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第1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今天的会议,是在国家、省市大力推进医疗改革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目的是想跟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交流医改工作,更好地推进我县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山区群众的健康素质,增强我县旅游经济发展的健康保障能力。刚才,起平副县长已对医改工作做了具体的、全面的总结和部署,提出了今年的工作重点,具体的举措和下一步的要求,我都赞同。王国敬副厅长的讲话既是充分肯定了的医改工作,同时又深入地解读了中央、省里医改工作的精神,对我们的医改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体会,把两个报告的精神贯彻好。下面,我就这项工作重点再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充分肯定去年我县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

去年,在上级部门的高度关切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县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的通力合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学习上下功夫,认识提升上初见成效。任何一项改革的实施,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产物,认识进步的胜利,然后才是制度体制的创新。但是思想解放、认识统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身就是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县的医改总体思路,是在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医改创新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下,针对我县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共享不够、能力不高、活力不强而提出的,是一个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统筹发展,追求资源集约效益,实现全局共赢的系统改革,是一次对不适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思维方式的突破。所以,更需要大家站在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去年,县委、县政府和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对医改进行了多次研究,反复讨论、充分认证;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积极组织学习、主动参与、充分发表意见;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尤其是在思想认识层面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决心,这些都为凝聚改革共识、集聚发展合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应该说,去年我县医改取得的成效,首先体现在通过广泛的学习,全县上下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认识,从一开始的怀疑、不理解、担心,到现在大家坦然面对,主动参与,用心工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医改工作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是在研究上下功夫,制度创新上初见成效。有了改革的思想基础,我县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的大背景下,根据国家和省市医改的要求,针对山区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需要进行了科学细致的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工作。省政府医改工作会议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集中力量专题研究医改政策。经过反复多次的调研论证和意见征求,并得到了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率先在全省各县(市、区)当中出台了医改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文件,确立了医改的基本制度框架。我县的医改政策框架,从总体上看,既有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意见的规定动作,也有根据省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确定的创新探索项目;既考虑到了发展休闲旅游经济的实际,又体现了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保障的需求;在改革步子上,比其他地区先走了一步;在改革内容上以县乡村统筹为核心,突显了全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为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持续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是在行动上下功夫,改革推进上初见成效。县医改意见出台后,我县各个部门,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能够顾全大局,服务全局,深入学习领会医改精神,认真贯彻实施医改意见,确保了各项医改工作的有序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统筹发展的体制初步形成,县社区卫生总院和县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中心先后挂牌运行;以“县院带乡院、资源要素共享”为核心的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基本建立;以“基层、基本、基础”为重点的县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县级医疗资源首期整合完成,龙头医院医疗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建设休闲旅游名城的健康保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改工作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作为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一年来,我县的医改工作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全县广大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的辛勤付出。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应该说,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卫生改革的工作基础已经奠定,政府主导、多部门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已逐步建立,政策和体制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肯定会越来越大,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卫生系统内部存在的一些长期的、复杂的矛盾也会随着改革的深入更加突显出来,譬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能否调动,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效率是否会下降;又譬如,此轮医改的核心是公益性,基层医疗机构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以药养医”体制被根本改变,其人员工资和运转,卫生信息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驻村医生服务点等基础建设,基层卫生人员和新进人员轮训以及县级卫生人员下基层的补助等,马上凸显,如何发挥有限的地方财政资源做好保障工作已成为医改可持续性的关键;再譬如,县乡村医疗卫生统筹推进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怎么建,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绩效如何更好地体现,基层卫生人才紧缺怎么尽快解决,这些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总之,面对今年卫生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大家一定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既要有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也要看到推进医改的有利形势和积极因素,从而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我县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卫生是全社会的卫生,要深刻认识医改工作的重大意义。一个地方的医改工作、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做得好不好,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医改推进过程中要树立政府主导、公共服务的理念,在管理机制上要引入市场机制;医改是一件民生大事,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离不开医疗卫生,健康保障是健康水平的重要支撑,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是最基本的民生服务和民生大事;医改是一件发展大事,联系实际,打品牌,做产业也离不开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把县一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到省一级,把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到县一级”的理念,是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所必需的,是旅游产业品牌打造的支撑,聚集人气的一个重要内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起大卫生理念,深化大服务观念,把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既定的医改框架,突出重点,强化责任,统筹推进医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县乡村一体的卫生服务水平。

一要着眼“统筹、协调、高效”原则,加快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统筹管理新体制。探索建立一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乡村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是我县医改的一个创新。我县作为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县,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共享性差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建立完善县社区卫生总院的管理运行体制,既是对省医改精神的深入贯彻与实践,也是从实际出发对我县医疗卫生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和变革。因此,有关部门,尤其是卫生部门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统筹、协调、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清新体制下的管理层级,各尽所能,形成改革合力,激发创新动力,加快形成运行顺畅的县乡村医疗卫生管理新体制,有效推动各项医改工作的顺利实施。要探索消除管理体制上的障碍,打通城乡卫生人才、技术和管理的垂直通道,突出强化县社区卫生总院履行统筹县乡村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职责和能力,形成更加紧密的一体运行,实现医疗卫生人才、设备、技术、信息、管理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整合和有序流动,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分布,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卫生发展活力,真正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当前存在于卫生工作中的基层卫生条件落后、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城乡医疗机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无法有效建立和资源无法有效共享等突出问题,着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和具有浙西南山区特色的“县院带乡院”的医改新路来。

