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财政政策
1引言
国家只有通过制定区域的税收调节政策来为落后的地区带来较大的优惠,这样才能够实现新企业落户西部地区,从而振兴区域经济。同时,中央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转移支付、财政支出的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2调整区域税收政策
第一,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以产业作为主体。由于国内的西部地区投入的有效资本量不足,而且资本产出效率低下,这种现实情况难吸引社会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建厂。政府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西部地区省份的企业税收,以吸引社会投资。制定产业的导向,优化完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逐步化解地区收入与输出政策及经济目标调整之间的矛盾。运用税收政策来鼓励社会企业和外资企业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并统一内外部企业的所得税,适当降低税率。实现税收政策体系优化完善,调整国内的区域产业结构。要关注税收政策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完善、能源及原料产业优化及高新产业的建设中,这样才能够使中部、西部地区建成一个以资源开发为主、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以减税的优惠政策为主,以免税为辅,采用加速折旧、税前列支、投资抵免税收、信贷等各类方式,调节税收政策,逐步突出落后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满足区域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逐步实现对中部、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税收有效减免,以中央税收减免作为主体,这样才能够展现出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二,要通过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发展,要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生产人才资源投入力度不足,以及人才人力产出效率低下的现实。重点要通过政府的各类支持政策去转变过去税务筹划工具单一的不良问题,政府可以通过与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相关的激励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加强人员培训,颁布更多的优惠政策,通过应用更多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在企业落户。对于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来吸引人才落户,对于科技水平高的公司可以适当地减免税收以支持企业的发展。加大科技企业科研成果的研制和科研资金的投入,对这些研发企业也可以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对公司购买的高端仪器设备,可以使公司加速折旧,鼓励公司购置新设备。并且鼓励社会上的企业通过建立风控资金、开发基金的模式,实现对关键技术的突破。第三,要推动中西部城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为旅游产业设计更优惠的政策。国内西部省份,在全国占有近23%的人口,国土面积达到了近57%,旅游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35%。西部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很高,因而就可以制定针对旅游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加快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1]。第四,逐步改革农业税制度,逐步实现统一的城乡税制目标。当前,我国的税制不能够体现出税务的公平性,主要是实现了二元税制,则不利于调节城市与乡村区域经济的差距和居民收入的差距。农业税收政策不合理,就会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也会影响到农村区域的发展,以及农民的需求增长,也会限制到当前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税收不合理就会为农民带来更多税务负担,也会进一步拉大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这就会造成基层的政府部门财政困难。
3调整转移支付政策
通过调整国内的转移支付政策,可以进一步积极地突出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作用,支持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样才能够尽量地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西部区域的人力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财政支持资金力度不足的问题,通过转变现有的转移支付模式,确定转移支付的标准,以及规范转移资金的使用方式,促使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应用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政策,实现财政资金拨付,可以应用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政策,且也要使用横向转移支付。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应用因素法,实现支付更加精准化。建立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有效协调中部和西部各省份税收的返还系数,这样才可以调动公司纳税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使财政向西部区域转移更多的资金,促进西部区域的发展。
4调整财政支出政策
调整现有的财政收入政策,要基于中部、西部地区落后的现状以及结合各区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状况。通过调整支出政策,有效改善当前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这样才能够提高财政资金支出对区域资本劳动力投入和区域产出效率的激励作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财力严重不足以及财政支出不够合理的问题,并且也存在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高于全国水平的现象,导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城市维护管理和基本道路设施建设的资金支出不足。造成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水平不高。
5调整财政投资政策
通过调整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投资政策,使社会上的资本资金更多地偏向于投资西部不发达地区。改善西部区域的投资环境,通常,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要明显优越于西部地区,尤其是在税收体制机制、财政分配机制的投资环境上,发达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部门要将财政投资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要选择重点的投资方向和领域,提高投资质量水平,可以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但需要有效改善当前西部区域自然条件和投资硬件环境,还要逐步处理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此才可以实现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优化完善税收体制机制。创建良好投资环境,让财政资金的投资方向更多地倾向于西部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的道路建设方面,吸引外部资本的投入。要针对中部、西部地区不发达省份投资环境不佳的现实,国家加大对中部、西部地区道路设施、电网设施、通信设施、桥梁基础设施的投资,要逐步压缩中央政府向东部区域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将投资重点放置于处理中部、西部地区经济不平衡方面。重点在农业、交通业、通信业、能源业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弥补之前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不良问题,重点考虑改善中西部省份的投资环境,同时,保证政府的投资资金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引领作用,引导社会的民间资本跟进投资。政府部门鼓励社会资本、外资资本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力度,并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的补贴和优惠。优化完善现有的改革、财政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逐步加大对西部区域投资的力度。在社会上建立风投基金、担保基金来加大对社会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扶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加强对西部高新产业、环保产业的资金扶持。此外,要有效改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落后的现状,并将旅游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与扶贫开发相融合。应用政府采购机制支持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并重点支持西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生态环保的政府采购。应该在社会上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企业化运营支持,以及实现公用事业的企业化运营管理,实现社会资本投资于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投资模式,使社会资本能够享受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带来的收益。制定促进中西部投资的相关法律制度,优化完善区域财政政策机制,完善对落后区域的投资立法。
6结语
