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第1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广泛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来自书本,以书本作为教学的依托,而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的资源非常广泛,包括语文学科素材库(视频、动画、学科图片、配音、Flash课件片段)、语文教学课件库(按编目分类整理的知识资料)、语文同步教学(高中各章节知识点同步的教学、知识要点、教学辅导、教案、练习测试等)、语文教研论文库(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验、素质教育等)。学生使用的语文素材库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博览(字音、字形、标点、词语运用、熟语运用、病句修改等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资料)、语文知识提高博览(散文、小说、杂文、戏剧、诗歌等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语文音效博览(诗歌朗诵、散文朗诵、古文朗诵、评书等),供学生参考,便于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有利于课堂内容衍生。

语文教学手段运用的多样性

利用网络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要在教学手段上有所突破:(1)采用电子备课来满足语文教师的备课需求,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资料查询、多媒体资源汇集、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工作。教师还可以共享并借鉴网上教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丰富、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语文知识直观化,把一维语文教学变成多维化,把单一讲授变成立体感受。(2)教师利用计算机信息设备手段,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课堂内容;通过网络,教师实时抽调网上课件资源。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扩大信息来源范围和信息量,传递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学生通过调用网内共享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学习软件,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这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兴趣。

语文教学交流的互动性

第2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 讲究方法;复习效益;化学课

绝大多数初中学校的化学课只安排一学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内容多,课时少,当结束新课时也就临近中考了。如何利用较少的时间来完成复习工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是许多化学老师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只有讲究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复习效益。

一、搞好集体备课,集众人之大智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校化学组教师精诚团结,顾全大局,认真执行县教研室提出的集体备课要求,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潜能。为提高复习效益,我们确定的复习的思路是:突出重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不留盲点。根据复习的思路,备课时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仔细琢磨复习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好“切入点”,通过借鉴吸收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平台,挖掘化学课程的有效资源。按照“先个人、后集体、再个人”的程序,一般经过如下步骤:初步修改——小组集体研讨——个人再次修改——应用教案——根据上课情况写出反思。个人初备抓“八点”,即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集体研讨重讨论:在集体备课时,全组成员观看县说课视频,中心发言人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训练习题以及理论依据等,然后进行集体讨论研究,使得教、学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讨论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四点进行:⑴教、学案的设计意图;⑵教、学案的使用方法;⑶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⑷如何根据本人实际,对教、学案进行删减;最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精品教、学案进行修改和整合。组内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测试,根据具体情况,集体分析。

二、充分运用学案,让复习更加高效

为全面构建高效课堂,我县继编写了精品教案之后,又统一编写了精品学案。精品学案是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定教”的原则出发,根据精品教案而编写而成的,使广大老师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强,学生们学习高效,教师们教学高效。学案的使用,我们根据课时内容提前发给学生课前预习,要求课上当堂完成。依据“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思想内涵,构建适合化学学科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的教学策略,围绕学习小组组织教学,采取激励性评价调动小组及组员的积极性,让每张学案落到实处,让每个题目都有明确的答案。使用的学案要按时收缴、认真批阅其中的“达标测试”、并及时反馈、妥善留存。同时,对于学案,我们坚决反对只发不收、只讲不改、只求数量、不重质量等“管教不管学”的错误做法。在使用学案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不断的加以反复强化,充分发挥学案的复习功能,做到“堂清”、“日清”、“月结”。

三、注重角色变换,做复习之引路人

由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知识,中考试题的能力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狠下工夫,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上,以使课堂复习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三个角色,做学生复习的引路人。

1.学生知识缺陷的“发现者”。

这是复习工作取得成效的第一步。通过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及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这是一步既琐碎又繁重的工作,但这步工作又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2.学生知识缺陷的“修正者”。

在收集了学生主要知识漏洞后,仔细分析学生为什么在这些知识的理解上会出现偏差?要了解其原因,就需要我们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通过交流,找出学生在这些知识上的学习障碍,针对障碍制定出弥补知识漏洞的教学设计,这是复习工作取得成效的第二步。

3.学生进行知识整合的“推动者”。

在补缺补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建立起知识网络结构,是复习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当学生在脑海中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体系结构后,才能在测试中对知识的表达得心应手。究竟把哪些知识整合在一起成为45分钟内的复习内容?用什么情境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起知识网络,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想象,当我们把学生在新授学习中所遗留下来的知识漏洞都找出来了,且根据学生理解出现的偏差给予了纠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学生就不难在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四、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复习质量