二要立足“基层、基本、基础”重点,突出抓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最贴近基层百姓。与城市相比,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为突出,山区居民缺医少药的状况更为严重。不少基层群众看病还要长途跋涉,往往小病看不上、最后拖成大病,既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本目的就是让群众能够就近看得上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这一轮医改把基层尤其是乡村一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就是要更多地体现“雪中送炭”,使医改真正惠及到最基层的百姓、最困难的群众、最缺医少药的群体,使基层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并分享到医改的成果。我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尽管这几年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但是总的历史欠账还是较多,山区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设备还比较简陋,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还很薄弱,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备更新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因此,我们要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多争取省级财政转移资金项目,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研究制定并实施“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山区群众在医改中真正感受到医疗条件有新改善。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成两家县级医院门诊和住院楼建设;完成新一轮乡镇卫生院新改建任务,启动基本设备更新工程;结合镇村规划,采取多元举办、逐年完善和一体化管理的方式,通过在人口集聚的中心村和景区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人员素质相对较好的村卫生室吸纳一批实施一体化管理、对人口少又偏远的村全面推广定人定时定点的驻村责任医生制度等,实现村级卫生服务的全覆盖。

三要抓住“人才、技术、信息”要素,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人才、技术、信息”等医疗卫生的核心资源要素是推动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医改推到最后都会遇到一个瓶颈,就是基层卫生人才短缺、技术素质差的问题。不打通这个瓶颈,医改就很难说是成功的。相对于硬件设施,我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软件条件更为薄弱。应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通过集中几年投入很快就会有一个改观,但基层医疗卫生的人才队伍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前,要加强我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最为根本的是要制定落实卫生人才建设规划,发挥县乡医疗卫生统筹优势,利用县乡医疗机构人员间的传、帮、带、教新机制,建立科学的县乡卫生人才在职培养和柔性流动制度。要加大基层对优秀卫生人才的引进,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深入实施新进人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带教制度、“双百活动”(百名医生下基层和百名基层医生轮训)和乡村卫技人员培训三年规划,突出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使山区群众在医改中真正感受到医疗水平有新提升。要借助县社区卫生总院这一平台,打通县乡村卫技人员流通渠道,使县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像是一个单位内部一样,统筹使用、统一调配,定期考核、不定期轮岗,促进县乡之间的纵、横向流动,实现“单位人”向“行业人”转变。同时,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县乡医疗卫生信息的互通机制,县乡医疗资源设备、技术的有效共享机制,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农村卫生管理与服务水平,这也是实现县乡医疗资源统筹利用的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四要围绕“健康、快乐、休闲”理念提升,服务休闲旅游名城建设战略。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目标。而健康又是我县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重要元素、基础工程和形象品牌,“有机、生态、低碳”都是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的。医疗卫生行业要充分认识这层含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到休闲旅游名城建设当中去,为名城建设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服务,形成经济和社会相互促进发展的合力。要从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的高度出发,通过医改逐步解决山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升群众健康素质,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打造旅游名城的形象品牌。要加强健康保障能力,包括医疗救治服务、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保障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的提升,夯实旅游名城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发挥全国中医先进县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将中医药发展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依托县内重点景区,抓紧推进“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心和亚健康保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养生保健服务,扎实落实“要健康,到”的旅游理念和行动。

五要争取“政策、资金、智力”支持,切实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单位的协调沟通。在经济社会总体欠发达的实际面前,短期内要迅速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借力发展是重要途径之一。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及时了解动态,掌握信息,并积极争取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医疗卫生单位更要利用“省院带县院”机制,加强与省市级有关医疗卫生单位的沟通和对接,以省县对口扶持、友好协作等方式,积极引进省市医院的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和经验,让我县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到“省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助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同时夯实自身发展能力。

总之,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始终坚持“三个满意”:百姓要满意,通过县乡村统筹发展,让基层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卫生人员要满意,工资福利得到保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政府要满意,通过统筹改革,花钱买一个好机制,促进政府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保障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坚持这个总要求,既是当前医改的需要,也是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上述三个满意,医疗卫生事业才能深入持续的发展,医改才真正算得上成功。

三、切实加大推进我县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力度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县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体现的是公共服务和政府职责,绝非卫生部门一己之力可以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锁定目标,狠抓落实,确保医改取得新成效。医改工作总体框架确定后,在推进的过程中,可以说氛围比体制更重要,要树立“三多三少”理念,即:领导层面,要多谈责任,少谈权利;职能部门,要多谈服务,少谈体制;卫生系统干部职工要多谈奉献,少谈条件。以“三多三少”的理念,扎实推进医改工作。具体来说:

首先要加强组织保障。各部门、各乡镇、各单位要在县医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医改工作的总体部署,强化大卫生、大服务意识,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形成共同推进卫生改革的强大合力。发改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牵头编制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部门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推动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共享,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绩效考核体系;财政部门要抓紧做好医改的财政保障方案,近期要重点研究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的人员工资和运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驻村医生服务点等基础建设、数字卫生建设、卫生人员柔性流动等的经费补助问题,稳定基层卫生队伍,确保医改的可持续推进;人劳社保等部门要抓紧落实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定性定编政策;旅游部门要配合做好“中医药进景区”工作,落实景区医疗的业务用房,乡镇政府要负责提供村级卫生服务站和驻村医生服务点的业务用房。

二要加强政策保障。参与改革的同志,尤其是研究政策的同志,不仅要研究上层的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好自行的政策,总结提炼管用的办法,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多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建议,清楚掌握实际情况,并善于分析改革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同时要抓好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推进。县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改工作的政策和业务指导,对基本药物制度、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等重难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以确保医改的顺利推进。要善于挖掘和提炼改革经验和做法,通过座谈会、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建立相互总结交流医改的工作机制,共同探讨解决改革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要加强作风保障。要以良好的作风,认真的态度,攻坚克难的精神,扎实推进医改工作。这不仅是对卫生系统公务人员的要求,也是对全系统职工的要求,领导要带头到一线研究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以认真的态度面对卫生服务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卫生系统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党委政府的形象,同样肩负着提供优秀服务的职能,要树立良好的卫生团队意识和大服务理念。

