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的职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4年12月22日,再次强调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表明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以及选拔关系到农村未来的命运,大学生村官是国家在基层落实农村政策的有力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引入,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同时对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人才”的供给侧,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希望。
一、胜任素质模型的概念及发展
(一)胜任素质的概念
自麦克利兰教授提出胜任素质这一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胜任素质的概念,但他们所提出的胜任素质概念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动态的,与某一任务相关的,以绩效目标为参照对象、包含个人潜在的特征,如:知识、技能、自我认知和意识、个人特质和动机等。本文将胜任素质界定为,个人所拥有的能够区别于低绩效的知识信息,技能、价值观、自我认知和内在的驱动力等个人条件和特质。
(二)胜任素质模型的类型
1. 冰山模型。1993年,Spencer夫妇认为,运用冰山模型可以将这些胜任素质要素分为两个层次,知识和技能属于表层的、易见的胜任素质要素,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则属于核心的、隐避的胜任素质要素。显现在表层的胜任素质要素易于发现和开发,而核心的胜任素质要素则较难测评和开发。
2. 洋葱模型。洋葱模型是由Boyatzis提出,他将胜任素质从内至外进行排序以区分每个胜任素质要素的培养难易程度和评价程度,依次包括最核心层面的动机和特质,中间层面的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而知识和技能是处在最表层的东西。
二、大学生村官职位分析
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助理工作,主要职责是配合做好村务工作中的经济发展工作,负责村民的培训接待工作,承办上级政府下派事宜,做好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推进,协助完成民政、计生、治安、社保、文体等日常工作;参与文字起草、档案管理、宣传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市、县、乡三级党委的组织部门及村支部、村委会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特长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工作分工。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应用到的知识信息极为广范,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还需在村民面前起到树立模范先锋的作用,勇于创新,并在德、勤、廉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三、大学生村官胜任因子的提取
(一)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取胜任因子
本文以“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为检索关键词,得到72篇相近的文章,并选择其中有关胜任素质内容的文章进行研读,最终确定为32篇,在提取文章中所有胜任因子并将相近胜任特征进行合并的情况下,按照胜任因子出现的频次由多到少的次序进行了汇总,如表1所示。
(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中的胜任因子提取
本文选择了35个大学生村官,要求他们对自己过去半年岗位上感到有成就感的关键事件进行叙述.对他们的回忆进行描述时提到的部分关键词是文献中和胜任特征词典中没有的,因此,我们按照语言习惯和相似性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和概括,共得到37个胜任特征,表2所示。
(三)对胜任因子进行项目分类
结合胜任素质词典及前人的归类方法,本文对已经提取的胜任特征进行初步的归类,归类情况如表3所示。
四、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一)初步构建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两个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最终得到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模型由5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品质和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个人特质。基本知识包括农村农业知识,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素养及政治立场,个人特质包括外向型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包括个人品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力素质包括管理能力、业务能力以及岗位综合能力,共9个胜任因子。
(二)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胜任因子验证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86-02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对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冲,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无疑是一项双赢举措。当前在国家有关大学生面向农村和基层就业的政策引导下,大学生村官计划逐渐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全面展开,这一计划必将在大范围内长期实施。因此,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水土不服”的问题
多数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首先面临的难题是“水土不服”。他们中一部分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更不适应农村生活;而那些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为了有朝一日跳出农门,两耳不闻窗外事,拼命读书,对村情、农活也不十分了解。从象牙塔突然走向农田村舍,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想和现实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让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农村中开展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二、身份合法性遭受质疑
大学生村官选拔首先存在着身份合法性的问题,也是目前推行这一计划的所有省市均遇到的难题。按照1998年修订通过的《村民委员会自治法》中的有关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基层群众性自助组织;村民通过选举直接产生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委会成员。但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没有所在村的户口,如果参与和管理所在村的事物则违背了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于不是本村村民,也没有权利参加村委会选举。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就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他们参与和管理农村事务的身份合法性遭遇质疑。
三、熟人社会的问题
根据费老的研究,熟人社会就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礼俗社会。中国基层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特具乡土性质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传统社会。农村人际关系绝大多数以自己为中心,越往外关系越淡,这种裙带血缘关系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排斥力量,外来人很难融入其中。再有农村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宗教迷信、民俗习惯、经济利益、家族关系、帮派关系等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形成了特殊的网脉,事务繁琐复杂,利益关系难以协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真正熟悉村情民情,村民们也对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娃缺乏了解和信任,所以,大学生村官到村后取得村民的信任比较困难,他们得加倍努力,做出更多更具体的事情,才能逐步融入村子。
乡村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抽象的法律与理论,而是地方多年形成的道理,是民俗、村情,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要恰到好处地恩威并用,而这些都需要对民俗村情非常熟悉,并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做好,对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残酷的考验。
四、“无事可做”的问题
农村工作具体复杂,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能力和农村的工作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当地村民和“本土”干部也缺乏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认同,他们不十分关心大学生村官能做什么,也不重视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和培养,因此,大学生村官很难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在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写材料。从事一些文字类的工作,必然违背了组织部门选拔“村官”的要义。当大学生村官带着满腔激情投入新农村建设时,想以满腔热血洒向农村的热土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到来并不能给村里带来任何实质的变化,他们找不到自身定位,感觉满身的力气没处使,感到迷茫与无奈,从而逐渐遗忘当初选择任职农村的初衷。
五、未来发展的问题
政府为选拔和留任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认为这些政策很虚。在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对会做群众工作、善于协调处理各种矛盾、政治素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任期届满的高校毕业生,可列入乡镇科级后备干部,按程序选为乡镇领导干部。”但这一政策实施起来又是何其难?一方面乡政府人浮于事、机构臃肿,一直以来被视为改革对象,要求削减职位、削减人员。另一方面,在当今就业背景愈来愈困难的前提下,乡政府为数不多的职位正被千千万万的考公务员大军所“瓜分”。那么,在这场博弈中,大学生村官胜任的机会又有几成?
