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和美乡村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和美乡村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和美乡村定义

第1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形象 城市语言 影响 地区

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是一个城市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文化通常是人类群体在城市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提出城市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使城市的文化能够得到效益最大化,使每个“城市语言文化符号”都能成为城市形象的表现体,成为城市形象的“合理构成部分”,使城市通过这些语言文化符号,从一般的生活体系中升华出来,从文化与艺术层面展现城市的形象魅力。

当今的世界,我们既能够看到高楼林立、现代技术应用广阔的世界型的城市;也能够看到仍然处于原始生活方式状态的偏远落后的乡村生活。可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与乡村差异正在缩小,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的面积在缩小,全球正在出现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4%,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接近30%,沿海一些省份已经达到46%,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在中国展开。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败笔和文化误区。在一些城市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了“建设性破坏”和“城市造美运动”产生的负面效应。而秦皇岛在城市形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以研究城市形象与城市“语言文化”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为理论基础,创新性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秦皇岛城市形象建设中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如何进行城市“语言文化”运作,更合理、更科学地塑造秦皇岛城市形象,以减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遗憾。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是,早期的城市形象与现代城市形象理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区别主要在于,早期国外的城市形象是寓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设计理论和城市美学理论之中。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强调城市美学、城市艺术的应用,是在城市美学和城市艺术层上的规划与设计,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观和行为视为城市形象发展的一个初期阶段,虽然没有使用城市形象这一专有名词,但其实质也是一种城市形象塑造。在城市存在的意义上,建筑美学与城市美学具有同质性意义。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的城市研究学界和城市规划学界,先后出现了“环境的艺术意识”的潮流。这些新环境艺术意识,漫及欧美大陆,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建筑空间产生较大影响。

一、城市形象的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一般说来,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来研究“城市”定义,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在固定的位置而产生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基础的再现。“形象”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现于汉代,意指人、物的相貌形状。20世纪初,我国文艺理论家用“形象”一词释译法文、英文等西方文论中的image,从而使其又有了新的涵义。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是一个城市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整体风貌及其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看法。

(二)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自我形象是城市固有的特色和美感,是城市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人类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文化个性的反映,它能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整体感受不仅仅是对城市实体环境的“总意象”,而且还包括对城市人的行为在内的整体“总意象”,人们在看到城市中的“物”获得“意象”的同时,还对城市人的行为产生感受、反应、印象和意象,对城市环境和个体的存在价值感受到“意象”。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城市意象”,既包括了城市或城市一定区域中的事物,如街区、建筑物、雕塑、植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色彩、店招店牌、生活设施等,也包括了城市的政府行为、市民行为、政府与市民的精神理念、公务员的工作作风、社会时尚、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同时还包括了城市整体构思所表现的主体意义、重大纪念物和特殊建设应该传达的视觉意义:也就是说,城市形象既包括了群体关系,也包括了个体关系;既包括静止的客观存在的物的关系,又包括活动的人的关系,同时还包括了艺术和创造性的文化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只有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意义上形成城市自己的差异和特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出大众对城市形象共同的认知与认同。因此,城市形象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在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包括了建筑学、景观学、环境科学、雕塑理论、建筑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哲学、城市园林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历史、城市心理学和CIS理论等多方面的学科。

第2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对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从内在本质与外在特征两个层面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旅游,也有助于文化旅游理论的丰富和文化旅游实践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的内涵

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是开展文化旅游研究的首要前提,但因文化和旅游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切旅游活动都与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故在学术上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2],见仁见智,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产品论。该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如蒙吉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或地区)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3];Jamieson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教育等[4]。

(2)思路/方法论。这种观点是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两个角度来分析和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内涵的,如郭丽华、丁丽英认为,站在旅游经营者角度而言,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设计的战略思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的方法[5]。

(3)类型论。该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如马波认为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6];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7]。应当说,上述各位学者关于文化旅游概念的定义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创新意义的观点等对于深化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上述观点也符合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实践发展的实际,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与体验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虽然上述作者各自的研究视角、语言表述等各有不同,但其文化旅游定义的核心和本质是一致的,即文化和旅游之间具有异常紧密、不可须臾割裂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的魅力和动力之所在。文化旅游是一项涉及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活动和旅游业者的旅游经营活动的综合性的旅游活动。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和享受是旅游者所以参加旅游活动的需要和动机之一;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必须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是旅游经营者之所以能招徕和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正是考虑到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特定的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给游客提供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的机会,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8]。该定义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对文化旅游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文化旅游者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的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简洁明快,既符合目前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同时又具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文化旅游的概念内涵当作如是观。

(二)文化旅游的特点

文化旅游的特点是文化旅游的本质的外在显现,也是文化旅游有别于其他类型旅游的外在标志。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的本质只能有一个,但外在的特征则是多个或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文化旅游的特征有助于人们通过外在的特征深入认识和理解文化旅游的本质,进而对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分析和探讨文化旅游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随着文化旅游活动的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特点的研究也呈现出日益强化之势,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文献的分析和梳理,总体看来文化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1)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性。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满足的是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即凡能被旅游业所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属于文化旅游活动的范畴[9]。

(2)旅游客体的文化综合性。旅游者参与文化旅游所获得的对旅游客体的欣赏和体验贯穿食、住、行、游、购、娱、健、闲、体9个方面,涉及考古遗迹、博物馆、城堡、宫殿、历史建筑、著名建筑物、废墟、艺术品、雕塑、工艺品、画廊、节日、盛世、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剧院、原始文化、亚文化、民族社区、大小教堂,以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10]。

(3)旅游介体的文化创意性。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说,为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与动机,文化旅游要求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充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11],同时旅游经营者为了吸引和招徕旅游者,提高旅游质量就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经营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文化设计、文化创意和文化经营活动,以带给旅游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4)旅游发展的文化持续性。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与旅游密切结合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为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即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在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提高,以促进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二、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连旅游产业形成了以滨海休闲文化游为主体,乡村文化游、节庆文化游、温泉滑雪游等多种业态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总体看来,大连文化旅游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文化旅游景区不断增加。据2008-2012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末,大连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4个,其中5A级2个、4A级11个。2008-2012年大连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中属于文化旅游产品的景区数量统计结果详见图1。通过对图1的分析发现,2008年大连市文化旅游景区的数量为18处,经过5年的不断发展,到2012年景区数量总数已达到34处。文化旅游景区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连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文化旅游活动日益增多。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是大连旅游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大连旅游业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动力源泉。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开发、坚持和完善,大连的文化旅游活动日益丰富并不断完善。以旅游节庆活动为例,目前的大连市的旅游节庆活动由“十五”期末的5个增加到18个,形成了“每月一节,每区(市县)一节”的发展格局,并实现了持续不断的旅游热潮。此外,大连市创新推出的葡萄酒美食文化节、婚庆旅游节暨婚庆博览会等多项节庆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带动旅游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日渐兴盛的温泉和滑雪旅游也逐渐成为大连冬季文化旅游活动的新亮点。

(3)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性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连市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注点逐渐由滨海旅游资源转向文化旅游资源。进入20世纪以来,大连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圣亚海洋世界、老虎滩海洋公园、现代博物馆等文化气息浓郁的旅游景区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增强了大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大连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造就了大连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汉墓博物馆、辽金遗址、明清塔寺,还是近现代的遗址、日俄战争遗址、日式建筑、俄式建筑等都构成了大连发展文化旅游必不可缺的宝贵资源。

(4)文化旅游纪念品日益丰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连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但种类数量不断增多,文化内涵也日益丰富。贝雕和玻璃制品等工艺品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大连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贝类粗加工之外,还融入了大连文化和游客体验等元素,使大连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上升;同时在海参、鲍鱼、鱿鱼,海虾等能代表大连海洋文化的旅游特产中,也融入了大连文化特色,并将大连独特的海洋文化、广场文化和女骑警等能代表大连文化内涵的元素融入到旅游特产的包装中,不仅强化了游客对大连文化的回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连文化的传播。

(二)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和传统的滨海观光旅游相比,大连的文化旅游无论是在形式、类型、内容,还是在影响和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已经成为未来大连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愿景,但大连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主要表现在:

(1)传统文化气息淡薄,文化旅游优势不突出

作为一座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在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历史与现实的宏观框架中,由小渔村逐渐成长起来的海滨城市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风采,不具备北京、西安等城市所拥有的悠久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大连同香港、青岛等近代起步的殖民地、开埠城市一样都体现出欧美城市风范及较为全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仍无法与现代市场经济熏染下的自由港-香港相比[11]。从大连城市形象调查得知,被调查的113名本地大学生中高达64.61%认为大连文化肤浅、贫乏、无底蕴;10.62%的人认为文化无主流,缺少独特性[12]。上述传统文化气息的淡薄直接导致大连文化旅游发展中的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蕴含与外在显现,除城市内的几大广场之外,大连多数旅游景观和旅游设施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较低,缺少品位和吸引力[13],并已经成为制约大连文化旅游向高水平提升的瓶颈。

(2)文化主题凌乱多变,形象认同感亟待强化

作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工业、贸易和旅游城市,大连拥有“花园城市”、“服装城”、“足球城”、“北方香港”、“北方明珠”等众多称谓,大大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遗憾的是,上述称谓和赞誉多从单一的层面展现大连城市文化的特色和风采,且多从地理区位、具体内容等有形的视角描述大连的文化主题,因缺少概括性和抽象性难以长久流传和推广。相比之下“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旅游主题形象较好地抽象和概括了大连城市文化和旅游活动的特色和风采,也多次在央视的旅游广告中得到展现。然而,有研究发现,近一半的人对大连“浪漫之都”的称号毫无感觉,仅2%的人认为大连足够浪漫。可见,大连要想成为真正的“浪漫之都”还任重道远[14],大连的城市旅游形象认同感亟待加强。

(3)旅游要素联系不紧密,文化节庆效应不明显

虽然大连的旅游业一直注重创新点的培育,在推出“浪漫之都”等旅游促销口号后,又相继推出阳光、沙滩、大海的夏季旅游“3S”产品和滑雪、温泉、购物的冬季旅游“3S”产品;在原有的国际服装节、烟花爆竹节、国际赏槐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连国际葡萄酒美食节、大连国际婚庆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以带动大连文化旅游活动的创新和拓展。然而,由于目前大连各文化旅游要素之间联系不紧密,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衔接性不强,致使大连文化旅游活动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被大大削弱。因此,要实现大连文化旅游的快速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各旅游要素的裂变和重组,将单个要素的增长扩张为整体产业链的发展[15],进而增强大连文化旅游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大连旅游业的竞争力。

(4)旅游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环境优势逐渐弱化

在当今社会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之下,大连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规模、便捷程度、服务质量等亟待提高。目前大连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的政府网站主要有大连旅游网、“i慧游”网(大连智慧旅游平台),虽然能够及时为游客提供有关大连旅游方面的信息,但在信息的动态化、更新速度以及电子商务运用等方面尚需强化。而各大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的网站则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状态,联网共享少,信息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16]。城市环境方面,大连作为闻名全国的“花园城市”,其整洁、干净、优美的城市环境曾经是大连发展旅游业的环境优势和原初动力,然而当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外在环境的建设,当一座又一座“花园城市”出现后,大连的优势已黯然失色[14]。特别是因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改造所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更使得大连的城市环境优势进一步弱化,严重威胁了大连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

(5)文化旅游产品影响力弱,旅游淡旺季影响较大

长期以来,大连旅游主要以滨海风光与城市观光的游览型旅游为主,虽然这类旅游产品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和骄人的业绩,但这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替代品很多,在一定情况下,极易受到来自市场容量的制约和季节性影响[17]。且不说大连同南方的三亚、厦门,北方的青岛、秦皇岛等知名的滨海旅游地相比相似性较大、相异性较小[18],单就季节而言,一到冬季,大连就很少能体验到大海的浪漫与温馨。为突破大连旅游发展的这一瓶颈,大连市虽然开始着力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亟待强化,主要表现在大连博物馆业特色优势不突出,很难能对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现有的节庆旅游活动虽然数量众多,但有影响力却相对匮乏;此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温泉游、滑雪游和采摘游等特色不明显也成为制约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大连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提升百年新城的文化气息

文化资本的基础方面,虽然大连不像北京、西安等城市那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连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大连的近现代文化因素和战争遗迹却异常丰富,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战争遗址旅游、近现代文化旅游、中外文化鉴赏游,并逐渐形成一系列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必将大大提升大连文化旅游的品质和档次。文化资本的获取能力方面,大连作为海滨城市和移民城市,大连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积淀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大连文化。大连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体现出开放性;是一种融和文化,体现出包容性;是一种外向文化,体现出先进性[20]。因此,大连的城市文化资本具有较强的获取能力,聚集了滨海与内陆、东方与西方等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并不断成长壮大。文化资本的保障力度方面,随着大连文化旅游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以文化驱动战略增强旅游产业活力举措的贯彻实施,大连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将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气息将大大提升。

