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是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引导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激发青春热情,把自己融入到城乡统筹的新农村伟大实践中去。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于人民的远大志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之路,融入历史发展洪流中,不断增强创业意识,切实转变择业观念,努力钻研理论和技术,变成身怀致富技艺、立志到农村建功立业、与广大农民齐奔小康的人才。同时,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服务基层的号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为基层服务的本领。三是培养大学生村官乐于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农村各种环境较差,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中将面对诸多困难,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磨炼意志和毅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用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尽快熟悉农村情况,从农民最欢迎的具体事情做起,运用所学知识为农民服务。农村基层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重选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新任“大学生村官”培训,对他们重点教授政策法规、农村工作方法和农业科技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农村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环境差,这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农村?农村靠什么留住“大学生村官”?靠什么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农村建功立业?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是尊重大学生村官意愿,给予更多的自。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做好引进、培养和用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在工作中应给予他们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放手让他们充当骨干,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还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予他们更多参与处理村里重大事务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创业的平台。在村“两委”换届时,应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使其早日进入决策层。二是改善大学生村官生活条件。目前,各省市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可以说,在今后国家和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将会在改善农村基层环境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这些措施对于调动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社会流动;困境
所谓的“大学生村官”,就是选聘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等社会基层去任职,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主任助理或者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任职时间一般为三年左右,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享有政策优惠,工作期满后可以自主择业。它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最佳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对大学生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效的检验。笔者认为,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就必须从其社会流动的方向入手。
一、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流动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索罗金发表的专著《社会流动》一书中。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流动理论逐渐发展成熟,社会流动正式被社会学家定义为:社会身份地位改变的总和。根据索罗金的相关理论,社会流动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就是社会成员的职业或地位发生了质变,水平流动则不同,它是一种在同一个职业中的位置同样的社会地位中的横向的移动或者发展。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流动实际上是流动还是不流动,也就是说应不应该在原来的位置上占,合适就应该继续,反之就应该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的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和社会网络资源等。
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流动现状
大学生村官这项政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却也遭遇着一系列的困境和现实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质量和数量。
(一)身份处境尴尬
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大多数被管理的村民不认同甚至排斥“外来客”的引导,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处境遭遇尴尬,难以融入村民生活,各项工作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展开。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标准和具体的工作事项,他们往往被当作一个办事员,充当端茶倒水跑腿的角色,没有施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其身份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国家干部,在任职形式上属于“空降”,因此更有大学生村官违法之说。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身份遭质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处境尴尬。
(二)经济待遇偏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相对较低,在生活上也条件一般,很多大学生来自城市,甚至受不了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干不长、留不住”成了大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也是有很大现实差距的,例如大学生村官一般都具有党员的身份,到农村任职,是一种逆向的就业追求,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基层考验,这也是在经过了理想与现实的几经比较之后的慎重选择。再者,看到自己的朋友等在大城市拥有好的工作,高收入、高消费,自己羡慕而又不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境地。
(三)工作推动艰难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推动艰难也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这是由于大多数村官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是文史类和理工类的,而与村官相接的农学类的专业的人甚少,这就造成了所学知识在农村的实际需要中根本用不到,专业不对口,所以在工作时还要从基础开始学起。同时,大学生由于刚出校园,社会阅历尚浅,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对农村的环境和民风民情等了解甚少,很难在农村尽力自己的交际圈,这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四)期满出路困惑
由于相关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结束后无法得到合理安置,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也使其在任职即将满的时候往往无法安心投入工作。另外,相关的政策出台往往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难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是去是留的问题上犹豫徘徊。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流动的主要原因
(一)机制不健全
社会群体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能体现出其社会管理和社会结构的活力性。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机制不健全,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火热之后变成了隐患。首先在待遇上没有给大学生很好的保障,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上包括政治和经济待遇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但是真正实现起来仍有难度,很难落实到位。其次在相应的配套机制上也不达标,只注重前期的选拔和任用,对后期人员的管理如激励、评价等机制往往较为忽略。再次,国家宏观上也制定了实现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相关社会流动政策,但还是出现了竞争公务员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而期满后大学生多流回高校自主择业,却缺少了一定的支撑条件,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
(二)思想存在误区
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因素。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流动,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意识上加以引导。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多数并不愿意长期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意识薄弱,而仅仅把村官当做“跳板”,以便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也有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他们多是从城市的繁华来到农村的朴实,满腔的雄心抱负在现实的工作中遭到打压,因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失去信心,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这一现实。因为对农村基层缺乏全面的了解,应对繁琐的服务工作也是他们渐渐迷茫,产生被社会忽视的边缘化的心理问题等。因此,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经历也会被当做一种体验,逐渐影响大学生村官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流动方向。
四、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问题。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出现的社会流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笔者运用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一)留任续聘
根据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留任续聘属于水平流动领域。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深入基层、熟悉农村生活,对群众有较深厚的感情等就可以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基层管理的后备人才。对于这个群体的培养就应该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期满后续聘,也可以竞聘村委会职务等,鼓励他们在农村发展,实现自己的一番天地。
