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渔业市场前景范文

海洋渔业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渔业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渔业市场前景

第1篇:海洋渔业市场前景范文

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宁波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针对近一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宁波提出海陆联动,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建设新型海洋产业基地等。

宁波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将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现状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

宁波拥有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0.4万公顷,面积之大居浙江省首位,围涂造地和从事养殖的开发条件优越,是宁波建设沿海工业区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可直接用于养殖的约1.87万公顷。拥有10米以上的浅海面积约7.67万公顷,其中可直接养殖面积约3300公顷。近年来 ,宁波市海洋经济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水综合利用业等传统和新兴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4位和第6位;实现临港工业产值超7000亿元,进出口总额829亿元,大宗商品交易额2000亿元,形成了自南而北百里临港产业带。2011年上半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614.4亿元,实现增加值431.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9%;海洋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市经济增速两个百分点。

(二) 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0年末,仅奉化海洋业信贷资金超过4.2亿元人民币, 主要形式为渔船抵押贷款和农户联保信贷,其中约有440艘渔船进行了抵押贷款,共计达1.9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仅向宁波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中的103家企业发放的贷款余额就达151.98亿元,并为宁波临海、临港开发区等海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1.06亿元。从调查情况看,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下:

1.海洋经济概念备受追捧,直接投资和境外融资大幅增加。受益于宁波市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看中海洋经济蕴藏的巨大商机,一些风投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投资浙江的海洋经济项目。2011年11月11日,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成功举行,约有3600亿涉海项目签约。

2.政府扶持海洋经济发展。鉴于发展海洋产业周期长,企业势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银根紧缩,企业贷款较难。政府通过私募的方式,从民间募集资金,宁波市将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这笔基金将投向好的海洋产业项目,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3.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一是海水捕捞业萎缩,相关渔户纷纷转型。近年来受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双重影响,作为传统海洋作业模式的海洋捕捞业每况愈下。 渔民从事海洋捕捞的经济效益大幅降低,迫使不少渔民或“弃海务农”,或“弃船经商”。二是近海养殖业企业和个体户间民间借贷行为增加。

二、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宁波市海洋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业对海洋渔业发展支持总量不大,力度有限,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弱化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效果。

(一)银行信贷存在风险

盲目扩张海水养殖规模,追求短期效益,造成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宁波市部分海域海水养殖业规模呈现了膨胀式发展态势,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环境下,刻意追求和索取短期效益,无节制地利用海水资源,在海养面积急剧翻番的同时, 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海水养殖业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也因此形成风险,与此同时,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了贷款的融资保障。

(二)贷款期限和额度与海洋渔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

银行贷款一般为1年以内3 万元以下。从海水养殖业来看,生产周期一般在2-5 年,资金需求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或几百万元,养殖户按期归还贷款存在较大压力。

(三)银行贷款利率偏高,抑制了贷款需求,贷款手续较繁琐,效率不高

从事海洋渔业的农户和企业抵押、担保不足,风险程度较高与相关保险业发展滞后并存, 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为保证贷款安全,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为担保和质押的方式,由于海区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其海产品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又缺乏法律保障,贷款方式的单一严重堵塞了海水养殖户的融资渠道。

三、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以港口城市为依托,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 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针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发展政策性保险,针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集中和不可控问题,以政策性保险扶持和推广海洋产业,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来分散海洋产业风险。

(二)降低涉海产业融资门槛,增加贷款额度

例如,通过政策性银行向海洋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或提供比正常分期偿还期限长的贷款。建立涉海产业发展基金,为涉海经济提供贷款贴息支持。

(三)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继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间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

第2篇:海洋渔业市场前景范文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海洋战略及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早在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要求成立海洋科学、工程和资源总统委员会,对美国的海洋问题进行全面审议,并于1969年提交了题为“我们的国家与海洋”的报告。该报告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海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99年,美国成立国家海洋经济计划国家咨询委员会,启动实施“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该计划的宗旨就是提供最新的海洋经济及海岸经济信息,并预测美国的海岸领域以及海岸线可能会发生的一些趋势。进入21世纪,美国开始反思其所面临的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一方面,沿海人口的大量增加和海洋环境恶化对海洋经济发展和海岸带管理提出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海洋科技竞争中,欧洲、日本后来居上,在很多领域都超过了美国,使美国开始重新反思其海洋政策。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洋法令》,提出制定新的国家海洋政策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对生命与财产的保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提高人类对海洋环境的了解;加大技术投资、促进能源开发等,以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美国30多年来第二次全面系统地审议国家的海洋问题。法令要求设立完全独立的海洋政策委员会,负责全面制定美国在新世纪的海洋政策。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亲自指定16位专家组建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委员会对美国海洋政策和法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掌握了美国利用和管理海洋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于2004年,正式提交了名为《21世纪海洋蓝图》的国家海洋政策报告。随后,美国公布《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的落实措施。纵观美国海洋政策的制度变迁过程,政府在其间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具有强烈的海洋战略意识,并认识到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受到威胁,下决心重新审视和制定更加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发展政策,从而决定了制度变迁的强制性,属于自上而下的变革。这对我国来说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陆地资源的开发,陆地资源相关产业占据着主导,海洋经济以及海洋产业的概念在绝大多数的国民心中比较陌生,海洋产品以及海洋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近年来,我国对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从北到南布局了10多个沿海开发区域,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但客观说,相当部分地区仍只是简单地将陆地产业加以延伸,而不是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经济。为此,必须彻底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意识,牢固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注重建设海洋文明。政府要培育全民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向海洋集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战略主导作用,在宏观层面主导制定国家总体海洋发展战略,在中观层面制定海洋产业、海洋区域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应注重各地海洋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形成有资金、政策、法律、管理支撑的海洋开发战略体系。

二、海洋科技:以较高的科技贡献率来确立和维持海洋经济优势

与日本、英国等陆域资源有限的国家相比,美国海洋经济的起步相对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能源危机以及其他经济问题的压力下,美国才开始发力海洋经济。鉴于美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和国家禀赋,美国发展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并达成了“科技兴海”的共识。由于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传统产业得到不断改造,捕捞业从近海捕捞走向远洋捕捞,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已发展成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精加工的现代海洋渔业;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船舶设计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现代船舶制造的自动化、现代化程度得到提高,并大大提升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这也是美国海洋经济能保持全球领先优势的最重要原因。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并主导了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政府现有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聘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亿美元。针对不同的海洋发展项目,美国政府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海洋资源为依托兴办了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园区,如在密西西比河口区和夏威夷开办的两个海洋科技园。前者主要从事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技术向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开发的转移,加速密西西比河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后者以夏威夷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这些海洋科技园在美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力,为美国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虽然是沿海国家,但海洋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用海方面仍处于传统的粗放模式,第一产业即渔业占的比重仍然偏大,海洋高新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以美国为借鉴,我国在今后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应进一步强调先进技术的先导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渔业、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并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电子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加快打造若干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集群。而要实现海洋高新技术的创新,一方面,政府应及时制定和更新海洋科技发展战略与计划,继续加大对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健全海洋科技研究开发和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在海洋技术专利的申请与转让、合理利用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规范与监管制度,合理保护知识产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海洋产业: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来推动海洋经济新发展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利用海洋资源结合消费社会人们的猎奇、个性和品位休闲心理,美国海洋休闲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其在海洋利用方面正在逐步取代海洋渔业、船舶制造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其他传统的用海方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作为全美最大的就业部门,也是第二大GDP的贡献产业,美国旅游业每年产值超过7000亿美元。而滨海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沿海州的旅游收入占美国旅游总收入的85%,每年有近1.8亿美国人在沿海地区度假和娱乐。这既反映了海洋和海岸带的独特吸引力,也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以海洋休闲渔业为例,美国海洋休闲渔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有机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一种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结构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美国的游钓爱好者从1982年的2000万人猛增到1988年的6000万人,估计目前已超过8000万人。据全美休闲渔业协会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3520万个休闲钓客,估计每人年均消费1100美元,累计3520万个钓客的消费总额达387亿美元,钓客人数远超过高尔夫球和网球人数。1991-1996年5年内休闲渔业的实际总消费增长36%,这些消费金额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全美提供120万个就业机会;创造总额约283亿美元的家庭收入(工资)并为联邦政府增加31亿美元税收。除此之外,潜水、帆板、水下观光、海洋公园、邮轮游艇等休闲项目在美国也受到广泛的欢迎。美国滨海休闲旅游的蓬勃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居民度假旅游的需求将逐步旺盛起来,我国滨海休闲旅游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不仅如此,由于滨海休闲旅游相对污染较少,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明显,而在全球范围内都广受欢迎。近年来,我国各沿海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但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仍比较低,在空间布局上更多是对近岸水域和沙滩的利用,而缺乏对海岛的开发利用,为此造成旅游方式单一,活动单调。为此,我们应在开展传统滨海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尚未完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展海岛、海滩、海钓等新兴旅游开发项目,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既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也能带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3篇:海洋渔业市场前景范文

