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民营企业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经济

第1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各县民营经济发展立足于县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带动一方发展,富足一方百姓的主导力量,2013年全市八个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本县生产总值比重均已超过半壁江山,比重最高的宽城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该县生产总值的85.1%,最低的围场县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已经达到了59.2%,对县域经济增长形成了较好的拉动作用。2011年在全省县域民营经济综合排位中,宽城县、滦平县、平泉县年进入前十名;2012年承德县位居第九位;2013年滦平县位居第八位。

二、发展中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承德民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与省内其他市比,承德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全省民营经济综合排位中处于下游水平,需下大力气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不足。

(一)与全省和各市比较,差距较大

承德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虽逐年提高,但是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6%,承德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4.2%,实缴税金占全管理二一五•一社会调查省6.3%,从业人员占全省4.3%。从与其他各市的比较看,2013年承德民营经济综合排位在全省各市处于第六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仅好于张家口市,位居第十位;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在全省各市位居第六位;只有实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位居第二位。

(二)规模小,在省内、国内知名的民企少

承德市民营企业已形成一定的资产规模和生产规模,2013年末全市民营经济户均固定资产83万元,全省是169万元,承德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6万元;个体经营户户均固定资产10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9万元;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22个,低于全省37个的平均水平。全市88%的民营企业属于小规模企业,小企业户均固定资产300万元,与大企业户均固定资产的1.2亿元有明显的差距。从企业知名度看,还缺乏一批对全市经济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排头兵,企业创名牌意识还不强,这种规模和经营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

(三)传统型的企业居多数,创新型、高科技的民企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承德传统企业居多,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少,在522家规上工业中,属于高科技企业的只有49家,不足规上工业的10%。在民营工业中,资源型企业居多数,2013年民营规上工业企业485家,仅铁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就占了民营规上工业单位数的51%,实现增加值占规上民营工业的75%。在2013年河北省百强企业名单中,承德有20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但是这20家企业中属于采选和黑压延的企业就有17家,另外3家企业属于饮料及白酒制造业,资源特色明显。

(四)民营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

从民营服务业发展看,服务业既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2009年以来,全市民营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未摆脱小、散、弱的局面,从全部服务业比重看,2013年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32.1%,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4个、3.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中承德市服务业比重仅高于衡水市和邢台市。而民营服务业占民营经济的比重更是偏低,2013年民营服务业仅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28.1%,比2009年的比重回落了7.5个百分点。

(五)企业获利能力较弱,众多小微企业效益下滑,处于微利的边缘

承德市民营经济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获利能力不高。2009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收入利润率最高为2010年的10.7%,此后逐年回落,2013年为7.3%,处于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2013年在全市PPI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主导产业铁选、黑压延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低,企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盈利空间缩窄,全市民营规上工业铁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收入利润率为7.5%,比2010年回落了7.5个百分点。众多规下企业由于经营成本不断攀升挤压了盈利空间,2013年规下工业主营成本已经占营业收入的75%,收入利润率仅为7.1%。

三、建议

民营经济是就业经济、富民经济也是强市经济,在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承德应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时机,加快构建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赢得先机,助推民营经济的新飞跃。

(一)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深化服务业领域各项改革,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在项目用地、融资服务、财税支持等方面强化政府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激活市场主体,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允许发展的项目,加快审批进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各部门都应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扶植、支持、帮助民企健康快速发展。

第2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摘要:我国的民营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特殊的组织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使得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缺失或残缺不全,造成企业财务运作与资金使用的无序性和违规性。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则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是关键。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结构;财务运行;审计监督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末,二十余年中受传统体制的制约和传统思想、传统观念的束缚,一直发展缓慢,直到本世纪初,国家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国有经济、合作经济(中外合资)共同发展、并存发展,中小民营经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多数起源于家庭(家族),部分为近年来全民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少数为合作或股份制形式。其特点是: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层次低,企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差、技术素质低、科技能力低、创新能力低,企业市场能力低、竞争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基本就是企业投资者,企业运行机制基本沿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式决策和家族式管理,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基本被家庭(家族)成员占据,企业主要的结构形式是以裙带关系、血缘纽带作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的运行、操作、管理等处处显现着家庭行为方式的特点和渗透着家族血缘关系的气息,资金的来源、使用、流动,往往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有时甚至出现无序、混乱的状况,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资金不能发挥最佳的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结构状况及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的组成特点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的同一性,探究这类企业资金的来源和组成状况,就可清楚地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特征、

企业财务组织特征、财务运行状态等。从目前看,中小民营企业资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自有资金:这是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的首要来源,也是家族式企业最普遍、最快捷、最简单的投资方式,更是创办企业的源泉和动力所在。自有资金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存量资金。主要是家庭多年的收入积蓄、存款和祖产。(2)原始积累。通常为创办企业前,以家庭为基础已从事了一段时间经营性或服务性活动,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滚、爬、摸、打,获得一些积累,在逐渐了解一些经营之道后,希望得到更大的发展而投资创办企业。(3)家产抵压。由于资金不足,将家中财产(包括房屋)抵押,获得资金(贷款)创办企业。

自有资金是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首要资金来源,也是企业的根基所在,尤其家族(家庭)式企业,更是将企业与家庭的共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由于自有资金一般数量都很小,所以,在企业筹备、注册、创办阶段,只能暂时维持企业初期的生产、经营的运转。

2.合股经营: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创办初期较为普遍的资金筹集和经营方式,其优势可以减轻独立经营自有资金的困难度,使企业资金能相对宽松一些。同时,可以在筹划、申请注册和创办初期集中合股者的人力、物力和智力,为企业顺利投入生产、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合股经营一般由二人以上共同投资,持大股者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合股者一般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或其他形式。但从目前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推进,合股者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价值趋向等方面的分歧逐步产生,加之在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显现,使得生产、经营、服务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影响决策的施行,而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成为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的最大因素,也是导致众多合股经营企业在创办二、三年后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

