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藏品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藏品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藏品管理制度

第1篇: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馆藏文物;馆库设施;系统管理;科技维护;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馆藏文物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事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局。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

1、建设高标准馆库

展厅、库房是馆藏文物的集散地,按照高标准建设安全度高的馆库势在必行。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使当地馆藏的一些珍贵文物惨遭损毁,绵阳市博物馆在地震中虽也成为危房,但存放在中心库房里的5000余件珍贵文物仅损2件,这不能不说是库房的功劳。

2、配置高质量装具

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幸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物的装具――性能良好的囊匣。囊匣,一般是用木头做成的,形状长正不一,里外一般裹有很厚的绸布,文物放入后,空隙部分用海绵、泡沫、纸等软材料来填充,可使文物缓解外部的撞击。囊匣是文物保护、存放中不可忽视的防具。

3、实行专库存放

根据藏品分类存放的原则,设立专库,分别存放陶器、瓷器、实质类、金属类、纸质类、服装(饰)类文物。库房中的设备也应根据所存放藏品的特质和藏量要求而配置。专库存放的原则,在大多数展厅内获得施行,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文物库房中还存在混放的现象,亟需改进。

(二)高标准安防装备是馆藏文物安全保护的保障。

安全是馆藏文物的保障。安防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根据馆舍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安装出入口导示牌、紧急疏散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细致入微的工作,如安装监控探头,设立监控室,建立智能化的安全报警系统、自动化的消防预警系统。简单明了而细致入微、智能又自动化的现代化安全、消防设施的建立,为馆藏文物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二、系统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管理制度

藏品制度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藏品管理办法》要求藏品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帖、差用方便。

1、征集、鉴定、区分等级制度

文物藏品根据其具有的历史、艺术或科学的价值,区分为一、二、三级及一般文物、未定级文物等,其中珍贵文物必须重点保管。馆藏机构可根据《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对文物藏品的征集原则、征集范围、入藏标准与程序、藏品征集与鉴定等组织、人员及制度作详细规定。

2、分类放置、专库专用制度

文物藏品要按科学的方法分类放置。珍贵文物、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陶瓷、书画、钱币等文物,可根据藏品质地分库保存,以利于温湿度控制,并便于日常管理和研究。

3、建立档案制度

文物藏品从入库开始应当建立相关记录档案。一是对文物的征集、入馆(库)、鉴定及区分等级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应做好科学详实的记录,填写凭证、清册。二是做好文物藏品的登帐工作,落实《办法》中对文物的定名、计件、计量单位、年代、来源等方面的规定,并建立分类账、总账。三是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记录藏品的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

4、藏品管理制度

根据《文物保护法》、《藏品管理办法》精神,各馆库单位可以制订《藏品日常养护操作规范》、《藏品出库规定》等规章制度,对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对藏品的提用、借用、注销及化验、修复、复制等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5、丢失、损毁上报制度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36条规定,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收藏单位的报告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文物保护法》第48条对一、二、三级文物做了具体规定。

(二)完善文物人员管理制度

馆藏文物的保管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经常性工作,应设立专门保管机构,配备专职保管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和人员情况制定相应工作及管理制度。

1、库房人员管理制度

设专人管理文物库房,并制订库房管理人员规定,如《文物库房管理人员守则》、《非库房工作人员入库守则》等。

2、安全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规范馆库安全保卫人员工作行为,内容包括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与各部、室签定岗位安全责任书,实行带班和查岗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等。

3、消防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消防对组织管理制度》,规定消防队员的组成、职责,进行消防培训、演习等。还有《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消防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

三、文物保养和修复

(一)加大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力度

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和科学实验等设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逐步加强藏品保护科技力量。

(二)加强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运用

文物库房、展厅和展柜内的空气污染物浓度普遍较高,温湿度日变化幅度较大,是文物保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因而加强环境监测与控制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应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多功能调控微环境的储藏与展示柜,研究与建立一项对文物藏展材料可作出快速检验与评价筛选的技术,以实现预防性保护文物环境的目的。

四、专业队伍建设

(一)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逐步实行文保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每年有计划的对文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利用书籍、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拓宽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各类文物保护与管理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文物保管、修复等岗位,并确保其专职性和相对稳定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第2篇: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文化;藏品;管理

