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绿色生产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生产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生产发展

第1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一)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全国最大,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化、专业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24个,其中国家级基地52个。全省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加工产值3亿元以上的县(市、区、场)达到18个。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成效显著。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181万亩,比1999年增长5.2倍。无公害农产品面积发展到5 974万亩,实现了2002年以来零的突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已发展到32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9家,占全省的82.6%;在省级18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103家,占55.4%。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占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29 %。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产加销相联结的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8大产业体系。

(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十五”期间,我省已逐步建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齐、牡、佳、大庆等中等城市为重点的大中型绿色食品批发市场以及配送中心、连锁专卖店、销售网点发展到875家,比1999年增长23.3倍。同时在开发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市场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省外销售额110亿元,比1999年增长30倍。目前,我省绿色食品(有机、无公害)产品已销售到全国除外的所有省、市、区(包括台湾省),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我省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目前,全省4个中国驰名商标中有3个是绿色食品,22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有10个是绿色食品;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的70个,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39个,由此在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品牌效应。

(三)绿色畜牧业发展不断加快。由于绿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了绿色畜牧业发展。 2005年,全省绿色奶牛66万头,家禽1 432万只,分别比1999年增长4.2倍和6倍;绿色肉牛、生猪124万头,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一些县市注意发挥优势,全力发展绿色畜牧业。

(四)绿色食品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省绿色食品产值占农村经济的比重,已由1999年的 5.4 %,提高到2005年的17.2%。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1 1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4.4%,比1999年增加31个百分点。有37个县市区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 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纳税23.5亿元,占全省县级一般预算收入的52.2%。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增加值187.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1.8 %;实现加工业产值173亿元,占全省食品加工业产值的31 %。由此看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新的增长点。

二、绿色食品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少。(2)标准、认证体系尚需要与国际接轨。(3)配套政策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绿色农业的本体

(一)绿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1.绿色农业的内涵。就目前理论界对绿色农业的认识,是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摄取人类农业历史文明成果,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把标准化贯穿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实现生态、生产、经济三者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绿色农业的特征。(1)持续性。(2)广泛性。(3)统一标准性。

(二)绿色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农业中存在一些长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农药残留、地力枯竭、食品污染导致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使我们生存的环境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其二是农业生产率低,传统农业高度依赖大型农业机具、化肥、农药,高投入,低产出,导致农业生产始终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产品质量不高。

(三)我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支撑条件分析

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成就绿色农业。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我省被国家作为生态示范省重点发展,独特的优势表现在:幅员辽阔,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些平原的黑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较好,耕地平坦。此外,我省具有大小兴安岭这样独特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2.政策支持,推动农业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传统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把绿色食品作为经济发展和绳梯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最佳切入点,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打造。

3.科技支持,体现自主创新型农业发展思路。绿色农业是技术农业,我省具备了一定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教优势,拥有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一批国内重点学院、学科和科研院所,绿色食品工程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发展,建立了28个省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区49个绿色食品生产规范标准。

四、绿色农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绿色农业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石。“十五”期间,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健康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绿色食品只是农业体系中的一类终端产品,单纯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固然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取得成绩,但是却不能维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绿色农业在绿色食品生产中起到基石的作用,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是对整体的农业质量的一次提升,使从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的加工再回到产品生产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形成一个循环状态下的农业发展体系,从而保证了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2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以产业扶贫引领农户增收

成名核桃专业合作社是以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扶贫户的典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合作社推进核桃建园管理,林下养殖,核桃脱皮、烘烤、营销、加工,以及药材种植、有机玉米种植“五业并举”,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四大主体”,借力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通过合作社发展产业带动扶贫。农户以成立家庭农场从事核桃种植业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基地进行质量安全控制,结合基地资源优化,开展核桃园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储藏、包装配送、农产品销售,以产业带动扶贫户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搭载扶贫模式已显现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2016年,合作社资产总额达50万元,鲜核桃销售量达100吨,鲜果销售额达30万元,网络销售干核桃18万元,占全镇核桃销售总额的70%以上,发展核桃总栽植面积达1500亩,林下经济面积2000亩,引领群众建设高标准核桃示范园200亩,带动74户贫困户过上了幸福生活。

以科学管理引领特色a业发展

合作社理事长胡文涛属于本土出身的农民企业家,从事核桃营销工作多年,他敏锐地觉察到发展核桃产业大有可为,于是在2012年选择回乡筹办合作社转型发展山区核桃特色产业。2012年5月,胡文涛联合7个人,共入股2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以发展林下经济、建立核桃基地为重点,主要投资果树的整形修剪、高接换头、核桃园病虫害防治、核桃加工营销,其中投资18万元兴建了核桃烘烤生产线一条,承包村上烘烤炉2座,建设网站1个,注册商标1个,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打下了坚实基础。考虑到本村的农户学历水平在初中以下的占70%以上,绝大多数为普通农民,胡文涛一边搞核桃营销,一边奔走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为乡亲们出点子、找路子,成为当地人“结穷亲”的扶贫能人。