Abstract: Enshi city is located in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in the sou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Qingjiang, there are Tujia, Miao, Dong and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so it not only belongs to the minority areas, but also in economic conditions.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it is a national economic backward area. Because of the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because basic education funding is limited, they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dragging in the basic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The basic education level is in the backward phase, so it is urgent to be promoted and strengthened. The correct implement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peed, efficiency and its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Basic education in Enshi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economy needs fas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基础教育;地区经济发展;影响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21-02
1 基础教育的含义及其价值
基础教育是指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学问在先期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含初中及以前的所有教育。狭义的范围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上还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这样规定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则是更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等,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基础教育具有多功能性。无论是对人自身的成长,社会道德的形成、政治环境的净化、社会文化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是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开展,都具有广泛的积极作用。
2 恩施地区基础教育现状
2.1 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认识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场所。孩子最先受到社会化的地方就是家庭,且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且家庭观念落后,因此,只会用简单的说教和打骂措施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又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希望,这些仅表现在对分数的关注上。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只会训斥和打骂,时间久了便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
2.2 学校教育的现状
全州现在共有1122所小学,教学点602个,在校的小学生有320352人,现有16056名小学教师。目前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9.95,从总数上看似乎超编,但是由于很多农村的小学教师中有50%“民转公”过来的,50岁以上了占了30%以上,这部分教师具有体弱多病以及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因此,每年都要具有一定的补充数量。恩施市舞阳办事处鸭子塘小学现有14名教师和290名学生,师生比为1:20.7,表面看超编一人,但是由于该校35岁以下的教师仅有1名,50岁以上的5人,还有4人长期患病不能授课,因此,该校不得已还聘请了2名临时代课教师。此小学处于恩施市舞阳办事处管辖,师资尚且如此,其他偏远地区的小学尤其那些一校一师的小学可想而知。此外,教学点和班额不足也是造成超编的重要原因。
全州现有167所初中,在校初中生167489名,现有初中教师10034人。师生比为1:16.69,虽然总体看编制持平,但这也是相对的。省定的编制不包含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但是近些年为了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州大力建设寄宿制学校,除了为学生安全着想外,也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由于农村初中改为寄宿制,从而导致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占了1015个编制,从而使得初中教师也变得十分紧张。
在备、教、辅、改、考及学生的管理方面,老师的工作量严重超载,但福利待遇上升几乎为零。教师的套改工资与公务员相比,教师只能拿到相应职称档位的最低工资,而公务员则拿到相应档位的最高工资。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每年9600元,到位情况约6000元,半数只拿到4800-5400元,而公务员每年全额发放12000元,少数还有年终奖,理由是教师具有寒暑假,从而大大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于恩施地区经济落后,虽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仅有33%的初中生升入高中。政府对学校的评价、奖励等也是根据中考和高考成绩。教师为了达到升学目标且拿到更多的奖金,考什么教什么,直接跳过素质培养。
3 基础教育对恩施地区经济的影响
3.1 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3.1.1 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只能分布在加工这样的较低的层次上,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分工则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从而导致物质循环的某些环节出现流通不畅甚至中断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程度并造成环境的恶化。因此,导致恩施地区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素质不高。
3.1.2 低素质的人口还不愿或无力保护和利用环境和资源,往往局限于对某些自然资源的传统性依赖。由于贫困,人们迫于生活的需要就会掠夺式的开采森林、耕地以及草地等资源,从而造成人们的生活更加贫困和困难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1.3 由于低素质的人口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能很好的适应且不能正确把握变化的方向和相应的转变速度,从而造成传统产业堆积了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施无力从事,导致环境污染以及资源利用率的降低,从而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3.1.4 人口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资源的人均拥有量。
3.2 基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人才、知识和信息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逐步取代财富、资本和权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配力量时,教育从社会经济舞台的幕后走向前台。恩施市是湖北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之一,在全州率先承担实验任务,经过周密筹备,从2002年9月开始,我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启动了课改实验,至今,初中已经完整地经历了一轮改革实验,小学的课改年级已经推进到了四年级。我市课改实验实施以来,经过乡镇结构和学校布局调整,到2005年底,有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4所初中、302所小学共6万多名学生4000多名教师参加课改实验。我市各学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强化管理、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我市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各实验学校,所有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正以满腔的热情和饱满的斗志,把课程改革引向深入。高质量的恩施教育体系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为加快恩施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教育作为传播和再生产科学知识的场所,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以及促进经济建设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化产业均需要集聚生产要素,而劳动者作为生产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恩施地区正为迈向城镇化而不懈努力,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10%,那么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从而提高5%的农业工资。
4 提高基础教育的作用
4.1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先行
教育水平决定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程度,并且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从战略高度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4.2 新城区开发建设,学校先行
根据新城区的发展经验,人们由于留恋老城区的生活而导致新城区发展缓慢,当今社会,人们最重视的莫过于子女教育问题。因此,在建设新城区时优先规划和建设优质的学校来吸引老城区居民,从而达到快速繁荣新城区的目的。
4.3 教育促进区城经济发展,投入先行
增加投入不仅可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且自身也能得到发展并创造效益。两者呈现辩证互利关系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投入教育就是投入经济建设。
4.4 打造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人文”先行
为了打造助推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软实力”,必须重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以凝结人文动力优势。
参考文献:
[1]顾胜和.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抚州教育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2]恩施市教研室课程改革调研组.恩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报告[R].
