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乡村治理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治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治理计划

第1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强化组织保障 形成推动合力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街道工委、办事处精心谋划,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实行街、村、户三级联合治理,建立上下一致、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全民齐参与的治理体系。街道工委、办事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环境整治工作,制定《三里桥街村湾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规划》、《年度工作方案》和《月考评细则》,成立了以行政主职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村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一名副书记分管,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每月对村湾环境实地检查,实行排名通报制。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组织现场观摩,总结一批点上见成效、面上可推广的经验,开展评先争优,推进工作平衡。

二是广泛宣传,全面推进。领导小组为各村新设了宣传专栏,大力开展专题宣传;制作了“门前三包”责任牌5000余块,向农户印发宣传册2万余份;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和中小学教师,在沿堤、河边等村湾绘制文化墙,既对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宣传,又美化了周边环境;大力营造、培植农户“绿色发展”、“环境宜居”观念,增强了广大农户重视环境、爱护公共卫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是落实责任,强力推进。领导小组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定为街道年度重点工作,采取“街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形式,层层落实责任,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村级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街道办事处与各村签订了《村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年初定标、每月检查、季度评比、年末兑现,形成了主要领导抓面、业务部门抓块、驻村工作组抓线、保洁员管点,人人行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强化项目管理 形成聚变动力

从提高综合整治的质效出发,形成了一套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化模式,对各村进行分类指导管理,结合整治重点,突出各村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环境治理亮点工程。

一是综合整治项目化。为高效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对整治内容进行打包,实施项目化管理,编制了整治项目工作流程,制定了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和考核验收细则。项目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对村委会申报的项目在进行逐个审查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建设,加强建设中的业务指导和工程监督。竣工验收按照合格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对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拨付专项整治资金,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二是项目决策民主化。按照“四民工作法”,各村确定了综合整治项目,让村民大胆提事、合法理事、共同监事,村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收到了集民智、聚民力、顺民心、合民意的良好效果。2015年,完成村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12个,投入资金469万元,各村以公示栏公示、发放宣传单、村民代表会议告知参与权和监书等形式,将各项实施目标、资金管理等内容告之村民,充分保障了广大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实现了引导村民有序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目标。

三是项目推进精细化。领导小组每周调度项目进度,及时解决影响工作的问题和矛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责任制、报备制、报账制、公示制,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实施过程;严格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工程管理制度,做到工程建设造价合理、技术可行、质量可靠;组织督办检查组,深入各示范村施工工地,现场检查督办。领导小组根据各整治项目报备工期及标准加强检查督办,确保按期完成整治项目。

四是资金投入规范化,严格用好区级专项资金。年初将区拨资金按保洁人员工资、保洁工具、垃圾清运等项目分解到各村,确保日常清扫保洁运转,同时整合、筹措资金,配套环境综合整治。2015年,三里桥街整合农业、移民、公路等各类资金900万余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行财政专户管理,配套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同时建立项目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各村开展环境整治的工作热情。

五是部门联动一体化。领导小组积极探索部门联动及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做到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成片、整体推进。针对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调度各项涉农资金,集中移民扶持资金,在沿堤、河边、童门口村进行示范整治;在长堤、新塔等村进行生态修复和村庄绿化;民政部门危房改造项目涉及改建破旧民居76所,维护破损通村通湾道路5000米;7个行政村启动并完成1200座无害化厕所建设,更换文化体育设施;强力支持中心湾建设,综合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充分发挥了资金聚集叠加效应,提升了环境整治的综合成效。

强化监管机制 提高推进能力

村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持久工程,实现长效管理是核心,群众认可是目标。三里桥街从保障垃圾收运系统高效运转,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初步建立了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保障垃圾收运系统高效运转。为14个村和农户配备必要的保洁工具,每个村设有专门垃圾屋,为每户配备了小型垃圾桶,在村湾中心宽敞地带摆放移动式垃圾箱;投入资金116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配套垃圾清运车,采取“户集村收、专人保洁、街道转运、集中处理”模式,进行垃圾收集转运。保洁员每天清晨负责收集农户门前堆存的垃圾,白天轮班不间断清扫路面等公共区域,清运车辆定时转运到中转站,最后集中到汉口北垃圾焚烧发电厂统一处理。

