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组织重要成员,在村级组织建设中应当始终走在前列、承担繁重任务、发挥骨干作用。扬州市注重发挥1650名大学生村官的独特优势,着力将他们培养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者、促进者、引领者和示范者,成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生力军,全面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科学发展本领和社会管理能力。
激发敢创业、勇发展的工作热情。着力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者。扬州市充分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主动回应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诉求,推动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发展,真正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力军。一是调优配强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为改变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在20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的现状,2011年市财政拿出4000万元对52个经济薄弱村重点帮扶。扬州市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作为改造经济薄弱村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优化组合,把96名具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有计划地向经济薄弱村集聚,增强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帮助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市级设立超过1亿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出台《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资金瓶颈。2011年,市财政专门拿出460万元资金资助了73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市委组织部联合金融机构实施“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再担保融资工程,提供贷款超过1000万元。成立创业专家导师团50个,举办创业培训班26次,培训1600人次。目前,全市共有287名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合办创业项目170个,吸纳群众就业2000余人,促进农民增收1400多万元。三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创新村集体增收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根据所在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可用资源,通过合理开发荒废资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盘活闲置厂房校舍、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探索多元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今年以来,全市大学生村官通过股份分红、缴纳租金等方式,为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大学生村官李伟租用集体闲置土地。创办“远大养蜂专业合作社”,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租金近4万元。
发挥有激情、思想活的群体特点,着力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完善村级活动阵地功能的促进者。扬州市于2008年完成了200个村部改造任务,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76个。针对村级活动阵地管理水平较低、服务项目少等问题,扬州市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头脑活、知识新、素质比较全面的优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村级活动阵地的维护管理工作,促进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功能更加齐全。一是推动活动阵地的规范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村官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施配套,打造融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医疗服务、文体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二是增强活动阵地的服务功能。发挥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促进活动阵地功能的升级改造、提质增效,实现农民审批办证、小病治疗、农技培训、信息咨询、文化娱乐不出村,为农民提供“零距离”服务。设立大学生村官服务窗口,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推动活动阵地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三是提高活动阵地的使用效能。引导大学生村官利用阵地广泛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活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民主议事、民主理财等会议,推进村级组织党务、政务公开。出台《大学生村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引导大学生村官组织一次理论宣讲、开设一次农民论坛、完善一座农家书屋、用好一处文化阵地、建设一支文化队伍,全市近50%的大学生村官组织群众成立合唱团、秧歌队、锣鼓队、舞龙队等文体活动队伍1056个,800多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了农村民主法制宣传员、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员,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义务劳动、农村实用科技讲座等。
依托懂科技、善传播的文化优势。着力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运用村级信息网络的引领者。2010年底,扬州市建成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2765个,行政村通光缆和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但由于基层干部年龄老化、新技术掌握不快,村级信息网络利用率偏低。针对这一实际,扬州市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科技素质强、信息素养高的优势,引导他们主动承担科技惠农的责任。一是运用先进手段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大学生村官主动提高网络的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等技能,逐步建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便民服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四网齐全”、作用发挥明显的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确保村级组织的信息网络更加先进适用。二是借助信息网络平台传播农业科技。坚持把农业专家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服通”)向大学生村官免费开放,引导他们超前学习、率先实践、传播推广。真正发挥现代农业技术网络的作用。大学生村官问聪针对本村罗氏沼虾品种单一的实际,借助“农服通”学习罗非鱼养殖技术,建起全村首个“转型示范鱼塘”并向群众推广。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村级网站。以大学生村官QQ群、微博联盟为基础,鼓励大学生村官建设村级组织网站,积极组织信息资源上网,全面宣传和推介村级经济、文化,推动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
