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

第1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本教学研究项目是通过搭建B/S结构模型平台,在研究如何经济、高效地制作三维村镇模型的方法与步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省村镇规划信息化水平。

1.1本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浙江省典型村镇三维仿真规划信息化平台模型,实现美丽乡村仿真场景漫游及规划信息化管理。着重研究在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采用的各种纹理建模方面的优化方案,包括纹理建模过程和烘焙过程的优化,以及开发软件平台自身提供的一些优化方案和优化技术。

1.2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本地或者远程管理界面,对三维村镇规划

信息化平台场景中的个体信息进行交互,做到规划信息数据实时更新。

2.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开发流程

2.1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

浙江省美丽乡村三维虚拟现实教学研究项目组织与实施及开发流程的研究。教学研究项目首先是对单个美丽乡村模型场景的创建,通过B/S浏览方式进行整合。(1)教学研究项目的需求分析及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课程组成员调查走访,合作单位直接提供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再结合卫星地图,综合创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设贴图通过单反相机进行实地拍摄。(2)CAD总平面图的处理。通过测绘部门或者乡村相关职能部门获取的乡村CAD总图信息量大,对模型创建来说需要精简,然后导入3dsMAX软件进行场景模型的创建。(3)优化创建的模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简三维模型面数等信息,确保在平台运行时的流畅。(4)村镇场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虚拟现实场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贴图、灯光等一系列步骤后进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统中,可实现实时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骤)输出到相关平台,这样能获得的视觉效果更佳。(5)在3DSMAX环境中直接导出并合并场景至相关虚拟仿真平台,可分为两种方式进行,部分静态模型的导出与全部静态模型导出,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进行。

2.2系统功能的实现

系统功能的设计,包括虚拟现实引擎和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在应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创建相机及相机动画,在无人交互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相机对美丽乡村进行飞行鸟瞰等预设。(2)虚拟现实场景碰撞属性的设置,默认可以直接把场景中的所有物体设置为碰撞体,减少工作量,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统运算量大,执行效率较低,影响最终的运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为设置一个较简单的物体,设置碰撞后,进行隐藏操作。(3)创建特效与周围环境。教学研究项目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对表现水景效果、蝴蝶飞舞等特效的制作,动态效果通过3dsMAX进行动作设定,导入到虚拟现实引擎进行后期处理。(4)村镇地图的导航制作。导航图的制作关键是要在3dsMAX平台中进行坐标的定位,确定坐标参数后,在虚拟现实平台中进行相关的参数设定。(5)美丽乡村数据库的创建。平台可以支持的数据库丰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虚拟对象与数据库的关联操作和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实现是平台实现交互的坚实基础。(6)交互功能的实现。平台支持的交互功能众多,可能鼠标事件、距离、键盘等触发调用相应的响应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还涉及到数据库的数据读写,这在本教学研究项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平台支持生成EXE可执行文件脱离平台环境单独运行,也可以到互联网络中进行网页浏览交互,本教学研究项目最终是通过生成单个的网络版本,通过WEB树形目录,把浙江省的各个村镇的三维虚拟仿真系统合成到大平台中。今后的研究中考虑使用跨平台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台特点与特色

本平台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图像软件结合虚拟现实平成,脚本引擎功能强大,压缩率高,真实感强,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频、flash、视频、图片、网页。(1)平台仿真度高,区别于能流畅实现村镇的三维漫游功能,部分村镇信息查询等功能,满足决策者对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的要求。(2)可以实时把画面用“虚拟相机”进行拍摄出图,能直观、精确、更大范围地展现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地提高规划审批决策科学性。(3)该系统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开放接口,扩展到经济、卫生、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

3.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浙江省村镇共有1500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建成后,为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显成效,也为浙江省乡村建筑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领域中研发和推广,目标是国内领先的村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教学研究项目能满足不同数字规划管理领域,不同层次决策者对数字仿真的需求。

4.平台的保障力量

4.1人员保障

教学研究项目分别由高校、企业与政府职能机构等三部分技术力量组成: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单位高职院校在教学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采集村镇基础数据,利用研究小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调查数据、采集可视化资料及到乡村管理部门查询资料,也为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本科院校为本教学研究项目提供理论支撑,在校的虚拟现实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到教学研究项目中,为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

4.2资料保障

规划设计院作为合作企业单位,负责提供浙江省典型美丽乡村规划图纸。企业内部有较多的规划专家,可以对教学研究项目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就由他们提供,为该教学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委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对教学研究项目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中还负责对村镇管理者规划信息化方面进行指导。每年都会对浙江省村镇优秀规划方案进行汇编、获奖教学研究项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源,对建设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便于教学研究项目具体实施过路中的运行与推广。

5.结束语

第2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世界电信日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信息产业部将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中国网通副总经理张长胜演讲。

国际电联确定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它有着十分重要的含义。随着全世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化优势越来越明显,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在使用信息技术和连接信息网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均衡。因此早日缩小并消除数字鸿沟对乡村地区、对贫困地区、对弱势群体要加以扶持,使之与其他地区或群体达到信息的均衡共享目前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网通集团成立三年来,公司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加快发展,顺利实现了融合改制上市等各项工作目标,目前中国网通集团拥有覆盖全国各省省会城市和主要大中型城市数字电话交换网,交换机容量已经超过了一亿门。其中北方十省已经建成完整的本地电话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南方21省的本地数字电话交换网也已基本建成。公司拥有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亿户,无线市话用户达到了2500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千万户,服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用户的高度认同。

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乃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不可期待的促进作用。作为我国主要电信企业之一,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唯一的固定通信服务合作伙伴,中国网通集团有责任、有意无、有能力为我国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历史机遇期,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网络的战略性调整,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网络的升级换代。使其严禁成为融语音、数据、图象为一体的款待信息网,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各种业务需求,同时我们要坚持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解决好通信普遍服务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通信行业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力争用三年时间将中国网通集团建成亚洲地区一流的电信行业,为缩小数字鸿沟作出更大的贡献。版权所有

第二加快技术和业务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提供多元化的实现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通信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面对通信行业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将继续加大创新的步伐,紧跟世界潮流,立足于固定网络优势和特点,扬长避短,通过不断创新寻求新的定位,积极开发新的业务,努力在语音、智能、数据、IP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多行业、多项目、全业务的全面开发的良好局面,以满足广大用户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第三,广泛开展社会合作,为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打造更具有活力的电信产业价值链。电信产业的可健康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起大巨大的推动作用,运营企业面对宽带通信方兴未艾的新形势必须走利益共享的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将重点加强与网络设备制造商、ICP、I和金融企业等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努力建设环环相扣、兴衰与共的宽带战略联盟,打造更具活力的电信产业价值链,同时不断加强与其他运营企业的横向合作,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有序竞争和合作发展。