1.培养其职业认同感
大学生村官由于深入基层,心理落差较大,难免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甚至只是为了能拥有较好的政治待遇等。所以,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就要从心理上使其产生很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真实地融入农村基层生活,扎根农村,并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进行相关的培训、开展农村特色活动、文娱活动等并使其担任相关角色,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2.引导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的职业是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如果能自主创业,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发展方向为此,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组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大学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合理引导水平流动。
(二)进企事业单位或继续深造等
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考公务员、进企业或者留校继续深造等社会流动属于垂直流动。针对这一流动群体,可以灵活地采取相关措施,选择继续健全相关机制,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职业感,另一方面在其他职业层面也可以促进其社会流动,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1.健全流动机制
健全相关的流动机制,首先要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每学期安排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等。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成立宣传小组,介绍地区特色及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有好的职业定位。另外,在选聘的方式上也要多样,这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有着关键的作用和影响。
2.引导其进入企事业单位
在这一环节的社会流动中,要及时公布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和大学生村官转入编制的计划和数目,制定相应的转编制考核细则和规定。同时,也要鼓励大型的企业留有合适的岗位给即将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政府适当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等,使在基层待久但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也能流动到企事业挝唬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3.考公务员
在现行的形势下,报考公务员无疑是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热门的选择。利用报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也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村官留在基层。但在制定相关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指定规范化的指标,例如可以提倡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也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工作,工作优秀即可被扩充到公务员队伍。
4.支持继续深造
有的大学生村官也认为自身的知识修养不够,想要回校继续深造,对这一群体的培养,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不能仅仅依靠加分政策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如可以开设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设置相关专业的硕士培养等,鼓励优秀的村官通过深造学习,提高知识结构很能力,促进其社会流动。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
法国只有2800万公顷可耕地,目前每年大约能创造700亿欧元的农产品总值,其中农产品附加值约占一半,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l%。法国能有如此高效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的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在法国有70%的农民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业知识丰富、生产技术过硬的农民通过农业创业和生产推动了法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大学生村官相对法国农民具有同等或更高的学历,可以借鉴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模式和经验,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一、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环境
(一)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扶植,使农民享受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农业知识技能的培训。1960年,法国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了政策制度保障、机构设施齐全、培训内容完整、培训方式多样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政策制度上,政府规定:凡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需参加为期一年(可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对18岁以下者要求更为严格,须先培训三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后经过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的准入制度;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一体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同时重视社会和企业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社会组织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式农民教育培训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法国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科技兴农和农民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的农民创业政策支持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创新发展,在融资渠道、财税政策、创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积极给予农民创业者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见表1),法国农民创业培训除向农民少量收费及由大型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给予部分支持以外,绝大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以培养农民创业热情,激励农民积极创业。
(三)浓厚的社会创业教育氛围
在目前就业率低下、市场缺乏实体基础的“后危机时代”,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开展。2000年,CPU年会指出:“法国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依赖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新产品和新的服务类型的能力。”法国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积极组织创业教育培训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CEPAC、AFPA等创业培训机构以辅导、培训创业者积极参加创业教育,法国政府和教育科研部门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活动,举办法国青年挑战计划、国家技术创新型企业创业大赛等创业活动,浓厚的社会创业教育氛围和丰富的创业活动,鼓励了社会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的认可,提升了创业教育内涵和社会创业激情。自20世纪80年代,法国农民自发组织了1300多个“农业技术研究中心”,法国政府设立了“全国农业进步基金”,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理事会”及各省的委员会,以鼓励农民学习、改进和创新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农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模式
(一)理论+创业计划培训内容相结合
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注重农民创业的实效性,创业培训内容方面,一直围绕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创办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并针对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辅导。所有课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教会农民创业者掌握经营技巧、新技术应用和使用适当方法去合法经营,赚取应得的利润。例如CEPAC、AFPA中心要求每位学员从人学开始就要做创业计划书,尽管这时的计划书很不成熟,甚至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但在培训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师,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指导学员完善创业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在讲授市场营销时,教师就会要求学员做拟开办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调查,并完善论证创业计划的相关内容。因此,学员接受理论培训和完善创业计划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创业的模拟和准备过程。
(二)多层次+多方位的创业培训模式
法国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实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模式,机构分工明确,培训内容全面。大约有42%负责粮食、蔬菜、葡萄种植和畜牧等方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6%负责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34%负责培养和培训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物资和农产品流通人员,18%负责国土整治、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民间组织利用农闲时间,依托农业行业协会组织或私立培训学校,凭借当地农场或农业企业提供的便利场所,对农民创业进行便捷高效的培训。
(三)课堂授课+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