第2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市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我县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保障全县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根本,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二)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规范化卫生院、每个建制村有1所规范化卫生室。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3、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素质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0%以上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其余卫生技术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全部具备中专学历,乡村医疗卫生人员100%具有执业资格。4、建立健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扎实做好各项卫生防病工作,以乡镇为单位的国家计划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0%以上,农村儿童和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8/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4‰以内。5、农村卫生和农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

二、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三)强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整体功能。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任务,负责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村卫生室主要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转诊服务以及一般康复等工作。积极开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纵向业务合作。

(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银塘新区整体搬迁任务。切实改善乡村卫生服务条件,5年内建设22所规范化乡镇卫生院、115个规范化村卫生室。鼓励和扶持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统筹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五)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中作用。筛选推广适宜农村使用的中医药疗法和防治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县中医院建设,争取达到“二甲”中医院,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公开招考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开展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采取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等办法,鼓励开展和选择中医药服务项目。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六)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参合率,力争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强化人员培训。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保证基金不透支情况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水平,扩大受益面。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为农民提供安全、高效、价廉、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等生活困难群体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县民政部门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参合资金。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五保户,实行零起付线;对因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大病患者,在按规定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再给予一次性定额医疗救助。对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艾滋病病人的生活救助,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皖政发[2007]10号)的规定,实行医疗费用或生活费用部分救助。

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八)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实行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普及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学历教育,鼓励已取得执业资格的农村在岗卫生人员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参加各类高等医学教育学习。大力组织实施中央财政补助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轮训乡村卫生机构技术人员。选派卫生院临床技术骨干赴省、市、县级医院进修,为每所乡镇卫生院培养内儿科、产科、普外科业务技术骨干。每年按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考一定数量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九)建立农村卫生工作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组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对口支援工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严格执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之前到乡镇卫生院定期服务的制度。从2008年起,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选派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挂职,每个周期一年。挂职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由派出单位解决,县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对挂职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技术人员,在生活保障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形成吸引人才到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十)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健全乡镇防保站(与乡镇卫生院合署办公),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和管理,突出抓好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结合爱国卫生、改水改厕等工作,切实做好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十一)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完善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加强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建设和人员培训。巩固“爱婴卫生院”成果,认真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做好孕产妇系统保健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十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完善农村卫生机构管理体制

(十三)完善县管体制,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推行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度,实行院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离任审计制。推行职工全员聘用制,因事设岗,公开竞岗,合同管理;切实分流、清退卫生技术岗位上不具备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改革内部分配制度,体现服务技能和劳动价值,并向技术骨干和重要岗位倾斜。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监管,提高诊疗质量,规范收费行为。

(十四)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业务、药品、财务及人员等实行统一管理,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指导。村卫生室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建设,由村委会无偿提供用地,乡镇卫生院统一建设和管理。村卫生室执业人员从取得乡村医生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中公开选聘,每个建制村公开选聘一名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到2010年,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80%以上。

七、依法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管理

(十五)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县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依法执业的监督检查,严格农村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准入监管。进一步完善乡镇助理卫生监督员制度。切实做好农村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医疗服务市场等卫生综合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无证生产经营等危害公共卫生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扰乱医疗机构秩序、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

(十六)加强农村药品监管。深入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实际的药品监督体系和供应体系,严厉打击向农村销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鼓励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乡村卫生机构集中配送药品。加大对农村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降低农村药品价格。

八、加大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

(十七)完善农村卫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对开展免疫预防接种、血吸虫病防治、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控制处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实行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定编,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编制内在职人员工资的财政差额补助标准;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2008年起,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每建制村1人)每人每月补助100元,所需经费按省和县5:5的比例,分别由省级财政和县财政列支,县财政列支纳入财政预算。

第3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村卫生所建设,加大投入,开展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对偏远山区卫生所进行改造,为行政村的卫生所配备基本急救设备,对承担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补助,对在岗乡村医生进行规范培训。村卫生所的条件和乡村医生的待遇有了一定改善,服务能力有所增强,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但总的来看,我县多数村卫生所业务用房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乡村医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缺乏相应保障;村卫生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我县共有25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共建有227个村卫生所、4个历史遗留居委会卫生所和24个村级卫生服务巡诊点。全县有乡村医生369人。到目前,全县已完成达标建设的村卫生所有8个。

二、发展目标与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整合卫生资源,加快构建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等措施,提高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12年,全县每个行政村建设一家达标的卫生所或巡诊点。到2015年,全县构建起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支能够满足乡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卫生服务队伍;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综合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三)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县制定全县总体规划,明确指导原则、支持的范围和重点,依据相应的管理规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乡镇根据本规划要求,制定具体项目建设计划,落实建设资金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整体目标的实现。

2、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区域分布、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村卫生所;对照村卫生所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按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建设,不搞重复建设,不搞“形象”工程。

3、深化改革,配套推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加快村卫生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的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三、机构设置与服务功能

(一)机构设置

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标准化卫生所,人口超过2000人的行政村可增设一所村卫生所。人口稀少且没有固定乡村医生的行政村,建设一个巡诊点,由临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联办、乡镇卫生院巡诊等形式,解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村卫生所。逐步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乡村医疗机构。为完成我县村卫生所建设工作任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31号)要求,年底前确保村卫生所实现全覆盖,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村卫生所设置规划(具体设置见附件2)如下:

1、清凉村、兰口村、大樟村等3个行政村不设村卫生所,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其村民的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落实。其他非卫生院所在地的210个行政村每个村至少建一个村卫生所,常驻人口大于2000人且村居较为分散的可增设一个。

2、南门居委会、登高居委会、沙浮居委会、北门居委会、吉祥居委会、东门居委会等6个居委会不设卫生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负责其居民的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落实。待条件成熟后可按标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3、居委会、城南居委会、镇街道居委会和街道居委会以及其他17个已经设立村卫生所的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保持现状,不再新增乡村医生,待现有乡村医生达到有关规定条件不予注册后予以取消,取消后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其村民的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落实。

4、目前没有村卫生所或没有乡村医生的24个行政村采取两种形式解决其村民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

(1)10个常驻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行政村不再新设卫生所,给予建设巡诊点,由村委会聘请邻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负责其村民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并按规定予以考核补助。

(2)14个常驻人口在300以上的行政村力争聘请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开设村卫生所,在设立村卫生所前先设立巡诊点,由村委会聘请邻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负责其村民一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并按规定予以考核补助。

(二)服务功能

村卫生所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最基层单位,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负责村民新农合普通门诊就诊补偿结算,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三)人员配备标准

每个村卫生所人员一般1-3人,其中至少应有1名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行政村人口较多的村卫生所可适当增加人员。

四、建设任务与建设标准

(一)建设任务

纳入规划,合理布局。乡镇政府要将村卫生所设置规划与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各地要根据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民医疗服务需求、人口变化、交通变化、服务半径、经济发展等要素,在年5月底前,完成全县村卫生所建设发展规划制订工作,村卫生所建设发展规划经县级政府批准后报市卫生局备案。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标准化卫生所,人口超过2000人的行政村可增设一所村卫生所。人口稀少且没有固定乡村医生的行政村,建设一个巡诊点,由临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联办、乡镇卫生院巡诊等形式,解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年安排138个村卫生所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安排80个村卫生所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建设项目见附件3)。每个村卫生所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到2015年,建立起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新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所全部按规定要求完成建设任务,使我县村卫生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综合、便捷、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二)机构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

依据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村卫生所建设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意见》,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全县村卫生所建设标准(详见附件1),合理确定村卫生所的建设和投资规模,规范项目建设。

五、资金筹集与分配

《规划》建设集体举办村卫生所所需投资主要由省市补助解决,不足部分由县给予适当补助。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无偿划拨项目建设用地,减免各种建设配套费用,支持项目建设,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建设项目按期顺利完成。

根据我县实际对村卫生所建设分3个档次进行安排,第一档是卫生所用房属村集体所有的且所在村常驻人口在500人以上,用房面积未达标的进行改扩建,安排建设补助资金43000元;第二档是卫生所用房属村集体所有的且所在村常驻人口在500人以下的以及常驻人口在500人以上且面积已经达标的,对现有用房进行装修,安排建设补助资金20000元;第三档是村卫生所用房属私人所有的安排建设补助资金1000元只进行标牌标识制作。

六、相关政策措施

(一)改革完善政府投入和机构运行机制

村卫生所按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障其正常运行。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村卫生所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积极探索建立村卫生所药品零差价销售多渠道补偿机制和多种形式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

县卫生局要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转变村卫生所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所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服务行为、药品器械供应使用、绩效考核进行管理,提高乡村医生及村卫生所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逐步将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

(二)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鼓励优秀人才到村卫生所工作,村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卫生所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业务水平。

(三)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力度

规范村卫生所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严格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及时调整、退出不符合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强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有效、便捷、经济。

七、规划实施与评价

(一)本《规划》从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县成立“县村卫生所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县卫生局、财政局、发改局等部门参加,全面负责规划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负责日常工作。

第4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孙志刚是新医改的亲历者。他在担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期间,组织实施了安徽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孙志刚的主导下,仅在基本药物制度领域,安徽就引发了两场革命:一是推动基层综合改革,二是创新了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安徽打出的这套“组合拳”,通过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推动基层综合改革,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形成了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基层医改“安徽模式”。

2010年底,孙志刚调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并担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2011年,他的足迹遍及全国28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到一地,都要深入县、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基层医务人员、患者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

经过艰苦的“攻坚战”,中国医改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基层医改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成效。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左右提高到70%左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保障标准大幅提升。从2009年全国人均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2009-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95亿元。投入的标准城乡统一、逐年提高,实现质的飞跃。服务项目不断增多,受惠人群持续扩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人员编制普遍增加、素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待遇增加,活力增强。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基层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0%左右,破除了基层医疗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

这“四提高、一降低”使“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已经从基层开始“消融”。

《财经国家周刊》:这一轮医改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你如何看待这一原则?

孙志刚:“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在推进医疗改革,但各国国情不同,改革的路子也千差万别,有完全可以照搬的模式。”孙志刚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薄弱,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这些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步趟出适合自身的改革路子。

出于上述考虑,新一轮医改提出了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强调从保基本起步,优先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等需求;从强基层入手,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从建机制着眼,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体现了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符合国情、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沿着这条道路探索下去,医改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多,全国有五万多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医改三年来,在基层医疗投入和改革的总体情况怎样?在基层是如何构筑“底网”,又如何保证“底网”不破?

