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务英语现状及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务英语;英语精读;高职院校;教学思考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现状
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以英语专业知识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各种规模、类型的商务活动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展示的新型复合性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在其课程设置需要做到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重,均衡合理配置。目前,综合各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结构来看,基本可以分为:1)基础必修课,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概况;2)专业必修课,包括商务英语泛读、剑桥商务英语、英语高级视听说;3)商务技能必修,包括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概论、外贸单证;4)其他扩展课程,包括旅游英语、文秘英语、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等。
二、《英语精读》课程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上述四大类课程中,基础必修课主要强调巩固和提示学生们的英语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进而真正推动学生能做到批判性学习(critical learning),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其中的《英语精读》课程在各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对于各类高等院校英语及英语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精读》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对于很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精读》课程的学习可谓是时间长、任务重、难点多、重点杂。《英语精读》关键在一个“精”字,何为“精”,怎样“精”不仅仅是困扰学生,也是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棘手问题。简单来说,《英语精读》(Comprehensive English)要求学生通过较为完整系统的学习,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通过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整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框架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进校的高考分数都较高,而班级中又普遍呈现出“女生多,男生少,表现突出拔尖的学生更少”的局面;整个班级的水平显得比较平均。当学生刚一接触到《英语精读》课程是,往往会产出某种错觉,认为这门课程基本等同于中学阶段的英语课,从而产生一定的倦怠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又会发现整本教材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于中学英语课本,这样也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和动力,课堂的表现就显得很茫然;而课后的预习复习过程中,学生有感觉内容凌乱,知识点分散性大,课程涉及的文化背景概念模糊,经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就需要授课老师耐下心来,多下功夫,多花心思全面认真的了解学生学情,完善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学好这门课。
三、《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1. 课程学时安排。结合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中,《英语精读》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中是开设的学程最长,学时数最多的一门独立课程。全课程长达两个学年,其中一般第一学年每周六节课,第二学年每周四节课。这样的安排基本能够较为完整的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提高的。
2. 课程教材选用。一个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是否选用了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材有着重大的关系。作为英语基础课程,在教材选用时,课文语言性、文学性、文化性三者要求并重;在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功能性、交互性上也不可或缺。一般来说,目前国内各类正规出版社都不断推出一些优秀的英语精读教材,作为教师的可选范围也大大增加。虽然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差异,但是只要选择好一本的合适教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已经占有了一定主动权,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完成教学。
3.教学方式。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很多课程基本上还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方式等予以补充。不可否认的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的完整性、条理性,因为《英语精读》课程的本质就是巩固性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步骤,最大量的把知识信息传达给学生。但是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大量结合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途径和层面;同时能够在一些互动发散的篇章单元中,借助分组发言阐述、辩论、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也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对于《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思考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高职院校的商英英语专业在其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顺应发展的趋势,作为主干基础课程的《英语精读》课程,也在逐渐摆脱某种固有模式,朝着更加多元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方向上发展。
1.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由于该课程的课时量大,作为该课程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课时较多,与学生接触时间多的优势,可以经常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普遍流露出很多自己真实的想法,例如:可不可以在课堂中更多的结合一些立体直观的方式?例如英文视频播放、网络检索, 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最为新鲜的英语知识等等。教师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学生的诉求,从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流程,顺利的上好这门课。
2.加强院校间的分享交流。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已经做得很有特色又颇具规模的典型院校,但是总体说来,仍然缺乏领头院校。如果这些院校专业能够主动站出来,将周边的其他院校相关商务英语专业联系起来,集思广益,乐于分享自己已经积累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方面的经验、方法,那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将得到跳跃式发展,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英语精读》课程的改革也必将伴随其中。
参考文献:
[1]朱艳红,商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J]. 辽宁高职学报,2007 (4):26-27.