[3]刘道尊.基础教育经济价值初探[J].教育与经济,1995(3).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在全国的战略位置越来越清晰,海西经济区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时期。然而,虽然有中央支持、各方献策、台湾响应等有利因素,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想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还是要面对诸多挑战的。如同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区的发展一样,县域经济是构成地区经济的基本元素。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经济发展要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海西经济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县域经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十二五”规划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海峡西岸经济区涵盖20多个设区市的区域经济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独有的对台地理优势,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决策。
去年,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单独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通过持续努力,到202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很显然,《规划》明确了“十二五”规划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加快步伐,持续推进。
2.县域经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综合体,它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相互交织,构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有25个县级市和101个县。2010年,经济区内县级GDP总额超过经济区整体GDP总额的60%。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体现在县域农业现代化、县域新型工业化、县域企业民营化等几个方面。
1.海西经济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
农业现代化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要求,它也是衡量海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这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以优势资源为主导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结构发生变化。2008年福建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9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同年,粤东四市农业生产总值也实现了稳步增长,农业生产总值为2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近年来,赣东南地区和浙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也逐年稳步提高。此外,海西地区在农业生产总值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以福建省为例,目前,该省已初步形成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等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畜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和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在农民收入方面,“十一五”规划时期,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0年,福建省农民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发展态势总体良好的状况下,海西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农业金融现代化发展滞后。当前,海西经济区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不足,农业融资渠道不通畅以及农业资本流失严重的现象。第二,农业产业化普及面窄,标准化发展落后。海西经济区内优质高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还只是初具规模,缺少产地贮藏、保鲜和加工环节。第三,农业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体现在农业信息化水平落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民间农业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迟缓等方面。
2.海西经济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是与传统工业化完全不同的现代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是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从工业竞争力角度测量,福建省总资产贡献率为11.8%、人均工业增加值为0.840216万元/人・年、出口依存度系数为0.40931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439元/人・年,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在全国处于第八位,海西经济区的整个工业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游水平。 从科技含量角度测量,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0.33%,人均专利申请受理量为0.2409项/万人,科研占GDP比重为0.54%,科技含量指数在全国排名为第十一位。从环境保护角度来测量, 海西经济区的环境资源综合指标排名在全国位列第二名。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海西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在优化结构、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平稳发展。该经济区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重工业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传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该经济区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还有一些矛盾亟待解决。这些矛盾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化工业化与资源短缺的矛盾。2002年以后,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就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由于重化工业阶段的高增长产业,如汽车、造船和石化工业等大多数均为资源消耗性产业,能源消耗量系数高,对电、煤的需求大幅度上升。此外,海西经济区整体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数量很少。该经济区内的土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征地难、开发成本高等问题增加了重型企业的运行成本。这种资源的缺乏和对资源的高消耗度都制约了重化工业化的过程。二是信息化与现有技术结构及工业结构的矛盾。三是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的矛盾。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是加快海西经济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但是庞大的就业人口和低素质的劳动力却对技术进步构成了双重约束。
3.海西经济区县域企业民营化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以地摊、作坊形式产生后,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以福建为例,1978年,福建省生产总值66.3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1.01亿元,占46.7%;非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5.36亿元,占53.3%,民营经济力微言轻。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意识被唤醒,市场力量迅速崛起。1992年以来,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撑起了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但同时,该经济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民营经济的某些政策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虽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有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市场主体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的事例。二是民营经济的组织规模、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仍比较低。三是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四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仍需普及和加强。譬如,假冒欺骗行为,缺乏现代契约合同意识而最终导致资金等各种纠纷和案件,雇用童工、克扣工资、虐待雇员现象,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结语
