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食物链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物链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物链的特点

第1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规律;特点;阶梯性;基础性

前言

       身为一名从事中国古典舞教育专业的教师,经过四年系统的对本专业的学习,加之自己通过几年的教学,深感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重要性和基础训练教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认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一次深刻的思考。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建立在戏曲舞蹈和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借鉴芭蕾科学系统整理教材方法,经过提炼和发展,形成的一套适合培养中国舞蹈演员的基本训练课。它对人体在软开度,柔韧度,力量,速度,旋转,弹跳和技术技巧方面的严格训练是其他舞种所不能相比的,这也就是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价值和特点之一。尤其是大学阶段,是整个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最重要的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是中国舞蹈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定位是十分明确的: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中国舞蹈演员。就必须经过科学,系统,规范,而全面的训练,才能达到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

一 、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规律

所谓规律,是一件事情内在的规则和定律,是支撑它成立及存在的客观条件和依据。任何事情都一样,中国古典舞本科教学也不例外。本人认为,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最明显的规律是它的层层递进的阶梯式教学,在这里可以称为:阶梯性。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归拢,加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自己认为教学就象上楼梯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是层层向上的,每一个台阶都是前面那个台阶的铺垫。例如用教材的内容做一个比喻:擦地,教材当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训练内容。在不同的年级当中的训练就有不同的阶梯性。一年级,擦地的训练是分解的,慢的,节奏和方向也是相对单一的,通常是八拍甚至是十六拍一次的。到了二年级,擦地会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五位上的,不同方向的,节奏也开始加快。到了后面更高年级的时候擦地的训练又有了不同的内容和意义,如速度加快,节奏的丰富变化,力量的加强等等。虽说同一个动作,它在年级不同所体现的内容和功能也是不同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梯走向。用这个例子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层层铺垫的阶梯式是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规律。另外自己觉得要补充的是,在基本功教学的阶梯式规律中的“阶梯”并不一定都是相等的高度,应该是越来越高的向上递进。还用刚才的例子做比喻。起初是十六拍或者是八拍一次单一的,然后是四拍一次的,再往后是两拍的一拍的甚至是半拍的。因为在节奏和力量变化的同时对学生身体各方面,如重心的稳定,肌肉的素质力量,节奏的把握和分配等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可以看出,每一次的递进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前进,而都是一次次质的飞跃,都是不断的升级和突破。很早以前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些,当初认识的很浅。就好象认为一年级能踢一腿,二年级当然要进步了,所以能踢两腿……说来虽有些可笑,这个比喻确实说明自己之前认识问题的不彻底。从大学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每一次年级的递进都是踩着本年级的基础向前迈步的,而且每一次年级的递进都是一次更高的飞跃。所以说,步步铺垫,层层质变的阶梯式是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规律。

下面还要以自身的角度对刚才的观点进行补充。以目前自身对古典舞基本功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和操作能力,想象一下如果面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话,并没有太多的自信。因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难度很大,学生的考进来的专业水平层次不一,大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功底也比较差。对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要求非常高。加上在实际教学当中的实践还远远不够,很难在教学中做到一步一个脚印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经过思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规律可循。我想把它称做“循环往复式的前进”。因为在教学当中,教材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解决彻底的话就很难往下进行。一般刚毕业的年轻教员在教学中偏向于求快,而不求稳。其实也不是不想求稳,而是不知道如何求稳,如何才能练的扎实。如果一味的原地强化训练?进度容易拖后,又是难题。所以不断的回头,不断的巩固前面的训练内容,以一种“循环往复式的”训练方式进行教学也是一种值得去探讨和研究的内容。说“不断的回头”不是说要“往回走”的意思,而是以一种温习的方式和态度,对前面的训练内容做及时的回顾和“再认识”。用数字排序作比喻不知道是否贴切,想象当中的教学进度:1—2—3—4—5。循环往复式的教学进度:1—2,2—3,3—4,4—5。仔细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阶梯式的另一种表现。这样看起来比想象当中的教学进度要缓慢许些,但是实际上是快速有效的。因为这样会对以前的训练内容和教材起到检验的目的,始终是踩着前面的基础往前进行,会训练的扎实一些。这种可循的规律也对学生巩固和提高一个阶段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相信这种循环往复式的教学规律在实际教学当中一定会有很大的使用空间。