第3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课标》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基础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每次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中,基础知识一般在80%左右,能力考查一般在20%左右。

1.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突出重点,夯实基础知识。每次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中,基础知识一般在80%左右,能力考查一般在20%左右。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尤为重要。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抓实抓细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按照章节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2.注重基础知识专题化、综合化复习,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课本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接触了大量信息,但不容易掌握。为方便学生掌握,迫切需要将这些知识系统化、专题化整理,用一根根线索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清晰的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专题能力突破——专题练习,攻克难点的冲刺

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线索就是联系,历史线索就是历史联系。历史线索纷繁复杂,要引导学生在复习中能以简驭繁。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五大专题进行复习。

1.在专题训练时,要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查漏补缺,狠抓基础落实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

2.针对专题中的考点,结合各地近两年的中考题,命制专题能力突破测试卷。

3.利用自命专题能力突破测试卷进行考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对比。

4.找出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

5.留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内化基础知识。“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内化才有可能”。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一点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梳理、内化知识,以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书本、带着问题走向老师,是一个主动消化、真正内化的过程,这比教师从头至尾滔滔不绝地讲,一味地强灌,效果要好得多。

6.重视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学法指导要贯穿自主学习过程的始终,但是各个阶段应有所侧重,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把提高阅读、理解、应用材料及比较分析的方法与作为重点,注意培养多种记忆能力和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第二阶段重点培养训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侧重于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要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

(1)反复记忆、重点记忆,理解记忆结论。 转贴于

(2)精选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整理重点专题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每周进行一次“模拟仿真”演练,并适时回归教材。

三、在自主课堂中让学生自信发展

1.变“教案教学”为“学案教学”效果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够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所参照。使用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牢固,而用语言表述的,效果往往比较差。教学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学案进行教学,把知识落实到纸上。我在编写学案时,紧扣历史主体知识,习题体现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每堂课最少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学案的内容进行巩固、充实、提高。

2.练习巩固及时。在教学中,我设计10分钟左右的习题,做为课堂巩固练习使用。基础性的题目约占80%-90%左右,开放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目约占10%-20%左右,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开放性的题目应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课堂巩固练习时,注意及时检查,当堂反馈,对学生出错多的地方,进行纠正性的变式训练。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4.“精讲多练、有讲必练、讲练结合”。

5.重视单元复习检测与综合复习。每个单元我都自拟两套单元检测题进行单元检测,检测后的每份试题我都全批全改,并把易错题目进行变式练习,加以强化。综合复习按专题进行训练和复习,使所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网络化。

四、在教与学中不断反思。

1.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还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及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要因班而宜,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2.千方法,万方法,落到实处就是好方法。

第4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教材;教学设计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通信、电子等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综合性强,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延伸课堂教学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网络教学也成为电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平台一般应提供:课程相关信息、相关资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精选例题、交互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下,学员可以反复进行在线多媒体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问题讨论,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体现出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特点,它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拓展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善思考、高素质的人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发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2008年起,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又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成后的电路网络课程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员创造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1.网络课程的目标功能

1.1 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完整,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材各个方面要适当,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以及适当的教学媒体。系统中要有交互讨论,提供练习和测试,并且具有学习评价与反馈功能。

1.2 课程内容

网络课程内容体系必须完整,涵盖“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典型例题”等基本模块以及课程其它相关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内容丰富科学,结构要合理。能够加强理论与应用结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1.3 技术运用

界面采用“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在此平台上建立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所有媒体包括视频、音频和动画等播放均有可控性,网站导航要清晰、明确,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

2.网络课程内容

2.1 提供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块

课程教学基本模块包括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典型例题等,其中网络教材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完成的精美网页,彩色版面设计,要点明确,阅读方便和便于操作。电子教案是我们自编的32讲教案,要素齐全,体现优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人文意识和工程背景,体现理论与应用的结合。32次授课录像,采用的是把教师的讲课录像用流媒体的方式在网上播放,其中网页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播放教师的讲课录像,另一部分同步呈现教室的PowerPoint讲稿。通过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于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补充与教材、教案不同的一些典型例题,强化基础的学习、开扩学员的眼界。

