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交通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速铁路网;客流输送模式;特征;选择
随着我国交通网络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对于交通网络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这也就给我国的高速铁路交通网络提出了挑战。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加大了对于铁路交通网的建设工作,但是与日益增加的需求量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不能单纯只加强对于交通网络的扩展建设,还应该对高速铁路的客流输送模式进行正确的选择。
一、高速铁路网络及其客流的概述
高速铁路网络与普通铁路网络有所不同,其主要承载的是各类高速铁路列车,我国的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虽然较为落后,但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一)高速铁路网络的类型
高速铁路网络与普通铁路网络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其在类型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对于高速铁路网络的分类主要是依据铁路的修建类型进行区分的,包括两大类,分别是通道型和城际客运型。其中通道型高速铁路网络主要指的是连接在各省省会、直辖市以及各大型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例如京沪、京广、京哈等铁路,将这些铁路组成的运输网络就成为通道型高速铁路网络。而城际客运型网络主要是在人口密度较大、城市经济较发达、城市间活动较为频繁的各城市之间建立铁路网络。这种铁路网络与通道型铁路网络有着一定的区别,它一般运行的城市较多,设立的中转站较多,能够为短途的旅客提供较大的方便。
(二)高速铁路网络的特点
高速铁路网络的特点与普通铁路网络也有着一定的区别,首先,在车站方面,高速铁路交通网络采用的是更加先进化的服务理念,同时给旅客提供的候车环境也与普通铁路交通网络不同。另外,对于车站设立地点的选择上也并不是采取各地均设站的标准,而是在客流量较大、经济发展较快、铁路网络较为发达的城市设立中转车站。其次,高速铁路的线路建设也与普通铁路有所不同,其主要采用的是双线电气化供能技术,同时铁道的修建也采用的是无砟轨道和无缝轨道技术,实现了铁道的高稳定性工作。第三,高速铁路网络中所选择的列车也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列车种类,其车身抗阻力能力较高,材料质量性较高,并且能够在满足高速行驶的前提下节省能源。同时列车内的座椅、通道、供水设备等都选择的是最舒适最先进的技术,保证旅客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
(三)高速铁路网络客流的分析
在高速铁路网络中,根据不同的条件可以将客流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根据旅客出行的距离进行区分,可以将客流分为短途、中途以及长途,其中短途旅客一般乘车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中途旅客的乘车时间一般在2-6小时之间;而长途旅客一般乘车时间要超过6小时。而根据是否跨线可以将客流分为本线客流和跨线客流,其中本线客流的旅客在同一条高速铁路上即可完成旅途;而跨线客流的旅客则需要通过中转站进行跨线乘坐才能够到达目的地。按照客流量的多少可以将其分为大站客流和小站客流,其主要就是根据中转站内客流量的多少进行却分。另外,高速铁路网络的客流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客流量较大、旅客出行距离较远、跨线客流量较大、客流结构较为复杂、客流密度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二、客流输送模式的特征
铁路运输过程中客流输送模式的特征主要是与旅客是否需要转乘有关,其主要分为直达型客流输送和转乘型客流输送。其中直达型客流输送较为简单,其主要就是需要注意铁路运输网络中单一路线的通常程度,保证旅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而换乘型客流输送就相对复杂,其不仅需要考虑旅客所乘坐的列车在线路上是否能够通畅运行,还要考虑个中转站之间列车到站、换乘时间上的配合,保证旅客在换乘过程中能够及时赶上换乘的列车。
三、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客流输送模式的选择
在对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的客流输送模式进行选择时,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分别是铁路企业的运输收益和旅客出行费用。其中,从铁路企业的运输收益角度出发,就是以运输收益为最优先条件对客流输送模式进行选择。这里所提到的运输收益主要基于最大程度满足客流需求量和旅客服务需求的前提,在计算时可以利用旅客车票的总收入减去铁路企业固定资本和变动成本的总和,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整个高速铁路运输网络进行模拟分析,将每一个时间段旅客流量的基本数值输入到系统中,利用模糊理论方式对铁路企业的收益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最优的客流输送模式进行对比,选择最佳结果。
而以旅客出行费用作为参考条件进行客流输送模式的选择,其主要包括旅客在乘坐列车的过程中所差生的车票费用、乘坐时间、换乘时间、自由度等多个时间价值的综合。在对这种方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如果时间价值的费用大于旅行时间费用、换乘时间费用以及选择的自由度费用,那么则视其为换乘方案的最优模式;反之则为直达方案的最优模式。然后根据软件模拟的客流输送模式下个方案的费用对比,选择出旅客花费最好的客流输送模式。
结语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的逐渐发展,在未来其一定会取代普通铁路网络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而在其发展成熟之前,应该向就目前高速铁路网络条件下的客流输送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保证在未来铁路运输交通网络的建设中能够更加满足铁路企业和旅客的要求,实现客流输送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行方,杨学军.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相关问题的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0(08).
[2]王爽,赵鹏.快速客运网列车直达与中转方案选择条件分析[J].系统工程,2011,29(03).