二 、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特点

所谓特点,是一件事情特有的,独有的性格及特质。是辨别与其他事情的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本人认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特点是它的基础性。这体现在基训的教材里,任何的功能性训练都是围绕着“基础”这两个字的。比如在普通高校大学本科阶段教学当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象低年级阶段对学生身体条件的改造,包括纠正自然体态,软开度的训练,拉长韧带,增强弹性,解决好身体各部位的幅度问题,还有规范舞姿等等要求。中年级对学生各种素质能力和力量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各种技术技巧的开发与训练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等等,训练内容虽有不同,但却都属于基础教学。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学就是一架飞机从滑行到起飞的过程,是由慢到快最后升空。升空之前都是基础教学,即便是再快也是基础。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

在下面,我要以 “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是舞蹈基础性教育的论点进行补充。我认为“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本科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 里养尊处优,吃不了苦。而专业舞蹈训练的过程却是很苦很累,很枯燥的。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由于受舞蹈教学特殊性的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以专业训练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少,甚至忽略了对学生“德育”和“职业”的教育。专业老师不但要教授学生舞蹈专业的知识和指导日常的舞蹈专业训练,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在当今的物质社会,要保持一颗“艺术”的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要为学生指明方向,要以积极明朗的态度带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舞蹈艺术的价值,要提倡执著,敬业的专业精神,这对学生积极自主的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干一行,爱一行”是现在应当提倡的。只有发自内心去喜爱舞蹈,甘愿为舞蹈付出的精神,才能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实际上良好的“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对舞蹈训练和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德育”与“职业”教育也是舞蹈教学基础性特点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 、普通高校本科各年级基本功训练的规律及特点

在本科教学的四年当中,很明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一年级的低年级阶段,二年级的中年级阶段和三、四年级的高年级阶段。一年级为低年级阶段,是从启蒙到打下各方面基础的初级阶段。二年级是中年级阶段,是加强能力和技术技巧的全面开法儿,到强化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三、四年级为高年级阶段,是从巩固,提高到成熟和加强综合运用能力的阶段。

      低年级教学要点:主要是以腰腿和肩,髋关节的软开度为主。还有就是身体基本形态的训练也是低年级必须要解决的,包括空间和方位也要配合训练。低年级身体形态的训练主要包括:扶把的基本训练,身体的站立形态,简单的拧倾,垂直舞姿与拧倾舞姿的规格和用力方法一定要准确,规范。低年级的把杆训练也很重要,借鉴芭蕾把杆训练的科学系统,来打好舞蹈演员所应该具备的共性的舞蹈素质能力。这一时期,规范是尤其重要的,一举一动,要绝对的正规,细致,学院派。中年级的教学要点:以各类动作的规格,方法,质量为前提,稳中求快。常规技术技巧的训练已经熟练,身体各方面能力已达到要求。中年级的能力训练主要包括:腰腿功的能力,开绷直的能力,拧倾的能力,半脚尖的能力,控制的能力,旋转的能力,翻身的能力,跳跃 的能力,爆发力,运动耐力等能力。还有就是动作之间的连接能够支配自如。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中年级的教学,因为中年级的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开始,也是低年级教学的延续。它从对学生身体条件的改造转向以技巧训练为主的教学阶段,这就要求从身体的能力与技术技巧两个方面来考虑训练方法。一方面要求继续加强柔韧性和身体形态的训练,另一方面一定要加强单一技巧的质量,以加强跳,转,翻,控制技巧所需要的全方位的能力与技法。以稳固的,规范的,有质量的能力与技巧的基础进入高年级的系统训练。进入高年级之后,整个教学进入冲刺阶段:技术技巧的训练,全面贯彻巩固和提高的教学原则。还有,这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要增加运动量强化学生的体力。要注意教材及组合的数量,提高连接的难度,强调全方位多变化的综合素质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包括舞蹈语言的感染力。舞蹈艺术的修养,舞蹈音乐的修养都是这一时期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培养学生自觉自主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高年级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四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中身韵部分的认识

