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行动计划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动计划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动计划的定义

第1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48 h时相的APACHEⅡ评分。结果:患者经治疗后淋巴细胞CD4+、CD8+、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区域动脉灌注; 连续性血液净化; 急性重症胰腺炎;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doi:10.14033/ki.cfmr.2017.1.006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12-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Ulinastin regional artery perfusion combined of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immune funct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ethod:48 cases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author’s hospital intensive medicine were selected,all were given Ulinastin regional artery perfusion and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within 6 hours,at the time of 0,12,24,48 h

during the treatment,got blood specimen,FCM employed to detect CD4+,CD8+,calculating the ratio of CD4+/CD8+; ELISA method to detect IL-1,TNF-a,

and observe in 0, 12, 24 and 48 h phase of APACHE Ⅱ scores.Results:SAP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lymphocyte CD4+, CD8+, CD4+/CD8+ rati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Regional arterial perfusion;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Inflammation factor; Immun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Second hospitai of Jingmen City,Jingmen 448000,China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起病急骤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出现脏器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尽管重症监护病房器官功能支持治疗不断进步,但死亡率仍然高达20%~30%[1];目前SAP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多项基础研究提示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补体等与SAP关系密切;国内外临床实践均已证实,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时胰腺组织局部药物浓度可达静脉途径给药的5倍以上[2],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SAP早期有助于患者度过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不全期,减少死亡率[3]。本试验将区域动脉灌注与连续性血液净化相结合,积极探索SAP早期抑制“白细胞过度激活”和炎症介症的“瀑布样级联反应”、调节免疫失衡的临床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行区域动脉灌注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SAP患者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06±9.7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2000年制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4],所选患者均常规行CT检查,从发病至治疗未超过24 h。

1.2 方法

1.2.1 对症治疗 所选患者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外分泌,解痉止痛,抗感染,脏器功能支持,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

1.2.2 区域动脉灌注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区域动脉灌注:在血管介入科X线机监控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或肱动脉穿刺置管技术),将5FRII导管或cobraЧ馨CT所示病变部位,将导管分别留置在腹腔动脉或脾动脉,固定导管。常规肝素封管,返回ICU后,乌司他丁10万单位+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4 ml/h微泵持续24 h泵入,连用1周。连续性血液净化:选取颈静脉或股静脉置双腔管,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使用伟力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系统,滤器为珠海健帆330型,置换液配方(生理盐水2000 ml,平衡液500 ml,灭菌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液500 ml,5%碳酸氢钠125 ml,置换液电解质浓度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临时加入),抗凝剂采用普通肝素,监测APTT指标以调节肝素用量。CVVH治疗时间为24 h,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继续行CVVH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0、12、24、48 h留取血标本,用于血气分析、血液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查,测定淋巴细胞CD4+、CD8+水平,测定炎症因子IL-1、TNF-α水平,同时对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的变化

治疗后较治疗前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并于24 h达高峰,IL-1、TNF-a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APACHEⅡ评分变化

治疗后患者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SAP的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其发病与体内各种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失衡有关,细胞因子的“瀑布样级联反应”可能是加剧SAP的根本原因[5];T细胞是参与人体细胞免疫的重要的淋巴细胞,CD4+细胞为辅助T淋巴细胞,CD8+细胞则主要介导细胞毒作用,两者的动态平衡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免疫应答,CD4+/ CD8+比值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其比值降低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受损有关[6]。本试验发现SAP患者在行区域动脉灌注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IL-1、TNF-α明显升高,提示SAP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及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因此,早期抑制并及时清除炎性因子,促进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调节免疫功能,应该在SAP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

国外学者报道SAP区域动脉灌注给药时,胰腺内药物浓度是静脉给药的5倍,并且患者体征改善迅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降低[7];乌司他丁为广谱抑制炎症反应药物,可有效改善全身炎症反应,在脓毒血症等炎症疾病中显示极高疗效[8]。近年来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SAP患者的救治,患者的预后改善明显[9]。本试验将乌司他丁区域动脉灌注与连续性血液净化相结合,治疗后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并于24 h达高峰,IL-1、TNF-α明显下降,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试验证实乌司他丁区域动脉灌注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早期疗效显著,可有效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有助于患者度过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不全期,提高SAP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因此,笔者认为该疗法可早期打断或中止细胞因子的“瀑布样级联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本试验两因素均采用血管有创操作,是否会增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姚红兵,文明波,黄高,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2):190-191,194.

[2] Ino Y,Arita Y,Akashi T,et al.Continuous regional infusion therapy with gabexate mesilate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41):6382-6387.

[3]陈剑,陶晓根.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免疫功能及内环境稳态的影响[J].肝胆外科杂志,2014,22(6):427-430.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11):699-700.

[5] Bhatia M.Inflammatory response on the pancreatic acinar cel injuey[J].Scand J sury,2005,94(2):97-102.

[6]钱礼.我对急性胰腺炎诊治的几点看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71-272.

[7]武田和宪,小针雅男,砂村真琴,等.重症急症炎の新しぃ治疗[J].最新医学(日本),1992, 47(10):216-218.

[8]张思敏,徐俊,李俊华,等.乌司他丁增强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致脓毒血症疗效的机制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2):125-127.

