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经济制度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制度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1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及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知识不论怎样区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两类,前者是人类探知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性知识,而后者是关于人类自我组织的知识,可分别称之为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如果说各种经济增长理论中涉及知识的作用,大体都是指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论是李嘉图强调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传统经济增长,还是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最终都只是把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局限于技术知识的作用。直至当前,人们在研究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大都是指技术知识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往往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的典型代表。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分析中的新古典主义倾向,而且在于人们注重于从定量上确定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技术知识更容易量化。

但是,从现实经济增长来看,人类的制度知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有效性(张尚毅,1998a),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成果。新古典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分析中不考虑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将经济制度视为经济分析的外生因素;而李嘉图的传统增长理论虽然涉及制度因素,但是并没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事实上,我们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可以看到这点。

二、经济增长的知识基础

当我们依赖于自然资源推进经济增长时,自然会得出增长存在极限的结论(米都斯,1997);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极限进行了否定,提出由知识所决定的增长递增效益。今天,在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更多地依靠技术知识而相对较少地依靠其他资源推进经济增长的现象,正如罗默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以及运用这些技术性知识推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继承了新古典主义传统,虽然指出了知识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却不能用人类全部知识的进展来解释经济增长,也正因为如此,无法解答我们前述的一些基本问题。

奥地利学派学者哈耶克在他的有关论著中将人类知识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指出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实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哈耶克,1989),从而将知识完全融入整个经济分析中,这种无区别地将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和人类自身的知识融入经济分析,与国际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用人类全部知识解释经济增长所要说明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均衡并非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的是具有同质性经济主体的均衡,而是具有异质性经济主体(拥有不同量和质的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知识)的均衡,这就必须解决异质性经济主体相互耦合的问题,必须明确具有不同知识的经济主体之间为什么存在相互冲突,怎样才能相互耦合,进而达到均衡,保持一个经济态的稳定与发展(张尚毅,1998b)。从制度知识的角度,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不同的经济主体不但具有不同的个性知识,而且具有作为耦合基础的共性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称的知识传统;知识传统决定了一个经济态可能具有的经济制度优化水平,从而也就决定了该经济态可能接受或者拥有的技术知识水平,进而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水平①。正如诺思所指出的那样,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诺思,1989)。总之,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包括制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经济主体决定了经济均衡状态的不同,从而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三、制度知识:人力资本第二特征

第2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清华大学与大庆石油管理局联合组成课题组,于2002年7月至10月深入到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二公司就“作业成本计算与流程优化集成系统”进行现场研究。课题组12位成员,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为课题主持人,大庆石油管理局刘强副总会计师为课题组长,清华大学方参加的还有赵晓东、曹伟、王竞达、张双才、邢如其(石家庄铁道学院)、刘桂英(河北大学)、潘春芹、许青艺、侯宇,大庆方参加的还有徐彬、张献忠。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第1阶段为梳理文献和制定研究方案;第2阶段在钻井二公司现场调研,连续40天(节假日未休息),除在公司层座谈外,还调查7个职能部门和8个分公司,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工艺与业务流程、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业绩指标设置、激励制度等,访谈对象包括公司层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包括分公司的领导和普通工作人员(如成本员、一线生产工人),同时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穿行测试、现场写实等方法,通过现场调研而归集起来的电子版资料将近1G;第3阶段课题组研讨、征求意见和形成报告。总的说来,本次研究为我国企业开发和应用作业成本制度提供了具有开创意义并可资借鉴的蓝本。

本文设计了一套作业成本制度,主要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二维观点,形成由流程与作业确定、分析、改进、作业成本计算以及作业管理等几个环节组成的动态循环系统,并据此设计出具体的实施工具模板。本文采用现场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上述成本制度在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二公司的应用情况,为作业成本制度在中国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开创性的样板。

研究动机

成本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系统,包括财务(Financial)、运营(Operational)和战略(Strategic)三个层面。财务和运营是两个平行的层面,前者反映企业经营的价值层面,后者反映企业经营的物质层面。与运营层面相比较,财务层面更具有综合性。战略居于财务和运营之上,发挥着统驭方向的作用,用来保证财务和运营在长期内满足顾客要求和增加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价值。这个基本框架体现在作为成本计算与流程优化的集成体系――作业成本制度之中,并由“特尔内模型”简要地表述出来。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余绪缨教授率先引进作业成本制度以来,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应该说,我们在作业成本制度理论和方法的引进、消化和提高等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在总体上能够紧跟国外发展的步伐,但在应用研究方面我们则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我们注意到我国专家学者特别是王平心教授等在作业成本制度应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王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是“特尔内模型”的纵轴即成本分配,而对其横轴即流程优化则涉猎不多。我们以为,流程优化是作业成本制度的精髓,没有流程优化,作业成本制度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基于这种考虑,清华大学与大庆石油管理局联合组成课题组,配合大庆石油管理局低成本战略的实施,从2002年7月至10月间,深入到铁人精神发源地━━大庆钻井二公司,就“作业成本计算与流程优化集成系统”应用问题进行现场研究。本文内容就是这次现场研究的结果,包括研究动机、大庆钻井二公司概况、作业成本制度设计及其模板、流程与作业确认、分析和改进等内容。

大庆钻井二公司概况

为方便后文的研究分析,这部分主要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对钻井二公司进行了全面介绍。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大庆石油管理局的战略及其对钻井二公司的影响也是本部分的一个重点。

1.大庆石油管理局及钻井二公司

大庆油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于1960年初开始进行开发建设,当年为国家生产原油97万吨, 1976年进入世界特大油田行列。大庆油田占据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承担全国40%的原油生产任务,居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之首,连续26年年产原油突破5000万吨。到2001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6亿多吨,创汇400多亿美元,上缴各种税金并承担原油价差7000多亿元人民币,为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9年11月,国务院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行重组,大庆石油管理局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一分为二:采油、炼油、售油等优良资产部分组成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并作为中油股份公司的核心企业在海外上市(下文简称“油田公司”);剩余的物探、钻井、基建、水电供应、后勤保障以及企业办社会部分的文教卫生、物业管理、多种经营等非采油行业作为存续企业,形成今天的大庆石油管理局。重组后的大庆石油管理局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从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钻井二公司是大庆石油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以油气水资源勘探和开发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公司,年钻井能力150万米以上,是大庆油田承担定向丛式井、斜直井和水平井等多种特殊工艺井的专业化队伍。公司固定资产原值5.57亿元、净值2.7亿元,现有15个职能部室,9个分公司,共169个基层分队。

组织结构中各职能部门以钻井生产为中心,为钻井生产的全过程提供生产、后勤等多方面的服务。各分公司的具体职能分工如下:四个钻井分公司主要承担公司的钻井业务,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单位;运输分公司主要承担钻机搬迁、石粉运送、钻具、套管转运以及井队的油、水供应等各项生产任务;机修分公司主要负责井队钻机、钻具的维修任务及其他分公司的设备维修、维护等,同时还生产部分小型零配件;钻前分公司主要负责井队的井架和其他钻井设备的装卸、搬迁及井场的清理等业务;物资供应分公司主要负责计划、采购、供应、存储等物资管理工作;技术服务大队作为公司的机关直属部门,为钻井生产提供各类技术支持。

2.大庆石油管理局的战略及其对钻井二公司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后,大庆石油管理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一方面,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下跌,中油股份公司大幅缩减投资,油田内部市场萎缩;同时,大庆油田处于逐步减产期,2002年产量调减137万吨,今后的趋势将是每年减产150万吨左右。另一方面,在外部市场中,因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使竞争的层次、广度和强度不断升级。在这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大庆石油管理局的经营表现不尽如人意。虽近两年每年的总收入都在200亿元以上,但总体盈利水平仍然较低。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如何应对市场竞争,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战略来保证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企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竞争理论,从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成本领先战略是大庆石油管理局战略选择的必然。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企业最大的优势有两方面:其一是长久以来和其最重要的客户――油田公司形成的合作关系,钻井公司熟悉油田公司的技术要求及开采油井的地质条件;其二是占据绝对的地理优势,其他外省市的钻井队要想进入大庆的石油钻采市场,需要增加很多运输成本和人员安置成本。而其劣势在于成本管理水平较差,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份额和其他企业相比较高,企业需负担相当数额的社会成本。其面临的机会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有一部分潜在的未开采井,如生产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低,就可使这部分目前低于预期盈利水平的油井达到或超过预期水平,从而增加管理局钻探系统的产量。本文作者调查发现:如果将目前的单井成本降低25%的话,就可以增加12000余口井的产量,这是钻井公司保持市场份额的巨大机会。其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市场份额的缩水,以及当地农民组成的“农民钻井队”的威胁。对于钻井行业而言,成本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和顾客的谈判能力。如果管理局钻井公司的成本高居不下,不仅在外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油田内部市场份额也将不保,即使能拿到工作量,利润空间也会很小,甚至是亏损。综合以上各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企业应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这是其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庆石油管理局的管理层认识到了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性,开始在全局范围内实施“低成本战略”。2002年,管理局在“低成本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开展了“成本效益年”活动。根据“低成本战略”的整体部署,管理局制定的2002年具体工作目标为:(1)局内单位必须完成管理局核定的目标利润及资产收益指标;(2)存货降低到2001年年初水平,平均降幅达到30%;(3)各单位管理性支出下降1%-5%;(4)各单位成本利润率增长1%;(5)应收账款回款率达100%;(6)费用单位年费用补贴率减少15%以上,基础教育部分也要努力降低费用;(7)不良债权降低5%;(8)闲置、低效固定资产盘活10%。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管理局进一步制定了10项推进措施。

