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科学管理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管理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管理的核心

第1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学科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途径

作者简介:徐道炜(198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讲师;刘金福(1966-),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改项目(项目编号:01jg04019、01rp10002)、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YJ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28-02

近年来,就业市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一流大学,高校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基本功能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以知识为基础和以学科为核心的高校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

一、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本质

1.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学科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学科所特有的、能使学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其在开展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过程中,依托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以学科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术构成以及学科所拥有的其他竞争力诸要素的协同、融合为基础,展现学科所拥有的优势和特色,并挖掘学科潜在的优势和能力而长期形成的。

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五个特征:[3]

(1)价值性。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是学科资源、人才、设备等简单堆积,而是学术资源历史积累、各方面工作长期整合的综合体现,是能够给社会带来超预期价值的竞争力。

(2)稀缺性。学科核心竞争力是学科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表现,是在漫长的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出来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与学科相生相伴,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学习借鉴、引进人才、自身积累等方式获得,是相对独特、专有的竞争力。

(3)渗透性。学科核心竞争力内化于学科组织管理体系中,渗透到学科各个方面,是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可发挥耦合作用。

(4)可持续性。学科核心竞争力使学科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与学科历史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5)创新性。学科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是学科相对持久的竞争能力,而非一成不变的竞争能力。在保持和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使学科在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实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2.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学科是最基本的知识集合体,是以知识为基础、传播和创造专门知识的基本学术组织。知识是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没有知识,学科就成了无水之源。格雷・汉默在海恩主编的《在竞争基础上的竞争力》一书序言中指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竞争力不可触知,也不能度量。核心竞争力的普遍模糊特性表明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主要表现为隐性知识所体现的竞争力。

学科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渗透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归根结底都是知识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表现为竞争对手或无法进入或进入成本很高,能使该学科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认为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知识性。

二、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主要在于协调统一信息获取、人力资源、知识以及组织运作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的绩效,它实际上是一种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和效益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动态管理,需要配以相应的管理机制、学科氛围和知识共享环境等基本条件才能够有效地管理知识,采集有用的知识并进行加工,进而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创建课题小组、学科团队等形式进一步优化知识共享机制,达到外部知识与组织内部的融合、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升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学科对外部环境的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2.学科加强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有效组织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实现知识资源的互动与共享、融合与升华,提升学科的整体知识水平,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知识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过程之中。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协调和促进知识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之间流动的过程(见图1),使三大职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科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更新、提升。图1为知识管理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良性循环发展示意图。

三、以知识管理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1.营造知识管理的有利环境,提高学科管理效率

知识管理过程中始终强调知识的共享,这就要求学科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文化氛围,减少知识流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使知识在组织成员间快捷、高效地流动和共享,在知识交叉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学科内部创建一种鼓励学习、增强成员间的信任与合作、推动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的机制。这样的环境中,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巨大的潜能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创造积极性受到肯定,创新的想法得到尊重和交流,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普遍,从而使学科的整体水平得以全面提高,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鼓励学科成员之间交流,提升知识素养

知识流动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流动的过程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科成员在原有知识积累和知识构成的基础之上,对不同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并进一步进行加工改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自身所积累的知识进行融合与升华,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使自身知识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应鼓励学科成员之间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增加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增加学科知识的存量与流量,提升学科竞争力。

3.优化知识交流机制,增强知识流动

知识结构影响知识流动的速度、深度以及广度。用节点表示学科成员,两节点的连边表示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就构成了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模型。网络中各个节点所代表的知识水平(知识存量)是不相同的,而且知识内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知识流动过程中存在两种最基本的模式:第一种为知识从知识水平高的节点向知识水平低的节点流动,知识水平高的节点成为知识的供给者,而知识水平低的节点成为知识的接受者;第二种模式是节点之间不同知识内容的相互交流。因此,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表现为网络上的知识传播。优化学科知识交流网络的结构,发现其内在特性,找出促进网络间知识流动的有效方法,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4.构建知识网络,推动知识共享

知识网络是基于对知识的管理以及知识需求的需要,每个学科均需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机构建立联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共享,从而构成集知识创造、知识整合和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科知识网络结构体系。[4]学科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不同学科相互融合产生许多交叉学科。因此,加强学科之间交流,构建学科联盟,有助于各学科之间优势互补,融合贯通,创造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达到双赢,核心竞争力得到共同提高。

5.建立学科知识创新机制,促进知识可持续性发展

知识是学科的基础,而创新是知识的源泉。要想保持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保持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知识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更需要相应的知识创新机制。首先,要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科成员创新的激情;其次,在硬件条件上尽可能提供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基金资助、设备保障和生活支持,为人才调动和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科成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创新中去;再次,建立鼓励知识创新的奖励制度,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成员给予精神上的鼓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广泛开展成果知识交流会和研讨会,利用集体的智慧进一步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保持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四、结束语

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和本质在于知识,而知识管理正是为了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学科建设管理之中,对于提高知识流动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促进成员间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加快知识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改革高校管理制度的新观念和新尝试。将知识管理的思想渗透到日常学习、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中,发挥其在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2]刘金福,洪伟,吴承祯,等.资源环境类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3):47-49.

