难事实上,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也不得不面对的选择代表利率,前中央银行确定基准利率是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后,这个利率只是参考。

五、德国和日本国际化之后的政策调整

国际金融经典理论认为:“开放经济体的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等宏观金融政策目标中只能三者选择其二。”德国有着我们国家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德国在货币国际化后把稳定初始汇率放在第一位。为此,甚至不惜再一次开启资本管制,令金融市场发展暂时停止,使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这不仅为维持德国了经济上的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巩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更是为长期稳定马克汇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选择的政策调整路径不是很恰当,对国内经济和金融运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德国的货币国际化成果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同样的例子还有日本,日本太过急于求成,高估了实体经济的能力来应对汇率的升值的影响,而且不稳定日元。加上内部宏观经济政策错误,从根本上破坏了国家的实体经济,使得日元的国际化水平的快速下降。

六、结束语

我们通过德国和日本来总结前车之鉴:政策调整不能焦虑,在放开汇率和资本账户前,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管理部门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我们要应对汇率波动的过程中把从“货币政策独立+浮动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货币政策独立+管理浮动汇率+有限的资本”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但也尽快适应跨境资本流动,使国内金融市场不被影响,调节金融机构的机制,和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还要特别注意预防各类风险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欧阳觅剑《人民币加入 SDR 后还要面对新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2015 年/11 月/17日/第 004 版.

[3]杨长江,姜波克编著国际金融学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4.

[4]张茉楠.人民币加入SDR推动国际货币体系重大改革.金融与经济,2015,12:1.

[5]统计年鉴 中知网.

[6]王雅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民币国际化历史借鉴与态势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7]金辉《经济参考报》人民币国际化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2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RQFII;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又称为“小QFII”。简单地说RQFII就是,境外机构投资者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于境内资本市场的一种投资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人民币币值的稳步上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前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又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主体的香港积压了大量的人民币存款,截止2011年6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达至5500亿元,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迫在眉睫。2002年QFII投入市场至今已有十年多的时间,法规制度及市场体制等都已作出了相应改善,为RQFII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QFII业务开展以来,学术界广泛看好RQFII的业务效应。其中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2011)在国内较早对RQFII做出研究,指出不断增多的香港人民币数量和高涨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小QFII的推出创造了有利机会,对完善人民币资本的运作循环,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方(2012)详尽分析了RQFII业务开展的意义,他指出RQFII业务的开展为境外人民币投资提供了渠道,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为中资金融机构创造了业务机会,推动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RQFII的发展现状

2011年8月7日在国家“一二五规划与两岸经贸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中提到关于发展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问题时,首次提出允许RQFII的发行,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期间RQFII市场运行效应良好,发展速度很快。本文主要从试点资格,投资额度,投资范围三方面来描述RQFII的发展现状:

1.资格条件

发行初期试点资格条件较为苛刻,仅允许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参与试点。在这一年间,香港试点机构普遍表示境外投资者对国内资本市场具有很高的热情,从而更多的机构希望参与到试点工作当中,于是在2013年年初的新的试点办法中资格条件明显放宽,境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香港子公司或注册地及主要经营地在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都可参与试点。

上表为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所公布的数据

2.投资额度

有了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资本市场的高涨热情及QFII十年经验积累,相比QFII而言RQFII额度的扩张相对较快,2012年间两次增加RQFII额度,截止年底RQFII总额度已达到2700亿元,已确认批复额度为700亿。郭树清还表示在2013年间RQFII额度将翻倍增长,且可能在台湾增发RQFII额度1000亿元。

上图数据均选自于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左图为QFII每年批复额度及累计批复额度趋势线,右图为RQFII每月额度批复及累计额度批复趋势线

3.投资范围

首批RQFII规定产品中80%的比例为固定收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占比不得超过20%,且第二批RQFII全部用于投资RQFII-ETF产品,致使目前RQFII在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过于单一。投资限制虽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不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投资者的热情。RQFII法规修订后,投资比例限制取消,试点机构可以自由决定资金配置。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到国内证券市场当中。

三、RQFII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制度条件还相对落后。下图为各国际主要货币在当今金融体系中所占比例,可轻易看出人民币现今离国际货币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货币职能体现也多在于周边国家。RQFII业务的推出是人民币向外走的重要一步,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加强与港澳台及周边国家的联系

日本,德国国际化经验表明面对美国这个强大的敌人,单枪匹马的推进国际化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首先实现人民币周边化,努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RQFII业务的推行为境外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途径,调动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性,为人民币周边化的完全实现提供了契机。

“四币整合”即模仿欧元模式将澳元,台币,港币与人民币四币合成一种货币,这将极大地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底RQFII首先香港试点,港澳台三地的投资者都分别表示了对内地资本市场的热情,特别是台湾投资者,因此郭树清表示近日里拟在台湾增加RQFII额度1000亿元。RQFII业务实践仅有一年的实践,作用意义并不显见,但从长远来看必然有助于内地与港澳台四地经济的紧密联系,为实现“四币整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累力量。

2.有助于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那么就需要一个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为货币流通提供服务。RQFII为A股市场带来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又第二批RQFII额度全部用于A股的ETF基金投资,促使我国A股市场接轨国际,有助于改善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体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更加成熟,逐渐趋于国际化,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内部支撑打下基础。

离岸市场对交易活动制约限制的要求较少,货币可以更好地在离岸市场上发挥其固有的货币职能,因此,成熟的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而香港凭借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和其作为亚洲最大金融中心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成为了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最佳选择。RQFII最初在香港发行直接表明了我国对建设香港离岸中心的决心,同时也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

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有利于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货币的自由兑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RQFII业务是我国推进“证券投资”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一步,为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了大量的资金。RQFII业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对额度的控制来控制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并在RQFII试点初期通过投资比例等措施对流入资金进行相应的流向指导,为“证券投资”项目开放的安全过渡提供了保障。

同时RQFII业务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加强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且建立健全人民币回流渠道是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必要条件,有助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循环流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RQFII业务的潜在风险

RQFII业务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前进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然而其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1.国际热钱大量涌入,降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

稳定的货币币值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而币值稳定主要体现在国内物价的稳定与对外汇率的稳定。

RQFII业务可能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在短期内会引起国内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汇率也会在短期内由于热钱的冲击而继续上扬。而从长期看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相对落后,国内A股市场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并不强,现今国际游资大量持有人民币主要在于人民币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升值的预期,而随着时间的前进,人民币汇率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时,可能会造成国际游资的大量外逃,1985年日本“经济泡沫”,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97年的东南亚危机都是由热钱的大量外逃所引起的。这会极大地动荡我国金融市场,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加重跨境结算“跛足”现象,美元储备大幅上升

跨境跛足结算实质是拿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换取境外低收益的美元、港元资产,贸易规模越大我国损失越多,近几年,跛足现象有所缓和但现象依然存在。