把握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整体趋向,着力将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村级组织带头人的示范者。扬州市不断完善培养选拔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为发展经济能力强、民主法治素质强、促进和谐本领强的村级组织带头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注重在基层实践中锻炼。将新聘大学生村官安排进村和社区“两委”班子,担任副书记、副主任或书记助理、主任助理,分管一方面工作,让他们参与经济发展、维稳、征地拆迁等中心工作,在基层具体工作中经受锻炼。二是注重在多个岗位上历练。加大大学生村官跨区域、多岗位交流力度,安排他们参加农业结构调整、矛盾调处、人口普查、文明创建等多岗位实践,促使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增强能力素质。三是注重在重要岗位上磨练。探索建立优秀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的科学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突出群众满意,通过公推直选等方式,及时把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拔到村和社区“两委”正职岗位,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经受更多磨练。全市现有115人担任村(社区)“两委”正职,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委领导班子,295人被列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后备干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对策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双赢的效果。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国家于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010年6月,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列入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调研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调查研究,主要的调研对象是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村官选聘工作负责同志。根据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高校层面所涉及的基本面,课题组重点从高校的政策认识、工作评价、执行状况、政策配套、项目比较和满意度测评等6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5份,回收有效率96.8%,在155个高校样本中,涵盖了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等类型,在地域分布上,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份抽选了8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52.3%;从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等6个省份抽选了4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6.5%;从西部地区的四川、广西、等8个省份抽选了33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1.3%。(见表1)
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
60%的受访高校开设有农业相关、或者基层管理服务相关专业。89.7%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十
表1 样本高校抽样情况
地区 抽样个数 比例(%) 省份 抽样个数 比例(%)
东部 81 52.3 北京 20 12.9
辽宁 7 4.5
福建 4 2.6
浙江 3 2.6
山东 10 1.9
河北 8 9.7
广东 3 6.5
江苏 9 5.2
上海 10 3.2
天津 4 1.9
海南 3 5.8
中部 41 26.5 山西 15 1.9
吉林 5 6.5
江西 4 2.6
河南 4 2.6
黑龙江 8 2.6
湖北 5 2.6
西部 33 21.3 重庆 4 4.5
广西 3 3.2
陕西 4 1.9
甘肃 7 1.9
四川 5 5.2
内蒙古 3 1.9
新疆 3 2.6
云南 4 3.2
分重视或比较重视。78.1%的高校对国家和各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认识程度高;在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二次调查中,受访者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省市层面和任职单位层面政策的解读。
2.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认为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比较好(42.6%)或者一般(40%);认为现行政策“非常吸引人,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的仅有13.5%。高校认为,大学生关注“大学生村官”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到基层锻炼自我”(72.9%)、“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关优惠政策”(66.5%)和“工作不好找”(45.2%),说明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引导和激励作用不突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任村官,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压力”及“任职期满后的优惠政策”。大学生村官选聘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生选择“家乡所在地”(63.2%)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偏远地区存在“选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
在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面临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身定位不明确”,占61.9%,说明高校判断大学生对于村官角色认同感偏弱。“后续发展乏力”,排在第二位,占60.6%;“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排在第三位,占56.8%。这表明经过几年的政策实践,大学生在选择应聘村官的过程中趋于理性,更加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角色定位及村官职业的后期发展方向,并对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机制政策评价不高。超过半数的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在工作考核、工资待遇、法律保障、社会宣传、培养培训、监督落实等方面尽快完善实施。