二是引导村民以投工投劳的方式,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采取“向内挖潜、规范操作”等方式,在保障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各村人力、物力和资源优势,将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适中的整治工作交由村集体完成,既节约了工程成本,人力Y源优势转化为项目推进优势,又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村民自觉投入环境卫生保洁的主观能动性。

第2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第3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糖尿病肾病;生存率;生活质量

糖尿病属于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内分泌疾病,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老龄化的增长,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此类疾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疾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此类疾病患者高血糖同时伴随有血流动力学异常,在整体化治疗中,有关学者发现,人性化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痛折磨,针对如何应用人性化的护理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我院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接诊治疗的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经诊断,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标准,患者均存在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在取得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护理对比工作。实验组患者20例,在日常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6.8±5.8)岁;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7.5±5.7)岁。经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方式均采取正常的治疗方法,依据标准按照我院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护理方法上,对照组按照我院护理工作规定进行常规护理,即及时组织患者进行血糖、肾功能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进行药物治疗,对患者定期进行糖尿病肾病的常识性知识讲解,在治疗过程中安抚患者。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添加人性化护理干预,转变服务理念,规范服务流程,组织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糖尿病肾病护理流程,并指导护士规范操作,加强护理工作期间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让患者能够放心的接受治疗。营造人性化护理的环境,确保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低糖、优质蛋白饮食,并确保病房内由充足的阳光,定期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对待患者以及家属要热情,不得以工作麻烦或者自我心理优越而出现不尊重患者的情况发生,针对患者,要男女老少、平穷富贵一视同仁。护理期间,应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强化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进行个体性护理,耐心的疏导患者,指导其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强调人性化管理方法是本次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所在,定期征集患者以及家属对医护工作的建议,将此反馈意见记录在案,指导医护人员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增加患者对医护工作者的信任,提高患者满意度。

1.3评定指标 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其评定标准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来进行统计(ADL),生活质量评定以生活质量综合问卷平定值(GQOL-74),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身体能力以及在生活过程中的社会能力,其分越高,就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方法 本次统计以SPSS16.4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以t和χ2来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经数据统计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接收到不同的护理后的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按照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病理性病变后,其生存质量以及生存时间的改变,就已经刻不容缓[1-2]。针对于此,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目的应当提高良好的生活质量品质。而人性化护理措施,以尊重患者生命价值作为基础,并从人格隐私作为重点,在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让患者感受到治疗过程的方便舒适,从而对医护工作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关注患者的就医经历,并施加关怀照顾,让患者了解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爱,让其感受到家庭以及社会层面的关爱,让患者明白在患病以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增加对优质生活的信心[3-4]。在本次的研究中,两组患者在经过了不同的护理措施后,其生活质量的对比报告中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P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中可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瑶,涂莉莉.糖尿病合并肾病临床人性化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4,(38):170-171.

[2]贺子君,陈丽娟,张密花,等.糖尿病肾病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9):1133-1134.

第4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通知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省辖市(行政区)土地(国土)管理局(厅):

根据〔1897〕国土〔专〕字第2号文规定,土地调查各地类面积要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为了使调查与登记,统计很好衔接,经研究制定了村、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按权属汇总的表式,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按行政系统面积汇总,仍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第40、41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执行。

第5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把2009年定为“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基础建设年”。总体思路:突出一个中心,破解三个难题,实现三个突破,努力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突出一个中心:突出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中心任务,着力在夯实基层基础上下功夫。在宣传教育上创特色出精品。组织一个由各个阶层参与,以宣传计划生育先进典型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宣讲团”进行巡回宣讲,扩大计生宣传的影响力。在优质服务上抓机遇上水平。进一步加大县、乡、村三级服务站室和整体服务体系建设,为深化孕前型管理提供支持。年内确保创建1个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3个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在计生惠民上强措施补弱项。进一步提高城镇企业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率。