RQFII业务的推出,在某一层面更进一步增加了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产的兴趣,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通过不对称结算的方式流向境外,极大地加剧央行冲销压力,外汇储备急速增加。日本国际化失败的经验表明,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尽量摆脱美元的控制,这是我国国际化推进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且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便是摆脱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与降低美元汇率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于跨境结算跛足所致的大量增加的美元储备,显然使得我们暴露在更大的汇率风险之下。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跛足”现象而放任自由,随着RQFII业务的扩张,回流渠道的不断拓宽,美元储备大量增加,定会使人民币国际化陷入两难境地。

3.加大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的可能

RQFII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人民币境外循环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也加大了我们陷入货币国际化的“迂回陷阱 ”的可能。日本国际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日元流出并没有被金融机构及企业作为交易工具等使用,而是间接地迂回了国内市场,亚洲特别是香港只是日元迂回的中转站,日元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货币职能。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RQFII业务是参照韩国、台湾QFII模式,结合两地成功实现资本开放的经验实施的。业务开展以来,进展速度很快,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额度便高达2700亿元人民币,且广受境外投资者的欢迎。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加强了与港澳台及周边各国联系;2)促进了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

同时,随着RQFII的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面临一些问题并相应的要采取一定措施:第一、RQFII必然会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因此RQFII额度的扩张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发展速度不能过快,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金融创新,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第二、跨境跛足现象可能会随着RQFII业务的开展而有所加重,必将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因此要加速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并且切实把握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管制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三、谨防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这需要国内市场为人民币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力量,要加速市场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国际循环的范围,为海外市场提供更多种类的可交易人民币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与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应多借鉴他国经验,少走弯路,遵循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步骤,一步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2]唐浩.人民币国际化演化与实现路径.科学出版社,2012.4.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8.

[4]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10.

[5]方.中信银行总行.RQFII业务的意义及发展趋势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05).

[6]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小QFII与人民币国际化,2011.

[7]陈革.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行政事业资产,2012(05).

[8]高翔.QFII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世界经济,2001(11).

[9]陈明亮,李建军,周胜胜,叶银.日元国际化模式比较研究及对人民币的启示.货币银行,2011-9.

第3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对外贸易 汇率

一、引言

汇率是货币全球运动过程中必然的现象和结果。什么是汇率、汇率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我国现有的汇率机制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有助于理解我国人民币升值现象的。汇率,简单地讲,就是一国的货币相对于另外一国货币的价格,把隶属于不同货币使用区的人联系起来。汇率是宏观经济的基本变量,一国的货币政策往往会牵扯到汇率问题,进而影响到其进出口业务,最终对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由此可知,一国的各类商品的价格和资本价格不仅受到国内的经济环境状况影响,在全球化下,还受到其他贸易国的经济运行的影响,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便是通过汇率这一关键变量也发挥其作用的。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也一直保持着巨大顺差,这对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很大的内部压力。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就曾一度高涨,但是随着各国的经济逐步苏醒和发展,国际上的舆论似乎减弱了,然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再次把人民币升值推到了国际舞台的风尖浪口,美国不断使美元贬值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正遭受着空前的经济和政治压力,而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这类主要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家的经济将造成深远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原因简析

1.内部因素

从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上来讲,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直接来源是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我国外汇的供给大于外汇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上我国政府对外汇的严格管制及我国采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这些都间接地限制了外汇的需求,为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奇迹,其中外商投资是重头戏,然后便是我国的对外贸易,这也是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之一。然而外商投资需要我们人民币弱势来吸引,同时对外贸易也需要人民币贬值来增加竞争力,这促使了我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偏向于保持人民币低位运行。这为未来人民币升值埋下了巨大的内部压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其自身来说也是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另外,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不断攀升,我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外汇储备在有些阶段同比增长近百分之八十,这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促使人民币升值压力。

国内舆论造成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使投资者热衷于人民币投资,以期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再者国外资本的进入,尤其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这带动了国内投资,增加了我国内部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人民币供给比需求小的时候,人民币升值压力便不言而喻了。

最后,近期为应对金融危机,尽早实现经济复苏,国外各大经济体不断降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我国逆行道而为之,为了控制国内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提息,这便在国际上形成利率差,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大量热钱不断涌入或打算进入中国市场,这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对人民币的需求,进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2.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发行大量国债,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中国不断购入美国国债并成为美国第一大国债持有国,同时通过美元贬值是人民币被动的升值。在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经受住了考验,这令美日欧盟好生羡慕,他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上给他们的重要造成巨大的逆差,是在向他们输出通货紧缩。为此,由于进入WTO以来,关税不再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壁垒,他们便变相地筑造其他替代壁垒,比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等等,然后借助国际舆论,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一直以来美国都独断地把中国列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国”,并将其作为借口,鼓动其盟国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为美国经济不景气埋单。另外,经过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加上美元大幅贬值,和国际以及国内的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国际热钱不断流入,这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有利于我国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国内可以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国际商品,有利于增加我国对国外消费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整体产业的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还可以增加中国普通居民的收入,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会加强,进而可以为国内扩大内需提供支持。

缓解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崛起,我国对高技术设备、能源以及各种大宗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国内的替代品稀缺,这加剧了对原材料进口的需求。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原材料进口成本,减缓国内由于此类商品供给紧张而造成的物价上涨,减少国内企业制造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油价,以及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现象不断凸显,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增加房地产的供给,这就对我国钢材,建筑材料等提出了高产量高质量的要求。人民币升值,增加了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的进口,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的进一步大幅上涨,缓解农产品的价格上扬。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控制当前的物价上涨,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减轻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压力,有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将会为国内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带来利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步伐,减少国内企业参加国际企业并购或者直接对外投资的成本,加快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然而,海外投资需要很高的投资风险管理水平,我国企业家们普遍缺乏战略意识和全球国际化思维,对国际资本运作规则了解不深,倘若在这些条件形成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人民币的突然升值,国内企业在缺乏海外投资的情况下受利益驱动,盲目参与国际收购,很容易造成国内资金的外流和浪费,遭受巨额亏损。

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为我国对外贸易创建有利的金融环境。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加强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可以为对外贸易活动提供有利的货币结算平台和方式,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实效性。此外,升值还可以减少对外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摩擦。

2.消极影响

抑制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出口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传统的出口产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服装,机械,轻工业制造业等。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基本上均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部,即在整个全球产业里中,处于创造价值最低的部分,相关企业的利润基本上来源于低利润基础上巨大的交易量,竞争力不足,基本上采取低价措施来获得市场份额,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增加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价格,抑制了企业的出口,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家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伤害。

恶化国内市场环境。由于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出口环境恶化,阻碍出口贸易,由此,对外贸易的相关企业有可能将国内市场作为其产品销售目标,而国内需求向来都不充足,而且几近饱和状态,这种情况下,习惯于利用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出口类企业有可能采取价格手段竞争,这将引起国内市场混乱,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最终影响到我国国内和国际贸易状况。此外,人民币升值,进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将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我国相关企业造成伤害。