4.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受访高校中,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数量多在50人以下,仅13所高校每年村官人数超过100人。目前而言,60.6%的高校仅承担1个~2个省份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同时承担7个以上省份村官选聘工作的仅为11.6%,且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接近半数高校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比例占毕业生人数的5%以下,仅有9所高校报名比例能够超过20%。81.9%的高校认为,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要高于同届整体水平。
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是“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56.1%)、“政策吸引力有限”(49.7%)、“学生参与热情不高”(49.7%)。78.7%的高校认为,大学生不愿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够,村官的再次就业存在问题”;41.9%的高校认为“选聘时间太晚,错过了就业黄金期”。(见图1)
图1: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
在政策配套方面,21.9%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工作制度;在后续跟踪与服务方面,有43.9%的高校落实较好,主要涉及“村官间的交流”“培训讲座”等方面。
5.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
调查显示,除大学生村官项目外,在基层就业项目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高校最多,约为27%;三支一扶项目位列第二,约为24%;各省市的选调生项目位列第三,约为19%。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中,高校认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选调生项目,其次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第三位的是西部计划项目,最后是社区工作者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特岗计划”项目。这表明,同是基层就业项目,具备稳定就业机遇和后续发展渠道且拥有“国家干部”身份的选调生项目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家政策宣传和配套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6.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非常满意的仅占1.9%,多数高校选择比较满意(62.6%)和一般(27.1%)。这一情况与在岗大学生群体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基本吻合。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建议上,41%的高校认为,应加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训;30%的高校认为,应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0%的高校认为,文字写作能力在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截至2012年9月末,海南省共有大学生村官966名,除1名硕士研究生外,其余全部为本(专)科学历,在任1年以内的占比39.23%,1~2年的占比37.47%,3年以上的占比达到23.29%。从创业情况来看,创业项目已启动和有创业计划的仅分别占到大学生“村官”总数的1.97%和19.98%。就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情况来看,2012年前三季度,无大学生“村官”申请贷款创业,也未发生贷款发放,前期发放贷款已全部清偿。
二、海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由于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缺乏横向沟通机制,地方政府既没有鼓励大学生“村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业,也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反馈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开办这一业务的步伐。与此同时,虽然辖区金融机构表示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助业贷款,但由于缺乏相关宣传和沟通渠道,信息不对称,导致这部分群体迟迟没有申请贷款,信贷投放渠道受阻。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没有专项贴息政策。一是地方政府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优质的创业项目。由于大学生“村官”这部分群体人数少,在带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方面也不具有代表性,且地方财力有限,无法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二是金融机构缺乏与大学生“村官”的合作意向。县域金融机构(县市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均表示执行的是上级行的贷款政策,无法自主放宽贷款金额、利率等条件,无法满足大学生“村官”群体低利率(甚至免息)、大额度的创业启动资金需求。
(三)大学生“村官”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尽管大学生“村官”具有学识禀赋优势,但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对项目不具备完整的运营思路,往往找不准项目,同时缺乏种植、养殖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创业项目市场前景的分析、预判、处理能力不强。一些大学生“村官”虽有创业想法,但是大部分对创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营销策略以及创业过程中办理手续、程序流程等了解不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有效推进。
(四)当前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虽然县域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业务品种,规定乡镇青年只要由所在地乡镇团委推荐,并且有一个领取财政工资的人作为担保人就可以申请贷款。有贷款需求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此类贷款。与其他贷款品种相比,借款人如在当地信用社有一定存款,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实际上,此类贷款虽然表面上涵盖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但并未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并未具备太大的吸引力,对于他们较强的贷款需求和较弱的利息负担能力而言,这类贷款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
三、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政策建议