虽然在本科教学当中很多院校都没有独立的“身韵”课训练,但是我认为加强 “身韵”课的训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的。其目的就是要学习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韵律。“风格韵律”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魂,必须贯穿训练的全过程。最好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就安排一定时间学习身韵基本教材,及手腕,手臂,手的位置,手的连接动作,步伐和典型动作。中年级开始学习身韵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学会把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结合起来,贯穿提,沉,冲,靠元素和手,眼,身,法的配合,把风格韵律融合到基本训练中,加强基本训练的民族风格和身体表现力,使学生掌握和体现出“形,神,劲,律”。广而言之,有条件的本科院校都应开设“身韵”课。“身韵”集中体现着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而学生重点在强化各种体能素质的训练和各种技术技巧的训练,低年级时,风格韵味稍逊一些好象还不是多要紧的事情,但是到了高年级,这个问题就不能不重视了。因为这时候学生正准备由课堂向舞台过渡,不仅要具备“形”的准确,而且应具有“神”的魅力。风格性必须要融会在技术性的动作之中,学生的学习也应该由外部形态的模仿进入内在韵味的领悟了。所以说,本科教学当中加强“身韵”的培养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的,它将是学生由课堂向舞台过渡的桥梁;是学生由形,神两分向“形`神合一”升华的阶梯,也是学生由模仿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过渡的发端。

五 、总结

总之,本科基本功教学是科学,严谨,细致而复杂的过程,是不断钻研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的一项艰巨事业。教学不仅要积极落实和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对各年级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材的把握思路要清晰,从始至终都要严格要求,负责。本科基本功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舞蹈教育整体的质量,如果基本功教学所遗留的问题过多,那么就会给往后的舞蹈教学形成阻碍。如果基本功教学很成功,那么对学生以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登上舞台都有直接的帮助。

第2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能量和物质沿食物链流动特点:

1、单向流动:

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

2、逐级递减:

第3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1 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生对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对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以及“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两个探究活动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考虑到采取直观的视频影音以及直观教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关系,设计播放“草原生态系统”视频,由此引入对生态系统的学习。教师有序引导,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学习中体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时,草原上生活的生物之间有联系吗?存在着什么联系?对于羊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这种成就感的氛围里继续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食物链与食物网部分时,通过动画展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生物现象引出食物链,直观、新颖且富有趣味性。通过教师引导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进而带领学生深入对食物链的学习。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检验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主动建构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部分。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关系。通过对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得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继而通过人为破坏生态系统的案例的分析,学生逐步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 教学过程

2.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草原生态系统”片段。直观的视频影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2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教师提问:

(1)你看到了哪些生物?

(2)草原上生活的生物之间有联系吗?

(3)存在着什么联系?

(4)对于羊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

(5)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总结:在这片草原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对于羊来说,草、豹等是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等是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它们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片草原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通过上面的分析,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或什么是生态系统)。

总结: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一片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草原上生活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生活的环境。

教师提问:你能举出生态系统的具体例子吗?

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实现自主建构。

学生思考: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草等植物,羊、豹等动物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以外,还有其他成分吗?

教师展示正在腐烂的苹果和树桩,并提问:

苹果、树桩正在腐烂,是谁在起作用?