六、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的对策
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将是我国今后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长期工程。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还不完善,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笔者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应采取如下对策。
1.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
大学生村官选聘,首先要本着服务农村的宗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大学毕业生中严格选拔,选拔标准要科学、合理。一是结合基层需求选聘高校毕业生,根据农村所需人才的学历、专业,重点考虑教育、企业管理和农林水医类等急需人才。二是严格考察选聘生的综合素质,增加面试程序,由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参与进行。三是提前安排有入村任职意向的大学生到农村实习,使他们提前熟悉农村情况,并将实习表现作为选聘时的重要参考内容,
2.注重培训和传帮带相结合
建立健全经常性培训制度,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并将培训教育情况按学分计入大学生村官工作档案。多数大学生村官直接从校门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更是知之甚少。因此,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一定要提前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提高。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等作为主要培养联系人,要经常与大学生村官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具体培养人要亲自进行帮带培养,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3.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
出台制度,规范管理。可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健全考核办法,具体监督、规范、考核、评估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定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责任,强化工作纪律,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期选聘、工作业绩、请假销假、考核奖惩等内容也应出台制度,规范管理。
工作量化,考核管理。实行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他们努力工作,敬业奉献。每年年底由分别县、乡、村具体负责联系人对大学生村官一年的出勤情况、创新工作、学习服务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确定考核等次,并建立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市、县、乡三级则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台账、生活台账和学习台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等情况进行指导,全面的掌握大学生村官信息,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4.努力健全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排忧解难,安心工作。详细了解刚到村的大学生村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大学生村官刚下村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等方面。要使刚下村的大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角色,首先要为他们解决的就是生活方面的问题,千万不能让他们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情绪。
政策激励,干有劲头。按照个人意愿和组织需要、所学专业与工作实际、户籍地与选聘村“三个结合”原则,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到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出入安全和有市、县工作队驻点村。在村两委班子中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地位,在体制上充分保障他们能够行使权利。同时,各地组织部门和负责联系人应经常深入基层看望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在工作中的想法和意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时解决困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领导的真情关怀。
5.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的保障机制
首先,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对他们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递增幅度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200~300元左右。同时,参照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让他们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其他待遇可比照公务员,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其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支持和鼓励他们在基层创新创业。老村干部要常给大学生村官分任务、压担子,田间地头把他们带在身边,让他们与村民多打交道,多了解村里的情况,主动融入角色,进入工作状态,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农村能够施展抱负、增长才干,实现理想。
逐步提升政治地位。建议各省组织部门出台规范性的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部分政治素养高、工作实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按照其本人的意愿或要求通过选举进入村委班子,并解决好其选举身份,以此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同时,在制定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兑现的可能性,并认真予以落实。比如针对目前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原则,政府应当敞开出口,充分尊重自主选择的权力,兑现大学生村官考试加分的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李文波,韩新宝.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二、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南京市《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措施》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在完成本单位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前提下在职创业的,其收入归个人所有;明确科技人员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将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允许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至少50%、最多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鼓励在宁高校允许全日制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凡到南京市大学创业基地创业的学生,进入基地创业的时间都可视为其参加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的时间,并按相关规定计入学分。
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
河南省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推动一定比例的女干部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逐步提高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比例。河南省计划到2015年,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25%,省、地级市、县(市、区)政府55%以上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配备有女干部,逐步提高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
