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当代管理理论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这就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科学管理的基础和精髓就是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就谈不上科学管理,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这是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1]。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资本家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80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程中,形成各种理论流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威廉・大内的Z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以下分别简要述之。
(一)Z理论:美学者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亲密,主张坦诚、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并对日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赋予其居民以不同的行为环境,形成不同行为模式,进一步认为美国公司应借鉴日本企业经验向Z组织转化。
(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他认为行业竞争中决定规模的五种力量模型为供应商力量、替代品威胁、购买者力量、潜在竞争加入者威胁、竞争对手。在分析影响五种战略力量的基础上,波特提出了只有两种达到突出业绩的途径,即要么你成为行业中成本最低的生产者,要么你的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形成消费者偏好。这一理论体现了波特杰出思想的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业化战略。波特认为这三种战略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
(三)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持续发展的组织,培育学习气氛和企业文化,引导人们不断进步。学习型组织一方面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不断改进,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型组织前途光明,但建立它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四)企业再造理论:由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提出,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理论和方法。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关键指标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和员工效率等。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另一趋势是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1.科学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用科学研究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规定下达的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保证任务的完成。规范化、制度化是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任何先进管理思想得以实施的基础[2]。可以说,没有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就没有管理的现代化。
2.人本管理是指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反对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技术不重视人,靠权力不靠人,强调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尽量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未来的管理趋势必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借鉴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既不能“见人不见物”,又不能“见物不见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人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开发与挖掘日益关注为实现自我,提出了“能力人”和“能本管理”理论。人的因素:价值观、创造性、个人、才能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以“不断激发人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能本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开发人力资源,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行以“能力开发”为基础的“能本管理”即重视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管理理论重视对现代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把对组织中人性、人的行为研究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分析视角;教师教学;改进措施;实施研究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教师工作分析的涵义
工作分析设计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工作本身,是对该项工作内容的描述和研究的过程,即全面了解工作的目的、任务、职责、权利、隶属关系及工作条件等信息。二是任职资格的研究,研究能胜任该项工作的任职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资格,如:工作经验、学历、能力、身体条件及心里素质等特征。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决策就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工作分析的结果为人事决策提供一句。教师工作分析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招聘和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与管理、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岗位设计和组织设计、组织开发与管理的基础。由于工作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的独特的重要地位,国外理论学者对工作分析及其方法作了许多较系统的研究,开发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熟的工作分析方法。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工作分析为起点,进而带动管理人力资源其他各项环节。工作分析是指对组织各项工作的特征、规范、要求、流程,以及承担此项工作的教师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描述的过程,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基本的作业。只有做好工作分析及其设计工作,才能据此完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评估、职业生涯设计、薪酬管理、招聘、甄选、录用等相关的工作。若忽视了工作分析的作用,则在教师绩效评估时会出现评估无依据,设计薪酬不公平,目标管理责任制无法完全落实等问题,同时也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影响学校的经营效益。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对组织的管理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他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和《科学管理》(1912年)中宣称:要对组织进行科学的管理,就必须对组织中的每一份工作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选拔、培训工人。他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中的前三项(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范和工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以提高工效;对工人实施科学的选择,培训标准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具、材料及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也是我们进行工作分析的主要内容。泰勒的研究被认为是科学工作分析的起始。