教师总结:阳光、空气、水等为非生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学生思考: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植物――生产者。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品,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动物体内。

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将植物的枯枝落叶以及动物的尸体和粪便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教师提问:在生态系统,

(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通过展示生态系统的具体实例,并引导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事物和事物间联系与统一的意识。

2.3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动画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师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中有没有食物链?

(1)蝉以什么为食?

(2)黄雀又被什么生物所食?

展示完整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鹰。

教师问:这条食物链中,起始的生物是什么?

“树”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什么?食物链中其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什么?

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从哪里开始?

教师总结:(1)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总是从生产者开始,以大型凶猛肉食类动物结束;(2)食物链由消费者和生产者构成,体现的吃与补吃的关系,食物链中的第一个消费者称为初级消费者,第二个消费者称为二级消费者,第三个消费者称为三级消费者……(3)“”指向取食者。

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好的理解食物链。

教师展示“观察与思考”中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要求学生用“”将它们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问:(1)你们组连接了几条食物链?(2)食物链和食物链之间有联系吗?(3)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总结: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通过观察与思考的活动,检验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与掌握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主动建构食物网。

2.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师问:请写出“观察与思考”中生态系统中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思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1)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怎么变化?青蛙的数量怎么变化?

(2)青蛙的数量增多,蛇的数量怎么变化?猫头鹰的数量怎么变化?

(3)蛇的数量增多,青蛙的数量怎么变化?

总结: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无限的,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无限减少,而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提问: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什么特点?

通过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与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人为干涉呢?有些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教师质疑:(1)生态系统不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吗?这里不能调节吗?(2)避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通过人为破坏生态系统案例的分析,学生逐步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5课堂回馈

《识验》第四节“生态系统”。

2.6课下作业

第4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

一、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在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它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本课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讲授式,属于“师讲,生听”的“包办式教学”。

传统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比较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学法指导、能力及方法的引领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往往都被忽视了。因而使学生不会观察和质疑,疏于发现,难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三维目标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发智力,能从较高的层次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较高,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中已有相关知识储备。从教材内容看通俗易懂,自学就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

三、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运用系统观点分析生物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

(2)理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感悟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2)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1.导入

用《太湖美》音乐配上PPT图片展示。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向学生展示制作的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这是我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试用结构模型的形式呈现)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评价后,CAI课件展示生态瓶结构模型,教师通过生态瓶结构模型总结出生态系统具有开发性的原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试比较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教师将生态系统进一步放大,引导学生认识各类生态系统,最后到生物圈。通过各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教师让学生自主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先导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再启发生疑(怎样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呢),最后导“生成”――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如:分解者的地位如何)(学生分组设计、交流、讨论)。

(4)学生反馈、总结,教师总结、评价。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先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野兔、鹰、狼、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写一组食物链。小组互相讨论后CAI课件展示,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并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成分及地位。

(3)激发学生兴趣,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引出食物链的判断和书写。(活跃课堂气氛)

(4)讲述: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各条食物链也不是平行的。自然过渡到食物网。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5)学生展示、汇报,教师讲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的数量越大,营养结构(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样,既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又让学生感悟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树立珍爱生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

4.板书和小结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②生产者(主要类群)

③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④分解者(代表生物)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食物链:概念;类型;实例。

②食物网:概念、简图

本课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讨论:(1)请两个学习小组谈谈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理解,教师注意表扬、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等等。(2)我们校园周边有哪些主要污染源?你能给出治理污染的较好方案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思维解放出来,升华感悟、学以致用)

五、课堂教学反馈

同学们,请运用你所学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对“太湖蓝藻”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提升学科素养。

六、课后反思

反思一: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问题和归因分析)

反思二: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问题和原因分析)

反思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合理性分析。

反思四:教法、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具的运用效果分析。

第5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摘 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第一次的“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在完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等方面作出调整和改进,使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