第2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定义指标与在线测评

测评指标确定后,需要对每个指标进行行为定义。每个素质指标分别包括五项素质剖面,再针对每个素质剖面从测评题库中抽取适合此次培训学员的测评题目。通过行为定义与题目选择可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学员的胜任水平,从而为后续的学习设计提供更为系统、科学、实用的指导方案。

出具测评报告

在线测评结束后,MTS系统会根据个人的测评结果为每个学员生成《被试者测评报告》。报告从学员的胜任系数角度,通过对所选指标的学员反映进行精确计算,并将学员的个人素质表现与学员群体水平进行比较,分别得出个人与团体的报告。最终,利用素质剖面技术深度剖析学员在每个测评指标上的特质,帮助学员找到素质短板,并提供其实现持续素质改善的发展建议。

基于测评结果设计培训方案

针对测评报告的发展建议,在项目设计上以提升团体能力短板为主要学习目标,同时兼顾个人的成长发展设计整体培训方案。以团队建设、发展他人、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七项能力指标为主,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设置了六大课程学习模块;其中,针对六大培训模块设置学习方式,结合培训内容,安排两个单元的行动学习、一个单元的考察实践和贯穿始终的训后行动计划,形成了不断循环的学习模式。

混合培养:促进培训效果最大化

设计新颖、有针对性、培训效果明显的系统培训方式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为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项目的设计上遵循成人学习发展的“70-20-10规律”,以提升青年干部当下岗位胜任力为立足点,以成就未来卓越管理者为着眼点,设定了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三种角色,以此为出发点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

在“学习者”环节,项目设计了体验式学习、面授课程、参观考察等以知识传播为主的学习方式;“实践者”环节设计了行动学习工作坊、自主学习、主题演讲、课外活动、辩论赛、论文撰写等以技能提升为主的学习方式;“传播者”环节设计了分享沙龙、读书会、训后行动计划、成果转化等训后学习方式。

1.体验式学习

在体验式学习环节,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体能训练、户外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

2.面授课程

在青年干部的课程安排上,以“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上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上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为课程目标,确定了“党性修炼、管理攀升、思维激荡、知识拓展、心态锤炼、卓越表达”六个模块的专业学习,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在课程模块学习的不同阶段插入主题研讨、案例讨论、学员分享等多种课程内容转化的学习活动,以促进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对接。

3.参观考察

在参观考察方面,选定同行业先进企业和国内优秀企业为经营管理实践基地,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达到青年干部培养的知行合一。

4.行动学习工作坊

在面授学习外,重点将“行动学习工作坊”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培训项目中,将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青年干部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行动学习把青年干部培养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在行动学习中通过不断解决各种复杂的挑战性问题培养青年干部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变革创新等经营管理中需要的干部素质,并沉淀出大量可应用的管理工具、案例,这都将有助于提升青年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业务改善。在为期45天的青干培训项目里,共设计了两期行动学习工作坊。

以指向实际工作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启动、方案评审、教练式促动、成果汇报四个环节,结合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岗位特点,分别挑选了“世界咖啡”、“群策群力”和“焦点汇谈”三种结构性较强的工具作为行动学习的研讨工具。

项目启动:首先为学员导入行动学习理念。通过深度讨论,工作坊确定了这次行动学习所要达到的业绩指标和能力提升要求,同时就深度汇谈结果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促动”,包括聚焦主题、确立愿景、SWOT分析、关键行动确定、行动方案细化六大环节。在聚焦主题时,通过反复讨论,学员们最终确定了“如何促进‘三集五大’在本部门的顺利推进”等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和管理的学习主题。方案评审:制定出的行动方案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是否满足项目主题需求、是否具有执行的意义,这些需要在不断的提问引导下让全体学员群策群力,通过反复讨论、反思,最终选定符合公司战略、满足主题需求的学习内容。

教练式促动与成果汇报:在方案的产出过程中,通过“群策群力”和“世界咖啡”两种方式,从可行性分析、细节执行到解决方案进行全面促动。“群策群力”以对话、轮流发言及个人展示等形式展开,不仅为学员提供了积极探索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战略分步实施的想象平台,也帮学员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明晰了自身定位和挑战目标。“世界咖啡”则是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弹性的小组讨论,以“桌长轮流制”为机制,从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排序问题、开发方案和制订行动计划五个步骤针对训后的计划落实展开讨论。讨论完之后每组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方案汇报,针对汇报的方案由其他学员和促动师利用“SMART”原则进行分析论证。

5.自主学习模式

在项目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培训班开展了“主题研讨沙龙”、“辩论赛”、“读书会”、“主题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辩论赛”中,项目设计了“人生机遇和能力哪个更重要”、“企业文化外形与内质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主题,为学员激荡思维、观点碰撞、提升逻辑表达能力搭建了趣味化的平台;“主题演讲”活动则是通过学员的感性回忆与理性沉淀,将培训学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设定了“电网行业发展专题”、“公司发展战略落地与执行专题”、“管理案例分享专题”、“人文素养提升专题”等主题演讲活动,让学员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演讲。同时中心组织老师组成评委小组,对每个参赛学员的演讲作后续改善点评。通过主题演讲,既为学员提供了形象展示的平台,也提升了学员的公众表达能力。

6.主题活动及课外活动

培训之余,还相继开展了“爱心园地”、“快乐早班车”等主题活动,丰富参训学员的业余生活;同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了班级凝聚力和组织向心力。例如,在“爱心园地”里,通过轮流记录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及时为生病、有困难的学员送出祝福和问候,让大家在学习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课外活动中,定期开展羽毛球、兵乓球、打太极等体育比赛和趣味晚会,提升学员身体素质的同时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