目前从文物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全国2200多家博物馆中,共有馆藏文物1236万余件套。在这2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小博物馆,有公立博物馆也有私立博物馆。那么,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藏品,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也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加强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作为一个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少者几千件,多者几万件、几十万件。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不能便捷地提供研究、利用,也无法保证藏品的安全。博物馆保管藏品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再者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另外,也能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知名度。然而在实际藏品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的进行藏品管理是我们各方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从藏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全面阐述中小型博物馆的藏品管理。特别指出了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而又常被忽视的一些问题,以供各位借鉴。

一、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因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中小博物馆馆藏文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管理,许多情况令人深思和担忧。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藏品保护基础设施差。文物的保护受环境影响很大,而大部分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较差。很多中小博物馆没有像样的库房,仓库潮湿漏雨,面积缺少,藏品拥挤等,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藏品保护的的环境要求。另外,保护藏品的设备设施老化。库房建设或改造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文物自然损坏严重,在藏品的保护设施方面也缺乏条件,有些藏品简单的用包装纸包裹;库藏品或陈列品仅有几个框子,几个柜子,再加点防虫、防潮剂等。此外,在防火、防盗方面也欠缺必要的考虑。问题二:目前自然环境的劣化对藏品造成严重的损坏。如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藏品的光照等。问题三:藏品保护投入资金严重缺少。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导致馆藏文物的保护保管问题无法解决,更谈不上花更多的资金来投入文物的征集。问题四: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由诸多因素导致的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加之博物馆的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仅停留在查查数量、看看温度等肤浅层面,对馆藏文物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问题五:藏品保护意识淡薄。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过分的关注其经济价值,而忽略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也有一些职工,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只要“守好房子、收好票子、管好章子”,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问题六: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博物馆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二、面对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如前所述,藏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加强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深远。面对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应对措施。措施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博物馆最首要和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对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要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因此博物馆藏品库房是关系到藏品是否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考虑了地方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否合理妥当等,将直接影响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同时,要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的建设要特别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严格按照“十防(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要求进行设计。此外,在设备方面,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设施的更新或添置,有条件的博物馆,要在现代化保护设备,例如恒温恒湿机等加大投入。措施二:对抗自然环境的劣化。在空气质量的控制方面也要有所考虑,对藏品的保护和管理要对库房的空气进行粗过滤。同时,对藏品照明设施的使用和控制方面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陈列室内的藏品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潜在的危害。其次,要提供文物修复的基本设备和物资,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经批准自行进行一般文物的简单修复。措施三:各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怎样解决资金缺少的重大压力?博物馆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目前实现“以文养文”的博物馆并不多。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另外,要保证专款专用。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资金都用于提高职工待遇等方面。此外要借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予以支持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可以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要广泛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政府及团体,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设立“保护基金”。同时,中小博物馆也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把博物馆推向市场,吸引观众,或多方面的加大产业的开发,获取经济收入,缓解资金压力。措施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的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的实践促进技术的提高。但如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首先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树立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其次,要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教育、工资福利等方面要创造便利,改革其工资制度,可以建立博物馆专项津贴。再次是,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技术是一个区域化、国际化的技术,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内、国外的许多同行的技术。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措施五:明确责任,提高保护意识。首先,保护第一,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建立文物保护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藏品的保护保管情况,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其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身积极参与到文物的保护队伍中来,要积极宣传藏品保护的意义,鼓励和培养一批热爱文博事业的从业人员。其三,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思路,要利用文物的本身价值,提高博物馆门票的附加价值,发挥藏品的社会功能,让博物馆走向学校、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其四,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赏罚分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措施六: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就必须要加强藏品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藏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每一个藏品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藏品的科学管理。那么,藏品的科学管理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管理的步骤和方法,主要是:编目(鉴定、定级、分类)、登记、入库、排架、建档统计、检查和清点,以保护藏品安全,防止丢失损坏。第二个层次是健全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藏品的研究利用。藏品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二是要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每项具体保护保管的操作规程,例如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复制制度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保管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责任,责任落实,分工明确,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的建设,不断整改提高。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四是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例如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藏品保护管理作为一种“产品”进行严格的监控,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其五,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电脑科学的管理藏品,通过普查来摸清自己“家底”,利用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来建立健全馆藏文物台帐。

