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农村经济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经济制度

第1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制度;农村;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流通,其实就是通过多样化教育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农村劳动力资源,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符合的人才。若想完成该重要任务,重点在于不断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流通力度,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活跃因素,农民的素质对新农村建设成绩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方面是国内新农村建设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必然路径。因此,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背景下,分析与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流通模式极具重要意义。

一、市场经济制度深化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现阶段,国内农村人力资源总量比较大,整体素质比较低,区域分布不均衡,老龄化趋势比较严重,而且人口构成也缺乏合理性。大量农村进城务工者在城乡间游离,然而,只有大约五亿人从事农业劳动,仅仅占国内劳动力人口的43%,此为中国建设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如何转化农村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村居民福利优化与改进的重点并非土地、空间和能源,主要在于不断提升人口知识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说,“三农”问题一方面是国内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核心;另一方面还是全党工作中心。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在于使农民群体致富和生产能力得到持m提升,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农民。所以,应该加快新农村人力资源流通及开发进程,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现阶段农民收入得以提升的重中之重。

二、市场经济制度深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流通模式

1.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彻底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奠定新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基础,此为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目的,应该在农村地区实施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对农村人口数量增长进行有效控制,农村群众应该转变守旧思想,要勇于拼搏与超越,以此扭转农村群众低人一等思想,使农民务农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此外,在加强农民道德素质过程中,关键还应该培养农村党员干部道德素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普及现代文明思想,激活农村文化资源,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村文化互联网。

2.创建农村人力资源多元化开发及流通体系

基于人力资源理论分析,人力资源投资额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流通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必要经费投入则能够从经济层面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流通。因为我国农村区域教育设施存在偏差,所以为改善该情况,应该创建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共同参与以及农民全力支持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从而保证农村教育资金充足。首先,国内各级政府应该不断提升我国农村区域的教育支出额度,不断减轻农村劳动人民的教育负担,以此使城乡义务教育教学机会均等得以实现,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水平。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将自身优势与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采用加大舆论宣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关注教育,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将个人与社会团体农村发展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落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现阶段,国内农村人口数量比较多,然而,大部分农村区域都有着较低的人口效益,所以很难与农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相满足,为改善生活现状,农民需要通过农业经营方式寻求出路,这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为使农村致富速度得到不断提升,应该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第一,应该全面发展除第一产业外的其它产业;第二,现状企业应该不断改造与调整生产经营结构,确保其能够实现更快、更健康发展;第三,应该增加农村区域城乡化发展进程,使农村区域城镇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由此就可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流通,进而使农村群众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4.提升农村群众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是农村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与基础,国家政府应该增加该环节的经济与人力投入,确保所有青少年都能够完成义务教育学习任务,而且还应该注重农村师资结构优化改进工作,使农村教育整体素质与待遇得到全面提升,组建一支具有活力、素质较高以及结构良好的新农村教师队伍。同时,还应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其中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与所有农民,以此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和技能教育对推广农业科学技术非常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开发农业科技和专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推广与宣传农村远程教育。因为远程教育有着比较灵活的学习方式,而且成本也比较低,是劳动者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一个关键教育方式,应该利用远程教育方式在农村地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

三、总结

新农村建设需要懂得经营、有文化以及精通技术的现代化农民群体,由此就应该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流通模式予以明确,创建一支素质较高、规模较大的新农村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以此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带动作用,最终实现新农村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郝慧娟. 基于开发以及流通思路的农村人力资源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3(11):9-9.

第2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摘 要 农村金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加大对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构建是当前经济环境下的首要问题,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农村金融体制的相应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产品 金融监管 金融制度创新

当前,农村的金融制度是否完善决定着我国农村建设的发展,解决农村金融制度的重中之重是着力给农村金融体制注入新的血液,利用制度的创新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生机。

一、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给薄弱,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普遍提高。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和收益的考虑,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呈减少趋势,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2.金融产品单一,服务体系落后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各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出现,迫切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以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有效信贷需求。当前情况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经无法满足经济主体的需求,而较大额贷款又需有抵押担保,由于大多数类型农户没有符合条件的抵押物,使得贷款很难实现。有些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主既需要传统的服务项目,更需要票据融资、保险、理财、市场信息等新型服务,迫切期盼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加优质、便捷、个性化的服务手段,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缺乏稳定性