关键词:单轨车辆;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应用和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26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数量日益猛增。这不仅使城市交通渐渐变得不堪重负,而且对环境带来恶劣影响,成为雾霾现象的罪魁祸首。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环境质量,许多城市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如特殊路段强制单向行驶,市内限制车牌单双号出行等,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单轨铁路车辆作为新型运输方式,它的出现和应用可以缓解城市紧张的交通压力,避免环境污染,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1 单轨铁路分类及特点
现今世界上的单轨铁路主要分为两种:跨座式单轨铁路和悬挂式单轨铁路。跨座式单轨铁路中,车辆行走时骑跨在独立建设的单轨桥梁上,除了行走车轮外,跨座式车辆转向架的设计是在其左右两端增加了导向轮和稳定轮,环抱轨道行走;悬挂式单轨铁路中,车辆转向架设置于车体顶部,行走轮和导向轮悬挂于箱型轨道钢梁中,行走于轨道单梁下方。箱型轨道梁体内的铁轨可以水平移动,这种行走方式使得挂式单轨车辆实现车辆转向。
与其他类型交通工具相比,单轨铁路的特点比较明显:
(1)占地面积小。单轨车辆运行于架设在城市道路上方的独立轨道梁上,此类交通系统占地面积小并充分利用了城市立体空间,建设成本较低。
(2)地形适应能力强。单轨车辆的转向架不同于常规地铁,具有较强爬坡能力,而且转弯半径小,能够克服城市中的陡坡和急转弯等道路环境,具有较好的地形适应性,因此单轨车辆交通线路设计和架设可以更为便利,能够大幅节约工程造价。
(3)绿色无污染。单轨车辆牵引动力为电力驱动,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而且电动机噪声小,车辆运行平稳,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
2 单轨车辆的发展历史
单轨车辆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国际上最早的单轨车辆出现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这种单轨车辆由蒸汽机提供驱动力,属于跨座式单轨车辆。之后,单轨车辆相继出现在了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试验线路上。由于技术层存在难题,且其他交通类型的快速发展,单轨铁路很快便淡出人们的视线,可谓是昙花一现。德国乌柏塔尔的悬挂式单轨铁路却是其中一个例外。这条铁路从1901年开通到现在,是目前运营时间最长的一条单轨铁路。乌柏塔尔铁路全线13.3公里,大部分路线沿河流悬挂于水面上空,充分利用了城市空间,它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单轨铁路的活化石。
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加剧,陆运交通快速发展,各种问题逐渐变得突出明显。为从根本解决问题,单轨铁路的概念重新被人们所拾起。德国、法国、美国相继开发了新式跨座式单轨车辆和悬挂式单轨车辆,并建设了试验线路进行专项研究。对于土地资源贫瘠的国家,日本最渴望将单轨车辆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去。从1960年到1965年,日本相继引入阿尔威克式、商洛克希德式和萨非基式单轨车辆技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研制了许多形式单轨车辆,并迅速付诸实际。全长17.8公里的东京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在1964年9月开通运营,成为出入东京国际机场的关键交通方式之一。
3 悬挂式单轨车辆介绍
作为新型轨道交通,悬挂式单轨车辆无论从结构上还是走行方式上,都与其他轨道交通存在很大差异。悬挂式单轨车辆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悬挂式单轨交通建设成本较低,每公里的造价成本仅为地铁的三分之一;
(2)悬挂式单轨道可以采用现场拼装,因此建设难度比较底,工期较地铁也短得多;
(3)悬挂式单轨交通能够充分利用马路中间隔离带或河川上部空间,而且占地面积小,其空间适应性强。相比跨座式单轨车辆,悬挂式单轨车辆站台更低,而且可以高效利用立交桥和地面之间的空间,极大限度地减轻了城市拥堵情况。另外,悬挂式单轨车辆均采用了橡胶轮胎,增加了与轨道间的粘着力,同时在悬摆作用下使车辆通过坡道和曲线半径较小的路段,且转弯速度高于相同状况下的跨座式单轨车辆。
悬挂式单轨车辆可分为非对称悬挂钢轮钢轨型和对称悬挂胶轮轮型。非对称式悬挂钢轮钢轨最早是由德国人Longines设计,该钢轨类型又被称作浪琴型。德国乌柏塔尔悬挂式单轨交通是最典型的非对称悬挂钢轮钢轨型单轨交通的代表。乌柏塔尔单轨铁路很好地适应了该城市客运需求,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大幅度减少占地面积,已成为该城市一个举世闻名的标志。
非对称悬挂胶轮型单轨车辆是用橡胶轮代替了钢轮,与钢轮相比不仅可以传递动力和牵引力、承载车辆重量,而且橡胶轮可以减震、降噪,作为一系悬挂系统具有明显优势。其缺点是橡胶轮与轨道接触时受法向力和切向力作用而发生变形,摩擦损失的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造成能量损失;其次轮胎是非线性粘弹性体与轨道接触面之间具有切向变形并且在相同切向力情况下蠕滑现象比钢轮钢轨接触更明显。车辆转弯时,受轨道作用力影响轮胎出现侧偏力,侧偏角度、外倾角度和回正力矩等因素会影响车辆正常运行,需对胶轮型车辆进行动力学研究。
目前应用最广泛且发展最快的悬挂式单轨车辆是对称式悬挂胶轮单轨车辆,它又被叫做萨非基悬挂式单轨车辆,它是由行走部件、悬挂构架和车体等三部分构成。对称悬挂胶轮型车辆铁轨是底部开口的钢制箱型梁体,里边包含了为车辆提供直流电和控制信号的导轨系统。
4 跨座式单轨车辆介绍
跨座式单轨交通最早起源于二次科技革命,1888年拉里格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条跨座式单轨铁路,这条铺设在爱尔兰全长15公里的单轨铁路一直运行到1924年10月,其机车是由蒸汽机提供牵引动力。二战后,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提供了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条件,使跨座式单轨车辆得到实际应用。1952~1957年,瑞典工业家格林在德国科隆与菲林根之间设计并架设了一条跨座式单轨试验线,最终设计出ALWEG型跨座式单轨铁路,并得到普及和应用。目前,日本是跨座式单轨铁路应用最多,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1964年,东京搭建了一条连接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机场)到市中心的跨座式单轨铁路,其全长为17.8公里,是进出羽田机场的最为重要交通选择之一。随后几年,日本又相继铺设了大阪线,北九州线等跨座式单轨铁路。
跨座式单轨车辆编组方式一般为4辆、6辆或8辆,司机室分别处于车辆的头部和尾部。车辆采用直流供电,牵引系统和一般城轨车辆并没有太大不同。跨座式单轨车辆在结构上的特点表现为车辆采用橡胶轮胎,通过安装在转向架两侧的导向轮和稳定轮来导向和稳定车体。跨座式转向架为无摇枕特殊结构的二轴转向架,每根车轴装配两个充有氮气的橡胶行走轮胎。动车转向架驱动装置由2台交流牵引电机进行中心牵引,传递动力是通过二级减速直角齿轮,电机与齿轮箱之间使用弹性联轴节,齿轮间进行飞溅,基础制动为盘形制动。跨座式构架由稳定轮组成、构架体组成、端梁组成和导向、稳定车轮的支撑架构成的钢板焊接结构,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转向架与车体间的悬挂装置为空气弹簧,并装有横向减振器,具备优异的动力性能并且乘坐起来很舒适。跨座式单轨车辆构造上的特点使得其行走机理、轮轨关系都和常规地铁、轻轨有很大差别。
5 单轨交通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现有的城轨交通系统存在诸多困难,较为明显的表现在三个地方:高峰时间区段拥堵现象不容易解决,交通类型比较简单,严重影响大气环境。只有调整现有的交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
2004年6月,重庆市开通的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是国内第一条单轨交通线,这是我国首次引入的世界先进单轨交通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实现了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国产化。2007年4月,重庆市又建设了第二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重庆市交通三号线。2012年9月29日,重庆轨道交通承担了历史最大客流,其中三号线客流量为54.2万次,二号线客流量约25万次。跨座式单轨铁路的建成对缓解重庆交通紧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深远。
2015年7月,深圳轨道交通展上,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展示了INNOVIA 300型跨座式单轨车辆。该型跨座式单轨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全自动单轨系统,具有无辐射、无人驾驶、编组灵活、转弯半径小、运行噪音低、车体自重轻、建设周期短等明显优势,非常适合作为中等城市的骨干线、大城市的辅助加密线、商务区及游览区等线路,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有着广泛的需求。INNOVIA 300型跨座式单轨车辆正在进行国产化生存,预计2016年下半年即可下线。
为减轻吉林市交通堵塞的压力,加强城市周边地区和中心区域的连通,搭设快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吉林市已着手推进规划以高架为主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计划将采用。吉林市共规划5条线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共计169公里,计划将在2016年开工建设,全部工程预计在2050年前落成。该线路“三跨松花江”,落成后将成为东北三省中第一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
2015年10月8日,成都市金堂县与中建一局采用公私合营的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 PPP),签约了悬挂式单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这在我国实属首例。该项目线路全长6公里,在技术上将引入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研究思路及设计理念,这将会是成都金堂的标志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将加速金堂城市交通现代化发展,显著推进金堂县旅游业发展,同时还会促进形成畅通便利的地铁、悬挂式单轨、公交等多种形式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单轨铁路拥有占地面积少、地形适应能力强和环境污染小的自身优势,使其成为大、中型城市改善复杂交通状况的一剂良方。对于一些受地形条件限制的城市,相比其他常规交通工具,其优越性表现的就更加明显。不可否认,单轨铁路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难题的一个有效方法。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化速度将越来越快,单轨交通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仲建华.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05):17-22.