破解三个难题:破解流动人口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放孕收费”治理三个难题。一是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上搞创新。积极探索“谁用工谁管理、谁受益谁管理、谁的辖区谁管理”的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防止出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失控。二是在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上抓联合。加强部门协调和联合执法,集中开展两次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和打击“两非”案件。组织召开由周边市参加的治理出生人口性比跨区域协作联谊会,形成内控外连的综合治理网络。三是在治理“放孕收费”上用实功。推广普及社会抚养费征管软件的应用,从源头上堵塞社会抚养费征管方面的漏洞。加强乡村计生队伍教育和管理,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下力量解决专职队伍的待遇问题。

实现三个突破:在后进乡村转化、信息化建设和改革考核办法上实现突破。在后进乡村转化上,下大力开展一次“后进乡村集中整治”活动。在信息化建设上,实现信息化手段在全员人口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季服务、“民心工程”、流动人口管理、药具管理、计生队伍管理、考核评估等项工作中的应用与对接,以信息化管理引领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争取在全省树起新的亮点。在改革考核办法上,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创新考核模式,下决心解决计生考核上的诸多弊端,实现考核方法科学、公开、公正,考核结果真实、准确、可用的目标。

第6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精准扶贫工作,党屯村包扶单位延长县水库管理处、文明办和植保站,通过四年来对贫困户的深入了解,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此基础上,特制订2019年精准扶贫帮扶计划如下:

一、党屯村基本情况

党屯行政村辖党屯、李家砭、郭家沟三个自然村,共有农业人口262户783人,低保户共41户63人,贫困户共40户71人(其中产业户28户55人,兜底户12户16人),已经脱贫39户57人,计划2020年脱贫1户4人。

二、帮扶规划

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由政府牵头,包扶单位、包扶领导、第一书记及村干部通过入户调查,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共同商讨致富对策。在贫困户及家庭成员的配合下,特制订了本包扶计划:

(一)完善供水。按照党屯村2018年的发展规划,党屯自然村已经修建了3座供水台,完善了供水管道设施的修建,今年将实施试水和全面供水;李家砭和郭家沟自然村因2018年打的机井很多为咸水和油水,今年计划修建供水台,保证村民饮水安全。

(二)道路安全。因郭家沟自然村居住户数少,且在沟道里,道路一直为砂石路,下雨天限制了村民出行,计划完成对郭家沟主干路2公里的硬化,党屯自然村上塬路3公里,保证村民生产安全。

(三)乡村振兴。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解决党屯、李家贬、郭家沟3个村入户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垃圾收集设施问题。

(四)产业发展。1、发展红薯和葡萄产业。结合我镇对红薯和葡萄产业的大力支持,计划种植红薯106亩,葡萄补苗2200株。2、发展养殖业。短期产业方面,包扶人赠与贫困户1到2头猪崽,解决当年的困难;长期产业方面,承包养牛专业合作社,年底给贫困户分红。提供种养殖技术,提高种养殖管理技术。3、对果农进行技能培训,持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改造老果园200亩,上防雹网65亩,推进果园管理提质增效上水平。

第7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一、施行育民工程,为计生家庭“求”福

宣传教育在人口计生工作中一直居于先导位置。但宣传教育能否切近群众,直接决定了宣传教育的结果。为了让宣传教育能更好地切近群众,何在宣传路子、宣传方法和宣传内容长进行了勇敢的探究创新。