那么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些展示的背后,究竟预示着哪些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

重点发展海洋经济

6月18日下午,在第11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25个海洋与渔业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项目涉及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海洋工程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多领域,具有科研起点高,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转化前景广阔等特点。

福建是邻海省份,海洋经济是其主要产业。自2003年以来,通过历届6・18展会活动,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成功对接项目774个,总投资达92.79亿元。经过精心运作,一大批对接项目落地实施,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福建省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第11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征集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技术对接项目111项,总投资额183.3亿元,创历届海洋与渔业项目成果交易会新高。其中企业技术需求47项、技术难题50项,集中推介先进科技成果290多项。

在签约的25个项目里,共有多个涉及共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合作协议,其中包括:福建省现代海洋产业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合作协议,由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省海洋渔业厅、省财政厅签订,此举在于扶持现代海洋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为有市场、有发展潜力但抵押不足的现代海洋产业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协议支持的现代海洋产业中小企业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捕捞和冷链物流类企业。根据协议,将由现代海洋产业中小企业用自有资金按其贷款额2%自愿缴纳,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中小企业助保金。另外,省级财政出资人民币3000万元作为现代海洋产业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该资金在助保金贷款发生损失时按一定比例补充贷款损失。

联合教育机构推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省海洋渔业厅、集美大学签订。根据协议,海洋渔业厅将支持集美大学在船员教育、游艇设计研发、海产品深加工研发、现代渔业健康养殖、海洋经济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打造海洋人才高地,强化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联合金融机构推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省海洋渔业厅、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签订。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推动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发展、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外资外债业务合作、现金管理业务合作。

参股设立福建省现代蓝色产业创投基金的省级财政资金受托管理协议,由省海洋渔业厅、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根据协议,省海洋渔业厅将安排5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参股设立福建省现代蓝色产业创投基金,基金采取创业投资、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等方式进行股权投资,主要投向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产业,其中总额的60%以上投向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海洋企业。

联合教育机构、社团推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省海洋渔业厅、华侨大学、中澳企业家联合会签订。三方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政、产、学、研、用”联盟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构建海洋现代产业体系和科教支持体系,实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三赢”。

联合媒体推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由省海洋渔业厅、 人民网福建频道签订。将通过在人民网创办《海洋视窗》页面、加强专题报道等形式,有效地宣传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部署有关政策措施和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工作成效,为打造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据统计,此次展会上,福建省海洋渔业厅共征集对接项目111项,总投资额183.3亿元;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7项,征集技术难题50项,集中推介先进科技成果290多项。

数字及云产业成时尚

18日下午,数字福建产业园授牌暨签约仪式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出席仪式并向长乐市政府授“数字福建产业园”牌匾。长乐市政府分别与省经济信息中心等单位签署了5个首批拟入园项目意向书。

据了解,创建“数字福建”产业园是福建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部署,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举措。经过省发展改革委、数字办、福州市政府、长乐市政府大半年的比选论证,产业园最终选址于长乐市,规划面积9.07平方公里。产业园将遵循“政府引导,规划先行,资源共享,企业运作,共同管理”的运作模式,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空间信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力争打造成为部省合作的重要支撑平台,央企合作、闽台合作、海西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发展基地。

园区位于长乐市滨海新城,文武砂镇和漳港街道交界处,重点打造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等五大重点产业领域。其中,海西高科技企业港项目一期1150亩地块作为数字福建产业园启动区,规划有企业总部、企业研发基地、电子商务中心、物联网应用中心、IDC中心、智慧体验中心、国际五星级酒店、商务会议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创业公寓居住区等。启动区预计3至5年内将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届时将吸引3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实现300亿以上年产值,提供2万人左右就业机会。

今年第11届“6・18”展会上,到处都能看到数字产业的身影。本次交易会特设电子商务馆,同时配套策划举办海峡电子商务高峰论坛、投融资专场对接会、人才交流洽谈会等,为电子商务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平台提供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

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APP云服务提供商以及国内首个提出移动APP云服务的企业,云来()受邀参加本次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作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代表品牌,云来()公司携带移动APP标准产品、移动APP行业应用、移动广告业务、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等最新产品和服务亮相,一展其在移动电子商务方面的强大产品阵容和未来发展战略。

在云来展位前,不断有人前来咨询和询问,并下载云来移动APP进行体验,了解最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产品情况。走访了现场云来展位的负责人,他表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规律和使用群体特征,决定了移动APP应用到达的精准性和受众的高品质性,具有互联网无可比拟的真实有效性。移动互联网更像是为企业“主动定制”或“个性化定制”的品牌,可有效规避传统广告受时间、空间或受众偏差等因素所导致的无效投放,使传播信息实现单位价值最大化。这也正是最企业当前所需要的。

随着高端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与酒店行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据DCCI的《Forecast2013中国电子商务蓝皮书》预计,2013年手机网民数净增0.9亿人,达到5.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82.5%。同时专家预测,在2014年之前,手机网络的用户数量将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2013年下半年将成为移动APP的爆发期。

对此,云来负责人表示:此次云来参加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也是希望将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普及给福建的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一去不返,企业主的经营思维必须发生改变;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正在发生、正在摸索、正在创新的事业;移动APP是企业经营思想转变的最佳起点,云来将为福建企业家提供最低成本和零门槛进入的方式;投入其中,才有基本话语权;观望,会永远不知未来发生的精彩,正如你错过的前面几次财富机会一样。

另外,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也携带最新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4G)亮相会展中心5号馆,为人们打造一个峰值80M/秒的“光速世界”。本届中国移动展馆主题为“移动4G,快人一步”,为期4天的展示体验向到场来宾全面展现移动4G网络的极速魅力,例如用手机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仅不到1分钟,4G机器人能够“听”声秀“舞技”,无线城市平台让城市生活“触”手可及……,这些眩目的创新科技让人耳目一新,吸引了大批年轻人驻足。

