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养老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社区养老服务概念
社区养老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具体指老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府投入力度不够,职责不明确
目前我国公办的养老机构数量太少,且大部分地区的公办养老机构环境差,基础设施不齐全,很难满足日益增多的养老需求。个人兴办的养老机构资金实力不够,养老环境不理想,没办多久就关门歇业,坚持经营下来的也多是入不敷出。可知,政府无论从资金方面还是政策扶持方面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都是不够的,政府没有建立起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的、具有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机构。
2、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单一
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需要得到的社会关怀也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他们需要的照顾与关怀远超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在对老人的照顾方面,除了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他方面如医疗,娱乐,专业化服务等都很欠缺。
3、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工作人员
目前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工作的多是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主要表现为: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化的服务项目少,很多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1、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理念
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应树立公平共享的理念。公平共享观就是要提倡社会保障平等、共享、参与的发展理念,让老年人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权益和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
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应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区养老服务的本质属性应是公益性和福利性,可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实力不足,难以全面支持社区服务所需的资金,所以社区养老服务应及时更新,以迎合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
应处理好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现在的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政府行为,且越来越成为社会行为。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放松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领导。社区养老服务是公益性和福利性事业,政府要从以前的包管转移到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管理监督方面来,促使其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3、明确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各方主体责任
(1)政府的责任
第一,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等。
第二,政府应该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使他们了解自己具体负责的工作及相互之间的配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政府部门为劳动,民政及卫生相关单位。卫生部门应给予服务中心医疗保健服务且监察服务水平;每年社区老年增加人数统计及老年人退休保险金申报管理工作由劳动部门管理;社区服务的财务管理和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由民政部门负责。
(2)社区服务中心方面责任
我国现有社区养老机构大部分是政府办的,应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要参照经济领域“政企分离”的做法。这样就能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自,增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活力。社区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直接面对需求服务者的机构,应该由任务执行角色变为管理角色。各个社区都应了解政府分配具体工作和责任范围,使自身拥有自治权。
(3)家庭方面责任
作为老人生活保障的家庭在社区养老体系中义务包括,鼓励帮助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使他们了解社区服务可以为其提供哪些他们需要的服务,了解这些服务对他们的好处,从而使老年人乐于参与相关活动。有些社区养老服务是收费的,家庭成员应给予经济支持。我们还应大力鼓励家庭赡养。和机构照料相比,家庭照料有很多其他方式不具备的优势,特别在意外事件处理上,家庭给予的帮助是非常迅速灵活的。
总之,社区养老服务对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乃至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有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J].人口学刊,2008(1):42-48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Z].2006
[3]何纪周.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和老年消费品市场研究[J].人口学刊,2004(3):39-43
2014年是诚和敬旗下项目集中开业的一年。总经理梁仰?强调“诚和敬的目标是要做养老服务,不是养老地产”,他同时说:“企业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打造全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
新天地:在养老产业中,诚和敬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布局?
梁仰?: 我们全国运作的养老设施,分为医养结合型、社区型、城市嵌入型和休闲度假型。医养结合型主要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南里北京英智康复医院,已运营8年,楼上公寓、楼下医院,目前一床难求。鉴于这种情况,石景山又开了一家旗舰店,预计今年10月底可以开业。社区型养老项目主要与日本木下集团的合资公司厚乐居合作运营,目前有万国城MOMA项目、望京澳洲康都项目。MOMA项目是社区活动站加上门服务的形式;望京项目是一种社区医养结合的模式。城市嵌入型的项目共有4个。还在四川青城山开发了休闲度假养老项目。诚和敬正在编织一个大的养老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满足老人不同生命周期的需求,服务范围也将覆盖社区型养老到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
新天地:幸福汇项目的运转中,“诚和敬”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梁仰?: 我要强调一下,诚和敬的目标是要做养老服务,不是养老地产。幸福汇项目是诚和敬和万科合作的第一个养老项目,诚和敬持有项目40%的股份。同时,万科与诚和敬旗下的厚乐居签订了8年的运营服务合同,从前期的项目设计到各种制度的制定,我方全部参与。万科第一个养老项目选择和诚和敬合作本身也是对我们运营能力的一种肯定。
新天地:为了落实北京市“9064”的养老规划,诚和敬正在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遇到哪些难题,如何克服?
梁仰?:社区养老困难在于运营成本高,一是房租;二是人力。依托国企的雄厚实力,诚和敬推进连锁式经营可有效地节约人力和管理成本。目前正积极探索与部委机关老干部局设立养老设施的合作,可以满足老干部们就近养老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新天地: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梁仰?:这个模式让老人不与熟悉的社会环境脱节,亲人探视成本低。以望京项目为例,有一位老人就是社区住户,他的家属探访方便,做好饭都可以直接送来,小孙女在院子里玩,他坐在窗户旁就能看到。随着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养老细分市场将越来越明确,社区型养老需求会更大。
接地气的养老服务
新天地:诚和敬作为养老国有企业,要为老年人提供怎样的服务?
梁仰?:我们坚信养老的核心内容是服务。成立以来,诚和敬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的养老服务经验。提供短期长期居住、专业护理、失智照料、上门护理等服务。比如旗下的英智在康复医疗方面很有优势。旗下的厚乐居除了服务入住的老人,还开办了老年餐桌及上门护理服务,广受好评。旗下美瑞山在亦庄、朱辛庄、单店项目专门照料失智老人。
新天地:诚和敬是用什么来保证服务质量,如何来解决养老人才短缺呢?
梁仰?:养老行业除了硬件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一线人员的服务质量。以望京项目为例,从老人入院评估到每一天护理情况的追踪记录,甚至精细到每个小时的服务记录。店长有日本养老一线企业十余年工作经验,多数员工也在日本养老机构培训,操作经验和服务理念很超前。对于人才储备,诚和敬正在筹建诚和敬学院,与海外合作伙伴黄同开展培训。不光要为自己培养养老人才,还对外输出,为行业发展作贡献。
新天地:与众多外国养老企业合作中,诚和敬是如何“洋为中用”的呢?
梁仰?:在与国外养老机构的合作方面,主要是引入国外成熟的养老服务体系。第一步,引入国外养老机构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先进理念,在人才和培训上密切合作。第二步,雇用国内拥有丰富养老实践经验的人才,根据中国老人的特点进行实践,帮助这些理念和经验本土化、接地气。最后,取各家之长,打造自己的运营管理经验。
新天地:“诚和敬金融模式”成为养老领域一个新概念,请问包含哪些方面内容?
梁仰?:养老行业是树,金融是树根、运营服务是树干、项目是树叶,若要枝叶繁茂,一定需要根的营养。目前,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具备投资大、见效慢、收益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金融资本大力创新和支持。
目前诚和敬在做的金融创新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研发诚和敬卡:探索提前预收一部分押金,利用诚和敬的国企背景及北京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支持解决老人的资金安全。
(2)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共同研发与养老社区绑定的保险金融产品。
(3)与银行信托的合作:研发养老信托产品,针对银行VIP客户定向发售。
(4)建立养老产业基金:通过自建及管理养老产业基金,加大对养老项目投资,积极拓展诚和敬版图布局。相信通过养老金融创新,诚和敬这棵大树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新天地:在养老行业,诚和敬是如何建设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呢?
