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

第1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村官”没能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没能正确处理立足基层和想进机关的关系;二是没能正确处理“作用”与“作为”的关系;三是没能正确处理“干小事”与“成大业”的关系。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要想获得成就感,必须要以新农村建设的大局需要为前提,以农村为舞台,以本职岗位为核心,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在“干好小事”中体验成就感。大学生“村官”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农村,希望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了解农村、认识农村和适应农村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从农村最基层的岗位干起,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中吸取营养,从小事中总结经验,从小事中体验成就感。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小事做好,干大事才有可能。如果“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无论怎样也出不了成绩,更谈不上成就感了。

第2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浙江公务员考试面试

宁波2014年3月25日下午面试题目

1。如果你进入一个新的单位,什么是你优先考虑的?有1-7个选项..我只记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内容及目标等等.

2。如果有一个同事上班时间打游戏,聊天,你作为行政效能的监督员,会如何和他说?

3。北洋战争时,一个英国的将军,看到北洋水师的船上挂着衣服等等,就说,这个队伍肯定是要吃败战的.请谈看法.

宁波2014年3月25日上午面试题目

1。如果你的领导刚上任,在以下几种领导方式,你觉得哪两种更为重要并明理由:

①令行禁止②强调远景目标并号召为之奋斗③建立情感纽带建立和谐关系④允许下属充分发表意见并达成共识⑤设立较高的绩效标准并身体力行⑥注重对未来的目标培养下属

2。假如你被录用为公务员上班第一天,单位举行欢迎会,你作为新人的代表做一下发言,要注意哪几点?

3。一天晚上,帕瓦罗蒂想.睡觉,传来了隔壁的小孩的哭声,并被连续几小时宏亮的哭声吵得睡不着。后来他发现,小孩子只所以能长时间大声哭是因为在哭到嗓门快破时能收回来,他想自己经常唱一个小时的歌就经常累得不行,是不是可以改进唱歌方法象小孩一样长时间的唱歌,最后他终于成为一个歌唱家。请结合这个故事谈谈你的看法。

宁波2014年3月26日上午面试题目

1。在一个团队中有很多角色,你喜欢哪种角色,请选择其中两种,并说明原因.具体角色有执行者,协调者,完善者,决策者等.

2。共青团委要在五四这个组织一个活动,访问帮助几个老人,你作为组织人在志愿者招慕大会上发言,你会说些什么.

3。是一个关于拳王阿里与弗雷泽比赛的故事,两人在最后都筋疲力尽,但阿里直到最后都保持了决不认输的气势,弗雷泽在最后关头无法坚持而认输,比赛一结束,阿里便也倒在了地上,弗雷泽这才知道阿里也同样没有力气了,他为自已放弃比赛而后悔.对这个故事请谈谈看法.

宁波2014年3月26日下午面试题目

1。下面几种个人能力性格或行为方式中,你最着重哪两个?

①思考能力②谨慎的人际关系③适应能力④挑战性另外几个记不清了

2。本单位邀请其他单位人员参加一个关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行政能力的会议,你作为会议主持人应当在会议开始时说些什么

3。大意:原文字数在250个左右。一个猎豹一直追一只羚羊,虽然旁边还有不少惊慌失措的羚羊,但只认定了一只、因为它知道,追的这只会精疲力尽,而其他羚羊力气还有很多,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

湖州/金华/余杭/杭州...

2014年4月1日上午面试题目

1。有人形容公务员考试是“报考要勇气,考上*才气,落榜别丧气,再考显豪气。”结合自己实际报考经历谈谈体会。

2。漫画。大致是:大金鱼缸代表大城市,小鱼缸表示小城是及乡镇,金鱼表示人才。大鱼缸鱼满为患,小鱼缸寥寥无几。谈你对这种现状的看法。

3。你要陪领导去兄弟单位座谈会,发言资料已汇总并经领导审批过了,只等下午三点去开会,但是下午一点的时候领导临时有事,失去了联络,你该如何处理?

4。历史上有闻名全国的“晋商”、“徽商”,现代又有“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谈谈你对这种“商帮”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看法。

绍兴/台州...

2014年4月1日上午面试题目

1。公务员“报考需勇气,考上要才气,落选别丧气,重来显豪气。”结合你自身报考经历谈谈看法。

2。漫画。大致是:大金鱼缸代表大城市,小鱼缸表示小城是及乡镇,金鱼表示人才。大鱼缸鱼满为患,小鱼缸寥寥无几。谈你对这种现状的看法。

3。德国对闯红灯采取非常严厉的惩罚,年检不过关.吊销驾照.什么降低银行性用额度.请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丽水/杭州/舟山/嘉兴...

