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大学生村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研究

第1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关键词】村官,职业发展,问题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近二十年来,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为了解和挖掘其背后的问题和成因,本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深入彭州市、崇州市等地,对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男40、女56份),回收率94.12%,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职业现状。参与调查的村官中,超过90%的为本地人,基于方便照顾家人和节约生活开支的考虑;且当地政府也愿意接纳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更为了解的本地大学生。本科与大专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仍为主要力量,这与村官工作本身的性质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工有关。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内容繁杂,多为资料整理、文字起草等,而农业科技、文化教育、自主创业等工作所占比重极低,未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和能力,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初衷相违背。而薪酬满意度低是当前村官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平均收入仅为1500元左右,接近60%的人对现行工作标准不太满意。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与能力培养

1、专业技能与基层工作脱节。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相当广泛,其中理工类比例最高,管理类其次,而农学和医学明显偏少,这也解释了当地村官很少集约农村优势资源进行农业创业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专业对村官工作开展帮助很大,暴露出政策执行主体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缺乏正确的标准,无法与农村真实需求相对应。

2、大学生村官能力培训与开发不足。现行的村官培养方式多采用上级单方面意识的交任务、压担子,缺少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极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引发大学生村官的不满。一派了之、撒手不管的方式更是极其危险的,缺少配套的培养方式如结对帮带、岗位培训等,难以促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来实现成长。

(三)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过程

1、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不纯。择业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投入和满意度等的重要前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多数村官表示,刚毕业大学生经验缺乏, 很难寻找到满意的工作,被迫选择村官。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第三大动机,揭示了部分人择业动机不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基层工作不够了解,尚未摆正对村官工作的认识,导致了其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离职率高的问题。

2、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规划不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中,仅有13.5%的人对于未来有明确而详细的职业规划。由于国家规定了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所以大部分人都处于在这五条路中选一条的观望状态,缺乏具体周全的职业计划,而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期满再就业问题。

3、大学生村官出路选择。留任基层当两委对仅仅工作两三年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难度较大,且偏低的薪酬福利降低这一选择的吸引力。考公务员是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出路选择,但随着公务员队伍的越来越饱和,竞争相当激烈,政策优惠难以覆盖到大部分村官。由于在农村基层工作期间,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有限,且面临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冲击,进入企业求职的道路异常艰辛。自主创业虽然是众多大学生村官向往的出路之一,但存在严重的资金支持问题;且大学生村官也难以寻找和获得合适的项目,又面临当地村民信任的风险而难获支持。继续深造的实施难度更大,基层工作事情繁琐,综合时间、精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机会成本考虑,大多数人被迫放弃这一选择。

三、优化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对策思考

(一)政策本身合理合法化。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异地大学生村官能够参加村两委竞选;其次,避免政策或规定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此,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合理合法化,以给予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明确的身份定位。

(二)村官摆正观念认真规划。大学生村官应摆正心态,慎重选择。在就职前,应主动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做好吃苦准备,并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力;就职后,应明确职业规划,以良好的心态努力工作,保持学习精神,提升胜任素质,避免与社会的脱节;主动建立人脉关系,把握提升机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三)执行主体明确目标规范流程。充分结合农村实际需要和大学生专业优势来选择人才,规范大学生村官选聘流程。当地政府及直属上级不仅要改变认识,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价值,更要加强对村官的内部培训、外部交流学习,使大学生村官们能迅速适应工作并成长。政府应对福利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将村官福利落到实处。

(四)社会加强认同和支持。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政投入,并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银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资金,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优秀事迹的宣传以增强社会对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戴良铁,刘颖.职业生涯管理简析【J】.中国劳动,2001(8)

第2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不稳定性 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出现的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重点表现在农村传统观念落后及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制。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此外,面对我国目前城市人才资源过剩,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急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导向,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1.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不畅

大学生“村官”期满有五种出路可选择:可担任村干部;可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自主创业;可另行择业;可继续学习深造。大学生村官这五种出路是国家政策性安排,但众多原因使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依然面临困境和隐忧。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有户籍限制,没有法律保障,二是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面临利益博弈。大学生村官续聘农村面临困境:首先,编制数量和逢进必考制限制进入公务员队伍;其次,逢进必考制和一考定胜负的机制挫伤了部分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大学生村官没有资格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难:自主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而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文案工作。大学生村官主要能力错位和内心诉求导致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难;就业形势和生活压力削弱继续深造的信心。

2.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心理不适应、生活不适应和工作不适应。心理适应上的困难:大学生村官从象牙塔直接到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突然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在心理上存在很大落差。如果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一些眼高手低的村官会觉得基层工作太琐碎,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因此产生一些抵触情绪;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一方面语言沟通上有障碍,另一方面某些偏远地方生活条件艰苦;工作适应上的困难:专业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3.村官身份职责不明确