(二)以“大海”为基调,突出“浪漫之都”的文化主题

大海是大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连有海岛260多个,风光各异,海产有别。若在传统的海滨风光旅游项目之外,若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将海岛的自然风光、渔业资源及其文化蕴含结合起来,开发、创意出一些海洋特色鲜明、参与性强的专项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尽览海岛风光,过几天渔民日子,或泛舟垂钓,或出海捕捞或趁着退潮拾海等将是极具吸引力的休闲娱乐旅游方式,既突出了大海的特色,又符合“生态旅游”的潮流,应是大连形成海洋文化游的一个方向[21]。大连“大海”的基调同“浪漫”的主题紧紧连在一起。在2012年首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大连旅游宣传口号“浪漫之都、时尚大连”荣获“旅游宣传口号”第一名。这标志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营销,特别是在央视广告中的不断宣传,大连“浪漫之都”的旅游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现国内外的观众和游客面前,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一形象不仅凝聚着大连曾经拥有过的时髦、洋气、开放,更展现着当今世界盛行的时尚、浪漫和现代,是大连的海洋文化、融合文化、开放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高度抽象和浓缩,是大连文化精神的最佳体现。因此,大连发展文化旅游必须突出和展现“浪漫之都”的文化主题,将大海的万种风情同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俏丽多姿的城市广场、清新宜人的城市环境和俊俏时尚的大连人等融汇在一起,展现大连文化旅游的多姿多彩和深厚蕴含。

(三)以“北方不夜港工程”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为完善大连城市国际化服务功能,提升全市服务业的总量和水准,进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2011年8月大连市启动了“北方不夜港工程”。该工程借助大连市临港临海的优势资源以及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良好的城市环境,整合城市夜间生活的要素,以炫丽的灯光系统为背景,以旅游消费和文化景观为载体,着力发展集文化、休闲、娱乐和商业于一体的“夜经济”产业,精心打造魅力独具的“夜大连”文化旅游与休闲品牌。具体包括利用渔人码头、傅家庄公园等海滨建设楼体幻影、地面幻影和LED互动大屏打造具有标志性的灯光炫亮体系和亮丽海滨夜景;整合沿海游船及码头资源,引进一批新的豪华游船并开通新线路;启动小平岛和老虎滩游艇不夜港及海鲜美食街项目,并积极推进天津街“不夜街”和俄罗斯风情街整合改造项目。“北方不夜港工程”不但可以完善大连文化旅游与休闲产品,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性,将大大丰富大连文化与休闲旅游的形式和内容,进而提高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或水平。

(四)借助“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机遇,提升文化旅游的信息化水平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国家旅游局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服务的提升而实施的试点工程。智慧旅游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要求利用高技术手段,将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打造集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目前,大连市正精心致力于智慧旅游城市的打造,其平台架构由旅游行业规范及监管、旅游产品及服务超市、多语言服务交流及响应、智能虚拟导游服务、跨平台感知及响应、综合运营服务中心等6大支撑体系和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发、实验测试、推广应用、培训等5大基础环境共同组成。大连“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不但为大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含量的提升提供支撑,更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连旅游要素的整合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大连文化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的智能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大连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

(五)重塑“花园城市”形象,美化文化旅游的环境氛围

第3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一、201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5年1-6月,__县接待国内外游客684.83万人次,同比增长16.1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3770.43万元,同比增长22.97%。

1.旅游景区接待稳中有升。十个售票景区实现门票收入2060.2万元,同比增长10.12%(其中南尖岩301.59万元,同比增长18.58%;金矿749.93万元,同比增长14.69%;红星坪温泉54.89万元,同比增长12.1%)。

2.旅游饭店平均出租率稳步提升。据统计,上半年县城内星级饭店和主要经济型酒店共销售客房105657 间,同比增长5.7%。4家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 (元立、凯恩、汤公度假、红星坪)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18%,其中客房收入同比增长7.53%(其中,6月份客房收入同比增长47.1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72%)。

非星级酒店在客房方面的竞争力也表现强劲,海溢度假客房出租率高达72.1%,位列全县首位;惟景概念达56.45%;凯兴度假达56.03%。主打“慢生活”体验的__镇乡村客栈,自试营业以来出租率保持在50%左右,同时也接待了来自衢州、青田等地的多批学习考察团队。

3.旅行社地接范围继续扩展。旅行社加入各地旅行社合作联盟,抱团发展。除地接常规国内团,以及境外韩国、台湾团后,更是首次接待了来自香港的三日游团队。此外,旅行社组团业务增长迅猛,其中春秋旅行社组团业务量增长301.41%;黄金旅游旅行社增长94.31%。

1-6月全县累计完成旅游建设投入16393万元。其中通景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46万元,旅游项目建设投入14807万元,完成年度项目投资计划的29.76%。

1.在建项目进展总体稳定。凯兴开元五星级酒店实施桩基础工程;牡丹亭项目实施古民居文化街区开展土方开挖和场地平整工程,施工图即将完成;金钻养生园酒店实施装修工程,旅游集散中心实施酒店外墙装饰工程;湖山温泉小镇实施一期主体工程;黄金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实施装修工程并开展二期水资源利用工程前期工作;高坪高山避暑休闲养生基地项目完成石姆岩景区索道、滑雪滑草场和景观小品、游步道等工程,开展入口区游客综合服务楼工程设计,并于4月23日开始试营业。

2.前期项目力求落地开工。三墩旅游综合体完成策划方案评审,正在编制一期风情小镇区块详细规划方案;三墩传统文化艺术博览园编制项目详细设计方案;湖山半岛温泉养生园规划初稿已完成;白马山生态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总规划通过评审;焦滩龙门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开展规划设计,实施接待中心和办公楼装修,完成涉及焦滩乡的清表工作;北界古坪艺术村完成一期供地,入口溪流景区和毕瑞故居修复已基本完成。

3.高等级景区创建再取佳绩。黄金旅游度假区正式通过省政府批复,成功跻身省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总体规划完成县级评审,总规环评完成初稿,开展研究设立度假区管理机构工作。金矿创5A规划方案按照5A景区新标准已调整完毕,启动供地前期并开展线缆改线迁移等场平前期工程,开展创5A资源景观价值台账编制。开展再创两个4A级景区前期工作。对县域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接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王村口镇政府、高坪乡政府、长濂村等单位洽谈、协商,初步达成一致;并对接设计单位,初步达成设计意向。

4.重点规划编制着手启动。作为承接十二五和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尤其是在进入旅游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的重要时期,规划引领尤为重要。根据计划安排,已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设计费询价等工作,正着手编制《__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5.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工作。为贯彻落实关于“厕所革命”的批示精神以及国家、省、市有关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工作要求,我委深入开展了旅游厕所革命的相关工作,全力补上旅游服务设施的短板。在对全县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现状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制定《__县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拟通过三年行动,全面推动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完善。2015年上半年,新建完成了北斗崖景区厕所两座,独山村旅游公厕一座。二是开展景区提升整治工作。今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对景区的管理和整治力度,对不合格的景区进行通报、警告、摘牌等处罚。

为加强景区建设管理,上半年,我委多次组织县内景区召开提升整治会议,要求景区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管理,并督促景区加大转型、提升、扩容的力度。同时,我委联合其他县、市旅游局,进行交叉暗访,以加强对景区的督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景区建设。此外,还结合“六边三化三美”等工作,成立了“美丽景区”专项组,推动景区提升。 1.乡村旅游点成为“慢旅游”首选。游客在出游线路的选择上更加理性:避开景区的拥挤,放慢节奏,尽情享受安逸舒适生活的乡村旅游;而旅行社也多推出特色乡村旅游点+景点的旅游线路,适应市场需求。据农办统计,1-6月,全县83个乡村旅游点,588户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44.2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888.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8%和28.1%。声名远播的高坪万亩杜鹃,仅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就接待了5.2万人次的游客,其中不乏有装备齐全的驴友和户外俱乐部成员,高坪新村农家乐负责人保守估计,“五一”期间高坪新村仅餐厅收入就超10余万元。车前村立足自身浓郁乡土特色,让游客亲身参与制作乡土美食,体验最本初的劳动幸福感,亲子团队周周挤满山庄,同时车前更成为浙江卫视、钱江都市、丽水综合频道等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乡村旅游的火热,也带动了__原生态美食的热销。其中,__长粽在清明节期间就开始上市,据不完全统计,长粽累计销售高达15万根,预计收入超225万元。此外,__土鸡、土鸭、土猪肉、土鸡蛋、咸鸭蛋、果蔬也颇受亲睐。

2.开展乡村资源普查,保护特色资源。__乡村拥有梯田、水体景观、泥胚房群落、特色农业产业、独特手工艺传承等诸多旅游资源,针对以上现象,开展了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通过自主报送、实地考察等层层甄选,圈定了资源优势明显、基层组织得力的30个村庄,作为下步乡村旅游三年重点培育对象。同时,我委开展了特色村评定工作,着手制定《__县特色旅游村管理办法》,现已拟定初稿,正在修改完善中,有望8月底前正式出台,形成乡村旅游资源保护长效机制,为旅游资源保护奠定基础。

3.开展乡野筑梦民宿设计大赛,助推民宿发展。与农办、杭州青年时报合作,启动了__民宿设计大赛。大赛在珠村畈、车前、半岭三个村各选一栋泥坯房,要求任选其中一栋进行设计,要求顺应地形,将黄墙黑瓦夯土房设计成新型度假山间民宿。经过两个多月的方案征集、实地考察、灵感设计、作品制作、筛选等环节,共有国内13个设计作品参与到7月4日万元大奖的角逐,此次活动还吸引了魏小安等众多国内旅游界知名人士的关注。此次民宿设计大赛,是我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转型传统农家乐,打造中高端民宿的探索之举。不仅让本土民宿经营者接触到了更丰富、更高层次的民宿设计师和作品,也对外展示了更多的__民宿资源,有利于吸引投资商对__的更多目光。

4.鼓励旅行社参与产品开发,创新发展模式。针对我县民宿发展村经营管理能力薄弱、发展理念落后与市场发展趋势脱节等问题,鼓励旅行社参与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环节,目前绿谷旅行社、含晖旅行社、联合旅游旅行社分别与车前村、高坪新村、半岭村达成合作协议,携手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其中绿谷旅行社与车前村联合打造的车前民宿开业两年来广受好评,取得了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5.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卓有成效。半年来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处处开花,独山历史文化村项目有序推进,停车场、公厕、古建筑修复等工程进展顺利;乡村客栈乡村民宿酒店建成开业,市场好评如潮,生意兴隆;车前民宿二期项目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珠村畈湖滨民宿内装修接近尾声,即将开展外部环境打造;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一直被认为旅游的西部乡镇黄沙腰镇,镇、村两级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投资600余万元,建设高端民宿,一期建设接近尾声,市委王永康书记等领导莅临现场调研指导。

2015年,我委市场营销工作本着“营销有创新、活动有亮点”的基本思路,以提升我县旅游整体品牌形象为核心,以搭建营销渠道为抓手,积极拓展客源地市场。

1.依托大平台提升__旅游形象。积极利用各种高规格的展会、年会展示__旅游形象,组织参加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海世界旅游博览会、浙江省旅游交易会、无锡市民旅游节等,广泛推介__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__县荣获“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的殊荣。

2.精心策划活动,提升产品活力。农历年底,策划了“我们一起上春晚”——到__乡村过大年活动,精选出10个乡村春晚,邀请游客一同参与,引起了广大游客的兴趣,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遂旅游过春节。春季组织策划了“一封来自明朝的邀请函”、“穿越__24小时”等系列春季专题活动,邀请长三角旅游杂志主编、旅游摄影名家、名博达人等一同参与,借助话题推广、事件宣传等方式打造2015山城__的春季形象,进一步提高了__旅游美誉度,也吸引了广大的自驾车爱好者来遂旅游。

3.细分市场,开展专题推广活动。针对客源目标市场,开展专题推广活动,先后在苏州、常州举办了“五一花遍__”专场旅游推介活动,邀请旅行社、社区负责人、市民开展旅游推介和广场推介活动,激发了五一假期的市场热度。在无锡首届长三角亲子产业博览会上,__旅游策划的“带上萌娃High旅行”以“线路+产品”形式推出了亲子游在__的系列玩法,受到无锡市民喜爱,并荣获“长三角地区最受欢迎亲子旅游目的地”称号。6月底乘借丽水市“迎高铁”上海旅游推介活动东风,在上海举办“云上访古村、凉夏品鲜会” 旅游系列推介活动,联合县内各乡镇及旅游企业进社区,吆喝__旅游。

1.安全监管再扩面。召开年度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部署年度安全具体工作;继续与32家旅游企业签订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责任书,还将乡村旅游点纳入我委安全监管范畴,首次与各乡镇(街道)签订责任书,并发放了1500余份农家乐安全经营告知书;按照旅委党政班子和科室设置的职责分工,落实县旅委旅游安全监管“一岗双责”责任制;为更好地落实乡镇(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和旅游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公布了《2015年__县旅游行业安全管理网络表》;组织“元旦、春节、五一、清明、端午”等重要节点联合大检查和日常各类检查。1-6月份共组织各类旅游安全检查21次,139人参加,发现隐患110个,整改隐患87个,整改率79%。 2.统计工作再规范。为进一步完善现行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全面深入了解全县旅游接待能力,根据市旅委安排,开展了全县住宿设施统计工作,通过乡镇自主排摸、登记、上报,初步形成了全县新增住宿设施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本着“不漏报、不重报、不误报”的原则,逐一对汇总数据进行审核,删重补漏,最终确定新增床位数七千余张。此外,扎实做好季度、小长假、黄金周的旅游统计及分析,是全市唯一一个节后既有统计又有分析的县。

