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大学生村官的劣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的劣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的劣势

第1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53-01

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中的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亟待有关方面与全社会通力合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快这一问题。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理性思考,发表若干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的说法,不仅是现状的准确概括,而且已经引发出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并引发出一定的社会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每年数以百万计,而其中70%以上是农村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之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比例与总人数,都高居榜首,遂使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严重后果,直接引发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其一是严重影响农民家庭致富,甚至使许多农民家庭重新走上贫困之路。农村大学生无法就业,只好重返农村家庭,不仅使多年的高额教育投资无法回收,而且使全家人感到致富无望,甚至陷入贫困线上。其二是“读书无用论”抬头,严重影响国民文化素质,尤其是农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许多农民把改变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子女上大学,毕业后走出大山、走向城市上,而结果却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不能不感到“读书无用”,这一观点引发链锁反应,严重后果,可以想见。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要真正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问题,首先必须弄清这一困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方能对症下药,并力争药到病除。

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国际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造成我国全社会就业压力加大。自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世界经济衰退,造成了严峻的经济形式,我国的经济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加大,这就不能波及到整个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不平等现象。农村大学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而言,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甚至从小学起直到大学毕业,农村学生比起城市学生来,始终处于弱势乃至劣势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小学、中学的教育经费,平均每个学生只占志在必得镇学生的60%,这种差别造成性的鸿沟,长存难以逾越。农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几率也明显低于城镇学生,这就使农村大学生在“名牌效应”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高校教育与就业所需严重脱钩。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向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许多专业与就业所需并不对接,也造成性农村大学生就业难。

(四)用人制度的不公。许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某些国家公务员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考试、录用人员时,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幕后操纵,遂使农村大学生就业之路被堵死。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元化、复杂化的。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解决对策

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具体对策,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国家政策要落实。国家要对“村官”政策、“西部”政策等具体落实,例如“村官”应列入国家干部编制。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去得了”、“留得下”、“干得实”。

(二)政府监管要认真。在用人制度上,政府部门一定要履行监管的职责。有人说:“吏制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就是用人制度监管的缺失。

(三)高校教育要适销对路。高校教育要与时俱进,面向现实,开设新的适销对路的专业或课程,以利于农村大学生就业。

(四)转变就业观念。农村大学生自身,也要转变就业观念,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要量力而行,肯于“屈尊”,要从基层做起,从零点起步。

第2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望,即善于观察。通过查阅办公室的档案、工作记录等资料来熟悉工作内容,通过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农村的各项政策、法规文件进一步把握农村工作动态。

闻,即善于倾听。倾听别人的谈话,许多的村情民情都包含其中,要做个有心的人,多留意各种有效的信息,并对其归类。

问,即善于征询。要虚心请教,不懂就问。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没基层经验难以工作。平时应该主动地多向村里老干部、老党员学习、请教。

切,即善于接触。要主动地去寻找工作,别等工作来找自己。无论工作大与小,都要努力做好。多做事,多帮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钥匙。无论是协助村委调节村民矛盾,处理村务,还是协助村主任编写资料,整理档案,甚至于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等,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漂亮地完成。只要多听,多问,多看,多做,不怕吃亏,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由于刚来新区,还不熟悉情况,整天只能埋头于办公室抄抄写写,感觉工作很空洞,但是偶尔的外出,和主任到各村察看基础设施的进展情况,走入农民群众中间,工作一下子就丰富、生动起来了,充满了乐趣。我们认识到,农村的工作细碎繁琐,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激情和耐心。激情会使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为完成目标奋斗不息,耐心会使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精益求精。

第3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就业;体育教育;决策;SWO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决策的SWOT分析——以阜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二本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体教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僧多粥少,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就业准备不足,对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了解的不够清楚,不了解就业市场,使得他们就业处于盲目状态。根据对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人数自我认知存在偏差,60%以上人数感到自身就业优势不明显,86%的人数感到前途迷茫、没信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就业环境的状况,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他们提供正确、有效的就业决策方法在当前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SWOT分析方法介绍

SWOT分析法又称道斯矩阵或态势分析法,于20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正式提出。它是将一个单位或个人内部资源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与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分析体系,最终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战略的科学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该方法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组织或个人进行自我诊断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SWOT分析方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SWOT因素分析。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单位或个人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即外部环境对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客观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是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观因素。

(二)构造SWOT矩阵。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类,构造SWOT矩阵。该矩阵以环境因素为行变量(包括机会和威胁),以内部因素为列变量(包括优势和劣势),行列交叉构成四种组合。(表1)