梁仰?:其实企业核心价值观就在名字中。
第一个字“诚”,做人做事都要诚实、诚信,承诺给社会的,承诺给老人的,承诺给员工的,都要努力做到。
第二个字“和”,和谐、和气。无论是对同事、对合作伙伴、对客户,都要和,家和万事兴,无论小家庭,企业,对我们的国家,都是一个道理。
第三个字“敬”,敬爱、敬业。对人要尊敬,对工作要敬业。老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话老理不老。另外,我认为“敬”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敬畏”。做人做事要慎重,不要只以法律为底线,不要以会不会被别人发现为底线,人要畏。
这三个字不仅是做事业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中“德”的最高境界,很难做到完美,但是员工都在高标准要求自己。
其实,企业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具体实践中。总部组织员工每周到下属养老机构担任志愿者,自从去年8月份启动没有中断过。一是要充分与客户沟通,了解老人和家属的需求。二是做养老这一行的,必须有一颗敬老爱老的心。员工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感觉和老人就像一家人一样,见了面都很亲。
新天地:诚和敬也在四川青城山“落子”,积极探索候鸟式养老,请问北京的老年人多久能“尝鲜”呢?
一、正确认识老年这一人生阶段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这是自然规律,对谁也不能例外。有人认为,人老了就意味着进入了没落期,人老了就老而无用了,只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儿女的负担等等。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年老并不等于衰老,老年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而衰老则是一个人身心状况的衰竭。事实上,人到老年,尽管在精力、体力方面有所衰退,较年轻人会逊色一些,但老年人的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却是年轻人无法相比的宝贵财富,这也恰恰是实现老有所为,实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的基础。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是运用才智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变老意味着更好,随着年老,你会变得更加精明、更加坚强、更有力量;随着年老,你会变得更加宽容,你的天地会更加宽敞,做事更有动力;随着年老,你的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从实际情况看,许多老年人由于有健康的心态和不断的学习、工作,虽然离休了退出了工作的小舞台,但是做到了离休不离队,仍然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展示风采、发挥余热,继续为社区、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他们不但延长了生命、推迟了衰老,而且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如著名经济学家70岁还学习俄语,90岁还挥毫论战。革命老人何香凝95岁所作的梅花,依然不同凡响。意大利米开朗基罗88岁时设计了圣玛丽大教堂。所以,尽管人老了,也要有一个年轻的心境,不服老、不等老、做到人心不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营造一个乐观、欢乐、有价值的人生。
二、更新养老观念,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
近年来,在养老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四二一”型家庭(即一个孩子、两个成年人、四个老人)与传统“养儿防老”之间的矛盾;二是西方“接力模式”养老观念对我国“反馈模式”养老观念的影响。其实,随着社会转型,在我国,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养老观念也需要相应的更新。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城镇职工有退休金,许多有住房、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不愿意依赖子女,保持着生活的自主自立。儿女常回家看看,给与老人精神上慰籍的同时,帮助老人解决日常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就是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依靠子女,因为他们都有工作,要依靠社区养老或住养老院养老等多种方式。
三、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几点建议
1、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即人的情绪是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养老的生活质量。正所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对情绪与健康的辩证分析。在人生的旅途中,离退休对于老年同志来说是一个转折,这种转折必然会给老年朋友的心理状态、生活规律、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带来很大变化。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心理上的变化,即表现为消极、失落、孤独、悲观、猜忌,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闷闷不乐,甚至生气,睡不着、吃不下等等。事实上,这种情绪只会加速肌体的衰老,严重的导致疾病或抑郁症等,给家人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包袱。所以,老年人应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永葆快乐的心情。保持良好心态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胸怀国家,以国家利益、安全为重;二是要关心、理解、善待他人;三是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努力做到“记好不记坏,记爱不记恨,记恩不记仇、记功不记过”;四是调整心情,开发快乐。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法”。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多想想愉快的事情,多品味生活的美好,要从自己的小圈子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与老朋友,老同事聊天,去感受和体会生活中的乐趣。有读书能力的也可通过读书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获得乐趣,达到心胸开阔,永葆乐观。五、充分发挥涵养老道的优势,善于用“知足常乐”抛却烦恼。“知足常乐”,要做到“三个多想想,两个不知足”,即多想想组织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好处;多想想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难处;多想想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和为夺取革命胜利英勇牺牲的烈士。同时要对自己所起的作用、所做的贡献不知足;对新生事物、新科技的了解不知足。在生活中,我们老年人要积极、乐观、豁达,保持良好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您就找到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金钥匙。
2、提高老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老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自主自立”。对老人来说,自主自立就是尽可能的保持生活的独立,从各方面减少对家庭的过度依赖。实践证明,老年人健康长寿同自主自立意识密切相关,老年人自主自立意识是一种自强进取精神。生命本身就是追求,只有不懈追求的人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经验表明,适当的运动对身心有好处:1.使人体吸收更多的氧气;2.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3.增强心肌功能;4.促进呼吸机能的提高;5.促进神经系统的改善;6.保持生理、心理、道德的优化;7.保持骨质坚韧;8.促进精神愉快。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区区委、区政府采取了各负其责、综合治理的方针,办社区养老院2400平方米,老干部活动中心3000平方米;健身中心15000平方米;并于2001年至今共出资2003万元新建、扩建了64个社区“老年之家”,其中最大的有500平方米,为老年人提供了学习、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活动阵地。
3、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实现老年人生价值
设计师有责任参与协助,推动发展: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面临离退休的人员也在快速增长,但是临近退休或刚退休还没有达到老年标准的人群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年龄在50岁~60岁的人群,他们处于中年晚期,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极为特殊的群体,这部分人面对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面对退休及再适应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多也是最复杂的(如图二所示)。这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也是设计问题,我们这些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人群退休适应性培训是最合适的“退休缓冲渠道”。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对该年龄段人员所施行的教育主要是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针对在职即将退休的职工所进行的培训辅导,目的是为了帮助她们从身心两方面对退休后生活进行调节和规划。这项教育的开展是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然而这项退休适应,受到经济以及各方面的约束,在我国只在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零星有一些,因此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培训课程。因此,以社区为阵地对该群体进行适应性教育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本研究正是以社区为单位,展开对该群体有关退休适应性教育需求的调查,试图根据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和反映出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应对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在线平台服务系统进行创新设计。
2设计介入社区养老及退休适应的社会问题
2.1社区养老及退休适应服务的现状
社区为老服务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近几年来,社区养老服务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娱乐设施、医疗保健组织的设立;二是设立包护组,组织志愿者队伍对孤寡老人和护理等。对于退休适应性培训,其提法始于日本,它是一种对员工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指导与设计。欧美也在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s)中增添关于退休计划(RetirementPlan)和退休前教育(Pro-retirementEducation)的内容。其目的:一是使即将退休的员工能够在在职期间(退休预备期),从身心两个方面做好准备,正确认识和接受退休前后生活的巨大差异,成功度过其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二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力的再开发以及各种交流讨论活动等,使老年员工重新发掘和确认人生的价值,以度过充实的退休生活,并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2]。日本的退休适应性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生涯、生活设计课程、舒适健康课程、趣味信息课程、温暖福利课程、能力再开发课程、再就业准备课程、经济理财课程、法律常识课程等[3]。我国现行的培训体系是以企业和社会为双重主体,而目前,退休适应性培训在我国还未引起高度重视,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比较贫乏;而且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也缺乏相关的资金、人员、场地等的支持。因此,要成功探索和推行这一培训模式,就必须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联合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四方面,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退休适应性社区平台服务系统。
2.2设计介入社会问题为社区养老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