角色的认同对于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特克瑞认为,“为了能够以一种有序的,内部一致的方式行动,一个人必须定义环境,即谁是环境中的他人,谁是环境中的自我”。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对其角色认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我认同度低。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处于漂移之间,认同基础模糊不定,导致了行动取向呈现多样性。其次,村民认同度不高。“当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村级工作的助理员、村务管理的信息员、农村工作的调研员、科技知识的传播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等”都是政府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期望的形象描述。最后,乡镇干部认同度有限。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

三、对策研究

1.规划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

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了解村官的具体工作政策和内容。学校在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时,要进一步宣传村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能力需求,同时开设与村官对口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帮助他们做好工作定位与规划,更快适应角色转换,服务新农村建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为大学生村官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和后援力量,但是在解决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2.严格村官选拔程序

建立严格的村官选拔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统一组织考试、面试和考察。根据大学生村官工作特点,建立一套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的素质要求,有利于选拔更加适合这个岗位的人选,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考核时要侧重考察大学生服务农村的动机和热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设置,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因地制宜,按需分配。大学生村官上任前,要进行系统培训,可以试行导师制。

3.构建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毕业生就业、改进农村人才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为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村官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首先,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针对具体工作,开展特定的培训课程。培训的教师可以是各级领导干部,也可以是大学生村官自己。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处理,根据工作中的难点,开展特色工作交流,创新工作方法。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村官培训,村官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为完善村官培训体系共同努力。其次,建立正常的村官流动体制。正常的村官流动体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把更多的优秀人才留住,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党和政府要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探讨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为建立正常的流动体制提供政策性支持。最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实现角色合法。加强政策导向,解除后顾之忧。

第3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

调查时间:2008年7月至12月

调查地点:山西省高平市北诗镇拥万村、北诗午村、神农镇庄里村、大同市浑源县西留村、青瓷窑村、水磨町村、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宁艾村、锁簧镇前锁簧村、冠山镇南关村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大学生村官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民主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可以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系统工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选举方面,80%的农村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选举,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个别村庄存在贿选问题,一些村干部利用在村里面的势力,再加上一些金钱的诱惑,使村民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动,村民的选举权受到了极大地侵害;在民主管理方面,一些村官独立专行,我行我素,目无政策法律;在民主监督方面,由于农村在国家组织体系中处于末端位置,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出现了“监督空白”,使村官在有时候就像村里的“土皇帝”,自行其是,盲目蛮干,由于监督的缺失,使村里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将近23%的村没有认真落实村务定期公开制度,只是上级监督一阵子,下面公开一下子,不监督不公开,不反映不公开,在一些村里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农民民主意识越来越高,表达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机制体制的制度上,未能建立起充分表达这一愿望的平台;在民主决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一些村里有许多硬性任务需要完成,如土地征用、计划生育、退耕护还林,这些都涉及到农民的切实利益,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村委会在处理此类事宜时,往往不考虑农民的感受,而是一味的迎合上级领导,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倾听农民的声音,处理的不够恰当。

二、目前山西省大学生村官任职情况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了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的政策,这项政策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农村的经济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向落后的农村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直接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系,不仅帮助了农村,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目前山西省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展顺利,2006年和2007年山西省已经选聘的9748名大学生“村官”中,目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2人,担任副书记的有1038人,依法选举成为村委会副主任的有4人,担任主任助理的有8704人。2008年选聘人数更是达到10000人。2009年再次选聘近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提前实现全省“一村一社区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一)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有助于提升基层组织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学生村官为高知识、高文化的群体,在高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他们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到工作中去,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大大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能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打破了农村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处理者。这就要求村干部在解决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由此导致工作方式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和突破,而大学生村官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

(三)有利于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活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新农村和谐稳定。在我们的调查和对大学生村官的走访过程中,有65%的村庄在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下,已经真正实现了村务公开、逢大事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村干部,实现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等。在调查过程中一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这样和我们说;“大学生到村工作确实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的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的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这时充分发挥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从山西省整体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欢迎和充分的肯定。但是,随着此计划的大范围实施,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在工作方面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不够融合。一些村官到村任职后,和村委会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调查发现有38%的大学生村官面临工作着难以深入的问题,如感到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和村委会携手管理村庄,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没有引起村委会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的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大学生村官“发配”到村小学代课去,或者有的大学生村官因为无事可做另找一份兼职,他们多数时间不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参与对村里的管理工作,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心的想帮助农村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钱”途和从中能够得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只是单纯的把农村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一块跳板,没有长期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发展的想法,没有与挫折长期作斗争的决心,遇到一点困难便放弃自己的目标。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无奈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25%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

