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技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科技;传统美术;继承;剖薪
多少世纪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绘画、雕塑等形式是美术创作不可动摇的表现基础,是作为记录形象的最佳手段。美术与画笔从来就好比鱼水关系不可分割。西方美术史更是在很长时期把模仿客观对象的古典写实主义技巧作为表现主导。
然而,这种以笔为创作媒介的表现方式保持到19世纪却受到严重的挑战。1826年,法国人普斯用曝光法拍下了人类不用绘画而用阳光得到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摄影像一棵大树,根植于科技的土壤,在艺术的春风雨露中发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而蓬勃成长起来。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仿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的无力!”就连写实主义优秀作品《父亲》也不可幸免地被人评为“给人的感受不过是一张比较精彩的写实照而已”。不可否认,摄影作为l9世纪新的艺术创作载体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它以其丰富的造型能力成为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给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那么真正造成传统艺术家们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的,则是一百多年后电脑美术的诞生。
20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技术发明是计算机。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在短短的50年阃,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广泛深入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当然包括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电脑美术因此应运而生。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外围配套设备为主要工具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它能取得普通绘画工具和摄影无法取得的无以伦比的绝妙色彩和魔术般变幻无穷的形式,而设计速度却较传统美术创作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从Photoshop到Corel Draw,从Auto CAD到3DSMax。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你可以轻点鼠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随心所欲变动,也可以在几尺的荧屏前创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可以既不用胶片又不用冲洗得到超现实数码影像,还可以抛弃纸笔创作模式给小朋友献上精彩的《玩具总动员》……。总之,你所想表现的内容和东西,几乎都能在电脑里数字化生成。古人把对再观美好事物的愿望寄托在马良的“神笔”里,而电脑美术似乎将他们当初的梦想变为了如今的现实。因此,电脑美术一产生就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正当人们沉浸于“网络伊甸园”充分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艺术创作乐趣时,一部分人却产生了忧虑和迷惘:面对“摄影昔冲写实绘,电脑今震抽象画”的现状,真不知传统艺术殿堂还能挺立几时?电脑美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否会令21世纪的传统美术工作者失业呢?长期以来形成的纯美术的各种门类是否会逐步消失而被新生的电脑美术所替换呢?这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当前的艺术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这是当前美术工作者和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无法回避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碰撞,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相对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正视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电脑美术的产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它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设计的质量、设计效率和设计自动化水平,而且大大拓展了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段,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效果。各种艺术设计门类——广告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一都因电脑这一媒介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突破了自己那门艺术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显身手,使现代艺术设计以纷繁多姿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艺术家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屏前讨论设计方案,观察任一角度的设计效果,欲将设计方案缩小、放大或转换角度,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同时还可通过修改设计方案的各种参数来随意修改设计方案并选出最佳设计效果。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说:“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别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计算机使艺术家们如虎添翼,增添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电脑艺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对艺术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给传统绘画带来了好处:它既可以综合各种创作素材,又可以对比各种色彩,还能够突破传统的技法。随着艺术软件的不断开发,这种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伴随着大艺术时代来临的,是艺术院校教育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受传统学院派绘画影响很深,就连不少设计学科也一直沿用绘画绘图为主的单一训练手法。网络艺术的兴起使我们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统一的教育观作为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李政道博士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新世纪将唤起人们对科学与艺术综合创造力的认识,在其相当丰富的土壤中达到美术创造探索的高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才能不仅扩大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这一本质课题上去。因此,作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学子,无论立志成为设计师还是纯艺术工作者,都应当学习、了解和能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大众文化生活服务,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跨界服务演化 影响要素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15-02
一、引言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此背景下,科技服务业的跨界发展被看作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主要从价值主张与价值链等多方面创新实现业务、行业与功能等多方面的跨界,不断调整其资源组织方式与组织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基于实践调研,考虑网络环境,对现代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转型演化的影响要素研究可分为产业外部影响因素和企业内部动力机理两个方面,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扩散效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与政策等因素属于外部影响要素,而企业或产业的效益追求、竞争与合作压力及企业能力等方面则属于内部影响要素。外部因素是跨界演化产生的前提与环境,是跨界演化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真正的动力因素;内部因素即企业主体互动行为才是服务跨界演化实现的真正动力。本文在分析这些影响要素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进一步确认了这些要素对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的影响。
二、产业外部影响要素分析
产业的变革与创新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外部环境分析,选用经典的PEST分析,将分别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角度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1.政治环境。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的关键动因是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促进。在特定的条件下,政府管制的放松使得不同的产业、企业或机构之间进行合作提供服务,逐渐走向跨界融合。当前,中国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明确其重点发展方向。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结合实际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直接或间接推动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成为科技服务业跨界发展的外在主要动力之一。