合作社成立几年来,制订了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运营上,积极响应农业部门和扶贫办的产业扶贫改革,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和搭载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社依据销售订单,对年度核桃产量和质量进行控制,由农户根据种植计划结合自身情况提出生产数量及申请,合作社对申请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进行订单签约,主要约定核桃品种、价格、质量等。农户按照订单进行果园科学管理,合理留花留果,合理负载,合理施肥等,依据计划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生产,核桃树成形后合作社依据合约规定的质量和价格进行收购。“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措施、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让农户无风险进行生产,合作社可以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核桃加工、包装配送、产品销售。以鲜核桃销售为例,香玲、辽核4号核桃每千克16元,老品种无隔核桃每千克12元、老品种有隔核桃每千克10元,精品干货每千克40元、普通干货每千克11元,核桃园养的鸡产的土鸡蛋每个1~1.5元、 普通鸡蛋每个0.6~0.8元。十年生核桃树每亩产量按200千克干果计算,每千克平均按12元计算,亩收入2400元。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指导群众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6个、标准化示范点3个,实现了扶贫与产业的互促共赢。预计2017年全年还将带动周边360户贫困户、760人实现脱贫。

以延长产业链促进贫困户脱贫

高崖镇雪白殿村下辖4个组、165户、585人,2015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贫困人口215人。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0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2790元。合作社吸收的贫困户成员占35%,通过开展摸底调查,摸清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根据个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帮扶,进行需求对接和精准匹配的林下经济项目。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创先争优,发挥倍增效应。在高崖镇9个贫困村中遴选30个重点户,选择具有林下种植玉米和养殖条件,又有创业意愿的农户,先进行创业能力、创业意识、核桃种植、有机玉米种植、林下养殖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创业成员的创业技能,降低经营风险。利用合作社的专家团队提供跟踪服务,并充分发挥扶贫户贷款贴息的金融扶贫政策为他们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2016年创业扶贫户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优先脱贫致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户出实招。对辖区内本合作社社员,每户发放技术资料、环保箱、桌柜、修剪用具及病虫害防治的药品等,并争取林业局项目按种植核桃给予450~650元/亩的物资补贴,分3年给予兑现,贫困户补助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亩分别为300元、180元、170元,一般户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亩按照300元、80元、7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引导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对贫困户发展生产有困难的给予贴息贷款,促进产业大户快速发展,向规模化进军。三是就业帮扶促脱贫。对于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但有劳动力的10户贫困户,合作社经过对其进行培训安排在合作社和村公益岗位上打工,每人月收入在300元以上,做到就业1人、脱贫1户。四是发挥贫困户长处,创新脱贫。雪白殿村一组尚善计患有疾病,不能远离家乡,合作社建议他家栽植核桃、养羊、养蜂,使他成为当地有名的林下经济大户。随着林下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尚善计还动员其他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脱贫致富。

以绿色生态循环为方向促进产业发展

第3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5-0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绿色食品作为“三品一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从获证企业数量到总体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许多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家,是陕西省的6倍以上;西部的四川、甘肃等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是陕西省的3倍以上,这与要把陕西省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陕西省必须迎头赶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

1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用耕地面积286.10万hm2,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自然生态区,不同的物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农产品优势特点,也构成了陕西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条件[1]。

近10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品牌和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216个,产量209.27万t。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覆盖面积4.4万hm2。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17.09万hm2,约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5.97%。企业数与产品数分别是2005年的2.42倍和3.43倍。

另一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目前,全国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企业逾9 000家,产品逾2万个,陕西省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1%,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市区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西安、渭南、汉中、榆林发展较快,其中西安市占全省总量的42%;杨凌、商洛、安康、铜川发展较慢,所占比例不足5%,其中安康为发展空白区。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而陕西省绿色食品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

2.1 相关法规文件滞后,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省尚未出台适宜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指导性规程文件,对企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缺乏指引,同时也不利于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2 市县级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市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对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缺乏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有些甚至不了解、不熟悉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有些市县级技术人员对绿色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本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3]。

2.3 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合作社和企业实力不强,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管理水平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内检员更换频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存在续展间断现象。

2.4 产品销售模式不合理

许多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未发挥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品牌意识较弱[4]。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在销售模式上没有区分,销售渠道没有针对性,价格没有梯度,没有利用好绿色食品这个品牌,导致企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需求性不强,存在放弃续展的现象[4]。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偏低,因不能立刻在销售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绿色食品申报存在犹豫和顾虑。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企业申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倾向和资金补助的落实[5],还要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3 对策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陕西省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扩大规模仍然是陕西省绿色食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的监管,以保证陕西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1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对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如苹果、梨、猕猴桃、红枣、小麦、大米等,制定并完善各类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步。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

3.2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农民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完善标准化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树立牢固基础,同时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3.3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建设,保证食品认证质量,同时提高有效性。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3.4 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引领健康消费方式,提高陕西省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推动绿色食品专业流通型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体系与促销机制。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全面提升陕西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法规建设,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监管能力与水平。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加强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毅哲.绿色食品与陕西农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报道,2007(9):11-14.