现代意义上的工作分析还和人员选拔测评等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良好的人事任命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对员工的了解,二是对职位要求的了解。把适当的人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上是用人的最高准则。管理的理论不论先进,只论适用;同样,选用适用的人才比选用优秀的人才更重要。工作分析是人事选拔和测评的主要手段和必经程序。工作分析的各种方法可对企业各个层次和部门的干部的工作任务和职务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如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工作的时间安排和负荷等。这些研究为各级管理者的选拔、培训、考核、调动及晋升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二、教师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Job Analysis, JA)往往称为职务分析或岗位分析。教师工作分析,指收集、分析并以文字描述有关教师工作信息的系统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判别和明确具体工作的任务、责任、要求和工作环境,同时判别和明确做好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素质等,然后以文字描述这些判别和明确的信息。[1]
教师工作分析过程完成以后,其结果是两个:教师工作描述和教师工作规范。教师工作描述是对工作内容本身进行书面说明,包括工作名称、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教师工作规范是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员要求做书面说明,包括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个人特质等。
工作分析给出了一项工作的职责、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工作条件。工作的实际情况被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并作为实际存在而不是应该存在的工作被记录。
一般来说,在三种情形下才需要进行工作分析。第一,当新组织建立,工作分析首次被正式引进时;第二,当新的工作产生时;第三,当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发生重要变化时。在工作性质发生变化时,最需要进行工作分析。在准备工作说明、工作规范时需要用到工作分析中的有关信息。
三、教师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
为了圆满完成教师工作分析,还需要准备两种人力资源文件,即教师工作描述和教师工作规范。这里特别指出,工作规范中所列出的任职资格并不是指工作分析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适合此岗位的各种要求,如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知识、技能等因素。
(一)教师工作描述。通过工作分析获得的信息对工作描述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工作描述是一种陈述工作任务、职责的文件,工作描述是切题的、准确的。它们应该简要地说明期望教师做些什么,还应该确切指出教师应做什么,应怎么做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履行职责。一般说来,教师工作描述在劳资纠纷中,可以作为学校与教师就工作安排方面的主要文字依据。[1]
教师工作描述中经常使用的术语如下:
・教师应履行的主要职责;
・教师在各项职责上所耗费时间的百分比;
・教师应达到的业绩标准;
・教师工作条件和可能产生的意外事件;
教师工作描述的内容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二)教师工作规范。工作规范是一份规定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资格条件的文件。教师工作规范中一般包含的主要项目有学历要求、经历、个性特点和体格能力。实际上,工作规范常常是工作描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完成工作分析及工作描述后,为了确保其正确、清楚、易理解,应交由相关管理者和教师检查一遍。与教师一起检查有助于获得他们对工作分析结果的认可和接受。由于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常合并为一种形式,因此通常采用工作描述这一术语来表示两种文件。
参考文献:
2、工作目标:加强园本内涵建设,大力提高教育实力。
3、工作宗旨:重细节、讲实效、看长远。
4、工作要求:务实与灵活兼俱,求真与创新同意,立足本职岗位锐意进取创新发展。
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理解为依据党和国家的体育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科学组织体育教学过程,完成体育教学计划和目标。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过程,可以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稳定的教学秩序是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需要注意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运用教学最优化原理,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制定与实施体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和稳定的体育教学秩序,体育教学的指挥系统是在学校校长或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长或教导主任、体育教研室(组)主任组成。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分为行政管理和课堂教学2个方面,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要有科学性、可行性、稳定性,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学
二、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依据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结合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体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主要是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和体育教研组的计划管理。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分析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提出工作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全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包括课堂教学、校内竞赛、校外竞赛、课外活动。体育教研组的计划管理主要是在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具体完成学校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备课、上课、考试及成绩评定、课外辅导。备课主要有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2种形式。集体备课要为老师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向老师们提出备课要求,要从备课中鼓励老师们体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前提下,主要是组织好课堂听课工作,课堂听课的形式多样,可以组织同行听课、专家听课、公开课等。听完课后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讨论研究,肯定授课教师的优点,分析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重视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现代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和内容。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更加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中评价,以往的体育教学重视学生的成绩,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使得我们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运动技能,重视学生的体质,采用的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三、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协调体育教学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关系的约束机制。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保证稳定的教学秩序,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观念,切实保障教与学的自由,完善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3.2引进现代科技成果,加强教学档案管理
规范、严格、科学的体育教学档案管理,能有效地推动体育教学的规范化,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管理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档案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引进现代科技成果(包括计算机、网络等),加快体育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建立体育信息管理网络。
3.3以人为本,提升现代教学管理理念
