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

第1篇: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

所谓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拥有多种社会身份,但师生关系是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就构成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

教师角色的变化,受社会期望、学生期望以及教师自我期望的制约影响,但从根本上讲,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时,时代又赋予了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

1.教师即研究者。随着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知识的累积与更新,教学研究的成果要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得到检验、实现与发展,必须首先让教师“亲自动手”把这种知识加以吸收,转换成为自己的理想方案,最终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学论知识生于教学实践,长于教学实践,它客观上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对教师来说,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见解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同仁的观点不断碰撞,也正是提升其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

2.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使用,促使教师从传统课堂上的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从“独奏者”成为“伴奏者”。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知识掌握多少的关心,真正担当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3.教师是管理者。尽管任何先进技术的使用不能完全取教师,但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确实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与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有时间去处理校内外的人际关系,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学校内部的管理事务,扮演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尤其在学生管理方面,要求教师善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善于同学生一起组织学习、安排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与完善的个性。教师参与教育管理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未能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倘若把学生管理看作是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班主任的事而不重视、不参与,不把教学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则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当然,一个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范围、内容、方法和程度是不同于专职管理人员的。我们认为,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时代都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教师是一个集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于一身的人。教师为圆满完成崇高的教育使命,他应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他不仅教学生学会求知,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他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顾问和导师。

作为服务者的教师,他全部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教师应学会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做好服务,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和指导,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阵容大为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时代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期望、要求看,我国的教师队伍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最新统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至今还有86.87万民办教师,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83.4%,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63.4%。在具备合格学历的专任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是为“顺应”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的要求而突击完成的,其中“学”非所用者也不在少数。另据有关机构最近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在问到中小学教师是一项职业、事业,还是一项专业时,有50.2%的教师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仅有3.1%的教师将其作为专业!“政治家掌握国家的今天,教育家塑造国家的明天和后天”。可目前的教师队伍状况与这历史的重托相去甚远。 转贴于

其次,从我国教师培养看,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渠道是高师院校,但高师院校无论是师资队伍、生源情况、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影响,都不能与综合大学、理工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几十年来被所谓的师范性、学术性之争所困扰,或者是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追求师范教育的学术性,或者是把学术型、师范性机械地割裂开来,似乎师范院校天生就是培养“教书匠”的,与科研、与学术无关,严重地阻碍了师范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教育学类课程;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重视课堂理论讲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传授传统的学术定论,忽视学术前沿观点的介绍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导致培养的师范毕业生按部就班、循规蹈距,开拓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第三,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入口看,也值得关注。随着我国教师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的不断增多,这对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好处。但问题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并没有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致使这些旨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法规形同虚设。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把关,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不利于维护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权威性;二是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因为给人的印象仍然是人人都可以来做教师;三是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成为社会就业的“避风港”,就业形势不好时,大家都来谋职;待到就业形势好转,则又纷纷另去高就,最终导致教师职业社会声誉的下降。

影响教师角色职能充分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寻求对策。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角度看,亟需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要端正师范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着眼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使师范院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事业工作母机。师范院校的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解放思想,简政放权,把包括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在内的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让师范院校直接经受社会需求的调节和人才就业形势的检验。师范院校也要下决心摆脱某些教条主义框框的束缚,摒弃师范性、学术性争论的困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突出师范特色,提高办学实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掌握资料、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培养大批善于通过反思性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

其次,进一步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开展“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契机,切实加强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类课程建设,逐步改变教育学类课程呈“三明治”状的被动局面。通过教育学类课程改革与建设,使学生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学理念,培养起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要顺应信息时代知识演进的趋势,在高师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的改革,培养跨学科的通识型教师,逐步改变在大学学一个专业、在中学教一辈子,以及如果离开所学的专业便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

第三,大力加强以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养。未来的教师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而不迷失,就必须具备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知识技能。未来的师范教育或教师培训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培养的师资能否帮助学生通过信息系统去选择、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

