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

第1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效率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115-01

1 激活课堂氛围,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有充分的兴趣时,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激发内心的能量。因此,提高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在《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提到了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语感基础。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但是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一般兴趣较浓厚,随着学习的深入,再加上有很多记忆性的内容,就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上课没有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26个英文字母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拼写和背诵来记忆,方法较为枯燥,小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时就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播放字母歌让学生学习,用唱歌的形式替代传统的默写和背诵;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字母“B”的读音和蜜蜂(bee)的语音相同,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小蜜蜂采蜜的动画,并配上读音,将学习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抢答游戏,在播放动画时让学生说出相应的发音,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这些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构建语言环境,激发表达欲望

小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应的拼写能力,还要学生能够运用到日常的交际中。利用信息技术能为课堂提供图文、视频并茂、真实生动的支持,构建一个语言交流的环境,来鼓励启发学生进行英语对话交流。

例如,学习“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bye”等问候短语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师生的对话场景,然后,鼓励学生仿照课件中英语对话情境,进行同桌分角色对话,让学生理解何时可以应用这些短语,通过另外的一些图片来启发学生并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来判断用哪个短语,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短语。或者设计一个与《上学歌》一样曲谱的英文歌曲《Good morning》,其中把这三个短语都设计在里面,学生通过歌曲,不但记忆了短语,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积累了词汇。还可以根据课件中的一些对话,让学生通过练习配音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例如,在“儿子在客厅看电视,母亲在厨房做饭的”的情境中,母亲问道:“What are you doing?”,儿子回答:“I am watching TV.”,然后将学生分为两组,并播放相应的视频,让学生来进行对话练习,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语言情境,以锻炼学生口语。

3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给予相应的理解和支持。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图像、文字、语音解说等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对话之后,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各个小组根据教材的内容创造一个对话情境,并组织进行相应的对话训练,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开放教学方式,丰富作业形式

优化多媒体教学,实现开放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观念上,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封闭的教学资源和模式转向开放的教学资源和模式;②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而向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上转变,不只是让学生增长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③在英语作业形式,传统的作业大多是在作业本上,比较单一,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布置在线作业等,建立在线讨论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丰富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2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笔者认为,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策略是“优化预设,重视生成,关注评价”。本文力图通过从“优化课前预设”的视角来探讨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怎样备教科书:读通、读懂、读活教科书,用学习和扬弃的态度看教科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备教科书的基本过程是“三读”:一读教科书,了解教科书内容――这属于读通教科书;再读教科书,体会编者意图――这属于读懂教科书;三读教科书,创造性的改教科书――这属于读活教科书。在这“三读”的基础上,用学习和扬弃的态度看教科书。

1、用学习的态度看教科书。我们要用学习的观点看教科书,为什么要用学习的态度看教科书?

小学自然课中和科学课中都有《水的认识》这一内容。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都是自然和科学教材中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对于如何研究这一问题,自然教材和科学教材,要求运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自然教材中是明确提出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来研究这一问题。小学科学教材中则要求运用感官观察杯中的水。为什么小学自然教材中只要求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来研究这一问题呢?因为编小学自然教材的人知道,水具有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特点。颜色与透明度需要眼睛观察、味道需要嘴巴品尝、气味需要鼻子闻。因此编者很细心的做出了要求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来研究这一问题的提示。事实上孩子们在观察之前,怎么知道这个活动只需要用到眼、鼻、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今的小学科学教材无论是在活动设计上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小学科学教材的内涵的丰富性,它需要我们用学习的观点去看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丰富内涵。

2、用扬弃的精神看教科书。我们也要用扬弃的精神看教科书,扬弃是一种推进,不是背叛。任何事务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个周期,作为试用版本的教科书,肯定存在着一些需要发展的问题。此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教科书还存在着“适应水土”的问题。例如,是否适应我们这里的环境。比如说,五年级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校园中的蔷薇花丛。如果有的学校没有蔷薇花丛,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其他花丛,而不要死盯着不放。再比如说,三年级科学课中,要求观察一些小动物,其中有一节课是观察蜗牛,有些地方,很难找到蜗牛。其实,教材就是一种教学素材,不观察蜗牛,用其他的动物也可以替代,只要能实现教材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