第3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一、提高认识,注重社会与经济效益

文化简单的讲就是人类的行为习惯和风土人情营造出来的一种社会表现氛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它除了社会功能外,又体现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必须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发展。文化产业既要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又要注重提升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功能。因为,文化产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又具有精神功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在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实现经济利益。文化产业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目前来看,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看还是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比如,一些经济较弱地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反映古老文明的遗迹,一些城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些乡村拥有着很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品种等。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但它在人才、资金等方面受限,投入不大,开发困难,造成地区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平衡,有弱有强。因而我们应该以强带弱,强弱互补,着重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发展。

二、深化改革,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先进国家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我们已具有相当成熟的文化产品加工能力,但在文化创造力方面,我们与文化产业强国仍相距尚远,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仍有待提高。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产业素质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下游,85%以上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必须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充分注重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要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方式,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我们不仅要制定路线图,而且要制定时间表,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努力把创新理念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三、坚持特色,扩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面对世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强势文化的大举入关,只有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开发宝贵资源,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才能获得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不仅要以热情的姿态与世界文化交流,更要让东方文明走向世界,力争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要追求人类文化消费的普适性,让中国的文化产品打开国际市场,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

四、跨越发展,拓展文化发展新领域

文化产业诞生于现代工业生产,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活动。广义的文化,原本就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文化”与作为物质文化的“经济”是可以互补的,这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的理念突起,以及它的业态的迅涨,正是工业化时代物质生产理念在文化生产中的体现。文化产业的突起迅涨,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内在支撑是高新技术对“文化”的切入,高新技术对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文化产品对传统文化业态领域有着质的突破。以往我们只注意到它的“同型批量”,认为这是对文化产品追求精神个性的抹杀。而事实上,当我们置身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业态因其传播力的式微而深陷于窘境之中。应当认识到,文化产业作为当代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实现,并非传统文化业态生产的“产业化”,而是顺应当代文化传播方式的业态提升和业域拓展。文化产业之所以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作用,在于它本身就由高新技术所支撑和推动。它的扩消费是扩展着消费者的文化视域;它的增就业是增加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它的促跨越、可持续是因为它是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的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不可缺失的文化理性。

五、注重培养,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人才也是生产力要素,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懂文化、精专业、会经营、善管理的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快构筑文化产业发展人才保障体系,使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有着同步发展。文化人才的培养造就,关系到文化教育问题。发达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把科技和教育放在战略地位上予以高度关注。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中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造就,意味着对教育者的率先教育。从率先教育的视角来看,当代文化人才的培养造就,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三要注重开拓意识的培养,四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因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告诉我们,既往“文化大师”的作用已悄悄让位于由高层次领军人物率领的团队,团队的知识复合能力、创意激发能力和生产实施能力都顺应着时代的选择并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可以说,建设文化强国需要高度文化理性,而文化理性首先是文化人的理性,高度文化理性则首先是造就培养文化人才的理性。

第4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为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考核体系,规范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了《省风景名胜区工作目标年度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在全省执行风景名胜区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工作。落实好风景名胜区年度目标考核工作,对于保护我市风景资源,促进全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观

风景名胜区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落实好《省风景名胜区工作目标年度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做好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和全民利益的大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善事,对于保护国家文化和自然资源、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区县、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意义,在坚持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辩证的认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的协调近期利益与长远潜力的关系,通过依法保护资源为景区长远发展积累潜力,通过科学利用资源为保护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突出风景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落实保护、建设、管理、运营工作,杜绝急功近利的无序利用、违规建设、过度开发和短视发展,防止走先“破坏性建设”后“高代价恢复”的弯路,推动风景名胜区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推动风景区建设管理

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经费和保护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予以安排。合理安排规划、保护、建设、维护资金,专项用于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要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资风景名胜区,逐步实现风景名胜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格局。重点加大资源保护、规划修编、生态恢复、基础设施建设、标界立碑等方面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积极探索建立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受益的单位和个人收缴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并专项用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促进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要结合风景名胜区工作年度考核机制的实行,划拨鼓励资金,用于对考核先进景区进行经济鼓励,带动全市风景区管理争优创先。

三、健全行政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

各区县风景区的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管理主体多、层级多、管理交叉等体制性问题相对突出,制约了全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考核标准中明确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有编制管理部门审批的‘三定方案’,健全规划建设、资源保护、行政执法等内设部门,权责分明,依法管理,协调运作,对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实施有效的集中统一管理”。各区县要按照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市风景区管理机制改革的可行思路,探索建立景区范围内集中管理和统一管理的有效途径,并积极给各级政府献计献策,在市、区县政府支持下,推进统一管理体系的建立,强化行政手段,整合管理职能,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逐步将风景区的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执法管理、开发管理、财政管理、村居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纳入统一的、准一级政府的管理体系,力争建立“区域统一管理、条块结合、条条集中、块块强化”的高效管理机制。

四、提高景区规划水平,提供科学的规划依据

各区县要进一步规范景区规划工作,全面提高规划专业水平,为景区管理提供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和保护管理的法定依据。在风景区规划工作中要注重树立科学务实的规划理念,统筹考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规划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使风景区规划兼具综合性、控制性、指导性、开放性、包容性、系统性、前瞻性。要注重完善规划体系,组织对一些编制历史较长、时效性不足的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加快景区详细规划的修编步伐,科学划定保护区域、允建区域,控制好各项基础设施、环保设施、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技术指标,深入发掘规划的人文内涵与文化主题,确定合理的旅游接待容量,引导发展符合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地方规律的旅游产业模式,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落实性。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环境质量

严格按照景区规划落实景区建设,发展绿色旅游,保护风景名胜资源,避免景区人工化、硬质化、商业化。重点加强风景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做到生态化、无害处、资源化、清洁化处理。着力加大大气与水环境污染及噪声污染的监控治理,设立监测仪器、建立监测网点,依法采取治理措施,确保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二类标准;噪声排放达到规定的一类标准;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在欧Ⅲ标准;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排放的生活污水处理合格率100%;非城市景区空气质量达到规定的一级标准,城市景区达二级标准。同时,按照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关于风景区自驾游服务基地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强停车场、移动通讯、医疗急救、投诉中心、汽车保养及银行、电信、邮政等自驾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各类设施的维护保养,做到布局合理、无障碍化、通行顺畅、景观协调,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全国风景名胜区自驾游服务基地,加强风景区餐饮服务设施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餐饮住宿服务达到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六、推进景区依法管理,依法保护风景资源