政府的金融政策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不能给农村金融带来保障,是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于1994年组建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其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出发点在于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在成立初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信贷规模的迅速增长,但受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增长速度并没有长期持续下去。国家开发银行的支农作用也变得十分有限。

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

适当、合理、规范的监管环境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深化农村金融制度的有效改革,必须进一步更新农村监管理念,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力的监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第一,在准入退出政策方面,降低准入门槛,健全和规范退出机制。第二,在业务发展及贷款政策方面,一是在贫困地区,由政府推动大力发展农民自助小组,借此扩大小额贷款业务。二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三是在风险可控、管理到位的前提下,扩大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机构服务对象。第三,高管和从业人员资质要求方面,国家和监管当局应制定针对农村金融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目标、内容、教材和方案,有针对性地提供持续培训援助。

2.鼓励金融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金融的产品单一性,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首先,需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建立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投资基金、农村信用担保基金、农业发展风险基金等;要组建农村证券经纪公司、农村租赁公司、农村借款担保公司、农村信托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农业企业财务与农户家庭理财公司以及专门从事农村贸易融资及保理性业务的农村金融中介,还可以建立各种农业保险互助社。

要促进金融机制创新。一是要优化农村信贷审批机制,例如中央政策性银行可以考虑审批的透明性,对农村金融采取公开招标、竞标的方式。二是实施金融联结的信贷发放机制。所谓金融联结,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把正规金融的资金优势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三是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机制。由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或者承担担保责任),由担保公司给它的基地农户进行担保,形成龙头企业+农户+金融机构十担保公司“四位一体化”实用有效的担保模式。四是实施农业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对国家农业政策鼓励发展领域的农业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政策,对农业贷款达到一定规模的金融中介在土地出让、开设分支机构、税费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优先在农业领域配置。

3.强化政策性支农的力度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扶持农业的重要形式,其基本职能就是配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支持重点行业和地区,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整合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明确政策性支农的范围。政府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实现用国民经济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作用发挥不好,远未达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我国目前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鉴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资源是难以完成,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推动。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财政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

总结: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的金融制度在政府加强扶持管理的同时,要注意根据农村的具体经济情况和现行的条件进行符合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迈向更高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思路分析.商业时代.2010(11).

第3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年,要力争实现农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标:农民异地转移2100人,其中整村搬迁人数占50%以上;农民转移就业6750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2025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000万元,其中林农小额循环贷款余额达到2000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1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40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中20%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同时,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272户(批建完成新房比例达到50%),其中农村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1249户,实施危旧房改造23个行政村,力争达到55个行政村。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个“长久不变”,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两个转变”,就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二、大力推广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积极建立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相结合的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推进贷款模式多样化、便民化,逐步实现有林权证就有信用证,并一定三年不变,加快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年,要普遍推行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结合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林农小额循环贷款,80%的行政村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及综合授信工作。提高农户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的科学性,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程序,优惠贷款利率,授信额度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满足农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积极采取“整村评估、户户可用”、“一户评估、其他参照”等简化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完善担保公司、龙头企业、林农联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村集体组织担保贷款等担保模式,增加林业经营者的融资渠道。

三、推进林地林木有序流转。鼓励林农依法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林地林木,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年,林地流转率按林地实际总面积力争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加快山林实地勘界,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逐步解决人、地、证不相符的问题。年,实地勘界率达到50%,争取2010年全部完成。完善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商品林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主销售。认真执行暂缓征收“两金”政策,切实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农收益。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各乡镇要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点,适时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森林资源收储和担保,加快森林资产评估分支机构建设。加强林权管理服务机构、森林资源收储和担保机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之间以及与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努力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务。加强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县、乡镇和村三级联网。建立健全林权流转纠纷化解机制和各种流转模式的相应工作机制。规范各类林权流转合同,林权流转应签订书面合同。国有、集体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全部进入政府交易中心,积极引导个体林农林权交易进入中心。