(三)制定行动策略。在完成内外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之后,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策略。策略组合可分为四种:优势-机会(SO)组合、劣势-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劣势-威胁(WT)组合。

三、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专业优势。体教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的体育技能训练和户外活动,使他们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与专业相对应的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能力。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拥有体育教学和训练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除了可以担任体育教师外,还可以从事专业体育训练,俱乐部私人教练,如大球(篮排足等)和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专业教练、健身(形体、健身)教练等,这些职业都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还可以自主创业,成立集养生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健身会所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

2、性格、气质优势。长期的户外训练使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神经更易兴奋与抑制,充沛的精力造就了他们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性格。为人热情,做事雷厉风行,富于生气。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气质类型多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情绪变化快,积极乐观,个性张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很少有同学存在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3、就业期望不高,容易接受现实。二本学校的体教专业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社会资源缺乏,他们对就业没有太高的期望,就业也不苛求对口,只要能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他们心里就能够接受,发展问题以后才会考虑,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现实。

(二)劣势分析

1、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目前二本体教专业的学生高考时文化成绩比其他专业普遍要低,由于文化基础不好,他们对文化知识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是经常现象,课后也不能主动学习,这就导致体教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据不完全统计,体教专业学生四、六级通过率不到10%,阅读与写作水平不高。

2、自我认知不清,缺乏就业信心。由于进校文化成绩分数低,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信心不足。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不太清楚,面对就业,有些不知所措;在就业受到挫折时,内心会产生自卑感。

3、不太关注外界,缺乏就业信息。由于体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经常进行体育训练,对外界变化不是很感兴趣。多数同学不愿意花很多时间看一些新闻和就业信息。由于自己也不关注,外界信息也不会自动流入,使得他们就业信息缺乏。

(三)机遇分析

1、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政治稳定是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用工需求,也就保证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2、国家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这在政策上也是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极大支持。当前体教专业学生就业出路有;考公务员、教师编制,还可以考村官、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活动。同时,国家也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减免税收和金融借贷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扶持。

3、高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助推学生就业。现在每所高校都设有招生就业专职部门,每个院系也配有就业指导员。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四)威胁分析

1、专业技术人员供过于求,对口就业难度大。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学校教师编制逐渐减少,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体教专业的学生总数不断增加。原本毕业后专门从事体育教师的体教专业学生想要全部实现对口就业已经是不可能了。

2、就业信息来源少,就业市场拓展难。作为二本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就业信息相对省会等发达城市来说较为闭塞,而且参加招聘会的机会也比别人少、成本比别人高,有时,就业市场对体教专业的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加上体育重点高校对他们就业市场的垄断,导致他们就业机会少、就业市场狭窄且难拓展。

3、就业观念陈旧,扰乱大学生正常就业秩序。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有一份稳定的、体面的职业,在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到发达城市工作成为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而现实情况中,理想就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导致出现了毕业生较高的职业预期与现实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于是出现“有业不能就,有业不愿就”的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影响正常就业。

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行动策略

通过以上对体教专业学生自身资源的分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就业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整个社会环境提供的机遇和存在的威胁。可以通过构造SWOT矩阵制定就业策略。

(一)优势-机会(SO)组合策略。这种策略是最有利的一种情况,既具有优势,又面临机遇。根据国家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遇,体教专业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对于专业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专业对口就业,考教师编制,也可以考需要体教专业的公务员和特警、消防。除了以上选择也可以选择到基层去工作,毕竟公务员和教师编制有限,基层也需要优秀的人才。对于热爱社交和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学生,同时家庭又有创业条件的可以选择自主创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优势-威胁(ST)组合策略。这种组合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量去规避外部环境带给他们的威胁。体教专业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随波逐流,要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职业,树立“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去做。就业不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地点,先就业再择业,在基层积累工作经验,当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可以选择再就业。同时,在找工作时,要多关注就业信息,多参加人才交流会,了解外界的就业情况,发挥优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劣势-机会(WO)组合策略。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他们多是专业课成绩不太好,没有过硬的专项技术,整体素质不高。这些同学参加教师考编不占优势,仅是同学之间竞争,考编对他们来说希望也是渺茫的,如果所有的毕业生在一起竞争为数不多的教师编制,他们的希望更小。这些学生应该自我调整,充分把握机会,可以考虑到竞争小的基层去就业、到西部去就业,考特岗、考村官、考“三支一扶”、参加西部志愿计划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再谋求新的发展。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因为创业与自己专业、专项素质高低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创业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方法,积极进取,努力获取成功。