二、怎样备学生:备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发展需求,根据学情巧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不管观察、测量、对比,还是实验、推理、分析,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技能为基础,这些都需要在有系统的训练中逐步习得。也就是说,选择开展的活动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技能相适合,并符合学生的发展可能和发展需求。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是不是在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一定符合特定的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基础,并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原有基础上再适当提高。备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发展需求,无论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是对优秀课堂教学的呈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一杯水的观察》一课中,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于水的味道已经建立了一个概念――有些水的味道是甜甜的。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受到一个家喻户晓的广告的影响――农夫山泉有点甜。据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老师:(出示一个塑料苹果)谁来描述一下这个苹果?

学生1:又大又红的大苹果。学生2:红中透白的大苹果。

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闻,你闻到了怎样的气味?(教师拿着苹果绕教室一圈)

学生1:一股淡淡的香味。学生2:好像有暗香。

老师:谁想摸摸这个苹果?(请两位学生摸苹果,学生摸过苹果后又用鼻子闻了闻。)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好像没有香味。学生2:这个苹果是假的。

老师:(一边用手敲苹果一边说)是呀,这个苹果是假的,根本没有香味。为什么有些同学刚才会“闻”到香味呢?

学生1:可能是他们乱说的。学生2:我们没有乱说。我常吃苹果,苹果是有香味的,再说这个苹果很逼真,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苹果是有香味的。可能是杯弓蛇影了吧!

老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1: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给欺骗了。学生2:哪怕是熟悉的事物,也要仔细观察后,才能下结论。学生3:学习科学,一定要以事实为准。

在这节课后续的探究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通过仔细观察作出了独立的准确的结论。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发展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典型设计。这一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了即使是最普通、最熟悉的东西,也要经过实实在在地探究后才能下结论。

三、怎样备材料:以方便、有用、有结构的原则准备材料

材料是什么?材料就是指学生探究活动用的实验材料和教师演示用的实验材料。人是非常感性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材料的优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科学教学,要不断地设计和研究材料。省特级教师喻伯军老师认为,有时材料就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不同的材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不同的材料,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如何准备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三条基本原则。

1、方便――材料要是常见的,尽量是容易准备的;还要考虑材料的反复使用性、经济性,把握了这一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省钱,省力。在教学《螺丝刀里的科学》一课的时候,为了研究轮越大越省力,老师向孩子们提供的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一块毛巾,把毛巾包裹在螺丝刀柄上,增大轮的直径。就是这么一块普普通通的毛巾,成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好材料。

如果不用毛巾而用其他材料,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事实上,要研究这一问题,还可以用其他材料。一位教师在试教的初期,就尝试制作这样一样材料,这样材料象个喇叭,前端小,后端大,并且,前端刚好能够套住螺丝刀的刀柄。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准备材料,一是准备不方便,同时,花钱多,另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由于这一材料的前端的口径是固定的,螺丝刀的刀柄的大小必须统一,那么,老师还要为学生准备好螺丝刀。

小小的毛巾解决了大问题,而之所以产生这样效果的根本原因是观念,是教学设计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观念,也就是材料准备的原则之一。

2、有用――材料应该是本课所必须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起来方便的,提高效率有用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螺丝刀里的科学》一课中,我们对轮轴进行了重新设计,(我们设计的轮轴是轮和轴是组合在一起的,但是,还有几个可以套在轮轴上的大轮圈。)这样的轮轴对于研究轮轴的问题是有用的。因为它具有实验起来方便――学生只要套一下就可以进行新的实验;提高效率有用――不需要进行重新组装,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样的教具准备起来是否方便?是不是有背于第一条实验材料准备要方便的原则。事实上,这样的材料设计,如果一旦被教具公司所采用,做成成品,通过配套的工具箱配置就简单、方便了。在材料准备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认为材料越多越好,要把握好“度”。有时候材料太多了,适得其反!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会为学生准备很多的材料。而且,有的老师由于缺乏对科学教学的有效把握,提供的材料只突出了数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迷失在了材料中。

3、有结构――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要能诱导学生梳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结构的材料应该能保证探究活动的层次性,能保证探究活动的方向性的,它能一步一步把课堂探究活动引向深处。我们不能认为材料“承载的信息越容易为学生发现越好”,从而导致材料结构的简单化、平面化、功利化。