[2]赵珊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6)
[3]孙翠兰,鲍文.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
关键词:商务英语;物流经济;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成为贸易交流的主要工具,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商务英语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其在国际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商务英语为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语言交流工具,其作为媒介实现了物流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统一化,提高了物流行业的效率,提升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商务英语的含义
商务英语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其从广义上讲,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金融等都涉及商务领域的内容。从语言的层面来说,商务英语是从事贸易或者即将从事贸易的企业和个人在商务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语言,属于专业英语的范畴。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在更多领域可以深层次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中。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等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商务英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内涵、外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物流经济的含义与发展
所谓物流,直接来讲就是物品的流动,是将物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物流将整个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生产、销售、供应、库存和运输等活动构建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将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总体,物流能够体现整个系统的效率和经济价值。物流属于新兴的行业,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物流行业与物品的仓储、包装、运输、信息等各个行业都有直接联系,是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的重要组成。物流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其高速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企业产品升级。物流行业的发展是企业重组的推动力,其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物流企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物流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物流作为全新的产业其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物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中物流经济的作用不可替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每年的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我国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58267亿元人民币,约4.16万亿美元,相比2012年增长7.9%。其中,进口总额121097亿元,约合19504亿美元,同比增长7.3%。进出口差额16072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1514亿元,约合2592亿美元,增长289亿美元。2014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3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经济总额的增加提供了动力。这些统计数据直观反映了物流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可以说,物流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商务英语在物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物流企业的发展随着商品流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实现国际化趋势,在此过程中英语在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以深入到物流活动的诸多领域。国际贸易过程中的谈判、签订合同、商务交流、单据填写、信息传递等环节都需要使用英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性的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因此对于物流行业的需求也逐渐需要专业化、全程化,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需要以英语作为媒介,因此要求物流企业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在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时能够准确使用英语,以保证交流的准确性,避免由于沟通和理解的错误而造成经济损失。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其想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要重视商务英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商务英语的优势,培养综合型的外贸人才,才能确保我国物流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商务英语可以削弱国际供应链壁垒
我国物流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供应链的发展。近些年,随着跨国公司增大在我国境内的采购力度,其生产经营所述的部件采购网络逐渐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物流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相应的采购中心,增加我物流企业参与世界经济的机会。而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方向有所转变,其主要向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过度,这就使我国物流企业和全球供应链体系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其成员遍布世界的各个地区,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的采购、生产、市场营销和信息的共享的全球化。我国企业想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就必须培养大批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以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以此来削弱国际供应链壁垒,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二)商务英语提升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物流企业的飞速发展,已使一些物流企业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供应链的建立,我国物流企业更多的参与到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业务范围,扩大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影响力。近些年,我国物流企业逐渐扩大经营范围,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了企业的海外服务能力。这一发展趋势使我国物流企业和贸易合作逐渐全球化,因此要求我国物流企业必须实现国际化,提升自身的设施、技术、服务、包装以及运输的综合实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国际物流合作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是促进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一背景下,英语在物流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商务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和媒介,对于世界物流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提升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
(三)商务英语可以使我国企业分享更多的先进技术
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落后,其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国际通用的产品电子代码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就比较落后。产品电子代码以射频识别技术为载体,进行物品的具体编码。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产品电子代码在我国物流企业中广泛应用还有很多困难,这也是我国物流企业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增加,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的帮助。这些全新技术的推广和分享,也同样离不开英语的媒介作用。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培养综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才能加大与世界各国的技术交流,实现全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才能在根本上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物流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增加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务英语作为商务交流的媒介,其是物流企业之间建立联系的基础。商务英语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物流企业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提升了我国物流经济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帮助。我国需要认清当前局面,不断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商务英语人才,才能满足世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务英语的推动作用。
作者:陈沐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端周多杰.商务英语的特点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J].商务必读,2014(04)
商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要以本校为基地,以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为目的和出发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由教师、学生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在不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不脱离教师岗位情况下,加强商务英语教师的涉外商务知识,提高商务操作技能。
二、培训目标
提高所有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老师的基本能力,使其能够完全胜任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为达到培训目标,教师需要接受培训,提升自身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及技能。
(1)课堂教学能力
首先,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自身需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商务英语专业理论和熟练的商务英语实际操作技能,可以娴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使其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其教学效果良好。
(2)课题研究能力
以涉外商务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较高的科研课题研究能力。
(3)实践指导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可以解决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实战经验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并能鼓励其学生考取商务英语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4)从事实践经验
了解商务贸易的运作方式,可以用英语流利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其中包括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国际型的大型进出口业务的开展和参与各项经济交流会议等工作的技能,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三、培训方式:行业实践、课题研究、自学自修、教学反思、合作交流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校本培训应采取多元化培训模式以提高培训效率。