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基础要素,其发展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是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还有些问题存在,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前言
环境会计会综合考虑决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其巨大的优势,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等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环境会计因在我国还仅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控制环境会计呈上升发展趋势至关重要。为了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社会各部门也都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和实现环境会计的巨大优势。
一、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等方面的支持。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环境会计的强大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会计的内容。环境会计虽然有着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围绕着环境问题展开的,但是具体的概况因不同人的理解和不同的对象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环境会计的对象都有着显著的特征,特别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和会计实务二者的结合。环境会计是促使企业在注重积极利益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能够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实行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会计优于传统会计模式的地方主要在于,传统会计会忽略掉环境资源等重要的因素,而环境会计会综合环境资源进行会计核算,使得所做决定的效益能够组合最优化。以社会利益作为行动决策的主要出发点,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披露的过程,使得社会经济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环境会计的发展。随着绿色、可持续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环境会计作为应对环境问题的创新的经济手段产生,有着其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环境会计便是国家在经济手段方面创新的一种产物,对解决环境问题有巨大的优势。在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是摸索的状态,发展的较为缓慢。关于环境会计的一些作用发挥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变革,会计行业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的核对和实践推行中,对于环境会计这一新兴产业的推动工作做得较少。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实践环节的水平都比不上国外的要求,无法适应经济和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3.社会问题的需求。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等发展问题的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释放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为了进一步挖掘经济发展的动力,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环境等问题,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推动其的研究和发展。随着世界竞争的日益激烈,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平衡也成为了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对环境会计的进一步探索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增加,不断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会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环境会计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反映企业的环境成本,揭示企业环境现状,所以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提倡。
二、环境会计发展的问题
环境问题因为实践操作中的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一系列问题。笔者经过对环境会计的内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研究,得出环境会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环境会计自身的缺陷。环境会计在分析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要考虑诸多因素,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在计量上存在极大的模糊性,对计量对象的属性、边界和性态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环境会计的数据结果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这就要求在应用是要注意遵循最小差错原则,要尽可能地做到相对准确。在对既定经济系统因环境影响导致的财务信息等进行记录、分析和相关报告时,要注意各种效益的统一,保持客观的立场。环境会计承担着揭示企业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的重任,其评价会影响环境的作用,也会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应该更加谨慎和准确。在进行评价时,要考虑社会各方的需求相态提供相关的信息,保持自身的绝对公平性。对于复杂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要尽可能的详细,将涉及环境事项的经纪业务加以记录,列入会计报表进行正式的辨认和确定。在企业的环境活动中,凡是能计量或是表述的信息都属于企业环境会计确认的范围,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相应的归集,保证要素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但是要注意,在环境会计考核阶段,还会涉及到一些非货币指标。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会计计量的需要,就需要寻找新的计量方法来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所以要注意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更新环境会计数据信息的提供渠道。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为了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应该对不相关的数据进行排除,增加有用的信息。环境会计毕竟要考虑经济效益,所以确认数据信息要有一定的可靠性。确认会计要素时必须有真实可信的依据,其发生与否和金额多少都要经得起验证,企业环境会计必须如实、完整地反映环境活动以及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事项。
2.社会发展支持不足。社会公众环保意识虽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总体来看,仍然相当淡薄。并且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要求不高,对企业是否需要采用环境会计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只是将环境会计作为适应时展要求的手段,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并不是熟知和珍惜。政府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力度不够。普遍大众对于环境会计的认知相当不足,其意见参考便失去了部分价值,也使得环境会计失去了部分数据来源。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缺少体系化制度化的标准。虽然环境会计在理论和实际业务方面的能力不足,有着发展时间较为短的原因,但是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受到企业利益的影响,政治决策方面的顾忌,而独立性不高;企业的环境信息也没能清晰地凸显,相关有能力的人才较缺乏,也使得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难度加大。