(一)多项政策措施合力,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难问题。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难现状,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效发挥担保基金的撬动作用,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申请创业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地方政府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奖励和贴息政策。设立专项贴息扶持基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贷款贴息、贷款额度放大、转为公务员编制等);三是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着力服务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工商管理费及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和金融知识培训。一方面搭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借助再就业中心培训机构,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训基地,负责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后续服务,承担示范性创业培训工作任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政策和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可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金融知识培训班,由县市人民银行牵头,联合县域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给大学生“村官”进行授课,宣传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政策,信贷品种,让大学生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及信贷产品。
(三)创新大学生“村官”创业信贷品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村官”特殊群体,研究开发创业性的信贷产品,积极进行创新,推出“大学生村官+农户”等贷款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农户致富紧紧地结合起来;二是改进贷款管理方式,简化贷款手续,采取灵活、弹性的授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在贷款担保条件、发放和还款方式、期限上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三是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信贷品种应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着眼于长远利益,将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拓展培育潜在优质客户、树立金融企业形象的契机;四是要强化和延伸相关金融服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信息搜集、项目引导、技术创新、利润核算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村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力争开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
大学生村官初始创业的关键难题大多都在资金上,为解决这一难题,陕西省宁强县建立三项制度,探索出“创业培训+联合培育+金融支持”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新模式,为村官创业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建立“多层次创业培训”制度 县委组织部协调劳动就业、金融等部门每年举办一期“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对培训合格的村官颁发了陕西省创业培训合格证,大学生村官凭借合格证可在金融机构得到5万至8万元贴息创业贷款。人行宁强县支行先后发放《企业、个人金融指南》和有关金融知识、产品、政策资料250余包,提供“一对一”互动融资咨询帮扶服务达300多人次;县信用联社发挥农村网点多、对农村情况熟悉的优势,经常为大学生村官进行贷款和创业知识辅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建立“多部门联合培育”制度 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县直部门单位包抓、组织部干部分片负责、乡镇领导帮扶、村干部结对、能人大户对接的“6+1”培育机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有创业意愿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劳动、金融部门筛选,确定重点培育对象,明确培育任务,通过3至6个月的创业培训,各帮扶主体要确保创业项目尽快实施。金融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降低利率,简化手续,优先支持。县直相关部门组成大学生村官创业专家服务团,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
建立金融部门支持创业制度 成立了宁强县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协调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的贷款难题。针对大学生村官未成家、户籍有的不在本地、创业融资无抵押担保资信的问题,人行宁强支行制定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区别对待,协同发展;创新担保,优先支持”的工作思路,即先支持户籍在本地的大学生村官,先支持能落实担保抵押的大学生村官;对户籍不在本地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中解决;同时,采取亲属担保、村组干部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目前,该县金融机构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普遍实行优惠利率,小额贷款减免2年或1年利息,先后为7名大学生村官办理创业贷款35万元,建立示范基地6个。
有一群乡镇的编外人员很尴尬:被截留、借用的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借用后,他们呆在乡镇机关打杂的时间远远多于到村工作的时间,“村官”一职有名无实。近日,宜宾市出台规定:禁止挪用大学生村干部到乡镇以及上级机关工作。笔者认为这个规定非常有必要!
从2008年开始,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对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现实中,大学生“村官”如此被截留、借用,虽然方便了乡镇,但却违背了中央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初衷,难以保证他们把时间、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和“村官”岗位上,会使本来就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更加水土不服,更加力不从心;同时,乡镇的条件相对好一点,会助长大学生“村官”的享乐思想和把“村官”经历当成跳板的思想,这样会加速他们的流失。3年后,“大学生‘村官’,拿什么留住你?”或许会成为一个不得不提的沉重话题。
前不久,为配合宜宾市的规定,南溪县出台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工作的时间每周必须在5天以上,大学生“村官”不受乡镇各站(室)指派、考核和评级。此举一出,反响强烈,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工作的时间多了,他们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放弃成都某公司职位的杨勇对此无限感慨,凭着“扎根农村无悔青春”的信念,这位对养殖技术一窍不通的小伙子在畜牧等部门的技术、资金支持下迅速成长为拥有“杨勇土蛋鸡养殖场”的创业能手,流动资金达数十万元,并当选宜宾市优秀大学生“村官”。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一点:根在农村,身在农村!