目前,受总公司成本管理战略的影响,钻井二公司在成本管理上有着迫切的降低成本的要求。但管理层仍沿用传统的成本效益观念,号召各部门节约、增效,并向下级部门硬性分摊指标,对企业潜在的可降低成本空间缺乏深入分析和重点控制现存成本管理现状很难持续地降低企业成本。我们在现场研究过程中发现在钻井二公司现有的成本管理方式下,进一步压缩成本的空间不大,企业要想显著地降低成本,就必须突破传统做法,寻找新的成本解决方案和控制方法。因此,作者试图通过将作业成本计算与流程改进两者集成,形成一种新的成本控制方法,并尝试在钻井二公司进行应用。

3.钻井二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作者通过对钻井二公司的主要职能处室和分公司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公司目前成本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结合所收集的资料,对钻井二公司目前的成本水平及构成、成本预算管理、激励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1)成本水平及构成

关于钻井二公司目前的成本水平,作者试图将其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主要原因是难以找到合适的比较数据。钻井二公司及大庆石油管理局管理层均无法提供合适的钻井行业的平均成本水平。大庆石油管理局曾经组织过对同行业的几家公司(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钻井成本水平的调查活动。但由于调查数据过于笼统,数据缺乏可比性。因此,暂时无法对钻井二公司成本水平的高低做出行业判断。

钻井二公司的现有报表体系将成本项目细分为七大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提取福利费、折旧费、其他直接支出、间接费用、施工管理费。仔细分析这些项目发现,公司的会计报表并没有将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进行明确的分离:直接材料项目中存在一小部分期间分摊费用,例如钻具的摊销费用;其他直接支出中也存在期间费用。根据公司目前提供的数据,很难将这些项目互相剥离,所以本文将所列的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列为直接费用,其他项目支出都列为制造费用。根据近两年的历史数据分析(见图表1所示),公司的总成本中直接材料约占总成本的41.8%,直接人工约占总成本的3.2%,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55%。从中可以看出,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2)成本预算管理

钻井二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预算管理。这里可以从两个角度具体考察:一是预算项目角度,二是产品(即单井)角度。

从预算项目看,公司的预算管理由收入预算与成本费用预算两部分组成。其中,收入预算可以细分为三部分:关联交易钻井收入、其他收入和管理局财务资产部拨款。其中第一项收入占钻井二公司全部收入的绝大部分,且此项收入年初时已基本确定,所以钻井二公司的年度收入在年初时就已经基本确定。因此,公司的主要预算管理都是围绕成本费用预算进行。 钻井二公司的总成本预算指标是根据管理局下达的年度目标利润倒推出来的,具体表达式为:预算成本=收入 - 目标利润 - 销售税金。钻井二公司再将总预算成本细分为分公司预算指标,向下传达。根据各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性质,钻井二公司将所属分公司分为产值单位和费用单位,对这两种类型的单位下达不同的预算指标。产值单位包括:钻前分公司、运输分公司、机修分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包括收入预算与成本费用预算;钻井二公司划分的费用单位包括:物资供应分公司、四个钻井分公司(钻井分公司的单井成本由二公司单井成本核算小组控制,这里主要指钻井分公司的后勤机关单位)、综合服务分公司、职工技术培训学校等。分公司年初将公司下达的成本费用指标层层分解到基层小队及各费用要素(材料、油料等)。另外钻井二公司对物资供应分公司下达库存指标,物资供应分公司将库存指标分解到各个库存单位进行控制。

在实际日常管理中,钻井二公司将钻井成本分为直接成本、间接费用及施工管理费三大类,对钻井直接成本实行“单井预算”管理。预算投资方案在每口井开钻前3天直接下达到钻井队,要求井队在施工中按照“单井预算书”对成本进行全方位控制。

钻井二公司还对预算调整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规定。对于钻井二公司来说,预算调整的工作就是对某些单井的生产成本进行追加投资。该公司规定,存在非井队原因造成的井漏、井涌等事故井;组织停工;人为造成的单井预算不准确,比如设计漏项、串项;价格调整、设计调整;预算系统中没有编入程序、无法设计的项目;特殊原因造成的增加井深、井别变更和新技术试验项目等原因时可以调整预算、追加投资。其追加投资的流程为井队负责人填写追加投资申请,分公司技术主管签字,预算委员会审批,二公司财务资产部追加投资。

以上预算管理做法是钻井二公司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分析发现:钻井二公司目前的预算管理漏洞较多,很难发挥对成本的控制作用。其一,各种预算报表设计过于简单,基本没有详细科目,从而对各具体成本的发生缺乏有效的控制。其二,有些分公司和部门预算报表的制定仅仅是为完成上级下达的预算编制任务。当年预算的编制基础是基于历史资料的平均值(或往年的编制经验),没有认真分析真实生产情况,很多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在预算的设定中存在着明显的预算松弛问题。其三,钻井二公司的“单井预算”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通过对一些井队成本员的调查发现,单井预算表下达并不及时,据访谈时了解有的甚至在开钻后才下达;各种单井预算涉及数据时常不准确,造成频繁地追加投资;公司对追加投资的反应不及时、不合理,给井队造成不良影响。其四,因采用收付实现制造成单井成本核算不准确,由此产生的预算差异分析价值大打折扣,从而绩效考核不准确。另外,钻井二公司的部分成本核算不及时,有些项目本应按月结算,实际为半年一次。公司对各成本项目的发生实行的是事后控制,缺乏有效的事中控制手段。

(3)激励制度

钻井二公司为了有效控制成本水平,保证利润指标的实现,在激励方面引入了两种新的制度,即对关键管理人员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而对普通员工实行浮动工资制度。钻井二公司的奖惩资源主要包括物质和各种精神文明奖励,而且各种精神文明奖励最终会跟经济指标挂钩。奖惩资源的具体内容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单项奖励。

风险抵押金制度是对需要交纳风险抵押金岗位所承担经营业绩责任的风险抵押,旨在为强化经营责任而实施的一种约束与激励制度。风险抵押金的沉没或返还奖励按年终考核情况而定。 浮动工资制度是分公司为加强普通员工的责任和风险意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保证基本工资的前提下,从岗位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浮动工资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浮动工资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分公司自主确定,数额从200―500元不等。

在奖金方面,钻井二公司对钻井分公司和其他后勤单位的奖金发放作了不同的规定。钻井分公司的奖金发放分为月度和年度两种形式。月度奖金具体数额因服务对象及具体施工情况的不同来确定相应的奖金折算系数,并依此计算奖金数额。年度奖金则根据钻井分公司年末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一次性奖励。钻井分公司的机关后勤和钻前、运输以及机修分公司一次性核定奖金总额,由各分公司根据其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申报并经公司审核后发放。各种单项奖励除了风险抵押金兑现奖励之外,还有成本节余奖励、双文明奖励、科技成果奖励、经理专项奖励基金和综合经济兑现奖励等,

在激励制度方面,钻井二公司上述做法取得了一定的预期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激励实施都是以预算完成的效果为根据的,而前面的分析发现很多预算缺乏准确性,并存在预算松弛问题,这使得激励措施的效力大打折扣。例如,根据作者的调查,由于预算指标制定过于宽松,钻井二公司还未出现过“风险抵押金”沉没现象,许多底层员工甚至认为这一措施是变相地向领导干部发奖金。

(4)成本预算管理与激励制度的问卷调查

在现场研究中,为了从多角度了解钻井二公司现行成本管理水平、成本降低潜力以及激励制度的效果,作者对公司的钻井队成本员和生产工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选取二者作为调研对象是因为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大部分成本项目的消耗,因此对钻井二公司成本管理水平、成本降低的潜力有最直接的认识,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些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针对生产工人,另一种是针对井队成本员。由成本员填写的问卷共发放37份,收到有效问卷为27份,回收率为73%。由生产工人填写的问卷共发放75份,收到有效问卷为69份,回收率为92%。调查结果和简单分析如下:

在成本管理方面,有74.07%的成本员认为:“成本效益年”活动对其工作和生活有一定影响。生产工人中钻前分公司约有50%的员工认为有很大影响,其他分公司的人员认为存在一定影响。

在成本控制水平上,没有成本员认为自己所属的钻井小队的成本控制不严,约有60%的成本员认为成本控制很严,绝大部分生产人员认为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成本已经基本上达到最低,无太多可压缩空间,降低成本的潜力很小。

在针对作者提供的可供选择的几项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方式上,成本员与各分公司一线工人反馈回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这说明由于各分公司的成本构成、成本控制水平等因素存在差异,应该针对不同公司采取不同的降低成本措施。

针对预算管理部分的调查表明,59.38%的成本员认为“单井成本预算书”的指标设计与实际有一定出入,约有70%的成本员认为“单井成本预算”制度对井队的成本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有成本员均认为有预算差异分析,但差异分析的频率却没有一致看法。对于单井预决算,成本员认为过程应更加透明,应加快追加投资和结算的速度,并提高核销的准确性。按时召开成本裁决会,加大预算奖惩力度。

在激励制度部分,77.78%的成本员认为钻井小队对工人的业绩评价与考核指标比较合理, 但有一定缺陷。对此,一线工人有不同的看法:有超过90%的一线生产工人认为业绩评价与考核指标能客观反映工作真实情况,96.15%的成本员认为相关指标有效调动了生产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钻井二公司目前的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成本控制实施的范围偏小,目前钻井二公司将成本降低的重点放在了单井直接成本上。降低单井直接生产成本是必要的,也有一定潜力,但比较而言,间接的、非生产成本降低的潜力可能更大。压缩成本还应从生产向研发和设计阶段推进,做到成本的事前控制。而且,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如预算指标的制定缺乏透明度,预算指标与预算调整标准偏松。