3.标准化工作再提升。一是主动暗访,敢于亮丑。对各旅行社、县城主要住宿设施以及景区开展明察暗访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召开企业暗访情况通报座谈会,以PPT的形式通报了企业服务、卫生、安全等方面暴露的问题,要求企业举一反三,迅速整改到位,并建立长效机制。二是非星级酒店标准化工作推进有序。出台《__县非星级酒店服务质量规范》(DB331123/T62-2015),内容包括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投诉管理和安全规范等。同时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非星级酒店服务质量规范推进会,就如何有序推进非星级酒店服务质量规范进行交流和讨论。

4.旅游培训再突破。组织开展了导游年审培训、旅游消费调查培训工作、省导资格培训和省旅职院__旅游经济研讨班四个培训班,组织县内相关人员参加市非星级酒店统计调查培训和2010版星级标准宣贯培训,参训人员达695人。其中,更加注重导游员的应急救护能力提升,将应急救护取证与导游年审挂钩,160余名导游员通过应急救护考试,取得救护证。

此外,为加快我县旅游人才队伍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繁荣,制定了《__县旅游星级人才等级认证及培养管理实施细则(送审稿)》,明确了旅游星级人才的定义、认证范围及条件、认证程序和培养与激励等内容。

5.感人信件纷至沓来。__旅游始终坚守“五行__、一诺千金”的诚信品质,承诺“不让一位游客在__受委屈”。2015年以来,县长信箱里的游客感谢信接踵而至,其中,有感谢南尖岩景区工作人员对在景区游览中突然发病游客的及时救治与照顾;有感激金矿景区工作人员急游客所急,竭尽所能帮助游客寻找丢失的手机;更有感动人心的一封写给__的独特“情书”,书信中,云南小伙毫不吝啬得表达了对__的爱慕之情,为__书写的长达15页的宣传片制作方案和剧本大纲深深寄托了他对__这块土地的向往之情。

1.全县旅游发展大会成功召开。4月底,牵头召开了三年一度的全县旅游发展大会,全县涉旅部门、乡镇、企业、乡村旅游点、农家乐等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盘点了三年来__旅游发展的“十四件大事”, 提出要围绕“百亿级”产业目标,突出“生态+”、“文化+”、“互联网+”引领,打造智慧生态谷,实现“13123”目标和“1510”工程。大会出台了《__县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__县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乡村旅游、经济提升、服务优化、品牌提升”六大工程,全面建设“点有风情、线有风景、面有风光”的最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4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关键词:冯骥才 余秋雨 旅欧 文化视域 文化表述方式 文化境界

冯骥才生长、居住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余秋雨生于浙江余姚县桥头镇(今属宁波市慈溪市),后居上海。他们同为关注中国文化并热衷于“行走”的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同为宁波老乡,同在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创作了颇多的旅欧散文和随笔。其中,冯骥才的旅欧散文和随笔主要收在《美人欧罗巴》、《巴黎,艺术至上》、《维也纳情感》等作品集中;余秋雨则随同凤凰卫视“千禧之旅”创作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其中大半是旅欧散文和随笔。由于人生经历、境遇以及文化意识、审美选择等的不同,他们在各自的旅欧散文、随笔中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视域、文化表述方式和文化境界的追求。比较两人旅欧散文随笔的异同,有助于深入解读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文化血脉中的思维的、精神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上的自我认知与提升。

一、同一文化场中不同的文化视域――寻找“差异”与建构“同一”

冯骥才和余秋雨在各自著量颇丰的旅欧散文、随笔中都涉及对文明、文化的关切与探寻,释放了各自对文明、文化的认知、理解与情怀。他们面对同一个文化场――欧洲,却由于文化切入点的选择以及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视域。

表一 冯骥才、余秋雨散文随笔中涉及的主要欧洲国家

首先,由于文化切入点的不同,冯骥才和余秋雨在面对同一个对象物时,常常会有迥异的感受与见解。举例来说。同样身处欧洲的墓园,冯骥才感受到的是美丽、安详的氛围。他在《墓地》中写道:“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1]在《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则惊叹这座法国的神父公墓俨然就像一座城市,然后又款款写道:“此刻,秋天已经进驻巴黎的拉雪兹来。树木变成了三种颜色。三分之一的树木变成金黄,三分之一的叶子鲜红如火,三分之一的大自然依旧坚守着生命的绿。于是这墓地斑斓的秋色胜过花季的夏天。有的墓地被片片红叶鲜亮地点缀着,有的石棺上松软地覆盖着一大片纯黄的叶片。秋枝疏阔,日光下斜,影布墓地,分外美丽。一座座式样不同的坟墓,一件件题材各异的雕塑,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在光影斑驳中,这艺术化了的墓地便接近了天堂。”[2]他将墓地与休闲游乐的公园、缤纷绚丽的自然景色、清脆和雅的鸟鸣、活人感受到的宁静喜乐以及艺术氛围联系起来,传达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写出了西方人自己的生死观。

余秋雨笔下则不然。他在《墓地荒荒》中看到的是“长长的杂草”,遇到一位埋头读书的青年,奇怪于杂草间停放着的一个婴儿车,继而自问自答:“这是这位男青年的孩子吗?他为什么愿意把小生命停息在这么冷僻而阴森的所在?这不便问,只知道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见到的活人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接着又叙述说:“墓园、荒草、婴儿、书籍,再夹杂几声鸟鸣;看书看到一半左右环顾,一个个惊天动地的名字从书本滑向石碑,这儿是许多文化灵魂的共同终点。我重新远远地打量了一下那个男青年,心中产生了一点莫名的感念。是他,消解了这个墓园的荒凉和寂寞。”[3]同样是与墓园相伴自得其乐的活人和鸟鸣,他却使用了“冷僻而阴森”、“荒凉和寂寞”一类的词语,应该注意到这些字眼正是中国人对墓地的概念。可以想见,余秋雨是在用自己的中国思维和理解力去阐释西方,所传达的正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多数中国人身处墓地的感受。

比如面对奥地利的乡村,冯骥才在《别急,哈尔施塔特》一文中盛赞“湖区”特异之美,描写其精神、气质、历史、风俗、生活气息、审美情趣,转述山民“我们最爱的是大自然,然后才是上帝”的独特生活观;余秋雨则以中国的山、水哲学来阐释和同构奥地利山村。再比如面对罗马、威尼斯等城市,冯骥才惯于客观地叙述和感受,寻找异质文化的优长;余秋雨则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学最大的抒情主题――兴亡之叹,谈到曾赴中国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和上海……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总之,冯骥才充分尊重主体个性与差异;余秋雨则善于运用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同构、联想与包容。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冯骥才的旅欧散文随笔中的文化视域突出显现为对“差异”的关注,余秋雨则刚好相反,这在他们各自的相关文字告白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冯骥才在其欧游散文随笔选集四种的自序――《游记的立场》一文中坦言:“文化的视点是我游记的立场。即从文化上去发现不同、感知不同和享受不同。”[4]继而又表示:“还有一个立场是我不能拒绝的,就是审美的立场。”但这也是因为,“美常常是一种文明的外化与表达。往往从美的入口进去,便可以找到另一种文明独特的本质”。[4]5更清晰的解释可追溯至其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海外趣谈》一书的序言:“采取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试图清醒地寻找东西方截然相反的区别。这一工作给本书作者许多发现的,同时不再相信东西方可以完全融合,却又相信,只有相互认识到区别,才能如山水日月,光辉互映,相安共存。”[1]12余秋雨则在《千年一叹》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道:“这样一种悠久的文化(中华文化),与人类的其他文化相比处于什么地位?长处在哪里?短处又在哪里?”[5]并且声称 “从那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了中国文化”。[5]5可以说,在行走和写作尚未发生之际,他们便阐明了各自的文化预期与文化立场。前者要寻找和比较文化的“差异”、区别和个性所在,设身处地地感受、思考和体验;后者则要“发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自己的思辨中建构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同一”。

二、不同的文化表述方式――“文化的文学呈现”与“文学的文化表达”

作为文学文本,冯骥才、余秋雨旅欧散文随笔的文化表述方式亦各具特色。比较来说,冯骥才的文化表述方式大半是含蓄、客观而自然的,可说是一种“文化的文学呈现”;余秋雨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文学的文化表达”――主动、主观,带有强烈的文化逻辑性与功利目的。这样的文化表述方式当然有他们个性与审美趣味等因素参与在内,更重要的则同他们各自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虽然二人都具有作家、学者、文化人等多重文化身份,但推究起来,冯骥才首先是一个作家,余秋雨首先是一个学者。

冯骥才出于作家的敏感与天性,惯于从日常和细部着眼,创作多选择狭义的散文体裁,仅有《巴黎的历史美》等少量作品为文化随笔。比如在描绘巴黎时,冯骥才花费了颇多的篇幅关注日常的巴黎――普通的巴黎女郎、街头随处可见的吻、地铁中的无名乐手、巴黎变幻的天空和拉丁区默默无闻的苏吉尔小街等等,用冯骥才自己的话讲,他关注的是“最深的、也是最日常的一种生活”。[2]62而他的表述方式则突出体现在对细节的处理,时刻不忘让细节本身“说话”。《巴黎女郎》中那片被女郎用作书签的金黄的落叶,女郎的自然与和谐的美便跃然纸上;《地铁中的乐手》中弹琵琶的中国姑娘琴桌上的一枝深红的玫瑰,传达着巴黎人的浪漫天性与气质;拉丁区小街上快要被秋天的藤蔓遮满仍不肯将其剪除的一扇扇窗子,诉说巴黎人对自然和美的由衷热爱……即便在《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这类纯文化随笔中,也不忘记述、描写自己住宿的旅馆的状态、环境,让旅馆自身为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作证。概括说来,冯骥才常常通过众多密集的日常生活图景、形象与细节透露出深厚的文化气质和信息,自然而言地呈现着巴黎的人性环境、生活的深层和文化气场。

余秋雨基于学者的思维习惯,则极为重视占据历史文化的高度,进行整体把握,更多选择了文化随笔这一体裁,以叙述和议论的方式直接进行文化的表达。仍以巴黎为例。余秋雨首先在文化随笔中给巴黎下了一个文化的定义:“最健全的城市”。[3]206因为“它几乎具有别的城市的一切优点和缺点,而且把它们一起放大,推向极致”。[3]206接下来他论及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等巴黎的文化符号,以及萨特、波伏瓦时常光顾并进行写作活动的咖啡店,抵达这些预期就要到达的地点后,再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感想、见解,追溯这些城市建筑的历史、典故,联想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观察现象,分析利弊,在文字中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文化理念。在《法国胃口》中,余秋雨在回顾法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之余,这样评论道:“法国美食的高度发展,与法国文化的质感取向有关,对此我十分钦佩。质感而不低俗,高雅而不抽象,把万般诗书沉淀为衣食住行、举手投足,再由日常生态来反视文化,校正文化,这种温暖的循环圈令人陶醉。”[3]222继而指出“法国人在美好的事情上容易失控,缺少收敛”,[3]222印证前文给出的巴黎城市文化定义后,向巴黎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在文末总结道:“时间原则、经济原则和随意原则成了下一代的生命原则,需要反省自问的也许倒是法国美食的古典原则。”[3]222至此,余秋雨自己持有和想要传达的文化观念得到了逻辑的、充分的表达。

此外,综观文本就会发现,冯骥才写“心灵”时余秋雨在写“心态”;冯骥写“自然”时余秋雨写“生态”;冯骥才描绘巴黎人、维也纳人等的“生活图景”时余秋雨关注他们的生存形态……冯骥才的文化表述通常蕴含在诸如心灵、自然和生活图景中等对象物和细节之中,重视观感、画面、情节、韵律、节奏,在文学的、艺术的表达同时进行着文化的“呈现”,或者说伴生着文化的内容。余秋雨则紧紧盯住文化,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阐释,文字是服务于文化表达这一目的的。当然,余秋雨或简约或繁复,或华美或朴素的丰富多样的文字,以及各类美学策略为文本增色许多。在学术著作《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中余秋雨曾提到:“可以在恰当的局部试行类似的小结构,埋下一些两难的喟叹和未知的苍凉,也就是埋下一些伟大的碎片或种子,有可能取得超乎想象的奇效。”[6]而“喟叹”和“苍凉”正是他行文张力与美的一大特色。另外,余秋雨善于借鉴其研究的本行古希腊悲剧的美学优长,利用悲剧的形式――冲突、矛盾、情境等的营造,引导读者的情绪、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形成其“文学的文化表达”。

三、文化境界的追求――“精神至上”与“文化无疆”

在不同的文化视域与文化表述方式的背后,自然隐含着冯骥才、余秋雨对各自文化境界的追求。概括而言,冯骥才旅欧散文重在寻觅积极的、美的、超功利的思想和精神,他理想的文化境界是“精神至上”,而余秋雨孜孜追求的是人类文明的大同理想――“文明无疆”或者说“文化无疆”。