大学生村官实行“6+1”岗位管理
河北省在全省统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实行“6+1”岗位管理,即每名大学生村官履行6项职责和1件承诺事项。六项职责:一是宣传教育,二是事务管理,三是民事,四是矛盾调解,五是创业示范,六是参加或列席任职村“两委”会议,研究讨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任职村经济社会发展。除履行上述6项职责外,每年初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1项自选性任务,在村内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76-01
一、前言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出了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政策。江苏省也于2007年下半年,实行了“千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省即已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那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如何?他们在工作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将如何解决?会给我们哪些思考?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值得关注。笔者利用暑期机会,对5位大学生村官进行访谈以及对他们所任职村的干群进行走访,得出以下报告,可能有失偏颇,谨作个人之言。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09年8月7日至12日,为期六天。
调查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调查对象:特庸镇、盐东镇5位大学生村官。
特庸镇王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桂亚,村民唐良同等人。
三、调查内容
(一)当大学生村官的初衷
对于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何甘心沉入基层当村官?通过我们座谈,其原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褪去“精英化”的色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对于未找到好工作的大学生,做村官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第二,村官在择业时只是选择之一,意想不到的被顺利录用。第三,有一部分毕业生蛰伏农村,偏安一隅,钻心学习,能在3年任期到之后利用优惠政策考上公务员或研究生。我了解到的特庸镇王村村主任助理田江等3人正在昼夜攻读,枕戈待旦。第四,希望通过在基层的工作来锻炼自己,为自己将来的创业打基础。第五,村官的待遇在农村不错,希望回到家乡工作,回报家乡。
(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
一部分敢闯敢干,虽然到村任职时间比较短,但进入角色快,积极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农民进行自主创业,真正发挥了作用。这些工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协助镇里和村里做好日常工作,另一类是发挥主动性,主动做一些工作。如走访村民,了解村情;充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
1、积极发挥专业之长
常胜村书记助理张国兵,毕业于扬大农学院兽医学院,他对村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家畜所患疾病给予帮助解答,还专门为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开讲座讲解饲养管理方法,帮助村民解决不少防疫和养殖技术上的难题。
2、有朝气,有能力
因为大学生村官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工作起来相对比较超脱,很快就取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上级有关组织的认可。九里支部副书记杨晶晶由于不是村里人,刚任职时对村里的总体情况不了解,给她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于是,一有空闲,逢村民便聊天,努力融入村民的生活圈,了解村民存在的棘手问题,然后一一帮忙解决。一些鸡毛蒜皮的家事与邻里小事其他干部不能解决,她都能迎刃而解。日子久了,村民们也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了,都夸她能力强。
(三)干群对村官的反应及要求
通过对干群的走访,笔者了解到一些对大学生村官的反应。村民唐良同谈到: “过去,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见识少。大学生认知敏锐,思路活跃,他们的到来,为信息闭塞的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农民再也不是看天吃饭的传统农民。” 特庸镇王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桂亚说:“大学生村官甚至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早起打球,跑步,下棋,成为农村工作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大学生的加入给村干部、农民的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他们对村官有“三盼”:一盼“大学生村官”能把农村工作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去参与、去实践,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真正能扎根基层。二盼“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农村情况,能把自己所学知识与农村工作实际相结合,为农民致富出点子、带路子,成为农村致富的“领头羊”。三盼“大学生村官”能适应农村艰苦环境,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创造,服务群众需要,与他们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和农民群众交朋友。
四、调查后的思考
(一)思考一:加强考核,严格管理
促进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就不能一派了之,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工作目标,让他们有事可干、有章可循、有责可究。
(二)思考二:关心村官,激励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社会角色;角色扮演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等省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启了实行中国大学生“村官”的第一步。此后其他省市纷纷仿效,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得到了全面推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输入一大批年轻人才队伍,而且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已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被舆论热评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
在我国特有的二元制结构社会下,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大学生“村官”在转型中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如何定位自己在农村的角色?他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与村民和村干部对其定位有什么差异?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给自己明确定位?这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一)个案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官”为个案进行研究。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部,人口约915845人,土地面积1485.5平方公里,是南京市11个市辖区之一。南京市从1999年首次面向社会招聘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村级组织中工作。近年来,2009年江苏省省市联动招聘大学生村官710名,其中六合区271名。2010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511名,其中六合区270名。2011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140名,其中六合区40名。2013年,六合区共有在职大学生“村官”一百余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笔者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解读,以中央颁布的相关政策及南京市的具体法规为重点来分析国家对这一群体的规定和期待。然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中抽取了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运用滚雪球的方法从六合区在职的一百余名大学生“村官”中选取了15位大学生“村官”,笔者也访谈了大学生“村官”所服务农村的17位当地村民、5位村干部。本次调研主要从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前期的准备情况、日常的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度、自我认识及他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三)资料的整理