孙志刚:基层是近三年财政着力投入的重点,对基层医疗的投入,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之举。经过三年的建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软硬件”都得到明显加强,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软肋”状况已初步改变,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基层的“网底”功能开始显现,人民群众就医方便、可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这三年改革,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在农村,三年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6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并且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的目标。在城市,中央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可及性不断提高。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本次医改在全国层面推行的一项全新制度,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意义十分重大。

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科医生制度框架和主要任务,要求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制度实施以来,启动了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专项规划,首批支持127个基地建设,安排3.6万多名基层机构在岗人员进行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主要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探索得到推广,目前已有41.5%的城市在辖区内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

根据基层医改的实际,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会同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意见》,及时下拨乡村医生和基层化债补助资金,既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筑牢了网底,也卸掉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包袱,确保了综合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经过三年的强基固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也开始转变,开始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转变,从提供专科服务为主转变到专科和全科诊疗并重,从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有序就医,从坐堂行医转变到主动上门服务。为促进上述转变,政府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在人员编制上充实队伍特别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得到明显加强,由原来每个机构1-2人增加到4-5人。许多村医有一半的时间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模式的转变,将有效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到应有的功能定位,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有人担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果“只能输血,不能造血”,改革的成效将很难持续。因此,打破了原来“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机制的建立情况如何?

孙志刚:新医改不仅仅是加大了投入,更主要的是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保障百姓基本医疗卫生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始终注重把增加投入与建立机制、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而不是固化旧有机制的利益格局。

“以药补医”机制运行了几十年,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破除这个旧机制要选好突破口,设计科学的转换路径,使新旧机制实现平稳对接。

目前,基本药物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使得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不能靠卖药赚钱,一下切掉了以药补医的链条。切断这个利益链以后,乡镇卫生院若要想运行,必须进行综合改革,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才能够使得基本药物制度落实。

2011年2月,副总理在全国医改会议上明确要求,要以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为抓手,把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2011年5月,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卫生部召开加快推进基层医改动员大会,要求各地力争在同年9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吹响了基层医改总攻的号角。

找到了突破口,改革迅速推进。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覆盖;2011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并主要建立了五大运行新机制。

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政府在投入和监管方面的责任得到落实,医务人员编制比改革前增加了60多万。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的用人新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建立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机制,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改革前后相比,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六方面创新举措,规范药品招标采购秩序,大幅降低了基层药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明确为依靠财政投入和医疗服务收入两个渠道,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新机制的建立对整个医改有哪方面的影响?

孙志刚:经过三年的建设和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和软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定位发生很大变化,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基层医改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锻炼了队伍。

第5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结合实际,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村卫生室建设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切实做好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不仅是我县“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加快我县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的一系列部署,抢抓各类项目机遇,切实加快推进村级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村级卫生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安排卫生系统首批62个村卫生室建设已全面完工,全县村级卫生基础进一步夯实,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村级卫生室还存在着覆盖不全面、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备、水平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对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务必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务必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加大农村卫生投入,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强的责任、更实的举措,全面加快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管理步伐,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明确工作目标,狠抓关键环节,确保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1、明确具体工作任务。从现在开始到2012年底,全面铺开村卫生室建设,确保全县每一个行政村有一所村级卫生室并达到规定建设标准,基本建成以“五制八统一”为基本内容,责、权、利相结合,设施条件标准化、考核管理规范化、督导培训制度化、经营服务优质化的乡镇、村一体化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村卫生室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社会效益等明显增强,基本满足辖区群众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做到建设规范、运行顺畅、管理科学、保障有力,实现“疫情有人报、防病有人管、小病有人治、大病有人转”的目标,初步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

2、规范村卫生室建设。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将各行政村卫生室建在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业务半径以2.5公里为宜,超过3公里的可实行“一室两点”,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村原则上不设置村卫生室。村卫生室由村民委员会、乡镇卫生院设点,由乡村医生或有执业资格的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乡(镇)卫生院审核,县卫生局审批后方可举办。村卫生室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宣传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服务;负责疫情上报和有关卫生资料的统计,提供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指导;宣传、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做好本村卫生监督的指导服务工作。

3、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从现在开始,通过积极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项目机遇,利用2年时间,对全县202个村卫生室进行全面建设,到2012年底前初步建立起基本设施比较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全县的村卫生室都要达到《省村卫生室管理规范》规定要求,具备开展村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条件。县财政局要把乡村医生的劳务报酬纳入年度预算,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县计划局要将村卫生室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县国土、城建、卫生、红十字会、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国税、地税、物价等部门要认真履职,通力合作,大力支持村卫生室的建设与发展。

4、提高村医业务水平。坚持乡村医生聘任制度,聘任的乡村医生必须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及以上资格,热爱乡村医生工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能够胜任本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鼓励乡村医生通过医学教育取得专业学历,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申请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县卫生局要制定乡村医生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采取定期和不定期、集中培训和个别跟班培训、专题培训和以会代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以及视频系统等各种形式进行。要充分利用县卫校和县级医疗卫生师资力量加强对乡村医生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药学等业务知识和卫生、药品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技术水平。

5、强化村卫生室监管。县卫生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县乡村医生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管理。要严把乡村医生的准入关,依法严管乡村医生的准入和执业,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要加强对乡镇、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范管理,重点对医疗操作规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合理用药、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等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村级卫生服务质量的绩效评估、考核监督。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工作考核等进行管理和指导,县卫生局要把村卫生室管理纳入年度乡镇卫生院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鼓励其积极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要积极鼓励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纵向业务合作,加强技术、业务的合作和互补,鼓励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到村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村医的劳务报酬由县卫生局统一管理,报酬与工作量及绩效挂钩,奖优罚劣。