在我拍摄完录像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后,浙江省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对我说,关于《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中“水流的影响使岩石改变模样”这一实验所选择的岩石不能是所有的岩石都让学生在三五分钟内磨没了,要不这样学生很难体会“岩石风化的时间问题”。如果有的是容易磨的岩石,有的是很难磨的岩石,那这样的材料就有价值了,就有结构了,学生的发现会更多,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全面。

如果说,课堂生成是叶,那么课前预设则是根。因为,课堂生成是外显的,如同叶,生长在空中;课前预设是内隐的,如同根,长在地下。因此,课前预设是生成的重要前提,如同根,为叶提供着延续生命的基本的物质。

第3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一、英语对话教学的关键元素――情景

情景是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必要因素。交际化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创设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情景化。英语情景对话课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话题情景或社交活动的情景场面,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语言交流活动,来实现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听说交际能力素质的培养及提高的目标。

二、对话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

对话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个难点,我觉得太难以操作和把握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闷,不愿意开口,开口说话的声音也不大,更不用说讲得如何流利,能正确用英语跟别人交流。我从不会把教材上的对话内容一个词一句话逐一地分析、讲解、翻译,总是想方设法带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他们总是不开口,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所以我就此展开了教学研究。

1. 根据学生的现状找出原因。课堂过于安静可能跟学生的性格有关。有过半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说话,外向的学生,就算对知道的、懂得的事情,他们也不会轻易举手回答、响亮地说出来,这可能是受班上安静主流的影响。

2. 结合教材思考教学策略。(1)从分析教材入手,明确教学内容。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五年级下册的英语教学,本册教材有6个单元,分别是:This Is My Day, My Favourite Season, My Birthday, What Are You Doing, Look At The Monkeys,A Field Trip.本册教材包含了10个话题:daily routine,seasons, weather, seasonal activities, housework, indoor activities, telephone English, animals, field trip.(2)以话题为纲,践行对话教学的研讨模式。首先明确话题新语言点,列出相关的旧语言点。然后想一想该话题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等对话因素。最后,按教授新语言的一般步骤细化教学设计的每一步,践行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对话课教学的基本步骤为:热身复习――呈现新语言――操练(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巩固拓展。

三、对“A Field Trip”话题的具体操作

PEP五年级下册Unit 6 单元话题是A Field Trip,A 部分教学内容:

地点是野外,是John and Miss White之间的对话。新语言点是:Are they …ing?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旧知识是有关描述outdoor activities的V+ing动词短语,提问时间、地点和一般的情况描述。根据本班学生也有过野外旅游的经历,我这样设计“A Field Trip”第一课时的教学。

Step 1 Warm-up and review(激活学生旧的图式)

课前呈现Field Trip主题,问:Do you know that?用相关图片(park, nature park),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ark? What can we do in the park?复习Unit 6单元的动词短语,激发说话愿望。

Step 2 Presentation(文本初构)

(1)结合课文内容:Look, they are in the nature park too. What are they doing?描述人物正在干的事情:Are they V+ing?让学生猜(进行大量文本的输入)。

(2)Now let’s try, listen and choose the picture.

情景:It’s lunch time. John is looking for their classmates. Now le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What do they say?

(3)Listen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Step 3 Practice(文本再构)

(1)Listen and read following the computer.模仿语音读,注意标出意群。

(2)挖空对话里的关键词,让学生听着录音再次重复句型。

(3)交替挖空问句与答句进行练习。

第4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LO)12-0039-04

目前,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滥用对话术语的问题:一是把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互动行为都喻为对话;二是阅读教学取向依然是从实践到实践,理论引领的力量依然微弱。正视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实践理性依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小学阅读教学对话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对话理论把阅读看作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在解读的过程中,读者通过文本与潜在的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交流。但是,由于文本是静止的,所以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参与行为,能够通过表层的文本符号,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潜在的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不仅要使创造主体的文本形象蕴含的丰富内容浮现出来,得以充分的理解体悟,而且还要深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文本形象。