[3]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第4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关键词] 井冈山市;红米开发;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井冈山市为了充分利用红色相映的资源优势,开拓红米生产品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产业化理念,发展有机大米.以小通200亩基地建设做起,辐射带动我市夏坪,石市口,井企集团保护区,茅坪,鹅岭等地有机中稻红米生产种植开发1.5万亩基地建设,逐步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市集中整合资源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户组织,提高了有机大米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经济效益.创造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以井冈山井竹青集团为企业龙头发展红米生产深加工产业链,推出红米酒红米套餐红米休闲一系列产品.为推广红米生产技术,经过不断实践和研究摸索出适合我市区域有机中稻红米种植栽培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基地选择

水质、空气、土壤无污染、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2000的规定,灌溉条件要求排、灌分家,连片种植。

二、品种选择

选用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虫(特别是抗稻瘟病)抗逆性强的中稻品种

三、播种育秧

1.播种期

看品种生育期确定。井冈山低海拔稻区作一季稻栽培,直播稻适宜播种期5月20日前后,移栽稻适宜播种期5月中旬,使水稻的始穗灌浆期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2.浸种方法

(1)沼液浸种:观察沼液的透明度、颜色、浓淡情况决定使用浓度。若液体为乳胶状,棕黑色,则需采用75%或50%的浓度。若液体透明或半透明,黄褐色,则使用原液。常规红米品种用沼液浸12~18h,再用清水泡12h,洗净后播种。浸种时,种子袋用绳索悬挂于沼液中部,不可将种子袋沉于底部或露出液面。

(2)石灰水浸种:用1%的石灰水浸种18~24h,不要搅动,洗净后再播种。做到稀播匀播。

如用塑盘育秧或露地育秧。方法和步骤:

秧盘准备。用434孔大孔规格秧盘,每亩用50~55片。

整地。冬前翻耕,春后干耕干耙,带水整平,做成湿润通气秧田。按畦长12~15m、畦面宽1.3m、畦沟宽0.3m、沟深0.15m进行开沟作畦。用畦沟糊泥作营养土。糊泥装入盘后,待泥浆沉实后再播种。

营养土配制。秧田整平作畦后,在畦沟中配肥。亩用沼渣500kg或腐熟的饼肥100kg拌匀后灌入秧盘孔穴中。

摆盘。秧盘横摆每排2片,竖摆每排4片。秧盘之间要靠紧,盘体要入泥。

塑盘育秧移栽期。抛秧一般在4叶1心时进行。

播种量。常规稻每孔3~4粒谷,亩用种量2~2.5kg。

落谷。秧盘填满营养土后将盘面泥土刮平,落谷,播后进行压种。

四、秧苗管理

1.管水

秧苗现青前以露为主,严防高温煮芽;一叶期晴天每天放水上畦湿润一次,二叶期晴天放水上畦,阴天半沟水,雨天放干水;三叶期以后保持秧田浅水上畦,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和分蘖,达到培育壮秧的目的。

2.肥料

秧苗二叶一心时,亩施腐熟人粪尿50kg拌发酵菜籽饼30kg。移栽前5~6d,据秧苗的长势,酌情追肥。

3.匀苗

秧苗三叶期,进行间密补稀,促使秧苗匀衡生长;同时结合匀苗拨除稗草等杂草(对于塑盘育秧可以不进行匀苗,但是也要适时进行人工拔除杂草)。

4.施药

移栽前3d,每亩秧田用生物农药防治二化螟、稻蓟马和叶蝉;

5.除草

移栽前应及时进行人工拔除杂草,防止杂草带入大田,减少杂草的危害。

五、大田栽培技术

1.整地

5月上中旬对冬闲田、红花草田进行第一次翻耕,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kg作基肥。加经认证的商品有机肥如“一一”牌精制有机肥60~70kg作底肥撒施后翻耕,移栽前1天进行第二次翻耕,耥平。抛秧田要用木梯拖平。

2.移栽

旱床育秧移栽时间可放在6月15~20左右,秧龄一般25天左右为宜;粳稻秧龄18~20d。移栽规格:生产中一般推广宽行窄距东西行向的移栽方式,常规稻行穴距8寸×4寸,穴插4~5粒谷。栽插要求浅、匀、稳、直。

3.抛秧

一般在4叶1心时,秧龄18~20d。釆用抛秧方式,常规稻1.6~1.8万蔸,6~8万茎蘖苗。

4.追肥

移栽后5~7d每亩施农家肥300~500kg(如沼气肥、饼肥、包括动物粪便和牲畜垫草等)进行追肥,并及时耘田除草。

5.灌溉

移栽稻田,薄水返青。抛秧田块,在抛秧后1~2d,应及时进行正苗、匀苗;五天后,浅水勤灌,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和分蘖的早生快发,够苗(达到计划苗数80%)晒田,程度适中(叶色变淡,叶片挺立,白根上翻,田开小裂缝,人下田不陷脚),以抑制无效分蘖产生。幼穗分化期灌好养胎水。抽穗期不断水,灌浆后干干湿湿壮籽,做到湿润灌溉。

六、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

1.农业防治

一是针对我市水稻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多抗、高抗的品种;二是通过宽窄行距的栽培方式,改善稻田通风透光条件,荫蔽减少,降低田间湿度,促使稻株茎叶生长健壮,细胞组织较硬,有效地增强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三是稻田撒熟石灰进行消毒,清除或焚烧病虫侵害稻草;四是合理灌水,适时晒田。

2.物理防治

主要是安装诱杀灯,按每30亩左右安装一盏诱杀灯,诱杀螟虫、卷叶虫、稻飞虱、叶蝉等。

3.生物防治

重点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保护青蛙、燕子、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等天敌,有条件的区域可以稻田养鱼、稻田养萍、稻田养鸭等来防虫控草,控制稻叶蝉、稻飞虱、稻蓟马的为害。