3.贷款:向银行借贷,是所有中小民营企业都必须进行的资金筹集方式,也是最难的工作之一。其一,是贷款难。因为,企业本身规模小、资金少、生产加工等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利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对银行而言,中小民营企业本身的投资和资产数量就很小,如生产经营一旦出现意外,就将血本无归,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呆账。所以,银行在贷款时往往谨小慎微,要求很高,手续很繁杂,并且要有相应的企业担保,而寻求担保又是企业实现贷款的一道高高的门槛,获得经济担保的机率很低。因此,多数银行不愿贷款给这类企业,即使企业在耗费很大的精力后所获得的也只能是小额的、短期的贷款。其二,还贷难。由于企业的各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开支往往超出企业的预算,企业开业初获得的收益又很快投入新的生产、经营流程中,流动资金很难在账面上有结余。所以,按期还贷往往是企业的大事,企业经营者往往为还贷绞尽脑汁,有时为了应急,甚至不惜向民间借取高息资金,用于还贷或生产中急需。

4.民间借贷: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筹集资金手段。企业创办时资金的困难、生产经营中周转金的缺少、银行贷款的限制和繁锁的手续以及还款期临近等都制约着企业,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都采用民间借贷方式缓解资金的困难。民间借贷形式一般有向个人和企业借贷二种,其利息一般比银行贷款利息高得多(尤其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小额资金借贷公司,利息高出银行几倍、十几倍),但借贷方便、手续简便、资金筹集时间短、速度快、能很快解决企业的资金的困难,尤其是外贸加工企业,在接到较大订单后的资金筹集,基本都采用民间借贷方式解燃眉之急。民间借贷一般时间不长,以一批产品或一个加工周期为一阶段,企业往往在资金回笼后立即归还。民间借贷有一定的可行之处,但过高的利息往往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存有很大的风险性,一旦产生或出现问题,后果都较为严重。民间借贷的背后,留给人们一些启示,即民间资金存量很大,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在盘活这类资金的同时,规范民间借贷,发挥民间资金的积极作用,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值得人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制度及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运行机制,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运行的状态。第一,从目前着,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只设总账、出纳和仓库保管三名财务岗位,有些甚至是总账和出纳合二为一,现金出纳、总账基本由家庭主要成员担任,仓库保管也基本为家族成员或至亲好友,属于企业财务监督中的财务审核、财务审计、财务管理等基本不予设置。因此,从企业法人到财务结算的整个运作过程都具有企业运行和家庭操作的双重特点,即使少数企业采用聘请总账会计的方法进行结算和纳税,受聘人也只在月末、月初的几天中来企业履行一下结账手续,并不真正履行会计职责和监督职能。所以,财务审计与监督在企业是不复存在、或者是有名而无实的。第二,由于企业组成和财务组织结构的特点,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或残缺不全,资金使用、流动、流向的随意性很强,主观意志基本主宰企业资金的运行;现金的存量控制、使用范围、支付等缺少规范和约束;会计要素中的各项指标不能严格按要求去执行和操作,造成企业财务运作与资金使用的无序性和违规性。第三,财务制度和财务监督的缺失必然带来企业财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运行的实际状况;不能正确、完整的反映企业财产、资金、盈利和负债的真实情况。第四,有些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的个人消费与企业经营性开支混为一体,企业流动资金成为个人消费和挥霍的来源;企业经营中大量采用现金交易,为拖欠工资、欠债不还、甚至行贿、逃税等违法活动提供便利。因此,从总体上看,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奉公守法,服从国家法律、法规的,但仍有少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不容乐观,尽管是少数现象,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造成的危害却是很大的。所以,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和监督已成为规范和净化市场、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财务审计与监督的地位、作用、途径及方法

1.能够逐步地、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督与控制来促进企业管理步入良性轨道。首先,健全和强化企业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和使用等,促进企业财务运作和资金使用的正常有序;其次,促进财务信息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正确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盈利的真实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详实、正确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财务资料。

2.能够逐步地、有效地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企业资金的投入、投向,全面掌握企业资金流动、流向,确保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有效,促进资金投放和使用的最佳效果,促进财务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3.财务审计与控制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能有效地规范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家庭(家族)成员在企业的财务行为。第二,能有效地跟踪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向和作用,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第三,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违反财务、财经制度行为的发生,有效扼制违法行为的产生。

4.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完善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第二,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务规定,遵守财务制度,对企业资金的流向、流动、回笼、周转要时刻予以密切关注,监督并加快资金回笼,以防资金的流失而造成损失;第三,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时刻牢记财务信誉是企业信誉的首要要素,是企业的创业之本、立身之本,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创造经济效益的根基所在,因此要时刻注意维护企业信誉和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5.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管理职能。委托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指导和审计监督,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企业财务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扼制在萌芽状态。这样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保护了企业的利益。(2)对企业生产经营中较大的投入、投资项目等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跟踪指导和审计,确保企业资金运行中的正确、正当、正常和安全。(3)地方政府要关心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本地民营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关职能部门要牵头成立中小民营企业协会,并且吸收西方国家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会)的经验,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协调企业间的矛盾和整合企业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4)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检查,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资金困难,改变税费有人收、管理费有人要、困难无人问、资金无处借的被动状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困难的路径探析

资金困难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制约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瓶颈”。社会经济发展中,再好的项目、再好的订单、再丰厚的利润,没有资金去运作,也是空话一句;再好的经营者、决策者,再优秀的创业者、管理者,没有资金,企业生产、经营也是纸上谈兵。因此,资金已成为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障碍。而如何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笔者认为,政府的扶持和协调是关键。