二是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把师生定位在教学生活的世界,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教学对话应维护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倾听”权和“言说”权,教师能够在阅读中不生搬“教参”和“权威”等他者的理念,学生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来自教师(或是“教参”)的分析、思考和结论,师生双方都能平等拥有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教学对话尤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之间是在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以文本为中介彼此敞开思想、达成共识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建立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小学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更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二、小学生是特殊的对话者

读者能否探求到文本的意义,首先涉及到读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文本的内容总是涉及一定领域的知识,它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读者只有具备与文本相一致的知识,才能有效理解文本。其次,对文本的理解还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状况决定了人们为何这样理解而非那样理解,不同的人对文本关注的视角是不同的。小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前理解是匮乏的。所谓“前理解”,是指读者理解之前由特定的历史所赋予他的把握世界和自身的一种能力,包括理性、智性、感悟、意向、直觉和下意识等,是制约人存在和理解的历史因素。“一切都有待于读者去完成,而且一切业已完成。读者的接受水平如何,作品也就如何存在着。”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对话来判定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而是通过训练来提升其对话的水平和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于教育教学的开发和形成

教学活动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人的向善和人类已有的发展状态为依托,以人性的完善为终点。人的未完成状态就意味着人是可塑的,“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小学生正处在人的发展初期,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发展还不完善。正是这种不完善使他们的身心“向世界开放”,具有了不断受教育的倾向,教育教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外在的条件,发展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但是,文本的意义“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惭。就如同可以请人买电影票,却不能让人代自己看电影,代自己被感动一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仅凭灌输是难以达到的。另外,阅读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与潜在的作者的交流,小学生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交流的能力。因此,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和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与引导。

教学的真正作用在于“唯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教学内容时,即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学生的自我活动同时又必须受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没有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难以胜任独立完成与教材文本的对话的。教师的引领、指导和点拨至关重要,否则学生面对不能主动言说的文本,作为对话者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也找不到实施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二)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伦理型的对话关系

小学生的前理解与教师的前理解有着质的不同。教师接受过比较完整的教育和职业训练,作为文本的对话者,教师是成熟的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主体能动性和加工能力较强。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正处在人生和学习的初期,是不成熟的读者,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动性需要教师唤醒,加工能力需要教师来引导和提升。师生的“前理解”存在着悬殊较大的不对称关系。“教育活动,尤其是制度化的教育活动,不仅预设目的,而且对过程也预先决策和计划,大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和规划,小到对一堂课的设计和教案编写,莫不如此。正是通过预先的决策和计划,教育者预先选择的教育目的才有可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所以说,课堂是追求效率和质量的场所,一定的教学内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引导无效,或是引入歧路时,他们就容易怀疑引导的有效性,转而行使权威,控制话语权变对话为独白,学生作为对话者的地位就会淡出,从而消解教学的对话性。这或许已经不是阅读教学中应该避免发生的问题,而是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阅读课上的对话一般都是由问题引导的,小学生有时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提出与文本无关的或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有时回答问题会出现停留在文本表层、脱离文本和曲解文本的倾向。作为教师应该

树立这样的教育信念:无知和浅薄是每个个体在生命初期的必然状态,可贵的是人有向外部世界求知的本性,也有认识自我的本性。“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暂时无知,不能因为他们前理解的匮乏就剥夺他们倾听和言说的权力,而代之以控制和灌输。人虽然是可塑的,但可塑的前提是人接受外界影响时具有主体的能动性、意向性,表现为一种主体的自我塑造,控制和灌输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的低效和了无生趣。阅读教学对话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树立这种信念是教师能够俯下身子真诚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否则师生双方可能由于各自所具备的不同特质放弃合作与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宽容、信任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力量,这是在伦理关照下产生的作用。既然阅读的意义是不可复制的,那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不是简单的通过灌输可以达成的,教师要善于开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达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实际上,实现阅读教学对话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使学生身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唤醒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需要和渴望,体验获取文本意义时的成功和愉悦。阅读课堂中唯有师生生命的精神化,对话才可能发生,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是对话双方都拥有基本相同的特质,比如在受教育水平、兴趣、爱好、年龄、职业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主体间对话容易沟通和达成一致。如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师生所拥有的对话水平和能力有较大差别,要达到对话的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诚心诚意地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真诚的态度。阅读教学对话中宏大叙事、言不由衷,都会使对话者心猿意马,偏离意义,丧失沟通和交流的价值。由于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有关话题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有距离,教师要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并把教材中空白和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来。教师只有真诚地走进文本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蕴含的意义,否则文本既便是文质兼备的美文,学生也会无动于衷。学生正是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文本、感受阅读精神的。