2.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是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的外在直接推动因素。新经济环境下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使得科技服务业的相关服务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压力,这成为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科技服务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并且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资金渠道等因素均为现代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社会与文化环境。伴随着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习性和偏好的转变乃至居民价值观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对科技服盏目缃缱型产生了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往往追求更加快捷方便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消费方式。网络效应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即产品价值会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效应是一种消费者规模经济。在这种效应的带动下,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提升了互联网产业和传统科技服务业的融合速度,不同科技产业内的企业不断进行业务与运营方式的创新,促成科技产业间的交叉融合,科技服务业的相关业务也随之变化,最终实现跨界演变。
4.技术环境。技术创新是跨界演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创新逐渐打破行业壁垒,使得产业边界逐步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跨界融合现象的发生。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及技术的扩散效应为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带来了机会与挑战,也对现代科技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科技服务企业寻求新的服务模式以满足创新与创业服务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服务的跨界融合。
三、企业内部影响要素分析
企业内部动力机理是其实现跨界演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竞争合作压力、效益追求、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五方面分析科技服务型企业跨界服务的内部动力。
1.竞争合作压力。当互联网技术逐步开始向传统科技服务业渗透时,由于对互联网领域的熟知程度较低,再加上成本最低化的内在驱动,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便在竞争中产生合作,这种稳定的交易关系有助于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组织效率,科技企业间的资源互补以及知识传播更是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最终实现共赢局面。企业对利润及竞争优势的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益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是科技服务交叉融合兴起的主要动力。
2.效益追求。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以往大批量、标准化的经营方式将被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方式所取代。因此,在企业战略中,范围经济取代了规模经济,再加上范围经济本身就意味着采取生产或销售多种相关联产品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同科技产业中的企业为追求效益而通过研发与开发的扩散效应分摊生产成本,通过提品的多样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引导顾客消费习惯实现行业跨界转型,最终对整个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起到推动作用。
3.企业资源。企业资源是传统企业战略决策的物质基础,将其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总和,又可以划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科技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其主要表现为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例如处于垄断地位的科技企业便是很好的证明。科技服务型企业依靠其本身的科技资源基础,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为其跨界演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科技服务型企业的人才储备往往也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对于科技金融企业来说,现有资金是其重要的企业资源。
4.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指通过整合配置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涉及到财务、生产运营、营销、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显然,企业能力是科技服务型企业实现跨界转型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财务状况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是科技服务型企业实现跨界演化的前提,良好的运营水平、劳动效率以及生产水平是企业跨界演化的基础。而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则是科技服务型企业跨界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且也是决定科技服务型企业选择演化途径的重要参考因素。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环境下,整合资源的能力成为业务交叉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如科技金融企业融合资金与使用资金的能力对于其跨界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企业家精神。科技服务型企业商业模式跨界演化是一个高风险和具有挑战性的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远见和魄力、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企业家精神具体而言包含创新精神、洞察力、协作精神和冒险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推动决策的最主要动力,而协作精神则能很好地统一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为演化成功保驾护航。只有企业家具备以上精神,企业才能不断发展,这一因素也是科技服务型企业实现跨界演化的必要条件。
四、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现代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演化的影响要素,选取了科技服务企业、创新创业人员、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员等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61份,其中有效问卷145份。问卷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被试者年龄、行业、学历及职称或服务分布比较均匀,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全面检验每个要素的被重视程度,根据文献综述,共设计了15个问题,并采用了7级量表来衡量(1表示非常不赞成,7表示非常赞成)。针对科技企业外部与内部影响要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文中所提炼的四大产业外部影响要素和五大企业内部影响要素均得到了调查者的基本认可,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环境影响因素为现代科技服务业的演化提供了前提与保障,企业面临的竞争合作压力和对效益的不断追求是其采取商I模式跨界演化的主要动力,企业的关键资源、关键能力以及企业家精神更是整个科技服务业跨界演化的先导和决定性因素。
五、总结
服务需求等外部要素及产业自身发展等方面因素直接影响科技服务业的跨界模式及路径,科技服务型企业跨界服务的成功转型与政策、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部因素为跨界演化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机会与环境,是跨界演化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真正的动力因素,内部因素即企业主体互动行为才是服务跨界演化实现的真正动力。在互联网经济下,科技服务业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树立跨界的理念,提高跨界整合的能力,推动整个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2015BAH18F00/2015BAH18F01,2015BAH18F01-03)。]
参考文献:
[1] 陈立枢.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0):95-98
[2] 刘开云.科技服务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149-153
[3] 夏毓婷.服务业跨界融合的特征和形成机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3-128
[4] 谢泗薪,张志博.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攻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6(3): 55-61
