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

第1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一、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审计的侧重点将随之逐步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这是其呈现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本为主,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变革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本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资本的竞争。知识资本就是无形资产的总和。所以,企业=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土地、石油、矿产等资源。一切高新技术实际上都是高新知识的凝结。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性也将引起价值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即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知识超过了传统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要素的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的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商标、专利权、版权、机软件等,还包括许多不可辨认的难以确定的无形资产,如公司声誉、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在快速增长。知识经济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近30年来,第三产业革命浪潮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知识经济的贡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进而要求审计监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审计,扩大审计的范围,逐步将审计的重点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为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也促使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审计监督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技术含量,尽快完成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通过审计监督的重点转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促进其迅速成长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审计是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大特征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着国家的强弱和企业的成败。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对它的投入最为合算。据西方有关机构表明,员工投资1元所获得的效益高于投资2元新设备。知识经济的内涵,就是人力资源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了许多新,如:企业家资源如何计价,人力资源如何参与利润分配等,都是摆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审计面前的新课题,特别是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经济监督骨干力量的审计,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新特征。

三、知识,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必将被先进的机审计技术所代替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是网络经济。网络化的,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出现了各种虚拟实体,如:虚拟公司、虚拟商店以及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国际互联网将推倒横在供应商、顾客、姻亲集团和竞争者之间的高墙,将使组织微型化、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内中层层次作用弱化等。这就要求审计方式向网上转化,使就地审计的范围逐渐缩小。网上审计使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的时间见面,从而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网上审计可变事后审计而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方式,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否则将事过境迁,无案可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的重点必将由原来对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对系统的、设计过程等。

四、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将跨越国界,实现审计的国际化,组建审计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超级强大的国际经营力量。根据联合国发表的有关资料,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1976年为6700亿美元(不包括公司内部销售额),相当于同年世界出口总额9180亿美元的73%,到1992年已高达5.5万亿美元,翻了8.2番,相当于当年世界出口总额4万亿美元的137.5%。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产业有着深远的。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第2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关键词:转型发展 多元化发展 新路子

高校后勤实体转型发展遇到三方面挑战:一是如何有效防范劳动用工风险;二是如何以优质服务赢利校内外市场;三是如何扶持有强势的服务领域走向社会,这关系到后勤实体的生存和发展。多元化发展要从原来单纯的服务发展到组建专业公司,讲究服务质量、重视性价比等问题。后勤员工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高校办学模式新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抓住“十个”着力点,闯出一条适应后勤发展转型的新路子。

1. 策划力

企业转型发展需要科学策划。策划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对战略目标的想象、论证和分析。策划力也是一种程序,是运用脑力的理,针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和可能发生的事情作出决策。即策划什么事,什么时候做,怎样做,谁来做等。策划力是后勤实体多元化发展、转型发展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思维创新、实体管理、品牌管理、优质服务等转型发展的基础。后勤实体倘若缺乏策划力,不但不能顺利转型,使发展受阻,还可能导致衰败。后勤管理人员要本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为企业策划未来,成为转型发展的智囊团和参谋,成为实体多元化发展的战将。

2. 学习力

学习力的本质就是竞争力。员工通过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等提高学习的修炼,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后勤实体转型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为目标,结合后勤体制机制改革、互联网思维下的后勤服务模式创新、后勤实体多元化发展的要求,解决影响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管理科学化、平台数字化、服务特色化、监控立体化。为此,广大员工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改革创新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但有创新思维、拓展思路,还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管理水平,满足师生多元化的新需求,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质效并举,特色引领,赢得后勤服务市场。

3. 执行力

执行力对个人而言是办事能力,对后勤实体而言是管理服务能力。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对后勤实体而言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实现战略目标。执行力要成为一种强势,表现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严格执行和量化考核。后勤实体的各级干部既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执行者,也是优质服务的倡导者、推进者。要强化执行力推动转型发展,百折不挠推进多元化服务。否则,后勤的战略规划、发展目标、管理方案会变成一纸空文。

4. 创新力

创新力是发挥创造力的一种思维。在新形势下要抓住五个创新力:一是理念创新。要以共同的目标凝聚人,以良好的观念熏陶人,使后勤人价值观理念相同,行动中步调一致,以优质服务取信于师生,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二是平台创新。通过数字化后勤平台、服务大厅平台、重大活动平台、立体化监控平台和做好后勤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影响力;三是激励创新。要在监控、考核、征集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典型、评优评奖、薪酬增减、批评处分等手段,发挥正能量的导引作用;四是驱动创新。用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思维创新,强化互动,吸引师生参与体验;五是联动创新。整合内外部资源,借力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加快发展。

5. 控制力

运用组织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精神手段实施对后勤实体的控制。组织控制手段运用制度、法规和文化控制人的信仰和行为,依靠组织力量,依靠规章制度,保障转型发展,应付工伤、火灾、劳工关系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有效控制整个局面,防止矛盾激化,把握后勤稳定大局,正常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使运行有序。

6. 运筹力

运筹力由运筹团结功效、运筹调控功效和运筹决策功效组成。运筹团结功效把各种生产力因素团结在一起,运筹调控功效保证生产力体系生成,运筹决策功效是贯串于生成过程的创新手段。运筹团结功效、运筹调控功效、运筹决策功效是管理的基本功效,它们所形成的团结力、调控力和决策力在生产力体系功效生成中形成运筹力。后勤工作要明察秋毫,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有对瞬间发生的事物进行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运筹着力点就能练就快速、高效,科学、果断、创新、预测等一系列思维和行为习惯,会操纵空间、时间和人群,最小的事也能做好。

