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

第1篇: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我局高度重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将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确定了分管领导,配备1名兼职人员负责城市精细化日常管理工作。按照要求,我局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解决城市建设及精细化管理工作,做到“三有、四到位”,即: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我局为了进一步抓好城市卫生整治工作,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素质,着力宣传动员卫生整治工作的意义,传达全县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营造维护卫生环境,人人参与的氛围。

(三)认真开展本部门城市综合管理整治活动。我局按照要求,积极配合城市管理执法检查,认真落实城区“街长制”、“门前三包”责任,按时对航天大道、光电园区和建新路责任区卫生区域进行清扫和保洁,及时更换了建新路煤建公司十字至园林街丁字路口破损道牙砖5处,确保了区域内无垃圾,干净整洁。对众鑫市场火灾隐患、乱搭彩钢房、占道经营进行了集中整治。对单位所在综合办公大楼整体亮化,制定了开启和关闭管理制度,定期清理整顿办公场所及周边环境,并做好办公楼前车辆管理,做到了车辆停放整齐。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第2篇: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长治久洁”的总体要求,以关注水问题、提高水质量、改善水环境为核心,扎实开展全县河流整治工作,切实保护好县域河流河容岸貌,真正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有关乡镇和部门履行编制整治规划、整治河容岸貌、清理疏浚河道、取消污水直排、限期改善水质、保护饮水安全、消灭管理盲区、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等管理职责。争取到2010年,我县境内河流城区段实现景观化,非城区段达到乔灌草护岸,切实提高我县河流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

三、实施范围

我县辖区内大凌河、老虎山河、小凌河、什家河及其主要支流。

四、组织实施

(一)县域内重点河流实行分段负责制,有关乡镇要对本辖区内河流水质状况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本辖区河流的水环境现状(河容岸貌情况、阻塞淤积情况、堤岸防护情况等)、污水排放(排污口位置、排污单位、污水量、污染物浓度、污水处理设施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建立台账,并制定相应整治计划。

(二)环保部门负责对“河长”制管理工作进度、执行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按照《辽宁省污水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我县辖区内的河流水域划分为禁止排放区和允许排放区,并报市环保部门批准。禁止排放区水域禁止新建排污口和直接排入污水,已有排污口的排水应在确保浓度达标的前提下,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进一步加强辖区内排放水污染物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大超标排污单位的处罚力度,定期公布影响跨界断面水污染物排放单位名单,督促排污单位完善治理设施,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水污染物排放量。对跨界断面水质流域内排污单位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

(三)其它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确保“河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水利部门负责对全县河流的河容岸貌、清淤疏浚、排污口截污封堵、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倾倒等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对具备封堵条件的排污口坚决实施封堵,整治和取缔临河取土、河道挖沙,做好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河流流域矿山生态破坏查处和恢复工作的协调指导;林业部门负责河流两岸护岸林、草地建设与保护的协调指导,防止植被破坏;农发部门负责河流两岸面源污染控制的协调指导;动监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协调指导。

(四)各排污单位应深化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确保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照市政府有关要求,我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县域内全河段由县长担任“河长”,乡镇段由该乡镇乡镇长担任“分河长”。为加强对“河长”制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县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对辖区内河流实行“分河长”制管理,切实担负起对河流的管理职责。

(二)调查摸底,明确责任。各“分河长”要对本辖区的河流全程踏勘,查找存在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列出整治计划、明确管理责任、按期推进实施,确保河流长治久洁。

(三)多措并举,齐抓共管。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有关乡镇和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切实承担治理义务,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等,确保“河长”制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四)监督检查,力求实效。各“分河长”既是操作者,也是监督管理者,有关乡镇要切实担负起督促检查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督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督促整改,确保“河长”制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五)有关乡镇和责任部门要在4月30日前将“河长”制落实情况及实施方案上报县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2917352)。

六、考核办法

第3篇: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三政发〔2021〕1号

关于印发《XX乡全域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村、各办室、乡直各部门:

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现将《XX乡全域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XX县XX乡人民政府

2021年1月1日  

XX乡全域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工作方案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结合XX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XX乡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由党委书记李俊杰任指挥长,党委副书记、乡长易恒持任常务副指挥长,党委委员、常务副乡长曾进良任副指挥长,各班子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黄兴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各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二、目标要求