反馈评估:多管齐下推动效果落地

有效的培训评价可以为培训效果落地提供有力的证据。项目期间,中心充分考虑当前的工作实际,在以往比较成熟的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建立起“课程评估—知识内化—成果转化”的三段式评估步骤,使培训评价机制更成熟、考核评估效果更显著。(见图4)

1.课程评估

课程结束后,要求所有参训学员填写培训课程评价表,从课程评价、讲师评价及项目管理三方面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总体评价,并出具整体的项目评估报告。

2.知识内化

在知识内化环节的评估中,为促进培训知识的内化、固化及转化,中心组织学员定期开展“课堂微分享”和“培训心得撰写”活动。其中,“课堂微分享”让学员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分享近日的读书内容或者课程感悟,并以即时贴的形式粘贴于学习园地内;“培训心得撰写”则让学员结合工作实践和培训知识即时撰写课程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并以演讲报告的形式呈现。

3“.2+1”成果转化

为使培训真正见成效,培训中心针对此次培训项目设计了“综合能力提升的‘2+1’成果转化计划”,即1个以个人能力提升为目的的行动计划、2个以改善组织工作为目的的行动计划。学员在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需要根据“2+1”行动计划表制订自己的训后改善计划。由项目管理人员引导学员在《行动笔记》中记录当天学习收获及行动改善计划。同时,行动计划针对每个行动步骤设计了课堂笔记、一对一学员分享、集体研讨、行动公示和行为评价环节。通过训后行为公示和评价环节,对学员的训后行动计划进行监督,有效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

4.训后行动监督

第3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在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求“各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注重内涵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全面发展”,把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作为重点工作。

在具体编制学校《三年行动计划》时,我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计划内容的始终,因为校园文化就像是学校的灵魂,它是你走进一所学校不仅仅是靠看和听,更是要凭身心、呼吸去感受的一种内在品质。现在的教育界对校园文化的普遍定义是这样的: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度成熟的文化。

正因为校园文化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集中体现,在学校《三年行动计划》中我把“文化立身、文化立校”之理念高调放入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去,提出要“积极创建健康向上的优秀校园文化,用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这既体现了学校领导班子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将会从一味的抓学生成绩、看办学效益的单线条追求到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质的变化。也向全校师生表明了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塑造学校文化精神为中心,以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文化发展作为一个学校发展的目标写进行动计划,并将在今后努力实现,这对于一个学校的不断向前发展将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第4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1监测概念的辨析

不同的学者对于遗产监测有着不同的理解[3,6]。然而,无论对遗产监测的理解存在何种差异,越来越多的遗产管理和研究人员认识到遗产监测在遗产价值反映与管理决策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6]。遗产自身的濒危性与脆弱性使得许多过程不可逆,一旦受到破坏必然引起遗产价值的丧失。遗产监测能够获得动态数据信息,及时发现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农业文化遗产监测特别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两个监测概念,那就是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和农业文化遗产行动计划监测。根据FAO的要求,GIAHS候选地必须随申报书一起提交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要求在识别威胁与挑战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保护策略、措施和行动,调动多方利益主体和资源,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7]。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中,与GIAHS行动计划相对应的是China-NIAHS保护与发展规划。事实上,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与农业文化遗产行动计划的监测并不是一回事,在遗产监测内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农业文化遗产行动计划的监测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①这些保护行动是如何实施的?②这些保护行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则需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①遗产是如何保护与管理的?②遗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难看出,农业文化遗产行动计划监测类似项目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是对保护行动实施过程及效果的监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相对狭窄的边界范围;而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则更像是一个“科学观测”,涉及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不局限于行动计划的实施及其对遗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相对宽泛的边界范围。由于针对性较强且监测范围相对狭窄,农业文化遗产行动计划监测比较容易开展。日本和韩国目前开展的GIAHS监测主要是对GIAHS行动计划的监测。通过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对比,日本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可以及时地对保护行动做出调整[8]。韩国的GIAHS行动计划得到韩国农业、食品和乡村事务部的资金支持,让开展GIAHS行动计划监测工作顺理成章[9]。我国较早获得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比如浙田、河北宣化和江苏兴化,也相继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跟踪监测。相比之下,农业文化遗产监测的难度比较大,目前仅有中国尝试开展了此项工作,这也是本文接下来讨论的重点问题。

2监测内容的设计

农业文化遗产监测的难度首先体现在监测内容的设计上。这些内容的监测数据必须能回答“遗产是如何保护与管理的”和“遗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个问题。这不仅涉及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对遗产特征与价值变化的正确反映。尽管如此,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内容的设计有据可循,就是必须与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紧密联系。定义与记录遗产的特征与价值变化对遗产监测来说是最基本的前提,而遗产的特征与价值同遗产的认定标准密切相关,因此遗产的认定标准就构成了最基本的监测内容。而围绕遗产的特征与价值梳理开展保护与管理工作,自然就构成了遗产监测的另一核心内容。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FAO将GIAHS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可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10]。GIAHS的认定标准涉及食物与生计安全、生物多样性、地方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农业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组织以及景观特征[7,11]。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标准的传统农业系统,才能获得认定。因此,GIAHS的监测一方面要围绕认定标准所解读出的遗产特征与价值,对遗产本身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与记录;另一方面要对遗产地开展的保护与管理措施进行跟踪与监督,揭示其对遗产特征与价值的影响。就遗产自身变化而言,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内容应侧重于遗产在生态维持、经济发展、社会维系、文化传承等特征与价值上所表现出的变化;而对于保护管理措施,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内容则应聚焦管理体制、管理能力、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培训交流等多个方面,可归纳为体制机制建设和宣传示范推广两个大的方面。