三、环境会计发展的趋势
环境会计在发展中,为了解决相关出现的问题,已经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继续改进的地方。
1.已有的进步。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嗉哟螅?使得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介绍了国外有用的例子,还能对环境会计建立的必要性等内容进行一定的普及。对于理论研究部分有了显著提高,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还单独作为研究的社会问题,与环境审计等逐渐固化环境会计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发展中,开始注重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其他交叉学科的优势,深化环境会计各方面的认识。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逐渐成型,对于环境会计的目标、核算的对象、确认的要求等问题的认识,在本质上有了很大的近似性。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广泛。发展初期,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对于整个发展有着明显的制约。当下各种政策的支持,使得研究的人员不仅仅是理论届的学者,还有许多工程技术专家、政府官员等。
2.今后的发展。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体系还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当下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可以钻的空子。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会计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并不加以重视。现有的法律对于环境会计的存在有着明确的制约,但是对于研究成果的实践力度,以及实践过程中惩处等规定的较为不完善,很多行为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且在人才培育这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虽然研究的人员数量和专业都有所增加,但是综合性的人才还是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应该针对性地大力培育需要的人才。研究成果还缺乏实践指导性,所以在今后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上,增加市场价值、应用原则等实践效果较强的内容,加强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习。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缺乏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作为支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加强信息披露方面的完善,促进信息披露工作的完善。将环境会计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获得实质的反映。
【关键词】曲靖市;太极拳;发展现状;对策
0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叶,由于人口生育的下降和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普遍延长,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富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健身!养生术成了许多人强身健体的首选,而太极拳集养生和健身为一体,符合时尚健身潮流,而且其锻炼方法十分丰富,适合不同体质和年龄特点的锻炼者选练,自然会引起一个较大群体浓厚的兴趣,从锻炼种类上看,日常流行的体育锻炼分休闲体育、修身体育和有氧锻炼三种,太极拳集三种体育锻炼于一身,打起来既能起到锻炼作用,还是一种享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此,在群众中推广,普及太极拳将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太极拳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太极拳教材、太极拳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武术传人、专家学者、民间拳师、社会大众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太极拳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看法。
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1.2.4 逻辑分析法
对太极拳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进行逻辑推理,及对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为太极拳的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逻辑基础,从而获得本文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曲靖市太极拳发展现状
2.1.1 曲靖市太极拳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我们得知曲靖市太极拳参与者老年排第一,因为根据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要求,首先太极拳运动负荷小,易掌握等特点。其次它可以调节人们心血管系统,再次就是根据它的运动要求,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及要求负荷与老年人需求与选择,其次就是学生,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与太极拳比赛都有太极拳的身影,所以学生占了一定比例的参与人群。
2.1.2 曲靖市太极拳参与锻炼的地方、时间与方式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和武术主管部门都把如何发展传统武术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广场上、学校等地方到处可以见参与太极拳运动的爱好者。根据调查得知,曲靖市广场上参与者多为晨练和晚练,大多数是老年人参与。而在8点到下午5点这一时间内多为学生,因为他们在上课时间体育课程中武术课,而且大多数武术教学中都有太极拳教学内容,所以这一时间断多为学生参与太极拳。而他们参与形式多为集群性,经常由一个武术师傅或者武术教师带领参与者进行锻炼。所以曲靖市太极拳参与者参与地点多为广场、学校,切集群性锻炼为主。
2.1.3 曲靖市太极拳参与者练习内容
太极拳诞生于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和发展过程,由于各种原因,通过分化,整合,创新产生了不同门派,不同的门派太极拳在基本技法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但在演练风格上又各自存在着差异。目前,国内流传的太极拳有多种,最普遍于大众的就是四十二式太极拳与二十四式太极拳两种。四十二式太极拳,内容过于繁多,动作相对复杂,不便于初学者学习与记忆,所以四十二式太极拳,曲靖市多为老年人参与锻炼不受学生的喜欢。四十二式太极拳相对四十二式太极拳,内容简单,动作易学、便于初学者学习,四十二式太极拳参与者多为学生,由于它的简单化老年人参与居少。
2.2 当前太极拳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四十二式太极拳,内容过于繁多,动作相对复杂,不便于初学者学习与记忆,所以四十二式太极拳,曲靖市多为老年人参与锻炼不受学生的喜欢。四十二式太极拳相对四十二式太极拳,内容简单,动作易学、便于初学者学习,四十二式太极拳参与者多为学生,由于它的简单化老年人参与居少。其次,由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参与者只局限于老年人选择,学生只是在学习中参与,并没有长时间参与太极拳锻炼当中,而年轻人又觉得太极拳锻炼负荷较小,所以年轻人参与者较少。
2.3 促进太极拳发展的对策
首先,增加比赛次数,人往往对于比赛的渴望与参与积极性比较强,曲靖市应多把太极拳纳入运动会或者组织专门的太极拳比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进来,扩大参与人口;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太极拳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提高太极拳技术水平;成立曲靖市太极拳协会;扩大太极拳的宣传,让群众知道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知道太极拳运动的魅力所在。
3 结论与建议
3.1 曲靖市太极拳参与者老年排第一,其次就是学生,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与太极拳比赛都有太极拳的身影,所以学生占了一定比例的参与人群。
3.2 曲靖市太极拳参与者参与地点多为广场、学校,切集群性锻炼为主。
3.3 四十二式太极拳,内容过于繁多,动作相对复杂,不便于初学者学习与记忆,所以四十二式太极拳,曲靖市多为老年人参与锻炼不受学生的喜欢。四十二式太极拳相对四十二式太极拳,内容简单,动作易学、便于初学者学习,四十二式太极拳参与者多为学生,由于它的简单化老年人参与居少。
【参考文献】
[1]邱王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2005,12(3):70-72.