不利于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外资便相对地贬值,这就增加了外商在华的投资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减弱了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由于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实行了许多年,很多外商企业在华已经发展到了稳定成熟的阶段,获取的利润也在逐年增大,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提高其外汇利益,在利益驱动下,有可能加大国内资本外流,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完整性造成不利影响。

四、结论

当前,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我们必须逐步推进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经济和企业一定的缓冲阶段,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扩大内需,使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轮之一,逐步改变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的局面。积极推动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稳中求进,根据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来推行汇率制度改革,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点,保障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罗永昌. 浅论人民币升值问题[J]. 资料通讯, 2005(10):2

第4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投资;股市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货币政策的3大工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可以银行重新调整其资产结构及业务活动。

1、准备金率下调概况

存款准备金,是保证客户提取存款需要所设置的准备金,其中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一部分为按照所吸收存款按照一定比例转存于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11月30日、2012年2月18日和2012年5月12日三次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0%,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6.5%,每次下调均意味着释放4000亿左右的流动性。

2、下调准备金率的原因

2.1应对央行占款影响,减轻商行资金负担

下调准备金率是为了应对央行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被动紧缩的影响。央行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同时也是央行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由于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规模减小,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

同时,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负担过重,降低了其竞争力,这在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使得处于转轨时期的国有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

2.2财政支出流动性紧张

我国财政资金紧张,农村电网、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环保、保障性住房等五个领域的"十二五"计划投资均在万亿元以上,因此预算外新增资金很可能向这些领域倾斜,为了缓解市场中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下调准备金率是其中一大手段。

准备金率的降低货币乘数的变大,从而提高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货币供应量加大,利息率降低,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增加,改变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转变的重要方面。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一个信号,即央行将采取行动,缓解当前货币市场资金偏紧的状况,增加市场流动性,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

2.3股市不稳定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对股民形成乐观预期有帮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给银行带来数千亿元可贷资金,利好银行股,同时贷款增加也可以为实业投资提供资金,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总体上对经济和股市有提振作用;其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通过影响股票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指数。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能增加股票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导致股票价格指数趋于上涨;第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股票市场结构产生影响。准备金率的上调会直接影响市场资金供给,资本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大,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小,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重工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轻工业类上市公司的影响。

3、准备金率下调影响

3.1贷款申请相比更加容易

法定准备金率的降低使得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从而提高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的能力,这种调整能解决一些人的贷款申请问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银行口袋紧缩,贷款成为一大难题,而准备金率三次连续的下降使得银行流通的钱增加,贷款规模扩大,利润空间增加,这样一来,银行储蓄压力有所减轻,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部分资金释放,从而使个人房贷、车贷等申请难度大幅度降低。

银行靠贷款扩张来赚取利润。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了银行业的贷款冲动。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拿去放贷款,进而获取更多息差,因此,银行业是显而易见的受益者。

3.2振奋股市、楼市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相当于一次性释放4000亿的资金,必会有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减低了对银行和开发商的正面冲击,缓解买房人的内心矛盾。然而国家又担心楼市过热,导致泡沫加剧,中央又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缓解。不直接流入房地产业的资金也会投入制造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其他政策重点工程建设,也是对房地产业的间接支持。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同时也会振奋持续低迷的股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为股市的上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下调准备金率并非都是有利的地方,它会不会使通货膨胀现象有反弹,物价会不会再次涨幅呢?此次下调在会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亦或者是导致通胀卷土重来呢?

物价水平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我国基本上以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的物价水平,从CPI上看我国通胀压力较大,而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在长期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加剧,但是总体来讲,它带给中、小企业还有人民的福利远远大与这些不利影响,通过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向社会公共传递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的信号,稳定投资,提高内需,刺激消费,通过政府的导向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推动力。

总体而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盘活国内经济,基于目前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又提高了人民币的流动性,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少岩,张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013(05).

[2]刘杰.怎样认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J].望,1998(11).

[3]许雅妮.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股价的影响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2013(05).

第5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外汇外汇储备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关于外汇储备是否过多的争论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出“最优”规模,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外汇储备存量。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我国外汇储备是否已经超出可容忍的限度?笔者拟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怎样看待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国外汇储备为-12.96亿美元。此后外汇储备开始逐渐增加,但年均增长数量有限,从1981年的27.08亿增加到1996年的逾千亿美元,共花费了15年时间,其间外汇储备年均增加额只有68亿美元。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外汇储备开始超常增长,由2000年的1655.74亿猛增到2005年底的8188.72亿美元,5年中年均增长1307亿美元。特别是2004和2005两年中,外汇储备更是以每年超过2000亿的增量递增。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不仅引起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也引发了外汇储备是否过多的争论。笔者认为,虽然外汇储备的超速增长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面对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势头。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而且,相对于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的外汇短缺而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从根本上说利大于弊,更应值得我们欣慰。

(一)外汇储备增长是我国对外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一国外汇储备的存量来自国际收支顺差的积累,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通常则是该国对外经济实力占优势的客观反映。因此,面对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不能仅仅囿于外汇储备本身的数量增减而评判其利与弊,而应结合我国对外经济实力的变化来分析其得与失。以此而论,笔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对外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重要标志,而且只要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对外经济实力还会继续增强,这就意味着我国外汇储备还将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

经验表明,作为一国经济实力变化的结果,外汇储备的增减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并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除去个别储备货币发行国和一些石油生产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及数量增减与其经济实力相关程度较小外,大部分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动都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对外经济实力变化的必然反映,一国外汇储备政策虽然可以影响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但这种影响只能是暂时的,影响力度也是有限的,它并不能改变外汇储备随一国经济实力而变动的客观规律。我国建国以后外汇储备的变化轨迹就是有力的佐证。建国以后,由于外汇极为短缺,我国一直实行极其严格的外汇管制。试图以此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积累,但由于经济落后、实力薄弱,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给我国带来国际收支的长期巨额顺差,也没有带来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从1950年~1979年的30年间,外汇储备的数量一直在个位数以内徘徊,1980年甚至出现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的现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同样实行严格外汇管制,但由于经济实力不足,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也十分缓慢,从1981年到1990年,经过十年积累,我国外汇储备才由27.08亿元增加到110.93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外汇储备才开始加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几年中,尽管我国采取了诸如放松外汇管制、冲减外汇储备增加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人民币升值等措施,但作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必然反映,我国外汇储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以致2005年底达到8188.72亿美元的创记录规模。上述现象说明,在外汇储备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函数关系中,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是自变量,外汇储备则表现为因变量。只要我国经济增长是健康的,只要我国经济实力是快速增强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就是必然的。

如果忽视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的这种依存关系,一味刻意打压外汇储备的增长。最终必然付出抑制经济增长的代价。