4.药剂防治

(1)稻瘟病:防治穗颈稻瘟在破口期和齐穗初期施药,亩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40g;或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活芽孢/克可湿性粉剂10g对水30~45kg均匀喷雾。

(2)纹枯病:在中稻孕穗期,当丛发病率达30%以上时,每亩用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50~60g或10%井·蜡芽悬浮剂150ml,对水30~50kg均匀喷雾。

(3)稻曲病:在水稻始穗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50g对水50kg喷雾。或10%井·蜡芽悬浮剂150ml,对水30~50kg均匀喷雾。

(4)二化螟: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选用球孢白僵菌(如天人集团生产的天擒每亩20克),对水30kg以上均匀喷雾。

(5)稻飞虱:在中稻分蘖期百丛虫量达800头以上或孕穗期百丛虫量达500头以上时,用球孢白僵菌(如天人集团生产的天定每亩20g),对水30kg以上均匀喷雾。

(6)稻纵卷叶螟:在孵化高峰期,用球孢白僵菌(如天人集团生产的两头歼每亩20g),或选用阿维菌素(如1.8%阿维菌素乳油30~50ml),对水30kg以上均匀喷雾。

七、收获

收割前7d断水。一般稻谷含水量19~21%,成熟度在90%以上时已充分成熟(黄熟期),应及时收割,其糙米率和精米率都高。收割时要求田间无水。

红米米色转红技术:红米后期不要过早停止灌溉,不要提前收获,以保证谷粒完熟、种皮红色。因其糙米红色是在黄熟后渐转为红色的,待籽粒充分成熟时,适当推迟3~5d收割,有利于转为并加深红色。

八、贮藏、运输

在运输、储藏、包装过程中,有机红米(大米)稻谷不能与其他农产品混合。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应符合有机食品卫生要求。

储藏中不能用放射或化学农药薰蒸防治害虫。

贮藏地方要干燥,贮藏时稻谷含水量应在14%以下。贮藏期间要翻晒,降低贮藏环境中的温湿度,仓库或容具密封不受潮。

第5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物流;策略;河北省

一、绿色物流概述

物流(logistics)是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对自身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的各种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以及对仓储进行计划、实施、控制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全球物流业总体规模增长迅速。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美国Armstrong&Associates统计,2010年全球物流业的市场规模大约达70.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物流业市场规模已经高达1.21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物流业市场规模的17.3%,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位居第二位,物流业的市场规模大约为1.0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5.2%;日本位居第三,物流业市场规模约为4749亿美元,占全球的6.8%。

伴随着全球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活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是环保及能源浪费等,因此,在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物流的兴起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一)绿色物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考虑在企业行为中的物流活动。中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一书给出了物流的定义:在物流过程中,在降低物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又实现了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以达到充分利用物流资源的目的。①

绿色物流建立在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主要包括集约资源、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逆向物流等内容,其中集约资源是绿色物流活动中最本质的内容。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在物流过程中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此外,绿色物流的绿色形象可以提高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使企业有更多机会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是食品的基本来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产品绿色物流不仅关系到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关系着人们每日的生活。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逐渐被世界遗忘,绿色壁垒这一形式正在逐渐兴起,我国农产品受绿色壁垒的限制日趋严重。为了使得农产品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外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质量安全、仓储安全、运输效率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为农产品绿色物流研究奠定了基础。农产品绿色物流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这些国家已经拥有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建立了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并有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促进绿色物流条例的顺利实施。①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是促进其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但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引进物流的概念,绿色物流概念更是没有被全面普及,因此,农产品物流无论是在产品服务还是在产品运输方面还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的4-6倍,损耗率是发达国家的3-4倍,加工增值是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作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连锁超市还没有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二、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是我国粮棉等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绝大部分耕地种植一年两熟的农作物,农产品物流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主体很多,物流环节繁杂,物流设施设备仍很落后,农产品绿色物流没有得到普及。总体来看,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淡薄

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绿色物流及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的普及尚不全面,但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需求,近年来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千家物流企业,这就使得这些物流企业的水平良莠不齐。各级政府虽在着力宣传绿色物流,但基本上都是口头宣传,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更是注重暂时的利益,导致农产品从质量上受到了污染,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存储和运输的各个环节。

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认识依然淡薄。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具有局限性,还没有意识到应该通过绿色物流的方式来提高收益。此外,由于农村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农民不能及时获取物流的供求信息,不能完全介入供应链系统。虽然农产品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基础,但事实上农产品的利润是很低的,导致农产品企业主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甚至不愿从思想上接受绿色物流的观念。农产品生产者绿色意识淡漠,只是一味号称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商品、绿色生产和绿色服务,而消费者也只是重视绿色消费、绿色享受和绿色服务,但二者都忽视了绿色通道―物流环节,导致农产品绿色物流无法得到深入实施。