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逐步完善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景区管理单位要积极配合上级立法部门,按照统一部署,配合做好立法调研工作,积极诚恳的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地方性法规的研究制定献计献策。重点还要加强执法监管工作,把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依法控制和审批作为执法管理的重点,依法控制景区规划指标和建设规模,依法审批景区各类建设项目,依法监管景区开发行为。对风景区规划审批后出现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决不手软,坚决拆除。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与规划相违背的建设项目,应区别不同情况,制定有时间要求的整改或拆除计划,对严重影响资源保护和景观的项目,必须尽快限期拆除并依法采取处罚措施。对风景区内符合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坚持一事一报、一事一审、一事一批的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组织项目论证,逐级报审报批,不得越级越权审批,更不允许先斩后奏和不办理手续擅自进行建设的行为。

七、认真组织开展和谐景区创建活动,推进规范化管理

开展文明景区创建工作对于推进规范化管理,和谐建设,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创建文明景区活动与景区规范化管理和综合整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景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善景区面貌、提高管理水平。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内容:

1、加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力度。以根治景区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丢、乱刻、乱画的“七乱”现象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全面清查、分片包干、集中清理、量化考核、长效整治的原则彻底清理,按照统一规划设置、统一经营柜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门头广告、统一物品摆放的原则对景区的摊点广告进行规范清理,按照定点定时投放、日产日清的要求做好风景区垃圾污物清理工作。

2、规范设置风景区标志标牌。要按照统一规格、统一颜色、统一文字、统一样式的要求,对景区指示牌、景点说明牌、安全警示牌、服务标识牌进行更新完善,选用具有本地特色的木料石材进行统一制作,确保各类标牌外观与景区环境协调一致。

3、健全基础设施。重点加强风景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做到生态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同时,按照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关于风景区自驾游服务基地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强停车场、移动通讯、医疗急救、汽车保养及银行、电信、邮政等自驾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申报全国风景名胜区自驾游服务基地建设,原则上各省级风景名胜区都要申报一处自驾游基地。

4、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着眼未来,长远规划,推进数字化景区建设,积极参与全国风景名胜区LED大屏联播网项目,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完善主干网络桥接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无线设备数据传输控制系统、智能网络IP广播系统、GPS定位服务及数据移动传输系统,将景区信息、管理监督、防灾监控、服务监管、安全管控纳入到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

八、狠抓景区安全监管,杜绝各类事故隐患

安全工作关系到广大游客和景区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高度责任感,时刻保持警惕,要建立健全的安全运营管理责任制,层层把关,责任到人。要严肃责任追究制度,发生事故的景区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者的责任,而且要追究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责任。要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安全营运检查,尤其对索道、缆车、游船、交通车辆、大型游乐设施、文化娱乐场所以及桥梁、道路危险地段进行重点检查,安排专人负责,排查事故隐患。并对热门景区和景点要制定游人安全极限容量标准,设立安全警示牌,设立紧急疏散场所和通道,切实保障生命安全,要围绕森林防火、美国白蛾防治两个核心,突出防火、防电、防汛、防疫四大重点,建立完善应急指挥、预警预报“两个体系”,提高检测预警、物资保障、应急救援和舆论引导“四种能力”,真正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杜绝各类公共安全事故隐患。

九、加大景区宣传力度,树立景区品牌

宣传工作欠缺,社会影响力不足,是全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要把信息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阵地,向全社会宣传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职能、保护管理风景名胜资源的深远意义以及风景名胜区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集中力量、大造声势,通过全方位、高频率、大力度的宣传争取民众支持、领导重视和社会关注,打响风景名胜区的品牌,提升影响力、扩大知名度,扩展辐射面。各景区要注意整理搜集有特色的历史传说、民俗文化、景点典故,系统地加以整理、推介和宣传,提高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景区宣传的素材、内容和形式。要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推进信息交流宣传工作,筹划建立风景名胜区网络信息平台,增进信息交流、加速信息传播。在风景区监督管理、规划编制工作中要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和媒体参与机制,发动社会力量监督风景资源保护、举报不法行为、宣扬风景区管理的社会效益。

十、完善相应配套措施,加强考核监督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工作,认真按照《省风景名胜区工作目标年度考核管理办法》逐项对照自身工作,查漏补缺,改进不足,全力贯彻考核标准,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努力达标。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进一步落实考核工作,考核采取各景区自查、市风景办核查的程序进行,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核实等多措并举的方式进行,对考核优秀的景区予以表彰,对考核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景区将责令限期整改。

十一、结合村镇发展规划,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市风景区面积广阔,规划范围内有大量村镇。在风景区发展过程中,注重景区规划与村镇规划的协调统一,以景区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传承文脉”为根本,加强风景资源的保护。把风景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结合起来,保护农村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古村、古宅、古亭、古路、古树等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农村天然植被,尽量保护村庄历史顺承下来的传统布局、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杜绝盲目的大拆大建、开山填塘和砍树毁绿等不良现象,立足乡村特点与地域特色保住农村文化遗产,保住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第5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综合探讨旅游投资问题和对策的文献,普遍认为我国旅游投资存在以下问题:(1)招商引资观念存在误区,单纯倚重地方政府的优惠,忽视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2)投资结构不合理,20世纪中后期之前主要投资饭店业,使得我国旅游饭店业呈现恶性膨胀的趋势,之后主要以旅游景区景点为投资重点,片面注重游览设施和住宿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投资相对不足;(3)投资决策问题,盲目投资现象严重,未进行严格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就匆匆涉足,对旅游投资的期望值过高,重复投资,走老路造成同一种产品遍地开花;(4)资金筹措渠道少,对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重视不够。我国尚未建立旅游专业投融资机构,在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方面基本处于空白,而世界著名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如坎昆和巴厘岛都利用了世界金融机构和国家间贷款;(5)投资机制存在缺陷,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地方政府采取灵活的政策招商引资这三种机制对于资金短缺问题、投资产品结构和地域机构不平衡的问题存有缺陷,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提出的对策:(1)建立健全旅游投资的引导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构建旅游投资项目的信息平台,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投资环境达到较好的招商引资的目的,成功的投资促进是增加投资数量和提高投资质量的重要条件;(2)优化投资结构,东部地区饭店业已出现饱和的状态,中西部地区的饭店业还比较薄弱,饭店投资应向中西部转移,加强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和注重专项旅游产品的发展;(3)凡是旅游投资项目都要进行科学论证,逐步建立专业化的旅游投资咨询公司和专门负责旅游业招商引资的服务机构,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并定期指导性的分析报告和信息;(4)拓宽旅游业的投融资渠道,政府主管部门鼓励民营经济和外商企业及股份制经济等经济成分大胆投资旅游业,另外放宽旅游企业上市的条件,筹建旅游发展基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这些问题和对策是旅游投资研究中主要内容,其他的研究文献多是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投资区域和投资项目问题研究