2014年4月2日上午面试题目

1。漫画:一个人扛着一个像糖胡芦一样的架子,上面插着"暂住证""身份证"之类的牌子,在叫卖.针对这种假证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2。以"责任"为主题,用"春光明媚""夸夸其谈""突飞猛进"三个成语编个故事.

3。例子:北京农村选大学生当村官."村官"中鲜有大学生,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当"村官",比如...(讲了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问:

①谈谈你的看法②如果让你去做"村官"你会怎样做?

杭州

2014年4月2日下午面试题目

1。自己说三个形容词,报给考官,考官给你个主题。然后你围绕这个主题,用上这三个形容词,说一段话(考官给我的主题:我考公务员的经历)。

2。北大才子卖肉,高考状元串糖葫芦,新闻媒体为他们宣传后都找到合适的工作,请根据这个事情谈谈自已的看法。

第3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边缘”上位靠钻研

在调整到电教中心工作前,于庆华在组织部信息调研科――这个被大家称为组织部门加班最多、材料最重、压力最大的“三最”科室,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里,加班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单位会议室的长条桌一到晚上就成了她赶写材料累了后稍作休憩的“床”。由于长期坐在电脑前保持一个姿势,颈椎、腰椎吃不消,纷纷向她罢工,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站立,因为一站就要晕倒。在信息调研科的三年,她写过的总结汇报、调研报告、组工信息加起来有60万字之多。

听说她被调整到了“清闲科室”电教中心后,同事们纷纷恭喜她:“总算可以闲下来放松放松了。”虽然于庆华嘴上应着是啊、是啊,可她的心里却从没将干电教与享清闲画等号。想要改变“边缘”地位,只有拿出像样的成绩单。于是,大家又看到了那个每天忙到黑白颠倒的于庆华。对于她而言,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电教远教工作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电教远教作为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调研工作的她曾多次以扭转党建宣传阵地困境为课题,深入乡镇街道走访调研电教远教工作面临的难题;而陌生是因为以往仅仅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研究电教远教,如今却要以指导者、实践者、参与者的身份去谋划推动这项工作。挑战艰巨,但她乐观应对,借用她自己常说的一句玩笑话,就是没有什么工作是一个通宵完不成的,如果有,那就两个通宵。

网站维护出现问题,学!跟着网站技术人员从电脑留存的资料里、从各种网络搜索引擎中,查找办法,逐个破解。站c学用遇到问题,学!她逐一联系所有乡镇街道的组织干事,收集他们对开展远教学用工作的看法及意见。微信订阅遇到问题,学!她主动和兄弟县市的电教同仁联系,借鉴他们在推动微信订阅中的好做法。就这样,“5+2”“白加黑”地连轴转了一个月后,她亲手把自己这个“门外汉”拽进了“门里面”――省、市先锋网的信息上报从排名倒数一跃至全市第一;基层站点除因村部拆迁、网络故障之外,全部正常运行;微(易)信订阅使用从不足三千人增加到一万余人,覆盖了全区30%的党员。这就是于庆华用一个月时间交出的漂亮成绩单,也为自己所在的这个“边缘”赢得了更多的关注。

主动“找事”闲不住

“你就喜欢没事找事!”这是于庆华到电教中心工作后,同事们对她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是句玩笑,但其中也包含着对她最中肯、最客观的评价。履新刚“满月”,她就闲不住了,急着要把电教远教这把利剑打磨得更加锋利。

微信公众号就是“满月”后的第一个动作。前期筹备阶段,她一口气订阅了将近一百个能跟党建挂上钩的热门公众号。那段时间,一忙完手头上的工作,她就捧着手机浏览那些订阅号,分析每个公众号在板块设置、内容推送、图片编辑等方面的优缺点,并一遍遍地推演公众号的板块设计方案。为了更加精准地定位基层党员对党建信息的需求,她连续一周的时间持续关注三个热门党建公众号,对比不同信息的浏览量这个“大数据”,初步确定了推送的信息标准。为了制作更加符合广大中青年党员浏览习惯的“图片新闻”,零基础的她专门从网上订购了Photoshop的教材,边学习边操作。就这样,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宣州先锋”的公众号于2016年4月1日上线,并推送了第一条信息。于庆华为“宣州先锋”设计了“今日头条”“一线聚焦”“先锋时评”“微观农商”等四个栏目,由于实用性强,公众号运行三个月后,订阅户就突破了一万人。