3监测体系的建立

如果说监测内容的设计属于理论研究的难点,那么监测体系的建立则是遗产监测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难题。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世界遗产监测才形成主动监测(定期报告)与被动监测(反应性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机制。而这一监测机制的建立得益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等专业机构的科学指导、《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的法律保障以及缔约国的大力支持。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在世界遗产监测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这为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在我国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根据世界遗产监测经验,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也可建立以农业农村部、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遗产地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的“国家-省-遗产地”3级监测网络。农业农村部应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和设立专项资金,指导和支持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开展,如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规程》等。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行政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开展,及时将监测数据以及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上报农业农村部。遗产地管理机构则应重点负责遗产自身变化和保护管理措施的跟踪监测,及时向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提交监测数据、反馈存在问题。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可建立以年度报告为基础、定期调查相结合的监测机制。对变化相对较快且获取相对容易的数据进行日常跟踪监测,以年度报告的形式每年上报;对变化相对较慢且获取相对困难的数据进行阶段性监测,如以3~5年为一个周期开展调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年度报告进行补充。为了保证监测机制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应制定农业文化遗产监测的技术规程,对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数据管理等做出详细规定;另一方面应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监测的年度报告制度,推动监测数据汇交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4监测与评估的关系

在遗产管理中,评估与监测往往相伴出现。与遗产监测不同,遗产评估通常是静态的、有目的的被动工作,用于判定和评价遗产的保护状况[6]。世界遗产的评估工作主要通过反应性监测来实现。反应性监测于1994年更新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正式确立,是有关某一具体濒危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报告[1]。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审议该报告确定遗产的受损程度,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缔约国限期修复。缔约国需将该遗产的整改情况反馈给世界遗产委员会再次审议。若该遗产的修复结果未通过审议,则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或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2]。世界遗产的反应性监测为农业文化遗产的评估工作提供了思路。如果说农业文化遗产监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那么农业文化遗产评估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监测数据的汇交与评估意见的反馈形成一个闭合回路,从而构成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完整内容。监测数据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评估意见则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指导意见,并进而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内容与监测体系的完善。因此,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与评估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农业农村部应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并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农业文化遗产巡视制度。在国家层面,农业农村部应成立由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巡视小组,每5~6年对一个遗产地的年度报告、调查报告及其它监测数据审议一次,并结合实地巡视检查对该遗产地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进行评估。由于保护或管理不善造成农业文化遗产严重受损的遗产地,应列入农业文化遗产警示名单;在规定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遗产地将面临摘牌。在省级层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对行政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巡视检查,督促遗产地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主动监测与监督巡视有机结合的监测巡视制度。

第5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程序;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0802

1 行动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概念的使用大约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但作为实践者为解决自身问题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或策略,行动研究所指称的那种实践活动则有较长的历史,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教育领域已初露端倪。20世纪40 年代的美国,教师在实践中研究自身问题已初步形成一种时尚,但对这种类型的研究活动当时尚无一致的称谓,直到20世纪50 年代, 当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的柯(S.M.Corey)大力倡导将社会科学领域诞生的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自此, 行动研究很快影响到教育实践。但是, 到20世纪60 年代中期, 教育研究中由于技术性的研究-发展-普及模式的普遍确立, 使得行动研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动摇了。至20世纪70年代,行动研究又再度兴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约翰•埃利奥特(John•Elliott)。行动研究最初是由教师、教育实际工作者自发组织进行的,今年来已逐步为政府教育部门和国际组织所接受并推广。

2 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

2.1 行动研究的定义

从以上的起源和发展可看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行动研究的认识颇不一致,他们分别从行动研究的反思性质和目的、从行动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以及从行动研究的具体过程和程序等角度对其提出了不计其数的定义。如创始人勒温(K•Lewin)1944年将行动研究定义为:“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我国有学者认为,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是“教师与专业研究者联合起来,至少是教师之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教学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上述观点对“行动研究”的共识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应共同参与教育研究活动;教育研究应指向实际的教育活动情境,与教育实践活动保持一致;研究者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与生存状态;研究最终是以改进教育实践活动和提高教师教育行为质量为目的等。综上,我们认为教育领域中的行动研究是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实践及其对自己实践工作的认识。

2.2 行动研究的特点

我们虽然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其起源和用词上看,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 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 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

正因如此, 行动研究才有着区别于其它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

其一, 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 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改进( improvement) ”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 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也指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其二, 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 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这种研究活动间的结合和合作, 一方面指中小学教师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研究技能, 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职业感情;另一方面研究专家既可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学改革信息,又可以通过合作而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为中小学教师接受,较快地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

其三,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行动研究的倡导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人员参与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实践者在行动当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积极反思,参与研究, 将行动与研究融为一体。

2.3 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

“计划”是行动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始于问题解决的需要和设想。在计划的过程中又是行动研究者对具体情景问题的认识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情景条件的综合。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 尤其是第一、二步行动计划, 而总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 不断地补充、修改计划以适应当时条件。