(二)外汇储备的增长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了物质基础

无论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考察,还是从人民币自身的演变规律分析,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并最终走向国际化,都将是人民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货币自由兑换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拥有的国际储备资产数量与其货币的兑换性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代美国之所以能够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就是因为美国集中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近60%的黄金储备;中东一些产油国的货币之所以能够自由兑换,并不是因为其经济多么发达,而是因为其储备有大量的石油美元。

同样,多数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本国货币的兑换。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外汇短缺、储备匮乏。我国外汇管制的演变过程也证明了外汇储备和货币兑换性之间所具有的这种正相关关系。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汇储备的极度短缺使我们不得不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完全禁止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改革开放以后,外汇储备的逐步增长,才使我们有条件于1994年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此后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有了进一步积累,我们才于1997年正式接受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2002年以后,也正是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继续高速增长,我国才开始出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管制放松的迹象,如放宽部分资本项下的购汇限制、放宽企业购汇对外投资的限制等。这充分说明,雄厚的外汇储备实力是实现货币兑换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当我们欣喜于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或否认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更何况我国目前所谓的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还不等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人民币资本项下也仍然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这就意味着人民币距真正的完全自由兑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要最终达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真正完全自由兑换的目标,外汇储备还应当有进一步的积累。那种一方面赞成将完全自由兑换设定为人民币的终极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又对外汇储备的增长忧心忡忡的观点。显然是忽略了外汇储备与货币兑换性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相关关系。

(三)外汇储备的增长为我国降低金融风险、防御金融危机提供了物资力量

受改革开放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金融领域积累起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其突出表现就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过低。例如,据较为保守的估算,债转股之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高达17000亿元左右,约占总资产的39%;1999年剥离近14000亿元不良资产后。到2001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又升至25.4%;经过2003年贷款总量高速增长稀释后,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达20.36%①。而根据2000年的数据,世界前20大银行的坏帐率仅3.27%;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分别只有2.7%和3%,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大约是这些比较有效益的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的8倍②。就资本充足率而言,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不足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15%外。其余三家银行分别为建设银行6.91%,工商银行5.54%,农业银行则更低③。到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降为平均4.61%。为了降低日益严重的金融风险,也为了提高“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2004年1月国务院宣布动用450亿美元(相当3720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为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补充资本金。经过这次补充之后,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尽管对于动用国家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理论界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一个客观事实则是,通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外汇储备实际上充当着降低金融风险物资后备的重要角色。假如我国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积累,我们便不可能通过外汇储备的动用实现对急需增加资本金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这至少会拖延国内金融风险消减的过程。

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仅来自国内金融业风险的积累,还来自强大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因为,在不断加深的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中,金融的连接效应日益强化,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与传导速度早已超出人们的反映能力与驾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外汇储备无疑可以成为应对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防御金融危机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武器。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中各国不同的遭遇更彰显了外汇储备在抵御投机资本冲击、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中的重要性。当年泰国如果有足够宽裕的储备资金,金融危机可能就不至于恶化、蔓延为整个区域的金融灾难;韩国如果有充裕的储备资产,也不至于沦落到政府号召国民出卖手中金银饰品给国家,以便换取美元、帮国家度过难关的境地。相反的情况则是,中国香港地区虽然也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但其拥有的大量储备资产以及政策策略的有效性却成为香港保卫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年也正是因为有一千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支撑,才使我国政府有底气在国际投机资本的猛烈冲击面前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并由此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充足的储备做后盾,香港会成功狙击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人民币会在周边国家普遍陷入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独善其身、保持稳定。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已成为过去,但未来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国际投机资本仍有可能再次兴风作浪,由此引发新的区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继续保持我国的储备力量。以防患于未然。那种一看到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就大声叫停的观点,无疑于“好了疮疤忘了疼”,因而是很不妥当的。

(四)外汇储备的增长对扩大需求、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年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此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是需求过旺、通货膨胀;此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则演变为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经济运行特征的这种变化迫使我们将注意力从以前的治理通货膨胀转移到扩大总需求上来。总需求由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部分构成。国内需求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则通过进出口来体现,即国外需求的净额表现为进出口的差额。因此,要扩大总需求,实现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就必须同时扩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以及国外需求。扩大国外需求的实质是在政策措施上鼓励多出口,并尽可能地少进口,以便实现贸易收支的正差额(即顺差)。而在不考虑资本帐户和经常帐户中其他项目收支的情况下,贸易项下的顺差必然引起外汇储备的增加。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实际上反映着扩大外需政策的有效程度。

如果外汇储备是持续增加的,就说明进出口保持着持续的正差额,国外需求的净额在不断扩大。这对增加国内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就会发挥积极作用;相反,则会对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作用。1996年后,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由1050.4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8188.72,这意味着我国扩大外需的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即使按照现行1:8.05的汇率计算,10年中增加的7138亿多美元的外汇储备也相当于增加了大约57463亿元人民币的国外需求。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量,我国至少要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更长的时间。

当然,依靠扩大贸易顺差、增加外汇储备来解决总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问题,并不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方法,就本质而言,这种扩大外需的政策带有“以邻为壑”的特征,它引发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经济摩擦。因此,从长远来看,扩大总需求仍要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但是,抛开外汇储备增长所涉及到的这种国际经济金融关系不论,如果仅从我国自身的利益来衡量,我们不得不承认,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我国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五)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并非多到不可容忍的限度

面对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存量,很多人发出了外汇储备“过多”的警告。作为一般常识,笔者也非常认同“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的金融学定理。但对于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已经超过可容忍限度的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

1.以3个月的进口额作为衡量外汇储备是否过多的标准并不科学。对于任何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无疑是将外汇储备保持在“最优”规模以内,使之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但问题在于,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或标准来衡量一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否“最优”。国际上通常将满足3个月的进口额作为判断的标准,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以2005年我国进口额6601亿美元计算,我国只需保持1650亿美元外汇储备即可,现有的外汇储备确实已经“过多”。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并不科学,理由是:首先,它仅仅考虑到外汇储备对进口的保障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国际经济交易对外汇的需求。众所周知,进口虽然是对外汇储备的最大宗需求,但并不是唯一的需求,除了进口之外,劳务的输入、对外债务的归还等同样需要有外汇储备的保障。如果再考虑到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应对金融危机、应付各种突发事件以及未来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等所需保有的储备量,则很难说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过多”。其次,3个月的进口额只是外汇储备的最低警戒线,并不是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标准,因此,以此为依据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过多并不恰当。第三,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很少有国家完全按照这一控制标准来规划本国外汇储备的存量。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凡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外汇储备存量都是非“最优规模”。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用3个月的进口额这一单一、固定的模式作为衡量我国外汇储备是否“最优”的尺度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2.我国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并不是最高的。一般的观点将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不超过10%作为衡量外汇储备是否过多的标准,笔者认为。这一指标也只能作为外汇储备的最低警戒线,并不能用来衡量外汇储备是否过多。