资本逐利的天性,使得投资者会选定能给其带来更多利润空间的区域和项目进行投资。吴铀生就东西部旅游市场空间拓展优势进行了比较,认为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城市密集,地理空间有限,环境污染严重,资本投资与使用效率日趋低下,旅游消费将向西部发生转移,旅游投资的转向既能缓和东南地区过量资本和旅游收益下滑的矛盾,又能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合理空间均衡。陶振华,李晟之分析了西部旅游业的投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改善西部旅游投资。对于投资项目的问题,大家已经意识到饭店业的过度投入造成了恶性膨胀,自从1998年万贯集团收购碧峰霞景区的经营权获得经营成功后,买断景区经营权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我国进入两千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旅游发展,明确要求增加对资源型景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放宽对资源型景区开发项目的审核条件,另外,国家还安排了67.2亿元国债资金进行景区建设,促进景区发展。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然而景区经营权的投资属于风险投资,景区经营权转让属于新生事物,伴随着很多的争议,国家政策也还不健全和完善,外部环境变幻莫测,景区的定位以及市场的需求问题都使得其风险大大增加。

三、投资主体问题研究

旅游业的投资主体,从最初的单纯政府投资转为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在产业结构、产业地位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民营资金大量进入旅游领域。而且,其投资表现出了方式多样化、领域多元化的特征。董艳林,来逢波对民营经济的投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对策研究。认为民营经济普遍拥有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也使民营经济有了放松的投资机遇。但是民营企业大多是从个体私人企业发展起来的,在管理和观念上存在许多问题,对开发的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论证,投资项目盲目跟从、雷同,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为投资商做好参谋和服务,为民营经济搭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平台,建立民营经济投资旅游的抗风险机制。

张英以世纪金源集团为例,对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驱动力、投资项目选择、投资模式、融资特点、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投资旅游业是旅游业和民营企业获得双赢的途径。其中金源集团融资的做法与传统的民营企业不同,它以北京银行第四股东身份为其获得了金融背景,为以后的融资打下了基础,规避了一般民营企业常会遇到的融资困难。黄郁成等还分析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关系,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得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而乡村地价较低,往往使乡村居民的投资被边缘化。

四、融资渠道和投资成本问题

总结各城市旅游发展资金充分与不足,可以归纳出一些旅游投资融资的方式。喻江平就对河北省旅游投资融资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到河北省旅游投资项目充分体现了国家、部门、集体、个人、内资、外资一起上的特点,渠道广泛,机制灵活,体制多样。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建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黄安在《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中阐述了如何培育旅游企业上市来解决江西旅游资本短缺的问题,宽松的环境,素质好有前景的企业或相关联的企业,懂得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的人才这三点是必不可少的。冉恒不仅提到了融资的方式而且还建设性的计算了筹资成本,阐述了筹资成本的风险控制。

五、其他

旅游投资是否能取得投资者的预期设想,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其投资决策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而正确的投资决策的作出必然需要科学的投资分析,因此旅游投资项目估价研究的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的两篇论文《基于实物期权投资项目估价》和《具有可转换期权特征的旅游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分别运用了实物期权理论和期权博弈理论打破了传统旅游投资决策方法的束缚,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而作为招商引资的一方则将投资项目产品化,通过各种营销策略来吸引投资商的投资,两者之间的博弈必然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六、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计划将建设的旅游项目12697个,总投资预计达到17834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占40.5%,中部地区20.59%,西部地区33.34%,东北地区6.01%;十一五期间投资资金的来源政府投入占总投资的18%,国有企业占9%,股份制企业占25%,外资占8%,银行贷款占12%,其他企业投资占28%;从投资流向看,服务业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旅游业的环境保护投入和景区建设投入将分别占到26.3%和44.74%,这两个数字加起来超过60%,旅游饭店建设投资将缩小到19.0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投资区域结构、主体结构和产品结构都在趋于合理化,十一五期间我国投资的差异将更明显,虽然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对于特色鲜明的景区深度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流向更多的趋向于高档的休闲度假区,高星级饭店,滨海休闲度假和特色主题乐园等的建设,融资渠道需要借助世界金融机构和国家间贷款,这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另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的先期验证研究还有待深入,这关系到投资收益能否实现,避免资金和各种资源的浪费,使投资产品和设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以在保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钟海生.旅游业的投资需求与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1,(3).

[2]吴铀生.东西部旅游市场空间拓展优势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9).

[3]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4]黄安.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3,(9).

[5]黄鹂.旅游投资项目的产品化及营销策略.四川大学学报,2004,(5).

[6]吴卫东.论景区经营权投资评估模型的构建.经济师,2005,(2).

[7]来逢波.我国民营经济旅游投资行为探讨.商场现代化,2005,(4).

[8]董艳林.民营资本旅游投资行为引导与规范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5,(19).

[9]李晟之.西部生态旅游投资与社会发展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6,(1).

[10]张福庆.生态旅游投资重点领域选择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3).

[11]来逢波,张存民.我国旅游投资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特区经济,2006,(4).

[12]喻江平.河北省旅游企业融资探讨.经济论坛,2005,(22).

[13]冉恒.旅游投资的筹资成本研究初探.特区经济,2006,(11).

[14]陶振华,杨克斯.进一步改善西部旅游投资环境商业时代,2006,(34).

[15]张英.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实证研究—以世纪金源集团为例.商场现代化,2007,(3).

[16]李宏.论旅游目的地营销框架的构建.决策参考.

[17]苏国梁,吴必虎.旅游土地开发价值与风险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6).

[18]黄郁成,张国平.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旅游学刊.