人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对象,体育教学管理主要围绕着人展开,体育教学管理主要的对象就是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管理制度应该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使师生在这种保障下得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加重视教师的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发出教师实现自我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4建立一支稳定的体育教学管理队伍
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应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结束语
关键词:集团 资金 管理
资金对于一个集团而言,不仅是其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其整个集团正常运营的关键环节,对集团的管理与生产经营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因而,要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对集团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为集团的健康运营与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促进集团的健康持续发展。现从我国部分集团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集团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集团资金的筹集、集团资金的使用、集团资金的运营、集团收益的相关分配)和加强集团资金管理的主要对策(从基础上抓好资金管理工作、从集中管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从审计制度之中强化财务监督)两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探讨,以促使集团资金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一、集团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集团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集团资金的筹集、集团资金的使用、集团资金的运营以及集团收益的相关分配等工作。
1.集团资金的筹集。集团资金的筹集不仅是整个集团生存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整个集团能够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集团要通过资金筹集这一工作为集团获取持续的资金供应,从而让集团在较强的保障之中进行灵活的运营,在具体的资金筹集过程当中,一方面要注意集团内部的运营情况、管理现状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对集团的竞争环境以及整个经营环境进行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合理、稳健的资金筹集战略,对集团资金筹集的相关目标、相关结构以及相关方法、渠道等进行阶段性规划与长期规划,在能够降低集团企业现金资产存量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提高集团公司内部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计真履行集团资金使用环节的决策、审批、执行,确保资金使用中事前、事中、事后各过程的动态控制。这对整个集团的科学管理与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集团资金的使用。就集团内部资金的相关使用工作而言,主要是指将集团已有的资金使用到可能产生未来效益的部分产业或部分项目当中的相关工作。集团资金的使用工作不仅包括了与集团经济活动相关的所有活动,而且对集团内部的具体运作以及集团内部资金、资源等的合理配置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据此,要想有效实现集团资金的合理使用,必须对集团内部各公司的决策权与使用权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将其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制度上做到严格、公正。
3.集团资金的运营。就集团资金的运营而言,主要是指将集团的资金进行整理与规划,在科学的管理与充分的利用之上促进各公司的发展与合作,进而促进整个集团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效益。在资金运营这一工作当中不仅要对资金的具体运营方法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要对资金的具体使用与安排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从整体上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一则可以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向,二则可以积极应对资金运营当中出现的变化,为资金的有效运营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对集团企业经营活动的动态控制,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4. 集团收益的相关分配。在经营过后,集团要将其所获得的收益要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为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方面要注意集团内部发展的储备,另一方面要注意集团内部各公司所得与各员工所得,并要将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积极的处理,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做好集团收益的相关分配,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员工与战略投资者的积极性,真正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集团资金管理的对策
1.从基础上抓好资金管理工作。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工作是整个资金管理过程当中的首要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一定要从源头上做好。首先,要对账目进行清楚的记录,不仅要日结,而且要日清,尤其要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账目进行及时的核对,对于有所出入的账目要进行及时的解决进而确保其及时入账。其次,充分加强存货、应收帐款的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成本,进而避免坏帐的发生。再次,要不断加强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该专业素质一方面是指与财务相关的具体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指其思想觉悟,尤其是对相关法律法规与职业操守的认识与掌握,只有其专业素质真正提高,才能够真正做好资金管理相关工作。最后,要不断加强资金管理相关知识与相关道德操守的宣传与教育,一则为有效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二则为集团的资金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从集中管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主要是指将集团内的资金按照诸如结算中心这样的程序与形式进行管理,并通过当前的网络银行与管理软件等信息化技术对资金的开户、运营等环节进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使其在统一的标准之下,实现资金的高效使用,将集团内各子公司的资金集中起来,消除了各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时间和空间差异,避免了资金沉淀,从而达到内部资金需求的平衡。进一步来讲,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结算中心,该结算中心不仅要有规范的制度约束,而且要与生产单位、银行部门等多个部门与环节进行密切的联系,以确保其运营的统一与规范,另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领导制度,在科学、合理的领导框架之下,结合网络银行与管理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集团资金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将这两方面进行密切的结合促使资金的集中管理是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的有效手段。
3.从审计制度之中强化财务监督。当前,我国的许多集团缺乏合理的结构,在管理制度上也有所欠缺,这就会为资金管理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会对资金管理制造漏洞,从某些方面来讲,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监督力度的匮乏,因而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监督的力度,如强化内审制度。集团内部的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对集团的相关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是整个资金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整个集团的约束作用与监督作用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审监督机构,该机构主要是从宏观上对集团的资金进行把握,其组成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对其工作的性质与职能进行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对集团资金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制度上的约束,对其工作的内容、范围、职责、方法、原则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让所有工作人员在实际的资金管理工作当中有据可依。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从制度上确保集团资金的积极运营与高效运营,才能够为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结语