本文以英文CASE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个案,以数字表示序号,如个案C1,个案C2,以此类推对个案进行简单编码。
三、大学生“村官”角色分析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基层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多样性。从对文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差异性。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本文将从政府视域、村干部、村民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四个角度来呈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一)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从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来看,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要求大学生“村官”真正的深入农村,更深一步地了解国情,发挥自己优势,协助当地村委科技兴农;有效地灌输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民主的发展观念,影响并带动农村干部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农民。同时在农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引导农民合法合理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缓和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有效地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综合看来,从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是: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科技推广员、基层普法员等多重角色。
(二)村干部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定位主要集中在:利用广泛的学识扩展村两委班子事业;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引进高校科研推动农村科技发展;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引来资金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和专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四个方面。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在科技、管理及发展方面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村干部又觉得刚到村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对村民不够了解,在决策方面并不任由他们做主导。
(三)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中国农民自古有“无事不进衙门”的传统,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事情需要找村干部,一般不会去村委会,更不会关心村委会的干部。因此,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并不关心大学生“村官”,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村有无大学生“村官”。此外,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与普通村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当我们解释大学生“村官”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时,大部分村民表示: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学生“村官”应该给村民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加农业产出,在社会服务上,应该多给村民讲解法律及一些社会知识。调查发现,在村民眼中,大学生“村官”更趋近于一个先进传播者角色。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对村官角色的理解
刚从大学走出来大学生“村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抱有很强的期待,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在定义自己的角色:(1)先进传播者。农村首先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思想保守,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传不到,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他们自己的特长带给农村一些有用的知识,教给农民一些实用的技术;(2)村干部的一员。大部分大学“村官”表示,作为大学生“村官”,多少具有官的特点,怀有先进思想的他们能够在村两委的决策上有一定的发言权;(3)农村文化活跃者。农村的生活不仅封闭而且单调,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四、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尚未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被称为“象牙塔里的骄子”,而村官大多是由具备一定群众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农民担任。大学生“村官”与外在主体发生互动,并力图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得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与角色的支持。如果外在主体的反应与自己的身份标准不相匹配,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身份确认就可能出现模糊甚至偏差,经受挫败、疏离之感。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输出进行调适。“人的‘次级社会化’过程‘否定’了先前社会化的成绩,要求对行为进行彻底重构,继而要求新的技能和知识”。高校毕业生一般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了解,到村任职后很可能需要进行角色的主体性重构。在角色适应的过程中,自身的诸如素质、追求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角色失调。[3]
角色失调是指个体在扮演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者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的情况。具体来讲,角色失调主要分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等四种情况。[1]119
(一)角色冲突问题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多重角色集于一身,这主要是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109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角色的扮演和实施中,在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矛盾、抵触和对立,从而影响了角色的顺利进行。[1]119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中的一员,避免不了要和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和他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村民以及村干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以及村干部的关系并没有预想的好。
C2:我刚来村里时,由于语言障碍,和当地人沟通很困难,并且有村民认为我在农村呆两年就离开,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来找我。此外,村干部对我总是有一些疑虑和担心,所以在带我时积极性很低。