而且,各国的这一指标相差悬殊,没有迹象表明超过这一指标的国家的外汇储备就是过多的(见表1)。

(2)各国地区外汇储备数来自有关网站

从上表可见,按照IMF的预测数计算,中国大陆外汇储备占按名义汇率计算的GDP的比重虽然高达46.19%,但占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的比重却只有10.78%,在上述各国和地区中是最低的。尽管IMF对人民币币值或购买力有过高估计之嫌,但起码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并未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已经多到“不可容忍”的程度。况且,即使按照公认的10%这一标准衡量,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同样远大于这一指标,其中香港和台湾的这一指标更是高得惊人,但他们并没有像我们这样“惊恐万状”。相比之下,我国一些学者面对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3.我国外汇储备占流通中货币的比例并非过高。一般的观点还将外汇储备占流通中货币的比例不超过40%作为衡量外汇储备是否适度的一个标准,并以此证明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过多。对此,笔者的观点是:第一,同上述两个指标一样,外汇储备占流通中货币的比例只能作为判断外汇储备是否适度的一个参考数据,并不足以成为衡量外汇储备是否过多的绝对标准。第二,即使按这一标准衡量,也不能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过多,因为我国内地的这一指标同样不是最高的。2005年底我国大陆M1为10.73万亿元,M2为29.88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外汇储备大约折合7.05万亿元人民币,其占M1和M2的比重分别约为65.7%和23.6%。而同期香港外汇储备却相当于其流通货币的6倍多,约占港元货币供应M3的41%④。面对如此高的这一指标,香港尚无外汇储备“过多”之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外汇储备“过多”而焦心呢?第三,还应看到,国际上一般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现象,如果将现有8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按照:IMF确定的购买力平价进行折算,其折合的人民币数额要远远小于7万亿,外汇储备占货币量的比例也要比按名义汇率计算的比例低很多,甚至可能出现低于40%的局面。这说明,在汇率扭曲的情况下,按照名义汇率进行折算所得出的外汇储备占货币量的比例具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它并不能作为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依据。

二、走出对外汇储备的认识误区

面对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我国学术界之所以一直充斥外汇储备过多的声音。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界对外汇储备增长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大体说来,我国学术界对外汇储备存在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外汇储备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二是外汇储备过多会对人民币形成升值压力:三是外汇储备过多是对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会使外汇储备遭受储备货币贬值的损失;四是发达国家并不重视外汇储备,中国也没有必要保持很多的外汇储备存量。由于存在上述认识误区,因此早在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刚刚达到500多亿美元时,我国学术界就已经产生了外汇储备过多的论调,此后随着外汇储备的继续快速增长,外汇储备“过多论”进一步增强,要求减少或消耗外汇储备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上述模糊认识予以澄清。

(一)关于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问题

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过多,因而主张减少或消耗外汇储备的人持有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外汇储备过多会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因为,外汇储备来自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一方面大量商品从国内市场消失而到国外出售,国内商品供应量减少,货币必要量下降;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为了收购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又要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以此为根据,很多人认为,与中国目前8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对应的就是国内超过57000亿元基础货币的投放,这对我国形成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要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必须控制或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表面看,这种看法很有道理,外汇储备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的观点也是金融学教科书中的一般性结论。但是,理论和实证分析却难以证明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这种必然联系或因果关系,教科书上的一般性结论遇到了现实的挑战。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充足的外汇储备存量甚至还有利于平抑物价的上涨。理由是:(1)一国的通货膨胀状况取决于很多因素,外汇储备增长并不是引发通货膨胀最为关键的因素。金融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国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状况、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经济结构的变化等等都与货币流通的状况密切相关,由于社会总需求的过多或不足主要是由于财政和银行信贷的过头分配或分配不足所形成,因此,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收支的状况对货币流通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相比之下,外汇储备的变动尽管也会形成货币供应的伸缩,但对国内货币流通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那种认为外汇储备的增长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观点实际上是夸大了外汇储备对货币流通的作用。(2)外汇储备增长会否造成通货膨胀,还取决于一国经济的性质。按照经济运行中所呈现出的供求特征划分,可以将不同国家的经济分为供给约束型和需求约束型两种类型,外汇储备增长对这两种类型经济体的影响正好相反。如果一国经济属于供给约束型经济,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及其所带来的基础货币追加投放可能会加剧国内的供求失衡和通货膨胀。但我国经济早已摆脱了供给约束型而进入需求约束型阶段,需求不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对于这种需求约束型经济来说,外汇储备的增长不仅不会成为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反而有利于增加国内总需求、缓解通货紧缩问题。那种认为外汇储备增长会引起通货膨胀的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两种经济类型的差异。而且,由于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一般并不存在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因此,由外汇储备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即使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事实上也很难发生。(3)外汇储备的增长不仅不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而且还是稳定国内物价的重要物资力量。道理很简单:在国内由于需求过旺而引起物价上涨时,如果保有充足的储备资产存量,就可通过动用外汇储备扩大进口来增加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平衡供求关系。抑制物价上涨。

其次,外汇储备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同样不能获得实证分析的支持。经验表明,外汇储备的数量增减与一国通货膨胀水平并不存在同步变动的关系,与外汇储备低存量并存的不一定是低通货膨胀率,与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相对应的也不一定是高通货膨胀。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存在很高的通货膨胀率,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却使美国始终保持很低的外汇储备水平;其他西方国家当时也存在很高的通货膨胀率,但其保有的外汇储备却由于美元贬值而不断缩水;当前日本、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保有较多外汇储备,但其通货膨胀水平并没有随之同步提高。我国国内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变动轨迹同样否定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下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年份物价和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

注:1985、1988年物价数据为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其余年份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外汇储备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物价变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变化并不一致。1985和1988年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很少、增长缓慢,但却存在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1998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大幅度增长,但物价水平却上升缓慢,1998、1999和2002年甚至出现物价负增长的局面。这充分说明。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视为引发国内通货膨胀因素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关于外汇储备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问题

外汇储备过多论者持有的理由之一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会形成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必须减少或消耗外汇储备存量。应当承认,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影响外汇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因素,外汇储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推动本国货币汇率走强的效应。但是,能否把外汇储备与汇率变动的关系由此定格化,并依此得出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结论?笔者的答案则是否定的。

首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的物价水平。由于物价是货币对内价值的衡量尺度,所以汇率归根结底取决于货币的对内价值。外汇储备的增减虽然可以暂时影响市场汇率的走向。但并不能改变货币汇率由币值决定的根本趋势。因此,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固然有外汇储备快速积累的因素,但外汇储备并不是汇率升值的主要原因。人民币汇率之所以走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长期以来存在的人民币币值的相对低估。即使没有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币值的相对低估也会使人民币汇率产生内在的价值回归要求。