[5] 张清正,李国平.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5(7):75-93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农业是科技化农业,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实验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依靠技术培训和推广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能。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高度密集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于60%;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达到12人以上;全国每公顷农机总动力要达到9千瓦;有效灌溉率达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瓶颈。从保障食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看,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全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通过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以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比在2/3以上;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播面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外部投入的化肥、农药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外部投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从保护生态环境看,一方面,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种植业上化肥和农药的不当使用以及养殖业上畜禽粪便的排放也会产生污染。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因此,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体系,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创新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农作物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万亿斤大关,今年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8年增产。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份额。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看,在国际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农业的外向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随着出口的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也随之增加。为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需要
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我国农业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开辟农业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一)转变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把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进行基础性研究攻关。同时,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金,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维护我国农业安全。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因此,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优化投入结构,从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农产品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1.加快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技术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农业技术集成化强调的是多项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它既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过程,不但包括原始创新,还包括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也是一个集成配套应用的过程。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当前,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目标,协调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加快实现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或全过程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创新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根据农业发展的变动趋势,紧紧围绕农业的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批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的装备设施。要强化农机农艺的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既可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或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涉及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与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相辅相成,同时又可以成为农业发展的独立支持系统。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约1/3的乡镇和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转化时间较长。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
1.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建设。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衔接和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多元化。政府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科技创新收益提成等形式,激励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个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2.加强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管理机构可以定期向农民征集科研项目,实行“以需定产”。农民或村民组织提出农业科研项目后,由农业科技管理机构面向市场,通过投标选择科研单位,科研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银行贷款等渠道解决。
(四)加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不断壮大乡村科技队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数量大,受教育程度低(我国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更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收入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条件和收入,所以,农村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很多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是老弱妇孺。因此,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以及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低。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对建设现经济问题研究韩永廷试论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代农业造成很大的阻碍。农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大多数农技人员长期在本地工作,缺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出现了专业技术与本地产业不对称、知识结构老化和断档等现象,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专项经费,解决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问题。根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重点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和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壮大乡村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五)创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
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培养科技帅才,发扬团队精神,构建以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开发体系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以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2.建立农业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制度。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3.完善农业科技立项机制和专家负责制。坚持课题项目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探索课题项目的公开公示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构建透明、高效的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公信力。继续推行和完善农业科技立项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强专家信用管理,维护专家的权威。