1.政府协调:各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要根据当地民营经济的特点,借鉴和学习英、美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组织成立中小民营企业协会(联合会),组织协调资金,为协会成员企业提供担保,通过协会对企业进行信用评定,为银行贷款的平安度提供参考。

2.政府扶持:国家和地方财政可拿出一定的资金,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的方式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借贷的困难。这类资金可以采用长期借贷、贴息借贷、扶持借贷等多种形式,同时由执行部门或机构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检查、跟踪服务等,这样既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困难,又促进了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同时可收益,企业、国家、政府获得“三赢”。

第3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员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2.2源于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建设误区”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俗话所说的“土豪”阶层,表现出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综合素养不高等“乡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导,有些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他们不是通过提高待遇或提升企业文化以激励员工,而是刻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捆绑”,从而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甚至不顾企业诚信和企业社会声誉,在市场行为中生产偷工减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违规践踏商业伦理,直接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有的企业在阶段性“成功”之后,要么习惯于“经验主义”不思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凝练,要么以“家长制”代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家族观念、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企业氛围对企业员工进行“压迫性”、“利益导向”等文化灌输,致使企业员工创新力、创造力受限,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上述背景之下形成的企业文化,表面上虽有建设甚至“颇有建树”,事实上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企业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其结果自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乏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造成政令不通、士气不足、效率不高、人心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3.1提升企业家个人素质,引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民营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他们通过提升个人素质,可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能够引领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向。因此他们应发挥其个人素质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培育的决定性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让民营企业家参加MBA、EMBA等高端培训,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技能;第二,培养民营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才能,使其具备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能力、风险意识、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等;第三,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把企业做成体现人生价值的大事业,把利益追求转变为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3.2积累企业文化底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家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积累企业文化底蕴。要重点挖掘和整理出能够反映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企业开拓精神、企业家个性化品质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基因,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从企业制度、工作流程、沟通渠道、绩效评价等方面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倡导开放、民主、和谐、先进等企业核心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心员工个人成长,尊重员工个人选择,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使其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尊重员工并使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以调动,敬业心和归属感才能得以彰显,企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企业发展才有真正的核心内驱力。

3.3建构企业创新文化,体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特色

民营企业创新文化是指民营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更高目标。培育民营企业创新文化,要坚持思想多元和公开交流、鼓励创造技能和知识、营造激励员工的工作环境、保证企业信息的分享和管理、培育员工风险意识和挑战精神、允许犯错和容忍失败、倡导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高度重视执行力,此外必须要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要鼓励创新和奖励创新,确保成功提出创意的员工能够得到承认和奖赏。民营企业在营造创新氛围和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将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融为一体,因此在建构本企业的创新文化过程中也易于形成体现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特色。

3.4打造企业立体文化,发挥民营企业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民营企业的经营系统来进行多维架构,即可以分别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如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育文化、管理文化、激励文化等。如果将这些不同维度的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部位各层面,可以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合作,保障企业组织有序、决策民主、管理高效、调控及时、奖惩分明,以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现。当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体现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保证企业内外文化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发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作用呢?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内要加强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发挥党员团员和工会成员等“有身份”的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让本企业发展愿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开拓精神等文化内涵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特别是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统一起来,带领全体企业员工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有统一完整和科学的认识,使其自愿参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自动提升文化内驱力,自觉提高个人创造力和奉献意识,自觉形成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大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外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企业品牌形象。可以通过有效的企业形象宣传,打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度,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主动创新创造,自愿为企业发展恪尽职守。因此,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必须是内外合一、内外互补的企业文化,必须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精神驱动力的企业文化。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新形势,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从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出发,既体现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又体现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总体性要求,尤其要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濯,聂耀东,王希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2]张松岳,俞松坤.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瓶颈与推进对策[J].经济师,2015,(6).

[3]张喆.论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3).

[4]高长正.浅析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获奖论文集[C].2016.

第4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一)我国民营企业成绩斐然

从全国工商联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底,民营前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6.98493万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7.48%,总资产达到5.88248万亿,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0.90%。经过这些数据的对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让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国有经济增长率相比民营企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可以预料未来在中国GDP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将会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企业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经验丰富的判断力是初期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投资低水平重复的初始积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平均数上来讲,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不足14人,平均注册资本低于一百万。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都是大型企业淘汰不用的,产品相对落后,对于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变化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想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民营企业目光短浅,计较眼前的利益,在竞争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巨大的环境破坏;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依靠模仿、山寨,或者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2.管理不科学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程序、结构。要想让民营企业获得要更大的进步,要从创业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走出;在组织上,要综合使用集权和分权,并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不仅要保证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要防范过大的管理范围;目前在决策上,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决策水平的低下,出现随意决策随意等现象。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把民营经济向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引导。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国有经济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分流人员进行聘用,在国有企业中允许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结合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上鼓励民营经济的积极参加,在农业发展上促进其的投资力度,在航空、石油、铁路、通信等行业中积极的引进民间资本,在完善这些行业结构的同时还活跃了民间资本。

二是在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创造平等的生存、发展的制度平。对于一些具有限制性、歧视性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要废除;让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降低,对于人们屡屡诟病的工商登记手续进行简化,大力治理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打破区域分割、贸易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上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要取消。

(二)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对新的游戏规则要积极的学习,加大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其质量。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之后,民营企业对于国际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不甚了解,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开拓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以及其保护有关的规定等,还要具有在遭遇不公平贸易时候的投诉权利的实力,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并不断的迎接挑战。不仅如此,对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要积极的引进,让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对企业中的职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断的提升,以便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是对企业的管理要科学。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科学管理,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各项活动中要计划合理、组织协调、指挥得当、控制有效,让自己所控制员工、金融、材料资源有效的协调,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市场经济手段,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一步步的走出,这才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根本,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的明智,让企业更快的发展。