2.2 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提供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电路理论名人名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资源库、习题解答、工程应用实例、国内电路课程名师授课、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实验演示、仿真实例、CAI课件等相关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的相关资源方便学生课下自学和课前预习。习题解答和模拟试题用于学生课后自测。提供的CAI课件于2010年获国家优秀电教教材三等奖,该课件为“字典式设计”方案,较好体现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各知识点间的切换方便,画面美观。每个知识点均通过内容讲解、证明、举例、练习等方式呈现,便于教师课堂使用,更适合于学员自学。其中,方法应用模块把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在各类电路中的应用以例题形式呈现,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实现交互讨论、自我测试

建立交互讨论平台,便于师生讨论和教师答疑。教师固定时间和学生同时在线,就可以实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老师不在线,学生还可以留下问题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也方便老师上线后回答。同时设有FAQ模块,即常见问题解答。在日常教学和答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学生都感到模糊不清的概念或对某些知识点理解的偏差,这些问题带有共性,我们就将其置入FAQ模块,供学生浏览学习。学生在进入实时答疑模块之前,通常应该先进入FAQ模块输入关键字查询是否已经有了答案,如果在FAQ中没有相关问题或觉得答案不够明白,才进入实时答疑模块。教师负责维护FAQ,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和解答放入数据库中。提供阶段测试题若干套、模拟考试题300题左右进行自我测试等。

3.网络课程特点

3.1 教学性

一是目标定位准确;二是教学内容规范;三是框架内容合理。本课程内容,按课程标准规定的64学时32讲设计,涵盖了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学员所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每个章节教学要求清晰;四是信息展现恰当;五是教学资源丰富。文字、课件、视频、影像等资料比较丰富,资源总容量:8G。其中,课件:60,视频:480分钟,习题:625题,实验:21个,视频讲授:1755分钟;六是交互功能较强。本课程具有自测等人机交互功能和网上讨论、答疑等人机交互功能;七是自主学习便捷。提供了必备的作业并能进行自测,而且还提供大量的拓展资源、阅读参考书目,供学员自主学习和研究参考。

3.2 可用性

一是导航设计结构清晰完整,界面友好、直观,简明,路径准确,链接准确、高效;二是方便可控。操作简便,资料下载快捷,响应速度与学习者的操作比较协调;三是应用效果好。本网络课程投入教学使用后,登录账号、作业、测验、交流答疑记录比较多,教师和学生反映使用效果好。

3.3 技术性

一是设计规范。严格遵循《网络课程技术规范》,符合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规范;二是媒体表现好。媒体运行流畅,界面美观协调,图文、视频选择适当;三是运行安全可靠。各种数据安全可靠,运行稳定,教学单元、素材、数据等维护方便。

4.作用及效果

学生通过对课程教学基本模块的点击,将对课程全部知识点进行学习或复习,增加自主学习的空间,达到强化基础的目的。

第5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字 网络情景学习,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分类号】TP3-4

一、 前言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工具是可选的,文化却是必备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必须通晓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学好这门课对非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二、存在问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诸如选课人数过多,学校要派大量的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投入很大,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未在大中小学中成为一个系列课程,师资力量、经费支持以及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以计算机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课程在全国各中学开展和实施的情况出入很大,这导致学生的层次高低不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进度就得考虑这一情况,只能讲授一些常规性知识,提高型或创新型知识就会让很多学生吃力,就可能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更高要求,没有了个性化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更是如此,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对一个专业教师而言,可能要从事几个教学班级的这样的公共课程教学工作,他们的精力也大都用在了公共课教学上,再加上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教师也很难再有精力从事教研科研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这门课的开设,开发了诸如多媒体教案或者教学CAI系统等,并尝试将因特网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引入课程内容体系,开发了课程网站和网络资源建设,进而申报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等等。但是目前开发的教案、课件或课程网站等很多存在一个通用的问题,即仅仅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机械地结合,很多只是课堂内容的罗列和展示,没有很好地达到在线交流、沟通协作、传道授业解惑、使用友好、易于接受等机制,没有有效地组织成一个以“教”和“学”为主的教学氛围,缺乏网络情景学习与课堂交互启发模式。如何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呢?在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又将教师从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目前我校情况尤为如此,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严重不等,选修人多而教师少,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按照中等层次的情况来选择授课内容,基本型和拔高型的知识都是略微顾及,对基础特差和特好的同学来说就不是很实用了,学生在课堂之外不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在网络浩瀚中找到有用信息。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全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减轻教师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能力[1],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2],引а生课后学习,创新当前教学模式迫在眉睫[3][4]。