(四)专业不对口,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无法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专业技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选聘过程中,对报名大学生的专业没有任何限制,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9%的大学生因专业不对口难以在村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核电子工程这种专业,专业知识在农村根本用不到,包括金融、物理电子工程等专业,这样的大学生不是不能当村官,而是这样的话大学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大学生没有用到真正的地方,人力资源没有达到最优化的配置,而在走访过程中,农民最希望农林类的、法律类的大学生服务农村。

(五)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不足,处理问题过于理想化,不能和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中,所招募的大学生大都为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从大学校园出来后直接步入社会,在社会经验方面略有不

足,缺乏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心应手。

五、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新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我们课小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民主建设大局,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做到这点,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适当限制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引导更适合农村的大学生到农村去,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四是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于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后,予以辞退。五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农村,为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民主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一是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民主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是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是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四要充分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民主建设进程。

(三)深入务实不懈的普法,诚信正确有效的执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普法长期以来徒具形式、缺乏实质内容,致使农民对法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法律在农民眼中就是一空架子,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故而,就必须要改变现在的普法形式。首先,使普法者对即将下乡的的法律进行揣摩研习,使其对相关法条的规范意义价值原则等一系列的整体观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农村进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普法。其次,结合农村当地实际,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送法下乡,其目的只有一个:使农民对法律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使法律所代表的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农村扎根开花。再次,普法要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比如可以先从一些在农村德高望重者、取得一定成就者等人开始,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扩大普法的效果。最后,发展教育。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个人接受新事物的快慢。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村干部普法效果是他们这样说,农村教育太落后,新的政策不能被农民很好的理解,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所以只要教育跟上,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诚信有效正确的执法,也可达到一定的普法效果。

(四)注重对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大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农民是基层民主的主体,村委会是行使基层民力最主要的实践组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对民主政治文化的理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中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加强村民和村干部的民主政治素质,就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全面营造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氛围,构建社会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激励机制,不断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范围,使村民能够切实享受到新农村民主建设的伟大成果。

结语: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是开天辟地的新事物,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没有先进的知识做支撑,新农村的建设就不可能五彩缤纷、生机勃勃。我们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西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编号080027)

作者简介:

秦飞(1988--),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

庞成文(1986--),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

第4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关于真实人际关系与网络人际关系,陈竹[3]的研究显示真实人际关系是指在真实生活里与个体有具体互动的人,彼此之间时常存有面对面的沟通与分享,共同参与真实活动,如此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人际关系是指互不相识的两人在网络上经由对谈而认识,并藉由网络对谈来与网友进行非面对面的互动,且在第一次谈话之后,还偶尔联络者,其后与网友相处的时间大都仍是在网络上,少有真实的社会互动行为。

2.现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

2.1渴望性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上逐渐成熟的阶段,内心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理解与尊重,希望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实现自身的价值,与老师和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尽快建立,心理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非常强烈。

2.2自主性在大学期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育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他们逐渐适应于独立思考,对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评判标准,具有比较明显的自主性。现今,人际交往自主已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2.3利己性从交往的原则上来讲,人与人交往是一个相互交流、互惠互利的过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在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希望双方能主动交流并从中有收获。他们善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常常在审视、比较自己的朋友。这种互惠互利、有利于自己的交往心态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3.现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影响因素

中武丹,李宏翰,巫春英的研究显示指出在性别变量方面,女生在处理与同学的交往关系时表现得普遍好于男生;在年级变量方面,大四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比其他年级高,自我和谐程度比其他年级低,行为上多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从专业因素看,文科学生的思维更具变通性与灵活性。家庭诸因素也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诸多影响。一方面,不同家庭结构的特点会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父母教育精力的投入以及不同的教育态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影响。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平台。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对外交往、信息沟通等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536.5647万人。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00%,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及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以其传递方便、速度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它构建了虚拟社会,扩大了交往空间,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跨时间跨时空的沟通。但卢桂桃、王莉研究显示过频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甚至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特征,从而弱化人际沟通能力。