7. 影响力

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也是领导能力的表现。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一个干部都要关心每一个部属,要牢记一个“爱”字,突出一个“帮”字,在“沟通”上下功夫。抓住影响着力点,就是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后勤转型发展的大局出发,从学校整体的利益出发,不能从个人的小算盘和私心去考虑或处理问题。心态正、人品好、涵养深、观念新、眼光明、服务意识强、懂得自尊自重自强和自爱的人,必然会有自己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也必然会有凝聚力,能攻坚克难。

8. 综合力

后勤实体的综合力包含五大要素:一是综合管理功能,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体。二是综合服务功能,建立标准化服务、规范化操作的服务体系,该体系反映后勤实体的行为准则。三是综合发展环境,建立 “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政策、“8S”管理和企业文化体系。四是综合创新能力,建立团队,人员、项目、成果转化的创新体系。五是综合企业文化,建立渗透在后勤实体之中的美德,有共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系。

9. 亲和力

后勤工作要与人打交道,人有思想意识,是最难管理的。后勤员工应当尊重师生、关心师生、理解师生,才能给师生亲和力。后勤实体在多元化发展中,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通人性、讲道理,信任人,使所属员工敬重你,服务对象信赖你。培养亲和力,既要讲原则,又要有人情味,在不违背原则和不损害实体利益的前提下,统筹为师生办实事,像我校学生公寓管理员根叔那样,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做出了成绩,被推选到毕业典礼上发言,使学生感动得打出写着“永生难忘”字样的横幅。管理人员要关心员工,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共谋多元化发展的良计,为后勤实体的转型发展贡献才智。

第3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业;发展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数字化生存的先导。电子商务常缩写为EC(Eletronic Commerce),它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手段来从事商业活动,借助网络来商务交流与沟通。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关系密切,传统企业也可用电子商务来提升自身实力。电子商务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也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诸多优势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电子商务是企业的生存方式,以淘宝、卓越网、当当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不断崛起。电子商务技术是高科技的代表,也是知识经济领域的领先的技术。电子商务发源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自从引入我国以来,电子商务活动得以广泛应用。我国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上网成为了现代人生活、工作、娱乐方式,下一步的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及农村电子商务将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热点。网络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物流与电子商务好像是两兄弟,电子商务与物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电子商务在虚拟世界进行,物流是在现实世界进行的。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经济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应优势互补。

一、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显得越来越重要

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电子商务是信息经济新的增长热点,现代社会又是开放的社会,电子商务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电子商务促进了社会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了行业经济的发展。在电子贸易方式下,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关系密切,由于时展的需要,物流与电子商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物流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升级与壮大,而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的手段,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网民需求是多变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要基于网民需求的发展。电子商务是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的有机融合,以上电子商务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很大。电子商务的全过程都需要物流公司的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公司要与物流公司建立起伙伴关系,如与顺丰快递、圆通快递等公司结成联盟,电子商务物流业不断崛起,电子物流也在兴起,在信息经济时代,物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物流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何提高物流的效率也成为电子商务业发展的关键点,物流是第三方利润的源泉,电子商务借助物流手段,才能实现交易的全过程。市场经济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电子商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电子物流、科技物流,发展集约型的物流业。

二、电子商务物流是全新的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物流业发展应基于客户需求

电子商务物流新的理念层出不穷,顾客就是上帝,用户的需求也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发展订单式物流,现人物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只有用户认识到电子商务物流的好处,用户才会支持这种新型的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物流应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用心服务,最大限度扩展市场,电子商务的优势是成本低、速度快、信息共享,有些把地球称作是地球村,电子商务好像是电子地球村的神经系统。电子商务正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先导,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播下希望的种子,以造福于人类,电子商务给带整个社会带来了商机,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第三方物流是未来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省时省力的物流方式,电子商务物流应引入第三方物流,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发展电子商务,就要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使用率低,所以我们应大力发展适合用户需求的第三方物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商业方式,网上宣传与推广是很重要的,网络成为宣传的重要工具,电子商务物流不仅要认真研究客户的需求,电子商务网站可在网上向用户宣传商业信息,还要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便利的服务。

电子商务物流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和网民心理的成熟,电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物流新概念已出现,电子商务物流更为用户所提倡。电子物流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有机融合,也是一种新的物流理念,近年来民营快递业得以快速发展,如圆通快递、申通快递业务发展迅猛。不同的物流手段都有它的优势、用户应切合自己的需要,选择正确的物流服务,接纳新生事物,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现有的物流模式不断更新,第三方物流是物流的业务独立于供需双方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物流业务的物流经营模式。西方的第三方物流有比较成熟的经验,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有诸多优势,所以我国企业应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物流的优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物流是第三方利润的源泉,电子商务物流也要抓住机遇。