这边微信公众号才刚刚步入正轨,那边于庆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下一项工作中。她要创办属于区本级的党建电视栏目,让党员群众在家就能了解到全区的党建动态。然而,正如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多方了解联系后,得到了一个最坏的消息,由于区本级没有电视台,无法开设党建电视栏目。当美好的愿景将要化为泡影时,市电教中心抛来橄榄枝,同意市区两级合办党建电视栏目。这对于心心念念想要办电视栏目的于庆华来说,可谓雪中送炭。于是,她成了市电教中心最尽职的编外人员,每天进出电视台,共同谋划电视栏目内容,定方案、选题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党建视窗》电视栏目于2016年5月10日正式开播,并首播了宣州区城市社区“1+N+X”区域化党建工作法。爱给自己“找事”的于庆华终于圆了“推动全区党建工作上手机、上电视、上互联网”的梦。

突破“套路”铸精品

在新媒体时代,党员群众对课件资源的要求水涨船高。为了把电教片制作成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让他们在观看中受教育、得实惠,于庆华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她主动探索,将全年五部制片任务中的三部定为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以迎合手机平台的特点进行传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她积极外联,将电教片制作过程中前期拍摄及后期制作这一薄弱环节采取外委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与本地摄制技术领先的影视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为创作出精品电教片上了“双保险”。

除此之外,从筛选拍摄对象到选题选材制作,从撰写脚本到画面构图,电教片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帧画面她都认真琢磨。为了拍摄一个理想的日出镜头,她带着拍摄团队,连续一周每天天不亮就跑到山顶上,选好机位,等待黎明的到来;为了制作一个满意的转场特效,她蹲守在影视公司的工作室里,和制作人员反复尝试,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为了选取一段最佳的背景音乐,她的手机里下载了上百首曲子,不厌其烦地试听、对比;为了剪辑一个合适的视频画面,她从几十个G的素材里一帧一帧地挑选,直到画面的音、像、效都完美融合。

在拍摄反映全区大学生村官队伍青春风采的微视频《田野・朝夕》时,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放飞梦想的精神面貌,她在脚本创作初期就面向全区大学生村官征集“村官故事汇”,并从中筛选了5件能够直观反映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不同方面的事件进行脚本创作。筛选演员的过程中,为了让剧中角色更加符合大学生村官原型,她先进行全面“海选”,又组织重点“培养”,指导演员根据脚本的角色定位进行现场演绎,以便让角色和演员在剧本的催化下产生最佳的化学反应。《田野・朝夕》这部融入了于庆华心血的片子制作播出后,引来党员群众的一片叫好声,纷纷称赞:“拍得真实,看了感动。”

第4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调查分析

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让大学生明白专业发展方向,提高社会人才利用率,让大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价值,我们针对性地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这个问卷调查,希望这次调查能给大学生一些参考,也能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最新的消息以便采取更好的措施。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运用了网络问卷填写,电话问答采访等多种调研方法,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保证了所得资料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我们得出更科学,更准确的结论。

本次调查,小组成员分别在宁波、温州、杭州、丽水、内蒙古五个地区通过网络问卷,电话等对各地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看法的了解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真实可靠的资料。

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实地调查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90%;网络调查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为96%。

本调查的特点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关注了不同地区大学生的视角,更好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本此调查分析采用网络软件问卷星及Excel软件统计。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程度

对于“对您所学的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程度”这个问题,只有10.42%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58.3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了解,还有近31.25%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不了解。总体而言,学生对于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还是比较清楚的。

(二)大学生对初期就业薪水的期望值

当涉及就业初期,他们对薪水的期望值这个问题时,我们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56.25%的大学生期望得到的薪水为4000~5000元,27.08%的同学选择了3000元以下,只有16.67%的同学选择2000元以下。从大部分学生对初期薪水期望过高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他们对职场的现状及相关行业的薪水分配并不了解。他们也许是道听途说,也可能过于自信,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该拿到那样高的薪酬,这样的状态不利于他们对薪酬的正确感知和判断,也会降低他们初入职场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对职场的初步适应。

(三)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

对于“您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这一问题,只有31.25%的大学生保持乐观的态度,剩下的68.75%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觉得焦虑的为数最多,还有就是觉得悲观或者不清楚。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大学生们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必定会影响他们前进的动力,从中也反映出一个现象,当今社会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国家和政府应该改善当求薪水在2000~3000,有的甚至希望是5000以上,很少有人选择2000以下。从中可以看出,如今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准确,对自己的定位不恰当。他们的目标太高,对自己太过自信。这是需要一定的改观的。

对这几个问题的调查所展现的状况来看,大学生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认为就业难,前途渺茫。当然,也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的保障还不够完善,就业环境也不容乐观。这让我们有些担心,不过此次调查也有让我们觉得庆幸的地方。