在欧洲,冯骥才关注巴黎、维也纳、萨尔茨堡以及阿尔卑斯和“湖区”等城市、郊区、乡村及其住民的精神、情感与气质。他既记述巴黎女郎、无名乐手、海蒂父女、店主塞伯、世外美髯公弗里茨、木偶大师爱赫尔等普通民众、民间艺人,也抒写凡・高、塞尚、莫扎特、克里姆特、罗丹、普希金等顶级艺术大师非凡的艺术人生;既关注优美的历史文化时空,更不忘从中寻觅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描写巴黎先贤祠的《精神的殿堂》一文中,冯骥才写道,人们来到这里,是为了“重温先贤的思想精神来了”。[2]63在《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中他说:“欧洲人一向把自己的历史精神看得至高无上,因此他们不会把历史的遗物当做岁月的垃圾。”[2]185在《断送冬季》中他说:“由于塞尚、高更和凡・高与印象主义决裂,一种观点具有极大魅力;即印象主义只去陶醉事物外部炫目的光与色,而绘画的目的不是描述现存的物质世界,而是深入表现人的复杂丰富的精神天地。”[2]217综观冯骥才的旅欧散文随笔,历史精神、个性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本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务实精神、古典精神、现代精神以及巴黎的精神、萨尔茨堡的精神、罗马人的精神、南部人的精神、德国人的精神乃至人类精神等等字样俯拾皆是,可见冯骥才对“精神”的关注程度。在《巴黎,艺术至上》序言中,冯骥才直言:“我相信我找到了法国所拥有的一种人文精神――它就是精神至上!”[2]12值得一提的是,“精神至上”这一文化境界追求更充分的体现,是在他大量的“行动散文”和城市历史保护、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等实际文化行动之中,正如冯骥才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的那样:“知识分子就是要精神至上。”[7]

在《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余秋雨不断树立自己人类的“大文化”理想并为之用力。在《行者无疆》序言中他说:“就这样一圈圈越走越大,每一个新空间都带来新责任,终于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既从其他文明来审视中华文明,又从中华文明来察试其他文明,然后横下一条心,只要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哪怕已成瓦砾,已沦匪巢,也一个不能缺漏。”[3]3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立足人类视野的文化境界追求的坚定决心与努力。在《哀希腊》中,余秋雨联想到了雅斯贝尔斯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说,高谈拜伦和迥异于地域祖国、血缘祖国、政治祖国的“文化祖国”的概念,称“希腊文明早已奉献给全人类,以狭隘的国家观念来呼唤,反而降低了它”。[5]6希腊在这里具有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迈锡尼遗址也被引申为整个人类的“早期文明的重大教训”。[5]12他还说:“即便是与欧洲文明有着太多历史恩怨的中华文明,也不会一味执著于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来谋求自我复兴,它正在渐渐明白,自我复兴的主要障碍是近处和远处的蒙昧与野蛮,因此更需要与其他文明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提醒,然后并肩来对付散落处处的憧憧黑影。”[3]9 因此,他“对于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多方面比较,突破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两极方位,而是一直保留着更庞大的第三方位,即一切文明的对立面”。[3]9由此应可以理解为,在余秋雨心中、笔下,尽管中华文明、欧洲文明或是人类其他的文明、文化,彼此间有复杂的、难以厘清的种种差异、短长、冲突、纠葛、恩怨,但在“一切文明的对立面”――野蛮面前,它们是一体的,不应有界限和壁垒,否则就落入狭隘。

综上,冯骥才和余秋雨这两位作家、学者和文化人在旅欧散文随笔创作中,通过各自的知识结构、人生智慧、审美取向、艺术眼光、文化立场,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视域,选取不同的文化表述方式,呈现了对“精神至上”和“文化无疆”两种文化境界的追求。两位大家对中国当代散文随笔的贡献毋庸多言。相信读者在享受文本阅读所带来的美感的同时,亦可强化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自我认知,获得文化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冯骥才分类文集11[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74.

[2] 冯骥才.冯骥才分类文集10[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87-88.

[3] 余秋雨.行者无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1:121.

[4] 冯骥才.维也纳情感[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0:4.

[5] 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

第5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早听闻梅琳平时几乎只穿白T恤,还喜欢给买来的T恤编号。作为一个造型大师、生活家,为何能这样花朵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说起来,还真是有故事。

初入行的梅琳曾是名牌的忠实拥趸,家中名牌衣饰鞋履满箱满柜,在那时的他看来,名牌是一道护身符,能扮美,更能获得身边人艳羡的眼光甚至崇拜。然而没想到,真正漂洋过海到了名牌们的出身地,事情却完全变了样。刚到纽约曼哈顿工作,满身名牌闪闪的梅琳居然会因此而“格格不入”。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很少穿名牌。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更是让当时的梅琳大感意外,“在我们这里追求速度的时候,美国人却在想尽办法‘慢下来’,相对于东方人在锦衣上大洒金钱,美国人却会把钱花在旅行和美食上。”终于有一天,梅琳看到美国家里差不多价值百万台币的衣服鞋子,穿也不想再穿,扔又不舍得,忽然觉得后悔,如果这钱花在其他值得的地方,不是更好?自然而然的,梅琳也开始穿简单舒适的衣服。即使是购买名牌,梅琳也主张智慧型的购买:“要选择不花俏的样式,最重要是质地好,裁剪好,穿五年十年都不过时的经典样式是最值得投资的单品。”从那时起,白色棉质短袖T恤就成了他的最爱,累计到现在足有几百件了。为了增加一点个人色彩,梅琳会给它们改改领子或者袖子,出席时尚场合为表示礼貌和隆重,他会搭配上好的裤子和皮包,一点不会失礼。不主张奢华,但是细节是必须要顾及到的。白T恤领口容易走形,后来发现烘干的办法能保持挺括和版型,于是梅琳就买来烘干机来“伺候”它们。每件白T恤他都写了编号,一般是购买的日期,穿的发黄后,梅琳就把它们用来擦窗子、擦车,或者送朋友们做抹布,美国时尚界有个设计理念叫RECYL(循环利用),梅琳的这些白T恤,真算是这种时尚的践行者了。这些年在美国的生活,从时尚态度到生活主张梅琳都有了一个颠覆,几乎是影响他的“无字天书”。

在西班牙乡村陪着大厨去摘菜

梅琳喜爱旅行,除了看风景,去最顶尖的设计师店里看秀,在最隐秘的跳蚤市场寻找古董家饰,他还中意在世界各地品尝米其林指南中本土餐厅里最道地的菜式。

有一次,喜爱南欧乡间风情的梅琳去西班牙游玩,特意住在巴塞罗附近乡下的家庭式旅馆。没想到,在那吃了第一顿乡间晚餐,他的味蕾就被主厨的厨艺征服了,“我提出和主厨学习,他不肯教,于是我开玩笑说,那我多住一周你就能教我了吧?没想到他还真点头了。”从第二天开始,大厨开始给梅琳“上课”,“我真是没想到,他早上6点就来敲我的门,要带我去早市买菜选食材!甚至还带着我去院子里摘菜。”一周时间,梅琳熟识了罗勒、迷迭香、青柠檬该怎么妙用才能给烤肉增加异香,学会了做最地道的乡间黑麦面包和番茄炖菜。

现在,梅琳在《我爱每一天》节目里以厨艺达人的身份出现,已经自己设计制作了近200道菜!梅琳说自己虽然挑剔口味,但会刻意保持食物原本拙朴的样子。“我喜欢妈妈菜的味道和感觉,看起来吃起来都很温暖,像我做的蛋糕、饼干都大大的,不精致,但是孩子们看到都会抢来吃。”

他最爱的一款家常糖水很质朴:红糖煮地瓜姜汤,几十年坚持每个月喝几天,还经常教给外国朋友来做。秘诀?他主张姜多放一些,“辛辣的姜和甜蜜的红糖会有奇妙的化学作用,而红薯的清甜会中和一点重口味,简单好喝,还会给身体排毒,赞!”

即使味蕾品尝过世界美食,在梅琳心中,最爱的依然是中餐。梅琳笑言自己有个家乡套餐,从小吃到大,隔段日子不吃不仅胃口会想念,精神上也会空虚,这个堪称“治愈系”的梅琳菜单包括一碗热腾腾的白饭,煎猪排,炒菠菜,再加一个荷包蛋。“小时候,这是家人给我亲手做的便当,童年的回忆全都浓缩在里面了。”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梅琳对细节有要求,“猪排我会先用刀背拍松,这样煎出来口感会很软嫩,绝对不放粉!猪排要用酱油、糖和大蒜泥来腌制,我妈妈是上海人,从小我就习惯了她用酱油和糖来做各种菜式,怎么也吃不腻。荷包蛋我会煎到七八分熟,要保留蛋黄的溏心,我不放盐,让它嫩嫩的,只在最后淋一点酱油。”

除了美食,梅琳生活中另一个大爱是小动物,他说自己“家有三猫”,纽约的公寓有一只叫的猫,北京的家里有两只折耳猫,唤作哥哥弟弟,它们虽然是亲兄弟,但是性格很不一样,一个爱吃爱动,像猴子,另一个不动,喜欢撒娇。梅琳的猫不怕人,有时候出门喝咖啡晒太阳他也会带着猫猫,两宝会争抢着爬到他膝盖上,他一边看报纸一边抖着腿,像在哄孩子睡觉的好爸爸。梅琳还专门在美国的宠物学校学了猫咪歌曲,“它们一听就会很安静,就像能听懂,很好玩的。”从小,梅琳是个心地善良悲悯的孩子,最怕看到小孩被欺负,老人没人赡养,小动物流浪街头。现在有了能力,他总是尽可能去做一些事情,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小动物。

家有优雅女主人,生活品质更高

梅琳的妈妈是上海人,有典型上海淑女的做派,“她爱擦口红,出门就会穿旗袍、别宝石胸针,包包里有手绢,从不忘记涂香水。你知道,我成长的时候,东方有邵氏影视公司,西方有好莱坞的大明星,所以我最喜欢那种典雅的味道。”在梅琳看来,很多年轻的女明星都很美,吃得住时尚的堆砌,在包装后,站在那里金光四射,像一尊倾城倾国的金身雕像。但真正在他心目中当得起“美”这个字的,还要说关之琳和林青霞这两位岁月铸就的美人。“林青霞已经有五十多岁了,她的脸上有岁月,眼角有细纹,但那不会妨碍她的美,她有自己的生活品位,她不再急于想得到世界的认可,对于美与时尚也是四两拨千斤,这种从容淡定的态度,才是真正的优雅。”

来内地工作五年多,梅琳一直很关注女孩子的美,但是很遗憾,他看到她们只是被奢华包围。“很多女孩不懂得品牌的精神,她只是显示拥有,并没有个人品位。她们在时尚打扮上,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很大。而低调的优雅,更是熟龄女性欠缺的。”在东方世界,梅琳最喜欢日本女性低调的优雅,“在日本,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位女士,大约五十岁上下,涂红色口红,短发修剪得很精致,整个人看着很有质感,即使只穿着白衬衣、卡其裤,但很优美典雅。”梅琳认为很多熟龄女性不必太被年龄困扰,只要打扮的清爽得体,即使有白发也会是一种优雅。“穿衣这件事,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究竟是衣服在穿你,还是你在驾驭衣服,这就是功力和修养。很多追求时尚和名牌的女孩都少了自己个人的东西。我很喜欢香奈儿的一句话:优雅来自拒绝。想要优雅先要放弃,先要观察自己,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你适合什么样的眉毛,最适合哪款唇彩,利用细节去表现自己,人群中凸显独特的气质。要有态度,才有优雅。”

关于“好主妇”的定义,梅琳也是与众不同。“女人一定要爱自己多一点,要有智慧的做计划,不要只把一辈子奉献给家庭,因为这样老了以后你也会有怨言,而家人也不会对你的奉献感恩。一个懂得打扮自己、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人,才能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这样也会让家人更为你骄傲,我就常和姐姐说,你不要以为有了先生和孩子,就是幸福的终点了,即使你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依然该保持让街上陌生男人为你驻足回眸的魅力。”

生于台北,自言是浙江与上海的“混血儿”。幼时是个“笨小孩”,流鼻涕,不爱说话,也不爱读书。父母离异后被姑妈带大,幸运的是,生活并不富裕的姑母竭尽所能让小梅琳生活的丰富舒适,“像个小王子”。11岁时,被送去学京剧,挨打被骂是家常便饭,但感谢那段磨难的童年岁月,造就了他内心的强悍。曾经在美国、日本工作多年,在彩妆、发型、造型界,是各大明星御用造型师,被称为造型界教父。为影视、杂志、广告、演唱会担任造型师和形象顾问。出版美丽笔记《梅玩梅聊》,并已推出自己的护肤品牌。

快问快答

你最喜欢的家常菜?

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做菜的味道。妈妈是上海人,我吃惯了她用酱油和糖烹制出来的菜。

你的家居布置有什么特点?

我在北京的家全部是白色,沉静、减压。我很爱干净,自己打扫房间,是真的自己跪在地上一点一点擦。我喜欢旧家具,喜欢小房子,因为这样才简单而温暖,这样的家才会让人想要回家吃饭。我家里一定要有绿植,材质的话我喜欢木头和大理石,但是都是旧的,像美国的家我搜集的是残破的黄的大理石来做装饰。

如何评价自己?