其次,培养学生体验阅读对话的价值和乐趣。真正的对话是对话之后对话双方有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对话的双方在教学对话前先将自身投射到文本之中:教师与学生能主动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用自己的经验建构文本,从而加宽、加厚文本。文本是不会自动走人读者视线的,它有待于读者的开发。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积极投入文本,对话才会有质量和品味,教师和学生才能享受对话乐趣、维持对话品格。因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虔诚的态度,只有一丝不苟地对待文本,才能让灵动的文字充满人『生的光辉。

最后,培养学生作为对话者的自我意识。我们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能动性、创造性,但是这些潜能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掘,就会沉睡、萎谢甚至泯灭。教学若不培植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主体意识,学生在书本、教师面前就会慢慢地尘封自我意识,表现出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久而久之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唯恐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幼稚、愚蠢。教师应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宽容和淡化学生的无知、幼稚,让学生意识到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观点是作为主体的权利,应该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去发挥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不轻易地放弃在教学生活中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因为这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若要真正发挥好主体的作用,必须积蓄作为对话者的资本,这样才能在教学对话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三、阅读对话是基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后的对话。教材文本有基本的规定性,师生双方如果没有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学过程就不会产生“心同此心,情同此理”的视域融合,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难以保证。

(一)教材是特殊的文本

教材文本是师生阅读对话的基本依据,是师生活动的对象和客体,是师生获得鉴赏力、审美力、主观性升华的凭借。所以,教材文本对于选文有特殊要求,它的使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材文本应体现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独特性。小学第一、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入选的作品应注重儿童感受力的开发,引领他们去词语的源头观察、感受,不以追寻文字背后更深的玄学意义为主;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创造性的阐释。其次,选文应体现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是人文学科,它必然要反映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这些人类精神的精华可以肩负社会教化、培育民族情怀的任务。再次,选文应体现本民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文化性。儿童在入学前已经能够用母语进行口语交际和认识少量汉字,而一个人要真正受到规范的母语训练,形成语文素养,则有赖于学校的阅读教学为他们营造一个良性的阅读环境。因此,入选的作品应是文质兼美的。最后,选文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材的编选要考虑小学生的可接受性,但也决不是一味地迎合小学生的愉悦感,而是通过作品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积淀民族以及人类的基本精神传统,唤起学生的崇高感,使他们的鉴赏力和情趣不断获得发展,形成阅读能力。

(二)遵循教材是阅读对话的前提

阅读教学的对话首先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其后才存在于师生、生生之间,其目的在于建构意义。这个意义既来源于文本,又来源于读者,它是读者与文本在某一点上的精神相遇,因此,对话同时受着读者与文本的制约。但是文本的规定性,也就是文本的原意是对话的前提,没有文本的规定性,就不能在主体间构成实质性的交流,也就不可能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虽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但仍属于非生命载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解读文本时重要的是激活文本,使文本世界呈现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只有这样,文本才能得以活化,意义方能显现。教师和学生激活文本世界的手段是想象。在文本激活的过程中,想象是受文本规约的,如果师生没有很好地发挥想象力,就不可能真正进入文本的世界,即使发表对文本的感受和看法也可能不是基于文本本身的,而极可能是牵强附会和生拉硬套。因此,对文本的想象不是随意的,它是在文本引导下进行的,而且是在文本的范围内进行的。当文本世界被呈现出来时,教师和学生就

不会停留在想象的水平上,他们的理解必然介入,其表现为对文本的情节和内在关系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当然,对文本的想象和理解需有情感要素,情感活动与想象、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情感是在想象、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是一种审美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小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进行的。只有当阅读的主动性被唤醒后,学生才能进入文本,实现对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的深入理解,他们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才是有根性的。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任何想象都是对文本的想象,任何想象的结果都是文本提示出的;任何理解都是对文本的理解,任何理解都是文本本身就蕴含着的。阅读者“越是能按照作品的召唤,这种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和深入”。所以,阅读教学的对话脱离文本去随意即兴向外拓展延伸,或是置文本的整体于不顾仅抓住只言片语进行无限放大,这都是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的表现,也是阅读课堂失控、对话失去真义的原因所在。强调对话、强调主体对文本的建构,不是要削弱文本本身的内涵,或是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弱化文本,而刻意追求所谓的课程资源开发,增加所谓的各种体验等。总之,背离文本不是对话的真义,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活生生的文本世界。