(二)农产品绿色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首先是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缺乏专业性和适用性,不能满足要求。其次,市场上适合农产品物流的软件极少。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往往不能与企业的客户系统兼容,造成了本来可以共赢的多个企业之间缺少了必要的交流,阻碍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即使有些企业引进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只包含一些基本模块,还达不到完善、完整,无法发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发挥的强大功能。再者,有一些企业信息意识淡薄,缺乏懂信息技术的物流人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河北省的信息设备非常有限,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模式,导致企业信息闭塞,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产品生产者不能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生产和储运的安排,这也是近些年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销售不出去的农产品也会因为长期存储导致变质,进而污染环境。

(三)农产品绿色物流法律法规及物流组织不健全

河北省农产品污染比较严重,批发、销售市场的卫生条件也较差,农产品污染问题极大地威胁着消费群体的身体健康。同时,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质量标准已多年没有更新。欧美、日本已建立了多个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相关的协会来规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污染。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但并没有制定农产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更是欠缺,至今仍没有一套完善的有关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规则来约束物流的相关环节。②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物流组织来监督相关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限制生产者及企业的污染行为,河北省更是缺乏相关的法律参照,也没有相关的协会或组织。

(四)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落后

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关键不在于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的建立和普及,也不在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的建立和实施,也不是建立起物流组织就可以解决的,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关键在于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并以此减少无效物流。河北省农产品基本还处于“足不出户、有场无市”的尴尬境地,农产品大量滞销以致升值空间很低。①

在河北省运输技术中,汽车运输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汽车运输必然会造成大量尾气排放和噪声,很显然这是一种污染环境的物流方式。河北省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也未给予重视,农产品几乎都是直接从生产地运往销售地,不进行任何加工处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无效物流成本。如果将与运输有关的废弃物处理、环保和市场容貌管理等这些消费考虑在内,那么要维持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正常的运作状态的成本将是非常惊人的。

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及网络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合理规划。物流规划的不合理容易造成交通阻滞、物流效率降低和环境破坏的加速。河北省农产品物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绿色通道,物流各环节间的衔接还不稳妥,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也比较落后。目前农产品流通基本上都是常温保存,容易造成较大的成本损耗,也会因农产品新鲜程度降低而影响收入。此外,河北省农产品的机械化水平也较低,农产品搬运环节基本局限于人工操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运输速度缓慢,且反复接触产品会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三、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一)加强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的普及

绿色物流观念淡薄是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必须对以往的传统物流观念进行革新,树立起全新的正确的绿色物流观念。

1、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融入到日常管理的基本思想中去。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大体上还是以个体农民为单位进行的生产,所以要加强对个体农户进行农产品绿色物流理念的宣传,提高所有农户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全面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或消费的个别环节。通过宣传使生产者了解什么是绿色物流、如何实施绿色物流,以及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会带来的利益。③

2、为普及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要全面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认识,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对广大农户进行绿色物流的宣传教育,如邀请专家下乡集中对农户面授物流知识,通过地方电视广告宣传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利用页面形式宣传,使广大农户认识到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巨大潜在效益,借此促使他们主动收集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仓储等方面信息,并及时应用到各物流环节中,促进物流的绿色化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绿色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河北省应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技术系统体系。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农产品供应商就可通过这个平台选择合理的准确的物流企业和物流方式;物流企业则可以通过物流信息平台与农产品供应商达成相应的协议,而与需求方进行交易的结算和交易发票的交付,并最终通过农产品物流将货物交与需求方。通过电子商务这样一个信息平台实现了农产品商务信息的查询与交易,解决了农产品交易的时效问题,并可有效地降低成本。

努力实现现代物流的自动化,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适用性,把大量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的相关物流信息通过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的网点全部都给集合在一起并且进行合理的组织,引进与信息处理自动化相关的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快速反应及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并以此形成产业结构,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建立全球性物流体系,专门从事物流的配送,实现物流真正的自动化,开展优质、功能齐全的物流服务。

(三)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法律法规及组织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及组织保障体系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改变以前落后的以及错误的传统物流理念,在全省树立正确的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府要根据各地特点和现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减少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外部约束,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建立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绿色物流园区、绿色物流中心,培育农业绿色市场;加紧对现有的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评估和改进,快速研究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农产品绿色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市场应遵循的标准等;加强农产品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关系,对农产品的生产流程给予以高度的监视和检查,严格做到“部门协调、社会监管、责任追究、严格执法”。

2、加强省级宏观调控,加大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全力支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此激励农产品的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及绿色管理;实行税收减免等政策及对废弃物收费和押金返还等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扶持体制。例如农民购买冷藏保鲜车等运输工具或建立封闭型仓库、立体式仓库或者冷藏仓库时,政府应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四)完善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避免无效物流

1、努力培育优良的农产品品种,应用无公害的栽培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密切结合,逐步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良好食品生产规范”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机械化水平、自动化水平;针对农产品在运输、仓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系统,减少农产品的环境污染;建立健全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规范市场相应主体的行为,建立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检测中心,制定相应的生产或者退出限制机制。

2、尽量避免使用普通油耗汽车进行运输,主动采取绿色运输,例如使用像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运输工具,减少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也可以通过提高内燃机技术或者采取清洁燃料等方式来提高运输工具的能效;统一协调农产品货源,建立面向社会的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公路、铁路等多式联运的绿色运输网络系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农产品在运输途中造成的污染,实现在全省范围内无污染、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

3、注重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发展反季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应用空间和附加值。使用健康、环保无污染的保鲜方式,根据农产品的属性采取不同物流形式进行生产、运输、保存和销售达到高效率低污染的目的。

注释:

① 韩立成 《我国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第一百零九页。

② 张刚,《浅析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A0农业展望2007年第七期。

③ 牛晓娟《浅议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三十三页。

参考文献:

[1] 张敏.现代物流与可持续发展[D].山东农业大学,2004.