[2]沈熙g.单轨交通运输[J].交通与运输,2006(04):25.
[3]贺观.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国产化进程和实践[J].都市快轨交通, 2010,23(05):36-38.
关键词: 铁路枢纽;发展方向;现状
1引言
根据日本、法国、德国等高速铁路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铁路枢纽的建设将对城市或地区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能够集聚城市人口,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城市的可达性。而这些宏观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高铁站点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合理组织实现的。传统的铁路客站的建设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高铁时代的新要求, 本文拟初步分析高铁时代来临后铁路枢纽建设的一些思路, 以期为我国高速铁路客站的规划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2传统铁路枢纽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我国的铁路枢纽建设是随着时展和技术进步而发展的, 反映了时代的演变。在传统铁路时代, 枢纽的站点功能、布局形式等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铁路大提速的要求, 这些建设模式已呈现诸多弊端并期待改进。
2.1 特点与弊端
1) 站点功能: 单一的铁路作业功能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传统铁路枢纽的建设受到生产力水平及人口众多、旅客出行经验较少等制约, 在功能上, 铁路站点仅是一种较为单纯的对外交通集散地, 且车站规模较小。城市中的其他交通工具与车站的衔接不到位, 难以满足路网和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 也难以应对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 枢纽内部缺乏为旅客服务的综合性设施,车站功能仅停留在单一的铁路作业上。
2)布局形式: 孤立的站点布局形式
传统的铁路客站拥有自己独立而庞大的用地, 基本上由周边城市道路和铁路分割形成孤立的站房、站前广场空间。平面上摊开的布局形式缺乏与周边城市用地的联系,仅依靠站前广场来连接站房与城市空间, 不仅带来了旅客转乘效率的降低, 同时旅客异地转乘给城市带来庞大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 重复性的客站用地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土地资源, 造成城市空间利用价值低下等缺点。
3)站前环境: 拥挤混乱, 景观性差
地区人流量大, 活动主体以过往旅客为主, 人员混杂,尤其是春运等节假日期间, “民工流”、 “学生流”、 “探亲流”等多路汇集; 站前广场交通拥挤, 尤其对步行交通限制较大; 整体环境较差, 相关服务质量较低, 治安条件不好。站前人流大多数来去匆匆, 是城市脏、乱、差地区, 除乘火车出行外, 本城居民较少到火车站地区活动。
4)内部空间: 候车空间为主, 缺乏人性化
由于旅客在站时间较长, 在传统客站设计中通常将旅客的活动作为一种静态来考虑, 设计模式以 “等候式“为主。我国客站设计中候车室的数量最多、面积最大, 且内部流线较长。火车站总是聚集大量的人流, 购票与进出站时不得不通过 “隔离”的方法将人群分配在不同空间, 因此多数大型车站的站台、候车室、门厅因分立而缺乏交流, 难以体现以人为本、服务旅客的宗旨。
2.2 改进的方向
2003年以来, 伴随着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 我国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也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由于规模、功能、造型以及交通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运营要求, 先后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大中型铁路客站, 如南京站、北京南站、上海南站、广州站等。这些车站与以往的传统铁路客站相比, 已经从单纯的交通集散中心发展成城市的综合通枢纽, 并且在交通组织、功能布局、建筑设计等方面得以完善和改进。与传统的铁路客站相比, 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铁路枢纽的建设趋势开始呈现以下两种情况:
1) 铁路客站的主要变革是将单一站房转变为由不同交通方式有机综合的换乘中心, 把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完全视为一个整体, 并在平面位置、空间关系上相互重叠与复合, 用立体的建造手法将其他各种交通方式融入这一整体, 最大限度地缩短旅客换乘距离, 避免流线迂回。
2)注重为旅客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和舒适的站内空间。从传统的等候式的候车模式开始向通过式模式转变, 最大限度地向客流提供综合性的多种服务, 由此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 并满足多种出行的目的。
3高铁时代铁路枢纽的新角色定位
3.1 高铁导向下的枢纽建设要求
1)与航空竞争的高端化客运工具
由于高速铁路安全、舒适的服务特征, 使其继航空运输之后成为商务旅行的重要选择。在一定的运距范围内,高速铁路已超过短途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带, 成为出行的首选方式。针对日本新干线和欧洲高铁的研究表明, 2小时是高速铁路竞争的核心范围, 当旅途长度为500-600公里, 或者旅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时, 高速铁路比航空运输更具竞争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较高的建设投入和高速长距离( 500-600公里)客运的 高端化功能定位, 使得高铁的服务人群多为具有较高收入、以商旅出行为主的客流人群, 且这类旅客通常对时间成本比较敏感, 对环境的要求也较高。
2)高速化的运营工具
与普通铁路相比, 高速铁路最主要的特征是其“高速“, 这一特征也是高铁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最重要原因。倘若乘坐高铁两地间全程只需1- 2小时, 仅仅在市内交通的换乘、进站出站的时间却要消耗达到与之类似的时间,这明显是与高铁的运行宗旨与目标不相匹配的。因此, 高速化的运营工具必然要求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换乘系统与之相匹配, 通过式的设计模式必将取代等候式的传统模式, 从而力求整体运行效率的最大化。
3)大运量的客运工具
铁路的运输能力强是其一大优点, 且具备了朝发夕归、公交化运行的技术条件。高速列车将基本按照高密度、班列化组织开行, 发车间隔时间较短( 最短间隔时间4分钟)。因此, 主要枢纽城市的大型高铁站点客流量将非常庞大。大量的客流使得高铁枢纽的功能也趋于复杂, 国外很多城市不得不向立体空间处理的方向发展。如法国巴黎市里昂站不仅是欧洲铁路运输枢纽, 在城市交通中的枢纽地位也非常突出, 面对大量的换乘需要和复杂的各车流、人流组织, 火车站在改造中采用了地下5层的立体空间系统, 使乘客换乘时间缩短到45秒钟。除了满足大量人流的交通换乘需求以外, 人流带来的活动需求也使高铁枢纽核心区增加了更多的服务功能。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高速铁路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所服务的人群特点, 即决定了客流的特征与旅客活动的需求, 而这些特征与需求对于高铁枢纽和地区发展存在明显的指向性, 对高铁枢纽的规划和地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高铁的高端化决定了其服务人群以较高收入、商务、办公、旅行客流为主, 这些人群对乘坐高铁的快速性、便捷性要求最高, 且这种客流特征必将带来枢纽地区的商务、信息、餐饮、旅游等服务功能的增加。
2) 高铁作为高速化的运行方式, 必须在市内有快速的综合换乘系统和便捷的交通流线组织与之相匹配, 否则, 高速将失去其意义。事实证明, 这种快速便捷的换乘和组织必将依赖于立体化的发展模式。
3.2 高铁枢纽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
