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养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养成教育

第1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状况报告如下:在品德行为方面,有60.2%的同学拾到东西能主动交给老师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比较诚实。但有31.9%的同学做错了事不承认或经教育方可承认;有76.8%的同学遇到有困难的不能主动帮助;有49.7%的同学与他人发生冲突不能主动让贤。这些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做教育者的关注。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年级的同学被动性强。在文明行为方面,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候的有65.3%;与他人交流常使用礼貌用语的有48.4%;能主动佩带红领巾的有70.2%。由此可见我校绝大部分同学在礼仪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有很多同学坚持度不够,不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常出现反复。在卫生行为方面,饭前洗手的有39.5%;发现地面有脏物能赶快拾起的有21.2%;每天能坚持刷牙的有40.3%。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觉学生的卫生行为习惯养的不好,有待于我们去努力。

三、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在教育实践中,我校尝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课题研究。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二至六年级学生,为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大部分学生学生习惯差,行为习惯差,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会,分析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让学生做到三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采取对策:(一、)常规教育: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将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日查:每天由值周老师带领值周队,根据养成教育内容及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全天进行细致检查,量化评比,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周结:总结一周工作,评出国旗班。月评:每月评出二个养成教育示范班,表彰一部分“校园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等,树立典型人物,表扬先进事迹。(二、)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各班每日早晨坚持背诵古诗,新闻、口算练习。每周写三篇日记,出一期学习园地,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情况评价,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并有计划开展学习习惯养成活动。如:读书比赛、口算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三、)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第一老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育良好形象。例如:教师处处带头讲诚信话,做诚信事,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不走路吃零食,不随地扔垃圾、烟头等,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由于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和言行修养层次不一,有一部分家长自身也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切要么重视不够,要么心有余力不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给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校外管理带来了困难。为逐步改变这一现状,一是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确都应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怎样培养。如:对长辈礼貌,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及生活、劳动习惯等。二是向家长推荐好经验好做法让家长知道怎样做,推荐〈〈家教指南〉〉给家长看,不断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育实效性。(四、)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增强活动效果。(五、)注重环境渲染,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为此学校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学校的校园文化以习惯教育为主题,分楼层设立不同内容。使学校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师生们养成教育的一面镜子。力争使校园敬、静、净,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另外,小学生行为习惯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合乎规范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所以经常做出一些“撞红灯”之事,就好像不懂交通规则的人一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守则〉〉明确细致地规定了小学生的思想、学习、习惯、劳动、卫生、纪律、参加活动等方面要遵守的规则,它既是规范约束学生行为的依据,又是教师评判学生行为是否规范的标准。因此,我校时刻让学生逐条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具体要求,并让学生照章行事,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然后,通过墙上张贴、黑板报、主题队会等形式,让学生牢记〈〈规范〉〉的一条一款并内化,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明白哪些应该做,该怎样做,哪些不应该做,做了会怎样,使学生有目标,有依据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不断强化,才能成为习惯,成为自然。一旦习惯成自然后,学生的言行举止就表现出一种文明的精神风貌,将来他们走上社会自然就有了一种别样的风范,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作者:李秀丽 单位:吉林省伊通县景台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永久分校

第2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养成教育 学习习惯

中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西方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一个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中抓好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小学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学习起点低,学习成绩差。

2.农村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走神、不善于倾听、作业粗心等,其中最严重的是学生不敢举手发言或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普遍存在。

3.日常行为习惯差,无论是生活行为,学习行为,还是品德行为都不尽如人意。

由于以上特点,小学课堂上教学往往是气氛沉闷,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更加削弱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针对这种现实,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村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学前教育,自我控制能力相当差,因此有的学生就是做不到上课专心学习。比如,学生上课东张西望,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有的学生上课玩铅笔、玩橡皮等,就是不能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遵守课堂纪律,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的,也是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无纪律的课堂简直无法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学习的关键,对老师而言,学生遵守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都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老师教课时精心备课,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课堂渗透关于纪律的小故事或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农村学生活泼好动,天玩,但在课堂上往往不爱发言,比较沉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互动”是小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教态亲切自然,要积极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让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课堂中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之间积极讨论,这样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恰如气氛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为使学生上课时有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上课时要养成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要做到一下几点:

1.课前要准备好上课需要用的笔、书本、笔记本,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2.上课预备铃响后,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安静坐好,等待老师上课。

3.上课铃响后,要全班起立向老师问好,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4.如果上课迟到,学生要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教室。

5.上课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若有不同见解举手示意老师,等别人回答完了得到老师的同意再回答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好学生按时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第3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27—01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这就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即就是教师、家长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习惯,并使学生由此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影响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 用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的情感

这里谈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是指文明的班级环境。外部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师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有形的物质环境在供人享受的同时,作用于人的生活。无形的精神环境在令人回味的同时,作用于人的灵魂。教师就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培养孩子在校园内的行为习惯和养成意识。

除此之外,文明的班级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班的“班风”是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凝聚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生自觉遵守的信条,共同执行的准则,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巨大力量。

二、用细致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

开学的第一周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强调校规,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 发展为“自律”。

学期初是班主任抓班风建设的良好时机,也可以说是“第一枪”,这一枪一定要打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细想一想,常规教育中有多少个第一次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举行时是否保持了应有的庄严、肃穆;第一次课间操每个动作是否规范到位,队伍是否整齐有序;第一次清扫卫生是否尽职尽责……这都是以实际行动在强化养成教育的意识,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

三、用榜样的力量端正学生的态度

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人格形象,激励全班同学。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对待事物的态度,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想法和做法。

教师应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国歌声响起时,教师仰视国旗,笔直站立,学生就会昂首挺胸,庄严肃穆。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已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为养成教育打下伏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四、用机智的方法化解学生的冲突

第4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养成教育 抓点滴 抓关键 抓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具体有以下三步:第一步做到 “三别”、“六好”主题教育活动。“三别”即告别零食、告别乱扔、告别网吧,“六好”即走好路、做好操、扫好地、交好友、读好书、炼好身体。第二步步要求学生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即: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轻松迎接每一天;出门整理仪容,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主动招呼别人,微笑礼貌待人;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处处想着别人;不吃零食,每天节约几元钱或几毛钱;每周了解几条国内外新闻,并抢先在同学间;每周向家长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主动和家长多交流;每周学讲一个故事,从中自我欣赏;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义务劳动等;每周至少为班级、老师做一件好事,让大家了解你。通过这十个好习惯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第三步做到“‘五无’、‘五带’进校园活动”。具体内容是: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脚印,桌上无刻划,卫生无死角,出口无脏话。“五带”即把礼仪带进学校,把微笑带进教室,把孝敬带回家里,把谦让带给社会,把仁爱带给他人。

二、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给予队员慈母般的爱,但在训练时却突出了“严”,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也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五年冠”。如此,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四、利用成长记录袋巩固学生良好行为

第5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我决定改变这种现状,但严格要求,批评教育似乎对他不起任何作用。上节课批评她,下节课他已经忘记了。表扬他时,他高兴得不得了,但五分钟后又搞小动作或说话了。于是,我找来了他的家长。据他的家长反映,在家里他也是这样的。家长认为,可能跟他从小身体不好,家里对他没什么要求造成的。

我想,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慢慢帮助他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习惯。所以我就找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和他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影响他,我要求同桌在小A“犯错”时及时提醒他。我想通过学生的影响和我的帮助,一定能把他的习惯培养好。在给他换同桌的时候,我找他好好地谈了一次心。告诉他,别的同学是多么的专心学习,学习成绩也是那么的优秀,要他向别人学习。同时,我在班里也树立起他同桌的威信,让全班的同学都羡慕小A,有个这么优秀的同桌。果不其然,小同桌的魅力是无穷的,小A一有点小动作,他同桌就会马上制止。在他同桌的帮助下,小A犯错的频率降低了,红花榜上的红花渐渐多起来了。利用这个孩子的上进心,我乘胜追击,及时肯定他的进步并且鼓励他,让他做了小组长,他也非常开心。

小A的事例,让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我觉得在培养学生的习惯的时候遵循了三点原则,以下就是我的简单阐述。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比较差,如:坐姿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的养成,爱卫生,爱整洁……对于这些我一点也没有马虎对待。首先,老师要做得好,班里树立典型,同学间进行评比,看谁做得最好。一个月评比一次,表现好的和有进步的都有小奖品。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像对待小A这样比较有灵性的学生,教师就要采取潜移默化式的,要让他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思想上使其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当然在小学阶段,老师的督促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三、学校家庭,和谐统一