一、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是集图像、文字、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集中了各种教学媒体的优点,使表现的内容更丰富,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眼、耳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了理解能力与记忆容量。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说明的问题进行形象处理,给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能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更易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图的张贴等,常常会占用课堂不少时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出示,不仅可以把知识形成的过程直观、生动和快捷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教学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
二、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学习方式
1.有利于发扬民主,增强团结协作。发扬民主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能方便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各研究小组自行制订计划,讨论方案,通过光盘、书籍、因特网收集整理资料。由于学生自己制订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和提高,能促进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还制作出网页或演示文稿作为研究成果展示汇报,而制作网页和演示文稿的过程本身又是一次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人机交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功能,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媒体信息,使学生获得和理解认知,它还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开展自主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为学生构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网络环墙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与进度,选取相关内容加以学习,能体现出因材施教、个别发展的原则。如,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训练时,出示右面的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学生练习时,可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课件对图形进行割补、旋转、平移等变形,然后求解,学习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自己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通过网络把各自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交流共享,运用这种方法解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路,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发展了个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
1.充实了传统直观演示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演示,能更好地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设良好的情境,图文并茂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理解规律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理解。
2.为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创造了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的、开明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变革。
3.结束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是一种自己导向的系统。
四、现代信息技术活跃了师生的互动方式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哲学;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1-01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提升,整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关于哲学的难题,但相较而言,哲学比科技落后了太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其使用缺乏限制与监管,从而导致了被滥用,带来了许多风险。所以,研究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思想建设的全新需求,让哲学跟上科技的步伐,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较好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国策有着重大意义。
一、科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
我国社会的进步过程就是科技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进的过程中,人们依赖聪明的头脑解决了众多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科技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和哲学两者之间最初的相互联系出现在当代科技的萌芽期。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最为关键的要素,但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主要功能就是规避那些漫无目的的、难以理解的的方法去探究科技。科技的快速进步同样能够为哲学的探究打下极为夯实的基石,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科技手段在多个行业的广泛使用,我们以哲学所特有的对比论证的思考模式为指导,打造出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为老式相机创造生产出了智能控制系统。对那些具有科技性质的方式就是大家一定要认真弄清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一种科技手段是不是被大家所熟知,在全社会中广泛使用,不应该限制于原因与结果的关联。普遍来说大家所知道的科技手段的方式就是利用整合使用的知识,将理论作为没有限制经验世界的网络,使用具有科技性的独有的言语使得自己的叙述变得完整,使得自己的讲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真理。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一)道德哲学就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开始的地方,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有关道德的哲学进行了探究。但最初的道德哲学仅仅是为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家对于道德哲学的探究愈加深刻,并逐渐拓展到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联上。因此,人们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状况之下,要把维持住人们的不断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将协调人类关系的道德哲学变为大自然中行为规则的总称。科学哲学对道德的支持,就是其对于和哲学有关的问题的看法。名为波普尔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规则的核心,否则其不能称之为一种学问。哲学是和科学最贴近的科目,寻求真理是持续不间断的,与此同时还应随时保持警醒。伴着科技的进步,大家的生活方法与区域出现的变化。大家都在找寻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当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对大家的设定了全新的道德规范,某些全新的和高科技有关的技术还在出现。当代伦理学也是以伦理学为基石,对时机出现的难题而说出处理的全新的理念。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是明确核心理论,普尔所提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与牛顿均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行业,它的理论主要是述说,所提出的是方法论而不是认识论,是对人们传达与记录讯息的属性的区别。某些人所提出的论点能被接受,主要是由于这都是构建在一定程度所具的可错性的基石之上的,阐明了人们目前所了解的东西,已可以改变大自然。