三、结语

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的工作,其水映出对藏品认知层次的深浅,是博物馆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博物馆藏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一切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博物馆的地位,如果不加强对中小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我想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文物,更多的是缺失了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1993-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第3篇: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文物藏品 博物馆 文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94-01

一、文物藏品入库保存的规范操作

(1)博物馆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馆藏藏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文物的入库保管、资料等级、移动展览以及科学研究都要有明确严格的规范。

(2)科学合理地引进收藏管理。收藏入库主要是做好基础的分类以及入库前的各项工作。对于藏品一定要做好登记整理,文物详情记录在案,为后续的科研展览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对藏品进行保护保养

(3)收藏文物的登记分类。历史文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博物馆文物在入库登记上也应该有详细的规范制度。根据文物不同的质地类别分为丝织品、书画、陶器、玉器、印章、铜器、货币、民族文物、考古文物等。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针对其不同条件、级别等分类保存。对研究价值、级别高的文物应当设置专库重点保管。

(4)馆内库存管理。对于馆内已有的藏品,工作人员应分类编制账目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的档案,做到每一个藏品登记在案,制订其存放修复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Y料信息,便于后续对藏品进行研究。

(5)藏品的鉴定。藏品的鉴定是博物馆收藏管理不可或缺的步骤,它是对藏品价值的认定,是为藏品确定相关保管条件的依据。因此,博物馆在藏品入库登记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鉴选。

(6)定名鉴定。每件收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要用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鉴定并填写意见表。

(7)藏品入库管理。前阶段工作应当取得文物相关资料,做好数据库登记、处理以及科学技术实测,有必要地做技术处理,除尘除垢简单修复等。记录文物的尺寸、重量、成色以及拍照绘图,记录图像资料,入库前必须填制入库凭证。

二、藏品管理的工作重点

在我国馆藏博物馆的收藏历史上,早期的藏品管理比较简单,在一般情况下,藏品只存在于库房以及展厅两个空间,很少有变动,只要为每一件藏品做好相应的档案编辑,做好相关的保护管理就好。但如今,各地博物馆开始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的展览,举办知识讲座,藏品频繁出入藏库。在移动的过程中,文物极有可能受到损坏,因此现阶段博物馆藏品动态化管理已经成了日常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在当今博物馆馆藏的管理中,必须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日常管理中重点保证文物提用的安全。对此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提取应当有一套完善的审批手续。馆藏出入博物馆只有一个出入口,每一件馆藏的移动提取交由专人负责。严格管理填写相关馆藏的出入库凭证,清晰登记提借日期原因以及馆藏的名称、藏品的保管情况,经由相关的领导签字之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出入库凭证。

藏品的出入凭证妥善保管,做到每一件馆藏的来源去处都有迹可循,有理有据。进出库的藏品是为了使用,博物馆对动态藏品的登记跟踪要做到位,同时做好统计,分析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以及藏品自身存在的宣传教育意义。

三、利用科学技术保障藏品安全

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科学养护,博物馆各类藏品中如纺织品、书画纸张、毛皮等其他纤维制品保管相对困难,他们对环境的湿度、光照以及空气等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延长藏品收藏的寿命,博物馆应当及时做好环境湿度以及各项环境指标的控制。例如丝织品的保管,为了防止藏品退色,藏品保存环境应当在库房阴面,避免自然光的垂直照射。保持环境适宜的自然温度和湿度,以防丝织品的曲卷、脆裂等。还有其他科研、经济与艺术价值较高的玉器、陶器、铜铁器等的考古发掘品,应当配置专门的囊匣,防止震碎损坏。器具的摆放遵循上轻下重、高卧矮立、前大后小的放置顺序,以及垫入海绵软隔防止滚动碰撞等损伤。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发达的科技技术有利于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环境,让科学技术投入到文物保管中来。2008年,我国文物局就已启用“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在未来的博物馆馆藏管理中,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对藏品的统计和查询,及时反馈文物被盗、损坏等信息。在馆藏藏品的安全管理中,也可以慢慢引进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先进技术对文物进行修缮保管,在文物动态移动甚至运输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的定位跟踪,防止移动途中遗失损毁等突发状况。