三、课程组开放式网络教学的探索

我们学校计算机课程组探索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即基于课程网站、实验案例系统、作业管理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学习沙龙等五大动能的远程网络“教”与“学”模式,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本模式将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图1 平台功能模块图

1、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开放式网络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发课程教学网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教学网站要超越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机械结合的层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创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通过基于网络资源的情境探究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和差异,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2、为解决实验课上资源共享、上传作业等问题,开发基于MYSQL的作业管理模块。作业管理模块要实现新闻、资源共享、上传作业等传统功能,而且还要实现教师后台在线批改、成绩登记、实时考勤等新的需求,建设成开放式的网络环境,满足师生网络交互。

3、为适应实验课程教学,开发基于FLASH的实验案例模块,把实验过程做成一个个生动FLASH,做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案例模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实验案例要能够把主要的操作、实验案例等生动、准确地反映出来,要吸引人,要有交互性,系统要准确、生动,还可以选登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案例模块。

4、为解决全校学生课程考试人数多,批卷任务重等问题,开发基于WEB的无纸化考试模块,学生能够远程网络考试、自我测试,系统能够自动批改等,解决了传统考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无纸化考试模块要能够实现后台题库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具有随机自动组卷功能、自动批卷功能、远程在线考试功能等,解决了多人考试快速批卷的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即基于课程网站、实验案例模块、作业管理模块、无纸化考试模块、学习沙龙等五大动能的远程网络“教”与“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和优秀学生资源,实现一个“教”、“学”与“测”,“问”、“答”与“协作”,“案例”、“作品”与“沙龙”并存的学习平台,充分吸引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实现差异性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姗.协作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实践.中国电力教育, 2009,(12) .

[2] 姜漓等.分专业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第6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师工作计划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资料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教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所以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经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成。经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归纳、总结分析本事;经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确定和利用本事;经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本事和评价本事;经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本事、发散本事和迁移本事;经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团体备课,定时间定资料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资料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团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完善讲授、训练资料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业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到达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取制作课件,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进取参加互联网互动平台,进取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团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10、规范实验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项文档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此刻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资料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景,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景,教案要有自我个性化的改善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本事、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

(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的评价;

(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景能够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本学期教材资料分析

生物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而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科学家访谈,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部分。具体资料分析如下:

1、走近细胞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资料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资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3、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化学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细胞的能量ATP;ATP的主要来源(ATP),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6、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资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资料的重点。因为本部分资料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资料的深度和广度。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资料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资料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职责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明白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进取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本事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本事。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事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十分差;与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涉及更广泛,资料更丰富也更抽象,知识的层次更深,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造成学生感觉高一生物难学,教师感觉高一生物难教,针对以上具体问题,教学过程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所学知识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资料,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资料,了解章节资料的地位,使自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资料。将章节资料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研究,使教学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资料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十分人文的一门学科,自我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仅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4、加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7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建筑制图》课程是山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民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往按照继续教育学院的要求,寒暑假期间集中上课,学生到课率偏低,最后考试通过率不高。该专业的成教学生绝大多数在岗,上课期间,由于在现场施工作业,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相对其他专业更为突出,难以保证学生到学校面授的时间;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年龄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别;他们的工作地点分散,同学间交流机会少;办学单位对学员的制约难度大。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按照继续教育学院网络课程的建设要求,在制定课程内容上依照了下面的一些指导思想。

1)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使教学环境信息化。成人教育的学生在时间与空问上具有独立性,通过虚拟的网络课堂教学形式,如授课视频详细讲解、电子教案、课件、习题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来实现,材料尽量丰富,表现形式易于接受,人机交互页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页面信息量适度;文字精炼,表述准确,符号规范,给学生创造优良的自主学习环境。

2)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适于在职人员业余学习。《建筑制图》课程分为两大部分:画法几何与专业制图。画法几何部分的组合体投影这一章,形体的例子多采用建筑形体;由于学生大多有现场经验,专业绘图部分的讲解可以采用现场图纸与理论相结合,这一部分更加注意国家标准的正确运用。