三、电子商务使物流业的发展领域不断拓展

电子贸易不断兴起,跨国公司活动频繁,各国经济贸易关系密切,国际物流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上升,我国作为国际贸易的大国,电子贸易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欧美国家电子商务应用是十分普遍的,物流业在电子贸易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有了电子商务物流,电子贸易的发展领域不断拓宽,电子商务是借助电子手段来实现商务目标,就如电子政务,美国很早就有美国政府采购网,来从来美国政府的采购,中国也有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在物流方面有诸多优势,政府信息化是一个热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外物流企业也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事实表明,电子商务物流与电子贸易是密不可分的,电子商务物流业使用率不断提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面多,新的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不断涌现。以前只是区域物流,国家物流,而现代物流是全球化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打破了地区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

四、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电子物流融入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对物流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物流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物流业只有借助高科技才能得以长足发展,发展绿色物流、信息物流,发展集约型物流。电子物流也是伴随电子商务而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必须通过物流来实现。电子支付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电子金融是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特别是下一代物联网的电子商务,遥感器的应用,手机支付不断兴起,支付方式的改良也给电子商务物流业带来新机遇,所以电子商务要适应这一要求就必然提高自身的水平。

总之,电子商务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电子商务具有诸多优势,电子商务是商业的大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与物流相互促进。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大系统,物流又是一个子系统,电子商务物流只有借助新的手段,才能实现商务目标。

参考文献:

[1]洪涛.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案例[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第4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

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资本市场、虚拟银行等等。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方式,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间的购销活动更便捷、更安全、费用更低廉,计算更精确,这种特殊、新型的商业模式,已经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需求,也远远无法满足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防范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

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借助互联网来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局部信息的共享,无法保障外部的信息入侵,未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对企业而言,企业的财务数据,尤其是财务管理的内容,均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用户身份确认以及文件的管理方式

网络经济下所有的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供需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确认用户身份,以此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如果沿用口令验证身份方式,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还存在泄密和被解密的可能,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应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模式。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况且国家在这方面还存在立法的滞后性,在法律上缺乏保护,也有辨别真伪上的麻烦和不必要的风险。

(三)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期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贸易交易行为远程化、即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管理中的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效性较差,间隔时间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另外,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办公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四)不能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原材料采购、销售、银行汇兑、保险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为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新的介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内部网的财务软件,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也无法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软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目标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软件创新

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由于财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查询、网上支付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从新型财务管理创新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而言,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因此提出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转变的基石,也是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模式转换的成功与否。普及面广,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程度深,加之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就可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成功转变。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因此,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入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财务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

(五)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5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一、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现代财务管理目标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为代表,由于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等原因,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时代极其适应。然而,由于财务目标是通过客户目标和业务流程来实现的。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必然要求企业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对其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定位:

(1)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利益协调化。在网络时代下的资本结构中,虚拟资本的地位显著上升,这一变化,日益着企业各要素所有者的地位。不同的所有者对企业的要求不相同。而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应满足各个相关者的利益需要,才能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2)企业的前瞻经济及其增加值。前瞻经济是企业的预期成长效益,可以预测未来的收益程度。这一目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体现了企业通过产品销售、风险投资等充分实现了技术产业化、市场化、收益最大化的可能程度。网络时代,企业前瞻经济及“增长动力”、未来增加值的重要性将大于目前收益。

(3)社会责任。在网络经济下,知识资本占主导地位,知识具有可享性和可转移性,使得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企业的成败更加取决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而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支持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既有助于实现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二、财务管理的重心将着重在企业流程的重整与改造、进行价值链分析上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

在这种新型运作方式下,顾客对供应商提供设计和工程服务的要求将增加,厂商将外包更多的非核心任务;同时客户将要求他们的供应商提供更多的存货管理服务,如:数据库仓库和订单管理;厂商需要更多地使用自动化制造技术,为集成外部数据和内部操作提高更大的机会。这就便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即BPR(BussinessProcessReegineering),以加强管理水平,从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必须进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从战略上对产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使企业流程更优化;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以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苔系统的建立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通常遇到的风险有4种:经营风险、金融风险、灾害风险、环境和法律风险。而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内,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作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同时,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其随着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价值波动;对外,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网上银行”、“电子货币”、交易无地域化和无纸化,这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企业将增加诸如:资讯保护风险、内部和外部侵入风险、破坏与舞弊风险、交易完险,以及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知识积累更新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等风险。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复杂化,网络时代建立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旧模式新模式

风险评估是特指的风险评估是持续的

寻找机会是冲动的按风险和回报来评估机会

绝大部分由财务部门负责以财务部门负责为主

每个部门独立运行重视风险评估和各部门间的合作

重点控制财务风险和财务结果重点控制各种非财务风险

应取消错误或改正错误应避免错误

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人风险是的主要因素是业务流程

美国伊利洛斯大学E.贝尔考教授所著的《会计未来趋势》一书中,对网络经济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风险管理的极其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会计发展的六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财务风险预测及其模型的建立。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是网络时代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方面的内容组成,并将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应。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往往局限在某几个高层管理人员之间,而且多是“亡羊补牢”的措施,并有很大的随意性,即所谓的“救火队操作”。而网络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的进步,风险管理将变为主动的风险管理,其要求有预见性,有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

四、财务管理走向集中式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

过去,企业缺乏支持集中式管理的技术手段,企业的发展受到物理地域的限制,许多大型企业不得不采取分散管理。由于监管信息反馈滞后,从而导致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企业出现危机的例子屡见不鲜。