四、结语

博物馆馆藏文物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它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祖国的年轻一代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精神的寄托,是人们精神发展上不可磨灭的一笔。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重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存与管理,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现代数字化信息管理,推动国家新形势下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保存好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一笔珍贵的财产。

参考文献:

第4篇: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目前,国家纪念场馆内现有资产的种类包括:场馆主体、电脑、人像、图书、图片、纪录片、展柜、半景画、报告厅、遗物藏品。场馆主体费用和布展费用可以一起入纪念场馆资产,但相关的图书、图片、纪录片、遗物藏品等资产的管理很薄弱,值得深思。依据2013年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先是入账价值,有发票的按取得时的实际金额入账,没有价值的可以按名义价值入账即按1元的价值入账。图书、图片、纪录片、遗物藏品可以不计提折旧,这些资料一般都是有保存价值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值。其次是入库,库管开具入库单一式三联,库管一联,财务一联,管内资产管理人员一联。最后就是日常保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除库管外在陈列馆中应设置专门的保管人员。

一、图书

图书首先是分类问题。按照价值,单位购买的图书大多都不能计入固定资产,但就一些具有历史和查阅价值的图书,管理方面现在还是存在一定的探讨价值,就这几年工作实践中在管理方面有几点想法分享一下:

购入图书,在书中空白处盖章,写明时间和取得方式,由图书管理人员依据发票或取得时的金额入库单。

依据图书用途分类编号,编号原则:按图书馆分类原则:图书分为二十二类:

A 、列宁主义、思想;B 哲学;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E 军事;F 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 ;K 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P 天文学、地理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学、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

纪念场馆不属于图书馆性质单位,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也是很有限的,如果采用上述分类方法不容易记忆,管理人员也不够专业。管理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考虑可以选择一种比较好记的编码原则:用书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作为编码。

在电脑中用Excel表也应同时建立一套电子版的备查簿。表格中应载明:编码、书名、作者、出版日期、出版社。

图书借阅:单位要建立图书借阅登记簿,借出的书要及时归还,规定还书天数,如未使用完毕,可办理续借手续,以防止图书丢失毁损。主要是有的书籍丢失后现再以无法取得。借出图书不得批改、圈点、划线、折角、涂写。

图书存放地点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避光,做好防火、防漏、防霉、防蛀工作。

二、图片、纪录片

图片分为冲洗出来的图片和电子版的图片,实物图片可以装在像册中保管,每张图片下要有编号,同时还要有和编号对应的登记簿,登记内容包括编号、图片内容、图片所有人等信息。电子版的图片和纪录片应该同样有编号的登记簿,登记的内容相同,除此之外应备份刻盘保管。

三、遗物藏品

对遗物藏品的利用,正是遗物藏品价值体现之所在。但由于藏品都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利用藏品的同时,就必须对藏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首先,应制订遗物藏品的保管和使用制度。近几年来,工作人员花费了很多心血和时间,从全国各地征集了一些遗物藏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纪念场馆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次,要保护好藏品,使藏品避免受到化学因素的侵害,化学因素对藏品的侵害是潜移默化的,这种侵害虽不似物理损害那样明显,但是却能给藏品带来致命伤害,致使藏品变质、损坏直至完全毁灭。因为化学因素对藏品潜移默化的侵害,致使对藏品进行保护有很大的难度。保护工作必须细致周到的展开。霉菌滋生繁殖能使有机物质地藏品的纤维素破坏,造成纸张、纺织品韵强度降低,糟朽霉烂。霉菌所造成的有机酸会使纸张的酸性急剧增加,导致纸张泛黄、脆裂。菌群发育可使纸张、纺织品胶结,粘连,成为砖块状。阴暗、潮湿、通风不良,气温偏高是霉菌滋生繁殖的适宜环境。因此在保管藏品过程中,要防止生物危害藏品,控制生物传播途径和生存环境。

