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要性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都不曾离开过音乐,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中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学习焦虑,音乐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的负面情绪。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在音乐教育中,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需要学生的各个器官来配合,音乐的优美旋律能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可以随着乐曲展开想象,锻炼创造能力。在培养注意力的同时,音乐对中小学生记忆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2.有利于中小学生对于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

人们对于音乐的喜好由来已久,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内涵的,通过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开展音乐教育为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帮助中小学生完善品格个性,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利于中小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

第一,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并对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来陶冶性情,提升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提供帮助,为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提供渠道,而这些都离不开审美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能力的提高。第二,音乐交流中体现出的社会价值。音乐的交流不受国界、种族和语言的限制,在许多群体性的音乐表演中人们之间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学习,还能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三,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价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也是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开展音乐教育可以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本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为我国音乐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人们沟通交流

世界上存在很多国家,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习惯各不相同。然而,音乐无国界,美妙的旋律可以使用任何国家的语音进行演绎,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好地交流,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很大帮助。

2.陶冶情操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关于音乐世界的美妙事物,无论是舒缓的音乐还是激情类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舒缓的歌曲可以使我们安定心神,透过歌词和旋律可以探知演唱者当时的心境;而激情类音乐听起来就让人兴奋,觉得干劲十足。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欣赏能力,拓展视野,将听者带入音乐的世界里任意遨游,听者的心境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3.发掘学生的潜能

良好的音乐教育却能够发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即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没有取得好的成果,但是可以在音乐或者其他方面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并通过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4.教会学生认知生活

年轻人的世界里,事物没有那么复杂,他们认为事物都是客观的、可以量化的。然而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年轻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不全部都是客观和量化的,很多事情需要有主观方面的努力。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强烈,情绪变化快,而且不够稳重成熟,特别需要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使他们对于情感有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养成良好性格有极大促进作用,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1(3):1-18.

第2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民族音乐;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06-01

狭义来说,所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指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它源于民间,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为有着丰富内容与深刻内涵的音乐体系,并成为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动下,民族音乐作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树立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重要形式理应受到关注与重视。中小学作为向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民族音乐引入音乐教育中,促使中小学生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促进其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的提升。

一、民族音乐能够深化中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孕育与积淀,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底蕴。但凡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并以此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撑,激励国人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下坚强前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绵延已久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并日益成为国家的财富与瑰宝。

在音乐教育中,向中小学生讲解和传授民族音乐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宣扬的过程。以《夕阳箫鼓》为例,它是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作,后更名为《春江花月夜》,与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同名。乐曲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婉约质朴的旋律和流畅多变的节奏生动地展现出了月夜春江的迷人美景。

二、民族音乐能够培育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民族音乐历经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而成,其中凝结了众多劳动者的智慧。它与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思想密切相关,是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深刻折射和体现。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在讲解民族音乐作品和教授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实质是让学生体味民族精神,深化民族意识的一个过程。

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大力引入民族音乐,透过民族音乐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感悟到坚强勇敢、团结友善以及勤劳致富的民族精神,继而触动学生的民族意识,燃起学生的民族自豪与荣誉之感。

由此可见,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小学生有着一系列积极意义,它促使中小学生在坚韧顽强、自信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燃起爱国情怀,在青少年时期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

三、民族音乐能够树立中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我国的民族音乐体系丰富,包含了民歌、戏曲、说唱等众多形式,透过这些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旋律和演唱,还能体会到民族音乐的内在魅力和深厚内涵,从而在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下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染。在审美过程中,民族音乐讲求韵味、风格以及特点,透过浓浓的民族韵味、多样化的民族风格以及迥异的民族特质,民族音乐的美展露无遗。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借助民族音乐的教育形式,可以改变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的过度青睐,抵制一些不良流行音乐对于青少年的腐蚀,将青少年的审美观从流行音乐扩展到民族音乐的范畴内,促使其在对民族音乐的耳濡目染下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正确衡量和分辨美丑,继而构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民族音乐是蕴含着无尽财富的瑰宝,借助这一艺术形式,广大中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将进一步透彻,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民族意识,用民族精神进行自我激励,同时,民族音乐所具有的正确审美导向对于青少年审美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极其必要。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历来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程方面的教育培养,却忽略了音乐教学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新课标指出:不能忽视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要将音乐教育植根于学校这个大环境下,让音乐教育更好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之为校园建设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1.小学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在包含诸多内容的同时,具有丰富的内涵,属于文化现象的一个范畴。在小学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净化育人环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小学大力发展音乐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小学大力发展音乐教育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保证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小学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研究