社会问题有设计介入后呈现出崭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美国肯塔基州州政府专门针对退休系统KRS(KentuckyRetirementSystems)创建了一个网站,退休系统除了管理退休金福利,还负责管理退休人员的健康以及残疾和死亡福利。其内容主要包括退休金发放以及理财,退休再就业,(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详细和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养老主要靠养老金以及老人自己的财物收入,美国子女养老比较少。)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和资讯。其商业模式中,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雇员供款,雇主供款和投资回报率。在美国也有很多关于退休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是为准退休人员提供退休计划,退休理财,退休生活的娱乐兴趣的培养等咨询和课程等服务。设计介入社会问题,为社区养老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图四是美国肯塔基州州政府专门针对退休系统KRS(KentuckyRetirementSystems)创建了一个网站,退休系统除了管理退休金福利,还负责管理退休人员的健康以及残疾和死亡福利的好处。其内容主要包括退休金发放以及理财,退休再就业,(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详细和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养老主要靠养老金以及老人自己的财物收入,美国子女养老比较少。)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和资讯。其商业模式中,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雇员供款,雇主供款和投资回报率。
3设计策略探究
3.1PSS思维带来的新的理念和方法给社会服务及可持续提供新的思路
产品服务系统(PSS)设计就是将产品与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某种功能,使用户在不拥有产品本身的情况下,需求却能够得到满足。蒂姆杰克逊指出新的服务型体系的核心是通过服务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包括健康、移动、娱乐等等。斯塔赫尔(Stahel)对产品服务系统给出这样的定义“:产品服务系统是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对现有价值进行资源整合[4]。核心是提供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是一项创新策略,它需要以策略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眼光来规划及设计产品服务系统。产品服务系统的关键是为客户提供特定的结果或功能,如干净的衣服,便捷的移动,温暖的空间等。PSS思维的新的理念和方法给社会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在社区养老的PSS中大部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主,当今,老年人的娱乐生活等方面受到异地养老等的限制,导致晚年生活不充实,有些社区就会提供老人的活动室以及发送娱乐信息,帮助老年人过一个充实而又美好的晚年生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养老“时间银行”的模式,不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对服务过程进行管理,而且政府从立法上保障该模式的发展,模式运行中的经费来源、互助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培训等都做严格的要求[5]。目前中国许多城市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时间银行”主要依托于社区,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
3.2新信息科技为社会服务提供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与互联网早己走入了千家万户,比尔•盖茨所预言的“数字化社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基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妥诸如护照申请、财产公证等事。市民能通过网络支付水、电等公用事业费等社区一些特殊服务,可以查询求助网上地图,网上有本社区的地图,标明本社区所处的位置,本社区内主要城镇、街道及主要医疗、商业点等,还可以通过该网站连接到国际网上其他站点。居民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获得本社区的信息服务,而且可以自行访问、存储大量信息,可以在网上讨论热点问题,可以与当选官员交谈,可以通过E-mail在48小时内得到关于市政服务的答复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社区居民家庭中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提高,互联网虚拟社区也开始逐渐在现实社区中建立起来。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共同事务组建起一个个社区QQ群、社区BBS、社区微博,讨论与社区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社区问题[6]。并且越来越多的社区管理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营利组织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区进行合作治理。2001年,中央政府就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一些城市也开展了此类项目的尝试,例如96156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96909广州社区服务网、宁波市海曙区的中国81890服务网、88547上海社区服务网和96596武汉社区在线等都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随着种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智能化生活”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深圳的“家e通智能社区服务平台”是智能化社区的典型,居民打开家e通,一个小小的PAD,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从日用采购,到便民服务,从智能家居,到邻里沟通。这些新信息科技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新型平台。图三是深圳健康E家的例子。
3.3这种新型适应性平台的前景
当前的准退休人员他们经历了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跨越,他们对于信息时代的电子产品虽然接触的相对比较晚,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抵触。相反他们在努力的接纳电子产品,以及学习使用电子产品。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接收信息平台的信息相对比较及时,所以这种新型的适应性平台有助于他们获得退休适应性教育。于此同时这样的新型平台因为不受到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将会更加广泛的为用户服务,不论是即将异地养老的,还是在不同企业工作的社区人员都能平等的享受到退休适应性教育。另一方面,个人家庭以及企业都对此有需求:我国自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种“银色浪潮”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员工的更新换代的进一步加速,一大批企业员工将要离开工作舞台,离开企业,转入不再工作的生活状态,一些人就容易患上所谓的“退休综合症”[7]。退休适应性培训不仅可以改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缓解人才流入和流出矛盾,而且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推动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据调查有50%以上的老年人,退休时无思想准备,有些人因为缺乏心理或者物质上的准备,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角色的转变使得他们对未来产生了恐惧感。因为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退休综合症主要是企业人恐惧退休以后经济的问题、人际关系、身体健康、权利和荣耀的变化所引起的种种不适应反应。还有老人体力下降,若家庭照顾不周和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更会加重其心理障碍。企业和社区如果能够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就会大大降低退休综合症的几率。
4小结
(一)“长缴多得”补贴方式及年收益情况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补贴方式
“长缴多得”的补贴方式主要是按固定金额增加补贴,现行长缴多得激励措施是缴费满十五年以上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补贴2元/月。
2.计算“长缴多得”的年收益
多缴多得的计算公式为:2×(n―15),其中n为15年以上缴费年限。可以将年限分为1―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1―25年、26―29年几种阶段。其中每多缴一年的收益额为2元/月。
(二)调研结果情况介绍
此次调研,主要对柏果镇、马依镇、大山镇、东河社区、亦资社区等五个乡镇(社区)进行入户调查,调研对象以16―45周岁的青年人员为主,样本量为100户家庭,五个乡镇(社区)各在16―45周岁青年家庭中随机抽取20户,通过问卷调查及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居民人员基本信息及“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行情况等内容进行调查。调研基本情况如下:家庭月收入支出情况,家庭月收入大于家庭月支出的占比为52%、家庭月收入约等于家庭月支出的占比为40%、家庭月收入小于家庭月支出占比为8%;养老保险缴费档次,低缴费档次100―400元的占比为88%、中缴费档次500―900元的占比2%、高缴费档次100―2000元的占比为10%;关于对“长缴多得”政策的了解情况,不了解的人数占比为72%、
基本了解的占18%、非常了解占10%;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的占18%、不满意的占4%;同时,有63%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政策宣传、简化领取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及专业水平、增加基础养老金、提高政府补贴。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是不了解甚至是完全不知道,不了解居民人数占72%。同时,存在中途中断缴费,事后补缴的现象,而大多数居民不知道事后补缴部分没有政府补贴。宣传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乡(镇、街道)社保服务中心人手不够,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缺少全面的培训,对政策理解不全面;第二,大多数居民文化程度低,对政策理解程度有限。对养老问题不重视;第三,宣传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召开集体会议进行宣讲。
(二)青年居民对养老问题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
通过调研发现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居民占88%,选择1000―2000之间缴费档次的仅占10%。居民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半数以上是因为居民对养老问题的不重视、以及受盲从心理影响而产生从众行为,从而形成选择缴费档次单一化的局面。养老保险待遇是居民必须缴费年限满十五年并达到60周岁才能够享受的,“长缴多得”政策则是激励青年居民缴费满十五年后继续缴费,从而提高其老年生活水平。作为理性经济人,居民可能更愿意选择立竿见影或是相对不确定性因素较少的短期投资。多数青年居民都认为以后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现在考虑养老问题过早。
(三)基础养老金补贴设置不科学
盘县现行“长缴多得”激励措施是缴费满十五年以上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补贴2元/月。首先,从短期来看,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额度不大,激励效果不明显;从长期来看,如果居民从16岁开始缴费,连续缴费到60岁,每年的补贴额仅为696元。其次,缴费年限满十五以后激励措施才开始实行,时间跨度长,不能更好地激励居民长期缴费;最后,补贴金额按固定额每年增加,没有与居民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挂钩,缺少完善的补贴调整机制。
三、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工作的建议
(―)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多元化
第一,需要扩充工作人员队伍。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的同时应考虑到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问题,尤其是盘县,作为六盘水市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人口基数大,应积极扩充相关专业人员,尽快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的宣传部,使其深入乡镇(社区)、村、组,以及户进行宣传,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居民参保和续保的积极性。