打造智慧城市

6月18日下午,举办“海峡智慧城市・美好生活”对接交流会,来自于海峡两岸200多位“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和知名企业家欢聚一堂,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健康照护、食品安全、数字教育等五个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以“智能、绿色、幸福”为内涵的“智慧城市”成为新时期推进我国“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数字福建抢占新时期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抓手。会上,台北市电脑公会精心组织了27家台湾优秀企业参加此次对接交流活动,这些企业在行业中分别都有优秀的成功案例,其中还有6家上市公司和5个联盟,他们在活动期间与大陆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分享经验,达到更好的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福建省在“智慧城市”上做了大量探索推进工作,9个设区市全面建成数字城管平台;南平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市仓山区已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福州、厦门、莆田正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二期试点。同时,数字福建还正在规划建设北斗卫星应用服务平台,水资源统一监测预警平台、智能公交服务系统、海洋灾害预测预警平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到2020年,争取全省设区城市智慧化应用初步建成,福、厦、泉、平潭以及有条件的县级市达到中等水平“智慧城市”,建成两岸电子商务合作重要基地、区域国际化智能物流中心、国际信息通信枢纽,继续抢占发展制高点,保持先进水平。

在18日,中国电信福建公司还举行智慧城市战略合作签约暨云平台会,分别与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亿赞普科技集团公司、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福建华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福建东南助力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和合作单位,成功签订了福建企业全球智慧贸易平台、东南汽车车联网、企业服务一点通平台、福建企业网上大学平台、企业服务一点通平台合作运营等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宣布正式启用,并智慧城市云平台。通过这些合作和云平台的,福建省正加快聚合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智慧城市,托举起自己的“智慧”梦。

由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亿赞普科技集团三方合作共同打造的“福建企业全球智慧贸易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供需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为全球采购商及客户推荐与其需求相匹配的优质产品,实现全球贸易匹配,打造一个集企业及货品展示、货品交易、进出口清关、货品物流、支付结汇及综合金融服务等端到端服务的线上商品交易平台,助力福建中小企业以低成本、低现金流、高效便捷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找到客户,实现货通全球。

福建省作为中小企业高度活跃的经济大省,有超过百万家中小企业。福建企业全球智慧贸易平台的建设,有助于福建的中小企业突破地域和信息的局限,实现与全球市场的对接和持续发展。根据协议,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将为福建企业全球智慧贸易平台的架构设计、业务承载等方面提供云计算技术支撑,并积极推动企业运用该平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实现全球贸易。同时,在平台运营方面,协助政府为福建企业智慧贸易平台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保障企业客户在平台使用过程中得到快速服务。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签订车联网战略合作协议,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强大稳定的云平台,推进车辆信息化服务(TSP)项目。该项目通过无线通信、GPS全球定位系统、GIS数字地理信息、车辆信息等技术的结合,整合动态交通信息、音乐、视讯、资讯等内容,面向车主提供一键导航及在线的3G专属服务,为车主提供全新的3G互联汽车乘驾体验。

车联网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3G移动互联网,进行汽车的信息收集与共享,通过信息的处理,实现车与路、车与车主、车主与车主、车主与第三方服务商的沟通,让汽车更加智能。车联网让车主置身3G互联汽车之中,可以通过语音、图片、导航等信息的互通,实现人车互动,真正畅享一键导航、即时新闻和车友社交等服务,彻底告别枯燥乏味的驾驶体验,让乘驾变得更加安全、舒适、更具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尚科技感。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此次与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强强联合打造车联网,将推动福建汽车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升级。

“企业服务一点通平台”是福建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专为企业打造的一站式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政府、社团组织和服务供应商的资源与能力,采用了在线、语音、邮件、移动互联网等手段,辅以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金融、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信息化等发展资源支持,助力企业快速提升内外综合运营管理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福建企业网上大学平台”是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福建华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企业能力建设与提升公共服务云平台,该平台以“面向企业、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为宗旨,通过提供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软件服务应用,为企业所开展的继续教育、职业认证培训、学历教育、企业内训提供含软硬件、带宽等一体化的“云计算”应用平台租赁与“一站式”在线培训全业务流程服务,助力福建企业与企业家、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企业服务一点通平台合作运营”是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福建东南助力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为企业与企业家提供专业的外包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对外经贸合作、法律维权、金融服务、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企业IT服务外包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三方竭诚合作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专业的外包服务、解放企业的劳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共建的仓山科技园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启用及云业务开放平台,为智慧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仓山科技园云计算数据中心2012年12月启动建设,2013年6月竣工。该数据中心以福州仓山科技园五星级IDC机房为核心,通过超高速宽带网络,连接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电信IDC,在福建全省形成了大规模面向社会的云服务、云应用布局能力。云计算数据中心可提供云服务器租赁、云虚拟空间、云应用、云备份等服务。政府、企业及教育等部门可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基础设施,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避免信息化建设重复投入,降低建设周期和后续维护成本。

同时,在云数据中心的基础上,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构建了开放的云计算能力平台。开放平台将云数据中心资源池中的CPU、内存、硬盘空间等计算资源,以开放接口方式提供给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只要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就可通过调用云服务管理接口,跨越技术门槛,直接拥有先进的云计算平台,实现对云服务器的创建、启动、停止、取消、变更和监控等管理功能。云开放平台的推出,将形成电信运营商、各类IT企业、个人开发者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智慧城市建设生态系统,为一个开放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创造基础。

高新技术集中亮相

本届6・18展会的一大宗旨就是紧跟产业潮流动向,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广聚四方技术资源,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时下工业设计制造领域什么最火?3D打印机是其中之一,代表了制造业的变革方向。在3D打印展区,福建省内多家企业正以最大力度的自主研发,期望掌握这场变革的主动权。

一台外形类似电脑机箱的打印机,中间位置有个连接电路的喷头,不断地吐出许多类似塑料纤维的丝来。打印机连接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个三维设计的茶壶,工作人员按下电脑“确定”键,吐出的丝层层堆积粘结成电脑设计好的茶壶,一个实实在在的茶壶就打印了出来。茶壶表面光滑,内部空心,完全可以使用。带来这台神奇3D打印机的纳金网(福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了全球首个交互式3D(I3D)与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将推动福建省工业制造的产业变革。

3D打印是世界新科技的一个制高点。福建考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工业设计公司之一,在三维工业造型、结构、模具以及电子电路设计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厦门联合优创公司展示的3D绘图机器人,是我国动漫绘图创意技术领先项目。

在海源水晶玻璃内部3D打印成像设备前,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工作人员用三维照相机拍下人像,将照片导入计算机,经配套软件10分钟的图像处理后,往设备内放入一块水晶玻璃,随后激光闪动。两三分钟后,三维人像被雕刻在水晶玻璃内,而表面不受一点影响。

“最高雕刻速度达到每秒3000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半导体制冷技术和高精度稳控技术,可充分保证激光的稳定性,雕刻非常细腻。”

此次,海源三维打印高科技有限公司还带来了两款自主研发产品――高精度大型3D打印机和家庭3D打印机。董事长李良光表示:“去年底,公司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共同研发大功率激光烧结技术,以金属、陶瓷粉末作材料,打印精密零部件。”