第2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观察目的;观察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培养能力等

在近几年的实验教学中,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

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弄清看什么而后观察,在演习实验时,如不加以指导,有的学生观察起来便无目的性,从而漫不经心,他们常常注意那些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现象而没有观察到本质的内容。如,镁燃烧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出化学变化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如果学生无目的地观察,常常只注意耀眼的白光而忽略了白色粉末氧化镁的生成。是不能得出化学变化的定义的,因此,在上演习实验或学生实验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二、观察实验操作过程

教师要求学生主要观察操作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操作实验的顺序、过程和步骤。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待氢气纯净后方可进行还原实验。

2.实验操作顺序和过程:先通氢气,原因是排尽试管内的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等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物质,再熄灭酒精灯,固体冷却后,撤除导气管,停止通氢气

3.操作步骤:一通,二点,三灭,四停止。也可形象地比喻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三、要让学生学会描述实验现象

如:火焰是一切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因此,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燃烧时有火焰的现象,液体燃烧时,通常先受热变成气体,因而也有火焰,例如:酒精的燃烧。对于固体物质可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1)某些熔点、沸点低的固体物质,如:硫、白磷、钠等,也是先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再气化为蒸气燃烧,因而有火焰产生。

(2)还有些固体物质如镁,红磷等,燃烧时也能看到火焰,但这实际上并非火焰,而是灼烧的氧化物固体小颗粒受热时发出的强光,是空气流带着上升所致,是假火焰。

(3)像铁、铜等固体物质在燃烧时,既不易挥发又不易分解出可燃气体,它们燃烧时,就不会产生火焰,只能灼热发光。

第3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教育机构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调查分析表明,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儿童的表现为社会退缩,这些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孤独、畏缩、害羞;而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不合作,不会分享,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中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为多动、活动过度,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学习效果差。虽然《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学的关注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探讨,摸索、实践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一、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①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

我们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预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开展《3-6岁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干预者的素质、干预能力、干预方式等,都会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实施中,发现部分家长和老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知识,一边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边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得不反过头来对干预者重新进行培训。

作为干预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对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鼓励、表扬进步尽可能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干预者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预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会在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干预者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干预者应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适当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条件

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预者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我们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用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四、 尊重幼儿、重视个体差异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人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

第4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当前数学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根本目的。要解决好这一目的,关键是处理好教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解决教与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路径入手: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最终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改的要求,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要想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笔者认为,教师本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真正将自己置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倒逼自己转变教学观念。二是教师自己要多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教学法,同时,在实践中,反复研究学生,始终依靠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使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

2.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在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同仁抱怨: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读书又懒又不愿意思考。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害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的知识),从来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例如我们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就显得很迷茫:明明正确的答案,老师为什么就说不对呢?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1=56%。在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知识殿堂里自主学习、探究,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教师仅仅是个引路人,旁观者,从而学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知识的探索者。很显然,如果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就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形成自我发展的学习理念,就会变"学会" 到"会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释了习惯从小养成的重要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那么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习惯;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探究质疑和自我展示的习惯。例如:笔者在培养学生自我展示方面是这样做的:由于我们不少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而是采取满堂灌,不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当然教学效果就不尽人意了。

第5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摘要]受库恩范式理论相对性的启迪,爱丁堡学派以激进的态度解读库恩的著作,并极端化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因此,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直接理论来源,强纲领理论则成为ssk理论的核心。

    20世纪70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knowledge简称ssk)诞生于欧洲,它的主要任务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反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新、现象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在人类学方法、语言分析方法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潮流中形成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核心是“强纲领”,主要理论取向是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社会学说明。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的理论来源,并对其核}l;—强纲领理论做了较为深人分析。