四、促进耕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尊重承包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耕地,年耕地流转率按耕地实际总面积力争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保障农民耕地流转的收益权,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民所有。耕地流转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耕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耕地承包权益。积极推进农民以耕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提倡统一对外经营,实行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提高农民收益。支持村、组集中连片流转,鼓励长期性流转,因地制宜开展季节性流转。县财政对新增的集中连片流转面积达到50亩以上、流转期限达到5年以上并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流出耕地农户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各乡镇要建立耕地流转服务机构,有条件的村要建立耕地流转服务站,实行耕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耕地流转登记、管理和服务。流转期限超过一年的,应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流转的,必须签订书面委托流转合同。耕地流转合同和委托流转合同文本采用省统一制定的格式。加强耕地承包和流转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耕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

五、大力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具有较强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工商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受让流转林地和耕地,积极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对流转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的,并且经营耕地面积超过50亩或林地面积超过200亩的规模经营主体,允许农地按经营面积不超过3‰、林地按经营面积不超过5‰的比例在经营土地范围内建设农家乐、林家乐、生产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其用地视作农业生产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经县农业或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不得改变用途。鼓励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扶持和发展茶叶加工、竹加工、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产业。

六、提升技术要素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共建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创新平台。积极实施国家及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农业科研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列入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分中心,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制度,建立健全责任农技考核制度,充分发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的作用。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七、继续加快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以高山远山地区、小规模自然村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整村搬迁为重点,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异地转移农户扶持政策继续按照原相关文件执行。县委、县政府继续对完成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的乡镇给予工作经费补助和奖励。要加快安置小区(点)建设,积极鼓励公寓式安置,促进异地转移农民向中心村、镇搬迁,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推进安置形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山区农民梯度转移。对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体要探索采取建设简易房安置和购买农村闲置房安置等扶持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同步搬迁。以异地转移农民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异地转移农民转产转业。年,县财政继续安排各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县来料加工费收入要达到2600万元以上。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吸纳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对吸纳异地转移农民就业的工商企业,可在3年内按同等条件和标准享受城镇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同等收费优惠政策。加快异地转移尤其是整村搬迁农民的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地、林木、耕地的流转,尤其是要满足整村搬迁农民的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切实提高山区农民异地转移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到农民异地转移尤其是整村搬迁地区开展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民异地转移后续管理新机制,集中安置小区要按照建设农村新社区的要求实行社区化管理,对异地转移农民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给予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积极探索并适时开展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促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鼓励异地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优惠或减免有关规费。

八、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整村搬迁村农民的旧房除保留必要的村集体生产用房外,要彻底拆除,符合复垦条件的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年,全县要完成农村宅基地复垦300亩。结合旧村改造、宅基地整理等,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鼓励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适宜人口集聚的中心镇、中心村,在满足本地居民建房需求的前提下,将闲置宅基地、空置房以及村庄整理盘活的宅基地等调剂给异地转移农民。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对“一户多宅”农民、进城定居农民等的闲置宅基地、闲置房,鼓励村集体有偿收回后再统一流转。闲置宅基地、闲置房流转给异地转移农民建房后要及时予以确权、登记、颁证。

九、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着力建成一批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和承担各项重点农业工程和项目实施工作。加快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财政支农资金,形成合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县财政继续对新获批的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完善农信担保网络体系建设和基层农资购销站点布局,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职能。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购买农机、化肥、种子种苗等生产资料的资金扶持力度。

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和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加强服务“三农”的金融工作创新的政策研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支农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要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农村网点较多的优势,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力争年组建一家。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开展3个村的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今、明两年,市、县财政分别按照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的比例对金融机构进行奖励。金融机构对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实行优惠利率;对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和2万元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县财政给予基准利率50%的财政贴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进一步探索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模式,积极探索多年生经济作物基地抵押贷款机制。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年,在林木火灾保险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将全县所有林木列入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范围,并制定林木火灾保险理赔款管理使用办法。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化解和补偿机制,进一步充实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资本金,并按照上年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的比例逐年提取建立风险补偿资金,风险补偿资金同时作为森林资源收储中心的担保资本金。