[19]罗铭,杨晓霞.基于实物期权的旅游投资项目估价.商场现代化.

第6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

分类号 G252.1

Abstract The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platform of system and policy guarantee for national reading activities.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in Xinya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of Xinyang city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Pingqiao model", an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rough government lead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social autonomy and other forms to construct the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Reading service system.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随着全民阅读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民阅读的基础平台,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提升到文化兴国的战略高度。图书馆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公共文化实施,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阵地和场所。图书馆是一种较为昂贵的事业,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时候,图书馆职业不得不考虑结束各自为政的状况,走资源共享之路,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1]。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解决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域阶差等非均等化问题,为公共阅读资源的供给提供公平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使地域、城乡获得同等的待遇。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在制定阅读服务体系发展战略时,将不同地区、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谋划布局,做到规划同步、设施同建、人员同组。建设重心下移、眼光向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体现大众情怀,借助“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扶持农村公共阅读服务活动的开展。实现地域、城乡公共阅读资源共享,通过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手段,实现城市阅读资源向农村的辐射和延伸;建立对农村的阅读服务体系援助机制,积极开展公共阅读活动志愿者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以活动开展为载体,搞好城乡、区域互动。在公共阅读服务领域,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模式,比如以“三级投入、一级管理”为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嘉兴模式”[2];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形式的“苏州模式”[3];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创立的“图书馆之城”模式、广州市创立的由政府主导的图书馆发展模式、东莞图书馆创立的“集群图书馆”模式、佛山市禅城区创立的“联合图书馆”模式五种构成的“岭南模式”[4]等,在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中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制度和技术支撑。

1. 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现状

1.1政府主导城、乡、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8.96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2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99个、镇78个、街道办事处25个),共有村民委员会3042个,居民委员会278个[5]。信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以信阳市新图书馆和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为标志,在全市范围内大力进行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信阳市新图书馆从2010年9月8日起免费开放,率先在全省引进先进的RFID自助借还操作系统和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6]。信阳市平桥区高标准新建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完善区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图书馆试点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级图书馆为支馆,以数字图书馆为补充,互联一体、辐射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13年10月,信阳市平桥区《关爱留守儿童: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创建项目被文化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视角的独特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带动性,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7]。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6个,农家书屋220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全市,建成10个县级中心和3010个村级站点[8]。目前,信阳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1.2信阳市全民阅读活动全面开展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阅读空间,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主要阵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也承担了图书馆的阅读功能,成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图书馆事业实现全覆盖、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组织支撑和平台依据。以信阳市图书馆和平桥区图书馆公共阅读活动开展引领的信阳市城乡公共阅读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

固始县图书馆开展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少儿读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读书心得演讲比赛[9]。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图书馆每年定期举办手拉手心理健康辅导、精品动漫连连看、儿童才艺展示比拼、零距离亲子视频对话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特色服务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尽情享受家的温暖[10]。光山县文广新局斛山赛区联合中心学校举行了读书朗诵比赛活动,参赛选手来自斛山乡的10个农家书屋。斛山乡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举办了中小学生农家书屋夏令营、主题阅览、“我的书屋・我的梦”演讲、读书心得体会座谈会、全民阅读活动等,动员组织群众和学生走进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学习文化科技知识,赏读名人名篇,涌现了一大批读书用书和喜爱朗诵的读者[11]。光山县槐店乡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和暑假还乡的大学生到农家书屋读书,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围绕县里每年举办的读书朗诵大赛确定的主题,15个农家书屋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主题阅读活动 [12]。光山县文广新局协同乡镇党委、政府把组织留守儿童到农家书屋读书消夏作为掀起201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抓手,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儿童读书工作。派出7个辅导小组,组织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410人次,深入书屋辅导指导借阅活动[13]。

1.3公共阅读服务呈现区域间不平衡

普遍均等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我国政府和图书馆界同仁的共同价值诉求,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生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更是没有前途的[14]。信阳市城、乡、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信阳市公共阅读服务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书香引领社会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关爱留守儿童成为开展公共阅读活动的重点。但是,信阳市是革命老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普遍缓慢、基础薄弱,图书馆事业建设起点低、欠账多,不仅在实施建设、运行管理、人才队伍、服务效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的相对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各县区之间也由于服务对象、财政保障、基础建设等外在条件,以及服务理念、管理手段、技术应用等内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阅读活动开展不均衡现象。比如信阳市的平桥区和负忧,同样处于市辖区,平桥区已经形成了以平桥区公共图书馆为总馆、18个乡(镇)图书馆为分馆、村级农家书屋为支馆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负忧图书馆处于中心城区的老馆由于馆舍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于2013年11月搬迁到琵琶台,目前还没有正式开放。

据信阳市文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信阳市县级图书馆(新县图书馆正在拆建)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公共阅读活动的开展呈现不均衡现象,平桥区的做法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乡镇图书馆不能替代文化站,还不能称之为“平桥模式”。对于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该负责人对“一体化”提出质疑,图书馆与文化馆功能不同,受众群体不同,政府投入渠道不同,管理运行方式和手段不同,评比标准不一致,怎么可能实现一体化呢?政府每年都在增加投入,乡村两级主要是数字化设备和资源,目前正在解决农村偏远地区上网问题,一批无线网络终端设备即将配送到网络无法覆盖的农村,保证所有的农村地区能够足不出户享受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资源。但是,由于村级组织的空壳化问题,政府投入的网络资源设备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乡镇经济落后,不能进行配套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入的资金不能发挥太大效益。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文化职能部门的资源,以便利性、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为原则,构建运转协调、经济高效的制度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普遍均等化发展。

2.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模式构建类型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两级,由于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乡村公共阅读服务仍然停留在有阵地无经费,有图书无专业人才的尴尬境地。目前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运作最好的平桥区,依然遭遇发展的经费短缺和专业力量薄弱的困难。2014年10月8日,为更好地推动平桥区承担的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平桥区政府在平桥区会展中心召开了全区综合文化站站长及主管领导、乡镇图书馆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大会,集中讲解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的申报过程和目标考核要求。在随后召开的部分乡镇图书馆管理员与文化站长的座谈会上,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长普遍反映了经费短缺的困难,几个乡镇图书馆的附属设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却没有维修经费,农家书屋管理员经费没有来源等。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1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明确不同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16]。