从国内外城市高铁枢纽的案例中发现, 不论是已经建成的国外高铁枢纽还是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国内枢纽, 都已经充分证实了高铁枢纽对于城市的重要意义。在这些城市中, 铁路枢纽已不再是单一的交通集散空间, 大量的城市职能围绕着站点汇聚浓缩。特别是高铁作为一种高效的交通方式, 车站的发展又有着更为显著的特殊性: 大运量、高端化、快速化的高铁运行特征所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以及客流对于功能多样化的需求共同催生了枢纽的功能的进一步复合化和活动的多样化, 高铁枢纽无疑已成为城市功能的聚合点。
4 客站综合体是高铁时代铁路枢纽的发展模式
4.1 概念的提出
从上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案例可以看出, 在高铁时代铁路枢纽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定位。在大型高铁枢纽建设的带动下, 不同的城市功能以多元的姿态紧密结合在一起, 交通服务、商业、办公、娱乐、会展、住宅正逐步整合成为一个新型的城市功能混合区。本文提出客站综合体的概念, 实际上就是高铁枢纽引入或接受多元化的城市功能、在更大范围内的综合开发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空间形式。它强调的是在高铁时代铁路枢纽的一种发展方向, 即枢纽与它所带动和影响的周边地区进行有机联系而形成整体, 以此带动更大范围内的城市发展。这里的综合体强调的是建筑群的概念, 不同于单一的建筑综合体。这一概念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是客站综合体的产生。它是依托高铁站点的聚集效应, 对枢纽地区进行多功能整合与开发而产生的, 可以说它是高铁枢纽多功能综合化的产物。二是功能。不仅包含枢纽本身的交通服务功能, 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城市多功能的 “复合“概念, 强调成为整个城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它的范围。突破交通枢纽本身, 包含由于枢纽的建设所影响和带动的周边地区, 并成为所处地区中的一个开放性环节。
4.2 要素的构建
1) 功能的复合化
功能的复合化是高铁枢纽作为一个完整的客站综合体最重要的特征。交通服务、商务办公、商业、文化娱乐、会展等功能而构成的不同功能群组, 其聚合反映了城市综合体内部空间的一种向心的聚集效应。但这种 “复合“不是简单的功能复合, 它代表着城市资源以更加集约的方式组合和聚集在一起, 体现出对环境的高强度开发与经济的高强度运作。通过这样的配置, 促使各功能之间产生互补性而构成统一整体, 形成综合体特有的价值链网络, 可以说复合是综合体存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需要强调的是, 正是由于这种多功能的聚合交织, 形成高铁枢纽地区特有的功能网络, 功能的复杂与流线的简洁、规模的巨大与换乘的便捷、人流与物流及车流的关系等矛盾都是在这个枢纽规划中需要协调统一的问题。
2)土地的集约化
在高铁地区, 大量的人口聚集和流动要求对有限土地的集约利用。在国外特别是日本的很多大型高铁站周围, 利用其人流的集聚效应都进行了土地的密集开发, 且最邻近车站的地区往往是高密度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以规模化、网络化、立体化的方式组织地面与地下空间, 在提高了地块的使用效率的同时, 创造了一种聚集向上的城市形象。集约开发的模式落实于各个功能群组, 则表现为综合体内部各职能的相互交叠, 使地块功能具有职能兼容性, 产生相互间的协同作用。这种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功能协同带来 “1+ 1> 2”的集聚效应。由于各个功能单元的协同互补, 多种公共活动汇集在同一空间中, 形成一个有多重意义、充满生趣的空间, 多种功能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从而使得城市综合体的内部环境产生巨大的生命力与聚合力, 创造出市民生活的新中心和现代都市生活的缩影。
3)空间的圈层化
客站综合体本身的多功能复合决定了在空间组织上需要把各个分散的空间综合组织在一个完整的地区或一组紧凑的建筑群体中, 在形态上保持风格统一与空间的连续和开放。对于以高铁枢纽为中心、混合各种功能的城市综合体的具体形态特征, 笔者从国外大量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得出: 高铁枢纽地区的空间结构往往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圈层式”的拓展特征, 如图1
图1 空间的圈层式拓展特征
第一圈层是为交通服务的区域, 以步行为主, 服务半径一般在800米范围以内。这个区域是车站发挥作用最基本的功能区, 其活动特征和需求与车站关系最为紧密, 空间上通常开发强度高、建筑密度大。第二圈层是直接影响区域, 是对第一圈层的各种功能的拓展和补充。用地功能逐步向城市功能组织、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过渡, 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与居住用地混合, 同时对内与对外服务, 服务半径为1500米左右。第三圈层是间接催化区域。城市的各项功能组织与车站已经没有直接关联, 它是相对第一、第二圈层而存在的, 其边界是开放的, 强调的是与城市整
体功能组织和布局的协调。
4)交通的网络化
高铁枢纽从根本上来说, 其核心功能应当是内外交通的衔接和高效换乘, 换乘的流线清晰、便捷才能实现直接高效的换乘。在国外很多高铁换乘枢纽中, 通过一体化、立体化的换乘体系, 尽可能将各种不同交通方式引入车站, 使旅客通过自动扶梯、步行道和立体电梯等工具实现不出站的换乘, 以减少步行距离和换乘方式选择的多样化。与此同时, 地区的综合开发将各种城市功能、建筑空间和交通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也带来了各种人流的相互交错, 且建筑内部客流量较大。因此, 建立高效的交通网络系统既是车站交通流对外快速集散的基本保障, 也是减少车站交通流与城市人流相互干扰的基础: 综合体核心区域的交通组织通常表现为内部交通与地上、地面、地下立体交通流线及步行系统的联结成网; 而更大范围的交通组织通常借助于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以达到在整个城市综合体内部形成区域网络化交通。
5 结束语
关键词: 铁路信号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控制技术;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U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铁路信号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相同点
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交通同属于轨道交通的范畴,两者从运营形式、设备应用、控制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尽相同。以下对两者在信号系统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1 铁路信号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相同点
1.1 城轨信号设备沿用的铁路信号的基本设备
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交通有基本相同的信号设备,比如: 信号机、轨道电路、转辙机、计轴器、应答器等,但布局方式及应用形式方面会有一些不同。
1.2 停车点防护
安全停车点是基于危险点定义的,危险点是列车超越后可能发生危险的点。停车点有时即是危险点,通常在停车点前方设置一段防护段,ATP 系统计算得出的紧急制动曲线即以该防护段为基础,保证列车不超越防护段。有时也可在防护段设置一列车滑行速度值,如 5 km/h. 根据需要,列车可在此基础上加速,或者停在危险点前方。
1.3 城轨沿用了铁路基本的联锁的含义
联锁的含义对于铁路交通及城轨交通基本上是一致的,依然是信号设备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铁路上联锁往往局限在车站内部,城轨联锁一般包括正线和车辆段。
1.4 两者都重视速度监督与超速防护( ATP)
ATP 的速度限制分为2种; 一种是固定速度限制,如区间最大允许速度( 取决于线路参数) ,列车最大允许速度; 另一种是临时性的速度限制,例如线路维修、施工时临时设置的速度限制。ATP 系统始终严密监视这类速度限制不被超越,一旦超过,先做告警,后启动紧急制动,并做记录。
1.5 测速与测距
目前高度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都有列车速度自动控制系统,其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测速与测距。ATP 系统利用装在轮轴上的测速传感器测量列车的即时速度,并在驾驶室内通过计算生成速度曲线。ATP 系统的列车定位是以轨道电路为基础的,而对轨道电路内的运行距离测量,则可依赖于所记录的车轮转数及预知的车轮直径加以转换。