作业成本制度设计与模板

1.作业成本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

本文的作业成本制度是依据“特尔内模型”设计的,如本期“流程观下的作业成本制度”一文的图表1所示。

成本分配观强调纵向分析计算,其目的是要将资源耗费通过作业计入产品,计算出产品成本,这是一种以财务为导向的观念;流程观则把作业成本计算视为细化企业成本管理的手段,是一种以业务为导向的观念。成本分配观和流程观各有所长:成本分配观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有助于各种决策分析的进行,例如定价决策、产品组合决策、资源利用决策、产品设计决策等,并且有助于各种改进措施的实施;流程观,可以提供企业生产经营中影响作业业绩的各种因素变动的信息,有助于管理者发现生产经营中的瓶颈所在,以便采取确保各项作业的有效进行。

因此,如果能够将这两种观点整合到一起,将为企业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成本控制方法。本文的作业成本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它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成本控制系统,其核心思想是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的方法来获得准确的作业和产品的成本信息,以及各种成本动因的相关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分析成本动因的合理性,同时采用流程与作业改进的方法与工具,进行有效的作业分析与流程优化,从而降低成本动因的发生,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本文将这些思想细化成一套可操作的循环系统,并且这种系统的实施方式和实施程度有很多种组合,从而使得企业可以针对自身成本结构、生产经营的特点有选择有范围地在企业局部或者整体实施。该系统的循环过程所包括的关键环节如图表2所示。

根据80/20原则,企业80%的成本是由20%的作业产生的,因此流程与作业确认这一环节旨在发现这20%的作业,为更深层次的成本分析和成本降低提供切入点。按照成本分配观和流程观两种思路,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流程与作业分析,这些角度包括时间、成本、质量、创新、安全等。一旦发现改进机会,就可采用流程改进工具努力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些工具包括通过消除企业中存在的、消除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将纵向流程改成横向流程、改变某些工厂布局、缩短周期时间等。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计算获得作业的标准成本以及其他考核标准,为企业进行作业管理以及绩效考核提供标准。根据制定的作业成本标准进行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和业绩改进,将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使得管理的重心由“产品”转向“作业”,把握企业的整个资源流动过程。以上就是集成系统的几个基本环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该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企业应该不断地沿着这个循环进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这是因为,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新技术的发明使得某种流程改进成为可能,新竞争对手的出现增加了企业降低成本的压力等,这些都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流程改进,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2.作业成本制度设计模板

前文所述的作业成本制度在理论上是完整的,但企业真正实施起来绝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对于那些管理水平不高、“作业观念”不强的企业来说,系统性的实施既有难度又有很大的风险,也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为了加强上述制度的可操作性,本文建议在企业实施该系统的试验阶段和正式运行的前期阶段,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实际资源情况,针对系统的不同环节开发出一套简单的工具模板,并将其通过简化的表格体现出来,从而使制度的实施更加简单和标准。这将大大节约企业的实施成本和降低实施风险,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表格逐步了解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重点环节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系统性实施的试点。当企业对集成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各种资源要求都十分熟悉时,可以考虑投入更多的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更加先进的软件和操作系统,提高集成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使其发挥更大的效力。

为了进一步明确工具模板的设计方向和设计方法,作者针对系统的各个环节设计了部分工具模板,并且在现场研究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工具模板由五个模块构成,即流程与作业确认、流程与作业分析、流程与作业改进、作业标准制定、作业成本管理。每个模块都包括一些表格化的工具模板,各个表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将动态集成系统的实施方案具体化。作业成本制度表格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从企业整体出发,根据组织结构和主要职能详细界定企业内部流程,并借助职能流程图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详细加以描述。同时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结合企业战略,制定出一系列的流程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质量、成本、效率和时间等方面),藉此分析企业现有流程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实现企业流程优化;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选定某一特定流程并将其分解成作业或任务,根据投入产出关系不断追溯作业或任务耗费资源和形成产品的前因后果,建立成本库,计算相应的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进而依据作业或任务的投入产出关系,制定相应的业绩评价指标,通过对比实际业绩与标准,确定差异以及归属差异到相应的责任主体,为业绩评价和考核提供客观支持。

这些基于表格的模块可为企业编制更加先进的标准化工具软件提供思路和编制基础。工具模板的结构和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具体实施集成系统时可以对某些模板进行修改,并且应该根据自身要求和条件将这些模块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将根据需要重点展示部分模板的具体应用。

流程与作业确认

在进行关键流程和作业的确认时,一般有三种方法可以采用:作业地图法、作业流程图法和征求意见法。在钻井二公司进行现场研究时,主要采用作业流程图法和征求意见法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对钻井二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以及辅助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现场研究的过程中,对企业流程和作业的确认至少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其一是从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各业务部门的功能来“圈定”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即以功能定流程(Function-process)。工具模板中的图表“企业流程结构表”就体现了这一思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非常明确地确定每个流程的责任主体,并且容易将企业各部门从事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涵盖进来,不会有遗漏;但它的缺点是不同部门列出的流程之间的层次有时会不一致,划分的细致程度不同,导致所列出的流程之间缺乏逻辑性,难以将流程有机的联系起来。另一个方向是从企业的生产过程出发,通过对主要流程和作业的描述以及责任主体的确认,来刻画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即以流程定功能(Process-function)。工具模板中的图表“企业工序分析表”就是从这个角度对钻井二公司的流程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所描述的流程完全按照作业实际发生的顺序纪录,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缺点是在流程描述层次较简单的情况下,某些辅助流程以及责任主体很难在流程中体现出来。作者在实际分析中将这两种维度糅合到了一起,进行综合应用。图表3列示了“以职能确定流程”的结果,它从整体上将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起来。表格的纵向是企业目前拥有的主要职能部门,横向包括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业务流程。利用该表可以从企业整体把握主要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和主要业务流程,为后文的流程分析和改进奠定良好基础。

接下来的图表4,即企业工序分析表,则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企业的生产工序入手,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描述。它将钻井二公司看成是一个车间,首先确定其生产线,以及完成各工序的责任主体,同时辨认出为各主要工序提供辅助服务的部门。

结合以上两表可以看到,钻井二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是围绕钻井生产进行的。钻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口井的完成都包括钻前施工、钻进施工和完井三个阶段。每一项工程阶段又有一系列的作业。主要作业一般包括:定井位、道路勘测、基础施工、安装井架、搬家、安装设备、勘钻、钻井、起钻、下套管、固井等多项作业。以上这些作业属于主要业务流程中的主要作业(Primary Activity),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辅的流程例如在整个钻井施工过程中都可能涉及到的领料流程、财务报销流程、物资采购流程、机器修理流程、生产调度安排流程等等,这些辅助流程又可以细分为多项辅助作业(Secondary Activity)。主要作业与辅助作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种关系可形象描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网状关系,也就是在后面中提出的作业网和流程网的概念。

流程与作业分析

流程与作业分析的起点是绘制流程,即通过流程图方式详细展现流程的具体内容,便于进一步分析。限于篇幅,本文选取“领料”流程为例说明流程绘制,并阐述如何从时间等纬度对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跟踪调查以及穿行测试,本文所记录的领料流程始于钻井分公司,跨越运输、物资分公司以及财务等辅助生产部门,贯穿基本生产部门和多个辅助生产部门。首先引入“单项流程分析表”,该表以单个业务流程作为分析对象,重点用来分析某项流程涉及到的主要作业、作业的责任主体、作业时间以及周期时间。“责任主体”指对相关作业负责的单位和个人;“作业时间”指一项作业发生所需的时间;“周期时间”指前一项作业结束到后一项作业结束所经过的时间,主要用来分析是否存在等待作业。使用该表对领料流程进行分析后发现,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作业:用料申请、队长审批、物资公司审批、领料、运输、财务部门入账等。通过图表5可以清楚看到领料流程的各项作业以及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同时也可以获得作业时间和周期时间信息。作者发现,两个时间之间的差异归因于部门间的距离和等待时间。据此,后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流程的分析除了时间纬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指标,如成本、质量、创新等,这些指标由企业战略导出。以成本为例,一般可以得到两个成本数据:一是根据企业战略测算出来的领料流程成本;二是在未经优化的流程的基础上,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领料流程的实际成本。两者之间的差异就需要通过流程与作业改进弥合。至于分析的内容,包括流程合并与分解检查、技术性检查、投入产出因子检查、增值性检查、作业时间与周期时间检查、逻辑性检查等。总的来说,流程与作业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实现企业战略的合适流程和作业,其方法是利用源于企业战略的指标,找出并分析指标实际数额与战略目标的差异。

流程与作业改进

经过流程与作业分析后,接下来就是流程和作业改进。流程和作业改进就是根据分析结果,消除非增值作业,同时尽量减少增值作业对资源的消耗。企业可以采用工序改进、质量管理、流程再造、技术革新等手段从成本、时间、质量、创新、安全等几个纬度进行。

根据图表5,作者认为目前的领料流程存在以下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得出这些问题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如图表6所示的改进意见。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改进过程,可以通过重新设计流程来缩短领料所需时间,从而降低该流程的成本消耗。在现场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对其他多项企业流程应用系统模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发现在主要业务流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非增值作业,如搬迁、等待等作业。最大限度的消除这些非增值作业将对企业成本节约提供更多空间。当然,有些非增值作业无法完全消除,例如对于钻井生产来说,虽然搬迁作业属于非增值作业,但是由于钻井作业的特殊性,每口井的位置都不同,必须进行搬迁作业。企业可以控制的是尽量减少搬迁的距离,这就要求在进行生产部署时,应该考虑到各口井的地理位置,尽量做到搬迁距离最小。

作业(产品)成本计算

当主要业务流程和作业得到确认或优化之后,企业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针对企业钻井的全部流程或者具体的某项流程进行作业成本计算。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来划分作业中心,也就是将若干具有相同功能、相同成本动因的作业组合起来,形成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如果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心上,再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归集到作业成本库,最后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归集到产品上,就可得出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为更进一步的流程和作业改进提供基础。