围绕“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的目标要求,

持续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做到机制健全、保障有力、措

施过硬、运行规范和长效治理,争创全县全域环境综合整治

先进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

三、工作重点

根据平办发〔2019〕4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组

织管理、“十禁”协作、卫生保洁、垃圾分类、粪污治理、

筹资投劳、规范建房、移风易俗、“厕所革命”、污水治理

和水质监测、志愿行动、考核讲评等12项长效机制。

四、重要举措

1、宣传发动

各村负责将全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内容和措施纳入《村规民约》,并召开党员组长会、户主会或妇女会进行集中宣讲,在屋场集中处悬挂固定宣传牌进行宣传,全面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各学校要通过“出好一期黑板报、组织一堂主题班会、布置一次家庭作业”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知识的了解,使广大师生成为全域环境整治的宣讲者、监督者和参与者,逐步形成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带动家庭、家庭推动社会的良好氛围;卫健办、卫生院要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健康教育,抓实病媒生物防治、医疗弃物处理;加大对村级卫生室、个体诊所、大药房的监管检查,杜绝乱扔乱倒医疗废弃物;安全办负责全乡禁鞭禁炮和“打非清剿”工作;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建筑工地围档设置和拆违控建工作;企业办负责矿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河道办负责河长制、河道保洁、“清四乱”工作;交通办负责路长制、“三无船舶”处置工作;林业站负责“山长制”工作;党政办要在“今日XX”每月发表1-2篇以上关于全域环境整治的文章,乡督查室负责环境卫生工作的督查通报。

2、经费保障

(1)乡财政投入。乡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全乡垃

圾的转运和各村重点环境整治支出。

(2)村投入。各村要将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费纳入村级预算;按照“谁受益谁出钱”原则制定村规民约,每人每月收取不少于5元的卫生保洁费,本乡范围内常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由常住地收取;居住在本乡少于6个月的减半收取;对五保对象、社会保障兜底对象、一二级残疾人免收卫生保洁费。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乡贤捐赠资金,用于环境综合整治。

(3)完善设施。

各村要配备好垃圾收集转运箱,并给每户补齐2只分类减量垃圾桶。

(4)配齐队伍。各村要成立环保理事会,理事会应充分发挥监督、宣讲、劝导、评比作用;各村必须设立保洁员和垃圾分类指导员(可以兼任),保洁员原则上每500人配备1名。

(5)注重结果。各村每月要对各户进行一次评比,并填写好到户评比卡,每季度要将到户评比结果以组为单位进行张贴,并在微信群公示。

五、考核办法

1、强化督查

(1)每月上旬,由乡人居环境整治办牵头,从督查人员库中抽调3人,组成督查组,对各村进行巡查,巡查范围主要为村部、学校、卫生室、主干公路、各屋场、农户屋前屋后、主河流和水库,将发现的问题拍照,形成问题清单交给各村,村级在收到问题清单2天内完成整改,并在3天之内将整改情况反馈到乡人居环境整治办。

(2)每月中旬,各村应开展自查,自查过程中,联村干部要牵头组织,全程参与,自查时间不得少于2天,自查内容含环境卫生检查督促、环卫保洁员工作落实、垃圾分类、禁鞭禁炮禁塑宣讲等,自查过程要形成图文记录,并将自查的问题照片按照整改前、整改后归纳后发乡人居环境整治办存档。

(3)每月中、下旬,由乡人居环境整治办牵头,组织相关线办进行人居环境检查,拍摄影像资料,当月公布排名到村,问题清单没有按要求整改的,双倍扣分,凡县督查发现的问题对村加重扣分。