资金是维持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基本保障,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发展,因此,在企业的所有管理环节当中,资金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势聚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洪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05)
一、文化管理: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历史超越
纵观学校管理的历史发展,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曾出现过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学校的经验管理是指凭借管理者的经验和权力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其特征是重经验、重传统;管理手段行政化,管理方式具有强制性;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忽视理论预设,缺乏科学性。
学校的科学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初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管理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对企业科学管理的借鉴。学校科学管理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强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其目的是追求效率。学校科学管理模式的最大不足是没有区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性质。其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标准化而忽略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管理而忽略了文化等柔性手段,注重提高效率而忽略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从而导致了人作为主体在管理中的部分失落;导致了学校管理中的“物本主义”、“事本主义”、“管理主义”的倾向。
适应“知识社会”和“文化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走向文化的管理”已成为“21世纪的必然选择”。学校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和取代,而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反映了人类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含义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尚难给它下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定义。目前一般认为,所谓学校文化管理是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同范畴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是文化管理的本质。文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有着显着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两者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文化管理的内涵。
总的来看,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人是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文化管理是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是以重视软要素为重要特征的管理。传统的管理靠的是制度、结构、物质等硬要素,管理是直接的、显性的、刚性的,而文化管理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品德规范、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管理艺术等软要素,以道德和精神引领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管理是间接的、隐性的、柔性的。当然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不仅包括管理的软要素,也包括管理的硬要素,是把学校管理软要素放到中心位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统一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科学与逻辑等理性因素,在学校管理中把一切都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容易导致管理的强制性,妨碍教职工的创造性发挥。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而人是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主体。人并非完全是理性的,还有非理性的一面。学校文化管理考虑到人的复杂性,既主张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强调情感、意识、性格等非理性要素对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要弘扬人的理性精神,把管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统一起来。
要准确地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还需要对以下三对关系进行辨析。
学校文化管理与对学校文化的管理。虽然文化管理离不开对文化的管理,但无论是“对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和共享的管理”或是“对组织文化的管理”,都不等同于文化管理。这里的文化管理是指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对组织文化的管理”则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一样。
学校文化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继人、财、物、时间、信息和空间之后的第七大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学校文化管理要以文化这种管理资源去影响、引导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创建高品位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管理有密切联系和诸多方面的交叉重叠,但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文化管理与作为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的学校文化建设毕竟不是一回事。
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则是一种文化样式。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其核心是管理的价值观念。一定的社会、民族和文化圈的文化必然会渗透和反映在一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文化其实就是一定文化特征在管理中的体现。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模式的更迭暗示着人类文化的演进。经验管理时代有经验管理时代的管理文化,科学管理时代有科学管理的管理文化。但不能说有了管理文化就有了文化管理。
三、学校文化管理的实施
1.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因此,自觉进行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别只是在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从学校文化的形态来说,应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创建,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
2.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了共同愿景,影响着师生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塑造正确的学校共同价值观,以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3.建设教职工的精神家园。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诉诸关心师生员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因此,建设精神家园,让教职工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的一员,才能使教职工具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职工对学校的依恋度,进而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来看,建设以归属感、被尊重的价值环境、交流对话的精神平台、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为基本特征的精神家园,是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