2 铁路信号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区别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和铁路信号系统在基本控制原理、信息传输方式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两者的终极控制理念还是有很大差异:城市轨道交通更注重行车密度,把握列车的追踪间隔是控制的核心,而铁路信号系统不仅要缩短列车追踪间隔( 这个间隔远比城轨的大) ,更关键的是提高运行速度,增大运营能力。所以两种信号系统的区别远远多于共同点。以下作简要分析。
2.1 铁路信号系统和城轨信号系统的发展渊源不同
铁路信号系统其起始技术大多来源于自主发展,基本设备均国产化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是目前的高铁技术也已经通过引进—消化—改进—自主创新达到了很大程度的国产化,基本上达到了制式统一、体系完整,产品配套已经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教育、设计、生产制造、施工维护队伍,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完备的铁路信号系统。而城轨信号系统基本上都是全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目前还没有一套具有自主产权的信号系统,也没有形成行业完备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2.2 信号系统的构成方式不同
城市轨道信号系统主要是 ATC 系统和车辆段联锁系统组成,ATC( ATS \ATO \ATP 三个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保证正线列车的运行控制,完成系统信息检测、运行防护和列车运行方式的控制,而城轨车辆段类似于铁路的区段站,其行车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编解、接发及调车,因而,城轨交通车辆段的信号设备远多于其他车站,通常独立采用一套联锁装置。除车辆段外,其他车站的行车组织作业既单纯又简单,所以在联锁车站上的信号灯也仅有 3 种
颜色、4 种含义:
红灯: 停车;
绿灯: 前进,前方道岔再定位;
月白灯: 前进,前方道岔再反位;
红灯 + 月白灯闪光: 引导信号。
轨交通车辆段计算机联锁与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通用,但结合电路与铁路控制不同。
铁路信号系统包括车站联锁设备、区间闭塞设备及编组站驼峰控制系统及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其设备的复杂性和控制的各自为政导致技术的更新达不到步调一致,使整个系统不容易整合。
2.3 信号设备的布局及应用的差异,导致联锁关系的难易程度不同
2.3.1 信号机的布局及显示
在城轨中信号机一般设置在线路右侧,大都采用 LED 信号机,列车信号基本上有红绿黄三色显示,城轨中大多数信号机均设置在车辆段。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对于提高运输效率、保障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安全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2 道岔控制
目前高速铁路在正线上采用大号码可动心轨道岔,需要多点多台转辙机牵引,并采用复合锁闭( 内锁闭和外锁闭) 技术。联锁中需设有特殊电路控制,并要求列车速度控制系统应具有防止列车超速通过道岔的功能,从这一点上说,高速铁路应较城市轨道交通复杂。
城市轨道交通因为对速度要求较低另外有地域范围限制,正线一般采用 9 号道岔,车辆段( 停车场) 一般采用 7 号道岔,如果正线上采用的是 9号 AT 道岔( 弹性可弯道岔) 时才需要两个牵引点,即一组道岔需要两台转辙机牵引。
2.3.3 联锁方式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城市轨道交通一般车站没有分支( 折返站除外) ,不设道岔,从而也不设地面信号机,仅在少数的有岔联锁站和车辆段才布局道岔和地面信号机,所以联锁设备的监控对象远远少于铁路车站的监控对象,城轨车站( 折返站除外) 全部的作业就是旅客的乘降,作业形式单调,联锁关系简单。
2.4 闭塞制式不同导致地面 /车上信息传输方式不同
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大都采用准移动闭塞或移动闭塞的制式进行区间控制。通过音频轨道电路的发送设备向车载设备发送数字编码( 报文式) 信息,ATP 车载设备结合车辆性能数据计算出适合本列车运行的速度 - 距离曲线,保证列车有序运行。采用“跳跃式”连续速度- 距离曲线的列控方式,列车追踪运行的最小安全间隔的最大值为安全保护距离加一个轨道区段长度,列车的最小正常追踪运行间隔为安全保护距离加一个轨道区段长度再加最高允许速度下使用常用制动直至停车的制动距离。列车追踪运行的最小安全间隔仅为一个安全保护距离,列车最小正常追踪运行间隔为在当前速度下使用常用制动直至停车的制动距离加安全保护距离,并由前后列车的动态关系确定。
而铁路信号系统大多采用固定闭塞方式,设置固定的闭塞分区,根据地面/车上信息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列车超速防护 ATP 系统分为点式和连续式两类。
2.5 车门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的车门控制比高速铁路复杂得多,车门控制的关键是要对其安全条件进行严格的监督。城市轨道交通 ATP 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防止: ①列车在站外打开车门; ②列车在站内时打开非站台侧的车门; ③在车门打开时列车启动。铁路信号系统对车门的控制显然要简单的多(高铁除外)。
2.6 中断站
高速铁路由于站间距较长,无法满足信息传输的要求,往往需在区间增加设置区间信号无人值守中继站,一个中继站一般只可以管理区域内的256个环线。而城市轨道交通则不需设置。
2.7 行车间隔不同
城市轨道交通有别于远程铁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列车间隔时间短,目前在大城市修造的地铁与轻轨,往往都提出 2 min(甚至90 s) 的列车间隔要求。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速度监控提出了极高要求,要求其能提供更高的安全保证。
3 结束语
综上,铁路信号系统和城轨信号系统相比较,存在很多不同,但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相比,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基本理念一致,目前,我国应将某些城轨控制技术移植向高速铁路,但高速铁路具有闭塞分区长,行车速度快、联锁及道岔控制复杂等特点,所以高速铁路应针对自己的特点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瑜筠.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关键词】铁路建设;道路客运;发展;影响
干线客运是公路运输过程中主要的利润来源,面对高铁时代的来临,面对铁路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公路客运应当如何来应对,这个问题成为了目前道路客运所面对的挑战。
一、铁路建设对公路客运的影响
1.中国已经逐渐进入了高铁时代
国家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修订)》中提到,我国在2020年我国的铁路规划营运里程达到12万公里,铁路需要建立起连接省会城市以及省内各个人口超过50万的大中型城市,形成四纵四横为主要干线的铁路运输干线1.6万公里,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1]。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连接所有省会以及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高速铁路网络,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运输时间,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近些年,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已经逐步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规划建设的49条铁路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的有26条,已经营运的距离已经达到7000公里左右。与此同时,其余的23条铁路也于2011和2012年逐步投入使用。到2012年为止,全国的铁路建设已经超过1.3万公里。随着铁路项目的不断建设,我国规划的铁路运输网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现实。目前,京津铁路客运29分钟,沪宁铁路客运1小时左右,京沪铁路客运5小时左右,沪杭铁路客运38分钟左右,全国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网建设已经完成。