第二个环节是“行动”, 即实施计划或者说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在行动研究过程中, 实施行动应该是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情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 经过思考并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行动应该是灵活的、能动的、包含行动者的认识和决策在内的。

第三个环节是“观察”。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比如教育教学实际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而且许多因素又不可能事先确定和预测, 更不能全面控制。因此, 为了便于观察得系统、全面和客观, 行动研究的倡导者鼓励使用各种有效的技术。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这一环节包括: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构画出多侧面的生动过程。而评价解释是对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 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基本构想、总体计划, 确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要作哪些修正。

近年来, 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又有三方面的新发展。第一,“允许基本设想的游移变更”, 即研究者不仅可以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 修改总体计划,而且可以更改研究的课题。第二,“监督”行动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行动者的主观态度、努力程度的变化、行动者在遇到意外阻力时表现的机智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以及行动对象和背景在行动作用下的变化和反作用。第三,“反馈”和“开放性”。行动研究过程不是“必然的”线性过程,它强调的是一般操作程序为各个环节间的及时反馈(特别是正反馈)和依据反馈调整行动的开放性。

3 “行动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增进教育实际工作者与专业学术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共同成为研究的主体,有利于增进教育实际工作者和专业学术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利于克服教育实际工作者像接受医生处方一样接受教育研究成果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行动研究是诊断具体教育情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行动研究也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中以某种方式改进环境的手段,它给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注入了动力。

(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在行动研究中,教师以在教学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强调对自己行动的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来扩展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师最终脱离“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促进教师专业化。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行动研究: 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J].上海高教研究,1997,(1).

[2]戴长河.行动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研究,1995,(1).

第6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滥用税收协定 择协避税 利益限制条款 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

一、滥用税收协定的行为

滥用税收协定是一个老而新的问题,它最初表现为非税收协定缔约国双方的居民的人通过多种安排,试图获取相关税收协定给予该缔约国居民的优惠,也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文简称OECD)称之为的“择协避税(Treaty shopping)”。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金融行业创新的浪潮也带动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布局的改变。择协避税仍然是当今滥用税收协定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如今滥用税收协定的外延却更加广阔,纳税人利用税收协定规避国内税法的规定、协定居民滥用位于第三国的常设机构、人为降低股息预提税额的安排、实体(非个人)利用双重居民身份的加比规则等行为也被认定为滥用税收协定的其他表现形式。

从行为方式上看,纳税人可以采取任何一种形式上合法的方式以达到避税目的。如果仅从纳税人的行为本身来考察,如孤立地看待变更公司的注册地、股东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增持或减持公司股权的行为,并不必然得出纳税人行为的不当性。只有这些行为与纳税人的主观意图相结合时,才有缔约国双方税务主管机关调整的必要。因此,主观目的的认定在滥用税收协定中尤为重要。

从规避的对象上看,纳税人可以是规避税收协定本身的限制性规定,也可以是利用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规避国内税收相关法律的规定。前者要求缔约国通过增加、修改本国的税收协定及其解释的方法弥补漏洞,而后者因为规避的对象是国内法,所以通过国内的立法程序完善本国税收法律制度更为有效。

滥用税收协定的行为不仅使与纳税人经济活动具有实际关联的国家蒙受了财政上的损失,还挫败了国际税收的秩序。比如许多协定下的优惠待遇都是缔约国在互惠的基础上约定的,如果允许第三方未签订税收协定国家居民也能享受这种优惠待遇,不仅对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来说违背了其初衷,还对其他国家签署税收协定的积极性有消极影响。

二、应对择协避税的方式

(一)应对择协避税问题的国际实践

国际社会首次意识到择协避税的严重性是在1977年,OECD首次引入“受益所有人(Beneficial Owner)”的概念来限缩协定范本第1条的适用范围以应对择协避税的问题。[4]随后,OECD在1986年《双重征税和导管公司的使用》的报告中对择协避税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作为其成果的表行形式之一,1992年OECD在范本注释的第1条下从13段到19段加入了“导管公司的案例(Conduit Company Cases)”以及相关反滥用可选条款。

2015年10月5日,OECD正式了关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项下(下文简称BEPS)十五个议题的最终报告,作为成果之一,其第六行动计划的主题正是“反滥用税收协定”。同年,针对第六计划中提出的几项建议措施,中国新签订的双边税收协议相较于以前的税收协定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中国与智利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逃避税的协定》(尚未生效)为例,[5]中国政府修改了两国税收协定的名称、增加了澄清税收协定目的序言、新增第二十六条“享受协定优惠的资格判定”(共4款)等,BEPS成果对统一国际实践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第六计划下的利益限制条款

第六计划下的LOB规则一共包括6款,其核心目的在于初步限制税收协定范本第一条的适用范围。纳税人如果要主张税收协定下的优惠待遇,其不仅要是缔约国一方居民纳税人,还要额外满足LOB条款下其他限制性规定。本条第1款规定,在纳税人为缔约国一方或双方居民的条件下,或成为第2款规定的“有资格的人”,或依据第3-5款其他规定时才可以授予税收协定的优惠。第2款规定了何为“有资格的人”。第3款规定即使纳税人不属于第2款“有资格的人”的范围,但只要它的所得属于其在居住国中的积极贸易或经营行为,那么它也可以就这部分收入享受特定的协定优惠。第4款是一个“衍生收益”条款,它规定如果纳税人属于协定下“同等受益人(Equivalent Beneficiary)”时,其也可以被授予协定优惠。第5款给予了缔约国双方税务主管机关“赦免权”,即在符合税收协定目的(即避免双重不征税)的条件下,依居民纳税人的申请允许税务主管机关将协定优惠授予那那些既不属于“有资格的人”也不符合第3、4款规定的纳税人。第6款旨在明确本条应用时相关的定义、概念等。