(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指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技术、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使教学方法结构化和序列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做到教学反思,应从个人和集体两角度开展。从个人角度而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需在教学结束之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通过教学后记、论文、课题等方式挖掘教学潜能,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集体反思主要通过教研室活动对教研组成员的教学实践的方法、策略、模式进行讨论和检查,帮助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技巧,这种反思是集体智慧、是集体经验的的结晶,具有更大的能量。商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可以鼓励老师们每周开展一次教学反思的业务学习,开放商务英语教学公开课,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同行听课、评课、现场讨论或教师本人撰写反思日记等方法开展教学反思,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水平。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首先,要加强与公共英语教研组合作,通过向英语教师学习、请外籍教师培训口语、观摩优秀英语教师的公开课等方法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教学技巧;其次,要加强与兄弟学校合作,开展商务英语教学观摩课和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2)行业实践
由于高职商务英语具有实用性、实际性等特点,又因其对实践性经验要求极高,故该专业建设需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际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应科学有计划地安排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海关、外企,开展涉外经济业务的进出口公司等单位体验和学习,使其自身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有一个扎实和全新的了解,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涉外经济的社会现况的全面认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充分学习国内涉外经济交易的企业的运行现况及趋势,和各企业的运行模式、企业行政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通过有针对性地修改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复合式人才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习进修
从学校角度出发,应积极鼓励商业英语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同时增设教师参与由政府开展的培训活动的机会,学习并提高自身与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师应该要探索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首先,鼓励商务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拟定出个人自学计划,学习国内外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向商务英语教学的专业精深层次发展。其次,鼓励商务英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考取能真正提高商务技能的职业资格证,如国际商务师、报关证、外贸业务员证、跟单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成长为复合双师型教师。
(4)课题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课题研究应源于教学生活实际,解决教学实际的问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第一是对涉外商务活动的相关的行业、市场和就业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行业和主要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该专业的就业趋势和就业要求有更全面的了解。根据行业最新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修订,保证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二是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疑惑。随着社会发展、教改的发展和实际教学对象的变化,专业教师会面临许多的新问题,有些经验能够借鉴,而有些问题并没有系统的、完善的经验供参考,为了解决这些制约教师发展成长的问题,就要有目的地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校本培训的深化,是对已有实践的反思和提炼,又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提升,又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和概括。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促使商务英语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涉外商务活动的趋势与需求,掌握高职教育理论发展和应用,提升专业水平,促使教师向“研究型”乃至“专家型”教师转化。
四、培训管理:以人为本、激励性导向、综合性评价
建立健全全面的校本培训方案,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有效的管理方案来确保校本培训有效开展,让学校可以培育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高职商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评价应该是积极的、民主的、有益于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首先,以人为本,营造支持性环境。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受训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与教研课题活动,鼓励帮助商务英语教师克服困难,推进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重视激励性导向。管理者应善于针对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为其创设最佳的培养模式,并关注、尊重、肯定和鼓励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获得的优良成绩,提升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与领导作用,给予成绩突出者表扬和奖励。最后,进行综合性评价。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互评同时开展的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使受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提高校本培训的水平和质量。
五、总结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程;基础知识
一、电子商务专业英语中职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步入国际化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大量有能力、有素质及具备较高竞争力的劳动者,也正是对中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人才的迫切要求。电子商务专业是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的需要而开设的。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各行各业对英语水平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英语学习已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基本能力要求之一。英语水平的高低对中职学生日后的升学、就业、工作及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语课程对中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商务专业英语中职课程的特点
专业英语课程既要具备一般英语课程的特点,又要突出专业英语本身的特色。既要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好文化基础,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了解相关行业的必备知识。扩展视野,为将来继续学习、就业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三、电子商务专业英语中职课程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指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英语课程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企业公司的一线人才,因此,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流畅地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课程目标。
四、电子商务专业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大多数是因为没能升入高中或者初中未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习的。其中90%以上的学生属于学困生,而且绝大部分英语基础比较差。也因为基础较差,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英语提不起兴趣,建立不了学习的动力。使英语在所有学科中成为不受欢迎的科目,教学效果也不易于见成效。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包括词汇和专业用语较多,所以对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要求更高,使学生感觉到更大的阻力,同时对课堂教学的展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电子商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程由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部分组成。上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下学期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英语。所开设的课程是按照高等职业院校要求开设的。这种课程模式符合教与学的需要,有利于基础到专业的过渡,符合知识递进原则。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极少时用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实际商务交流的能力。这不利于学生将来走进工作岗位进行专业运用,要不适合当今行业市场的需要。近年来生源文化素质的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求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改革,改革目前原有的一种课程模式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
总之,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英语的应用能力。目前中职教育面临多重问题和阻力,应通过教学课程改革来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的需要,让学生学到、用到,为以后继续学习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佳梁.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改革.中等职业教育,2005(18):9-10.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微课;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116-03
Research of Micro-course Application in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TAN Chun-hua
(Panyu Op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Micro-course is a new kind of convenient digital resource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content, less time.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U-learning.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micro-course study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research draw the inspiration that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eaching design in designing the micro-course,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micro-course better,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Basing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six steps in developing of micro-course: determine the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detailed knowledge, form a complete set of resour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micro-course production, and establishes the ADDIE application model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micro-course (Analysis, Design, Develop,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fabrication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Key words: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micro-course; design; application