1、拓展宣传路子,让宣传更能到处可见。何在城乡干道从新设计设置了一批内容标准、方式新奇、与周边情况协调的宣传牌,在鸣凤城区建成了生育文明一条街,在各村居都坚持了生育文明大院和公开栏。除此之外,我县在县电视台、县播送电台、县门户网站还开发了“走向生育文明”专栏,每年播发人口计生新闻500余条,应用县县政府设立的“农信通”短信群发平台,每年编发计划生育宣传短信5万余条。县人口计生局还结合落实长效节育办法奖,将订制的印有人口计生宣传口号的毛巾、围裙、茶杯、雨伞、暖水瓶等作为奖品奖励给落实长效节育办法的已婚育龄群众,此举既激起了已婚育龄群众落实长效节育办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计生宣传品的入户率和影响力,收到优越的宣传结果。

2、改动宣传方法,让宣传更能寓教于乐。为了加强宣传结果,县人口计生局与县剧团增强协作,坚持终年开展送文艺上演下乡活动,每年上演计划生育专题文艺节目100多场次,自编自演的《追妻》、《注销》、《生仔》、《违法生育要不得》、《谁说女子不如男》等浅显易懂、具有当地特征的计生花鼓戏和方言小品深受群众喜欢。上演进程中,开展人口计生政策常识有奖问答活动,提高群众参加的积极性,收到寓教于乐的宣传结果。还结合送片子下乡活动,从省人口计生委宣教中心购置了《新人口礼赞》、《德政善举》、《近亲娶亲的风险》等一批人口计生常识宣传光盘,由县片子公司放影队在全县村(居)巡回播放。

3、改良宣传内容,让宣传更能知足需求。少生、优生、优育的观念在曾经家喻户晓,当前,人民群众更需求精确调查和把握生育政策、各类奖扶政策以及各类免费服务项目和办证(事)顺序。为了培养家家有个“计生政策清楚人”,县非常注重宣传品进村入户活动。除了在每个村居设有政策宣传栏外,还从省人口计生委宣教中心购置《育龄妇女常用计划生育常识问答》、《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活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很多计生政策宣传品,免费发放给全县已婚伉俪,被群众亲热地称为“驻户政策专家”。

二、施行惠民工程,为计生家庭“送”福

认真落实中心、省市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各项奖励扶持政策,是我县施行计生“惠民工程”的中心内容。县在果断落实好乡村局部计生家庭奖扶、特别扶持、独生后代保健费、企业退休职工奖励、半边户计生家庭奖励等奖扶政策外,从三个方面临利导政策进行了创新拓展。

一是计生家庭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有优惠。年,进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了让计生家庭在参与社会养老保险中享用到优惠政策,出台了对局部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政策:对参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独生后代爸爸妈妈和乡村双女户爸爸妈妈,每月添加5元养老金;对独生后代伤残灭亡爸爸妈妈、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每月添加10元养老金。

二是免费孕前优生检查服务范围有拓展。在未进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试点的状况下,不准自行启动开展了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还将免费范围从乡村符合生育政策的待孕家庭拓展到了包括常住流入在内的一切符合生育政策的待孕家庭。

三是非凡群体救助有保证。现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70余人,这些人响应和落实国家计生政策做出了宏大牺牲和贡献。为了更好地救助他们,印发了《县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判定和扶持治理方法》,依照“精神有抚慰、病痛有医治、政策有优惠、坚苦有帮抚”的基本准则,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进行救助关喜欢。县财务按每人每年2000元医治费全额预算,对全县并发症患者执行定点免费医治。县卫生部分将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医治项目纳入新农合,县民政部分将局部乡村并发症人员纳入乡村低保治理。

三、施行喜欢民工程,为计生家庭“造”福

拓展生殖健康服务范围,优化生殖健康服务程度,事关育龄群众身体健康和家庭和谐,既是人口计生部分改变本能机能、服务群众的主要抓手,也是开展“健康计划”的中心内容和实质要求。一直坚持“面向基层、深化乡村、服务上门、便利群众”的理念,让生殖健康服务更加切近群众,更能知足群众的需求。