第二,应采取多元化宣传方式。如拍摄微视频,可通过二维码扫描,保存到手机,方便随时查看;还可通过手机短信、制作漫画册、广播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宣传。具体宣传内容应与居民切身利益问题紧密联系,对缴费档次、政府补贴、待遇发放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进行详细解读。
(二)加快与其他制度衔接,提高居民的缴费续保积极性
应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尤其是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可提高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预期值和缴费续保的积极性。大多数青年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持观望态度,寄希望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方面,可参考成都市做法,采取“换算”或“补差”两种方式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补贴激励机制,鼓励“长缴多得”
潜力巨大的养老事业我国空巢老人北京、上海列全国首位,达到34%以上,养老压力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共有乡(镇)以上养老院或老年公寓以及托老所等8万多家,其中民办的占1/5,也有少量村办的养老机构,但基本上都只供给本村五保老人,没有对社会开放。根据“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都将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财政投入,初步统计,将比“十五”期间增加财政支持额度达两倍以上,同时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门槛也随之降低,大力提倡集中供养、家庭赡养或个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多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养老事业的发展潜力将会越来越大。
前景看好的社区养老 据零点公司调查数据显示,有近7成的人认为社区养老可行并乐意接受社区养老。这种养老的好处主要是老人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把亲情和友情融为一体。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出,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养老相结合,将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随着我国社区建设规范化标准的出台,社区配套服务和功能也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业也将成为老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拓展社区服务业发展思路,探索新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真正面向市场的养老服务实体,从而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
发展迅猛的家庭服务 虽然目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全国城乡仍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养老的方式却有了很大变化。客观上看,“421”家庭结构的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人才流动空间的扩大,使子女数大为减少和两代人各自居住已成普遍现象。从主观上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有些年轻人不愿与老年人同住,也有的老年人不愿与年轻人同住。这使得家庭服务业有了极大的空间。老年护理业、情感服务和家庭医疗保健也同样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且日益走俏。
市场广阔的老年用品 我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正日益扩大,近几年国家不断调高养老金标准,为促进老年人消费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随着一大批中高收入者退休进入老年人行列,老年人消需市场蛋糕一年比一年大。据有关专家预测,在目前7000亿元的基础上,到2030年前后,全国消费将会三分天下有其一。一些有远见的商家、厂家已经捷足先登进入老年用品研发市场,针对老年人的各种用品越来越多,大中城市都开设有老年用品专卖店,许多超市、连锁店也瞄准商机,开设老年用品专柜。但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日用品还不丰富。因此,应紧紧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玩等,研究营销策略,进行市场细分。在大众化基础上,多开发一些个性化的商品和用品,融入新科技的高精尖产品也会广受欢迎,以满足“夕阳红”各种消费需求。
商机无限的老年房产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称,在2002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11362万平方米中,真正属于老年住宅领域的面积几乎为零。在国家监控的70个大中城市住房市场中,有70%至今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老年住宅,而老年住宅消费市场的资金存量却有8000多亿元。北京勺海市场研究公司跟踪调查后得出结论,有七成购房者关注老年人因素,城镇以房养老成为继社区和机构养老之后兴起的最大的养老市场。目前老年公寓是专为老年人度身定制、功能齐全、配套更完善的商品房,但数量和规模却满足不了老人的要求。今后10年内我国还将增加1亿老年人,因此,开发老年住宅既是商家的机缘,也是老年人的福音。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逐步开发出以老人为本的住宅。
深受宠爱的医疗保健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叫做:年青时挣钱不要命,老年时花钱买命。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它却是对目前我国很多人的生存现状的生动描述。无论谁都有老的一天,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年人也是年高体弱、百病缠身的群体,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发展老年产业的始点和归宿。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约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症的状态下度过的,患病率高达67.2%,人的一生中60岁后的医疗费用比60岁前增加4倍以上。因此,健康咨询、自我保健、上门就诊、家庭病房、社区医保等服务需求很大,但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与此同时,老年人还是各种保健品市场最大的消费者。
日益拓展的旅游业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加之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给老年人旅游提供了经济支持。据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旅行社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发展势头很快,尤其是50岁~70岁的老年团队大幅度增加,其中50岁以上女性旅游人数增势更猛。统计分析还表明,个人和自由组队旅游比2000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老年人境外旅游也几乎3年翻一番,并成为老年人热捧的市场。但就目前旅游市场而言,我国还缺少针对老年人特点开辟旅游专线和项目来引导老年旅游消费,这应成为今后大力拓展的市场。
正在兴起的老年教育 目前全国各类老年大学已有17000多所,在校老年学生180多万人,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整体发展和老年人的学习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还有85%以上老人未能进入老年教育的大门,尤其是农村老年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他们对学习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我们要加快普及老年教育,开设层次不同的门类和课程,增加网上远程教育,保证老年人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使老年教育产业健康发展。
市场庞大的保险业 由于过去政策设计缺陷,把许多准老年人拒之政策性养老保险门外,近几年国家政策调整并放宽让40岁以上人员有了参保机会,以满足大约城镇4000万、农村8000万人员参保要求。目前我国各种保险业发展势头很好,中青年对保险的感性认识好、接受快,成为保险的主力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将成为老年保险的大群体,但同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参与保险的行列中。所以只要险种适销对路,老年人的保险市场还是非常庞大的,因为老年人的总数决定了保险基数,值得认真研究和积极开发。
大有可为的老年人才 老年人是我国一大人才宝库,也是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目前,政策性规定,女55周岁、男60周岁退休,而在各省、市、县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政策规定,即科级干部男55周岁一律退二线,作为“调研员”或“协理员”,这些科级中有一大批人是有学历、懂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其实,离退休后绝大多数人身体较为健康,仍是一个十分活跃和有作为的群体,他们以其丰富的实践、成功的经验、博学的知识和对生活的热爱、工作的热情,仍可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应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完善相关措施,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平台。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000万老年人才被返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体现了老有所为和人尽其才。
论文摘要: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章对我省农村养老的现状、特点和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设立进行了论证
一、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前经济形态下,河南省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公经济发展水平。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努力在农村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家庭在养老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动摇,其作用也未为其他养老方式所取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特点:一是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二是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三是“分而不离”家庭多。为巩固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如实行村户挂钩(通过订立公约的形式促使乡镇企业职工赡养父母)、签订赡养协议书(从法律上保证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等。这是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采取的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手段。这种养老方式已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有所不同还有些地方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老有所为,走积极养老之路。一些乡镇将部分山林、渔塘划给老年人经营,鼓励他们运用丰富的生产经验从事种养殖业,劳动收人作为养老费用。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以下形式:
1.五保供养。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经费,在公社、生产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实行后,供养五保户的款物.主要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有些地方还从乡镇企业上交的利润或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提取一定的经费,用于供养五保户或兴办敬老院。政府也从救灾救济款中安排一部分经费。五保供养的标准相当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还对一些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其他贫困老人提供临时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
2.优抚对象中部分老人的优待抚恤。优抚保障是国家对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军人及其家庭的特殊社会保障。保障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和农民群众统筹负担。
3.农民退休养老制度。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或村,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人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建立了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不很规范的农民退休养老制度。一些地区还对老年人医药费按一定比例给予报销。