从电影教学到电视教学,从网络课程到慕课、微课,每一次教育技术的发展都促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向更高效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便捷的数字资源,具有内容微、时间微的特点,非常适合泛在学习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微课的定义、特征、应用方向等都进行了探讨,国内也组织了多次的微课比赛,对于微课的研究和制作进行得如火如荼。
本研究通过总结和分析微课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得出启示,微课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凸显微课的作用,推进传统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微课辅助教学,总结其开发流程和应用模型,为微课制作和教学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启示
1.1 国外研究情况
在微课被正式提出之前,国外已经有类似微课的“短期课程”或成为“课程单元”存在。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学习抓手。2004年7月,英国的教师电视频道就为大众提供时长约为15分钟左右的教育节目,累计35万分钟。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the One Minute Professor,一分钟教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在一分钟内进行知识的讲授。一分钟讲授奠定了微课(Micro lecture)的发展基础。国外对于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微课嵌入到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中的而研究。如,作为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途径;在可汗学院,作为视频课程放在网上进行公开免费授课,为学生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提供便利等。
1.2 国内研究情况
在国内,微课的提出比国外要晚,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并运用到佛山市基础教育改革中。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关注微课,并将微课运用到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对于微课的研究,在近3年也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主要是探讨微课的起源与发展趋势、微课的主要特点及应用侧面研究、微课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策略等展开阐述。在应用方面,内蒙古的李玉平老师自2010年起对微课进行了大量的系统性研究,并开办了微课工作室,开发制作了大量的微课资源,并对教师进行微课的开发培训。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共同开发“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面向全球近6000个网络视频课程免费开放。
1.3 启示
目前,微课仅仅作为数字资源提供给学生,便于他们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但是,作为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微课正在推动者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教学。因此,还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结合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将微课运用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微课和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创设学习情境,便于学习者遇到困难时,能够更及时、更直观地得到指导,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凸显微课的作用,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2 《商务英语写作》微课的设计与应用
教程系统设计模型有数十种之多,最广为人知的是ADDIE模型。胡铁生、焦建利、黎加厚等多次提及微课的设计可以参照ADDIE模型。ADDIE模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问题为主要目的,遵循及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商务英语写作》微课的设计正是根据该模型进行设计的。设计过程包含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 Develop(开发), Implement(实施)和Evaluate(评价)五个步骤。
2.1 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就是分析学习者特征和需求,明确学习者需要学习什么,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等,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从学习者的角度细化知识点,确定每一讲微课的学习内容,确保知识点的科学、有效和适度,便于学生把握。在微课之前明确每一讲微课的教学内容,让学习者带着任务和疑问去学习,明确学习方向,使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有助于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包括教学策略、教学顺序、微课要素设计等。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组织和传递策略得以实现。比如,对于讲授法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的传递,对于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则选用演示法,等等。
微课内容微时间微的特点,需要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时间,安排好教学顺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效率。在《商务英语写作》微课的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加涅的九个事件理论: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复习旧知、讲授新知、提供指导、组织练习、提供反馈、评定行为表现和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商务英语写作》微课设计的时,使用了引起注意、告知目标、讲授新知和组织练习这四个环节。
微课呈现方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其要素的设计,主要是对微课形式、微课任务单和微课脚本的设计。下表为《商务英语写作》微课的相关资源要素设计:
微课形式是按照微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使用哪种微课制作方式,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微课任务单是明确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提醒学生在微课学习之前准备哪些学习材料,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微课的脚本设计指导微课的制作,是微课录制成功的保障。
2.3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是将设计阶段的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高质量的PPT课件是高质量微课的核心。在制作《商务英语写作》PPT课件的时候特别注意其艺术性和教学性的高度结合,风格整体统一,图片鲜亮,文字颜色依据教学内容有所变化,注意吸引但又不分散学生的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确保微课的教学质量。后期处理注意去处杂音,添加动画、字幕和特效,完成配音等。
经过系列微课的开发,微课开发的主要步骤如下:确定教学主题―教学内容设计―细化知识点―配套资源―实施教学活动―微课制作。
2.4 实施阶段
1)课前预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发现原有知识的漏洞,带着问题到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在预习阶段把微课作为学习资源进行使用,通过微课,了解新课的教学目的,在微课的任务中开展自主学习,尝试建构新知识,通过实践性任务尝试新知识的运用。在使用微课开展预习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带着问题参加课堂面授,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学习,更好的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引入的阶段使用微课,情景化的微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一些较为复杂的重难点讲解时候也使用微课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情景化、具体化、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也进一步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3)课后复习
在课后复习阶段,使用微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的思维脑图,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和理解。微课还可以反复观看,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中未掌握的内容,查漏补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在使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依然是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微课仅仅是对教学的一种辅助,对重难点的呈现,而非教学全过程的再现。微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相结合。通过微课和课堂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全面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2.5 评估阶段
微课是否使用得合理,是否使用得当,应当由微课的制作者和使用者――教师与学生来进行评价。
在使用微课一年以后,课程组对《商务英语写作》微课进行了评估。主要是对微课的制作进行评价以及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进行对比。
分别从整体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作品规范、教学活动设计、媒体效果等五个指标,邀请了3名教师和47名学生,按照优、良、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次进行了评分。
对于微课整体设计方面,主要看微课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特点来设计。
对于教学内容,主要看微课是否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学习者定位是否明确,是否通俗易懂,是否有知识型错误或者误导性描述等。
对于作品规范,主要看微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方面是否完整,时长是否符合标准等。
对于教学活动设计,主要看微课教学内容组织是否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媒体效果主要看微课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内容是否切合,画面设计是否美观大方,媒体技术运用是否适度,配音是否清晰等。
对于微课制作的五个指标评分如下:
以上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教师对《商务英语写作》微课的制作总体还是满意的。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不同阶段合理使用微课,课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中作为导入和抽象的重难点辅助讲解,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课后使用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复习的效率,可见,《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与微课使用能够达到有效地契合。
3 结束语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对微课在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文献综述得出启示,要更好地结合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创设学习情境,实现微课和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给予学习者更及时、更直观的指导,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微课开发的六步骤:确定教学主题―教学内容设计―细化知识点―配套资源―实施教学活动―微课制作,构建了专业英语课程微课应用的ADDIE模型(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 Develop开发, Implement实施和Evaluate评价),为微课制作和教学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 微课: 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61-65.
[2] 黎加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10-12.
[3] 顾小清, 顾凤佳. 微课学习策略: 设计移动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 2008(3):17-21.
[4] 黄建军, 郭绍青. 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5):31-35.
[5] 梁乐明, 梁锦明. 从资源建设到应用: 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8):71-76.