钻井二公司生产的产品就是完工井,并且由于每口井的施工环境、地质条件都不完全相同,导致其生产的每个产品都是独特的,对资源耗费的情况也就必然不同,只有按照每口井发生的具体作业进行成本归集,才能准确计算出产品的成本。在案例研究中,对某口钻井进行作业分析时,分析的出发点是从产品出发,然后倒推到每项具体作业,最后到达资源。然后再反过来按照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归集,最终得到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

结合本案例,具体分析的过程如下:首先结合前面确定的主要流程和作业,对某口井的钻井生产所涉及到的作业进行归集和划分,确定作业中心或成本库;然后针对每项作业或成本库进一步分析其包括的任务。这里以下套管这个子流程为例,深入分析其包括的作业,并将这些作业划分为作业中心,主要有领料、运输、存储、采购等几个作业中心。 然后再针对每个作业中心进一步分析其所包括的作业,以及这些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将这些资源消耗归集到相应的作业成本库中。这里以采购这个作业中心为例,理论上讲,该作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几项作业,为了简化,就将其作为一项作业来进行分析,不再进行细分。采购作业所耗费的资源有采购人员的工资、材料运输的费用、供应总公司(该公司负责整个大庆油田物资的采购工作,是钻井二公司的关联单位。目前该公司的经营成本是分摊到各种采购产品的成本中,最终结转到钻井生产的用料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等资源。接着,分析每月进行采购作业的次数(资源动因),通过确定作业总量计算出每次采购所耗费的直接人工(资源动因费率),再根据本次下套管(作业动因)所引发的采购次数,计算出所耗费的采购作业中的直接人工成本。然后从资源出发,按照和上述分析过程相反的方向,将其他资源按照同样的原理进行归集,最终就可得到本口钻井的成本。

图表7展示了上面的分析过程。出于对企业信息保密的原则,其中所涉及的数字均为假设。同时,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在每个分析层次上只列举出部分项目,并且选择一个项目作为进一步细分的对象。企业在进行实际作业成本计算时需要将所有的主要项目完整列示出来,尽量不遗漏,这样才能保证所计算出成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具体计算作业成本时,一般可以采用图表8所示的表格。产品成本计算与作业成本计算类似。

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发展至今,理论界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作业成本法的功能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并且开始研究如何将作业成本法和其他管理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应用, 例如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预算(Activity-based Budgeting)、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作业成本法与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研究等。本文也是从作业成本法出发,将其应用功能进一步拓展,试图弥补我国目前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所作研究仅仅局限于作业成本分摊的缺憾。

本文建立起一套作业成本制度,它融合了作业成本计算与流程改进。通过对作业成本计算的二维观点的介绍,阐述了如何将作业成本分摊、作业分析和流程改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由作业流程确定、作业流程分析、作业改进、作业成本标准制定、作业管理等几个环节组成的动态循环系统的原理,并据此设计出具体的实施工具模板。同时,本文采用现场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上述成本制度在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二公司的应用情况。

本项研究中我们认为下面三点体会对理论界和实务界来说意义重大。其一,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介绍时,往往会提到“作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三个基本概念。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满足顾客需求的作业链,而是一个“作业网”,所有的作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相互连接、相互交织形成一张网。为了理清这一概念,仅以表层钻井流程为例加以说明。作为企业工艺过程的一部分,表层钻井流程可以更进一步分为开钻、完钻、划眼、下表层套管等作业。下表层套管作业的成本内容包括套管材料成本、人员工资、钻井设备摊销成本等,而对整个钻井二公司而言,套管材料的成本仅包括采购成本;但是在钻井分公司眼里,套管材料的成本较采购成本增加了很大一块。实际上,套管材料的取得经历了一系列的作业才得以完成,例如材料申请、审批、复核、检验等,因此套管材料的成本不仅包括其最初采购成本,也包括申请、审批、复核和检验作业所耗费的作业成本。由此我们进一步分析附加的作业成本,以队长审批为例。假设队长从事的业务活动有钻井分队生产计划设计、审批、生产协调等,其中审批活动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领料审批、事假审批、奖金审批等。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我们可以将队长从事审批活动看作一个成本库,将队长耗费的资源费用根据一定的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库中,再进一步分解到领料审批、事假审批、奖金审批等作业上,这样就计算出了领料流程中审批作业的成本。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计算一项作业的成本,必须考虑很多项相关作业的成本。因此从理论上讲,要真正确定某一项作业的成本,实质就是根据作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建立并求解一组多元线性方程组。当然这一方法在理论上可行,现实中不具备可操作性。实际上,在上述计算审批作业成本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简化手段,对作业动因数量进行了估值处理,才使得计算得以进行。推而广之,我们不难理解“供应网”和“价值网”等概念,也不难体会到作业成本法真正实施的复杂度和难度。

其二,我们认为应对“未利用生产能力”给予关注。所谓“未利用生产能力”,就是实际产能达不到设计产能而形成的差额,它反映的是可供利用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从成本差异分析的角度看,未利用生产能力是指在固定作业成本中,可供利用的作业量和单位标准作业成本之积与实际作业成本金额之间的差额。该差异的基本特点可概述如下:若实际的作业量等于可供利用的作业量,则没有未利用生产能力差异,生产能力已得到充分利用;若实际的作业量小于可供利用的作业量,则未利用生产能力差异为不利差异,表示可供利用生产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若实际的成本动因量大于可供利用的成本动因量,则未利用生产能力差异为有利差异。未利用的生产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一项浪费,管理人员应该对此作出反应,可以采取诸如出售、租赁、换作其他用途或者扩大企业规模以吸收利用等方式,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本文作者在进行现场研究时,对一些业务流程与作业进行了时间研究,发现目前钻井二公司在业务流程上存在一些未利用生产能力。以差旅费报销流程为例,工作人员每天只需要花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全天工作,但是每天却可以领取8小时的工资,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未利用生产能力”。 这种未利用生产能力就是资源闲置,就是一种浪费, 应该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消除。

第3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医疗卫生机构 运行 影响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59-02

一、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定

为了改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国在2009年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其中,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使用、配送、药价等方面,均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药物的规范应用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对医疗机构的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部分规定内容如下:

第一,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指的是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保证供应、价格合理、剂型适宜的药物,大多数疾病经基本药物治疗后均能够获得良好效果。国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均使用基本物,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但是该类药物的经济利润低,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应用较少,实施意见的出台,可以保证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物美价廉的药品。

第二,限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实施意见在颁布实施初期,医疗机构在用药上具有过渡期,例如部分机构必须使用非基本药物。针对这一情况,如果严格禁止相关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所以,医疗机构处于过渡期内,会对非基本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例如提高药物使用成本,从而避免药物滥用,防止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药品销售实行零差率。一直以来,我国药品销售存在15%的加成,而且随着销售环节的增多,药品价格也会提高,如此导致的结果,是部分药物的市场价格达到出厂价格的几倍、几十倍,造成药价虚高现象。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由于药品管理松散,药品加成远远高于15%的指标{1}。针对于此,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药品销售实行零差率,能够改变药品加成获利的现象,避免医务人员开高价药、以药养医,实现了药品价格的合理性,体现出基层医疗机构的非营利性特征。

第四,药物公开招标采购。基本药物制度出台之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自主采购,具有效率低、配置不合理的特点,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对此,实施意见中要求基本药物在采购时,由政府为主导,在网上进行公开招标,并由具有物流能力的企业进行统一配送。如此,药品采购效率提高,能够保证资源配置和合理性,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需求。

二、对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影响基本药物使用

基本药物多属于非专利药品,特点体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但经济利润低。对于生产商家而言,往往不愿生产;对于销售商家而言,往往不愿经营;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往往不愿使用。由此可见基本药物的市场脆弱性,以上某个环节改变,均会导致基本药物的消失。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500种基本药物中,约有500种在北京市场中没有踪迹{2}。在实施意见中,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均使用基本药物,一旦这些药物短缺,供应量难以满足需求量,就会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和制度实施目标相违背。

(二)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基本药物制度的应用,其中一个目标就在于提高用药安全性,这些药物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能够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仔细分析可知,这里的安全指的是不良反应少、生产工艺完善,却不能保证药品的自身质量。以我国华联事件为例,为了降低药价,生产商家从生产成本入手,结果导致药品出现质量问题。另外,在药品的招投标环节,如果只关注竞标价格,而没有综合考虑商家信誉、企业规模、药品质量等要素,就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将这些药物用于基层医疗机构,难以保证用药安全性,甚至危害人身健康。

(三)难以及时获得药物

在实施意见中,要求药品经招标后由物流企业统一配送,但是在具体执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目录缺陷、配送率低、招标工作缺位等。以配送率低为例进行分析,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资金压力大,容易出现断货现象;二是一些基层机构位置偏远,且药品供应量小,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难以获得经济利益。基于此,如果药品配送不及时,或者配送时间不按照合同要求执行,就会耽误临床用药情况,甚至引起医患矛盾和纠纷。

(四)医疗服务开展受限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也已经严格执行,但是这一概念目前并没有完全普及。按照一些患者的理念,认为价格高就是好药、价格低就是劣药,对于这些没有专业识别能力的患者而言,会产生不愿使用基本药物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医疗机构单一使用并供应基本药物,正常的医疗服务会受到影响,导致各项业务的开展受限。

(五)财政补偿经费不足

以卫生部2009年的卫生费用研究报告为例,2008年我国药品费用支出总计约为6202亿元,基层医疗机构对基本药物的推广使用率为30%,按照使用比例70%、加成率15%计算,可知财政补偿资金余额为170亿元{3}。但是考虑到药品加成率远高于15%,一旦对药品加成取消,财政补偿资金会明显增加。另外,基层医疗机构中的部分医务人员在编制以外,按照在编人员进行核算,经费缺口会进一步扩大。基于这两点,基本药物的销售实行零差率,单纯由政府进行财政补偿,会产生经费困难的现象。