(三)有效的教学设计是阅读对话实现的保障 小学阅读教材系统最终要达成《俭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三个学段共同的教学要求,其主要是通过文选来编辑教材体例,包括单元主题、阅读建议(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篇目、练习和活动等形式。

文本正式进入教材后就被进行了限定性的加工,具有了特定要求,成为法定文化,有特定的读者群――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教材文本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不能随心所欲取舍文本,而是要遵循课程标准借助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零星的、分散的和无序的经验有序化、系统化。具体来说,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对单元和课时进行系统规划,逐步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单元内不同题材的课文,分别确定阅读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并明确表述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一般来说,判断阅读课堂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志是阅读文本是否真正成为课堂上探寻、分析、切磋的凭借,书面的文字符号是否真实地与学生发生了关联,生成了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文本的意义不是直接奉送给学生的,而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结构性体现出来,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里通过对话,从文本表面的文字符号到知晓文本的来龙去脉,直至洞悉文本的真正意义。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有主体的感知、理解、体验、移情等心智活动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了文本潜在意义向主体的转化和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伊瑟尔沃尔福冈,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43。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8。

[4]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5。

第5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一、更新教育观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标准》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新教案,当然需要新的教法、新的观念。面对新课程,我认为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且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更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此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都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但我坚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在这种喜逢教改的机遇中,压力能转化为动力,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对象,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这次新课改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重要任务。新课程要求改变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英语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英语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1)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和教法。大纲是教学指南。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学用书》,是很好的参考用书。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材特点,里面还有具体的分单元教学建议供我们参考,进一步增加我们的教学方法。(2)认真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效率最终看的就是学生的收获。所以课堂设计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风格等,教学才能真正因材施教。(3)科学设计教案。没有科学的教案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案设计应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教材;注意课堂教学的过程;预测教学困难;准备应急措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6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指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1],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多姿多彩,但理论知识及操作性知识对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生存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这些现象已成为困扰质检业、制药业和教育界的两大问题。学者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很少基于人类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1.教材建设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事物、思维活动、进行情景迁移[2]。认知心理学强调[3]人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他会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其本质,把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4]。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5],创设能激起学生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要建设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就应该了解学习者已知了什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是痛苦、不愉快的。

2.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乏味、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化学有关的专业也在其中,这就需要把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经典原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要求教改的相关教师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检测、药物工艺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链接,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再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加工,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编著上要求教材知识体系纹路清晰,背景知识充分,教材建设中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体现进一步探索的深入性。

3.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开展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已经不在新鲜,教育界也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甚至相互脱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研究,让其有机会使用有机化学甚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接触大型研究设备,用这些设备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小心翼翼,每一步过程都不敢独立思考操作,生怕出错,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能否用另一种方法做,换另一种方法做效果怎么样,结果会不会不同,能否用另外一方面知识解释,如何解释合理,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

4.鼓励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新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二级学院教师的课题科研工作和其他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此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再是重点,在学习操作性知识的过程中伴有研讨性、设计性、综合性甚至多步合成或全合成性实验,对合成产品进行药理学筛选、药剂量分析等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生可能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但是能系统理顺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所用到的仪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掌握一门技能和提高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从本校的招生阶段出发,潜心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29):56-57.

[2]孙凤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30-132.

[3]谢春艳.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与战略,2005:83-86.