第5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of Jiangsu Province

Lu Xiaomin;Xu Kairui;Zhu Tingting;Lv X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摘要:江苏省民营企业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经营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竞争实力持续增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大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有力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增长,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

Abstract: Private enterprise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the profitability is growing fast,competitiveness is continued to improve. A number of large-scale, strength private enterprises rise rapidly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ovince'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 创新 困境

Key words: private technology enterprises;innovation;dilemm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20-02

0引言

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最具活力的重要生力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力量。江苏省是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最活跃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江苏省技术创新中的一最具创新活力和实力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民营经济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和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为主要目标,全省民营企业已参与大部分国民经济产业,由原来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第三产业和加工配套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型产业迅猛发展,经济结构渐趋合理;而且民营资本投资已从单纯的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投资方式向以提高技术含量、跨行业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转变,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产业转型、产品更新、技术升级;民营企业在其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与进步,但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与闲难,再加上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问题甚至严重制约了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

1区域发展不平衡,苏南苏北差距仍较大

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南,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苏州、南京、无锡。2009年,苏南五市私营企业达47.6万户,占全省私营企业总数的52.5%。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全省民营经济的注册资本金分布的非均衡性,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于苏南地区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铁路等交通建设不够完善,中心城市优势不明显,经济网络没能有效建立,苏北地区还存在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支柱产业不够突出等产业结构方面。

2投资准入仍受到抑制,资金有限且融资困难

由于创新的风险性、复杂性、长期性与广泛性,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大量的、稳定的、长期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根据创新过程的资金收益图(图1)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期是创新资金的投入期,收益几乎为零,而且断地增加资金投入。因而企业的资金实力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企业创新的成败。

2.1 融资渠道少、难度大江苏省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小规模、产品附加值低,资金十分有限的企业,因此银行就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我国企业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靠银行贷款,但是我国的大多数银行一般不大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企业要求贷款的数额大,给中小企业贷款会大大增加银行的业务量和经营成本,往往得不偿失;第二,中小企业难以向银行提供贷款的担保,银行对他们缺乏信任,特别是那些国有大银行不愿意找这种麻烦。加之我国目前其他的融资渠道又较少,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就非常困难。

2.2 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投资路径不完善根据技术创新的特点,国外解决高技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最好办法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依靠资本市场投资。但我国由于政策环境、退出机制等多方面影响,目前风险投资尚未很好发育与建立起来。虽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深圳等地有少数的风险资金,但在这些地区也尚未真正挥风险资金作用。至于从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目前虽然口子已开,但民营科技企业能直接上市融资者机会很小,比例很低。目前到商业银行贷款,虽少数企业在解决“双担保”的前提下,能获得少量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但无法获得银行长期的稳定的中长期贷款;而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普遍要求的却是长期、稳定的资金流。

2.3 直接融资门槛高、竞争激烈在直接融资方面,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主板市场门槛太高,审批时间较长,创业板刚刚建立,竞争较为激烈。除了进入香港创业板市场,具有成长性的民营科技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在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的关系上,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偏好投资于规模较大、相对成熟并有赢利保障的企业。严重背离了其高风险、高网报,并投资于初创期企业的同有特征。

2.4 不平等的所有制待遇抑制民营经济发展不平等的所有制待遇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比较难。民营科技食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据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民营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仪为6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氽业群体。随着银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在银行采取“授信授权”的措施后,大部分县市银行没有太大的贷款权力,进一步增加了民营中小企的借款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3以外加工为主,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少,发明专利不多,原始创新成果极少,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科技民营企业还缺乏更新换代的主导技术产品以及长期发展自有核心技术储备。如从专利技术看,近几年来全国民营科技企业的专利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仍有70%以上企业没有发明专利,只有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主要是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二次”开发技术,其中绝大部分是模仿型技术,自主创新的程度较低。

3.1 发明专利少,创新性不足由于发明专利少,以及由发明专利所形成的产业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跨国公司手中,所以形成民营高科技企业其效益比较低,多数企业的平均利税率只为10%左右,其增加值率只有20%左右,甚至有段时间的利税率与增加值率还低于传统工业产业,其原因就是大部分利润被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赚走了,我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只赚了点加工费。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老总们也曾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主要是跨国公司(因技术从跨国公司来)和银行(贷款从银行来)打工的”。这种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不应该长期下去,关系到我国提高竞争能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2 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生存更加困难在国际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陷入困境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出口订单锐减”类的报道屡见报端。

2005年开始,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进入后配额时代。5年来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逾927亿美元,年均增长21.7%,稳居全国第三,出口价格稳步攀升,主要出口产品价格普遍有所提高。市场集中度调整一体化后,全省纺织服装出口呈现向欧美市场集中趋势,欧美市场份额接近40%。2007年,江苏省纺织服装经营主体达8000多家,出口25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出口超过国有、集体企业,占据内资企业半壁江山。然而,随着经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的外贸纺织业也受到了重创,很多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民营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牵连。

3.3 由制造转为创造仍旧很遥远目前民营企业仍主要集聚在传统的制造业、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且规模性企业少,产业集聚度不够。不少民营企业仍从事附加值低、能耗高的行业,专业化、协作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企业发展能力不强,且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4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科教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产学研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够,给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带来了障碍。二是产学研各方的合作观念存在差异。民营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在项目和利益导向上往往差异较大。学校的研究人员往往偏向于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和J于评奖评职称的项目进行研究,但企业主要瞄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开发。这导致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场需求难以推广,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企业的科技需求又难以得到满足。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尽合理完善。由于产学研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配,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有些甚至呙此终止了合作。