三、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多渠道补偿机制

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会增加财政补偿数额,而且可能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此,采用多渠道补偿机制,例如政府投入、医疗服务、调整医保等,能够保证医疗机构的健康运行。具体如下{4}:第一,综合分析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地域、人口等要素,确定财政拨款金额。其中一部分用于医务人员的工资;另外一部分通过绩效考核,作为补偿奖金使用,考核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核定任务完成、制度改革、居民健康水平等。如此,既能够保证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又能够对医务人员产生激励作用。第二,通过医保基金进行补偿,即医保和新农合在当前的运行基础上,对药品加成取消造成的收入减少进行补偿,设立药事费用的补偿医疗机构。

(二)合理选择配送企业

在统一配送制度下,配送物流的效率,决定了基层医疗机构是否能够及时获得药物,这就对招标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综合分析物流企业的规模、实力、信誉,优先选择规模大、实力强、信誉高的企业。第二,考虑到区位因素,配送招标以区域要素作为主导,对运输条件好的区域和差的区域进行合理搭配{5}。第三,针对配送活动构建完善的约束制度,如果超出配送时间,就要对配送企业进行惩罚,以提高合同执行质量。第四,针对企业资金短缺情况,可以在配送率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调节,促使不同的配送企业之间相互补充。

(三)构建招标评价体系

由于基本药物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因此为了保证用安全性,要求制定一套招标评价体系,以价格、质量两项要素为核心,对投标方进行甄选。具体来说,以药物经济学为指导,将评分项目划分为原料、成分、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多项指标,采用综合评分的形式,最终确定中标者。另外,药物的使用具有长期性,药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管;采用不良反应报告体系,针对违规生产企业进行严厉惩处,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提高医疗报销比例

在医保目录中,针对甲类治疗药品的报销比例具有明确规定。为了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和应用,应该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疗报销范围,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而且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如此一来,能够对民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起到积极的引导效果。与此同时,报销核算工作的开展,要求定点医院和医保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可以在收费单据上明确不同药物类型的费用,提高核算工作效率{6}。

(五)加强药物制度宣传

考虑到当前民众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应用缺乏了解,因此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工作,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宣传基本药物的生产、处方、质量监管,使民众知道基本药物具有价格低、疗效好的特点,能够保证用药质量。第二,宣传用药安全性,尤其是常见药物的用药方法、计量、时间,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保证民众能够安全用药。第三,让民众了解基本药物的监管体系,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监督工作。在宣传方法上,一是派发宣传手册,保证图文并茂;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将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限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药品销售实行零差率、药物公开招标采购。对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体现在影响基本药物使用、存在用药安全隐患、难以及时获得药物、医疗服务开展受限、财政补偿经费不足等。对此,应对措施在于多渠道补偿机制、合理选择配送企业、构建招标评价体系、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加强药物制度宣传,以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

注释:

{1}徐竞然,傅鸿鹏.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49~1450,1453

{2}王晓蓉,皮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机制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09):27~28

{3}曹艳民,李士雪,肖征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采购配送机制构建情况及实施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1):51~53

{4}曹艳民,李士雪,肖征等.基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07):70~71

{5}曹艳民,李士雪,高倩倩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套改革及机构运行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1):54~56

{6}宋燕,卞鹰.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12,(09):30~32

第4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经理激励;经理人力资本理论

    一、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是解决高层经理激励问题的重要手段

自从人类社会发明了企业这种组织制度以来,对企业激励问题的研究就始终是经济学家挥之不去的情结,激励问题与激励机制的设计也就成为企业制度安排永恒的主题。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激励问题实质就是经理激励问题。职业经理在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已经成为主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对企业激励问题研究的重心已经由对一般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转移到运用经济制度安排来激励和约束决定企业前途的高层经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的有效制衡,从而实现企业稳定成长和长远发展目标。

经理激励问题在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表明,高技术企业不但存在着一般国有企业中经常出现的59岁现象,更多的是中青年核心员工频繁的跳槽,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可挽回的人才流失、技术及专利失密等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固然是我国市场经济过渡期的伴生物,但无不与目前高技术企业内部缺乏活力的激励制度安排有关,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看,也与高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完善密切相关。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是影响到在wto规则下能不能与国外高技术企业平等竞争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此,加快我国高技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进程,实现高技术企业经理激励制度创新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股票期权制度是一种能够为经理提供持续激励的有效制度安排。而从我国近年的实践看,股票期权制度已经不是要不要实施的理论问题。而是如何实施,在多大范围实施的技术性问题。

二、高技术企业适于并应率先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

经理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s,eso)是现代企业激励制度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经股东大会同意并根据特定的契约条件,授予经理在未来的某一段时期内以约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通过经理取得股票的代价与市场该股票的预期价格差,形成一种经理与股东共担风险、分享利益的长期激励机制。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经理股票期权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与一般的企业激励手段相比,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具有以下突出的特征:

第一,从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时间特征看,它是一种过程激励,是事先、事中、事后激励的有机结合。经理股票期权的过程激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可变报酬激励”,二是“企业所有权激励”。股票期权的可变报酬激励是在经理取得股票期权之前发挥作用的。在经理股票期权计划下,经理的一部分现金报酬被具有不确定收益特点的股票期权替代。经理为使自己的报酬不断增加,就必须慎重决策、努力经营,使公司资产不断增值,赢得股民信任,推动股票价格上升。这样,经理就可以通过行使股票期权计划所赋予的权利获得不断增大的报酬,从而经理的行为与公司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就紧密地联在一起。于是,经理股票期权就收到事先、事中和事后激励的综合效果。企业所有权激励是在经理行使股票期权之后发挥作用的,当经理持有本企业的股票时,他们也成为企业的股东。这样,经理没有理由不无时无刻关心自己的企业。

第二,从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空问特征看,它是企业内部契约激励与市场外部激励的整合。一般薪酬(如工资)是通过企业内部事先确定的“和约性收入”。只要企业和经理签订的和约具有法律效力,无论企业的绩效好坏,企业股票市价的高低,企业都必须按照合约支付薪酬,因此,这部分报酬基本上不起激励作用。但是,在股票期权的安排下,经理的薪酬由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行使期权得到的风险收入)构成。显示出较强能力和素质的经理能够得到更多数量的股票期权和更优惠的行权条件,也即意味着他获得更大的激励。由于股票期权自身的特点,它的收益更多地决定于股票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经理经营好,股票价格高,经理行权后的报酬就高。因此,股票期权制度安排实现了外部市场激励对企业内部激励的不完全替代,即体现了企业和市场内外激励的双重整合。

第三,从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看,它具有低成本、高风险、长期性的特点。实施股票期权激励需要企业支付较少的现金流成本,这是因为作为激励的股票通常是企业增发或库存的股票,不需花费企业的现金。这样,对经理的激励来自于股票市场。低成本性还表现在股票期权制度的运行降低了因两权分离带来的成本。通过股票期权,将经理的薪酬与公司长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联系起来,从而激发经理的工作努力和创新精神,可能将成本降至最低水平。高风险性指经理股票期权对企业中经理人力资本的价值充分肯定,提供强势激励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经理经营不善,或股票市场失灵,经理将所获无几。又因为股票期权制度具有延期支付的特点,如果经理在合同期满之前离开企业,他就将丧失本来可以获得的期权,这样就加大了经理离职的机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经理股票期权是激励和约束的统一体。长期性特征是指股票期权对经理的激励是长期的。由于股票期权从赠与日到行权日之问一般要相隔若干年时问,经理若要想通过股票期权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他就必须在若干年内都努力经营,以使本股票的市场价格到行权日时最大限度高于它的行权价。这样就促使经理把企业的长期发展放在首位,以保证企业股票市价长期看好。

从产业特性和产权特性看,高技术企业最适合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与传统的国有企业相比,高技术企业内部产权清晰,发展思路明确,其成长与经理市场、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并且较少有国有企业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避免所有制问题带来的诸多制约。高技术企业也是高级人力资本密集的地方,在高技术企业率先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有助于凝聚人才、吸引人才,进而在wto框架下与国外高技术企业相抗衡。

三、从经理人力资本理论看经理股票期权制度设计中的激励效应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设计中的激励与约束效应,可以从现代企业理论中找到有力的解释。如威尔森与斯宾塞等人创建的委托理论、科斯开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斯与克莱因等人的资产专用性理论、阿尔钦与德姆塞茨等人的团体生产理论,以及张维迎提出的企业的最优剩余分享制假说。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激励和约束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独特的理论模式。笔者从经理人力资本理论出发,为高技术企业实施经理股票期权寻求另一种经济学解释。

(一)经理人力资本的特点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主要是通过后天努力而形成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人们后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等因素。其特点,一是人力资本同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罗森指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却是无法被剥夺的,它天然归属个人,并且只能由其天然的所有人实际控制着这种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二是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由于人力资本与人天然不可分离的特点,一旦人力资本的私人产权得不到保障,它的生产效能会马上主动下降直至为零。三是人力资本有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倾向。四是人力资本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征。

高技术企业中的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企业的经理拥有的优良管理素质和能力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在于其自身生成周期较长、培养成本较高。经理人力资本还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专用性。较之普通人力资本,蕴藏在职业经理身上的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专用性。这种特质来自于经理的高度自信和敬业精神、坚定的意志力和竞争意识、持久的创新精神,以及敏锐的潜在利润捕捉能力。用威廉姆森的话讲,是指工作中有些人具有的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的某种特定信息,可以称之为企业家才能或经理人力资本,它比物质资本显得更为稀缺,更具有专用性。拥有专用性资产的经理如若退出企业将会给本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为失去与物质资本相结合的机会,这种专用性资产难以在企业外部发挥经济效能,而企业的金融物质资本同样失去增值的机会。