互联网的出现,小企业变成了“大企业”,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这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尤其是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具,为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财务集中式管理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这是网络财务的一大特点。一且确认都将存人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送财务信息系统随时检测,业务信息实时转化且自动生成。

(2)财务控制的集中化。中层管理人员减少,会计核算信息直接送达高层,最高决策层可与最基层人员直接联系,对财务的支出与收入进行控制。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包括多经、关联公司实行“大财务”管理,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内部资金余额调剂能力、更好地杜绝腐败等目的。

(3)财务决策的集中化。由于财务资料时刻处于高级管理人员控

制之中,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几乎可以即刻发现市场情况的变化。

五、财务管理中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多样化、复杂化

财务报告较之以前将有如下变化:

(1)在会计报告的目标上。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员经营责任的信息。未来的网络会计报告模式则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

(2)表现在报告周期上。由于网络经济下,采用事项会计核算模式,企业可以适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进行信息多元重组,这样就打破了会计报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提供一天、三天、一个月等任何地点卜任何时期的信息,即适时会计报告系统,并实现网上的在线式披露机制。

(3)表现在报告要素上。在网络社会中,大部分虚拟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它们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而知识资本若在传统的会计报告中,则得不到反映。传统模式的会计报告划分的六大要素已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其应在原有六大要素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如可将权益细化为“物质资产所有者权益”“知识资产所有者权益”,同时将人力资产划归企业的资产处理。会计恒等式变为:

资产(人力资产+物力资产)=负债+物质资产所有者权益+知识资产所有者权益

(4)表现在“利润分配”,方式上。在网络经济中,物质资本的增值要以人力资本的增值为支撑。从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角度看,知识劳动者应参与分配。

未来的评价体系中,如果没有反映客户的满意度、雇员的成就感、雇员的投资、企业长期增长等其它一些因素,光有会计报表中的财务指标是不能满足需要的,企业还需要提供多种非财务信息的综合管理考核表,比如:新产品的开况、产业结构调整对企业的影响等背景信息,企业甚至还可能需要提供就业人数、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和职工培训等反映其社会责任的信息。综合管理考核表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评估企业的发展潜力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另一方面,对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以及将来发展的方向具有“导航灯”的作用。

六、信息理财在财务管理中日趋重要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公平、均匀分享,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竟争中占优势。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福特公司目煎就拥有一个庞大的内联网,有50万种产品设计资源、生产管理工具和战略信息资源等储存信息系统,从而可以根据每个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设计产品。如目前抢手的新型“美洲虎”系列车。

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将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之上。会计信息传递模式将变为“报告主体——信息通道——信息使用者”。网络方式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孤岛”直接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则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运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业绩的全部信息。在网络经济中,信息理财将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资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

第6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机制;管理模式;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44-02

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中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集团企业档案资料联系多企、事业单位,涉及多专业技术,具有类别繁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如何建立符合当前时代要求、与发挥企业集团的功能和效用相适应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的内在价值最大化,是企业集团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集团档案的管理体制应体现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并注意统分适度

企业集团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它符合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企业集团由若干独立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第二,企业集团由一定的纽带联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企业集团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层。它由集团本部和紧密联合的大中型企业所组成,并实行资产一体化和产、供、销、人、财、物“六统一”。第四,企业集团具有法人地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集资、融资、投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重大成套项目总承包和组织协调,科研开发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引进,国内外市场开发和售后服务,组织和调剂原材料供应等多种功能。

鉴于上述特征,企业集团完全具备了构成档案全宗的条件,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体制必须坚持集中管理和体现按全宗归档的原则。同时又鉴于企业集团在实体化过程中,其管理模式存在着由工厂管理模式向企业集团管理模式的转变;在产品生产分工上存在着主导产品与为之配套的基础产品的生产分工;在档案管理现状上,各分公司都有多年历史,库藏档案较多。管理中应注意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的同时,统分适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集团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在集团本部建立综合档案管理科,作为企业集团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既负责集团本部的综合档案管理,又负责对各分公司档案立卷的业务指导。各分公司建立综合档案室,作为分公司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和全宗的一个立卷单位,在行政上属分公司领导,在业务上接受集团本部综合档案管理科的领导。同时,在集团本部及各分公司的各职能科室设置若干兼职档案人员,确保各类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从而做到专管成线、兼管成网,形成较为健全的专业管理体系。