此外,由德国法兰克福虚拟现实集成技术公司研发的增材制造(3D打印)、虚拟现实及云协作结合的一体化功能平台在展会中亮相。现场设置一块可移动式支架,上树立有机玻璃作为三维立体投影幕布,展示虚拟影像以及在制造型或销售型企业中的应用模型。使用者站在2米开外,玻璃上投影其在虚拟实境中呈现的样子,影像显示可以跟随使用者一起做相同动作,并任意更换服装。同时还有二维照片转三维模型演示,可以更立体直观地进行产品的网上展示。除此之外,展馆现场还有三维人像头像扫描仪,能在几分钟内用激光光雕机现场制作三维水晶头像纪念品,而另外一台三维打印机,则能现场打印各式三维设计产品模型。

据介绍,该3D打印项目的核心有两个,一是快速,二是完整。它强化了以CAD/CAE结合云协作为基础的快速制造的完整生态链,结合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幻景与3D打印实物模型结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全系列解决方案,通过进行相应的软件研发、技术集成与流程优化,保证了3D打印的质量,提高了成品率。同时,实现3D云打印服务的软件开发和集成,逐步建立起技术服务和协作设计的一站式功能平台。

目前,福厦两市新能源混合动力公交线路达数十条。这些公交车的关键部件――混合动力驱动总成,相当部分来自福建省的福工动力技术股份公司。宇通、金龙、亚星、安凯、申沃……福工动力自主研发的动力系统,和这些知名客车企业配套,累计搭载了近2000部新能源客车。才成立4年的福工动力,已跻身国内行业前三。去年底,福工动力主承担的“增程/插电式重型商用车动力系统总成开发”项目获国家863计划立项。该项目将解决国内商务车能耗总量大、污染高等问题,实现商务车产业结构升级和动力系统电动化,提高产品竞争力。

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闽企不落后。而传统产业也在积极引入新技术,改变生产方式。

土壤温度27.5摄氏度、空气湿度89.9%、土壤水分44.15%……现代农业馆内的显示屏上,数百公里外的将乐县一葡萄园内的实时信息,一目了然。

“引入农业物联网技术,生产成本可下降30%,综合效益可提高20%,农产品品质将大大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者鼎天农科公司负责人说。

农用无人直升机、自动化催芽机……本届“6・18”,福建省农办、省农业厅共征集农业技术需求120项,推出项目成果74项,其中57项居国内先进以上水平。

在高端装备项目方面,福州科杰电子衡器有限公司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谢明博士对接工业机器人等3个项目;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工程学院、省机床工具行业协会等签订协议,成立铝合金车轮技术产学研联盟;智舟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签订协议,成立高端智能装备服务平盟。

新能源企业抱团发展

新能源产业是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1.4%。而福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拥有优质的硅矿资源,具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2010年,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将新能源产业列入福建省重点调整和振兴的产业之一,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福建省目前有近一半的发电来源于清洁能源,这相对于全国70%的发电来自煤电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福建目前还缺乏新能源开发应用的龙头企业。

随着近期福州、厦门等地分别有个人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越来越多的人对新能源实际应用感兴趣,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能源产业方面创业。福建省新能源产业联盟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李宁表示,新能源产业发展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还相对少,只有抱团发展形成联盟,福建的新能源产业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18日下午,由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海西(厦门)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组委会共同发起的“福建省新能源产业联盟”在本届6・18大会上成立。成立仪式上,福建省新能源产业联盟分别与东山县政府、福建能源集团、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成立海西新能源产业信息网,为成员提供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项目等信息及专家咨询服务;成立海西新能源产业引导基金,为全省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转移提供更便捷、广阔的融资服务;成立海西(翔安)新能源产业孵化园,推动新能源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和市场的融合;成立海西能源商学院,依托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和管理学院,培养更适应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创新型管理技术人才等。

成立仪式上,联盟分别与东山县光伏产业园、省能源集团、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新能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和产业转移、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中广核太阳能公司、厦门清源科技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福建省太阳能发电市场。此外,联盟还促成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与厦门三铁照明签署2000万元授信协议,作为联盟服务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的示范项目。

绝妙创意精彩绽放

本届6・18创意产业主题展,成为近年来福建省创意产业成果转化的检阅台,裸眼3D试衣系统、虚拟换衣系统、垃圾能源化全自动生产线、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智能机器人……一项项创意产业技术成果在这里精彩绽放。

“同样一套房,如果安装了保温材料,冬天室温能比没装的要高5℃左右。”记者从伊谱司(福建)环保科技公司、中国节能集团等多家公司了解到,近期多款新型的隔音保温材料已经研发成功,对于福建市场而言,这种新型保温材料不仅冬暖夏凉,并且能抵御地震。

原来,这些保温材料是用混凝土等材料制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实现住宅的“冬暖夏凉”。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夏天的室温能比同样的住房低5℃,那么经常都不用开空调,即便需要开空调,普通房间装1.5匹的,用这种保温材料的房间只要1匹,1年下来,光电费就能省下几百元,而且这一省就是几十年。”

和传统的盖房子相比,使用这样的保温石材就像“搭积木”一样,在施工现场,只需简单装配,就可达到很高的质量标准。而且由于保温材料降低了建筑物的重量,不仅能有效应对地震,施工成本也大为降低,同时也节约了能源。这名工作人员说,这一产品让消费者和建筑公司实现“双赢”,目前在福州已经开始推广,而买房的消费者如果细心观察,去购买带有良好保温材料的房子,不仅省钱,还很省事。

白纸上画个键盘也能当真的用,一款由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们设计的百变键盘吸引了不少眼球。只见一个由精巧的转换装置和几根导线组成的USB输入设备,将一根根香蕉变成钢琴键盘,将铅笔白纸画成的按键变成真正的按键,来操作电脑软件与游戏。记者轻拍香蕉,显示器上的钢琴键盘就跳动起来,一个个音符随着拍打而响起。据厦门理工学院学生介绍,这个装置可以将身边任何可以导电的器件变成USB设备的输入端,可以适用于复杂、移动的工作环境、单片机教学等方面,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如果你出差在外,家人却忘记了带钥匙,怎么办?记者在创意馆发现了一个聪明的智能安防系统,只要在你的手机或平板电脑里装上专门的软件客户端,输入设定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实现远程遥控开锁。当然,这个系统的作用可不仅仅用于开锁,还可以帮你调节家里灯光的明暗。

窨井盖夺命事件屡屡发生,引起社会关注。绿博会上展出的“城市智能管网管理系统”,能否消除安全隐患?现场的黑色井盖,貌似跟普通井盖并无区别。“特别之处在于,我们给井盖贴上了智能标签。”工作人员揭秘说。

智能标签,即射频识别技术运用。井盖一旦出现故障,智能标签就会自动向管理系统“报告”,管理系统发出警报,并将相关信息发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只有等问题解决了,警报才会消除。借此,管理部门可时时监控全城井盖状况,包括井内水量、井盖是否打开等。目前,该系统已在福州梅峰路试用。据悉,试用过程中,水位监测误差在1厘米内,井盖开盖等状况1分钟内便可通知到系统。

航标是保障船舶安全的重要设施,传统的航标维护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维护效率低,故障航标发现滞后,恢复周期长,事故隐患严重。福州闽邮吉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遥控航标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长江、黄河80%以上的航标应用了该公司的遥控系统。

一个好创意,还可带来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贵重的中药材铁皮石斛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光泽县企业家吴纪钱大胆创意,把野生铁皮石斛移种在具有20多年树龄的黄花梨树上。如今,在光泽县李坊乡成立的仿野生栽培石斛专业合作社,已在2000多棵梨树上种植铁皮石斛,成品每公斤售价约4000元,市场前景喜人。