3)内容丰富,语言简洁,突出课程特点,增强吸引力。画法几何部分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相对统招生,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前提下,内容上作了调整,保留了投影的基本知识、点线面的投影与应用、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辅助投影法、基本体与组合体的投影等;专业制图实践性较强,主要学习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两大部分,其余的内容根据工作需求自主学习。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视图与绘图的技能,课件中没有繁琐的文字说明,图线清晰,重点突出。电子教案部分则有详细的章节内容,两部分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4)对课程的课件采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建筑制图》课程的课件每一章节在讲解时都采用了动画演示,力求体现实际的绘图过程;专业制图部分讲解时结合了动画演示,用了大量图片举实例。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效率,使枯燥的学习内容易于掌握。

5)重视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教学模式中,《建筑制图》课程面授的时间仅10学时,面授主要以导学为主,即讲重点、讲要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而非全面系统地讲授课程的全部内容。学生的疑问主要产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的答疑通过网上学习答疑,如留言反馈、E—mail等,另外电子作业与习题最好有答案详解,便于学生及时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

2《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设计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网络化教学采取导学式教学模式,以《建筑制图》课程为例,包含以下四大部分内容:必要的面授辅导(10学时)、网络多媒体虚拟课堂教学(授课视频、电子教案、课件、习题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网上学习答疑(留言反馈、E.mail等)、课程作业与考试。《建筑制图》网络课程立项时注重了网络多媒体虚拟课堂教学和网上学习答疑两部分内容。根据《建筑制图》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主要设置包含以下栏目与内容。

2.1课程介绍

该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背景差别较大,有的没有这门课的学习基础,在本模块中对《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所属领域范围、基本内容、针对的学生群体以及有关的学习建议做了简要的介绍。如《建筑制图》是工民建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建筑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研究在平面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绘制和阅读建筑图的理论和方法。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视图和绘图能力O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画法几何与专业制图。第一部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第二部分实践性强,是第一部分的应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有这样的特点,课文易懂,习题难作。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反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进行复习。以上部分对《建筑制图》课程进行了简单描述,使学生对课程有初步地了解。

2.2教学队伍

该模块中,按照学校的要求对项目负责人及教学队伍成员的教学与科研经历作了简要的介绍。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对教师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加学生与教师间的感情与交流。

2.3教学大纲

该模块从八个方面对《建筑制图》课程做了定位:课程的适用专业、课程性质、课程地位与作用、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方法、自学内容与指导、自学进度表、教材与参考文献。大纲的内容体现了成人教育的特点,并注重了应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4授课视频

首先结合成教学生的特点,制订了《建筑制图》三分屏课件录制方案,表1是录制方案(节选)。录制后的视频教学课件顺序严格按照三分屏课件录制方案的要求,以供学生在线点播学习。各知识点的讲解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其中疑、难等关键知识点,通过动画、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讲解,力求清楚易懂。

1)习题:与课程各教学单元相应的复习题、思考题等。

2)课件与教案:以教学单元为单位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

3)题库:若有题库系统的可以提供给学生下载使用,若没有的,每门课程至少附5套试题,分别以试题A、试题B等命名,建议以开卷考试为主,格式参照《试题模板》。

4)图书资源:相关的参考书目、文献、电子图书等。

5)参考资料:自学指导书、教学软件、案例、其他教辅材料等。

6)学习答疑:讨论题、课程实践、答疑库等。

与其他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相似,《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内容的建设突出了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初步体现了成人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成人教育的网络教育规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特点。在建设过程中,恰当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构建了“面授与网络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组织管理体系逐步转变为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3《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

1)通过《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建设,充分认识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更新远程教育教学理念,根据网络课程建设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学科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学科优势,对建设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2)通过《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建设,促进网络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从项目申请、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网上答疑等方面锻炼了教师的水平,使教学队伍逐步向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方向转变。

3)通过《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建设,明确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了理论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结合的关系。建立了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第8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要素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涵

立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等。系统化教学信息具体指数字化教材和纸质教材,数字化教材包括辅助授课系统、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必须覆盖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复习、辅导答疑、实验模拟、学生自测、教学评价、信息交流环境等。

二、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1.教学设计系统化首先,要建立保险学专业标准,以保证专业课程安排的有机结合,专业团队成员应与校外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确定保险学专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如产品销售能力、核保、核赔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标准;然后根据专业标准设计专业能力模块,模块既要包含锻炼每项能力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有相应的实训课程任务或项目。2.教学手段立体化广泛采取多媒体课件、经典案例、典型视频、音像制品、网络课程资源、业务模拟软件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互为补充,使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保险业务操作能力的目的,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3.教学方法多元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式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引入校外专家和从业精英,结合课堂讨论、情境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要素