4.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4.1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具体表现在(1)网络化生存拓展人际交往范围吴晓云的研究显示指出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具有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的传播拓展了现实人际交往范围,扩展了网络人际交往的内容。通过网络可实现异地人们的广泛交往,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受制干物理时间和空间的交往方式。(2)网络交往促进大学生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陈朝阳的研究显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较大程度依靠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和衣着装扮来表情达意。但是由于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其最初的反应必然影响交流的结果。大学生年轻气盛,缺少传播技巧,无法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及时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但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他们通过符号化的多媒体传播表现出来的淘气与可爱能弥补这一缺陷。(3)网络化生存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障碍邹璐的研究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地位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往。而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网络以其独有的特征,使其成为大学生结交网友,向网友倾诉和宣泄的新场所,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起来,把内心世界完全敞开,将心灵深处的自我完全释放出来,从而缓解内心的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4)网络化生存促进大学生角色扮演和角色重建乔虹,贾琳的研究显示表示社会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扮演多重角色的个体,比那些仅有少量限定角色的个体具有更强的适应生活压力和变化的能力。网络人际交往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角色贫乏、感到压抑的人提供了角色重建的机会。这样大学生便可以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学习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行为,从而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4.2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会发现,网络化生存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有益的,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王莉,卢桂桃的研究显示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降低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能力。过频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2)网络人际交往可导致大学生出现角色混乱徐进的研究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担任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通过人际交往不断巩固和完善。而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同一个人可以担任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角色,并且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然而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角色混乱、人格障碍。(3)网络人际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郝文清,吴远的研究显示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使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容易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5.研究不足与展望

5.1研究不足

5.1.1内容方面总体说来,查阅网络化生存的相应研究,发现对本课题的研究存在尚待深入拓展的方面:①对网络的认识方面,大多就网络作为一种环境,从网络文化、网络交往等方面去谈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些方面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大,研究的学者很多,从深度上讲,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就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却很稀少,要不就是一笔带过,且研究的还不够深入。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学生的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都在逐步“网络化”。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只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是当前的研究着重立足于消极影响,从中去思考对策,忽视了就网络对大学生积极影响的正确引导。③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的也只是散见于个别文章中的粗浅论述和分析。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网络对其学习、生活、尤其是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5.1.2方法方面根据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显示,前人在研究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未立足于网络对个体影响的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研究。且多以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为主,虽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但缺乏对个体的深层次研究。

5.2展望

第5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念 问题 对策

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毕业生之多,可称“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严峻,用“最难就业季”一词来形容今年大学生就业,真是恰如其分。因此,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认真思考的大问题,是一项既长远又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就业观念要改变,是此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观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缺失

当前大学毕业生很少从远大的宏观角度思考,多数毕业生存在自我的狭隘就业观点,加上当前的社会因素,毕业生自私的就业观念,社会责任感明显不足,这些观念是毕业生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一种体现,同时在实际就业中也一再碰壁失败。因此进行大学生社会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很重要的一项任务,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毕业生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毕业生才会在就业当中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二)就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很多毕业生就业不能从当前国情,现实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以及自身能力条件出发而考虑,总是单纯追求国有企业,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而忽略中小企业急需人才的就业机会,最终导致就业屡试屡败,其原因就是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估个人能力水平和素质,又一味追求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上表明大学毕业生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就业取向敌短视,盲从,不能认识到社会市场需要,以及自我能力素质,盲目追求所谓理想职业,最后只能毕业就失业。毕业生完全可以放下身段,选择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扎实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从而也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自身能力综合素质与就业岗位要求定位不准确

自身能力综合素质在毕业生就业成功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具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往往新毕业的学生不具备这个要求。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是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学习提高才能达到。因此,初次就业要充分认识自我能力,不能盲目竞争,要根据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先就业于适合自己的岗位的企业,更包括中小企业。在工作中学习锻炼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毕业生要清醒地看到,而在激烈竞争环境与现实就业领域中,实际情况就是“不是单位不要你,而是你自己没能力”。

(四)缺乏就业于基层企业的观念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之时,随着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潮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看重大城市,经济发达,过于追求就业条件,过于追求优越的工作环境。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大学生就业已出现一些可喜的情况,但仍然存在许多的严重的问题,因此,只能从根本上分析其原因,才能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找到策略,排除弊端,在教育上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一)社会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新媒体的巨大发展,它以空前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现代大学生作为信息接受最快最广的受众之一,必然深受影响,传媒宣传的力量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给大学生的各方面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传媒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媒体在就业的相关报道中,传达的多是就业如何严峻,竞争多么的激烈,对正面的就业新闻典型报道较少。这就让许多大学生形成了消极的就业难的错误认识,心里产生了悲观的想法。在就业压力增大,悲观失望中,一些大学生不能积极面对就业,正确自我定位,客观的分析社会形势,不去理性的选择工作,更不能在工作中学习锻炼,增加自身全面素质,从而失去提升和发展的良好机遇。