说实话,我很为自己骄傲,在我这个年纪,依然可以做时尚,和国内外顶尖的模特合作,而且我越做越好。有时候我回家和猫咪聊天,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你们爸爸好厉害哦。我是个孜孜不倦的人,会常自己批评自己。

第6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关键词:宪法 环境权 可持续发展 自然界

从上世纪末90年代初开始,严重的酸雨、土地沙漠化、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越来越显著,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恶化构成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工业时代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使人们坚定了这样的信仰:人类是世界唯一的主宰,现代人“征服自然”的唯一尺度就是技术和人自身的需要,凡是符合人类自身目的或符合技术需要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在此思想的支配下,地球成为私心日益膨胀的人类主体随意攻击的对象,所有其他存在者都只是作为工具和对象而看待,大自然被无节制地利用、消耗,被限定在能量和原料的功能上,被迫交出“不可能的东西”。这种盲目的过度使用,使人及生物的所有基本生存条件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

从法律角度审视,现行法律对环境内容的规定呈现出人类中心的痕迹。之所以保护,是因为对人类有用,而不是从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角度来考虑。显然,原有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已经不能适用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把法律中原有的权利用于环境领域进行解释、修改已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打破传统法律的樊篱,增设新的环境权。

一、环境权的形成与界定

关于“环境权”的讨论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0年,原西德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向北海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违法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规定。由此引发要不要把环境权追加为欧洲人权的讨论。

按传统的宪法及民法理论,公民无权对与自己无关的财产主张权利,所以公民对作为无主物的空气、水、阳光等环境要素是不能提出权利要求的。密执安大学的萨克斯教授对此提出了“环境公共财产论”和“环境公共委托论”,此理论认为,空气、水、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在当今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至威胁到人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应再被视为“自由财产”而成为所有权的客体,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来说,它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享资源”,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任意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共有财产”,共有人委托国家来管理。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共有人的委托行使管理权的,因而不能滥用委托权。随其理论备受瞩目,有人便在“公共财产论”和“公共委托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的观点,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应该在法律上受到确认并受法律的保护[1]。

之后,美、日两国开始了环境权的立法实践。1969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对国家公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作了具体的规定,强调“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作出贡献。”日本同年也在《东京都公害防止条例》序言中规定:“所有市民都有过健康、安全以及舒适的生活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因公害遭受侵害。”这些立法实践对于环境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此之后,1970年3月在东京召开的一次关于公害问题的国际座谈会所发表的《东京宣言》中提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2]同年9月召开的日本律师联合大会第13届人权拥护大会上,仁藤一、池尾隆良两位律师作了题为《“环境权”的法理》报告。该报告倡议将各种有关环境的权利称为“环境权”,并指出:“为了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我们有支配环境和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基于此项权利,对于那些污染环境、妨害或将要妨害我们的舒适生活的作为,我们享有请求排除妨害以及请求预防此种妨害的权利。”[3]而欧洲人权会议历经10年的讨论和研究,终于20世纪70年代接受了环境权的观点。197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制定的《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将环境权作为一项新的人权加以肯定,同时还认为应将其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

以上关于环境权的研究讨论和立法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普遍接受了环境权的观点,并在会议所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加以明确确认,“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按照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有按照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资源的主权,并有责任保证在各自管辖和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该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或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

许多国家对环境问题重视,并加以治理,使得本国的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局部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控制和改善,却不代表环境问题已经从本质上得以解决。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未解决,仍在不断恶化:局部地区的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的疆界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暂时得到治理和缓解的环境问题因为全球性的相互贯通,相互影响演变成为长远性环境问题,潜在性的忧患则进一步蔓延为公开性问题。这些非常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发生,已经明显不同于以往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用传统的法律已经不能解决了。

二、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视保护环境权

以人类利益为中心,是西方社会已经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的伦理道德观,它主要表现为“对自然进行控制”。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是主宰地球的万物之首,而在地球上,一切事物是围绕人类而存在的。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就这样表现出他的“人类利益中心”式的环境论:“……一切动物从诞生(胚胎)初期,迄于成型,原来是由自然预备好了的。……天生一切动物应当都可以供给人类的服用”[4]。就这样,关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观念就开始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法律在内,历史上著名的法学派别基本上没有跳出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框框。比如,洛克在论及财产时说:“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给人们用来维持他们的生存和舒适生活的。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既是自然自发地生产的,就归人类所共有”[5]。可见,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已经深入到法学的思维中,使得因此而建立起来的法律秩序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存在着不利因素。

具体说来,传统法律所界定的“环境”仅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事实上,环境还包括生活环境,所谓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因素,如房屋周围的空气、河流、水塘、花草树木、风景名胜、城镇、乡村、建筑、室内环境等。有人还提出“环境”不仅仅包括自然环境,而且还包括生态环境-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如光、热、降水等),土壤条件(如土壤的酸碱度、营养元素、养分等),生物条件(如地面和土壤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地理条件(如地势高低、地势起伏、地质条件等)和人为条件(如开垦、采伐、引种、栽培等情况)的综合体。以上这些看法都只突出界定了自然环境,而对于新时代出现的新环境危机问题却未有涉及。如由于环境保护不当引起的粮食短缺问题、疾病蔓延、死亡率大幅上升;俄罗斯切尔诺贝利电站核事故引起的周围区域所有生物的变异(包括婴儿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变暖的天气和变暖的海洋引起热带旋风、龙卷风、雷暴雨等等。这些问题以前我们只是单纯地认为是天灾,而非人力所及。但是,发达的经济建立在肆无忌惮地对自然的索取基础上,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分解能力,使得很多排放到大自然中去的废物、化学物质,反过来作用于人的身上。这根本不是天灾,完全就是人祸。

这些危机,正是传统的思维界定环境时所没有考虑到的。所以针对传统的思维和法律对“环境”的范围限定太窄,应该重新解释“环境”范畴。而明确“环境”定义时,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思想指导。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科学家们发现,环境与发展不是孤立的矛盾体,而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环境为基础,而不能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条件;经济增长如果无视环境破坏的代价,不仅环境不能得到保护,经济也不会继续发展。于是,便形成一个强调地球“共同利益”的思想-“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的发展”[6]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是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少程度”。[7][9]人类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应当尊重大自然,与其他生命物种种群共同拥有地球。“世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是由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所组成的,任何一方的健康存在和兴旺都依赖于其他方面的健康存在和兴旺”[10]。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建设一个能提供自然资源,富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适于世世代代的人类生存发展,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思想,法律中的“环境”定义将更为广泛,它包括:(1)人类、生物;(2)空气、水、人文遗迹、城市、建筑物等天然因素和人工改造的因素;(3)生产技术、生活技术及其它科技技术和由此产生的人为产品;(4)任何气味、液体、热、声、振动、辐射等源于人为活动的物质;(5)影响人类及动植物公共卫生和安全质量的各种条件;(6)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7)其它或与以上6项的相互影响结果。在新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环境权应有如下阐述(1)人类,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世世代代应该生活在健康、清洁、具有美学价值和富足的、适宜生命发展的环境中,过着幸福、和平的生活;(2)人类与自然界的物理存在物和生物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3)自然界的生物应有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存环境;(4)自然界的物理存在物如自然资源,各类有价值的历史遗迹、文物、风景名胜等应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和妥善保护;(5)整个生态系统应保持一个生态平衡、能量平衡的状态。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念,人类应善待自然,善待其他生命物种,人类和生物物种一样,同为地球上的生命体,有生存的权利,也有享有自然的权利。

1、保护人类的环境权,实现环境代际公平

人类的环境权,主要是指人类享有的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要想从对环境的破坏走向对环境的保护,人们就应该拥有支配环境、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人的环境权权利主体不仅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在内的世世代代的人。地球上的环境是属于人类共同体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人类的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了这一生活条件,同时,人类的每一代人又都是下一代人的生活环境的代管人。人类每一代人之间对于开发、利用环境的权利是平等的,即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作为人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均属于人类这一种群,要保证人类这一种群的永续生存和发展,就要让世代享有利用环境、享受环境的权利,同时还应当对其予以保护,便于将来世代所继承,以形成人类共同体对环境的合理共享和分享。

2、保护自然的环境权

鉴于人和其它生命物种种群同处在地球的生物圈内,参与地球环境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经历着生命物质生生死死的进化历程,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生物物种也和人一样具有自己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必需满足的那些物质和生态需要。为了实现这些利益,生物物种们在生态环境中进行生态的运动,就象人类为了发展的社会运动一样。表现在个体生物的生存物质需要的满足,如食物、空气、水等需要的满足;还表现为一定生态特点的满足,如生存条件特点、资源需求特点和生命质量特点的需求满足等。所以它们和人类一样,有生存繁衍的特性,就有生存的权利,也就有获得符合生态规律,在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里生存的权利。为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必须要有提供满足生命体生存、繁衍的食物、居住等条件。这些资源的毁损,将会很难恢复,甚至绝迹,如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物物种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自然的物理存在物角度讲,这些诸如空气、水、资源等自然组成部分,和对人类具有历史意义、科学意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人文遗迹,自然风景名胜区等都具有法的权利。 三、 从宪法高度重视对环境权的保护

(一)宪法对基本权利设定不足

在各国宪法中,目前作出的有关环境的规定大体分为三方面:一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权利义务规定,二是利用宪法解释导出环境权,三是关于环境权的抽象规定。

1、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在环境保护方面,规定得非常具体的是瑞士联邦共和国宪法。如1962年修改《宪法》时,在第24条对“自然与乡土保持以及主要景观、史迹及其他自然、文化的纪念物的保持”作了规定。1971年《宪法》修改时又增加了“关于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受有害或不适作用影响”的条款,将自然保护作为联邦规则控制的对象。1973年,《宪法》又增加了联邦应当制定动物保护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总纲中就保护环境作了一些规定:第9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10条第5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第22条第2款“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第26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但是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章节中却没有涉及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的规定。

2、利用宪法解释导出环境权

制定于二百多年前的美国宪法对环境问题未有着墨,然而,对于环境权的理解,拥护宪法解释者仍认为宪法的现有规定仍得以导出环境权的理念,尤其是宪法第5修正案所提示的正当法律程序,第9修正案的权利概括规定条款,以及第14条修正案能引导出环境权问题[7]。在原联邦德国,在基本法第1条人类尊严的保障,以及基本法第2条自由发展人格权中,环境权问题得到了体现,日本法学界则希望从宪法第25条的生存权以及第13条的幸福追求权得出结论。

3、关于环境权的抽象规定

在西班牙宪法第45条关于“国民有享受舒适环境的权利”的规定,这个环境权并不是作为基本权利,而是作为“指导原则”之一。与之相同,1987年韩国宪法第35条第1款与第2款中也就环境权作了如下规定:“所有公民有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以及公民应当努力保护环境”。“关于环境权的内容及行使,由法律规定之”。而此环境权和与生活环境保护相对应的权利-“生存权”相比,与第34条第1款的“所有公民有谋求与人类相适应生活的权利”一致。可以看出韩国宪法的生存权规定中,也包括了第35条中环境权的内容。

总体来说,传统宪法基本上未将环境权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或者是未将环境权本身作为一项实体权利加以确认,从而使环境权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法律也就不可能为一种尚未得到确定的“权利”受到侵害而提供法律救济。而宪法不对环境权作出规定,使其他有关环境权利的保护的立法也就缺乏了宪法依据。

(二)其他法律对环境权保护不力

1、传统民事权利设置的欠缺

在人类文明早期,由于对自然认识水平的低下,环境资源被认为是无须支付任何代价,随时可以任意使用的取之不尽的自由财产。这种自由财产,以无主物的形式反映在传统民法理论里。传统民法权利理论依据权利私有化为最高原则,其权利仅以个人所能支配的利益为限。环境既然被认为是人所不能控制和支配的无主物,则就不可能成为行使所有权的对象。而且,无主物按照传统民法理论可实行先占原则,谁先占则谁可无偿利用。因此,向空中、水中排放污染物是合法的。再者,根据“有损害,始有救济”的过失责任原则,个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对他人的行为绝不负责;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须以故意、过失为限,倘若不是出于故意,过失、纵然损害他人,亦不承担责任[8].即使实施无过错责任原则,前提也要符合“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才承担民事责任。然而环境权尚未为法律所承认,环境侵权亦无从说起,如果仅以传统民法的财产权、人格权、相邻权等现有权利来对环境污染进行救济,则显示其局限性。比如财产权,是指民事权利所保护的特定财产上的利益,但将其适用于环境侵权却捉襟见肘。因为许多环境组成成分诸如空气、阳光、资源、气候根本不是个人财产,不属于财产权所保护的范围;而且,环境侵权不仅损害公私财产,也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生存环境的质量,还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等,自然不能把环境侵权纳入财产权的保护范围。再如人格权,是指与作为民事主体必要条件的身体、人格相联系,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人身权利。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名誉权等。虽然环境污染的后果也表现为对人的身体健康、生命的侵害,但是,生命健康权的保护是以对人身权的直接侵害为构成要件,而环境污染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危胁在很多情况下是潜在的、长期的,无法找到确却的直接侵害人;又如相邻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因对各自所有或占有的不动产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通行权、相邻截水权、排水权、通风权、采光权等。由于相邻权在限制所有权的绝对化上,要求所有权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相邻权适用于环境侵权的救济。但是,环境污染大多表现为污染物进入大气、海洋、土壤等之中,给不相邻的远距离的地方带来损害,如空气污染、酸雨、海洋污染等。而对于只以不动产的相邻关系为前提前的环境污染,范围太过于狭小。

2、传统行政法对环境保护不够

行政法是“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行使的权力,确定行使这些权力的原则,对受到行政行为损害者给予补偿[9].在对环境保护上表现出了本身的不适应。

首先,传统行政法手段只在发生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后果时才对相对人加以管制,一般情况下不介入相对人相互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而环境问题具有污染破坏面广、治理恢复困难的特点,要求行政机关要事先或及时采取措施并直接限制相对人之间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民事法律行为。再者,传统行政法以权力行使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单方面为相对人设置权利义务,且具有拘束力。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保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仅仅依靠权力手段不足以对环境实行有效的保护,因此要求行政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在拥有统一管理权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利用非权力手段,与相对人合作。其三,传统行政法对行政机关的权力及权利行使做了严格的约束,以防滥用。而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加之地域、时间、气候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异,一些需要由行政权力来救济的环境问题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而无法及时、有效解决。所以需要行政手段的强制性与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区域性、灵活性相结合。