第4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

根据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方式以及保障的性质划分,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可归为:社会保险型、福利保险型、储蓄保险型。储蓄保险型养老制度模式实行个人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比较小,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低,支持并帮助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缺点在于受保人之间不存在收入再分配,不能共担风险,储蓄基金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难以保值与增值。福利保险型模式重视公平,体现了“福利国家”全体国民的福利待遇,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社会保障覆盖面;缺点是轻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上升,导致政府负担加重。社会保险型养老制度模式的优点则在于其保险资金来源广泛,体现了个人、雇主、国家、社会等多方责任,实现了社会保险的社会公平目标。同时,实行现收现付,增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互济性,其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普遍较高。

二、各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共同点

作为当今世界一项重要而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向因面对类似的挑战有渐趋一致的特性。

一是推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各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是各国基本都是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基本完成并向工业化的高级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建立这一制度的,此时各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三是综观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工业到农业,从城市到乡村,从家庭养老发展到社会养老,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农村,先覆盖农业工人,然后扩展到纯农民。这种城乡之间、农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时间差的存在,是与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结构与分布等密切相关的。

四是各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人口结构面临的特点是:农业人口锐减,农村人口比重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虽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可是各国由于人口增长以及医疗保健技术水平提高使死亡率下降,导致农业人口的绝对量明显增加,高龄老人逐渐增多,这就使各国摆脱农业发展的困境以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依然十分困难。除日本和韩国在建立农业工人年金保险时人口未达到老龄化外,多数欧盟国家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三、我国农村居民群体角色分层与政策选择

我国目前正处在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国农村社会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包括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纯农业户等,同时流动民工多,实地农民多。据我们对被征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流动的农民工、农村自谋职业者和留地农民的访谈,被征地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的依靠,对社会养老的保障需求最为强烈,其次是有稳定工作的乡镇企业职工,流动的农民工及农村自谋职业者的养老需求程度小于留地农民。结合西方工业化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和我国人口及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土地、个人、家庭、集体及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资源利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能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的较好选择。

1、原则。世界银行于1994年归纳了所有相关的制度特征,提出了两项重要的原则:一是多层保障的老年经济安全保障制度原则,强调针对不同性质的保障应该以不同相应的财源支持;二是就长期而言,养老保障制度应该兼顾经济发展与保障充分。

2、方式――分群、渐进、统筹。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依据社会群体分层情况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建立,逐步推进。分群:对被征地农民,科学地设定征地费、补偿费转化为养老保险资金,以土地换保障;乡镇企业职工,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建立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其缴费的可持续性和养老金的可转移性,首先解决这些前提条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才能顺利推行;自谋职业者的养老保险费可由本人全部缴纳,留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建立取决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和政府财政实力。渐进、统筹: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并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则逐步推行。先行建立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同时,不断提高社会化程度,最终建立起城乡统筹的保障体系。

3、需要制度的支持。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现实表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决定了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结合,运用政策、法律和文化来联袂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第5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农村会计制度,改革

1农村新经济形势

1.1农村集体收入增加。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创收的范围和创收金额远远超过以前,国家对农村的专项资金如财政支农惠农拨款和兴建各类基础设施支持也越来越多,这些资金的拨付都加大会计核算的难度;这些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仅仅按照以前的会计模式已经不合适了。由于国家财政对农村项目资金投入较大,对扶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财政补助资金财务核算至关重要。

1.2农村集体支出增加。近年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出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财政专项资金形成的集体收入必然要进行运用,如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公务开支等各类支出已超出原有的规模。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伴随时代历经的变迁和不断发展.村民们的维权意识也愈发强烈起来,村集体的独立核算地位日益显现,造成原先的会计知识已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2目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1村民的公共财产财务意识薄弱。经过随机走访重庆周边几个村庄,发现村民对村集体财产和专项资金并不是完全了解。从村民反馈的情况来看:了解本村里每年收支的很少,甚至半数以上村民完全不了解村财务状况,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村民们一般都是村里安排多少资金搞建设就是多少资金,被村干部贪污与否一概不知;有的村村民明知道村集体财产被村干部私自变卖中饱私囊,但是敢怒不敢言,也不知该如何反映和举报。