2、考核兑现

(1)实行一月一排队,两月一讲评,根据两月综合情况对各村按一、二、三类型进行分类,全乡前三名为环境整治一类型村,全乡后三名为环境整治三类型村,其余为环境整治二类型村,根据两月综合排队,前三名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联村干部前三名分别奖励500元、400元、300元,三类型村分别罚款3000元、2000元、1000元;排名第一的支部书记上台作经验介绍,排名倒数第一的联村干部、支部书记,倒数第二名、第三名的支部书记上台作表态发言。接受市、县明查暗访村成绩优秀,乡排名在前的奖2000元/村,连续两次市、县检排队位于最后一名、连续三次位于倒数三名的村,村支部书记作表态发言,取消联村干部、支部书记、村人居专干的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县检排队排名倒数第一名村的支部书记参加当次全县的环境整洽现场讲评会(前、倒排名如遇同等分值,则依收费小分排序)。在市、县检明查、暗访中,抽查到的村出现严重问题,导致乡排名倒数三名的,该村当月乡排队直接纳入倒数第一名。同时,县检排队中,乡排名位居全县前三,则对各村只奖不罚,排名位居全县后三,则取消对所有村和联村干部的奖励。乡检排队中,全年度总排名次数居后三名达三次(含三次)以上或连续两个月排名倒数第一的,全年该村总类型直接纳入三类型村。每月乡排队检查,排名前一、二、三的村,乡督查室将按照千分制考核对联村干部、村干部加30分、20分、10分,排名倒数一、二、三的村,按照千分制考核对联村干部、村干部扣30分、20分、10分。

(2)按每人每月收取不少于5元的卫生保洁费工作,9月底前完成85%以上,10月15日全额完成收费任务。低于85%的,按考核计分表扣分,与年终结算挂钩。

(3)检查组对检查结果负责,若检查未发现问题而上级检查发现问题的,发现检查人员弄虚作假现象,有不公平公正的行为,则对检查人员全乡通报批评,取消全年评先评优资格。

(4)从环卫费收费、垃圾分类、移风易俗、大面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较好的村中选取1-3个村,创建全乡示范村,乡党委政府将在设施配套、项目资金支持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5)各职能线办因落实相应职责不力,造成排名靠后的,线办干部与办村干部同等处理。

附件1:XX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办法

附件2:XX乡人居环境整治到村督查内容清单

附件3:XX乡人居环境整治到村人员库花名册

附件4:XX乡2021年度村应收缴环卫费清单

附件1:

XX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办法

根据县人居环境指挥部及XX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易恒持提出的在督查中实行“相互考评、随机考评和智能考评”的要求,创新督查考核的方式方法。

—、建立督查人员库

(一)监督督查员库及联络员库:由乡人居环境整治办3人组成;

(二)乡检查人员一库:10个联村组;

(三)乡检查人员二库:10个村支部书记;

(四)乡检查人员三库:11个村人居专干;

(五)乡检查人员四库:11个村村志愿者;

二、抽号定人编组。

从一、二或三、四库各选1人召集到乡整治办(二库与三库逐月交替抽调),提前随机抽号定人,分别从一、二或三、四库各抽3人共9人,组成3个督查组,每个督查组3人。由乡整治办组织督前培训,安排临时组长,成员到组到村。

三、分工安排。

乡整治办负责联络对接各村,现场计时、收集图片与分值、汇集工作亮点和存在问题,不参与拍照打分。

四、督查方式。

由督查人员到村现场督查,分两组,一组查资料,一组查现场问题图片,村主干道路必查,保证督查时间1小时。现场问题图片即时传送到督查微信群,当日打分,当日将分值、图片交组织联络组保管,督查结束后,所有参加督查人员集中进行汇总排队,不允许外传,必须保密。

五、工作纪律。

联络人员及督查人员在督查中不准搞人情督查、打人情分、降低标准督查,暗访时不准通风报信,不准接受红包和宴请;不准超标接待,不准宴请送礼,不准跟随暗访,如有违者,乡督查室严肃追责处理。

六、注意事项。

参加督查的人员要确保个人人身安全,遇有陡峭或涉水地段要谨慎行动,往返途中要注意交通安全。

附件2:

XX乡人居环境整治到村督查内容清单

村(社区):线办主任:支部书记:办村干部:

项目

内容

地点

扣分值

备注

道路

清洁

存在立式广告、破损广告招牌(每处扣2分)

存在棚亭、棚屋、遮阳伞、四角伞(每处扣2分)

主干路边电线杆存在广告牛皮癣、贴挂横幅、招旗(每处扣2分)

存在成片垃圾、焚烧垃圾或大面积焚烧秸秆(每处扣2分)

主干道路及沟渠未“三清”(每处扣2分)

存在大片零星垃圾和成堆成片垃圾、焚烧垃圾及鞭炮(每处扣3分)

存在污水、黑臭水沟、人畜粪水直排的(每处扣3分)

存在露天粪坑、未改卫生厕所的(每处扣2分)