第四,要积极寻求师范院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能力、素质离不开培养与训练,在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切实重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当然,完成这一任务,光靠办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举办者、管理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配合,协同作战。 转贴于

参考文献

第2篇: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科状态;学科评估;数据仓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73-04

一、引言

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1]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报告在全国高校引起的反响再一次反映了学科建设在高校综合实力比拼中的重要地位,学科建设俨然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全国各高校将学科建设都放在了重要位置,很多工作都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然而,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建设中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如学科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布局不科学,学科发展不均衡,缺乏有效组织保障、评价机制、监控手段和效益观念等。[1]针对学科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学科建设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若干对策,如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等。[2]就笔者了解,各高校提出的学科建设发展对策、措施往往都是偏重于指导性的宏观规划文件,缺乏相应工具、信息系统来支撑实际操作,使学科建设工作无法更加有效地落实,对学科建设成效很难做出标准、客观、科学的评价。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办联合研发了学科信息平台,主要目标是使用信息系统支撑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增强学科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二、学科信息平台功能

通过调研,了解了规划处学科办的主要工作内容,确定了学科建设管理的主要业务需求,包括学科信息管理、学科规划、学科状态分析和学科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将系统设计为五个功能模块,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3]

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说明如下:

(1)学科信息管理,管理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工程、研究生学位点、本科专业等学科相关的基础信息。

(2)学科规划管理,设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支持学校、学院两级学科规划,比较分析学科规划执行情况。

(3)学科状态展示,从学科角度全面展示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

(4)学科评估管理,维护评估指标体系,使用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5)系统管理,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权限和一些基础配置信息。

下面对每个模块的设计出发点、功能、概要设计、作用做详细介绍。

1.学科信息管理

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基础信息如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研究生学位点以及本科专业在全校业务范围内应该统一维护,保持一致,其他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来使用。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在学科信息平台中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由规划处学科办维护,研究生学位点由研究生院维护,本科专业由教务处维护;研究生学位点和本科生专业分别为研究生招生系统和本科生招生系统提供招生专业信息,同时也为教学系统提供专业信息。

该模块中重点学科的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学科级别以及批准时间;研究生学位点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是否硕士点、硕士点设置时间、是否博士点、博士点设置时间、依托院系、学科来源、招生状态。系统主要功能是维护学科基本信息,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导出,为业务人员提供了统一维护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我校学科基本信息情况,其他系统可以共享数据。

2.学科规划管理

学科规划对学科建设、发展非常重要,没有规划,建设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学科建设既能起到引导作用,又能起到促进作用。高校学科建设最终由院系落实执行,因此学科规划除了需要有全校层面的宏观规划,还需要有院系层面的具体可执行规划。从图2的学科规划管理流程可以看出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中的学科规划管理模块支持学校、院系两级规划和三级权限管理。

制定学科规划前统一配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包括:规划类型,如按建设周期规划、按建设专项规划、单独学科规划等;指标类型,如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实验室、基础设施等;规划指标,如一级学科博士点、高级职称比例、SCI论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学校、院系在做具体规划时只需要根据实际规划情况逐级选择规划类型、指标类型、规划指标即可,然后为每一个规划指标填写规划目标值,也就是计划完成的内容,规划目标值可以是量化的数字,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文字。

规划只是建设的开始,最重要的是跟踪规划执行情况,分析对比规划和执行结果。随着学科建设工作的进行会逐步产生一系列建设成果,可以将建设成果填入到指标完成情况中,这样就可以随时跟踪规划的完成情况,如果执行中存在客观困难可以及时调整规划。当规划到期后可以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比较不同院系规划执行情况。结合规划和执行情况,管理层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科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而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

3.学科状态展示

全方位展示学科状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在学科状态展示中,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类业务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并且存在不一致、数据质量差等情况,导致无法准确、集中、多维度地展示学科状态。上海财经大学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在数据集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4][5]使用开源ETL工具Kettle将业务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再利用商业智能工具MicroStrategy和Tableau在多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报表,图3是我校数据仓库体系结构。[6]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