对接精彩创意,将促进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

18日上午,由省经贸委主办、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的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展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8号展厅开幕,福建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也正式亮相。这是平台首次亮相6・18,将为福建省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一站式”的服务。

此次服务展主要通过多媒体体验等方式,突出展示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及11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风采。同时介绍福建省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行业发展情况,并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质量管理、电子产品检测、知识产权、品牌策划、法律维权、市场拓展等咨询服务。服务展现场设置体验区,观众在此可进行信息化体验,还可阅览45家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简介、最新扶持政策、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情况。

据了解,近年来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架构。此外,加快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2012年福建省认定首批45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其中6个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平台。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还将培育150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0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同时构建一个由省级枢纽平台与9个设区市综合服务窗口、50个产业集群服务窗口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服务等12类服务。

中小企业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省共有企业42.5万户,其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97.3%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3.4%的增加值、64.8%的税利、75.5%的就业岗位、61.4%的出口额。中小企业已成为福建省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力量。

11年来,“6・18”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硕果累累,中小企业以高度的市场敏锐性,迸发出创新驱动的自觉,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本届6・18围绕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和支持创新产品销售,设立科技小微企业展区和创新产品展销区。设在5号展厅的科技小型专馆,为福州诺邦畅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莆田市圣鹏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漳州市微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100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免费提供展位,他们展示推介污泥H-RDF燃料法技术集成处置系统、微型电动按摩饼、太阳能多功能航标灯等创新项目、产品。

6月20日,6・18项目成果交易服务中心组织科技小微企业和个人创新成果项目对接会。而2号展厅的优秀创新产品馆有南安市天马果林科技园、厦门恒利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福州互瑞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业展示、销售新型建筑涂料、智能电热水龙头等创新产品。

今年第二次参展的永恒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推出自主研发的高效节能粉体低氮燃烧除尘脱硫工业锅炉系统,为工业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脱硝提供解决方案。这套技术可使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公司负责人张誉铧表示,依靠这套技术,只要更换300台锅炉,福建省“十二五”减排目标就可实现了。

对高危有机固废垃圾,传统处理办法是统一回收集中焚烧或填埋,对空气、水资源污染严重。继上届带来自主研发的高危有机固废垃圾磁力碳化反应炉后,乐龙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今年又推出了升级版的反应炉及前置烘干、储水系统等。董事长陈明德说:“单台设备每天可处理15到20立方米的有机固废垃圾,将垃圾体积减小97%。垃圾处理后排放的二口恶英比欧洲标准还要低,处理过程产生的热源可循环使用。高危医疗垃圾、生活有机垃圾、废旧橡胶塑料等,都可在反应炉中处理,处理后形成的粉末,还可作为保温、净水和松土材料。”

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创新就是未来”,已成为福建众多中小企业的共识,成为它们的发展理念。

科斯特(厦门)节水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平做过一个估算,到今年9月底,厦门市汽车保有量将达100万辆,当地水资源并不丰富,这么多汽车需要清洗,水从哪里来?清洗产生的大量污水又如何处理?

带着问题,科斯特历时两年,自主研发了国内技术领先的洗车水循环处理设备,实现洗车废水循环使用。

刘建平说,废水处理过程添加了科斯特开发的阴阳离子废水处理药剂,并配套生物降解等工艺,节水率达80%。因为采用了紫外杀菌装置,处理后的水,多项指标甚至达到饮用水水平。

“一台设备日处理洗车废水25吨,可清洗至少200辆汽车。”刘建平说,“此外,洗涤业废水、洗浴业废水、酒店业清洁用水等,也可以通过这一设备处理。”

去年以来,福建省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打开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条通道,密集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本届6・18金融服务馆内,20多家银行、证券、担保、创投等机构展示服务高新企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碳金融产品,服务科技创新的融资租赁产品、信托产品等。

第4篇:海洋渔业市场前景范文

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称“北斗”)开始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持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这种有着独特源定位和短报文特色服务的导航卫星系统正式亮相于世界。

北斗将同目前垄断国内导航产业95%以上的GPS展开正面竞争。“北斗志在将中国用户从GPS手中抢回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认为,到了2020年,肯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北斗。

人们的期望很大,因为这是中国首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而在这背后,是市场各界、产业上下游对于卫星导航产业的“商业窥探”。

形成三条产业链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按产业上中下游基本可分为:上游是导航与卫星制造、芯片、OEM板卡、模块、天线等;中游是终端集成、系统集成;下游是销售、运营、服务。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集中于贸易环节,占下游份额的七成,主要是销售国外的高精度接收机产品、模块、OEM板,而在运营和服务领域所占份额很小。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北斗一代终端社会持有量为10万余套,参与北斗终端研发或销售的企业数量为50~60家,年产值为3亿~4亿元左右;而GPS导航终端2011年的总销售量突破4500万台,产值接近700亿元,参与企业超过6800家。

北斗的独特优势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GPS。业内人士介绍,北斗除在定位、导航功能方面不弱于GPS外,其授时功能主要应用于金融、电力以及通信等领域,北斗授时精度能达到10纳秒的级别,其特有通信功能有望成为无线移动通信的重要补充,对资源调度、安全监控和防灾抗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人士表示,作为科技含量极高、人力资本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斗导航卫星产业化的市场空间极富想象力。

有券商研报指出,北斗将最终成为与GPS相抗衡的卫星导航系统,挖掘北斗导航卫星产业的投资机会,可遵循两条投资思路:首先是相关卫星导航系统设备制造商;其次是随着产业升级改造,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商。

海富通基金投资经理杨帆表示,借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轨迹,未来的应用将沿着国防、特定行业和大众三个层次展开。国防应用会率先展开,但是大众应用将来会是主战场。短期来看,面对国防应用需求的公司会率先反应。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产业研究中心卫星导航事业部总经理王平表示,目前中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是1000亿,2015年将达到2000亿,2020年将会是4000亿,北斗的逐步完善将成为产业发展最核心的推动力。

据分析,北斗的发展将形成基础产品(包括导航天线、终端芯片、板卡、导航地图等)、导航终端产品和运营服务三大条产业链,影响国防、渔业、交通、通信、电力等各大领域。国腾电子、海格通信、中海达、四创电子、中国卫星、高德、四维图新等上市公司,以及东方联星、南方测绘等非上市公司均会因此受益。

激发物联网产业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长期以来,国内民用地理位置信息服务市场主要由GPS垄断,打开定位,通过人人网、大众点评网、微信等社交网站签到,搜寻附近的餐厅、银行、酒店,评价美食,寻找朋友……这些基于GPS的位置服务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尽管国内目前可以免费使用GPS,但其不能保证永远不收费。

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斗星通”,002151.SZ)董事长周儒欣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他们已经研制出了兼容支持北斗、GPS、格洛纳斯和伽利略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我们从2006年开始探索,这样一种兼容互操作更能撬动卫星导航产业,从而激发物联网产业。”

从2002年起,北斗星通就开始着力研发北斗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信息保障系统(又称“船联网”),先后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进行研发。

2006年9月,北斗星通与农业部南海渔政渔港管理局签订第一个合同,为在南海作业的首批700条船安装设备,到目前为止已有约3万条船安装了相关设备。周儒欣介绍:“比如说在我们这儿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渔船在什么地方,渔民们使用北斗通信往来。”