第6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一、分析补偿问题的框架

所谓“补偿”(Reimbursement),是指在购买或利用医疗卫生服务/产品时,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消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给予偿付或弥补,以保证提供者能够可持续地提供医疗卫生产品/服务,并为其提高质量和正常发展给予必要的资源。补偿问题自然是一个资源流向(或货币流向)问题,不同的补偿机制会影响卫生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状况。如果从医疗卫生服务/产品提供者的角度看,“补偿”就是一个“筹资”(Financing)问题。因此,补偿与筹资是相互联系的,或可认为是一个议题的两面。补偿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补偿渠道和结构,即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补偿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一般来说,可分为两大渠道,就是由政府或计划直接补偿和通过市场实现补偿。这当然会涉及一直都争论不休的“补供方还是补需方”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补?例如,采用什么支付方式,是按项目、基于成本的补偿,还是打包、基于结果(如一个出院病人,某类疾病的出院病人等)的补偿?又如,政府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是以基于绩效考核的购买服务方式实现补偿,还是以工资的形式直接实现补偿,或是两者一定比例的结合?回答这些问题的依据主要是“效率”。当然,这里的效率是指整个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包括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成本-效果效率),而不是单个机构的技术效率。在补偿机制和效率之间还有一个中间要素———医疗卫生服务/产品提供者的行为,即不同补偿机制提供了不同的激励,使医疗卫生服务/产品提供者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效率,对病人的利益或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正是在这一框架下来认识补偿问题的(见附图)。这里,我们主要关注补偿机制涉及的效率问题,而公平问题则另文阐述。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现状及挑战

本文只是初步考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补偿问题,特别是乡村两级的补偿问题。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基本有个共识:政府“投入不足”即“补偿不足”。这是一直强调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依据之一。新“医改”(从2009年起)以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主要来自三方面,即财政补助、药品加成收入和医疗收入。例如2008年全国乡镇卫生院的收入结构为:医疗收入328亿元,占34.0%;药品收入410亿元,占42.5%,财政补助171亿元,占17.7%。这种结构的明显特征就是“以药补医”。在许多地方,政府对村医基本没有任何补助,村医几乎完全是以“卖药”得以维系,收入的80%~90%来自于药品加成。因此,村医的“以药补医”更典型、更突出。新“医改”试图从两个方面来扭转对农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加大了对乡村医生的直接财政补助,保证乡村医生有稳定的基本收入,例如安徽省最早决定政府对每个村卫生室一年补助8000元;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从市场获得补偿的能力。例如,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70多亿元建设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并投入11亿元多培训县、乡、村三级卫生人员。同时,政府加大对居民(需方)的医疗卫生保障投入,在源头上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从市场获得补偿注入了活水。例如,2010年政府对新农合的参合农民补助达1053.5亿元,农村医疗救助金额为106.3亿元;此外,还有各种重大项目的专项补助,例如财政专项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达20.33亿元。政府对供需双方投入的增加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收入较快增长的基本原因;同时,政府补助占总收入比例也在增大,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特别明显(见表1)。表1的“总收入”其实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毛收入,要分析医疗卫生机构补偿的实际状况,需要考察“净收入”,即医疗卫生的服务业务收入减去除劳动力相关成本支出后的“剩余”,主要包括药品加成收入和“净”医疗收入。我们按此界定,初步估算的结果是:2010年财政补助在县医院的净收入中占29%,乡镇卫生院占56%;同时,药品加成收入金额下降,其所占比例也下降到17.5%(2008年这一数字为25.2%)。但是,围绕补偿这一议题,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第一,补偿渠道扩大了,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投入较快增加,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解决或至少缓解“看病贵”问题?这里有一组数据(见表2),让我们看出这个问题的难度。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为彻底改变“以药补医”,许多地方的乡村两级开始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严格的用药目录和“零差率”销售政策,但是2010年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人次费用仍然不断增加,当然涨幅与2009年相比有些回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个基本理念:只要政府加大对医疗机构(包括医务人员)的财政补助,同时截断医生与药物处方的利益联系(药品零差率),就可以减少或消除医生“大处方”行为,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其中的逻辑推理很简单:医院只有销售大约600元的药品,才能得到100元的净收入;若政府补助了这100元,则预期医生/医院不会以“大处方”的形式求得这100元。这种推理其实隐含了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医院/医生的行为遵从“目标收益”模式。可是,我们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我国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模式是“收益极大化”。比如,药占比的下降并不是药物消费减少带来的,而是其他消费增加促成的;次均药品消费可能会减少,但是总药品消费并未减少。由此我们看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补偿的问题。扩大了补偿渠道、增加了政府投入并不意味着可以自动缓解或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补偿。这恰恰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议题。例如,用于乡村医生补助的财政基本支出,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重要的补偿来源,但是如何补给乡村医生,是以30%作为基本工资还是以70%作为基本工资,其余通过绩效考核发放?我们发现,不同的方式对医务人员的行为有非常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完全不同。