(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予人类全新的想法。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许多社会体制的构建是科学进步的关键。首先就要提升对于科技的立法,维持科技的进步,用强硬的方式束缚大家的行动,用独特的手段鼓励并约束自己。法律是不是利于实行,决定于道德心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法律有着根本性含义,增强科学的立法很重要,大家要使用法律的方式来确保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三)辩证的来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讲《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录像,其内容是沙尘暴对人类的袭击,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近50年来我国沙尘暴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加,近年来尤为严重,已由西北、东北、华北继续向南蔓延,2010年华南地区出现特大干旱。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这种现象又会引起哪些后果呢?学生的思维随着录像和教师的提问很快转入到探索沙尘暴的前因后果之中,讨论热烈,争相回答,气氛很活跃。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中理论性较强的、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讲《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我利用了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在欣赏时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信息传递中,学生能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使其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把握好教师、学生和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把握好这三种关系: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协调两者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课件或布置教学任务,而应加大对课堂的把握力度,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充分融合。让现代的教育技术在情景创设、重难点突破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完全代替老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2.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视了实质
在内容与形式这个问题上,刚开始制作课件时,教师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选材应适当、典型,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好音效、动画使用的度。在制作过程中,哪些内容是一般性展示给学生看的,哪些是要重点强调的,哪些是创设情境、制造气氛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
3.不能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无所不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但同时,也有一些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无所不能,只要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事实上,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有生命力的学生,因此教学中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线性代数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49-01
现在,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由:(1)行列式;(2)矩阵;(3)几何向量;(4)维向量与向量空间;(5)线性方程组;(6)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7)实二次型;(8)空间曲线与曲面八个部分组成。
一、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线性代数教学中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单一,各学校的个性不明显:课程教学的模式大体相同,但是其实授课能容不一样;第二,教学授课内容受实际教学环境影响较大,与工科实际问题的结合力度仍然不够,教学的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简单的课程放不下,难的课程没有讲解透彻。第三,学科教材良莠不齐,教材编写者对这些大学的教学状况关注得也不够,教材有的不适合教学,反而适合学术研究用;第四,教学中的应用性没有很好的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第五,与时俱进做的不够,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力度不够,缺乏改革。
二、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思考
第一,线性代数课程应该注重和计算技术的结合。在教学中应用课件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趋势,但是个别学校硬件设施达不到或者老师水平不高或者其他的原因,使多媒体授课很难推广普及,在今天计算机广泛使用的时应增设这一方法。同时可以在教学中添加使用软件应用,特别要重视使用。软件使用的介绍力求简洁实用,不必讲得太过于繁琐,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实践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显得更加规整,体系性一目了然,同时也要注意板书的书写,这一步对于引导学生做题思路很有效果。
第二,线性代数课程要注意实际应用,满足大多数学科的需求。这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将一些平时中遇到的问题,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进行分析,需找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亦可以把这些引入到数学实验,很多学校都有数学建模比赛,大家可以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智,参加比赛,拓展知识。
第三,最近几年,传统教学内容的变化较集中在行列式与矩阵的秩这一类,要改革教学内容。我自己比较赞同循序渐进的教学顺序即:先讲线性方程组,之后讲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简单的矩阵分块计算,可逆矩阵等,用矩阵等价标准形的唯一性,定义它的秩,再介绍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以及方程组解的结构,进而讲解行列式,再展开介绍向量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似、对角化)以及二次型,最后讲解空间解析几何部分。一个好的教学顺序,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习。
第四,要充实线性方程组解法。传统的教材只给出线性方程组有无解的判定准则和有解时的解的结构及解法,无解的线性方程组这方面都没有提及。事实上,在实际问题中是会遇到无解的线性方程组可以有最小二乘解的这类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没有涉及这部分,我觉得这一块补上去应该比较好一些。这样,既完备了线性方程组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也对实用有利。
第五,可取的做法是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结合。事实上,一般性的专业没有几何课程,解析几何的内容不是放在线性代数中讲就是放在微积分中讲,两者侧重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关向量、直线与平面和线性代数结合很自然,对代数与几何的融汇,相互影响是有利的。对于曲线与曲面部分,分析与代数的侧重点是有些不同,但并不矛盾。弄清二次曲面的方程对重积分积分区域的确定也有帮助,不足的是曲面的几何直观会有所削弱;在代数中不涉及极坐标。但是国外线性代数教材一般都注重代数与几何的关系,这是很大的区别。
第六,线性代数与很多数学分支都有联系,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这方面我们做的要差一些,平时的授课中我们注重的是讲授线性代数的理论知识,很少去结合其他的学科讲解,更不用说去结合具体的应用领域了。
第七,线性代数的需要进行普及推广。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一般大学的教学而言的。现在一般本科大学的线性代数课一般学时较少,学生整体素质也相对弱一些,按照重点大学的知识授课是不行的。但这些学校的学生一般人数不少,因而有一个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线性代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能只能是将“线性代数”通俗化,即简单化。对一般本科的学生我看主要是让他们知道矩阵及运算、逆矩阵、矩阵的秩、初等变换、如何解一般的线性方程组(不包括基础解系)、行列式计算就可以了,重点难点书本后期的知识就不要讲解了,搞好教学的关键就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要来组织教学。
第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注意在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把线性代数这一学科和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线性代数是基础性学科,注意授课内容的掌握,区别对待授课的学生群体,对授课的次序要好好把握,内容上循序渐进,对学生分专业对待,还要注意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整理好课件便于学生更好的复习,要充实授课内容,要和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讲解,在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和其他的学科一起应用。结合实际情况教学,讲师们注意交流沟通,尤其是和相关的学校进行学术的交流,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学术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对本科生的教学要和研究生的区别对待,本科生的授课内容一般化,研究生的要加强力度,一些难点加深讲解。我国线性代数教学与国外教学理念及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路的普及,线性代数这门课的重要性显得更加明显。线性代数已成为本科工学、经济学各类专业的必修课。要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之能够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雪家雄.中外大学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N].数学教育学报,1999.