4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随着农村部分居民生活日渐富裕和保险业的发展,一些农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农民养老保险。这既可作为未来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形式,也可为将来向社会化养老制度转轨奠定基础,缓和老龄化高峰期支付养老费用的困难。
(1)银行部门推行的养老储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乡镇企业职工,采取零存整取方式,存取10年或30年由储户自定。
(2)保险公司开展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村干部和义务兵养老保险及其他人员的养老保险。投保方式上可一次性投保,也可分次投保,保险公司在投保者年老时按不同交费标准支付不同标准的养老金。
(3)养老基金会。地方自发成立的养老基金会有二女儿户养老基金会”、“独子户养老基金会”、”老年福利基金会”等几种形式。这些.‘基金会”的资金多来源于个人交纳、国家和集体补助,少数则完全来源于集体拨款。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其主要做法是,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保险资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帐户,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本着安全增值的原则,主要用于购买国债。
二、河南省杜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设想
河南省农村未来老年人养老方式,应在继续鼓励老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并使之与其他养老方式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共同构筑中国农村未来养老保障体系,使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长寿的生活。
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休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三是老年医疗保险休系:四是老年救济体系;五是精神生活体系。由于河南农村老年人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收人差别大,建立上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也应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特点。
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出资方式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要逐步建立覆盖农村所有人口的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村养老门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按照“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老年人的养老金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加。
2.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供养方式。主要针对高龄老人及有特殊困难的老人。这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要经历从能够自理、半自理到不能自理,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过程。他们之中将有部分人住进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生活服务中心等场所,他们的起居日常生活照料由这些老年服务机构承担下来,由老人或家庭提供一定的费用。另一种是社区服务方式。对居家养老但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由社区老年服务组织为主提供服务人员进人家庭服务,或提供定时、专项服务。因此,社区老年服务和老年人集中供养机构,进人下世纪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3.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这是老年人社会化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是老年人的大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全依靠国家是不可能的。应根据国情和农民的意愿,在政府支持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人,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医疗保障制度。尤其要鼓励农民互助共济兴办合作医疗,并将它们纳人法制管理的轨道。通过充实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确保农村老年人享有保健医疗,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4.老年社会救助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相对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5.老年精神生活体系。要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以乡村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为主。
总之,未来中国农民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休系的政策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设计,不能够全面地强调集中和统一,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①对于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考虑逐步地完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并参考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来设计此类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以此为重点来完善此类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
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们的收人水平还不是太高的农村地区,应以农村救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此类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并根据此类地区农村的特点来设计养老保障制度。
③对于贫困地区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等时机成熟,各方面情况有好转以后,再考虑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建立和完善。
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休系的建立,应考虑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当务之急,是制定农村贫困线标准,这个标准可以以市为单位制定统一的标准,也可以以县为单位制定相应的标准。贫困线救济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地区居民的实际收人情况,同时考虑全国其他各地和全省各地的贫困线标准,对于贫困户家庭的老年人口提供相应的经济帮助。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模式设计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第一个推行的制度,具有表率作用,但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需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根据现有的环境、条件、特点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设计河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
1.因地制宜原则
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4),按当年价格计算的2003年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70.2元,按河南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各市农民人均纯收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贫困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人均国内和平等总值在5000元以下。第二类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0元以上,如郑州、焦作、洛阳、三门峡、济源。其它地市界乎于两者之间属于三类地区。同时我们还应参考河南省农村年人均收人与消费水平的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坚持低标准的保障原则
(1)虽然从河南省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人均收人和储蓄存款余额等几项指标看,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不算太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从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生活需求的特点出发,不宜按城市职工退休后的生活需求来确定农村人口的保障水平,只能是低标准。
(2)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省农村的生产、交换、分配形式,决定了农村人口在60岁以后仍可创造劳动价值,因而在农村不宜引人城市“退休”的概念,应尽可能挖掘其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农民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可推至65岁以后。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基本的保障制度。除此之外,乡镇、村和企业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办各种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障,例如,目前,河南省农村的各个社区都管理着一定数量的集体资金,可以用来建立养老院或抽出一部分资金为本社区的农民投保:同时要大力鼓励个人参加养老储蓄。
3.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原则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保障不是一个毫无交换条件和随随便便给人好处的计划,它也不是提供好处使受益人从此可以卸下个人责任的计划,它是一个以劳动和缴费为条件、保证维持人们必须的收人以便使他们可以劳动和继续劳动的计划。”由此可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必须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
日前,河南省的企业、事业等单位均以“投保资助”的模式为主进行投保,然而,在河南省农村,在一个家庭里并不存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因此,只能依靠个人缴费为主。在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予以适当补助.补助的比例也不宜作统一规定,标准可以随集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动。当经济状况不好时,补助标准可以下调,当经济状况好转时,补助标准也可以上浮。国家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对乡镇企业给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补助,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具体做法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4.因人制宜原则
因人制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乡村干部和民办教师实行退休补贴制度。因为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民办教师扎根农村,培养人才,对这部分人实行退休补助金制度,保证其“老有所养”,对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和民办教师队伍很有必要。(2)对“五保”老人的养老补贴。“五保”老人是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数量不多,国家应给予照顾。(3)对计划生育先进户的养老补贴。把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挂钩,是推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配套措施。对以上三类特殊的农村人口群体,其养老补贴是在个人投保和集体资助之外的,因而可以保证他们的养老金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人制宜原则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灵活运用,将对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稳定、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5.有效性原则