第二,补偿政策的调整是否可能产生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负面影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许多地方的次均药费有所降低,这是积极的、人们预期的结果。但是,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负面影响,农村居民就诊有明显从乡村向县级医疗机构转移的现象。从表2可以看出,卫生院的门诊和住院人次在2010年明显减少,而此前一直都是增加的。虽然乡村两级的次均费用降低,但是包括县级医院在内的人均费用不降反升。这种趋势必然会促使医疗卫生资源向上集中,从而影响到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是有两个原因似乎难以排除:严格的基本药物限制可能影响到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对医生的不当激励(不当的补助方式)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也涉及如何补偿的问题。第三,对医生如何补偿?对医务人员的补偿水平如何界定?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基本共识。并且,我们在调查中听到反映:一些地方乡村医务人员的收入下降,特别是部分“能人”的收入下降明显。这自然也是一个如何实现补偿的问题,绝不能形成新的“大锅饭”,而应是奖勤罚懒。为此,有必要实行基于购买的补偿和基于绩效的补偿。但是,绩效的考核应简明、容易操作,降低管理成本。此外,对医院的补偿和对医生的补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在实行支付方式改革的地方,把单一的按服务项目付费改为各种“打包付费”的形式。这里,对医院的补偿与医生的收入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如何调整医院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协调两者的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第7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情况的调研报告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全县人民的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维护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委员界别优势,更好地围绕深化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和省政协《关于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的安排意见》精神,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教育、文化、卫生界委员,先后深入县人民医院、李二堡镇中心卫生院、核桃庄乡里长村卫生室等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就进一步促进医改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统一安排,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41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29个,村级卫生室、医疗点52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个,民营医院7个,个体诊所、医务室49个。机构改革中上级编制部门核定我县卫生系统岗位906个,其中县人民医院岗位300个,县中医院岗位150个,县二医院岗位31个,乡镇卫生院岗位总量425个,现有职工889人,其中同工同酬401人。

(一)

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医改工作启动后,我县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县、乡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设备得到逐步改善。在加强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建设的同时,投资3160万元完成了松树、转导、李二堡、巴州等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建设。为29个乡镇卫生院配发了价值约1300余万元的小型救护车、电脑、DR数字影像系统等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问题。拟投资15508万元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总投资2100万元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业务楼建设项目、核桃庄等3个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项目、峡门等18个乡镇卫生院的职工生活用房建设项目、32个村卫生室的扩建项目在2014年全面实施。

(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水平。采取县级医院到省内外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到县级医院、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派员学习培训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各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县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仅2013年,县级医院选送63名业务骨干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205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垂杨柳医院进行学习培训,乡镇卫生院选派85人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636名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业务培训。二是开展对口帮扶,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解放军205医院、**市中心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省内外三级医院派专家到我县县乡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是通过组建“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流程、开展“家庭医生团队式医疗服务”、实施“先住院后结账”服务模式等,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创建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四是加强村级卫生室管理,采取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履行行政、人员、业务、药械和财务“五统一”管理,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提高了村级医疗服务水平。五是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使社会资本成为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我县现有博爱、仁德等7家民营医院。

(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全县城镇居民实际参保18408人,参保率99.4%;新农合实际参合336628人,参合率达99.5%。城乡居民医保在三、二、一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付标准分别提高到70%、80%、90%。坚持医疗保险周转金和医疗救助资金预付制度,通过“金保工程”建设,实现了省内异地医疗费用及时结算。同时,开展了以临床路径管理为主的按病种控费、付费方式,完善了监控管理机制。

(四)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10月起全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12月起县人民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2012年12月县中医院、二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乡村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均达到100%,县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90%。自2011年12月执行药品网上统一集中采购以来,截止今年2月底,已在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及一般医用耗材10857.6万元,其中基本药物4519.6万元,配送率达86.91%。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一是加大政府医改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5元提高到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4类44项。二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29640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管理并进行健康检查,完成体检23910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24601人和8577人。发现的64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建立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41.3万份,建档率达95%。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在电视媒体开办专题栏目、制作宣传栏文化墙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防病意识。

(六)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人民医院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2011年全面完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从改革人事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特色科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调研中了解到,医改后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医院药品总收入比例、门诊和住院每人次药品费用明显下降,公立医院开始回归公益性质。2013年县中医院、二医院借鉴县人民医院试点改革经验,根据《民和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制定了岗位设置方案和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此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医疗岗位不能满足需求。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群众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县乡医疗机构就诊及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现有的医疗岗位已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和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县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医人才匮乏,致危急重患者因县级医院救治能力不足、得不到有效诊治转至省级医院就诊。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在结构、数量和技术上还未达标,医务人才缺乏,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取得群众信赖。尤其是村医素质普遍较低,服务能力不强,县乡村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财政补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县乡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由于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薄弱,在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药品零差率补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

(四)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化建设因成本高,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难度较大,尤其是村级卫生室联网仅为20%,严重制约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三、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我县实际足额定编,并以实用为核心放宽人才引进门槛,研究出台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政策。二是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医院学科建设和医务人员及村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和政府补助补偿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保障广大患者用药需要,减轻群众负担,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快网上采购的药品配送速度,缩短药品配送周期,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需要。

第8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一)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2009年底,全国2003个县(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9238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987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43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821所。全国3.42万个乡镇共设3.8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93.3万张。全国59.9万个行政村共设63.3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4%。总的看来,实现了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个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的情况,但是由于条件的差异,西部贫困地区可能还没有实现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卫生室,有些地方虽然设置了卫生机构,但是硬件设备跟不上,连最基本的医疗护理都做不了。故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村、乡级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重点用于卫生院业务用房的改建、扩建、医疗设备的更新,同时财政性资金重点应该放在县级医疗体系的构建,这样有利于县级医院整合资源,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各县应鼓励所属辖区的农民到县里就医,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二)乡村医生队伍