存在乱披乱挂、柴草乱堆乱放、地坪和台阶上杂草丛生的(每处扣2分)

存在红白喜事摆放气球、拱门超过2个的(每个扣1分)

存在空心房未拆除、破败偏杂房未修缮的(每处扣3分)

存在鸡鸭散养的(每处扣2分)

未创建秀美庭院、秀美屋场、美丽小广场和小花园的(每村扣2分)

村级主干道路发现乱埋乱葬、建豪华墓、活人墓(每处扣3分)

存在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垃圾清运不及时(每处扣3分)

存在下河采砂便道未封闭的(每处扣2分)

存在漂浮垃圾、动物尸体、黑臭水体和污水、粪便直排河渠的(每处扣5分)

存在河边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每处扣5分)

存在下河电、毒、网鱼的(每处扣5分)

项目

内容

地点

扣分值

备注

随机抽查10户,未交纳环卫费的(每户扣1分),交纳不足额的(每户扣0.5分)

未开展“百日攻坚”集中活动的(扣2分),已开展但资料不齐、照片不齐的(扣1分)

人居环境整治台账、上墙制度欠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未纳入《村规民约》的(扣4分)

随机抽查10户,未开展户评的(每户扣1分)。

乡人居办交办督办事务未到位的(每次扣2分)

市、县、乡检问题照片未及时整改到位的(每张图片扣1分)

村保洁员未按要求上岗常规保洁的(每人扣2分)

扣分汇总

根据市、县重点检查内容作相应调整。

督察人员签字:

乡(镇)干部:支部书记:村环卫专干:村志愿者:

附件3:

XX乡人居环境整治到村督查人员库花名册

村名

一库

(联村组)

二库

(村支部书记)

三库

(村人居专干)

四库

(村志愿者)

甲山

李淼泉

张益安

张床耕

柳样才

大洞

童健成

童吉林

罗满香

罗胜斌

苏岳

吴四平

童新愿

洪作斌

胡德

更新

钟鸣

贺罗根

黄国良

陈猛进

金安

罗军

钟广东

李树根

余长春

清安

李军

潘汪波

凌赚兴

谈华山

万古

钟庆云

刘望远

严九如

石坪

吴桂平

汤元祥

凌毅

龙坪

姜小强

王运良

卢坤红

郑易庆

美源

李炳南

张黄燕

喻彬彬

管丹丹

南尧

张国栋

凌贯军

凌息清

张龙保

附件4:

XX乡2021年度村应收缴环卫费清单

村名

村民

小组数

总户数

合计

总人口

合计

收缴50%

常住人

口数

免缴

应收缴

环卫费

实收缴

环卫费

完成占比

备注

外出人

口数

挂户人

口数

五保人数

兜底人数

一、二级

残疾人数

甲山村

28

818

3076

55

6

2967

12

8

24

191850

龙坪村

35

697

2627

300

265

2327

35

9

35

157620

美源村

25

738

2704

943

34

1761

15

14

25

162240

大洞村

17

372

1490

24

2

1464

10

3

14

89400

万古村

21

606

2208

329

12

1867

9

8

22

132480

南尧村

11

398

1650

260

28

1380

1

2

21

99000

苏岳村

33

830

3322

1301

122

1899

22

18

44

152970

更新村

31

545

1976

995

12

981

23

20

5

106800

石坪村

24

492

1880

544

304

1032

28

21

33

73320

金安村

32

528

2586

286

289

2021

22

13

34

155160

清安村

42

1075

4145

2010

5

2105

43

19

31

第4篇: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70-02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分制的全面推行

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本科教学采用的是学分制。对学生而言,学分制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特长制订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有利于学生确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但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其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方式都有不同要求。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特点和要求,如何选择学习的课程,如何制定大学期间乃至人生的发展规划,这些都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对学校而言,学分制也打破了传统学年制在课程设置上的“齐步走”、“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局面。这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上,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班主任制”也须做出一定的改变,才能适应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带来的变化。这时,必然要同时引入导师制,强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同时也细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