第6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目前,中小学教育暴露一些问题,令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担忧和深思。例如,单亲家庭的子女增加、孩子与父母矛盾增加,表现出“以我为尊、自私任性”等不良行为。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即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注重中小学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将几年的具体做法提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潜心研究,形成共识

影响一个人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智力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学校、家长、学生必须清楚哪些行为习惯着重培养、哪些行为习惯加以纠正,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善于听他人意见等,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找存在的原因。

二、齐心协力,因材施教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1)教师应做学生的表率,是学生的榜样。中小学生会有意地将教师的行为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自觉养成好的习惯。

(2)学生从小在家里长大,与父母时间最长,家长理应成为孩子人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举止行为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搞好家长培训,提高家长育人意识的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时进行。另外,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法制讲座,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3)在平常的活动中,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及时发现不良现象。有许多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毫无顾忌,将缺点都暴露无遗。这时,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他们进行指点,督促其尽快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持之以恒,巩固效果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必须通过制定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师和同学善意的提醒下,逐步变成自觉行为。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参与,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就会见效的,必须持之以恒,自觉形成为止。

四、环境熏陶,净化心灵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教师在环境创设上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校园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在校园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动态墙饰,校墙四周书写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名篇,让他们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并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从网上、图书馆广泛搜集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布置到宣传栏里。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操作、讨论,丰富活动内容,从而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学生心里,落实到行动中。如主题班会“我爱读书”等,让学生把读过的书名说出来,并把书中的故事讲一讲、感受谈一谈、想法说一说,在轻松愉快地想说中培养读书的好习惯。

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学们能把雷锋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他们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如通过主题班会“学会感恩”,我们在让学生分享别人感恩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他们回家后将自己想的、听到的讲给爸爸妈妈,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这样做的意义及怎样才能做好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7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就会使你受益终身。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又是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的,所以要用正确的思想去引领,用严格的训练去规范,用良好的环境去陶冶。小学是人生的基础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我在竹料第五小学任教多年,竹料第五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竹料第五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上,有近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另有二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而在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了解到,学校大约二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存在着自身要求你不严格的现象,在有关利益分配上吃不得半点亏;一年到头从不看书读报,几乎天天沉迷于玩手机、打麻将,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欺负同学,损坏公物等严重品行问题时,家长也是不闻不问,睁只眼闭只眼,更有为自己小孩一时占了便宜而自鸣得意的家长……。而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家长素质较高,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坚持以正面教育去引导自己的孩子,而这部分家长的孩子大多是班中的优等生。

三、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学生在卫生习惯、品德行为等都存在着问题。部分学生品德行为、学习、卫生习惯较差,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和别人交流中还没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没养成卫生习惯,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不能谦让,做错事不承认,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没有养成自学复习习惯。(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他们既缺乏对知识的更新,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便造成了孩子的行为习惯等的养成教育在家出现了真空状态,因而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时机。2.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校常规教育相关。学校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而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也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说谎话,不诚实,做错事不承认,自我约束能力差。3.学生习惯养成与社会环境相关。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