贵州安顺农村的空巢老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较为封闭,所以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仍占有很大的比重,随之而形成的家庭养老模式也成为当地的主要养老模式。因此,帮助他们丰富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让老年人有一个安详的晚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1 问题的由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养老问题也不断的凸显出来。在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贫困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是十分困难的。贵州省安顺市作为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许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涌入城市,形成了很多空巢老人家庭。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贵州安顺的农村地区50%以上的老人都更倾向于家庭养老,“养儿防老”是他们的一种主要观念,并且一部分人难以接受家庭养老模式以外的其他模式。目前,学术界对家庭养老也没有一种统一的定义。尽管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基于血缘亲情的养老模式,子女基于血缘关系对父母实行义务养老的模式。
2 贵州安顺XX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不足,负担沉重
据调查,贵州安顺作为我国西部较贫困地区,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父母留守在家成为空巢老人,在这之中有66.6%的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只是一般够用,30%的空巢老人收入不足,生活困难。老人在自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自己下田劳作,赚取生活费用。但有的空巢老人由于田地被征用或者身体原因而无法耕种,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收入时,就需要子女的支持。部分老人能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自我供养或部分自我供养,但仍需要获得子女的经济帮助。然而有的子女认为在外挣钱太难,收入也不高,甚至还要抚养他们的子女等诸多原因给予父母的赡养费很少或者不给,导致老人的生活更加拮据,负担更加沉重。在安顺农村地区仍然有30%的老年人没有购买医疗保险,有超过六成的老年人担心医疗费用,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老年的经济负担。
2.2 病无所依,无人照顾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退化,一般情况下很容易生病。对于生病的老人来说,有良好的医疗设施的治疗和家人的陪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这些空巢老人来说,他们虽然实行的是家庭养老模式,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生活贫困等原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小孩。一旦老人生病,子女能够在身边照顾的不多,一部分老人是自己照顾自己,好一点的有老伴的陪伴。对大多数老人来说,在生病时,有子女的照顾与陪伴已是一种奢侈,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或者与老伴相互扶持。另外,贵州安顺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包括医疗卫生设施。据调查,贵州安顺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有超过一半的老人认为有待改善,甚至有一成的认为设施不好。医疗卫生设施的不完善,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无法获得良好的保障。
2.3 孤独寂寞,精神空虚
贵州安顺农村许多青壮年受经济压力,不得不外出工作,把孩子留给父母,只是寄点钱回家供父母生活或者一两年才回家看望父母一次。他们大都觉得只要给父母钱让他们可以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的孝,从而忽视了父母的心理状况。调查中,有近一半的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感到孤单寂寞。调查显示,在贵州安顺的农村地区大多数都没有养老设施,老年人休闲场所也很少,60%的老年人在闲暇时间都是待在家里看电视,有的也会下地干农活,老年人的生活很是单调,有90%的老年人认为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身体的病痛是折磨老年人的一大原因,心灵的寂寞,精神的空虚则是折磨老年人的又一重要因素。
2.4 养老风险意识、敬老爱老意识淡薄
据调查只有两成的老人通过年轻时的储蓄来养老,这也让他们在老年时由于经济条件的的限制很容易受到伤害。然而在商品经济的主导下,在利益的趋势下,人们对传统的“敬老、爱老、养老“观念已经日益淡薄。许多人把父母视为累赘,他们认为养父母还要花费一大笔钱,因此,粗暴对待父母,语言讥讽父母的情况时有发生,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养老保障。
3 对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建议
为了老年人在晚年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如何发展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西部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3.1 宏观层面,国家应从相关经济、政治、法律、社会风气等方面支持家庭养老
3.1.1 经济支持
经济是基础,有了经济的保障,我国西部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才会更好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促使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人口流动性大,贵州安顺农村作为我国的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人口流失较多,人们生活水平较低,迫于生活的压力,许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独自留在家中成为空巢老人。因此帮助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使其摆脱贫困状态,是支持家庭养老的最好方法。
3.1.2 政策支持
在农村的集体经济体制下,政府要充分保障空巢老人的权益,要保障空巢老人能够有一定的土地能养活自己,而不需要过多的依赖子女的帮助。政府应完善老年人养老保险机制,给予老年人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倾斜,给予其一定的资金补贴,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另外,政府也可以在各村建立相应的养老设施,供老年人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3.1.3 加强立法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子女不赡养老人,当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变差时,许多子女会认为老年人是自己的包袱,不想履行赡养义务。加强了立法,不仅能给子女一些约束力,还能让空巢老人在子女不赡养自己时,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 微观层面,从社会工作具体的工作方法出发
3.2.1 个案工作
通过对农村空巢老人开展个案工作,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另外,能缓解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还可以向老年人宣传一些养老保障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权利,保障自己的权益。
3.2.2 小组工作
在小组中,可以让空巢老人在闲暇时有说话的人,不至于总是一个人在家看电视而感到无聊空虚。让空巢老人了解到本农村社区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社会性支持,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自己的晚年生活稳定充实。在互助小组中,可以组织空巢老人相互支持和帮助,让那些身体较好的帮忙照顾身体较差的,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另外,在兴趣小组中,可以组织老年人成立广场舞小组、象棋小组等,让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在小组中交流学习经验,组织友好比赛,相互学习,相互进步。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仅减轻了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缓解了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还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2.3 社区工作
西部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可以与当地的社区相结合,让农村空巢老人不仅可以享受到家庭养老带来的好处,还可以利用农村社区的资源,资金使自己生活更有质量。社区可以联系一些志愿者或社工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让他们定期来为本农村社区的空巢老人进行一些心理辅导或者义诊等,组建帮扶小组,举办文艺活动,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还可以联系附近的乡镇企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家中老人身体状况不好的青壮年就近就业,这样既可缓解经济压力,还便于对老人进行生活照顾。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范围;社区公共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38-04
社区公共服务是指“现代社会为了社区的需要而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社区本身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自行安排的共有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社区服务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在此之前,城市职工福利主要由单位承担。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随着企业经营自的扩大,改革迫切要求减轻单位包袱并由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继而要求企业将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还给社会。1987年,国家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会议,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在中央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城市社区服务迅速发展起来。这一社会运动以改革国家办福利、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为发展目标。随着社区服务的发展,它意外地使“社区”取代“单位”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中心舞台。“社区公共服务”概念没有明确提出之前,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基本都是使用“社区服务”一词。社区服务是一个带有中国本土化色彩的语汇,它脱胎于便民利民服务和民政服务,由民政部负责管理。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自治意识的增强,社区越来越成为承载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和居民自主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因而,在社区服务的发展中始终存在两股交织的力量即政府的行政力量和社会的自治力量,体现了政府行政职能和社区社会职能的有机统一,我们称其为“行政兼自治”型社区服务模式。
美国的社区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早期乡镇的公共精神孕育了现代社区自治的文化根基。正如托克维尔所言:“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内,试着去管理社会,使自己习惯于自由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而没有这种组织形式,自由只有靠革命来实现。他们体会到这种组织形式的好处,产生了遵守秩序的志趣,理解权力和谐的优点,并对他们的义务的性质和权利范围终于形成明确的和切合实际的概念”。这种构成美国民主根基的自治能力和公民精神构成了现代社区服务发展的灵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管理是处于一种相对超脱的状态,仅限于制定社会发展政策和运作法律法规、进行财政支持和投入等宏观性的事务管理,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的开展都是由非政府组织以及由社区自主去承担和组织实施,真正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我们把这一特征称为“自治兼调控”型社区公共服务模式。