二、企业集团档案的管理模式应符合企业集团实际需要

1.档案管理方式应与企业规模形态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集团要追求经济效益,就档案抓档案的老一套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2年,中央为了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大力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为企业档案管理实践迎来了巨大的创新机遇和空间,构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突破点,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紧跟企业信息化的步伐,努力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首先,关注档案工作在企业集团目标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宣传企业集团档案的独特作用。企业集团目标管理具有集合量的特性,它是由内部多个目标构成的体系,因此,注重提高管理整体绩效,对实现企业集团目标极其重要。档案信息在实施企业集团目标管理中,不仅能起到参与、沟通和借鉴作用,而且还具有分析、对比、协调等诸多功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独有的优势和作用,既能保证计划目标与具体操作方案及其实施效果的一致,还能及时发现目标的偏差,调整资源配置和行动部署,把走偏的管理活动导向正轨,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整体绩效的目的,促进企业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依此类推,对实现档案资源集约化、信息化,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管理理念加以宣传,以档案在目标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同比档案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将档案信息化工作渐渐引入企业领导的议事日程。有了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会迈得更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集中管理与利用也指日可待。其次,加强与文秘部门的紧密联系。文秘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系统工程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只有保证文秘工作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档案质量。当前,文件的形成、分发、归档以及分类、组卷、编目等一系列工作都纳入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这样,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自然地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知道,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无论是在系统中运行,还是记录在磁性或光盘等载体上,都是数字化的信息形态,极易遭受非法的增删改,管理人员无法从直观上判断其真伪。而且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内,除文件内容不允许更改外,许多技术处理工作,都可在文件形成时一并完成,而且文件一经形成,就可以进行相应的主题分析及著录标引等工作。办公自动化使得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难以区分。所以说,文书处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档案整理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携手文秘部门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整理、归档及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开发利用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以确保电子文件至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2.档案管理思想应与企业集团需求相适应。企业集团档案管理范围太大,相当一部分档案的保存时间过长,鉴于档案价值的阶段性,企业档案中真正有用的信息却不多。资源建设应放在企业有效需求上,按“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原则,永久保存档案的数量以控制在档案总量的固定比例为宜。要正确理解集中统一管理的精神实质,认真研究集中统一管理的范围与对象,不能为追求形式而过多过久地保存档案。企业集团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按经营形态粗略划分大体有商务型、生产加工型、研发型、服务型等,经营形态不同产生文件的种类与构成也不同。档案管理重心除有关资产、产权、股权、信用、收益分配、商务合同的档案外,应根据企业经营形态而有所侧重。我们的做法是,生产加工型企业重点要做好产品、销售档案的管理,研发型企业重点要做好知识产权、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

3.坚持档案管理与国家档案法要求相符的原则。以上所述侧重指出了企业在确定档案管理模式中的自主作用。还应指出的是,自主并非任意化,过度分散的管理模式不是理性的选择。《档案法》规定,企业档案中对国家与社会有保存价值者,国家有监管权,民营企业有妥善保管的义务与责任。因此,我们在确定档案管理模式时,始终以确保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安全,符合国家对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为原则。

三、应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改善服务质量

档案管理有特定的工作程序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有着自己的专业法规和标准。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素质,就不可能胜任档案工作。“十一五”后,中外企业之间生产经营接触和往来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企业档案中其他语言文字材料的档案急剧增加,企业各类专业技术档案也与日俱增。笔者所在企业集团随一些大型工程、技术项目的计划建设,有进口大量的大型设备的需要,其中的说明书等一些随机外文材料都将翻译归档。此外,随着互联网在企业管理和商务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各类项目文件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量增加,在技术手段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核心信息资源的文件和档案,都成了难以掌控的数码形式,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的困惑和难题越来越多。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有的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来监管企业档案。档案管理要现代化,首先,人要现代化。大型企业档案部门应建立复合型的人才结构,通过对人员进行优化组合使之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即以档案专业人员为主,同时又有一定比例的计算机、文史知识、信息管理、经营管理等专业人员。

企业应配备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档案人员,要求档案工作者具备现代化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管理技能。人是档案工作的主体,提高企业档案人员整体素质,是档案工作创新的先决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对新时期企业档案实施有效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归档工作,必须重新认识所管理的对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应变能力。不仅要精通档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会一两门外语,熟悉计算机操作和掌握各类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对档案工作的主动权和发言权,赢得领导信任。在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加强对那些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和科学预测,积极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要针对那些棘手的难点问题,比如依法治档问题、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和电子商务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文件的管理问题等。

总之,企业档案是企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科技、文化、知识的积淀,它在企业管理中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作用无可替代的。建立适应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档案管理体制、模式能够直接有效的为企业管理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面对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在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中,提高个人素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升华管理理念,使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创新保持同步,使个人的努力与企业提供的档案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含金量,使企业档案的内在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国能.中国档案事业体系[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 王健.电子时代机构核心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3] 成永付.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D].合肥:安徽大学,2007.

第7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网上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系统应运而生,网络经济逐渐形成。网络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资本、财富和价值观念,使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上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

一、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缺陷

网络经济是基于Internet为载体而运行的经济形式,也是电子商务充分发展的经济。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等。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取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的缺陷暴露无疑。

1.不能满足电子商务需要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谈判、签订合同到货款支付等,无须当面进行,均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来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使得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标准发生新的变化。传统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其次,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2.不能满足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的需要

财务管理传统的结算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会计的成果,借助经济数学和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进行处理,并据以预测未来经济条件下企业可能达到的损益状况。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能在世界各地瞬间进行,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与销售、银行汇兑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因此,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集中式管理等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及时、迅速。

3.不能避免财务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在网络经济下传统企业财务管理首先遇到的是网络交易安全问题。由于财务管理中涉及到的交易用户由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改为了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并且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交易用户的信息很容易被窃取和篡改,即使是合法身份的交易人,由于采用无纸交易,交易对方也可能会抵赖交易,从而给网络交易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传统的财务管理多采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而企业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漏,将造成极大的损失。其次遇到的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条件下,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网络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以“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它是基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等原因产生的,体现了股东至上的原则。然而,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企业资源中占主导地位,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发生了改变,若财务管理的目标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主体,必然导致企业相关主体的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利益。因此,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向高层次的多元化形式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为主体的综合管理目标。