    一、ssk的理论来源—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

    20世纪60年代初期,库恩发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范式”概念。库恩认为,科学活动受到主体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科学革命是“范式”转换的结果,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库恩范式思想对科学的“客观性”与“理性”提出了挑战,促使了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的兴起,尤其库恩范式思想中的相对主义特征,成为ssk的直接理论来源。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将科学的发展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有统一的范式指导,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方法论标准和理论选择的客观标准,科学研究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则拒绝接受统一的范式,科学研究不再像常规科学时期那样,由于不存在统一的方法论标准和理论选择的标准,科学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另外,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的发展是不连续的,科学的一切都可能随社会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甚至逻辑推理规则和评价标准,以及理论、定律、解释、理性等概念本身,也同样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因而科学是没有客观性的,科学的判定是相对的[’〕。库恩认为由于范式的转换是世界观的转换,新旧范式之间有互不相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标准,有各自的概念和术语在逻辑上互不相容,因而两者之间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无共同的衡量尺度,没有比较的共同基础。库恩主张任何比较只能在范式内部进行,任何事实和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范式来说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标准,离开了范式所提供的框架,就失去了衡量和比较的基础。范式理论的这种相对j性,是库恩范式“不可通约性”的衍生。

    不可通约指的并不是不可对比,但是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困难,这像我们试图翻译不同的语言一样。翻译经常会引起歪曲,或者至少存在细微差别;不同语言分析世界的方法都不同,要想达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正如库恩所指出的一个好的翻译方法,尤其是翻译那些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语言,需要包含或加人一些必要的段落来解释当地人们是怎样来看待世界的,他们采用的本体分类理论又是什么。学习语言翻译或描述理论就要掌握其中的功能性语言和功能性理论。这样就会造成了观念的相对性,否定了跨范式理性比较的可能性,认为不同的范式之间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不同的评判标准,新旧范式或者不同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也是不可以比较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与“理性”,客观性与理性都是相对于具体范式而言的,因此不同范式是不可比较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的”,系指前后相继的范式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科学知识是相对的。库恩不得不承认,他的著名的受人称赞的不可通约范式并没有排除对他们之间相互比较。

    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与库恩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有着密切联系,并且把库恩的相对主义思想推到了极端。ssk的相对主义也许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思想影响,又或受到费耶阿本德非理性思想的影响,但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库恩范式理论所造就的相对主义思想。

    基于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解构了科学知识的特权地位,凸显了科学历史语境的这种认识,使得ssk研究模式成功地进人到科学研究领域。ssk把自己的主要任务规定为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尽管库恩坚决不承认自己的范式理论导致了相对主义,但是ssk学者们已经将库恩奉为他们的先驱,是库恩为他们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库恩一词频繁地出现在ssk的著作中。

    巴恩斯成功地运用了库恩的范式理论,坚称相对主义者通常把他们的观点首先称为关心知识和接受信念。他们接受在一个主题上的信念可以从一种文化语境向另一种语境转变,各种可以选择的信念易受彼此语境的冲突二编辑整理

二、ssk的理论核心—强纲领理论

    zo世纪}o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科学文化与社会学研究小组”.成员包括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史蒂芬·沙宾和安德鲁·皮克林等人。他们认为,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没有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研究,而是研究科学的体制性因素,这是一个严重的缺憾,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学;他们对以迪尔凯姆、曼海姆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学派对待科学知识的犹豫不前的态度,也持否定态度因而,这些学者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用以区别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他们要用社会学的知识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全面的说明,称之为“爱丁堡学派”。

    布鲁尔在《知识与社会意象》中提出了著名的“ssk的强纲领”,并对强纲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说明。其动机是使科学之社会学研究成为标准的经验科学,即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强纲领由四个信条组成:第一是因果性,指能够导致信念或者知识状态的条件应当是因果性的。第二是公正性,指不论用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成功与失败来评价我们的信念或知识,都要无偏见地做出说明。第三是对称性,在对科学社会学的说明中必须是对称的,如同一种原因应当能同时解释真实的和虚假的信念。第四是反身性,指原则上它的解释模式能够应用于社会学本身。

    强纲领理论在激进的社会学知识复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尔及其爱丁堡学派成员所坚持的由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和反身性这四个信条组成的“强纲领”已经表明构建一个利益、社会结构和知识按照适当的方式彼此联系的简单模式不容易。概括地讲,强纲领所主张的是,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人类知识,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建构过程之中的信念,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所有这些信念都是相对的、由社会决定的,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的人们进行协商的结果。因此,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民族之中的人们,会基于不同的“社会意象”而形成不同的信念,因而拥有各种不同的知识一’一。“强纲领”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布鲁尔等学派成员也不否认强纲领的相对主义倾向,并且承认这样的思想正是受启于库恩范式思想