(四)劣势-威胁(WT)组合策略。这种组合是SWOT策略组合中最不利的一种情况,毕业生自身优势不足,专业学习成绩差,没有明显的专项,综合素质低。外界就业环境也不好,考编考不上,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一般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缺乏社会关系帮助联系工作,自己又不主动努力去寻找机会,也不愿意创业。这样的学生应该暂缓就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本人要转变思路、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和生存技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目标,努力实现职业生涯最优化。

五、结束语

大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影响他本人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最优化,已经成为历史必然。SWOT分析仅仅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指导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建立在环境是可以认知和不变的条件之上的。就业决策制定之后还要进行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笔者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要想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前景,并且又将他们的职业与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的统一。第一,学校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适当调整所设的专业,使专业与就业市场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第二,学校应该为学生人生规划进行适当的指导,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第三,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田慧丽,任肇祥.皖北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障碍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

第4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而且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同时,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而另一方面,外在因素也有着不小影响。金融危机呼啸而来,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现状。目前,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上,对此国家政策也作出了积极地调整,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人数也创下了历年来的新高,但仍不能够满足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有许多大学生放下身段、转变就业观念,视线从“白领”转移到“蓝领”,重新回到校园,参加技校学习提高技能以谋出路,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选择。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正日趋理性成熟。并且金融危机是危机的同时,也是机遇的暗示。但仅有创业打算不等于能实现创业,只有为创业的毕业生营造好的创业培训和创业环境、才能使他们真正实现创业。当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也是没有错,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从事的是什么行业;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只要充分的发挥出聪明才智,就更接近成功。

但创业就业的前提是你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此凸显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在其中你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惰性。心理学家声称:人都有惰性,希望舒适的生活,希望得到的更多而忽略付出。在社会实践中不同于在大学生活中的放松,更多的有纪律、原则、职业道德、生活习惯等等的体现。在社会实践中,会接触到很多你以往嫌少接触的,甚至会让你认识到你人格中黑暗面。当然,这黑暗面不是指暴力等等,而是你的耐心挑战,品格挑战等等,你在大学生活中没有被发现的。在大学生活中,你多数是被发现,而人的眼光总是带有主观色彩,不易让你发现真正的自己。在社会实践中,你的搭档也许是你陌生的,甚至只有你一个人,你有足够的时间和度够的空间来思考和发现真实的自己,考虑未来的路,知道怎样改善自己。换言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之一,心不够静。实践可以磨练人,让人浮躁的心平静,得到安宁,提高自己的素养。

现代的我们,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在实践期间,我看了不少报刊杂志,了解当前局势;接触了不少大学生,一起讨论大家的问题,互相交流,体会不同的生活;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梦想。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许多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知识是难以解决的,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技能才能解决得了。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也有简单的事,比如装电话机啦。我做了很多从前不曾做过的但看人家做过的。

第5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关于自身前景,多数学生对于对就业期望值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毕业后选择:考研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毕业后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考研”、“直接就业”、“一边求职,一边考研”,它们分别为67%、18%、15%。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只有少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考研”,选择这项的学生占67%,表示有将近三分之二学生希望继续深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2)是否有优势:将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根据调查问卷显示:4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持,仅有27%的学生认为有优势,另外的3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有优势,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性别倾向:39%的学生认为就业单位在录取中回存在倾向于录取男性的倾向,4%的学生认为就业单位倾向于录取女性,大部分61%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倾向。认为存在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工作的性质”、“女性由于生理原因和家务等影响导致劳动时间少于男性”、“男女存在劳动效率的差异”分别占49%、40%、11%.调查结果表明,在医学生心里还是存在就业单位在录取过程中的性别倾向,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以及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4)在校期间是否做过自己的就业和人生规划:有高达63%的学生表示只是想过,但不是很明确,只有19%的学生表示做过自身的就业和人生规划,另外的18%则表示没有做过该类规划。此项调查表明:学校应将学生自身就业规划作为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加强医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是推动医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职业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以帮助医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促进他们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愿望,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以及超越障碍、化解困惑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劣势。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薪酬与福利”、“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 %、26%。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关于自身能力的欠缺的调查结果显示,“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三项为自身最为欠缺的能力,分别占29% 、27%、25% .而“环境适应能力”则各占1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而“外语能力”可能与当前的考研形势关系密切,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医学生每天早上必做工作就是背英语!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