2.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1)融资、投资创新。在传统经济形式下,企业的融资是指以低成本、低风险筹措企业所需的各种金融资本;投资资金的运用,主要指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投资。而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因此,企业的融资、投资重心将转向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目前,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竞争,谁拥有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便拥有了发展、生产的主动权。因此,筹集知识资本和储备人力资本将成为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2)资本结构优化创新。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而网络财务中资本结构优化创新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二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关系、形式和层次;三是确立知识资产证券化的种类、期限,非证券化知识资产的权益形式,债务形式以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通常情况下,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创新是通过投资与融资管理而实现的。只有优化资本结构,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相互配比,才能实现企业知识占有与使用量的最大化。

(3)收益分配模式创新。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源的重心转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有知识的劳动者成为企业的拥有者。企业的资本可分为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企业的拥有者发生了变化,收益分配模式必然发生变革。收益分配模式由传统的按资分配变为在企业的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分配,按照各所有者为企业做出贡献大小及所承担风险大小进行分配。

3.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的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网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的实施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实施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1.树立新的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因此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首先,企业财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其次,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观察和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能够科学准确的预测市场环境下的不确定因素。再次,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

第8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关键词:上海;产业路径;空间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06—04

一、产业路径选择

城市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性质的内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也是城市物质形态转变的主要原因和促进城市发展的真正动力。提升上海经济地位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提升上海经济地位,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基础;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满足上海经济地位和功能的需求。

(一)全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趋势和特征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得到广泛采用,引领着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以放松管制、强化竞争、要素流动自由化为特征的制度创新,扩大了产业发展和全球转移的空间;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标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出以下4点新特征:第一,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国际竞争的基础。突出表现为大量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和服务机构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发展。第二,产业融合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原有产业分工边界逐渐模糊,出现多元化经营以及新的产业形态。第三,循环经济、生态产业方兴未艾。产业发展以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循环利用为特征,形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第四,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和互补性日益凸显。发达国家既是产业向外转移的主体,又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引资国。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国际分工体系产生主导影响,同样也在这一体系中不断调整升级,其产业发展越来越依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二)上海市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整体不断优化。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提升。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这一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却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为0.26%。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在2008年首次低于1%,2009年进一步缩减到0.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也相应逐步下降,2009年已降至40%以下。在1990年到2009年20年期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从30%增长到近60%,这一水平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2.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上海市服务业在建成“四个中心”的背景下突飞猛进,不仅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明显增加,而且以12.6%的增长率排名全国各地区前列。横向比较来看,增幅超过全国3.7个百分点,分别超出北京2.3个百分点、山东1.6个百分点、广东1.6个百分点、浙江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股市和房市的回暖使得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增幅分别达到25.6%和30%,两个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50%。商贸业保持较快增长,是支撑上海市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交通运输业和餐饮住宿业在2009年略有下降。

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虽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不足60%的水平仍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城市,在国内也低于北京和广州。比较来看,纽约、伦敦、香港等城市均超过了80%。不仅如此,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也缺乏均衡和稳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且两大产业关联性又很强,因此增加了第三产业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行业增长速度较慢,对产业贡献率低。会展、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亟待得到重视。

3.工业调整加快,制造业继续领跑。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具体来看,上海轻、重工业按产值比例是1:3.39,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2009年的产值是5560.65亿元,占全市比重23.3%,比2008年降低了1.5个百分点。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346.24亿元,增长7.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增K40.9%,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10.4%,成套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

第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传统优势产业受到挑战,钢铁、汽车制造等优势行业的市场份额逐步减小,行业主导地位下降;第二,上海国有控股和外资控股的工业经济比重较高,缺乏民营资本注入,因此导致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第三,上海拥有85%的工业类型,但是较为分散,缺乏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聚。

(三)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机遇和发展方向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前沿,拥有许多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机遇。从国内条件来看,2009年4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阐述了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两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部署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随后,又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进而形成“四个中心”。“四个中心”建设为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着力点。

从国际条件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及其“溢出效应”日益显著。这就为上海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研发成果提供了条件。其次,进入21世纪服务业成为跨国投资的主要领域,上海可以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也为上海提供了新的机遇。

面对新机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提升上海经济地位的重要路径,自然也对产业结构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1.明确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就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说,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基本不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0%,调整到30%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调整到70%左右。

2.找准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结合上海产业结构已有现状和自身特点,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该是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尤其是二、三产业。针对第二产业,六个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影响力不足。应以现有制造能力为基础,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针对第三产业,应通过优先发展以“四个中心”为主、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支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等途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构。

3.寻求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根本动力,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前提条件和直接动因。而服务业已构成全球产业结构的主体,并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上海要想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寻找突破口就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积极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渗透性。要依托信息技术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传媒、数字化医疗等现代新兴服务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空间路径选择

城市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转换,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了城市产业之间优势地位连续不断更迭的状况,使得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成长、进化和整合。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的突破口。纽约、巴黎、伦敦和东京等许多著名的城市,在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都曾经历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一)全球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全球城市(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组织并连接区域经济、全国经济,形成全球经济。全球城市的经济具有较强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随着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城市与区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边界逐渐模糊,城市内部从分区走向融合,全球城市空间结构正朝着多中心、多轴向和多级次的方向发展。