笔者认为,在有效防止把大学生“村官”截留在乡镇的前提下,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需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村官”评价、考核体系。要坚决防止让大学生“村官”“有名无权”的运行模式,勇于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同时,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除了公开、公平、公正外,还可以试行“三优先”原则,即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优先;所学专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的优先;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本村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安排在本村的,按照就近的原则安排。这些举措有利于稳定大学生“村官”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的更好配置和有序流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村干部实践活动中,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村干部与村民的欢迎与配合态度,女大学生待遇的落实程度,专业素质、组织协调能力与村发展实际的对接状况,村里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给女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提供的空间,凡此种种,这些从不同侧面指出了影响和决定女大学生村官取得成功与否的多种因素。
在某一个现实的实践场中,常常会由于某一制胜规律的突出作用,引起工作中某个节点或某一环节的变化,山重水复而后柳暗花明,从而锁定成功的路径。比如,一个好的人缘和处事态度,一种有益于当地发展的农用技术,一次用努力和韧性把握住了的政策机会,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项目,一次有理有据、依纪依法排解的邻间纠纷,都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成功的种子。
自身基础与各种困难间的比例关系固然重要,但毕竟不是影响事情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女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顺利推进成为主客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成功的可能存在于人们将可能变为现实性的自觉努力之中。
在调查和接触中,女村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也非常值得深思。
近年,各地区着眼于培养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构建城乡人才帮扶新机制,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通过实施多种形式,选派大学生到相对后进的农村任职,注意教育与引导相结合,与农民群众交朋友,从最受农民欢迎、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和最易于落实的事情做起,虚心向农民学习,向实践学习,较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使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因为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方式简单、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女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为广大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尽管女大学生村官在经验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有利于农村干部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等方面的整体进步。
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女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较高,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保障缺失,她们往往能敏锐地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四是发挥了到村任职女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思想观念新、文化水平高、文艺表演能力强等优势,在农村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中,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起到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创建文明家庭、争做文明村民,促进农村和谐建设的作用。
五是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她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她们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在经济方面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较低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广泛赞誉。
女大学生村官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还有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亲和力更好,富有同情心,更善于和人沟通等优势,便于与农民沟通,能更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她们能歌善舞,有文化,有文艺专长,也有利于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
但调查中,也不难发现当前女“村官”们刚进村都会面临一些困惑:如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情况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难”:异地环境融入难、岗位作用发挥难、农村工作安心难。很多当地部门不给予充分重视和及时帮助,也就形成了一种“轰轰烈烈招进来,无声无息流出去”的局面。
首先是部分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关心、支持不够,村官截留现象很严重。女大学生村官变“乡镇临时工”,有违国家招聘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不利于农村一线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过来还造成人才浪费。
其次是后期政策不定性,造成女村官们工作不安心、不稳定。第一,性别的差别,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村书记也大多是中年男性,为了自身名誉、讲究作风,他们大多不会让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村官在身旁,性别的歧视仍然存在。第二,待遇的差别。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各地村官的待遇也不一样。贫富不均的现象,使得很多村官在农村工作很难安下心来。第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大学生村官都对自己期满后的出路表示担心和迷茫,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的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同时也使村干部、村民,觉得村官到农村工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拉开了村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距离,使双方不能更加融洽的融合到一起。