四、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一)营造氛围,利于养成。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文明习惯标语、英雄画像简介、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评选“每月一星”树立榜样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积极评价,引导养成。评价不仅是明辨是非的教育,对小学生而言,评价既是“规矩”,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做文明人”签字仪式,设立了“小红帽”卫生监督岗,评比文明班,颁发流动红旗等,对班级进行激励性奖励。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莫大的荣耀和奖励,必将激发起争取更大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在运用评价手段时,注意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众实施的以肯定表扬为主,纠错批评的以个别进行为宜。(三)言传身教,带动养成。教育工作者孙敬修曾形象地说:“孩子的眼睛是录象机,耳朵是收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的行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在行为习惯及思想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直观地影响远远胜过言语的教导,因此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很好地实施言传,更应肩负并完成好身教的重要职责。俗话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教师在注重身教作用的同时,我更注意从自己的一言一行、细微之处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和带动。例如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遇到师长要主动打招呼,那么教师就应该注意文明礼貌,对学生使用“请进来”、“请稍等”、“抱歉”等礼貌语言。当学生向我问候时,我都认真应答,报以微笑,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养成。(四)家校社区配合,巩固养成。现在有种说法:“5+2=0”。说的是小学生在校接受了五天教育,经过周末两天,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全都抵消了。此种说法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差距。因此,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开展宣传教育,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之中,利用电话交流、请家长到校面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学校也是处于一定的社区环境中,社区环境对学校的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社会是个大染缸、大舞台,它无限地提供给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力量,创建“家—校—社区,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前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发展完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雄图 单位: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五小学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习习惯;课程标准;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一个良好的习惯,一次成功的教育,必将会对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高尚品质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培养小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将伴随学生健康成长,影响一生。特别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构建德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农民出生的父母,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我们的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正如小学教育学所说的: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如:农民平时很忙,精力不在孩子身上任其自生自长,不忙时,有了大把钞票无事可干,经常玩麻将打扑克,这些家长无心去顾及孩子,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一次教育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时,我问其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时,学生回答说:“我们家昨天下午一放学爸爸、妈妈就和几个人在家打麻将,也不做饭,让我出去玩儿,我说我作业没做,爸爸就说,不要紧,这一次我给你放假,就一次作业没什么了不起的,作业吗,在课堂上听懂就行了,我小时候就不做作业,考试一样考到好成绩。”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些学生大多天资聪明,学习成绩却属于后进者,我们大部分教师颇感头疼,对他们产生厌恶或放宽尺度的方法来对待他们,这样下去将更严重地挫伤这部分小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当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养成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利用家校联系卡做好家校的沟通工作,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在平时还要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

三、为人师表,引领养成教育。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树立师表,蜡炬不成灰。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四、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第9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氛围;有序;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62-01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养成教育可能就会事倍功半。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现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多措并举,营造习惯养成教育良好氛围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要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他们创设出健康浓郁的育人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广播站、电子屏幕、墙报、等载体的宣传优势,强化舆论宣传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力,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正确甄别“真、善、美,对”与“错”。营造出习惯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以活动为载体,强化行为在实践中培养。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鉴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落后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说教式教育仍然存在,束缚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因而要把说教式的“受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教育”更为有效。这就需要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积极、主动参与受教育的同时,感知、感悟、逐渐形成好的习惯和品质。

1、以大课间活动为抓手,保障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

自2010年开始,我学区曾连续五次组织基层学校领导到盘锦参观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并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并将大课间活动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从自觉、有序、快、静、齐集合到积极主动参与跳绳、踢键子、跳皮筋、呼啦圈等自由活动、一分钟军姿、再到集体做操、跑步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开展社团活动、举办科技艺术节

每年4月的“科技艺术节”以学生日常社团活动为载体,利用每周三下午最后2节课全员参与,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成立“合唱、田径、乒乓球、篮球、跳绳、象棋、围棋、声乐、管弦乐、葫芦丝、电脑制作、剪纸、软硬笔书法、剪刻纸、粘贴画、儿童画、舞蹈、鼓号、键盘、趣味数学、读书等多种校级社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拚博、细心等习惯,在此基础上每年开展一次校园科技艺术节活动,通过文艺节目展演、艺术作品展览、科技制作展示,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及爱科学、学科学等方面素质,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

3、重视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这也正与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国学课在我学区全面推开,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通过表演、诵唱等形式定期举行国学教育展示活动,加深学生对之掌握与了解,丰厚学生人文底蕴,提高道德修养,改善性格,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四,强化评价机制,家校共建。

几年来,我学区研究探讨出一套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平泉县县城学区中心校小学养成教育评价手册》。成立养成教育领导小组,每两个月到基层学校进行养成教育过程督导一次,年末组织综合性检查。将一学年四次的过程督导分与年末综合检查分按比例相加,就是学校养成教育效果分。由于督导及时,有效促进了各校养成教育。

强化家校共建制度,以班为单位用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家长讨论交流,给每一个家长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家长充分发表看法,通过家长谈论经验、教训或困惑,使大家普遍受到启发,强化学习效果,以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邀请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家长来校介绍自己的育儿经验,使家长受到启发,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加重视家庭教育。聘请家庭教育机构的专家到校为家长作专题讲座,用科学的知识,生动的事例丰富家长的育儿经验。