5企业孵化器功能不够完善

经过近2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尽管目前江苏省各类企业孵化器在数量上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5.1 在孵企业所需软服务有待提高目前,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在硬件上,如提供较为廉价的活动场地、物业管理和企业注册等一些较低层次的服务,而在孵企业所需要的软服务,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税收、法律咨询、人员培训以及知识产权等服务尚未引起重视。人才是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江苏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缺乏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问题,在企业兴起时,创业者大都是农民出身,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而且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欠缺,企业发展靠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企业的管理完全是一种经验管理,谈不上科学的经营管理,更谈不上技术和制度创新,且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因此企业留不住科技和专业人才。

5.2 科技企业孵化器定位不明确科技企业孵化器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也是制约其自身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在孵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速度的重要因索。与此同时,江苏省绝大多数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停留在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拨款或财政资助下维持运营的阶段。如何突破单一的产权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尚在探索。在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为企业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为围外科技企业进入创造条件等方面更是尚未起步。另外为在孵企业提供的融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孵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困扰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瓶颈――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探求解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结合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浙江西南地区;民营企业;绿色文化;文化增值;ISO14000

随着自然环境形势的严峻,企业绿色文化的研究随之兴起。企业绿色文化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浙西南地区的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快速地发展,收获理想的经济效益,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设属于自己企业的绿色文化体系,借助绿色文化的“软力量”推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借鉴ISO14000国际绿色管理标准,运用文化整合增值理论,以纳爱斯集团和开发区民营企业为实例,为浙西南民营企业绿色文化体系的培育和增值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

1.企业绿色文化结构

企业绿色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1]。企业绿色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反映其水平、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很多,这里通过企业绿色价值观、企业绿色精神和企业绿色形象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此,我们借用加拿大学者佩格·纽豪热、佩·本德和科可·斯特姆斯伯格提出的企业文化同心圆模型[2],通过图1将企业绿色文化结构形象地表示出来。

2.构建浙西南民营企业绿色文化体系

浙西南民营企业的绿色文化缺位现象严重,1993年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引进入园企业347家,建成投产企业289家,初步形成了皮革、塑料制品、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生物制药等产业集聚。2011年丽水经济开发区以248.09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所有开发区一年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已经形成为浙西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心城市产业功能区[3]。但是近年来,随着开发区企业产值的提高和企业环保意识的缺乏,周边的环境已受到严重影响,空气、水源污染极其严重。构建浙西南民营企业绿色文化体系,已成为维系浙西南地区生态平衡、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关企业也积极寻求改变之路,2012年开发区的富田皮革通过技术攻关,在实现了对环境“零污染”的基础上,建立了首批500多米无溶剂合成革的生产线。

2.1 政企合力,强化绿色文化培育功能

企业文化是一个持续变化发展的系统,绿色文化是企业文化系统中的核心文化部分,然而企业具有的组织抗性和惰性、企业员工对绿色需求的不确定、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对绿色文化理解的偏差,成为企业绿色文化成长的最大阻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国内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改变现阶段浙西南民营企业绿色文化缺失的现状,扭转企业文化的不正确发展方向,第一,政府制定严格的废弃物排放和处理标准,要求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修正,严重的予以取缔,不能单以政府GDP的增长来决定企业的未来。第二,民营企业加大绿色文化培育力度,成立绿色文化管理、培训小组,在员工和管理层中树立起绿色文化需求意识[4],在企业文化核心层形成绿色文化精神和绿色文化价值观,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辐射到企业的行为和制度文化层,将企业文化各层次结构拧成一股强有力的绿色文化力,引导企业向纵深发展。

2.2 全程监控企业生产流程

清洁生产是企业绿色文化的基础。本着低能耗、形成绿色标志的原则,在原料采购、工艺生产、产品销售和回收处理等环节清除企业流程中影响环保的障碍。通过利用高新技术设计一个全面监控程序,自动反馈企业生产环节超正常指标的因素,同时参照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对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处理,提高企业清洁生产的能力。对排污处理环节产生泄露等严重事故时,自动停止作业,解决问题后再重新启动作用,避免因机器故障的原因导致污染环境的事件。设立环保监测机构,定期自行监测排放口、厂界噪声,掌握公司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在废水、废气排放口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争取能在环保部门的飞行突击监测或例行监测中全部达标并受到好评。

2.3 基于ISO14000建立企业绿色管理体系

据统计国内已有几千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很多企业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开始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得一个企业的“废料”变成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的排放。浙西南民营企业推行ISO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也应在以下三个层次上进行:第一层次,主体产品环境质量控制;第二层次,生产过程环境质量控制;第三层次,直接环境质量的控制[5]。

3.打造浙西南民营企业绿色文化增值系统

浙西南民营企业绿色文化体系培育成功后,扩大其影响力的最好方法是将绿色文化的各个组织经过整合,通过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选择一个客户、消费者都能接受的传播模式,将这些绿色文化传送给他们,加深他们对企业绿色文化的印象,提高他们对企业绿化产品的接受能力,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6]。因此,企业绿色文化增值系统的运转是维持企业持续发展,构建企业文化生态平衡,促成企业和谐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方式。

3.1 利用网络传播促进文化增值

再优秀的企业绿色文化,知晓的人不多的话,其能产生的推动作用等同于无。那么,如何让企业的绿色文化增值并成为推动企业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提高的筹码呢?加强宣传、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途径传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过程。

网络传播具有受众面广、受众数量巨大等优点,能弥补浙江西南地区先天不足的地理劣势,全面反映社会各类人群对这一地区企业绿色文化的认同侧重点,通过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来修正不合理的部分,找出该地区企业绿色文化的优势和弱势,分析增强绿色文化的影响因子,结合企业特色和社会绿色产品需求走向,改进企业绿色文化,让随着社会形势变化的绿色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文化力。以绿色文化的增值促进浙西南民营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3.2 整合绿色文化,开通绿色通道