第7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课堂练习有效教学钻研文本体现自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具有巩固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课堂练习却依然存在着呆板、重复、单一的现象,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积极性,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课堂练习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时,就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1、课前扩展性作业。课前,结合文章内容,布置学生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布置时,老师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这类作业既有助于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积累性作业。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摘抄本,根据当天所学内容,每天或多或少都要坚持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等,也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春夏秋冬四季、送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并做定期检查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练笔性作业。课堂中,我注意将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或挖掘文本空白之处,发挥学生想象设计小练笔;或学习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仿照课文的写法设计小练笔;或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向课文拓展延伸设计小练笔;或是课文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编故事等。这类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又达到了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有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语文课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众多的训练中,既要抓常规的练习,又要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练习。所以我们每节语文课都不要贪多求全,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所教课文的重点,在关键的地方、难点重点处下功夫,设计练习,让学生练得有实效。如《军神》一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人物的意志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要有收获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结合插图或录像,反复诵读课文语句,感悟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根据这些,我在教学时设计的重点练习是:

1.抄写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围绕课文内容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担心、损伤 、苍白、男子汉、军医、职责、失声、年轻人。

2.用你积累的一个或几个词来夸夸爷爷。

3.同学们,慈祥的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看照片)此时此刻,你想对爷爷说些什么?

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五、设计课堂练习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8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一、实验室安全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难点

高校实验室研究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实验仪器种类和实验手段各有侧重,这使得高校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应具有多层次、专业化等特点。国外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主要侧重实验仪器的安全操作、如何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伤害以及紧急处理内容,规定制定的细节缜密、操作性和实用性强[1-3]。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北京理工大学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对新入校本科生进行消防培训,指导学生亲身进行防火、灭火的训练。北京大学广泛征求各院系和实验室相关人员和教师的意见,建立了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4]。尽管如此,受宣传方式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国内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仍落后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5-7],安全管理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8]如下。

1. 普遍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仍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引起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2.现有安全管理教育课程体系不成熟,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课程内容不具有专业化、层次化的特点。

3.安全管理教育形式单一,局限于发放安全手册和讲座等传统形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对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如何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掌握安全防护、防护措施和紧急事故处理应对技能,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成为高校综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9-12]。

二、模块化安全教学体系

以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为例,针对机械与车辆学院各级实验室实践教学任务繁重,具有面向专业广、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建立模块化安全教育体系如上页图1所示,该安全教育体系具有模块化、全程化、层次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一)模块化

该安全教育体系可按照内容、研究对象、专业等形式拆分成不同模块,根据培训目的和授课对象的不同调整授课内容。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使用事故应力处理模块和环保教育模块,对学生重点进行事故应急措施和安全技能培训;对高年级学生,采用安全教育的专业化模块,针对高年级学生需要进入各个专业实验室使用仪器进行学习,重点侧重指导他们对仪器的安全操作等内容。

(二)全程化、全员化

安全教育始终贯穿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进人实验室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有时也包括参与实验的校外人员,涉及人员多而广,所有涉及人员都要接受必要的实验室安全教育。

(三)多层次、专业化

学院实验室涉及的学科众多、专业性强,层次不同的实验室人员更替频繁,甚至有部分风险性高的创新性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应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条例,比如机械工程专业,专业实验室内的数控机床较多,需要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首先进行设备安全操作指导,防火、防电等事故预防措施,以及紧急状况的处理技能;动力能源与传动专业,常用到油液等材料,需要培训学生安全处理实验废料等。安全教育不仅涵盖专业实验,还包罗人身安全救护知识等。因此还设置了安全救护模块的课程,请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身伤害等。

(四)多样化

学校主要通过分发安全知识手册以及课堂授课等传统方式对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根据调查发现,学生更偏向于实战演习和观看视频等学习方式,对比传统的课堂理论授课和宣传资料发放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认为传统的方式流于形式化,实用性不高。为此,本课程体系引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学生安全主题小品晚会、安全技能比赛等,加强安全实战演习训练,通过培训学生使用灭火器、危险逃生技巧,模拟火灾现场人员疏散,烫伤、烧伤事故急救处理技能等实战演习;指导实验室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佩戴,水、电设施的安全操作等,提高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自救能力和应急事故处理能力。

第9篇: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时间:2011年2月——2011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把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农远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教室的利用率,让师生能更加充分享受到更好、更优的教育。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

2、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总结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光盘教学环境下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利用随机出现的音、视频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参加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研究方案。

2、依据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协助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好子课题研究方案。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参加课题实验课听课评课,并写好感受上传到博客中。

三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丰富博客内容。

(4)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市局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四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5)认真准备课题实验课。

五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六月份:

(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体会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