(二)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待提高

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优势,但普遍缺少社会知识和经验,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来说就尤为的重要。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增加大学生社会经验和就业经验,不要流于形势,更不要缺乏实际指导内容,真正让大学生掌握社会经验,学会就业职场知识与经验。在教育指导的结构人员上应配备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人才,配备专业性强的人员,要心存着对大学生将来负责的心态认真对待,因人制宜的培训指导。

(三)企事业单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

企事业单位用人观念老化,存在重视学历,轻视能力的观念。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了很消极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这种性别歧视也对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造成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认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树立科学就业观念

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观的真正体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能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观,从基层做起,在工作中学习,增加知识,提高素质,成为全面的综合人才。

(二)高校要多与企业互动,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校企要经常定期相互联系,收集老毕业生的在企实际工作情况,并信息反馈到学校的教学部门。按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企业的适用人才。

多组织用人单位的招聘会,组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大赛,供需见面会,给大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可以开展“订单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合作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很重要,所以不能忽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互动,打消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过度溺爱,转变传统观念,抛弃消极思想心理,主动出击,寻找就业机会。

(三)对大学生建立全程,全面的就业指导

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上大学的全过程,不要只限于毕业班,多做正确就业观的教育,多报道就业成功的典型实例,使广大大学生受到真正实际的指导教育,使就业指导全面惠及全体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真正增加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连金鹏.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D].中北大学,2015.

[2]潘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5.

第6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专院校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96-02

近些年以来,尤其是中国提出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专院校招生数量开始不断增加,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但学生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也不大如前,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大专院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能够不断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现阶段大专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充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大专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1 学生素质相对较差

大专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或者中等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中学阶段成绩相对较差,不能进入二本及以上的学校,又恐惧于三本的高昂学费,而选择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健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动力与兴趣、心理自卑或脆弱、缺乏自制力等现象,给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不科学的价值观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很多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并不断影响着大学生一代社会群体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已经慢慢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灵,比如拜金主义、崇洋等。这些意识使得很多大学生开始出现价值观念的转化,过分重视自我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公德心,缺乏帮助别人的热心,甚至有学生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给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心理承受力差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或者家庭状况不是特别好,因此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1],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考验。这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1.4 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差

现今入学的大学生,大部分为90后,受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差,甚至有些学生的张扬、自私、任性等个性十分明显,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多种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很多学生个性十足,难以接受关键,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学生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都十分突出“官本位”的管理思想,将学生作为自己的下级,对其进行思想束缚和行为限制,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独立于教学环节的一项管理内容,不能有效突出二者之间的结合。有些工作者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2.2 学生管理方法过于传统

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以管理者的中心地位模式出现的,管理者有权利限制学生的行为,管理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权威性,经常采用一种行政手段来管理或者束缚学生[2],导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出现不和谐的关系。另外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相对复杂,使得很多学生工作者无法充分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工作的开展,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开展。

2.3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力量不够

现阶段,很多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都交给辅导员及班主任,而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学生来讲,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不能充分实施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应该积极培养一些辅导员助理及学生工作者,帮助辅导员及班主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避免与学生出现矛盾,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3 推动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进的对策分析

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管理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

3.1创新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

首先,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积极推动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改变传统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状况,改革管理基本理念,真正将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纳入到学生工作体系中。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是新阶段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本质要求,是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加大学生的关爱力度。

其次,要重视个别化管理原则,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特点,因人施教,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关系。

最后,还要不断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基本业务素质,加大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推动专业、科学、人性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3.2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要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现阶段大专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管理,健全关于学生的奖励激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乐趣,最终形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良好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专院校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要积极组织策划,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在学校内可以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辩论赛”、“社会实践”等内容[3],积极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去发现问题,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具备一定技术和专业素养的全方面人才。

最后,还要注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全方位专业化的人才。而且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化程度与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专院校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结论

综上所述,大专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的任务。大专院校学生大部分存在自卑心理,又由于受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中自制力相对较差、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差、集体观念相对淡薄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有效推动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深入学生实际,分析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需求,首先需要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推动人本主义管理观念,推动系统化学生管理规范的运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推动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本着尊重学生的基本原则,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行为观,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促进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研博,任石.浅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225.