在该个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由于不熟悉环境,不熟悉方言,自身比较内向和牵扯多重利益等原因,他们和当地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关系和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有一部分成家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兼顾村务和家务,表示压力很大。
C5:我已经结婚两年了,现在有一个1周岁的儿子。我的老公也在六合区政府上班,所以我们两人很少有时间共同陪儿子,儿子出生不久就被送回外婆家,我们夫妻俩只有在周末才会开车回老家陪孩子几个小时。看到儿子慢慢长大,我却不在他身边,心理很内疚。
在此例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很繁琐,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工作和家庭,他们只能兼顾其一。作为“村官”,他们比较称职;但作为父母,他们也无能为力。在部分大学生“村官”身上,出现了角色紧张现象。
(二)角色不清问题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者角色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某一角色或者自己承担的角色没有清楚的认识,不明白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也不知道这一角色是干什么的状况。[1]120调查中笔者发现,角色不清在大学生“村官”中表现明显,部分村官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并没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C6:在刚来村里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我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在开始的半年里,村支书几乎没给我安排过什么任务。一开始我做一些文案,下农户进行政策宣传,帮忙解决纠纷等。可是,我自己感觉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其实,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对于自己的职位迷茫很正常,因为还没有完全熟悉和融入到当地。所访谈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岗位上的角色就是给村里提供新技术,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村官具体定位也是不明确的,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地位模糊。
(三)角色中断问题
大学生“村官”出现角色中断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和村官这两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角色中断指的是人们在自己前后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状,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之前并没有为这一角色做好准备。[1]120
C12: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很沮丧,甚至崩溃。因为这里的环境太糟糕了,语言不通,不合群,不被领导和村民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其自身在角色的转变上没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选择大学生“村官”作为其职业发展,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 缺乏专业的辅导和培训,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和适应。然而,高校毕业生在来到村官这个岗位上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角色转变的困难,导致其在村官的工作中出现角色中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问题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看似每天按时工作,但从和他们的谈话中,笔者发现他们只是应付生活。角色失败是所有的角色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状况,它是指角色扮演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成功扮演好这一角色,不得不选择放弃。[2]121
C15:我不觉得大学生“村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每天百无聊赖的去应付各种琐事。我有同事只不过做了一年半就去考公务员了,有很多人劝我也另谋出路。先干着,以后再说。
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出路不明显、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缺乏。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并没有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己的终身职业,仅是一个跳板和过渡期,所以对于期满后的归属他们是非常看重的,国家政府也有考虑但在实际的落实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笔者在分析后认为,出现角色失调的具体原因很多,不外乎个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这两种。一个人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既然不完全就是他本人,那么与之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1]117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村官”出现上述的问题,不管是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还是角色中断与角色失败,都对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心理、工作、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副作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文在探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村干部、村民以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定位。并着重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甚至是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进行一些明确和引导。
第一,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权益保障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第二,村干部与村民层面要积极配合村官工作,要对大学生“村官”充满信心和希望,要不断尝试着去接纳他们,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要进一步去提高个人素质,对自身的身份的转变做好充分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社工 基层就业 对策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连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地区就业。1999年,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和支教等工作。但大学生农村工作者(村官)、社区工作者(社工)这一职业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与质疑。本文以宁波市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为例,采用走访交谈、问卷统计及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其工作与成长现状,指出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宁波市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为优化农村与社区工作者队伍开辟了新渠道,对农村社区基层建设、提升基层工作水平、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他们使农村、社区工作的效率显著提高,大学毕业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文字功底好,在各级创优评级的材料整理制作、信息宣传公开和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基层锻炼,历练了人生,收获了有异于在城市、企业、机关等地的宝贵工作经验,产生了对人生新的思考和就业抉择。
1.大学生村官和社工队伍逐年扩大、质量不断上升