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本特征,为学生毕业后走上职业发展道路作准备。大学本科阶段,对于学生的培养有一个基本规格的要求,这对于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学生的基础、禀赋、兴趣各有不同。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因人而异地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具体建议,督促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指导学生选修各类课程,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课程论文等课外学习活动,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引导其不断改进。这种不断调整、及时引导的指导培养机制,可转化为对学生的不断激励,也可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导师指导下,发挥最大的潜能、获得个性的最大发展、取得最大的成功。因此,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既符合本科生基本培养规格的要求,又更能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左右,这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时期,是个体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但又是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校的大学生们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自我控制力较弱或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导师可以通过教学、科研、谈心等活动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本科生导师制推行的困境

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高校中还是比较新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比失衡,导师资源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但师资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在导师遴选中,学校要求导师不仅要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在学术上也应具有一定造诣,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这使得合格的导师数量明显不足。目前中国高校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多,其师生比平均为 1∶17,而在美国常青藤盟校中,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是1∶3,布普林斯顿大学为1∶6,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理想状态,而中国高出理想状态的几倍。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要求导师经常和每位学生单独见面,似乎有点勉为其难。因此,导师更像是专业指导教师,而非专门指导教师。再者,高校的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使得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从而使得有的学校导师制名存实亡。

2.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导师责任心有待加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深远意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己无关,作为教师只要上好该上的课就行了,把教书和指导学习、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即使在明确了学生的导师后,一些学院的学生能见到导师的次数也很少,甚至对导师只知其名却未见其面,导师也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对学生来说,根本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据了解,我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导师制本身了解不够,认为就是选课时和导师联系联系,其余时间和导师接触不多;另一方面,导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深造或择业指导也不够关心。

3.考核体系缺乏,职责意识不清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导师的选聘和管理制度不规范;导师和学生的互动缺乏制度规范;导师的奖励和约束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在考核体系方面,很多考核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量化、指导落实不够,并且没有实质性的考核和评定,导致部分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缺乏热心。激励机制方面,激励数量偏少,严重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高校都在逐渐转变观念,肯定本科生导师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涉及教师职称评定、年终奖励等关键事务中,承担本科生导师所做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份量轻、甚至微不足道,具体体现为:工作量少、工作津贴少,从而使本科生导师产生失落感,甚至以种种理由退出这项工作。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路

1.采用合理的导师制模式

针对师生比严重偏低的现状,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聘请一些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教师和优秀硕、博士生、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导师或导师助理。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人士担任导师。在不同高校,可以考虑采用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如完全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科研导师制――主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锻炼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优秀生导师制――英才教育模式,让最优秀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导师指导下脱颖而出,取得优秀成果。还可以考虑实行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导师有机结合的模式,两个阶段的导师可以不同,允许学生更换导师。首先,考虑到现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为大学新生尽可能按照第一阶段标准指定导师,以更有效地解决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等方面的问题,缩短他们的适应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咨询等方方面面的帮助,使学生有所依靠,健康成长。其次,在进入大学三年级以后可以让学生根据选定的专业方向再行导师选择。此时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正是发挥导师科研指导作用的好时机,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导师遴选和管理

为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的科学、平稳运行,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应保证其规章制度的完善,应认真、细致地制定政策,使导师工作的开展,导师的培训、聘任等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品、人格,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下,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没有多大难度,但要付出时间、精力去辅导、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导师要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因为本科生导师定位于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要做到能够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扩展与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导师本人不仅应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而且在学术上也要有一定造诣,具有科研指导能力。第三,导师要保证工作时间。本科生导师必须定期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如面对面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使导师对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可以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有问题愿意与导师沟通,使本科生导师制不致于名不副实。

3.建立科学的导师考核与激励机制

首先,应该尽量把考核内容量化,这样的考核结果更接近现实,更公正。同时应该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奖优罚差。另外,为了让导师更重视这项工作,把导师工作的考核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起钩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导师制的推行。再有,由于导师制刚开始实行不久,很多高校还没有什么经验,有时会出现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比如缺少专项启动资金等。在国外很多高校这项制度存在已久,导师没有额外的收入,是因为这已经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的酬劳已经随工资发放下去了,而我们现在要求教师义务地来做这件事,如果教师境界不高,就会影响执行效果。不过,我们相信随着导师制的深入推行,会有更多的相关文件出台,从而更有效地保证导师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甄宏君.学分制条件下实行导师制的几点体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9-91.

[2] 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3] 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4] 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88-89.