关键词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反思

1.问题的提出

上课以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课堂的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一节课的反思可能很平淡,但如果能对一节课形成多次的反思会有更大的收获。笔者在参与某次优质课比赛时,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反思,并在评委和听课老师的意见下,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实践。

2.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是笔者担任班主任的高二生物班,班级学生比较配合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参照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导入部分,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更高结构层次——生态系统。接着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让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生态系统的类型。由学生总结的各种生态系统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先用多媒体展现池塘生态系统的图例,让学生读图思考:①图中有哪些动物、植物、微生物?②图中的无机环境具体指哪些?③动物、植物的“食物”是什么?经过学习小组讨论以后由各个小组回答以上问题,并进行相互补充完善。再由教师总结四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过渡到食物链和食物网。以书上的图为例讲解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并总结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去分析食物网。最后进行课堂的小结和相关例题的讲解。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的板书,辅以黑板上简单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框架。

3.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分析和相互补充是本节课的亮点,但仍有很多不足。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有一下几点需要改进。

3.1导入要更加有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一次设计时只考虑到前面所讲的种群和群落,忽视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能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框架。

3.2三围目标要真正渗透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落实,但情感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渗透。

3.3教学过程要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次设计只有在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总结生态系统成分时,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但在其他知识的处理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3.4教学过程设计要更加切近实际生活

第一次设计时的池塘生态系统与实际生活有很强的联系,但在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食物链部分也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没有让学生去体会。

4.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针对第一次设计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4.1导入可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系统性

由于笔者为该班的班主任,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系统性,所学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第二次设计时,在回顾种群、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回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4.2教学设计体现情感目标的具体渗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往往很空洞,但本课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是有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人教版教材在讲述生态系统概念时书旁有一个小问题: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生态系统不是将各种生物和环境随便放在一起就构成了,而是相互之间有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情感目标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渗透。

4.3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第一次的设计发现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阅读课本、相互交流得到解决。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更加注重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时,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总结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在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在多媒体实物展台上向全班展示、讲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和补充形成最终的结论。最后黑板上知识框架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并用实物展台展示加以点评和完善。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4教学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身边的例子总是很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几个耳熟能详的的食物链分析,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理解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

5.小结

经过两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和实践,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上两点在很多教学过程中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教材,把握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上生物课。

参考文献

[1]吴依妮.“细胞与能量”教学设计反思[J].中学生物学.2014(1):15-16

[2]杨立国,杨晶.利用教学反思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7-188

第6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1.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

概念的生成,是指学生从具体情景、事例中加以总结、辨别、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是经历由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图文信息资料。老师如能恰当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思维判断及概括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我对“食物链”概念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分组活动,合作实践: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把农田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联系起来,做出“食物链”。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分析思考问题: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水到渠成的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食物链”?

归纳概括:由学生试着说出概念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利用学生自身体验或验证性实验感悟生物学概念。

初中生物学科中“能量”一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但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用言语向学生说明清楚,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这就需要老师将之“化无形为有形”l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或验证性实验来感悟。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1)让学生自身体验:不吃早饭上学,课堂上会感觉头晕眼花,四肢无力,需及时补充食物获得能量;当我们剧烈运动时,体力会大量消耗,同样需要补充食物获得能量。

(2)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

①实验准备:把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但都应该是干燥的,质量也都相同(通常为1g),并按要求进行操作。

②结果分析。由学生发言(或回答老师精心设计的相应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I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实验材料,都能使试管内水温升高;

Ⅱ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材料,水温上升值不同;

Ⅲ食物中的有机物燃烧时分解释放的热能使水温升高,说明食物中含有能量,富含脂肪的食物能量较多。

通过上面自身体验或实验使学生意识到食物中含有能量,并贮藏在营养物质中。学生虽不能给能量下个确切的定义,却可以感悟到能量的存在,并对能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区别易混淆的概念。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在开始学习时,学生接受并不难,但时间久了,则容易混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组织、器官与系统;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易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4.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概念的有效性。