一是坚持开展了生殖健康服务百村行活动。每年,县、乡服务站都要结合集中开展两次生殖健康普查普治进村服务活动,做到不落一村,力图不漏一人,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村(居),就能享用到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年度,共为4万多名育龄群众开展了生殖健康普查服务。全县生殖健康普查掩盖率到达97.12%,长效节育办法落实率到达78.27%。本年,还探究性地开展了生殖健康服务进企业活动,使生殖健康服务的触角开端向厂矿企业延长。

第8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上半年,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开展了农村垃圾治理、示范村屯打造等工作,并做好长效机制保持工作,有效促进了村容村貌整洁,全镇生态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乡村建设推进总体情况:

1、全面完成生态乡村“三化”专项活动目标任务

我镇高度重视“三化”专项活动的开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开展示范村建设,打造示范基地等措施,先后完成了村屯道路硬化2.5公里,打造了村级示范区2个,完成了5个村屯绿化工作,全镇 “三化”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积极推进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攻坚工作

我镇认真开展了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工作层层落实,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全镇的农村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治理,重点整治公路铁路沿线村屯、重点示范村的散落垃圾、垃圾池、垃圾桶满溢情况,多措并举,确保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攻坚行动保持长效管理态势。

 3、示范村屯和示范条带、区块创建情况

我镇示范村屯为螺寨、麦岭两个自然村屯,示范村屯道路畅通,规划齐整,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创建示范点的要求。全镇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硬化道路,螺寨示范村完成了50亩金银花示范基地种植,麦岭村的生态园建成了葡萄园基地、桑果基地、百香果基地,初步形成了观光、游玩、体验农家乐一体生态示范区,建设规模初见成效;肉牛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成效显著。

4、乡土特色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情况

我镇的乡土特色建设实行早谋划、早规划,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的发展思路,围绕xx米、茶叶、腐竹、生姜等特色产业作文章,积极发展合作社、产业协会,较好地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也扎实有序开展。我镇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对接,确认了全镇古村落保护的范围,并积极向群众宣传保护工作的实质意义,强化群众的保护意识,激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5、生态养殖、农村改厕和沼气池建设工作情况

   我镇的生态养殖、农村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也得到了扎实推进,目前,全镇的生态养殖主要品种为肉牛、养鸡养鱼等,均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农村改厕工作和沼气池建设属于公共卫生事业,我镇积极向上级争取指标,认真动员群众踊跃报名,强力推动工作,目前,全镇集镇农户、主体道路村屯、示范点的新建农户,均100%完成了改厕工作,沼气池建设也达到了80%。

6、乡村建设督查工作情况

我镇专门成立了乡村建设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作组长,抽调了相关单位人员,分片分阶段不定期开展全镇范围的乡村建设督查工作,在排查发现问题,立即下发整改函到各工作组、村委,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彻底的工作组、村委,将在全镇进行通报,真正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所辖责任区干净整洁。

   7、乡村建设活动宣传情况

   我镇高度重视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制定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先后出专栏、展板12个,在集镇和村委组织召开有关座谈会6场25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全面宣传了乡村建设有关的垃圾分类、村屯绿化、环境整治等工作,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知识,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活动,较好地营造了乡村建设活动的社会氛围。

     二、乡村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亮点

  我镇乡村建设和主要特点和亮点主要有:一是基础设施改善较大。从全镇逐步形成以螺寨、黄姜2个重点示范村为引领、带动了桃加、必岭、xx村等基础较好的村屯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格局。硬化村屯2.5公里、机耕道3公里,完善水利.河道建设1.5公里,解决群众饮水安全2.2万人。二是产业提质成效明显。以烤烟、粉马蹄、腐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为依托,镇新增农民合作社、产业协会10多个,峰江生态园、肉牛基地等项目扎实推进,让我镇的特色产业实现了质的提升,2016年上半年,全镇完成税收60多万元,实现农村群众人均增收300多元。三是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开展卫生整治、村屯绿化、完善基础、加大产业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扭转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让群众看到实质性的变化,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改观,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镇开展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工作经费不足、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村屯保洁经费的筹措困难等。