企业绿色文化能否成为浙西南民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经济效益的推动者,在于其所建立的绿色文化的强势程度。要让企业绿色文化突显优势,对其进行深入整合是最关键的。虽然每一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绿色文化,但是相同或相近行业的绿色文化内涵是可以互相借鉴和吸纳的。比如通过开通浙西南民营企业生产、宣传、销售、废品回收处理等环节的绿色通道,向客户和消费者全方位展示企业的绿色文化,可产生提高企业社会形象和经济利润与也提高客户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双赢效果。提高社会对企业绿色文化的感知和接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运用2D、3D建模方式[7],将企业的重要环节展示出来,让客户和消费者以虚拟的身份参与进来,收集他们对企业绿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加强与客户和消费者的交流沟通,让他们接受企业绿色文化、绿色产品,提高企业的绿色效应,促进产品利润的提升,形成绿色文化和经济的良性生态循环圈。

参考文献:

[1]陈国铁.我国企业生态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2]Peg Neuhanser,Ray Bender and Kirk L.Stromsberg,Culture Com.:Building corporate culture in the cinnected workplace,John wiley&Sons Canada,Ltd.2000.

[3]丽水在线.丽水经济开发区:1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24倍..

[4]楚光.绿色企业文化培育探析[J].商业研究,2004(9):167-168.

[5]袁俊.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5):6-9.

[6]林国建,王景云.略论企业绿色文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06(6):26-29.

第7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其经济地位与作用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可以说,资金是支持我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然而,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却不容乐观,融资问题甚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渠道。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自我融资比例高达90.5%,这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基本上是靠自有资金发展起来的。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实际上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1)一方面,作为我国GDP增长主要贡献者的民营企业有着迫切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有关的融资制度仍然向国有企业倾斜,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大大超过现有的融资供给,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间接融资渠道不畅,贷款困难,使民营企业的发展只能主要依靠白有资金,靠自有积累滚动式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快速壮大的渴求,减缓了许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

(3)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结构失衡。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国家银行,它们的服务对象多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

(4)与各种渠道的贷款等间接融资相比,能够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募集资金的民营企业不到万分之一,直接融资难的问题比间接融资更加突出,在作为民营企业主体的中小企业中这种失衡尤其明显。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一)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户,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制度也不够规范。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民营企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二)信用意识不强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诚信观念比较淡薄,社会信用欠佳,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从而造成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

(三)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

由于国有企业具有稳定就业的作用,维持国有企业的稳定与增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国家需要为国有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任务就成为国有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由此形成了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刚件依赖关案。

(四)面向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是我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不是依照民营经济运行的需求设置的,缺乏统一的民营企业服务管理机构,使有关民营经济的政策政出多门。造成了政策混乱,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政策的透明度、公允性、针对性及其实施程度也因此而大打折扣。二是专门扶持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我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有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中国民生银行等,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这些银行实力较弱,而且城乡信用社在结算、服务功能、资金实力等各个方面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高水平、权威性强的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质信评估不健全。

三、近期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情况及对民营企业融资产生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制约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瓶颈很多。主要有:

(一)原材料价跌过快

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猛涨,下半年价格猛跌,原材料价格波动大而不稳带来连锁效应,产品价格严重下降,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负债经营,加之很多供货企业停产、破产,导致企业举步维坚、生产困难。

(二)资金不足、企业融资难

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降低了银行贷款利率,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加紧收缩银根,对中小企业实行“限贷”、“惜贷”、甚至停贷,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

(三)企业规模小,处在产业链的底端,抗风险能力弱

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带来了产品的快速降价,用货企业限产、停产、乃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产品无法销售,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维持艰难。四是工作人员思想不够解放,办理审批手续时间长。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批程序繁琐,工作人员胆小、怕出事、怕负责任,工作效率不够高;对审批条件都已具备的项目,却反复查找问题,拖延了审批时间。

四、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影响及建议

(一)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企业资金供应充足或紧张。货币政策无论其目标如何,方法怎样,从资金供应角度看,理论上说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紧的货币政策,另一种是松的货币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大都是紧的或松的货币政策交替实施。

(2)货币政策调节利率水平,是企业筹资成本变化,进而改变其资本的供求。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其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如果实行紧缩政策,则调高利率。其结果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取得贷款时要付出较高的利息或贴息,专业银行必然也要提高其贷款利率或帖现率,从而使得整个利率水平上升,企业的筹资成本也相应上升,如果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变,就必然要减少利润,这会迫使企业压缩资金的占用和需求,进而缩减生产规模。

(3)货币政策影响物价变动,间接影响企业生产、流通。这属于货币政策对企业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而采取信用扩张政策上。信用扩张会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多,货币供应量如果超过生产流通所可观需要的货币量就会促使物价水平上升,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表面上看,对企业有利。因为企业可以随之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从中牟取超额利润。但仔细分析却不尽然,因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要上升。