(四)大学生对去乡镇工作的看法

在问及当遇到“如求职有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的感受”这个问题时,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6.25%,即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乐于接受。这说明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发生了变化。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和网上调查分析,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完善就业机制,开拓就业信息。一套完善的就业体制以及良好的信息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有很大的帮助。完善的就业体制可以很好的发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怎么样的渠道获取人才,这可以很好的反映出社会的就业现状可以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针对性的知识。

2.完善乡镇的就业基础措施。随着最近的“村官热”的出现,大批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去当村官,这种现象对于解决就业难有很大的帮助。第一点,大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农村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第二点,大学生回到农村可以学到老一辈的刻苦、勤奋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设。

(二)高校方面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如今很多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只是为了盖章,为了能得到相应的学分。这要求高校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一个从入学到毕业的完整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大一新生着重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使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塑造和完善自我。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则需要进行求职指导,讲授求职方法、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知识。

2.鼓励加引导,起到桥梁作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1.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大学生要认真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同时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明白自己能做哪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大学生要加强学习,提供专业技能、就业技能等,自身技能的提高对解决就业起到质的作用,在提高技能的时候也要注意积累经验,多向他人学习。

参考文献

[1]俞晓勤.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时代金融,2010年8月.

[2]孙焱.工商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

[3]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

[4]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

第5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辅导员;就业;作用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伴随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代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成为当今社会谈论的焦点。就业问题是学生和学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实施者的辅导员要把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行为中去。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从而正确择业与就业。本文通过实践工作,认为在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可以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一、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转变是促进就业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的大学生都希望到好的城市好的单位工作。这些想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取向。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学生、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可以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认清当前高等教育形势,合理自我定位:

通过日常教育等方式,让当代大学生清楚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形势。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到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再是之前的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上大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再把自己当成是天之骄子。当代大学生能否成才,取决于大学时期和就业后的努力与拼搏。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当代大学生合理自我定位,正确估价自己和了解社会需求动态,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放弃到一线岗位和基层工作的机会,更不要相互攀比。树立符合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值,不要将眼光总是放在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上。辅导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心理和追求动向,正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和正确的就业意识。根据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去选择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地方。让他们理解行业没有好坏,职业不分高低,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行业,只要是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职业就值得去选择,关键看这个行业是不是你喜欢的行业,这个职业是不是你适合的职业。

(2)加强就业工作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意识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良好的价值观会使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期望值更加接近社会现实。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下,有相当多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上了大学就会有好的就业单位好的生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引导学生家长认清我国教育发展新形式,不要受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有铁饭碗,一旦学生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陷入盲目的失落。此外,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最近几年,大学生买猪肉、大学生当村官等报道屡见不鲜,这就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真是因为这种原因,大学买猪肉、大学生当村官才成了稀罕事,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宣传,营造一个就业宽松的舆论环境,引导合理的社会期望值,更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

二、指导当代大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指导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就是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主客观条件、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进行综合分析而制订出的有效的实施方案。成功的职业规划设计对于当代大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正确地认识自己: 首先让当代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立职业发展方向,明确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势与困难。引导当代大学生根据大学生活的总体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订出毕业后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使长远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其次,辅导员要指导学生认真剖析自己,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我,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的职业。

(2)充分地了解社会: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需要通过沟通,了解他人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握就业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做一个对自己未来真正负责的当代大学生。因此,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清醒地充分地认识了解社会,了解当下不同行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步锁定人生职业目标,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志趣的最佳结合点上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3)提高实践能力:首先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各种社团组织,积极地担任一定的社团工作,增加工作经验,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其次,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类公益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机会,增加实践经验。在实践中要勇于直面挫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经得住社会的残酷考验,从而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意识。因此,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出色的完成各种工作和任务,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是不为酬劳而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当前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敬业精神的缺失却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瓶颈之一。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敬业精神的培养也是辅导员的工作之一。

首先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敬业精神与人生观、价值观是密不可分。我们试想一个信奉享乐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在工作中怎能做到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因此,当代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需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开始。其次,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树立为国家、为人民乐于奉献的远大理想,从而为培养其敬业精神奠定基础。再次,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更加严格,养成严谨敬业的作风。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从小事、从细节做起,培养严谨敬业的作风。

四、指导当代大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就业前需做好的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就业压力使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辅导员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稳定学生情绪,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是很有必要的。

辅导员作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联系最广泛,关系最密切,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而,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应有全程化的理念。即从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重点的就业心理指。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而有保障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非常容易萌发美好不切实际的理想,会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因此指导当代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转变角色,由天之骄子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清醒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同时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新世纪对人才的知识综合性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充分体现个人特色,既能满足专业要求,又有良好人文修养,既能发挥群体优势,又能展现个人专长。因此,就业指导任重道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工作的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的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2] 邵青艳、陈玲.论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 陈昭辉.浅谈开展技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必要性[J].中国外资,2008,03.