最后,科学地管理藏品除包括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库房外,还体现在对藏品进行科学的分类、登记、编目、建档工作上。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纪念场馆的藏品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一直未有一个好的方案,没有较为统一的规定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专业人员对藏品资料及档案的进行管理,也没有专业管理藏品的知识。

纪念场馆的藏品资料、档案现在一般都是由场馆的宣传部门负责搜集、整理的,由工作人员对有关藏品本身情况以及所属人物、年代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记载和客观描述,注明原始材料、动态记录等,这些信息和藏品密切相关,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详尽的藏品资料不仅可以提供藏品的来龙去脉、原始面貌,还可以提供藏品现状及利用价值等。

第5篇: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是美术类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设立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专门部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捐赠艺术品资产收藏制度;双管齐下,社会监管高校捐赠艺术品资产;建立完善捐赠艺术品资产档案管理工作;聘请专门职业经纪人管理,实现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良性循环。

关键词 :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建议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排名的上升和人们观念的觉醒,再加上社会上艺术品的轮番炒作,使美术类院校获得的捐赠艺术品数量增加、捐赠艺术品价值增大,导致捐赠艺术品资产总值占学校资产总值的份额越来越大。美术类院校所有固定资产总值(含房产总值),可能抵不上所有捐赠艺术品资产总值。因此,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是目前美术类院校资产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在确保捐赠艺术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捐赠艺术品资产,为师生、为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功能最大化,是摆在美术类院校面前的新课题。就这个问题,本人先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美术类院校捐赠艺术品资产的特点

种类繁多。有国画类艺术品、书法类艺术品、油画类艺术品、版画类艺术品、雕塑类艺术品等等。

专业性强,涉及各个艺术门类。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等。

价格不确定,没有明码标价。由于捐赠艺术品很多是个人自己制作的,具有唯一性,市场上买不到,十分珍贵。捐赠艺术品资产价格一般根据制作人的社会地位、艺术成就、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等因素来综合评估确定市场价,没有同类物品可参考,无法做到明码标价。正因为如此,捐赠艺术品资产不但不会贬值,相反每年还在不断增值。

美术类院校原有捐赠艺术品资产少、捐赠艺术品资产价值低。美术类院校一般历史都比较悠久,早年得到捐赠艺术品时,捐赠艺术品资产数量少且价值低,再加上原来国家捐赠制度不完善,造成美术类院校都没把捐赠艺术品当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

二、美术类院校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现状

1.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分散,各自为政,捐赠艺术品来源渠道分散,谁拥有,谁管理

(1)历年优秀毕业生留校作品。按惯例,美术类院校的教学单位每年都征集优秀学生毕业作品留校,学校历史越悠久,学生留下来的好作品越多。每个教学单位,都有属于本单位的捐赠艺术品资产,自主管理,供本单位的师生教学、科研所用,不同教学单位之间捐赠艺术品资产不共享。

(2)社会捐赠。校友和热爱艺术教育的人士是艺术品捐赠主要人群。学校按照艺术品捐赠人的要求,会专门建展馆、设部门进行管理的。如艺术品捐赠人没有特别捐赠要求的,一般都归学校美术馆兼管。社会捐赠的这部分艺术品资产社会共享。学校专门为此建立的展馆常年免费对社会开放,是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学校财务账面无法反映捐赠艺术品资产的价值由于捐赠艺术品资产的特殊性,每件捐赠艺术品都是无价的,各种原因决定了学校对这部分资产疏于管理,学校财务账面无法体现捐赠艺术品资产的价值。从而学校的实力大大的被低估了。

3.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无法公开透明

无论是教学单位征集来的,还是社会上爱国人士捐赠的艺术品,都没有做到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透明,更谈不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学校每年收到多少件捐赠艺术品,这些捐赠艺术品以何种形式存在,有没有丢失、损坏,谁在保管,存放地点等,没有人知道。特别是一些古代名人字画,其价值无法估量,尤其难于管理。

4.捐赠艺术品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艺术品收藏手段越来越先进。有些学校尽管重视这块资产管理,专门建造库房并安装恒温恒湿系统,但由于没有定期去清查、盘点捐赠艺术品,使得一些国宝年久被虫咬、虫蛀而毁损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给学校带来重大损失。