第5篇: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经济管理是指企业家通过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客服等环节进行分析规划、组织协调和考核监督,从而加强对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控制力度,增强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直接促使大多数世界先进性企业所具有的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开始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发展形势。这就必须要从企业方面的角度来进行多方面的制定相应的创新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其生产技术,从而真正实施高效的管理,强化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建设工作。

1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多数企业开始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就必须要加强国内企业当中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形势,并以此来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积极的吸取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企业方面能够获得迅速的发展,并最终增强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了企业方面价值的同时,也直接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发展形象。如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在现实当中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大多数企业所进行的的经济管理方式,其互相之间也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像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理念落后、缺乏较为科学的经济管理体制,或者企业内部本身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管理起来非常混乱等等多种问题的出现都会直接促使企业方面无法真正的立足于当下,从而促使国内企业的发展都将明显的滞后与国外企业的发展,这就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看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对其企业本身的整体发展的管理方面严重缺乏相应的创新管理。

2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问题

(一)落后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大多数企业都只是习惯了那些较为传统和陈旧的管理理念,这就直接成为企业经济和管理创新工作的最大阻碍。在如今巨大的企业经济竞争压力下,其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还是企业方面的管理理念,其中包括了企业当中的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管理理念。目前大多数企业当中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大都是安于现状,普遍缺乏相应的战略管理理念以及相应的危机意识,很容易就忽视了创新管理理念在现实管理工作当中的有效落实。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仍然都是将经济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同时将目前的经济效益视为企业当中最主要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从而直接忽视了企业方面的长远持久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当前我国企业在对其内部管理、 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依然不够健全,这都是促使我国大多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当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问题也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和企业间的发展极不对称,以及企业的发展状况通常都无法和企业间先进性的制度相互适应,这就直接促使企业内部的发展速度远远的超过了制度方面的更新程度,因此就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使用程度普遍偏低。同时在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制度当中也很难真正有效的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就在人员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漏洞,从而削弱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了企业方面的正常运转以及其整体效益的有效提升。

(三)人员素质不高。首先,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现阶段下我国多数企业往往是依靠某种资源优势或技术优势成立和发展起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可能是这种资源或技术相关领域的专家,但大多数企业高层管理并没有接受过企业经济管理管理方面的系统化教育和培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管理可能并不熟悉。其次,中层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高层管理者往往是负责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等非日常活动,而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运营工作更多是由中层管理人员负责,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目前情况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中层管理人员缺失的问题。

3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对策

(一)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经济管理方面观念滞后的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宣传力度,并以此来促使企业内部的员工们获得充分的重视。这就要求新形势下企业必须要转变其自身传统的经济效益至上的经营发展林,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而有效的实现企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从长远的利益上来加强企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有效的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发展,所以企业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其创新发展机制,并以此来加强企业内部构建的经济管理环节,并以 此来营造出相应的经济管理创新氛围,最终实现战略管理理念以及危机管理理念方面的创新。

(二)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企业领导层要深化企 业组织结构改革,转变传统的集权制组织结构,破除"家长制"、"一言堂"企业组织模式,建立与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相符合的组织机构,从企业规模、经营范围、行业特点等方面出发,选择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等现代化组织形式,具体而言,企业管理者应当从企业组织建设的要素出发,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总体策划企业各阶段发展目标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途径,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类 型选择与其适应的组织职能结构,保持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协调,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从而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企业文化类型选择相适应的企业管理风格,完善企业组织建设。同时,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控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科学设置企业岗位,合理安排人员,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具体职责,细化日常经营活动流程,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首先,企业应当树立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积极引人经理制,通过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人门槛等措施,积极招纳外部专业经济管理人员为本企业效力;其次,加强对现有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学习班,鼓励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相关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三,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全心全意 为企业服务的奉献精神,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精神境界,降低企业对经济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激励成本。最后,提高基层员工素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加强人才招聘与录用工作,及时招纳外部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完善企业员工薪酬福利和激励体制,加强企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保留企业优秀员工,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受内部控制活动的影响,内部控制活动也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的执行及执行效果,从而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与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必须得到企业管理者的支持。如果企业管理者不给予其充分的重视,那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就无法得到真正发挥,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很多举措就会贯彻得不够彻底、充分,这必然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果。其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要突出关键点。企业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财产、人员等等,内部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些方面我们没有必要付出那么大的控制成本。因此,要讲究管理的"经济性",又要尽力发挥经济管理的作用,就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活动、重点环节、重点人员进行重点控制,而重点控制的核心就是找出这些关键点。