[4] 陈红.高校班主任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J].高教高职研究,2008.10(中旬刊).

第6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 现状 问题 转变

当今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形势,据教育部门统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80万增至2013年的近700万。在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结构化矛盾突出、国际国内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面对岗位数量减少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在对待就业的观念上需要进一步转变,在对待就业问题上应当分析形势,符合实际,找准定位,对自身和岗位进行客观评估,进而实现理性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及问题

传统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就业态度、地域选择、企业性质及岗位层次等方面都产生了思维束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传统就业观阻碍了大学生适应新形势的步伐,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传统就业观的影响以及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之间的摩擦与碰撞,凸显出了当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选择盲目跟风

从就业地域选择上来说,盲目关注城市发达程度,却未深度考虑在何地就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从企业性质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大多都希望能够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能够长久稳定,对民营企业等中小型企业抱观望态度,但企业人才需求量却与学生的热情度产生矛盾,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数量在减少。盲目跟风而忽略了企业行业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二)岗位选择观念化

如今大学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面对挑战的心态、迎接挑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选择工作岗位时,希望从事管理、工程师等岗位,而销售、技术工人等岗位应聘毕业生少,对岗位的认识也有偏颇,对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并没有充分了解,更加在意社会评判度,而一味忽略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在岗位选择时,多数毕业生希望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对职业与专业的认知不全面,忽视自身情况特点,局限于专业对口,错失合适就业机会。

(三)对初次就业的看法不成熟

很多毕业生没有在初次就业前深思熟虑,没有做好就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分析不到位,自己适合什么行业,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进入哪一类型的企业有利于今后的发展,这些都没有考虑清楚的前提下就盲目找工作,不利于今后职业道路的发展。

(四)对社会需求的认识不够清晰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岗位、待遇、职业发展等用人单位能提供的条件,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反过来分析用人单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人才,导致双向选择的供需矛盾。

二、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转变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应当从各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转变,帮助学生树立适应当前环境、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观,使学生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深度指导,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及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在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针对自身特点及兴趣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适时调整,做到有准备、有目标的就业,做到心里有数,快速适应新环境。

(二)引导学生放低姿态,准确定位

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在择业求职时,应引导学生放低姿态,从基层岗位做起,提升自身价值,在锻炼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职业发展,不要对初期的岗位、待遇等问题要求过高,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自己的培养价值,这样会使眼界开阔,就业机会也随之能多,进而能够找到更合适作为职业发展起点的岗位,最终实现双赢。

(三)引导学生紧跟国家政策,投身基层建设

积极推动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大力加强基层岗位就业政策宣传扶持力度。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进行积极推广,确保扶持政策更加强有力的执行,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

(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树立自信,避免过度依赖

第7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摘 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在较好地把握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院校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合理修订了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出课程群的合理构建及其建设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关键词】培养方案 需求状况 社会学专业 课程群 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14-02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与《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落实《湖北民族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的总体部署,根据教务处和法学院的工作安排,全面推进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从2011年7月下旬开始对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为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基本依据,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一 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1.发展现状

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拓展的现实条件和需要,2004年9月,湖北民族学院迎来了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新生。如今经过9年的积累与发展,社会学专业的设置符合时展的总体趋势,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已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条件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办学实力较强、教学管理规范、专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在积极探索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以谋求社会学专业的较快发展。

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一,就业状况。从整体上说,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状况比较好,其主要就业渠道有公务员、考研、村官、支教、企业等,平均就业率都在85%以上。如2012届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6人,有30人找到工作,就业率达82%。

第二,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感到不太乐观,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当问到“你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有46.60%的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有44.60%的大学生要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还有30.40%的大学生希望“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35.80%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3.人才需求分析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学发展的永久生命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据有关资料预测,社会学专业人才在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深受欢迎的人才,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社会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社会学专业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为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社会学在中国是个新兴专业、紧缺专业,就学科性质而言,其专业性似乎不

是特别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渠道,因而,其社会的认知度也还有待提高。但是,调研表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学学科的综合性等特征,知识涉及面比较广,就业的路子还是比较宽的。据统计,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公务员、编辑、教师、企业主管、秘书、销售人员、市场调研、政策评估与咨询、人力资源助理、市场信息员、村官等。

第二,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秉承现代教育理念,以“德育为先、能力导向、提升素质”为原则,社会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本科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和社会统计学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掌握社会学基础理论与调查研究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认识、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党政机关、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胜任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社会管理与规划、社会工作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调研与借鉴情况