2.2基层农村干部掌控村财政大权,村会计盲目听从。有的村干部身兼数职,既是村长,又是会计,还是出纳。钱、账、权集于一身,直接干预现金收支,资金账目经常被调整,严重违背会计核算原则;有的村干部利用职权一人决定一些重大事项开支,由其亲信或者亲戚担任出纳或会计,利用会计职务便利贪污、截留、挪用涉农资金,使得扶植资金和专项拨款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严重损害村民利益。加之农村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财务核算随意性较大。有的村会计没有会计职业道德意识,账目中多记、少记、漏记等账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

2.3会计收支凭证不规范,报销随意,会计档案管理混乱。近年来,几乎每个村的各种非生产性支出不断增多,很多名目繁多的费用支出票据五花八门,这些费用开支大多以手写“白条”报销,或者使用替票。因此,报销时原始记录凭证缺失,白条入账情况严重,正规发票很少,费用报销随意性很大,手续不全也入账,村开支报销程序不严谨,这些都为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条件。很多村会计在进行账目账簿记录和统计过程中,不遵循制度要求来处理明细账目,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

2.4村财务工作人员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不达标,职业素质普遍较低。村级会计人员学历水平不高且几乎无人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村级会计人员学历大多是初中文化,少部分是高中文化,有的根本就不懂会计业务,会计业务多是半路出家,对现有的财务法规和业务程序流程知之甚少。使用的基本都是老一套的简单的流水式的会计管理,对其他会计核算内容不记录,会计科目使用混乱,甚至根本没有用过会计科目,资金没有日清月结、报表不编制或者编制不及时等,完全违背会计核算原则。已有会计核算业务时大多依据经验,这就导致村级会计业务处理完全不专业。

2.5财务形式化的公开,透明度差。大多村财务公开都是搞形式化的公开,或者公开不及时,或者公开的财务内容不够全面和详细,或者是由于工作人员没有细心核对,公布的信息有误差,群众无法考证其真实性,由此群众对村内会计工作产生不信任。

3农村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途径

面对当前农村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农村会计制度必须沿着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改革,才能用好国家投入的资金,才能搞好新农村建设。

3.1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实行村级收支两条线管理。镇单独设立会计服务中心,每个村单独开立一个结算账户,镇会计服务中心招聘记账会计人员,5-8个村一个会计,由各镇会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集中在镇服务中心办公,原有村委会总会计取销;各村配备一名出纳,出纳办公在村委。记账会计人事关系属于会计服务中心 ,出纳可以由本村公开选举一个有一定财务知识的村民,也可以由会计服务中心派出。

3.2村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在村委办公室单独设立村会计站,并设出纳和会计岗位,不受村委领导,具有较强独立性。通过公招的形式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村组财会人员,并派驻各村委会计站。村组财会人员人事关系隶属于镇农经中心,农经中心对村组财会人员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并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

3.3加强村级财务预算,规范票据使用。在年底村级也要实施下一年预算和本年决算,收支做到有预估数,能防止支出的随意性。对各村实行备用金制度,各村留一定现金便于日常开支。要加强村级财务凭证的规范化管理,严禁白条入账。村级其他费用支出,都应出具税务发票或其他有效支出凭证入账。报销必须严格按照正规流程和手续进行,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据不予受理。长此以往,村干部在开支方面都会引以为戒,意识到没有合理的金额开支发票不能报销。

3.4规范会计处理,统一实行会计电算化。采用手工记账工作量大,容易产生记录错误,而实行计算机管理,简化了会计核算。村级出纳业务和会计账务都在网上进行核算,增加了群众参与管理透明度。实行会计电算化,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实行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对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监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第6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关主体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经济上讲具有非排他性的经济特征,具有能够满足公共需要的特征,一旦在市场上被提供出,就存在发生“搭便车”行为的风险,由于市场本身具有的特征,因此,政府需要对这一部分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由此可见,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涉及到政府、企业和个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一)政府角度经济效益分析