三、加强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的建议

1.设立捐赠艺术品管理专门部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模式

鉴于捐赠艺术品资产的特殊性和在学校资产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应设立捐赠艺术品管理的部门“规划办”或“发展办”,统一领导学校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工作。教学单位、展馆的捐赠艺术品管理,要在学校发展办或规划办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负责制。该部门由校长亲自负责管理,校长负责对外艺术品捐赠招募宣传活动,同时聘请专家从事学校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该部门设有负责捐赠艺术品募集活动的专业人员,包括各类艺术品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分工明细、各负其责且尽心尽职长期从事捐赠艺术品募集工作。该部门负责长远艺术品捐赠行为的策划和实施,把捐赠艺术品计划和学校的中长期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将社会捐赠工作专门化、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

2.建立健全捐赠艺术品收藏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捐赠规定,结合学校捐赠艺术品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校情况的捐赠艺术品收藏制度。该制度包括职能规范和收藏程序两部分。

(1)职能规范

①首先设立收藏评鉴委员会。广泛吸纳专业领域专家组成收藏评鉴委员会,在专业、学术上对艺术捐赠品予以品鉴和指导,由校分管领导任评鉴委主任。收藏评鉴委可相应分设收藏工作部、收藏保管部,对捐赠艺术品收藏业务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

②收藏工作部。美术类院校分管领导和相关专业人士组成。负责讨论确定学校获得的捐赠艺术品收藏规则和策略;负责提出各时期的捐赠艺术品收藏标准和范围;负责由美术类院校举办的各种展览中选择拟收藏作品;负责落实全校对外收藏计划。

③收藏保管部。根据工作实际,向院校分管领导提出艺术捐赠品收藏建议,协调遴选艺术收藏作品;负责具体实施收藏保管计划,办理相关手续。

(2)收藏程序

①藏品确定:由收藏工作部遴选艺术捐赠品拟收藏作品,报并经收藏评鉴委同意选定,提出详细完整的收藏方案,报校长审定后,捐赠艺术品便纳入校收藏品序列。

②藏品定价:由收藏工作部提出初步收藏费建议,报请校分管领导审批。收藏费控制在学校本年度收藏经费许可范围内,根据艺术家的成就及艺术价值,综合考量艺术捐赠品的类别、规格、材质和等级,确定支付各件艺术捐赠品费用。

③征询作者意见:收藏工作部根据评鉴委主任审核、校长审批的捐赠艺术品收藏作品定价单,向作者发出收藏征询意见函,经作者签字确认后,列入艺术捐赠品收藏范畴。

④奖励金支付:收藏工作部根据作者回执,制作“某某学校收藏作品资金支付报批表”,报请分管副校长审核,校长审批同意后,交由校财务部统一支付艺术捐赠品奖励金。

⑤藏品入库:奖励金支付完成后,即履行与收藏部的库房交接手续。由收藏工作部提供信息完成的入库作品清单,收藏保管部确定专人一一核实捐赠艺术品及清点作品数量,签收后入库,收藏即告完成。

⑥收藏证书:艺术捐赠品入库后14 个工作日内,向作者颁发收藏证书。

3.双管齐下,社会监管高校捐赠艺术品资产

(1)每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可以借助具有公信力的民间专业独立评估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因独立于政府、高校之外,具有相对的公正性和规范性。检查内容主要是核实捐赠艺术品资产入库、使用、存在情况,评估捐赠艺术品资产升值后的价值,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一式两份,一份给学校,学校财务依据捐赠艺术品资产当年的评估价入学校资产账,捐赠艺术品资产帐一年调一次账,真实反映学校当年的资产全貌;另一份给捐赠者和社会公众,方便社会监督。

(2)建立捐赠艺术品资产信息库或信息网

让捐赠者可以随时、无障碍地查阅捐赠艺术品资产的存在状态。通过信息库或信息网,高校除了向社会宣传捐赠行为,还能提高高校捐赠艺术品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提高社会公众对高校捐赠艺术品的信心。

4.建立完善捐赠艺术品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高校捐赠艺术品档案(包括电子档案)。捐赠艺术品档案除了具有档案的基本属性之外,还具有涵盖文书档案、基本建设档案、科技档案等其他门类档案的特点,是高校档案馆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档案对社会开放,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享。对社会服务,学校可采用收费服务的方式进行。