[6] 李玉平. 微课程―走向简单地学习[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11): 15-19.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贸易专业;建议
随着我国加人wto,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21世纪的人才条件之一便是无语言障碍,而英语成为世界共通语已是不争的事实[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
1.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但真正被各国广泛运用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对于“双语教学”,国际社会尚无统一的定义,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意思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著名语言学家西格恩和麦基(siguan and mackey)则指出:“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目前在我国双语教学指的是用英语和汉语讲课,本文所指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使用中文的同时,使用英语或使用英语教材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同于纯外语教学,不再是我们以前常说的“用外语上课”,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在我国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外语技能,可以把专业知识与英语训练有机整合,在提供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出既懂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英语的竞争性人才。
目前,很多已经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学校其实施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双语教学存在畏惧和排斥心理。从事经贸教学并能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普遍缺乏,他们大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英文水平有限或英文只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口语水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而具有较高水平的英文教师则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可能造成学生误解,导致不应有的教学上的损失。 选择的教材也不能够满足双语的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多的是考虑教师本身的开课能力,因而忽略学生的外语基础和课程难易程度,学校没有对双语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3.针对国贸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针对目前高校在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高校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本文分别从双语师资,学生素质,双语教材,学校政策四方面提出实施的建议。
3.1培养和引进双语教师
双语教学对教师而言是“通过英文教授学科知识”。师资是影响双语教学的关键,双语教学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与教师的教授有直接的关系。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通晓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之外,还要求具备对英语的驾驭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当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信息容量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地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拓宽知识面,否则难以胜任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双语教学。针对目前双语教师严重匮乏的现状,培训双语教师势在必行,一方面对原有的专业课教师加强英语基础的培训,英语教师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的培训,另一方面还可以引进国内外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培训和引进来以保证教师资源质量,以适应双语的要求,同时经常性的开展学术交流会,通过听课、举办双语教师讲课大赛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为了提高师资水平,还可以实行高校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为了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等。
3.2夯实学生的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通过英文学习学科知识”,双语教学要求中英文同时作为工作语言,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平时的作业中、甚至思考问题中,都能用英语表达自如,因此对于学生有很高的要求,而目前学生外语水平较差成为双语教学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跟得上双语教学的步伐,就必须夯实其英语基础,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增加国际贸易英语、商务英语方面的词汇量,使用商务英语方面的教材,比如剑桥商务英语,可以使学生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来提高其英语能力,这将对双语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部分学生畏惧双语教学乃至失去兴趣,不是他们不愿意接触,而是听不懂,学不动,所以还要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着手,尝试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还可以我们从网上获取一些英语视频放给学生,并将一些好的资源通过emai的形式发给学生,供学生参考只要是行得通的,有益于学生接受的都可以尝试。
3.3注重双语教材的选择和建设
合适的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保障。目前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各大院校中,有的使用的是英文原本教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东西,才能更好的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有的学校使用的是现有的其他高校编写的教材,比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贸易实务英语》、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进出口实务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进出口业务概要(英语)》等,作者认为不宜盲目照搬外文教材,毕竟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但是在学科基本原理的讲解上可以参考,比如在讲到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就可以选择国外原版教材,使得理论讲解更加严谨,而在讲到国际贸易实务,比如国际贸易的具体做法时,就应该使用最贴近于我国实际贸易做法的国内编写的双语教材,作为使用其他学校的双语教材的教师,还用该积极编写自己的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导书,对重点章节、重点词汇、常用术语等加强训练。
3.4加强学校对双语教学支持和引导
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政策,目前对教师和学生来讲,双语教学还是个新生物,教师会困惑,学生会盲然,这时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效果,要从思想上让他们感觉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学校还可以邀请其他双语教学开展比较好的兄弟院校来校交流经验,创设双语环境,营造双语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双语的实施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张建子,张晓琴.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3).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模式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是供不应求。社会需要大批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教育。而高职英语教育有其独有的特殊性,要考虑到学生和社会的双重需求。“而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要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率, 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黄成夫2008)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或目的相关的、以学习需求及目标需求为基础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教学,旨在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实用性为最大特征,这给我们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且适合高职教学的特点。
由此,高职英语教学应积极引入ESP 理念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高职人才素质。本文就此将进行初步探讨。
2. 高职高专英语现状分析及改革方向
2.1 高职高专英语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的高职英语,更是受到广泛的重视 ,高职英语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英语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职英语又不同于一般高校英语教学,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生源的特殊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生源多样复杂,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知识结构层次不一、参差不齐。
其次,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全日制普通高校英语的压缩版,教学内容偏深,偏难,又缺少高职英语教学自身的特色。
再次,教学模式的特殊性。现在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教学中存在生活词汇多、职场词汇少,重词汇质量、轻词汇数量,重精读、轻泛读,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手段的特殊性。大部分老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使用的主要是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法。英语教学明显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特殊性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经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知识与实用脱节,亦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即脱离不了高中英语的基础教学又模仿不来本科英语教学,只好将AB级考试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使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热情,丧失英语学习目标。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高职学生既达不到本科英语水平,又没有掌握工作中必要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易微、李华 2009)
2.2高职高专英语改革方向
2000年,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颁发《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确立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即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知识结合的外语人才,并指出这种复合型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学的要求, 也是新时代的需求。所以英语改革的方向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该《基本要求》提出了应当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简而言之,高职高专英语的改革方向就是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坏境中运用英语展开具体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将英语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能力。
3. ESP的理论研究及其特点
3.1 什么是ESP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与学科相关联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 )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