三、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时,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持赞成态度

仅有3%的学生表示不赞成,而持赞成态度的学生中有近一半表示愿意去,另外一半则表示不愿意去。表示不愿意去的主要原因有“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对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待遇比较差”,分别占36%、33%、13%、10%。从以上的分析和理解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服务西部计划的认识面试比较广的,但认识和理解程度需要加强。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学生对国家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和理解却很不到位,这也许是当代大学生的缺陷:确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根西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政府应该继续贯彻和加强国家政策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要促使民众对国家的政策真正的理解和支持。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批评声音之一便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专业不对口”,难于发挥作用,因此认为该项计划常流于形式。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学生们有54%选择“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而“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分别占据一定的分量:26%、18%。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五、对国家和政府的前景的期望和看法较多。

(1)学生对“政府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就业难的现状”时,基本上给的选项全都选了,而排在第一位的是“改善就业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增加就业机会”,此后依次为“做好就业帮扶,提供就业信息,为应届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提供便利”、“强化监督管理,逐步消除各类就业歧视,保障就业人员合法权益”、“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经济整体局势”。

(2)学生对“政府在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应着重做好哪些工作”时,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整顿行业不良风气,解决医患纠纷”,占56%。这与医生的职业有很密切的联系。其他的还有“增加卫生医疗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医疗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分别占到22%和16%。

(3)学生对“应如何全面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问题”、“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注打工子弟、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教育问题”,分别占到36%、33%、29%。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二:对于医学生自身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重要规划。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如果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就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从而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自我认识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气质、知识水平了解得越全面、客观、深刻,越能为自己准确定位,目前许多医学生在求职时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在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时无法清晰表明自己的能力和应聘职位的匹配关系。医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测评、心理测试、系统测试等方法,对自己进行身心特点分析、自我优势分析、局限性判断,从而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包括思想、心理、知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等,以达到对自我及其适应职业的判断。此外,社会也是影响职业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时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我们强调医学生求职时社会与个人利益统一,社会需求与个人愿望有机结合。因为社会的需求是动态的,所以医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因素,更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第6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04-02

一、社会因素

1.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速都在20%左右,中国本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每年待就业的人数不少于2000万,这虽为经济发展提供某些便利,但对每个就业者而言面临着巨大压力[1,2]。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很可能处于供过于求的严重不平衡状态,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势必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冲击,企业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已是大势所趋,高学历并有工作经验已成为企业单位招聘条件的常见字眼,因此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2.经济发展影响。虽然全球正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稳定的增长,中国的经济环境是稳定且良好的,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失衡现象。房地产、钢铁、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支柱产业,所以虽然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并没有伴随着就业率的显著提高[3,4]。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劳动力大量涌入东部经济发达城市,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就业机会高,但由于就业条件艰苦,待遇低于东部发达城市,因此许多岗位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出现了“有人没地方去,有地方没人去”的尴尬局面。

3.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随着社会劳动力资源的过剩,高校毕业生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不断在提高,就学历方面而言,海归研究生最受欢迎,其次是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其他本科生和专科生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打出非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不考虑的条件,虽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除学历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对高校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方面不占任何优势。同时还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不遵守法律制度,拒签就业劳动合同,养老金、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也全无[5,6],让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二、高校因素

1.高校教育质量下降。随着高校扩招,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专业教师队伍不足,加上目前高校对教师科研要求逐年提高,对科研考核体系完善,与教师职称升迁密切相关,因此专业教师教学时间有限,不重视教学,一心搞科研已不是少数现象。这样下来,课堂教学只能草草了事,加上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很少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形联合起来,学生缺乏实践动手机会。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跟风,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严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变,高校诞生了一个新的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基本没有,大部分是兼职,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学习,教学水平及指导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中心机构力量不足、教学力量薄弱,工作机制不够成熟,把就业指导当作帮毕业生找工作的指导。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狭窄,内容层次不高,方式处于粗放型,缺少个性化的就业咨询等等,上述原因限制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应的作用的发挥。