除此之外,OECD还根据缔约国是否会采用主要目的测试条款规定了详细版和简明版的LOB规则,OECD建议那些不会将主要目的测试条款纳入税收协定的国家,采用详细版的LOB规则。

(三)主要目的测试

主要目的测试最初来源于判例法,它规定“虽有存在税收协定中其他条款的规定,如果在考虑了所有相关事实与情况后,税务主管机关可以合理地认为获取某项协定优惠是直接或间接产生该优惠的任何安排或交易的主要目的之一,则纳税人不能被授予协定中关于所得或财产的优惠,除非其能够证明在此种情况下授予该优惠将符合本协定相关条款的宗旨与目的。”OECD考虑到在某些情况下,纳税人形式上虽然属于LOB规则下“有资格的人”,但事实上它在某些营业活动上的安排又以获取协定优惠待遇为主要目的,那么此时授予其优惠是不当的。例如,一家符合LOB第2款第3项规定的上市银行,其虽然属于“有资格的人”,但当它参与的某些导管融资安排,意图是向第三方国家居民间接提供相关税收协定下较低的预提税优惠时,根据税收协定的目的解释,其优惠待遇应当被剥夺。

可以看出,LOB和主要目的测试拥有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功能。首先,LOB规则相较于主要目的测试更加具有确定性。LOB条款下的几个测试都分别对应了具体标准,纳税人可以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而主要目的测试属于税务机关自由裁量的职权范围内,最终裁量的结果不确定性较大。其次,在LOB和主要目的测试下,纳税人所承担的举证义务是不同的。在LOB规则下,由税务机关承担纳税人不属于LOB下“有资格的人”的举证义务;在主要目的测试下,则主要由纳税人承担证明自己没有获取协定优惠的目的,纳税人的举证责任加重。最后,LOB条款只是为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居民身份认定提供了一个“门槛”性的标准,它主要侧重于居民身份的法律实质、所有权结构和一般活动的考察,符合了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该居民纳税人所有的交易和安排都不构成对协定的不当使用,通过主要目的测试可以否定对纳税人的适格身份。

(四)执行方式

考虑到作为税收协定的缔约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防止税收协定优惠待遇被不当授予的目标下可以说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第六行动计划也是OECD列为BEPS诸多行动计划中,成员国必须要遵守的最低标准之一。

同时,因为利益限制条款主要调整的是择协避税的行为,在应对其他形式的滥用行为,如导管融资安排(conduit financing arrangements)时往往力有不逮。为了保证第六行动计划的执行效果,除了修改税收协定的名称以及在序言中明确强调双重不征税并非协定目的以外,OECD针对不同国家的立法现状规定了最低限度的3种规制方式。第一种是针对国内法本身就一套完善有效的反滥用机制系的国家,其可以仅将主要目的测试条款纳入税收协定(即PPT模式)。类似地,如果国内法的司法实践已经发展出一套完备的目的解释方法,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35年的“格雷戈里诉赫尔维因案”案中确立的“商业目的原则”(business purpose doctrine)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substance over form doctrine),那么方案二建议缔约国在签订税收协定时可以单独采用详细版的利益限制条款辅以规范纳税人设立导管融资安排的条款(即LOB+其他规制措施)。最后,OECD建议绝大多数国家同时采用利益限制条款和主要目的测试条款(即LOB+PPT模式)来应对纳税人日益复杂多样的滥用税收协定的行为。

三、关于国内应对择协避税行为中的几点思考

(1)滥用税收协定行为的边界。起初,正如上文所述,各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的实践,滥用税收协定行为的边界是模糊的,纳税人的行为是否违法完全存在于权力机关的自由裁量之中。然而,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公权力有膨胀的倾向”,如果对公权力毫不加以约束,导致税收扭曲贸易的结果,不仅有违税收中性的原则(Neutrality),更会造成国家财政和私人财富的“双输”结果。从宏观角度来说,整个LOB规则都以被看为是税务主管机关――代表公权力,和纳税人――私主体之间相互的利益博弈的结果。以笔者之见,LOB规则的最大优势并不在于其设立的标准有多么科学,而是在于其为复杂的经济活动和不确定的裁量结果中给了纳税人一点确定性。而随着国际税法的发展,可以期待在未来滥用税收协定的行为边界会越来越清晰。

(2)合规成本的考量。考虑到无论是修改现行的国际税收协定、修改国内税收法律制度、建设一支国际税收人才队伍,或需要开启缔约国之间新一轮的磋商、谈判,或需要开启国内冗长的立法程序,或需要国内财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使得本国政府要先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

除此之外,LOB条款还规定了许多所有权的结构性测试,如在第2款第3、4、5项要求在间接持有的情况下,每一层级上的所有权人(或受益所有人)都要达到一定数额的持股比例。这种严苛的规定无疑会增大缔约国执行税收协定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OECD也认为要求每一层级上的间接持有都符合范本条款会给缔约国造成不合理的负担,所以OECD也明确指出缔约国可以在此处有所保留。在全球掀起了“BEPS”热的时候,我们更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古语有云“不破不立”,笔者则认为对于已经成熟的规范体系,我们应当采取更谨慎的态度,或许“不立不破”才更符合本国的现实利益。

参考文献:

[1]防止税收协定优惠的不当授予;第6项行动计划――2015最终报告版[EB/OL].http:///download/2015g

20/6.pdf, 2016-10-1.