1.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专业调研采取网上收集材料及走访相关院校社会学专业的主要就业单位等方式。从收集到的高校培养方案及调研资料分析来看,似乎也没有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或许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上有所不同,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不同,在专业知识面上有差别;也可能在学习氛围等方面有所差异,在学校提供的信息方面有差别,在学校整体环境的熏陶等方面有所不同。具体走访的学校有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电话咨询了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评论意见,网上收集了10余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同时,利用教师读博和开会交流的机会,收集到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的意见。调研学校时,有意识地考虑学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即东中西部高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社会学专业。

2.其他学校的培养方案分析

国外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异,不便比较,但是方案中体现的思路还是有一些启发意义,一些相关的论文分析对做好修订工作也大有帮助。下面主要以国内高校社会学专业为例来加以分析讨论。

第一,专业的学分数不完全一致(单位:分)。学分数较多的约180,如华中农业大学的173;学分中等的约155,如华东师范大学的160、中山大学的155,150的有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有的学校甚至都不到150,如武汉大学社会学的学分只有140。多数高校的学分在150左右。

第二,课程设置的组合方式形式多样,但实质基本相近。即使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可以划分为公共(含通识)基础课、专业课(含选修课)、特色课及实践环节。

三 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民族地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升内涵”的原则,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应用、分类培养”的基本思路,着力制订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培养目标及依据

第一,培养目标。社会学本科专业要“立足湖北,着眼民族地区,辐射全国”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具备较扎实的社会学理论知识与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等技能,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社会保障、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又可在企业或媒体行业从事市场调查与分析、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工作;又可通过攻读社会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到教育部门从事科研、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基本依据。(1)社会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根据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学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其实现路径表现为设置“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个性模块课”。(2)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以国家对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基础,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3)大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通过培育,使社会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身体素质等,促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课程结构

第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设置以课程群为逻辑主线,按课程模块的方式进行构建,其基本思路是: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与个性课程模块四大类来设计。

第二,课程的基本结构。(1)通识必修课以学校的基本安排为准,其课程模块主要由道德修养课程、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与体育课程等构成。(2)学科基础课以专业能力训练为基础,主要由社会学概论、逻辑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构成。(3)专业核心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主要由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实践与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构成。(4)个性模块课程主要由方向课与能力提高课程构成。

第8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视角 “90后”大学生 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是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诸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就业行为的选择起导向作用,推动着对就业行为的选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就业活动中深层次的综合反映。“90后”大学生正在成为大学生中的主体,也正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相关理论概述

就业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问题思维活动的结果,体现在他们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就业及就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所做出的深刻而丰富的论述中,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就业理论对构建“90后”大学生就业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就业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指的是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效益关系”。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一种能够创造的价值。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遵循人的本质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之间的有机统一。

“90后”大学生就业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其根源在于没有将个人放到社会整体中思考就业问题,把就业问题完全当做个人的职业选择,而没有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从而将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因此,“以人为本”的就业观要求在就业过程中人们自觉实现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2.加强实践就业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择业应该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是个理性的过程,而不是求得一个满足虚荣心的最足以炫耀的职业。

“90后”大学生就业中的价值具有选择非理性、功利性倾向,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进行职业选择。关于实践的理论对于我们纠正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性、功利性倾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注重劳动就业观。

马克思最早从哲学、经济学的意义上使用劳动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来研究人类劳动,初步提出劳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的结论;从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研究人类劳动,提出劳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阐述了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即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劳动的具体形式。因此,可以利用关于劳动的观点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用的观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二、目前“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张扬个性,追求功利。

“90后”大学生,有极度张扬的个性,他们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能。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极为自我,甚至有些自私的生活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利益观念的深入人心,加之受西方“拜金主义”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主导思想的功利意识不断加强,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表现为“到外企去,到上市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很多集中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及大城市,并且以能否给予更好的经济待遇作为就业的考虑因素。他们认为只有到经济发达地区,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前途,才能使自己得到优厚的物质待遇。“9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就业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功利性。

2.向往稳定,价值选择非理性。

“90后”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能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因此在择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人才相对过剩的一面。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状况下,将就业地点锁定在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仍然居高不下。“90后”大学生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的理性思考。

3.突出个体,社会价值观淡化。

对于就业选择,“90后”大学生考虑的主要是这份工作或这个职业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是否有利,自己对工作是否有满足感,而对于父母的意见或建议则往往放在次要位置。自己选择的工作或职业对于家庭有什么意义、父母是否有满足感,他们考虑得较少。对于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或职业,如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和公益性质的职业,他们也是很少主动选择的,除非是没有别的更好选择,他们只好被动选择。至于自己选择的工作或职业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他们更是很少考虑了。但是如果过分突出个人因素,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而忽视社会需要,就会导致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使他们在择业中偏离正确的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用就业理论引导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建构