5.聘请专门职业经纪人管理,促进捐赠艺术品事业良性循环

(1)专人负责管理捐赠艺术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捐赠艺术品专题展览;

(2)出版捐赠艺术品的图册或研究成果;

(3)请专家为美术爱好者开讲座,介绍捐赠艺术品;

(4)经常向捐赠者通报有关捐赠艺术品的收藏与使用情况,求得进一步支持;

(5)设立专门的经营服务部门,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纪念品销售服务,同时为捐赠艺术品维护、保养筹集资金。

第6篇:藏品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保管;文物档案;建立;措施

1 保管文物档案

文物是文博单位陈列研究的物质基础,所以对文物档案进行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和深入研究,是历史赋予文物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文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文物档案保管工作的内容就是了解档案的损坏规律,通过日常性工作,采取专门的技术保管措施,最大程度地防止和减少文物档案的损毁,延长文物档案的寿命,维护文物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文物档案保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提高文物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物档案的建立

2.1 认真做好档案系统的普查登记工作

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收藏的具有文物价值的非纸质实物档案列入所在地普查登记范围。各级文物、档案部门要联合组织专家鉴定小组,对非纸质实物档案的文物价值做出鉴定,以确定其是否纳入普查范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收藏的纸质档案文献(含手稿、字画等)的普查由国家档案局按系统组织开展,其著录项目以现有项目为基础,成果统一汇总后交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包括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保存的1949年以前重要历史档案的统计管理数据,以及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文物信息。各级档案部门要依据国务院《通知》精神,积极动员、组织各级综合档案馆,做好普查工作;并由各级档案部门负责同志担任同级人民政府普查领导小组的成员,会同文物行政部门解决研究普查中涉及档案系统的重要问题,且要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提出本系统内各级综合档案馆参加文物普查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

2.2 建立流失文物档案

经过150余年的海外流浪和漂泊,当年“八国联军”时被掠走的兔首、鼠首铜像,前些天终于从法兰西启程回家。这也是继牛、虎、猴、猪、马之后,十二生肖兽首又一次令人垂泪的团聚。于是有人认为,这既是皮诺家族对中国人民表达友谊的举动,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这样的想法,没什么不对,只是在下不得不提醒一下大家,与流失海外的成百上千万件文物相比,兔首与鼠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被劫掠的文物通过各种渠道“完璧归赵”,固然值得欣喜,但我们是否应该就此建立一种追讨机制,拿出一整套更加科学也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

拍卖会上的以钱易物,对一个曾经屈辱的国家来讲绝不是什么有效途径。前些年,我们也组建过追索海外流失文物诉讼律师志愿团等民间机构,可打国际官司,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无论哪个国家,想通过法律诉讼程序索回被劫掠的文物,道路都是无比漫长和艰辛。

可我们又不能无所作为。按照相关的国际公约,由于战争等原因遭受掠夺的文物,理应物归原主,虽然因为时间、证据等等诸多因素,很多文物暂时还不能归国,但我们绝对不能放弃。我以为,目前我国就众多传统村落和文化遗存所搞的调查,或许能给追讨海外流失文物带来启发。既是讨还,首先就要拿出证据,要弄清这些文物的来龙去脉,建立详尽的档案和目录。这样,我们才有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才会有向海外喊话的基础。而与埃及、希腊以及其他一些文物流失大国能否联动合作,能否成立一个有影响的相关国际组织,则是另外的一环,当然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2.3 加强协作,广泛动员

各级文物、档案部门要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方案》,提出具体的宣传方案和具体宣传措施。并以此动员广大国有单位和社会公众主动支持、配合和参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为普查机构和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便利,按时、如实地填报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要做好各级综合档案馆的普查培训,对管辖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予以人才和技术支持,且要积极提供管辖范围内的文物线索,协助各级档案馆将其保管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实物档案在所在地普查机构进行登记。各级文物部门、档案部门要在加强规范藏品管理和登录体系建设的同时,做好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对于在各级普查机构完成登录的实物档案,各级文物部门应当在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3 文物档案的保管现状