城市的多中心是指,在一座城市中拥有多个中心节点,分别或同时具有政治、商业、集散、居住等城市功能。多中心城市明显优于单中心城市。主要表现在,多中心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利于分散居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在流动性和可进入性上多中心城市更是独具优势,可以降低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效率。连接城市的不同中心,形成城市主干道。于是城市的多轴向伴随着城市的多中心应运而生。顺着轴向延展出去,成为城市扩张的方向。垂直于轴向方向延展,即与各轴向平行产生次主干道,二级或更多级次的城市公路,形成圈层,继而使城市朝着多级次发展。多中心、多轴向、多级次已经日益成为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千年,国内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多中心、多轴向和多级次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想。北京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提出构建“两轴一两带一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天津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构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双中心、11个新城为骨架、30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市域城镇体系。重庆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中规划了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广州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通过拓展空间结构使城市由单中心向沿珠江水系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转型。上海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提出,构建由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构成的“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其中多核指11个新城,可以看做是多中心结构概念的首次表述。在“十一五”规划中,上海进一步提出了建设“1966”城镇体系的设想,其中的9个新城尤其是3个重点新城被赋予了疏解中心城区的次中心城市功能。

(二)上海空问布局现状

1.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上海市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面积为670km2,即使扩大一倍也仅有1300kmz。单纯从城市规模来看上海与全球城市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例如,伦敦都市区面积是1580km。巴黎是2125km。纽约是1214km。东京是1762km2。

再从土地用途上来看,占上海土地结构最大比例的是住房用地,达到30,6%。这一水平与全球城市基本相当。上海工业用地水平达到24,26%,远远高于全球城市,纽约、巴黎、伦敦等城市的工业用地水(平均在10%以下)。此外,上海在道路用地和绿化用地等比例也与全球城市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因此,抛开城市规模和范围不计,上海在土地结构分配上依然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与全球城市水平尚存一定差距。土地结构的不合理,也成了阻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2,居住的空间布局。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上海已经开始“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从1999年到2009年,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逐渐迁往中心城区边缘的近郊区,尤其以浦东新区和闵行区的增长最为明显。核心区是居住人口净减少区,与之相伴随的是,部分核心区的就业岗位也在减少;区的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总体上略有增加;除崇明县以外,远郊区的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均有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居住的空间布局由中心城区呈同心圆式向周围扩散。与1999年相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尤其以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下降最为明显。人口密度增加主要集中在近郊区,而远郊区变化并不明显。

尽管上海的居住空间布局正向好的趋势发展,与现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依然很高。高人口密度势必会导致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和就业条件等多方面的水平的降低。

3,企业的空间布局。与居住人口密度的变化相类似,就业岗位也呈现向外扩散的趋势。这是与上海的工业布局变迁是密不可分的。从1999年到2010年,全市企业总数减少2384个,中心城区的企业数量减少了3187个,郊区企业增加了773个。还有部分企业转移到了上海以外的地区。

10年间,虽然居住布局和就业布局都由中心城区在向外扩散,但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的蔓延,即居住人口向近郊区同心圆式的扩散以及就业岗位沿交通线发展。因此,上海依然属于单核心扩散式发展。虽然郊区的嘉定和松江开始逐渐形成次中心的雏形,但是规模尚小,无法体现出较强的集聚力。

(三)上海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总体目标和对策

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功能建设的方向以及国外大城市产业布局的经验,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05)认为未来10至15年上海空间布局最终将形成以一个主中心、四个次中心、三级核心、三个圈层、五条轴线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型结构模式。以上海已有的城市空间结构现状来看,上海还没有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结构,距离全球城市的空间规模还尚存差距。为促进上海“多轴、多层、多核”的空间结构的形成,提出以下几点目标和对策:

1.发展卫星城市,降低人口密度,形成多核、多轴、多层的城市空间布局。上海城区的人口高密度不仅降低了出行效率,恶化了居住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运营成本。因此,上海应着重发展松江、嘉定和新港等新城,新城规模控制在120万。150万人左右。三个新城都要发挥分担中心城区居住人口分散的压力,将核心区的人口密度降低到每平方公里1万到1.5万人左右。而三个新城也要有各自的城市功能定位,其中松江的定位为以教育服务为主,兼顾商业,嘉定的定位为汽车制造业和物流业,新港的定位以港口为主的物流等配套行业。三个新城的设立,将逐步形成上海多核心的城市空间格局。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青浦、奉贤等远郊区打造成“卫星城”,发挥其在绿色休闲等方面的优势。在打造新城区和“卫星城”的同时,要注重新城区与中心城区衔接部分的城镇化建设,连接新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网络将成为上海新的轴向,进而在多中心形成的同时形成多轴向的空间布局。

2.深化产业空间布局置换。第一,改善土地使用结构。在保证居住用地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工业用地所占比例,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比例,不断提高道路、城市绿化和基础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使得上海城市用地结构不断合理化、科学化。第二,优化城市产业布局。逐步在内环以内形成创意和创新产业区,内环和中环直接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区,中环和外环之间形成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混合区,外环以外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功能区划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影响,加强全市用地的统一规划,避免各城区以自我为中心,造成重复建设。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系统运行与调控”(J50504)子课题;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WCXSLll02。