基于上述,小学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利用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可行的。

2.1 利用音乐教育的引导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音乐是本真的体现,这也决定了音乐教育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美的人性,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善良美好。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音乐是具有引导性的,它可以用它自身的真诚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得到启发并产生共鸣;音乐是美的,所以它表达的教化和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是美的,可以使学生在道德上更上一个台阶,与自身最真实且最真诚的情感相呼应;另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课题,它需要经历漫长且艰辛的一个过程,使得音乐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从而美化学生的内心和灵魂;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其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和建立,养成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2.2 利用音乐教育的激励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帮助其建立向上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用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启迪学生的心智,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感的同时,在校园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充满活力和朝气。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3 利用音乐教育的凝聚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师生形成凝聚力的核心。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在训练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音乐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学生配合着才能完成的。例如,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合唱讲求协作,在保持各声部发音平衡的同时,达到旋律与和声、伴奏的统一;合唱队员只有与指挥协作等才能传递优美的声音;舞蹈演员更是要按照音乐的步调,一致行动,才能把音乐与舞蹈完美的组合。诸如此类以培养学生团队凝聚力、团队协作精神、培育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根本目标的活动还有很多,在校园精神文化中体现团队协作精神,激发校园人的合作意识,促进师生的交流,是一个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2.4 利用音乐教育的美化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音乐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通过开展集合知识性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可以在帮助学生提高见识的同时增强其辨别善恶丑美的能力。以教师和学生为良好文化氛围的发散中心,将校园全方位打造成为一个积极健康、文明礼貌的大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通过师生一同参加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将知识融入到娱乐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在"玩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音乐的教育力量,不仅能够利用环境影响人,更能利用人来创造环境。

第4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音乐 教学应用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是没有国界、种族及语言限制的艺术,不管是孩子、少年还是成人、老人,都有可能被一段音乐打动,进而在情感上及心灵上产生共鸣。因此,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非常特殊,它既被定义为基础教育,又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学生情操、性格等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就纳入了教育结构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这一教育的内容有良好的互通性。音乐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学生在听了音乐之后,容易在某一个方面产生共鸣,这就是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学校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它与电影、小说及戏剧不同,学生不用浪费太多的时间分析理解和奸商。音乐,简单地说,就是用音符的韵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的方法,是更直接、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种类,学校依靠音乐教学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

小学音乐教学面对的主体是小学生,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认识相对困难,对于形象生动的事物认识比较迅速。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音乐性,教师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沟通,而是通过音乐建立与学生的联系,其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元化、生动性的手段进行教学,否则将无法充分体现音乐本身的意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出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实现对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凸显音乐教育本身的特色,增强课堂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面具体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1.创设趣味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勇于探求,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点,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简单地说,针对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教学任务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充满趣味性的情境引入课堂,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丰富的教学内容,兴趣使然,也会积极进行思考,其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比如:一年级《云》这首歌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首歌并配上动画,让学生聆听思考问题――雨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影片,注意力一下子就会被吸引,对于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音乐本身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听辨能力及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投入音乐学习中,大大地激发求知欲望。

2.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结构。相比传统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多媒体形象直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有利于教师传递信息和学生接收储存信息,促进学生轻松学。