4.构建激励机制。
学校文化管理是注重发展人的一种管理模式,而激励具有发展人的功能,因为激励激活了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意识,开发了人的潜力,促进了人的自主发展。学校文化管理要重视激励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发教职工的内驱力,实现学校组织目标和教职工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教育评价;意义;方法
一、教育评价在幼儿园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实施教育评价,幼儿园园长可以及时获得关于教育状况的反馈信息,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教育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形成价值判断,为幼儿园管理决策服务
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及管理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而预定的目标是否正确,各种举措是否有力,方法步骤是否切合实际,获得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都需要作出价值判断。教育评价过程,就是按照评价标准进行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的系统分析,全面考察,从而形成价值判断的过程。只有获得客观的价值判断,才能真正为管理者作出选择与决策服务。
2.教育评价有利于幼儿园实施目标管理
幼儿园实施目标管理,不能搞短期行为,需要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来逐渐实现。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管理要素也会发生有序或无序的变化。通过教育评价,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论证,可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提出有的放矢的解决措施,可以减少偏差、避免走弯路,使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朝着目标管理的方向前进。
3.教育评价有助于幼儿园优化管理模式
通过定期的、全面的教育评价,既能看到幼儿园的成果和进步,也能发现幼儿园教育活动和管理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促使园长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症结所在,作出新的决策。不断地评价总结,有利于幼儿园管理模式的优化。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和管理水平,存在于不断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管理模式优化的过程之中。
4.教育评价有利于提高园长的科学管理能力
管理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幼儿园实施科学管理,要求园长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高超的领导艺术、系统综合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善于总结工作规律。通过教育评价,可以提升园长的管理素质。同时教育评价对管理活动起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园长对管理活动的驾驭能力。
5.教育评价有助于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打造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
教育评价的对象之一是教师。教师的思想状况、职业道德、业务水平、教育能力、工作才干和心理品格等素质要素,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对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评价。通过评价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反思、寻找差距,确立努力方向。
二、教育评价在幼儿园的实施方法
正确的教育评价方法是完成幼儿园管理评价任务、实现幼儿园管理目标的手段,需要遵循正确的评价途径和程序。教育评价方法包括思想评价方法和实践评价方法两大类。思想评价方法是实践评价方法的方法论指导,而实践评价方法是思想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1.思想评价方法
第一,坚持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应意识到正反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决克服教育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思维定势偏差”“感情投射偏差”以及“中心化偏差”等主观偏见。
第二,坚持事物发展的观点。不能用形而上学、静止僵化的消极眼光,对某个教师、某个幼儿的行为或状态,下最终结论或贴上标签。教师一时的轻率或疏忽、孩子一时的愚钝或顽劣,或许背后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如果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及时帮助解决,疏导出教师和孩子主动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又将是另外一个天地。所以,在幼儿园管理和教育评价中,要支持积极评价、杜绝消极评价,支持发展评价、杜绝静止评价,支持过程评价、杜绝终结评价。
2.实践评价方法
第一,找准教育评价的维度和切入点。幼儿园服务于教师、幼儿和家长,因此幼儿园应关注教师、幼儿和家长当前及未来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并争取超越他们的期望。针对幼儿,分阶段评价身心发展情况和专项能力水平。针对保教活动,评价班上教师的教学状态、幼儿游戏活动的参与情况等,促进教育活动计划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对教师,评价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育观念、业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对班集体,评价组织水平、风格特色、纪律水平和精神面貌等,这对于塑造良好师生情感和优质园本文化等都起到导向作用。对教育环境,评价幼儿园趋利避害的方法、与社区互动的效果等。
第二,精心构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正确的教育评价,为幼儿园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客观标准。幼儿园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园长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带领,只有抓好教育管理,才能提升幼儿园的品牌和声誉,保持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制订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能仅靠园长个人的经验,需要吸收全园教职工的集体智慧,实行民主集中制,先让教职工提出各种建议,然后从中汇总提炼出精华。由于做到了全园参与,对于讨论结果的认可度有了保证,执行起来也会容易得多。一位成功的园长,应及时听取教师意见,不断地寻找机会改进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如果教师有了建议或意见,这正是改进的良机。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是以提供口腔医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和研究生科研技能培训为主的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其主要任务是为口腔疾病发病机制和深入诊防治研究提供硬件支持和技术服务,为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科研培训基地,为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创造科研业绩。为此,从建设初始就重视建章立制,对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改革探讨。