2012年8月,北斗星通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共同启动了“北京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程”项目,即在密云地质灾害多发区建设32个监测点,应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示范。

未来,北斗星通还将继续开发车联网等广泛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新产品。

多年专注卫星导航产业的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45.SZ)对2013年的市场前景也充满信心。该公司不仅将为北京市1.2万辆出租车加装北斗导航设备,其提供的北斗导航手持设备也将在2013年4月开幕的第九届中国 (北京) 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大展身手。

此外,中国已全面启动北斗芯片和终端的研制工作,并启动北斗行业应用示范项目,包括交通运输部的“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中国气象局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示范应用”等。

由于导航系统对国防和民用产业的重要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促进北斗的应用,在此背景下,北斗导航产业将迎来大规模发展。

根据科技部近日印发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显示,“十二五”末,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要形成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30家创新型企业。

这意味着国家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可以预见,随着北斗系统的试运行,原有GPS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介入,一场激烈的竞争将在下游研发和应用领域展开,未来大规模的应用也即将到来。

5000亿展望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还处于较为幼稚阶段,加之北斗建设尚未完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与困境。

当前国家相关部委安排了专项资金、专题项目,希望以示范为主,带动、牵引促进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

然而,同支持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一样,目前中央与地方相关部门对于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政策扶持都存在“撒胡椒面”的做法。按照相关主管部门人士的说法,因为新兴产业往往需要在摸索中前行,作为主管部门也很难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因而也就只能是广撒网。

在北斗诞生之前,中国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是从GPS应用开始,由一批小公司自发地、盲目地投入,很长时间内进入不到主流产业体系。由于没有国家的大资金投入,发展过程中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长期没有纳入国家的整体规划。尽管目前从事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相关公司超过6800家,从业人员数量约为15万~20万人,总投资规模500亿元左右,但整个产业仍呈现“小、散、乱”局面。

华力创通常务副总经理王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导航芯片价格偏高。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商用,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破解之法并不难觅。“通过继续扩大芯片产量,在芯片上集成更多功能,让用户数量达到更大规模,芯片价格自然就降低了。”

中国卫星导航与定位协会方面认为,只有通过大额的投入,形成良好的国家级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壁垒,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大环境,才能培养促进数千亿元乃至上万亿元的产业的形成发展。

北斗的发展和完善将为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带来转机。

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会上透露,2012年卫星导航产业已经超过1200亿元,将来中国该产业会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北斗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也认为,未来两年内,中国将迎来北斗系统应用产业化的。

来自中原证券的一份相关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1 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达到85.96 亿元,同比增长43.2%。而随着整个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前占比还不足10%的北斗产业来说发展空间巨大。而在A股上市公司中,与卫星导航有关的公司总市值就已经超过了679亿元。

国家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也都力推北斗系统。《地理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都将北斗系统作为重点工程予以大力支持。

事实上,北斗一代自2003 年底正式运行以来,到目前为止注册用户数大约在10万左右,主要应用在国防安全领域,以及一些特定行业如渔业、气象、交通、通信、电力等领域,其中渔业应用最广,占比超过60%。

但由于北斗一代属于试验卫星导航系统,用户容量有限,目前市场上95%的导航终端仍然由GPS占据。

至于目前整个北斗系统的总研发经费,冉承其在会上透露约为几百亿,而后续10年时间要建全球性卫星导航系统,预计投入的经费要更多一些,大概在四五百亿以上。

第5篇:海洋渔业市场前景范文

(一)发展条件

1.港口优势得天独厚。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公里,深水岸线170公里。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居大陆第2位、全球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居大陆第3位、全球第6位。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

2.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规模化、基地化开发。岛屿资源良好,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52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758公里。滩涂资源充裕,拥有可围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和三门湾北岸4大片,围垦开发条件优良。渔业资源优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象山港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大渔池。海洋旅游资源优越,滨海地区具有“滩、岩、岛”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内和象山县沿岸。油气储量丰富,春晓油气田总面积22000平方公里,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00多亿立方公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3.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宁波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海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两岸的联结纽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推进,使沿海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使宁波成为连接上海、江苏和浙江温台乃至福建南部的枢纽城市,成为浙江温台和浙西地区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为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提供了有力支撑。

4.海洋经济比较发达。2009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2500亿元以上,是2005年的近2倍,年均递增15%以上,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为主导,以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新兴高新技术海洋产业为引领,以港口贸易、金融为配套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特别是临港工业方面,经过几年发展,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汽车、造船和能源等行业为支柱,绵延二十几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5.海洋科教实力较强。具备比较雄厚的海洋研发实力,形成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专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海洋科研与技术开发体系。建有宁波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达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5%以上。在海洋养殖、海洋生物、海洋环保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15项,市科技进步奖35项,专利授权30项。

6.海洋经济腹地广阔。宁波港张水清夏晖孙立锋面向广阔的内陆腹地,主要包括华东、华中、华西地区,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地区对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接受东部地区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要求更为迫切。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首位;浙江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具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具有较高的开发开放水平,这都为宁波依托港口优势和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加大对华东、华中、华西地区的辐射,促进这些区域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重大意义

1.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成为上海“两个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客观需要。国务院关于长三角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上海“两个中心”《指导意见》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宁波沿海和海岛地区地处我国黄金海岸、黄金水道“T”字形经济带核心区,对内是江海联运枢纽,对外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在我国内外开放扇面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发挥宁波区位优势和港航资源潜力,有利于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提高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水平。

2.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辐射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沿海和海岛地区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是宁波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更是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东濒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的纽带。加快宁波沿海和海岛地区建设,有利于服务长三角和海西区,增强辐射长江流域,带动闽、赣、皖等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发展海洋经济,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储运安全的客观需要。宁波地处南北海上通道战略要冲,是海上桥头堡,在全国沿海战略物资储运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09年,宁波石油及制品、进出口铁矿石、煤炭吞吐量分别达5000万吨、3000万吨、600万吨以上,进一步将宁波建设成为我国重要战略物资的储运、供应基地和加工、贸易中心,有利于维护国家能源和战略物资江海联运和海上运输安全,为宁波和浙江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战略保障。

4.发展海洋经济,是完善沿海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近年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西经济区、广东珠三角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开发已先后纳入国家沿海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建设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挖掘海洋开发潜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二、总体思路与功能定位

(一)总体思路

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并结合宁波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大工业、海岛资源开发和清洁能源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坚持以陆带海、以海促陆、海陆联动,统筹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完善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为浙江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发挥先行作用。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推进联动发展,把海洋的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与陆域的综合优势、先发优势结合起来,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二是推进高端发展,紧紧抓住“后危机”时代科技革命的新动向,跟踪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最前沿,推进海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集约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着力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四是推进持续发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是推进开放发展,立足于亚太国际门户城市重要节点区的有利位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宁波沿海海洋经济产业带建设成为宁波乃至浙江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大平台。

(二)功能定位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南翼海洋经济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长三角亚太重要国际门户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1)浙江省和长三角南翼海洋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区位、港口和海洋资源及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以港口开发为重点,以海洋科技进步为支撑,推进海洋产业高级化,充分发挥宁波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使之发展成为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海洋经济中心。

(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组成部分。依托宁波—舟山港深水良港和区位优势,拓展和放大梅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完善战略物资、大宗散货、外贸集装箱和江海联运体系,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战略物资和大宗散杂货中转储运、保税加工和物流配送基地,使之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枢纽港;同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把宁波打造成为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主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服务,承接辐射,错位发展。