[2] 郭淑缓.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

[3] 刘冬林.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 秦蓁.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No.07:53-56.

[5] 张刚.浅析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J].农业展望,2007,No.02207:43-44.

[6] 孙丹.我国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v.29;No.15304:39-40.

[7] 许红莲.发达国家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及其经验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No.29212:70-74.

[8] 许红莲.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12,v.26;No.20801:27-32.

第6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质绿色能源;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49

1 长白山森工集团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长白山森工集团本着“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确定大兴沟、天桥岭、八家子三家子公司先行发展生物质颗粒加工产业,为全系统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大兴沟林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率先启动生物质颗粒加工产业。2012年正式投产,累计投入848万元,建成年产1万吨的生物质颗粒生产线,已生产生物质颗粒1725吨,实现产值130万元。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于2011年与宏日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延边宏日林业新能源有限公司(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占49%股份),联手发展生物质颗粒加工产业,累计投入700余万元,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厂房,已生产生物质颗粒5100吨,实现产值433.5万元,目前正在着手引进中国航空工业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热、电、颗粒多联产(DHPP)项目。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于2012年与北华大学合作,投入建设资金49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的生物质颗粒生产线,2013年正式投产,已生产生物质颗粒2368吨,实现产值369.7万元。目前,长白山森工集团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处于单一生产木颗粒阶段。

2 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国际合作情况

为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的成熟经验,2012年2月,长白山森工集团、宏日新能源有限公司组织考察团,远赴瑞典就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进行了考察,重点学习瑞典先进成熟的热、电、颗粒多联产技术。2012年10月和2013年3月,国家林业局先后两次邀请瑞典官员和专家到长白山森工集团进行考察,就瑞典援建长白山森工集团林业生物质能多联产技术项目进行了洽谈,为中瑞林业生物质能源多联产合作项目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3 制约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原料难以保证,限制了产业规模发展

在长白山森工集团辖区,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所需的原料主要是废弃菌料、采伐剩余物和抚育剩余物。但国家规定,从2015年起,全面停止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地处长白山区的长白山森工集团将不再有商品林采伐,只有中幼龄林抚育,这样对用于发展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所需的原料较以往大幅缩减。

3.2 技术手段落后,加大了产业运行成本

长白山森工集团所属11户森工企业,每年中幼龄林抚育遗留的毛枝桠量很大,都可作为发展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的原料,要使这些毛枝桠下山,目前只能采取人工方式,但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导致毛枝桠下山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4 做强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的对策

4.1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长白山森工集团将进一步强化与瑞典的技术合作,尽快与瑞典相关方面签订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战略协议,从瑞典引进先进、成熟的生物质绿色能源技术设备,推进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由单一生产木质颗粒向热、电、颗粒联产转变,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物质绿色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4.2 争取优惠政策,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积极协调国家发改委,尽快将天桥岭、大兴沟林业有限公司所在区域列入“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对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的资金扶持和优惠补贴政策,增强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动力。

4.3 培育能源树种,拓宽生物原料供给

在林区疏林地和退耕还林地,探索种植紫穗槐、竹柳等能源树种,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为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提供可持续的原料保障。

4.4 加快产业重组,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加快与中国航空工业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辉南宏日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组建新能源公司的步伐,实现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重组。组建的新能源公司将以林业生物质发电为主导产品,以生物质发热、木颗粒为辅助产品,实现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品多样化,最终做大做强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

4.5 注重产业结合,形成循环经济链条

将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与黑木耳产业相结合共同发展,黑木耳产业产生的废弃菌料可作为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的原料,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形成的热能可用于黑木耳制菌期间的高温消毒,实现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5 发展林业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的建议

建议省林业厅、财政厅出台林区废弃菌料回收补贴政策,鼓励生物质能源企业利用废弃菌料发展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降低生物质原料成本。

6 结语

生物质能是符合国家绿化环保、循环利用导向的新兴朝阳产业,实施生物质能多联产(DHPP)项目是最大限度利用生物质能的有效途径,开发以发电为主导产品,以发热、木颗粒为辅助产品的新兴绿色能源项目,在不断总结和积累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敦化、和龙等地进一步复制,最终形成区域内林业生物质能全面开发,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7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摘要阐述了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的现状,提出和凤镇林业生产的发展思路,以期为优化和凤镇林业生产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产;现状;发展思路;江苏溧水;和凤镇

溧水县和凤镇是典型的宁镇扬丘陵区,全镇半山半圩,东高西低,共有宜林地近2 000hm2,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南京市绿化先进乡镇。近年来,和凤镇在“绿色南京、生态溧水、绿化和凤”的大好政策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先后兴建了宁高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石臼湖防护林工程、浙江三叶园林孔镇苗木生产基地、圩区高标准农田林网工程、丘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城镇绿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林业屏障作用日益明显。和凤镇在稳定提高生态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商品林,努力实现林业功能的多元化,初步形成中西部丘陵山区以花卉苗木、板栗、丰水梨为主的经济林,东、南部丘陵山区以茶叶为主,形成了南京严景万茶场、南京久宏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并取得有机认证,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今后和凤镇将进一步优化林业生产结构,在加强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意杨、果树、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以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现状