三、个人因素

1.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生一旦步入大学校门,小学至高中长期处于被迫学习的压抑终于释放出来。高校的教学方法与小学中学完全不一样,小学中学时教师整天盯着学生不放松,学生一直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下,而大学的专业教师只是在上课时与学生有所接触,下课后学生的学习完全自由,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加上由于缺乏家长教师的监管,整日沉迷于网络,染上各种不良嗜好,比如抽烟、酗酒、网游或网恋现象日益严重。大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心中只是想着混文凭,却将专业学习抛之脑后,甚至有些学生专业课挂红灯而不能准时毕业,专业知识不扎实,为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2.缺乏职业规划。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缺乏职业规划,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7]。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在学校期间客观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以及优劣势等,明确奋斗方向。如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那么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3.就业观念局限。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自主能力差,就业时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将希望寄托于学校、父母、亲戚或就业主管部门。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过高,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8]。不少大学生就业观念狭隘,思想浮躁、消极,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脚踏实地的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只希望找到酬薪高、待遇好的单位,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求职面太窄。这种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正是求职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同时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很严峻的就业问题,但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政府现在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大学生村官就是例证。高校也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工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学生也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逐渐清醒起来,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信在政府、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5-27.

[2]樊亚萍.以能力为本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30-32.

[3]袁永平,叶远兰,刘宏波.关于培养高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39.

[4]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3-65.

[5]许凤英.提高学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基础[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18):32-34.

[6]邵鑫,杨倩.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7:183-184.

[7]杨乐.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其指导思想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8-49.

[8]叶玲.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6-48.

第7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人才滞销

人才滞销?!在宣扬“人才就是竞争力”的今天,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人才滞销”似乎正在被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论证。大量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和虚位以待的用人单位本应一拍即合,现今却呈现出水火不容的阵势,实在令人堪忧。在这场“人才滞销”的热论中,不妨冷静下来,作出理性的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供需双方的矛盾现状及原因

1.1令人费解的现状: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却只占了我国劳动者比例的不到5%,这个比例本身已经过低,正日益制约着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作为这5%的一份子——大学生,在苦读数年后竞还找不到工作,被市场无情的闲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在逐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是79万人,2006年是100万,2007年是144万人,2008年更是增加到150万,预计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将有155万人找不到工作。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正求贤若渴,招贤纳士的广告俯拾皆是。根据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段冬出示的一组数据以及翰威特关于中国最佳领导力发展公司的研究显示:2003年最佳雇主中,70%存在关键人才缺乏问题,82%的非最佳雇主存在类似问题;2004年,据大约3O%的公司成长期的主要障碍是人才匮乏;2005年的最佳雇主中,92%存在人才匮乏问题,2006年……

1.2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与用人方不愿录用的矛盾解析:乍看之下,大学生待业与用人单位人才匮乏同时存在的局面是让人费解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又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复杂纷繁,归结起来无非两个方面: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用人方不愿录用。

1.2.1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束缚。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与传统上尊重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国家,自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加之,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有“学而优则仕”,计划经济时期有“干部意识”,新经济时代有“白领情结”,因而知识分子在社会角色的认识上形成了自视优越的独特社会心理结构,当今大学生在历史传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下将这种社会心理结构内化,对自己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很高的期望值。

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学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变,面对这样的转变,当代大学生一时间难以将心态调整过来,多数毕业生仍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国企、外企或沿海一带等地,但我国目前的现实是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始终是制约就业的障碍。从“天之骄子”沦为“老百姓”的心理落差,以及来自社会不绝于耳的质疑声,都让大学生显得无所适从。部分大学生就业理念从一种偏执走向另一种偏执,用功利而短视的态度来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长远需求明显退位。

(2)高等教育——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懂得“先就业再择业”的道理。据媒体报道,广东某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丁,结果竞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无独有偶,在西南大学的毕业生招聘会上,某环保公司招聘清掏化粪池的业务员,也有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这说明传统就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束缚是有限的,真正让大学生耿耿于怀的是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而教育往往被视为最有效的缩小差距、跻身上流社会的投资途径。特别是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曾经是个多么炙手可热的词,它让农村家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很多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读书,透支了后几十年的收入来投资子女的大学教育。以西部地区为例,一个大学生一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九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在这样“高投入”的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的“低收益”现状委实让人难以接受。当大学生苦读数年踏入社会,却只能勉强维持自身生计时,感到绝望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还有他身后的整个家庭。当然,任何投资都会存在难以估计的风险,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同样不能确保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够从中获利。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对比,成为大学生心中真正难以跨越的坎。

(3)大学生欠缺就业竞争优势。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

一项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只有1O%的求职者适合外国企业中的9种职位。”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也通常感觉中国的学生太偏重理论型,离跨国公司要求的标准相差甚远。