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造成村官工作水平难以提高。这里所讲的传统观念及世俗的眼光主要是指:第一,广大农村在渴望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大学生人才到来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方负责人目光短浅,为了自身利益受损而害怕或拒绝新型人才的进入甚至可能通过一些理由来裁撤大学生村官;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理性是不能战胜感性的,从而带着感性的思维来选择真正能给他们带来发展的人选,所以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真正去竞选村干部时,会被当作“外姓人”而受到排斥,就连在村委会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孤立。
四是女村官们自身思想上的不到位。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
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鉴于目前女村官们的现状,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有效的得以实行,能够使大学生短期的服务产生长远的效益,使农村发展有良性循环。建议应做出以下的努力:
1、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一项好的政策出台后,必须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政策的落实。否则,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通过与村民的接触,许多村民还不知道村子里来了大学生村官,许多镇没有将村官真正放到农村去,这说明村官政策还有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正是该项政策最棘手的问题,理论体系、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的同时,缺少行之有效的基层实施监督机制来监督具体政策的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战略工程,而不是权宜之计。所以,第一,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应得配套实施,诸如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以防止大学生村官过于频繁的流动;第二,要通过制定更多的政策和待遇,比如说: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增长工资、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考核后,对于优秀分子,可以选拔进入镇公务员系列,或者是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等,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这样可以保证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几年的工作后,能感觉有所收获,而不是虚度光阴,对于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到任的大学生村官,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当是进行定期的培训,以达到在弥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基础上提高其服务的能力。
2、加强镇、村的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解,打破传统的旧思想。在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中,发现许多村官都无法真正的参与到村子的管理事务中去,尤其是女性,村干部大部分认为女孩子在村里没有什么能干的,只能做些端茶倒水的活,所以镇里把她们借用上来,她们还有点工作上的满足感。还有一些领导者看来,当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不必指望他们做什么事情。大学生村官到了工作岗位上,只能服从他们的上级领导、听从领导的安排,至于他们自己是怎么想的,到村里干什么工作、怎么干工作,缺乏实质性考虑和安排。因此,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或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一方面能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感觉到了肩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基层工作中,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和村子的长期发展。
3、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担当好村官这一职务,必须要做到认识和素质上的提升。第一,转变就业观念。要激发自己服务农村的热情与责任感,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形成一种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要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不能把“村官”作为“跳板”。第二,做好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储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关注“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发展动态;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自己与村干部、村民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学习的心态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接物。运用女性独有的特性,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应当坚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第四,做好到农村工作的思想准备。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就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学生气,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为农民办好每一件实事,要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否则不仅得不到村民的和村干部的信任,更严重的是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热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女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摆正好心态,做好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综上所述,镇妇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服务工作,明确了具体分管领导、具体责任部室,形成了各级妇女组织关心服务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体系。近日,镇看望女大学生“村官”,积极开展调研,征求女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建议,结合镇实际,创建三大工作机制,真诚服务女大学生”村官”。