1.纸质教材资源纸质教材资源能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和试题库。此种书面资源的优点在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的便利性。2.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是指那些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在多媒体计算机或互联网上进行的,能够促进教学的互动性资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教学视频、模拟软件等。此种资源的最大优点在于资源来源的广泛性、形象性和学习的灵活性。3.校外基地资源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入保险企业,进行认知和实际操作训练,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功能,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共享,这类资源的优点是教育情境的真实性,能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的效果。4.平台资源平台资源是指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等教学主体,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沟通的平台,是上述三种教学软资源得以应用的基础,主要包括提供网络课程、在线交流的平台。平台既可方便教师间的学术研讨和教学交流,也具有学生自学、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功能。这类资源能够在主体间互动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运用。

四、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实施路径

教学资源的建设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知识信息的呈现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间的互为补充,以形成合力。具体按以下步骤实施:1.设计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由于保险业的飞速发展及保险学专业的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在保险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这样才能使得传统内容与行业实际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融合。2.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立体化教材建设一方面强调建立起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在内的完整教材体系;另一方面,也要突破教材表现形式的局限,综合使用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来表达。3.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内保险实训室、保险业务模拟软件等校内资源,同时开发和挖掘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与保险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逐步形成课内外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资源。

五、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保障措施

1.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丰富网络教学手段和资源网络资源是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核心要素,现代信息技术是充分利用该资源的必要手段。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自如地对网络教学手段加以应用。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及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平教师要积极参与保险企业的实践活动,要能够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项目,要能及时跟踪行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要具备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成新.立体化课程的内涵及其特征解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

第9篇: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0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从20年前大款用来谈生意的大哥大,到10年前城市里开始普及的方便通讯用具,再到现在不论城镇乡村大批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已经离不开的万能信息平台,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国庞大用户群的潜力已经几乎挖掘完毕,而围绕着这些用户,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更新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质量和性能成为移动运营商增强竞争力的杀手锏,如何高效且经济地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的需求,已经成为三大运营商急需重视的问题,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作变得更加炙手可热。“无线通信网络优化与优化”这门课程的设立,正是为了响应通信领域对具备移动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是根据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性以及需求,设定相应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并在满足一定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网络的工程成本降到最低。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业务数据分析、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无线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的修改、网络结构的调整、设备配置的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行,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训移动通信规划与优化工程人员而设立的,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且相当复杂的专业课;并且需要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首先从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开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流程,使学生们从理论上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与目标,在此之外再尽量从工程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理论去解决实际网络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院从数年前就开始开设此门课程,也与企业进行过一些培养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改进。从学生的成绩、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问题归纳

 

在移动通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网络规划与优化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存在着普遍性。下面将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为后续教学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1.1 课程知识面覆盖内容太广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多而细,且较为复杂。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无线通信网络的架构和组成、天线原理和结构、电波传播模型、频率分配、干扰控制等等,然后才能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具体步骤进行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学生会遭遇铺天盖地的知识点、缩写词、概念、公式等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免枯燥,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对于本课程来说,长篇大论地教授理论知识似乎不可避免,这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教学效果堪忧。理想情况下,先重点讲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理论基础,然后一步步介绍实际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操作,会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可以更顺利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技术。然而实际情况下,如此多的内容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比如我校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32学时,理论知识学习时间有限,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讲解案例和实际操作,这样教师不得不把大量内容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1.2 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太快

 

移动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不仅仅是3G、4G的技术在飞速发展完善,5G技术也已经提上日程。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通信网络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际操作的改变来修改教学内容。旧的通信技术逐渐被淘汰或改进,新的无线传输思想和概念不断出现,并应用到新的系统中。在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对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从而对网络规划与优化操作的变化能够从原理上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技术的发展,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但如果不断更新教材,对教师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因为每次更新教材教师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掌握,然后再重新编写教案和讲稿等等。另外,受限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即使经常更新教材,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自行修改和补充,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内容和难度。

 

1.3 授课对象对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不足

 

在过去与网络规划与优化相关的教学论文中,经常会提到这门课程由于应用性极强且涉及大网络做背景,需求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由于与企业进行合作,课程的对象不仅仅是本科生,也面向企业员工。过去的文献指出,对一般高校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受限于资金和场地等原因难以提供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环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能接受的只有与网络优化相关的一些原理性的方法、流程和算法知识,如果面临实际的网络操作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过去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有效改革手段,类似的手段我们也有所采用。