第7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整合;创新;学生主体性;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有限,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有许多内容光凭老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不易理解。而信息技术则能够生动形象地演示自然现象与运动,运行各种交互型教学软件,具有开放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世界是奥秘无穷的,教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探求大自然。此时,学生可以对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问题进行思索,带着问题自己去查询科学知识,并借助各种网络资料付诸于探究,将自己置身于多元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之中,自主地汲取知识,从而丰富学习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对科学的热爱,扩展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网络教学构造了人性化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我们根据科学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了“我是一个建筑师”的教学计划,这就要求同学们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提出“把学校的花园装饰得更漂亮要花多少钱?”这一研究课题,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建筑师”的身份为“花坛的修建”和“花坛绿化”两个项目进行设计,并对需要投入的费用做出预算。对小学生而言,这一任务富有挑战性。师生一起展开了热烈讨论,分解任务,明确了要解决如下一些问题:

(1)要知道花坛的修建面积和绿化面积有多大,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么计算?

(2)选择哪种材料修建花坛,为什么?

(3)选择哪些花草种植在花园里,为什么?

(4)根据设计花坛修建和花坛绿化一共需要多少钱?

全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花坛修建测量数据登记表、花草价格调查表等表格分发给各小组。各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的具体工作步骤,然后实施行动:到花坛实地丈量,并计算修建花坛面积和需绿化的面积;上网查找花坛修建所需材料(水泥、空心砖),了解不同单价水泥有什么区别;上网搜集适宜在花坛种植的各种花草的资料;依据性能、价格及管理难易等因素选择;计算出它们的总费用。最后,汇报本组完成任务的过程和获得的结论。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应体现不可替代性,使其物有所值,充分发挥其特点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媒介集成一体,营造一个缤纷多彩的视听世界,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并且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正好为科学教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调整固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来解决原本科学教学中无法用其地媒体解决的问题, 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在教《食物链和食物网》这课时,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首先呈现校园常见动植物画面: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演示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使学生知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然后课件出示: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之后学生交流补充、概括、拓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食物网和食物链的正确认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应体现辩证的观点 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8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是非常关键。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融入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为学生展现出更加直观且有趣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能够将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与“食物链”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食物链时,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组,如此便能够有效的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还可以运用直观的动植物图来展现相关的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食物链,通过食物链来得出食物网的相关概念,感受生物间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此种迁移式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吸取更多的科学知识。通过专题学习网站,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自主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能够引导学生实施自主探究

专题学习网站主要是将与科学探究主题相关的视频、图片以及音乐等融为一体,以生动直观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随后再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于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心,从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更好地探究问题。在问题情景中,学生就可按照自身的兴趣来探究各种问题。例如在学习与“磁铁”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借助专题学习网站来展开教学。对磁铁进行研究很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实践活动,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就对磁铁很感兴趣,虽然对于磁铁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更没有注意到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室就可借助专题学习网站来让学生了解磁铁,让学生发现辞磁铁都有哪些作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了解了磁铁的各种形态以及在生活中有哪些磁铁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磁铁、回形针以及杯子等,请小组长取出,随后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开展的实验更有趣,能够发现磁铁的秘密,随后由小组长来记录组员的发现。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组织组长来发言,A组同学说:“我们发现磁铁能够吸起铁类的物体,如回形针等,但是不能吸附棉线以及塑料等。”此时教师就可进行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磁铁确实能够吸铁类的物体,此种形式就是磁性。”B组的同学们:“我们发现磁性是可以传递的,我们使用磁铁去吸回形针后,发现回形针也能够吸回形针了。”教师总结:“不错,这种现象呢,就是磁化。”C组同学说:“我们发现即使隔着物体也能吸附,我们把大头针放在杯子里,把磁铁放在杯子的外面,同样能够吸住回形针,隔着纸也能够吸起来,但是纸不能太厚了。”教师总结:“很好,你们观察的很仔细,磁铁确实隔着物体也能够吸附,这表明磁力具有一定的穿透性。”通过专题学习网站了解了磁铁的性质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的理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需要特定的情境才能够完全投入,想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在情境中了解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养蚕”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借助专题学习网站的超文本于交互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科学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专题学习网站中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关于养蚕的知识,例如蚕宝宝呼吸空气吗,把蚕宝宝放在什么地方养殖最好呢,等等,借助超本文结构将这些内容串联在一起,加上多媒体技术,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养蚕的知识,经过长期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第9篇:食物链的特点范文