参考文献:

第6篇: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滞留在家乡的儿童,这一群体与一般儿童的不同之处在于“留守”二字,因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往往集中于留守的模式上〔1〕。本文中的留守儿童是一个和流动儿童相对比的概念,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时随同父母在外的儿童。留守儿童是儿童阶段性的生活状态而并非一个“标签”或“身份”,但这种“阶段性”的属性更增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这一问题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其位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渝鄂交界处,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一体的特殊县份。石柱县的留守儿童工作模式较有特色,形成了“4+1”培养模式、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寄读托管模式等等,这些工作模式被媒体称为留守儿童工作的“石柱模式”,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选取石柱县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的可行性

(一)对现有模式的反思

2004年5月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正式进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干预“升温”的重要推力①,也成为各地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动力。此后,各地涌现出了一批留守儿童的工作典型,如青神、宿迁、石柱等等。对这些典型地区所采取的举措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还原论”的思想,即通过政府、学校、老师、社会等支持力量还原出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弥补其缺失的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师。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任何学校教育都难以弥补的,这种还原论在理论上是难为的。而另一项调研则表明,如果“留守小队”和“家长制”的经验在全国普遍推开,每年的经费各需约1亿元和3亿元,“但目前真正能落实经费的地方屈指可数。”②我们在石柱县的调研发现该县因其留守儿童工作具有特色的缘故,获得了较多经费支持,然而也存在农村教师工作繁重、生活老师严重缺编的现象。但是,这样的经费投入与捐款项目在其他地县是很难达到的,这种模式在实践上也是难为的。

(二)可行性

1.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政策的可能性

留守儿童转移到城镇中成为流动儿童所遇到最主要的社会排斥来自于制度排斥。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的形成,其制度上的原因均为城乡户籍的二元设计。国家为解决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就是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在2001年5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以下简称 “两为主”)。尽管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原因出现了地方政府消极应对,学校不愿接纳流动儿童等诸多情况,这项政策仍然为解决流动儿童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也显示了政府为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努力,同时也为各地制定流动儿童受教育政策提供了指导思想。

2. 城乡一体化提供了经济的可能性

流动儿童难以到城市里的学校接受教育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流动儿童在经济上受到的排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最低工资制度、清除一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费、学校禁止收取借读费。这些政策为留守儿童到城市里读书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机会。重庆市石柱县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式,利用其是国家级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有利条件将流动儿童读不起书的问题放在了整个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去解决,允许远郊农村居民自愿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①, 转为城镇人口后享受城镇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政策。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由于转为城镇人口后实现同工同酬,留守儿童在经济上排斥大大减少了。尽管重庆市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实验区,但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城市发展的趋势,这为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

3. 特殊的家庭环境增进留守儿童的城市文化理解力

农村儿童在城市里的适应、融入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农村儿童的父母由于进城打工,接受了城市文化,因而在这方面能够起到增进儿童对城市文化理解力的作用。这正如哈里斯的“濡化理论”所言,在一个社会中,下一代的文化往往在许多方面与上一代相似,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够延续,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一个被称为濡化(Enculturation)的过程的作用。他认为,濡化有一部分是有意识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在这一过程中,老一代引导、敦促和强迫青年一代采用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濡化,主要是老一代人掌握了奖励和惩罚儿童的手段,每代人都被教导不仅要重复老一代人的行为,而且要奖励符合他们自己濡化经验的行为,惩罚那些不符合去濡化经验的行为,至少不是鼓励②。通过濡化作用,农村儿童对城市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对城市文化更容易接受,因而在文化上做好了由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的准备。

三、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的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体制

户籍制度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福利政策仍然是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也是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制度上的障碍。必须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消除、弱化公共福利政策与户籍制度的关联性。值得欣喜的是,政府已经采取相关措施改革户籍制度。如江苏省自2003年5月1日起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浙江省在2008年初全面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推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2〕;重庆市政府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转非的试点工作。这些改革措施在为当地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扫清障碍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改革提供了示范。在进行户籍改革的试点以及推行工作的同时,也应当建立相关接纳流动儿童的政策。各地应在“两为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拨出专门经费用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修订义务教育政策,改革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建立“投资委托+教育券”的教育投资政策