第二,团队性。经理人力资本的经济效能的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于其他非人力资本的协作。这是因为经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导致了程度更深更广的社会分工,只有参与社会协作,经理人力资本才能更多地创造出“集体产品”或组织租金,并在一定程度上占有这个租金。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团队特征实际是经理人力资本的团队特征。

第三,创新性、风险性。经理人力资本不同于一般员工人力资本的重要属性是,经理是企业发展的创新主体,他承担着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重任。同时为了追逐经济生活中潜在的利润,他还必须承担经营决策中的巨大风险。

(二)经理人力资本与经理股票期权激励

在传统企业时期,由于物质资本的稀缺和普通人力资本的相对丰裕,企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本。企业中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占据着统治地位,占有全部剩余索取权;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高于一般要素所有者的利益;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合一。在工作努力容易被监督以及产出能够准确计量的条件下,普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只能是工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加强,企业内在地需要职业化的、具有较高资产专用性的经理,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开始分离,同时还伴随着企业的所有权的分散(股份化)。

此时,经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回报除了薪金外,开始占有一小部分企业剩余即奖金。而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具有专用性特征的经理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更加稀缺,职业经理的知识、经验、技能,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于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与经理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角色发生了逆转:经理人力资本开始主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新古典经济学要素分配理论中的工资决定理论遇到了障碍,传统薪酬制度已不能体现这一稀缺性资源的产权价值。薪金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应运而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首先,从经理人力资本与经理天然不可分离、能动性的特征看,对经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要有足够的广度和强度,以保证经理人力资本经济效能的最大释放,而不至于使经理人力资本流失和价值缩水(比如难以观测到的偷懒行为等)。由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完全决定人力资本使用和发挥的状况,而其他人要使用这种人力资本,则必须对其所有者进行激励。

这也就是说,股东必须承认经理的人力资本价值,并给予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股票期权以期权的形式让企业经理获得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实际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本不可替代作用的承认和肯定。作为经理,要想使期权收益最大化,就必须努力使公司股价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使经理与股东两者的目标函数达成内在一致,从而减少经理的短期行为及股东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起到激励相容的效果。可以说,股票期权的方式既实现了经理人力资本的价值(期权),同时也体现了劳动收入(工资)。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不承认人力资本的存在或否认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离以及能动性的特征,又因为无法消灭个人实际控制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事实,企业的人力资本最大幅度缩水,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这里假设不考虑意识形态和政治动员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企业经理却通过非法减价的形式大肆攫取企业里的公共财产,以非法手段主张其剩余索取权。

其次,从经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看,其所有者应当像物质资本的所有者那样享有剩余索取权。由于剩余索取权是企业收益与事先可以确定的“合同报酬”差额,即由于经理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协作生产的集体产品或组织租金,那么为了激励经理服从于企业剩余最大化的目标,而使具有创新精神和承担经营风险的经理占有部分集体产品,就理所当然了。股票期权以期权的形式让企业经理获得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可以避免这种专用性资产退出企业或要挟而造成的巨大损失。这里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取得了对等的地位,甚至,经理的控制权更大。

第5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困境; 实现路径; 城乡一体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55-03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不仅是十二五期间而且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保证这一体系长期、持续、高效的运行?是社会实践为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群体间差距日益显著,尤其是城乡差距,已成为影响农村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突出问题。要解决城乡差距,关键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学术界认为城乡一体化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加快城镇化的步伐,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扩大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二是把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但是,这两条路径的成本太大。笔者认为,还有第三条路径,就是回归到制度层面,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明显上升、能力明显增强。但当前,政府公共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下、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依旧显著①。造成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面临一系列的制度障碍。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制度化程度低下的政府不仅仅是一个弱的政府,而且是一个坏的政府”②,它无法履行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的职能,更不能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扩大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具体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城乡二元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制定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所有的重要资源都集中于城市,城市逐渐成为经济中心、权力中心和利益中心。而国家把农村视为一个边沿地带,农村的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相应地,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政府也长期实行“城市偏向型”的非均衡制度安排,农村备受歧视。在这种歧视性的、非均衡的供给制度下,城乡居民在国防、外交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共享外,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众多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不能享受平等的对待③。因此,这种城乡二元分治的经济社会体制造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

(二)政府职能缺失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也出现政府职能 “错位、缺位、越位”的现象。政府的职能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做相应的调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当前,在政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经济建设类指标占据了大部分,尤其是乡镇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考核的重头戏,这势必会导致地方政府将经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盲目地追逐GDP,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

(三)参与机制不健全

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可以将公共服务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应该完全由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可以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将一部分让与市场或者社会。根据财政分权理论,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的公共服务的供给,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跨区域性的公共服务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提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缺位,责任不清,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根本无法满足真正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两套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城市的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政府资金充足,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迅速,而农村的大部分公共服务由村民自身承担,虽然国家会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但是扶持的力度有限、资金分散,又因为多种原因层层截留,最后真正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所剩无几,因此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停滞不前。

(四)公共财政体制不合理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后,国家将财权集中到中央,而将更多的事权转嫁给地方,这种不对称的事权与财权的配置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公共财政危机。2006年,中央又取消《农业税条例》,废除“农业四税”,使基层政府的收入锐减,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针对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我国实行转移支付制度,用以调节收入再分配、均衡府际间财政能力,但是由于实行效率低下,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般性转移支付可以均衡各地政府的财力,但目前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只占转移支付总额的10%,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大,约占转移支付总额的30%,但是它的支配权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在分配资金的时候往往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从而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税收返还的总额约占转移支付的三分之一,中央对地方上缴的税收按基期年如数返还,上缴越多的地方政府分到的钱越多,上缴越少的地方政府分到的钱越少,这势必加重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差距。

二、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

针对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制度障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要求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规则公平、结果大体相等。要改变城乡间的不平等待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通过立法在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农民的公民资格实至名归、宪法所赋予的平等权利真正实现。(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1.27%,首次超过50%,应该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增长态势。(三)坚持“以城带乡”的方针。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多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比重;同时,城市应该援助农村,与农村共享义务教务、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总之,一定要打破“城乡分治”的结构,促使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一样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践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还没有从传统的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因此,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1.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长期以来,我们奉行以GDP、财税收入、招商引资等硬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这种硬性指标会导致官员将大多数的精力都集中在经济重量和财政收入方面,而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改革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将社会发展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到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去,以形成正确的绩效观。2.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实施需要问责机制的保障,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官员选拨、任用和内部激励的依据之一,对于不能有效地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地方官员,要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三)实现供给主体多样化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渠道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笔者认为,可以针对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公共服务提供格局。对于纯公共产品,如农村的水利设施等,可以由政府全额支付;对于准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付费、补贴或购买的方式让私人组织和民间组织参与供给;对于近乎私人产品的公共产品,可以采用“谁付费、谁收益、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引入市场化的供给方式。在众多的供给模式中,笔者认为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提出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是一个亮点。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从政府自己生产到服务,到服务外包,发动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再到复杂的混合式供给,公共服务的参与方之间经历了两次分工;第一次分工是将公共服务规划者和生产者进行分离,我们称之为公共服务的第一次分工;服务的规划者一般指政府,在初次分工中,政府可以不再担任服务生产者的角色,而是将生产职能划分出去,政府活动范围是转拨资金、制定政策和监督管理;服务生产者可以自己直接生产服务,生产者除了生产之外,还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和整合资源④。如果服务生产者不能生产相关的服务,可以整合其他服务资源来生产,例如可以选择公民、企业、社会组织或者其他政府,间接满足服务需求。这一个过程,就是“公共服务生产的第二次分工”。

图一: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

资料来源:郁建兴、吴玉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学术月刊》2009年12月第41卷.

(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供给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完善现行的公共财政体制。

1.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供给能力

地方政府的支出分为日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往往资本性支出占支出总额的大部分。资本性支出的投资项目,例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具有规模大、风险小,但收益慢的特征,单靠地方政府的税收难以满足资金筹集的需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筹集资金。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高度集中,只有中央政府才有发行债券的权力。随着分税制的不断改革,地方政府拥有了相对独立的事权和财权,相应地,地方政府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选择本级政府收入来源和结构的权利⑤。因此,应该赋予地方政府权债券,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市场化的手段筹集集资,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重要的财政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均衡不同区域和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缩小城乡和区域的差距。1.增加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对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拥有支配权,可以投入到当地最薄弱的公共服务领域。但是当前,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只占总额的10%,分配到地方政府的资金有限,又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的少之甚少。所以,应该增加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2.规范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当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占总额的30%左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运行不规范,并不能发挥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中央政府往往基于政治因素和利益驱动,将大部分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投入到高铁等领域,致使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少之又少。因此,应该对列入专项转移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一定的审批程序,同时还要实施听证制度,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实施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解决财政在不同级别的政府间的平均分配。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明显,如果单靠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可以结合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促进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注释:

①施芳.学术界首次全面评估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7-04-17(10).

②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5.

③张文礼,王达梅.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缩小贫富差距[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④郁建兴,吴玉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09,12.

⑤庞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奥斯特罗姆,菲尼,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3.

[3]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与制度建构[M].上海:三联书店,2000.