1.坚持以就业价值理论为指导,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端正大学生就业观。

“以人为本”要求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对立的,互相冲突的”。

大学生在考虑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的同时,岗位的社会价值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实现,个人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不仅要激起大学生思考个人的职业兴趣,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感。

2.坚持以就业理论为指导,结合实践对90后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就业培训。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引导“90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学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而且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克服个性上的弱点,消除社会对他们的就业歧视。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90后”大学生的就业率:

(1)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通过专业老师讲解就业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让90后大学生学会怎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职业,如何展示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何克服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心理障碍;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让他们切身感受就业选择的过程。

(2)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才干,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融入群体,克服他们怕交际、怕受挫的缺点,因此要引导“90后”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自身内涵,展示自身特长。

(3)实习实践基地: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都需要学生有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新员工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到实习实践基地去锻炼和学习,既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又可以弥补性格和心理上的不足。

3.坚持以就业理论为指导,引导“90后”大学生正视劳动重要性,勇于创业。

(1)正视劳动,寻找兴趣: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使命不是要求得到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而是一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因此,对“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应该在承认功利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思考劳动本身的价值,把大学生的关注点从完全的功利追求和导向上转移到对职业本身的兴趣和对自我实现的需求上。

(2)勤于劳动,勇于创业:根据观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勤于劳动,勇于创业,“90后”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力量,或与社会力量合作,进行自主创业,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必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创业素质,学习创业知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我国高校及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积极提倡大学生创业,不能误导他们盲目创业、仓促创业,同时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创业中适应、驾驭和改造生存环境,最终取得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5]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28-34.

第9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 大学生 就业。

当前,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尽管这只是众多社会问题的微小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村学生占了全国大学生的 15% ~ 17%,且他们属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广受社会关注。

一、城市化对农村大学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方面。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初衷是好的,不能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就去否定城市化的意义和有利影响。尽管目前农村大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这不能掩盖城市化带给他们的利益与好处。首先,在经济上城市化能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大学生也受益于父辈兄长的收入增长。当前,许多农村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也说明了在经济上的受益。其次,在观念上,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交通与信息不发达,农村与外界交往不多,意识上相对比较滞后。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乡交流的增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农村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农村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观念得到改变。再次,在教育机会上,城市化集中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农村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以往大大增多,而不必像以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样去竞争。显然,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并非是由高等教育对农村大学生的主动排斥而造成的。

消极影响方面。首先是农村基础教育力量弱化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不足。城乡之间的生活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差异、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农村交通不便与信息落后,使众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影响农村的基础教育成效,导致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无法公平竞争。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重视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近年来招聘了一些优秀师资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其次是教育成本的增加使农村大学生负担沉重。理想的城市化应当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功能,但当前相对农村收入而言,高等教育成本过大,许多农村大学生举债读书,更有学生家庭因此返贫,从而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再次是不尽合理的城市化导致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更难。城市化导致人口过度集中,竞争过于激烈,相对于教育成本的高投入,农村大学生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他们往往在城市难以找到好工作,而回到农村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存在就业无门的尴尬。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表征。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社会资源成为大学生谋取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系”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大影响是个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关系”的作用甚至超出了个人能力本身。由此,大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追求就业也无可厚非。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社会影响力小。社会资源的缺乏,直接导致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

由于人才供过于求,招聘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被过度强化,导致了就业歧视的蔓延与不可遏止,整体的公平就业环境并不理想。农村大学生由于处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更容易成为就业歧视的对象。一些招聘单位出于福利方面考虑,担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愿意聘用农村大学生,从而使不少农村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丧失机会。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曾有一名农村女学生到一家民办学校求职,她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在用人单位最终决定人选时却落选了,原因是校长担心她生活压力大而影响工作,并且觉得农村孩子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还表现在他们的竞争力不强。现在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除了看专业成绩外,更看重综合能力。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处于一个较弱的水平。他们在社会活动经验、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文艺特长方面,往往不如城市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较弱。以前,用人单位会基于农村大学生能吃苦而优先录用,但目前他们的吃苦优势已不复存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农村大学生是需要加强心理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求学,农村大学生对校园里的一切都变得更加敏感,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不论是从家庭还是自身因素来考虑,农村大学生都把考上大学、在城市就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好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由于考虑到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考虑到农村乡亲的评价,他们往往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就业; 而在城市就业,论文格式又明显感受到城市对自己的排斥,从而导致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患得患失、心理脆弱。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例如大学生村官制度、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以此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根本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户籍制度来讲,由于户口的限制,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较多。当前,国家在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但是相当部分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编制考试,都对非本地生源学生进行了限制。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来看,由于这个制度的存在,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薄弱,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没打好潜力就有限,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农村大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本应受到眷顾与关怀,得到社会支持。现实生活中,也许他们中有人能得到社会慈善人士的捐助,但很难从好心人处得到一份工作。无处不在的就业歧视,缺乏公平的就业环境,限制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心理素质不良、工作能力不强、缺乏文艺才能、家庭负担较重,种种合理的不合理的借口都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他们的理由。考察当前的就业歧视状况,他们是就业歧视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在遭遇到各种歧视后往往求告无门,或者没有时间、资金、精力去维权,舆论监督媒体也因新闻价值不高而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处境更加艰难。