ESP理论最早由西方应用语言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特别是商业贸易等交往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学英语热,在这个进程中,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也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英语学习逐渐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等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为了满足各类人员不同的英语学习目的,ESP理论便应运而生。ESP的形成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至于ESP的判断标准, Pauline Robinsaon教授认为, ESP有两点基本的判断标准:一是ESP必须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 ( goal - directed) 英语教学, 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 学习者需要达到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 另一条是ESP教学必须是建立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 Robinason, P. 1991)
3.2. ESP 的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相对于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而言,EGP主要指学校中典型的英语语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五种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译)。EGP的教学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而ESP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即将英语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ESP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途径。Strevens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4个区别特征: (1) 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 ( 2) 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 ( 3) 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 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Strevens, 1988)
语言是交际工具,我们应该充分将语言的功能性,交际性结合起来,使语言成为真正实用的工具。ESP正是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完美结合,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转折。
4. ESP教学理应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题
4.1.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ESP教学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的气势正在席卷全球,各国经济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与各国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正在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大家庭,因此掌握国际化语言,具备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对专门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要跟上社会的步伐,单纯的英语学习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只有专门英语人才才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这种社会需求推动了ESP教学的发展,而开展ESP教学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
4.2.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ESP教学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高职英语教学不同于本科英语教学,它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更多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即英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所学专业应该是密切相关的,且与学习者将来职业环境下的英语交际有密切的联系。高职英语应该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在其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时语言应用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习者学以致用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而ESP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它既保持了语言教学的特点,又涉及了相关专业的学科领域。因此将ESP教学模式导入高职英语教学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4.3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ESP教学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学生,存在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等一系列问题。要在高职学生当中开展成功的英语教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个人的几年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直接说:“老师,我英语很差,从来都是几十分,我放弃自己了,你也不用对我抱有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要一再重复英语基础知识的识记只会让他们更加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出自老教育家陈鹤琴之口。我觉得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明确他们到底想从你身上学到什么,他们的学习需求才是教师教授的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目前所学的英语只是为了过考试,对于他们的未来职业几乎毫无帮助。他们更希望学到和将来职场联系密切的知识。ESP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要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将ESP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职高专英语本身自有的特殊性,使得高职英语教学不能走沿袭本科英语教学的路子,不能做本科英语教学的压缩饼干。而应该注重实用性,针对市场培养人才。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即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ESP教学模式拥有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高职高专英语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黄成夫,2008.高职英语教学贯穿ESP教学理念的原则、教法与实施途径[A].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易微、李华,2009. ESP模式在高职英语中的应用.
[3]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2000.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4]教育部高教司.2000.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5]Hutchinson,T. and Waters,A.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Robinason, P . 1991.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 ] .New York&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7] Strevens P.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Are - appraisal [A ] .In Tichoo M ( ed.)ESP: State of the Art [ C ] 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8]李红,2001.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11).
关键词:ESP理论 高职英语教师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14-02
当前,为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人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生产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行各业对工作人员的外语技能也要求越来越严格,英语水平也随之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很难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由此ESP理论英语教学的关键与教师队伍紧密联系在一起,ESP理论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 ESP的概况
1.1 ESP的概念
ESP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又称特殊用途英语,翻译为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最早形成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
ESP理论教学指的是以英语教学和学习途径定的目标作为教学导向,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需求分析作为基础,对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1.2 ESP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ESP理论教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求,语言学中的革命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同时在ESP理论中有五个重要的角色,它们分别是教师、课程设计者与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以及评估者。
在各行各业的认同中,ESP理论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范围广阔、形式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教学中,在不同的阶段中开设了不同的ESP理论教学,例如外贸英语、金融英语、化工英语、商务英语以及科技英语等类别。
2 ESP理论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ESP教学仅仅处于起步状态,不仅在资金、设备硬件上存在不足,而且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以及教材教学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师资问题。
从当前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在ESP理论教学中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欠缺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中虽然有着雄厚的教师队伍,但是完全运用外语在专业课程上进行教学的教师却严重不足。教师们往往是会外语的却不懂专业知识,擅长专业知识的教师又不懂外语。特别是在教学中开设ESP的理论课程,任教的外语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语言基本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等能力,同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在计算机、金融以及外贸行业中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2.2 教师欠缺外语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在选择ESP教师的时候,高职院校往往从外语水平较佳的专业课老师中选择,例如计算机英语将由计算机系的老师来传授课程。这些老师比较擅长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而且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教学中,培养方式也多是哑巴英语。这部分老师的英语水平以及英语能力的发展并不平衡,例如发音不标准、听说能力的严重不足,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自我缺乏信心。
2.3 对培养ESP教师不够重视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对ESP外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不仅仅要求他们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还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在相关专业中所具备相应的从业经验。
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依赖教师自身的储备,同样也离不开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然而当前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高职院校对ESP教师的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对ESP教师师资的建设和培养缺少足够的资金与时间。同时,在课程设置、教材设计以及师资配备中尚未做到国际化与规范化,这种人员严重不足的ESP师资后备人选,最终也没有形成梯队化和专业化的模式。
2.4 教师在向ESP教学转变过程中意识淡薄
ESP理论下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其指的是跨学科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对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在思想以及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准备。此外,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还会缺乏长远的目标,也缺乏稳定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3 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方法