许多人都将接受高等教育视为解决就业的一个过程,忽视了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提升综合素养和培养技能的目的,导致大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立命之本根本没有兴趣,结果文凭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检验“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却愈渐匮乏。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为数不少的高校为了打造综合性大学,以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不顾自身师资力量,盲目追求学科齐全,这种闭门造车的行为必然造成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经过数十年的教育后,除了一纸学历外很少具备职业技能,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被迫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大批搭不上就业车的大学毕业生和思贤若渴的企业形成对峙局面,不得不引人深思。

1.2.2用人方不愿录用的原因分析: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之间为了在互相的发展竞争中取得短期优势,普遍采取降低用人成本的用人决策。希望招聘过来的员工能够“招之即来,来之即干”,具备工作经验,能够马上上岗,减少培训成本。

应届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此段时期大学生在岗位上主要是学习和适应,产出相对较低,录用一个应届大学生通常会与用人单位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相悖,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更乐意选择学历较低,但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而非应届大学生。知识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问和技巧才能转化为财富,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用人理念使大学生的初次就业显得尤为困难。许多用人单位都以一种短视的思维去对待人员的去留问题,“重使用轻培训”的用人理念使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受到束缚。

招聘中,用人单位往往忽视大学生所具备的潜力和可塑性,大学生的优势在于综合素质较强,这将使其在实践中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成为用人方可以委以重任的大将。但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用人方宁可选择技术工人,也不愿轻易给大学生一个就业机会,采用短视思维去应对市场危机。

当然,“人才滞销”是所有人都不愿目睹的状况,暂且不谈国家每年对高等教育数以百万亿的投入和家庭的巨额支出,单就个人十几年寒窗苦读而言,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不但不能为政府和社会分忧,连自身生存都要受到制约时,大学生就业难将不再只是待业大学生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遗憾。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解决当代大学生“人才滞销”问题的措施

2.1政府的宏观调控:大学毕业生不是一般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仅仅依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介入,并且政府的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和生产阶段,还必须延伸至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只有这样,投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毕业生资源才不至于过度浪费。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例如,日本以正式立法的形式(《零短工劳动法》),承认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以非正规方式就业,保障了这一就业群体的基本劳工权利;法国政府的“青年就业法案”,旨在帮助面临困境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群体就业:巴西政府颁布实施了“初次就业计划”,以鼓励企业雇佣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辞退这些初次就业者,从而给予了大学生实质性的就业帮助。

我国也出台相关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等,但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具体而言,打破户籍制度对人才流动的束缚,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并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市场,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就业需求市场,保证就业大学生有合理的报酬和底线工资,使个人的教育投资有合理的回报率,都是现今面对大学生就业难所急恃采取的措施。

2.2教育模式的改善。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内涵的解读,各大高校尚需进一步加深,如何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摒弃“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调整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和谐就业力的生成而教育,都是各高校需要深思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模式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改革考评制度。实行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中走出来,强化大学生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第二、强调实践教学。这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领悟第三、改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讲授式”,这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的的互动性以及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无形中使学生思维被禁锢,不符合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应在教学方式中引入讨论法、情景法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这三方面去改革,增强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才是高校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明智之举。

从理论上说,高校应被视之为人力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场所,为了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高校必须深度关注市场动态,并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和指导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使教育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统筹研究和决策,切实解决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2.3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合理定位。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无论政府做多少工作,也只能起到“推手”作用。过去一直强调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作为用人主体,用人单位也要转变用人观念,摒弃“只使用不培养”的用人模式。作为用人单位,应将招收大学毕业生作为自身一项责任,要改变对毕业生工作经验的苛刻要求,应看到毕业生在成长性和后发方面的优势,建立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就业市场中的人才供需矛盾,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造就了大学生过高的自我期待,求职途中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往往使大学生走上怨天尤人的不归路,而忽视了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大学生必须认清形势,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改变就业难得处境。

第8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

1就业认知不准确

首先,对自身认知不准确,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由于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经济困难生往往认识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及长处,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过低,在就业过程中,不敢主动的表达自己,因而不能形成有力的就业竞争力。这种自卑的心理是经济困难生就业心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准确、不全面,导致经济困难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举棋不定心理。许多经济困难生由于不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就业机会来临时总想着还有更好的机会,因此错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最后只能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这种现象在一些热门专业中更是如此。

2就业心态更急迫,往往出现急功近利心理

经济困难生从踏入高校大门时就背负了整个家庭的殷切期望,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变促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心态更加急迫,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迫不得已放弃考研的理想,早日赚钱养家的重任使得他们远离收入低的村官、支边支教等基层工作,而往往会选择经济利益好的单位,这体现了他们的急功近利心理。