法国农民创业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的创业培训,培训期通常为两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雇主农场实习,三分之一在农业创业培训中心学习。另一类是成人和离开正规学校的成人农业创业的培训,创业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实习,20―120小时的实习为短期实习,目的主要是丰富农业生产者的知识,120小时以上的实习为长期实习,通过课堂讲授先进的农业创业和技术的理论知识,使农民掌握科技含量更高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提供农业企业的创办流程、最新的农业创业技术信息和创业项目选择等相关服务;利用农场和农业企业的现场跟踪实习,指导在职农民全面理解科技含量更高的农业生产或加工技术及企业运作流程。法国未来农民创业培训的发展战略目标集中于两个方面:使农业教育和农民创业培训更加适应农业当前与未来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就业创业;农民创业培训的重点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农民创业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快速、便捷的方式推动农民创业。
(四)证书+职称晋级的创业保障制度
法国的农业从业准入制度为法国农业创业培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法国,只有获得农业技师级以上证书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而获得农业技术以下证书者只能当农业工人。职业准入制度、农民职称晋级制度和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
场竞争,有效地促进了法国农民对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进而促进了农民创业培训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形成了农业市场竞争有序、政府鼓励科技强农、农民重视创业教育培训、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的良性循环,为法国农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创业保障。
三、法国农民创业培训对我国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启示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的开发力度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的创业培训模式,这些讲座只是针对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领域进行讲授,且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创业意识的激发方面,相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只有将创业需要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一种是采取原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创业培训模式,这种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创业能力培训模式,结构体系比较完善,但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等层次的培训对象,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显得过于简单,知识层次不高,与大学生的农业创业项目不够匹配。根据《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8年度)》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生产技术、缺乏经营管理和缺乏资金支持,所以,应借鉴法国农民创业培训的模式和培训内容的体系,加大力度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课程内容、创业培训模式和创业培训服务体系进行开发,重点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所需的农业技能、市场经营、企业管理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的培训。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农业创业政策和跟踪服务的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扶持政策,实现有效对接,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在项目选择、政策咨询、项目注册、技术服务、银行贷款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实行税费优惠激励。对大学生村官创办企业,按最低标准收费。在项目建设阶段,除国家规定必须收取的相关费用外,不再收取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自投产之日起,前三年其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各镇乡(街道)要全额返还。二是实行政策优化扶持。在项目的申报和证照办理上,要求相关部门特事特办,以优惠于其他同等项目的条件给予及时办理。在资金扶持政策方面,要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基金,以无息或低于贷款利率的方式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可行性项目,审计或银行部门要免费提供创业风险预警信息,提升大学生村官规避风险的能力;工商、税务、土地、规划、电力等部门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优先安排。同时,在项目土地的使用或租赁条件上,享受所驻村村民的同等待遇。三是涉农部门跟踪服务。县涉农部门要积极为大学生村官争取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发展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县农办、农业局、林牧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定期到大学生村官创业点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农业专家、企业老板、高校教授与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制度,帮助解决创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社工 基层就业 对策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连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地区就业。1999年,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和支教等工作。但大学生农村工作者(村官)、社区工作者(社工)这一职业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与质疑。本文以宁波市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为例,采用走访交谈、问卷统计及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其工作与成长现状,指出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宁波市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为优化农村与社区工作者队伍开辟了新渠道,对农村社区基层建设、提升基层工作水平、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他们使农村、社区工作的效率显著提高,大学毕业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文字功底好,在各级创优评级的材料整理制作、信息宣传公开和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基层锻炼,历练了人生,收获了有异于在城市、企业、机关等地的宝贵工作经验,产生了对人生新的思考和就业抉择。
1.大学生村官和社工队伍逐年扩大、质量不断上升
宁波市各县(市)区早在1999年起,就先后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到2005年12月,全市11个县(市)区共招考了535名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在2008年,宁波市已选聘大学生2885人,完成目标的93.9%;在岗2617人,其中在农村工作2056人,在社区工作561人;本科以上学历占59.3%,应届毕业生占35.8%。到2011年,全宁波市农村,大学生村官在社区的有683人,占社区服务工作人员4270人的16%。截至到2013年,宁波市共有2554个行政村,414各社区(2006),按照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宁波市早已实行了全覆盖,而且在社区中不仅有多名大学生社工还有大学生村官,个别行政村还有2名大学生村官。
从近年宁波市各区县公开招聘大学生农村(社区)工作者的指标数来看,一是女性与男性招聘比例较为均衡,但报考人数女性多于男性;二是由原来的大专及以上学历逐步过渡到全日制本科学历,由原来单一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变为面向部分211、985等全国重点院校、部分省内本科院校择优选聘和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两种方式,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生源质量明显提升;三是党员比重要求明显上升,如江北区到2012年底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中党员比例占70%左右;四是应届毕业生多于往届毕业大学生。
大学生到村或社区任职后,工作期间可享受到区别于其它基层就业形式的如下优惠:一是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人才服务中心免费,其党、团组织关系迁转至所在村和社区。工作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可向所在村或社区申请,由所在村按规定程序办理,报街道或乡镇审批;基层工作时间可连续计算工作年限。二是多个区支持大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其中学历教育经费经区有关部门批准由区财政承担。三是除工资外,对表现较好、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适当享受当地村、社区干部年终奖金。四是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时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适当加分,镇乡(街道)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正是优惠的政策促使人数连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青睐于加入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的队伍中。
2.工作现状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和社工以管理、法律、计算机、财务和文秘等五大专业为主,一开始主要担任主任助理、团支部书记、文书等职。事实上,这些大学生村官和社工并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工作千头万绪,村建、宣传、计生、综治、维稳、拆迁安置、土地流转、村级网站维护、远程教育、人口、妇女儿童工作等全部都会不同程度的涉及。也发现不少顶着村官或社工之名,被街道等长期借用,这种村官不在村、社工不在社区的现象不少,更有个别村官存在经常请假、忙于私事的现象。调查还发现,社工较村官工作内容相对清楚,一般社工分管相对明确的几块,而村官则往往各方面都要参与。而不同的村和社区,由于经济发展情况、区域位置、村情社情的不同,工作量和工作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
3.工作待遇
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工由于管理归口不一样,因此待遇也相对不一样。按照现有制度,同一区域的以大学生村官身份招聘上来的无论是安排到村做村官还是安排到社区做社工的日常工资标准是一样的,而以社工身份招聘的统一都在社区工作,他们也有区别于大学生村官的统一的工资标准。具体到个人,每个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的实际待遇除执行统一标准外,又因工龄、学历、业绩、工作地点、工作经验、工作内容等因素而不同。
早在2007年1月,宁波市首次出台政策《关于规范宁波市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的通知》规范社工待遇。社工工资福利待遇有了规范、统一的标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基本工资、奖金、补贴及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构成。社工职务等级工资分三档十二级;基本工资包括职务等级工资、岗位工资两部分,同时根据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职务、工作年限、工作实绩确定其相应的职务等级工资待遇。而对于宁波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如此明晰的工资标准,仅限于从原来的明确聘用期间的年总收入一般不低于当地上一年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到如今文件明确说聘用期间大学生村官补贴标准比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并统一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事实上,大学生村官和社工们的实际收入与政府部门呼声很高的政治待遇相比还是很低的,这种前途美好、现实残酷的境遇是很多基层就业大学生们的真实感受。