第9篇: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范文

论文摘要: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分析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入手,介绍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并就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意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关系日益密切,作用日益凸显。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其增长速度更快,美国的达到14%,英国的达到12%。早在2000年,创意产业就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

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自主创新,推动中国创意产业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已成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分析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入手,介绍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并就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是围绕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组织起来的新型生产关系,主要涵盖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I3个行业。

作为以知识要素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创意产业蕴涵的巨大潜力与社会财富,使之在转型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然而,面对着因特网等数字化新传播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创意产业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受到了更多新的挑战。

就创意产业而言,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员投入的是一种精力,很难准确的对其投入值做出估量,再加上创意产品通常比科技新产品具有更强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容易被模仿抄袭。一旦发生侵权,就会面临维权难、成本高的问题。加之其配置的资源—“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地域性、时间性、易复制性、难保护性等特点,其产生的问题就必然应由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制度来予以规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必须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来进行保护。

所以,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正如“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形象的将知识产权喻为创意经济的“货币”,将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喻为“银行”。一个创意从产生到形成样品,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予以确权,而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再从样品变成商品到交易,同样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因为创意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意和创新环节的收益上,如果相关的权利主体没有从其创意产品中获取收益,那必然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还体现在当前很多国家、地区及一些国际组织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中。如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英国,在其创意产业的定义中就明确指出“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联合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也同样强调了知识产权的巨大保障作用。

可见,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支撑,同时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则。随着创意产业逐渐进入全球经济的中心舞台,知识产权保护必将成为创意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使创作者、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更是创意灵感产生,创意生产力转换,创意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得以实现的基础。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知识产权问题

(一)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促进文学、艺术、文化与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为国人认识,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2007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和857.81亿元,分别占GDP的10.6%和7%;2008年,深圳市、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和576.86亿元,分别占GDP的7%和12%0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但与先进国家比较,中国的创意产业还比较落后,需要努力。2004年,中国的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为2.36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不到2%,其中大部分是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向其母公司出售的知识产权。中国专利使用和特许经营费一项的贸易逆差为42.6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44%,同期美国的年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超过4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还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辅相成的特点,使我国的创意产业面临着经济结构限制、整体职业结构缺陷、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等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

(二)我国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我国创意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较多的知识产权问题,其根源就在于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量民族品牌被国外抢注。商标权是创意产业经营领域中很重要的知识产权,通过对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使用和推介,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持续的收益。但由于我国企业的商标意识淡薄,在商标策略上通常采取的是“产品跟进策略”,即产品和市场开拓到哪里,商标才开始在哪个国家或者地区注册。甚至有的企业因为办理商标国际注册费用高而不愿在国外注册,这就给人以可乘之机,往往导致自己的商标被他人抢注而陷入被动。“王致和”商标在德国被抢注,“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五粮液”商标在韩国被抢注。为了商标的回归,这些企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二,自主版权文化精品太少,对衍生的知识产权开发不够。目前,我国是文化产品进口国,本土文化精品严重不足,电影票房收入}o%依赖进口大片,少年儿童喜欢的动漫60%来自日本、30%归属欧美,网络游戏市场半壁江山被外国公司所占领,畅销图书多为外国产品或中外合作产品。即使有一部分自主版权的文化精品,在获得专利或版权后,由于没有及时地塑造品牌和注册商标,以致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目前,虽然我国整治盗版出版物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盗版现象依然严重,盗版率长期居高不下。从长远来看,盗版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众多创意、创作、制作者的知识产权权益,亦损伤了整个社会安全享用文化成果的消费和使用心理,甚至损伤到了人们正常文化消费的道德底线,严重阻碍了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是我们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大力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就必须考虑以知识产权的创造、生成、开发利用和维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健全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激励创意活动。

(一)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从宏观层面看,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国家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以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来鼓励和推动企业与个人创新,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能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著作权制度、商号权制度、商标权制度及外观设计保护制度。

在我国,涉及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主要是包含在三个层面的立体性保护体系中。第一个层面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各部门规章,包括著作权法、著作权实施条例、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及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等。第二层面是散见于我国宪法、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各种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规范。第三层面是指国际公约,我国已加入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版权条约》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等,这些有关知识产权的多边和双边条约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知识产权意识,重视知识产权的经营和管理

意识决定行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意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我国的许多企业的知识产权意1p.比较薄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合理地运营并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正所谓“水流则活,财流则增”,资本只有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够使自身增值。同样,属于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只有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才能迅速转化为财富,提高效益。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在运营知识产权方面就有着自身的成功经验:编一串故事,拍一部动画,塑造一个形象,吸引一批观众,注册一个品牌,衍生一群产品,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迪斯尼正是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运营知识产权,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所以我们的企业不仅要获得核心知识产权,即文化创意成果的版权,还要尽可能的取得衍生的知识产权,以商业运作的方式激活在创意产业链中形成的专利、商标、品牌、版权等知识产权,形成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企业联盟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80.2%的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没有交流的占12.3%,不定期交流的占36.1%,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专利。而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颁布知识产权战略,也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现状、发展战略及外部环境等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维权能力较弱的情况,就需要合作互助,需要行业协会的帮助自律。如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的推动下,上海田子坊23家企业合作成立了“田子坊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开了联合保护、行业自律、合作营销、相互帮助的先河。在2007年的5月又成立了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同时推出了《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公约》、《上海市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章程》,一共有36个创意产业的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