第7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也出台了相应促进创新创业的文件,使得创新创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选聘、到村级组织任职的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服务期每届一般2 ~ 3 年,他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非公务员身份,所以在聘期满了之后的去向问题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的持续推进,鼓励大学生村官就近自主创业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契合新时代创新创业的精神。

创业被Knight(1921)最早定义为是一种成功预测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前提是拥有一定意愿性。因而创业的前提是个体具有一定的创业意愿,创业意愿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够创业成功。大学生村官作为特殊的群体,鼓励自主创业是能达到双赢的方式之一,鼓励自主创业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而如何去提高它是需要我们探究的。本研究在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自主成功创业提供参考。

2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创业意愿因为涉及的学科多,所以对它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学者们对创业意愿内涵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的。第一,将创业意愿界定为创业的可能性。Phillip(2002)通过对新加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研究分析中, 将大学生创业意愿界定为大学生自主选择创业的可能性。第二,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态度。范巍,王重鸣(2005)提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对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在综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创业意愿是个人进行创业活动前内在和外在的意愿, 反应的是个人的主观层面。

影响创业意愿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但梳理相关的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从创业者的个体、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2.1 个体特征

创业意愿是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易受各种内外因素而产生变化,个体特征作为内部因素是影响创业意愿高低的重要方面之一。陈巍(2010)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逻辑推导和分析,揭示了创业者的个体因素会影响创业意愿的高低。Luthje、Franke(2003) 通过对工科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个人特质影响着创业意愿的高低。吴启运、丁思红、侯文华(2008)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 指出了大学生个人特质与创业意愿成正相关,其中影响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为大学生的创新性。

2.2 家庭特征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在无形中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Scott、Twomey(1988) 通过调查得出父母自己创立公司或家境偏好的学生更意愿于自主创业。Eakin(2000) 指出有创业经验的父母较之于无创业经验的父母会向子女提供创业经验,所以子女的创业意愿也会更高。钟桂荔(2015)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的各个要素呈正相关,其中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村官成长产生影响。

2.3 社会特征

社会特征的变化是个体前进发展的风向标,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贺丹(2006)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宏观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认同和定位,提高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同度,激发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去自主创业(李美丹、王征兵,2014)。郑毓(2014)对蓬莱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认为要引导金融行业做好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创业贷款营销工作,扩大贷款扶持范围,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__农村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氛围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包括村民思想落后、村干部作风较差、宗亲派系斗争等。所以高校、政府、社会都要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后续帮扶工作,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村官创业有更大的积极性(王思林,2012)。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进行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所以本研究假设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社会特征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个体特征主要是从性别、出生地及所学专业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家庭特征主要是从父母的收入来源和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社会特征主要是从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3 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是基于对江西省的大学生村官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对325 个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获得296 份有效问卷,在分析中剔除了个别异常值,实际进入分析的样本为262 个,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此次问卷调查。

3.2 调查对象的描述与分析

3.2.1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问题设置为当前或者未来您是否愿意创业,是为有创业意愿的,否为无创业意愿的。在被调查的262 个大学生村官中,有创业意愿的人数有143 个,所占比例为54.6%;无创业意愿的人数有119 人,所占比例为45.4%。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是有创业意愿的,说明自主创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所认同。

3.2.2 大学生村官的个体特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不同的个体特征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从性别、出生地及所学专业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性别特征上来说,有创业意愿的男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有创业意愿的女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要低于无创业意愿的女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且有创业意愿的男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是女性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的2 倍多。因为创业是个复杂的社会活动,这需要集合很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男性在身体机能还是各方面能力上比女性更适合创业,大学生村官因为岗位的特殊性,想要自主创业成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性别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从出生地上来说,有创业意愿大学生村官出生在不发达地区所占比例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有创业意愿大学生村官出生在发达地区和中等地区所占比例要低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出生在不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各种资源较之于中等地区、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而言是相对薄弱些,所以在任期满了之后想通过创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带动所在的地区脱贫致富,所以创业意愿要高一些。发达地区的资源更丰富,机会更多,对农村真正了解的大学生并不多,成为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出生地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而从所学专业来看,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类别中,理工类专业所占比例最高,且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理工类所占的比例。理工类的大学生的思维逻辑要更强于文科类的专业,且更具有挑战精神和冒险精神,所以创业意愿会更高一点。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环境,使得创业显得更加艰难,只有具有吃苦耐劳、挑战精神的人才有更高的创业意愿,更好地成功实现自主创业。所以所学专业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3.2.3 大学生村官的家庭特征。大学生村官由于其特殊性,家庭的影响对其开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父母的收入来源和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从父母的收入来源来看,在四种收入来源中,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的父母经营收入所占比例最大,且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父母经营收入所占比例。收入来源是经营收入的父母有一定创业的经历,会加深大学生村官对创业的认识,提高创业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在创业过程中给予资金的支持,减少大学生村官经济上的压力。所以父母的收入来源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从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上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得到家人对创业的支持所占比例是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的2 倍多。创业的过程是复杂且艰辛的,大学生村官在基层自主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家人的支持不仅能给大学生村官减轻经济上负担,而且能给大学生村官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3.2.4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特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政府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战略,创业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社会特征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高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从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从具有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大学生村官绝大多数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源有限,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能够减少他们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因而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对具有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的认同度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以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从具有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机构对创业的投资意愿、当地的交通通讯设施都会决定着创业的成功与否。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水平并不高,也并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无论是创业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创业贷款的办理上等等都与创业经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都会影响着他们创业意愿的高低。所以良好的创业经济环境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从具有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来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是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2 倍多。创业文化环境是影响创业者的深层环境,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对社会具有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的认同度是较高的,说明创业文化建设越来越深入到人心中,鼓励创造和创新、对成功创业榜样的宣传等等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创业意愿了。所以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4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总的来说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是偏高的,这说明随着国家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鼓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对创业的认识在改变,把创业看成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之一。第二,大学生村官的个体特征会对创业意愿高低产生影响。个体的性别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产生影响。性别中男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会高于女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个体的出生地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产生影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的出生在不发达地区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的。个体所学专业的不同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较高。第三,大学生村官的家庭特征会对创业意愿高低产生影响。父母的收入来源会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愿的高低产生影响,父母的收入来源是经营收入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更高。家人对创业的支持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意愿的高低产生影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得到家人的支持所占比例会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第四,大学生村官的社会特征会对创业意愿高低产生影响。良好的创业政策、经济、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在这些方面所占比例明显要高于无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所占比例。