    历史上,相对主义遭到了大多数学者及学派的批评,而以强纲领为指导原则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却不回避相对主义,他们大多数人都曾经公开表明自己的相对主义立场,甚至强纲领ssk学者坦然声称自己就是相对主义者。这种对待相对主义的态度是与众不同的。布鲁尔和巴恩斯在《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一文中认为:“相对主义绝不是对知识形式和科学理解的一种威胁,恰恰相反,它是这种理解所需要的。我们认为,相对主义对于所有这些学科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学、社会学、制度史和思想史,甚至认知心理学等等,这些学科说明了知识系统的多样性、它们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变化方式。正是那些反对相对主义的人,那些认为某些形式的知识理所当然地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他们才对知识和知识的科学理解构成了真正的威胁”

第6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3、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完这篇重要的讲话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第7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一、实行民主教学,建立相知相融的朋友关系

《学记》:“亲其师而信其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的“可亲”是保证学生“信其道”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友情是主体意识的体现和寄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师生的友谊首先被学生认为是对自己的肯定的评价(心理学上称主体意识的外化),外界的肯定是建立自信心的源泉,得到肯定将会大大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机水平,增强学习信心。在有些课堂上,教师因与学生关系欠佳,怎么讲授学生都不听讲,致使老师授课情绪变坏,授课形式变得枯燥无味,仅为完成任务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褪化得无影无踪。也就是说,老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兴致,或对待学生感情冷漠甚至否定打击,往往使学生感到委屈,学习热情受到破坏,没有学习兴趣,自然影响到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只有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用真诚的态度同每一个学生交往,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从而产生认同效应,才能做到敢想、敢问、敢说。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应该轻松和谐,师生展示的应该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窃窃私语,可以小声讨论,可以高声辩论。针对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老师则可以用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才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课堂上,老师还可以亲切地来回走动于学生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讨论问题,像在探讨,又像在谈心。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既不是演员,也不是观众。老师是一堂课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生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民主课堂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

二、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为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如何定位指明了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有的课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当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加以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总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教师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三、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知识丰富,阅历广泛的老师往往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老师知识越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敏捷,方法越灵活多样,学生就越愿意向老师请教。无形中,师生的关系拉近,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因自己丰富渊博的学识而获得了学生的认可,自然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完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教师工作,使自己在学校里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

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融汇贯通,信手拈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如历史、政治、艺术、美学等等,及有利于提高语文趣味性的相关知识。教师的广泛涉猎,必然会使自己的教学妙趣横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老师要经常关注最新的教学或时尚生活信息,在教学中把时尚因素适时引入,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否则面对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经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学生,如果教师只能背诵、讲解一些条文,或经常被学生问得张口结舌,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信任,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甚至势必影响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人生的态度。教师的行为是无字之书,是隐形教科书。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学艺术,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凡的教学能力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来吸引学生,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第8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3、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系统工作的党员,学习完这篇重要的讲话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第9篇:科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农村 信息技术 主动参与 因材施教 合作互助

论文创新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在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形成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继而主动而有兴趣地学习信息技术。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有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所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例如:在Word学习中有一个内容是图片的插入,教师创设了制作《看图猜字游戏》这一情境,首先让全班同学一起玩这个游戏,学生的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布置的练习是让学习精心设计两个看图猜字游戏,让同桌猜字谜,因为学生的兴趣被猜字谜这个情境所吸引,都在认真的设计《看图猜字游戏》,没有学生出现不做练习的情况。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复练习了知识目标――图片的插入,并且充分发挥了自已的想像力。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适当的和语文学科适当结合,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二、了解学情,确定确定合理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集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学习EXCEL排序及建图表这一节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恰当得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这时我们就会碰到学生会排序,但是排序后创建图表总是不正确。所以,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就考虑到这一点。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排序,基础好的让他完成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集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三、精心组织合作,促进合作互助的有效性

可以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等方式展开教学,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为了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要求组长根据同学的不同特点,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网络的搜索引擎时,可以小组合作做一个关于家乡的专题报告,小组成员就地理位置、家乡特产、风景名胜、经济发展等方面分工搜索相关信息。另外在小组内安排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他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由于同学之间易于沟通,这种互助学习的效果很好,有效地弥补了教师巡视指导的不足。

四、发挥游戏优势,促进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玩是少年的天性,电脑操作技能在玩中最易掌握与提高。通过益智教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掌握操作技能。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在认识了基准键和指法要求后,可以利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等一些积分闯关游戏进行练习,并辅之于个别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指法。在练习鼠标操作时,可以利用纸牌、扫雷、拼拼看、七巧板等游戏来练习鼠标的操作。寓学于玩,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他们就能轻松地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五、完善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围绕任务或作品展开评价,通过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为了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知识技能的评价。看学生在当前任务或作品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二)创新能力的评价。看学生的作品是否主题鲜明、构思独特、创意新颖、界面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