[2]王晓慧.论国际税收协定的滥用及规制――以受益人利益限制条款为视角[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3]OECD Committee on Fiscal Affairs, International Tax Avoidance and Evasion, Four Related Studies,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Taxation Series, No.1,OECD, Paris, 1987.

[4]廖益新.国际税收协定中的受益所有人概念与认定问题[J].现代法学,2014,(6).

[5]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逃避税的协定http:///n810341/n810770/c1644352/part/1908344.pdf,2016-10-1.

第7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行动研究;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60-01

行动研究基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上世纪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Corney.S等人第一次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领域。7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得到了Elliott和Kemmis等学者的支持、充实、修正和完善。目前,行动研究方法已在包括中国在内得全球教育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1 行动研究的概念和内涵

教学行动研究就是"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的结合?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不仅要对教学本身进行描述,提出新的问题,还要通过实施行动方案,力求改进教学实践?行动研究的参与者与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由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承担自我反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研究的对象是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直接改进教学?

2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应用

2.1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行动研究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几个步骤。其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过程。王蔷进一步把行动研究过程具体化: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反思与评价效果-撰写研究报告。

2.2 行动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行动研究内涵的理解,笔者对"英语阅读"教学难题做了以下研究:

(1)发现问题:经过2周的观察,发现学生阅读效率较低。对于引导性问题学生反映不积极;阅读时大部分同学出声朗读,个别同学虽默读,但速度较慢;遇到生词大部分同学采用手机查阅;涉及细节问题大部分同学通过小组讨论进行,答案正确率较高,但耗费时间较长。

(2)提出假设: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及学情研究对以上问题提出假设。

①学生词汇储备少,文章生词较多;

②阅读时存在焦虑心理;

③注意力不集中;

④掌握背景知识匮乏;

⑤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讲授。

(3)重新确认问题:为验证假设,笔者对本班56名同学做了关于"英语阅读能力"的调查问卷,从问卷情况看:

①学生词汇量小、背景知识了解较少,其中90%的学生认为词汇量不够是最大的阅读障碍;

②过分依赖小组合作,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当出现较多生词和长难句时仅有20%的学生感到焦虑,其余学生表示会通过同学帮忙或查阅书籍、词典的方式解决问题,很少向老师寻求帮助或指导;

③缺乏阅读策略,70%的学生表示有时或很少能够避免回读、出声朗读、用手指读等现象;

④70%的学生读缺乏阅读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相比阅读,学生对观赏电影、视频节目更感兴趣;

⑤80%的学生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但几乎所有人都不会独立总结阅读方法和经验;

(4)制定行动计划:

①教师介绍单词记忆法(词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如在讲到revitalize时,向学生介绍re-这一前缀作为again的意思,并举例refresh, react等单词要求学生通过词根来拓展词汇;

②优化组内合作,组长、发言人、纪律协调员等轮流担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

③阅读时教师介绍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及时纠正阅读习惯,如:回读、出声朗读、指读等,训练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④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例如在"如何做自我介绍"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结合实际,补充各工种的英文表达;也可通过案例引入或播放视频的方法,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⑤用关键词法引导学生总结与归纳阅读方法。

(5)实施计划:

本学期内积极践行以上计划,期中时,再对学生进行问卷和采访调查,及

时调整计划。

(6)观察、数据收集:

①问卷调查、采访;②学生日志;③教学日志;④课堂活动观察;⑤小组活动录音;⑥学生阅读水平测试。

(7)分析、反思与评价效果:

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通过优化组内分工,合作探索学习的效果明显,滥竽充数的现象有所减少,阅读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对于小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锻炼的机会较少,在基础知识识记及学习策略掌握上仍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

3 行动研究的意义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教学行动研究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提高英语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为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平台。

4 结语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法在职业英语教育中亟需推广和试行,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看到"行动研究"的光明前途,看到它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观察和积累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发现与深入分析问题。着眼于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立志成为专家型、研究性教师。

参考文献

[1] Hadley,G.2007.Action Research in Action[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 丁后银.2009."问题为本的学习"与"行动研究"的整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3):40-44.

第8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深圳市鹏为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为软件”)是一家专业提供CRM综合解决方案的高科技软件企业,成立于2005年。鹏为软件是国内第一批专注于CRM软件研发的企业,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目前,鹏为软件为包括中国联通、广州电信集团、中国邮政、人民教育出版社、华西制药、华夏证弧⒙承乓┮怠⑻极集团、鄂尔多斯、中信信托等知名企业在内的3万多家企业提供CRM软件解决方案与服务。

鹏为CRM的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CRM为总经理提供决策支持,总经理可全面掌握市场、客户、合同等信息,辅助管理销售队伍,降低销售成本,提高跟单有效性,分析可视化报表,监督制定知识库。销售经理通过CRM可以掌控企业完整的销售过程,规范销售流程,获取销售预测信息,实时批示业务,衡量销售人员绩效。销售人员管理客户信息,跟踪销售机会,制定行动计划,规范市场活动,评估业务机会。行政经理完成协同办公、信息共享、邮件短信收发、工作计划、行动日程管理、办公申请管理、即时通信、新闻公告、内部BBS等事务。