[2]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产业化;信息化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 张雪威 徐晴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孙雪妮,姜佑静,孙宝珠.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6(12):83.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发展中还有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警务工作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警界学者对于警务指挥与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警务指挥与战术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一、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分析
1、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成果分析
我国关于警务指挥与战术的研究始于1989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警界学者对于警务指挥与战术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具体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警务实战机制的研究。警界学者对于警务实战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警务实战战术以及行动指挥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主要内容有指挥员的应变处理能力、重大案件的协调作战能力、应对舆情能力等等。学者余陆维认为:警察实战活动不仅有着复杂性,同时其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指挥员树立危机意识,要临危不乱,灵活处理实战任务,强调了社会发展对于警务实战机制的高要求;学者刘开吉则论述了警务实战指挥活动的步骤和程序,强调在实战中对指挥程序的落实。
第二,是对公安特警应急处理突发实战的能力。其中有许多来自一线的公安特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吕萌提出了公安特警对于公安队伍的重要性,指出了提升公安特警处理突发实战能力的重要性;马敏跃则认为我国应当加强对反恐特警的培养,在实战中不仅要突出个人能力,同时要强调团队合作,要有着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素质。
第三,是对警察执法安全的研究。警务工作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通常要面对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警察的执法安全备受关注,学者陈博认为,应当积极强化民警的安全教育,提升民警安全意识;学者刘京燕从警官学校教师的角度出发,认为在警察学校教学中应当积极聘请在一线实战的人才,以此来提升警务安全教学效果。
第四,是对警务指挥与战术课程建设的研究。我国警务战术专业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警界学者对于学科建设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学者石斌认为应当积极搭建学科建设平台,提升警校学生的实战能力;学者孙艳认为,应当以专业人才目标设计为基础,合理的建设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科学的培养人才。
2、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不足分析
上文中简要分析了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的成果,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首先是警务指挥与战术的理论理论不足,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少出现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我国刑警学院的李和教授就指出警务指挥与战术的研究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研究方向不统一,理论研究的不足势必会制约警务指挥与战术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是缺少特色化的专业研究,我国警察种类繁多,不同警种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当前我国警务指挥与战术的研究缺乏特色化和专业化,研究过于泛泛;第三是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我国警务工作日益复杂,警务指挥与战术的地位日渐提升,当前许多的研究大多比较片面,不够深入,实质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实战理论研究的有效性不足。
二、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的发展趋势探讨
上文中简要分析了我国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的发展现状,明确了研究成果与研究不足,以此为基础,对我国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警务指挥与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1、学科理论的提炼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研究的依据,任何学科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当前我国警务指挥与战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大多是经验的总结和个别案例的分析,有效的理论基础尚未形成,因此,日后的研究应当积极从个案的分析中提炼理论,从应用性的研究中挖掘理论,这将是我国警务指挥与战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2、多学科交叉渗透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警务工作越来越复杂,警务指挥与技术的地位日渐提升,执法程序、执法方法、执法力度等备受关注。这就需要在警务指挥与战术的研究中要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例如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教学学等,以此来拓展研究思路,打破研究的局限性,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促进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的融合创新,以此来促进警务指挥与技术的发展。
3、研究热点和主题呈现多元化
警务指挥与战术的研究与社会现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警务实战的衔接越来越密切,而社会的警务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未来警务指挥与技术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势必会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来适应不同警种的需求,来适应不同社会警务问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警务指挥与技术是公安机关警务人员处理警务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面对日益复杂的警务问题,警务指挥与技术应当实现创新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警务指挥与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其主要的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警务指挥与技术的研究实践提供参考,从而促进警务指挥与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博.警务指挥与战术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探析.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4(03):85-90.
关键词:徽州区 工业经济 问题 对策
黄山市徽州区位于安徽省的南部,近些年来,徽州区将工业发展作为发展的重点,在经济上取得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工业经济总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工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建议徽州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园区的建设、扩宽融资渠道、建设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以及发展循环经济。
一、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总量较快提升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8亿;实现工业增加值18.5亿元,比2010年增长19.8%;规模以上70家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比2010年增长53.1%;实现利税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0%;利润总额4.0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2011年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1.5%。
2.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较快,步入良性循环
徽州区有10户高新技术企业,有20个高新技术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重点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徽州区还有38户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5户企业通过ISO14000环保认证。徽州区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使得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
3.园区建设推进稳定,发展势头强劲
政府为了加强园区对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新增园区开发面积5.43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为31.1亿元。园区的建设,使徽州区的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提升,新增税收收入超百万元企业30户。目前,徽州区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即徽州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低碳经济园、总部经济园的发展格局。
4.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年提升
2009年,徽州区工业增加值10.89亿元,增长29.6%,拉动GDP增长16.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5.3%。2010年,徽州区工业经济的增加值14.2亿元,增长27.7%,拉动GDP增长16.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8.6%。2011年,工业经济的增加值为18.5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的贡率有了更显著的提升。
二、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少
2011年徽州区的工业总产值为78.8亿,仅占整个黄山市总量的15%,工业增加值为18.5亿,整个黄山市工业增加值为134.1亿,徽州区的工业增加值仅占整个黄山市总值的13.8%。
2.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徽州区仅有70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他的企业生产规模很小,有些企业更是拥有几个员工的作坊式生产。从企业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数在百人以下。
3.工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徽州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等轻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尤其是化工产业在徽州区工业经济上占据半壁江山。徽州区从工业企业的分布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较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工业企业的分布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徽州区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较多,如精制茶的产量为3693吨,服装的产量为388万件,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仅有部分化学制品以及一些通用设备的制造,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企业徽州区还没有。初级加工的产品较多,如大米产量9523吨,初级形态塑料155434吨,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如改装汽车仅166辆。