中美两国在不同的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模式下,必然会存在公共服务供给范围和方式上的差异,下文将对此进行具体的比较。
一、中美两国社区公共服务内容比较
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主要聚居领域,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范围和质量对于居民的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涉及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如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就业服务,如果供给不到位,将不能充分地满足居民的需求。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将会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前提工作便是寻找差距。下文将对中美两国在四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进行比较,来分析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别。
(一)社区教育服务内容比较
社区教育较早出现在美国,美国是当今社区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各个社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起了内、外结合的学习网络。这不仅能够使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吸纳社区的外部资源。在这一庞大的社区教育网络内,其服务内容也是非常全面的:包括高级教育服务、依托型(依托大、中、小学)社区教育、中低层次的教育服务、学前教育、活动型社区教育、教育资源及咨询服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以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项目等各个方面。
中国的社区教育服务还没有建立起社区内、外教育主体间互补的联动机制和网络,内容主要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中低层次的教育服务、学前教育、活动型社区教育、依托教育设施的服务。与美国相比,范围虽然大体相似,即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学校来提供大、中、小层次的教育服务,但是具体到服务的项目内容以及对居民需求的满足上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如美国社区学院普遍具备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采取授予证书、文凭、学位等不同的学籍处理方式,有些课程甚至不计学分、不发证书,这便来适应各个层次居民的不同教育需求。而目前作为中国社区教育主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是朝着社区性、综合性的高等学院方向发展,并以文凭授予为主要的目的,在满足居民需求方面做得还有些不足。
(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比较
美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预防、医疗、护理三大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慢性病的多发性和严重性越来越强,现代医疗的发展方式也逐步由治疗转向预防、保健和康复。因而美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之外,更加侧重于以“慢性病”及营养调理为重点,提供周到的卫生健康服务。为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影响愈来愈大的各种慢性病、传染性疾病等的预防、康复和保健工作,社区将长期护理和家庭保健作为其服务的主要内容,并以提供周到的上门入户服务为主。
中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主要以医疗为主,内容涉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普通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另外,妇女、儿童、伤残人士和老年人的卫生保健服务、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也开始起步。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还是“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疾病的治疗而预防、保健、护理很长时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而就医疗服务来说,由于管理体制不严谨和支持体系不健全,常常造成病人负担过重和医院不合理运转的局面。
(三)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比较
美国对待老年人基本原则是使老年人能够快乐而有尊严地度过晚年生活,因而这便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完善养老保障政策,使每个老年人能够在生活上无忧,并且在服务设施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多种选择。在此目标下,社区养老服务颇具规模,服务的项目包含了基本生活服务、学习教育、就业、娱乐、心理健康和精神慰藉、社会保障、安全干预等老年人需要的方方面面。总体来说,在服务项目设置、服务人员的选择以及服务设施的建立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关怀老年人的切身感受,因而不仅养老设施先进完备,而且服务项目多样,并具备专业化的服务人员队伍和大批的社区志愿者,提供了非常周到、完备的服务。
在中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首先在服务目标上,中国便与美国具有了一定的差别。社区养老主要是作为家庭养老的辅助和补充而存在的。服务的范围还是主要以老年人基本的生活服务和照顾为主,而对其教育、就业和心理、精神慰藉的关注程度还不够。而且不管是在设施的完备程度还是在功能的设置上,抑或是在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上,都还存在很多问题。
(四)社区就业服务内容比较
在美国,政府、社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积极参与促进社区就业服务的发展,并建立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构筑统一的网络化、电子化的职业中介服务系统;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具有实效性的就业培训,根据岗位需求来制定培训方案;通过支持发展小企业来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就业培训。另外,就业服务机构根据服务对象不同,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
中国的社区就业服务同样包括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就业培训和开发新岗位等项目。但是,与美国相比,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信息服务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难以建立统一的网络;就业培训还不能根据岗位需求来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特别是在新的就业岗位开发方面,还是运用传统的方式提供一些修理维护、家政服务岗位,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就业需求。
二、中美两国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比较
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主要包括资金来源、和具体的提供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下文将立足这两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社区教育、医疗、养老和就业服务的提供方式做一简要比较。
(一)社区教育服务提供方式比较
美国主要是依托普通大、中、小学开展社区教育,这种社区教育项目一般安排在假期与晚间,内容除了设置课程外,还可以是组织研讨、讲演、文化体育活动,或举办展览、开展咨询等;直接创办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这是其最主要也是最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形式。社区学校主要从事中低等层次的教育,社区中心学校、社区综合中学、社区初级专科学校等;社区学院主要从事高层次的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型教育;建立和完善社区学习网络。教育资金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条件。美国社区教育服务提供的资金来源具有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具体包括:学生学费、联邦、州、地方政府的拨款及私人捐赠几方面。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比重呈不断攀升的趋势,如内达华州政府提供经费占了81%。学生学费低廉,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中国的社区教育主要依托电大、成人高校、专科学校而成立的社区学院;社区内的中、小学合并组成社区学校;成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内的自治团体自主开展社区教育;社区图书馆、体育场馆。在资金筹集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但是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中国社区教育的经费困境正在进一步加大。从现实来看,学历教育仍是社区学院“创收”的主要方式,学费相对较高,在一段时期之内,个人所交的学费仍然是中国社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二)社区医疗服务提供方式比较
美国社区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来进行多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主要方式包括成立社区医院、家庭护理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免费对居民的全面体检、长期跟踪了解而建立来健康档案;成立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组织专家成立专门医疗服务机构等。美国社区医疗服务资金的筹资机制主要包括国家预算拨款、健康保险及自费。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投入,特别是对穷人和老年人的医疗投入。同时还建立了非常成熟的健康保险制度。另外,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居民医疗服务的资金需求如《医疗保障方案》,为老人、穷人、的健康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了社区医疗服务的稳定的筹资渠道。
中国的社区医疗服务主要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提供。传统观念,认为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都必须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机构,民办的非营利和营利性机构不能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因而导致了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单一。具体的供给方式包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中心,并且以坐堂行医的方式提供服务为主。通过医务人员的问询建立健康档案付费体检服务。在资金筹集上,主要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由于医疗保健费用上涨迅速,政府和社会对卫生的投入比例逐渐减少,而个人的投入比例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三)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方式比较
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式包括建立老年公寓或老年聚集住宅、退休社区、老年人护理院(24小时照顾)、专门的老年人食堂;提供居家生活,日托照料、老年痴呆病院、老年活动社区、临终关怀、暂缓照料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接收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进修;政府和慈善机构为有能力的老人提供就业的机会日常陪伴,提供关怀;主要由社区志愿者和老龄委员会进行提供面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险、私人医疗保险,社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服务人员等社区照料资源丰富。
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方式主要是,在部分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很低,投入不足,而且发展很不平衡,服务设施供给水平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求很不适应,与国外相比,志愿服务资源不足。
(四)社区就业服务提供方式比较