2.铁路建设对公路客运造成严重的冲击
在铁路建设之前,道路客运是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占客流运输量的95%。但是随着铁路的建设发展,很多旅客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铁路出行上,这就减少了道路运输在主要干线上的盈利。一些重要干线的公路客运盈利也收到巨大的冲击。客流量的急剧减少让公路运输的利润降低了将近50%。公路运输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反观铁路运输,客流量不断的攀升。参考铁路相关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10年7月为止,沪宁铁路运输线路累计发送旅客282万人,平均每日发送客流量超过13万。对于运能的综合利用率更是达到了120%左右。可见随着铁路的日益发展,铁路运输以自身快捷舒适,安全可靠的特点,赢得了更多旅客的认可,颠覆了原有的运输格局。
二、公路运输自身存在的问题
相比铁路运输而言,公路运输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也导致了公路运输的竞争能力减弱。
首先,道路客运的负担比较重,同铁路运输相比用工和燃油的成本不断的提升,在加上近些年车辆的折旧以及道路建设成本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公路盈利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严重影响了同铁路运输的竞争能力。
其次,道路客运理念同铁路相比比较落后,道路客运几乎不曾有过对于市场营销方面的调查,同时道路客运近些年也一直采取承包经营或者联合经营等分散的经营模式,面对铁路发展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因为道路运输自身的各种特点,导致资产资源无法进行重新的整合,一时间难以面对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挑战[2]。
道路客运对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核心的竞争能力。在告诉公路建成通车之后,道路客运曾经凭借完整的公路网优势,赢得了当时的市场,而并不是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优势来提高竞争力的。这就导致铁路在一次又一次的提速以后,高速公路运输行业的客运缺乏了竞争能力。从动车运营以来,在靠自身速度和安全性赢得客流量的基础上,还想办法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例如采用航空服务标准,座位分等级,票价差别定价,通过电话、网上、自动售票机等多种方式进行售票。这些都是公路客运所没有的优势。因此道路客运服务已经处于劣势。
三、铁路与公路运输之间的优劣比较
1.铁路运输同公路运输各有优势
铁路运输同公路运输相比较,在价格、速度、安全、密度以及购票方式、舒适率、机动性等方面,各有优势。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道路客运的主要优点是点对点的服务,灵活多变,具有很大的机动性。同时道路运输班次比较多,受时间的限制小,同时覆盖面积比铁路更加广,可以满足铁路运输所达不到的盲点地区的旅客需求,这让道路运输在短程运输中占一定的优势。
同时,铁路运输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它不受天气的限制,价格同公路运输相比也更低,载客数量也更多,在安全舒适方面具有着公路运输无法比拟的有点。
2.铁路与公路之间的互补关系
铁路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需求的必然结果,公路和铁路的交替发展也符合运输发展的规律,很多发达国家的交通发展也经历着这一阶段。它是符合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国情的。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的分布也不平衡,铁路在长途运输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倡导低碳生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铁路运输也以它自身的运输量大,节能环保等特点,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应该说,铁路运输应当在交通运输中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公路与铁路运输各有优劣,只有二者相互结合,二者互补才能让我过交通行业更加快速的发展。
四、公路应对铁路建设的发展策略
稳固自身优势,完善自己的不足。
公路运输同铁路相比依旧有着自身的很多优势。在公路运输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稳固自身存在的优势,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
公路运输具有短途上的优势,铁路运输所不能到达的盲点就可以成为公路发展的主要方向。公路运输需要坚守自己的短途运输优点,以此为基础,增加客运班次的密度,增加自身的机动性。也可以在保证安全运输的基础上增加夜间的运输班次,像铁路运输一样进行24小时的运输服务,缩短与铁路运输在时间上的差距。
同时,公路运输还可以大力发展城乡之间的运输路线,一些铁路客运很少达到的位置,也可以成为公路运输发展的目的地,争取把短程的公路运输做的更加精细。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公路运输行业的服务质量来赢得更多的旅客资源。[3]。
五、总结
铁路运输的建设给道路运营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公路运输只有以坚持自身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所到达不了的盲点,才能在交通运输行业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提高公路运输行业的服务水平也不可忽视。我们需要正确的面对这一挑战,用正确的态度去迎接挑战,让公路运输行业长远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顺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及其经济影响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崔承颖.发展高速铁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物流技术,2011(15).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途径
铁路作为设备联网、生产联动的系统,系统中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这就对铁路各个系统管理、装备与作业有更高的管理要求,安全管理工作是铁路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铁路实行提速战略之后,面对市场竞争和铁路内部组织运行方式要求,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对此,铁路客运要给予安全管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分析现有安全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体系,进而达到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
1.系统化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是独立的系统,其安全问题涉及到铁路运输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渗透到铁路技术系统中,覆盖范围广,结构复杂。正是这一特性,赋予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极强的系统化,为了保证管理效率,必须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囊括各个运输生产环节的安全工作,进而保证铁路交通运输的高效运行。
2.动态化
由于铁路交通运输大部分时间处于位移状态,时空的变换提高了铁路交通运输的安全风险发生几率,并衍生出大量不可控因素,使得铁路交通运输中经常发生意外事件和非正常情况。对此,为了保证铁路交通运输安全,其安全管理也具备动态化特点,对铁路交通运输实行动态化监测,最大化控制不稳定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而最大化保证铁路交通运输安全。
3.复杂化