3焦虑同时消极应对就业的心理状态

由于许多经济困难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脱贫致富,而在就业过程中又发现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就业竞争的激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经常担心和焦虑。另一方面,由于上面分析中提到的经济困难生经常自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参与激烈的竞争,因而最终导致了在面对就业时,他们采取退缩、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带来的后果又加剧了焦虑的程度,两种心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挫败感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环境的影响,经济困难生一般有很强的自尊和自卑。强自尊和自卑的另一面也就意味着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在就业过程中很常见,有的经济困难学生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笔试或面试后就大受打击,自信心化为乌有,开始全面否定自己,不敢再去尝试其他的机会。即使最终在别人的鼓励下去接受其他挑战,也是勉为其难,如果再碰壁,将会产生更大的挫败感。

5无助感强

在大学里,家庭经济困难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会刻苦学习,拿许多奖学金。可是,在毕业前,当身边有不少同学借助家庭的力量,凭借自身优秀的综合能力陆续就业,而自己却没有顺利就业时,经济困难生这时就会深深的感觉到无助。他们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是却没有其他同学就业好,这会让他们感觉绝望和无助。这种无助感可能会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更加阻碍他们的就业。

二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条件差是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使许多经济困难生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去考证去参加培训,因为他们承担不起费用,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困难生的相对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如今就业成本不断提升,从简历制作、面试服装到笔试、面试报名费,对经济困难生而言都是很大的开支。尤其是交通费和住宿费,更是经济困难生承受不起的花销。因此,差的经济条件很大的限制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范围,降低了他们的要求,阻碍着他们的就业。

2学生工作中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更多注重建立和完善经济困难生的资助体系,但是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就业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很少有建立专门的、完善的体系和机构。即 使有学生教育工作者关注,也只是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经济困难生重视,没有形成制度和常态化。

此外,虽然高校有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这些对于经济困难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由于他们较内向和有着强烈自尊的个性,他们一般不愿主动去寻求帮助并将心理问题倾诉给其他人。

3综合能力欠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

就业能力的竞争最根本的体现综合能力的高低。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教育经历的不同,经济困难生往往会比其他同学少些文艺等方面的特长,这就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学习,以优秀的学习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优秀。同时,他们中很多为了筹措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要做兼职,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此外,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一些经济困难生不喜欢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认识交往能力较差,而这些在面试中至关重要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丧失。

4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指出: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困难状况的同时,会伴随出现心理压力增大,甚至是心理障碍等情况。[3]这样经济困难生本身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就业过程中,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他们往往会逃避就业机会,进而失去就业机会,加重就业心理问题。

三从学生工作角度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其顺利就业

1经济基础

解决经济困难生的经济后顾之忧,是解决其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措施。只有物质基础有了保障,经济困难生才能去积极的实现就业。一方面,高校和学生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完善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在做好困难生认定的同时,要确保困难生按时领到资助金。其次,积极开发勤工助学岗位,可以联合高校内部的超市、食堂、书店等单位一起开展资助活动。由于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学生空余时间不固定,所以在定岗位时需要考虑到这一阶段时间安排的机动性。另一方面,针对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生,成立专项资金,加大资助力度,以解决找工作过程中的费用问题。

2心理辅导

首先,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开展大型的心理健康讲座,讲解就业心理知识,例如,如何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定位,如何调节自身情绪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次,不定期的进行抗挫折训练,以提升抗挫折能力。同时,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等,从而使他们的自信力得到增强。再次,从个体入手,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尤其要关注那些平时在心理方面就有问题的经济困难毕业生,并及时的给予专业心理辅导。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经济困难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3思想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

思想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从更高层次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影响学生,所以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对经济困难生的影响。要教育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方式,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鼓励他们到基层去锻炼,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功利的层次上。此外,要多开展诚信教育,教育经济困难生在求职过程中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不弄虚作假,应多提升自身技术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4综合能力的培养

鼓励经济困难生多参加学生活动,以锻炼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就业过程中所必须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提高。[4]这样才能使经济困难生适应社会能力更强。

注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经济困难生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在做事情时经常会喜欢一个人,这会加重心理问题,也和提升就业竞争力背道而驰。因此,要提供机会促使他们学会合作,拓宽认知面,主动与别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开放的性格以及合作的意识。[5]

5人员支持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生尤其是求职中的经济困难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培养一批既有热情又掌握心理服务理论和技能的经济困难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建立定期培训与经验交流制度,使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够可持续发展。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机制,尤其注重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因为作为学生一员的心理委员,和经济困难生的距离更近,更容易相互理解,同时方便及时掌握情况。因此,做好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促使心理委员发挥作用,在解决经济困难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6感情关怀

在就业阶段,经济困难生由于经受挫折会充满了无助感,有时会感到极其孤单,这就需要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时给与关心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还有人在关心和支持他们。同时要发挥家人、同学、朋友的力量,给他们以感情上的支持,以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汪琦.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3).