宁波市各县(市)区早在1999年起,就先后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到2005年12月,全市11个县(市)区共招考了535名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在2008年,宁波市已选聘大学生2885人,完成目标的93.9%;在岗2617人,其中在农村工作2056人,在社区工作561人;本科以上学历占59.3%,应届毕业生占35.8%。到2011年,全宁波市农村,大学生村官在社区的有683人,占社区服务工作人员4270人的16%。截至到2013年,宁波市共有2554个行政村,414各社区(2006),按照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宁波市早已实行了全覆盖,而且在社区中不仅有多名大学生社工还有大学生村官,个别行政村还有2名大学生村官。
从近年宁波市各区县公开招聘大学生农村(社区)工作者的指标数来看,一是女性与男性招聘比例较为均衡,但报考人数女性多于男性;二是由原来的大专及以上学历逐步过渡到全日制本科学历,由原来单一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变为面向部分211、985等全国重点院校、部分省内本科院校择优选聘和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两种方式,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生源质量明显提升;三是党员比重要求明显上升,如江北区到2012年底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中党员比例占70%左右;四是应届毕业生多于往届毕业大学生。
大学生到村或社区任职后,工作期间可享受到区别于其它基层就业形式的如下优惠:一是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人才服务中心免费,其党、团组织关系迁转至所在村和社区。工作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可向所在村或社区申请,由所在村按规定程序办理,报街道或乡镇审批;基层工作时间可连续计算工作年限。二是多个区支持大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其中学历教育经费经区有关部门批准由区财政承担。三是除工资外,对表现较好、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适当享受当地村、社区干部年终奖金。四是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时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适当加分,镇乡(街道)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正是优惠的政策促使人数连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青睐于加入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的队伍中。
2.工作现状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和社工以管理、法律、计算机、财务和文秘等五大专业为主,一开始主要担任主任助理、团支部书记、文书等职。事实上,这些大学生村官和社工并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工作千头万绪,村建、宣传、计生、综治、维稳、拆迁安置、土地流转、村级网站维护、远程教育、人口、妇女儿童工作等全部都会不同程度的涉及。也发现不少顶着村官或社工之名,被街道等长期借用,这种村官不在村、社工不在社区的现象不少,更有个别村官存在经常请假、忙于私事的现象。调查还发现,社工较村官工作内容相对清楚,一般社工分管相对明确的几块,而村官则往往各方面都要参与。而不同的村和社区,由于经济发展情况、区域位置、村情社情的不同,工作量和工作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
3.工作待遇
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工由于管理归口不一样,因此待遇也相对不一样。按照现有制度,同一区域的以大学生村官身份招聘上来的无论是安排到村做村官还是安排到社区做社工的日常工资标准是一样的,而以社工身份招聘的统一都在社区工作,他们也有区别于大学生村官的统一的工资标准。具体到个人,每个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的实际待遇除执行统一标准外,又因工龄、学历、业绩、工作地点、工作经验、工作内容等因素而不同。
早在2007年1月,宁波市首次出台政策《关于规范宁波市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的通知》规范社工待遇。社工工资福利待遇有了规范、统一的标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基本工资、奖金、补贴及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构成。社工职务等级工资分三档十二级;基本工资包括职务等级工资、岗位工资两部分,同时根据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职务、工作年限、工作实绩确定其相应的职务等级工资待遇。而对于宁波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如此明晰的工资标准,仅限于从原来的明确聘用期间的年总收入一般不低于当地上一年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到如今文件明确说聘用期间大学生村官补贴标准比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并统一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事实上,大学生村官和社工们的实际收入与政府部门呼声很高的政治待遇相比还是很低的,这种前途美好、现实残酷的境遇是很多基层就业大学生们的真实感受。
二、宁波市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面临的困境
1.身份尴尬,角色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由于不具有村民身份,既不是农民也不是政府人员,这种“非官非民”模糊性身份,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当尴尬,一般安排担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等副职,若想干到正职,其选举程序则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悖,有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类非本村户籍人员的被选举权利,大学生村官甚至因为没有在工作村里居住,而被排除在参选范围之外。同样,大学生社工社会认可度也较低,认为同传统的居委会人员无异。
2.流动性强,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现有的激励制度不奏效,待遇低、提拔难、扶持少等原因,大学生村官和社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性大,男性流动性较女性更大。在人员的稳定性方面,村官不如社区工作人员。如宁波余姚市最早考录的27名大学生村干部中,到2006年只有3名;鄞州区2001年考录的20名大学生村干部,到2006年都已不在岗位。
3.考评模糊,绩效考核制度不全
构建一套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考核模式和综合评价方法,有利于管理者了解村官们的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实施的基础与依据。现有的考评政策往往操作性不强,奖惩力度不够,无法调动大学生村官或社工的工作积极性。
4.期满何从,退出机制有待完善
根据宁波现有的村官有序流动的实施意见,对未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经考核合格最多续聘一次,聘期不超过3年,两届期满仍未进入村“两委”班子的,不再续用。第二个聘用期满后愿意继续留村工作且当地需要的,可由所在村自行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不再纳入大学生村官管理。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大学生村官和社工队伍的新陈代谢,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保持大学生村官和社工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虽然宁波市针对大学生村官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期满大学生村官的五条道路: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优惠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支持学历深造等五条通道,然而这五条道路实行起来对于在农村或社区已经工作几年的大学生们非常困难。
三、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各地区应坚持每年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每年与大学生村官或社工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掌握每名村官与社工的个性特长、就业意向等情况,充实完善大学生村官信息库,为就业创业、分流安置提供基础信息。
1.落地生根,着力培养乡土人才
留村或社区任职是大学生村官或社工欢迎、基层满意、组织认可的一条多赢的流动途径。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积极支持和推荐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满意与信任的大学生村官和社工参与村及社区的的换届选举,帮助他们迈过留村或社区任职的“政策门槛”,落地生根,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基层领导班子,实现“白面书生”到“乡土人才”的转变,让想留的能留。