目前农村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2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2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生53%,34.6%为高中以下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低、业务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农村环境恶劣,往往留不住那些优秀的医护人才,而部分留下的执业水平又不高。因此如何让优秀的医护人员“留在”农村,提高当前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很关键。对于前者,短期而言,可试行乡村医生的雇员制,让医生同县级有关部门签订用工合同,规定服务年限,乡村医生待遇比照县级公务员标准,并为其购买养老保险,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待服务期限届满,乡村医生可选择留在农村或到县城发展,当然需要定期对其实行业绩考核,以保障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长期而言,需要一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的优秀医护人员,可由各县牵头推行医护人员定点培养机制,从农村中选择一些家庭,与其签订协议,对其孩子进行从初中到大学的资助,培养其成为专业的医护人员,前提是这些人毕业后必须回到农村,这样不但能够解决部分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也能够为农村在未来注入一批有学历懂技术的医疗工作者。当然无论是短期和长期,都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对于后者,新毕业的人员担任乡村卫生员需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并懂得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急救,鼓励其掌握一定的中医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那些老资格的乡村医生仍需要让其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提高技能。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正式实行以来,目前已实现了90%的参合率,人均筹资由2004年的42.10元到2009年的113.36元,补偿收益人数由1.22亿人次上升到7.59亿人次。新农合为农民带来了好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以云南省为例,一个县所辖的乡镇众多,分布分散、交通不便,每年筹资成本较高,有些特别贫困的家庭甚至连参保费都拿不出来。新农合实行以县统筹,家庭为单位参与、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201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120元,农民交纳30元,人均筹资150元。政府出资部分中央拿出60元要求县级政府拿出60元的配套资金,使得一些本就财政困难的县份,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这也使得地方响应、执行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新农合基金以县为单位统筹自收自支,故县在测算风险资金时相对保守,使得资金的使用率不高,加上二次补偿机制及医疗救助制度未建立起来,目前的报销比例整体偏低,农民的收益面及水平低于预期;在资金的监管方面,由于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虽进入财政专户但并未纳入财政预算内进行管理,基金运行的透明度不高。

第9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范文

面对“医联体”这一概念,有专家从形式上解读医联体,认为医联体必须是“老大哥”带着“小兄弟”,没有“小兄弟”,就不算是医联体;有专家从医疗的公益性上解读医联体,认为医联体体现医疗公益性的一种创新模式;有专家从信息化产业的角度解读医联体,认为医联体的建设给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北京儿童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则在发展医院集团信息化的路上,为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我个人认为,没有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的医疗集团,是不能称之为‘医联体’的。因为医联体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分层诊疗及有效的协同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形成金字塔型的就医格局是政府推进医联体工作的的基本出发点。”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从业多年,对医改有着深入研究的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春华在面对“医联体和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这个问题时,首先强调并给出了自己在深入分析政策和行业后对“医联体”的判断。

医联体是医疗集团的特殊形式

徐春华认为,要解答“医联体到底应该如何定义”这个问题,应该从国家现在探索的这种“医联体”的最初概念和目的是什么来寻找答案。

“医疗集团和医联体不完全是一回事。医疗集团的概念更广泛,从医疗集团的角度来讲,有松耦合、紧耦合两种不同的结构模式。个人认为医联体是一种特殊的医疗集团的形态。医联体也即‘医疗联合体’。”2012年10月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后,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和时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署名文章《为了人人健康――全面实施》,文中把医疗联合体的建设作为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指出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推动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联动。

医联体在城市和农村各具形态,在城市,医联体的核心是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在农村,医联体的核心是县级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即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由此可以看出医联体与医疗集团在涵义上还是有大的差异的。

徐春华表示,常见“医疗集团”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根本动力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医院需要“抱团”发展。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医院发展的规模越大,越要在科研、临床服务能力上获得更多的资源,这种发展还是由大医院自身做大做强来驱动的。“但是就目前国家所要推行的医联体来看,目的不是把大医院做大,而是希望形成金字塔型的分层诊疗结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政府是期望能以医联体为单位为居民提供全程的医疗卫生服务,简单说就是保证一个人的医疗卫生需求能在医联体内部全部得到解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医联体和医院集团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医疗集团不是为服务于区域卫生目标而发展的。“医疗集团更像一个企业,它就是要在各地建分支机构,扩大业务,提高影响力。”

政府提倡的“医联体”是希望建立“大医院带上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有些地方在实践中为了区域整合的有效性,把中型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也放到了这一体系中,建成了最完全的“大医院带上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康复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覆盖了医疗、康复、护理和健康等各个方面。

明确了医联体的概念后,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主导建设医联体的目的是,改变当前三级医院很忙、社区医院很闲的现状,发挥三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头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并继续加强康复和护理。通过医联体实现分级诊疗机制,建立起包括急性病和慢性病分治在内的机制。

“所以我个人认为医联体的本质实际上是构建一个纵向的服务体制,通过分工合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老百姓看病,并且降低诊疗的费用。也就是说,我认为这是政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举措。如果医联体的建设在体制和机制上能有实质性突破的话,我们甚至可以预期,今后每个人都可能通过自主选择签约一个医联体来为自己提供所有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甚至是健康管理服务。”

这个实质性的突破,也即当政府把个人的医保定额、卫生人头费都打包给一个医联体的时候,医联体内的成本和成本的内涵可能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可能会更加重视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会更加重视治末病,会更加愿意采用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只有这样医联全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徐春华总结道,“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让我个人感觉很兴奋,但我们也可以预期到这条路会很长很艰难,因为它会直接引发机制甚至是体制的变革。”

区域卫生信息化价值得到发挥

医疗集团的业务是以临床诊疗为核心的单一业务,需要有围绕临床诊疗的支撑体系,因此它更像是一个医院的系统,当然这个医院是由多个院体构成的,跟企业所谓的企业集团很类似。

医联体是一个多业务的体系,是关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并重的机制,更重视政府目标的实现。政府希望医联体做到的更像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需求。“如果从IT技术角度来讲,我认为医联体能够很好地发挥前一阶段提出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架构的价值,因为医联体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可以落地的一种有效的业务形态。”徐春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