其次,在外汇储备和汇率的关系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汇率而不是外汇储备。换言之,外汇储备的增减往往是汇率变动的结果,而不是汇率的决定因素。因为,决定汇率的是货币的价值,而币值的低估或高估则通过引起贸易收支的变化最终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减。我国外汇储备之所以不断增长,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汇率低估带来了贸易上的相对优势。那种认为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会导致人民币升值的观点实际上是颠倒了外汇储备与汇率的本质关系。

第三,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货币汇率的变动与外汇储备的多少也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例如,香港巨额的外汇储备并没有改变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币汇率的稳定性;1980年以前我国实行的高估人民币币值的政策使我们在外汇储备匮乏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人民币的高汇价;1980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缓慢增加,人民币汇率却呈现逐步贬值的趋势;1994年后我国外汇储备开始出现加快增长的势头。人民币汇率却在汇率并轨政策的作用下呈现进一步下降的现象。可见,汇率作为一个经济变量,其长期变动趋势更多地受政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由外汇储备决定。

(三)关于外汇储备与资源闲置和贬值损失问题

认为外汇储备过多并主张减少或消耗外汇储备存量的学者提出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国是一个缺乏资金的国家,如果不停地堆积外汇,就等于将自己用产品和劳务辛辛苦苦换来的宝贵资金低成本地贷给外国使用。这是不经济的。另外,中国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近段时间美元的贬值趋势使来之不易的外汇储备相应缩水,这也使我们有必要对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意义进行重新思考。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已经告别了资金短缺时代,并在一定程度上进入资金相对过剩时期。其表现一是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存差(存款大于贷款),到2002年底存差总量就已达到4万多亿元人民币;二是出现持续性的资金外流,据最保守估计,每年外流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三是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市场利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⑤。此外,由于就整个社会来说货币并不是真实的资金,资金的多余或不足并不是货币的多余或不足,而是真实生产要素的多余或不足。因此判断资金短缺或过剩,更应从实物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从实物角度考察,则不难看出,我国早已告别短缺经济时代而进入资金相对过剩时期,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市场上出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普遍供过于求。因此,以资金短缺为理由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是不能成立的。

外汇储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安全和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高的盈利性。按照这一原则,各国在实践上一般都将外汇储备分为一线储备和二线储备。前者存放在外国银行的活期存款帐户上,以应付随时发生的对外支付,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后者则用于证券投资,以满足盈利性的需要。因此,外汇储备并非存而不用。尽管由于相当一部分外汇储备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而不能生息获利,从而使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率受到影响,但这也是

必要的和不得已的。即便如此,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利率普遍较低的背景下,在中国各类资产中,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率也是非常可观的,2002年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率就在5%左右⑥。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外汇储备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外国政府债券,因此这一收益率是在风险很小的状态下取得的。在国内投资中要想在低风险条件下实现如此高的收益率恐怕也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外汇储备代表着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其实质是物资的储备,只不过这种物资储备采取了外汇储备的形式。相对于储备各种实物资产而言,采用储备外汇的形式既不影响我们随时通过进口将其转化为各种战略物资,又可转嫁直接储备物资所花费的巨大成本费用(如仓储费、物资的有形或无形损耗等),还可通过对外汇储备的运用和摆布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

因此,那种认为外汇储备是对资源的“浪费”或不经济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当然。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会受储备货币币值变动的影响。一旦储备货币贬值就会给储备国带来经济价值的损失。但这也不能成为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必须予以消耗的理由。因为,第一,外汇储备面临的贬值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持有外汇储备,不管其数量多少,都要承担外币贬值的风险,我们是不是可以仅仅为了避免这类风险而不持有任何外汇储备呢?第二,外汇储备面临的币值变动是不确定的,外币的价值既可能下浮也可能上浮,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持有外汇储备的币值变动风险,也应当看到其可能获得的币值变动收益。第三,在当今储备货币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也不可能是单一币种的储备,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加强储备资产管理,合理选择储备货币,并不断根据各种储备货币汇率变动趋势及时调整储备货币的结构,完全可以将外汇储备面临的币值变动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四)关于发达国家不重视外汇储备的问题

外汇储备过多论者还以发达国家不重视外汇储备为根据,主张我国减少或消耗外汇储备。他们指出:有人把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误解为中国国力上升的象征,然而真正强大的国家并不过分看重外汇储备。作为全球一霸,美国的外汇储备只有565亿美元(截止到2002年3月,相当于美国半个月的进口规模)⑦。笔者认为,这种理由很不恰当。

首先,正如上文所述。外汇储备来自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则是一国对外经济实力增强的标志,这是金融学的一般常识。

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较少,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外汇储备增减对一国国力的反映作用,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具有足够的可比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货币是国际上通用的支付结算手段,发挥着与外汇等同的功能,借助本国货币的转移他们即可实现国际间的购买和支付,这就使发达国家没有必要保存过多的外汇储备。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没有这种特权,他们必须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数量的变动也真实地反映着其国力的变化。从1980年负12.96亿美元到2005年底的8818.72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的这种增长难道不是我国国力上升的象征而是国力下降的标志吗?

其次,即使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不能说其不看重外汇储备。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位居全球第二的日本就是世界上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在日元早已成为国际货币之一的情况下,日本还保持近8300亿美元外汇储备。怎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发达国家不看重外汇储备呢?又怎能证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而必须将其消耗掉呢?

第三,外汇储备只是一国储备资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各国储备资产还包括黄金、储备头寸和SDR,而且黄金和外汇储备之间也具有可转换性,因此,考察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储备资产,不能仅看外汇储备多少,还要看储备资产总量。发达国家虽然外汇储备较少,但却保持着较多的黄金储备(见下表)。

资料来源:世界黄金理事会

从表3可见,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虽然依仗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而持有比中国少得多的外汇储备,但其拥有的黄金储备却是全球最多的,相当于中国的3.6倍。其他发达国家黄金储备量虽远不及美国,但也都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如果再考虑到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储备头寸和SDR(美国分配到的SDR为371.493亿,是我国的近6倍),那么很难得出发达国家不看重储备资产、我国也应减少外汇储备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外汇储备增长既是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又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那种将巨大的外汇储备存量视为沉重包袱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尽管我国外汇储备已逾8000亿美元,但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过多”,那种以所谓国际公认指标为依据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观点是非常肤浅的;(3)外汇储备的增减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国货币当局能够控制的空间并不很大,只要外汇储备增长的同时,国内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就应当认为这种增长是正常、合理和可以接受的,如果刻意为减少外汇储备而采取什么措施,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损害经济的正常运行。(4)外汇储备增长并不是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决定因素。也不存在资源浪费问题,以此为理由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是不恰当的。

注释:

①根据一些国际机构的估测。这一数据还要更高。比如标准普尔2003年9月估计的整个中国国内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率为45%。

②高晓红: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从“股东至上”到“共同治理”。/sp/04/200411b/bank.doc

③杨锐: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2005.12.1,/wenzhang/viewnews.asp?id=2951