加强和提高高职院校ESP理论英语教学,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ESP教师队伍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建设一支专业的、稳定的ESP教师队伍才能为ESP教学研究、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以及评估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
3.1 ESP理论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中,ESP理论与以往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差异性,其对英语语言的专业化格外重视,从而对教师的要求以高层次与专业化语言为重。换而言之,ESP教师必须是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教学基础和素质。同时,专业的教师也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质,语言素质与知识素质的结合造就的ESP教师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此外,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英语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在思想、专业、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3.2 关于ESP教师队伍的组建
一个ESP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历,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要求又倍显苛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组织一支合格的ESP教师队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工作中目光要放远,在培养和扶持ESP教师队伍的时候,还要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3.3 ESP教师队伍的培训方法
3.3.1 合格的ESP教师要不断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由公共英语教师转变为ESP教师,这种角色的转换是一种必然,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身能力:
(1)教师要广泛的阅读,对ESP专业书籍进行系统学习。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该专业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此实现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最终实现自我的完善。
(2)要主动与专业老师合作,并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掌握和学习专业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内部的丰富资源,对相关的课程积极的旁听学习,在学习与合作中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
(3)通过校本培训与业务进修向ESP教师的角色转换,与国际ESP教育或者培训机构加强合作,是培养ESP教师最有效和最方便的途径,在这些机构中的培训学习,将有效的开阔教师的眼界,了解专业发展动向,并能使其很快的适应ESP教学。
(4)通过行业协会或者俱乐部关注行业动态,ESP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教学信息的补充与充实,都可以在这些机构中得以实现,并且有机会与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结识,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获取ESP行业信息。
(5)学校或者相关教育部门要对ESP教师进行培训,学校或者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聘请优秀的双语老师,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对ESP教师不断进行培训和传授,将国外先进的ESP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中国ESP英语教学发展的道路。
3.3.2 教学主管部门的相关鼓励机制
教师自身准备成效的好坏,很多时候受时间、精力以及学校支持等机制的影响,因此在ESP教师培养中,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体制来鼓励老师的学习和发展。此外,这种鼓励机制的建立可以使ESP教师在企业中借助实践来提高认识。
3.3.3 对ESP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
在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公共英语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若是要做一个合格的ESP教师,都必须拥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因此设立相应的ESP教师资格证制度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应考虑的事情,以加强对ESP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
4 结语
通过本篇论文对ESP理论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只有在观念、知识以及机制上不断改进和努力,才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能让学生受益,提高其就业率,在ESP理论教学下,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具体的工作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张惠.国内近五年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2.
[2] 胡艳芬.ESP教师素质、现状及培训[J].湘潭示范学院学报,2005(2).
[3] 罗文丽.浅析ESP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2(19):578.
关键词: 国际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01-04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在全球化视角下,培养“具备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框架的知识结构,具有国际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晓国际规则,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并能从容应对国际化市场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将成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赖于高校的国际教育水准,以及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1.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国际化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合作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与筛选将他国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精髓融入本国文化中。
迄今为止,课程国际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开设一些国际课程,讲授国外科学文化成果,如设立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等课程;或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②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③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到课程的实施中,进一步加深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大学以外,大部分国家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1.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课程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与本国传统课程相融合,建构自己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之中;②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向世界推广,让外国人认识和理解本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
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①开放性,即该课程体系向世界开放,能迅速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不断调整、优化。②共享性,即实现课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包括设立开放性课程、跨国选修课程、优秀教材的共享、先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交流等。③通用性,即通过国际上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使本国的课程、学分得到世界的认可。
2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的障碍
经过十多年的专业建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用“2+2”模式来概括,其中第一个“2”代表两个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第二个“2”代表两个模块,即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上理论模块分别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核心课、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包括经济类(含金融、贸易、法律)、管理类和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模块由各类实训、实习、专业技能大赛、专业资格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构成。各高校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在2个平台上开设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大致相同,选修课和实践模块因各校办学条件、优势特长不同而差异较大。
2.1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2.1.1 树立了课程国际化的理念 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将国际化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财务管理本科办学特色,大连民族学院提出要培养“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些高校树立了“课程国际化”的理念,逐步构建和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2.1.2 多种方式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①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普遍重视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许多高校专门开设了国际化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研究、国际史、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这些课程反映了国际社会、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②增加课程的国际化内容。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传统课程中增加了国际化内容,加入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加大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理解的比重;及时把将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在传统的会计类课程中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比较会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等国际化内容;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类课程中增加比较财务管理、西方财务理论、金融工程、期货与期权等国际化内容。③实现跨国选修课程。通过开设国际财务管理专业、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办学位课程以及学生互派的交流项目等形式,实现跨国选修课程,推动课程的国际化。随着国际化认识的提升,一些高校设置了国际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管理国际班,如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财务管理双语实验班(国际化方向)。此外,一些高校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如东北财经大学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王大学学院合作举办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④其他方式促进课程的国际化。通过邀请国外学者讲学、派出教师到国外游学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等方式,建设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从而保障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2.1.3 开设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引进教材 近年来,随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我国高校均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讲授或中英文交替讲授,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此外,许多高校大力引进国外优秀的财经类教材,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国外财经类教材,高校在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