3.1 文物档案意识淡薄,领导重视不够

近年来,基层机关领导对与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甚少,了解不深,许多基层干部档案意识相当薄弱。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部门的事,对档案工作不闻不问,自己不想管也不愿管。有些部门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档案工作列入机关年度工作计划,档案工作不研究不安排,档案问题得不到解决,场所、经费、人员没有保障,档案工作自然就做不好。

3.2 文物档案制度不健全,资料保管不善

很多文物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借阅和保密等制度不够健全;有的虽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却流于形式执行不严,文物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文物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整理不及时,文件资料堆积如山,丢失严重;文物档案管理混乱,致使其他干部或闲杂人员可以随意进入文物档案室查找资料和借阅档案,借出的档案又不履行任何手续,有借无还时而有之,时间一长文物档案资料就不知去向。由于文物档案保管条件简陋,保护措施不到位,许多文物档案资料已经被虫蛀被鼠咬,甚至发生霉变腐烂。

3.3 文物档案保管方法落后

首先,一些文物档案保管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文物档案 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再加上文物档案的特殊性,他们对文物档案的管档要求、档案资料的搜集、存放,文物档案安全性的保护等业务了解的并不是很深刻。另外,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的保管工作精力投入无法集中,日常的保管事务往往也只是简单的将材料放人档案盒而已,并没有及时的整理归档,而且大部分的档案室所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手抄记录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信息量大的文物档案的保管工作而言,难度大,效率低,而且准确度不高,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文物档案的管理和保管水平。

4 科学合理的保管文物档案措施

4.1 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保证文物档案的准确性

基于目前我国文物档案保管方法的落后状况,文物档案部门应该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 作为信息时代的21世纪,文物档案的保管更应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建立动态信息的检测系统,形成系统的,高效率的的档案保管工作体系。

4.2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保证文物档案管理规范有序

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文物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对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做好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和对文物档案文件要严格按照程序做好鉴定、销毁、归档工作;二是要建立相应的文物档案管理制度,对产生的档案资料从收集、归档到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以及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都要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如《综合文物档案室工作职责》、《文物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文物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文物档案保密制度》、《文物档案利用制度》、《文物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文物档案室管理制度》等;对永久、30年保存的文物档案应及时向县级档案主管部门进行移交;三是为了避免文物档案的丢失、改动,要严格手续,建立健全文物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文物档案查阅、借阅和归档入库有登记。

4.3 建立和完善的信息网,保证文物档案的信息准确性

在文物档案保管的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国家文博信息专网,通过网络实现文物信息资源 的分享,使保管档案的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里获得准确的信息,作为及时了解文物档案损坏规律的依据,同时也对那些可能被遭损坏的文物档案做出准确的预测提供信息依据。

4.4 督促指导,进一步加强文物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文物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档案队伍。

(1)要求各机关选配好文物档案管理人员,建立稳定的文物档案队伍。经常关心和支持文物档案管理员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落实相关福利待遇,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文物档案管理员要向组织部门推荐提拔重用,让他们工作上有想头,政治上有奔头,安心本职工作。

(2)文物档案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通过举办文物档案业务培训班或抽调机关文物档案管理员进行跟班学习或以会代训等形式,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文物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通过业务学习实行持证上岗,并建立文物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可以加强文物档案队伍之间的交流。

5 结语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培养专业的档案保管人员,以文物档案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工作人员为主力,将人力,物力与高科技相结合,建立系统的文物档案保管体系,使我国的文物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努力做好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是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博事业与国际接轨、全世界文化共享的需要。文物档案保管工作作为我国文博事业的一部分,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基石,它确保了我国文物的安全与保护,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木月兰;浅议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应对策略[J];中原文物;2009年04期

[2]姜竹梅;对画院藏品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剧影月报;2008年03期

[3]缪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6期

[4]尚俊平, 刘合兵, 董勇.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J]. 内江科技 , 2006,(09)

[5]王德艳,靳龙. 大学生养成自我档案意识对择业的益处[J]. 甘肃教育 , 2003,(S2) .

[6]王建华,黄珊琦. 大学生档案意识训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1,(05) .

[7]武彤云, 刘洁. 提高全民档案意识[J]. 黑河教育 ,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