鹏为CRM的特色在于:1.专业、专注。八年来,鹏为软件一直专注于CRM产品的研发,致力于打造国产CRM软件领导品牌。2.自定义功能强大。字段自定义、标签显示自定义、报表自定义、80%的视图自定义,可以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不同需求。3. 高集成应用。鹏为CRM支持各种数据库和硬件设备(如扫描枪、POS机、考勤机等),并已与国内几大ERP厂商系统无缝连接,支持Windows各种操作系统,对客户端电脑配置及网络带宽无特殊要求,极大地减少了IT投入成本。4. 高技术复合性。鹏为CRM系统+在线订货(B2B)+在线商城(B2C)+UMI+集团短信+网络传真+VoIP网络电话+呼叫中心/电话秘书,使企业实现一体化360度全景办公。5. 安全稳定性良好。公司成功为3万多家企业客户提供微软新一代架构.NET web2.0技术和UMI高强度128位密钥保护。6. 移动办公。系统内置的远程访问引擎,可实现全球异地的系统同步操作,数据集中管理,打破时间、地域限制。7. 数据安全。系统设计了严格的权限控制,由系统管理员或指定负责人根据系统使用者实际操作需要,进行授权设置。8. 用户体验好。鹏为CRM界面友好,操作便捷,获国家七大权威机构颁发的“中国行业用户满意品牌” 称号。9. 性价比高。一套软件即可解决中小企业客户管理(CRM)、企业内部办公(OA)、财务、进销存等问题,避免重复投资,并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升级服务。10. 研发投入大。鹏为软件聘请国内外资深IT人士和行业专家为产品提供设计和升级咨询,结合领先的系统平台架构和企业管理的功能模块库,以客户不断改变的需求为导向,实现快速功能配置,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行远必自迩,追求无止境”。鹏为软件将一如既往地奋进不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而努力。

第9篇:行动计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的概念;项目风险的识别;项目风险的监控

1 项目管理的概念

1.1 项目管理的定义

现代项目管理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展开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活动。对于项目,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1.2 项目的基本特征

各种不同专业领域中的项目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不同项目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是从本质上来讲,项目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不管是科研项目、服务项目还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的共同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性,独特性,一次性,制约性和其他特性。项目除了上述特性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性,这包括:项目的创新性和风险性、项目过程的渐进性、项目成果的不可挽回性、项目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等等。

2 项目风险管理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也就是说,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地处理,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一般由若干个主要阶段组成,这些阶段不仅期间相互作用,而且与项目管理其他管理区域也互相影响,每个风险管理阶段的完成都需要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努力,对于风险管理过程的认识,不同的组织或个人是不一样的。根据我国项目管理的情况,特别是结合大型高风险项目管理实践,可以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六个阶段和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2.3 项目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识别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文档。

风险识别是项目管理者识别风险来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项目风险识别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全员性;系统性;动态性;信息性;综合性等等。

2.4 项目风险识别过程

项目风险识别过程主要包括:过程控制;过程输入;过程输出和项目风险估计几个部分。

3 项目风险应对

3.1 风险应对就是对项目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

风险应对的依据主要有:(1)风险管理计划。(2)风险排序。将风险按其可能性、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缓急程度分级排序,说明要抓住的机会和药应付的威胁。(3)风险认知。对可放弃的机会和可接受分先的认知。组织的认知度会影响风险应对计划。(4)风险主体。项目利益相关者中可以作为风险应对主体的名单。风险主体应参与制定风险应对的计划。(5)一般风险应对。许多风险可能是由某一个共同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下为利用一种应对方案缓和两个或更多项目风险提供了机会。

3.2 风险应对过程活动

风险应对过程活动是指执行风险行动计划,以求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程度所需完成的任务。一般有以下几项内容:(1)进一步确认风险影响。(2)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措施。(3)研究风险应对技巧和工具。(4)执行风险行动计划。(5)提出风险防范和监控建议。

3.3 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共有六种:减轻风险、预防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储备风险

3.4 项目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它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风险监视:不管预先计划好的策略和措施是否付诸实施,风险监视都一日不可缺。如果发现已作出的决策时错误的,就一定要尽早承认,及时采取纠正行动。如果决策正确,但是结果却不好,这时也不要惊慌,不要过早地改变正确的决策。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处置技术,以改变项目管理组织所承受的风险程度。

3.5 风险监控的依据

风险监控依据包括风险管理计划、实际发生了的风险事件和随时进行的风险识别结果,主要内容包括1 风险管理计划 2 风险应对计划 3 项目沟通 4 附加的风险识别和分析 5 项目评审。

4 结语

1.合理安排项目的进度,有效使用项目资源,确保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并降低项目成本。通过项目管理中的工作分解结构WBS、网络图和关键路径、资源平衡、资源优化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可以尽早的制定出项目的任务组成,并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有效安排资源的使用,特别是项目

中的关键资源和重点资源,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有效降低项目成本。

2.加强项目的团队合作,提高项目团队的战斗力。项目管理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的方法,如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团队合作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士气和效率。

3.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其实,这些工作是在传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会对项目产生毁灭性后果的因素之一。

4.有效控制项目范围,增强项目的可控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求的变更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没有一种好的方法来进行控制,势必会对项目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总的来讲,项目管理可以使得项目的实施顺利,降低项目的风险性,最大程度的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