2.1.4 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 许多高校财务管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般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一些高校还开办了网上教学、财务金融实验室。部分高校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尤其是最新国外财经案例)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些高校通过开设各类财务管理实务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2.2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发展的障碍
2.2.1 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第一,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还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缺乏国际化建设的经验,对课程国际化的深刻内涵理解较肤浅。具体表现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局限于目标和专业的设计上、或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上,未将国际化的实质内容渗透到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中,未反映到国际化课程的改革中。
第二,国际化课程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国际化,一些高校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将双语授课、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或海外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认定为国际化,生搬硬套国外课程和教学内容,忽略本国特色和文化。在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设计上,那些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介绍新兴学科的课程较少,反映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严重不足;此外,各通识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的递进关系。
第三,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效果不佳。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手段单一、效果欠佳。例如,在人才培养时更多地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跨文化沟通、理解、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国际化教学材料的使用较少,跨文化案例和素材的应用更少,跨文化比较及批判性思维严重缺乏;在创建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上,许多高校以输出学生为主,输入的留学生较少,难以形成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第四,双语教学比例较低,国际化教材的使用效果亟待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比例不够,教学层次较低,大多为半外语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中文授课)或混合式(中英文交替授课)教学方式。全外语型(沉浸式)双语教学方式使用比例极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985高校全英语课程比例不到10%,211高校不到2%,而大部分其他层次高校都是零。大部分高校使用引进的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原版教材在课时设计、内容编排、知识广度深度等方面不太符合我国国情,再加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均未达到要求,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需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国际化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课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在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尚处于尝试阶段,推广和普及尚需时日。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 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的主要障碍 尽管不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不一,实施效果不同,造成实施效果差异的原因不同,但概况来说,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受制于经济驱动下的大学商业化动机。在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驱动下的高校国际化,必然会偏离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初衷,造成大学国际化的原有价值如理解、尊重、交流和合作等元素让位于长驱直入的贸易本质。在这种动机下构建的国际化课程体系,难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律,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只能流于形式。
第二,受制于大学国际化改革的模式。尽管我国高校普遍重视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但是大部分高校国际化改革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并未充分调动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许多高校教师并未对课程国际化持正确的态度,认为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可有可无,更别说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中。此外,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虽然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实际上课效果不理想、教学评价不佳,再加上没有差别的待遇,严重打击教师参与国际化课程的积极性。学生的情况类似,一些学生出于就业和考研等目的,不愿在国际化课程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上担心双语课程“太难”或“听不懂”,放弃选择双语课程。
第三,受制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教师作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化课程的效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参与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师需要具备如下的知识和能力:①强烈的国际化动机,丰富的国际化专业知识和跨文化的一般性知识,并能将这些融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中,以批判和比较的视角来看待跨文化的学术问题。②与国际学术圈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③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的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灵活运用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④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授课的能力。事实上,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我国高校是非常缺乏的。
第四,受制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与国际化课程的学生需要同时兼顾外来语言和专业内容,尤其是要花相当一部分精力来应对语言问题,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化课程效果。如果学生的外语基础不扎实,势必会影响其对专业内容的掌握和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从一些高校双语授课的实践反馈来看,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中能听懂三分之一以上内容的学生数占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基本听不懂。这样使得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前面又多了个障碍,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3 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对策
3.1 整体规划,形成合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高校应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对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国际化教材的选用、国际化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组成校级团队在全校各院系实施和推广课程国际化,定期召开课程国际化研讨会、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等等,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3.2 不断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首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强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如英语听说(第1学期)、商务英语听说(第2学期)、商务英语读写(第3-4学期)。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财务的视野,提高对外进行交流的外语能力。从第1门专业课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第1学期,部分双语),初级会计学和宏观经济学(第2学期,部分双语),财务会计和金融学(第3学期、双语),国际金融和财务管理(第4学期、双语),管理会计(第5学期,双语),投资学和国际财务管理(第6学期,双语),国际财务管理(第7学期,双语)。
3.3 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 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市场、公司理财等课程。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几门(核心或选修课程)进行全外语型双语授课。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学生从心理、能力和英语思维上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分班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将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接受最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建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国际化建设。由于国外出版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甄别教材的质量。在使用原版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土化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3.4 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方式形成“学生自学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管理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3.5 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培养一支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适应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国际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国际师资的加盟,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财务管理专职教师、课程教授或客座教授;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定期选派财务管理教师到英语国家进行强化训练,回国后尽快开出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国际化课程的授课质量;选拔一批有长期出国经历的教师组成了双语教学的核心团队,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扩大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课程国际化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2]蒋玉梅,孙志凤,张红霞.教师视野中的高校课程国际化——基于对中英大学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3(08):74-83.
[3]林琳.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03):86-88.
[4]马春爱.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264-265.
[5]陈春华.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基于国内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0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