最早提出“教育券”制度的是美国的货币经济学派大师弗里德曼,他在《资本主义与自由》写道:“为了偿付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学校教育经费,政府可以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最大数量的金钱。” 〔3〕“教育券”的投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由于教育经费分配③造成的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的推诿,也有利于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然而,在对各地教育经费实际投入的研究发现仅实行“教育券”制度仍然难以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2000年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省、直辖市普通小学生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拨款差距极大,例如上海市生均2756.71元,而河南省生均仅251.45元〔4〕。因此,笔者建议,教育投资应当由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具体来说,在对全国的教育情况进行摸底的情况下,确定出应投入资金的总额,由中央财政负责拨款,委托各地县对教育进行管理,形成中央――地方之间的委托关系。中央对地方的拨款数额应当根据当地学生数量多少拨付,各地再对学生发放等额的“教育券”。

这样由于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的委托的关系,避免了中央直接管理而出现管得过死的情况;同时由于采取中央直接对教育投资使教育不再成为区域性的公共产品而转为全体公民共享,避免了各地因教育经费问题而消极对待流动儿童;拨款方式改为中央按照各地生源数量拨付,避免各地对教育投入不同而导致的生均教育事业费的不同,使“教育券”制度能够有效发挥。同时,这种财政拨款方式的转变对流动儿童陷入免费义务教育“真空状态”的弊病也是有效的。目前,各地对于免费义务教育对象的划定, 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农业户口在本区域普通中小学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而跨县流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暂不列入免费对象。这样使得留守儿童成为了义务教育中被遗忘的人群〔5〕。采取投资委托加“教育券”的教育投入方式,由于教育经费分发到了学生,能够解决流动儿童不能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

(三)增设适应城市学校课程,建立留守儿童预备学校

流入地政府消极应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原因,除了因为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需要付出一定的财政代价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这种潜在风险在许多地方已经变为现实。当前各种有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自贫穷的农村,学习基础一般较差。这必将给各区县整体的教育质量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业绩和形象。这会使流入地政府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并认为自己承担了本来不该做的事情〔6〕。针对此类问题,重庆石柱县开设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课程”――中小学要按照要求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并逐步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水平,以保证留守儿童转变为流动儿童后的教学有效衔接。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这一过程,流入地和流出地肩负着同样重要的责任。因此,流入地政府不仅要解决好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更应当为流动儿童到城市上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针对于此,流入地政府可以在假期抽调出各学校的教学骨干,组建出流动儿童预备学校。通过该校对流动儿童进行各门课程补习与加强,让流动儿童能够跟得上,学得好。

(四)改革升学考试、就业制度,逐步解决流动儿童教育出口问题

流动儿童所受到的社会排斥主要包括教育机会的排斥,即在入学机会上存在的社会排斥现象;入学后因为学习成绩、文化差异等问题受到的社会排斥,这可以理解为教育过程的排斥;由于目前政府包括学界关注较多的是流动儿童的入学机会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对于教育结果――流动儿童在毕业后的去向却关注甚少。特别是在目前各省市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的情况,即使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了较好的义务教育,但是,义务教育结束后的出路仍存在问题,政府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使流动儿童能够在异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提出了“有条件的准入、无条件的高考”①的思路对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出口问题有较大的借鉴作用。这一思路,关键在于“有条件”的“条件”设计上,必须做到严宽结合,既防止条件过宽引起新“高考移民”,又要使所有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获得这一权利。对“条件”的设计,可以参照政府在调控房地产时出台的限制外来人口购房的相关做法,例如,提供一定年限的纳税、工资领取证明等。义务教育结束后,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要走向工作岗位,此时让流动儿童参加中职或相关职业培训就显得分外重要了。在掌握了一技之长之后,流动儿童才能真正扎根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因此,要加大对初中后流动儿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筹集专门资金对家庭确实困难的流动儿童进行资助,帮助他们完成职业教育。

第7篇:林长制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表彰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在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我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20*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了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每年有所增加,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我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著;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开发规模较小。我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区域差异较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距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办法,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4、投资标准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我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管护主体虚设,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我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1、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建设交叉布置,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山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做好项目储备,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储备工作,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到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3、加强项目管理,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安全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4、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筹资投劳难题。长期以来,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在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担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并办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5、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成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