二、宁波市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面临的困境
1.身份尴尬,角色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由于不具有村民身份,既不是农民也不是政府人员,这种“非官非民”模糊性身份,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当尴尬,一般安排担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等副职,若想干到正职,其选举程序则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悖,有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类非本村户籍人员的被选举权利,大学生村官甚至因为没有在工作村里居住,而被排除在参选范围之外。同样,大学生社工社会认可度也较低,认为同传统的居委会人员无异。
2.流动性强,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现有的激励制度不奏效,待遇低、提拔难、扶持少等原因,大学生村官和社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性大,男性流动性较女性更大。在人员的稳定性方面,村官不如社区工作人员。如宁波余姚市最早考录的27名大学生村干部中,到2006年只有3名;鄞州区2001年考录的20名大学生村干部,到2006年都已不在岗位。
3.考评模糊,绩效考核制度不全
构建一套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考核模式和综合评价方法,有利于管理者了解村官们的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实施的基础与依据。现有的考评政策往往操作性不强,奖惩力度不够,无法调动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的工作积极性。
4.期满何从,退出机制有待完善
根据宁波现有的村官有序流动的实施意见,对未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经考核合格最多续聘一次,聘期不超过3年,两届期满仍未进入村“两委”班子的,不再续用。第二个聘用期满后愿意继续留村工作且当地需要的,可由所在村自行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不再纳入大学生村官管理。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大学生村官和社工队伍的新陈代谢,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保持大学生村官和社工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虽然宁波市针对大学生村官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期满大学生村官的五条道路: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优惠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支持学历深造等五条通道,然而这五条道路实行起来对于在农村或社区已经工作几年的大学生们非常困难。
三、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各地区应坚持每年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每年与大学生村官或社工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掌握每名村官与社工的个性特长、就业意向等情况,充实完善大学生村官信息库,为就业创业、分流安置提供基础信息。
1.落地生根,着力培养乡土人才
留村或社区任职是大学生村官或社工欢迎、基层满意、组织认可的一条多赢的流动途径。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积极支持和推荐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满意与信任的大学生村官和社工参与村及社区的的换届选举,帮助他们迈过留村或社区任职的“政策门槛”,落地生根,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基层领导班子,实现“白面书生”到“乡土人才”的转变,让想留的能留。
2011年宁波鄞州区农村换届选举中,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作为村“两委”成员的重要来源,把优秀大学生村官选进村“两委”班子。共有48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会”班子,其中3名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委会主任,有32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了社区(居委会)班子,有效改善了宁波市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
2.重点培养,择优选拔后备干部
一是岗位交流。对于新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和社工要坚持多岗锻炼,必要时在统一区域范围内实施交流,根据个人专长,有计划地安排到双创工作、维稳、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及城镇建设等岗位拓展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领导帮带。全面落实基层干部与大学生村官和社工的一对一帮扶制度,传授农村和社区基层工作方法经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择优培养。将在基层任职满3年、年度考核为优秀、并在所在工作村或社区任“两委”委员及以上职务的的大学生村官与社工列入乡镇、街道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作为换届选举的重点选拔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工作实绩突出、当地群众公认的,可以通过积分制考核、凭实绩选苗子等实招,经过必要程序将后备干部选任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村官与社工的健康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政策扶持,多方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资金扶持。对有创业条件和意愿的大学生村官与社工们,政府应通过召开座谈会、对接会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村官与社工的创业需求,提供优良的金融支持环境,在利率优惠、创新信贷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及缩短审贷周期等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减轻大学生村官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二是政策扶持。及时举办创业培训,组织到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积极提供信息咨询、项目开发等服务,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对聘任期满不再续聘、创业项目尚在初级阶段的,在一定期限内继续给予创业扶持政策,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创业保障;对以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并提供社会保险缴纳、保险关系接转等人事劳动保障服务。三是技术扶持。对涉及种植、养殖、园艺、农村养老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村官与社工,可选派技术人才提供创业项目规划和技术辅导,帮助解决技术问题。
4.落实政策,促进人才优质流出
一是考编优惠。积极鼓励基层工作者们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实施加分及定向招聘政策。二是定向招聘。在市、区招录事业单位人员及街道、乡镇招录事业岗位工作人员时,拿出一定计划比例的名额,分别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和社工。三是择优推荐。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等单位加大招纳基层农村工作者的招聘力度,定期择优推荐考核为优秀的村官和社工们到优秀企事业单位工作,并主动配合招录工作,帮助顺利实现工作关系的衔接。四是鼓励学业深造。各地组织部门要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创造学习条件为希望继续学业深造者考取全日制研究生;同时鼓励在职攻读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学历教育经费应参照公务员学历教育经费规定由财政承担一定比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委托高校面向大学生村官和社工培养农业推广硕士,以提高村官创新意识和承担农业推广或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就业;调研
1 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的动机
经过我们整理资料研究发现,虽然许多村官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这些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大学生的自身因素以及诸多社会因素。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村官表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在毕业的时候希望在理想的职位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我价值,而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新鲜与挑战,正是他们一展宏图的好机会。例如10届村官王磊,大学里已经与某大型集团签订就业合同,但是发现公司发展比较窄,没有什么前途,认为自己在基层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毅然辞去苏南的工作,回到基层。一些大学生也坦言,现在的村官工作是为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政策,如大学生村官享有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将来考取公务员、研究生、事业编的时候都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直接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虽然工作期满还要考虑就业问题,但是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官表示,大城市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也是他们选择回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城市生活成本主要表现在住房消费、交际消费等方面,核心是住房消费,房价逐步增长,对于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城市购房是有很大的经济困难的,而村官工作收入较为稳定,政府也提供了各种福利待遇,所以这也吸引了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
2 大学生村官调查的资料及分析
江苏省是全国最早开展选聘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共选聘了1.6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仅我县就有村官百余人。在做这个报告之前,我们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针对乡镇机关人员、村两委会成员以及村民及大学生代表三类人群进行调研。进行整理后可将问卷中主要问题归纳为一下几个:“三个不容乐观、三个不可低估和三种最大担忧”。
2.1 三个不容乐观
大学生村官掌握农业政策的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村官是从学校进入农村,对农村的认识及农村政策了解都不足。
大学生村官对创业困难的认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村官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往往有些盲目和眼高手低,这就直接导致他们认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
大学生村官能否长期驻村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没有深入农村基层,因为各种原因,这部分村官一直借用于乡镇机关,这与中央政策精神相违背。
2.2 三个不可低估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不可低估。有相当一部分村官出身农村,熟悉农村生活,希望能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或生在城市,对新农村建设有兴趣、有见地,愿意到农村施展才华和发挥本领,大都对农村工作充满了热情,有为农村做贡献的强烈愿望。