4.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
目前,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融资问题的制约。徽州区大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而且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的商业银行。但是中小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必须要有抵押资产,而评估机构对这些抵押资产的评估值通常较低,使得企业在原有资金短缺的基础上,取得的贷款数额还偏少。而且,贷款期满后再贷款,还要重新评估抵押资产,手续复杂,融资成本较高。融资困难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及时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虽然徽州区教育体制较为完善,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到本身经济的制约,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在本区人才外流的情况下还很难引进人才,即使引进人才,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发展空间狭小等原因,也很难留住人才。人才的数量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徽州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增加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势企业是徽州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徽州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植力度,通过对优势企业进行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方式,扩大优势产业的规模、提高优势产业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植以恒远锦峰、恒泰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企业,以皖南机床、奔马、安华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企业,以通源服装杭丝时装、思图服饰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企业,以谢裕大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之间通过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度,将企业做大做强。
2.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农副产品的资源,大力开发农产品项目,实现农产品精细加工的发展。利用徽州区较为广阔的土地和较多的经验丰富的农民,发展无公害果蔬、茶叶深加工等项目,将资源优势发展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将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另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努力实现生物医药及其他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家,产值70亿元以上,形成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加快工业结构调,提高徽州区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徽州区应该对本地区的优势的传统企业,如精制茶的企业、服装企业,加大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二是徽州区目前应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降低化工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以永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高技术产业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
4.加强园区的建设,吸引投资,引进项目,促进徽州区经济的发展
徽州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即徽州经济开发区,低碳经济园、循环经济园、总部经济园发展格局。徽州区应该根据产业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应该进一步扩大园区的面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产业的集聚,产生经济的集聚效应,吸引批量的投资和项目进入园区,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优化本地区内的经济布局,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政府要通过协调,加强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沟通。要充分发挥徽州区财政的作用,采取财政贴息以及担保的的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筹集更多的可用资金,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徽州区的信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手续,使本区的贷款能够很好的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要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上市,解决这些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扩宽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
6.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徽州区政府应该积极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奖励激励机制的建设,促使他们产生工作满意感以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要合理,除了按照工作性质和工种确立的固定工资外,还要有与人们业绩相关的奖励;升迁机会要公平,引导企业建立凭员工的技能得到升迁的的机制;对于做出贡献的员工,除了精神奖励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徽州区内,努力形成一支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国内外市场竞争适应力强的企业家队伍,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7.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徽州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徽州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政府应该理性对待外来项目,对环境污染较大,资源浪费的项目,应该慎重考虑,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项目,应该拒绝入园进行生产建设。同时应该鼓励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绿色”发展。目前徽州区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日益明显,要坚持落实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发展生态型经济,缓解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徽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年5月.
[2]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2011年1-12月份全区经济运行简述[R].2012年1月.
[3]唐承丽.湖南工业落后的原因与发展对策研究[J].热带地理,1998,19(1):39-44.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业区;经济转型;宁陵县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78-03
对于农业区经济而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是其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质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1]。除了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又是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对于河南省宁陵县而言,虽然其是典型的中原内陆地区,但同时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文化旅游业成为宁陵县近年来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本次调研以宁陵县文化产业为例,目的是探讨传统农业地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及作用。
一、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转型,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推进的经济转型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市场化;(2)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即现代化;(3)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型,即国际化[2]。具体表现为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导要素的农业经济向以机械力和地矿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再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向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导要素的文创经济转型升级[3]。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中原内陆地区是典型的封闭农业区,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痕迹,所以,对其而言工业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4]。同时鉴于“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更大的外在压力,文化产业也将承担更重要的产业角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领域。
二、研究方法
以宁陵县作为案例地,以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宁陵县地处黄河下游豫东平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结合经济转型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研究方法为统计调查研究,具体资料搜集方法为文献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
访谈法采用无结构化的方式对县志办主任和葛天文化协会会员进行深入交流,访谈结果以SWOT分析法说明,分析现阶段宁陵县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及提出对策。