[2]郑国萍.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A3).
[3]李炜.浅谈工科线性代数的教学[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4]谭瑞梅,朱云.工科“线性代数”课程改革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5,(06).
关键词:科技进步;创新;物流管理;措施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现代物流管理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入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的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由于对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此外,人口的增多使得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样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积极地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这样一来就为现代物流进行绿色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促进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中人力、财力、物力三者的有机结合。管理者也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对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从合理、高效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说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物流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渡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正是因为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得以完成的。首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方式的出现,要想使得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也出现了电子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商务,这些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都有利于现代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促使他们创新现代物流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优化现代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
要想使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如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在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知识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开展“管理竞赛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对管理水平进行积极的创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此外,企业内部要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岗位,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其次,要想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更加合理,最重要的就是对物流活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就需要优化物流的管理机制。如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使物流管理机构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上的物流发展趋势,还能够调整物流管理体制,是物流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二)为现代物流管理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企业要对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如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电子通讯设备以及信息处理器等来对一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方便了管理者收集客户意见和改进工作。此外,企业还要为管理者在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加强各企业物流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使管理者们通过学术交流,改进自己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现代物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政府加强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视度
政府部门颁布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重视度,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对于现代物流管理部门来说,政府首先要加大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资金投入,如对于一些积极创新管理制度的企业,政府要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并大力支持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其次,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对一些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并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成效的企业,可以免收一些税务;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项目对企业进行拨款,让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每一个企业的培训结果进行评比,获胜的企业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科技创新的困境,也大大的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现代物流管理制度的建设。最后,政府还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高校毕业生就可以直接在企业中工作,实现了技术人员的优化配置。除了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外,政府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海外技术人员,优化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机制。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虽然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影响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提高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BIM技能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77-03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基础,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培训相结合的,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徒)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国际社会,现代学徒制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关晶等研究者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后指出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以企业为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与国家资格体系融通。李军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学徒制的深入实施需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典型特征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构建与国家资格体系融通的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以适应由学校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师傅)共同承担课程教学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模式实施的一项核心工作。
建筑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构件建筑数字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作为应用于建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市场的巨大需求呼唤更多的BIM技术人才从事这个蓬勃发展的新行业。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紧跟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开展现代学徒制为契机培养BIM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构建,进而推动BIM技术在广西建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建筑BIM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BIM技术相关研究学者的建议,BIM技能人才成长的路径为:BIM建模工程师BIM信息应用工程师BIM项目经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在“校企联合培养”BIM方向指导委员会的主导下,对不同规模、不同资质等级的建筑工程单位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形成建筑BIM技术方向岗位(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报告,并制定BIM技术方向的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素质考核标准。
建筑BIM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以BIM技能应用与提高为主线,按照学徒准备期、准学徒期、学徒期等三个阶段的先后逻辑关系,在与“校中厂”(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厂中校”(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设计相应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对建筑BIM技术方向学生(徒)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具有“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承担相关职责,创造出BIM技术应有的工程价值与社会效益。