比如:在音乐教学中,节奏的掌握是关键部分,节奏被比做音乐的骨架,也就是音乐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音乐韵律和节奏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如果采用过于生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如:教学《剪羊毛》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应该预先掌握歌曲的节奏要点,做好整理,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动画的形式,将歌曲的节奏要点放在小羊的身上,将其比做羊毛,在授课的时候展出,让学生比赛“剪羊毛”,看谁剪得又快又多。学生在有趣的节奏游戏中,掌握了这首歌曲的难点节奏,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3.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审美体验的机会。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因此,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给学生创造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教学《小小摇篮曲》时,根据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怎样让孩子们很快地进入“静静地”的意境中,笔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夜晚的天空,多么迷人,星星眨着眼睛,对着孩子们微微笑,静静的夜晚,一位妈妈用她的手当摇篮,在摇着小宝宝。孩子们在老师温柔甜美的语言引导下,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美:夜晚的美,妈妈的美,创造美的意境,给学生美的体验。

大量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及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音乐行兴趣的培养。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唱歌、跳舞等教育技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同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在未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会更加普及,并且更加完善,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深入挖掘音乐教育的优势,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微.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10).

第5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二)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先前是没有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传承主要是靠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随着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依然存在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正规音乐教育和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了解到祖国的音乐文化,借助着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传承方式远远超过了音乐文化本身。

2.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三)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音乐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是音乐装点了人类的生活,是个体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本质。

我们需要音乐,因为它唤醒了人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本来沉睡着的情绪、欲望和愿望都瞬间活跃起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因此要“减负”。音乐教育必须在这场“减负”战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正是音乐,开启了舟舟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贡献。

假如没有音乐开发他们这类人的潜能,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

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

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完善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学习其他课程的激励和被借鉴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偏重科学教育,忽视或轻视音乐教育是不对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但牺牲科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只偏重科学教育不行,只注重艺术教育也不行。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最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那种能使学生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和最好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山区普遍音乐教育情况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对音乐课摆出一副轻视的态度,音乐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里显得可有可无。

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安排的一两节所谓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有。

山区县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专职教师因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转行,有的即使没转行,因为受到年龄、经验、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上和城市的老师有所差距。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教材的不合理配置

音乐的学习很系统化,必须采取递进式。结合现有的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很难落实每册教材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即使订了教材也是闲置一边,自己制定学习任务,还有的学校干脆不订教材。现有的教材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山区县中小学采用的是简谱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也无法欣赏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上述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时,没有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多样性,影响了整个音乐教学。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县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一)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健康地发展,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那音乐教育师资必定是很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很好的认识到音乐的价值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就不要专门避开艺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很好的支持与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音乐从事者的稀缺。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毕业生回到乡村发展,改变现有的较为片面的就业观念。再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中,比如教师转行、素质较低和技能较差,我们完全可以抽少部分经费,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们开设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各个学校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关于音乐教学的经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办法,比如广泛招聘,这样也可以给农村输送大量的音乐专业的人才。

(三)改进音乐教材

第6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教育;音乐赏析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音乐学习课程,而是与审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小学音乐赏析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系最为密切,因为小学生只有在欣赏音乐教学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说,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好音乐赏析教学是做好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小学生音乐素质、全面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赏析教学的重要作用,提出开展好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赏析教学的有效途径,为小学音乐教师如何上好音乐赏析课程打开新的思路。

一、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赏析教学的重要作用

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在其音乐著作《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从学校教育的层面看,懂得欣赏音乐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而欣赏群体的增加必定能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准;从培养人的层面看,试想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多数会欣赏音乐的人呢,还是培养多数音乐家呢?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前者。”由此不难发现,想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加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准,音乐课程中的赏析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开始认识到音乐赏析课程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孩子们而言,世界上不是缺乏美的音乐,而是缺少能够发现音乐美的耳朵,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一双能够发现音乐美的耳朵,是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只有这个阶段开展好音乐赏析教学,才能为孩子们将来学会音乐审美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好音乐赏析教学

1.以音乐为主体,生动讲解音乐素材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太深刻的音乐教学原理孩子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自己多做功课,以音乐为主体,更加生动地为学生讲解音乐素材。这里的讲解当然还是以引导为主,例如,教学《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音乐教师可以首先为孩子们播放优美的MV,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太阳出来的时候,自己发生过什么开心的事情?通过这种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营造的优美气氛。