3、传统刑法对侵害环境犯罪的打击不力。

刑法作为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其刑事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环境保护手段,但是传统刑法制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传统刑法的宗旨是对人身或财产权的保护。有时也对危害环境的犯罪作出规定,但是刑法只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作出反应,至于那些不属于刑法保护范围的自然物,无论受到多严重的侵害,因为法律未予以确认导致刑事手段无法介入。而得到刑法保护的环境资源由于被侵害的程度和数量没有符合法定标准而失去环境保护的意义。传统刑法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对他人权利的一种严重侵害的现象,当这种侵害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时,即可以刑罚制裁。而在环境犯罪中,受到侵害的环境利益从当前的理论上被认为只依附于一定财产权基础上,不存在环境这种公有物为个人所享有的物质基础,所以还没有针对环境犯罪而制定有力的刑罚措施。

鉴于传统的法律对环境的态度比较消极、被动,始终以保护环境所带给人类的利益为目的。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以“先污染、后治理”等方式进行反应,所以也就有了传统法律对环境保护不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实例存在。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法律理论对环境的轻视以外,再者就是在实际的立法行为中,秉承传统法律宗旨,继续以实际行动忽视环境权利。首当其冲的便是规定和保护基本权利,作为“万法之母”的宪法,任何一项基本权利都应由宪法来明确规定,如果对宪法权利不予以明确,则“未经确定准确的定义,而以法律或其他方式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难以想象的。”[10]所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权应该受到宪法的确定并保护。

(三)应重视从宪法的高度保护环境权

对于我国宪法来讲,除了规定一些保护一定范围的环境职责以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环境权理论的确认。我们“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11]从法律理论层面讲,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整个地球上人民生活的环境权问题理应受到宪法的重视和保护。

1、规定人的环境权

宪法不可能对环境权作出非常具体的确定,它主要是从基本的环境权利着手进行保护。基本的环境权利是指公民按照宪法规定享有的得到和享受健康、清洁和美丽的环境的权利。为此,宪法中有必要明确公民(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内)的基本环境权利,以确立其在宪法中的地位。基本环境权利的客体是清洁、健康和美丽的环境。清洁是指符合公共卫生标准、没有污染和环境破坏;健康是指环境本身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消化能力和承受能力,能够保持环境构成要素的生态平衡;美丽是指环境的外观和结构符合美学的标准,具有赏心悦目的作用。笔者建议可在我国宪法条文中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得到和享受清洁、健康和美丽的环境的权利,并确保后代子孙也有与我们一样的得到和享受清洁、健康和美丽的环境的权利。”

另外,相对于自然人而存在于社会中的组织、团体等非自然人因其特殊的地位,通常也具有权利主体资格。因为这些组织、团体也存在环境中,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归根到底,也是人对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些非自然人组织,团体也具有环境权。宪法中可以规定,法人及其他组织有对清洁、健康和美丽的环境进行无害使用,维护环境质量的权利。如此规定为其他实体法对法人及其他组织的相应环境权的规定提供立法依据。

2、增设自然的权利规定

我们承认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则其它生命体也和人一样具有环境权利。尽管宪法中有关于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自然资源的规定,如,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第2款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第10条第5款,第22条第2款分别规定了对土地,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历史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但是这些保护只都是基于传统法律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立法精神,将其他生命物种,以及其他自然物作为人类的财产来对待,而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关于人与其他生命体,自然存在物是生态系统的统一体的思想体现出来,并平等地对待生态系统中的任一组成部分,从而尊重其他生命体的生存权利。

至于非生命体的环境权,它享有的权利依据主要源自于法人具有权利主体资格的理论。法人具有权利,此权利是由人实际来实现的。以此为据,自然物的权利实现,也应由人类来代为行使。所以,为了准确地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尊重生态自然的立法精神,有必要在宪法中增设:应当尊重其他生物,确保各种生物物种种群与非生命体共同组成和谐的生态环境。以弥补现行宪法在保护自然界生物物种和其它非生命自然物问题上没有将它们与人类共同视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的缺憾。而只有宪法对这一原则性权利的确立,才能使其他法律对自然物的法律保护获得合法的宪法依据,而规范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1] 程正康。环境法概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43。

[2] 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12。

[3] 法律时报[N],台湾43卷3号,1971。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3。

[5] [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8-19。

[6]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湾: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2.52。

[7]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湾: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2.33-56。

[7] 第五条修正案(1791年)“……;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第九条修正案(1791年)“本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忽视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权利。”第十四条修正案(1868年)第一款“……;不经正当法律程度,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式财产;对于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亦不得拒绝给予平等法律保护。”

[8] 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6。

[9] [美] 伯纳德·施瓦兹著,徐炳译。行政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1。

第7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法国到英国,从卢森堡到德国,年轻的周小燕以端庄、清丽的中国女性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欧洲乐坛为之倾倒,并盛赞她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在柏林,她被誉为“中国的黄莺”。从此,“中国之莺”跟随周小燕整整半个多世纪,几乎成为她的第二个名字。1947年她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并将科学的西洋声乐艺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而如今,这位“中国之莺”的心愿是希望中国能飞出去更多的“中国之莺”。

当试唱中外歌曲的时候,周先生随着音乐的起伏仿佛成了一位青春洋溢的指挥家,丰富多变的手势语汇和面带微笑的默声口型示范,令学生演唱时备感自信从而更富激情。

“我是终身教授,就一定要教到再也爬不起来。”

如今已经94岁高龄的周小燕今天仍带着学生,依旧坚持给学生上课,她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终身教授,她是这样定义终身教授的,“我是终身教授,就一定要教到再也爬不起来。”所以,曾经有一位学生挺幸福地对旁人说:“我是周小燕老师的关门弟子。”她听到后,很生气地问他:“我什么时候说过你是关门弟子?”“那么,老师,您什么时候关门?”学生问道。“等我盖棺的那一天。”她回答道。

现在,周小燕的课几乎都在家里上,每天基本8小时,还要参加很多社会活动。这两年,学院不肯让她做太多工作,她还带着3名研究生和几位青年教师。然而,慕名而来求教的学生、准备开音乐会而希望她听听把关的人太多,她家里的学生练唱声还是常常持续到深夜。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稍有空隙,她会打电话给学生:“你来上课吧。”家里人生怕她累坏了,让保姆把关,拦住一些“不速之客”。可保姆刚说“周先生不在家”,她就冲出来说:“我在我在!”她总说:“人家来一次不容易。”

面对那些对登门求教者,周小燕从来不收分文。相反,她常常自掏腰包,接济生活清贫的学生,替学生代交上万元的学费,帮学生开音乐――只因那是个好苗子。如今享誉欧美歌剧舞台的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读书时经济困难,就整整在周小燕家住了两年。所以,她的学生常常会很愧疚地说,为了他们,周先生给自己孩子的时间往往很少。

如今,在国内,周小燕培育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声乐比赛擂台上夺冠捧奖的歌剧演员:廖昌永,曾一年连获3个世界最权威的国际声乐大奖赛第一名:高曼华,获北美歌剧比赛第一名;魏松,被誉为世界华人中的帕瓦罗蒂:万山红,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第一名:王作欣,我国第一位欧美声乐艺术博士……周小燕收获着幸福。

她的学生也时刻铭记着老师。张建一在争夺第三届国际歌唱家声乐比赛的桂冠时,众目睽睽之下,他一下扑在了老师的肩上。他贴着老师的耳朵,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我该怎样报答您啊。”在她的学生廖昌永心中,周小燕不仅是自己的老师,更是母亲、朋友。因此,他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在众多演唱场合,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老师,我总是想起您》。

“我连做梦都在排我们的中国歌剧!”

1988年,为了振兴中国的歌剧事业,70岁的周小燕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歌剧艺术中心,并亲自出任艺术总监。没有国家投资,不可能“有利可图”,完全是为了推动歌剧事业走出低谷,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凭着信念和意志,她开创了与各省市区院团合作排演剧目的新路。

如今,周小燕歌剧中心已经更名为上海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由周小燕教授亲任艺术总监: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授廖昌永先生为歌剧中心现任主任:美籍华人、管理学硕士韩莉平女士为现任执行主任及艺术总监助理。

说到成立歌剧中心的初衷,周小燕表示,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培养出新一代高水平的歌剧英才:组织创作当代中国歌剧:推广、传播世界歌剧名作:促进上海与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歌剧艺术的交流和友好合作。

20多年来,歌剧中心已培养出一批优秀歌唱家和歌剧演员,其中部分学员在国际、国内重大声乐比赛中多次夺冠、获奖。1998年7月周小燕教授亲率6名中国声乐选手赴匈牙利参加布达佩斯国际声乐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3人分获一、二等奖,为国争光。为庆贺周小燕教授从艺60周年、从教50周年,歌剧中心于1997年底和1998年初分别在上海大剧院、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专场音乐会。

办歌剧艺术中心不亏本,不光是因为有许多被周小燕的高尚人格和对歌剧的执著热爱感动的支持者,还因为她坚持质量第一的态度。与江苏省歌剧院合作排演《弄臣》,周小燕因疲劳过度而腿软跌跤,股骨骨折。她不肯离开剧组,坚持在南京动了手术,股骨上敲进了一根10多厘米长的钢钉后,忍着剧痛,把病房变成了演员们的课堂。

如今,周小燕歌剧中心先后五十余次与国内外歌剧表演团体合作,排演了《弄臣》、《原野》、《骗婚记》、《乡村骑士》、《茶花女》等多部歌剧,并应邀赴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美国举行经典歌剧曲目音乐会,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最近,歌剧中心还编制了培养优秀歌剧演唱人才,打造歌剧艺术精品力作,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计划,并积极付诸实施。

在为中国声乐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之后,眼下她心里的最大愿望是:在有生之年,排演一出能够跻身世界舞台的中国歌剧。“我连做梦都在排我们的中国歌剧!马上就是上海世博会,我们要拿出能站在世界舞台上、代表自己民族文化水准的一流作品来!”

对话周小燕

《华人世界>:您以前在国外演出时,会在舞台上穿中国旗袍,唱中国歌曲,您能简单谈一下当初自己的想法吗?

周小燕:穿中国衣服,坚持唱中国歌,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一有机会就传播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文化。

(华人世界》:我们很想知道,有没有外国人因为您的表演喜欢上中国歌曲、中国文化?

周小燕:在首届布拉格之春的音乐节上,我记得那次我唱的差不多都是中国歌,贺绿汀的《神女》,刘雪庵的一些曲子,《红豆词》之类的,还有齐尔品专门替我写了几首歌,比方说《春眠不觉晓》,还有民歌改编的《大河》、《杨柳》,我唱的就是这一类的歌,所以他们觉得美得不得了。

我记得吴祖光有一次回来,要寄一个报纸的简报给我,他说他到法国去出访,碰到一个法国的汉学家,他就问他,你怎么引起对中文的兴趣,成为一个汉 学家,他说,说起来也好玩,他说我曾经听见一个中国姑娘唱中国歌,我觉得中国语言美极了。那个中国姑娘就是我,那个时候唱的是《紫竹调》,他听着就觉得美,进而爱上了中国文化。

《华人世界》: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歌剧,但外国人并不熟悉这些歌曲,您觉得如何把优秀的中国歌曲介绍到国外去?那些优秀的中国歌曲的出路在哪里?

周小燕:当前我国歌唱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毕竟他们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而我们的歌剧才几十年的历史。

音乐不比绘画,曲目需要再创造,大家才能听到,也就是说,歌曲需要借助演员的表演。我们现在是在培养演员的阶段,等我们的演员成才了,我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的音乐走不出去。

《华人世界》:您培养出来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如廖昌永、张建一、魏松、李秀英等,您是如何选择学生的?您觉得声乐人才培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周小燕:我选学生首先要看他们的人品,歌手是一个公共形象,如果一个歌手的人品有问题,他又如何能用音乐教育他人。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的学生在人品上都是很优秀的。

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一些选手在发音技巧上已步入世界一流水平,但在语言风格的掌握上,在对人物剧情的理解上还是不够圆满的。歌手是要将自己理解的歌词,通过音乐,艺术化地把它传递给听众,引起听者的心理共鸣。所以我在辅导学生时,我会先让他们领悟到歌词中的意思。

《华人世界》:您教出这些学生,他们为中国是争光的,在国际乐坛上占有一席之位,如了今,一些曾经在国外的学生陆续回到了中国,看到这些,您应该很欣慰吧?