大学生组织协调。交流沟通能力不可低估。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都入了党,或者担任团支书、班长等职务,都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工作能力较强,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这也是很多村官被乡镇机关借用的很大原因。
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对锻炼人才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低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发展大有作为。近两年,国家号召选拔干部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验,而大学生去农村任职恰恰响应了这一政策要求,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这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是有利的。
2.3 三种最大担忧
乡镇干部的担忧――大学生村官能否长久。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每年国家、省市的公务员招入,在三年的任职期间内大学生村官很可能会考取某一职位。所以乡镇领导对他们三年后还是否能留在农村心存疑虑。
村里干部和群众的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有部分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大学生只晓得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很难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心骨。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担忧――三年后能否有个好的出路已经成为压在大学生村官内心里的一座大山,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但是渺茫的前途让他们忧虑万分。有很多大学生机会从进村的那天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考试,为期满后的出路做准备。尽管公务员招录已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倾斜,但对于庞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来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目前的情况是公务员队伍日趋饱和,村官考取公务员无异于重新挤上“独木桥”,难度不低。
3 对策与建议
1. 要从源头上解决村官的出路问题,首先需要改变他们“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农门”、“进了编制就有了铁饭碗”等狭隘观念。农村大有可为,国家对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视会对农业专业人才产生更多的需求。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克服“等、靠、要”思想,要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等,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更多地尝试发展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给农村带去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新的机制,用积极的力量激活了农村发展。所以,政府和社会也应为他们的出路提供便利和服务,实现他们自身的发展。
Abstract: Hiring college graduates to serve in rural areas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ultivate rural officers and increase the primary organization vigor.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aption situation of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and researches the adjustment of cultivating mechanism,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plan and management.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ound developing mechanism of China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work, and suggests thatonly continuous by learning advanced ideas and enhancing their own quality can the students keep pace with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etter pla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backbone role.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适岗状况;发展机制;研究
Key words: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adaption situation; developing mechanis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06-01
1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含义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2.1 更新了陈旧观念,推广了专业技术,宣传了科学理念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观念上会一定程度的促进农村干部群众观念的更新,相关专业大学生可以把技术和知识运用到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去。
2.2 改变了传统择业观,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广大农村去艰苦创业,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新农村建设有重大作用,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具有长远意义。
2.3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层组织将极大地缓解和改善农村人才资源匮乏、层次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为建设基层组织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
2.4 培养了国家后备人才,和谐了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增长了人生阅历,提高了能力,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得到了保障,才能切实的利用政策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和谐。
3大学生村官适岗状况
3.1 思想基础不稳定目前,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主要出于“先就业,再择业”的考虑,真正志愿投身新农村建设、安心扎根农村的为数不多。
3.2 心理调适不到位大学生仍存有优越感,想问题办事情较片面,独立工作能力不强;面对基层环境,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缺乏必要的实践,因择业无奈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3.3 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较多①人际沟通交流难。②组织管理提升难。③自身正确定位难。④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难。
4大学生村官发展机制
4.1 加大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政策支持。尽可能的完善大学生村官服务计划,将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化、法律化,摆脱“无法可依”的尴尬,形成一整套选拔、录用、考核、培养、管理、待遇升降体制,以减少政策不稳定性、难落实性,建立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对接机制。长效机制。要把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长期性工作来抓。实施动态考核,形成优胜劣汰的工作氛围。建立岗位目标承诺制,开展村民对村官的满意度测评。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计划和村官职业发展体系,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给予晋升、深造的机会。
4.2 完善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提高待遇。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待遇,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和人身意外等“五金一险”,增加激励政策,加强国家财政补贴,让大学生村官有干劲、有激情、有盼头。创业扶持。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农村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与银行合作,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小额创业贷款,支持服务期满的村官进行创业,或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等。保障措施。保障好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待遇,通过法定程序使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大学生村官进入村领导班子,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加大培养力度,使其成为乡镇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
4.3 提升工作能力,夯实业务知识提升工作能力。政府应着手于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尽快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夯实业务知识。加强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培训,进行农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农村政策、农业科技、涉农法律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的专题培训、以会代训、业务跟班培训、集中办班培训和外派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任命后教育;指定具有工作经验丰富和有较好群众基础的村干部结对大学生,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
4.4 创新工作思路,搭建互赢平台创新工作思路。大学生村官没有工作经验,需要积极总结,在工作中不断寻求创新办法,开辟创新道路。搭建互赢平台。积极努力构筑活动阵地,搭建不同形式、各种类型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总结各种经验和教训,提出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看法。
总而言之,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通向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但是这条大道往往要花费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进一步推广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大学生村官事业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通过科学管理和培养,真正能够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的大学生村官,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生、骨干力量,在广阔的农村开创伟大的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盈辛.新农村人才战略研讨会论文集.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探索》杂志社.