2.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视听器材的直观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音乐教学早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不仅仅依靠音乐教师手中的一台钢琴和一本教材开展。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师完全可以依靠多媒体开展音乐教学,视听器材的使用让孩子们在音乐赏析的过程中更加直观,不仅能够发挥耳朵的作用,还能够发挥眼睛的作用。五颜六色的图画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将引导他们对音乐赏析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小学音乐赏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引导学生在音乐赏析课程中使用身体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实际上还是一种实践教学,音乐赏析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否引导好学生使用身体语言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除了基础性的音乐学习,在音乐赏析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自由地展开想象,律动自己的身体,最贴切地感受音乐带给身体的震撼。小学音乐教师根据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身体律动,判断孩子对音乐赏析的程度,进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好音乐赏析教学,会让孩子们体会到更多音乐的魅力,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增加小学生的整体素养。音乐教师在激发孩子们欣赏音乐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方式,这与新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做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赏析教学,对于更大地发挥小学音乐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将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周顺平,甘桂华.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4).

[2]应正正.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愉快的梦》一课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3).

第7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即兴伴奏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中小学音乐教师即兴伴奏技能的学习主要集中于本科时段的即兴伴奏课程,但该课程的重要性近年来才逐渐被发觉,目前国内各高校即兴伴奏课程在发展的道路上探索至今仍没有一条卓有成效的教学之路,这是导致当前音乐教师即兴伴奏水平还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深入掌握当前即兴伴奏课程教育的现状,了解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本文特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及问卷发放的形式,对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2011届50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目前均从事教育工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大致掌握了当前该年级即兴伴奏课程相关情况,并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在5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包括高中教师11名,初中教师15名,小学教师14名。问卷1-6题主要了解受调查者对即兴伴奏的认知态度。在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兴趣上,82%的同学表示喜爱,其他18%的同学则表示兴趣不大。这表明,大部分教师对即兴伴奏尚有兴趣,但仍不能排除部分教师对其存在排斥心理。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不喜爱即兴伴奏的教师表示钢琴非自己所长,对其不在乎,也有表示即兴伴奏较难学习,过程较为枯燥,无法真正领会到其中的乐趣。在问及对自身即兴伴奏程度认识时,只有3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即兴伴奏程度较好或者很好,而3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即兴伴奏水平一般,30%的教师则认为自己的即兴伴奏水平较差,这表明,大部分教师通过工作检验后对自己即兴伴奏技能并不自信。学习即兴伴奏意义的问题上,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培养综合音乐素养(82%)、工作需求(72%)、学业需求(50%)、自我展示(26%)、个人兴趣(26%)。从数据上看,大家对即兴伴奏的意义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培养音乐综合素养及工作需求这两项中大部分教师都给出了肯定意见。

在关于受调查者日常伴奏练习曲目的问题上,调查结果如下:艺术类歌曲(86%)、通俗类歌曲(42%)、中小学教材歌曲(48%)。由此可见,大部分老师较多练习艺术歌曲伴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则较少的接触其他歌曲形式即兴伴奏的内容,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师表示接触过通俗类歌曲伴奏或中小学音乐教材伴奏内容。事实上大部分即兴伴奏较好的老师都表示自己平常较多的弹奏通俗类歌曲伴奏,并从中获取了较多的经验,笔者认为,作为中小学教师,多接触中小学课本的歌曲伴奏不仅是提升即兴伴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加强个人业务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针对该课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一题中,92%的同学认识到其重要性;而在学生在即兴伴奏练习过程中是否关注伴奏的审美一题中,调查结果为:非常关注(2%)、比较关注(52%)、较少关注(32%)、经常忽视(16%)。大部分教师在即兴伴奏中尽量关注到伴奏的艺术性审美,但仍有许多教师未能重视。即兴伴奏的核心不仅在于能编会弹,还在于能在伴奏过程中较好的传情达意,充分发挥其审美功能,在学习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少有对即兴伴奏审美性加以重视者,这也是使之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即兴伴奏在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意义与实例探讨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进一步提出要以审美为核心,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体现为只是传递的过程,更是一种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音乐美则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伴奏的和谐关系之美、结构关系之美以及韵律关系之美,并由此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因此,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给予学生审美的指导以及创造美的热情,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即兴伴奏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的音乐艺术思维。