④资料来自:.crdarticle-515188.html

⑤李杨:中国的外汇储备观已经过时,2003.5.2,.crd2003-05-02/1/1373.html

⑥李杨:中国的外汇储备观已经过时,2003.5.2,

⑦关志雄: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出“最优规模”,2002.7.5,http:llchina—review.eom/content—flies/kwan-zxzp-06.htm20020705/kwan-zxzp-06.htm

参考文献:

1.陈家盛:《国际金融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第109~126页。

2.陈平、马君潞:《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87~205页。

第6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美乐如幻,仿佛还能窥到《红楼梦》中那一簇大观园影影绰绰的暗香浮动。

旧梦中,雕栏玉砌应犹在;二十年,桃花依旧笑春风。只是昔日的“林妹妹”已香消玉殒无人问津,如今一个甄选林黛玉的美女胚子前脚刚被踢出了红楼,后脚紧跟着就不知从哪儿翻出了一副土到掉渣的大眼镜框戴上,摇身一变成了把个办公室折腾得鸡犬不宁的丑女无敌,其变身速度之快令人啧啧称奇。

2006年,《红楼梦》重拍的消息一经传出,主办方立即与北京卫视携手举办了大型电视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仿照当时大热的“超级女声”进行全国万人海选。从仪式启动到宝黛钗的结果揭晓,选角活动洋洋洒洒地持续炒作了将近一年,媒体领着大众也屁颠儿屁颠儿地跟了一年,追逐着追逐着,从一片繁花似锦直至灰飞烟灭,临末了才发现自个儿倒像是做了个黄粱大梦被狠狠地忽悠了一回:贾宝玉空缺,林黛玉出局,好不容易选出来一个皆大欢喜的宝钗却跑去演了凤姐。这可谓:一场选秀一场梦,梦醒时分心太痛!

在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娱乐大众固然没有错,而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你阴我一尺我便回敬你一丈,自从新版《红楼梦》的人物定妆照片陆陆续续在网上曝光之后,除了恶评如潮水般袭来,网友更是竞相仿效戏谑众美女的“雷人”造型,一时间天雷勾动地火,令拿过奥斯卡小金人的叶锦添很受伤之外,对于经典重拍的话题一时间甚嚣尘上。

炒作无罪,重拍有理!看看金大侠的《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短短十年间已经翻拍过多少版本了?最令中国文化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时隔二十年才有重拍的消息浮出水面,本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只是其中发生的“曲折”太多,令人唏嘘。相比幕前的翻天炒作,幕后的运作更是一波三折。

先说新版《红楼》,08年7月召开开机之后的首场新闻会以来,就屡屡被媒体曝光资金缺口巨大,而制片方及导演均明确表态“绝不会停拍”。

2007年10月,第一视频集团与安徽电视合制作的80集电视剧《水浒》召开新闻会,2008年大型公益选角活动《2008我醉水浒》进行过半耗尽前期投资,新《水浒》搁浅。2009新春伊始,新版《水浒》出品方表示,因外景地建设等原因计划推迟到今年开拍的《水浒》已经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出品方透露开机前各项筹备工作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新《水浒》年中开拍!

2008年的张纪中似乎特别忙,一手还在武夷山续写他的金庸武侠大梦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一手就伸向了《西游记》的重拍筹备。到目前为止,计划与浙江卫视联手打造的选秀活动炒作了一整年尚未展开,除了官网公布的人物造型和设计图面世,大胡子忙里偷闲勘察一下《西游记》的外景地,顺便也跟一拨金牌编剧们打了一阵嘴仗,张纪中却在年初坚决表态:新版《西游记》今年七月开拍!

2008年10月,筹备了四年之久的新版《三国》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导演接力棒从陈家林传到阎建刚,最终由当下炙手可热的大导演高希希临危受命,率领着一干明星演员们从河北涿州转场浙江横店,后又移师到中原一带的河南焦作、甘肃、直至内蒙。据制片方透露,新版《三国》预计将于2009年8月杀青,经过半年的后期制作,最终将在2010年初与广大观众见面。

算总账,不差钱

如今华尔街精英们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沉寂趋冷黯然失色,唯独好莱坞电影乘势腾飞,银幕上一片歌舞升平,给黄金梦破灭的美国人廉价造梦的机会。2009年中国的贺岁片市场牛气冲天,《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票房节节攀升,电影业赚得盆满钵满的真金白银再次印证了经济学中那条著名的“口红效应”。但口红的魅力能否波及到电视剧市场?国家广电总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传递出一些乐观的信号:09年1月全国申报公示的电视剧达83部3193集,创下历年之最,较去年同期增长30%;08年底央视广告的招标会上,广告商对电视剧依旧情有独钟,CCTV-1的黄金剧场拍出3.05亿的历史最高价;横店、怀柔、涿州、无锡等影视基地,多部电视剧正在火热开拍,宾馆酒店被各剧组抢定一空……这些数据和现象似乎都在说明: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电视剧行业,至少在目前。

但天天危机长危机短的如坐针毡,必定使以往给电视剧“砸”钱的投资方也不免变得审慎起来。《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曾公开表示:《红楼梦》50集最理想的投资是1亿元以上。我们共有三家投资方,三家联合出资5000万元,其他5000万元的缺口我们只能自己去找。

张纪中版《西游记》计划投资1个亿,平均每集成本高达200万(55集),誓要打造中国电视史上“近几年来投资最高的电视剧”,资金成了决定此片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张纪中接受本刊访问时坦承,该项目目前60%的投资已经到位,其余部分正在洽谈,今年七月能够顺利开机,“决心没变,成本也没变。”

吴子牛的《水浒》是受到资金问题影响最大的一部戏,自从召开声势浩大的新闻会以后一直没有动静,虽然制片方不愿承认,而将延期拍摄归咎于外景地建设周期之长,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已获广电总局的批文,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依然会致使整个项目陷入难产境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人拍摄四大名著时,也曾因为经费紧缺的问题拆了东墙补西墙费尽心机。而今天的后继者李少红导演,在面临着重要角色缺席、剧组成员发不出工资、日常开销巨大、植入广告受限等多重压力下,依然坚持拍摄保证进度,已经曝光的片花也可窥见其创作决心之大。无论今天的名著重拍面临何种困难,或许我们更应该相信,创作者的诚意和决心才是决定最终品质的关键。无怪乎《三国》的总制片人杨晓明接受采访时感怀万千的说:“即便面对如此多的艰辛,我们都坚定地前行着,为了真正拍好三国,不管花多少钱、付出多少心血,最终只会有两个字,那就是值得!”