政府作为社会制度的执行与管理主体,自然也是养老保险相关制度的制定主题,其对于政府资金的运作和组织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供给效率的最大化,阻碍其实现的主要条件就是财政的支出水平。[1]农村地区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对于自身责任进行履行,从政府角度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平稳发展。

(二)企业角度经济效益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看,养老保险属于公共产品的一种,其盈利以及长远发展的能力主要受到资金周转程度、信息发展畅通度、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影响因素主要是财政资金的发展情况,企业提供的信息难以得到准确性的保障,对于其实施的可行性起到了负面影响,同时这一问题还涉及到城镇经济,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公平程度有所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两元化发展趋势。通过企业调整价格剪刀差形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战略选择,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角度经济效益分析

农民角度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养老保险财政的提供者,主要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因素在于农民本身的收入水准和支出水平。作为农民这一主体,应当人倒是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协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协调。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塑策略构想

制度对于一个组织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规范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保障其运转的效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定策略重塑的主要理念应当是“覆盖更广、保障更全、协调统筹”,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品质的保障提升其生活质量。

(一)重视农村税收的管理

对于农民群众而言,农产品一旦进入到流通领域,农产品消费者所承担的税后就必须转嫁到农民本身身上,这就达不到科学税收的目的。因此税收方面,应当设计专属农村居民的农村养老税收制度,设置这一制度的优点在于其能够直接对于城镇居民进行征收,减少农民群众的相关负担,可靠性比较高;另一方面,其征收的范畴比较广,对于农村养老基金的积累比较有利,对于国家的财政有所贡献,最后,其还能够保障减小重复征税的可能性,国民经济的结构稳定性得到保障,能够充分体现出国家发展的责任,也是国家财政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协调企业进行养老保险制度重塑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协调企业进行养老保险制度重塑至关重要,应当协调各个经济单位体进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税收,根据比例的不同进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保障其能够充分进行不同内部个体之间的统筹兼顾。要求将各个企业之间的保险制度进行统一协调,建立与身份证相对应的的保险账号,进行国家统一跨区域调配管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都能够为职工进行养老保险的缴纳,但是对于部分农民工的保障仍然有限,尤其对于用工制度比较宽松灵活的企业,由于职工的离职率较高,因此保险的账户可能存在不够稳定,丢失风险比较大的问题。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操作的渠道更加广泛,令企业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提升农民职工的企业认同感。

(三)着力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应当认识到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比例的社会保险比例,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部分南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北方和边疆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差,农村收入的水平有限,因此影响着力进行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组织农村集体保障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农村集体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当增强管理水平,提升集体供款的可能性,其供款渠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各个村镇集体应当认识到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产品的商业化经营,通过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农村整体发展,在集体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进行原始的资本累计和发展,对于农民养老保险的基金进行保障性发展。政府应当进行政策的制定,对于各个农村集体进行单位职责协调,防止出现管理的漏洞。乡镇当中的企业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的完整性。

第7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联合等方式,将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主体,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有助于农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竞争,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科技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壮大我国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应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不容乐观。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1.管理者思想陈旧保守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合作组织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另外,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和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

2.外部监督措施缺位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有的组织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合作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合作组织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的权利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内部审计弱化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也是内部控制的宏观因素。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经济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制约,收支上又有随意性,支出不合理的超预算等问题层出不穷,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等违纪现象难以查处。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设立审计部,并且审计部多数是由董事会、监事会或者主管财务副总经理领导,而且多数审计人员都是领导的“好帮手”。

4.组织规模过小

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不到10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也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带动力也不强。

因此,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三、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提高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行为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组织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管理者有积极的态度和高水平的管理理念,无疑可以极大的有利于控制环境的优化。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合作组织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3.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审计部,设置应高于其他部门,以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其职能也应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上,建立全程监控防线,在财会部门常规性核算基础上,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争取找到一条适合组织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配备内审人员时,不但要配备懂得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而且还要配备掌握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从而优化内审人员结构。