镇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建立一个日常联系制度。给每个女大学生“村官”建立移动电话、网络,做到随时了解和掌握她们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及时找到关爱、服务的具体办法;二是建立一个定期交流的平台。镇妇联每月召开一次女大学生“村官”交流座谈会,及时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三是建立一个生日关爱活动制度。我镇妇联以电话、短信、贺卡、聚会等方式给每个女大学生“村官”以生日的祝福,让她们在村工作期间也一样感到有娘家的温馨;四是建立一个关爱帮扶的对子。我镇妇联在全镇各村妇代会中建立联系女大学生“村官”帮扶结对制度,让女大学生尽快熟悉和了解工作。
一是该做好什么。
知道自己该做好什么是大学生村官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而且很多工作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不仅仅陌生,而且工作难度大,例如社会稳定、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等等,大学生村官难以施展才华。因此,大学生村官要立足年纪轻、文化高、观念新等特点和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对自己的活儿。
——当好国家政策的宣传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政策开始聚焦三农,越来越多的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广大农民是惠农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村干部因文化水平问题,不能全面正确理解国家政策而造成政策宣传不到位,引起农民不知晓、不理解国家政策,政策惠农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村官应该当好国家政策的宣传员: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全面掌握政策内容,简明扼要掌握政策精髓;运用文字和电脑技术制作设计宣传单、宣传口号等,便于诵读、记忆和掌握。
——当好农民致富的指导员。从历年来科技下乡活动来看,农民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量很大,通过科技发家致富的心情迫切。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传统种养方法在农村依旧普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作为接受过现代科技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也要担当起致富的指导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农民致富。例如用农牧业专业知识指导种养环节,用市场营销、广告专业知识指导销售环节。总之,大学生村官就要充分挖掘自身专业、专长与农民致富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专业、专长的优势作用,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当好基层组织的服务员。大学生村官基本上定位为村支部书记助理和村主任助理。助理相对于基层组织来说,就是服务员,协助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处理事务:电话通知,起草通知、请示、报告以及相关证明材料,党员组长会议的会务准备、接待。通过当服务员,不但使大学生村官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工作,了解群众的需求,了解基本的办事程序和规矩,还能使大学生村官获得较好的声誉,有利于个人成长锻炼,有利于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二是该学会什么。
大学生村官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基层工作来增长才干,为今后的工作打基础。那么,大学生村官就要明白自己下基层到底该学会什么。
——学规矩,推进科学决策不武断。大学生村官是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将来扮演着决策的重要角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决策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而科学决策的基本要素就是讲究民主、遵守法律、尊重规律。在基层,需要执行上面林林总总的政令、在落实政令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决策与科学的密切关系,上级决策科学才能确保效果,否则只能为执行者带来麻烦。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决策流产。因此,大学生协助村主职领导落实上级政令,态度一定要认真,思考一定要积极,要准确把握政策要求,要在深入实践中分析上级决策的科学性,增强自己对科学决策的感性认识,有助于自己日后在决策时把握科学性,提高决策落实的效率。
——学交际,密切联系群众不孤傲。在基层,面对的是农民群体,这个群体的基本特点就是淳朴、义气、维权意识强、文化水平不高,也会有地方民风特点以及个体差异。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要学会跟农民群体交流。在农村,乡镇一级政权组织的权力是很有限的,要推动工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感情做事。学会跟农民交流,增进与农民的感情,有利于开展工作。大学生村官切不要因为自己学历高而藐视农民,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而且,民间也是各路人才汇集地。因此,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多向农民群众请教自己不懂的生产生活知识、当地民风民俗,一定要多联系农民,多走访农民,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以及其他诉求,及时向他们作出回应。这些都有利于拉近距离。更要善于跟喜诉讼的人交流,要善于从交流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亲爱的大学生村官朋友们:
我们从新闻中得知,6月9日一天,山东、湖南、黑龙江发生3起16名中小学生溺亡事件,感到十分痛心。随着盛夏到来,特别是暑假来临,中小学生户外活动增多,发生溺水、触电、火灾、交通等事故可能性增大。为了防止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再次发生,让孩子们远离危险,我们通过《党建》杂志“大学生村官”专栏向全国大学生村官发出以下倡议:
一、加强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大学生村官要发挥驻村优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农家,积极配合学校、镇村、社区组织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教育中小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应急自救的能力。
二、加强监护,防止事故发生。大学生村官要利用空闲时间开展家访,让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提醒孩子做到“五不准”: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少年儿童远离父母,在安全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大学生村官要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夏季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农家书屋、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开展安全专题教育讲座,着重从防溺水、防火防电、交通安全、预防各类传染病和突发病症、食品卫生及防食物中毒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三、加强排查,排除安全隐患。对校园及农村周边地区,大学生村官要争取村两委进行集中排查整治。农村存在安全隐患的河流、湖泊和有高压电线的道路等地段,要向当地公安、电力、交通等部门及时反映,以期能够尽快予以处理或设立警示牌。利用农家书屋等公共场所组织读书、娱乐活动,让他们远离危险场所,让父母放心。
大学生村官朋友们,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呵护好他们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一齐努力,让孩子们远离危险!