名著重拍“三宗罪”

金融危机来袭,不论重拍大片是否“不差钱”,至少从去年的广博会上可见,古装剧因为投资远远高过现代戏而产量明显缩水。与老版相比,四大名著的重拍版是不拍则已,一拍每每都是大手笔,动辄为投资上亿长度超过50集的强档制作。一是作为经典名著的重拍版本早有珠玉在前,一是要能满足现在观众挑剔的胃口。今人重拍古典,却如手执一柄双刃剑战战兢兢,挑战与机遇并存,其中的利与弊自当适当权衡。为了在数量激增的电视剧作品中突围而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演员、布景、特效这“三宗罪”也成为重拍版制片方成本控制的“罪大恶极”。有没有钱是一个首要问题,如何花好钱却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第一宗“罪”:演员选择

重新启动筹备的《水浒》剧组,一开始就遭遇到 “一百单八将”的选角难题,吴子牛说:“我的想法是明星大腕的人数越多越好,但100多位演员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档期、片酬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三国》开始筹备前,已经有人向高希希导演推荐了日本著名演员渡边谦,但渡边谦这几年已经晋升好莱坞殿堂级别身价今非昔比,现有预算绝不允许在一位演员身上砸下重金,制片方最后只得作罢。剧组目前已经集结了陈建斌、陆毅、黄维德、陈好、林心如、何润东、于荣光、聂远等众多知名演员,其中很多明星不惜自降片酬甚至几近零片酬为剧组节约开支。

第二宗“罪”:布景道具

为了尽可能用技术完美展示名著中的历史风云变幻,《三国》的制作过程绝对是影视制作界的特例:80集的长度,208个有名有姓的演员,官渡、赤壁、彝陵三大经典战役,近百场水战火战马战,上千人的战争场面,近千个内外场景,近十个外景地,10个月的拍摄周期……如此大的制作规模和工作强度,对剧组的服装、道具制作及美术布景等部门都是一次超强的考验。制片方透露,剧组的开销十分巨大,整部戏涉及涿州、无锡、横店、甘肃、河南等八地区的外景地,每天的流水就有几十万元,每次转场都是上百辆车的浩荡车队,转场一次就要花费100多万元。同样是斥巨资营造大场面的《红楼梦》剧组,虽然得到实力商家的赞助,但资金短缺现象也很严重,制片人李小婉解释说:“《红楼梦》的盘子特别大,从来没有一个剧组像我们一样动用了10个中国最好的电影摄影棚,与此同时,制景量、灯光等器材的使用量都大大增加。为了拿到最大限度的优惠,我们需要提前付出巨额的预付款。”

第三宗“罪”:特效制作

改编版本将本国的文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重新设计和深度挖掘,并更加注重与当今观众进行对话。新《三国》的故事站在今天的历史观和人物观上,将之前小说中以蜀国为主线变成了将曹操设定为最重要的人物,打破原小说的章回体结构,整个故事融会贯通一气呵成,更加注重人物群像的全面刻画,毫无疑问将比原版更具戏剧性、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如今网络文化过度发达,要取悦现在饱受视觉刺激的观众,在技术制作环节就必须向国际水平看齐。新《三国》不仅要用5个月的时间,重新改造横店的场景,用高清技术拍片,还将邀请《指环王》、《金刚》的特效顾问,来为《三国演义》的战争场景把关。该剧从资金到拍摄方式,处处比照电影标准进行。而这样大刀阔斧的改动,意欲凸显的就是创作者的一个“新”意。

为了打造出一部心目中品质一流的奇幻大戏,张纪中亲赴好莱坞邀请梦工厂顶尖的造型和特技团队加盟,希望颠覆人们的刻板印象,在品质上真正站在国际化高度。毕竟之前的作品受到时代限制大多照搬了戏曲舞台上服装造型,“比如说唐僧,他几乎是不生活的,永远是板板正正,还涂着口红,老是穿着那身板挺的礼服”,张纪中笑称,“我们现在在尝试做这样一个东西,天上的神仙们穿的衣服能不能像从肉里长出来的感觉,我们在做这样的实验,因为这个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做起来很困难,但是我们依旧在做。从这一点上来说,和以往的是有一点差别的。”这毫无疑问又是一笔巨大开销。

《红楼梦》老版本里因为技术原因全然省略的“神话”及“梦境”部分,李少红希望在新版中弥补这个遗憾,从已经曝光的场景造型图可见这将是新版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含金量绝对最高的场景。“除了拍摄的部分,还会涉及到动画特技、3D、合成、模型等多种手段。而且如何表现女娲补天和太虚幻境,在原创表现形态上、艺术创造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种尝试的结果未曾知晓,但这种尝试的勇气值得赞赏,毕竟手上攒着的可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小说素材,在经费有限、财政吃紧的大环境下,创作者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赤诚之心来创作剧本,倾注全部的心血来做好它,谁能想像未来的中国不会诞生一部能够与《魔戒》三部曲媲美的电视巨作呢?

名著重拍赚大钱?

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传媒集团纷纷削减经营项目支出,一些烧钱的项目经费也被压缩。我们的近邻韩国KBS、MBC和SBS三大电视台纷纷控制电视剧制作成本,并减少了电视剧的播放量,直接导致电视剧生产的缩水,撤资危机、拍片计划搁浅、演员降酬救世等一系列消息传出,香港无线卫视为开源节流一度裁员引起艺人恐慌。

就中国的传媒市场而言,专家预测,金融危机的到来将是一个分水岭,以往靠拼资金、拼人力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将会被抛弃,而代之以提高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其实金融危机是否殃及名著重拍并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问题,反而会成为市场资本重组的一个契机。早年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如同物质匮乏年代的日用消费品,由国家统购统销,自然是“不差钱”。 简单的讲,制片方生产和发行电视剧,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播放权,观众收看,广告主买单,因此电视剧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基本没有竞争压力,中国式关系营销在渠道为王的时代大行其道。而今天下三分,再不是央视一家独大的时代,金融危机带来的广告量锐减,势必引发各省级卫视为了吸引广告商的亲睐,在选择购买电视剧上的一场恶战。日前四家省级卫视围绕《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的恶性竞争抢播事件也可见一斑,此前安徽卫视更是传出2009年斥资三亿购买一批优秀电视剧的消息,而在这一片“争风吃醋”的收视大战中,重拍版名著大戏能否为自己矢志不移追求的艺术争取到更大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模式的改变,这种模式的关键词就是品牌。

众所周知,三国的故事借由漫画及同名电脑游戏在全亚洲驰名,高希希的《三国》在未开拍之前,仅凭其名气就以70万人民币一集的高价卖给日本NHK电视台,将在黄金档播放,韩国为大长今制作音乐的公司也愿意出资600万承担该剧的音乐制作部分。就国内市场而言,央视买断首轮播映权,四家一线卫视联合买断了本剧的二轮播映权,这种情况在电视剧发行界还是第一次发生,对于投资过亿的《三国》而言,其品牌效应可谓强而有“利”可图。除此之外,制片方介绍,为了配合海外发行,还将在后期制作阶段专门为欧美制作一版10集的同名电视电影。有这些亮点在,2008年《三国》项目在戛纳电视节上也引起海外买家的极大关注,已有几个国家提前购买了播映权。韩国、港台、欧美播映权都正在频繁的洽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