周小燕:看到一些学生陆续回国,我真是很开心。其实,舞台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他们心有祖国就行了。

李秀英现在在国外发展得就很好,成为了中国的蝴蝶夫人,每场的主角都是她,我并不会要求她一定要在中国发展。

采访后记

下午5点多钟,就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周先生家的门铃又响了,这是几位外地的学生来寻求周先生的指点,周先生丝毫没有疲惫地欢迎着他们的到来。“孩子们,快进来,外面蛮冷的。”简单的一句话像是母亲在招呼着自己的孩子,亲切又温暖。

如今,已经94岁高龄的周小燕,每天都在家中给学生上课。上午4节、下午3节课的工作量,对她来说已是超负荷了,但面对那些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孩子,周先生总是不忍心拒绝。

在周先生的家中,到处都是清新的花卉,让人满目生春。周先生开心地说,“这都是我的学生送我的。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想到我。”在走出门口的那一刻,记者看到在周先生的厅中挂着的一幅字,上面写着“春华秋实”。看着和孩子们在一起笑得很开心的周先生,那一刻记者似乎明白了她正在收获着幸福。

第8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2015年度VISA富裕人群研究报告》分析显示,在中国富人眼里,家庭、健康和财富是重中之重。有52%的富人认为给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至关重要,51%的富人希望孩子以后能出国留学,比率为亚太地区最高。而出国看病也逐渐在富人阶层形成潮流。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医院医疗资源过于紧张,医院环境与医疗服务不尽如人意。当然,理财也是要走向国际化,他们更加愿意把财富投资到海外的酒庄、股市、债券以及地产等方面。

美国有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富人在海外大约有6 580亿美元资产,未来3年,中国人的海外投资预计会翻倍!事实说明很多富人都渴望移民到美国,品味世界主流的美国文化,享受更加纯粹自由的生活空间。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需要理性。毕竟移民是一个家庭的重大规划,一步错步步错。

美国投资移民EB一5在中国市场从1993年走到今天,终于迎来涨价风波。面临已经提出的法案,即将到期的政策,申请现状以及通过率等问题,移民申请人将面临怎样的风险7子女出国有哪些误区?先留学还是先移民?本期专题为您一一揭晓。

深度解读EB-5改革新提案

除了50万涨至80万,还要堤防哪些坑?

6月4日,美国参议院委员会司法委员会高级参议员Patrick J Leahy.代表他及主席Charles E Grassley提出《促进和改革外国投资和美国就业创造》的EB一5改革,即51501提案。原法案将于201 5年9月30日到期。

此次的新提案涉及了很多关键方面,对于众多中国投资人来说,至关重要。

要点摘要

1.EB-5区域中心法案延长5年,至2020年9月3 0日。

2 赋予DHS(国土安全局)更大的权力,如涉及欺诈、刑事犯罪,或威胁公共和国家安全,该部门可拒绝或终结该申请。

3设立“EB-5诚信基金”,区域中心支付2万美金的年费,以便DHS可以进行项目和审计,在美国境内或境外侦查和调查欺诈行为。

4对区域中心和开发商的负责人进行背景调查。

5要求DHS在投资者递交申请前审核项目。

6要求向投资者披露更多信息,包括商业风险和利益冲突。

7.更严格的项目监控,以及更严格的证券法合格要求。

8.修改TEA(目标就业区)的定义,以便更加鼓励在高失业地区和乡村地区的投资。

主要条款为,TEA认定权利有州政府转为DHS,TEA认定延长到2年的有效期,增加了关闭的军事基地作为TEA,

9增加投资门槛,TEA为80万美金,非TEA为120万美金。

10.降低审批时间,通过加速商业计划审批,并且调整收费以实现有效审批。

深度解读

首先,小编要恭喜已经或能够在今年9月30日以前进行市场发售的所有EB一5项目,因为该提案虽确定了EB一5要涨价,但规定了两个例外:一是已经取得”actualproject”,也就是项目I一924预批准的项目;二是在法案生效前有预批准申请在审理中的项目。所以,从今天开始,凡是还没有递交I一924预批准申请的项目,都将会赶快递交申请。

下面,小编将从几个方面重点评论一下这个法案。

第一,新法案说EB一5要涨到TEA的80万美元,非TEA的120万美元。法案中没有明确什么时候涨价,而是按项目划分,凡是9月30日前递交或获批I一924预批准的,都不涨价;凡是没有在9月30日前递交或获批I一924的,都会涨价。但已经获批I一526的项目是不是也算为”actual project”的范围,这点还要等官方的进一步解释。另外,预计以后最低投资额每五年调整一次,不低于CPI的增长幅度。

第二,这个提案把TEA的认定权由州政府手中转移到了美国移民局手中,并且规定只能包括一个就业统计区.也就是说以后不能通过随意组合统计区来”创造”TEA了。如果哪天好地点如曼哈顿、棕榈滩、西雅图等不是TEA了,其他地区就等于是间接涨价了。

第三,以后的项目都要得到预批准才能募集投资人,美国移民局帮大家事先把下关。并且美国移民局还会派员到EB一5基金公司和项目公司进行检查,这对于投资人来说是增加了一份保障。

第四,法案没有对子女超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救方案。只有一个小方案,就是当绿卡有名额时,可以同时递交I一526和I一485,这只适用于能在美国递交I一48 5的人。因为I一485递交后,子女的年龄就基本上永久冻结了。另外,如果I一526递交时子女没有超龄,但不幸被否决了,而子女那时超龄了怎么办,法案提出只要在被否决的一年之内再投资到另一个项目并递交I一526,可以不算超龄。

第五,提高申请费,限时完成审理。区域中心申请不超过120天,硬目申请不超过120天,l一526申请不超过150天,I一829申请不超过180天。

第六,合法资金来源的证明难度有所提高。要提供7年的税单,只有来自于配偶、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母的赠予才可以用做资金来源,使用贷款做资金来源的,该贷款必须由投资人本身的财产进行担保,并由正式的银行或贷款机构发放,等等。

总之,此提案对现行的EB一5变更很大,提案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很明显,在城市里的项目将因为TEA指定方式的改变而收到严重影响。同样明显的是,如果该提案通过,运营一个区域中心将需要区域中心负责人更多的承诺。

最新EB-5数据出炉:通过率持续高位

前面看了比较难以消化的消息,现在我们来看看比较正向的消息。美国移民并不是想置移民申请人于“死地”,而是遵循一个大的规律,移民政策一受欢迎,就会迎来各种问题,相关国家调整一些利于自己的政策,也是合情合理。

6月2日,UsciS(美国移民局)在其网站上了201 5财年第二季度(201 5年1月1日至3月31日)EB一5案件递件和审批的最新数据。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下USCIS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

数据显示:

I一52 6通过率为87.80(2014年度平均通过率80.8%),经过近两年众多EB-5项目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I-526通过率基本稳定

一共收到2,309份申请,平均每月递案量为770个家庭,相比第一季度有所减少(在排期时期,加上9月30日现行EB一5区域中心法案到期的涨价压力,早一天递交,也许等于排在约40个家庭的前面)

排期压力并未减少,目前仍有13,663份I一526申请积压在案,保守估计约等于3万张签证的需求(目前每年只有1万张EB一5签证配额)

数据显示:

I一829通过率9 9.3%,但整个季度只审核了269个案件,加上第一季度的69个案件,一共3 38个案件,相当于2012—2013年的水平。一共有3,524个案件积压在案,比上一季度的上升了约14.4%(平均审理时间约10—11个月时间)。

另外,为了更好地剔除单季度数据波动的影响,小编还根据USCIS的数据做了一份新的统计以供参考目前整体的申请情况以及通过率。数据显示目前情势良好。

眼看着美国投资移民面临政策的”大洗牌”,有的人紧张焦虑,有的人东奔西走参加讲座、咨询移民机构,他们的目的导向都非常一致,就是要移民美国。可以说这其中有90%的人群都是为了改善子女的受教育环境。移民美国听起来潮流,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又有多少人会萌生误会呢?您是否也曾陷入误区?

误区一:美国投资移民=美国国籍

根据美国EB一5投资移民此方案规定,外国移民申请人在美投资或创设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商业性企业,并创造10个全职的美国人就业机会,即可获发两年期的有条件式移民签证。两年届满前90天,若移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仍存在,可申请“条件移除”,成为美国永久居民。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加入美国籍”。

误区二:美国投资移民=定居国外

“美国投资移民”是美国向投资移民者签发的一种签证的类别,当获得这种“移民签证”之后,更普遍的说法是每年必须入境两次,或是每180天必须入境一次。实际上移民局网站上的建议是不要在未申请回美证的情况下离境超过一年。但不一定要常年定居在美国。

误区三:留学毕业=美国绿卡

说到美国留学,很多人都想到去留学,通过留学毕业后在当地就业,再“伺机”申请绿卡。其实这种判断并不准确,现实中留学生通过工作签转为绿卡的,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而留学先移民则可一气消除”留美难”的困境,申请人获得绿卡后可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小编可以如数家珍。不信您看下文。

持绿卡在美国读书的九大优势

近些年,越来越多家长开始考虑先办EB一5投资移民获得绿卡,再让孩子申请美国学校。有绿卡的孩子在美国读书方方面面都占优势,有意愿送孩子去美国求学的家长们,可以及早考虑通过EB一5投资移民的方式为全家取得美国绿卡,从而为小孩以后在美国的教育和工作铺下一条坦途。

优势1:签证

通过EB一5投资移民的方式申请美国绿卡,从申请到拿有条件绿卡的时间大概是1年半左右,没有任何语言、学历、经商经验、工作经历的要求,只要解释投资资金的合法来源即可,申请成功后,全家包括未满21周岁的未婚子女均可同行。

美国留学签证,属于非移民类签证,签证官会先假定你有移民倾向。要向美国移民局提供充分的、可信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留学目的。此外,还要考虑英语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托福成绩,口语又一般的话,比较难通过面签。

优势2:学费

美国中小学全部实行义务教育,贵族私立寄宿学校除外,学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只给午餐费即可。新移民到后,在居住地的公立学校入学手续非常简单,只需出示买房或租房合同,加水电费单、电话费单、小孩接种疫苗的证明即可。

就大学而言,在美留学四年本科下来,每年的学费、生活费、食宿费、来回机票等花费起码要100万元人民币。而本地生学费仅仅是国际生的三分之一。国际生还不能申请助学金(FinanciaIAid)。州立大学或者是社区学院更会向国际生收取高额的学杂费和学分费用。

优势3:学生贷款

18岁以上的绿卡持有者可以在拿到绿卡的当年申请各种类型的学生贷款,如上美国优秀私立大学,一年的学费多达3万美元左右,当绿卡人士想读一个2年硕士时,需6万一7万美元,可申请一笔贷款。

优势4:读顶级名校

一流的美国名校,年平均录取率只有9.2%。一般名校,每年留学生招生人数约为总招生人数的5%-10%,而且面向全世界招生。以哈佛大学为例,近7年来,每年仅录取7名中国留学生;90%一95%的名额留给永久居民或公民,每年录取的本土学生在2000名左右。

优势5:奖学金

对于有意申请美国大学奖学金的国际生来说,只能和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士竞争数量极为有限的对外籍人士开放的奖学金。但对于有美国绿卡的学生来说,能享有奖学金的范围,远远超过一个外国人所能申请的。

优势6:兼职

国际生打工受限较多,只能申请校内兼职,这类校内兼职多数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而且数量有限。其次,只有获得过上述职位,取得社保号码(SociaINumber)的学生,才有资格到校外兼职。本地生不存在身份问题,打工受限较少,可以自由选择打工地点。校外兼职数量多,报酬较高,工作内容丰富。

优势7:医疗费用

留学生高昂的医疗费用只能通过商业保险或自付费用的方式承担。而持绿卡者的医疗费用大多由社会保险承担,而且父母可以随时陪伴在身边,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优势8:就业

持有美国绿卡在美国工作是不受限制的。而留学生在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与美国学生处于极不平等的竞争地位。美国政府有专门的机构免费为本国人找工作。

优势9:留美工作

留学生在美完成学业以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身份问题。美国F一1学生在毕业之后有一年的OptionaIPracticaITraining(OPT)资格。如果学生在毕业后60天内仍未申请到OPT,那么必须离开美国。

拿到OPT签证后,寻求一份工作,再由雇主出面将F-l学生身份转为H一1B受雇身份。持有H一1B签证后,申请人可以边工作,边申请绿卡。一股周期长达6—7年。而申请H一1B工作签证的通过率每年不到一半。

美国每年发放14万张绿卡给职业移民,任何国家的公民通过职业移民获得绿卡的数量不能超过总额的7%,而中国公民每年申请职业移民美国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所以许多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即便在美国找到工作,由雇主赞助申请绿卡,也要有漫长的等待周期。如果留学生在美国完成学业后,6年的工作签证用完仍未拿到绿卡,只能无奈离开美国。

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留学生毕业归国人数逐年递增。而通过EB一5投资移民取得全家绿卡的申请人子女,早已解决身份问题,可以合法定居在美国工作或继续深造。

以谁之名申请美国绿卡?如何精明申报美国税务?

近年来,美国EB一5投资移民成为不少国内高净值人士为全球资产配置、子女教育规划及跨国经营投资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但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如何实现”美国梦”,拿第一步申请来说,也是有学问的。 案例1:

X先生是一名企业高管,他的妻子是个全职太太,育有一子。为了孩子将来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决定移民美国。考虑到×先生的工作,只能留在中国赚钱,让太太陪同孩子到美国读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以谁的名义申请绿卡好呢?

分析:一般而言,中国,美国在夫妻间的赠与上没有太多限制。通过夫妻赠与,让移民美国较有利的一方取得资金后再以投资移民的方式取得美国绿卡,一旦申请人被核准通过,就会有全球课税的问题。因此要考虑申请者资产与所得的状况,再来决定夫妻哪一方提出申请以面对日后课税的问题。

结论:若以X太太身份申请绿卡,将可避免以X先生名义申请移民所面临的其在中国的所得必须缴纳美国所得税以及美国境外银行账户等披露问题。日后若×太太取得公民身份,X先生和子女可以采用依亲方式申请移民美国。

绿卡到手后,最初的兴奋和激动已慢慢平静,适应生活迫在眉睫,不少新移民表示”水土不服”一一如何应对美国繁杂而叉不得不面对的税务问题?