4.1 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特质

创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大学生村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第一,个人要全面学习,既要了解相关的创业流程和有关法律知识,为创业夯实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培养个人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性,为创业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第二,学校要重视创业教育,完善相关的创业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要有针对性,理工类的学生要加强管理类法律类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文科类的学生更多的是要提高实践能力。

4.2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良好的创业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创业意愿,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村官去创业。第一,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家人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要给予支持,对于创业活动家人要为其提供安稳的后方基地。第二,媒体要广泛宣传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重要意义, 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中的榜样代表以及创业的成功事例, 引导大学生村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自己创业的舞台,把创业作为服务新农村的平台。

第8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对策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山西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在连续四年时间内累计选聘了28782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我们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五大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山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山西农村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各农户的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销售,需要农村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信息流和物流有效的连接,这就要求农村发展现代化电子商务。山西大多数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发展受阻。拥有现代知识、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村官,将山西各村设立的“农村网络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信息节点,为当地农民农产品购销等信息,并培训村民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解决了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匮乏的难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6%。“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5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大学生村官带着自己掌握的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回流农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难题。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还能促使其他经济增长的投入资源也形成递增的收益。当前的农村发展中,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其他资源也开始显现缺乏的趋势,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三)改善了山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

农村原有的干部呈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就山西省而言,已录用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使村级干部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管理理念新,他们来到农村能够使村级干部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并为培育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原村委成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与大学生村官活跃的思维、良好的理论基础相结合会取得“1+1>2”的效果。

(四)搭建了村校间合作的桥梁纽带,创造了山西农村发展新产业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资源把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改进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发展动力。山西省忻州市烟村大学生村官根据当地为旱作农业区的特点,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使烟村成为了“旱作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落户为实现旱作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创造了可能,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动机不纯,挂职不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二)缺乏经验,盲目乐观,工作中产生不适应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三)村官能力不足,阻碍优势发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具有的特殊性及环境复杂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入村后很难适应,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处处碰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等现象。

(四)工作定位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不明确。实际工作中要么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万能的,大小事都安排他们去做,借调借用现象存在,使大学生村官沦落为“跑腿工”;要么把大学生村官当“贵宾”供奉起来,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二是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生村官以当官者自居,巴结领导弄虚作假,不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地方的村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进行比较后,发觉差异便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工作态度变得消极。这些问题影响了村官政策的落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村官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连续性差

由于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任期结束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被政府“引”到了农村,却因合同期满后去向不明确而感到迷茫。有的村官在上任之始就开始考虑将来的去向,有的村官在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不得不边工作边找门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三年合同结束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农村,重新谋求出路,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工作连续性差。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村官管理机构作用,执行村官考核细则,统一管理严格考核

山西省、市(县)、乡(镇)已分别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通过例会制度、经验交流、汇报工作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之间、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与其所在乡镇政府之间及与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有保障的氛围,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大学生村官脱岗严重的问题,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综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政绩等挂钩,有效解决村官在职不做事和挂职不上岗等问题。