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构,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批量培养的弊端,即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与教育,导致农村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城市学生合理区分。由于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缺乏,在求职竞争中又无法与城市学生抗衡,从而处于竞争劣势。从高校的就业指导来看,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但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农村特点开展的工作还不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回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就业。

2010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919 元,而培养一名大学生至少需要 50000 元,独生子女家庭尚需要全家 5 年经济收入来支持,更不必提多子女家庭的教育负担了。我国东部农村与西部农村存在巨大差距,西部农村家庭收入远远低于平均值。与收入相比,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笔巨额资金,所以家长必定会追求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对子女抱以很高期望,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在城市里立足。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为子女就业提供适当帮助。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村大学生就业中的无所适从,既要顶着社会的压力,又要顶着父母的压力。

不可否认,有相当多的农村大学生素质非常突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骨干人员有相当部分是农村出身。但从整体而言,由于先天基础与后天学习环境不良,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有弱化现象,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工作技能,与城市学生相比确实出现一定差距。从择业观来看,农村大学生相对来讲比较落后、陈旧。他们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走出农门,即使不当国家干部,也要成为坐办公室的白领,普遍偏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想留在城市发展而不愿意回到熟悉的农村。城市大学生的择业观相对比较新,对自身的分析比较透彻,职业目标比较明晰,因此就业前景也较好。择业观的差别,成为农村大学生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救济途径

面对就业难,光去抱怨政策失效、社会不公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探究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是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国家与社会的救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个社会问题,在支付高额教育投入之后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已经在农村地区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农村大学生比例日趋降低。“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考验的教育理念,我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 56%,让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丧失对教育的信心,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与振兴。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国家有义务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统筹解决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不仅应该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而且应该针对其弱势地位给予适当照顾,引导他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促进顺利就业。从社会层面而言,新闻媒体要从舆论上营造对农村大学生有利的环境,加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同时,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进行舆论引导,使农村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有更清晰的认识,逐渐增强宽容度,为农村大学生就业提供轻松的舆论氛围。社会公众也应该转变对农村大学生的看法,关心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就业机会。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大学生,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是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所迫切需要的。

高校与家庭的救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与高校扩招有一定联系,饱受争议的高校扩招应当适可而止,将工作重点从量的扩大转到质的提升方面来。对于农村大学生,高校应当从各个方面给予特殊帮助。例如为他们提供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种比赛,培养特长爱好,锻炼社交能力; 改进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确定适当的就业目标,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加强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等等。相当部分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里生活得并不容易,但仍然愿意在城市里待着,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家庭的宽容是最大的救济,在子女选报专业时,家长应该将目光转向农村,选择适合在农村发展的专业。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工作,农村也迫切需要各种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农村的就业市场非常大。到 2020 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将达到 60%,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与其在城市挣扎不如在农村驰骋。在子女毕业就业时,家长应合理降低对子女的要求,改变功利、短视的思想行为。应形成新的观念,即高等教育对子女综合素质提高起重要作用,即使毕业后回乡创业,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潜力,会带来更大的更长期的回报。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济。就业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是社会问题,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个人。无论是政府、社会的救济还是高校、家庭的支持,其影响毕竟是缓慢的、有限的,只有个人的自我救济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救济之路。针对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应当加强自我反省,及时调适自己。

一是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争取在大学期间培养一项文体技能,缩小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二是主动锻炼吃苦耐劳品质。农村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好、抗挫折能力较强等特征,是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一些用人单位也欣赏农村大学生踏实认真的精神,愿意优先聘用农村毕业生。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赢得用人单位青睐。

三是主动了解农村人才需求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就业技能,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创业讲座,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国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业机会很多,学习一些创业知识很有必要,尽管创业艰辛但前景美好。四是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白热化的人才大战中,农村大学生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也不必将目光盯在有限的城市就业岗位,而应当将就业目标从城市拓展到广阔的城乡,走进农村,走出一条全新的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 高文: 《鼓励 农 村 大 学 生 回 乡 就 业》,《农 民 日 报》,2009 年 3 月 12 日。

2. 李海珍: 《关于西部农村大学 生 就 业 困 境 的 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年第 3 期。

3. 胡丽、王爱华: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职业教育研究》,2010 年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