 

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企业员工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只不过和高校学生处于完全相反的方向。从我们对合作企业的了解来看,实际从事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的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求较高,要求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还要能用一定的电磁波、微波理论基础来分析电磁波传播特性。此外,相对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信号传输需要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方面分析和理解信道、信号的特性。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采用的数学模型更加复杂,这样就会有较为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数学功底。学生必须先打好上述的这些基础,再去学习通信技术的一系列基础知识,才能达到对移动通信完全彻底的掌握。许多员工原本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是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主要是从实践中学习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要点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事倍功半。对于这样的人员来说,如果从头开始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补充,则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培训,比较难以实现。

 

2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归纳的问题,本文针对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教学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2.1 明确授课目的,改变授课重点

 

本课程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预培养合格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二是,为企业员工补充必要的无线通信基础知识。这两个方面看似有所区别,实际上存在着完全相同的核心。

 

作为企业,必定会对新员工进行实际工作内容的培训,以及让老员工带领新员工尽快熟悉操作。因此对高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实际操作过程并不是必需的,但如果让学生通过本科课程牢牢掌握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和网络规划与优化原理,这样的学生能够轻易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意义,因此可以预见能够在企业顺利完成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员工开课的目的是给他们补充移动通信网络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实际操作对他们来说也早已熟悉。因此,与着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教学改革方向相反,我们做出对基础理论教学环节进行着重加强的决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在实验、实践方面的教学,毕竟本课程注重的是实用性,并且单纯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本课程是一门生涩枯燥毫无用处的课程。为了对这方面进行兼顾,我们选择将日常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的实例进行拆分,把拆分后的适当部分加入到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中作为例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又可以为理论教学添加必要的缓冲和总结,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这种做法的难点在于对实例的选择和拆分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解决,但好处在一劳永逸:一旦完成这方面的例题准备,哪怕通信技术再更新,也只需要在同一层次和方向上找类似的实例进行同样的拆分。在此之外,我们也会请企业教师进行数个课时的授课,主要是在讲解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流程之后带给学生更多实例,这些实例的复杂程度比理论教学中遇到的更高。

 

2.2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

 

由于本课程覆盖范围太大,知识点太多,且授课时间有限,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授课时间,以传授更多实用信息。

 

首先,尽可能避免把上课时间浪费在教授过时的或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上。例如,在目前的课程内容中一般会安排天线原理、电波传播模型等章节作为基础知识进行教授,然而这些章节的知识点在微波与天线以及通信原理等前期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授课时要注意避免知识上的重复,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只需要进行简单回顾即可,着重强调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比较不熟悉的领域,例如覆盖、容量等等。

 

然后,减少对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具体操作来说没有实际帮助的教学内容。例如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科教材,经常会习惯性地将从已知公式推导得出新公式的过程放进课程中。这样对学生来说固然容易加深理解,但对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的本课程来说其实意义不大。本课程的公式多且复杂,一一讲解其来历会占用太多时间,作为学生也很难全程都集中精力听讲,更何况很多公式都是从经验公式推导而来,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意义。此外,根据对企业员工的调研,大多数此类公式只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即可,而且一些在本科期间学习过这方面课程的员工早已忘记公式的来历,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

 

2.3 承前启后,兼顾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运营商所服务的移动通信网络是从2G到4G同时存在的,并且已经开始考虑5G网络,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需要兼顾历代通信系统,还需要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承前启后的分析讲解。不同世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异同,一一讲解需要太多的时间,但因为课时的关系,我们需要在重点考虑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层面上适当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其余内容只能一笔带过。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实质是移动通信向更快数据传输、更好服务的不断发展。历代的移动通信技术都离不开蜂窝网络的基本架构,虽然技术细节存在很多不同,但网络规划和优化就是针对构成蜂窝网络架构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把蜂窝网络、天线选择、频率分配、覆盖和干扰分析等学习任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都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在前半部分的课程中进行讲解,然后在讲解技术方案和通信标准这些存在代差的内容时,才对各代移动通信系统加以区分。把重心放在对于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介绍,通过对不同系统的学习去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不同系统对于系统容量,位置更新方式,鉴权方式,越区切换策略,信道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处理,并且,更重要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方面的异同。

 

3 结束语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随着通信标准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出适应这种变化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本文总结归纳了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这些改进要求任课教师相当程度的投入,因此最好是能够组织编写一部专门的教材,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相信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起到足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