问卷调查用于当地居民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为根据SWOT分析提出建议的补充对策来源。选择县城天天鲜超市门口和石桥乡后周楼村两地作为调查地点,问卷现场发放,居民做完立刻收回。根据该县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两地分别发放15份和85份,共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宁陵文化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1)历史文化厚重,葛天文化特色突出。自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葛天氏之乐”中华乐舞文化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窃符救赵”信陵君的封地;曹操在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宁陵享有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了葛天公园,葛天剧院,葛天艺术节等一系列以葛天文化为底蕴的工程和项目。(2)生态环境优越。宁陵县自古经济建设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万公顷。其中以白蜡杆和酥梨最为驰名。白蜡条作为制作少林棍、岳家枪的原材料,拥有大片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酥梨之乡”,被誉为“花海果洋、天然氧吧”。宁陵县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以梨文化为主题,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梨果节,打造成了“万顷生态梨园旅游”文化品牌。今年梨花会上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和旅游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达18.61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预计年递增4亿元[5]。(3)交通便利。宁陵县是商丘市辖行政区,地处黄淮平原,境内交通便利。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325省道、327省道横纵交织,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干线公路为骨架内畅外联的交通公路网络。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交通基础,方便游客往返。尤其每至清明时节梨花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每天的观花人数多至数万人。
2.劣势(Weaknesses)分析。(1)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葛天遗址,万亩梨园等少量景点。目前只在商丘地区尚有知名度,文化旅游业在规模、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力较低。(2)高素质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陵县现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多家技工培训机构,但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人力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规划能力不足,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建立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市场机制。(3)产业结构化较弱。除了当前宁陵县大力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以外,在与其相关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关联文化产业发展较弱。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1)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2)政策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宁陵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投资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外部环境良好。近几年,按照全省对商丘“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商丘地区各县文化品牌建设如火如荼。民权“庄子故里”文化研究、永城汉文化研究、睢县“中原水城”文化研究、夏邑“孔子故里”文化研究、柘城朱襄文化研究,都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宁陵县以葛天文化研究为基础,易与相邻县域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商丘地区文化之乡的品牌。
4.威胁(Threats)分析。(1)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税费,对宁陵今后文化的项目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宁陵县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都难以满足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2)周边县域竞争激烈。正如上文所述,商丘各县都在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宁陵县作为起步较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地区,与相邻县域有着对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3)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大。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小,项目少,产业配套协作和关联度低。(4)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都市区相比,当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非常有限。根据调查宁陵县居民文化消费方式,除了上网外其他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表1 宁陵县文化产业SWOT分析小结
当前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从总体上看优势和机遇远大于挑战。自从2005年葛天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县政府大力投资文化旅游业,人均GDP从2004年的3 874元增长为2010年的11 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GDP年均增长15%,增幅高于全省各县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宁陵县由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只要能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就一定能打响葛天文化品牌,变农业强县为文化大县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陵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从宁陵县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当地民生综合来看,要加速文化旅游业发展,改变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现状,其“文化立县、旅游活县”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宣传推介、加快品牌创新三个环节上。
1.加强行政推动,加快产业聚集。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6%的人认为是发展生态旅游,仅有9%的人认为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由此可见,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较大,农业区的经济转型势不可当。另外由于其中一个调查地点在农村,被调查者有很多是春节返乡的打工人员,考虑到其长期不在家乡的现状,因此9%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的调查结果仍有待考究。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现状,宁陵县政府今年颁布了《宁陵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积极落实,充分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另外积极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文化园区、葛天文化广场、葛天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参照优惠政策,吸引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专业化市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2.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宣传推介。宁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围绕葛天文化打造相关的系列文化项目。于2005年成立了葛天文化研究会,但采访中得知,该协会仅由宁陵县文化界知名人士不足30人组成,从事着葛天氏及葛天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包括筹资修缮与维护葛天氏陵遗址墓冢、石器等。当地居民中基本了解葛天文化的人数仅为53%,非常了解的只有7%,只听说过不了解的为37%,甚至有11%表示没听说过葛天文化。足以证明葛天文化的发展研究只是县里少数知识分子参与,宣传力度不够。
宁陵县的文化产业现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网站等载体,宣传推介宁陵文化旅游业。据问卷调查,有49%的人参加过相关文化活动,但参加者大多为单位组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县文化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应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积淀,促进宁陵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宁陵品牌。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从多方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宁陵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要向第一产业延伸,包括农家乐、农副产品的销售,其次向第二产业延伸,结合宁陵县传统刘腾龙笔庄,开发一批具有宁陵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同时积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延伸,吸引更大范围游客,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境界应是景区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6],因此,对宁陵而言,这就是要利用葛天文化和梨文化的旅游品牌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起来,进一步留住客源和财源,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特点,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就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催生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升级。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不仅要带动一个产业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起相关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宁陵县在具体实施宣传推广中,通过“八个一”加快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建一批历史文化网、编一批历史文化丛书、摄制一批电视纪录片、公布一批历史文化景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本土的文化精英人才、规划一套翔实的旅游路线、制定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划。
四、结语
传统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是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进而向“三二一”转变,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河南省宁陵县仅是作为中原地区典型农业区的代表,从其例子可以看出,在现今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条件下,具有文化积淀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加速其经济转型升级一条很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转方式调结构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2).
[2] 洪银兴,郑江淮,孙宁华.经济转型和转型理论研究——洪银兴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4,(6).
[3]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 李燕燕.文化与经济转型: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