[2]陈宇红.高校贫困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2010(2).

[3]邓丽群,桂世权.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第9篇:大学生村官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 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张美君(1963-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83-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师范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情绪调适和管理、挫折承受和应对、个性发展与成长、科学而有效的学习、人际关系的协调、恋爱婚姻的态度、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规划和求职择业等非常实际的成长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要根据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的这些心理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寻找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师专学生常见的突出心理问题进行说明。

一、师专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由心理失落导致的适应不良。上大学是每个人的愿望,本来想考一个心仪已久的大学,结果阴差阳错,本科没进去,到了专科学校,心里不舒服,带着这种消极的情绪来了以后,看到学校的情况和自己想的各个方面又有差距,最初的新鲜感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失落感越发强烈,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这种由期望值过高而引发的失落心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大一新生中。个别学生因这种心理落差的强烈影响,产生烦躁、焦虑、失眠、同学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下降等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适应不良的现象。在我咨询的个案中,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现象极为普遍。这种不良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和不合理期待造成的。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普遍形成一种较高的心理期待,而客观现实的情况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再加上学生对这一事实存在不正确的评价和解释,一律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所致,自己不能支配和控制,因此产生失落感。

2.由恋爱不当而导致的情感困扰。随着对学校生活的逐渐适应,与异往的需要和对爱的追求就开始了。大学阶段学生的恋爱和情感问题,是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尽管大多数老师都非常尊重学生的感情,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对感情的处理不当,导致许多问题产生。大学生恋爱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如果不走出上述几种爱情误区的话,一旦爱情失败,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敏感,自我保护感强烈,虽然性发育已经成熟,但性心理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对待爱情的理性认知还不成熟,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异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极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情感不良状况,这是师专学生产生情感困扰的主要原因。

3.由缺乏竞争力而导致的就业焦虑。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师专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择业过程中由挫折和冲突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应届毕业生就业取向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学生普遍反映,由于学历水平偏低,自身素质不强,在社会招聘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因此感到前途渺茫。还有的学生对自身条件认识不足,不能清醒进行职业定位,跟风考证,随波逐流,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基础做起,也在彷徨犹豫。尽管“专升本”“特岗”“村官”等特殊政策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出路,但那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得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再加上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学生还没等对教师职业有充分认识的时候就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许多学生茫然无措,寝食难安,焦虑担忧,甚至无所事事,消极等待。

师专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上述表现出来的几个突出问题之外,还有学业失败、挫折逃避、自我评价偏差、交往缺失等。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正确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顺利发展与获得成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职责。

二、积极采取教育措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转移了心中的烦恼,宣泄了过剩的精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会了克制,锻炼了意志品质,增长了才干。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赞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不足,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2.教育学生要有效调节和管理情绪。合理而有效地管理情绪,对一个人影响极大。平和、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发挥机体各种潜能,提高活动效率。而消极悲观的情绪不但对学习、生活、工作有影响,而且严重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理论,有效地调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

学生们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来自于他们对所遭遇事件的不合逻辑、不合理性的思考。因此我们帮助学生改变造成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认知,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自身的情绪问题及时调整,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我认识,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悦纳自己。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新的活动中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重新寻找自我价值,获得尊重。由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构成的校园社会环境,也是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心理相容;同学间真诚友爱、宽容信任、互帮互助;活泼健康向上的班团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等都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还要学会调节自我情绪常用的基本方法,如倾诉、宣泄、放松、转移注意力、运动、专业辅导等。

3.教育学生要学会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和擅长做什么工作,并以此为奋斗目标,进行目标设计和筹划。当一个人将职业目标和自己的自身潜质以及主客观条件达到最佳组合时,才是理想的职业定位。但是,师范专科的学生上大学并不完全是自愿的,他们选择是专业多半取决于高考分数,并非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客观现实的存在,他们很难进行最佳的职业定位,各种心理问题也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