[2]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关键词】女大学生村官 定位偏差 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16-03
自“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以来,一批又一批女大学生村官来到条件艰苦的广西农村地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由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村官群体定位偏差相对突出,对她们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贡献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探讨。
一、女大学生村官定位偏差问题调研
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村官从履职之初,就在职业定位上出现了偏差,她们往往把选择当村官作为缓冲就业压力的避难所和下一步发展的跳板。笔者多次听到女大学生村官谈到,有的同事尽管已经考取了村官资格,但因为同时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立即放弃了村官的机会。有女大学生村官告诉笔者:“我们的大部分人生经历,主要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大学生村官任期3年不算长,但却使我们的社会经历跃上一个台阶;如今考公务员、考研的竞争相当激烈,大家都在削尖脑袋寻求加分或者优先录取的途径,而考公务员、考研对有担任村官经历者倾斜的政策,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翻阅2013年《广西面向全国选聘大学生村官公告》相关“政策待遇”,其中有如此条文:“各级党政机关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并保证一定的录用比例。在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的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可加15分”。这些对大学生村官的倾斜政策,对于知识基础较好的女生而言,确实是个很强的助力器。
据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反映,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偏差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使她们总觉得自己是以“外人”的身份介入村务管理。这在非本地籍的女大学生村官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一些村务管理工作会议上,由于她们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正式的乡镇干部,更兼是外地人,所以对一些问题不便于提出意见,或者因为提出的意见“基本没什么作用”而干脆不提。在与其他村干部沟通时,同样也因为自己“村干部助理”身份的问题而缺乏底气,只负责把上级部门的意见传达到村里,至于村里怎么处理,只能“听支书安排”。对于村干部而言,女大学生村官涉世未深,有些想法脱离实际,对她们的意见不愿意听,再加上村干部文化基础差,或者疏于文事已有多年,对电脑等办公设备不能熟练掌握,所以干脆交由女大学生村官全盘负责村务档案管理工作,一则“人尽其用”,二则“耳根清净”。而村民对于女大学生村官平时还算客气,一旦涉及一些切身利益问题,很快就流露出“还不到你外来娃说话的份”的做法。
女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偏差必然使她们的工作实效大打折扣。她们在介入村务管理工作中,往往以“做客”的姿态对待,不能对之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笔者就已经对就任村官2年以上的男女村官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主题包括“对村官工作的满意度”、“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和“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
我们先来看看男女大学生村官“对村官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整理概况。
图1 男女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概况(单位: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农村工作两年之后,男生村官对工作的满意度要比女大学生村官高,表示愿意继续留任的男生村官也高于女生。反之,对村官工作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女生则高于男生,欲另寻出路的比例,女生也高于男生。这说明带有“其他想法”而参加村官工作的女生,一部分人的“其他想法”并不随着工作开展和时间推移而消退,甚至愈发强烈。
我们再来看一下“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的调查概况。
图2 男女生村官对“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调查概况(单位:人)
从上图的数据和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男女生村官都认为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有冲突,但尚能平衡”;这说明他们大部分都能正确对待“人生理想”和“现实工作”之间的关系,善于找到心理平衡点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
但另外一方面,选择“冲突较大”的女大学生村官的比例高于男生村官,选择“没有冲突”的女大学生村官的又低于比例又高于男生。这说明较多的女大学生村官在“人生理想”和“ 现实工作”问题上迟迟没有找到平衡点。曾经有一位女大学生村官就该问题对笔者做了如下“补充说明”:“如今在接受高等教育上,‘巾帼不让须眉’,尤其在哲社、经济、文学和外语等专业,更呈现‘阴盛阳衰’的情况;担任村官的女生,其文化基础与普遍高于男生,因此,想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来改变命运的想法也比男生强烈。”这一“补充说明”,恰好为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心理落差”高于男生村官做了很好的注脚。心理落差大,想法多多,顾虑重重,这必然会使部分女大学生村官无法正常发挥工作潜能。我们再来看一下“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的调查数据情况:
图3 男女生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的调查概况
结合调查数据和随后开展的针对性访谈,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情况:选择“充分发挥”工作潜能、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男生村官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村官;选择“基本发挥”工作潜能的男女生都占了多数,但男生村官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村官;选择“力不从心”的女大学生村官比例高于男生村官,这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小部分女大学生村官由于需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复习考公务员和考研,从而影响了对村官工作的投入。男女生中都有极个别“不愿发挥”潜能的,这是因为他(她)们名义上担任了村官,但家庭通过各种“背景”关系将其“庇护”起来,使其脱离烦琐的村务工作,专心复习考公务员或者考研。
从女大学生村官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她们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磨合期,方能在村务工作中左右逢源。而女大学生村官置身事外和村民村干部的不信任,显然不利于她们度过磨合期。
二、解决路径
(一)政府指导女大学生村官端正职业定位
笔者研读了近几年广西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看到了大学生村官待遇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关怀。如2013年之后广西大学生村官的聘用待遇除了落实国家“按本地乡镇录用公务公事员工资收入水平补贴津贴标准”的政策外,还根据广西实际增加了以下条款“自治区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享受大学生村官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基金,按照当地对城镇企业职工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但是,“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非公务员身份”的规定,还是影响了社会和女大学生村官本人对“大学生村官”职位的定位,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潜力的发挥。为了改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临时性”、“过渡性”的工作定位,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机制的长效性和衔接性建设,这也是提高女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动力所在。