公共阅读服务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一种形式,应当由政府主导建设,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方向转变过程中,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体系。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应当以信阳市图书馆法人治理试点为契机,认真总结平桥区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经验和不足,按照总分馆体系的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型、行业指导型、社会自治型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1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通行做法,该类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如苏州、嘉兴、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县、乡三级政府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进行持续投入,从而形成较好的服务效益,好的服务效益能够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发展态势激励政府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投入的力度加大,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邱冠华馆长对于苏州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经历的两次建设过程感慨颇多,第一个分馆―沧浪少年宫图书馆是他历时半年才寻找到的合作伙伴,由于运用了“动态资产权”、“孵化式培训”、扁平管理等方式,直接由总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保证了分馆正常开放、资源适用、服务专业、活动统一,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社区居民,读者盈门,后来的合作伙伴主动找到市图书馆,到2011年底,苏州市已有36个分馆[17]。

信阳市平桥区总分馆制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原则,统一建设乡镇图书馆,形成了以图书馆建设为中心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以平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街道图书室、农家书屋为支馆,以图书流通车为补充,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的区域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18]。“平桥模式”是政府突破政府管理体制和财政供给体系的前提下,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向农村地区延伸,主动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让乡镇公共图书馆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19]。目前,平桥区图书馆正在积极创建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以留守儿童特色服务为抓手,带动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点带面促进平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经过文化示范项目的创建,平桥区将以50个标准化农家书屋建设和阅读活动的开展,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流动图书服务方式作为补充手段,积极与乡村学校图书室进行融合互补,形成公共阅读服务设施齐全、阅读活动常态化、阅读服务人员培训专业化、阅读服务制度规范化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2行业指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建设,而且需要阅读专业团体的指导,尤其对于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开展很少或是没有开展的县区,行业指导对于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公共阅读服务实践领域,完全依赖政府主导建设而最终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地出现的万册乡镇图书和千村书库都遭遇了昙花一现的宿命。总结上述现象的发生,于良芝教授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缺乏专业化品质的塑造,同时指出,十二五时期兴建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如果不能完成专业化品质的塑造,依然逃不出昙花宿命的结局[20]。

信阳市图书馆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项目,对于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开展较少的县区应当以信阳市图书馆为平台,通过完善信阳市图书馆协会,将阅读指导与推广的活动向农村地区延伸的方式,构建行业指导型农村图书馆阅读服务管理体系。比如负忧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由于负忧图书馆的拆迁导致无法正常开放,现有的15名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面临退休、病休等原因,只有5个能够正常上班,并且没有图书馆专业人才,因此不可能将公共阅读服务向乡村延伸。负忧图书馆王建东馆长也希望能够像平桥区图书馆一样将公共阅读服务延伸到乡村,负忧图书馆的受众群体有许多是居住在工区路的工人、学校的学生、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很多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的读者到图书馆反映说:“图书馆的藏书还没有自己家里的书多,信阳市的交通、绿化都那么好,政府为什么不把图书馆建好呢?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表现在建筑上,而且表现在居民的思想和修养上,没有公共阅读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明城市。”

对于读者的质疑和抱怨,王馆长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汇报,图书馆专业人才招聘计划虽然已经批准,但是政府现行的人事管理办法需要按照公务员考试的程序进行公开考试聘用,图书馆的专项经费每年10万除去水电费也所剩不多,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源有20多万册,大部分都是时期的旧书,搬家的时候仍然放在市中心的老馆旧址处,基本上没有阅读的价值,没有持续的文献资源更新,就无法吸引读者产生服务效益。因此,负忧图书馆目前的境况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必须依靠当地的图书馆协会的专业指导。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负忧政府能够将国家下拨的条块不同渠道的资金进行整合,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专项经费,与市图书馆签订委托协议,成为市图书馆的分馆,借助市图书馆的专业化平台逐渐发展壮大,在负忧图书馆做大做强之后,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进行功能和经费整合,实现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共享,让乡村居民切实享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优惠。

2.3社会自治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阅读难问题,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提供政策、资金、专业技术的支持,力争让阅读成为农民的一种习惯,从要农民读书转变为农民自己需要读书。当各种途径搭建的平台让农民阅读成为可能之后,农民自发组织的读书会、致富信息交流会、娱乐健身交谈会等将成为社会自治型农村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

当然,为乡村提供公共阅读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精英和技术能手等社会自治力量的重要源泉流向城市,农村逐渐演变成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386199部队,农村社会自治资源匮乏导致村级组织虚化和空壳化。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力度,城乡一体化文化发展机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到知识工程的农家书屋建设,从文化服务中心到综合文化站的达标建设,每一项工程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关心农民、关注农村、关怀农业的惠民情结,但是当我们深入农村之后才发现,上面的千条线到下面却找不到描绘农村发展蓝图的穿线人。

第7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一、一季度工作完成情况

(一)政策审计

完成2020年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一季度相关工作并对2019年四季度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了检查,重点审计了我市肺炎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以及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复工复产等情况,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情况,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情况等。抽查了市卫健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等24个政府部门、单位、企业,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2条,被审计单位采纳并及时整改。

(二)民生审计

完成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财政资金、社会捐赠款物以及疫情重点保障企业贴息贷款等3个专项审计。提出审计建议3条被指挥部采纳,及时出善了2项制度,为应急物资采购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确保疫情物资采购、管理,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的后勤物资保障。

(三)财政审计

全面实施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对市本级预算执行和60个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全覆盖。以全面数据归集与分析相结合、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审计机关核实与被审计单位核查相结合方式实现审计全覆盖。一季度已进场对财政、教育、发改、自然资源局实施全面审计,完成了全市财务、预算数据的收集,并对数字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形成审计疑点,以便下一步审计核实。目前3个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已结束现场审计工作。

(四)农业农村审计

一是进场实施市稳定粮食生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对推进稳定粮食生产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反映工作推进、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困难、短板和薄弱环节,揭示财政资金安全、绩效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从制度机制层面深化落实粮食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

二是按计划开展市2019年扶贫专项审计,重点关注扶贫政策落实、资金到位、项目落地、目标完成等内容以及影响2020年如期脱贫的薄弱环节、已脱贫地区的成果巩固等情况,确保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五)经济责任审计

按计划进场实施市教育局局长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紧扣经济责任范围,紧盯领导干部决策等权力行使重点事项开展审计,把准监督方向,提高经济责任审计针对性,加强对履职尽责情况的检查,关注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改革部署的落实,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反腐倡廉。

(六)固定投资审计

一是前移关口,强化事中监督,实施对中学迁建工程、新建市人民医院等9个重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发出“审计建议单”及“审计建议函”共11份。