[4]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6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一、公司的出资模式多样化

创建一个公司,由于《公司法》的规定,需要我们以实物出资,例如货币资产、房屋厂房、汽车等。在以往的概念中,只要我们有钱,就可以创建公司,其实是不然的。假如我们拥有知识产权,我们可以以它来作价出资,只要评估机构给我们一个估价,其他股东同意就可以了。公司的章程是公司这个所谓的“帝国”的王法,但是公司的章程也需要符合现代法律的规定,假如公司章程中泛泛规定了本公司可以以某某经理的人力资本作为投资方式,在法律上来说,是行不通的,即使《公司法》规定的投资方式再灵活也没有法律依据。

二、对人力资本的理解与分歧

人力资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和劳务出资类似的出资方式。有人会说人力资本就是只在公司出力,不在公司出资。其实人力资本简单来说,是综合人的能力,包括执行力、管理力、技能等人的综合能力的经济产出投资资本。假如一个人各方面能力都很高,包括接受过高素质的教育,拥有特别多的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特别高,他以自己的能力证书、技能证书以及工作经验证明出资,或许我们都会疑惑,这能作为出资方式吗?当然,或许有的评估机构,可以大概估算出一个人具体的综合价值,可是换做公司的债权人,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人力资本确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笔者认为,假如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投资程度高,参加人力综合素质培训多,执行力管理力比较强,他就可以成为和现代企业执行经理类似的角色。但是如果在综合权衡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后,让股东信服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到底是什么让人力资本出资陷入如此纠结的境地。我国《公司法》还没有明确规定人力资本出资的合法化,这是一种诚信问题,假如恶意相对人伪造自己的综合能力资本价值证明怎么办?到底非货币财产包括什么,或许在以后《公司法》的修订中会有更好的答案,但笔者认为人力资本应该属于此处的非货币财产,它虽然不像其他财产权一样可以依法转让,可是人力资本也是可以以其他方式“转让”的。

三、人力资本出资的主要问题

1.关于人力资本诚信问题

一个人的出资,假如以货币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核实;假如以实物出资,我们也可以核实;但是人力资本的出资需要当事人具有比较高的诚信度。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我们不排除有些人涉及欺诈。古代社会,像诸葛亮这种具有大将风范的谋略家并不多见,如今也一样,我们公司出资了,股东并不像合伙人一样相互可能比较熟悉了解,股东之间可能谁也不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强调诚信问题。

2.关于人力资本的检测问题

假如股东顺利根据公司章程规定以人力资本出资,检测就成了一个难题,究竟他具有的人力资本是不是符合公司的需要?是否是他所具有的?都成为难题。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能力测试题就能测算出人力资本代表的价值。

3.关于人力资本出资人行为能力丧失问题

股东出资后,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可避免地使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面临着风险。如果其行为能力丧失,那就完全不能处理自己在公司内的任职行为事项,假如出资人生命丧失,那就不可避免面临资本的继承问题,人力资本如何继承,如何转让同样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关于人力资本出资问题的解决

1.要明确建立人力资本出资诚信档案

如今的公务员录用要建立诚信档案,对于恶意出资人也要形成一种威慑,工商行政机关保存诚信数据库,对于不符合出资资本的出资人的恶意出资行为进行记录,并明确恶意人力资本出资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如行政处罚,甚至对于造成严重后果、严重侵害债权人、公司权益的恶意出资人进行刑事追责。

2.设立人力资本出资验资程序

“先试”,顾名思义就是在人力资本出资后,对人力资本出资人进行预先适用,设立三个月试用期,假如人力资本出资人发挥了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就需要公司监事的全程监督。此项验资程序是一个需要专人负责,专人监督,专人记录的程序,容不得半点疏忽,因为诚信来自内心,而真正的能力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3.完善人力资本的继承转让法律规定

人力资本是比较具有依附性的,假如在先试验资程序中,验资合格,评估合格,那么我们可以规定对于出资人的继承者以公司股份的形式或者以补偿金的形式转让给继承人,当然一切都需要法律制度的规定。

第7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TP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1)03-0085-03

A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Algorithm of Dynamic Samples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Process Neural Networks

WANG Dandan, LIU XianDe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time-varying signal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nd effective using of unmarked sample information, a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algorithm of dynamic sample set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process neural networks is proposed in the paper. The self-organizing process neural network model based on competitive learning rule and supervised method are built respectively using acquired marked and unmarked process function sample signals, and it can label respective classes of dynamic samples through making use of the self- organizing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the algorithm is analyzed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are given in the paper. Taking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flooded status in oil field development as example, experiment results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Key words:

0 引言

基于机器学习的信息处理技术是目前复杂系统数据分析和利用问题中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和工具。机器模型的建立一般需有足够多的满足系统状态变化特征规律描述、高质量的样本数据[1,2]。但在实际问题中,特别是在一些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情况下,由于采样条件的限制或代价高昂,往往难以得到足够多的、有确定标识的样本;而另一方面,在有些情况中,又可以获得大量未标记的样本数据。因此,如何利用标记及未标记的样本信息、丰富学习样本数量,是建立智能模型和提高模型泛化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3]。

针对非线性动态系统未标记过程函数样本的标记和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过程神经网络[4]的动态样本半监督学习算法。首先,按照基于竞争学习规则和有教师示教方法,分别建立两种信息处理机制的自组织过程神经网络动态信号分类模型,实现对过程函数样本集合的分类;然后,按照基于分类结果的标记策略,实现对未标记过程样本的标识,达到增加样本规模和多样性的目标。以基于测井曲线的水淹层样本分类标记和油层水淹状态判别为例,实际应用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1 自组织过程神经网络

自组织过程神经网络(Self-Organization Process Neural Network, SOPNN)是一种通过竞争学习机制实现对时变信号处理的动态神经网络模型。SOPNN由时变信号输入层和过程神经元组成的竞争层构成,网络自适应提取输入函数所隐含的模式特征,并对其进行自组织,在竞争层将作用结果表现出来。

设SOPNN输入空间为(C[0,T])n,[0,T]为信号输入过程区间;系统输入函数为X(t)=(x1(t),x2(t),...,xn(t)),输出为代表模式类别的数值量,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 wij(t) (i=1,2,...,nj=1,2,...,m)为连接权函数, yj(j=1,2,...,m)为网络输出。

1.1 竞争学习规则

设学习样本集为X1(t),X2(t),...,Xk(t),Xk(t)∈(C[0,T])n。定义第k个输入样本向量Xk(t)与竞争层神经元节点的连接权函数向量Wj(t)的相似系数为:

式(1)中,W(t)=(w(t),w(t),...,w(t)),j=1,2,...,m。

设具有最大相似系数的节点j在竞争中获胜,即j满足:

r=r (2)

对于输入样本向量X(t),若节点j在竞争中获胜,则调整w(t),使权函数W(t)通过算法调整向X(t)方向移动,最终使获胜过程神经元j的输出表示X(t)所代表的模式类别。

1.2 有监督的学习算法

当训练集中各样本的模式类别已知时,可采用有监督的学习算法。对样本函数X(t),由式(1)计算r,按式(4)选择获胜的过程神经元j。如果获胜过程神经元j是X(t)的恰当分类,其权值修正公式为:

2 基于SOPNN的动态样本聚类

半监督学习是处理有大量无标记样本和少量有标记样本时的一种学习分类方法,适用于大量数据不断产生、同时对这些数据不容易进行标记或若标记则花费代价很大的情形[5,6]。对于过程采样函数样本情况,基于半监督学习的动态函数样本分类问题可描述如下:

设定动态函数样本集S=L∪U,其中,L=(x1(t),y1),(x2(t),y2),...,(xl(t),yl)?奂X(t)×Y是有标记样本集,U=xl+1(t),xl+2(t),...,xN(t)?奂X(t)是未标记样本集,这里,xi(t)∈C[0,T],[0,T]为信号采样区间,yi∈R。本文半监督学习的问题是基于有标记样本集L,构造基于SOPNN的时变函数模式分类器。当样本模式类别数已知时,样本集经算法分类后,以标记样本的类别代表分组类别,同组中的未标记样本则与标记样本的类别一致;如果所分的一类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别标记样本,则分类失败。这样,可通过每个分类中已标记的样本信息实现对未标记样本集U中的样本的类别标识。

设在实际问题中获得了系统在运行状态下的N个时变采样信号,其中,l个为有标记样本,N-l个为未标记样本。以下分三种情况讨论:

(1)若已知确定的样本类别数,且每个类别中均包含了已标记的样本,则采用有教师示教的SOPNN算法对未标记样本进行标识;

(2)若已知确定的类别数,但有类别中未包含已标记样本,则采用竞争型SOPNN算法进行未标记样本的标识;

(3)若样本的类别数未知,则可基于样本集S=L∪U,先采用近邻传播算法[7]确定样本的类别数,然后再用有教师示教或竞争学习算法对未标记的样本进行标识。

3 在测井水淹层判别中的应用

油层水淹状况识别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水淹状况判别依据的是一组反映地层地球物理性质随深度变化的连续测井曲线的形态和幅值特征[8],而测井曲线可看作是随深度变化的一个连续过程信号。传统判别方法是在取心井资料分析基础上,建立油层水淹知识库,再通过人机交互对非取心井进行解释。实际工作中,水淹层判别主要依据SP、Rt、Rmd等三条测井曲线和小层厚度h共4个变量;油层水淹程度分为未水淹、弱水淹、中水淹、强水淹4个等级。

在油田实际开发中,由于钻井过程中获取岩心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故每个油田区块一般只有少量的取心井,但所有钻井都进行了物理测井,即存在大量未标记的小层测井曲线样本。本文研究的油田开发区块有3口取心井,包括4类水淹状况、共35个有标记水淹程度的测井曲线样本,其中,14个为强水淹、9个为中水淹、7个为弱水淹、5个未水淹。在区块中另选4口具有典型地质特征的非取心井,选择出43个有代表性的未标记小层测井曲线样本,并作归一化处理[4]。选用取心井4类35个有标识的小层样本组成训练集。SOPNN的拓扑结构确定为:3个时变信号输入节点,4个过程神经元竞争层节点,输出为水淹程度,对应于0,1,2,3。本实例为有教师示教的情况,4个过程神经元节点的输出分别对应4种水淹状况。SOPNN迭代372次后收敛。用训练完成的SOPNN对未标记的43个样本进行类别标识,结果为17个标记为强水淹、14个为中水淹、9个为弱水淹、3个为未水淹,判对率为80.3%,较大提高了测井水淹层解释精度。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非线性动态系统未标记时变信号样本的标识问题,建立了基于自组织过程神经网络的半监督分类标记算法。该方法利用已标记样本构建自组织过程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可自适应实现未标记样本的分类标记,增加反映系统过程模态变化特征样本的多样性。文中提出的方法对其他机器模型学习算法和训练样本集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冯乃勤,王芳,邱玉辉. 提高神经网络泛化能力的研究[J]. 计算

机工程与应用, 2006, 4: 38-41.