从本质而言,铁路交通运输系统在日常运输中属于全天候、开放型作业,影响运输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受到内部管理、人员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也具备一定的复杂化。除此之外,由于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发展背景下,加大铁路技术系统的复杂程度,则安全事故风险概率也随之增加,使得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愈发艰巨。
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思路
1.以人为本
在进行铁路客运安全管理工作中,人是影响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安全风险发生概率,铁路客运安全管理工作要以控制“人”这一安全因素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人性弱点,进而提高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综合质量水平。
2.全局发展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铁路系统内含多专业和多部门,在达到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复杂程度相对较高。为了保证铁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管理人员要以系统理论为核心,利用全局思维开展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构建全员安全、全面安全和全过程安全的管理体系,通过全局思维解决实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防止以惩罚制的单向管理,深入安全核心因素,优化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进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事前预防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其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目的是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这就要求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要以事前预防为核心,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降低不安全现象的发生几率,进而最大程度的消除安全事故。为了提高事前预防效果,一方面管理人员要从经验入手,对未遂安全事故进行深入统计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内在规律,形成管理依据;另一方面以科学分析为核心,借助安全分析技术判断不安全因素,并加强控制和管理,进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体系的有效途径
1.合理分配管理人员,开展全过程安全控制
在进行铁路客运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制定客运计划,按执行期限的不同,可分为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和日常计划三种形式。站在全局视角下,做好长短途旅客列车合理分工,根据客流变化,图定列车数量、编组、运行区段变化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充分发挥旅客运输能力的最佳效能,均衡地运送旅客。同时强化职工岗位作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完善以作业标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机制,挖掘影响控制点安全因素,划分控制重点,制定层次化控制方案,并通过监控系统进行客运全过程控制,进而达到安全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重视过程管理,以提高班组自控能力为核心,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将被动管理转换为自动管理,使得各个职工自觉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将管理中心向下转移,完善职工个体安全自控体系,将安全他控、职工自控和安全互动等管理措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全过程控制体系。
2.建立安全责任机制,落实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责任机制的建立要从机制落实和机制考核两方面入手,一是责任到人,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以逐级负责为核心,结合实际管理要求和管理情况,构建领导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的责任体系,明确各基层安全责任,避免责任泛化和责任虚化的情况出现,并加强领导负责、岗位负责和专业负责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安全责任衔接途径,在明确权责后赋予管理权力,提高责任与权力的匹配程度,进而落实相关安全措施。二是有责必问,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明确相关权责后,要对权责执行情况进行进一步考核、审查,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控制绩效,综合考核安全管理成绩,明确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将考核结果和收入、职务、荣誉等联系在一起,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实现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完善思想政治机制,促进安全文化建设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为了保证安全管理效果,管理人员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以文虎育人,创设和谐轻松的安全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行为,进而达到对“人”安全因素的控制。首先,以尊重为手段,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予“人”充分的关心和了解,管理人员要和基层职工拉近距离,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并尽量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提供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进而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其次,以教育为手段,强调责任教育,完善思想动态监控机制,了解和掌握职工思想活动,纠正思想偏差,进而避免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最后,以鼓舞为手段,对职工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构建友好型上下级关系,凸显人文关怀,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为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得出:(1)受铁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影响,赋予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化、动态化、复杂化特征,控制不稳定安全因素,保证安全管理水平。(2)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工作重点落在以人为本、全局发展和事前预防等方面,分析安全因素和安全风险,制定对应措施,进而保证安全管理效果。(3)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中,以现场卡控机制、安全责任机制、思想政治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进而达到安全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韩东虎.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9):88.
[2]张剑.以人为本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探讨[J].物流科技,2016,(6):97-99.