1.从区政府层面推进机制建设的长效性和衔接性。一是为大学生村官身份正名,有利于社会各界改变大学生村官“编制外”人员的成见。为女大学生村官放下心理包袱全心投入村务工作而奠定了政策支持。二是为大学生村官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可通过推荐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到村任职一年以上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按规定程序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对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任职期间继续纳入大学生“村官”名额,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三是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创业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平台。
2.从市、县政府层面推进机制建设的长效性和衔接性。笔者认为,各市县还可以根据中央和区政府的有关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可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与衔接性制度,使大学生村官这一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一是制定大学生村官责任的明确规定,使之“名副其实”,具体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分管工作、拥有的职权、需要承担的责任,使之有职、有权、有责。二是仿照正式干部考核的方法制定大学生村官激励制度。在县一级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日常常管理细则”等有关制度规范,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来衡量和考核大学生村官,对遵守有关制度规范、纪律规定的行为要如实记录;在村一级建立村民会议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督机制。通过将大学生村官按正规干部的标准考核,使大学生村官深刻而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三是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适当分配不同的岗位,形成各司其职、扬长避短的政策。从农村建设需要的角度出发,农村最缺的是资金、技术、信息,而不是“官”,因此可以给大学生村官分配政策辅导员、科技辅导员、信息辅导员、资金融通员等职位。如此,一方面更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也利于女大学生村官正视态度,虚心接受工作任务。
(二)舆论界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村官定位和成长
舆论对人们观念的导向作用是相当强的,新闻媒体应从以下方面对女大学生村官进行正面宣传:
1.客观、恰如其分地报导女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注重培树典型,充分挖掘大学生村官服务边疆的先进事迹,激发女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接受笔者调查的女大学生村官和家长很多都希望相关报导应该更客观、更恰如其分,避免过度渲染。因为服务农村是一项任重道远、艰苦卓绝的工作,需要端正态度埋头苦干方能做出成效。媒体的过度渲染,一则容易让社会产生女生村官到农村去镀金添彩、“作秀”的误解,二则因为女生村官涉世未深,骤然将她们置于聚光灯之下,不利于她们正确地面对现实。
2.唤起社会对女大学生村官服务边疆的支持、了解和尊重。女生参加村官工作,会招致周边人异样的眼光。毕竟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读大学本来就是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途径。学业有成之后担任大学生村官,再加上女大学生村官比男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顾虑,亲朋好友难免有所担忧。为此,新闻媒体要向村民、村干部和社会各界正面宣传和解读大学生村官计划和优惠政策,使大家放弃陈腐的择业观,认识到服务农村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女生本人成长的重要性。
3.牵手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大学生村官网”等网站进行资助,在网站中专门开辟“女大学生村官”专题页面,关注女大学生村官的学习成长。此外,社会团体还可以关心女生村官的婚恋问题,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毕竟婚恋问题长期拖延对女大学生村官而言并非好事,甚至会影响其安心工作。
4.引导农村社会理解和包容女大学生村官。尽管男女平等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大潮,但是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对男女平等内涵的了解还须进一步深入。很多村干部和村民都拘泥地认为男女平就是指男性女性“都从事同样的工作,或者在同样的工作上取得一样的成就”。事实上,由于生理等方面原因的制约,男女自古以来在分工上就各有侧重。正视与包涵这一性别分工现象才体现了男女平等和社会进步。女大学生村官敢于接受种种挑战而承担一直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繁重的村务管理工作,这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她们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会暂时有不成熟的表现,村民不应将其作为“笑柄”,更不能因此而将她们的工作“局限化”,而应对她们多加理解和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她们的成长成材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女大学生村官从自我角度调整职业定位偏差
从女生村官角度而言,调整职业定位偏差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增强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效。部分女生村官工作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主要原因还是在态度方面。消沉的态度使她们不愿面对工作、不主动学习技能以适应农村管理的需要。为此,女大学生村官任前就要树立“扎根农村、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学会能吃苦耐劳,扎根农村、奉献社会,如此方能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女大学生村官只有走进社会、融入农村,方能更好地了解社会,促进自身地成长。
2.做好任职前的思想准备。在履职之前,女生村官要更新就业观念,从而更好地从主观角度调整女生村官的职业定位偏差。因为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适龄青年人口基数的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会逐年增加。大学生应与时俱进,转变就业观念。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脱离生我们养我们的那块土地,而是为了更好地扎根于土地之中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是实现自我价值有效途径。
3.做好职业规划。女大学生村官在履职之初,就要自主做好“职业规划”: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善于自身的潜力,巩固特长,尽快找到在农村工作的切入点;要主动接受相关部门培训乃至心理辅导,消除“弱势群体”的自我定位,优化事业发展路线。
4.主动适应农村社会。在当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女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都将是“五花八门”。为此,女生村官要树立起创新意识,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要认真解读农村政策法规、基层管理、风俗文化,并培养和提高农、林、水、牧等涉农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自己能够很好的融入农村。
关注和改变女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定位偏差问题,促进她们健康成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和女大学生村官本人都勇敢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向林峰.浅谈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自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6)