(3)长三角亚太重要国际门户城市。宁波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交汇处,是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宁波将进一步发展成为长三角、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桥头堡和物流节点城市。

(4)全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依托港口和宁波区位优势,优化布局,不断推进转型升级,紧紧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大力发展石化、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总部经济、研发设计、旅游休闲等高端临港服务业,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

(5)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以象山港、三门湾等区域为重点,推进海洋经济的有序开发、有效利用和严格保护,加强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施海洋污染海陆联动防治,探索跨区域海洋环境联合治理,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我省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子。

(三)空间布局

宁波今后重点构建“一港、三沿、五平台”和一批产业集聚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一港”,即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区及其依托的腹地,重点是发展成为国家物流节点城市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沿”,即沿杭州湾、沿象山湾和沿三门湾,沿杭州湾和三门湾区域将发展成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宁波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象山港区域将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将发展成为生态经济型港湾。“五平台”,即杭州湾新区、宁波石化产业基地、梅山—春晓—六横保税物流体系核心区、象山港区域和宁波三门湾区域。“一批产业集聚区”,即发挥陆海资源优势,在沿海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集聚区域,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三、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功能开发和建设,重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建设大港口。坚持以延伸港口价值链为导向,进一步转变港口发展方式,推进港口由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第四代转变,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1)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加快整合现有业主的岸线码头,推进其向公共岸线码头转化,提高岸线利用效率;(2)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北仑港四期、大榭岛五期和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0万标箱;(3)增强港口增值服务能力,推进培育船舶交易、船员交流中心,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以梅山保税港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自由贸易港通关政策,创新港口增值服务模式和业态。(4)推进建设浙江港口联盟,着力建设以宁波港为龙头,嘉兴港、台州港和温州港等为支线和喂给港的港口联盟,强化与国内外港口的跨区域战略合作。

二是发展大物流。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和航运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物流节点城市。(1)进一步推进宁波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建设,加快形成货物吞吐、交易和金融三位一体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2)加快物流主体培育,推进第四方物流发展,提升物流服务信息平台;(3)以新一轮大规模铁路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提升金华、上饶、鹰潭、南昌、武汉、成都、重庆等省内外“无水港”,推进海铁联运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4)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延伸航运服务产业链,探索推进建设国际海运信息平台;(5)推进梅山保税港区建设,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建立国际性配送中心,积极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等功能,更好地发挥连接国际国内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培育大产业。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着力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1)进一步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在优化布局、严格准入、注重环保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环境影响小、产出效益高的临港制造业。石化产业,以镇海、北仑、大榭等区块为依托,最终形成1亿吨炼油能力和350万吨乙烯能力、增加值过千亿元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钢铁工业,重点发展世界先进水准的高端产品,打造年产钢铁2100万吨的能力。船舶产业,建成我国新兴的先进修造船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争取到2015年整车产量达到80万辆/年,轿车发动机80万台/年。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2)发展临港型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的同时,加快发展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业。国际贸易,建设进出口贸易交易平台,打造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金融服务,建设成为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适应的区域性国际金融结算服务中心和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3)扶持发展战略新兴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旅游、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能产业等战略新兴海洋产业。

四是完善大配套。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公路、铁路、水运、电力和油气管网等集疏运体系,提升水水中转、水陆联运能力,提高交通、水资源和能源保障水平。(1)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全面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建设杭州湾跨海铁路和甬金铁路,推进宁波铁路“南客北货”布局调整和铁路货运环线的规划建设;(2)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浙东宁波段引水工程、慈溪曹娥江引水工程和海涂水库建设。加快象山10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提高海水综合利用规模和比例。逐步解决海岛地区居民饮用水难问题。(3)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立海洋防灾减灾检测与决策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和海上船舶应急救助网络。推进“强塘固房”和标准渔港工程建设。

第6篇:海洋渔业市场前景范文

我国海水淡化起步早,发展慢。但近1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通过采取规划指导、政策引导、技术创新、试点示范、标准规范、宣传培训等措施,我国海水淡化有了较快发展,已从技术研发阶段,开始走向产业发展阶段,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前景广阔。

(一)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日趋成熟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是膜法(反渗透法)和热法(低温多效法、多级闪蒸法)两种,其中:反渗透法占62%、低温多效法占37%、多级闪蒸法占1%。“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对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的研发力度,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在关键技术和部件方面有所突破,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在膜与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方面已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在蒸发器及热工优化计算方面已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系统集成技术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具有核心竞争力。

(二)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已有基础

伴随着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我国在海水淡化主要设备和成套装置设计、制造和装配能力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在膜法方面,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已具备竞争优势,中国化工集团还在杭州建设了膜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化基地;在热法方面,一些单位加大了投入,建设了成套装备生产线,已具备了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的基础。

(三)工程设计建设基本具备能力

“十一五”以来,我国开始自行建设千吨级、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已具备工程设计建设的能力。现有海水淡化工程中约有1/4为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设的,已有10多家企业单位具备千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能力。其中,已建设了万吨级以上工程的有:杭州水处理研究开发中心、北京朗新明环保科技公司、国华电力工程公司等。当然,我国海水淡化企业在技术、经济、能力等方面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海水淡化成本规模趋于合理

随着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部件的研究和产业化,装备制造能力和工程设计建设能力的提高,及应用规模不断提升,我国海水淡化成本不断下降。综合国内已建海水淡化工程的资料,反渗透海水淡化水所需投资6000—8000元/立方米,综合产水成本5—6元/立方米;蒸馏法设备投资8000—11000元/立方米,综合产水成本6—8元/立方米。2003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不足3万立方米/日,2005年不足5万立方米/日,到2010年底,已近60万立方米/日。规模和成本互为促进,海水淡化呈良性发展态势。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导有关地方做好海水淡化工作。青岛市、天津市和浙江省分别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研究编制了地方海水淡化发展规划,制定了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我委与财政部、税务总局共同研究制定了有关海水淡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生产海水淡化水的企业,其生产海水淡化水的所得,前三年免征所得税,再三年减半;我委会同国家能源局,下发了沿海电厂使用海水淡化水的通知,明确要求,沿海新建或扩建发电厂,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

三是制定标准规范。我委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海水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国标委工交联〔2006〕8号),并逐步制定了一些技术和产品标准,促进海水淡化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四是示范工程带动。“十一五”期间,支持沿海企业海水淡化工程示范,促进海水淡化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支持海岛海水淡化工程,促进海水淡化水用于市政,缓解海岛居民饮用水短缺矛盾,如浙江嵊泗县本岛、浙江岱山本岛、浙江六横岛海水淡化工程等。工程示范的同时,还在投资运营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立了专门机构,统筹海水淡化的技术研发、项目开发、投资运营等各项业务,投资运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实现了向市政系统大规模的供水。

(五)循环经济理念得到实际应用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遵循了循环经济理念,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海水淡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浓海水可直接用于晒盐,可以大量减少盐场所占面积;浓海水也可用于盐化工,作为制碱的原料等。因此,海水淡化工艺可与制盐或盐化工工艺衔接使用,实现浓海水的综合利用。电力、冶金和化工等企业结合生产工艺中的余热进行综合利用,一些电厂采用“水电联产” 模式,发展海水淡化等。

总之,“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海水淡化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一些缺水地区由于实际需要,十分重视和关注海水淡化,但仍然缺乏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海水淡化没有明确定位;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从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积极有效地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研究不足。