[3]王士超.铁路车务段在新管理体制下的安全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关键字:运营管理;模式选择;轨道交通
引言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的交通方式,包括地铁、轻轨、快轨、有轨电车等。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正常运行的大动脉,发展迅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已达1.23万亿元,2012年完成1896亿元,建成337公里地铁。2013年投资2200亿元,将建成290公里。全国已批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35个城市,线路里程合计5720公里。2013年末,中国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2013年实际新增2个运营城市、16条运营线路、395公里运营里程。在2539公里运营里程中,地铁2074公里,占总里程的81.7%;轻轨192公里,占总里程的7.6%;单轨75公里,占总里程的3.0%;现代有轨电车100公里,占总里程的3.9%;磁浮交通30公里,占总里程的1.2%;市域快轨67公里,占总里程的2.6%。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其管理运营模式研究的问题[1],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既具有社会公益性,又有市场经济特性,它的建设运营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支持下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投融资模式和市场化竞争型投融资模式两类[2-3]。
二 国内外部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
日本铁路改革后的运营管理采用了“区域公司为主,货运租赁为辅”的模式,这是与日本的国情相符的。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非常大,运输负荷重,实行线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完全分离非常困难。因此,客运公司是采用网运合一模式运作,而货运公司处于流动性的特点和收支平衡的考虑,既无法实现对线路的最优利用,也不利于提高效率和安全水准。因此,货运采用网运分离模式。
香港铁路公司是典型的线网建设、运营管理、维护保养为一体的“网运合一”模式。1975年,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成立,是香港政府全资拥有的企业,但一直坚持市场化运作,并于1990 年实现盈利。2000 年香港政府通过公开招股进行私营化,更名为香港地铁有限公司。2007 年香港地铁有限公司与由香港政府全资拥有的九广铁路公司合并,更名为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目前香港铁路公司已有10 条线投入运营,共计211.6 公里、82 个车站,员工7600人(2008 年)。
上海市政府组建的申通地铁集团实行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公司负责11条线的建设、运营管理。2012年,建成500多公里基本网络,规模居于世界各大城市前列。2009年2月,申通地铁集团完成管理体制的调整,成立网络管理体系“八个中心”,强化运营服务在集团管理体制上的功能地位。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负责广州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一体化管理,分别成立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与房地产事业总部负责地铁线路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近期广州地铁总公司进行整体转制,以运营事业总部运营业务为基础,并入资源开发、房地产、物资等业务板块,成立广州地铁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在5年内将广州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改造为股份公司实现上市,通过开展多种经营,筹集资金投入地铁新线建设,组建能实现“融资―建设―再融资”良性循环的地铁集团。
三 对珠三角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建议
根据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中各线开工建设时序特点分析,考虑分线开通运营时间跨度较大,同时,借鉴国内外高速铁路及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管理经验,并结合城际轨道交通自身特点,建议运营管理采用“网运合一”模式,即把城际轨道网基础设施维护维修管理与具有竞争性的客运经营管理合一。各城际轨道交通公司为建设和生产经营主体,在省政府和省铁投集团的组织领导下,实行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在“网运合一”运营管理模式下,根据广东省城际轨道交通省部合作方案,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总体原则,实现集约高效的“网络化、扁平化管理”。采用以管理为纽带、业务为中心、流程为基础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按两级管理(集团公司、专业公司/中心)、“三大模块”进行组织架构设计:一是由省政府授权省铁投集团成立运营管理中心,负责全省城际轨道交通的调度指挥和运营管理;二是按照线路临近关系和区域组团的原则组建多个城际轨道交通公司,负责所辖线路的建设、运营、管理和还贷任务;三是按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概算分劈,组建专业维修和培训机构,集中大型工装设备承担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固定设备、移动设备的集中修和集中资源组织员工培训,实行内部有偿清算。区域运营分公司是运营管理的重点,其中区域运营分公司的两种方案优缺点比较: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到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网络化运输的特点,从统一调度指挥、产权清晰、实现“安全、可靠、高效”运营目标出发,推荐采用方案一,即在城际轨道交通公司内按线组建运营分公司,分别管理各线运营业务。
结论
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原则,按照“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资源共享、集约高效、互连互通、运输灵活”的总体思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组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议选择自主运营模式符合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啸来,杨成连,毛敏.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探讨[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3:12-15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综合功能;运输能力
一、引言
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铁路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铁路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铁路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二、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
由系统科学理论可知,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综合整体。从系统及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基本定义角度来看,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组成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及枢纽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
2.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同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条干线运输组成,每一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又由为实现其运输过程的多种运输设备按一定布局原则和技术要求统一配置而成。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有关运输设备的布局与配置又须统筹安排。由此构成了运输枢纽结构的复杂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由多个多级子系统构成的多级梯阶的复杂结构。
3.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与其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就整个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而言。它由线系统与点系统两类子系统群构成,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属点系统,就一个铁路交通运输枢纽而言,它既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以及特定功能的系统,同时又是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为其外部环境。同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又是它所依托的城市或地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城市或地区为其外部环境,因此,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与其所在的城市或地区间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4.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铁路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部,其内部各子系统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性和技术差异性。基于各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形成的历史过程及自然条件等不尽相同,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形成过程及发展也不尽相同和平衡。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的具体作业过程和技术设备配置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内各子系统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差异性。为此,在具体分析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
6.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或自组织性。当铁路交通运输网或城市系统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或调整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及目标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自身结构及特征即可进行相应的改变。如城市铁路交通运输网个别区段负荷过大,从而导致了运输流自身进行调整,自动寻求负荷较小的方向,保证向稳定状态过渡。
综上所述,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具有诸多系统特性。因此,我们必须将铁路交通运输枢纽视作一个客观系统对象,结合其特性,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三、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功能
1.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干线的汇集点,是大宗客流和货流中转、换乘、换装与集散之点,是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和联运的主要基地。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决定了不同铁路交通运输方式间联运转换点的分布,因而对于大宗客流、货流的运输路径、运输效率、货物转运速度有着决定性影响。它在良好地完成运输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2.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同一种运输方式多条干线相互衔接,进行旅客和货物中转或对运营的车辆、船舶、飞机等进行技术作业和调节的重要基地,同时还为各种运输工具的周转和检修等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3.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大多与城市相共生,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它是城市实现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脉络,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城市铁路交通运输的各种设备和建筑也是构成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完成四种主流作业: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业以及城市对外联系的相关作业。
具体地说,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所承担的主要作业包括:(1)为本地区旅客的到发以及过境旅客改变旅行方向或换乘另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服务;(2)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换装货物服务;(3)通过干线直接将货物送达货运站、码头,通过专用线将货物直接送达工矿企业、仓库或者反方向的运出;(4)将货物由外部干线运输转入城市内部运输线路,或者相反方向的接运;(5)对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运营(接运、发送、编组),为车、船等运输工具的周转与检修提供各种技术服务;(6)枢纽内部运输作业,包括城市各区间及其与郊区间的客、货运输。
四、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的配置原则
首先应服从于国家和区域综合铁路交通运输网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其次要有利于运输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各种运输设备间的相互协调。具体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服从综合铁路交通运输网布局与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枢纽在综合铁路交通运输网中的地位、承担的任务及枢纽的合理分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铁路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为最高目标;(2)有利于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在考虑与相邻枢纽合理分工的前提下,使各项设备既不重复设置,又不因设备不足而影响运输畅通,并应保证主要客流、货流在枢纽内径路顺直、便捷,保证整个枢纽约通畅;(3)充分发挥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应根据所分担的合理客货运输任务而确定每种运输方式的适当规模和技术等级,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子系统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4)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5)充分考虑其他综合因素。如运输能力要有适当储备,设备配置具有灵活机动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际要求和环境保护等。
参考文献
[1]胡列格,刘中,等.交通枢纽与港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沈志云,邓学钧.铁路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研究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分析了目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讨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论文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1)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4)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1)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2)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3)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4)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5)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3)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4)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6)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7)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8)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9)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在我国铁路本科院校经过高校合并及升级后,原来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铁道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主要培养铁路运输的设计、管理人员。
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在高职院校保持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服务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具备具体操作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归纳总结,与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专家座谈,同类高职院校资深教师探讨,确定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职业资格,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得毕业证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各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应至少获得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中一种。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近年来,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各高职院校也在与运输企业合作,研究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但各铁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四.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以服务铁路运输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调研。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铁路运营管理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五.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一)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四)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积分体系,将每一个学习任务作为一个积分单元,每个积分单元都设置为100分制,根据任务的难度及重要性,设计加权平均系数,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过程表现、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团队任务的完成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对于每一个任务的考核采用教师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考核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学生评价不单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