[2]李小慧.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3]张静.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Korabik K.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The status of managerial women in China[M].Advances in Chinese Industrial Studies,1992
[5]贺享雍.如何当好现代村官[M].成都:四川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项目(KY2015LX572)
春节过后,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准备外出打工了。对于劳动力净流出地区来说,开发建设农民工创业园是留住这些富余劳动力以及县域经济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成功探索。近年来,安徽、重庆、湖北等地,通过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有序引导返乡农民工进入园区创业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经验值得借鉴。
安徽:“凤还巢”吸纳4.5万农民就业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有3100多万农村劳动力,其中840万外出务工。随着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皖北地区发展步伐加快,省内企业对产业工人需求量增大。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农民工返乡潮的出现,安徽省启动了“凤还巢”工程,开始分期分批兴办农民工创业园,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2008年,安徽省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省产业聚集、返乡农民工集中的乡镇建立300个农民工创业园,并将农民工创业园列入全省农民工工作重点考核目标。2009年2月,原省委书记王金山曾就农民工返乡潮进行调研,强调要把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同年3月,安徽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12个调研督查组,重点督查农民工创业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情况。省政府也曾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业园建设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安徽原计划2010年底建成300个农民工创业园。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安徽省2009年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并于2010年8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意见》,明确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这份《意见》为返乡农民工量身制定了23条政策措施,在准入、补助等政策上有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如统一农民工创业园的扶持政策,对各类创业实体自进园之日起3年内,按规定实行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支持政策。另外,为增强创业者的能力,安徽开展了创业培训。同时,加快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创业服务体系,突出加强县级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和创业辅导队伍建设,为创业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专家服务、小额贷款、跟踪服务等一整套创业服务。截至2010年8月底,全省已建成农民工创业园227个,占地7877亩,入园企业811个,吸纳就业4.5万人。
重庆:对36个创业园“保姆式”服务
为克服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2009年7月,重庆市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先后在江津、开县等20个区县建立市级农民工创业园区。重庆市劳务部门专门给予每个园区一次性50万元的开办经费补助,并指导园区建立信息台账、招商引资等服务体系,实行“点对点、保姆式”的直通服务。同时,园区返乡创业企业也被纳入“小额信贷、重点企业贴息、政策培训项目、创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重点优先落实范畴。此外,相关部门还在园区内组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专家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指导。
2010年,是重庆市确定的“返乡创业促进年”,县(区、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力度,8月11日,重庆市公布了该市第二批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名单,新增了16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只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入驻园区,都可享受企业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培训补贴、“阳光工程”培训补贴和农民工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比如农民工返乡从事个体一般可小额贷款5万至8万,创办中小企业最高可贷款100万,并享受贴息政策。
年来首次修改
实行已22年之久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将迎来首次修改。上世纪80年代背景下的个体工商户条例“雇佣帮手不超2人、学徒不超5人”的规定将被取消。此外,还大幅扩大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实行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规定只要不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其进入的行业,个体工商户均可以经营。
浙江首次界定非法集资
浙江省《关于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明确对一些具有集资特点的民间借贷行为可不认定为“非法集资”:对未经社会公开宣传,在单位职工或亲友内部针对特定对象筹集资金的,一般不作为非法集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及相关活动,行为人有还款意愿,能及时清退集资款项,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可免予刑事处罚或不作为犯罪处理。
江苏全国首推“村官贷”
江苏各级政府、银行联手支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自主创业。为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5万元以内的贷款额度;对合伙经营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贷款额度可增加到10万元;对二次创业有资金需求的,最高额度不超过100万元,贷款利率执行同期同档次现行利率下浮20%。
杭州认定26家网店可享创业优惠政策
杭州市《关于网上创业就业认定和扶持有关问题的通知》实施,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对申请认定为网上创业就业的网店作了审核,后经淘宝网确认,认定26家网店为杭州市首批合格的网上创业就业网店。这些网店人员可参照个体工商户凭认定证明办理就业登记、参保手续以及申请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一句话新闻
中国盐业总公司旗下的宁夏金源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宁夏固原市揭牌,这标志着首家由中央企业在宁夏投资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成立运营。
国家发改委重罚吉林操纵绿豆价格企业50万元后,市场上绿豆价格依然上涨,每斤价格冲破8元。目前仅洮南市的绿豆种植面积就增加了3倍。
国家能源局召开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将启动为期三年的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预测该轮投资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此消息将利好输配电设备制造业。
来自各方的消息已经证实,今年夏粮上市,小麦出现强劲上涨势头,安徽、山东等地,小麦的收购价格同比上涨约10%。
鞍山已有349名大学毕业生领取了自主创业证,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以申请2~10万元的创业无息贷款,同时还可以免费进驻大学生创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