溧水县和凤镇开展“绿色南京、生态溧水、绿化和凤”工程建设已近6年,共栽植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绿色通道、商品林、荒山造林、沿湖、河防护林等1 278.1hm2,现全镇林地面积近2 000hm2。通过努力,和凤镇已由原本的一个林业小镇,转变为溧水地区甚至南京地区有名的林业名镇,并初具规模,特别在高档花卉苗木产业和有机茶叶产业已成为溧水县农业生产的亮点,其发展特点如下:

1.1茶叶经济明显

全镇现有规模经营茶场4家,从业人员1 000多人,有机茶叶品牌2个,绿色茶叶品牌1个,无公害茶叶品牌4个,江苏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茶叶1个,南京市名牌产品和市著名商标茶叶1个,县名牌茶叶产品1个。和凤镇南京严景万茶场生产的“严景万”牌碧螺春、炒青和南京久宏茶叶有限公生产的“久宏”牌碧螺春、翠芽茶叶多次在市、县茶叶评比中获金、银奖。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凤茶叶生产,在和凤镇政府的指导下,2008年和凤镇成立了南京严海林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溧水饮茶专业合作社,以整合和凤镇现有茶叶资源,带动和凤镇茶叶生产,2009年和凤镇茶叶产业达2 000万元以上。

1.2花卉苗木初具规模

和凤镇通过采取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等办法筹集林业发展资金,进一步优化民营林业的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工商资本,采用租赁、承包、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开发名、特、优、新经济林和商品用材林,促进全镇林业的加快发展。和凤镇在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工作,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引进浙江三叶园林有限公司,在和凤镇孔镇村率先种植了高档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131hm2,近3年该公司已在和凤镇孔镇、毛公铺、乌飞塘、沙塘庵、中杨等村种植花卉苗木逾533.33hm2,使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666.67hm2,实现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0.67hm2以上的花卉苗木种植户60户,从业人员400多人,花木经纪人45人;从事园林绿化公司6家,苗木基地20多个,主要栽种花卉苗木树种有含笑、榉树、香樟、广玉兰、桂花等。进入2000年以来,和凤镇加大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卉苗木得到长足发展,和凤镇引进了一批花卉苗木新品种、新技术,并在全镇苗木生产经营户中大力推广,花卉苗木品种已由原来的不足10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种,由低档品种向中高档品种发展。培育大规格苗木生产已成一种发展趋势,各个苗木生产基地开始实行花卉苗木上、中、下的多方位立体栽植模式,逐步由个体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公司运行机制发展,通过苗木化公司的生产基地生产,带动周边苗木生产户的生产,或通过“公司+基地+大户”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1.3其他林业生产效益明显

多年来,特别是“绿色南京”工程实施以来,和凤镇充分利用全镇丰富的丘陵岗地优势,抓好“三荒”、“四沿”等绿化和岗地的综合开发,大力挖掘全镇宜林资源,多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明确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任务,充分挖掘全镇宜林资源,大力统筹发展全镇葡萄、板栗、黑莓、青梅、杨树等商品林建设,同时完成新村绿化39个。近6年来,全镇共种植商品林667.8hm2,已逐步形成葡萄、青梅、杨树等连片种植带,并涌现出一大批从事葡萄、梨、黑莓、杨树等经济林果和商品林生产经营的大户和公司,经营效益明显。

2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发展思路

虽然和凤镇林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林业生产规模总体不大,生产经营分散,全镇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差距大,科技水平不高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做大做强和凤镇林业产业,现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2.1大力挖掘丘陵山区资源潜力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大力发展茶叶、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林业产业,把林业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致富工程来抓,充分利用和凤镇丰富的丘陵岗地优势,抓好“三荒”、“四沿”的绿化和岗地的综合开发[1]。

2.2重点发展区域特色林业产业规模

把造林绿化与发展特色林果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做大特色林业产业规模,实行典型引路,培植壮大地方特色,抓好基地建设,培植全镇林业专业户、种植大户[2]。构建林业龙头企业群体,做大企业规模,培植竞争主体,生产适销对路的林业和经济品种,实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3]。今后要大力扶持南京严景万茶场、浙江三叶园林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生产,在政策、资金上对其进行倾斜和支持,以壮大企业规模,带动全镇林业生产。

2.3发展和壮大经纪人队伍

在培育林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和凤镇要成立林业专业化合作社,构建市场与林业生产农户的桥梁。培植壮大和凤镇林业生产,加大优势林业品种生产,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4]。

2.4大力吸纳民间资金

吸纳民间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和凤镇林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科技帮扶制度,解决林业技术难题,使投资者走进来,留得住,有回报。同时切实强化服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抓好林业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服务等服务功能,做好技术指导,突出和强化林业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和林业病、虫、草害防治等,为和凤镇林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和技术保证。

3参考文献

[1] 席瑞红.秦州区林业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J].甘肃林业,2008(1):24-25.

[2] 王大海.完善双层经营机制促进林业生产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2(3):50-51.