二是完成竣工决算投资项目4个,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各方落实责任,加快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三是完成投资审计“三转”项目结算审计资料清退及相关移交工作。

(七)按时保质完成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审计机关临时交办任务

一是抽调人员参与疫情指挥部在疫情期间对湖北等重点疫区来(返)人员情况、行动轨迹文档的整理工作二是抽调人员到市发改局参与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和资金使用监督工作;三是抽调业务骨干参与纪委工作。四是完成2019年度乡村振兴工程造价专项审计调查。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是统筹协调,确保年度审计计划按时完成,重点关注重大政策跟踪、防控专项资金、财政预算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向市政府提出相关制度建设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二是继续做好重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促进提高项目的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工程量变更、款项支付、项目管理的合法合规性。

三是科学推进审计全覆盖工作,做好新形势审计监督工作衔接,严格落实各级审计委员会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专项审计、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开展专项财务收支审计等方式,扩大审计监督面。

四是抓好审计整改跟踪落实工作,强化新形势审计监督职能,对每份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梳理汇总,每月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收集汇总和动态管理,对照“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逐个进行销号,并对未整改到位问题进行跟踪督促,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五是全面推进大数据审计,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强审计业务人员计算机、大数据应用培训;推进计算机规范化建设,加强维护管理;坚持科技强审,学习借鉴上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六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加强审计人员的政策及业务学习,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收看“审计大讲堂”、开展好每月的“学法用法”专题讲座,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第8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1.1林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抗逆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中形成的稳定、和谐,生物与环境共同存在的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虽然存在着可恢复性,但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

1.2林业生态系统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进行的绿化造林工作就是一个林业生态系统人工恢复与复原的过程。但认为只要是种上了树就是建造了林业生态系统的想法是不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的创建应当包含建造生物群落、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生物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协调。林业生态系统虽有较强的抗逆性,但也不可忽视外界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干扰。随着人类活动地域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林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材料,也不可避免第遭到人为的破坏。

1.3林业生态系统工程

林业生态系统工程的目的在于改善、保护与持续利用环境与自然资源,是各项科技设施有条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完善流程,是从环境、生态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角度研究林业发展,通过人工来改善林业生态系统环境。这样的目的不仅考虑了经济效益,更是结合当前林业发展的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持林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系统工程根据不同的理论科学形成的,能够最大限度保持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将不同项目有序合理的组织在一起。

1.4林业生态系统的森林资源

林业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加强是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森林资源种类丰富,以武汉市为例,林地面积最为辽阔,森林覆盖率21.72%,但林业用地占地总面积比例和森林覆盖率较低,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性的要求并不相称。同时,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求不相符。而增加林业用地,大力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林业生态系统基本原理

2.1生态系统的原理

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稳定有序的生态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协调的分工关系,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相互结合协作形成的特有整体,且分工明确,各部分都按照相应的规则运转。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信息、物质、能量的转换功能,确保系统能够准确、合理的运行。

2.2环境综合作用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林业生态系统工程中,众多环境因子都会有自己的计算单位,但是单个因子的作用相对于整体的综合作用存在着差异,每个不同的单个因子就会对系统中的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日后林业生态工程的研究是起到至关作用的是对多个因子综合评价。

2.3林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存在

食物对于所有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生存的必需品。食物链中的绿色植物被称作为“生产者”,动物中有部分动物以食草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被食草动物所食,食草动物又会被食肉动物吃掉,食肉动物又会被其他动物所食。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共同制约,共生共荣的生存关系。以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和谐以及统一的。

2.4林业可持续发展布局

结合近20a林业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充分利用这次国家森林契机,对武汉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远景的规划。以武汉市空间景观特征来看,可以分为3个生态圈层,城近郊区景观圈、垅岗平原生态圈、低山丘陵生态圈。这些生态圈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发展,提高环境的质量。并且生态圈的建立可以大大协调林业生态分布不均等现象,维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

3.1修正我国传统林业概念

林业系统的发展就是要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发挥林业系统的综合功能。多年来,很多属于林业范畴之内的东西,如食用菌、中草药、野生动植物、香料植物、果树等都被排除在林业之外。因此,当务之急是使农民认识到这种思想的片面性,认识到林业的重要性,提高种树造林的积极性。

3.2林业生态系统的趋势

在林业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计划中,大部分国家林业发展都做出了新的选择,不论是提供林产品,还是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增长和稳定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林业对环境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林业对环境的影响,对现有的森林进行管理经营以及持续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林业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重视维持林业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

3.3信息技术在林业生态系统的作用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趋势,运用信息手段,建立全国林业生态系统信息网,由数字来驱动林业的发展,以林业活动的数字化为主要的特征,建立一个智能林业系统,集合数据传输、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控设备为一体,实现林业活动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目前,“数字化林业”已经在国内开始实施,森林防火等级的预报、林业灾情的监测,对植被面积进行数字化分析,更有利于林业发展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维持林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通过明确的信息材料督促相关部门对林业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林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4困难立地特殊造林与林业恢复技术

由于现实情况的差异,林业工程区都会面临一些困难,如石质地、退化草牧场、岩溶土地、干旱河谷、工矿管线等土地,都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难点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抗旱。抗旱林业技术包括蓄水、应用保水剂、径流林业、造林苗树规格、选择抗旱的植物等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原则是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植被的恢复;土壤缺乏的石质林改造技术等,通过人工促进了植被的恢复,进行不同地质的环境改造。

4林业科技服务基层工程

4.1开展林业科技入户工作

广大林农和基层林业生产部门是林业发展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和组织者,他们对林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林业建设的效果。林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进村,深入生产第一线是帮助林农脱贫致富和提高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急切需要。林业厅利用已经组建的林业专家团队进万村入万户通过引发科技资料、科技讲座、发放声像资料、现场科技资讯等形式上下联动、分级组织,产生效果、形成声势、见到效果,对县乡村进行全覆盖。

4.2实施农民林业技术培训计划

为提高村级农民技术员科技知识以及专业素质,推进林业金属的普及,使其成为农村的“乡村专家”,大力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提高林业种植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造就和培养一批会经营、有技术、懂政策的林业新型农民。组织林业教学、科研、推广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对示范户帮扶,与村庄共建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科技意识。

5结语

第9篇:数字乡村的社会效益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将介绍海南省图书馆举办公益性讲座活动的情况,研究和分析举办讲座实践过程及面临的问题,探讨未来海南省图书馆讲座的发展模式与方法。