(二)政校联合,开展政策解读,进行村官实习合作

加强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组织高校学生学习村官相关政策,使其对村官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村官”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考取村官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可选出一部分有意考取村官的学生到农村进行“村官实习”,使“准村官”们全面了解村委工作流程和农耕程序等农村实际情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任职后工作不适应等状况出现,进而改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增强对村官们的认同感。此举措可能会使一部分准备报考村官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实习的“考验”后重新做出就业选择,有效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加强培训,先做“村民”后当“村官”,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山西省各接收村官的单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村官在任职期间若有需要可回流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山西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村官专业,为村官进修创造机会。大学生村官本身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先放下身段,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当地原有村干部和“老”大学生村官对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提供帮助,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为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使村官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定位,澄清误区,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各位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村官的工作定位,澄清选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引导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为山西各农村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主要使命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和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政府和村官都要明确。各级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们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培育,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村民进行适当的“教育”,消除其对大学生村官的误解。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村官定岗定职,有效避免将大学生村官当“跑腿工”或“贵宾”的现象出现。

(五)采取多元措施解除村官后顾之忧,着重培养本土青年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解除合同到期后的顾虑:第一,效仿“重庆模式”,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三年后,经考核优秀直接录用为公务员;第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扶植其创业,使村官任期结束后仍能够服务于农村,达到用“事业”留人的目的;第三,为任职到期的村官联系接收单位,解决任职期满后的工作问题等。

第9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就业;调研

1 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的动机

经过我们整理资料研究发现,虽然许多村官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这些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大学生的自身因素以及诸多社会因素。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村官表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在毕业的时候希望在理想的职位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我价值,而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新鲜与挑战,正是他们一展宏图的好机会。例如10届村官王磊,大学里已经与某大型集团签订就业合同,但是发现公司发展比较窄,没有什么前途,认为自己在基层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毅然辞去苏南的工作,回到基层。一些大学生也坦言,现在的村官工作是为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政策,如大学生村官享有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将来考取公务员、研究生、事业编的时候都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直接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虽然工作期满还要考虑就业问题,但是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官表示,大城市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也是他们选择回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城市生活成本主要表现在住房消费、交际消费等方面,核心是住房消费,房价逐步增长,对于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城市购房是有很大的经济困难的,而村官工作收入较为稳定,政府也提供了各种福利待遇,所以这也吸引了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

2 大学生村官调查的资料及分析

江苏省是全国最早开展选聘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共选聘了1.6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仅我县就有村官百余人。在做这个报告之前,我们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针对乡镇机关人员、村两委会成员以及村民及大学生代表三类人群进行调研。进行整理后可将问卷中主要问题归纳为一下几个:“三个不容乐观、三个不可低估和三种最大担忧”。

2.1 三个不容乐观

大学生村官掌握农业政策的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村官是从学校进入农村,对农村的认识及农村政策了解都不足。

大学生村官对创业困难的认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村官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往往有些盲目和眼高手低,这就直接导致他们认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

大学生村官能否长期驻村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没有深入农村基层,因为各种原因,这部分村官一直借用于乡镇机关,这与中央政策精神相违背。

2.2 三个不可低估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不可低估。有相当一部分村官出身农村,熟悉农村生活,希望能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或生在城市,对新农村建设有兴趣、有见地,愿意到农村施展才华和发挥本领,大都对农村工作充满了热情,有为农村做贡献的强烈愿望。

大学生组织协调。交流沟通能力不可低估。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都入了党,或者担任团支书、班长等职务,都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工作能力较强,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这也是很多村官被乡镇机关借用的很大原因。

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对锻炼人才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低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发展大有作为。近两年,国家号召选拔干部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验,而大学生去农村任职恰恰响应了这一政策要求,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这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是有利的。

2.3 三种最大担忧

乡镇干部的担忧――大学生村官能否长久。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每年国家、省市的公务员招入,在三年的任职期间内大学生村官很可能会考取某一职位。所以乡镇领导对他们三年后还是否能留在农村心存疑虑。

村里干部和群众的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有部分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大学生只晓得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很难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心骨。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担忧――三年后能否有个好的出路已经成为压在大学生村官内心里的一座大山,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但是渺茫的前途让他们忧虑万分。有很多大学生机会从进村的那天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考试,为期满后的出路做准备。尽管公务员招录已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倾斜,但对于庞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来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目前的情况是公务员队伍日趋饱和,村官考取公务员无异于重新挤上“独木桥”,难度不低。

3 对策与建议

1. 要从源头上解决村官的出路问题,首先需要改变他们“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农门”、“进了编制就有了铁饭碗”等狭隘观念。农村大有可为,国家对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视会对农业专业人才产生更多的需求。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克服“等、靠、要”思想,要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等,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更多地尝试发展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给农村带去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新的机制,用积极的力量激活了农村发展。所以,政府和社会也应为他们的出路提供便利和服务,实现他们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