下一步,我镇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渠道融资,努力向上级多争取项目,向社会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以项目实施带动乡村建设的开展,同时要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消除群众事不关已的心理,加大村屯保洁员经费的筹措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面提高群众的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形成镇、村、屯多方联动,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9篇:乡村治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乡愁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段表述与传统的官方语体颇有差异,感性而诗意。此表述一出台即引起广泛关注,随之引发了各界关于乡愁的讨论,这种关注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对城镇化道路的反思。

一、乡愁的涵义及意象

历史上,乡愁总是和社会变迁、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等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无奈、哀愁和怀旧的思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落后的交通条件使那个时代任何远离故乡的行为都显得极不寻常,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愿背井离乡,漂泊异乡,即便是在外功成名就,总是要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当今的农民已经习惯了南征北战,东拼西杀,或半工半耕候鸟般在城乡之间迁移,或家庭分工,老幼在家,青壮在外已经成为当今农民的生活常态。精彩的外部世界,引得无数农村人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故土,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异、日渐萧条的农村似乎难以唤起农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农民对故乡的留恋。“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价值取向被冰冷的现实消解,传统村落被各种小区取代,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取代,乡风民俗被各种城市文化取代,传统有机的宗法社会和礼俗社会被法理社会取代,乡愁似乎只是文人墨客对土地的黄昏唱的最后的一曲恋歌。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对乡愁的讨论骤然升温,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说法最能概括乡愁的意象。

1. 乡愁诞生于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农业社会的规章制度、生态农业技术、乡风民俗等无不蕴藏在乡间,城镇化必然使乡愁无处安放(周国平2014;刘奇2014)。从这个角度看,乡愁其实也是一种乡恋,所谓“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礼失求诸野”体现的是对生命源头的眺望和对文化母体的挂念。田园庐墓、小河炊烟、牧童短笛、乡规民约、熟人社会、崇尚自然、勤劳朴实等是我们对传统社会的表述,也是传统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具浪漫色彩的想象,然而这一切都已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渐行渐远。

2. “乡愁”其实是“城愁”。这些研究者从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既回不去又留不下的群体的精神困惑,进一步延伸到让农民真正立足城市,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好社会认同的现实层面(刘奇2014;田思思2014)。

3. 乡愁是一种社会文化焦虑,体现了人们在内心深处对于那个最真实自我的眷恋,对它失去的忧伤,对寻找它的一种焦虑,对企图用它来疗伤,来关怀自己的一种渴望。“乡愁是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化生产出来的一种情绪”(旷新年2014)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是我们每个人的乡愁。

二、留住乡愁之于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一方面意味着原有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升级,另一方面,意味着传统村落的大量消失,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学者、人文学者、历史文化学者的深深忧虑。

从感情上看,乡愁是一种高贵的情感,人类不能只有物质的生活,更要有诗意的栖居。乡愁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乡愁的存在会使人们更加理解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大多数人认同乡愁的存在意义,认为没有乡愁的城镇化是断根的城镇化(张孝德2014)。同样,没有获取在家乡外安身的资本,“距离”彼岸的故乡于他而言只有“乡悲”而无“乡愁”(耿波2014)。

比较有代表性的可能要属叶一剑的《乡愁里的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贺雪峰主编的《回乡记》等,这些著作的特点都是作者亲身体验城镇化给乡村带来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层面、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消失、无法回去的故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还有学者从丰富城镇化的内涵角度看留住乡愁的价值,认为不能留在乡愁的城镇化是缺乏内涵的。城市的发展不限于扩张和更新,如果一座城市在日新月异的改造和更新中将城市文化与历史清理出城市,城市将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也淡漠了乡愁。熊培云说,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其实,对乡愁的讨论也是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再反思。近代以来,资本以无与伦比的能量把众多乡村卷入其中,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碰撞的结果往往是乡村消亡,传统湮灭。荷尔德林说过,“人类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乡村的终结不但使众多现代人产生一种乡愁无处安放的哀怨,而且使大量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归于湮灭,这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对一个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乡愁”一词的运用,既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更有对现代化必须烙上中国特色的自信。党的十以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相继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必须留住乡愁。

那么,城镇化建设如何留得住乡愁?