论文关键词:海南省图书馆;海图讲座;发展模式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开展公益性讲座服务,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名家与读者的广泛参与,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核心业务之一。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对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国内目前公共图书馆举办的讲座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广西图书馆的“八桂讲坛”等,成为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对各个公共图书馆具有示范作用。海南省图书馆的“海图讲座”虽然举办的时间不长,也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可以在充分吸取各个先进图书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出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一、海南省图书馆讲座概况

(一)“海图讲座”的发展历程

“海图讲座”是由海南省图书馆独立承办的公益性讲座,于2008年3月起开始举办,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近百余场讲座,读者听众上万余人次。讲座内容广泛,涉及经济、教育、科技、美术、礼仪、地方文化等多个领域,为读者听众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阅读环境。“海图讲座”强调海纳百川、传播先进文化知识为主,在举办的近百余讲座中,以地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为主题的讲座较为受读者欢迎,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在广泛搜集读者意见结合几年以来举办讲座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海图讲座”转变原有传统讲座举办模式,根据不同读者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多种讲座举办的模式,比如与其他市县公共图书馆合作,把“海图讲座”服务延伸全省,而不单单局限于中心城市等新的举办模式。为保证“海图讲座”质量,在设计讲座主题和邀请主讲老师时,都须通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力保讲座的新颖性、知识性、合法性。此外,讲座的设备设施、广告宣传和后期影视制作都由专人负责,专人跟进,确保举办讲座技术得到有效保障。

(二)“海图讲座”的讲座类型

讲座在选题策划之时,就注重紧跟时展、关注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根据自身条件举办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讲座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类地方文化类,主要邀请地方文化钻研学者及经历者谈论及讲诉地方特色文化内容,如《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三大旗手──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海南黎苗风情》、《近代海口与骑楼故事》、《牌坊文化的积淀与海南牌坊的现状》、《海南乡村民居与民俗文化》等;第二大类是教育类,主要挑选符合家长和学生需求的讲座主题,举办过如《海南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名校学子成长轨迹报告会》、《报考公务员辅导》、《儿童心理状态与家庭心理建设》、《我的青春谁做主》等;第三大类是社会生活类,主要关注的是养生、饮食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举办过如《科学养生知、信、行》、《一日三餐对健康的影响》、《急救常识》等;第四类是经济、法律类,主要涉及证券投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如《集体决策的利器,和谐社会的法宝──罗伯特议事规则》、《最具挑战的投资──融资融券》等;第五大类为历史、文化等专题讲座,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考古发掘与佛舍利崇拜》、《近代以来的中国留美学生群体》等。

(三)图书馆讲座面临问题

1、讲座举办经费不足

跟其它公共图书馆一样,“海图讲座”的举办经费来自本省财政专项拨款,在不断满足图书馆读者听众的文化需求中,创新举办讲座模式时遇到运作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海图讲座”举办创新模式受到制约。“海图讲座”的运作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前期广告宣传、讲师酬劳、后期讲座内容影视制作,下拨专项讲座资金往往只是能解决个别运作方面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讲座举办运作全部需要。

2、名家名师资源缺乏

讲座在向精品化转变之时,就遇到可邀请到的海南本地名家名师不足的问题,加上讲座开办时间不长,一些名家名师的资源还未能完成得到挖掘,使讲座面临可邀请的名家名帅不多,讲师人才资源比较缺乏。 转贴于

3、宣传手段较为单调

在讲座举办之初,讲座的宣传只限于馆内宣传,以馆内发放讲座坐票、馆门口摆放讲座海报等方式对外宣传,但效果不明显,2010年又增加在本地新闻报纸上宣传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资金问题也不能形成一个持续宣传的局面。

二、图书馆讲座服务工作思路探讨

(一)讲座的运作资金来源与举办模式

运作经费是项目正常运行的前提与有效保障,运作经费的来源可以由各种渠道取得,公共图书馆讲座举办模式可以由单一模式发展为联合举办模式,这样即可丰富举办讲座经费来源渠道,又可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创新运作。由于海南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相比不高,图书馆作为公共事业型单位,来自本地政府财政支持有限,而分到图书馆讲座这一项目上的运作资金更少,为更好开展图书馆讲座活动,可以考虑与本地企业、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部分资金,联合冠名举办此类公益性讲座。这样即可解决运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还可开创与提升图书馆讲座的层次。

(二)讲师人才资源库的建设

讲师人才资源库的建设,是指为了保障图书馆讲座的定期举办,丰富讲座内容,而专门收集与整理海南本地各领域专家名人信息的讲师信息资料库。“海图讲座”举办部门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协会联系,了解收集海南本地各领域专家名人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这些专家名人签订讲座合作协议,让这些专家名人为讲座所用。

(三)讲座品牌建立与宣传

在目前经济社会,品牌是一个企业、单位最有力的诠释,虽然“海图讲座”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知名度不高。与别的图书馆的讲座品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海图讲座”名牌效益,可以通过邀请本地多家权威新闻媒体记者全程参与讲座举办过程,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提高“海图讲座”知名度。在举办资金得到有效保障前提下,可以对讲座LOGO、讲座的内容、前后期宣传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定位,邀请专业的广告设计公司加人和全方位策划讲座的广告宣传活动。此外,定期发行讲座信息和内容图书馆刊物,建立讲座宣传的新阵地。

(四)讲座读者听众会员制的建立

举办好讲座的基础需要读者听众的积极参与和关注,考虑读者听众的群体层次也是有不同区别的,并不是每一场讲座内容都能让各个读者听众满意和接受,需要对这些不同读者听众群体进行区别划分,建立图书馆讲座读者听众会员制,根据读者听众的文化喜好区分读者群体,通过馆内短信平台为不同的读者听众安排与提供与之感兴趣的讲座信息,使图书馆讲座社会效益最大化。此外,要定期举行读者会员座谈会,收集讲座的反馈信息,更好的服务读者听众。

(五)讲座的影视制作

讲座的影视制作是图书馆记录保存收藏文献的功能体现。讲座的受教者不应仅限于现场读者听众,为了能提高讲座的影响力,让更多读者使用图书馆讲座的数字资源,需要拍摄讲座现场情况,录制讲师所讲内容,并在后期影视制作过程中加入字幕,让每场讲座都能形象、准确的记录下来,展现出来。通过馆际间的合作,共享各个图书馆优秀的讲座影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