倡议人:
北京市平谷区马昌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乔薇
吉林省安图县红旗村党支部副书记 滕怀强
山东省枣庄市寨子村党总支书记 鹿元飞
江苏省扬州市邓院村党总支副书记 李庚
安徽省歙县绵潭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杨俊森
湖南省益阳市香稻村党支部副书记 陈熹柳
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党支部书记 邢镭
贵州省万山县瓮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张阳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沟村党支部副书记 肖琳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急需生力军
在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农民永远都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既有纯农户、亦工亦农的兼业户,也有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打工者、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开始多元化,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农民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他们不仅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不够,而且多数对农村社会事务漠不关心,尤其是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即所谓的“386061”现象,是农村社会管理不确定因素。因此,培育一大批新型农民带领广大农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农村社会管理成为农民的自我行动,显得十分迫切。
与此同时,作为农民带头人的村干部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角。但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村干部是无所不管、无所不包,显得力不从心以至无力关心。很多村干部表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占用了自己约80%的工作精力,对党建和其他村级事务性工作就很少有时间过问。尤其是不少村干部普遍存在着本领和能力的“恐慌”,有的村干部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突破个人的局部经验和思维定式,分析形势没有新观点,研究情况没有新见解,发展经济没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没有新办法,特别是对农村出现的新矛盾、新情况,深感力不从心,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针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央在全国范围开展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一大批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村级组织。目前已有20万名大学生
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虽然大学生村官较快融入了农村工作,得到了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经验欠缺,独立处理问题较少,同时经受挫折磨炼不够,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大学生“村官”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特别是面对农村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家族势力关系,他们难以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驾驭能力明显不足。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管理“真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急需生力军。
积极培养大学生村官填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真空”
填补农村社会管理的“真空”问题,必须从新村官、新村干入手,不断拓宽选人视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目前,选拔村干部眼光不能只局限留在农村里的人,要从原来片面强调致富带头、致富能力的作用转向既能带头致富、又善于协调管理,把善于处理农村社会事务的人才补充到农村基层组织。
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力军。除了当好宣传员、技术员、辅导员外,大学生还要当好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员,应时刻心系群众,情牵基层,多看多听多想,在蹲点调研、挂联帮扶、乃至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不安全、不稳定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况信息,能解决的马上调解,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机构,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矛盾纠纷早化解、存在问题早整改,有效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另外,大学生“村官”受过严格的教育,有一定知识,是农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要有意识地去影响群众,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逐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新村风。
为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参与村级组织社会管理事务,不断提高做好基层工作、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一些地方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平台。江苏泗阳县依托民事纠纷调解、便民服务、劳力调查推介、远程教育管理、留守人员关爱等“十大平台”,结合镇村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围绕创业富民和社会管理两大方向,为每名大学生村官明确具体岗位职责和年度目标任务,促进大学生村官全面参与村级组织事务管理。其中,该县引导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事纠纷调解,让他们深入村组、深入农户,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求,拓宽村情民意表达渠道,协助村支“两委”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关爱,针对任职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现状,积极开展各类关爱活动,让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老人和儿童,通过照顾家庭生活、辅导孩子学习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倡导文明新风,他们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创建工作,推动村居环境治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努力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扬州市引导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法科毕业的大学生村官担任人民调解员或调解志愿者,将大学生村官打造成基层维稳的生力军。该市针对商业用地、客商建设发包工程矛盾、涉农劳资纠纷、干旱缺水纷争以及农村承包地纠纷邀请大学生村官发挥专业知识特长,参与纠纷调解。在司法所设立大学生村官调解专席,制定大学生村官调解值班制度,通过调解实践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调解能力和水平。同时,引导广大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感情优势,利用治安巡逻、走家串户等时机,主动到群众中去,通过开展“一进百户知民情”和“再进百户谋福祉”活动,引导全市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户和企业,听取社情民意,撰写民情日记和调研报告,认真梳理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为及时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做出了贡献。此外,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涉农、拆迁宣传消除隐患。
而作为较早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北京市,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如有的大学生村官办起了法律学习班,每个月组织村民学习两次,为村民进行普法教育,讲解相邻权关系处理、违章建筑问题等多个专题,由于与村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村民们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探索农村社会纠纷和矛盾解决的新机制,已建立起法律咨询室、法制宣传窗和普法工作室,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引导激励新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重在参与。主体就是新农民。其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的回乡创业农民工就是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新型村民组织的建设者,对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不力,公用事业无人兴办,基层组织严重削弱,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而农民工的大批返乡,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和信息,更重要的是返乡农民工经过市场这所“大学”的培育,丰富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接受了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创业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建设的人才瓶颈。尤其是农民工返乡,不仅带回了先
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如农民工返乡较多的村庄,村民的文化卫生意识、生育观念、娱乐活动、交往行为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农村社会管理注入了崭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