钢琴即兴伴奏中音与音之间的美主要体现于和声功能的选择上。对歌曲即兴伴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和声的编配,具备良好听觉能力及基本和声理论的同学往往会在这一方面体现出优势。主功能组其效果稳定,具有明确调式调性的作用;下属功能组代表为主和弦下方纯五度的下属功能和弦,具有不稳定因素,色彩性较强,直接倾向于属和弦,也可倾向于主和弦:属功能组的代表性和弦即为主功能上方纯五度的属和弦,对主和弦具有强烈的倾向性,使之具有动力感及推进性。这样一个稳定-不稳定(倾向性)-极不稳定(强烈倾向性)-解决的过程便构成了一个经典的和声连接效果。如法国儿歌《闪烁的小星星》(见谱例1):

谱例1:法国儿歌《闪烁的小星星》

此歌曲为C大调,曲式结构简单,篇幅较短,旋律简洁,该伴奏在和声选择上编配仅使用正三和弦及其转位和弦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许多歌曲在编配伴奏时,如果仅适用正三和弦便会使歌曲和声语汇贫乏,缺少色彩,平淡无奇,没有起伏对比,缺少矛盾冲突,缺少音乐倾向性,此时便需要副和弦以及各附属和弦对歌曲色彩加以润色,真正体现出“艺术性编配伴奏”。由于各副和弦及其附属和弦各有其性质特征,再加之这些和弦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能增加歌曲色彩的对比和变化。伴奏时,在使用正三和弦明确调性的地位作用后,适当选用副三和弦能极大地丰富歌曲的和声效果。如歌曲《雪绒花》(见谱例2):

谱例2歌曲《雪绒花》伴奏片段

此伴奏采用的是不带主旋律的分解和弦,第一小节为主和弦,强调调性,渲染气氛;到第二小节,作者采用的是Ⅵ级和弦的附属和弦,突出音乐色彩的变化,赋予抒情性、歌唱性以及强烈歌唱性,推动音乐作品发展;到第三小节和弦进行解决到Ⅵ级和弦上,上音乐带有强烈的解决感,接着再使用Ⅱ级和弦。作者在伴奏中没有苍白的使用正和弦,大量副和弦的使用更为音乐增添了色彩与韵味。

三、关于教师即兴伴奏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中的即兴伴奏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即兴伴奏对演奏者的要求甚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演奏者有一定的专业技巧及经验,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钢琴即兴伴奏的自主学习。

1、把握练习时间,创造良好练习环境。即兴伴奏需要大量经验积累的学科,学生应当适当分配练琴时间,加大即兴伴奏的练习力度,积极交流与合作练习。

2、增加实践经验积累,克服心理障碍。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即兴伴奏的实践经验,一旦有需求时往往在心理上无法很好的调整状态,以至于完全不顾即兴伴奏的审美要求。笔者认为,在日常学习中加大即兴伴奏的练习力度,可多使用“自弹自唱”的方式,并有意识地背记较为优秀的歌曲伴奏,储存伴奏经验,同时加强与演唱者的合作。

第8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器乐;素质教育;必要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33-01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第一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以发展。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方面各个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随着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简单的乐器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对器乐进课堂有了更高一步的要求。民族乐器横笛、二胡、琵琶等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器乐进校园中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器乐进课堂的必要性及意义

首先学生审美的要求。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民族乐器进课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欣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想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随着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每天都在充斥着学生们的视野,所以现在的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程度要远远比80、90年代的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程度还要深。现在的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已经开始接触乐器如竹笛、钢琴、二胡等,所以一般情况下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都会掌握一点民乐,民乐进课堂正好使学生们掌握的技能得以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沿袭西方音乐教育体系。至今,仍未建立起真正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也没有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确立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及探索出实施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途径。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很多的学生也排斥民族音乐,认为“土”,不够品味等。而且现在的艺术教学多被人误解为学习西洋乐器等。所以从教师而言,教师们对一些民族乐器只能称为“知道”而根本达不到“熟悉”和“掌握”的要求。所以中小学器乐进课堂,可以让学生熟悉民乐,从而在面对覆盖很大面积的西洋乐器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达到振兴民族乐器的目的。