2011年宁波鄞州区农村换届选举中,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作为村“两委”成员的重要来源,把优秀大学生村官选进村“两委”班子。共有48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会”班子,其中3名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委会主任,有32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了社区(居委会)班子,有效改善了宁波市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
2.重点培养,择优选拔后备干部
一是岗位交流。对于新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和社工要坚持多岗锻炼,必要时在统一区域范围内实施交流,根据个人专长,有计划地安排到双创工作、维稳、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及城镇建设等岗位拓展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领导帮带。全面落实基层干部与大学生村官和社工的一对一帮扶制度,传授农村和社区基层工作方法经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择优培养。将在基层任职满3年、年度考核为优秀、并在所在工作村或社区任“两委”委员及以上职务的的大学生村官与社工列入乡镇、街道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作为换届选举的重点选拔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工作实绩突出、当地群众公认的,可以通过积分制考核、凭实绩选苗子等实招,经过必要程序将后备干部选任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村官与社工的健康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政策扶持,多方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资金扶持。对有创业条件和意愿的大学生村官与社工们,政府应通过召开座谈会、对接会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村官与社工的创业需求,提供优良的金融支持环境,在利率优惠、创新信贷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及缩短审贷周期等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减轻大学生村官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二是政策扶持。及时举办创业培训,组织到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积极提供信息咨询、项目开发等服务,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对聘任期满不再续聘、创业项目尚在初级阶段的,在一定期限内继续给予创业扶持政策,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创业保障;对以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并提供社会保险缴纳、保险关系接转等人事劳动保障服务。三是技术扶持。对涉及种植、养殖、园艺、农村养老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村官与社工,可选派技术人才提供创业项目规划和技术辅导,帮助解决技术问题。
4.落实政策,促进人才优质流出
一是考编优惠。积极鼓励基层工作者们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实施加分及定向招聘政策。二是定向招聘。在市、区招录事业单位人员及街道、乡镇招录事业岗位工作人员时,拿出一定计划比例的名额,分别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和社工。三是择优推荐。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等单位加大招纳基层农村工作者的招聘力度,定期择优推荐考核为优秀的村官和社工们到优秀企事业单位工作,并主动配合招录工作,帮助顺利实现工作关系的衔接。四是鼓励学业深造。各地组织部门要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创造学习条件为希望继续学业深造者考取全日制研究生;同时鼓励在职攻读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学历教育经费应参照公务员学历教育经费规定由财政承担一定比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委托高校面向大学生村官和社工培养农业推广硕士,以提高村官创新意识和承担农业推广或农村管理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培养真挚感情,使“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更心系基层
脚踏一方土,心牵“三农”情。“大学生村官”只有满腔热情地爱着农村、念着农业、想着农民,才能真正想明白“农村需要干什么”,弄清楚“到农村究竟干什么”,从而更好地融入基层、融入群众。这就需要培养他们与民同向的“草根”情结、与民同心的“鱼水”情结、与民同德的“乡土”情结。
培养与民同向的“草根”情结。引导“大学生村官”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就是为自己亲人服务”的意识,始终坚持“农村的发展愿景就是我要追求的目标”,时刻铭记“农民的美好生活就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多跑农民的地头,多跨农家的门槛,多了解村情民意,多掌握所需所盼,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坦诚之心、虔诚之意,一切以“亲人”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为标准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培养与民同心的“鱼水”情结。“大学生村官”和农民朝夕相处,融入农村,才能了解农村现状,掌握发展需求,成为农村的建设者;融入农民,才会被村民接纳,赢得信任认可,成为村民的自家人。一滴雨水投入大海,方显其浩瀚;一粒金沙融入沙洲,方显其灿烂。通过培养,让“大学生村官”懂得只有融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在新农村建设的战场上挥洒青春、书写精彩。
培养与民同德的“乡土”情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学生村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很快会有一部分人成长成熟起来,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到更广阔的天地间建功立业。这段经历将会成为他们受用一生、弥足珍贵的回忆。要告诫他们“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莫忘这一方水土”,“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请带着家的牵挂”,常回“家”的怀抱,为农业增产建言献策;常思“家”的温暖,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常念“家”的恩德,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
二、培养执著精神,让“大学生村官”选择基层更扎根基层
精神是魂魄,是勇气,是定力。“大学生村官”离开校门走进农门,环境变了,生活苦了,稍缺一点勇气,稍缺一点定力,时间久了往往会打起退堂鼓,提不起精神。因此,要鼓励他们信守当初的选择,志存高远,永不言弃。
培养安心基层、扎根农村的坚守精神。“大学生村官”阔别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只身来到农村,没有一点信念、一种耐力、一份淡定是不行的。要鼓励他们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浮华所惑、不为寂寥所困,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不甘寂寞的失落情绪,真正安下心来,承受住时间的磨炼,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把“村官”岗位作为人生历练的第一站,把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培养舍得吃苦、勇挑重担的敬业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大学生村官”职位虽小但责任不小。平时肯定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吃苦不言苦,遇难不畏难,把个人理想同农村的发展、同村民的幸福指数联系起来,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收获成长、收获希望。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勤俭办事的习惯,保持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农民本色。
培养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务实精神。村里的工作很繁杂、很具体,有时还很琐碎。“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绝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必须真正埋下头来,从常见的农活干起,从常见的农事做起。要鼓励他们以“斑驳村史我书写,同学少年建功勋”的豪情,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认真精神,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积累,坚定不移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