二是海水淡化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虽然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和化工原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但前期基础研究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自主创新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仍然较少,设备制造及配套能力较弱,一些化工原材料还需要进口。目前,海水淡化膜材料及膜组器、能量回收技术及设备和低温多效海水蒸发器等核心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海水淡化产业尚不完善。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还刚刚起步,产业发展还不均衡,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群,还没有形成包括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原材料生产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缺、制造能力弱、工程经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海水淡化工程和用水之间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也使得海水淡化水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水市场,也影响到海水淡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尚显不足。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激励性的政策还不到位。如海水淡化工程投资、水价补贴等政策还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建立;海水淡化水还需进一步明确作为水资源重要补充的地位,相关支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从而有力地引导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充分认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是地球生命之源,目前全球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常态,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和地区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全球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专家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为水所困。

地球上的水尽管总量巨大,但绝大部分是海水,陆地上淡水资源总量只占水体总量的2.53%,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专家测算,每年可利用的径流量大约14万亿立方米。有限的淡水分布又极不平衡,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尼、印度、哥伦比亚、刚果等9个国家占了全世界淡水资源的60%。人均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美和北美,而非洲、亚洲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非常少。随着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迅速,对水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整个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量增加了5倍,同时,由于水体污染又使可供水大量减少,气候变化也加大了干旱、洪涝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剧了水资源问题。21世纪水资源正在成为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220立方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一)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

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占全国15%的土地,40%的人口,创造了60—7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4,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30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0%。因此,沿海地区,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的调整,沿海开发区迅速发展,产业向沿海地区积聚,人口也随之增加,因此,沿海地区的需水量不断增加。除工程性调水之外,向大海要水,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的重要措施之一。

海岛水资源短缺,不仅制约海岛开发,也事关国家权益。我国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500多个,大多数因缺乏淡水水源而无法居住和开发,有常驻居民的400多个海岛,普遍存在缺水问题。同时,海岛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关系国家权益和国家安全,因此,必须解决海岛水资源短缺问题,将雨水收集和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甚至第一水源。

另外,海水淡化作为一项脱盐技术,同样可以用于苦咸水和微咸水的淡化。我国中西部地区,也包括一些沿海地区,存在大量的苦咸水和微咸水,不经过处理不能饮用。因此,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广泛用于这些地区的饮用水处理,这对解决当地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水淡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海水淡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海水淡化产业是以生产海水淡化水为主要目的,包括相关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设计与建设、生产运营、原材料生产与销售、市场咨询服务、宣传培训和交流等工序和环节在内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生产体系,还包括原海水的预处理和浓海水的综合利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已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海水淡化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措施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的重要支撑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海洋经济包括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海水淡化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海水淡化水是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重要海洋经济活动所需淡水的重要保障;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还可用于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同时,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可以带动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有助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有助于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必须增强紧迫感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因水资源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海水淡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海水淡化市场初步形成,而且市场前景看好。但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一些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十分关注我国海水淡化市场,并有意发挥其技术、装备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抢占中国市场。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海水淡化产业整体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三、“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工作重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海水淡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工作、政策措施,对“十二五”期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海水淡化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统筹规划、依靠科技、积聚发展、强化试点、完善政策、健全标准、加强监管,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做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意见》明确,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二是提高工程技术水平;三是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四是组建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五是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六是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七是推动使用海水淡化水。为加快落实海水淡化重点工作,《意见》提出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实施金融和价格支持政策、完善法规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培训等多项政策措施。

为了实现《意见》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海水淡化产业有序发展

一是近期将《“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重点工作,强化规划指导作用。二是各地区要根据《意见》和《规划》要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能源和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研究编制区域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或制定相应的工作(试点示范)方案,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有序推进,避免一哄而上。

(二)强化试点示范,构建完整产业链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强化各类应用区域、技术工程,以及装备制造等不同类型的示范试点,从而构建完整的“产、销、用”体系,解决目前海水淡化工程和用水之间脱节等问题。一是组织开展海水淡化城市(工业园区、海岛)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城市(工业园区、海岛),进行海水淡化水作为公共用水补充的技术、工艺、标准和管理等试点工作,到2015年,全国创建20个海水淡化试点城市(工业园区、海岛)。二是组织海水淡化工程示范,根据不同海域和地区、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不同水质要求,针对海水淡化膜法、热法及热膜藕合等工艺技术,采用水电联产、核电和新能源技术、浓海水利用技术等自主设计和建设运营一批海水淡化重点示范工程,到2015年,初步计划建成20个日产万立方米级、2个日产5—10万立方米的国家级海水淡化重大示范工程,5个浓盐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立若干个苦咸水和微咸水淡化应用示范项目。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若干个海水淡化产业基地。组织由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相关原材料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参与的集研发、孵化、生产、集成、检验检测和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示范,如装备制造基地、原材料生产基地等,加快提高我国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应用和原材料生产等方面水平和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工程设计建设企业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等。

(三)组建产业联盟,构筑技术装备支撑体系

海水淡化产业链较长,涉及领域较为宽泛,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商、用的有机结合,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应用、原材料生产以及产业服务等产业链中各环节实现联合,增强产业在关联度上的积聚,培育大企业集团和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增强海水淡化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选择目前有基础的企业,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装备为核心,通过市场的作用,促进海水淡化研究设计、装备制造和工程设计建设及应用等要素在关联度上的积聚,形成海水淡化的产业联盟。二是组织分类研究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研制能力,强化技术集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不断提高海水淡化产业的设计、建设及应用等工程技术水平。三是组织开展大型热法膜法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和蒸发器等热法核心部件,以及化工原材料和相关检验检测技术的研发,海水预处理、后处理,及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鼓励企业间联合研究开发利用电厂余热以及核能、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以及沿海有条件的发电企业实现水电联产。四是研究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平台,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研制能力,强化技术集成,不断提高海水淡化产业的设计、建设及应用等工程技术水平。

(四)实施激励政策,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海水淡化产业既是节能环保产业,也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享受国家目前的有关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关鼓励政策。同时,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国家还将根据其具体的产业特点,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以促进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要出台有利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进一步明确对沿海淡水资源缺乏地区或地下水超采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高耗水项目,都要优先选用海水淡化水作为锅炉补给水和工艺用水水源的具体规定。二是加大海水淡化技术创新力度,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提高海水淡化的竞争优势,扩大海水淡化水的应用。三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积极支持海水淡化重点示范工程和以市政供水为主要目的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的力度;各级财政资金给予专项补贴,鼓励科学使用海水淡化水。四是统筹协调调水、再生水、海水淡化等用于市政公共用水的价格,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非传统水源作为重要的补充。五是按照《意见》精神,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海水淡化项目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企业采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合理、规范地进入海水淡化产业。各地也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利于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用地、水价等政策。

(五)加快完善相应标准,强化政府监督管理

海水淡化产业从装备制造、工程应用、企业生产到用水的各个环节均应符合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但目前有的规范和标准还有待尽快完善。一是要制定海水淡化取(排)水、原材料和药剂、淡化水水质及卫生检验,以及相应环保标准。二是制定出台海水淡化工艺技术、检测技术、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海水淡化监管标准以及相关设备的设计和质量标准等。三是制定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等,满足水质要求。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控制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新建、改建和扩建高耗水工业项目。二是加强对海水淡化相关设备和产品的质量监督。三是对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供水水质的监管,确保饮水安全。四是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取水和浓盐水排放依法加强监管。

(六)做好综合协调,指导推动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