案例2:

就前面一个案例分析,×太太和孩子已拿到美国绿卡,当每年要进行申报所得税时,没有拿绿卡的X先生在中国的收入需要申报吗?

分析:)(太太在进行申报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将X先生视为美国的税务居民,申报夫妻全球所有收入和资产。优点是这样报税明确、方便,以“已婚联合申报”,税率较单身者也优惠。缺点是可能要多缴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务必要有另外一位法律上合格的亲属,并且符合其他检测,才能有资格以户长身份报税。

第9篇:和美乡村定义范文

关键字: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反规划

为了说明当今景观设计学的现状,文中将就环境问题、文化问题以及精神信仰等一系列内容展开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事关生存、事关文化身份、事关归属感,事关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而景观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媒介。

景观设计并不是产生于园林艺术,事实上,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位渔夫划着小船经过一条两岸开满桃花的小溪,偶然发现了小溪源头处隐藏于山后的桃花源。这里被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内有阡陌交错的良田美池。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人间净土,这里的人们像一家人一样幸福地生活,老者健康矍铄,幼童也怡然自得。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食、美酒热情地款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现在,桃花源几乎成为了“美好生活”、“优美环境”的代名词。

1、桃花源:告诉你们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

我们相信在当今的中国依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郊野。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积淀的产物。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们在农田耕作、灌溉、粮食生产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的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美丽,而且还具有生产力。这才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即“生存的艺术”。

5000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频发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埋葬了村庄、吞噬掉了无数的生命。后有大禹,因能巧妙地利用土地,并与洪水为友,他被推举为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第一位君主。而这种相地和与洪水为友的能力正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以及本质。景观设计是一门融生存的艺术和君王的治国之道于一体的艺术。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教会了人们如何耕作、如何确保土地不被侵蚀、如何选择粮食生产的适宜之所。许多人都知道这就叫做“风水”.“风水”是一种中国的占地之术。在中国,“风水”一度非常盛行,它在相地方面十分有用。风水其实就是前科学时代的景观规划:在何处建立城邦,在何处修建祖先的坟地,诸如此类。

在风水的指导下,在这门“生存的艺术”的指导下,桃花源诞生了。100年前、也许200年前,一些西方人来到了中国,传教士们把当时田园般的中国描绘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在这里,天地、人、神交融。但不幸的是,我们自己却不懂得欣赏这种真实纯净的美,因为这种田园情趣被视作下层文化。在这些被视作底层的劳动人民手中,诞生了平常的景观。但是在许多人眼中,这种田园景观却过于平凡了。

2000多年来,上层阶级的贵族以及官宦学者们在园中堆砌假山、摆弄花木,试图创造出一个供他们玩乐的桃花源。这种虚伪、造作的“艺术”被人们尊崇为园林艺术。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名园里,没有了农田,没有了生产价值,可以说它不具备任何实际的功用,但是它竟然却被人们描述成了桃花源。很遗憾,沉醉在园林艺术里的人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真正的景观是什么样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所谓的园林艺术本身,加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把园林艺术比作“裹脚艺术”,貌似精致美丽,但实际上这种“艺术”是不自然的、不健康的。

50年前,佐佐木曾说过:“景观设计学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上。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艺术”。不幸的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子外,过去十几年中景观设计学都朝着后者的方向发展了,中国和世界都如此。在建立明日之城的过程中,风水树丛被从神圣的地方连根拔起、移栽到了大街上,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我们试图建立当代的桃花源,而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建好新的桃花源,就连我们本来拥有的真正的桃花源也正被我们一点点地破坏了。毫无疑问,我们在找寻桃花源的过程中迷失了,所谓的“园林艺术”在误导着我们的方向,我们丢失了真正的桃花源。

2、关于桃花源的消失:景观设计学界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桃花源消失了,无数的挑战摆在了景观设计学面前,事实上不仅仅是景观设计学,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桃花源正在消失,对于我们的专业来说,对于所有设计类的专业来说,我们目前主要面对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即是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第二个挑战是关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如果我们失去了文化身份,那民族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三个挑战是“精神家园的丧失”。随后我会向你们具体阐述我们是怎样丢掉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的。

2.1第一个挑战:我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吗?

未来的20年中,我国的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会移居到城市中(现在的城镇人口水平为40%),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1%,这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总和。现在,我国662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100个中国大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单就北京而言,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每年地下水水位都会下降一米之多。

所以,我们能够幸存下来吗?

所有的这些情况对于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是7%,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为此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每年因环境衰退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7-20%.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而且可能亏空了很多。不久前一场不算太大的暴雨就让整个北京城的交通陷入瘫痪。车成了水中漂浮的船。但是在同一时间,圆明园里的船却陷在泥土里动弹不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不合理的规划实践造成的。而景观设计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坚,因为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在景观层面上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景观设计并没有站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

因为单一的目的,生态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我们的“所建”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所需”。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几乎个个都有这种大尺度的广场。我们不需要这么大的广场,这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我们砍掉了本地的乡土树种,种上了昂贵的异国花木,铺上了花费惊人的草坪。它们每年要用掉大量的水,其修剪整形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生存问题、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2.2挑战二:我们是谁?

我们的文化身份是什么?抛开对于我们往昔辉煌帝国的崇拜,拨开今日西化的迷雾,中国的文化身份是什么?穿着西服的秦始皇,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所以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谁?

80年代开始,中国处于快速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中,中国面临着文化归属感缺失的危机。以前中国的文化身份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事实上,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建筑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这些遗产其实都是皇权下的封建帝王文化的产物。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遗产是否还能够代表当今中国的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的危机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普通民众和我们的市长。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我们努力建立自己的身份的过程中,我们彻底地丢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因为我们总是试图模仿一些“人”,我们在通过城市的整形和美容来实现这种“人”的身份。

城市景观的第一种整形手术:伪装成古代的西方大帝国。同样的轴线,同样的罗马柱廊。我们试图效法罗马帝国的气派,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第二种整形手术即是模仿古代中国的王公贵族。我们甚至把这紫禁城的东西照搬到了现代的城市市,我们试图找回往昔帝国的辉煌。我们模仿着清朝、汉朝、唐朝……但是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崭新的世纪啊。

在第三种整形手术中我们试图模仿的是现代西方帝国。在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里,人在这幢巨大奇异的建筑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其巨大的建造成本也可想而知。我只想说这是秦始皇的心态,却是西式佯装。当这些人以这身装扮、这样的心态俯瞰着整座城市的时候,他们也许忘记了还有多少普通民众在勉强过温饱的生活。

2.3挑战之三: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的中国变得强大、富裕了。但是这些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祖母曾经告诉我:一颗树慢慢地长大,会成为精神,精灵会寄居在渐渐老去的树中。同样,虫鱼鸟兽、山水花木也会成为让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

我们的父辈们修建庙宇,用以表达对赐予我们幸福安康的祖先的敬重。我们一贯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因为这些信仰,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意义。

但是现在,所有的一切面临消失的边缘。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寄托。过去的十几年中,已有四千万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两百万的速度增长着。他们心灵的寄托在哪里?哪里是他们精神的家园?

前科技时代的人们就是靠在“风水”上累积的经验营建出自己的住处。但是,看看现在,因为控制洪水的需要、单纯的工程做法、仓促的城市化进程,河流被渠化了,灵秀的景观也随之消失了。

与此同时,物质主义席卷了中国大地。暴发户们、还有部分不法官员疯狂地聚敛着自己的财富。去年中国前一百位的富翁中竟有51人之多是房地产界的巨头。

上述这些就是我们现在和未来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生存、环境问题,文化身份丧失问题,还有就是精神家园消失的问题。

3、在新的世纪里重归桃源:当代景观设计专业的使命和策略

现在到了景观设计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了。天将降大任于景观设计学。

我们应该如何重建桃花源,即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挑战。其实,重建桃花源不仅仅是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城市规划、建筑学也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1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

那么,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

要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保护和重建农业时代的“桃花源”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我们应该在新时代探索新的桃花源,建设新的桃花源,这才是时下景观设计学应该做的事情。

“景观设计学是属于未来的学科”。这句话是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主席马莎发亚多说的。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好了,未来才会属于我们。

5000年前,面对洪水,大禹学会了如何和洪水做朋友,因此,他成了君王。

150年前,奥姆斯蒂成功应对了来自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缺失的挑战,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学。

50年前,面对美国出现的严重生存环境危机,麦克哈格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方法。

未来景观设计学的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如何让自然、人、精神重归和谐。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因为如果你可以成功地解决出现在中国的问题,那么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的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3.2为什么是景观设计学呢

为什么是景观设计学能应对上述挑战呢?因为景观是一个媒介,通过它各种自然的、文化的、精神的过程相互作用,它是一个聚集、协调三者关系的可操作的界面。

卓越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学将会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遵循“放眼全球,立足本地”的箴言,而景观应该是“本地行动”中最为可行的。

景观设计在重建桃花源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此时也是在中国建设新的“桃花源”的最佳时机。

3.3我们的战略

那么我们具体又要怎么做呢?我们怎样才能不负使命,通过种种规划设计手段保护、重建人与土地、与精神之间的种种联系呢?

3.3.1第一个策略就是恢复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

首先,如果景观设计学将自己定位为保卫人类安全的利器,重建人、地、精神之间的关系的纽带,那么景观设计学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景观设计学应定位成“生存的艺术”、具有大禹一样的治水能力的艺术、大地景观规划设计,而不应被定位成一门娱乐性质的造园艺术。

“不要和我们谈论你们的花园。不要问我们关于你家那该死的玫瑰花的任何问题。我们将要告诉你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这是麦克哈格50年前说的话,今天这句话依然正确。

回想三年前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和两年前发生的新奥尔良的卡特里那飓风,触目惊心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仍然需要“生存的艺术”。不管是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还是现在的美国——在这个最为发达的国度里,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依然无助。故此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自己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作用。

但是目前这门“生存的艺术”却在被单一目的的工程所替代、并在装饰性的城市和花园中沦落了。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泛滥区修建这座城市(山东菏泽),那时的城市里,水网密布,有近一半的面积是水塘,水涝可以友善地被包涵在这个城市里。但是渐渐的,我们的城市设计师、我们的城市规划师却忘记了这些。于是今天这个城市完全变成了工程化的景观,水塘被填区,稍有大雨,水涝成灾。为此,我们现在不得不忍受自然力带给我们的种种惩罚。

3.3.2第二个策略就是我们必须立足乡土,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

说到乡土,我指的是每天大部分人能够接触到的平凡事物,我反对盲目的豪华和异国情调。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重视普通人的生活需求,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可信的、真实的普通事物。土地本身就有自己独特的美。

中国从第一个皇家园林开始,异国风情和奇异空洞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园林中,而这些事物与周围真实的环境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氛围大相径庭,当然这种“移植”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其它国家的园林中。

席卷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美国,但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城市美化”传统,这场城市美化运动不过是中国园林和贵族式的收珍猎奇癖好的延续罢了,宋徽宗当年大搞“花石纲”,结果葬送了中原大地,慈禧太后大建颐和园,结果同样导致了大清领地的丧失。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城市在寻找无意义的风格,无意义的形式以及奇幻的异国情调中迷失了方向。

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重拾在处理旱涝、滑坡、土地耕作、食物生产方面的种种技术和艺术,以及重建文化身份、精神信仰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必须重归土地、真正的土地,重归真正的景观。

3.3.3第三个策略,“反规划”途径

将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底,景观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

在应对时下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景观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而势不可挡,传统规划模式的种种弊端越发明显,于是,“反规划”的模式出现了。何谓“反规划”呢?“反规划”的意思就是:在城市空间发展计划制定之前,就必须通过识别、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或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景观基底在保障生态安全、保护给予我们文化身份和精神寄托的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考虑生态基础设施。这种扩张模式正肆虐在我们的国土上,事实上我们应该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颠倒过来。在中国未来,每个城市都将扩大三倍以上。所以我们必须在城市扩张之前就构建起生态的、文化的、精神的基底。

在我们对台州的规划里,城市发展将在生态基础设施这个限制性的钢性结构上进行。宏观尺度上来讲,我们要通过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来定义总体的城市景观格局,即在什么地方进行“不建设”。中观尺度上来讲,我们因该明确生态基础设施的具置、控制范围等内容,即确定如何进行“不建设”。微观尺度上来讲,我们应该通过更为详细的景观设计,使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深入城市机体的内部,我们的后院也能因此受益,你甚至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见到从山里面下来闲游的小狐狸。与此同时,洪水、暴雨也可以从容地从你家的后院汇集到地表水网中,再从地表水网进入整个生态网络。这就是有关生态基础设施的想法。

我们分析了海潮淹没情况,由此制定出的防洪安全格局。不管怎么样洪水都会发生,为什么我们不给洪水提供一块任容其泛滥的场地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为生物提供安全的迁徙繁衍通道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文化遗产网络呢?在这个文化遗产网络上,人的精神找到了可信的寄托。当然,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游憩格局,让我们的后代能自由地行走在绿色的土地上。所有这些都必须先于城市空间扩张计划建立起来,所以这种方法就叫做“反规划”。

我们把景观安全格局叠加起来,就得到了这张生态基础设施综合成果图。生态基础设施区域以外的地方是为城市扩张预留的,你可以在这些预留的区域里面修房子、搞建设。我们有了生态基础设施这张“底”,那么城市扩张就能依“底”画“图”了,这个画“图”过程将是有章可循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

通过“反规划”,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程序都应该倒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再造我们的秀美河川,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与大地母亲的精神联系。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策略:把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