4.加强组织规模建设

要改变组织规模过小的状况,首先,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用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创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三是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排忧解难,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都应确立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内控指引》的规定看,建立健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关键词 :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指导课外阅读途径;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一)可阅读的书少,阅读面狭窄

在农村,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合适他们阅读的藏书。

(二)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

家长基本上无暇顾及孩子阅读哪类课外书,放任自流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三)没有时间读

教师、家长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老师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空间。 这些占去了学生大量的课外学习时间,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四)被动阅读,阅读效率低

阅读前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阅读时没有目的性,只是停留在了解情节和一般内容上,缺乏深层次理解、归纳;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收集和整理。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一)让学生有兴趣读

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1.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模仿性强,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对读书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如每天晨读,教师率先阅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产生“阅读情感场”,学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便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

2.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4.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常会问老师许多问题如: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水仙为什么只喝水也能开花?每当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植物王国》、《动物之谜》《十万个为什么》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5.创设机会,展示阅读成果。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老师可利用班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摘录名人名言,举办名人名言展,以小品或童话剧的形式表演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举办讲故事比赛,举行“我喜爱的一本课外书”介绍会等。

(二)让学生有机会阅读课外书

1.温“故”知“新”,重读“老”课文。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易于诵读,但有些内容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经过一两年之后,如果让学生重读,温故知新,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者,农村很少学生有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课外读物进行扩展性阅读。在贫困的农村学生家中,除去学生书包中的教材和教辅书籍外,很难找到一本课外读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根据教学所需,提前阅读“新”课文。“新”课文不仅是指本册没有学过的课文,还指高一个年段的课文。农村家庭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电脑,很多资料无法上网查询阅览,很难找到有关的学习资料,教师不防让学生阅读相关或相近的“新”课文。如教学《隆中对》,由于时代原因,学生对诸葛亮不大熟悉,认为诸葛亮待人傲慢,刘备没有必要如此待他。如果让学生借阅六年级的语文课本读《草船借箭》,走进诸葛亮,体会到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之后再读《隆中对》,教学效果高得多。

3.展示优秀习作,相互交流。教师可利用学习园地阅读栏,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或学生阅读后写出自我感受,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主动贴在学习园地的阅读栏与大家交流。

4.建立班级图书角。农村学生课外书很少,教师可发挥集体的力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发动学生把自个的课外书借给班集体,或是大家集资去购买,在教室建立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5.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第9篇:农村经济制度范文

林毅夫说,“十一五”规划里提到2010年人均收入要提高一倍,每年经济增长达到7.5%的速度,从过去五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的五年实现此目标并不是太难的任务,重要的是不仅要达到增长目标,还要同时解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等问题。

那么宏观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在哪里呢?增长必须要效益,首先投资不能过热,投资必须考虑到国内国际的实际需求,否则就没有效益,而且不仅仅需要经济效益,还要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等等,要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一定的投资增长率仍是需要的,更重要的还要看投资的内容是什么。

他表示,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扩大内需相当重要。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十分明显,怎样扩大内需,农村市场是个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相信可以把农村市场启动起来。另外应该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速度。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投资增长速度在15%是适合的,这样的速度在国内是有基础的。虽然一方面我们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我国还处于早期工业化,产业更新和技术升级的空间还很大。未来几年,从消费增长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需求仍将保持一个旺盛的势头。

他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延续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大起大落,在这样的思想指导和稳健的货币制度支持下,可以根据变化做必要的调整。至于货币政策,未来几年应该加大农村公共方面的投入,可以把现有的资金做一些调配。同时把国债基金更多往农村倾斜。另外随着财政的增加也要照顾到农村建设。

当记者问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金融如何发挥作用,他说,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建设比较薄弱,表现为渠道少,主要是靠农村信用社。虽然农业信用社这几年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但单靠一家金融机构远远不够。现在,有一个现象是农村缺少金融建设的投入,但是每年有大量的资金流向城市,每年农民存在邮政储蓄就有几千亿元,而另一方面,农民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又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解决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就要求金融部门和机构在体制上创新,比如说在农村做一些小额信贷。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往这方面努力,批准两家只贷不存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