[ 2 ] WAN W S,MABU S,SHIMADA K,et al. Enhancing the gen-

eralization ability of neural networks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h-

idden layers. Applied Soft Computing, In Press, Avaiable On-

line,2008.

[ 3 ] 江学军,唐焕文. 前馈神经网络泛化性能力的系统分析[J]. 系统

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8:36-40.

[ 4 ] 许少华,何新贵,李盼池. 自组织过程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研究[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0(11):1612-1615.

[ 5 ] 罗进,周学君. 半监督学习中非标记数据的利用[J]. 湖北大学学

报,2008,30(1): 8-11.

[ 6 ] BELKIN M,NIYOGI P.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on riemanni-

an manifolds[J]. Machine Learning , 2004,56:209-239.

[ 7 ] 肖宇, 于剑. 基于近邻传播算法的半监督聚类[J]. 软件学报, 2- 008,19(11):2803-2813.

第8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2001年中国投资与消费增长率都有提高,但经济增长率却随出口曲线下降,说明外部需求在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所以,要看清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就必须先看清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世人对此已有共识。去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未来前景如何,目前大体是三种看法,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我的看法是美国很可能走出“L”型曲线,而结论不是出自美国,而是出自日本。

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而且越陷越深,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银行体系瘫痪。首先,在过去10年中世界经济并未发生大的萎缩,在美国经济带动下,反而是最好的10年;其次,从产业面看,日本始终保持了出口优势,去年外汇储备已突破4000亿美元,所以,日本的危机显然不是来自供给过剩;第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危机中,经济萧条也会导致银行系统紊乱,但经济萧条是因,银行危机是果,而在90年代的日本却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是由于银行系统紊乱导致经济萧条,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特点。

认识这个特点需要展开更大的视角。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到这一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97年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而其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1%。这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或许可以叫做“虚拟资本主义,因为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列宁分析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基本运行规律以及爆发危机的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从这个新视角看问题,许多事情就看不清,也看不远。

例如汇率的决定问题。在传统经济中,本币是否坚挺,取决于产业增长好坏、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储备是否充足,但在日本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中人们却看到这些东西统统不起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中制造业处在长期萧条状态,国民消费40%依赖进口,经常项下的逆差超过印度一年的GDP,美元却不断走强,所以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资本项下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决定汇率水平和一国的繁荣与衰退,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虚拟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也有了新内容,即不再是为了争夺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争夺金融与货币霸权。欧元统一就有这个意味,而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也是意在打压欧元的势头,维护美元的霸权。并且可以看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国际资本的冲突正在升级。

日本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日本产业资本由此从物质生产领域流向资本市场,导致泡沫经济泛滥。在泡沫经济膨胀时代,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得现金,再到资本市场上炒作,这使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业负债的速度,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银行看,资产负债状况都很健康,但当泡沫经济膨胀到顶开始破灭,一切就都反转过来。由于资产价格的下降速度,大大高于企业债务的清偿速度,就在银行内部形成巨大坏账,但是企业破产后银行却不能破产,否则就是全体居民和国家的破产,经济由此长期萧条,走出“L”型曲线。

美国目前的资产泡沫比日本要大得多,以股市市值衡量是日本峰值时的四倍。2000年4月,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开始破掉,9月以后,以道指、纳指双双下跌为标志,美国资本市场也膨胀到顶峰,随时有可能崩溃,美国目前防止崩盘的主要作法是,在外资和个人离场后拼命向股市注入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以维持股市点位,但这是“饮鸩止渴”,会使今后危机的爆发更严重,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可以猜测,美国泡沫经济的破灭会有三根导火索:一是“安然”风潮继续扩大,使投资人丧失信心而大规模离场;二是由于欧洲经济更加健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三是日本经济危机深化,迫使日本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最主要的海外资产是在美国。

因此,7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资产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美国金融风暴则会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并使全球资产泡沫彻底破灭。如果是这样,不论美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会走出“l”型曲线。

没有不合理的货币制度,哪来如此庞大的全球资产泡沫?所以追根溯源,全球金融风暴也是货币制度危机的产物,但用什么来代替现存的货币制度,不仅探讨的文章极少,许多人还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外需形势不好,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损害,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在若干年后,情况会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因为可能会出现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只剩下中国一个亮点,因此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但是为了避开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又不应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所以,要把引资大门开在香港,把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推到香港上市。香港将会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资本市场,港币也会成为最坚挺的货币,这对繁荣香港经济,夯实“一国两制”政策基础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已经没有了产业霸权,但是还有货币霸权和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实际是产业霸权的替代品,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美国人就可以依靠别国的生产锦衣玉食。所以,美国人决不会轻易让出美元的霸权地位,而是要用军事霸权来改变国际资本流向,以保卫美元的霸权。小布什之所以提出所谓“邪恶轴心”论,就是在欧洲和中国人的家门口事先布下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一旦美国资本市场不稳就有可能动武,因此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必须洞察先机,作好必要的准备。

一、看清世界才能看清自己

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7年走低,2000年终于出现了转折,增长率开始上扬,许多人因此松了一口气,更有乐观者认为,走出增长低谷和通缩阴影的中国经济,会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但是,先是从去年3月到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陆续转入负增长,然后是从7月份开始,广义货币m2的增速反超出m1的增速,显示出货币大规模退出交易过程和通货紧缩回归的趋势。从工业生产看,去年一季度的增长率还高居11·2%,进入二季度降到10%上下,进入三季度降到9%上下,进入四季度已降到8%上下,其中11月份的增长率只有7·9%,创1998年以来月增长率最低水平。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公报,2001年的gdp增长率只有7·3%,不仅低于2000年的8%,也低于1998年的7·8%。

令人不解的是,从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启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以来,2001年可以说是内需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全年高达12·1%,比2000年整高出近2个百分点,是1999年投资增长率的2·4倍!从消费看,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全年为10·1%,也比2000年高出0·4个百分点。两条国内需求曲线,一条显著上扬,一条平缓上扬,当年只有出口增长率从上年的27·8%猛跌到6·8%,是一条陡直下跌的曲线,但是目前出口只占到gdp的22~23%,净出口更是只占到不足2%,那么为什么经济增长曲线不跟随占主导地位的国内需求曲线上升,而是跟随出口曲线下降呢?

第9篇:经济制度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阿托伐他汀; 高血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evamlodipine Besylate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hypertension and influence 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Method:137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ening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n=68)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n=69).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vamlodipine Besylat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vamlodipine Besylate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The blood pressure,lipids and carotid IM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IM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IM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G,TC,LDL-C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evamlodipine Besylate; Atorvastatin; Hypertension; IM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Rucheng County,Rucheng 424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35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病严重事件(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报道称,70%的脑卒中以及50%的心肌梗死都与高血压有关[1]。因此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最主要的是在积极控制和延缓血压发展的基础上,减少因血压高而造成的多种靶器官损害,进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很多,但研究认为单种药物治疗只能使少数患者的血压达到目标水平,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以使血压达到目标水平[2-3]。因此,国际高血压治疗指南将联合用药作为高血压推荐治疗策略。本研究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动脉硬化的影响,以期为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本院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13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原发性高血压诊断诊断标准,且经彩超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所选病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无感染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入选前4周内未服用利尿药、降脂药物等治疗。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8例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61~82岁,平均(68.5±5.6)岁;观察组69例中,男41例,女28例;年龄60~83岁,平均(67.1±6.7)岁。经统计学检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规格:2.5 mg/片;生产厂家:南昌弘益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31)进行治疗,口服,2.5 mg/d。若服药2周后血压未见显著降低,则增大剂量至5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 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8)进行治疗,20 mg/d,晚餐时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期间避免服用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每周随访记录服药情况。受试患者均签知情同意书。

1.3 观察指标

1.3.1 血压检测 在固定时间检测患者血压,测量前嘱患者休息10 min以上,测量时患者端坐,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3次均值为测量的血压值。其中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下降至正常范围或收缩压降至正常,舒张压下降≥20 mm Hg认定为显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 mm Hg,或血压未降至正常,但收缩压下降10~19 mm Hg,舒张压下降≥30 mm Hg认定为有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IMT检测 应用GE Vivid7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于舒张末期测量患者双侧颈总动脉膨大近端1 cm处,每侧测量3点,取平均值。

1.3.3 血脂检测 采集患者治疗前后12 h空腹静脉血,应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请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对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以及阿托伐他汀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期间均未见肝、肾功能损伤,药物过敏,肌肉疼痛以及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等反应。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TG、TC、LDL-C及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TC、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治疗前后IMT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M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重要脏器功能降低,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合理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药物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在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五大类药物中,钙离子拮抗剂(CCB)降压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特别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5]。作为一种新的二氢吡啶类长效CCB,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抑制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入,引起外周动脉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达到降压效果[6]。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已证实其具有降压作用平稳持久、不良反应轻等特点,从而成为联合用药中的一个基础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血脂水平紊乱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认为合并有血压变异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伴发高血脂,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明显减少血压变异[7],且血脂异常将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如降低血脂,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远期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理想的降压方案需要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兼顾血脂的调整[8]。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高效下调血脂水平,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9]。阿托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药物,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显著降低血脂,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此外,还具有促血管生成、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