美国各种职业中介机构都拥有完善的自动化电子设备,并在全国形成网络,为需求者提供快速、完备准确的信息。在开发就业岗位方面,小企业是美国社区就业的主要承载者,政府通过各种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推动社区内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美国通过免税、资金支持等方式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带动社区各类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在美国社区内,非营利组织非常庞大,提供的服务范围也十分广泛,它们力图建立一种‘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中国社区就业服务范围比较广泛,各地区基本上结合了本地区的特点而制定了相应的就业服务计划,但是在资金与政策扶持这些关键性的支持上,各地政府做得还不是很充分,没有重视发展小企业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和非政府组织在增加就业岗位中的重要作用。就业服务也缺乏先进的科技来支撑,社区就业的综合管理体制也还有待完善。从资金筹集的角度来看,社区就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资金规模非常有限。虽然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于社区就业实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均是后期拨款,而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
三、中美两国社区公共服务内容和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比较,不难发现,在不同的社区模式的主导下,中美两国在社区公共服务范围和供给方式上存在着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出体现在中国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层次低下、供给形式单一、资金短缺、运营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率低等方面。那么造成这种差异和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形成的路径不同。在美国,社区并不是作为一个政府的基层管理单元而存在的,而一直是以一种公民自治的形态存在的。因而,美国社区的划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形成的、基于居民习惯和自愿而结成的特定区域,居民的自治成分相对比较高,形成了较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居民也会比较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各项工作中,有时这些工作的开展甚至能够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这样社区居民的需求会有一个顺畅的表达渠道,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的内容也会相对地宽泛。而在我国,社区是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存在的,社区的划分是一种由政府强制主导的行政性划分,是对原有的街道和居委会的延续,而街道和居委会因为是政府的“腿儿”,更多的是承担行政职能,落实政府的行政任务,而不是代表社区居民整体的利益,社区也就成了“未设立政府权力机构的城市基层行政区域”。这种自上而下的任务落实型的治理方式,更多的是考虑完成政府的任务,而非居民的需求,一方面影响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社区自治性的发展。
(二)文化的差异。中国和美国是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同样长得郁郁葱葱的两棵“大树”。同是“大树”,但二者的文化传统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复杂性是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的。我们且看一下这种文化的差别是怎样影响中美的社区公共服务。中美文化的差别在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美国的社区志愿服务相对于中国来说发展得非常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文化特征中的互助和志愿服务精神。志愿精神的形成又得益于历史因素以及其虔诚的。美国的很多公民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来履行基督徒的责任。而正是这种精神,内化成为了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也成为美国社区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推动力量。它推动一批批的社区志愿者投身于服务之中。而在中国,同样是由于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并没有形成那种很虔诚的志愿服务精神,不存在广泛的群众自愿和认同的基础。因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而缓慢发展起来的,因而很难具有由内而外的,来源于人们内心的强大的志愿服务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同样的,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也面临着这种文化的困境。美国是一个崇尚年轻人文化的老龄化社会,“成年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这一观念在美国没有任何的文化传统渊源和法律规定,因此不存在“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这样,家庭养老便没有成为美国主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的生活也不只是从家庭到养老院的单一生活轨迹,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选择形式。养老的重任便自然地落在了社区头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区不断改进服务设施和服务提供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空间。而在中国情况却完全不同,几千年来,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孝敬父母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人伦理道德的最重要指标,而“养老”是孝敬父母的主要方式,因而“养儿防老”的传统就一直延续下来了,并成为了中国人接受和认可的并占据主导的位的养老方式。虽然随着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养老方式在逐步弱化,但短时期内这种状况是难以改变的。虽然我们不能说家庭养老的文化传统是导致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的原因,但是它多少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长期以来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不能得到重视的原因。
(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美国的社区公共服务是作为其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发展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以政府强大的资金和制度支持作为后盾,相关的法律法规又比较完备,因而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都是比较齐全和到位的,基本上社区居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都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在我国,社区公共服务起步比较晚,而我国又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而政府所能提供的资源有限,法律发展不是很完备,硬件设施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还比较薄弱,并且各地的发展甚至同一城市不同的社区之间的发展都很不平衡;在软件方面,基本上是处于进行被动服务的状态。
(四)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同。在美国,国家和社会一开始就是分立而行的并且具有清晰的界限,因此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割关系,三者也能够较为清晰地各司其职。相应地,美国的社会管理就较容易地实行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治理的模式。在许多其他国家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在美国却由非营利组织和私人提供。这种社会体制体现在社区治理上便是形成了民主化、市场化、组织化和权力多元化的社区自治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民主化体现在社区治理中公民的广泛参与。市政府所进行的每一项有关社区利益的政策变动,都要首先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另外,市议员可兼任社区董事会成员,这便使社区群众的意见也能通过有效途径反映到市立法部门。公民的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相结合,形成了社区代议民主和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自治模式。市场化表现在美国社区服务提供中引入的市场机制,用市场化的手段提供社区服务。组织化体现为美国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居民自治和民主共管的主要载体。它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推动了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和成本,培育了居民自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通过搭建民选官员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渠道。社区权力的多元化是指美国的社区治理是多个主体平等和自由参与的过程。公民、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分享着社区治理的权力和责任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便使美国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除了由政府进行过专门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外还包括大量的志愿者。在美国社会上的任何人员,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退休者和在职人士,正常人和残疾人都可以成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
中国与美国在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和演变模式。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个己、家、国同构的大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无论是国还是家的管理都是社会的管理,相互之间无法区分。即使是过渡到现代社会之后,仍然保留了传统社会的某些体制特征。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社会的空间,或者社会被包纳在国家的范围之内。在这种体制模式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供给模式,政府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是唯一的提供者,负担着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的主要责任,这导致了社区公共服务可利用资源短缺、社区居民自主性缺失、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范围狭窄、专业性技术性缺乏、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四、启示与结论
上文从中美两国社区形成的路径、文化背景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体制四个角度对二者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正是这些根本性的原因使两国具有了不同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中国更倾向于公共服务供给的“行政化”,而美国更倾向于“自治化”。我们不必去复制美国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但是却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供给方式和社区治理技术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如效仿美国建立政府专项投入、社区居民自筹资金、社会捐助、部分社区服务项目盈余等多元化的资金供给制度。第二,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相分离,改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第三,推行向社区授权。如美国推崇“社区拥有的政府,服务而不是掌舵”,将全力转交给社区,依靠社区自主提供公共服务。第四,实行广泛的居民参与机制,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可建立民主诉求机制、征询机制、评议机制和决策机制,通过这种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进一步增强社区团结和居民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