(二)建议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要求得发展,必须首先克服自身缺陷,要运用现代管理理念规范企业行为,完善内部管理,降低经营风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以降低金融机构监督成本,从而降低自身筹资成本。其次,要进一步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切实帮助企业缓解劳动成本压力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和员工全面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避免劳资双方对条款的片面理解引起不必要的劳动纠纷。当争议或纠纷发生时,有关部门应辅以事先告知、核实,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然后再行查处。政府应当成为劳资双方利益的“调节器”,以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实现双赢。建议县政府能根据行业特点,出台符合行业生产规律的如不定时工时制、弹性用工制度等条款,对本岛实体型企业制订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已有的实体型企业多招收本地劳动力,对招收本地人员需缴纳的小城镇保险金(每人每月约433元)与招收外地民工缴纳的综合保险金(每人每月约220元)的差额由财政给予一定补助解决,切实帮助企业缓解劳动成本压力。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建议政府能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例如,面对当前企业开工不足而多余的员工,可通过企业工会和职代会,允许企业与员工协商,对员工工资实行按5天计算支付制度,日工资水平按照960元/22天计算,每天44元,以5天工资为最低计算单位,即员工基础工资为220元,如企业开工不足,对暂时停业在家的员工,给与220元/月的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对超过3个月还未上岗的员工,企业暂停发放最低生活费,员工的社会保障费仍按照原来办法解决,让员工和企业共渡目前的“寒冬”,待形势好转时再行恢复。

第8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一、环境业绩考核的内涵

(一)环境业绩的含义和特点企业环境业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由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企业环境业绩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无形性,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效果难以用货币形式确切计量,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环境收益或损失往往间接地体现于生产、投资、销售等各个环节,无法直观或单独表述,产生的影响在空间范围上也很难有效界定,如企业环境污染产生的噪音等;(2)长期性,企业环境业绩的产生,耗时较长,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会一直持续下去,如企业治理污染的效益、企业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等;(3)外部性,指企业的环境活动对其外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即外部经济和不利的影响即外部不经济。

(二)环境业绩考核的内涵从企业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角度考虑,环境业绩考核是指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推动下,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目标的双赢,从环境贡献方面来衡量企业资源耗费的效率和效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的一种综合评价。它既是衡量企业环境政策实施情况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环境决策的前提。由于环境业绩量化困难,单个环境业绩指标难以准确地反映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一个环境业绩考核体系来对企业的环境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二、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体系建立的重要性

(一)宏观方面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然而由全国“GDP至上”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中,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资源供给短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现。这使局部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经济增长的成果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损失所抵消。因此,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的实施将对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一个有力的施展平台。

(二)微观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创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民营经济在进一步发展中遇到不少问题,其中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念淡薄,企业环境管理水平较低等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严重约束之一。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环境业绩考核信息制定战略目标,制定和修正战略的实施计划,以及通过改善环境业绩来提高企业财务业绩,从而提高决策质量,达到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双赢,使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同时环境业绩考核还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环境业绩,提供有意义的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揭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及企业的环境风险,并提供投资评价的参考指标。

因此民营企业进行环境业绩考核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把环境业绩考核的指标转化为企业的业绩衡量指标,可以增强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环保意识、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三、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体系构建原则在环境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指标要尽可能反映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各方面、各领域的实际情况,减少受主观判断影响的指标。(2)层次性原则。根据考核预想的内容,设立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避免同一指标重复出现。(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数量要尽可能少,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4)可比性原则。应尽量选取各行业、地区带有共性的指标,从而便于指标的纵向、横向比较,增强考核结果的可比性。

(二)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体系构建方法由于环境业绩考核涉及面广,构建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多个指标构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重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考核指标及体系。考核指标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能够准确反映环境业绩某一方面情况特征的指标,而考核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一个总体。二是指标权重。由于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应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三是合成方法。通过一定的数学、统计方法将多个评价指标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如加权算术平均等方法。四是考核评价。得到考核评价结果,依据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决策。

(三)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体系基本框架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研究了许多关于企业环境业绩考核方面的内容,如美国的Bennet和James,他们设计出以IS014031的分类指标为基础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将环境业绩贯穿到供应商和顾客,并把环境业绩与经营业绩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内学者温素彬从现代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三方面出发,构建了一套包括总评价指标和扩展性评价指标的“三重盈余”评价指标体系;周一虹则提出了生态效率指标等。

基于民营企业发展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国内外有关学者对环境业绩考核体系的一系列探索性研究,笔者认为从民营企业的实际出发,企业环境业绩指标可以从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生态建设质量等五个方面建立环境业绩考核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从性质上看,有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指数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等,基本理念是减少浪费和污染、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料,最终规范和促进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一)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企业要实现其组织目标。必须考核其财务指标如收入、费用、利润等。因为财务指标是一个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应该反映一个企业的现实经济增长和未来发展潜力。传统民营企业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往往将财务指标局限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而忽略了有关环境方面的指标。因此,在对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时,应结合财务指标,如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等,做到二者的相互补充。

第9篇: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经济周期;民营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c)-088-03

1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有关调查显示,2014年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70%,占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为70%,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占到了80%,但民营经济所得到的金融支持与其贡献率是极不相称的。从资金的使用上来看,目前创造了70%GDP的民营企业仅得到了30%的银行信贷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的70%都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创造的GDP仅为30%。这种情况发展的后果是:一方面,民营经济因缺乏资金支持而不得不减缓发展的步伐,无法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升级;另一方面,银行的资金或者贷不出去,或者贷给某些有问题的国企而无法收回,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金融资源严重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国有金融机构门槛过高,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其政策是在兼顾自身效益的前提下为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国有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资金,这就导致它和国有企业有着历史的、天然的联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将贷款的对象放在了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身上,减少了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持不平等的态度,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难度更大,债券、股票的发行受到了审批制度和额度管理方面的严格控制,使得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更为困难。