培养积极实践、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多看、多学、多思,结合实际动脑筋、出主意、提建议,努力把个人的想法转化为集体的决策,只要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都要大胆试、大胆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自我。
三、培养过硬能力,使“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更造福基层
能力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保证。“大学生村官”受过高层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学识水平,但要想服务好、发展好基层,还需组织的帮助引导,加强多种能力的锤炼。
锤炼政策把握的能力。村级组织走向何方,发展的路径如何选择,党的农村政策如何更好落实,新农村建设如何科学谋划等等,都需要去思考、去谋划。“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要结合岗位特点,帮助他们重点学习好“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经济、农村经营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把握政策、运用政策开展工作的能力。
锤炼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学生村官”身处农村,经常与群众打交道。要经常走村入户,了解实情,遇到一些矛盾纠纷,公平公正加以处理。当前,要重点提高他们的社会管理能力,使他们努力做到始终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群众接受的方式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锤炼推动落实的能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最需要的是抓落实的人。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村官”大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践和动手能力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引导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事事想在前、干在前,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
锤炼致富群众的能力。当前,农民最盼的是发家致富。“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以带头创业为己任,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立足本村实际,发挥专业特长,通过领办或协办高效农业等项目,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真正使惠农政策成为和谐发展的“摇钱树”,富民技术成为增收增效的“播种机”。
四、培养鲜明特质,使“大学生村官”身处基层更“超越”基层
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气质。“大学生村官”是“大学生”与“村官”的结合体,西装革履不像“大学生村官”,涂脂抹粉也不像“大学生村官”。文化人中的“农民”,农民中的“文化人”才是“大学生村官”应有的形象。
培养朴实无华、熟谙农事的“农民”特质。当好“村官”,先要当好“村民”。什么节气播什么种,什么时节育什么苗,什么庄稼施什么肥,什么虫害用什么药,无需翻资料,就能脱口出;无需掐指算,就能应声答。达到如此境界,方能练就了合格“村官”的基本功。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村官”把群众的“高看一眼”化作工作上“更高一筹”的动力,真正使自己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农民朋友愿意接近的人。
一、思想方面
参加报道会至今,已经一个月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然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却是我一段最宝贵的时光,静心思索,我颇有感触,深有感悟。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我感觉自己对国家政策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才能更好的在基层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活的终止。恰恰相反的是学习生活刚刚开始。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领导学习,又要向同事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将成为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紧跟时代脚步XX年年度个人思想工作总结,不会被社会淘汰掉,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执为民之政、兴国之政。作为一名村官,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总结材料作为基层工作者、农村建设者,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就需要不断学习,我们自己更应该自我加压,努力奋斗,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成为“学习型”社会农村所需要的带头人。
(二)做好从“学生”到“村官”思想的良好过渡。
学生时期的一些思想过于不成熟,自我中心,缺少集体感,这些在到基层工作时是非常有害的。应当及时的调整心态,加强学习,多和周围的人沟某镇副镇长思想工作总结通,尽快适应村里工作。大学生村干部不管过去学的是什么,现在担任都是担任的都是村干部这个角色,面对的是农业和农村工作,所以要扑下身子尽快投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知识、大学生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需要每个人摆正位置,尽心尽力,尽责尽职。要实现一个大学生到农村干部的角色转变,不但要学会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还要勇敢的担负起社会责任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干好每项工作,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和提升为工作成果,是每个大学生村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端正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农村是一个磨练人的意志,塑造人的品质的地方,农民朋友们朴实、热情,农村需要大学生,农民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来帮助他们,农村也给我们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最根本的是要干起来,做起来,从小事做起,要下田地、进农家,以一个农民服务者的朴实心态去工作。下农村是一次再学习,学校里学的东西不一定都有实际价值。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要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经常与他们的交流,想起所想,知其所需,,拜农民为师,用自己的热心和真心服务当地农民群众。做好本职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村情。
第二,学习当地农村的一些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并努力落实。
第三,团结领导班子,形成合力,共同为当地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贴近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
二、工作方面
从8月7号到现在,我的思想上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在今后工作时,能更快适应环境,顺利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更好的为当地农村服务,为农民朋友解决困难。我在工作之初要努力做到:
第一,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刚到农村,远离了繁华的城市,心理上多少会有些落差,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虽然很年轻,但要认清自己应经不再是学生,没有了老师的指导,自己成了指导村里人致富发展的带头人。
第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面临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学习,能够使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向领导和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在他们那里,我们能学到书本上找不到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