实验室是科研创新体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医学实验室,尤其研究型口腔医学实验室是口腔医学院组织高水平口腔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研究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运行取决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机制,而好的管理理念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困。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中,推进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是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推进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证川。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应该具有胜任力特征,即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卓越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川。因此,明确实验室定位目标,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胜任力潜质,对于完成实验室的科学有效管理,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和形成高业绩产出具有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在建设初期,在尽量完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以实验室全职的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统一管理的普通管理方式运行了几年。随着研究人员对实验室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工作压力却并未明显增加,且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后来,经过调研国内多所口腔医学院研究所或院管科研型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情况,借鉴国外重要实验室的运行模式,提出并实施了适合医学院实验室特色的管理模式,即分岗位分别管理,全面推行研究人员以科研业绩和科研服务为主要考核目标,技术人员以科技服务和实验室管理为主要职责的管理机制。该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管理宽严结合,灵活与严守规章并存,各岗位工作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考核指标因岗位而不同,绩效与考核挂钩。如研究人员每年度的绩效考评要看完成与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和课题、成果等,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者建议转岗;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辅助人员则以岗位工作情况,以工作完成的质与量等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必须严格遵守岗位纪律;所有人员考核时如果有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任何不良评价,一经证实则一票否决。
分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员自觉开展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考核结果与绩效相关,奖勤罚懒,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者劝其转岗。在人性化的严格政策支持下,研究人员有了压力和目标,主动争取科研合作,支持配合临床科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研产出明显增加,仅2015年的SC'I论文就达到人均2篇,影响因子人均超过7. 57/年;技术人员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热情主动地发现和解决研究人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管理人员工作更加周到、到位。
结合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实施分层次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压力不同、创造的劳动价值不同,考核指标也不同,体现了心理上的公正与公平,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明确,考核指标和绩效分析尽量量化,分配公平、原则透明、科学合理,符合按劳所得、按需分配原则,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目标,不断完善与分配及考核机制相配套的各项管理规定、奖励、惩罚制度,完善职工岗位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与规划,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流程和服务指南,这体现了管理的制度化。7年的初步实践证明,良好的科研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硬件和团队建设,更需要优秀的管理理念和高效可行的科学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形成必须适合岗位特点,具有创新性,更应该具有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
一、高等学校资产管理意义
管理好使用好高等学校的资产,提升资产管理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对于降低学校的管理风险,管理成本,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开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现阶段已成了强化高等学校资产管理,不断强化高等学校的收入、节约其才真支出的主要内容[1]。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我国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长期是学校管理相对较为薄弱的环节,其管理的基础工作还不是特别规范,资产的安全控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重复购置、资产流失以及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等严重现象还依然存在。所以,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是所有资产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的高校需要认真对待的可观问题。
二、高校资产管理风险的主要问题
1、制度欠完善,缺少有效的约束体系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资产直接属于分区进行管理,比如设备处仅仅负责管理相关机械以及仪器等;而信息科则主要负责管理计算机;各个院系又有权利管理其所使用的常用资产,学校的后勤部门则复杂管理食堂以及超市等,这样就没有非常明确合理的监督以及控制部门,直接导致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相互脱节的现象。
2、资产的限制流失较为严重,资产的使用率较低
实际上在我国学校的办学所考虑的基本因素是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相应的资产配置也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学校内部的资产于使用上还没有非常严密的监督以及考核机制,缺少必要的效益和费用控制措施,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以及奖惩机制。设备的配置没有认真认证,几乎完全抛弃实际需求,很多情况下仅仅追求全、高以及新,导致固定资产以及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文科的实验室往往以计算机为主设施,其专业性越强,则使用面就越窄,限制的浪费随着也就增多。
3、经营性资产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无形资产的管理较为欠缺
很多高校的经济实体创办与高等学校的后期社会文化的改变拓展可学校生存价值空间,这样就直接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改革,不过此时也把归属于学校资产的设备、人员以及场地等有形的与无形的资产长时间无偿的提供给了校办企业或者部分社会化后期部门利用,在实施最终的成本核算过程中,收益很容易被个人占据,而出现的亏损往往需要政府程度,如此就直接导致大量高校的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强化高等学校资产管理风险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高等学校资产管理风险体系
高校要想真正的强化自身的资产管理,一定要构建一个相对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此为不断完善学校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2]。可依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构建以资产管理为主要中心的三级管理模式,分析制定出本校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与实施细则,同时注意和学校内部别的只能部门直接的协调和衔接,让所有制度能够有操作性,真正做到职责与权利二者的完全统一。
2、强化资产管理的队伍建设
要不断强化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工作者的正常水平、管理素质以及业务水平,这是影响高等学校资产管理能够提升的主要因素。作为优秀的专业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具备扎实的财务工作能力,熟悉各类资产管理的方式,不断强化业务培训与政策法规的学习和交流,不断开拓眼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就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此两个方面实施科学管理。
3、强化信息化建设
高等学校的资产和管理信息不但为高校信息源之一,同时也为有效掌握学校资金使用方式[3]。高校资产管理为一项涉及面较宽的系统工作,应该综合使用校园网、条码识读以及计算机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管理思想以及管理制度转变为数字化的管理,构建低成本、高效益的管理模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