二、民族器乐进校园的独特魅力

1.民族性更强。民乐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流传了几千年而生生不息,肯定有其独特的特点,如竹笛的婉转、悠扬;古琴清静、高远;萧的低沉和幽静,让一代一代的人为之着迷。而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不少的民族乐器,所以更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民乐所演奏的曲子一般为单旋律线条,很少出现多声部和声等,加之迷人的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因此学生易听懂旋律。所以民乐进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兴趣。

2.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它能使人具有团结协作、关心和帮助它人的品质;能使人具有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共处的能力;能使人具有自我调控、约束,为了集体的利益和目标,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能使人具有高度工作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课堂的器乐教学中,基本上是集体性的齐奏和合奏,要求学生步调一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在齐奏或合奏的音乐实践中,学生将体验到协作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集体主义意识。器乐进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

民族乐器进课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青少年普遍有参与器乐演奏的欲望,他们希望通过器乐演奏来实现自我表现,以引起他人的关注。尤其是嗓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器乐演奏的途径来参与音乐活动。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演奏乐器时的欢乐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民族器乐进课堂的阻力及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现在的中小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加,学校往往会更加重视一些“正课”所以一些老师也会不重视音体美等科目,有些音体美老师也不太重视,认为这些科目不过是为了调节学生。学生家长与教师心态一致,这就是学生对民乐的积极性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且学习民乐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的民乐需要学生自备。如果学生家长不支持,民乐进课堂就成了泡影。

第9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加强人文积累。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音乐不仅要从音乐的知识、技巧上进行教学,还要关注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建构丰富的音乐课堂,引导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基于这一目标与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培养自身人文素养出发,扎实自身教学基础与人文素质,以展开更优质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点上,阅读与音乐不谋而合。阅读是积累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文素质、内心感悟的过程,教师应多加强自身阅读体会与人文积累,体验、积累、实践、反思,逐步强化音乐素养,将人文性与音乐性结合,探索出高质量的音乐课程实施方法。可以阅读《音乐教育的哲学》,了解音乐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音乐教育与人生一样,富含哲理,不能简单地从音符、识谱、唱歌等方面进行知识与技能培养,也不仅仅涵盖钢琴、古筝的演奏技巧,还包含了对学生积极情绪、学习兴趣、音乐精神的培养,由音乐哲学的阅读,审视现阶段教育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阅读《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将音乐教学置身于社会中,基于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关注音乐教育的最终趋势与作用;阅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将素质教育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音乐教育,加强音乐教育中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重视对真正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阅读,能加强教师人文积累,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教师音乐素养。

二、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存在这些问题:弱化情感体验、过于重视技能、追求教学形式,这些问题导致音乐教学华而不实、远离审美,丢掉了音乐的灵魂,让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被迫”的音乐课程,使得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不大。为解决这些问题,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阅读积累,从阅读中真正领悟“教育的艺术”,真正感悟《音乐学科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重视审美教育,让音乐教育为生活服务,以学科综合、知识拓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可以采取这些策略:一是加强阅读,学习人文氛围创设。如《小象》一课的教学选用各种小象的图片、资料、工艺品布置成教学背景,引导学生自主观赏、了解,产生良好的视觉感受,之后展开学习。二是加强阅读,培养审美情趣。通过阅读熏陶,涉猎诗词歌赋、绘画美术等,提升教师审美情趣。如《春雨蒙蒙地下》中,以《春夜喜雨》导入课程,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三是通过阅读,将音乐与人文结合,深入研究音乐对学生道德、个性品质、思想内涵等的培养作用。

三、化教学实践。丰富课堂结构

将阅读与音乐教学人文结合,关键的阶段是需要教师强化教学体验。阅读是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储备技能、方法与能量的过程,为真正地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强化师生人文素质与音乐素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体验、反思与总结,不断寻求突破。正如《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中阐述,最理想的教育是教育者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富有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引导不懈追求,教师提供的是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生命力教育。基于此,需要探寻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丰富音乐课堂结构,建构理想课堂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