1.2民间金融借贷体系不完善

在国有金融体系对民营经济的借贷设置了很高的信贷壁垒情况下,很多民营经济将借贷的目光转向了民间借贷机构和民间闲散资金。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民间借贷机构应运而生,民间金融市场日渐繁荣,特别是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江苏等地区,民间金融市场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民间金融机构多以农村基金会、民间借贷、私人钱庄等形式存在。民间金融的发展为急需资金而又无法从国有银行体系中得到资金支持的私营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以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对民间金融持歧视态度,认为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会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对民间借贷采取的是封、堵、打的高压政策。如浙江省曾有三家私人钱庄领取营业执照,但因金融监管部门认为非法而被取缔,国家对民间金融市场的否定导致民间借贷机构发展缓慢,形成了一方面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而不得,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发挥功效,进而加大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民营经济在初始阶段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部分企业逐渐开始转型,向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这时资金就成为实现企业转型的必要条件,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急需相应的金融支持,服务社会经济是金融业的根本宗旨,因此解决当前民营融资难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对策思考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从国有金融体系结构中下工夫,改革国有银行的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民营企业借贷的门槛,使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享有同等的借贷待遇,减少对民营企业的审批手续;另一方面是优化民间借贷环境,完善民间借贷的管理机制,开放和发展民间金融。经过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开放民间金融市场,鼓励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2.1通过建立健全银行信贷体系,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尽管我国中央有关部门和政府已意识到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现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融资难问题,并且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以破解这一难题,如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指导意见”,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在体制上进行了松绑。但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还没有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银行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机构,对银行的改革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体制也在不断地革新,风险与成本成为银行放贷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很难争取到银行的放款支持。首先,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分散于各个地区,其所需要的融资总量庞大,但具体到每笔的融资金额则相对偏小,这就使得金融机构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进行审核、发放及催还;其次,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不真实,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了银行给民营企业放贷的难度;最后,贷款的抵押和担保较难实现。银行为了确保能够收回本金,通常要求借贷者向银行提供抵押和担保,但是,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知名度低,难以找到合适担保,能够提供给银行的抵押品也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很多都不符合规定,这就使得民营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了很多。世界银行在1989年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国家多年来一直通过制定正规的金融制度向民间提供廉价信贷,但是产生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由此可以证明,通过改革国家信贷体系以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因此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发展民间金融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最佳方案,这不仅是因为民营企业不可能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得全部的金融支持,最重要的是民间金融是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一种金融制度,在为民营企业融资中具有正规金融不具备的优势。

2.2民间金融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民间金融是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较之于正规的金融,其在体制、费用与成本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一是表现为体制优势,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特征较为明显,受制于各种贷款行为、贷款利率等因素,而民间金融则属于更加单纯的金融市场形势和交易制度。二是信息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贷款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识别,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信息不对称等相关问题,同时也表现在贷款监督成本的节约上,交易双方对彼此都比较了解,只需消耗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借款人信息,这是正规金融企业所不具备的。三是交易成本优势,民间金融流程简单,合同内容实用,与正规的金融机构相比,其运作更容易些,可节省部分交易成本,而且民间金融组织本身特点就是小巧灵活,合同期间,交易双方可以结合变动的利率等实时进行变通,在归还时间上对其要求也更加宽松。四是担保优势,民间金融在担保方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抵押担保约束,可不受政府法律法规以及金融机构关于最小交易数额的约束。正规的金融机构规定了很多无法做担保的东西,而民间金融的担保要求则更加宽松,那些不被正规金融机构认可的物品则可在民间金融中作担保。同时,民间金融市场上的社会担保制度也是其优势之一,借贷双方的信用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联系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社会联系也有助于实现双方的借贷利益。民间金融其本质是可以满足当前民营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抵押品不足的情况的,其交易成本明显低于正规金融,具有更直接的自发激励机制,在风险定价、识别与控制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所以,民间金融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并鼓励其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

3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服务于民营企业的融资

20世纪80年代,民间金融最先出现在我国南方城市,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近些年来,民间金融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活跃。为进一步鼓励民间金融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是保障民间金融有序发展的重要约束力,为民间金融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其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最大效益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应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民间融资法》《、合同法》等法规体系支持民间金融发展。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民间金融的处理方式,通过这种“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而非只是简单地采取打击和取缔的办法。之前,我国民间金融在其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各类欺诈事件,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损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的不健全与不完善,无法通过合法渠道保护民间金融发展。本文认为,针对目前民间金融发展情况,应重点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借贷最高利率的规定,使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改变其灰色金融地位,推动其金融活动的规范化与合法化。

3.2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

民间金融的发展不能是漫无组织的,而应是在相应的监管下实现。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并没有做到十分完善,尤其是政府监管的内容还亟待解决。之前,我们只是单纯地在政府监管中顾及国有银行,而未对民间金融进行合理监管,甚至是一味地想扼杀这些民间金融组织,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定的金融风险。世界范围内的民营银行并不少,而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它在政府的监管中发展壮大。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对民间金融的监管与帮扶工作,掌握民间金融利率变化情况,并实时获取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全面了解民间金融的运行情况。此外,放松管制与放松对民间金融监管不一样,应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监管,通过民间金融机构的自身努力,以及与市场、政府监管的积极配合,共同致力于民间金融的发展。

3.3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

小额贷款组织、社区合作社等介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是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为此,本文认为可以在民间金融较为活跃的地区建立试点,成立一些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等,并对其经营与发展状况进行实时监管。若能够将各种民间金融组织通过相关法律程序的规范发展成金融机构,不仅能够保留民间金融组织在中小企业金融发展中的信用,而且还能够大大降低民间金融的潜在风险。

3.4引导民间金融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型

现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垄断。所以,本文认为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应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型,以此来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基础上,根据民营企业融资实际需求的改革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以期通过本研究为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以及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玉珍.民间金融与中小微企业共生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04).

[2]肖世杰.从吴英案看我国民间金融的监管困局与改革路径[J].法学论坛,2012(06).

[3]杨兴培,刘慧伟.论刑法介入民间金融活动的原则和界限——以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切入点[J].海峡法学,2012(03).

[4]葛立新,,郭新强.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内生机制和演化路径:一个理论分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