第8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1.发达国家破解节能减排困境的财税政策

1.1政府采购促进节能减排

政府采购,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和部门立足于公共服务的需要,在维持日常公务生活的基础上,支取国家财政资金、借贷或服务的活动。政府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形式,支取国家财政资金对相关的服务、生产领域给予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治理污染的技术、资金支持,一方面,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另一方面,规范企业的生产发展,促进绿色生产,减少企业对废弃物的处理负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环境效益。如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签署法令规定联邦政府各部门的政府采取"能源之星"的标志,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秩序规范;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

1.2政策引导创立基金支持

公益基金的创立是现代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美国联邦政府就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建立节能减排的公益基金,充分调动第三部门的积极性,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通过建立政策引导第三部门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实现对接,以方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服务。密切贷款与直接货币补贴等措施协调配合,以此促进生产的企业和部门能够提升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生产意识和节能减排的生产积极性。

1.3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财税法律和制度

发达国家在进行节能减排的发展过程中,配套的节能措施采取和运用已成为惯例,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财税法律和制度成为保证节能减排顺利开展的重要措施,如针对节能减排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制定相关的税收制度,主要有二氧化碳环境税、能源使用消耗税以及二氧化硫环境税等。在制定和实施相关财税法律与制度方面,美国尤其典型,为节能减排,美国颁布了相关法案,如《新能源法案》、《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等一系列法案。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确保节能减排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这不仅可以为厂商提供生产与发展的依据,而且也能够实现对法律环境的规范与保障支持,促进节能减排的可持续性发展[1]。

2.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生产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举措,如何提升我国节能减排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市场对绿色环保进行长期的调控,而且需要政府制定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对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进行规范,促进我国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下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现状进行如下的财政与税收政策分析:

2.1财政政策

第一,增加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科技是确保节能减排事业高效运转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积极性,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高等院校和专门的科研机构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一方面是在科研设备与科研成果的包装和质量保证上,需要充足的资金运用于设备的引进与研发;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科研人员的定向培养,确保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的人才保证。如在钢铁加工行业、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电力生产行业,这些耗资巨大的行业领域,就不得不需要国家实行财政支持,以确保我国国家经济的安全与可持续生产。

第二,加强对能源开发利用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清洁资源与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日益扩大,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诸如石油、煤炭等,但由于其污染性大,且循环再生难度大,如何增加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寻找可替代资源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三,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强对落后产业的淘汰力度。政府转移支付在节能减排领域,应该集中于对发达地区或者落后地区落后产业的淘汰,实现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资金向欠发达地区或者新型发展产业的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整改,经济发达地区的落后产业主要应该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增强地方政府的产能淘汰力度和范围;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引导带动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采购引导能力不强,很难实现和满足对需求量大、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商品要求,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采购引导功能,实现对居民生活的和企业生产的绿色引导功能[2]。

2.2税收政策

第一,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开征能源税。针对国家或者国际重点开发的能源征收能源税,确保企业能够节能减排,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共生与发展。并适当扩大资源费的征收范围,对具有十分重要生态意义的资源,如树木征收相应的税收;

第二,对环境污染程度大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环境污染保护税的征收策略,是确保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限制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责停整改;

第三,调整税收优惠。对污染和浪费严重的企业实行征收环境保护税与能源税的措施,而对绿色生产和环保产业实行研发保护,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如对研发机构经费费用同比增长超过10%的厂商,能够按照研发费用的1.5倍加记扣除研发的成本,这也是对绿色科研的税收优惠的表现之一;

第四,充分借助于税收手段,建立科学发展基金。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调节作用,通过税收建立科学发展基金,促进科技研发手段的改善,对科研机构和从事小型研发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科技研究开发基金,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并给予研究开发节能减排技术的企业和投资税收减免政策,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3]。

第9篇:绿色生产发展范文

>> 潍坊绿色发展的国际借鉴:库里蒂巴的启示 库里蒂巴,珍爱自然的化身 巴西库里蒂巴市发展公共交通的经验与启示 库里蒂巴:城市规划专家的朝圣地 库里蒂巴:可用垃圾换食物的城市 凯蒂.库里克急流勇退的“打工皇后” 绿色税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绿色电力营销: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消失的大罗巴蒂们 世界顶级生态城市库里蒂巴 巴西绿都库里蒂巴 仓库里的妞妞 题库里的玄机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国际借鉴与完善研究 能源绿色战略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定与借鉴意义 中国PE业发展的国际借鉴 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借鉴 北京空间发展模式的国际借鉴 国际矿业投资的发展与借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7-07.

[2]Hanna-Ruth Gustafsson, Elizabeth Kelly.Urban Innovations In Curitiba:A Case Study[D].Yale Law School,2012.

[3]Tarun George.Brazil Outsourcing: Curitiba Comes On Strong as Silicon Valley South[N].Latin America Outsourcing, News &Analysis,2010-04-21.

[4]邓智团.经济欠发达城市如何应对快速城市化――巴西库里蒂巴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5(02).

[5]简海云.巴西库里蒂巴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浅析[J].现代城研究,2010(11).

[6]乔纳斯・热比诺维兹,约瑟夫・雷特曼.库里蒂巴的城市规划[J].晓京译,城市发展研究,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