二、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高职现代学徒制以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因此,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构建符合BIM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BIM技术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应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学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安排BIM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术技能的学习,合作企业安排学徒直接参与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工作环节,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2)依据BIM技术应用资格考试的相关标准,科学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构成;(3)相关课程的考核与BIM技术的岗位资格考核相融通,实现业务技能、教师评价与理论知识成绩互认和衔接。围绕上述几个关键问题,在已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融入学生(徒)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真正形成融合学生(徒)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BIM技术用人需求和相关岗位工作资格标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构建了以理论课程体系“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BIM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体系“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BIM专业能力实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两大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主要由学校教师讲授,部分实践操作的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讲授。实训课程体系中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在学院实训基地完成,BIM专业能力实训在“校中厂”完成,BIM职业能力综合实训在“厂中校”完成。本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BIM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量身定制,充分体现了BIM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课程体系详见图1。
三、现代学徒制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对BIM技术用人需求和岗位工作资格标准,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BIM专业课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徒)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分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BIM专业课程专业两大模块。
如图2所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传统的建筑识图构造基础,结构设计基础,项目管理基础,施工管理基础,成本管理基础等五大模板,旨在培养学生(徒)的制图识图,计算分析,施工管理等专业能力,每个模块下对应的课程均由学校教师讲授。
如图3所示,BIM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是BIM技术应用方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旨在培训学生(徒)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其涵盖了BIM技术应用中的模型建立、项目施工管理、施工动画、BIM综合应用等四大模板,每个模块下对应的课程均为BIM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Revit、Project、Navisworks、Lumion等常用软件。BIM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偏于实践,因此,为提高授课效果,课程讲授的内容以任务为导向,严格制订了符合学生(徒)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BIM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四、现代学徒制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实训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BIM专业能力实训”框架,其中,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相关课程在学校实训基地完成,BIM专业能力实训在“校中厂”完成,BIM职业能力综合实训在“厂中校”完成。
如图4所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涵盖了认识实习、建筑施工图设计、钢筋算量实训、模板设计、施工实训等传统的实训课程,主要培训学生(徒)的专业技能;建筑BIM专业能力实训则包含了Revit、Project、Navisworks、Lumion等四类软件的综合应用,建筑BIM专业能力实训课程完全基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因此相关课程的学习需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完成。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训课程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实训课程体系的“硬件”。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要重点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两个实训基地,其中“校中厂”的作用是学校引厂入校,将企业和工厂搬进校园,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厂中校”作用是指安排学生(徒)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并完成一部分教学工作,并进行考核。
1.“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的培养阶段学生是以“在校生”的身份到“校中厂”参与生产实践,以员工的身份进行管理,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的员工。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学生(徒)身在其中可获得巨大收益。一是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结合紧密;二是能够接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三是学生(徒)通过岗位实践,积累了工作经验、提升了综合素质。
在BIM技术方向的学徒制试点项目中,“校中厂”阶段的培养工作被安排在第二学年,学生(徒)在完成校内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到“校中厂”实训基地―― 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学习,在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与广泰公司需要加强BIM 技术中心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完善BIM技术中心的硬件、软件设施。根据功能需要和设备属性,将实训基地划分为BIM技术实操区、复杂节点构造实体模型展示区、BIM技术应用讨论区,并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以满足校内试点实训课程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技术中心的软件系统应遵循BIM技术的职业周期,涵盖建筑、结构、水电、暖通、施工管理等方面内容,从而为学生(徒)学够职业技能,或进一步拓宽职业技能奠定良好基础。BIM技术中心(即校中厂)的软件系统构成如图5所示。
2.“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的实习培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实践项目,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加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学生(徒)在相对应的专业岗位上充当师傅的帮手。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使专业技能得到锤炼,因此,这一阶段的培养工作,对学生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形成是重要的环节。
“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合理利用合作企业的现有资源,合作企业要履行相关协议,为学生(徒)的实习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并确保学生(徒)的工作专业对口。在BIM技术方向的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厂中校”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安排在第三学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与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此项工作。一方面,由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岗位,合作企业负责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在真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徒)安排实习岗位,确定工作职责,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分配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派遣教师前往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实践环节与企业师傅对实习学生(徒)进行联合指导。
五、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落实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根据BIM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岗位需求,明确企业各岗位特征、工作内容和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现代学徒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同时,教学组织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进而为培养建设领域急需的BIM技术高技能应用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李军,何军,李爱萍,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3]何关培.建立企业级BIM生产力需要哪些BIM专业应用人才?[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1)
[4]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施――以建筑BIM 技术应用方向技术人才培养为例”(GXGZJG2016A019);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2011C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