一、运用插图,轻松突破教材重难点

直观形象有利于取得良好教学的效果,它能激发学生形象兴趣,充分发掘大脑潜能,加速记忆的优势,插图作为直观形象教学的一个形式,在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有章节主题图,也有某些知识点的具体描述图,并且这些插图都是知识的重难点,也是教学时应注意的关键点和解决问题时的突破口。例如:在讲解肾单位的结构图时,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按教材顺序从肾小球到肾小囊再到肾小管,同时把三者的作用、结构特点通过图形向学生交待清楚,进而使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多媒体,把课本插图放大、突显知识点连接成线,弄清弄懂弄通课本插图也就掌握了泌尿系统这章的重点,掌握了这章的关键。

二、插图与实物模型相结合,使生物实验教学有条不紊

课本插图为平面图形,而生物体的结构是立体的,如何将平面图形理解成空间概念,或把空间图形化简为平面图形?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种转化能力,插图与模型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讲解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进行镜下观察,感知细胞的形态及结构,(小组之间互检互评,取长补短,佳片展示。)并让学生自己描述观察情况,描绘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而通过植物细胞的立体模型和书本的平面插图,引导学生找出植物的细胞,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本节实验课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模型——插图,让学生将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课本插图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验,并理解、获得知识。

三、把握插图和一般图形的区别,重视生物学本质

生物学插图教学一定要有方向性,一般讲解应采用简单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讲解,同时也可根据生物体结构的内在联系,选择相应的识图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局部图与整体图间的关系,局部与局部间的联系。如在讲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要求学生会数食物链,会书写食物链。以苏教版八(下)P87图25-1为例,要求学生先找到生产者植物,再根据生产者所在的位置按照从下往上,从左到右的顺序看图,根据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的取食关系,认识食物链,书写食物链,理解食物网的概念。这样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教学效果好。

把握插图中知识的规律性,可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如人体心脏中各个腔和各血管中流的血液类型,学生就很难记住,或者记住后又很快忘记了,而如果运用插图分析,就会发现凡是心脏左边的腔及所连血管中流的都是动脉血,心脏右边的腔和所连血管中流的都是静脉血,这样学生无须多费时间,只要掌握心脏的四个腔及所连血管与心脏的相对位置,就可知其流动的血液类型。

四、插图与多媒体相互补充,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热点,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变抽象为具体,但我们也不能把多媒体奉若神明。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否比其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是否良好,要视教学内容、教师特点而定。有时“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可能更加有效,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将多媒体技术作为黑板、课本的替代品,有时只会造成现代教育的表象。生物课本插图不仅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生物世界,同时也形象直观地表达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感受生物科学探究的魅力。把复杂的生物现象简单化,在插图中教师正确运用插图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其实质就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取信息的过程,最终促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当然插图教学也要注意方法,例如:在讲授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如果把一张挂图直接挂出来,那么就会把整个过程的内容同时呈现,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复杂,不能突出老师某一阶段的讲述重点,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老师按教学程序,边讲述边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体的传粉、受精及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这样能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调动视听两种知觉,强化识图效果,使多媒体中的呈现与当前所讲内容吻合同步,然后教师再利用插图,把知识“和盘托出”,加以总结,就能使传粉、受精这样静止的插图动起来,使知识成系统,把插图与多媒体教学完美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