其一,如何看待传统村落。现代城市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城进农退”城市化,以与自然对立和对乡村排斥为理论基础,因此,乡村的消亡是必然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天大约有300个村落消失,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有500多万个村落消失了”。、贺雪峰等人的研究表明,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人的价值在于衣锦还乡,多数农民的人生价值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得到认可承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有几亿人生活在乡村,都市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个挣钱的场所,他们的生活价值和人生意义仍然需要返回村庄来获取。没有了村庄,乡愁便无处寄放,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尊重数亿农民的生活选择。

民风民俗、村规民约、古道家风都是和村落共生的,载体变了,优秀文化如何传承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城镇化建设中要为乡村发展留出空间,尊重亿万民众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让一些有故事的村庄继续留存,让乡风民谣代代传唱。城乡发展本应并行不悖,没有了乡村的映衬,城市也会失去生机。

其二,城镇化是谁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能否实现,对中国的城镇化太重要了。行政权力决定下的城镇化必然造成优质资源向特大城市、大城市集中,并形成一种马太效应。所以,新型城镇化应该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因地制宜,使大、中、小城镇各放异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三,新型城镇化应该能够安放乡愁。所谓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要跳出以往那种片面靠权力意志推动和高资源投入的城镇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避免大拆大建,避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强化软环境建设,打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和谐环境,否则,再繁华的城市也无法安放人们的乡愁。协调城乡冲突,重建美丽乡愁,实际上是能否走一条包容式发展道路的问题。

三、以留着乡愁为契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如果能以留住乡愁为契机,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参与乡村建设,无疑将是一举多得的良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乡村改革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埋下了乡村治理危机的种子,在城镇化潮流的激荡下,多地乡村处于离散状态。一是由于乡村集体经济瓦解和农业税取消带来的国家与村民关系松散;二是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村庄基础结构离散;三是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传统价值坍塌,价值离散。乡村离散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大到乡村党政建设、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到乡村环境治理、村容村貌,小到家庭是否和睦、老人赡养、儿童教育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乡村如何治理也是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徐勇、郑凤田、姚洋等学者主张把村民自治看作是国家政权建构逻辑的必然走向,认为它是国家权力主导的现代治理体系的建构过程,提出“县政、乡派、村治”结构治理模式;温铁军、党国英、李昌平、吴理财、于建嵘、李凡、素颜臣和周绍金等学者则主张实行乡镇自治,构筑以农民自治体和农民组织为基本架构的乡村农民组织制度;曹锦清、贺雪峰等学者注重从乡村内部机制研究乡村治理结构。但归结到一点,没有村民的参与,任何治理都会大打折扣。因此,能否动员起民众参与是乡村治理成败的关键。

之所以可以把留住乡愁作为乡村治理的契机,是因为,其一,乡愁是人所共有的,也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留住乡愁的城镇化建设诉求可以打动许多人;其二,留住乡愁是最容易切入的,它不需要大拆大建,只需要对原有的风土故物保持必要的谨慎和敬畏即可。中国自古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没有彼岸观念,但祖先情结、乡愁情结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皈依。迅速发展的城镇化使现代人离家越来越远,人际关系的紧张与疏离、日益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让现代人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愁不仅仅是农村人的,更是我们所有人的乡愁,留住乡愁就是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02).

[2]郑风田,李明.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中国基层县乡村治理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5).

[3]温铁军.如何进行新一轮农村改革[J].山东农业,2003(03).

[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5]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进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